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2: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天宮授課直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13年6月20日10:04—10:54,在距離地面343 km的天宮1號,中國神舟10號飛船的3名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張曉光為全國青少年上了一堂精彩的“太空一課”。這堂課由王亞平主講,其他2名航天員擔任助教和攝像。活動過程中,王老師開展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水膜和水球5項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使中小學生了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了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了對質量、重量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300名中小學生與中學物理教師在地面課堂聽講,并與航天員進行了互動交流。從首都北京到祖國的四面八方,8萬多所中學、數千萬名師生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直播,共同收聽、收看航天員太空授課,一同領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實驗1:質量測量演示
“失重了,我們的身體質量是不是也沒有了?”
失重環境下怎樣測量質量呢?航天員用天宮1號上的質量測量儀現身說法。他們從天宮1號的艙壁上打開一個支架形狀的裝置,航天員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裝置上的LED屏顯示出數字:74.0,這表示聶海勝的實測質量是74 kg。王亞平向同學們解釋了實驗原理后,還給同學們布置了1道課后思考題:除了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在失重環境下測量物體的質量?
實驗2:單擺運動演示
“太空中的單擺小球松手后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T型支架上,用細繩拴著1顆明黃色的小鋼球。王亞平把小球輕輕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沒有出現在地面上常見的往復擺動,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亞平用手指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給小球一個初始速度,奇妙的現象出現了,小球開始繞著T型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
實驗4:水膜演示
“天宮里有沒有飛流直下的瀑布?”
王亞平拿起1個航天員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并沒有傾瀉而出。輕擠水袋,在飲水管端口形成了1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與天宮1號艙壁上鮮艷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更顯得美輪美奐。接著,她把1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1個漂亮的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用力稍大才甩出1個小水滴。隨后,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上了1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這些在地面難得一見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課堂同學們的連聲驚嘆。
實驗5:水球演示
“用神奇的液體表面張力變個‘魔法’!”
王亞平用金屬圈重新做了1個水膜,然后用飲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1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還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氣泡,仿佛銀河系中的繁星點點。王亞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產生了2個標準的球形氣泡,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水球也沒有爆裂。緊接著,王亞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許紅色液體注入水球,紅色液體慢慢擴散開來,晶瑩透亮的水球變成了粉紅色,令人嘖嘖稱奇。
宇宙無限,探索無盡,不知不覺中,航天員們要和地面課堂的同學們說再見了。他們每人都為同學們送來了太空寄語——
聶海勝說:“愿同學們刻苦學習,增長知識,為‘中國夢’添彩!”
張曉光說:“深邃太空,奧秘無窮,探索無止境,讓我們共同努力!”
王亞平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太空授課活動的策劃與設計
電視和網絡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媒體。中央電視臺作為中國國家級電視臺,是中國受眾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媒體。中央電視臺從授課活動策劃開始就高度關注、主動參與,并結合電視傳播的特點對授課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很多建議。在活動開始之前,進行了多角度的宣傳,吸引觀眾的注意。授課活動中進行了同步直播,并組織了多個專題節目,邀請著名科學家對此次活動的內容進行全方位地詳細解讀和闡釋,進一步拓展了授課活動的影響。中國眾多網絡媒體在互聯網上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了視頻直播,全世界的觀眾都可以通過網絡看到授課活動。網絡傳播使得授課活動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并得以持續和多次傳播,使得很多沒有及時觀看電視直播的觀眾得以通過網絡觀看活動的視頻。此外,很多報紙、期刊也對授課活動進行了及時且翔實的報道。
為吸引青少年關注此次太空授課活動,今年3—5月,中國科協在全國范圍內舉辦了“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知識競賽”。競賽組織專家圍繞太空基本知識設計了競賽題目。全國30多個省區2 000余所學校的30余萬名青少年積極參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在授課活動前也舉辦了“我問航天員——太空授課大型問題征集”活動,收集中小學生對載人航天科技、航天飛行、空間科學及航天員太空工作、生活等領域的提問,征集到數千個相關問題。這些活動的開展為授課活動進行了預熱,激發了很多孩子對太空授課活動的好奇心,為授課活動作了知識上和心理上的鋪墊。
這次太空授課是一次成功的科學傳播活動案例。成功之處體現在:一是參與人數多。中國有6 000萬名中小學生及公眾通過電視和互聯網直播收看了授課活動,總共約有1億中國人觀看了這次授課活動。中國以外的中小學生和公眾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觀看此次授課活動的視頻。二是效果好。授課內容形式生動有趣,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航天員在太空中演示的5個實驗現象是地面上無法實現的,展示了太空失重環境下的有趣現象,王老師的講解輕松活潑,大大激發了中小學生和公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了青少年熱愛太空、探索太空的熱情。
[圖1]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本次太空授課中五個物理實驗的原理,本文結合中學物理知識,分別就實驗的裝置、現象、原理、拓展及應用等進行解析.
1.質量測量
回放 聶海勝盤起腿,玩起了“懸空打坐”,王亞平用手指輕輕一推,聶海勝搖搖晃晃向遠處飄去. 這一幕在告訴我們,這里是天宮一號,處于失重環境條件下. 王亞平首先展示兩支完全一樣的彈簧,它們分別固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 但兩個彈簧平衡在同一位置,這說明在失重環境中無法用彈簧秤來測量出物體的質量(注:準確的是在失重環境中無法用彈簧秤來測量出物體的重力). 隨后鏡頭轉向天宮一號中用于測量質量的“質量測量儀”. 聶海勝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如圖2所示),王亞平輕輕拉開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復原位. LED屏顯示出聶海勝的質量:74kg. [圖2]
原理 天宮中的“質量測量儀”原理是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即[F=ma]. 實驗中設計了用傳感器獲得物體運動到某位置的加速度和該位置彈簧上的彈力大小,通過DIS系統由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體的質量,并將結果在LED屏顯示出來. 這個實驗生動地說明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體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這是一個在一切慣性空間內普遍適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體的引力環境、運動速度而改變,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應用 這個原理在航天活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例如,航天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時間后,總質量會發生變化,可能影響軌道控制的精確度. 這時就可以開啟推力器并同時測量航天器的加速度,從而計算出航天器的質量.
拓展 天宮一號在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其內物體所受到的地球的萬有引力(即此處物體的重力)用于物體隨天宮一號繞地球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雖然此時物體的重力并不為零,但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均為零,因此物體處于完全失重狀態,這時與重力有關的一些物理現象均會消失. 如在此環境下不能用天平測物理質量,不能用水銀氣壓計測飛船內氣體壓強,溶液不會分層等.
例1 從事太空研究的宇航員需長時間在太空的微重力條件下工作、生活,這對適應了地球表面生活的人,將產生很多不良影響,例如容易患骨質疏松等疾病. 因此宇航員在天宮一號內應積極進行體育鍛煉. 下列器材適合宇航員鍛煉的器材是( )
A.啞鈴 B.彈簧拉力器
C.單杠 D.跑步機
解析 由于天宮一號在繞地球做圓周運動,處于完全失重狀態,這時與重力有關的一些物理現象均會消失. 本題正確選項為B.
2. 單擺運動
回放 在T形支架上用細繩拴著一顆小鋼球. 這是單擺實驗裝置. 王亞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輕輕放手,小球并沒有像在地面那樣往復擺動,而是懸停在了半空中. 王亞平用手指輕推小球,小球開始繞著T形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
原理 這是太空中的失重現象導致的. 在地面上,一旦松手,在重力的作用下,小球會被細繩牽著來回擺動. 但在太空中與重力有關的現象會消失,小球只會在原地懸浮. 如圖3所示,設小球質量為[m],細線長即小球圓周運動的半徑為[R]. 在地面上,小球在圓的最高點受重力[mg]與細線拉力[T],小球速度大小為[v],有[mg+T=mv2R],且[T≥0],則[v≥Rg.]
[圖3]
在圓的最低點給小球的初速大小為[v0],由機械能守恒定律,有[12mv2+mg2R=12mv20],可得[v0≥5Rg],即在最低點需要給小球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小球克服地球重力的影響,實現在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 但在太空中的失重環境下,只需輕輕推小球一下,即給小球一個大小不等于零的初速度,小球就會在細繩的拉力提供向心力的條件下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
應用 在地面上能正常使用的擺鐘,其原理利用了單擺的等時性. 但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擺鐘不能像單擺一樣地正常來回擺動,因此在太空中不能使用擺鐘計時.
拓展 當運動的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且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大小[g]時,物體也處于完全失重狀態.
例2 如圖4所示,在一只木箱的頂板上用細線懸掛一個擺球,當木箱靜止時擺球做單擺運動. 在擺球做單擺運動的同時突然將木箱向右上方斜拋出去,不考慮空氣阻力,則以下說法可能的是( )
圖4
A.在木箱向上運動的過程中,擺球相對木箱仍是單擺運動
B.在木箱向上運動的過程中,擺球相對木箱是靜止的
C.在木箱向下運動的過程中,擺球相對木箱做勻速圓周運動
D.在木箱向下運動的過程中,擺球相對木箱是靜止的
解析 不考慮空氣阻力時,木箱做斜拋運動,無論木箱是向上運動還是向下運動,都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g],木箱及內物體均處于完全失重狀態. 當擺球擺到最高點時(此時擺球速度為零)讓木箱做斜拋運動,則擺球相對木箱是靜止的,選項B、D正確;當擺球不是在最高點時(此時擺球速度不為零)讓木箱做斜拋運動,則擺球相對木箱做勻速圓周運動,選項C正確;故本題正確選項為B、C、D.
3. 陀螺運動
回放 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懸放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飛向遠處. 緊接著,她又取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陀螺,讓它旋轉起來,懸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不再翻滾,而是保持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原理 轉動的陀螺遵守角動量守恒原理: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恒定. 由于角動量守恒,旋轉陀螺的旋轉軸就不會發生很大改變. 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難實現,并不是因為角動量守恒定理不成立,而是因為陀螺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干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
應用 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在航天領域用途廣泛. 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就裝有各式各樣的陀螺定向儀,正是有了它們,才能精準地測量航天器的飛行姿態. 當然陀螺儀還有很多應用,比如利用陀螺儀的“定軸性”,可以用來測量運動物體的姿態、穩定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向,測量其方位等. 因此在姿態儀表、航向儀表、導航系統、飛行控制系統中都有三自由度陀螺. 它廣泛地應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 陀螺儀器還能夠為地面設施、礦山隧道、地下鐵路、石油鉆探以及導彈發射井等提供準確的方位基準. 有些小轎車上就安裝了測量車身縱向和橫向擺動的陀螺傳感器,可以實現對車身穩定度的控制.
拓展 自轉(Rotation)是物體繞自身軸轉動的現象,當自轉物體的自轉軸又繞著另一軸旋轉的現象稱為進動(Precession),又稱為旋進. 進動的產生是由于轉動物體受到垂直于其動量矩的外力矩作用. 常見的例子是陀螺. 進動是宇宙中天體物質或微觀粒子繞某一中心公轉運動而表現出來的結果,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運動,所以太陽相對銀河系中心有進動;太陽系星系繞太陽運動,所以行星相對太陽有進動;衛星繞行星運動,所以衛星相對行星有進動;如水星的軌道偏離正圓程度很大,近日點距太陽僅四千六百萬千米,遠日點卻有7千萬千米,在軌道的近日點它以十分緩慢的速度按歲差圍繞太陽向前運行,稱為水星進動. 地球自轉的進動引起歲差. 同樣,微觀粒子世界的電子繞電子核運動,同樣有進動. 原子磁矩繞外磁場方向的轉動稱為原子進動.
[圖5]
進動可使物體保持其狀態的穩定性. 如自行車在不運動時很難保持其穩定的豎直狀態,但在運動時由于車輪的旋轉產生一種進動,則容易保持其穩定的豎直狀態.
例3 如圖5所示,芭蕾舞蹈演員在旋轉時,除腳尖著地外,兩手總是靠近身體. 這么做是為了 .
解析 減小阻力矩. 演員要保持較長時間的旋轉,應滿足其角動量守恒,即要求合力矩為零. 腳尖著地是為了減小來自地面的阻力矩;兩手靠近身體是為了減小來自空氣的阻力矩.
4. 制作水膜、水球
回放 王亞平拿起一個航天員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并沒有傾瀉而出. 輕擠水袋,在飲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 此時她深有感觸地笑著說: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里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 接著王亞平把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形成了一個水膜. 晃動金屬圈,水膜也沒有破裂;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她接著做了第二個水膜,用飲水袋慢慢往水膜上注水,水膜很快變成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 再向水球內注入空氣,水球內形成兩個球形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 最后她向水球內注入一種紅色液體,紅色慢慢擴散開來,把水球變成了一枚美麗的“紅燈籠”(如圖6所示).
[圖6]
原理 這兩個實驗均展示了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 液體的表面張力由液體內分子的吸引力產生的. 液體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內部的趨勢,導致表面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膜,這種促使液體表面收縮的繃緊的力,就是液體的表面張力. 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液體有收縮到表面積最小的趨勢. 數學上可以證明:在體積一定時,球形物體的表面積最小. 因此我們看到了一個晶瑩剔透的小球. 在水球內再注入一種紅色液體,由于分子的擴散作用,原來透明的水球最終變成了一個紅色的球.
應用 液體表面張力在航天活動中有重要應用. 失重環境下,航天器推進劑貯箱中的液體燃料界面和氣體界面不再是穩定的,可能產生液體遷移、氣液混合等現象,導致推進劑無法正常供應. 因此,科學家們制造了表面張力貯箱,利用表面張力推動液體推進劑流動,為動力系統提供滿足要求的推進劑.
拓展 表面張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草葉上的露珠、空氣中吹出的肥皂泡等. 地球引力使得肥皂泡上方變薄破裂而無法長久存在,而太空中的液體處于失重狀態,表面張力不僅大顯身手,還決定了液體表面的形狀.
例4 已知肥皂泡膜內外氣體壓強差為[ΔP=4αR],其中[α]為液體表面張力系數,[R]為膜的曲率半徑. 如圖7所示,當用一導管連接一大一小的兩肥皂泡時,看到的現象是什么?
[圖7]
解析 由于肥皂泡膜內外氣體壓強差為[ΔP=4αR],液體表面張力系數[α]只與液體有關. 在外部氣壓相同的情況下,曲率半徑[R]較大的肥皂泡膜內氣體壓強較小,曲率半徑[R]較小的肥皂泡膜內氣體壓強較大;當用一導管連接一大一小的兩肥皂泡時,小泡內氣體就會沿導管流向大泡內,這樣使得大泡曲率半徑進一步變大,內氣壓就進一步減小. 當小泡減小到以導管橫截面為直徑的半球后,再進一步減小時其曲率半徑反而會增大. 因此最終當小泡與大泡的曲率半徑相等時,內部氣壓相等達到平衡(如圖8所示).
圖8
太空寄語 當奇妙的太空實驗結束后,航天員開始回答同學們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天宮中的水從何而來?能否看到太空垃圾?天宮一號是否有應對太空垃圾的防護措施?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對抗失重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與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會閃爍嗎?能看到UFO嗎?…… 三位航天員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一一做出了解答. 最后航天員們在距地面340km的天宮一號內,為同學們送來了太空寄語——
聶海勝說:“愿同學們刻苦學習,增長知識,為中國夢添彩!”
教育之愛生,必為之計長遠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神舟十號”的航天員們在天宮一號內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課。此次授課由女航天員王亞平作主要講解,聶海勝輔助授課。
當日,蘇州市平直實驗小學的全體師生觀看了從“最高講臺”帶來的實況直播授課。這是一堂有趣的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科學實驗課,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宇航員們開展了基礎的物理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觀看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了其中,沒有開一點兒小差。一名同學在聆聽完太空授課后興奮地表示:“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和航天員直接進行互動,但是通過這節課,知道了許多太空知識。”雖然這次太空授課的時間有限,卻拉近了孩子們與外太空之間的距離。
一些教師認為,對于小學生來講,這些物理現象是新奇的,這些物理知識是新鮮的,他們目前的知識水平還不足以理解其中的奧秘。況且臨近期末,大伙應將更多的時間置于復習迎考,怎么還能在這些超越孩子認知、分散孩子注意的活動中“浪費時間”呢?壓力當前,大伙的心是沉重的,然而,夢想是可以播種的,希望是可以接力的。雖然這堂物理課、天文課,離小學生還有些遠,但飛向天空、探索科學卻能為當代兒童在迷茫的求知生活中樹立一個目標,且這個目標已有前人的鋪墊,站在一個個航天巨人的肩膀上圓夢,不再遙遠。
帶著這樣的理念,承載如此的期望,老師們在忐忑中打開了電視,參與了此次全國青少年共同分享的“太空課程”的實況授課,孩子的表現讓老師們驚訝了,期末的臨時決定,收獲了非同尋常的效果。犧牲一點“眼前的利益”,教師從實際中得到的是孩子們“長遠的發展”。
教育教學非一蹴而就,學生知識的積累不是揠苗助長式的強加灌輸。真正的學校教育需要幫助孩子尋找一個獲得知識的契機――興趣點。
社會大課堂的作用
“蘇州素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可如今水質正遭受污染,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蘇州河?!边@句話出自筆者所在學校一群小學生撰寫的調研報告中。2013年寒假后開學伊始,五、六年級孩子上交的寒假作業顯得有些與眾不同,洋洋灑灑7000字的調查性報告詳盡地闡述了他們寒假里的工作――勘察蘇州水質情況。拿著這份報告,大隊長小陳同學顯得無比自豪:“通過自己深入實踐和調查總結,收獲了很多,所以這份報告比任何寒假作業都要有分量!”
時間倒退到一個月前,在上個學期快要結束時,小陳同學在學校里張貼出一份倡議書,才有了這次調查蘇州河水污染的行動。“走在我家旁邊的小河時我突然發現,原來還清澈的河流不知從何時起變得黑漆漆的,走近還能聞到陣陣惡臭。”小陳回憶著說道,“前一陣子小河整治,工人把河水抽干,結果從河底挖出了一大堆淤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如果再這樣下去,蘇州就要變成‘黑水之鄉’了。如今各種污染情況越來越多,被污染物也各種各樣,有空氣、土壤、水等。我們一定要為蘇州河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如就來調查一下水的污染情況,看看水的‘健康程度’,也讓同學們認識污染,認識水污染,讓大家行動起來,保護水資源?!?/p>
倡議一發出,立刻引來不少學生的積極響應。第二天,就已經有50多個同學報名。小陳把報名學生分成了9個小分隊,包括抽水樣、實驗、記錄、查閱資料等,每個小隊都分工明確。在短短20多天的時間里,孩子們不僅實地調研了護城河、養蠶里新村、木杏新村、楊枝新村附近的河流,還把自己的這次經歷和調研結果整理成7000字的報告,盡管還有些稚嫩,但過程中的每一個實驗,各條河流污染的情況和如何保護水資源,都描述得很詳盡。
關于這個報告,大家都還有說不完的話,寫不完的總結。拿著這份沉甸甸的作業,老師們心里清楚――它融入的是孩子們親自實踐后的體會和感悟。
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
得知平直實小學生有這樣的調研,蘇州市環境保護局宣傳教育中心的周老師也很感興趣,雙方通過電話連線,再一次深入探討了關于水的問題。電話中,他對學生們的調查方法和總結贊嘆不已。周老師還進行了講解,護城河具有流動性,所以護城河河水的自凈能力較城區里部分小河道要強,另外城區河流沿線基本都是居民生活區,以老新村為主,有些沿河居民將洗衣機放在陽臺上直接通過雨水管排放生活污水,還有生活垃圾的傾倒,加上一些小攤販將污水污物直接傾倒在河里等許許多多的原因,造成城區一些河道底下的淤泥很嚴重,這就是同學們通過沉淀觀察的方式得出的結論。而水中的魚兒能吃食腐爛物、凈化水質的結論也是正確的,從保護河流區域生態環境的角度上說,當然還是希望朋友們能夠減少垂釣,保護環境。一時間,孩子們關于水資源保護的調查引起了不少師生的興趣。
3月6日午休時間,蘇州河道管理處的水利工程師姜偉專程來到了蘇州平直實驗小學,與小學生們一同就“姑蘇水文化”這一課題開展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以及論證。姜偉帶著學生們來到離學校不遠處的薛家河,告訴孩子們蘇州的每條河都有名字,希望孩子們與河水做好朋友,好好保護蘇州水。在現場,姜偉告訴孩子們河水清淤的方法,孩子們則提出了保護蘇州河水的若干建議。大伙表示,準備向附近的居民發放倡議書,建議不要將洗衣水倒入河水中等。
學生們通過親身的實踐,在這個水質勘察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學習不再被動、不再辛苦,而成為了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與任何一個寒假作業都不同,調查能夠鍛煉孩子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讓孩子在社會的大課堂中,有興趣、有目的、有指導、有感悟、自覺地學習成長,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結束語
對于一些孩子而言,教材所涵蓋的知識不足以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日益渴望。在假期里,撇去單一而乏味的抄寫作業,讓孩子們圍繞一個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深入其中,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學會獨立、自主、合作、創新。當然,這些素質是書本難以養成的,恰恰是社會的大熔爐,給了他們契機、壓力與幫助,因此,教育需要適當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