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正月十六習俗

正月十六習俗

時間:2023-05-29 18:20: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正月十六習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一個地方的鄉風民俗就是地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顯現,從詩經所歌詠時代的“奔者不禁”之游,到漢代的祓禊之禱,到雅集,到祭祖,到祈福,尊重文化傳統的演變背后是政治清明、人性閑適的大意義。

正月十六“走百靈”的民俗演變

在四子侍坐的故事中,孔子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為人生樂事。春游之俗自古而下,到漢代,已經法定為上巳節,“是月上巳,官民皆e于東流水上”。

直到今天,在濟寧地區,清明祭祖、踏青之外,人們還會在正月十六“走百靈”。“走出門庭,心靈手靈”,女人們走出家門奔走,并到孔廟等宗廟中去燒香許愿。在孟子故里鄒城一帶,正月十六這一天為孟廟一年一度的廟會。男男女女都穿紅戴綠,熙熙攘攘地去趕會,百姓稱之為“走百病”,意在祈求全年幸福。到孟廟,都要親自用手摸摸馱碑石獸P戀哪源和屁股,有民謠曰:“十六摸摸烏,全年高興不發愁。”“十六摸摸烏龜腚,全年消災不生病。”

菏澤一帶,正月十六一大早“跑百病”,家家戶戶,傾巢而出。不僅人跑,有牛的牽著牛跑,有羊的牽著羊跑,而且要圍著水井轉三圈,并向井里扔塊土坷垃。然后,將正月初一插在門上的側柏枝子拿下來,燃著了烤火,邊烤邊說:“烤烤腳,腳不痛;烤烤腚,不生病。”有的還要點一把艾草,再點上三根香,給小孩、老人灸腰帶,邊灸邊念叨:“年下的香,端午的艾,正月十五灸腰帶,灸的小孩不生病,灸的老人病不害。”灸了腰帶還可以拿著在自家的門枕、梁頭上來回摩擦幾下,歌曰:“正月十六天不亮,灸門枕,灸門框,金子銀子往家扛;正月十六灸梁頭,金子銀子往家流。”

我們很難去界定“走百病”是否還屬于春游習俗的演化和流變,但無疑是另一種形式的春游。

這種習俗不僅存在于孔孟之鄉,在山東各地,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盛行幾百年。在明代,“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之處,三五相率一過,取渡厄之意”(沈榜《宛署雜記》)。這是萬歷年間沈榜任順天府宛平縣令時記錄的北京近郊的風俗。這是對“走百病”最早的記載,起于何時已不可考。雖然固定在正月十六,和過年連起來,但依然是春游,年味漸遠,早春伊始,走出家門,祈免災咎。

明弘治年間進士周用也寫有《走百病》的詩句:“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同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只是孔孟之鄉的“走百病”習俗,除了人與自然的交會,更多了一些孔孟文化的浸染。

無論踏青還是走百病,無論春暖花開還是春寒料峭,都是在春天走出家門,投入自然的懷抱,感知時節,祛病祈福。無論這些習俗如何源流演變,都擁有同一種基因――一種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密碼將它們緊密連接在一起。這個密碼就是“感時”――對自然的感覺和適應,感覺時序變遷,適應自然環境,從而形成獨有的生活習俗。這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中國人對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的踐行。

就像春游,從詩經所歌詠時代的“奔者不禁”之游,到漢代的祓禊之禱,到雅集,到祭祖,到祈福,有一個從男歡女愛的人性本能到關照生命本身和尊重文化傳統的演變,不斷有人文歷史的影響和疊加。

從“感時”與“化成”的角度來看待生活習俗,可知一個地方的鄉風民俗就是地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顯現――也就是在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環境這個時空坐標系下的顯現。

“風近鄒魯”:生命與自然的的人文關照

孔孟之地,就是孔子與孟子的家鄉,曲阜和鄒縣――今天山東省的曲阜和鄒城這兩個相鄰的縣級市,皆屬濟寧市。濟寧與菏澤、棗莊三個地級市地處山東西南部,即今天通常廣義所稱“魯西南”地區(狹義上的魯西南指菏澤市),大部分屬于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地域,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隨著孔孟學說的形成,禮儀之邦的形象逐步在魯西南地區樹立起來,其鄉風民俗也以“禮”為核心,崇禮重教,講究仁義,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風近鄒魯”成為全國各地評價鄉教的標準。魯西南也因此成為一個獨特的地理文化概念。

魯西南一帶,正月十六“走百病”,不幾天,就到了二月二。“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要炒“料豆”,即黃豆,俗稱“蝎子爪”或“蝎豆子”,人們認為吃蝎豆可以辟蝎,“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辟蝎”應是取“辟邪”之意。另外還有“圍倉囤”(也稱“打灰囤”)和“撒青灰”的習俗,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尖,小囤流。”“二月二,撒青灰,蝎子蛐蜓死成堆。”二月二的節日飲食,鄆城等地吃烙餅,認為烙餅之形可鋪囤底,蓋囤尖,防鼠防蛀,保護糧食。單縣的人們則在這天休息,改善生活,“二月二,不干活,坐下來,吃大饃”。不光要對人好,到清明那天,莊稼人常用小米飯、豆餅、干飯喂馬、騾、牛、驢等大牲畜,以犒賞其一年的辛勞,“打一千,罵一萬,單等寒食管頓飯”。

無論吃蝎豆、圍倉囤、休息還是犒勞牲口,都和“走百病”一樣,體現出人對生命的自我關照,這種關照來自對生存的顧慮,這種顧慮體現在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之中,而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又是他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的。或者可以反過來推導這一鏈條: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生產和生活構成了他們的生存,他們的生存決定了他們最終是對生命的自我關照。如人們撫養孩子,有民謠曰:“孩哩屎尿不嫌臭,娘喝了一大碗,爹還嫌不夠。”這是對新生命的呵護;他們安撫孩子睡覺的催眠曲:“狼來了,虎來了,馬虎背著鼓來了,嚇得俺xx(小孩名)睡著了。睡著了,不吃了,留著俺xx玩玩了。”另一首:“小孩困了,老貓跳了囤了。小孩睡了覺了,老貓上了吊了。小孩醒了,老貓跳了井了。”透露出人面對自然界的威脅時,所做出的一種祝愿。

第2篇

元宵賞燈的習俗始于東漢時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人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漢文帝定名元宵節

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恒上臺后,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合乎人們的愿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游玩。

漢武帝提倡放燈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愿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壇,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元宵節的習俗吃湯圓

元宵節傳統食俗為吃元宵,意味團圓、吉祥,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出現于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圓子”,南方常叫“湯圓”、“水圓”,宋人因見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稱之為“浮圓子”。南宋周必大《平國續稿》記云:“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比……”《歲時雜記》曰:“煮糯為丸,糖為噪,謂之圓子。”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餌和蜜糖為餡,用糯米粉團包裹起來搓成圓球,置水中煮熟而食。圓子與耍獅、舞龍的球一樣是月亮的象征物,食圓子含有祭月、賞月的意味。同時,元宵圓子跟中秋之月餅一樣,含有家人團圓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圓子》詩云:“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1913年,因元宵與“袁消”諧音。似于己不利,便下令改元宵為“湯圓”,沿用至今。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下在燒沸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其后,元宵餡又有甜、咸之分。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餡多為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盧氏雜說》里的“油炸追子”其實就是一種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日慶典規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民諺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燈。”它有最濃厚的游樂色彩,故稱鬧元宵。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

隋唐燈節極盛,一般從十三“上燈”開始,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八日為“落燈”。據唐人鄭處晦《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設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設蠟燭,連屬不絕,時有方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繒彩為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韻。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另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韓夫人(楊貴妃二姐)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盛況可見一斑。

元宵節的民間故事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第3篇

有一首《哪屋元宵撲鼻香》的童謠這樣唱道:

月亮爺,亮堂堂,哪屋元宵撲鼻香?

嫂嫂屋內吃幾個,奶奶膝前喝碗湯。

哥哥元寶我不要,愛聽嫂嫂兜內金錢響叮當。

元宵,唐代叫牢丸,宋代叫圓子(又寫做“元子”)。因在元宵節煮食,后世又稱做元宵,或湯圓。它是用糯米粉包上甜或咸的餡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元宵節食元宵,取其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這首童謠唱出了元宵節這天吃元宵的歡快景象。

另一首童謠叫《扎燈籠》:

小燈籠,扎得精,燈籠還用竹篾繃。

一面繃的是韓湘子,一面繃的是穆桂英;

一面繃的是三思賣孩子,一面繃的是王祥去臥冰。

俺把燈籠扎停當,打燈籠送齋宮(即道士)。

過去每到元宵節這天,家家都要扎花燈。燈的種類繁多,燈上畫著各式各樣的歷史人物或神話故事等,統稱“燈畫兒”。許多地方的兒童,都在這天晚上提燈上街。大家湊在一起,互相比賽,看誰的燈籠扎得樣子新、畫兒畫得好。這首童謠反映的,就是正月十五扎花燈的習俗。

在江蘇民間,許多孩子會唱一首《火把紅》的童謠:

燈籠亮,火把紅,正月十五炸麻蟲。

田頭地邊都炸到,炸得害蟲無蹤影。

這首童謠中所說的“炸麻蟲”,是江蘇北部鄉間的習俗。過去每到元宵節的夜晚,人們都要高舉燈籠,點火把,繞屋角、路邊、場頭、溝河邊等處行走,把所到之處的野草燒光,名曰“炸麻蟲”。據說這樣可將害蟲燒死,使糧食豐收。

在河南民間,還流傳一首《踏麥青》的童謠:

正月十五正月正,正月十六踏麥青,

踏了麥青不腰痛。

踏麥青,踏了麥青不腿痛。

童謠唱出了豫北風俗: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早晨,太陽還沒出來時,孩子們便跟隨大人走出家門,在村頭轉井臺,到田野里迎朝陽,到剛剛返青的麥苗踏青,邊走邊唱這首《踏麥青》的童謠,傳說這樣做有益于一年的健康。

在山東與河南交界的農村,每年正月十五夜里還有一種“烤百病”的風俗。“烤百病”又稱“走百病”或“散百病”。這天傍晚,村里的青少年們齊奔向田野,在種過豆子的田里拔取割豆時留下的“豆茬”。將豆茬拿回村中,一堆一堆地放在當街,到夜里便點起火來。這時全村的男女老少一齊趕來,圍著火堆轉。孩子們也趁興高唱道:

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

第4篇

一、正月十五是什么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二、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

放天燈

元宵節放天燈也是一大民間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天燈能將愿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玩龍燈、舞龍燈、龍舞,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備受各民族的崇敬與愛戴,一直被視作中國五大瑞獸之首。每至年末歲尾,或重大節日節氣,上至國家慶典,下至民間活動,都要歡歡喜喜耍龍燈,以祈求神龍降瑞,保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業興旺。

吃元宵

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第5篇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現了“圓子”,此后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第6篇

(20100305周記)蒙古族的節日習俗

不盡我們漢族有節日習俗,我們中國的蒙古族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節日習俗。

蒙古族的新年也和我們一樣,很繁忙,農歷正月,大家都會穿新衣,互相拜賀,獻哈達、送禮品等,與此同時,你也會收到相應的禮品。

蒙古族的一年一度達慕大會也非常的莊重,這好比是傳統的體育比賽大會,多半是在每年七、八月,這個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的。人數繁多,可達十多萬人,那達慕大會起碼要舉行7----10天,在會上蒙古族的一些強悍的人會進行摔跤、賽馬、射箭。這三項比賽是蒙古族最為重視的三項比賽。蒙古族的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他們也有固定的服裝,他們比賽是用淘汰制的方式,決出冠軍、亞軍、和第三名,分別授予榮譽稱號和獎品。賽馬分兩種:快馬賽和走馬賽、射箭則是蒙古族很古老的項目,也分兩種:騎射和步射兩種。他們的比賽也很公平,無論是哪一個民族與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比賽,名額不限,想參加就可以參加,不過想要參加比賽,要先背熟規則,蒙古族的比賽和我們一樣,也是有規則的,如果犯規了,就要被淘汰。

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鮮花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習俗。

第7篇

關鍵詞:“十六登山祛百病”習俗 藏傳佛教宗教習俗 敖包祭祀習俗 民俗的融合特性 文化功能

任何民間習俗都是以滿足社會和心理需要而存在,是與民族形成,民族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現象。一些特定區域或特定民俗中所顯現出的一些特性及發揮出的社會功能,對于我們深入研究文化的實質也非常重要。本文通過對一例民俗形成過程的觀察,討論不同民俗相融合后體現出的特性及發揮出的廣泛的文化功能。

一、觀察的民俗概況

所觀察民俗傳承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烏里雅斯太鎮(下簡稱烏里雅斯太鎮為“烏鎮”)。此例民俗是在融合了當地十六登山祛百病習俗(以下簡稱“登山”習俗)、藏傳佛教宗教習俗、蒙古族敖包祭祀習俗后演進形成的一例新的民俗事象(以下簡稱 “新民俗”),在當地,民眾對此習俗有“十六登山祛百病”、“十六爬山”、“ 十六登山”、“十六上山”等多種習稱。

新民俗最初雛形形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逐漸成形。最初的民俗形式為: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這一天,烏鎮民眾會自發登上烏鎮北山(喇嘛庫倫山)去登高 ——即“登山祛百病”。 登山時多數民眾還有一個“交換石子”的儀式行為,即登山前在山下撿拾一粒小石子,寓意將過去一年的宿疾災禍轉移到了這粒小石子上(祛百病),登山后再將小石子留在山頂,表示將宿疾災禍留在了山頂;再在山上撿拾一粒新的小石子帶下山,寓意帶回了健康和平安。習俗的主要特點為“登山”和“交換石子”的外在行為表現和“祛病”希望得到“健康平順”的內在心理體現。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2003年,因傳統習俗還未得到全面推廣,農歷正月十六這天民眾只進行“登山”習俗的儀式活動。

2004~2005年,因在北山南麓重建了寺廟(喇嘛庫倫廟,又名集惠寺),山頂建了敖包(白音額日和圖敖包),“登山”習俗同傳統的藏傳佛教宗教習俗、蒙古族祭祀敖包習俗有了接觸,“登山”習俗的儀式行為迅速發生了改變,儀式行為中仍然保留了登高的傳統,但 “交換石子”的儀式行為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向山上敖包敬獻哈達、佛教用品、奶制品等祭祀敖包的儀式行為。登山前(也有在下山后, 禮佛、登山祛病、祭祀敖包的先后順序沒有嚴格定式,視山上或廟宇中的人群擁擠程度和民眾儀式心理而定。傳統“登高”習俗中,民眾認為愈早登山愈能表現出虔誠從而達到“祛病”的愿望),多數民眾會進入喇嘛庫倫廟內禮佛進香、禱告祈福,“登高”習俗和宗教習俗也有了交融。至此,“登山”習俗和東烏旗傳統的習俗迅速產生了融合,最終形成了一例包含了“登山”習俗、佛教宗教習俗、敖包祭祀習俗,其間并伴有多種形式的大眾娛樂活動、小商品經濟活動、政府部門的宣教活動等,極具本地特點的、多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民眾共同參與的新的民俗事象。

二、新民俗表現出的特性討論

烏鎮“登山”習俗主要受我國重陽節習俗的影響,正如威廉·A·哈維蘭所說“所有的文化都歷時而變遷”,重陽節習俗自古即已形成,在我國很多地區的民間都有傳承,后隨不同時期遷入烏鎮的民眾而擴布至烏鎮,并和當地的傳統習俗融合,最終形成了 “十六登山祛百病”這例新的民俗事象。

重陽節習俗 “由上而下,自古至今”的傳承至今,就其擴布的特點觀察,重陽節習俗具有貼近民眾生活,民眾更易認可和接受的特點,因此,千百年來,人們潛移默化同時又積極主動的維護、享用并傳承著這一風俗。正如孫秋云所指出,“有時文化內容相對沒變,但它已脫離了原有的結構,存在于一個新的社會結構或社會組織之中,這就是所謂的新瓶裝陳酒”。重陽節習俗擴布至烏鎮,因地域和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習俗的結構有所改變,如習俗儀式的時間,儀式的物品和行為等都有了改變,但無論產生如何變化,其“登高祛病”這一標志性內涵卻沒有改變。

觀察的新民俗中,傳統的宗教、敖包祭祀習俗在內容上融合了“登山”習俗的儀式行為和心理功能,但自身的結構和所發揮出的文化功能并沒有改變,如孫秋云所提,“社會的發展,導致文化內容的改變,但文化的結構形式卻可以保持不變,這就是所謂的舊瓶裝新酒,各習俗在最終融合后,雖然文化結構或內容有不同程度改變,但各習俗自身的特點都得到了保持”。

烏鎮傳統習俗由于多種因素(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意識形態等)影響,在烏鎮一度呈低迷狀態,重陽節習俗的傳入為民眾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寄托的平臺,因此影響的民眾較多,相比較呈強勢狀態在民眾中得到傳承。至傳統習俗恢復以后,因其是本地區傳統的習俗,有牢固的地方基礎,得到民眾的積極響應,“登山”習俗對民眾的影響則開始削弱。就如孫秋云指出的,“這是單方面的調試,即一個文化受他文化的影響后逐漸失去原文化的特點,成為他文化的一部分”。對“登山”習俗,當地民眾在自覺與不自覺間與本地區傳統的習俗進行比較、選擇和取舍,最終根據需要保留了其內容、形態和功能上的意義后將其融入到了本地區傳統的習俗之中,形成新的民俗事象并沿襲至今。通過上述觀察,融合后的新民俗主要表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1.不同的民俗經過民眾的比較、選擇、取舍和改造后,自然的融合成為新的民俗事象共同影響著民眾;

2.各民俗都保留了各自的內涵特征,共同運行不悖;

3.各民俗經過融合后,自身機能都得到調適,得到共同保護、發展和傳承。

根據以上總結,可將民俗的融合特性概括描述為:不同的民俗文化經民眾比較、取舍和改造,在機能得以調適,自身得以保護后,共同對民眾產生影響,并共同得以傳承和演進。

應該認識到的是,民俗的融合性其本質也是民俗變異性的另一類體現,是適應文化變遷而產生的自身調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加速了一些民俗的變異甚至消亡,民俗的融合性正是城市化進程對民俗文化影響的表現之一,民俗文化要適應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在傳承中,就要不斷對自身的文化機能進行調適,以適應環境并得以傳承和演進,這也是民俗融合性對民俗文化的保存并促進其傳承與演進的內在動力和意義所在。

三、新民俗中融合特性發揮的文化功能討論

民眾的社會生活中,總會面對各種壓力,而信仰和儀式活動能夠有效地緩解這些壓力,使心靈得以寄托,內心得到平靜。就人們的自我精神需求層面看,人的本能在社會群體中受到一定的壓抑,需要一定方式的緩解,通過民俗活動,人們心中壓抑緊張的情緒得到了緩解,使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調劑,讓自己重又身心輕松的投入到新的生活。另外,通過民俗的共同活動儀式,也維系和強化了群體的認同感。如鄭杭生在其主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中指出的,“文化是社會系統的重要構成之一,在維系社會運行和發展上,文化系統起著獨特的作用”,烏鎮形成的新民俗中,各族群眾摒棄隔閡與偏見,通過相同的活動加深了相互間的了解,促進了不同風俗文化的交流,維系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并產生了一定的向心力和社會凝聚力, 不僅保存了文化,而且增強了群體認同意識,并對社會生活的穩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們在儀式活動之余,還要休閑散步、訪親會友、郊游觀景、滑雪嬉戲,并在山下喇嘛庫倫廟前小廣場舉行一些娛樂活動;寺廟內也為民眾舉行誦經賜福等宗教儀式活動。“登山”實際也成了人們精神寄托和宣泄的場所。通過登山人們達到了放松身心的目的,并以積極、健康和向上的精神和情趣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如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所述,“游戲,游藝,運動,和藝術的消遣,把人們從常軌故轍中解放出來,消除文化生活的緊張與拘束。即以此而言,這一方面的文化已有了它的功能,使人們在娛樂之余,能將精神重振起來,再有全力去負擔文化的工作……”。

就如威廉·A·哈維蘭所說,“一個社會不過是各個人的聯合,所有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利益”。伴隨習俗的形成,也伴隨產生了一些經濟活動,主要為小商品、食品、宗教用品的銷售。農歷正月十六這天的凌晨,民眾開始登山前,商家就到山腳下擺好了攤位,等到登山人潮到來即開始了生意的經營,至午后時分登山結束,商家也一同結束了經營,形成了很有特點的“十六登山”經濟現象。當地政府部門也利用這一天群眾大量集中,進行各種法規、政策的宣傳,新民俗對社會的正常運行也發揮出了實際的作用。

“把社會理解為是一種整合的制度(sistema integrado),依然是人類學視野下的基本觀念”,在人類學功能論學派看來,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部分都對總體發揮作用,由此維持社會穩定。新民俗在產生和傳承過程中,也在本地區的社會文化體系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并發揮出了其實際的社會功效。

參考文獻:

[1][美]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3]孫秋云.文化人類學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

[4]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第8篇

1、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3、安卓官方手機版。元宵節的傳說:。

4、IOS官方手機版。PC官方版。

5、大部分地方元宵節習俗有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還有擂鼓、舞龍、舞獅等活動,但南北各地風俗也有獨特之處!

6、元宵節活動視頻:。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7、自唐朝中期以來,元宵節發展成為了我國全民性的狂歡節,因此元宵節是把傳統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

8、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9、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經近了,在這喜慶的日子里往往會有很多熱鬧的活動。比如吃元宵、彩燈謎等,各地具體風俗不一,當然這一天很多公司企業,一起商家們都需要元宵節的活動海報。這里今天會帶給你各種創意的海報圖片素材,希望對大家有用。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第9篇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位于北岳恒山腳下。目前,全縣共有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渾源古代為胡漢交戰之地,多為北方少數民族占據,北魏時靠近首都平城(大同),遼、宋、金時代屬金,渾源文化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和漢民族農耕文化交融的特征。

渾源“耍故事”也叫“扮故事”。“耍故事”是渾源民間流傳的極具地方特色的秧歌形式,也是當地農村古老的習俗。每年正月,“耍故事”是所有社火表演中的頭牌節目,也是規模最大、最為隆重的表演形式。

渾源“耍故事”起源于何時,并無史料記載,據老人們傳說最早產生于元代,此后經久不衰,在清嘉慶、道光年間最為盛行。渾源“耍故事”共有十八人表演,排成兩路縱隊邊走邊舞,角色成雙數,即兩人飾同一角色,動作一致、左右對稱;也有著裝不同的一對,分飾不同角色。可以在街上表演,亦可在空地跑大場子。渾源“耍故事”是“地秧歌”,屬于晉北踢鼓子秧歌類型,表演時穿插武術動作,只舞不唱,因此又屬于“武秧歌”的性質。角色分別第一對為“馬子”(即騎馬者),第二對為“瘋公子”和“煽地婆子”,依次往下排,頭趟鼓子(2人)、大拉花(2人)、頭對棒子(2人)、二趟鼓子(2人)、二拉花(2人)、二對棒子(2人),最后一對是毛貨郎和賣藥先生。表演隊伍由馬子領頭,依次排列成兩路縱隊,然后按照各種陣形表演,有“大十字”“編蒜瓣”“雙蕎麥棱”“金錢眼子”“五葫蘆”“城鉤月”等二十余種。

渾源“耍故事”作為一種古老的秧歌形式,與全國各地秧歌是一脈相承的,至今保持著古老的秧歌形態與角色,化裝簡單、古樸,表演粗獷、奔放、灑脫,但動作單調重復,具有原生態、強烈的地方氣息。據傳說,渾源“耍故事”是表演梁山好漢裝扮入城攻打大名府的故事。領頭的“馬子”騎馬穿紅斗篷,被認為是粱山頭領宋江和盧俊義。打大棒的和尚對應的是魯智深,要勇猛、兇悍。一對頭趟鼓子是小丑打扮,賊眉鼠眼,對應的是時遷。一對二趟鼓子是武生短打打扮,對應的是武松。兩對打小鑼的“拉花”,被認為是孫二娘、顧大嫂等。賣膏藥的被認為是智多星吳用。其實,這些角色都是比較古老的,應產生于水滸故事之前,而且這些角色都是類型化的、模糊的、不確定的,并非是很具體的故事。這一說法不過是為增加節日的氣氛罷了。

在渾源農村,“耍故事”年復一年,代代傳承,雖然社會不斷發展,“耍故事”卻一直保持著古老的形式與習俗,幾百年不變,因而更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耍故事”雖然是“鬧紅火”的文藝表演,表演的“藝術性”卻并不重要,但滲透著鄉村民間信仰觀念的祭祀活動,“儀式性”卻占著主導地位。其表演習俗與歲時民俗、鄉村民間信仰有著緊密的聯系。

“耍故事”的習俗

組織形式與管理制度。“耍故事”演出時間一般為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日,然后農歷二月初二再演一天,是鄉村民間自發組織的業余文藝表演及祭祀活動,組織形式是會首制。在比較小的村子里,會首一般由村民輪流充當,每年一至三人,任期一年。每年正月社火活動結束,由“抓鬮”產生下一年會首(已當過的不再參與),直至全村人都輪過一遍,再開始下一輪。會首主要負責保管演出服裝、道具,負責一年內節日的上廟敬香等祭祀活動,組織領導下年正月的表演活動。這屬于鄉村的公益組織,會首沒有什么權力,只有義務。村民的表演也是義務活動,靠自覺參與。一是愛好者,愛紅火熱鬧的人積極參加;一是出于對神的信仰,為了保平安,圖吉利,也熱心參與。總之,村民們都有大局意識,保證每年的演出如期進行。演出經費包括置辦打擊樂器,演出服裝、道具,鞭炮、香紙等費用,民國時期由會首組織向村民籌集,或由個人贊助,20世紀50年代以后,一般由生產隊或村委會出資,也可由個人贊助。在演出活動中,拜客、拜年得到的賞錢、煙酒糖果等,實物分給演出人員,現金可以作為演出人員的酬勞,也可由會首負責保管,用作本年或下一年的演出經費。

敬神、拜神。大年初一第一天演出,也叫“起故事”。演員化裝完畢,開始敲鑼打鼓,先由會首帶領著上廟敬香,這是必備的儀式。以后的每日演出前都應先上廟敬香,直至當年的演出結束。會首端香紙進廟內敬香,演員依次過廟門前向神像作揖參拜。敬香完畢,開始在廟院內敲鑼打鼓表演,然后回村表演。各村一般都有龍王廟、山神廟或者土地廟、五道廟等,村里所有的廟,不分宗教門派,無論何路神仙,都要去參拜、敬香。

拜客、拜年。每年正月演出期間,村里來了客人,會首(或其他領隊)先給客人送帖子,紅紙帖子上寫著“恭賀新正月”“恭賀新年喜”等,落款寫“××村文藝表演隊”,會首將帖子雙手交與客人,作揖,客人接帖,作揖回禮。然后“耍故事”的秧歌隊為客人表演,表演陣形為“天地牌”,領隊手拿“衣打子”(拂塵)指揮隊伍,帶領演員依次一一向客人作揖行禮,往復三次,然后轉到反方向再行禮三次,禮畢。客人要給演出人員送上煙、酒,或者禮金。拜客的習俗本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有熱情好客的意思,但由于客人要奉獻禮金或禮品,破費很大,有時并不受人歡迎。

拜年跟拜客程序基本相同。拜年的對象一般是村干部,村里富戶或出人頭地的人家,鄉里的機關、單位等。也是由領隊先去送帖子,然后到人家或單位的院子里(或大門外)去表演,行拜禮,得到賞金或者煙酒之類禮物。除此之外,村里有辦喜事的人家,如娶了新媳婦,子女考上大學,生了兒子等,都要去拜年。對生了兒子的人家,還要給小孩戴鎖,用紅線繩拴一個銅錢(事先預備好的)給小孩戴在脖子上,以祝賀長命百歲。另外,正月里還要挨門挨戶進院拜年,領隊進屋送帖子,然后在該人家祭祖的牌位前敬香,在院子里象征性地表演一會兒,演員兩人一組依次進屋為該人家的祖宗牌位作揖行禮(騎馬者除外,因為不能讓馬進屋)。拜年完畢,主人要獻上煙酒或Y金。

鄰村交流演出。一般正月初五以內在本村表演,正月初五以后,相鄰的關系較好的村子之間可以交互演出,也可以幾個村會合交互演出。會首先派人到對方村子去送帖子,對方接帖子后,也可以同時回送帖子并約好雙方演出日期。如果再有村子送帖子,盡量協調到同一日演出,結果等于是各村會合輪流演出。沒有秧歌隊的村子,可以拒絕接帖子。

鄰村交流演出時,秧歌隊之間有隆重的歡迎接送儀式和禮節。外村秧歌隊進村時,本村秧歌隊化裝好,敲鑼打鼓到村口迎接。儀式由專人指揮,本村秧歌隊排成兩列夾道歡迎,外村秧歌隊從中穿過,然后也排成兩列,再讓本村秧歌隊穿過;本村秧歌隊再次排成兩列夾道歡迎,外村秧歌隊再次從中穿過,然后進村表演。在夾道歡迎時,從中穿過的秧歌隊只能平步走過,不能有舞蹈動作,更不能有踢打等武術動作,不然就是不禮貌。一天的表演結束后,出村時還有送的儀式,與迎接儀式基本相同。將對方秧歌隊送出村后,鑼鼓停息,儀式結束。

節日演出習俗。“耍故事”等秧歌表演與節日習俗緊密相連。正月初一迎喜神,初二接財神,初五送窮,初八為八仙日,十六日送瘟神等。

到了農歷二月二日再演一天秧歌及上廟敬香,主要為了祭祀龍王,以求風調雨順。農歷六月初十是龍王爺的祭祀日,十月初一是山神爺的祭祀日,都有表演。

“耍故事”的民俗功能和

鄉村民間信仰

渾源“耍故事”作為一種歲時節日的民俗事象,有著豐富的民俗功能。1.娛樂功能。民間社火、秧歌的表演,當初都是以祭神為主要功能,祭神是目的,娛神是手段,但娛神的最終結果是娛人。隨著社會的進步,祭祀的功能越來越淡化,而娛樂的功能越來越強了。尤其在文化貧瘠的鄉村里,每年正月的“耍故事”等社火表演是農民唯一的文化活動,也是成年勞累的莊戶人狂歡的節日。“耍故事”可以給鄉村帶來生機,給農家帶來活力和喜氣。2.維系功能和社交功能。民間組織的“耍故事”可以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養村民團結互助的良好風氣和集體觀念、大局意識,具有鮮明的民俗維系功能特征。村與村的交流會合表演,可以增進鄰村之間的友好關系,聯絡村民之間的人際關系,增進友誼,甚至有利于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締結婚姻關系,具有強大的社交功能。3.教化功能。“耍故事”作為一種民間舞蹈,集中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民間藝術,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培養了人們積極勇敢、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趣,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第10篇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含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摸釘

北京還有摸釘這項活動,每到元宵節,婦女就會來到正陽門,摸一摸正陽門上的銅門釘。“釘”與“丁”同音,此項活動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里人丁興旺。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像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第11篇

傣族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巡田壩節、花街節、窩巴節等。

1、關門節。傣語叫進洼,意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

2、開門節:傣語叫出洼,意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洼時擺在佛座后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

3、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后互相潑水,除疾消災。

4、巡田壩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獨特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村民們組成隊伍,杠彩旗、吹喇叭、敲鑼放炮。按預定的路線走完田壩,便聚在一起制定春耕大忙時期的村規民約,以保證春耕能按節令完成。

5、花街節:又叫熱水塘花街節,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舉行,節期一天。主要習俗是就熱水塘的溫泉沐浴,以除去舊年的污穢,迎接新的一年。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尋找伴侶。

6、窩巴節:是傣族祈求漁業和水稻豐收的節日,于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在大姚灣碧舉行。舉行隆重的儀式以祈禱風調雨順。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2篇

〔山東省〕 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 鳳翔縣于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于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致的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于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于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于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云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余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合山市| 北宁市| 无极县| 图们市| 察哈| 长沙县| 北票市| 湖口县| 理塘县| 美姑县| 承德县| 丰原市| 南皮县| 定日县| 循化| 定结县| 红安县| 武穴市| 西乌珠穆沁旗| 麟游县| 绥德县| 丹棱县| 元朗区| 皋兰县| 泰和县| 抚顺市| 洛扎县| 揭西县| 定南县| 高邮市| 句容市| 布拖县| 都昌县| 绥德县| 颍上县| 阜新市| 瑞丽市| 兴文县| 沧州市| 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