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22: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武則天語錄,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者:賴寶
出版:新星出版社
(新京報、京東排行前十、北圖小說排行前五,當當、卓越、優米、鳳凰等網站力推之作)
他記錄了這樣一群活在這個尷尬時代的年輕人所遭遇的尷尬事:大到工作、戀愛、房租;小到借給朋友數額不大卻要不回來的錢;上司的一個眼神就讓人徹夜難眠;在地鐵上給老人讓座卻遭周圍白眼……他們,就生活在我們周圍,或許就是你我。
有好多美好的詞匯可以形容如你我一樣的這群人,比如――他們餓不死又活不好,他們歡樂著窮歡樂,他們不斷自嘲又自我解嘲,他們活得很商業但內心很藝術,他們……在書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么?來,翻開書,咱們共鳴一下。
(os:從不會將它看成是小說,里面的小段子一個接一個,疲累時,看看這本“段子合集”,開心一樂,也不錯。)
編輯讀感:賴寶這種作家天生就是泡在語言酒缸里長大的吧?不然為何他噴出的語錄不僅家喻戶曉,而且瘋癲密度辛酸濃度一并超標?至少這部尷尬重新定義了俗語“笑出眼淚”的真正含義:笑與哭原本孿生。
《唐朝絕對很邪乎》
作者:霧滿攔江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襄陽晚報》、當當網排行前五,新浪、鳳凰等各大網站力推)
李淵篡奪了隋朝楊氏江山;李世民殺了弟弟李元吉,搶奪了他的妃子,隋煬帝的妹妹楊氏,使唐朝遭受了第一次巨變;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將女兒送入皇宮,使李唐變為武周;隨著楊貴妃隆重登場,終致安史之亂爆發,煌煌大唐差點傾覆。那么,李氏和楊氏到底有什么樣的千年恩怨呢?唐朝的歷史又如何在女人和“偽男人”的“蹂躪”下逶迤前行?大唐三百年,且聽老霧娓娓道來。
編輯讀感:老霧童鞋微博上很活躍,發個帖子三五分鐘絕對評論過百。大家都很喜歡他的歷史段子。言辭麻辣,觀點犀利,這本“邪書”繼承了他的一貫風格,常常看著看著,就忍不住會心一笑。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
作者:(日)新井一二三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愛購網NO2,三聯韜奮書店暢銷前十,深圳晚報、當當、卓越力推)
1、真正能吸引別人注意的溝通時間, 只有10分鐘。
2、溝通的基本問題是心態,基本原理是關心,基本要求是主動。
3、逆境幫助生存,危機提高警覺,困境刺激思維。
4、要有憂患意識。
5、這是我的錯!
6、職業化的下屬通常會看不起非職業化的主管。
7、一個頂尖的業務員, 什么東西都能賣,
8、人生大概有七次機會,在25-75之間,一次因為太年輕沒把握,一次因為太老沒法把握,而中間又會錯過兩次,這樣人生真正的機會只有三次。
9、一個人只會獨善其身是不行的,應該把底下的人也搞得很好。
10、執行力是從上貫徹到下,手不要總往下面指。
11、客人面前只說“我們”,沒有“你們”“他們”,這樣才能保持內部團結。
12、向敵人學習, 就跟競爭對手做朋友。
13、做事要看大目標,不要只顧小事情。
14、員工職業化的進度是老板職業化進度的等比例。
15、我發現,世界上有錢人和窮苦的人都是很節簡的。
16、外面的列強在看著我們!
17、凡是你想不到, 做不到的事, 你的競爭對手都會幫你想到做到。
18、聽了這句話真是有感慨,中國人就是這樣,在家開會真的就像余老師所說,不說話,到外面了就開始說自己人的壞話,什么時候中國人才能改掉這個毛病呢?
19、好的管理者就是要組織離了你照樣轉!
20、聰明的人是從人家的眼淚中吸取教訓。
21、管理就是用合適的方法管人管事
22、困境促進思考,危機提高警覺,逆境有助成長。
23、注意學習多元化知識,知識要廣泛。
24、麥當勞多不用大專以上的人,因為他們低不下頭,彎不下腰。
25、跟手下的人, 不要責罵, 要提供方法,要緊盯他的做事過程。
26、管理就是讓別人完成事情。
27、企業文化=成員共有的價值觀+想法(意識決定模式)+行為模式
28、我們要最后笑, 免得被人笑。
29、我愛你們,但不要以為是真的一樣。
30、隨時隨地學習。
31、克盡本分, 把該做的事做好。
32、我就是最愛訓部屬了,領導訓過我后我回辦公室按個的罵!
33、快馬先死,寶刀先鈍,良木先伐。
34、偉人就是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好。
35、“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36、不忙的時候,主動幫助別人。
37、企業要有標準。
38、投訴是第二次表現的機會。
39、執行力不佳的8個原因:管理者沒有長抓不懈——虎頭蛇尾;管理者出臺管理制度時不嚴謹——朝令夕改;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針對性、可行性;執行的過程過于繁瑣——囿于條款,不知變通;缺少良好的方法——不會把工作分解匯總;缺少科學的監督考核機制——沒人監督,也沒有監督方法;只有形式上的培訓——忘了改造人的思想與心態;缺少大家認同的企業文化———沒有形成凝聚力。
40、學會激勵人,先褒后貶。
41、兵隨將轉,無不可用之才。作為一個管理者,你可以不知道下屬的短處,卻不能不知道下屬的長處。
42、領導不會錯, 如果領導有錯那是我看錯!如果不是我看錯, 那肯定是我的錯,總之領導沒有錯。這句話不會錯。
43、從管理的角度來講,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不一定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障礙最小的曲線。
44、“我出去就當我死了!”
45、毫無怨言地接受任務。
46、一個主管如果只會壓制自己,這個叫做怕(怕事);如果只會糾正自己,叫做亂(亂了天下);只會節省自己,叫做賤。偉大的韓非子講的。
47、首先自己認錯。
48、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49、今天我們關起門來講!
50、一生只做一件事!
51、高層管理者:做正確的事;中層管理者:正確地做事;執行層人員:把事做正確。
52、聽說,李嘉誠戴電子表,人家都戴電子表,我們怎么好意思說是浪琴、勞力士?我們只能拿圓珠筆畫一塊,對不對?
53、要負起個人責任!
54、我們要努力地表現,不要一味的辯解。
55、跟部屬站在一起,你就是公事,沒有私事。
56、容易犯錯的往往是君子。
57、幫助你成長的都是你的敵人。
58、管理并不是比賽誰最受歡迎。
59、管理從思想上來說是哲學的,從理論上來說是科學的,從操作上來說是藝術的。
60、目標要量化在每一月、周、日和每一個過程里面!
61、我堅信經理人應該邁向自己的工作目標,除了思考 計劃 輔導員工分配任務 簽署文件以外, 什么都不做。
62、管理就是用合適的方法管人管事。
63、未來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健康比成績重要;生活比文憑重要;EQ比IQ重要。
64、顧客的滿意不等于顧客會對你忠誠。
65、管理就是讓別人完成事情
66、問題等于機會。
67、理解你的規劃,理解你的實施計劃和要求,同時讓利益聯系你我他。
68、一個人不會聽話, 通常都不會講話。一個人只會講話不會聽話, 叫做辯。一個人會聽話才會講話, 叫做善于思考。
69、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都在為有目標的人努力打拼。
70、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每個人都有他的用處,就看怎么用。
71、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這個就是最好的辦法。
72、作為管理者, 你可以不知道下屬的短處,卻不能不知道下屬的長處。
73、管理是一種嚴肅的愛,培訓是最好的福利!
74、再簡單的產品你只要把它的品質做上去, 它就是精品。
75、偉人的五個特質:智力、監督力、自信、主動(積極)、果決。
76、人才與策略不同,是無法被對手學習的。
77、先管住,再理順!主要是管人——給人以足夠的認可(面子),自主發揮潛力。
78、不要永遠只用一種方法去管理所有的人。
79、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
80、凡事只說一遍的人很不的了,就是做總經理的人。
81、團隊的三個條件:一、自主性;二、思考性;三、合作性。
82、管理是一種嚴肅的愛, 培訓是最好的福利!
83、四流企業殺價格, 三流企業搞服務, 二流企業拼品牌,一流企業定規則。
84、說的跟真的似的!
85、高層管理者: 做正確的事;中層管理者: 正確的做事;執行層人員: 把事做正確。
86、完美體現在各個細節之處。
87、提高顧客的滿意度:產品差異是由顧客決定;會抱怨的顧客是好顧客;老顧客哪里去了?
88、人格魅力的特點:一、自信+負責;二、道德+操守;三、犧牲+奉獻。
89、第一次犯錯是不知道,第二次是不小心、第三次一定是你故意的!
90、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
91、眼中不能只有超級巨星。
92、一個鬼都沒有。
93、接受批評,不犯二次過錯。
94、只注意小事,就會失去創造力。只看問題,不看目標。
95、不要說“我以為……”
96、管理就是讓大家知道你的規劃,理解你的規劃,理解你的實施計劃和要求,同時讓利益聯系你我他。
97、偉人:克盡本分,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98、核心競爭力的第一個定義: 我的產品別人不能替代;第二個定義: 我的本事別人不能模仿。
99、不要眼中只有超級巨星, 要淡化他們的貢獻, 而獲得團隊的凝聚力。
100、老板絕對不會有錯。如果發現老板有錯,一定是我看錯。如果我沒有看錯,一定是因為我的錯,才讓老板犯錯。如果是老板的錯,只要他不認錯,他就沒有錯。如果老板不認錯,我還堅持他有錯,那就是我的錯。總之老板絕對不會有錯,這句話絕對不會錯。
101、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要體現一個成功人士的風范!
102、管理就是讓大家知道你的規劃
103、優秀的管理者不會讓員工覺得他在管人。
104、搞企業要經常想:有什么事情是你的對手做不到,而我們做的到的。
105、要么靠智慧, 要么靠經驗, 既沒智慧又沒經驗就靠邊站!
106、讓客戶驚喜或者難忘, 一定表現在預期之外。
107、強大的民族和強大的企業都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天生的。
108、人沒有缺點,只有特性,特性只有加分跟減分。
109、EQ不是情緒的發泄,而是對情緒的察覺和利用。(察覺自己、利用別人的情緒)
110、好了,讓我們來研究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今天我們這里都是自己的國人,我們好好檢討一下我們民族的劣根。
111、細節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完美,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就是比對手多走一步。
112、自信在于沉穩。
113、重人性,跟下屬同悲同喜。人性不等于人情!
114、做人就不要做事,做事就不要做人!
115、管理=[管人+理事]
116、品牌應該是經營在前面, 收成在后面; 努力在前面, 安心在后面。
117、人要像狗一樣地活著。
118、重要的決策一定要過夜。
119、有關于做品牌跟做企業, 我給各位五個字:一是小, 二是穩, 三是強, 四是大, 五是久。
120、因為客戶要買的不是商品, 而是你。
121、人生第一筆最難賺的錢是一百萬,一百萬出來了,以后的一億也就無所謂了。
122、認真做事, 只能把事做對,用心做事, 才能把事做好。
123、對自己的手下要經常問三句話:第一句: 你喜歡我給你的這個工作嗎?第二句: 你覺得我用到你的長處, 發揮了你的強項嗎?第三句: 如果有機會,你想要調到什么崗位?
124、員工的職業化是老板職業化的函數,
125、接電話不可說的話:找人說“不在!”,“我不知道!”,“這不歸我管。”
126、企業文化是找尋新工作的標準。
127、成功的人很早就養成成功的習慣。
128、真正厲害的人不是自己累死,而是要讓手下做事情累死,這個才叫本事。
129、一天要做一件實事,一個月要做一件新事,一年要做一件大事,一輩子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130、從管理的角度來講,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不一定是直線,而是一條障礙最小的曲線。兵隨將轉, 無不可用之才。
131、“美國、德國、日本人,在家開會時會摔板凳摔桌子,可是對外都是一個聲音”。
132、除了自己誰都不要相信,先把自己做好。
133、自動自發:主動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思考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
134、沒有利潤,再好的公司,有再好的員工,都會很快陷入困境。
135、客戶滿意不等于忠誠!
136、不要靠明星來幫助你!那就靠我們這些中庸的人吧!
137、男人嘛,玩物!(講道武則天的那一段)
138、管理是讓事情與自己預期的一樣完成!!
139、行為要不停地規范,不停地塑造,才能形成。
一
促成這種新結合的環境,首先是唐代占卜之風盛行。與以往朝代一樣,在唐代的官制中有專門占卜之官,“后魏有太卜博士,北齊有太卜局丞,后周有太卜大夫、小卜上士、龜占中士,隋曰太卜令丞,一人。大唐因之”。(注:《通典》卷二十五“太常卿”條。)在新、舊《唐書》的五行志中,我們也可看到大量官方占卜的記錄。至于流行在民間的卜筮占算,在現存各種史料中也比比皆是,唐代“卜資之昂,為唐以前所未有也”。(注: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卷三十五“治病儺疫”,商務印書館1941年版。)
這是因為唐代的政治較為開放,尤其是前期的政局比較鞏固,對讖緯占卜之類的限制相對較松,只要并非“言涉不順者”和“轉相習學”,藏書自學“緯、候及讖者,《五經緯》、《尚書中候》、《論語讖》,并不在禁限”。(注:《唐律疏儀》卷九“私有玄象器物”條。)有的皇帝本人就精通此道,如代宗“好學強記,通《易》象”。(注:《新唐書》卷六《代宗紀》。)這就為鉆研占卜讖緯之道者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環境。故有的學者謂:“術數在唐代得到充分的發展,以清高和神秘的面孔出現在民間”。(注:王玉德等《中華神秘文化》第十七章,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465頁。)
其次,到了唐代,佛教與中國民間信仰已有充分結合。這不僅使占卜有了更多滲入佛教的通道,而且使占卜本身也成了佛教與民間信仰之間的紐帶。如柳渾幼時,“有巫告曰:‘兒相夭且賤,為浮屠道可緩死’。諸父欲從其言”。(注:《新唐書》卷一四二《柳渾傳》。)雖然后來因為柳渾本人的不愿,沒有出家,但在一般情況下,占卜就如此地成了促使出家的導引了。尤其是從唐初起,唐代統治者就認為“釋迦遺文,理存于因果”,(注:太宗貞觀十一年二月《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載《唐大詔令集》卷一一三。“遺文”,一作“貽則”。)而假以占卜讖緯等形式,則可將佛家因果之理發揮更大的效能。故在唐代,從平民百姓到達官貴人,同時信奉佛教和巫卜者大有人在,如大歷時淮南郡王侯希逸既“佞佛,興廣祠廬”,又“夜與巫家野次”(注:《新唐書》卷一四四《侯希逸傳》。)等等。
在上述兩種情況的影響下,隋唐不少高僧亦以習《易》占卜為常。隋時如饒陽曲李寺沙門慧榮“頗解占相”。(注:《續高僧傳》卷十八《西京禪定道場釋曇遷傳》。)唐時如一行大師“有陰陽讖緯之書,一皆詳究”,且“占其災福,若指于掌”,(注:《宋高僧傳》卷五《唐中岳嵩陽寺一行傳》。)是理論結合實踐的。占卦為中國固有之占卜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玄奘在印度那么多年,看來所習者仍故國之舊技,且不認為此與佛教教義有什么抵觸。他后來在《謝敕送大慈恩寺碑文表》中云:“竊以八卦垂文,六爻發系,觀鳥制法,泣麟敷典,圣人能事,畢見于茲”,(注:文載《全唐文》卷九六。)說明他對卜筮之道的一貫崇尚。還如號稱鑒水shé@①梨的元表“書史方術,無不該覽”。(注:《宋高僧傳》卷十六《梁京兆西明寺慧則傳附元表傳》。)律師曇一“常問《周易》于左常侍褚無量”,(注:《宋高僧傳》卷十四《唐會稽開元寺曇一傳》。)慧欽“雖堅持律儀而志在宏濟,好讀《周易》、《左傳》”(注:顏真卿《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載《全唐文》卷三三八。)。景先也善于占筮。(注:見《宋高僧傳》卷二十三《唐福州黃蘗山建福寺鴻休傳附景先傳》。)至于一般的佛教信徒兼有二者的那就更多了。如安平郡夫人王媛“于禪誦組xún@②之暇,精陰陽歷算之術,知來以數,自刻諱年”。(注:徐珙《有唐安平縣君贈安平郡夫人王氏墓志》,載《唐代墓志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實1804頁。)又如焦希望及夫人李氏,“浮圖城中,龜謀協從,雁影連屬,支提郁起”。(注:吳通微《內侍省內侍焦希望神道碑》,載《全唐文》卷四八二。)諸如此類的例子是很多的。
傳統占卜的各支系,當時僧徒也有所旁及。其一是風水輿地之學到隋唐時達到,呂思勉先生據《隋書》的《蕭吉傳》和《楊素傳》中所述獻皇后崩卜葬及蕭吉言楊素墓上有白氣當預示其滅族的故事斷言:“可見是時迷信葬地能禍福人者之眾矣”。(注:呂思勉《隋唐五代史》第二十二章,第1402頁。)僧侶中也頗有通此術者,如泓師“通陰陽術數”,“每行視山原,即為圖狀”,其堪輿術十分靈驗。(注:《宋高僧傳》卷二十九《唐京兆泓師傳》。《舊唐書》卷一九一《一行傳》亦云:“時又有黃州僧泓者,善葬法。每行視山原,即為之圖,張說深信重之。”)其二是算命,如有京兆安國寺僧者,“所言人事,必無虛發。此亦不測之僧也。”(注:《宋高僧傳》卷二十《唐吳郡義師傳》。)其三是占夢。除了上述希遷的占夢例子外,還如黃正建先生認為敦煌文書p.2668解夢書《十夢經》,“一方面說明佛教的本土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佛經對敦煌地區夢書流行的影響。”(注: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第三章,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頁。)其四是作讖語。讖緯作為占卜之道的一個變種,雖自南北朝起已屢遭禁止,但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卻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腦海中,包括那些主張禁絕讖緯的統治者們,“帝室宗教信仰,必有因于民俗者”,(注:章群《唐史札記》“序”。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版。)而當讖語以佛教形式流傳時,更易為統治者所容忍和利用。隋高祖就是其中的一位,為證明他有資格做皇帝,他特別崇敬在他出生時預言他將來會做天子的尼資遷,而該尼號稱“長通禪觀,時言吉兇成敗事,莫不奇驗”(注:《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另一位是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八月在涼州場松縣鴻池谷據說發現了有文字的石頭,文中有:“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七佛八菩薩及上果佛田”等字樣。太宗問訊后“遣使祭之曰:‘天有成命,表瑞貞石,文字昭然,歷數惟永,既旌高廟之業,又錫眇身之祚。迨于皇太子治,亦降貞符,具紀姓氏。甫惟寡薄,彌增寅懼’”。(注:《新唐書》卷三十五《五行志二》。)這當然是李世民為了標榜他和兒子在唐朝皇位上的合法性,但其中表露的明顯事實是,唐皇朝建立伊始,卜讖與佛教就結合在一起為政治服務。曹仕邦先生認為在《宋高僧傳》卷二十《唐潞州普滿傳》中的讖語,“這樣把一個個的字拆開,或借其字義作暗示的文字游戲方式,也許是測字的另一本源”。(注:曹仕邦《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漢末至五代》第十三章,臺北,東初出版社1994年版,第444頁。)
有利于佛教與占卜結合的,還在于印度流傳的占卜術隨著佛教的東傳,尤其是因為隋、唐二朝,中土實現了重新統一,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力的強盛,絲綢之路也分外暢通,都使佛經的翻譯達到了一個新的,故本于印度佛教中的占卜諸法也隨之以更大的流量源源不斷地東入華土。斯特里克曼(Strickman Michel)在其《〈灌頂經〉——佛教咒語的經典》一文中認為“最早顯示出接受占卜的是佛教的灌頂經”。(注:轉引自安娜塞德爾《西方道教研究史》第七章,中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頁。)隋初出現“《占察經》,見有兩卷,首題菩提登在外國譯,文似近代”,(注:《續高僧傳》卷二《隋東都洛濱上林園翻經館南賢豆沙門達摩笈多傳》及諸《附傳》。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高僧傳合集》。)其經文中有云:“若欲占察過去往昔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者,當復刻木為三輪,以身口意各主一輪,書字記之。又于輪正中一面書一面”,進行占卜(注:菩提燈(登)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顯然是一部以密法進行占卜的經書,而“開皇十三年廣州有僧行‘塔懺法’:以皮作帖子二枚,書為善、惡兩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男女合雜,妄承密行。……其云此塔懺法依《占察經》,自撲法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太山崩”。與此相呼應,“時有秀才儒林郎侯白奉敕撰《旌異傳》一部二十卷,多敘即事”,“又有晉府祭酒徐同卿撰《通命論》兩卷,……亦明三世因果,但文言隱密”;“又有翻經學士涇陽劉馮撰《內外旁通比較數法》一卷”等等。(注:《續高僧傳》卷二《隋東都洛濱上林園翻經館南賢豆沙門達摩笈多傳》及諸《附傳》。)當然侯白等人所著已經摻入了中土的東西,但其中吸收了《占察經》等譯本內涵也是肯定的,否則道宣就不會放在一起敘述了。在一些敦煌文書中也載有佛教占卜之法。如斯5614號文書有所謂“摩醯首羅卜法”,摩醯首羅天即佛教中的大自在天,此卜“具說上事,由可擲頭,投子三遍,然后補局”,且“得一好卦便休。卜得兇局,許看三局”,頗有特色。再如伯3868等文書中所載管公明卜法,有的學者認為“此卜法可說多少受佛教的影響”,因為“其前序中不只強調問卜者得稱七佛名,而此七佛名也抄寫于第一頁之反面。管公明在此書中被稱為‘后賢’。”(注:參見Marc Kalinowski的《敦煌數占小考》,載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中國古代科學史論續篇》,1991年。)敦煌位處絲綢之路的要沖,在這里匯集融合東西卜法,應當是最好的地方。由此再向東傳去,使得“唐五代占卜術有一個特點是其中具有顯著的外來因素”。
二
在這種有利形勢下,佛教與占卜之間進一步實行了多方的結合,尤其是深入到中國佛教諸宗。其中明顯的如所謂“佛讖”在唐代禪宗繼續得到發展,如《全唐文》卷九一二法才《光孝寺瘞發塔記》云:
“佛祖興世,信非偶然。昔宋朝求那跋佗三藏,建茲戒壇,預讖曰:‘后當有肉身菩薩受戒于此’。梁天監二年,又有梵僧智藥三藏航海而至,自西竺持來菩提樹一株,植于戒壇。前立碑云:‘吾過后一百六十年,當有肉身菩薩來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儒佛心印之法王也’。今能禪師正月八日抵此,因論風幡語而與宗法師說無上道。宗踴躍忻慶,昔所未聞,遂詰得法端由,于十五日普會四眾,為師祝發。二月八日,集諸名德,受具足戒。既而於菩提樹下開單傳宗旨,一如昔讖。法才遂募眾緣,建茲浮屠,瘞禪師法”。
法才據說是高宗儀鳳時僧。文中能禪師就是禪宗六祖惠能。惠能本人也是善讖者,據說惠能曾以“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讖”教導南岳懷讓:“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兒孫腳下行:金雞解御一粒粟,供養什邡羅漢僧”。(注:《古尊宿語錄》卷一“南岳懷讓大慧禪師”。)又《宋高僧傳》卷八《唐袁州蒙山慧明傳》云慧明在大庾嶺上遇見惠能,“問能曰:‘某宜何往’?能記之曰:‘遇蒙當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這“遇蒙當居,逢袁可止”八個字當是佛家的讖語。惠能的讖語后來被南岳杯讓、馬祖道一等發展成所謂“六祖讖”。(注:《古尊宿語錄》卷一“南岳懷讓大慧禪師”。)作為具有預見性的佛讖在禪宗內得以濫觴的原因,房guǎn@③說:“禪宗陰契菩提,可以程至,通天上地下之事,達前生后身之理”,(注:房guǎn@③《龍興寺碑序》,載《全唐文》卷三三二。)這樣當然能前掐后算了。贊寧則“復譬圣人重卦”,更切合實際地剖之曰:“原乎室靜生虛白,心靜則神通。儒、玄所能,我道奚若?引發靜慮,自在現前”。(注:《宋高僧傳》卷二十二《感通篇論》。)不過隨著禪宗的發展,佛讖在其中的地位逐步降低,如常作奇語的釋普化,“禪宗有著述者,以其發言先覺,排普化為散圣科目中,言非正員也矣”。(注:《宋高僧傳》卷二十《唐真定府普化傳》。)此外,密宗也有占星等術。如現藏日本大阪美術館的《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圖》系唐代作品,該圖體現了盛唐時期“占星術同域外傳入密教星像崇拜的結合”。(注:孟嗣徽《“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圖”與星像崇拜》,載《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由此派生的“本命禁忌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產生,但其說在唐宋之時廣為流行,這應與佛教勢力主要是密宗的一度興盛有關”。(注:賈二強《唐人本命觀與佛教》,載《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不過也有學者如蕭登福等先生認為密宗里的占星術源于中國,據他研究統計,在現存密經中,有182部的經中混含著道教的東西,諸如星相占術、延壽丹藥、寶劍印符、五行陰陽、及“青龍、白虎、飛尸、邪忤等中土名相”。見其《道教術儀與密宗教典籍》自序及第93、97、249、273頁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版。比他更早提出此說的還有大村西崖、Joseph Needham、N.N.Bhattacharyya、A.L.Basham等。)
唐代佛教與占卜之間的關系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二者關系的繼續和發展。但在唐代,二者最顯著的結合是形成了新的、系統化的占卜理論。如《大唐傳載》云:“常相袞之在福建也,有僧某者,善占色,言事若神。相國惜其僧老,命弟子就學其術”。這老僧果然有一套以暗中視五彩色等練占卜術的獨特方法。又如唐末五代時高僧希覺“長于《易》道,著《會釋記》二十卷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備。常為人敷演此經,付授于都僧正贊寧”。(注:《宋高僧傳》卷十六《漢錢塘千佛寺希覺傳》。)贊寧本人在《宋高僧傳》卷三十《雜科聲德篇論》中大談“乾一也,坤一也,殆乎因動成變,以變求占,則生象不一”等道理,可見他精于卜筮之道。
但唐代的占卜與佛教最突出的結合點,在于將因果業力來預測人的命運。上述佛讖中已經有一些包含較明顯的因果聯系。而當時在敦煌等地流行的有關佛教的占夢書里,更是突出了因果業力在其中的作用。如伯3908《新集周公解夢書》“佛道音樂章第八”云:“夢見禮佛,得貴人力;夢見入寺行,主喜事;……”等等。鄭炳林、羊萍等先生就此分析道:“尊佛信佛,勤作功德都會給人帶來善果,免遭輪回之苦,那么夢見佛像、禮佛、菩薩、金剛、寺院等,說明做夢者信仰至誠,其夢象的預兆都是吉兆”。(注:《敦煌本夢書》,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301頁。)實際上這已經表明了當時社會基層中所理解、流行的業力與占卜間的因果關系。至于社會的上層,包括佛教界在內,則有更多的理論說明,如慈恩寺的明慧中夜誦經見天上白虹而知玄奘寂滅,即所謂“明慧行道,占虹氣之貫天”。(注:分見《宋高僧傳》卷二十四《唐京兆大慈恩寺明慧傳》,卷二十五《讀誦篇論》。)清畫解釋此間的道理云:“佛法一門,獨開心也,皆椎論也。於戲!天造溟滓,惑網高張,非大圓真詮,曷能示明明之義,俾群生知正修之路哉!”而“釋氏論之,夫生生之理,罔有不關于業,則報施有歸;報施有歸,則因果不爽;因果不爽,則空見不生,有去來三世之殊,故鉅細必顯”。(注:清畫《報應傳序》,載《全唐文》卷九一七。)宗密也是這個意思:“明因果始終,推究方法,彰生起本末”。(注:宗密《華嚴原人論序》,載《全唐文》卷九二。)可以說到隋唐時,佛教占卜的理論已經通過與業因說相連而系統化了。
佛教中主體在六道輪回中如何流轉,是取決于業力的。所謂“一切眾生,系屬于業,依止于業,隨業自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或有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少病報”等等,(注:見隋瞿曇法智譯《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從理論上講,“依據‘此有彼亦有’的原則,每一元素的出現都是合乎嚴格因果律的。從而,道德上的因果性觀念,或者說輪回觀念在一般因果聯系的理論中找到了哲學基礎”。(注:舍爾巴茨基《佛教邏輯》“緒論”,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9、10頁。)將此哲學基礎與占相掛鉤,就賦予了傳統占卜以新的理論。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占相篇引證部》引《阿育王太子法益壞目經》謂“六道各有其相”,即人有地獄、畜生、餓鬼、修羅、人、天等六相,其中還有細分,如畜生相中有從象、馬、貓、鼠、鴿等25種“受形殊異”的相,構成了一個很全面的占相體系。并宣稱:“善惡相對,凡圣道合;五陰雖同,六道乖法;占候觀容,各知先業,惡斷善修,方能止遏”。此即說明,善惡先業種下的“因”,會通過“相”表現出來,由此又可以占算未來的“果”。
對于占卜與佛教的結合,世俗佛教學者則從另一方向予以論證。如唐初李師政著《通命論》云:
“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又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佛之所云,業也。儒之所謂,命也。蓋言殊而理會,可得而同論焉。命系于業,業起于人,人稟命以窮通,命隨業而厚薄。厚薄之命,莫非由己。……天道無親疏,人業有盈縮,由斯以推天命,可得除疑惑矣”。(注:文載《全唐文》卷一五七。)
李師政實際要講的是佛教業力因果報應之說有利于道德約束,但也表達了凡是有因果規律者皆可占推的道理,所謂“大教無私,至德同感,凡情緣隔,造化殊形,心境相乘,苦樂報異。如蟲葛印印泥,泥印成文”。(注:《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占相篇述意部》。)這就為佛教與占卜的合拍提供了具體的以中國傳統話語的表述。王維也借龜鏡圖發揮此理,他說:“龜可以卜也,鏡可以照也。以前代帝王行事善惡以卜后代;以前代帝王行事善惡以照后代,可以知盛衰興亡”,而龜鏡圖之原理“又近佛經八識”,其中“第六識即分別五陰十八界”,與易卦的初始之理是一樣的。(注:王維《奉敕詳帝皇龜鏡圖狀》,載《全唐文》卷三二五。)當時有人因此宣稱:“陰陽不測,唯佛而已”。(注:顧況《陰陽不測之謂神論》,載《全唐文》卷五二九。)
善惡既然是人為的,在這種因果關系面前的占卜就不是被動的預告了,故佛家占卜強調了人在命運面前的主觀能動作用,上述王維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道理。《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占相篇》也有例子說明:
“梁州招提寺有沙門名琰,年幼出家。初作沙彌時,有一相師善能占相,語琰師:‘阿師子雖大聰明,智慧鋒銳,然命短壽,不經旬日’。琰師既聞斯語,遂請諸大德共相平論,作何福勝,得命延長。大德答云:‘依佛圣教,受持《金剛般若經》,功德最大。若能善持,必得益壽’。琰師奉命入山,結志身心,受持《般若經》。余五年,既見延年,后因出山,更見相師。相師驚怪,便語琰師云:‘比來修何功德,得壽命長?’琰師具述前意,故得如是。相師嘆之,助喜無已。琰師于后學問優長,善弘經論,匡究佛法,為大德住持,年逾九十,命卒于寺”。
《法苑珠林》及其它佛教文獻中此類故事甚多,影響很大。著名如裴度在洛陽香山寺拾得一婦人用以救父的玉帶還之,使先前占他餓死的相者改口云:“此必有陰德及物,此后前途萬里”,(注:王定保《唐摭言》卷四“節操”。)也是一個占卜中加入因果報應的故事。有的雖系佛教宣傳,但宣揚事在人為,強調道德改變命運的思想,還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三
佛教占卜理論在唐代系統化、完善化后,對民間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寺廟內求卜問簽的普遍化。佛寺內的卜簽也是有所創新的,如開元時百濟國僧真表自云其曾遇彌勒佛,得卜簽求戒之制。《宋高僧傳》卷十四《唐百濟國金山寺真表傳》云當時情景:
“慈氏躬受三法衣、瓦缽,復賜名曰真表。又于膝下出二物,非牙非玉,乃簽檢之制也,一題曰九者,一題曰八者,各二字,付度表云:‘若人求戒,當先悔罪,罪福則持犯性也’。更加一百八簽,簽上署百八煩惱名目,‘如求戒人,或九十日,或四十日,或三七日行簽,苦到精進,期滿限終,將九、八二簽參合百八者,佛前望空而擲。其簽墜地,以驗罪滅不滅之相。若百八簽飛逗四畔,唯八、九二簽卓然壇心而立者,即得上上品戒焉。若眾簽雖遠,或一二來觸九、八簽,拈觀是何煩惱名,抑令前人重覆懺悔已,止將重悔煩惱簽和九、八者,擲其煩惱簽,去者名中品戒焉。若眾簽埋覆九、八者,則罪不滅,不得戒也。設加懺悔過九十日,得下品戒焉’。慈氏重告誨云:‘八者新熏也,九者本有焉’。囑累已,大杖既huí@④,山川云霽”。
將占卜求簽與戒律所連,當為佛家所獨有。真表雖系百濟人,然當時其地佛教與中土連成一氣,故亦可視為唐代佛教的一部分。當然一般的簽沒那么復雜,但不論在何寺廟,卜言簽語中總會或多或少帶有一些佛教內容,如所謂“變毗沙之身于感通之年,現神質為龜城之助”。(注: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tǎ@⑤碑記》,載《全唐文》卷八二五。)佛教占卜卻由此進一步走向民間,我們現在從一些禪寺或其它佛寺,都能看到有問卜求簽的活動,可以說是當時佛讖的濫觴。
鑒于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到,佛教與占卜在唐代的進一步結合,對佛教是相當有利的。首先,“佛卜”的形成,即在佛殿里求簽活動的展開,增強了佛教的神秘性和權威性。如玄宗時“有尼慈和者,世算之識,見色無礙,時人謂之觀世音菩薩”。(注:楊休《大唐濟度寺故大德比丘尼惠源和上神空志銘并序》,載《唐代墓志匯編》第1473頁。)即使遭到滅佛,為了減輕武宗滅法對佛教徒心理上的打擊,稍后便有讖語故事出現,以示佛教早有預見。《宋高僧傳》卷九《唐洛京龍興寺崇guī@⑥傳附全植傳》載淮南太守衛文卿“問:‘將來佛法隆替若何’?植曰:‘真實之物無振,自古于今,往復軌躅。有為之法,四相遷流。法當@⑦厄,君侯翹足可見’。預言武宗毀教也”。其次,“華人既深信于此,然則沙門亦可籍此等技能以助弘法”。(注:《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漢末至五代》第十三章,第456頁。)即通過成千上萬民眾在佛殿里燒香求簽,佛教是能以此吸引更多的信徒。再次,由于佛教占卜在因果論的基礎上,強化了人以道德改變命運的能動作用,雖然可以說是一種宗教宣傳,卻加強了佛教在社會上勸善懲惡的道德功能,從而也增強了其自身的存在價值。當然凡事都有利有弊。對佛教不利的是,佛教往往因此卷入一些政治動亂,遭到統治者的忌諱,有損于佛教。如武則天時僧惠范“矯說祆祥,妄陳禍福。神武斬之,京師稱快”。(注:張zhuó@⑧《朝野僉載》卷五。)又如德宗時,資敬寺浮屠廣弘勾結相工唐郛等謠言其“當作天子,可復冠”,以謀反。于是朝廷將其鎮壓,誅死,“由是禁人不得入觀、祠”。(注:《新唐書》卷一五六《韓游瑰傳》。)按唐代的用語,這里的“祠”,即是指資敬寺這樣的“佛祠”。此前的《禁僧道卜筮制》可印證:
“緇黃之教,本以少思寡欲也;陰陽者流,所以敬授人時也。而有學非而辨,性挾于邪,輒窺天道之遠,妄驗國家之事,仍又tuō@⑨于卜筮,假說災祥。豈直閭閻之內恣其誑惑,兼亦衣冠之家多有厭勝,將恐寢成其俗,以生禍亂之萌。明艱已來,禁網疏闊,至令此輩,尚有矯誣。害政之深,莫過于此,將歸正道,必絕奸源。宜令所司,舉舊條處分”。(注:文載《全唐文》卷四一。)
上文中一是說明佛教結合卜筮現象已十分普遍,二是對這種結合原來都是禁止的,只是安史之亂以后,朝廷政治控制力減弱而成為虛文。因此這些禁令的有效性雖然大可懷疑,但多多少少會給佛教帶來傷害卻是確定無疑的。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門里加者
@②原字纟加川
@③原字王加官
@④原字辶上加回
@⑤原字土加(合下加田)
@⑥原字王加圭
@⑦原字阝加堙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