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0: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奇思妙想四年級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熱愛分享和動手,敢于將自己獨到的想法在現實中實現的人。目前,全世界已建立超過1400個創客空間,英特爾、蘋果、微軟等科技巨頭的創始人物,都曾是典型的創客,創造出了眾多改變世界的產品和發明。
2009年9月,常州市虹景小學開辦“STEAM”課程,與孩子們一起進入“創客”時代。學校里,建設了可以滿足整班學生的互動媒體學習、俱樂部科創活動及供全體學生科普教育活動的“STEAM”教室。同時,學校以“Scratch”編程內容為基點,逐步架構并開發具有學段特點的“STEAM”課程。
在“STEAM”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學中做,做中創”的教育模式在學校生根、萌芽。孩子們像“創客”一樣投入到創造之中,由“思”到“創”,在“做”中“學”,創造自己的作品,同時也享受著創造作品的學習過程。目前,我們主要著眼于幾方面來推進創客教育活動的開展。
創客教育與課程的結合
學校的課程《花文化的研究》受到孩子們的喜歡。在我們的Scratch課堂中,有學生提出,如果可以讓花兒開口說話,站在花木面前,花木能開口介紹自己的名稱、習性,那該是多有趣的事情!
學習了《恐龍》,學生們暢想3D打印出恐龍的神勇;《海底兩萬里》,駕上“我的鸚鵡螺號”環游海底; 科學課上的《心跳與呼吸》,讓學生們想用酷樂宅設計“手腕自動診測儀”,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秘密;美術課上的《奇妙的海底世界》,孩子們想和自己繪制的海底生物一起愉快玩耍。
本學期在我校舉辦的“常州市智慧課堂”第三期活動中,我校便以創客教育為主題呈現了兩個教學現場。
《多功能尺》的教學中,俞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暢談奇思妙想,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小組設計多功能尺子,培養學生的合作創新能力;通過作品點評,引導學生聚焦尺子獨特的功能,學生們運用數學元素,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尺子特有的數學價值以及它的實用性功能。
如果說《多功能尺》屬于創想階段,那么另一個案例《你的想法實現了嗎?》直擊“創”的終極目標——實現創想。課堂中回顧了前期學生以興趣為起點的探索與學習過程,在各項目組匯報交流的基礎上,圍繞產品的安全、實用及功能拓展進行了創造——在細節設計方面的優化與提升。
創客教育的課堂都傳遞著這樣一種理念:給予學生一種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中打開思維的通道;給予學生適合的時機用來交流和思維碰撞,讓他們在交流中得到啟發,從而不斷調整和修改自己的設計;給予學生運用知識深入思考的機會,讓他們在創造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知識的結構與原理,感受到學有所用的快樂。
從生活中萌發的創想意識
生活給予孩子諸多的創想。
每日刷牙漱口時水溫在35攝氏度最佳,怎么調節水溫?四年級的女生偷偷告訴我,設計一個能夠調節水溫的漱口杯,就OK啦。
家中的花沒人照料真可憐,六(3)班的張博很想嘗試運用接觸傳感器、Arduino和Scratch2.0的編程,制作可以根據土壤濕度變化而自動澆水的設備。
除了學生,老師們也在這種氛圍中對創意和生活有了更多的靈感。利用Arduino主控連接繼電器,并通過編程完成魚缸中水的濁度的偵測,從而完成自動換水的功能。由生活中的靈感和想象激發的制造意識,讓學生和老師有了更多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的動能,讓學習更有樂趣,也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創客教室是創想產品的孵化器
為了使孩子們的靈感火花能變成現實,鼓勵孩子們在創造的路途中想創、敢創、能創,我校的STEAM教室誕生了。它被孩子們稱為“創想空間站”“夢想實現的地方”。在STEAM教室中,運用酷樂宅、Scratch傳感板、kinect、Arduino等設備,孩子們結合Scratch編程,在充滿各種板材、彩筆、銼刀、電線、電路板、芯片、3D打印機的教室里設計一些好玩有趣的項目。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在技術的支持下成為現實。在看似稚嫩的創造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創客精神和創造意識已經在孩子們的心里萌芽了。
STEAM教室對孩子們充滿了吸引力, “會說話的花”“會唱歌的花”“會報警的花”等創意,就是幾個孩子在STEAM教室里花了半天時間討論琢磨,連接酷樂宅進行程序設計,輕輕松松完成的一個讓人驚訝的小創造。在一些學生的創意影響下,其他小伙伴也一起行動起來。張博在完成了他的“澆花神器”后便帶領其他同學一起來STEAM教室完成澆花神器2代、澆花神器3代。同時,自動澆花裝置的設計又激發了許多同學利用數學課上學到的形狀與容積知識,進行多功能花盆的設計。
給孩子一個創想的空間,就會讓有想象、愛創造的孩子沉下心,實現更多自己想實現的創意。
智造新型校園生活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引領下,我們積極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新型校園生活。今年的科技節,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無限的潛能。四年級的孩子體驗泡泡的魅力,感受吹泡泡的樂趣,孩子們不僅自己制作了各種吹泡泡工具,更進一步探究不同溶液的配比和泡泡大小、持久性的關系。在他們手中,泡泡不僅可以吹,還能墊,還能拉伸……創造源自于生活,五年級的孩子曾在作文中這樣生動地描繪自己夢想中的家園:“我夢想中的家不需要太大,但一定是最溫暖的;我的家不必太豪華,但一定是最科學環保的……”“創想家園”的科技主題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將夢想變成現實的舞臺。孩子們學習建筑結構的知識,收集身邊的廢舊材料,開動智慧的大腦。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家園建筑,在巧手與創意中紛紛誕生。最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們竟然想到運用科學課上學到的電路知識,運用紙電路讓屋內、花園中亮起燈來。
六年級“蟲蟲世界萌萌噠”“瓶子里的異想世界”“智能機器人”“澆花神器”,充滿了時代感、創造感。學生們在“創智超市”中各自組隊、各選所愛,用探索、創造、合作開始了一場與科技的親密接觸。整個活動中,或剪裁、拼接、連接電源和開關,打造屬于自己的“萌蟲”;或者根據圖樣,制作具有實用價值的“機器”,或在玻璃器皿中進行生態園的藝術創作……一件件各具特色、充滿智慧的作品,就在這手與腦的協作中應運而生。
顏燾同學,出名的調皮鬼,在這次科技節中卻讓人刮目相看。他們小組制作的是利用液壓原理工作的“自卸車”。但在制作完“自卸車”底座之后,他們發現,材料中缺少一根木棍,底座上方的翻斗無法完成。當全組同學陷入僵局時,顏燾仔細觀察底座結構,從中找出了一根作用不大的木棍,拆下并安裝在了翻斗上。可別小看這一小小的舉動,它是建立在孩子仔細觀察機器結構,分析每一根木棍作用基礎上的。經過這個小插曲,他們小組的“自卸車”順利完成,顏燾也自然成了他們組的英雄。
動手、動腦,不斷創新已經成為孩子們的習慣。實踐、探究,追求更美,正逐步成為虹景小學師生的生活方式。
說起施建平老師,我自然地就會想起詩人臧克家的名句:“我的容顏可以蒼老,心卻永遠活潑如清泉。”因為屬于兒童,因為永駐的童心,盡管年歲不高的他已經早生華發,但在我們的眼里、心里,施老師是永遠年輕的!
不熟悉施老師的人怎么也無法將他的兩種近乎于對立的形象疊印、融合在一起:平日的他總是那樣的少言寡語,眉頭緊蹙,不茍言笑,而一踏上講臺,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他卻神采飛揚,妙語連珠,喜笑顏開,活潑得和頑童一樣;平日的他無論在敲擊鍵盤還是手不釋卷時,總是呈現出一種治學嚴謹的“沉思者”的狀態,讓你不敢去“驚動”他,而在和我們一起研課、策劃野外教育活動方案、討論情境作文課程開發的書稿撰寫體例時,他明眸閃光,話匣子驟然間打開,語詞鏗鏘,滔滔不絕,拋出了一個接一個讓你拍案叫絕的獨特見解,奇快的反應足見他的睿智,爽朗的笑聲傳遞出他的純真。人,真的不可貌相,否則,你的眼睛一定會欺騙了你。尤其是看施建平老師!因為和施老師共事已久,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常常得益于他,我平時總是尊敬的稱呼他“施先生”;又因為他是我的師兄,我們自詡都是李吉林老師的嫡傳弟子,其間似乎又有了一份親情,維系著他與我以及更多的青年教師們,所以,與施老師的交流絕對不會有任何困難與拘束,甚至常有心有靈犀的感覺。而這一點,套用一句時尚的話來說就是“主要看境界”。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施老師的境界有著一種感染你的力量。他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又是一個誨人不倦的好導師,有多少青年教師在成長的路途中沒有得到他的關愛與指點呢?只要你有問題去請教他,他總是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微笑著,用近似于口頭禪的習慣性語言――“你說!”唱響了與你“切磋琢磨”的序曲,我們常常不忍心占用施老師更多的時間,我們起身告辭,他卻追問:“還有什么問題嗎?”怎么會沒有問題呢?要請教于他的問題太多了。于是,我們又很不“知趣”地提出想法,一坐,又是將近一個小時。是施老師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吸引了我們,和他的學生一樣,我們都喜歡圍在他的身邊……施老師,您的為人讓我們讀懂了什么是上善若水!
施老師的課堂境界更是讓我們著迷。為了完成對情境作文的系統建構,他躬身實踐,對情境作文的獨特優勢、基本理念、訓練體系以及記實、想象、應用三類情境作文的寫作進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思考,開發出了體系較為完整的情境作文課程。如果說課程主要決定“教什么”,那么課堂側重要研究的就是“怎么教”。施老師是怎么教學的呢?我們陶醉在他的一堂又一堂情境作文的指導與評講課中,享受著、學習著。印象特別深刻的他的幾堂想象性情境作文指導課,竟在以后成了我上課效仿的范例。施老師在執教“動物王國里的為什么”時,沿著“想得廣、想得美、想得巧、想得深”的教學思路,步步推進,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執教“我們趟過小溪”一課時,他在帶領學生充分活動體驗的基礎上,通過“模擬情景―假想旅行―構思活動―交流分享―提出建議”的清晰流程,層層皴染,聚焦、發散學生思維,學生在課堂上奇思妙想,誕生了數不勝數的“金點子”。還有諸如“校園里的童話”“小音符漫游記”等等精彩課例,不僅讓我們驚異于兒童曼妙、綺麗、毫無拘束的詩意表達,還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欽佩施老師的源于先進的兒童習作教育理念的精彩創意與他的課堂表情。課后,施老師教誨我們:“想象對于兒童來說太重要了!兒童有著無限的想象的潛能,一旦被充分激發,就會迸射出無窮的創造的火花。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不斷‘刷新’想象的領域,進入一個個新天地,這樣,想象的天空才能越變越寬廣……”聽君一席言,觀君數十課,我們都覺得這樣的習作教學對于兒童的成長是那么地有意義、有意思:情與境,相諧共生;師與生,情意綿綿。施老師,您的課堂讓我們領悟了什么是水融。
觀課多了,我們就請求施老師繼續“授人以漁”,得以施老師面授的機會總是和往常一樣不期而至。2007年的陽春三月,南通市小學語文課程培訓活動在通師二附舉行,學校選派我上一堂作文指導課。我首先就想到了要上情境想象作文的指導課,雖是躊躇滿志,可是“上什么、怎么上”一下子就難住了我。我愁眉緊鎖,走進了施老師的辦公室。施老師告訴我:“習作指導的選題很有考究,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想,從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出發,找到一個‘引爆點’,這樣就易于打開學生的思維?!彼麊l我:“你自己想想,小時候,你最想干什么?”他的循循善誘,使我立刻就變“小”了,我甜蜜地憶起了自己的童年,說:“兒時,我躺在草坪上,望著藍天上的小鳥,最想的就是自己也能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施老師微微一笑,說:“飛翔不僅是人類幾百年以來的夢想,也是每一個兒童的夢想,從這個角度切入,你就上‘我想飛起來’吧。”我茅塞頓開,和施老師展開了進一步的討論,施老師建議我可以在想辦法怎么飛這個環節多多引導學生跳出一般思維的圈子,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要想得妙、想得細,然后再拓展開去,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飛”,想象飛起來以后看到的情景,再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側重點來習作。這樣,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一定能夠飛起來。施老師的話猶如清泉流進我的心田,教案一揮而就。課堂上,學生興致高昂,學生情緒熱烈,想象的彩翼完全張開:向阿拉丁借神奇無比的魔毯,讓張老師坐在上面飄起來;請張老師趴在一個重3噸的彈力球上,用大力神吊車把球吊起,然后把球重重摔在地上,把老師彈上天;全班同學一齊踩翹翹板,把老師翹上天;給張老師吃50粒失重藥;在老師的頭頂裝上螺旋槳……同學們每一次精彩的發言都讓我興奮不已,噢,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終于明白了施老師說的“引爆點”的意義。情境想象作文,原來是可以這樣地煥發兒童的生命活力,讓他們的創造潛能噴涌而發。
初次品嘗到成功的甜果,在施老師的指導下,我又陸續嘗試執教了“和魯濱遜一起漂流”“獵人與小鳥”“用最復雜的方法取蘋果”“神奇的拉鏈”等想象性作文指導課。2009年10月,我參加南通市不同風格的習作教學展示活動,市里面指定的教材是蘇教版四年級的“XX的自述”,備課時,施老師給我支出的妙招是:要上出情境作文的特色,完成角色轉換是寫好此篇習作的首要,要讓學生將自己的身份靈活轉換到自述主體的位置上。于是,我們通過自述體的謎語導入,讓學生一下子就知道了什么叫“自述”,什么是“事物的特征”,然后通過語言描述、音樂渲染等手段“誘導”擔當自己喜歡的事物角色,進入角色來進行“自我展示”“自我表演”“自我表白”。再出示小鬧鐘的話,范文示例,學習寫法,再發散思維,請學生講述“我的經歷”……兒童具有繆斯天性,他們自由放飛的情思轉化為語言的自然流淌,童言稚語,物我合一,精彩紛呈。施老師給我評課:這堂課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放開思維、放開感情、放開寫法的習作平臺,上得既活又實。此課以后,有教師評價我是作文指導的高手,我說,那是因為我的背后站著高人!施老師,您的指導讓我們知曉了什么叫源頭活水。
在施老師的悉心幫助下,感同身受的我終于明白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內涵,也頓悟:因為永遠向上向善的卓越人品,因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堅守與勤勉,施老師才能夠如清泉一般永遠活潑。隨著新課改、情境教育研究向縱深發展,施老師將深邃的目光投向了課程建設,著力構建情境作文的體系,我們也在施老師的引領下,卷入了情境作文研究的熱潮。我開始潛心于“兒童游戲情境作文”的教學研究,申報了市級規劃課題。施老師說:“我們的研究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不是為做課題而研究,而是一切都要基于兒童,為了兒童,要真做!”教育就是要講究一個“真”字,遵照施老師的“指示”,我深入兒童、深入課堂,創造性地開發出100多個游戲情境作文的案例,陸續發表在由他主編的《今天寫什么》雜志上。雖然課題在兩年前已經順利結題,但這種草根式的實踐研究始終都是“現在進行時”。近期,我在撰寫“游戲情境作文:我的十年探索與思考”一文時,與施老師一起研究、探討的一幕幕情景是那樣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歷歷在目,我的心頭涌起了汩汩熱潮,抑制著自己激動的情緒,在請他審閱的稿紙上俏皮地寫下了四個字――“施”恩難忘!這是我由衷的心聲啊!
教育是薪火相傳的事業。為了在一個區域內深入推廣并深化情境作文的研究,去年,我牽頭成立了“情境作文研究工作室”,與施老師的接觸更為頻繁了。2015年4月,工作室要開展面向全區的教學展示活動,我和工作室的三位要開課的老師一起來到了施老師的辦公室,請施老師為教案“把脈”。從中午一直到華燈初上,施老師沒有休息片刻,看得很細、說得很細,我們幾位教師都感到受益匪淺,幾堂課都上得很成功。課后,施老師和他上課一樣,眉飛色舞地做了關于情境作文的專題講座,他用詩意的語言敘述著情境作文的基本理念:“在生活的陽光里綻放,將生命的歷程敘得芬芬芳芳”“用生命調動文字,讓習作散發出孩子生命的原味”“站到文化的平臺上看作文,拓展精神的疆域”……聆聽著、聆聽著,他淡淡的笑容、真情的話語撥動著我們心弦,我們激情滿懷,暗下決心:一定要像施老師一樣,以奔跑的姿態行進在情境大道上。
寧靜以致遠,心中沉淀一份夢,它會變成一泓清泉,滿載靈動的神韻,流淌出美妙的生命之歌。
(張洪濤,南通市崇川學校,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