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04 08:59: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小學德育內容的時代困境與破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學是學生正規學習的起始,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這一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加強和完善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應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道德教育以德育內容為媒介,德育目標是確定德育內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德育內容是德育目標在實際德育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依托。德育內容具有鮮明的歷史性,是跟隨歷史發展進程而發生改變的,要依據社會進步對其提出的要求,不斷更新和豐富。
一、我國小學德育內容的現實困境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與擴展,與以往相比,如今小學道德教育課程內容有了不小的改觀,表現在小學道德教育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有所加強,教材內容在可閱讀性方面也有進步等。但中國社會正處于時代性變革時期,受到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沖擊,這些新的時代特征在給我國小學德育內容的選擇與確定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使我國德育工作者面臨種種困境。
(一)德育內容邊界不清導致實效性不高
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德育是個框,啥都往里裝”,這是指我國小學德育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大德育觀”,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構成?,這意味著所有的社會道德規范幾乎都要包含其中。但這些內容都各有其特點,如法紀教育目標在于向學生傳授法律規范,提高學生法律意識、遵守法規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則是以學生健康成長、與他人良好相處等為目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僅從這兩個方面看,差別就已非常明顯,我國小學德育內容的眾多構成要素之間必然千差萬別。對小學生而言各個德育內容的受重視程度應有所區別,低年級學生的重點應放在基本行為規范和生活習慣的養成,中高年級學生的重點可以向社會規范、法律意識和公正平等方面轉換。在小學德育實施過程中這些內容之間的區別并沒有明確地顯現出來,造成德育實效性不髙的問題。
(二)道德標準層次性不合理
道德是分層次的,德育內容中既要有道德高標,如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等,又要有道德底線要求,如不危害他人安全、做守法公民等。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處于道德發展的不成熟階段,道德教育的標準應該主要設置最基本、最底線的標準,同時點綴道德高標,使道德標準的結構呈現金字塔形。當下我國小學德育內容的選擇忽略了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實際,主要以國家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基礎來確定。小學生心理、生理尚未成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積累都不可能達到與成人相當的水平,因此無法理解與做到這種“完美標準”的道德,這樣的德育內容使小學生陷人“應然”和“實然”的困惑中。目前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趨勢,而傳統的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和一元化的道德評價標準,卻使學生在教育中缺乏自主判斷和選擇的余地,他們總是習慣于強制認同和服從權威,很多小學生自小就習得在與人交往中講套話、說空話。
(三)德育內容與小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密
考證道德的起源時不難發現,并非先有道德理論,生活才是社會道德產生的基礎,道德深深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中。學校向小學生灌輸的道德規范是一種'抽象的行為規定,是脫離了生活實際的理論化的道德。失去現實的強大支撐必然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這樣的道德教育缺乏生機、形式化、無實效。再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主要處于形式運算階段,對直觀的、與個人經驗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更為敏感,也容易理解和內化,現行的小學德育內容顯然并不合適。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我國德育工作者正是未能做好這一點。
二、小學德育內容現實困境的破解路徑
(一)重視道德價值的主體選擇性
現今社會處在不斷變化中,發展日新月異,道德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趨勢,德育內容不能再單純地以一元價值標準要求所有學生,而且現代教育觀重點強調師生關系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道德主體選擇能力是時展的要求,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人的認知是由量變到質變的,是從低級到高級的連續變化過程。小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時間段中,認知會經歷巨大的發展變化,從最初只能從整體粗略地感知世界,逐漸發展到可以從事物的各個細節精確地認識世界,并在此過程中日益提高發現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聯系的能力。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雖然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與自身的直接經驗緊密聯系,但是也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方式持續轉變。小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他們的情感從不太穩定甚至無法做到有效控制情緒,逐漸發展到情感相對穩定,能夠恰當地控制情感,同時獲得自尊、自強等心理需求,也希望得到教師、同學、父母和其他人的尊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決定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道德價值觀,不同年齡的學生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這與成人想當然強加給他們的價值觀之間必然存在巨大落差。但小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和糾正,因此教育者應以充分的寬容,允許學生以任何他們自己喜歡的又不違背道德的方式去行動和生活。
(二)區分不同層次的道德標準
道德是分層次的,從低到高可以分為社會所允許的行為、每位公民必須做到的行為、社會所提倡的行為。人對道德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受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意味著道德教育必須適應學生的發展特點,遵循循序漸進的一般規律。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道德標準的層次性上也應有所區別,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講道德可以是拾金不昧,也可以是尊敬師長,而不該是見義勇為,對于更高年級的學生而言,道德標準可逐步提高,以適應其日益發展完善的身體和心理特征。總而言之,小學德育應定位于“國家和社會規定每個公民必須執行的要求”這一層次。因為,小學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為人的繼續成長和深造奠定基石,并不承擔人才培養的終結性任務,這決定了小學德育的內容應該是底線的、最基本的道德。
(三)德育內容聯系社會和小學生生活
1.聯系社會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學校道德教育內容必須使學生的道德符合社會要求,能夠融人社會生活,與人友好相處,做合格公民等。道德教育重在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懂得如何妥善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如何學會自尊、自律,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使自己能夠融人到社會中去。道德教育的內容應該關注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學校可以聘請社會各個領域、行業中的知名人物參加到道德教育建設中,并且鼓勵教師和學生從校門走出去,站在更廣闊的社會中去實踐道德。這些做法讓學生認識和學習到社會生活中最實際的道德知識,密切了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增強了學校德育內容的針對性以及可操作性。這些做法都體現了道德教育聯系社會的特點,德育內容密切與社會的聯系,緊跟時展的腳步,使學校德育內容與社會道德要求無縫銜接。
2.關注生活
大而宏觀的道德教育內容不容易被小學生理解和內化,也不利于學校德育活動順利開展和取得顯著成效。我國小學德育內容過去主要關注宏觀的主流價值,較少注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道德規范。現在應該將關注點轉向相對更加微觀的方面,重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范、個人的生活態度、對社會生活中的基本態度等三個方面,并對各年級分別提出不同層次的具體要求。皮亞杰在其著作(JL童心理學》中寫道:“兒童直到年滿12歲或12歲以上才能對‘祖國’這一概念獲得恰當的情感價值,在這年齡段之前,兒童難以達到這水平。”w就“愛國”而言,首先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家人、同學、老師、學校,才有可能進一步學會熱愛自己的祖國。所以,小學德育內容更應該注重從對生活的態度著手,進而學會基本的生活道德習慣、社會道德規范,甚至向更高的道德層次發展。這樣不僅使學生易于接受,而且還使道德教育卓有成效地影響到學生的行動,道德教育實效性將顯著增強。
3.融入環境
道德教育不僅要依靠書面化的德育教材,而且德育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的道德教育課程和間接的德育環境影響結合是當下破解德育困境的有效路徑。除了專門的教材和特定的德育課程,德育內容和形式可以由教師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本班學生的特點融人到平時的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當中。教師可將道德教育內容用生動的圖畫和文字形式體現到班級文化中,如在一年級教室的窗戶上張貼這樣的文字:們產生了沖突;②我們要冷靜下來;③我們要交流并且學會傾聽;④我們選擇并接納不同的觀點;⑤我們互相幫助!教師用小學生能夠理解的圖畫和標語展現解決矛盾和沖突的具體辦法,更容易使低年級的學生習得并應用于實踐。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還可給出不同道德教育標語,以此為德育內容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相比以往簡單的說教式德育內容,這種融人到校園環境和各種活動中的形式,容易被小學生理解和內化,具有更好的實效性。
作者:張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