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1 15:49: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職院校;物流專業;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機制;理實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
一、相關背景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物流業在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背景下,從“汗水物流”向“智慧物流”轉型升級,簡單重復性技能的傳統技術型人才,難以適應企業發展新要求。智慧物流新時代對從業者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業需要智能物流設備使用與維護、智慧物流流程優化與現場管理、物流新業態創新創業等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然而,國內高等職業院校在與物流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存在校企“雙主體”作用不顯著、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融合不深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緊密、學生在工學結合時難以兼顧學習和生產等問題,職業院校所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難以完全滿足物流企業的需求,人才的供給與需求未能實現無縫連接。為了服務物流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人才需求,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與順豐速運共建“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簡稱“營業部”),針對物流高技能人才培養涉及學科領域廣、技術含量高的特點,改革傳統的企業和學校分頭培養人才的模式,創建校企“一體化”育人新范式,共同培養智慧物流所亟需的高技能人才。“營業部”是校企共建的以一流智慧物流設施設備開展生產與教學的校內實踐基地。
二、解決問題的措施
學校和企業將“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作為校企融合的載體、課程共建的抓手、教學和生產的場所、學生成長的平臺,建立“兩個機制、一個體系和一個模式”,探索校企混編師資團隊深度融合的新途徑,構建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步的新方案,形成“校企命運一體化”、“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學業與職業發展一體化”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兩個機制”指:以“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為載體,開展高質量聯合招生、聯合培養、聯合就業,建立“命運一體化”校企合作機制,實現招生與招工兩不誤、育人與生產兩不誤、學生發展與企業用人兩不誤;構建“學業與職業一體化”成長機制,實現教學任務和工作任務同步完成、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同步融入、技能證書證和學歷畢業證同步獲取。“一個隊伍”指:依托“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典型工作任務,建立“教學做一體化”雙導師教學隊伍,實現教、學、做的場所一體、時間合拍、過程一體。“一個體系”指:將“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工作實踐與理論知識深度融合,構建“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適應智慧物流技術更新頻率高、學科跨界的發展要求,實現課程內容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具體做法和措施如下。
1.構建“命運一體”校企共同體,強化校企雙主體育人作用
(1)針對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作用不顯著的問題,在學生入校后,校企以“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運作模式和一流的智慧物流設備為展示平臺,共同開展“沉浸式體驗”訂單班招生,增強了校企合作訂單班的吸引力,實現招生與招工“兩不誤”。
(2)以“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作為教學和生產主要場所,在企業業務淡季時以實踐為主,在企業業務旺季時以學習為主,施行“候鳥式”的教學組織,讓校企雙導師能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育人與生產“兩不誤”。
(3)將“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育人渠道與企業總部用人渠道的對接,在企業全產業鏈、全國區域、全業務領域開展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與企業用人“兩不誤”。校企高質量開展聯合招生、聯合培養、聯合就業,形成“命運一體”校企合作機制,獲行業好評,榮獲全國“最受物流行業歡迎院校獎”。“命運一體化”校企合作
2.構件“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緊密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
基于原有課程體系難以適應智慧物流技術更新頻率高、學科跨界的發展要求,導致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不夠緊密的問題,校企以“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3個主要工作崗位為主線,共同構建“理實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
(1)在課程設置方面,打破傳統學科體系下專業界限和課程限制,建立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課程模塊,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跨專業課程;在課程內容方面,將“智慧物流營業部”的工作實踐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融入課程。
(2)在課程學習方面,按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能力遞進原則開展訓練。
(3)在課程更新方面,每年調整更新保持與行業技術進步同頻共振。基于該思想編寫的課程教材獲全國教材建設獎和物華圖書獎。
3.建立“教學做一體化”雙導師教學模式,緊密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針對“在企業實踐、在學校教學”做法使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夠緊密的問題,校企將教學與生產場所合一,同步在校內“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實現生產與教學的地點無縫連接。
(1)校企共建3個能力各異的混編師資團隊,將企業新產品、新流程和新技術引進課堂,將“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的實際工作業務問題演化成具體的教學內容,在智能物流設備使用與維護、智慧物流流程優化與管理、物流新業態創新創業等3個主要領域開展教學,建立“教學做一體化”雙導師教學模式
(2)學生在校企雙導師的指導下學習真項目、開展真業務。真業務帶來真技能,真技能帶來實收入,激發了學生學習和工作的主動性,有效地促進了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緊密對接。該模式獲評全國郵政行業校企合作優秀典型案例。
4.建立“學業與職業發展一體化”機制,解決了學生難以兼顧學習和生產的問題基于學生難以兼顧學習和工作的問題,建立全流程“學業與職業發展一體化”機制,實現入校即入廠、學習即上崗、畢業即就業
(1)入校(入廠)時,簽訂訂單培養協議,明確學生作為學生與員工的職責,合理安排學習和工作計劃,減輕在“學生”與“員工”角色轉換的難度。
(2)學習(上崗)時,將專業課堂設在生產一線,將“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工作業務與專業學習任務相結合,學生在雙導師的指導下學中做、做中學,讓學生同步勝任學業與工作雙重任務。以“順豐校友會”為紐帶開展以物流“小蜜蜂精神”和學校“剛毅精神”為主題的團建活動,強化學生對企業和學校的感情認同,促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同步融入。
(3)畢業(就業)前,著重考核技能訓練成果(技能證書證)和理論學習成果(學歷證)。對同時完成技能“出師”和理論“出師”者辦理正式入職,工學實踐期計入工齡。該機制下培養了千余名物流業優秀技術技能人才,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作了專題報道。
三、取得的成果
1.構建了物流高技能人才“一體化”育人模式
(1)改革傳統的校企分頭培養人才做法,率先在國內交通職業院校物流類專業中建立“一體化”育人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將其作為校企融合的載體,校企“雙主體”在招生、培養和就業等方面共同推進、共同治理,解決了“產教跨界融合”難題,豐富了產教融合理論的內涵。
(2)以“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作學生成長的平臺,學生以“雙身份”跨界學習和成長,突破了“工學跨界結合”難點,豐富了工作本位學習理論的內涵;將“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作為校企導師教學和生產的場所,提高校企導師的融合度,使校企導師深度參與教學和生產,解決了“校企跨界育人”的難題,豐富了組織合作理論的內涵.
(3)將“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作為課程共建的抓手,以工作崗位為主線建立跨學科的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解決了“專業課程跨界融合”難題。構建的物流高技能人才“一體化”育人模式獲行業認可,在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學術年會暨中國交通教育高峰論壇等多個渠道向全國職業院校推廣應用。
2.探索了校企混編師資團隊深度融合的途徑
(1)改革傳統的校企各自管理師資做法,將能力類型相似的校企導師組成混編師資團隊,校企共同管理、共同培育,提高師資團隊的人員融合度。
(2)根據各個師資團隊能力特長和任務側重點,圍繞“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業務工作開發新產品、研制新工藝、應用新技術、實施新流程,用于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提升校企雙導師的工作融合度,共建了多個省級以上校企工作室和產學研基地。
3.形成了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步的新方案
(1)破解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要求不同步難題,構建動態革新的課程體系,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產業發展同步.
(2)建立深耕產業前沿的雙導師混編團隊,促進雙導師的教學能力緊跟產業發展需求。
(3)開展緊貼智慧物流發展趨勢的教學做一體化訓練,使學生的技術能力與產業發展要求保持一致。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雙導師團隊+教學做一體化訓練”使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保持同步,學生進入企業后晉升時間同比縮短50%,培養了順豐集團最年輕的總經理龔威等優秀學子。
四、獲得的成效
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探索在“校企雙主體育人、校企共建課程、校企雙導師教學、學生雙身份成長”等重要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突破了校企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多個瓶頸,為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樹立了新范式。該研究歷時6年多,經過理論研究、實踐論證、推廣應用等改革實踐階段,取得了一批理論和實踐成果。成果獲獎案例被“中國政府網”報道;老撾政府部門評價為“中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智慧物流教學營業部”被教育部認定為智慧物流專業群生產性實訓基地,被國家郵政局認定為全國郵政行業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物流管理專業成為全國交通運輸類示范專業點;相關課題兩次獲全國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課題一等獎;學生就業率98.8%,6年內人才留存率95%,薪資年均增長率25%;學校在服務物流業轉型升級中找準定位、精準發力,榮獲“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3次被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授予“特別貢獻獎”。
1.校企合作共贏機制成效明顯
校企基于“命運一體化”合作機制建成全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單位1個、國家部委級人才培養基地2個、國家部委級教師工作室1個、國家一級學會優秀(示范)人才培養基地2個、省級實習實訓基地2個、省級創業示范基地2個、省級教師工作室3個。企業每年獲學生就業相關財政補貼20余萬元,為學校投入智慧物流實習實訓設備500余萬元,企業導師獲評工程師職稱30余人次,實現了雙方互惠共贏。
2.人才培養成果顯著
項目成果在學校10個專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中全面推廣,直接受益學生累計2000余人。學生獲省級和國家級競賽一等獎(金獎)40余項,其中,政府部門舉辦賽事一等獎24項,12人獲省級技術能手。學生在交通強國建設中成為中流砥柱,涌現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鐘起銘、“長江學子”萬宇、“一帶一路”國家創業典型武凱峰等杰出代表。
3.服務物流業轉型升級能力大幅提升
學校培養了由全國交通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帶頭人、全國郵政行業科技英才、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范、楚天技能名師等交通行業領軍人物、名師和骨干教師組成的雙導師團隊,主持湖北交通運輸“十三五”“十四五”規劃項目,主持和參與全國物流類專業設置報告項目、物流類專業目錄調整項目。每年為湖北交通企事業單位開展各類培訓班、職工大課堂和班組培訓班170余期、培訓干部職工7000余人次,承擔12000余人次交通運輸職業資格鑒定和考試,促進2項交通運輸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與職稱對應,完成郵政快遞工程專業人員職稱評審500余人次,為交通企業提供科研服務50余項,技術服務收入700余萬元。
4.國內外影響力不斷增強
基于項目思想編寫的教材入選“十二五”和“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獲全國教材建設獎和物華圖書獎,被200多所學校選用。學校在“中國職業院校物流專業競爭力排行榜”排名全國第4位(湖北省第1位)。項目成果在老撾等“一帶一路”國家予以推廣,在中國交通教育高峰論壇、全國郵政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年會、湖北郵政行業職業教育發展研討會、湖北交通職教集團年會、湖北物流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武漢物流協會年會上推廣應用,獲《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國青年報》《中國交通報》《中國郵政快遞報》《湖北日報》、湖北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專題報道,吸引省內外30多所職業院校的骨干教師來學校參觀考察交流,成為全國交通類高職院校物流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典范。
作者: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