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名重天下

名重天下

時間:2023-05-30 08:53: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名重天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風凌天下是一名男作家,漢族,1982年10月18日出生,山東省萊蕪市人,閱文集團簽約作家。代表作品有《凌天傳說》、《異世邪君》、《傲世九重天》、《天域蒼穹》、《我是至尊》等。

2012年11月26日,2012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全新子榜單“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風凌天下以5年620萬元的收入榮登富豪榜第十名。2013年,“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仍有其名。2014年12月6日,風凌天下攜新書《天域蒼穹》強勢登陸騰訊文學-創世中文網。的首日即產生了百位盟主,創下了超高人氣紀錄。2014年風凌天下被評選為最受歡迎作家。2017年2月,第二屆網文之王評選中位列十二主神。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關鍵詞: 《正名》 辭格 分析

荀子《正名》一文修辭手法豐富多采,多用比喻、對偶、對比、排比、層遞、頂真、設問等辭格,有深入淺出的功效。

一、比喻

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文章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的,名叫譬喻。明喻是分明用另外事物來比擬文中事物的譬喻。

1.以正道而辨奸,猶引繩以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

這里的“以正道而辨奸”是本體,“猶”是比喻詞,“引繩以持曲直”是喻體,是明喻。這是說分辨奸佞須以“道”為準繩,如同用繩墨打出的直線一樣分清曲直,形象而具體。

2.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說惡用矣哉!

這里把“民之化道”比成“接受神靈”一樣快,也是明喻。

3.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背道而內自擇,猶以兩易一也,奚得!

這里是兩個比喻的連用,“從道而出”和“背道而內自擇”是本體,“以一易兩”和“以兩易一”是喻體,“猶”是比喻詞。

二、對偶

說話中凡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兩句,成雙成對排列成功的,都叫做對偶辭。

1.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

“上以明貴賤”和“下以辨同異”構成對偶。

2.辭讓之節得矣,長少之理順矣,忌諱不稱,襖辭不出。

這是對偶的連用。

3.故王者之制名,命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率民而一焉。

“命定而實辨”和“道行而志通”構成對偶。

4.辨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文,辨則盡故。

這也是對偶的連用。

三、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也叫對照。對比可以使客觀存在的對立統一關系表達得更集中、更加鮮明突出。

1.權不正,則禍托與欲,而人以為福;福托于惡,而人以為禍,此亦人所以惑于禍福也。

這是運用對比,使“?!迸c“禍”的界線更加鮮明,突出人們對于禍福的迷惑。

2.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異,乘軒戴,其與無足無以異。

這是運用對比,說明這些封侯稱君的人如同盜者。

3.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無勢列之位而可以養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為天下多,其私樂少矣。夫是之謂重己役物。

這是運用“為天下多”和“私樂少”進行對比,說明“重己役物”的道理。

四、排比

用三個(或更多)內容相關,結構相似,語氣一致,字數大體相等的句子(或詞組),排列在一起,來闡明道理、反映事物、表達感情的一種修辭方式,這就叫做排比。

1.后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

這是詞組的排比,舉例說明當代君王是如何確定名稱的,刑法的名稱依循于商代,官名依循于周代,文名依循于《禮》。

2.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故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

這是運用五個短語構成排比,闡明君子如何用道引導人們。

3.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冶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勢,不利便辟者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吐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是士君子之辨說也。

這是排比辭格的連用,說明士君子的論辯。

4.志輕理而不外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者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無之有也。

這是四個單句組成的排比,說明“輕理和離理”就會內心憂恐。

5.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

這是用四項排比闡明內心憂恐的具體表現。

6.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欲養其性而危其形,欲養其樂而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

這是運用四個單句構成排比,說明想要“欲、性、樂、名”,但是結果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7.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

這是三個詞組的排比,說明君子應該謹慎地對待無稽之言、不見之行和不聞之謀。

五、層遞

層遞是按語言排成從淺到深、從低到深、從小到大、從輕到重,層層遞進的順序的一種辭格。其成立必須有:(一)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二)這些事物有輕重大小等比例;(三)比例有一定的程序。

1.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

這里運用層遞,闡明性、情、欲三者之間的關系。

2.實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辨。

這是運用層遞,闡明實、命、期、喻、說五者之間的關系。

3.心合于道,說合于心,辭合于說,正名而期,質請而喻。

這是運用層遞說明“道、心、說和辭”之間的關系。

六、頂真

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尾來做后一句的開頭,使相鄰的句子頭尾蟬聯而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一種措辭法。

1.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

這是用“性、情、慮”構成頂真。

2.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所以能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

前兩句是用“知”構成頂真,后兩句是用“能”構成頂真。

3.故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

這是用“愨、易使”構成頂真,說明“民愨則公”的因果聯系。

七、設問

胸中早有定見,話中故意設問的,名叫設問。這種設問共分兩類:(一)為提醒下文而問的,我們稱為提問,這種設問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為激發本意而問的,我們稱為激問,這種設問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

(一)提問

然則何緣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約其名以相期也。

這里運用“緣天官”來回答“何緣以同異”,引起人們的注意。

(二)激問

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離南行而走也哉?今人所欲,無多;所惡,無寡。豈為夫所欲之不可盡也,離得欲之道而取所惡也哉?

這是連用兩個激問。

八、引用

文中夾插先前的成語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辭。引用故事或成語,約有兩個方式:第一,說出它是何處成語故事的,是明引法;第二,并不說明,單將成語故事編入自己文中的,是暗用法。

(一)明引法

1.《詩》曰:“JJnn,如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此之謂也。(引自《詩經?大雅?卷阿》)

2.《詩》曰:“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儀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引詩已失傳)

3.《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有t面目,視人罔極。作此好歌,以極反側。此之謂也。(引自《詩經?小雅?何人斯》)

(二)暗引法

1.“見侮不辱”,“圣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名者也。

“見侮不辱”是宋的觀點,見《莊子?天下》篇和《荀子?正論》。“圣人不愛己”是哪個學派的觀點已不詳,可能是墨家學派的觀點,見《墨子?小取》。

2.“山緣平”,“寡”,“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此惑以用實以亂名者也。

“山緣平”是名家惠施的觀點,見《莊子?天下》篇?!肮选笔撬蔚挠^點,見《莊子?天下》篇。

3.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欲者,無以節欲而困于多欲者也。

第一句是荀子對道家消極倒退思想的批判?!独献印返诙轮刑岢觯骸懊駸o知、無欲、無為。”第三十七章中又提出:“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钡诙涫擒髯訉γ陷V“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和宋“固寡”思想的批判。

《正名》中運用上述修辭格的特點是: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有時單獨使用一種修辭格,有時又是修辭格的連用、套用。如:“今圣王沒,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勢以臨之,無刑以禁之,故辨說也?!边@是排比和對偶的連用,前三個分句是運用主謂結構構成排比,第四、五分句構成對偶。

參考文獻:

[1]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章學誠.章學誠學術史論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第3篇

訪遺跡思厚重

今天晴空萬里,艷陽高照。在湛藍色彩的映襯下,恒山的雄姿更加嫵媚動人。有種青山無墨天作畫,美景不言自成詩的感覺。北岳恒山主廟“恒宗大殿”就在眼前。它建于恒宗峰山腰的峭壁上,背崖臨谷,雄觀南天。進山門,正中有臺階103級,斜陡40度。據說103包含道教玄機,天地奇偶數相加剛好100,再加上道教的“三清”正好103。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字。門兩側有一幅長聯鑲嵌:右首為“恒岳萬古障中原惟我圣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左首為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神座上方有康熙御筆,“化垂悠久”四個大字。清代御祭碑文20余通。

恒山曾名為常山,恒宗,元岳,紫岳。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看到山勢氣險,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岳,秦始皇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名山。從此北岳恒山就成了歷代皇帝祭祀朝拜和文人騷客向往的圣地。這里像一幅歷史的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周牧漢廣,蒙恬衛青,侯勃拓跋,霍帥去病,尉遲仁貴,楊業全家,徐達遇春,將領征戰,史冊留名。雅士賢儒也紛至慕名:李白賈島,好問霞客,班固閭鉦都留下了墨寶。據說李白游懸空寺寫“壯觀”二字旁還多了一點,有人猜是不足以表達,讓后人續寫,還有人認為那一點是感嘆號。明朝的徐霞客游到此寫下了“天下巨觀”四個大字。賈島留詩曰“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班固留詩“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恒宗大殿西邊,是高聳入云的會仙崖,在它的山腰有個平臺,名“會仙府”也叫“集仙洞”。這里的石刻很多,尤其是“天地大觀,壁立萬仞”最為醒目。

在厚重的人文底蘊里,在浩若煙海的古籍史冊上,恒山以它獨有的雄姿屹立茫茫的高原上。多少代的熱血男兒在這里戍守邊陲保家衛國。站在這里,我們還能仿佛聽到馬蹄聲碎,號角陣陣,殺聲震天,旌旗飄飄。從春秋以來,北匈奴一直是入侵中原的一支勁旅,一直窺視騷擾,伺圖進犯。這里自古以來是邊塞要關,進入中原的喉嚨。重兵戍守,力保華夏的安寧。楊門女將在這里留下千古絕唱,衛青霍去病在這里立過多少顯赫戰功。血淚斑斑,蕩氣回腸。自然讓你一枝獨秀,人文留下厚重的腳印。

在撫摸歷史滄桑,景仰忠魂英烈的過程中,我欣然來到一代廉史栗毓美的墓前。這座墓仿皇陵園建造。瓊雕玉鑿,宏偉龐大。生前曾任光祿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東河道總督。上有民族英雄林則徐為其“墓志銘”題詞。道光皇帝贈太子太保銜,賜謚“恭勤”名號。我流連在這里,不斷涌現出一個封建帝王心中存在的思維意識。雖然名號早已不復存在,可是這個一生清廉的封建大臣曾是朝中效仿的楷模。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淀中,遺留下來的無法珍數。這里曾經是遼金時代的文化之邦,書院學舍隨處可見。摩崖題刻,碑碣楹聯非常多,傳說故事形象生動。有恒山劍派的遺跡,也是《笑傲江湖》故事的發源地。道教第五洞天,天下第二山。那“北岳大帝”是個什么神?我在思,因為封山就有名號,因為有廟就有稱謂。北岳有自己的魂,不需要上帝封謚。我想它一直固守在高原,遏守平原,在中華的歷史上已經留下赫赫功勞,不愧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

五一長假就要到了,作為網中的一個朋友,希望你們能來恒山旅游。如果確實脫不開身,就當是我送去的一點小禮物,在閑下之余品品。祝朋友們節日愉快!

第4篇

關注“命”的問題是莊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他主張“安其性命之情”,可以稱之為“安命”哲學,其內容包括對語言之“命”的懸置,對生命之“命”的保養,對命運之“命”的安順。

人生的困惑,很大程度上就蘊藏在對于命運認識的矛盾中。人在世上就會與自己的“命”同在,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懊彪S時隨地都跟“我”在一起,“我”無論如何也逃不脫這個“命”。但這個“命”卻又不是“我”所能左右的,而是外來的賦予。因此人感到受到了限制,感到不自由的痛苦。對待這個“命”,先秦思想家們有不同的態度??鬃訉Α懊辈扇∫环N敬畏的態度,認為君子應當“畏天命”,“不知天命而不畏”的則是小人(《論語?季氏》)。敬而畏之,故很少談論,“子罕言利與命”(《論語?子罕》)。墨子則主張“非命”,根本不承認有“命”這回事?!胺敲币簿褪且懊睂梗斎灰簿筒灰懊?,故“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淮南子?泰族訓》),是一群亡“命”之徒。莊子對“命”的態度則與孔、墨都不同。在莊子看來,人不可能根本改變自己的“命”,但也不必畏懼或詛咒自己的“命”。人只應當以曠達的態度來接受這個“命”,安頓這個“命”。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要“安其性命之情”(《在宥》)。莊子哲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討論人如何才能“安其性命之情”,可以稱之為“安命”哲學。

相應于“命”字的三重含義,莊子的“安命”哲學試圖從三個方面實現“安其性命之情”。

1、不必在乎身外之名

如前所述,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就被拋入了一個語言世界之中,他的“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懸系于他所受之語言之命名,他的生命“存在”與他在這個語言世界中“是”什么息息相關??鬃铀^“正名”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是要執著于語言之“命”(命名),來規劃或限定人的生存與命運。而天下之士人之所以競相“以身殉名”,也就是把語言之“命”直接看成了自己的生命。人人都很在乎自己被說成“是”什么,在乎語言所賦予的“是非”、“善惡”、“智愚”、“美丑”之名。于是“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在宥》)。也正因為如此,人的性命就不得安寧了。然而,人的本然的命是不是完全等于那語言之命名呢?莊子對此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語言上的“是非”、“彼此”、“善惡”等等,都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齊物論》),都是相對的。本真的生命是不需要語言來命名的。因此,他主張對語言之“命”(命名)加以懸置,即主張“不譴是非”、“無名”。他說:“圣人無名”(《逍遙游》),“無為名尸”(《應帝王》),“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逍遙游》),“無名”之人,不在乎自己在語言世界中“是”什么,“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天道》);“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保ā稇弁酢罚?。被呼作馬、呼作牛都無所謂,更何況什么“是非”、“善惡”、“智愚”之名。在莊子看來,一個人如果能徹底懸置語言之命名,則可以返回天真本然的生命。所以莊子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保ā肚锼罚┮簿褪钦f不要因人為的現世的語言之“名”犧牲了天然的本真的“命”。

2、避開矛盾以養生

保養生命也就是所謂“養生”,要呵護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莊子雖然講精神修養上要“忘己”,但其實也十分重視肉體上的“貴己”,講究“衛生之經”、“存身之道”、“重生”、“尊生”、“完身養生”,也就是要盡量保護自己的生命,盡量避免一切非正常死亡,以終其天年。他反對“棄生以殉物”。帝王之尊、卿相之位、人世間一切功名富貴,雖然光彩輝煌,令人向往,但多少總有一定的危險性相伴。此皆身外之物,非所以全身養性。莊子認為伯夷死名,盜跖死利,所死不同,都是殘生傷性。他贊賞的則是許由、善卷、子州之父一類不以天下大器易生、不以國傷生的人。莊子自己也是“寧生而曳尾于涂中”,而不愿“死為留骨而貴”(《秋水》)。養生之道具體表現為處世之道,就是以“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態度來與世人周旋,盡量避免一切矛盾。選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山木》)、“柴立其中央”(《至樂》)的位置以避免遭到傷害。用“以無厚入有間”(《養生主》)的方法在矛盾沖突的縫隙間游刃有余。“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保ā度碎g世》)莊子的養生、處世之道的要害或秘訣,可以概括為一個“避”字,避開矛盾、避開危險、避開傷害?!稇弁酢菲f:“且鳥高飛以避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鳥與鼠懂得高飛深藏以避害,它們是聰明的。《養生主》篇以“庖丁解牛”來比喻養生之道,強調“以無厚入有間”,避開“技經肯綮”與“大”,這也是一種“避”的智慧。人如果能處處避開矛盾,“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利”(《養生主》),則“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同上),實現生命的長生。

3、隨遇而安

安順命運之“命”就是要從主觀上、精神上對個人所遭遇到的一切不幸事件和悲劇命運泰然處之,順其自然。如《人間世》篇所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薄哆_生》篇說:“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币簿褪钦f,要把個人所遭遇的一切無可奈何的事件(命運),都看作是自己的命(生命本身)的組成部分,安然接受之。例如《養生主》篇“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一段,右師之“介”(斷足兀立)本來是遭受刖刑所致,是人為的不幸。但公文軒卻悟出是“天也,非人也。”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遭受到像刖足之刑這樣的不幸事件,也應當安然接受。既然已經受了刖刑少了一條腿,不妨視之為“天”,視之為“命”,視少了一條腿與不少一條腿一樣,都是“天與之形”,這樣也就不必再為之憤憤不平,心中也就安穩平靜了。即使面對死亡這一誰也逃脫不了的命運,也要把它看作是自己生命本身的一部分,“以死生為一條”(《德充符》),“知死生存亡之一體”(《大宗師》),這樣就能做到“死生無變于己”(《齊物論》)。就人類社會整體而言,安順命運就是要“無為”。《在宥》篇說:“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民眾之所以不能“安其性命之情”就是因為在上者“為”得太多。一切人為的“文明”的建構,如法律制度、倫理道德等等,在莊子看來都是使人不能“安其性命之情”的原因。《天運》篇老聃對子貢說:“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慘于蠣蠆之尾,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莊子認為三皇五帝治天下結果卻搞得天下大亂,原因是“罪在攖人心”。三皇五帝治天下的手段不外乎“仁義”與“賞罰”兩手,而在莊子看來,這兩者都是攪得人心不得安寧的東西?!白匀韵抡撸傩傺山K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在宥》)可見在莊子看來,要使天下人“安其性命之情”,就必須“無為”。“無為”也就是要順乎自然,順乎“命”。

按照唯物論的觀點來看,莊子這一套“安命”哲學是帶有消極色彩的,但是它對于某些遭遇不幸事件打擊,身處無可奈何境地的個人來說,也不失為一種慰藉和安撫,它可以使人不至于陷溺于悲觀絕望的心境,因而至少可以說具有心理醫療的作用。而如果精神在這種慰藉與安撫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解脫與超越,則也可以說是收到了某種積極的效果了。

第5篇

人們都說“不到張家界,枉在人生走一回?!庇终f:“不到黃石寨,枉來張家界。”這是真的嗎?我們便乘車到張家界觀光游玩。

首先我們來到了土司城,那是古時土家人首領居住的宅子,進入里面金碧輝煌,到處是銀器、金器,一個個座椅都是用梨花木雕刻而成的。土司城后面就是九重樓了,共有九層,挑戰了“九層都用木材,而且不用一顆鐵釘、鐵絲,年代最久遠的”世界吉尼斯紀錄。走上最高的九樓向前遠眺,一座座奇形怪狀、危峰兀立的山峰,印入我眼前。

我們乘車來到武陵園區國家5A級森林公園,我們路過金鞭溪。金鞭溪的名字是由金鞭巖而得名的。金鞭溪繞著山峰彎彎曲曲向東流,溪水清澈見底,因為山勢的變化,溪水有時平緩直直向前流,有時急促彎彎向前流,被稱為“山中畫廊”、“人間仙境”,便有人寫了首詩“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畫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畫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p>

金鞭溪主要的景點有“醉羅漢”、“花果山”、“長壽泉”等。突然,我看到一座山正中間有條裂縫,裂縫中間有一個長石像一位母親,裂縫上面有一塊大石頭像一個小伙子拿著一個斧頭,劈開大山救母親。七分靠長象,這里的山真是“三分靠想象”,你看那座山不是高老莊的豬八戒背媳婦嗎?這座山太像“悟空摘桃”了。

在小猴子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黃石寨,黃石寨以“五絕”: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聞名于世;還以“六奇”:天書寶匣、定海神針、南天門、南天一柱、摘星臺、天橋遺墩稱霸天下。

有些人說“黃獅寨看完了”,我想不是叫黃石寨,怎么又叫黃獅寨呢?原來黃石寨,亦名黃獅寨,原名黃氏寨,走上山頂,周圍是懸崖絕壁,綠樹成陰,是個世界絕景。

游完黃石寨,我們乘著纜車來到天子山。從纜車上往下看,到處都是奇形怪狀的山石,一座座山峰,像仙女散花,像金蟾含日,像十八羅漢,像神鷹護鞭,危峰兀立,形態萬千,峽谷之間溪水從間而過,真是山水相逢呀,纜車緩緩前進,山、水、人融合在一起,真像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

來到天子山,映入眼前就是御筆峰了,傳說天王天子曾來看過,提名御筆峰,看來皇帝用的“筆”的就是不一樣呀!御筆峰最高處達1128米,看著搖搖欲墜,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

袁家界更是奇特,一口氣拿了兩個天下第一,分別是天下第一梯,天下第一橋。天下第一梯依山而建,共326層,有500米。天下第一橋是兩座山相逢形成的一座天然石橋,那橋洞還可以穿過飛機呢。

我們還游覽了寶峰湖、隘谷、袁家寨、那里景色都很迷人。

第6篇

山東(“魯”)的省會是濟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接壤,緊鄰日本與韓國,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其著名景點有很多,比如泰山、孔廟、大明湖、趵突泉、蓬萊閣等。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這些著名景點的導游詞。

泰山導游詞一:

泰山,被稱為“東岳”,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地質公園,也是我國5A級旅游景區,是第一批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位于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稱。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云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古人以“泰山北斗”來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曲阜孔廟導游詞二:

曲阜孔廟,是祭祀我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廟,坐落于孔子的故里——山東曲阜城內,又稱“闕里至圣廟”,始建于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余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筑物,也是海內外數千座孔廟的先河與范本,和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

曲阜孔廟以其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雄偉、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

大明湖導游詞三:

“你還記得當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大明湖也因還珠格格的熱播而被國人熟知。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和開放窗口,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譽。它位于濟南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大明湖是一個由城內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積甚大,幾乎占了舊城的四分之一。市區諸泉在此匯聚后,經北水門流入小清河?,F今湖面58公頃,公園面積103.4公頃,湖面約占百分之五十三,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處4.5米。大明湖是5A級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趵突泉導游詞四:

趵突泉被稱為“天下第一泉”,位于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五龍潭。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5A級特色園林,國家首批重點公園。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也是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標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第7篇

中華古代節操觀念以儒家觀念為中心,兼容諸子眾家之長,儒家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注,道家適己任性的人生態度,墨家兼愛的主張,法家“抱法處世而治”的思想,共同孕育了古代節操文化。

關鍵詞

儒、墨、道、法 節操文化

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便是高度注重人的錘煉和修行。以“人皆可為堯舜”策勵人們完善自我。儒家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倍加關注,及其所張揚的具有積極意義的為天下之道即“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安貧樂道”的思想主張,給了后世仁人志士以巨大的鼓舞,為之提供了一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安身立命的人格范式。道家適己任性,不受物累,隱居避世的人生態度,往往為后世那些憤世嫉俗、仕途受挫,懷才不遇、心灰意冷的士子們所取法,成為他們功成身退、全身避害的處世方式;墨家兼愛的主張,則對數千年來中國古代文明史中一條基本的人文準則——“孝”道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靶ⅰ敝畟惱韮r值觀一方面指向“五倫”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之制度,即“親親”的領域;另一方面指向社會職責,具有社會功利性的目的,那就是:立身、立德、就諸侯、度卿大夫、譽士等。而法家的“抱法處世而治”的思想對于喚醒昏睡于亡國之際的民眾,激起他們的愛國熱忱和責任感,樹立必勝的信念,反對侵略戰爭,無疑具有積極進步的意義。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這種救亡意識和愛國責任感的集中體現。本文通過對古代節操觀念成因的探討冀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從而獲得美好而全新的人格精神的觀照。

“節操”是一個有深刻文化意蘊的概念。古人釋為:“不以辱身”(《韓詩外傳》)。“見危致命”、“知義理之名”(《論語》)?!拔羰ネ踔幨俊薄ⅰ靶蘖⒅病保ā洱R語》)?!掇o?!丰尀椋骸罢紊虾偷赖律系膱远夤澓筒傩?,有政治信念和道德理想所決定,是堅定信念和堅強意志力的統一?!?/p>

由于政治、道德觀念的不同,儒、道、墨、法各家對于節操的理解與主張亦不盡相同。儒家舉事必以社稷為重,不做辱國和有損人格之事,故其將殉名、殉家、殉天下視為節操之最高境界。這種精神主要表現為:

1. 憂勞興國

孔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遠乎。”(《秦伯》)孟子曰:“故天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保ā陡孀酉隆罚┎⒌溃鳌皯n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笨酌现畱n患意識,不可謂不強烈矣。正是這中憂患意識形成了儒家對“治國、平天下”的倍加關注和強大的心理動能。

仲尼周游列國,“一生干七十余君”,并開私人講學、著述之風。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辈⒆鳌睹献印菲咂1M管仲尼在當時“不得志于諸侯”,孟軻亦因“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其主張不能為齊王采納:“所如者不合”,只好歸魯國,以布衣終老。但是,孔孟“憂世之患”的人格與追求道德理想的精神卻不能不令人為之感泣??酌纤鶑娀膽n患意識,對古代節操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币殉蔀橐磺杏斜ж摰娜嗜酥臼克攀氐娜烁衤闪?。

曾經以強大的武力而不能使有扈氏屈服的夏后伯啟,由于后來意識到自己德薄而教不善,于是乎十分注意修身聚德。他“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強,鐘鼓不休,子女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苯K于以德使有扈氏服。

《書》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唐代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的驟興驟亡的史實亦印證了這一至理名言。憂勞興國論既體現了儒家對時艱的反思,亦顯示了人格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個體精神的張揚?!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這一“憂世之患”的使命意識的集中體現。

2、貴公去私

《呂覽·貴公》援引范鴻之言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尊王之意;無或作好,尊王之道;無或作惡,尊王之路?!彼^“無偏”即無私,“無或作好”即無私好。故不韋稱:“公則天下平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呂覽·去私》:“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

正因如此,堯有十個兒子,卻不將天下授與其子,而授于舜;舜有九子,亦不授與其子而授與禹。表現了他們大公無私的品德。據傳,晉平公曾問于祁黃羊說:“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毫不猶豫地推薦了解狐來擔任這一職務。平公驚曰:“解狐他不是你的仇人嗎?”黃羊答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逼焦澰S地點頭稱“善”。不久,平公又問黃羊說:“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黃羊又向他推薦了名叫午的這個人。平公曰:“午,并非是你的兒子啊?!秉S羊答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逼焦謿J佩地點頭稱“善”,并遂用之。國人亦稱善焉??鬃淤澰唬骸吧圃眨铧S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對待公于私的態度,已成為判斷古代圣君賢人的人格及道德水準高下的重要標志。這一準則,諸子各家皆一致認同。莊子說:“君不私,故國治?!保ā肚f子·則陽》)墨子說:“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保ā都鎼邸罚┥眺闭f:“公私之分明,則小人不嫉賢,而不肖者不妒功?!保ā渡眺薄ば迿唷罚┖笕甯鼘ⅰ肮币暈樘炖?,將“私”視為人欲曰:“理者,天下至公,利者,眾人所同欲。茍公其心,不失其理,則與眾同利?!保ā吨芤住こ淌蟼鳌罚?/p>

無疑,人民對于圣君賢臣的依歸與熱愛體現了他們對其貴公無私的品格與其道德情操的認同。正是在這一傳統文化精神的感召下,催生了無數請正廉明的海瑞、包青天,無數盡忠報國的岳飛、文天祥等人物。歷史上這類偉人的存在為古代社會“貴公去私”的文化心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精神導向——愛國主義。

3、安貧樂道

子貢問孔子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諂何如?”孔子答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保ā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鬃釉F于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而依舊弦歌于室。弟子顏回擇菜于外室,路與子貢則議論說:“夫子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辱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鳖伝責o辭以對,入內將此言告知孔子。孔子悒然推琴而嘆曰:“由與賜小人也”。他嚴斥子路與子貢曰:“君子達于道方可謂達,窮于道則可謂窮。如今我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謂之窮?”他慨然道:“內省而不疚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p>

儒家安貧樂道的思想主張,給了后世仁人志士以巨大的鼓舞:“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辈樗麄兲峁┝艘环N“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安身立命的人格范式。

4、重義輕利

“義”作為儒家道德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當生與義不能得兼時,則“舍身而取義者也”。(《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義為上”。(《陽貨》)儒家的道義觀已成為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在國家與民族處于危難之際,“義”尤其顯示出獨特的人格魅力。如大義凜然、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在儒家的義利觀中,“義”往往表現為公、為天下之意,而“利”則表現為私利與私欲。

孔子論“義”,主張“見利思義”,孟子則主張“何必曰利”,荀子言義必及利。他說:“循其道,行其義,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歸之?!保ā锻醢摹罚╋@然荀子對義的理解不僅主張“見利思義”,而且肯定“思義”是為了“天下同利”??隙肆x的社會功利目的。這一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針對儒家的“殉名、殉家、殉天下”說,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則提出了無己、無功、無名的主張。道家認為“殉名、殉家、殉天下”之舉乃“殘生損性”,不足以取。莊子說:“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好者,事業不同,名聲異好,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故而提出了無己、無功、無名說。

1、 至人無己

莊子認為只有那種“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即不排斥個別人的真知灼見,不自恃成功,不圖謀士之人,他們“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登高不怵,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方能攀登道德之高峰,方能達到知識與道相契合的境界,才可堪稱為“至人”。而凡是嗜好與欲望太深的人“其天機淺”。他認為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悅死,悠然而往,悠然而來,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能順應自然,忘卻自我,故能達到“形”“情”兩忘。

2、 神人無功

莊子心目中的“神人”是才全而德又不外露的人。他們不受外物之牽累,不求有功。

莊子曾借無名人與天根二人的對話,表達了自己“順物自然”而天下治的理想。無名人告戒天根,只有處于保持淡漠的本性,交合形氣于清凈無為的領域,順成自然的本性而不容忍半點私情,方可將天下治理好。為了表達這種順天致性的理想,莊子常賦予他筆下的人物,尤其是丑陋、傷殘的形象以完美純和的道德修養。如其筆下的哀駘就是這種德不外露,自然使人親附,不能離去的奇丑之人。哀駘憑借自己的德,使其生命自然流放出一種精神力量去吸引別人。其筆下的伏羲氏、無名人等亦皆為才全而德不外露之人。

3、 圣人無名

莊子將名譽視為“實之賓”、“桎梏”、“相軋”;視為“旁技之道,非天下之至正”。

他用這一思想來反對儒家的出世思想,可謂失之偏頗,然而針對那些不擇手段、沽名釣譽之徒則不失為一種警策與忠告。

莊子提出“圣人無名”。他認為天下對他來說毫無用處,他決不接受天下,正如廚師不做飯菜、掌祭奠的人決不會越位來代替別人的位置一樣。莊子認為孔子以博學比擬圣人,以夸吟超群出眾,自唱自和,哀嘆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是買弄名聲,是不可取的。

只有那些遺忘精神,不執著形骸之人才可逐步地接近于道。(《天地篇》)莊子甚至認為,買弄名身是招致殺身之禍的根源。他例舉說,從前桀殺害了敢于直諫的關龍逢,商紂王殺害了力諫的叔叔比干,這些賢臣修身蓄德以在上的地位關懷愛護百姓,以在下的地位違逆君主的猜忌之性,故君主因為他們的修身蓄德而排斥他們、殺害他們,這就是愛好名聲的結果。(《人世間》)莊子這種消極避世的人生觀的詮釋,于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世隱逸之士的全身避害、功成身退的思想淵源皆不難追溯于此。

莊子還為君主擺脫名譽桎梏指出了一條通途:君主不應該放縱、顯耀自己的才華和智巧,應安居不動而神采奕奕,象深淵那么默默深沉,象雷聲那么感人至深,行動合乎自然如縷縷炊煙、片片游塵,那么自然自在,這樣就能擺脫名譽的桎梏,無所謂治理天下的煩惱了,這就是莊子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

莊子所謂無己、無名、無功的思想揭示了其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及處世的哲學觀,是其反抗現實的一種超脫的空想。他生當亂世,戰國中期的戰亂使得人們彼此紛爭、勾心斗角,社會成了人吃人的陷阱。于是他企圖以一種超脫的空想來逃避現實。他提出所謂“坐忘”、“忘形”、“忘情”、“天德”、“心齋”及“天養”等超脫的辦法。他的這種超脫其實是一種無奈的逃避和消極的反抗。在當時亦不失為一種全身避害的手段與斗爭方式。實際上,莊子所幻造的境界是不存在的。道家的這種適己任性、不受物累、隱居遺世的人生態度往往為后世那些憤世疾俗、仕途受挫、懷才不遇、心灰意冷的士子們所取法。如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當時的“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就因得其真諦,不參與世事,酣飲數日而全身避害。

墨家的修身主張是“兼愛”。墨子認為“天下兼愛則治,交相惡則亂。”他指出如果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還有不孝嗎?如果天下視父兄與君若其身,還有不慈者嗎?如果視弟子與臣若其身,勿施不慈,就不會有不孝不慈,又哪有盜賊呢?如果將人之家看成己之家,將人之國看成己之國,又有誰去發動進攻呢?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天下沒有盜賊,君臣父子慈孝,天下也就達到大治了。

其兼愛的思想不僅體現了墨家的政治主張,亦滲透了墨家對君子修身理想的企盼。墨子的“兼愛”思想為數千年來中國古代文明史中一條基本的人文準則“孝”道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法家蔑視儒家的以禮治國,認為儒家“修仁義而習文學,此匹夫之美也,”韓非子關于“圣人不修古,不法常可”的進化的歷史觀,集中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朝氣蓬勃的進取精神。其法、術、勢的思想更是代表了諸子百家中最為切實有效的政治學說。他的“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之學說,對后代的法制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同歷史時代的法家,皆以變法革新作為其政治理想的追求,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偉大成就,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而引導他們奮不顧身追求進步理想的原動力,正是他們對于“勢”這一歷史必然的清醒認識和把握。法家的“勢”論,對于喚醒昏睡于亡國之際的民眾,激起他們的愛國熱忱與責任感,對于反對侵略戰爭無疑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本褪沁@種救亡意識和愛國責任感的集中體現。

在以儒家理念為中心的人格結構框架中,古代節士博采諸子眾家所長,其立身也,或“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保ā抖Y記·儒行》)或“獨于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生死、終始者為友?!被蜓杂凇叭怼?,即言必有儀,“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發以為刑政,觀其國家、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或“任法而治”。顯然,中國古代之節操文化無不可追溯到儒、道、墨、法諸家之思想淵源。

古代“奉君命無私,謀國家不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之義節;“事君者不阿其惑”,“兩袖清風朝天去”之廉節體現了儒家安身立命之人格范式?!版薏蝗憾榱ⅰ?,“所高者獨行,所重者逃名”之介節,則是道家適己任性,不受物累之超脫的人生態度?!吧朴诟改?,友于兄弟,義于仁道”之孝節,則已成為了數千年來中國古代文明史中一條基本的人文準則。并被鄭玄推崇為“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爸矣跐崾?,難也”,“雖九死其猶未悔”,“慷慨赴國難”之忠節、勇節與俠節則是與法家“抱法處世則治”(《韓非子·定法》)之思想影響分不開的。這種思想影響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奮不顧身地追求社會進步理想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 蔡尚思:《諸子百家精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2. 錢仲聯:《十三經精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3. 馮 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 孟 軻:《孟子》,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

5. 莊 周:《莊子》,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年。

第8篇

好了,請大家看門前這副“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楹聯,其下句為“誰為天下士,飲酒樓上頭?!苯裉旄魑痪蛠懋斠划斕煜率?,以洞庭為酒,開懷暢飲,一起品位博大精深的岳陽樓文化和岳陽的壯麗山川吧!興許您也會像詩仙李白一樣“醉煞洞庭秋”!

登上巴陵古城墻,穿過“南極瀟湘”、“北通巫峽”的牌坊,進入眼簾的就是江南三大名樓之冠的岳陽樓。為什么說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冠了,有哪位朋友知道嗎?好的,就請大家聽小X慢慢道來吧!一,歷史悠久。大家看看眼前這樓是不是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岳陽樓創建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只知在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所以說咱這岳陽樓面子可不小哦!要由我們的詩仙李白來親自命名!大家看看橫匾“岳陽樓”,這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題寫的,現以編入《中國名匾》一書!

大家再仔細看看這樓,有沒有發現其特別之處?這位朋友好棒哦!居然小X知道想說什么。對了,岳陽樓第二個特點就是文物珍貴。在江南三大名樓中唯有岳陽樓是保持其原址、原貌,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國家級文物!咱們這岳陽樓樓高21.35米,可以用十個字來概括其建筑特點:“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大家可看清楚了?咱這岳陽樓可是未用一磚一瓦,一顆鐵釘的!在建筑上是不是一個奇跡???說到這,小X就想和大家說一故事:相傳在建樓時,人們怎么也無法把樓層很好地建成,這時來了一七旬老者,手拿一尺,對大伙說,讓我試試看吧?大家別無它法,只好讓老者試試,不曾想老者三兩下就把大家一直解決不了的問題給輕松地解決了!大家正想酬謝,卻只見地上一把尺,不見老者的蹤影,拾起尺子一看,居然寫著“魯班尺”,所以在我們岳陽一帶有“魯班助樓”的傳說!再看看這“飛檐”可是咱老祖宗聰明才智的體現!其便于采光,減少笨拙感,同時節約了用料!大家看看這屋頂像不像古代將軍的頭盔?對了,這就是“盔頂”,這種建筑方式并不多見,據說是現在僅存的啦!威武雄壯的“盔頂”,配以飛檐,曲線流暢,給人勢欲凌空之感!再看“盔頂”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窩,層疊相襯,飾以龍頭、鳳頭、云頭紋飾,既承托盔頂重力,又使整個建筑更精美、莊重、和諧。屋面的寶頂、脊飾、翹首等構件都是清代中葉遺留下來的陶制精品。因此,岳陽樓的建筑在美學、力學、建筑學和工藝學方面都有驚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陽天下樓”的美稱。

大家不禁要問,既然是天下名樓,為什么只建了三層呢?有朋友說,在古代三層就為高樓了,話是如此,但更重要的是封建迷信,據說當時修建者是為取天時、地利、人和之意!

古代建筑都與風水學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大家看看這四根通天金柱。這四根楠木大柱自樓底直貫樓頂,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作為內圈的12根大柱就象征著一年的12個月。大家再數數看,在這周圍有多少柱子???這位朋友數的可真快,一下子就數出來是20根了,這20根柱子有什么含義嗎?大家想想,可以參照小X剛剛的講法!

大家來看看這幅雕屏,哇!是大家神馳已久的《岳陽樓記》的雕屏的哦!其由12塊紫檀木組成,黑底綠字!當年滕公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后,喜出望外,請大書法家蘇子美書寫,著名雕刻家邵竦將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樓、記、書法、雕刻合稱“四絕”。可惜雕刻毀于宋神宗年間大火中。我們無緣得見啦!現在的雕屏是由清干隆年間著名大書法家、刑部尚書張照書寫的。干隆稱其為“王羲之之后的第一人”,其字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精品!但請大家張大眼睛瞧仔細了,待會到二樓,我們還將看到另一副雕屏,其中一真一假,哪副才是咱們張大人的真跡了?請大家自個瞧仔細呢!

大家可記下了這幅雕屏?好了,我們一起去二樓看看另一幅吧!

各位朋友,請看這中堂的雕屏,與一樓的有什么不同嗎?仔細瞧瞧!對了,一樓是黑底綠字,而這幅是金字!為什么在同一棟樓里會同時存有兩塊一樣的雕屏呢?就讓小X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清道光年間,岳陽來了個姓吳的知縣,他一上任就看中了岳陽樓上的《岳陽樓記》雕屏,便用重金賄賂一個民間藝雕高手,花了十七個月時間精心臨摹,秘密仿制雕屏贗品。兩年后,吳知縣趁調離岳陽樓之機,偷梁換柱,攜帶家小和張照的雕屏真跡,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沒想到船行不久,風雨大作,船被風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馬嘴段,雕屏也隨波逐流,因是紫檀木制成,全部沈入了水中。后來,湖水干淺,《岳陽樓記》雕屏的真跡才被當地漁民打撈上來。打撈時,不慎損壞了三個字,當地一文士吳敏樹花了三年時間臨摹張照的手跡才補上。各位現在可以看到,這雕屏上還有明顯的修補痕跡,所以我們現在看見的這幅才是張大人的真跡!至于一樓那副,雖是贗品,其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也是文物了。兩副雕屏一真一假,正像一張功罪表,昭示著后代子孫!

大家請隨小X一起登樓,同看那范公筆下的“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洞庭湖。呵呵!我們的這位朋友好聰明哦!知道小張接下來要給大家講岳陽樓為三大名樓之冠的第三個原因了,那就是風景獨特。岳陽樓的勝景由江、湖、山、城構成。有詩云:“樓前十分風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就是對岳陽樓地理形勝的絕妙贊美,岳陽樓是得水而壯,得山而妍,形勝江南!世人只知范公的《岳陽樓記》,不知滕公子京也為騷客,其有詞,云:“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倍潭?9個字寫景抒情,卻很有氣勢!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边@是幅木刻雕屏是手書的杜甫的《登岳陽樓》,其書法筆意奔放,布局嚴謹,雄健挺拔,形神兼備,筆觸與唐代懷素的狂草相似。在雕屏兩側的楹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落款為“長庚李白”,也就是我們的詩仙李白了,一樓同存詩仙、詩圣和和主席的真跡實在是不簡單?。∮纱丝梢钥闯鲈墼狸枠堑纳詈裎幕?!這就是小張要說的第四點了,岳陽樓文化的深厚!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足、筆,而真正使岳陽樓聞名天下的是北宋范仲淹作的《岳陽樓記》,這篇文章全文雖只寥寥368字,但其內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氣勢之磅礴,語言之鏗鏘,真可謂匠心獨道,字字珠璣,千秋之絕唱也!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成為傳世名句,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沉淀!

請大家放下心中雜念,憑軒遠眺,看著那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是否會與范公產生共鳴?當年范公未曾登臨這“天下樓”,卻作了不朽的《岳陽樓記》;今日你我同登這千古名樓,可有一種超脫世俗之感?

第9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文字中的三個“無不”,兩個“莫敢”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

答:

2.比較項羽《垓下歌》和劉邦《大風歌》表現的思想有何不同?(《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答:

3.第三自然段中哪些文字最能表現司馬遷對項羽一生功過的評價?請簡要說明。再找出最能表現司馬遷觀點的句子是哪兩句?

答:

4.評價歷史人物應做到“有理有據;把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從評價中獲得經驗教訓,以啟示今人”。請搜集古今人物對項羽的評價,并談談你有何感想,再談談自己對項羽的評價。

第10篇

鳥聲無人兮我友來即,久矣不聞德人之言兮,為余發藥。

嘉若人兮甚好修,蘭薰而時發兮,水刪德而用柔。

有璞連城,方謨匠兮,忍其與斗筲議之。

螫吾手而不砭兮,舉百體而棄之。

為民父母兮,灼子之膚,何能忍。

顧白日臨辰兮,臣何愛不與俱來。

古之人償責言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虹氣貫斗牛兮,豈用俗人之町畦。

予愛蘭而莫與予佩兮,曰斯其不情。

帝關九牡兮,照下土孔明。

予將觀東海兮,蛙說予以坎井。

盍嘗視吾寶兮,茲有重於岑鼎。

予欲金玉汝兮,汝既金玉。

揭日月以適四方兮,殆而按劍以為戮。

第11篇

關鍵詞:孔子;生死觀;生;死

中圖分類號:B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3-0038-02

一、尊生重死的生死態度

孔子對待生死的基本態度是尊重生命、重視死亡。他看重生命,認為生命是珍貴而不可再生的,人應當把握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但他也不避諱死亡,認為這是現實人生的終點,是人的最終歸宿,應當謹慎處之。

(一)重人之“生”

中華民族有珍愛生命的傳統,醫術《十問》中就有記載堯舜之對話,堯問于舜,天下萬物誰最可貴,舜答曰:生最貴,即認為生命乃是萬事萬物中最為珍貴和有價值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明確的重生觀念??鬃诱湟曌陨砩?,病重時,子路為他祈禱,子曰“丘之禱久矣”,“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保ā墩撜Z·鄉黨》)對不了解的藥不敢試服。他也常感嘆生命短暫,“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希望自己可以有足夠的生命時間探究人生大道??鬃硬粌H重視己身,對他人生命孔子也同等視之,《論語·鄉黨》中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敝辉诤跏欠裼腥耸軅?,而不關心自己財物是否有損失。春秋時代一般不以活人殉葬為然,而孔子卻批判道:“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孔子從來不曾如此咒罵人,可見其對輕視他人性命之人的憤恨和不滿。在治理政事上,孔子注重休養生息,“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反對殺戮,告于季康子“子為政,焉用殺?”,亦認為不可“以不教之民戰”,這等于糟蹋生命。“子之所慎:齋,戰,疾。”(《論語·述而》)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三樣事情中,有兩樣都關乎性命,無論是戰爭還是疾病都可使人性命受到威脅,此等大事不可不謹慎處之。

(二)重喪哀死

1.“有始必有終矣”

孔子說:“自古皆有死”(《論語·顏淵》),“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孔子家語·本命解第二十六》),他認為生死乃人生必須經歷的,人的生死是個自然過程,和四時運行、百物生長一樣,因而人對于生死的態度也應該是自然達觀的??鬃硬粌H認識到這一點,且身體力行于此,當被困于陳、蔡,斷糧七日之時仍堅守其道,說“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保ā犊鬃蛹艺Z·在厄第二十》)當他感到自己將死之時仍處之泰然,只是感嘆“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余?”(《孔子家語·終記解第四十》)擔心他的治世之道不能被后人采用??鬃硬粌H以己身正視死亡,還諄諄教誨弟子對待生死要豁然,不必過分憂慮生死之事,他說:“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列子·天瑞》)。

2.“大哉乎死也!”

孔子重死,可從其對喪禮和祭祀的重視看出,他明確說辦喪事和祭鬼神如同人吃飯一樣重要,“所重:民、食、喪、祭。”對喪葬祭祀之禮論說詳盡。但是孔子表示喪葬之禮只是表面形式問題,他更加重視的是人內心情感的真摯與否。他說“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服之喪,施及萬邦”(《孔子家語·論禮第二十七》)沒有穿喪服而內心至哀的喪禮會引得他人同情一同悲傷,沒有穿喪服而充滿真摯哀痛的德行可以撫育萬邦?!岸Y,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保ā墩撜Z·八佾》)這才是喪禮之本。所以舉辦喪事,“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舉行祭祀“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由此可見,孔子重喪葬祭祀之禮亦是希望人們通過這些外在的形式逐漸認識到其本質在于對待事物的內在心理因素,正如朱熹所注“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后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p>

二、生死認知

在孔子看來,天地無窮,生死有時,人的生命在無窮的天地之間不過是白駒過隙,生命如此短暫,若“不能悅其志意,養其壽命者”,都不是通曉大道之人。歷來學者多認為孔子對于死是略顯避諱之態,即使論及死也多從生之角度加以論說,但這都由其重生重現世的理論基點所決定的。然而綜觀有關孔子的言論與著述,他并無忽視或完全不論及死。相反,他認為生死是息息相關的,生與死是生命的兩個端點,“死之于生,一往一反”,人往往“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有生有死才構成完整的生命。

(一)由生知死

孔子曾說:“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大戴禮·禮察》),在孔子看來,生死鬼神之事都是“將然”,是重大而深奧的,是現世之人無法預測與解答的。因此,我們應將目光置于現實人生之上。孔子所講的“生”既意指人之初生,也涵蓋人之生活,他認為即使窮盡一生若能清楚生命之源始,明白生存之道已屬不易,哪里有閑暇去妄測死后之事。因此他講“未知生,焉知死?”這一方面是在告誡弟子應重視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則已指出明白生的意義才能懂得死??鬃釉诨卮鹱迂曀勒呤欠裼兄膯栴}時也是只考慮他的回答對現實的影響,若答死者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怕影響生者的正常生活,若答死者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怕影響現實生活的倫理綱常??鬃硬o考慮死者有知無知,因為“此非今之急,后自知之”,這不是現世之人所急欲了解的事,參透了生命之意自會了解死。由此可見,孔子對生死的理解都是著眼于生。

(二)生死取舍

生死在孔子那里是有衡量和考度的,身為君子,應當“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孔子家語·屈節解》),屈節是因為心中有所期待,是為了等待時機,是為了在適當的境遇中使自身的力量發揮達到最大。召忽與管仲皆為公子糾之近臣,糾死,召忽隨主自裁,管仲卻易主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孔子對二者的評價是“召忽者,人臣之才也,不死則三軍之虜也,死之則名聞天下,夫何為不死哉?管子者,天子之佐、諸侯之相也,死之則不免為溝中之瘠,不死則功復用于天下,夫何為死之哉?”(《說苑·善說》)一死,一生;一個人臣之才,一個諸侯之相;一個名聞天下,一個功于天下。二者同為仁人,但明顯可見,孔子更推崇管仲之仁行。召忽之死,美名集于一身,管仲忍辱而生,利天下人。由此可見,孔子在生死取舍之間注重的是群體意義,何者能使更廣泛的群體受益則更推崇何者。

三、生死超越

生死處于人生之兩端,是人走完生命歷程所必經之兩點??鬃又厣鷧s沒有貪生而怕死,有時面對生反而要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氣;孔子重死卻不允許離生而輕舍性命,有時選擇死未必能成就人生價值??鬃右寻焉揽闯梢惑w,是相互統一而非相互對立的。其對生死的從容坦然之態已超越了生死。孔子認識到人不可能在肉體上得到永生,但可以在精神上追求不朽,于有限的自然生命之中挖掘無限的精神價值,在精神領域內達到永恒。

(一)生死坦然

孔子認識到生死在天,但并無就此聽天由命,任其自然。他說:“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說苑·敬慎》)。存亡禍福都是取決于人自身,即使是天災地禍也無法改變。這就是說,人自身具有能動性,生命雖是有限的,但能動性是無窮的,人可以發揮無窮的能動性于有限的生命中推動歷史的前進,實現自我與世界的發展。人也正是通過對現實自我與世界的改變與發展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在生活中有樂而不疲的追求,行為處事被他人和社會認可,人就會獲得充實感和存在感,就無心顧及死亡是否臨近??鬃诱f“生無所息”,人生在世便需時時刻刻努力,沒有可息之時可息之所,惟死后才是可息之時,惟墳才是可息之所。由此,孔子把死轉化為人勞碌一生唯一可以放下重擔停滯腳步的時候,人對死亡的恐懼也隨之淡然?!翱鬃诱J為人們在生活中有理想,有追求,無比充實,生命便嵌上了神圣的光環,人們執著地生活,便能忘懷‘死亡’將要來到,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從而超越死亡?!?/p>

(二)超越生死

1.“名”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叔孫豹與晉國的范宣子曾就何為“死而不朽”展開討論。范宣子認為,他的祖先從虞、夏、商、周以來世代為貴族,家世顯赫,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叔孫豹則以為不然,他認為這只能叫做“世祿”而非“不朽”。在他看來,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碧迫丝追f達對德、功、言有其解釋,“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春秋左傳正義》)。其實都旨在追求某種身后不朽之名。而對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人賢士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鬃又v:“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個“名”就是對立德、立功、立言的概括。孔子希望人生能夠成就圣人修為,并將個人的修身之道和處世之道弘揚普及開來,以己身作為世人典范,這就是立德;于危難之中救國,于治世之中輔國,對國家和社會有超于常人的貢獻,這就是立功;有文著于世,有思想學說開諸家之新,這就是立言?!傲⒌?、立功、立言"都可以使個體突破自身生命的限制,以自身超與常人的貢獻而在社會群體中獲得永恒和不朽。

2.精神超越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道”是孔子所關懷的終極對象,仁是從倫理道德意義方面來闡釋道的具體內容。在孔子看來,生命固然珍貴,但仁道比生命更加寶貴。君子一生都應當踐行仁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仁”是君子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君子行“仁”,固而不易,但在思“仁”,踐“仁”的過程中逐漸達到與“仁”為一卻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生存狀態,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若能為“仁”舍身,則更是一種榮耀,是為實現個人信仰達到的最高狀態,這是精神上的超越,已無關乎生死??鬃右缘赖聝r值高于生命超越死亡,實現精神的超越??鬃右喾穸ㄋ劳龅慕K極性,但不是從人死后還能復活或靈魂在彼岸世界永生方面來加以否定,而是從“天人合一”、精神無限的角度來加以否定。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王國軒,王秀梅.孔子家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9.

第12篇

參加“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樹組工干部新形象”活動已有數月,感受很深,啟發很大。辦公室工作有的時間緊、任務急,有的歷時長、頭緒多、變化大,有的還相互交叉,任務繁雜。作為一名在組織部從事多年辦公室工作的組工干部,我體會最深的是實踐“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必需具備忠誠履職、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甘當無名英雄等品質,要常常用“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鞭策自己。

不以平凡而不為。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辦公室工作無小事。哪怕是接聽一個電話、傳遞一份文件,也事關形象、事關效率、事關規范,都存在著一個以小見大的問題;也正是這些平凡的點滴最能考驗一個人,甚至可以說體現著一個人的世界觀、責任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大處著眼,細節著手,把每一個平凡或不平凡的經歷,都作為學習、鍛煉的過程,舉輕若重,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不以平常而懈怠。辦公室規范性、程序化、周而復始的工作多,但應急的、突發性的事情也不少。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常自醒、善自勵,忌懈怠、貴有恒,始終以“嚴”字當頭,遵規守矩,對每一項具體工作認真嚴謹,做到精益求精,緊針密線。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突況面前,始終保持政治敏銳、頭腦冷靜,胸有主見、敢于負責;才能根據領導要求和平時所掌握的情況,善于溝通、反復協調、積極應變,發揮作用。

不以平靜而無為。辦公廳工作張弛有度。如何在繁雜的任務面前保持清晰的工作思路,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平時做好應對在先、研究在先、積累在先的工作,努力做到知上知下,知書知禮,知規知矩。知上知下,就是要將準確領會、把握領導意圖,作為工作的方向,同時及時掌握部門動態,文稿的起草、活動的協調才能有的放矢。知書知禮,就是要多讀書、多學習,不僅要在提高理論水平、掌握有關政策上下功夫,還要廣泛學習一切有益的知識;不僅要向書本學,還要如所說“與肝膽人共事,從無字處讀書”,向領導、向同志、向實踐學;同時,注意工作方法和藝術,不僅僅要辦了事,還要盡可能讓方方面面滿意。知規知矩,就是不管任務再多再雜,無論采用什么方法解決,都不能忘了規矩,該溝通的不能省,該請示的要匯報,該反饋的不耽擱。

人,是需要一點責任感的。因為一個人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既不可能與生俱來,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不斷的滋養、積累和超越;一個組工干部高尚、寬廣、深沉的情懷,靠的是無怨無悔的理想追求,靠的是一點一滴的黨性修養,靠的是堅持不懈的學習實踐。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時時以先進為楷模,處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省己之言、省己之行,從部機關和自身崗位職責出發,講奉獻、勤作為,在平凡的工作中,又有哪個激情不燃燒,哪個人生不燦爛!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山市| 彭州市| 扬中市| 铜梁县| 静乐县| 大渡口区| 庄河市| 寻乌县| 雷波县| 航空| 鹤岗市| 吉安市| 石柱| 西盟| 绥阳县| 溆浦县| 凤台县| 长岭县| 九寨沟县| 衡阳市| 仙桃市| 昭平县| 阳高县| 广宁县| 娱乐| 盐城市| 德江县| 东乌| 天等县| 微山县| 遂溪县| 大连市| 河池市| 新郑市| 保定市| 克什克腾旗| 阿尔山市| 尼玛县| 陆川县| 淳安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