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18 09:34: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留守中小學生交通傷害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兒童是道路交通系統中的弱勢群體[1],農村兒童是傷害干預的重點人群[2]。全國婦聯2013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已達到9683萬人,其中6歲~14歲留守兒童達3762萬人[3]。道路交通傷害是我國1歲~14歲兒童的第二位死亡原因[4]。為此,本文對農村留守中小學生交通傷害流行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農村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傷害的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在安徽省6個市的8個鄉鎮抽取8所農村小學和5所初中,按照國務院意見提出的留守兒童界定標準: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或者一方外出務工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年齡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符合以上標準的中小學生為調查對象。
1.2調查方法
采用一人一表的自編調查問卷對13所學校的留守中小學生進行回顧性調查。由組織培訓的調查員當場解說,而后由留守兒童填寫問卷,問卷當場收回。
1.3交通傷害的判定標準
根據傷害的定義,本研究將有下列4種情形之一者納入交通傷害統計:①發生交通傷害后經過緊急處理者;②因交通傷害到校醫院、醫院診治者;③發生損傷后休息半天以上者;④因傷死亡者。在1年內,受傷害多次則各計1例,同時受傷害多種也各計1例。
1.4調查內容一般情況
①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年級、上學交通方式、居住地交通環境等。②傷害情況:交通傷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傷害的類型、部位、形式、原因等。③傷害的結局:傷害的程度及治療情況等。
1.5統計方法
以率和比為主要指標,內容包括:①交通傷害情況的描述性分析。②交通傷害的主要流行病學特征分析。③交通傷害的類型、原因等比較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共調查8個鄉鎮13所學校的968名留守中小學生,其中小學8所,632人;初中5所,336人;男生482人,女生486人。一年中共發生傷害288人,426人次,交通傷害發生率為44.01%。受傷者中有27.78%(80/288)的學生一年中發生2次及以上傷害。
2.2傷害的人群分布
留守的中小學生男生交通傷害的發生率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小學生,非獨生子女高于獨生子女。
2.3交通傷害發生部位
受傷部位在下肢、上肢、頭面部、軀干、多部位、內臟,所占比例依次為29.81%,24.41%,22.07%,13.62%,7.98%,2.11%。
3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機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交通事故傷害已成為威脅我國青少年和兒童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同時也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5]。近年來,兒童交通傷害的研究越來越多[5-7],且多基于交通或衛生部門的監測資料,對兒童交通傷害的特征、原因進行分類分析。而對農村留守兒童交通傷害系統調查,探討其在不同兒童群體中的發生頻率并比較其差異,分析留守兒童交通傷害發生的影響因素的研究鮮有報道。本次對安徽某農村地區留守兒童交通傷害調查結果顯示傷害發生率達44.01%,高于中國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的32.4%[8],且遠高于我國城市學齡兒童青少年交通傷害人次發生率的6.80%[9]。差異較大,可能與調查范圍、研究對象不同有關,而且對于傷害的界定標準也不盡相同[10]。但該地留守兒童交通傷害率之高應引起政府、學校、家長的高度重視。一方面可能該地的交通設施、交通環境是促使交通傷害發生率高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交通安全意識不足,也會導致傷害率居高不下。男生發生率(52.28%)高于女生(35.80%),與同類研究類似[11],可能男女生性格不同,男生較女生好動,更多有在道路上打鬧行為,從而忽視了交通安全;初中生交通傷害發生率高于小學生,可能與多數小學生上學有家長護送有關。傷害發生的季節分布特點是夏、秋季高于春、冬季,可能農村中小學生在夏、秋季衣服單薄,缺少受傷時的保護,而且夏、秋多為農村農忙季節,家長護送上學也會減少。受傷時段以下午最多,概因中午部分同學在學校就餐,且下午放學學生急于回家,疏于對安全的重視。故學校與家長應加強此時的安全提醒與教育。交通傷害原因以走路為多,主要是外部交通工具對學生造成的意外傷害。而引起受傷常見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或三輪車、摩托車或助動車,分別占48.59%,29.81%,與陳建東等[12,13]調查結果類似,可能與農村地區交通工具的擁有情況有關。農村經濟落后于城市,目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或三輪車、摩托車或助動車,為減少交通傷害的發生,宜加強此類車輛的管理。另外,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交通安全意識匱乏,安全知識掌握不足,無規范的安全行為也是造成交通傷害的原因之一,調查發現22.73%的學生沒有學習過交通規則,52.48%的學生騎或乘坐摩托車從不戴盔。建議:學生在交通傷害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其家長對交通安全意識的缺乏、違規行為、交通執法不嚴、道路硬件設施的缺乏等[14]。所以,學校和家長應加強對中小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監督,交通部門應加大對中小學生違反交通規則的管理,政府應加強對農村道路設施的改善,從而提升農村交通環境,規范道路文明交通行為,降低農村留守中小學生乃至農村居民交通傷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榮峰,陳雪,陶磊,等.7735例道路交通傷害病例分布特征分析[J].皖西學院學報,2015,31(5):61-64、88.
[2]薛曉丹,張穎,王德征,等.2015年天津市14歲以下兒童傷害監測分析[J].疾病監測,2017,32(9):774-777.
[3]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30-34.
[4]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死因監測數據集2015[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244-248.
[5]李美莉,王莉,石倩,等.2002—2012年我國兒童青少年交通傷害發生率的Meta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5):533-537.
[6]鐘節鳴,郭麗花,趙鳴,等.2010—2014年浙江省兒童道路交通傷害病例特征分析[J/CD].傷害醫學(電子版),2016,5(2):22-26.
[7]鄢濤,王森,姜偉,等.德陽市兒童道路交通傷流行病學特點和預防措施[J].臨床急診雜志,2014,15(1):34-36.
[8]胡洋,宇翔,廖珠根.中國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的Meta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23):4240-4243.
[9]余小鳴,王璐,徐海鵬,等.我國城市學齡兒童青少年傷害現狀及特征[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1):52-55.
[10]王湘,林繼斌.貴州省布依族苗族山區學齡期留守兒童及監護人意外傷害知識知曉度的調查[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7,31(3):23-24、66.
[11]諶丁艷,熊華威,王赟,等.深圳市中小學生道路交通傷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7):1075-1078.
[12]陳建東.汕頭市初中生道路交通傷害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8):1255-1258.
[13]袁其微,農樂頒,黃萼華.道路交通傷害與公共健康的倫理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07,11(1):76-78.
[14]陳瑤,王書梅,葉周豐,等.小學生交通傷害干預定性訪談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10):1447-1450.
作者:王玲玲 劉國禮 鄒羽彤 孫貝貝 王鄲丹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