時間:2023-05-30 09:04: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平面上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最新衛星照片顯示,北極已經變成一座孤島,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第一次。北極圈冰蓋面積在2008年8月只有526萬平方千米,這是衛星觀測30年以來的第二大夏季融冰紀錄。對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來說,這是全球變暖對全世界產生嚴重破壞的一個重要跡象。如果再不治理全球變暖問題,圍繞北極圈的冰層有可能在2030年前全部融化。
地球上90%的冰
集中在南極冰蓋
科學家一直都在關注南極的冰,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了解地球變暖影響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科學家發現,南極的冰正在迅速崩潰。
南極大陸的面積為1360萬平方千米,其中大約97%被冰所覆蓋。覆蓋大陸的巨大的冰體被稱為“冰蓋”。
事實上,自1940年以來,南極大陸西部南極半島的前端附近地區的氣溫上升了2.5攝氏度,受此影響,南極半島東側的拉森冰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崩塌,到現在其前端區已經幾乎沒有冰了。
那么,南極的冰融化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南極冰蓋的冰容量大約為3000萬立方千米,如果全部融化的話,海平面將比現在大約上升65米,這將對地球產生巨大的影響。最新研究認為,海平面的變化是引發地球歷史上物種大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
蝴蝶向北飛 北極熊將滅絕
地球變暖使冰雪融化,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將產生極大的影響。例如北極熊生活在北極圈里。雌性北極熊妊娠期間在雪地上建巢穴,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閉門不出,準備生育。如果北極圈的冰融化,大部分以淡水形式流入大海,其余部分蒸發變成水蒸氣制造云,不久成為雨,使北極海及其沿岸地區的雨量增加。一旦降雨,用雪制造的北極熊的巢穴就會融化。巢穴倒塌后,生育后體力尚未恢復的母熊和剛出生的幼崽就會被直接暴露在危險的曠野,這將給北極熊母子的生存帶來威脅。載著巢穴的海冰也有可能與其他海冰分開,而剛出生的幼崽還不太會游泳,不可能進行長距離狩獵。以上種種原因,將導致北極熊的死亡率增加。難怪有科學家警告,到本世紀末,北極熊有滅絕的危險。我們知道,北極熊居于北極圈食物鏈的頂端,其滅絕必將給北極圈的生物帶來極大影響。
有報告指出,過去一個世紀里,在歐洲的35種不遷徙的蝴蝶中,有大約2/3受氣候變暖影響往北遷徙了35~240千米。
海平面上升1米
馬爾代夫立馬消失
海平面上升是地球變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一。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海平面最高可上升88厘米,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受害者將是印度洋上和南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國。
馬爾代夫是浮在印度洋上的島國,由大小1190個群島構成,被美麗的珊瑚礁所包圍。全國人口約27萬。這個國家到2100年面臨的最壞情況是80%的國土被海水淹沒,因為馬爾代夫80%以上的陸地在海拔1米以下。
近年來圖瓦盧、基里巴斯因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議題而吸引全球目光。由32個環礁及島嶼組成的基里巴斯,平均海拔僅2米,早在9年前就有一個無人島因海水上升而永遠消失,2009年也有兩個島嶼沉沒。最高海拔僅4米的圖瓦盧也被迫面臨舉國移民的困境,因為50年后圖國將完全泡在海水里。
這兩個南太平洋美麗的島國是氣候災變的前哨站,未來可能有更多國家的城市因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而沉沒。這些消失的島嶼能給同樣是島嶼的臺灣帶來什么樣的警惕?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么?
圖瓦盧快要沒有海灘可玩了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海平面上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2010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全球氣候會議上,科學家公布最新研究數據指出,即使全世界積極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下個世紀來臨前,海平面高度至少將上升1米。
面對海水水位上升,最直接受到影響的莫過于以珊瑚環礁地形為主的太平洋島國,就有包括圖瓦盧、基里巴斯及馬紹爾群島等三個國家面臨沉沒滅國危機。這些屬于低海拔的珊瑚環礁國家,平均高度只比海平面高出數米,抵抗氣候變遷的能力尤其脆弱。
其中圖瓦盧最受到大眾媒體及科學家關注的,莫過于“海岸線遭侵蝕”及“陸地滲水”兩件事。在南太平洋國家中,由于圖瓦盧是典型的珊瑚礁島,海拔僅有4米,可想而知海平面上升或將影響當地人日常生活甚深。地下水鹽化、海岸線遭侵蝕致使土地縮小,影響所及,大者有“舉國遷移”之議,小則衍生土地糾紛等,均是圖瓦盧面臨的問題。
圖瓦盧總統2010年2月曾說,“圖瓦盧以前的海灘又大又干凈,我小時候常常在海灘上玩,但因為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海灘漸漸消失,圖瓦盧現在的孩子少有機會能在海灘上玩耍,希望大家注意這個問題”。
面對海平面上升威脅,全國人口僅19 000人的圖瓦盧被迫考慮舉國遷移,鄰國紐西蘭每年提供75個移民機會給圖國的“環境難民”。
海平面上升的趨勢無法逆轉
同樣面臨亡國危機的還有國土平均高度約海拔2米、平均寬度僅450米的基里巴斯。基國總統湯安諾不斷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場合中大聲疾呼,希望聯合國與發達國家對氣候變遷采取具體行動,否則五六十年后,基國將消失在海平面上。
然而,湯安諾似乎也悲觀地認為海平面上升是個無法挽回的趨勢,因為大氣層中早已吸納足夠的溫室氣體,其動能足使地球溫度及海平面持續上升。即使全球各國積極進行減碳措施,也只能減緩其上升的速度,卻無法逆轉此一趨勢。
湯安諾已經開始未雨綢繆,為基國子孫謀劃出路,他不但積極向澳洲及紐西蘭爭取提高移民及雇用技術勞工之名額,同時也希望訓練基國的年輕人成為擁有一技之長的勞工。
他眼中理想的遷居地為斐濟、所羅門群島等擁有廣大土地且不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南太平洋島國,畢竟這些國家的文化及人民生活習性與基國較為接近,基國人民容易適應當地的環境。
田中光接受雜志專訪表示,雖然對于全球暖化是否必然導致圖瓦盧下沉,科學家仍有不同爭論,“但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在全球科學家所謂‘最終的、最確定的、不再有爭議的’科學研究結果出現前,我們是否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說:“環境議題其實是每位地球村的成員都該盡力而為的。”
田中光指出,圖瓦盧是個傳統而美麗的國家,環境是它最大的資產。然而圖瓦盧也有其客觀上、先天環境上的限制。在科學技術措施上,也有力有未逮的困難。圖瓦盧政府近年不斷在國際組織及國際會議上呼吁世人關注全球暖化議題及關切島國面臨的問題,其實便是為全球暖化議題之倡導盡了最大的力量。
許多人都指出基國氣候已產生明顯的變化,從前每年雨季旱季十分明顯,近年來變得模糊不清,雨水減少,旱季拉長。此外,較以往頻繁的強風加上大潮使得部分地區的海岸被海水侵蝕得很嚴重,必須建筑堅固的海墻方可阻擋海水入侵。他表示,從以上觀察似乎可以肯定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正以緩慢到常人難以察覺的速度上升。
有環保“意識”才會對環境友善
田中光表示,臺灣與圖瓦盧雖然均屬于島嶼,但在環境、文化上有其差異,無法完全相提并論,然而在面對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等全球性議題時,都必須謙卑以對,并采取更積極的行動。
他說,“環保的‘意識’其實是在面臨全球暖化問題時。我們所必須強化的。當我們的‘意識’中有‘環保’時,便會采取對環境友善的行為。不管在圖瓦盧或臺灣皆然”。
后大洪水時代人類的“兩棲生活”
泰國首都曼谷是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城市之一。曼谷S+PBA建筑公司提出了一個漂浮水上城市規劃,這個有趣的解決方案被命名為“后大洪水時代的未來”。像未來水世界的其他許多設想一樣,它表明人類不僅僅要應對海平面上升,還將迎來兩棲生活的未來。聯合國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到21世紀中葉,曼谷的大部分地區都將不得不放棄。這一創意構想了一個漂浮在水面上的新穎城市網絡,它包括學校、公共場所、醫院、公用事業和工業企業等,還考慮了種植原生紅樹林、發展對蝦養殖業、過濾海水等有助于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措施。
未來紐約的水上新城
隨著海平面的上升,紐約將變成一個水城。那么未來的“紐約水城”會是什么樣的呢?紐約建筑師們設計的“未來紐約水城”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的“紐約瀕水城市規劃項目”的一部分。根據這一設計,許多城市基本職能都將轉入水中,運河將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乳腺的街道及時將雨水排入濕地,水將成為城市和海港的新的聯系紐帶。
可持續發展的水上城堡
在這個可持續發展摩天樓的創意中,垂直建立在水上的城堡上覆蓋著大量的人工“樹葉”,“水上城堡”通過橋梁或碼頭與陸地相連,坐落在浮動“地基”上的城堡利用洋流發電,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水上城堡”上有住宅、工作場所和休閑場所,以及食物來源。“水上城堡”上的人工“樹葉”可用來收集水、太陽能和風能。
海拔70米的空中城市
當海平面上升的災難真正到來時,陸地將被完全淹沒,地球人類將不得不創造新的人類文明,而未來的新穎城市可有三種選擇:水中城市,漂浮城市,空中城市。這一建筑創意選擇的是后者:空中城市,即在海平面上方70米處建立城市。這一城市遠景規劃是由土耳其建筑師希南·居納伊和穆斯塔法·布爾古爾共同設計的,這一空中城市的城市結構和功能體現了強烈的科幻色彩,美中不足的是缺乏細節,所以很難確定這種獨特的未來城市遠景設計的實用性和可行性究竟如何。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未來地球變成一個水世界,人類向空中垂直發展是不錯的選擇。
馬爾代夫的人工綠島
總有一天,馬爾代夫將消失在上升的海水中,因為馬爾代夫的1200個島嶼都不超過1.8米海拔。作為一個注定在不久的將來會消失的海上島國,馬爾代夫政府正在著手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公民教育,并開始在各島嶼周圍進行“高筑墻”的浩大工程。馬爾代夫政府目前正在與荷蘭建筑師合作計劃建立人工浮動島,這些分層星型人工島嶼當然無法取代馬爾代夫的自然美景,但它們至少能夠在腳下的土地被海水淹沒之時,讓該國居民能有一個容身之所。同時,這些美麗的人工島嶼還將成為擁有游泳池和高爾夫球場的旅游勝地。
圖瓦盧居民的應急住宅
圖瓦盧在太平洋上的9個島嶼在不久后的某個時刻,就會被海水完全吞沒。事實上,這一過程已經開始,在未來幾十年內圖瓦盧有可能完全消失。韓國建筑師提出了“應急住宅”的創意,在摩天大樓上建立高架平臺,以容納這個國家的11000名居民。該設計保障了圖瓦盧人在海平面上生活的所有功能,或可讓他們避免受到海平面上升帶來的諸多災難。
可調節水位的舊金山大堤
美國建筑設計師的可調控水位大堤的創意,可將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消弭于無形,不致干擾和影響到城市的正常運行。他們設計的舊金山大堤創意新潁,以機械方式管理潮汐,可通過穿孔管墻對大海和海灣的水位進行調控。
格柵“圍兜”保護紐約城
給曼哈頓的建筑物加上格柵形“圍兜”,能在氣候變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時給紐約城提供有效的保護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名大學生認為可以,他們的奇思妙想是:給曼哈頓的建筑物底部套上一層保護膜,避免上升的海水灌進大樓,在保護膜上還可以種上樹木,用來吸收大量的水。這種作為土壤替代品的由懸垂膜構成的保護網,可以給建筑物提供一個保護屏障,防止城市被洪水淹沒。
浮動的度假村
沙漠國家卡塔爾計劃興建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兩棲式豪華海洋度假村,由意大利建筑集團GZDG設計。該海洋度假村位于海洋保護區內,其中包括住宅、辦公樓、水族館、浮動人行走道等。四個有一半淹沒在水中的酒店還包括漂浮在水中的水母狀水下觀景臺。該建筑設計集團稱,“意識到人為干預對環境的影響,我們的建筑設計要考慮到在新的生存空間里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未來水城市”四大創意
關鍵詞:海洋環境科學;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系統;氣候變化
由于人類活動的范圍日益擴大,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例如向大氣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會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該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變化研究的焦點問題,并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將立足于氣候變化生態因子,深入研究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性產生的影響。
一、溫度升高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根據IPCC的報告顯示,相比186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升高了0.6℃左右。到了210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要比2000年升高3到4℃左右,同時,隨著溫度的持續升高,地球上會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動植物瀕臨滅絕。目前全球仍然處于上升時期,如果溫度過高,會引起整個地球系統的紊亂,從而引起大批動植物的死亡,因此隨著海洋表層溫度的上升,對海洋生物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1.溫度上升對海洋生物物種分布的影響
一般來說,影響海洋生物物種分布的因素是水溫、海流以及鹽度,與陸生生物不同,海洋生物的遷徙非常頻繁,隨著溫度的升高,物種分布會呈現緯度變化,例如當海洋表層溫度上升時,英吉利海峽附近的生物數量會發生明顯的改變,為了需求物種的延續,海洋生物會離開原本的棲息地,遷徙到更適合生存的地方。因此,自從1860年以來,暖水性生物已經向北移動了3100km左右,因此英吉海峽附近的冷水性生物的比例下降,大量的暖水性生物選擇到英吉利海峽來棲息,可以說水溫變化會改變海洋生物的棲息范圍。
2.溫度上升引起物種組成發生變化
溫度上升時引起珊瑚礁死亡的主要原因,隨著溫度的持續上升,大西洋的珊瑚礁出現了大范圍的珊瑚白化的現象,而在1860年以前,珊瑚礁白化的出現頻率在十年到二十年間出現一次。因此溫度上升對熱帶海域的物種組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研究表明,如果在海域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還會引起海洋生物的大批死亡。例如在1980年到1981年之間,大西洋的表層海面突然上升了2度,這不僅造成大量原生生物的遷徙,還使珊瑚礁魚類的物種數量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左右,給該海洋的生物組成造成大量影響。除此之外,溫度上升還會海洋生物的性別產生一定的影響,研究發現,溫度上升會導致還會繁殖后代雌性比例遠遠高于雄性,這會給族群的繁衍產生不利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增暖越發明顯,而且我國的近海洋表層溫度也不斷上升,根據國家海洋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廈門海域的水溫,在1965-1990年間,上升了0.2℃,1960年-2003年間,華南近海海洋的表層溫度增長率為0.012-0.019℃/a。
二、CO2濃度上升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不斷深入,大氣中CO2的含量越來越高,相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如今大氣中CO2的含量增長了近一倍,CO2濃度升高會引起海水PH值降低,從而影響海洋中的碳酸鹽系統的化學平衡,對海洋的生態系統造成不良的影響。CO2濃度上升對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的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在于海洋鈣化生物的鈣化速率下降,從而導致貝類生物的骨骼脆弱化,可以說,貝類生物和珊瑚礁受CO2影響尤為劇烈,造成大批貝類生物死亡,降低珊瑚礁的分布范圍,因此可以說CO2濃度上升對海洋生物的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具有一定的影響。此外,CO2濃度的增加還影響藻類生物的光合作用能力,CO2濃度增加,藻類生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就會隨之下降,而以藻類為食的非鈣化魚類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三、海平面上升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據IPCC報告顯示,20世紀時,溫度上升導致全球的海平面平均上升10-20cm,預計2100年,全球海平面的將比1990年平均升高9-88cm,在這期間,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為0.09-0.88cm/a。在我,各海域海平面上升最快的地方為南海,研究認為,海平面上升與海水變暖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CO2排放的增加,海平面的上升速率還在持續的提高,已經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海平面上升對海洋生態系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在于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將會遭到破壞,而大部分生物會向內陸遷徙,這種遷徙帶來的最直接的后果是海岸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受人類的活動影響,海岸附近的生物會消亡或遭受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持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四、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影響海洋病原生物的傳播
研究認為,溫度上升,會造成還會變暖,一些細菌和寄生蟲的生長速度會加快,傳染期延長,從而導致了海洋病原蟲的快速傳播。此外,溫度上升還會增加海洋原生物疾病的傳播率,使節肢生物受到一定的影響。據一份調查表明,冬季變短則會加快霍亂、牡蠣病原體的傳播速度,導致海洋病原生物的擴展,從而引發海洋物種疾病的爆發,甚至危及到人類的生存空間,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2.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群落結構
氣候變化還會對浮游生物的群落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對氣候變化存在反饋機制,例如隨著冬季暖流的加強,暖水種的浮游生物的種類和組成會有所改變,但也會造成營養類群和功能類群不匹配。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監測手段,人類對海洋物種的認知還不夠全面,相關研究人員需要加強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促進基于全球氣候變化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杜建國,WilliamW.L.Cheung,陳彬,周秋麟,楊圣云,GuanqiongYe.氣候變化與海洋生物多樣性關系研究進展[J].生物多樣性,2012,06:745-754.
【關鍵詞】上海;水災;風險識別;致災因子;孕災環境;承災體
上海北瀕長江,東臨東海,南依杭州灣,是長江流域出海的門戶,位于太湖流域的尾閭。上海在盡享水資源帶來的水土膏腴和舟楫之利的同時,臨江瀕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低洼的平原地形使得水災成為該市的心腹之患。
一、上海市水災概況
上海水災根據形成原因不同,分為洪災、澇災與潮災三類。洪災是指主要由于黃浦江上游地區受太湖流域洪水下泄引起的水災,澇災主要是因為本地暴雨徑流不能及時排除而積水形成的災害,潮災主要發生在沿海沿江地區,是受風暴潮影響而造成的水災[1]。歷史上,洪、澇經常同時出現,如果正趕上臺風引起的風暴潮,陸地大面積強降水,上游來水、本地暴雨積水與風暴潮襲擊同時出現、發生“三碰頭”現象,就會出現嚴重的水災。汛期臺風、暴雨、風暴潮和上游下泄洪水如發生“四碰頭”情況,災情后果將會呈現倍增效應,給這座城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自60年代后,因防汛墻的建設逐步提高了防潮能力,潮災和洪災發生頻率明顯減少,造成損失日趨減輕。但是,近年來,由于中心城區地面下沉、河道填塞以及排水設施老化等,暴雨積水成為市區的主要水患。
二、上海市水災致災因子辨析
1、臺風
臺風是造成上海暴雨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會引起內河水位驟漲,加大洪澇發生的可能性,還往往導致風暴潮。上海地區受臺風影響較多,平均每年有2~3次,最多的一年可出現6次,臺風是每年都要嚴加防范的重大災害,上海抗臺防風(災)任務艱巨。上海地區在歷史上曾發生多起非常嚴重的特大風暴潮,目前還幾乎每年都會遭遇風暴潮,強烈的風暴潮能量雖不及海嘯,但影響和破壞力巨大。歷史上,潮災因危害最大、突發性強,是諸害之首,也是上海地區防御水災的重點。
2、暴雨
上海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陸交匯的沿海地帶,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汛期降水集中,四月到九月,集中了全年70%的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由于臺風、梅雨和強對流的影響,上海地區的暴雨發生頻繁。近年來,隨著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市區暴雨強度加大、極端暴雨出現的幾率越來越大,近幾年局部地區小時降雨量100mm左右的雨屢見不鮮,僅2008年上海市就遭受兩次百年一遇暴雨襲擊,由此而導致內澇災害加劇。
暴雨是造成城區內澇的主要原因,上海地區形成暴雨的地理條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海陸溫差效應;②海陸摩擦差異;③城市的“熱島效應”。根據上海市水文總站暴雨普查資料,上海市暴雨類型有靜止鋒、靜止切變、熱帶氣旋、冷鋒、暖鋒、冷區、暖區、低壓、東風波擾動、輻合線等等。各種天氣型出現的季節不同,不同季節出現暴雨原因有很大差異[1]。
3、過境洪水
歷史上,風暴潮和源自太湖的洪水過境往往是引起上海市水災的主因。上海是一個洪積型的沖積平原,地勢低平易積水,感潮河網密集,屬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網地區。該市又位于太湖尾閭,黃浦江、蘇州河貫穿市區,加之上游太湖流域洪水下泄過境,若上游洪水發生時趕上位,則排水歷時加長,災情加劇。由于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中、上游工情、水情的變化,水位呈逐年上升趨勢[2]。
三、上海市水災孕災環境分析
1、地形因素
上海地區處于太湖為中心碟形洼地的東緣,地勢低洼,大部分地區處在位以下,河流泄洪能力有限,受水澇威脅甚大。上海雖處沖積平原,但地勢高低不平,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3m左右,總趨勢逆流而由東向西微傾,地理特征也決定其易受洪澇災害的侵襲。
2、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對許多地區的災害發生有很重要的影響,其突出的表現就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全球變暖導致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增多,城市遭受暴雨襲擊的頻率也大大增加。
3、海平面上升與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和地面下沉是上海水災頻繁發生的背景,地面沉降,加之外河或出海口水位抬高,增加排澇困難,兩者共同作用,不僅會引發洪澇災害,而且會因海水入侵導致地層鹽漬化,惡化城市生存環境。
地面下沉對洪澇災害發生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嚴重降低市區地面標高,區域地貌形態發生顯著變化;直接降低防汛(洪)設施的防御能力,防汛工程建設投入增加;內河水位相對抬高,增加排水的難度,造成內河漫溢、倒灌;內河水位相對抬高,增加引發管涌隱患;地面沉降對防汛(澇)的影響在相當長時期內不會改變,市區內大范圍地面沉降,形成更多排水困難的洼地,也增大了內澇發生的可能性[3]。
4、不透水面積增加、“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越加明顯
高速的城市化進程改變了地表形態、引起了城市水文特性的顯著變化,市區面積逐年擴大,混凝土覆蓋面積大增,市區不透水面積比例迅速提高,從而減少雨水滲透和滯留,降低了土壤的調蓄功能,使得下滲量減小,產流大、匯流快,而城市的排水能力有限,暴雨易引起城市積水,造成浸水災害最為突出。
上海高速城市化的發展,使得“熱島效應”日益明顯,白天市區溫度比郊縣升高得快,城市周圍氣流匯向市區輻合上升,在大氣不穩定的條件下,常易形成暴雨。在特定的天氣背景條件下,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可能使市中心或下風方向雨量增加,即形成所謂的“雨島”現象[4]。“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造成市區降水頻率增大、雨時延長,容易導致內澇。
Abstract: Taking Dongzhaigang Mangrove Nature Reserve of Hai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this paper selected seven indicators as the major ecological risk natural disturbance of the study area, proposed indicators and formulas for measuring the natural disturbance,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disturbance evaluation model, and completed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natural disturbance source of ecological risk of the study area. The influence strength of various types of natural disturbances from big to small was flooded> wind damage> biological disasters> chilling; storm surges> tropical cyclones> pest> sea level rise> extreme cold temperature> tidal> natural biological invasi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d 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ongzhaigang Mangrove Nature Reserve.
關鍵詞: 東寨港;紅樹林;生態風險;自然干擾源
Key words: Dongzhaigang;mangroves;ecological risk;source of natural disturbances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12-0220-05
0 引言
紅樹林是一類特殊濕地生態系統,展布于海南島東北部濱海區的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近年來,由于水產養殖、旅游開發和熱帶風暴等各種生態風險源的干擾,東寨港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受到了一定影響。黨的十將“生態文明”納入國家總體戰略,作為“生態文明”重要內容之一的生態風險也自然成為引人關注的熱點之一。生態風險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給生態系統機構和功能造成損傷、危害其安全與健康的概率性的事故或災害事件。所謂生態風險自然干擾源即為來自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擾動作用(事故或災害)。本文試圖通過探尋東寨港紅樹林生態風險的自然干擾源及其對紅樹林的干擾和危害,以便能為其制定科學的生態風險防范對策,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
1 研究區概況
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位于海南省東北部海口和文昌交界處,地理坐標為 19°51′N~20°01′N,110°32′E~110°37′E。保護區總面積3337.6hm2,其中紅樹林面積和灘涂面積分別為1578.2hm2、1759.4hm2,保護區內物種豐富。
今天的東寨港是受第四紀初期與中期斷裂凹陷,以及明朝萬歷年間大地震的綜合影響而形成。其形似漏斗,地勢南高北低,坡度3°~7°,海灣水深≤4m,海水平均含氯量為21.86‰,潮汐屬不正規半日潮,平均潮差約1m。保護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8℃,年降雨量1700mm,海水最低溫度14.6℃,最高溫度32.6℃,平均水溫24.5℃,十分適宜紅樹林生長。
2 研究區主要自然干擾指標測度分析和強度劃定
紅樹林生長于海陸交界帶,深受陸地與海洋的雙重影響,生長環境動態變化速度快,對干擾反應敏感。根據研究區的實際情況,本文認為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干擾可大體分為4大類型――水淹、風害、冷害和生物災害。其中,水淹主要表現為風暴潮淹水、海平面上升淹水和天文大潮汐淹水;風害主要為臺風或熱帶氣旋引起的大風損害;冷害主要表現為偶發性的極端低溫影響;生物災害主要表現為病蟲害和生物自然入侵。
2.1 水淹分析
2.1.1 風暴潮
風暴潮增水對紅樹林海岸的影響方式主要是水淹使植物窒息死亡、鹽水入侵導致土壤嚴重鹽漬化、波浪與海流或潮流沖涮使海岸線侵蝕崩塌。其空間表現形式可以為大范圍的面狀形式,也可能是小尺度的點狀方式,還可以是狹長的條帶狀形式。用于衡量風暴潮大小及強度的指標常可用出現的頻次、增水幅度、超警戒潮位值、距海灣的遠近等來測度。
本文參照趙領娣的風暴潮自然等級劃分標準[1],選取風暴潮增水超過當地警戒潮位這一指標來測度風暴潮強度。同時,依據國家頒布的《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相應標準》,擬定風暴潮干擾強度標準如下:超過當地警戒潮位0-10cm為輕度干擾,10-20cm為中度干擾,20-30cm為重度干擾,>30cm為極重干擾。
據《中國海洋災害公報》與《海南省海洋環境公報》統計,2001-2010年間,海南>40cm增水量的風暴潮共34次,頻次為3.4次/年。如選取海口市秀英站同期的實測數據進行統計,發現34次風暴潮中,超過、接近和低于當地警戒潮位的風暴潮數量分別為16、8、10次,超過當地警戒潮位的多年平均風暴增水為28cm。屬重度干擾,賦值3分。
2.1.2 潮汐
潮汐是有天體引力引發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潮汐對紅樹林海岸的影響方式也主要是水淹使植物窒息死亡、鹽水入侵導致土壤嚴重鹽漬化、波浪與海流沖涮使海岸線侵蝕崩塌。潮汐大小及強度常可用多年平均潮位差、最大潮位差等來測度。
根據倪海祥[2]對東寨港紅樹林潮汐動力的研究以及胡方西[3]以年平均潮差的量值劃分出的潮汐強弱程度[7,8]。擬定潮差>4m者為極重干擾,然后按潮差每減少1m降一個干擾等級。海南東寨港多年平均潮差為1.0m,屬輕微干擾,賦值1分。
2.1.3 海平面上升
對紅樹林而言,海平面上升不僅會浸淹紅樹林,而且會導致鹽水入侵、侵蝕海岸,破壞紅樹林生存環境。與風暴潮、潮汐相比,在影響方式和空間表現形式方面,海平面上升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并且可以用多年平均上升幅度對其大小及強度進行測度。
據國家海洋局的《中國海平面公報》可知,在海平面變化方面,中國沿海底氣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其變化速度較大,并且上升速度逐漸加快,如圖2所示。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1991-2000年為2.5mm/年;2001-2010年為3.0mm/年,而同期海南的上升速度高于全國水平。2012年是我國海平面達到1981年來歷史最大值,較比于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與2011年,我國海平面分別上升122mm與53mm。根據海口、東方兩監測站的數據結果顯示,與常年相比,海南沿海海平面高出154mm,比2011年高54mm。預計未來30年,海南沿海海平面將上升85-155mm。
參照張喬民的海平年上升對紅樹林的影響[4],現擬定以下分級標準:>3mm為極重干擾,2.5-3mm為重度干擾,2-2.5mm中度干擾,
2.2 風害分析
臺風/熱帶氣旋主要是通過風折、風倒和風蝕的方式對紅樹林產生影響,在空間上,主要表現為面狀和片狀,其中,面狀的規模較大,片狀的面積較小。出現頻次、風力級別等這是衡量臺風/熱帶氣旋大小的常見指標。
海南島素有我國“臺風廊道”之稱,每年都有數個臺風登陸海南島。根據《熱帶氣旋等級》(GB/T 19201-2006)熱帶氣旋分6個等級(圖3),有時也可用臺風來統稱熱帶氣旋。
風力影響強度與作用范圍之間通常情況下成正比。以2009年登錄海南文昌的12級臺風“納沙”為例,根據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通過對影響范圍GIS空間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得出東寨港紅樹林在其11級影響區域內。
根據中國天氣臺風網的臺風信息,同時參照張凱榮[5]等對1957-2006年海南島臺風數據分析,56年來共176例臺風影響海南,其中在海口、文昌等處登陸的有17例,為0.31次/年,且多為熱帶風暴或臺風等級。
邱治軍[6]等研究發現熱帶風暴對紅樹林內不同植物的吹折強度存在差異,如角果木―紅海欖天然林抗風能力大大強于海桑―無瓣海桑人工林。此處主要考慮臺風的折枝影響。擬定風力>13級為極重度干擾,10-13級為重度干擾,7-10級為中度干擾,
2.3 生物災害
2.3.1 病蟲害
病蟲害對紅樹林植物的影響主要使植物枯萎、發生生理病變、生物死亡、降低植物抵抗外部干擾的能力等,影響的空間表現形式主要為片狀和點狀。可用病蟲害發生的頻次、發生面積、致死生物數量等來進行測度。
影響紅樹林的蟲害主要有13種[7]。通過瀏覽海南省農業局和各媒體近10年來有關東寨港紅樹林的相關信息發現,東寨港紅樹林主要蟲害為團水虱,2012年8月團水虱造成東寨港超過600畝紅樹林死亡,據林業局、病蟲害檢疫站相關專家預測,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東寨港紅樹林生態系統或將崩潰。參照邱彭華的相關研究,此區受病蟲災害干擾劃可劃歸重度等級。
2.3.2 生物自然入侵
生物自然入侵的主要影響方式為侵占生態位、抑制或絞殺其他生物,常見的影響空間形式為片狀和點狀。主要測度指標可用種類數、侵占面積、物種入侵擴張能力等來表征。
海南是我國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據周青青[8]等研究發現自然入侵東寨港紅樹林分布區的生物為飛機草、臭草等,主要危害半紅樹植物,對真紅樹影響較輕。參照國家林業局的《重大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啟動標準,擬定對于外來國家林業或水產檢疫性有害生物入侵,若造成區域受災面積2畝,說明該區受到極重度干擾。
2.4 低溫冷害
我讀完《全球氣候》時,我才發現環境的嚴重污染。
I read the "climate", I found that the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里面說,現在由于二氧化碳的嚴重增多,導致全球變暖,從而影響海平面上升0。5厘米。聽起來不算多,可是地球上還有更大的淡水區,那就是南極和格陵蘭島,如果南極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會上升60米,再加上格陵蘭島的冰,海平面還會上升6米。現在的美國海邊,經常有臺風出現,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氣候變暖使高山動物開始遷移,許多動物因為不適應環境而滅絕。
It said, now due to carbon dioxide more serious, leading to global warming, sea level rise and influence 0. 5 cm. This may not sound very much, but the earth has more fresh water area, it is the Antarctic and Greenland, if all the melting of Antarctic ice, the sea level will rise 60 meters, plus the Greenland ice, sea level will rise 6 meters. Now America beach, often have typhoon occurs, resulting in huge economic losses, due to climate warming in Alpine animal migration began, many animal extinction because they do not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所以我們要積極響應“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號召。
So we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Protect environment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the call.
1 全球變暖的影響
全球變暖的度量標志是氣溫較往常的氣溫有所升高。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氣溫差別很大,即使是同一地區的不同季節和時令的氣溫也有差別。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報道,2014年全球平均氣溫為57.9華氏度(約為攝氏17度),是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14個高溫年,比20世紀平均氣溫高0.9華氏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揭示新的資料分析顯示,2014年地球表面溫度比20世紀中期的平均值高0.52℃。2009年全球氣候變化哥本哈根會議提出控制溫度升高幅度低于2℃為目標,也就是說,近期全球變暖的平均氣溫不超過2℃,具體表現為日常氣溫比往年同期的高,極端最高溫的日數比往年的多,應該指出的是,全球變暖是大趨勢。
目前,對氣候極端變化所能依據解釋的科學證據并不充分,甚至對因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排放二氧化碳過多產生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暖化的科學論證都還不能確定。但是,全球變暖現象對海水魚養殖的影響是明顯的。
首先,全球變暖導致南極冰山消融,北極冰山變矮,冰山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有研究資料表明,我國近30年來,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是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1.7毫米/年的速率。可以預見,海平面上升,影響著海水魚塘的養殖面積,養殖面積減少。甚至普遍認為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
其次,氣溫升高全球變暖,暖水性的養殖種類將有機會由低緯度海區向高緯度海區轉移遷徙,改變海區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學的結構,如頗具經濟價值的大黃魚由福建沿海擴增至江蘇、山東沿海實施人工養殖將成為可能。
再次,氣溫升高,水溫也隨同升高,海水魚類胚胎和胚后發育期所需要的溫度累加值的日期“積溫日期”將縮短,也就是發育加快;由于水溫升高,養殖魚類的新陳代謝將加快,在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有效的養殖生長時期的生長率將提高,產量隨之提高;再由于水溫升高,每年的冬季將推后來臨,延長了養殖季節,養殖魚類個體加大而提高了產量。
最后,水溫上升,會帶來病害多發。海水魚養殖常見的病毒性、細菌性引發的充血病、潰瘍病、爛鰓病,和寄生蟲引發的指環蟲病、孢子蟲病、錨頭蚤、車輪蟲病等等,都是高溫季節暴發和流行的疾病。據有關報道,日本研究表明,隨著全球變暖,日本沿海巨型水母(如海蜇)數量變多了,形成的“水母潮”堵塞漁網,是漁業的一種危害。高溫會誘發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養魚池形成“水華”,在海區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蓋水池表面或進入魚類腮腔,會使魚類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會分解大量有毒物質,對養殖魚類造成危害。
2 極端天氣的影響
極端天氣是指災害性天氣。平常所說的風調雨順是一種祥和宜人的天氣,既有風又有雨的成份。極端天氣的風指的是臺風、暴風、龍卷風,雨是暴雨、連延大雨,還有嚴寒酷暑、雹旱暴雪,對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造成災害性的損失。
暴雨和連綿大雨,將會降低海水表面的鹽度和養魚塘海水淡化,造成魚類不適鹽度而死亡,甚至洪水泛濫會帶來淹沒魚塘沖垮堤岸的災害。嚴寒酷暑的水溫超越養殖魚類耐受水溫極限,也將造成魚類的凍死和熱死。如冬季時,時有寒潮來臨,夜間的水溫低于白天的水溫,早晨發現魚排(塘)的魚不明原因地死了,殊不知道這是低溫冷死的。冬季,海冰的出現是另一種災害,海冰覆蓋著池塘和養殖網箱表面水層,導致水層中的養殖魚類缺氧而死亡,或因為海冰遮住陽光,導致巖石上附生的海藻得不到陽光而枯死,造成養殖的海參、鮑魚缺乏食物而餓死。
應該指出的是,海洋氣候有“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也是反常的氣候變化。“厄爾尼諾”是指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暖,“拉尼娜”是指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冷。“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周期不規則,大約每4年出現一次,其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并且可持續兩三年。有報道觀察結果,“拉尼娜”會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干旱,并使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同時,使非洲西岸和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等東北部地區異常寒冷。在中國,“拉尼娜”現象的出現,秋冬季使華南的東北季候風增強,冬季氣溫比正常情況低。由于這兩種海洋氣候現象的出現,導致異常的降雨、干旱、寒冷的反常氣候,對海水魚養殖也會造成危害。
3 應對氣候災害的措施
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對海水魚養殖造成的影響和招致的損失,是天災。海水魚養殖業在應對天然災害時,要有以下一些舉措:
舉措一,要有關于防災減災的信息網絡,迅速而準確地發出災害預警。當能盡早收到即將來臨的災害信息,組織人們起來抗災抗害,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將減少災害的損失,這是抗災以防為主的關鍵防線,沒有信息就無從防備,讓災害突如其來,損失一定難于想象。
舉措二,要有抗災減災的能力建設。抗擊氣候災害要有人力、物力、財力的建設和貯備,當災害來臨時,能派得上、用得著,不出現人力荒、財力荒和救災物資荒。因此,在能力建設上,要有劃分應急預案級別的應對措施,并相應地給予建設和貯備。
Underneath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lies a body of water covering an area larger than West Virginia, and until just a few years ago, scientists had no idea it existed.
First discovered in 2011, scientists now believe it covers some 27,000 square miles and contains more than 100 billion tons of liquid water.
The melt-water 1)reservoir was discovered under the ice, in a south-eastern portion of Greenland, by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Utah about two years ago. According to the BBC, the researchers initially expected to find waters stored in small 2)caches between the rocks. What they actually found was a massive reservoir of water trapped in the ice, kind of like the liquid in a snow-cone. Newser quotes lead study author Richard Forster saying, “we thought we had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ings work in Greenland, but here is this entire storage system of water we didn’t realize was there.”
OK, so 3)slushy water under the ice in Greenland; why is this a big deal? Well, researchers say it could provide new clues to understanding Greenland’s ice melts and sea level rise in general. Voice of America quotes Forster saying, “of the current sea level rise,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i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and it is melting at record levels, so understanding the 4)aquifer’s capacity to store water from year to year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fills a major gap in the overall equation of melt-water runoff and sea levels.”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the water is 15 to 60 feet beneath the surface and likely stays fluid because it’s 5)insulated by snow. They’re unsure how old the reservoir is or whether it drains into the ocean.
在格陵蘭島冰蓋底下,有一個面積比美國西弗吉尼亞州還要大的儲水庫,然而幾年前,科學家對它的存在還一無所知。
這個儲水庫在2011年首次被發現,現如今,科學家們相信它覆蓋的面積大概是2.7萬平方英里(約7萬平方公里),有超過1000億噸的液態水。
這一冰川融水儲水庫位于格陵蘭島東南部的冰層之下,大約兩年前由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研究人員原本期待能在巖石與巖石之間的小縫隙處發現水。但事實上,他們發現的卻是困在冰川中的巨型水庫,猶如刨冰中的液體一般。新聞網站Newser引用該項研究首席作者理查德?福斯特的話說:“我們自以為對格陵蘭島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今卻有這樣一套儲水系統,而我們以前毫不知情。”
好吧,格陵蘭島冰川下有雪水,有什么大不了呢?是這樣,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能夠為解釋格陵蘭島冰川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提供線索。美國之音引用福斯特的話說:“格陵蘭島冰蓋正以創紀錄的速度消融,而它是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原因,因此了解這一蓄水層每年的儲水容量很重要,因為這填補了融冰徑流量與海平面這個等式中的一個重大空白。”研究者稱,水是在冰面以下15到60英尺(約4.6~18.3米)處,而且由于被雪隔離,這些水可能繼續以液態形式存在。他們并不確定儲水庫已經存在了多長時間,以及它是否注入大海。
1、懲罰一:熱帶雨林大面積被燒毀,二氧化碳讓地球變熱;
2、懲罰二:氣溫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
3、懲罰三:人口增長迅速,垃圾山“圍困”人類;
4、懲罰四:水資源缺乏,旱災嚴重;
5、懲罰五:空氣污染,沙塵肆虐;
6、懲罰六:水污染嚴重,生存條件面臨挑戰;
7、懲罰七:脆弱的大氣無法承擔保護地球的重任;
8、懲罰八: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城市不見藍天。
(來源:文章屋網 )
某一日,突然從報紙上看到這樣的醒目標題:由于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馬爾代夫欲買地“搬國”...看罷愕然。想到世間萬物誰都不能逃脫消亡的結局,往往越是美好的、熱鬧的、上升的,卻又是最脆弱的。
第一次牢記馬爾代夫這個名字是從小豬麥兜的口中:那里,藍天白云,椰林樹影,水清砂幼...單憑這幾個清麗詞句的描述,那印度洋的海水和樹影,就已經在我的夢中搖曳了。
馬爾代夫,地球上的世外桃源,一個亦夢亦真的天堂旅游國度,“人間最后的樂園”,真的會象“泰坦尼克”的命運一樣慢慢沉淪于大海嗎?然后,只將它的美麗和奢華、夢想和驕傲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嗎?那么,我在想,從自然界的歸宿到人類的命運情感,還有什么,還有多少是值得期待的??
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萬年,甚至是幾十萬年的遠古洪荒。遠年的人類是蒙昧的,發展是很緩慢的。隨著近代人類文明的開發,主要是近代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類活動和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由1192個珊瑚島組成的馬爾代夫,無疑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它的平均海拔只有1米左右,最高處也不過在3米以內。
英國,同樣是身處茫茫大海上的島國,最近了迄今為止關于全球變暖的經濟成本和風險的最為全面的研究報告,提出:全球變暖是一個高度復雜且非線性的過程,一種不可忽視的可能性是,它發生的速度比我們先前想象的要快,而且變暖的程度也比我們先前想象的要高。還說,全球變暖,是令科學界比大眾更擔心的問題。科學家已經窺見了未來。報告中指出:到本世紀末,孟加拉三分之一的國土會被海水淹沒。馬爾代夫和一些太平洋島國會消失,成為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亞特蘭蒂斯!
那么,馬爾代夫,你該是本世紀內集天堂與絕版于一身的旅游圣地,你的美麗,不僅囿于那藍天,陽光,海水,白砂,樹影,夕陽,寧靜,自由;還由于這一切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變成一個破碎的——夢...
天,是那樣的藍,湛藍湛藍的,一無雜質。白云絲絲縷縷飄在天空,如同柔軟的棉花;如同好吃的棉花糖;又如多變的魔術師。
綠油油的草地上長著一簇簇美麗的小野花。有紅的,有白的,有黃的,有紫的,有粉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展示它們優雅的舞姿。小蜜蜂辛勤的采著花蜜。小動物們有的成群地在河邊喝水,有的在草叢中玩耍。生活是那樣美好,那么令人向往。這一切都像畫布上一幅生動的圖畫。美麗極了。這,就是地球在幾百萬年前,幾千萬年前的景色,地球是那么地漂亮,那么美麗。
可是,隨著人類的到來,隨著文明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球美麗的容貌在一天一天地黯淡,失色……
森林里的大樹、小樹一棵棵被砍伐,用于建設工廠、樓房等,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此外人類每天還要砍伐2000多棵樹做竹筷子等木制品,讓沙塵暴侵略著我們的城市,讓一個個城市遭受著沙塵暴的危險。人類建造的工廠每天要排除2000多萬噸的二氧化碳,把美麗的天空損壞的不再那么蔚藍。讓小鳥、動物們不得不逃離這片養育它們的快樂家園。有的物種已到了瀕臨絕跡的地步。地球上的叢林、森林的面積正在一天天地減少,變成了道路、工廠。隨著工廠的增多,污水排放也日益嚴重。現在已嚴重地影響了長江,黃河等河流的水質。由于人們破壞生態環境,導致全球氣象變暖。南、北極冰川已經在融化了,如果南極冰蓋發生崩解,會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如果南北極兩大冰蓋全部融化,其結果會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地球上的綠色正在慢慢減少,污染也越來越嚴重,使地球那美麗的容貌慢慢地黯淡。山已不再綠了,水已不再清了。
地球已發生巨大的變化。
地球成了充滿科技的地方,可是卻失去了綠色,失去了水,失去了平衡的生態環境……
地球的生命力正在一天天地減弱,不要到了地球上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滴水,不要到了地球只是一片沙海時,人類才為自己所做的事而后悔,后悔我們不該亂砍亂伐、不該不珍惜水資源,那就為時已晚了。
好在我們的國家以及全人類都知道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正在保護地球的環境問題,種樹,建公園……可是這又有什么用呢?人類還是亂破壞樹木,亂扔垃圾,傷害野生動物珍惜動物……藍天沒有了;小河沒有了;野生珍惜動物沒有了,天空灰蒙蒙的。
地球的生命力一天天減弱,這又能怎么辦呢?再這樣破壞下去地球會是沙海一片,沒有綠色,沒有生機,只有到處肆虐的風沙,吹這這片荒地。那樣地球就真的消失了,人類,也許搬到火星上住,也許默默地等待死亡……
地球在變化,地球媽媽在哭泣。請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人收手吧!我們要共同攜手,讓地球變得越來越漂亮,越來越美好!為了地球的明天,為了人類的未來,讓我們行動起來吧!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讓祖國大地遍是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