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0: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今年高考滿分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歷來,高考的作文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廣受關注,今年,上海高考的命題作文《他們》更是受到了一致好評。本文擬從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題和評價兩方面,來探究作文教學的價值導向,也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改革提供了一些啟示。
在世界許多國家的作文教學中,命題作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我們指責命題作文的不夠開放性,另一方面,在日常的作文課堂教學中,命題作文依然是作文訓練的普遍而重要的方式。作文訓練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掌握作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高考作文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應該掌握的作文能力標準。考察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題目《他們》,可以總結出這次命題作文的特點有如下幾點。
第一,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參與社會、面向未來。以前,我們的作文題目過于提倡創造性、多樣性的開放命題,一些題目離學生的生活非常遙遠,比如以詩句為題目,導致一些基礎不扎實的同學甚至無法讀懂題目的意思。以前,我們的寫作教學重心往往是放在審題這一步上,認為審題的正確性與否決定了作文的得分,一些偏離了題目的學生即使平時寫作能力再強,也無法取得好成績。由此可見,命題作文的題目的深淺不一,也成為了限制學生思維的枷鎖,學生只能圍繞命題亦步亦趨,唯恐走偏,在限制與創造的兩極間無所適從。
這次的作文題目《他們》則簡單易懂,從“他們”一詞的內涵上來看,命題主要貼近現實,題材的要求也趨于社會化,更多地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他人,以擺除自我中心、漠視社會現實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今年高考的作文命題,已經開始推行功能性教學,即主張教育要重在轉變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以順應社會規范,培養學生良好的適應能力,從而成為一名公民參與社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并且積極參與到社會中,關注他人,關心社會的熱點問題,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這種命題方式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提高了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毋庸諱言,從學生智力結構和文化素質來看,要評價一些社會問題,并且達到一定的深度可以說很難,“他們”這一題目可以寫大寫小,可以比較客觀,也可以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這都與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有關。通過對這一命題的考察,還同時帶來了另一效應,在輿論上,造成作文立意的正確導向,作文應該關注現實,應該關注身邊的人物、事件,而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單純地將作文的寫作步驟和寫作“技術”的訓練作為寫作教學的主導。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寫作。要想在命題作文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對作文的命題就要求要恰到好處。所謂的創造性寫作,既不是把一些空洞的內容加上優美華麗的詞藻,也不是嘩眾取寵地一味求得標新立異。從今年高考滿分作文描寫農民工一文中,我們發現,作文的亮點,在于真誠、有情感和富有創造性。威廉?W?韋斯特認為創造性寫作有三個方面的標準,真誠即要求內容真實,不說假話;有感情指要寫出自己的個性,內容確是觸及心靈的東西;獨創性是指自己在處理材料時,要選用生動、形象、能吸引人的形式來表達。
《他們》這一命題,以“他們”這一類人為觀察對象,有助于學生定向地選擇觸及自己的真實生活,這類重敘述類的命題,一般側重于讓學生深刻地認識自己,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人獨特的經歷,從而把學生內心的情感訴諸文字。因此這一命題也具有不唯一性,可以在不同學生的筆下寫出不同的情感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創造性的空間,可以啟發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真思考,激活思維,從而毫無約束地、客觀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人格。美國寫作學家認為,命題如果沒有引起學生的寫作的興趣以激發學生調動其寫作的各種智力和能力,是達不到寫作訓練的目的的。因此,作文命題應該從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出發,為學生表達自我提供可行性的途徑。時值汶川地震發生不久,有一部分學生選擇從這一角度出發去寫“他們”,也有學生以身邊的人為對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表達的欲望已經被激發了,他們可以主動積極、自覺地表達自我,這一命題也為學生的內心情感的自由表達提供了途徑,說明寫作不應只是對寫作能力的機械的考察,也是出于培養和健全自我人格的需要,以“他們”來命題,就是希望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要學會平等、關愛,要懂得學習他人身上所體現出的精神品質,要學會用正確的觀點去評價他人等等。
高考的“指揮棒”效應,不可避免地影響著課堂教學,那么,從2008年上海的高考作文來看,應該能對我們的作文課堂教學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啟發和影響。
一、設置情境、構建畫面
這是今年優秀作文中最火爆的開頭方式。方法是通過描繪環境、抒寫感情來渲染氣氛、設定情境,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調,創設出一種情境美。運用感性的文字,圍繞主題展開一段畫面描寫。在意境的構建中漸漸推出主題。如:1、浩浩的江水載著的船兒遠征,然而船兒明白來時燈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戀的港灣;碧藍的天空承載著鴿子飛翔的雙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著的依戀,天空中掠過的思念,當一個熟悉的名詞在腦際浮現,心中總有些悸動。(浙江考生《脈脈鄉情》)
2、村外有一條河,河灘上有一溜空地,凹凹凸凸漫布著一些墳頭。我的祖先便長眠在那里,這些墳堆被風雨所蝕。,顯得枯黃蕭索。雖然墳墓里的形體早已腐爛成泥,但生死離別時那無可奈何的失落總讓人久久不能釋懷。(北京考生《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3、故事乃晨鐘暮鼓,在我耳邊娓娓道來,如依稀晨光,穿破迷茫的煙霧;如騎士胯下的駿馬,沖破黑暗的阻隔,于是我看見生命的光輝。(重慶考生《我與故事》)
這三個開頭,都有意識的創設情境。比如第一個,題目談鄉情,所以作者運用了“江水、遠征的船兒、燈塔、港灣、鴿子”等意象,這與詩歌的寫法相同,以意象的動蕩漂泊象征作者心情的無依無靠。第二個是作者寫自己對土地的人生感悟,話題比較厚重深刻,所以選擇的意象也帶有這樣的特點。“河流、空地、墳頭、祖先、生死離別”,枯黃蕭索的意境正是引發下面重重思考的好土壤。第三個手法與前兩個不同。作者對故事打了一連串的比喻,喻體分別為“晨鐘暮鼓、依稀晨光、駿馬”。喻體后面緊接上相應的聯想,如鐘鼓是娓娓道來,晨光穿破煙霧,駿馬沖破黑暗的阻隔。這樣也構建了三個動感的畫面,使故事在情景中顯得很有張力。
二、運用排比,開張有力。
運用排比開頭,歷屆學生樂此不疲,今年也不例外。各省市的優秀作文都有學生深諳此道。比如1、“我們驚嘆太白清新飄逸的詩句,那是因為他熟悉中華的經典;我們欣賞朗朗悠揚婉轉的琴聲,那是因為他熟悉黑白的鍵盤;我們感嘆哥白尼的發現,那是因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獵,那樣只會庸人白擾。當心無旁騖地對一個領域深入研究,達到無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萬物法度便清晰簡單。”(四川考生《熟悉》)
2、“微笑,恰如淌過的溪流,柔和恬靜:微笑,恰似那懸掛的一刀新月,皎清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蒼松,積蓄著萬般力量……如果說,有一種力量可以讓人堅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福建考生《這也是一種力量》)
3、江水因為有了思考,并能在信念中勇往直前,才得以沖破高山的阻擋,開創了九曲回腸的壯美;樹種因為有了思考,并在理想中堅持不懈,才得以沖破石頭的重壓,彰顯出生命的堅毅和偉大;人類因為有了思考,并在憧憬中篤志追求,才得以沖破愚昧的桎梏,創造出當今世界的文明。(吉林考生《在思考中成長在執著中成功》)
第一個考生的立意是“成功源于對事物的熟悉”,所以在排比中他運用了三個具體、現實的事例構成排比。李白、朗朗、哥白尼,作者將他們的成就與熟悉這個命題結合起來,言之有理,也能夠直接論證文章的總觀點,這種開頭氣勢充足,說理有據,是很實用的一種應試技巧。
第二個考生談微笑,運用了一系列比喻,也構成了排比,比較前一種在語言上更加婉轉悠揚。
第三個考生的排比借鑒了詩歌中比興的技巧,“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先以江水、樹種為先導,運用擬人的手法,建構事物與思考、執著的邏輯聯系,然后引申到人類,再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這是唯美又充滿了思辨的開頭,操作簡單,也是實用的技巧。
三、詩句導入,借力打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歌詞,這是考生的長項,可以輕松拿來。自如使用。名言佳句考生們也有十二年的積累。這些若能用在開頭,會讓文章起步就有一種智慧的靈動,讀來自是別有一番滋味。如“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一首《千里之外》唱遍大江南北,把周杰倫這個演藝界的大眾寵兒又一次推向了時尚的最。耳邊響起這熟悉的旋律,眼前總會閃過一張充滿活力的年輕臉龐……(江蘇一考生《品味時尚》)用流行歌曲來解釋時尚真是準確又輕松,語文學科本來就應該是學來輕松愉快的,如此開頭考生寫來抓住社會熱點,閱卷人讀來也容易引起共鳴。
好的名言也因該拿來使用,只要切合題意,一樣可以為文章增光添彩。如1、古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宋代詩人盧梅坡也有詩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有學會揚長避短,善于經營自己長處的人,才能給生命增值。(河南一考生《經營自己的長處》)
2、紀伯倫說,沒有實現不了的愿望。的確,只要我們相信自己,哪怕現在眼前一片黑暗,哪怕前路暗淡迷茫,自信這一雙隱形的翅膀都會帶著我們飛向夢想中的遠方。(北京考生《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四、開門見山,短小糟悍
作為一種實用開頭方式,開門見山,開篇破題式的開頭也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1、“因材施教”這是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對學習主體客觀的分析與了解,揚長補短,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自我,實現人生價值。(河南考生全國一卷《因材施教,發展自我》)作者抓住因材施教的核心內容揚長避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讓讀者印象深刻。當然這個開頭語言比較生硬,下面這個湖南考生用唯美清晰的語言在開頭破題,詮釋了“踮起腳尖”的積極意義。“生活中時常踮起腳尖,我們會過得猶如高貴典雅的芭蕾舞演員一般唯美。因為,這是一種昂揚向上的姿態,更體現了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湖南考生《踮起腳尖》)
五、材料開頭,簡短引用,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如何在文章中運用。有名師認為:不可不用,不可重用。不用則文章成水中浮萍,沒有根基。重用則陷進材料,難舒廣袖。那么何時用?何地用?答日:第一時間,黃金地角。如吉林一考生《人生,因思索而精彩》(題目材料見附錄)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參加演講的題目是:人生,因思索而精彩。
明明是紅色的,自己為什么會看成藍色?道爾頓思考著,探索著,他研究出關于“色盲癥”的理論;愛吃拉面的人多,怎樣才能不排隊就吃上面條呢?安藤百福思考著,探索著,他研制出方便面;被煤油浸漬的衣服不僅沒臟,竟然把陳年污漬也清除了?喬利思考著,探索著,他發明了干洗劑。生活離不開思考探索,人生因思索而精彩!
這位考生將300多字的材料用事例排比的方式壓縮成129字放在演講稿開頭,稍加分析,提出全文論點,這種壓縮式引用是考生常用的寫作方式,還有一種引用。叫“點錄”式引用。如這篇河南考生全國卷作文開頭:《我們該怎樣成長――答友人》(題目材料見附錄)
玲姐:
你好!你上次講的那個寓言故事真好,我支持你發展自己的特長!
你說你父母非逼著你學舞蹈,可你總也忘不了鐘愛的古箏。故事里的小兔子和小松鼠,明明是學不了游泳的,為什么非要逼著它們放棄自己的長處而徒勞無功地彌補缺陷呢?玲姐,你和它們是多么的相似啊。全面發展固然重要,可誰又能面面俱優?
材料是個寓言故事,比較長,作者開篇先很聰明地用“那個”將材料點一下,四兩撥千斤,避免了冗長的敘述。第二段將玲姐自己的故事與小兔子小松鼠做了類比。一方面表明玲姐的處境,另一方面抓住材料里的核心字句為自己所用,使觀點如長木有根,流水有源,文章因此而扎實。
六、懸念開頭,引人關注。
今年滿分作文與優秀作文中出了不少記敘文。在開頭制造懸念是不少考生屢試不爽的法寶。如湖南考生《踮起腳尖》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父母還未回來,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氣。“怕什么”“為什么生氣?”這些都是讀者想知道的,放在開頭,引人遐想。又如江蘇考生的《品昧時尚》“那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就像飛鳥劃過整個頭頂,就像牧童吹著那悠長的笛,就像整個山坡開滿了鮮艷的花卻又迅速枯萎。我知道憂傷與寂寞又一次占領了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