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歸有光妻子

歸有光妻子

時間:2023-05-29 17:45: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歸有光妻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幽靜的項脊軒傳來一聲哀嘆,妻子的心莫名的開始悸動,想起自己的丈夫歸有光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妻子暗暗抽泣。一想到家自己為數不多的時日,她決定哪怕用盡畢生之力,也一定要幫助丈夫重新振作,振興這個大家族。

拖著沉重的病體,妻子泡好涼茶給丈夫解渴,輕輕推開虛掩的大門。歸有光見到妻子又是心疼又是無奈,輕扶她坐下。看著滿地的狼藉,妻子心疼的問道:“好端端的為什么將文章撕毀掉呢?”“既沒有人賞識,留著何用。”歸有光答道。“那你是準備放棄了嗎?當年你的雄心壯志,曾經你的不懈努力都在哪里。你說過一定要憑自己的雙手重新振起衰敗的家庭,你說你要用功名報答祖母的厚望。這一切,難道你都忘記了嗎?”歸有光沉默了,回憶起往事的點點滴滴,自己的確是不應該輕言放棄,可是現實并沒有給我出路,我又能怎么辦呢……

沉寂了許久,妻子開口說道:“你替我將桌上的枇杷核取來。拿到枇杷去庭院找我。”當歸有光到達庭院時,妻子正在埋頭刨土。正欲上前幫助她,,卻被妻子拒絕了。妻子喘道:“我想自己親手種一個枇杷樹,雖然現在我有病在身,可我不會放棄,種枇杷是我現在的目標,無論多么艱難,我都會一直堅持下去,就像曾經的你一樣。”歸有光震撼了,是的,曾經的他為了理想而廢寢忘食,現在卻……看著妻子費力的栽種好枇杷樹,歸有光心里很不是滋味,夢想真的會像種枇杷一樣簡單嗎?

“你說,樹的一生會經過幾個階段?”待心跳慢慢平復下來妻子開口問道。“從發芽到小樹苗再到大樹。”歸有光答道。“是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現在的你只是一個小樹苗,但我堅信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是蒼天大樹。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樹的成長也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的。只有經歷風吹日曬,嚴寒酷暑,才能一天天強大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可是樹從未放棄,依然朝著理想奮斗。我不奢望你是可以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但是我希望你是永不放棄的樹苗。”歸有光徹底醒悟了,他這時才深刻了解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奮斗,他的母親、祖母、妻子都在支持著他,鼓舞著他。他絕不能退縮,振興家族的使命一定要完成!

一邊想著一邊回到書屋埋頭苦讀,空蕩的房屋中回蕩著他激昂澎湃的聲音。搖曳的燭光映襯著他瘦弱但并不屈服的背影。妻子欣慰的笑了,也許明天生活會更好吧。

直到深夜,歸有光才拖著疲憊的身軀伏案進入了夢香……在夢里,他夢見了那個向往已久的大家庭。

江蘇省金壇市第四中學高二:于?婷

第2篇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筆者曾經多次在課堂上講授這篇文章。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都以教授文言文中涉及的字詞翻譯和文體形式為主,不注重在課堂上向學生傳輸作者及整篇文章的情感,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僅限于對文章意思和字詞的把握,沒有從根本上領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心境,無法通過文章來喚起學生的內在文化情感。此次授課,筆者轉變教學思路,提前向學生布置這篇文言文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對文章中涉及的字詞及翻譯有個大體的把握。在課堂上著重引導學生對該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歷程進行明確的感知,通過《項脊軒志》讓學生對明文脈絡、風格及內涵有明確的認知。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引導學生將“情”和“法”運用于文言文閱讀和學習中,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豐富高中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

一、課堂提問,把握情感和脈絡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昨天我已經布置了預習任務,現在我檢查一下預習成果。誰能具體介紹一下歸有光?

學生:歸有光,字熙甫,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代表作品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教師:非常不錯!這位同學在課下是做了功課的。下面我來對歸有光的生平遭遇進行相應的補充。(投影展示歸有光的畫像及生平經歷)

教師:他自幼苦讀,9歲能文,卻仕途坎坷,連中不第,直到35歲才中舉人,60歲中進士,雖任縣令職,卻一生郁郁不得志。雖然如此,他卻為我們留下了令人交口稱贊的《項脊軒志》。這篇文章是他19歲寫的,后來他又補寫了兩段。

教師:課下你們都做了相應的預習,下面我們就自由誦讀文章,然后說說作者在文章中都描寫了哪些生活場景?在這些生活場景的描寫中,哪些是可喜的事情,哪些又是可悲的事情?

學生:可喜的事情是作者在項脊軒內度過的一段美好的讀書時光,以及作者在項脊軒內與祖母、妻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可悲的事情有很多,包括母親、祖母和妻子的先后離世以及家道的衰落等。

教師:這位同學將文章分析得很透徹。還有沒有補充?

學生:我認為這篇文章寫的多是可悲的事情,除了親人的先后離世,還有分家導致的家庭破碎。可喜的事情也是為文章中可悲的事情做鋪墊的。

第3篇

一、從情出發,絲絲入扣

在文學作品中,感情是貫穿散文的靈魂,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閱讀過程與寫作相逆,是“以意逆志”,就是以讀者的體會迎合作者的本意。而這種迎合,也正是以呈現在他面前的文字作為出發點,然后借助于對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的深入理解,慢慢窺見作者深藏于心靈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近日筆者聽了一節《項脊軒志》公開課,此課正是從情入手,披文入情的典范。

問題設置:《項脊軒志》第一節中“重修項脊軒”與第四節“室壞不修”兩句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這個問題的設置很好,抓住“修”與“不修”這兩個行為,能夠很巧妙地引發出作者感情的變化,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學生很快便走進了文本。閱讀文本時,抓住作者因為妻子此時已經去世,無心修整項脊軒之情,再通過深入研讀文本最后兩段,寫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可喜”場面,體味與妻子伉儷深情,從而把對妻子的深情引發出來。

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整個課堂從情出發,在情感的矛盾中激蕩、縈回,課堂具有了生機,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閱讀品味,還原情感

學生理解了作者對妻子的深情之后再來閱讀文本,作者蘊含于文本中的情感便能夠還原出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還原文本情感:

1反復吟詠,讀出情感

宋學家朱熹在其《朱子讀書法》中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在教授《項脊軒志》這篇課文時,僅僅讓學生讀一遍是不夠的。這節公開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第一遍讓學生讀時,毫無情味,僅僅是讀清句讀,但是通過細節品味、詞語品味,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再讀,便讀出了可喜可悲的情感了。可見學生的反復吟詠,必須達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這節公開課的教師就持這一觀點,并一直身體力行,讓學生反復讀,讀好了,體悟,點評,品味。當然在這一步,教師也要參與進來,做好示范和點撥以及對學生思維方向的適度調控。

2以疑促思,巧加點撥

《項脊軒志》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個“情”字,文中灑淚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關情,語語動情。歸有光在本文中所表現的不僅是對妻子的懷念之情,所以這位教師接下來又設置了這樣的問題:

①文中作者除了寫自己的妻子,還寫了哪些人物?

②找出文中最能打動你的細節,體味其中蘊含著哪些情感。

③分析歸有光“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中蘊含了哪些情感。

在閱讀品味的過程中如何還原作者本人的情感是一個難題。在帶領學生體味情感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情感的品味、還原。這三個問題的設置以疑促思,為披文入情提供了切入點。

在分析第③個問題時,教師問:“哭難道僅僅因為思念祖母嗎?”學生答:“是歸有光在考中進士后志得意滿,回想當初自己的祖母的一番話,因而感到完成了祖母的遺愿。”學生的這個回答顯然是不著邊際的,這時便需要教師適時點撥。

這位教師適時地插入了對歸有光的介紹:“八歲喪母。九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通過歸有光身世的補充,學生便理解了歸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濃厚的思親之情以及內心傷痛。這位教師機智的教學,把學生的一個錯誤回答與歸有光的身世背景聯系起來,做到了知識的遷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境作結,情味悠長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要展開聯想和想象,對文中有意留下的略寫或省去的情節片斷進行補足,描述腦海中呈現的畫面或故事情節。

在這節課中教師在最后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文章最后寫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如果你是一位電影導演為結尾拍一個短片,你會如何拍?并且配上畫外音。”

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得很積極,其中一名學生做了精彩的回答:“如果我是導演,我要拍歸有光背靠在一顆枝葉繁茂的枇杷樹上,面容憔悴,仰望天空,然后運用蒙太奇手法,穿插回放在項脊軒中發生的種種往事,例如妻子憑幾學書等等情景。配上畫外音,假如我又看見你,我會珍藏你的笑容……”這個情境創設得非常精彩,贏得在場聽課教師的高度評價。

黃宗羲評價《項脊軒志》:“余讀震川文之為女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泣。蓋古今來事無巨細,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長留天壤。”如何能夠讓學生在學過本文之后結合歸有光的思想感情,學以致用地把所學內容傳達出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范式。

這個環節的設置,有以下好處:

首先,可以把閱讀時激起的情懷,作為情動而辭發的起點,學生在高昂熱情的支配下,很自然地進入了寫作流程,而且能立即吸收文本表達方面的長處,學以致用,體驗成功。能不斷喚醒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維持對文本語言的新鮮感和持續欣賞的欲望,調動學生的感情。

其次,有利于學生借助想象,形成完整畫面,對于文本情感的把握很有好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充分引領學生進行想象,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排除閱讀障礙,使學生深入文章的內容,正確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之閃現智慧的火花,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4篇

1.借平凡之景抒情

文章開頭寫景詩意蕩漾,沁人心脾。修葺后的項脊軒,蘭竹相映,人鳥相諧,月白風清,桂影斑駁,夜風徐來,蘭桂影動,云煙滿地,畫意詩情,盡在其中。作者于軒中冥然兀坐,四時風景奪目而來。蘭桂竹木,是君子品格的化身,雜植于庭,軒中人的精神品格即被物化。軒外蘭竹,軒內主人,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字里行間,流露出軒中人的喜悅、悠閑、恬然自得之情及他的沉靜、淡泊、勤奮之性。景可愛,情可喜,情景交融。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結尾惜字如金,融情于樹。枇杷樹是妻子亡靈的化身,作者睹物思人,對妻子的一腔綿綿情思全都蘊含于景物中了。它是一個特寫,樹長,人亡,物是,人非。樸素平淡的描寫,震撼人心,意味雋永,寄托著作者對亡妻久遠的緬懷和眷念。

2.敘瑣屑之事融情

歸有光的散文取材瑣屑,且多是日常家庭生活之事。文中表現母愛,選擇了“娘以指扣門扉”的生活小事與“兒寒乎?欲食乎?”的平常話語,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惦念與疼愛。輕輕叩門,關切詢問,問饑問寒,折射著一個母親最平常也最深情的呵護。選擇了“以手闔門”,贈送祖傳象笏,并叮囑“他日汝當用之”的瑣碎言行來書寫祖母之愛。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喃喃自語,細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動、喜悅、嗔怪和對孫兒的殷殷期望。為了表達對妻子的追思,作者選擇了“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的普通場景,夫妻有問有答,有教有學,志趣相近,伉儷情深。

作者經歷了少年喪母,中年喪妻之痛,但他心中被生活的磨難煎熬到極點的這些情愫,并沒有像火山一樣迸發,作者只選取最平常、最瑣屑的小事娓娓道來。但這些小事都是作者感受極深,歷久不忘的,熔鑄了無限的深情。

3.托普通之物寄情

作者表達自己濃重的悲喜情緒和對所摯愛的先大母、祖母、亡妻的懷念,這些全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小軒牽系著歸家的幾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小軒牽系著自己和家族,小軒的變遷反應了家族的命運的變化;小軒是作者喜悅與悲哀、希望與夢想的見證。

文章題目是《項脊軒志》,文中處處寫軒,卻處處意不在軒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他懷念的是人,尤其是祖母、母親和亡妻;但作者卻不從人落筆,而是借軒寫人,借軒抒情。而項脊軒作為綰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個紐結,只是作者抒發內心感受的一個觸發點。狀物、懷人、抒情,三者水融。

4.直抒胸臆之語傳情

作者在敘事中往往直接傾吐自己內心的至真至純的感情,將自己的感受和敘事融為一體,造成一種如泣如訴的情調,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寫老嫗述說母親的事后,“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寫出了作者對至親刻骨銘心的哀思,委婉動人。又如寫祖母探望孫兒一事后,“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懷才不遇,功名未就,辜負親人的復雜感情如潮水般放縱奔流。這些直抒胸臆之語,強烈地撞擊著讀者的心扉,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

5.用疊詞之美顯情

文章六處用疊詞來摹聲、繪景和狀物,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音樂美。用“寂寂”烘托環境的清幽,用“往往”來渲染門墻的雜亂,用“呱呱”來描寫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姍姍”;寫枇杷樹高高地聳立,用“亭亭”。疊詞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致,寫景更為生動。

第5篇

《項脊軒志》被公認為是“太仆最勝之文”。作者圍繞“百年老屋”的幾度興廢,回憶昔日的讀書生活和日常瑣事,寄托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情懷念,并抒發了人亡物在,抑郁蕭索的身世之感。

閱讀這篇文章應當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

1.梳理全文的結構脈絡。全文有一個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全文先寫“可喜”再寫“可悲”,由“喜”到“悲”,這就是全文的結構脈絡。

2.從文章的事例中仔細分析出作者可悲可喜的情感到底因何而來?

3.從文中所述的事例中簡單概括母親和祖母的形象。

《項脊軒志》文中寫了幾個細節應得到大家的特別關注:

1.表現封建大家庭的破敗衰落,只一兩個典型細節,“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本來是很莊嚴地透著一種華貴,又傳遞著一種不言而喻的大家庭的嚴肅的大庭院,就被這“始為籬,已為墻”,“往往而是”的分割線活生生地演成了一張張幻燈片,并且還是滑稽的,又讓人禁不住心酸落淚的衰落慢鏡頭,只不過這些圖片是靜止的,是被橫七豎八的籬笆分割碎了的大院落,也是漸漸被堵住了的作者的淚腺。目睹衰敗,作者無力改變,淚已早早被風干。更何況“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好一幅讓聞者傷心,聽者落淚的活色活香的嘈雜蕪亂的“雞犬不寧穿行圖”。往日待客之廳,今日之家禽棲息地。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作者今昔往昔一對比,傷悲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在文中,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出自己目睹這一切是如何如何的感慨萬端,可是你讀完這“往往而是”的小門墻,讀過這“雞棲于廳”的細節描寫,卻已深刻領悟:作者不言感慨而感慨自現。

2.祖母的“ 快如閃電”

歸有光在文中寫疼愛自己的老祖母,刻繪祖母的神態只平平常常幾句話和幾個動作:“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一言一行,無不體現老祖母對用功讀書的孫子的關愛,用責備、疼愛和喜悅交織出一幅大母慈腸圖。而筆者更是和學生們一起細心查找,縮小范圍,僅僅通過“頃之”這一個小小的詞語“管中窺豹”,用小動作折射大感情,小小一滴水折射的是大海的能量。“頃之”何義?時間副詞,言時間極其短也。但短短的時間內,大母就持一象笏回來了,我們可以想象得出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以手闔門,面帶笑容,那是見久了子孫的不爭氣,終于見到了一個能認真讀書,并且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此兒必能高中,光宗耀祖。突然想到自己房中還有一物,如果贈給孫子,一定會是一個極其有用的警醒之物。于是,她踩著自己的三寸金足,小跑著,滿懷信心與安慰地跑回自己的住處,取出象笏。又以同樣驚人的速度折回項脊軒。這一“頃之”,情何以堪,再對比今日(作者彼時還沒有能夠達成祖母的心愿),我們可以想見,作者寫到此處,一定是眶澤盈潤,又或是于無人處痛哭連連。

3.妻子閣中的甜蜜問話

文中的補記中有一個描寫,“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看似尋常的一句夫妻交談,映射出來的卻是綿綿無盡的閨閣之愛和綿綿無盡的思念。只須讀者稍稍演繹,就可找到小妹問話中的奧妙!“聞姊家”,諸小妹們是從何得知的,一定是從歸有光的妻子之處。那么,從人之常情來說,一個總在人面前說,或者是炫耀的人是不招人待見的,他(她)的話太多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會招來別人的反感,更有可能是招致別人的白眼或是諷刺,那作者的妻子何以不是此種下場?我們可以猜得出,那終日悶守閨中的少女們,對未來是何等的暢想,又是何等的不安,而這個嫁了人的姐姐一歸寧,自然就成了小妹們詢問的對象,一位,多名少女,嘰嘰喳喳,所言談的一定都是生活的瑣碎片斷。于是,不經意間,婚后的種種都浮現在諸小妹眼前,飄蕩在諸小妹們的腦海之中:她時至軒中,從夫問古事,夫相為應答;她時至軒中,憑幾學書,夫君手把手教;她時至軒中,為丈夫端茶研墨。雖都是平常小事,可都少不了一個道具,就是這個項脊軒,就是這一個南閣子。雖是平常小事,可都是幼年喪母,缺少極溫潤的愛的歸有光體驗極潤澤的愛的場景。這一個“南閣子”不僅在一次次問詢中浮出“水面”,更構成了小妹們心中的“海市蜃樓”,那就是一個愛情幸福、婚姻美滿的所在呀。

可是,美好的東西總是容易流失。不久,妻死,幸福被日子帶走,留下的只有庭中的枇杷樹,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可是今昔對比,昔日的溫馨,今日的落單與孤寂,哪里是單單一個回憶能涵蓋的呢?作者眼前的,胸中的,亭亭如蓋的,又哪里僅僅是枇杷樹啊。

在這篇文字中,作者似在不經意間通過幾處細節為我們完成了“亦多可悲”的表達。于無聲處見情懷,于無聲處散發出物是人非的深長的憂傷,這深長的憂傷,直透過歷史的長廊,彌漫在每一個讀者的盈盈曠澤的淚霧間。

第6篇

嗚呼,今復有幾人知震川先生矣!后學臥病在床,枕邊無書,讀《震川文集》,得《項脊軒志》,誦之再三,至于嗚咽掩涕,悲不能止。

項脊軒,先生家一小閣子也,先生讀書之處,亦先生之所立于世間人倫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雖加修繕,想來亦常常漏雨;庭中雖置花木,所謂“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讀來惟見寂寞。先生之項脊軒,亦一落拓學子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之地也。

先生之志項脊軒,豈惟項脊軒之固難忘也。先生難忘者,實在祖母、母親、妻子之所望于先生者也。先生積學五十余載,文名蓋天下,桃李遍國中,尚不能得一進士,做一官吏,以俸祿養其親,惟困守此軒,偃仰嘯歌,兀然獨坐。時光流逝,祖母、母親、妻子相繼零落,惟余此軒。是時軒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時光,往昔親人之音容,歷歷如在目前。先生寫至此,雖不流涕,誰不流涕!

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震川先生雖寂寞、心痛仍固守學子之道。先生無官可做,只有寫寫文章。無官做自然無友交,亦自然無達官名士可憶并為之志。

所謂坎井之蛙,所憶所志者無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然先生鰥寡孤獨于軒中,親人之形影出沒,輕聲細語之音裊裊不絕于耳,妻子所植楷杷樹亭亭而立,祖母所遺之象笏仍在,日以繼夜,風動樹影,萬籟有聲,如親人至,如親人聲。先生伏案憶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燦然,字字如有神助。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此種文字,直接《史記》,韓、柳不能掩之。”

先生之前五百年,歐陽文忠公之哭梅堯臣,有“詩非窮而不能后工”之說。先生之后四百年,后學亦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先生不困于項脊軒則不會有項脊軒慘淡悲苦之鳴,非有此慘淡悲苦之鳴則不能有《項脊軒志》。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先生五十九歲始中進士,累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實錄》,所處之室,所受之祿,當非困守項脊軒時,然文章已每況愈下矣。先生去項脊軒而居于廟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然先生有此文亦足矣。世間有所謂黃鐘大呂之作,負道德之重,兼家國之任,此類文章,應由肉食者為之;至于項脊軒時之先生,悲守窮廬,四顧茫然,幾幾乎歿世而不得遂己志,有《項脊軒志》一文,已入不朽一流矣,吾又為先生慶。先生彼時之困,得其所哉!

震川先生姓歸名有光,字熙甫,明昆山人。《項脊軒志》載于《震川文集》,國內各家古文選本多有轉載,與余同病相憐者,可以一讀。

第7篇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

二、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歆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像,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在教《石鐘山記》一文中,有學生就對蘇軾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駁意見。根據教材提供的注釋和所附錄的俞樾《春在堂筆記》,經過想像推測,這位學生認為:因為石鐘山形如“倒扣的鐘”,內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邊那座山巖壁厚就發出“函胡”之聲,北邊那座山巖壁薄就發出“清越”之聲,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說法未必錯,只是說得不夠全面罷了。

第8篇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芽我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芽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境相比較,而這種情境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境?芽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象,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二、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芽”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芽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欽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芽”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象,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在教《石鐘山記》一文中,有學生就對蘇軾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駁意見。根據教材提供的注釋和所附錄的俞樾《春在堂筆記》,經過想象推測,這位學生認為:因為石鐘山形如“倒扣的鐘”,內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邊那座山巖壁厚就發出“函胡”之聲,北邊那座山巖壁薄就發出“清越”之聲,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說法未必錯,只是說得不夠全面罷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象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矢”。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第9篇

語文是一門獨特的學科,它帶給人哲學上的思考,知識的積累和情感的升華。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成為語文課堂中的主角,是筆者一貫堅持的教學思想。同學們參與其中,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知識,展現自己的觀點,交流感想,得到提高才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一、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必須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是我們的共同目標。例如在《石鐘山記》的教學中,筆者就用了多種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其中,對課堂內容充滿興趣。筆者先用了一段話來導入課文,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這是對哪位詩人的評價,同學會講出關于蘇軾的知識;然后筆者又讓學生集體背誦所學過的蘇軾的代表作,如《水調歌頭》,讓學生在參與中回顧了知識,接著,筆者講述了蘇軾的小故事,引起了學生對作者的興趣,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了解到《石鐘山記》的寫作背景。別外還給學生觀看石鐘山的圖片,讓他們猜測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讓他們帶著問題學習課文,自己找到答案。學生在整堂課的參與中收獲了知識,并且也得到了參與的快樂。

二、將知識與學生生活相聯系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內容是極其豐富多彩,生活的范圍有多大,語文學習的范圍就有多大,這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文學作品都來自生活,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因為只有在教學中擴充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才會有生命力。學生應從學習中獲得啟迪,并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力,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才能引導其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做生活的主宰者。在教學實踐中,要了解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情感。例如,《項脊軒志》一文中最大的亮點是歸有光選擇平凡小事,用平淡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講一個與親人的小故事,學生在講述中體會親情,轉而聯系到作者歸有光選取的修葺書屋與祖母、妻子的小故事來抒感的課文主線,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引起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書屋經過歸有光的修葺后發生了很大變化,同學們可以聯想自己裝飾好小屋后的快樂感受,體味作者的心情。最后在上完課后,讓學生聽流行歌手溫嵐的一首描寫與弟弟手足親情的歌曲《同手同腳》來體味真摯的親情,平淡的語言流露出不平凡的情感訊息,感動人心。讓學生主動通過自己的故事來引出話題,導入正文,在學習中有感而發,并由學生們熟知的流行歌曲作尾來達到情感共鳴,也就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了本文。

三、發掘語文教材的隱形資源,深化與拓展教材內容

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有廣告牌,買東西,有隨身帶的說明書,到處可以學語文。”當學生的態度、情感、興趣需要表達時,應及時指導學生表達出來,或說或寫。培養學生成為生活有心人,課堂教學中的巧妙穿插與作業設計中的有心而為會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培養目標。在每堂課的開始前,筆者都會讓學生輪流做主題演講。演講不僅是一種表達思想、與他人溝通的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思維訓練,這樣的鍛煉機會增多,學生就能逐漸克服開口講話緊張害怕的心理,逐漸在課堂上變得熱情大方起來,口頭表達能力也會有明顯的提高。寫作能力是一種會影響學生交流、發展的能力,而現在學生在寫作時都會過分依賴網絡,當布置一個作文題目時,他們總會首先去參考網絡內容。過分依賴網絡,造成現在學生作文能力的下降,語言表達不流暢。積累豐富的作文材料是寫好作文的首要條件。積累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積累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平時就加強對小作文的訓練,讓學生通過寫小作文來觀察生活、留意生活,積累素材。通過演講和作文能力的訓練可以使同學綜合語文素養得到提高,從而加強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四、擴展語文教學范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報紙雜志、科普作品等都可以拿到課堂上讓學生去讀去悟;凡是有益于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視聽資料都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去體驗。在《世間最美的墳墓》的教學中,筆者就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啟發教學。這篇課文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許多深刻的內容。筆者在教學中利用圖片對比,讓學生自己思考。首先是秦始皇陵墓、泰姬陵和中山陵的圖片展示,學生們看到了恢弘、豪華的陵墓景象;然后展示托爾斯泰長滿雜草的土丘墳墓的圖片,讓學生自己說出看圖片對比后覺得托墓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從而引出本文中心;隨即播放介紹托爾斯泰生平的小短片,讓學生了解托爾斯泰的思想和代表作品,體味托爾斯泰的人生;隨后介紹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的小說內容,讓學生自己體會總結托爾斯泰的思想特點并且感受劇烈反差:作為一個世界文壇巨匠卻埋葬在這樣一個墳墓中,展現了托爾斯泰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應努力提高語文課上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成為語文課的主角,在參與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發展語文綜合素養。

(李婷 民航上海中等專業學校學生處 200232)

第10篇

【關鍵詞】創新思維;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235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8-0045-01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與想像,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

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二、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歆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像,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第11篇

關鍵詞:創新思維;語文閱讀;想像力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想像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國的學者S?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說言:“想像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類才能夠超越常規思維的約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以大膽、奇特的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說,想像構成了創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可貴的思維品質。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與想像,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

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又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

二、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像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

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

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 “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歆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

“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像,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

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作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地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像,就會感到杜甫真會幽默,描寫出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作垃圾的茅草。學生因此而悟到這些正是結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終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第12篇

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象,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象,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又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組合起來,想象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復活。

二、架設橋梁,領略內涵

文本的作者與學生,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設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涵上的感悟。

《項脊軒志》后記部分: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樣富有詩意、充溢著情思,似乎平淡無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設橋梁,才會感到這是作者在用最經濟的筆墨傳達最豐富的內涵。我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寫小妹們的話,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說是為扣題,有的說寫出了夫妻情深。學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從作者口中聽到了不少精彩的歷史典故,從南閣子的書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視野為之開闊,她的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充實,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滿自豪而又饒有興味地向小妹們講述閣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們油然而生歆羨之情,神往閣中的讀書生活,這樣便有了小妹們的問語:“且何謂閣子也?”不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結深深地影響著妻子,妻子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便是為作者植下的祈盼與祝福。因此,對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極,“吾妻死室壞不修”。有同學用他爺爺奶奶恩愛情深的事來形象地闡釋此中深情,說他奶奶死后,爺爺不改奶奶生前喜歡的家中陳設。歸有光的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象,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現。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作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地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象,就會感到杜甫真會幽默,描寫出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作垃圾的茅草。學生因此而悟到這些正是結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終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在教《石鐘山記》一文中,有學生就對蘇軾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駁意見。根據教材提供的注釋和所附錄的俞樾《春在堂筆記》,經過想象推測,這位學生認為:因為石鐘山形如“倒扣的鐘”,內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邊那座山巖壁厚就發出“函胡”之聲,北邊那座山巖壁薄就發出“清越”之聲,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說法未必錯,只是說得不夠全面罷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象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的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邊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乐东| 德惠市| 江都市| 万年县| 新宁县| 贺州市| 姜堰市| 太康县| 手游| 墨脱县| 榆社县| 保山市| 扬中市| 抚宁县| 绥芬河市| 昌图县| 团风县| 宽甸| 伊川县| 综艺| 新密市| 昭通市| 开平市| 望都县| 缙云县| 天门市| 南雄市| 虎林市| 铁岭县| 东乌珠穆沁旗| 杭锦后旗| 黑龙江省| 隆昌县| 荔浦县| 炎陵县| 博野县| 稷山县| 卢湾区| 布拖县|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