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07 08:53: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16年8月,主席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中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并明確提出未來15年健康中國建設的總體思路。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超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節奏加快、壓力日趨增大,由于運動不足導致的各種疾病日益凸顯,特別是當代大學生,通過手機來刷朋友圈、逛淘寶等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迫切需要體育運動的積極介入和有效干預,讓體育成為每個人生活內容之一。高校公共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連接的紐帶,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對提高學生健康水平、身體素質以及終身體育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意義,更是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優秀率達到25%以上目標的必備條件。然而,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的體質測試數據進行抽樣,結果發現河北省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令人堪憂。本研究旨在以我省大學生體質測試結果為視角,分析我省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旨在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河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現狀
以河北某高校為例來探究河北省公共體育教學現狀,該校的學生生源呈現多樣化特點,主要通過高考和對口招生考試方式進入該校。本研究主要討論普通高考生四年制學生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情況。四年制學生體育課教學時間為兩年四個學期,其中第一學期為太極拳課程(必修課程),第二、三、四可以自主選修如太極拳、健美操、瑜伽、羽毛球、乒乓球等體育課程。實行學年學分制,總學時為120學時,學分為6學分。學生體育課程的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身體素質成績+技能考核成績組成。體育課尚未形成校本教材,主要參考體育系教師編寫的教學大綱來執行授課內容;學校授課場地占地面積相對較少,室內場館僅有乒乓球館和羽毛球館,難以滿足公共體育教學的需求。
2河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到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燕山大學、河北省環境工程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省對外經貿職業學院、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和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實地調研與走訪,訪談了各高校公共體育負責人、一線教師和學生等。初步了解河北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項目關聯性不強,學習興趣逐漸降低。河北各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多數實行的是選項制,每個學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個體育項目(也有部分院校第一學期開設的是必選項目),但各個項目或同一項目在不同學期的關聯性較弱,不能形成梯度式發展,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第二,校內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的達成度不夠。課內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有機統一程度還不夠深入,學生僅局限每周1次體育課,練習時間較少頻率較低,負荷量和運動強度不夠。第三,公共體育課的考試及評價方式單一。河北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的考試成績主要由運動技能、平時成績和身體素質等三部分組成,而考核的方式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很少注重過程性評價,打擊了“體育差生”的學習興趣。第四,教學目標不明確,有待進一步完善。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的教學目標僅是為通過學期末的考試獲得學分而設置的,沒有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自我鍛煉的習慣,大部分院校都是依據本校教師編寫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而制定的教學目標,仍需進一步的商榷與探討。第五,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模式陳舊。河北各高校給公共體育授課教師的職稱60%以上是講師,高職稱教師人數較少;從事公共體育教學的教師承擔的省部級課題、省教育廳規劃課題或教改項目課題較少;教學方面仍然沿襲傳統教學模式較多,以課堂教學為主,忽視了學生個性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3“健康中國”視域下河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對策
3.1轉變思想觀念,明確教學目標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人的總的要求,是學校教育所培養的人的質量規格[1]。教學目標是教育目的一部分,是其若干個子集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體育教學的目標是人們為達到體育教學的某個目的在行動過程中設立的各個階段預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預期成果[2]。對于公共體育的教學改革來講,要將終身體育、健康至上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的思想和精神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要不斷轉變傳統的觀念,明確教學目標,革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新的教學模式引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體育知識的能力,養成積極健身的良好習慣。
3.2壯大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養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揮者。高校體育教師素養的高低、理論知識儲備的多少、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強弱、運動水平的高低是體育課程得以開展的必要條件,更是達成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根據河北各高校公共體育任課教師的師資力量情況,我省各高校應積極引進專業技能過硬、教學能力強和理念先進的高校畢業生(如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讓他們逐漸成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踐行者和實施者。同時應鼓勵現任教師通過自學、外出學習、開展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和業務能力,以滿足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
3.3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體育教學方法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體育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任務而有計劃的產生教與學相互促進的教學活動。可見教學方法的得當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改進教學方法并不是全盤否定之前的教學方法,而是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并對其進行改進與深化。通過調研發現我省高校公共體育的教學方法主要以傳統的講解法、問答法、示范法、演示法等為主,而新的教學方法如探究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性學習法和翻轉課堂等方法很少應用到公共體育教學中。隨著我們的授課對象從九零后逐漸轉變為零零后,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理念在不斷變化,作為高校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不斷優化與改進教學方法,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公共體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3.4加大過程性評價比重,形成教考分離模式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做的測量、分析和評定。身體活動是體育的基本特點,通過調研發現,河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方式多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而進行終結性評價時,身體機能普遍是通過帶有強烈體能測試特點的指標來衡量的,要客觀反映體育教學中“教”與“學”的價值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彌補終結性評價帶來的缺陷,應須加大過程性考核的比重,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動態,同時能夠給予“體育差生”以信心,為將來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奠定基礎。為了避免評價過程中評判標準、尺度不一等主觀因素的存在,對公共體育課程課評價可以采用教考分離的模式(即授課教師不是評價教師,由其它教師來考核),這樣可以對體育教學起到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3.5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教學資源
基礎設施建設是體育教學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教學運行的基本部分。學校基礎建設(如體育場館、運動器材、健身路徑、科技產品等)要能夠滿足所開設體育項目的需要,不要因人開課,應合理的調配場館的使用時間,適當利用社會資源來緩解場館不足的壓力。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表明國家已經將學校體育上升到國家層面,但部分高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仍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嚴格執行國家層面的規定,應嚴格執行有關體育課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的管理規定。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建立網絡公開課和運用科技產品進行特色項目教學和視頻教學,不斷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校園體育管理制度和運動技能技術資源等,逐步形成教學資源豐富,場地設施齊全的體育環境。
3.6優選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興趣、掌握技能、終身體育是高校體育教學的優秀目標。體育課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中最實質性的因素,應通過調查問卷或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通過國家體質測試和運動能力測試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現狀,對學生不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進行削減或優化,加大感興趣項目的資金投入,對身體素質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學習;積極引進新興運動項目(如攀巖、拓展、戶外運動和沙狐球等),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不斷豐富與優化體育教學內容,突破教科書的局限。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參與體育課或體育活動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拿到該課程的學分,背離了體育教學的優秀目標,更無法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運動項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對體育課產生真正的熱情,才能真正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陳潔.體育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李曙剛 王海軍 張獻輝 尚寧寧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