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5 15:29: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傳統建筑元素基本運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寧化傳統文化的概況
寧化縣隸屬于福建省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東麓,東鄰明溪、清流縣,西毗江西省石城、廣昌縣,南接長汀縣,北界建寧縣,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沖。境內南北長78.29公里,東西寬68.08公里,總面積2407.46平方公里。寧化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作為中央蘇區,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是中央紅軍長征中一個重要起點縣,為中央蘇區縣之一,被譽為“蘇區烏克蘭”,享有紅色地區政策待遇。同時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被福建省政府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客家習俗)之鄉”。早在石器時代,寧化便有了陶文化。少數民族中的畬民祖先也留有高辛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中原的優秀文化隨遷徙人群,陸續傳入,間接影響和促進南方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寧化建筑元素隸屬客家民居體系,歷史悠久,寧化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元素。包括非物質文化元素,作為哲學與思維方式的外化,非物質文化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如姓氏崇拜在客家文化中較多通過祭祖活動和宗族觀念的認同來體現,這個觀念深入客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祠堂、族譜、祭祀用品等物化形態是其觀念的物質體現。其他還有儒家思想、福祿壽喜、多子多福等傳統思想深入人心,且都有完整文化體系的思想內涵體現和體現這些思想的物質載體。還有物質文化元素,表現形式多樣,二維圖畫形式,三維的立體形式,這些包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內涵,也是非物質文化元素的物化表現。建筑形式方面,寧化的傳統建筑深受客家文化影響,空間形式無論是方樓、圍樓、五鳳樓,外觀形式如何變化,其建筑形制卻堅守儒家建筑禮制傳統進行營造,這是客家非物質文化元素在建筑上的重要體現。同時隨著地域性發展,寧化建筑外觀樸實靈秀、剛柔并舉,內部空間方正實用,雖已不似中原建筑的厚重,更多了幾分南方建筑的靈動秀美。建筑主體大多質樸無華,青磚直砌到頂、青灰勾縫,間或紙筋灰抹面,保留木桁架的結構形式。坡屋面多采用蝴蝶瓦,山墻多以人字形硬山,偶爾以馬頭墻作獨立屏風造型,呈三山屏風、五山屏風樣式,給人以古樸整飭的美感。山墻的側面造型簡潔,裝飾較為秀美,反映出客家建筑的特征。木材多采用栗色混油漆,與硬朗簡潔的建筑空間交相輝映,大氣混成。
3傳統建筑文化傳承策略
3.1形式的傳承
傳統建筑具有時代和地區的鮮明特征,現代建筑并不適合一味照搬套用傳統建筑的院落組合、建筑造型等特征來表現其文化意味。但在特定的場所和區域,為保持傳統建筑所代表的歷史性和美學性,傳統構造形式可直接用于仿古或修繕原有建筑。尤其是受現代建筑技術影響較弱的鄉村地區,其建筑中往往保留了更多的傳統元素,適當地彰顯傳統建筑的形式與韻味有助于保護鄉土及地域特色。
3.2神韻的表達
隨著建造技術的更新迭代,在建筑創作領域,傳統的“大屋頂”和“粉墻黛瓦”的建筑形式受到質疑,建筑藝術的表達不僅僅在于建筑的某個細節上,而是一個完整的學科,從屋頂的各種神獸,到滴瓦上的紋樣,建筑神韻的表達更側重于建筑空間營造,從建筑前場,到建筑入口、庭院、堂屋,每一處都是神韻不可分離一部分。當代的建筑往往在體現地域文化的同時又彰顯時代精神。因此,當代建筑的創作需要通過對地域特色進行分析,從更深的層次去詮釋傳統建筑文化,在傳統建筑精神的基礎上創新性表達,既可通過變形運用傳統建筑要素、詮釋傳統風格,又可通過抽象寫意的方式表達現代公共建筑的意境,形成不失時代感的建筑風貌特色,使得傳統建筑元素的運用從“形似”走向“神似”。
3.3精神的延續
3.3.1聚落布局要因地制宜
“天人合一”是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它深刻反映在中國傳統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上,建筑布局應尊重地貌地勢、自然水體,協調好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使山、水、湖、城相依相融。
3.3.2組團空間要錯落有致
建筑組團應通過主房、輔房、圍墻的組合,靈活組合成前院式、后院式、內院式、側院式、前后院式等不同模式,避免“千城一面”“行列式”“兵營式”枯燥單調的布局,做到體量組織高低錯落,院落空間有機靈活,形成豐富多變的戶外空間景觀。
3.3.3建筑場所精神延續
首先,通過傳統建筑的再造,在地吸引當地其他人群,滿足人們現代化的需求以及完善傳統民居原本功用上的某些不足與劣勢,對傳統民居建筑進行再造。此時,再造傳統民居的成本或許并不在村民的承受能力之內,那么它的使用群體就應該有所改變。比如,可以用作為藝術、設計工作室,鄉村創谷等空間來使用,為其尋找新的適用人群,重構新的價值認同感與精神歸屬感。其次,傳統民居再造,對外尋找新的適用環境。對傳統建筑進行裝配式的設計再造,以便對外輸出。為其尋找新的需求與存續環境,如城市的某些公共空間與度假景區等。令對之心有向往的人們,有新的環境可以延續“記憶”。傳統建筑這個載體,也可以在新的環境中尋找到別樣形式存在的動力。總之,傳統建筑其實沒有“種類”之分,也沒有“形式好壞”之分,只是在不同環境會存在是否合適的立足點。大部分民居建筑都是人類智慧投射到不同生產生活環境下的不同載體反應。它的本質不在于形式,而是是否具有滿足人類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立足點,由此才會產生承載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場所精神。
4項目概況
湖村,是紅色革命歷史和文化的代表,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寧化湖村鎮福文化長廊建設項目,是一個集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項目;是國家閩西紅色革命根據地鄉村振興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列入的重點項目之一。寧化湖村鎮福文化長廊建設項目地處寧化縣湖村鎮龍頭村,所處區域自然景觀,人文資源豐富。毗鄰寧湖村鎮重要的景區——松濤公園,場地內地形地貌形態豐富,有湖村十景之一松濤公園等,是湖村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用地面積為1400m2,(圖1)。
5傳統建筑元素在項目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建筑的特征,建筑學家曾經簡練地總結為:歇山頂,合院式,牌坊廊,顯門樓,四方座,青灰磚墻。
5.1歇山頂
中國傳統建筑中對于屋頂的重視,似乎比其他建筑更為突出。其屋頂外形多樣,體積龐大,也可以顯示屋主的身份地位。主要屋頂形式,由高至低分:廡殿:四坡屋頂,多用于殿堂式建筑。歇山:由上半部硬山或懸山,下半部廡殿所組成,基本上只準官署使用。懸山(挑山):屋頂兩側突出于山墻。硬山:屋頂兩側不突出于山墻。攢尖:包括圓攢尖,四角攢間,三角攢尖及八角攢尖等。本案作為村民公共活動中心,采用歇山頂屋頂形式。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俗稱九脊頂。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棱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寧化湖村鎮“福”文化長廊項目在外墻的設計上利用顏色深淺相近的青灰面磚按不同的方式拼貼,配合勾縫等手法,充分體現傳統墻面的特點。
5.2圍合式院落
傳統建筑以合院為基本型,從二里頭遺址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寧化為客家祖地,客家人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圍屋等,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對閩西傳統客家圍屋空間分析,圓形傳統圍屋、客家式圓樓可能是客家圍屋和閩南當地的土樓結合的結果。與圍龍式的客家圍屋相比,圓形土樓具有更強的防御性。我們身處和平年代,防御性功能已經大幅降低,但是客家精神依然存在,本案通過挖掘建筑形式的文化內涵,提取相關要素,有機設計出適合現代文化生活需要的空間。(圖2)
5.3文化之臺階
對于中國人來說,房子往往寄托著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臺階作為登堂入室的必經之路,自然也就是房子的門面所在,體現了禮儀尊卑。因此,古人對門外的臺階也非常講究。臺階具有“臺”和“階”的性質和特征,不僅是供人們上下行走的建筑物,也有助于襯托建筑形象和豐富建筑空間層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大小事務都得講求禮法,因此古代建筑的臺階也被賦予了許多規定。臺階的數量,在易經當中有“陽卦奇,陰卦偶”的規定,也就是說奇數為陽,偶數為陰,而我們平常居住的家宅一般都是陽宅,古代臺階的數量多為單數,單數為陽數,包括1、3、5、7、9,數字越大,等級越高。根據官階品級,垂帶踏跺/臺階的級數也是根據住宅主人的官階品級而定。普通官員按以下規定:六品七品員住宅門前臺階不能高于二級,五品門前臺階不能高于三級,以此類推。從等級上看,御路踏跺高于非御路踏跺,垂帶踏跺高于如意踏跺。如意踏跺:臺階不做垂帶,踏步條石沿左、中、右三個方向布置,人可沿三個方向上下,這種臺階稱為如意踏跺。一般用于較大的建筑,人流量較大的門口的踏步,也用于住宅和園林建筑,方便人流從三個方向進出。硬碴石踏跺是一種不砌臺階,而用板或磚頭鋪成的斜面。為了防滑,在斜石面上鑿刻出水平的模紋,猶如搓衣板。一般用于室外高差較小的地方。中國古建筑對于每個細節都很有講究,從整體建筑的風水坐向,陰陽向背,山形地貌,到門院廳堂、梁檐脊墻、門窗柱基,可以說處處都有我們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體現。中國古建筑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筑,傳承與發揚建筑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建筑材料中,讓建筑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于現代建筑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融入大眾的衣食住行。本案結合臺階的寓意,在節點處設計適當臺階,以顯示禮儀感等。
5.4傳統建筑材料的應用
傳統建筑材料包含很多,主要有木材、瓦片、石材等。瓦又分青瓦、紅瓦等,其中青瓦具有極強的地域性,“青瓦長憶舊時雨,朱年深巷無故人”。其也因取材方便和普遍適用各類屋頂,被廣泛使用。我們的思鄉情懷通過青瓦更容易表達和傳遞,從而形成青瓦的地域文化特性。但自然環境和文化習俗差異性,導致南北方建筑的較大不同,且形成各地不同建筑風格。比較突出的是蘇州的灰墻黛瓦、馬頭墻,及徽派建筑的恢弘秀麗。新型建筑材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功能和種類越來越多。青瓦的功能性地位逐漸減弱,但其色彩渾厚、材質古樸,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因此,文化性逐漸增強。在當代建設浪潮中,青瓦變成眾多建筑材料中的表達文化屬性的首選。關于舊青瓦的再利用方法,最早的記載可見明代計成《園冶》記載:“用磚邊,瓦砌……或鋪鵝子”“用廢瓦檢厚薄砌……波傍宜薄”。根據瓦的排列方式、尺寸和形狀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鋪砌式樣:香草邊式、球門式、波紋式等。本長廊在建筑的圍廊上,景觀鋪地,或者是構造片墻,都不同程度地在青瓦的利用上進行創新。主要通過以下手法:“鏤空瓦墻”以青瓦為設計元素,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加入鏤空瓦墻、立瓦鋪地等。并運用中國園林“借景”原理,通過光影處理,使人產生不同視覺效果。
6結語
中國傳統建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不管歷史朝代如何更替,其建筑最基本形制沒有變,作為一個當代建筑師,我們有責任將優良的傳統傳承下去,針對這個要求,總結出以下幾點:
(1)在具體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傳統建筑中的形式符號,表達建筑所指,體現造型的傳統韻味。在造型處理上,使用仿傳統的建筑材料,參考傳統建筑的一些造型手段,傳統建筑的比例與表達。這是中國建筑師在當代建筑設計中最直接的手法選擇之一。
(2)對“客家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分析與提煉,將其運用于建筑的重要部位,如建筑的屋頂、檐部、入口、門頭等地方。
(3)建筑文化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建筑文化的發展充分體現了科技與社會文明的進步,同時更可以讓人們體驗傳統文化的氣息,因此,在建筑設計中要充分尊重歷史文化的人文特征。
(4)在我國傳統建筑的歷史長河中,建筑文化兼顧了精美與實用,同時富有哲學寓意,其充分體現出遵從自然法則,同自然景象巧妙融合。現代建筑側重于追求以人為本特征,而傳統建筑文化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5)傳統建筑文化為現代建筑設計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是當代建筑師們創新的思想源泉,還能進一步實現不同建筑的精神特征,從而提升建筑的藝術內涵。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相結合,可傳承民族精神、突出民族文明特征、彰顯人文情懷,體現時代發展的新風尚。
(6)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建筑文件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延續傳統建筑形式和工藝方面,同時要注重發展創新傳筑材料。隨著科技高速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推陳出新,廣泛應用于工程項目的各個領域中。
(7)傳統建筑在現代建筑中依然需要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表達。建筑一定程度上不斷推動著我們的生活節奏。為了滿足城市大量聚集人群的需求,建筑群密度不斷提高,利益驅動下商品經濟飛速發展,雖然方便了人們的需求,但也大大縮減了人們的日常活動空間,因此人們也越來越不喜歡出門,這又促進了銷售、服務等行業向更加便捷、快速發展的趨勢,如此循環,人們的活動空間被嚴重壓縮,生活節奏太快,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居民的身心健康。我們國家相對來說步入現代社會的時間較晚,但我們的發展速度卻遠超其他國家,這種過快發展帶來的弊端也在逐漸顯露,因此現在才更為迫切地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節奏。
(8)建筑的傳承需要民族性、文化性的表達。不可否認我們曾創造過無比輝煌的文化,但對于傳統文化的研究我們卻并沒有達到相同的成就。唐朝是我們歷史上一個社會非常繁榮、有代表性的時期,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優秀建筑。但是前幾年有一部以唐朝為背景的電影,之后有些媒體說,電影中唐朝建筑結構的復原參考了很多日本的建筑。唐朝時期日本派遣唐使來我們的國家學習,然后再把學到的東西帶到日本,其中也包括當時的建筑結構。建筑不會說話,但它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表達。我們擁有大量人口,各個民族建筑也各有特色。現代建筑在結構上逐漸統一,大多數是西方審美下的生硬的形式,與我們的地形結構并不太契合,失去了建筑的特色。如果現代建筑能夠具有更多民族性與傳統性的表達,那么對于各個群體的審美都會有著非常好的影響。
(9)現代建筑結構需要適應性發展,需要繼承性發展,需要更多民族性與傳統性的表達,這需要多方努力,對傳統建筑結構開展更為深層次的研究,現代建筑對傳統建筑更好地理解與表達。當然,這不僅于我們的文化傳承意義重大,對現代人民的精神滿足、當代文化建設、群體審美提高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10)通過優化傳統材料創新可以帶來創新型建筑材料,且在不同程度上帶有傳統建筑的元素特征。在社會進步發展中,各類創新型材料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建筑設計領域中,有的甚至取代了傳統建筑材料的地位。但是,在發展新材料同時,不能完全拋棄傳統建筑材料,傳統建筑材料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有的帶有極深的文化內涵。最后,在現代建筑設計領域中,我們要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時代精神,不斷審視傳統建筑文化,結合實際情況,合理應用,在滿足使用功能同時,不斷提升其文化內涵和藝術鑒賞價值。
參考文獻
[1]陸元鼎.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樓慶西.門頭文化—中國建筑文化一瞥[J].中國書畫,2003(10):98-99.
[3]黃漢民.老房子?福建民居[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作者:洪英華 單位:廈門港口開發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