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

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

時間:2023-05-24 14:34: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

第1篇

【摘要】目的 評價看復活點對老年精神病人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將病區20年以上病史,年齡在55歲以上的52名病人隨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各26例,分別進行傳統護理方法和精神康復護理方法,比較2組病人相同時間段的自我意識、注意力、理解力、肢體活動能力等指標。結果 各指標存在顯著差異。結論 精神康復活動護理更適合老年精神病人需要。

【關鍵詞】精神康復活動 注意力 老年精神病人

精神康復活動是護理人員對老年精神病人采取一種科學護理方法,使病人能最大可能提高生活質量,享受服務,提高病人的自我認可水平。國外已經大范圍的開展,,我們通過學習在科室范圍開展了精神康復活動,取得較好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們科室病史20年以上,年齡在55歲以上的52例老年精神病人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6例。對照組:女26例,年齡55—84歲,平均年齡71.4±13.4。實驗組:女26例,平均年齡55—85歲,70.5±14.5。(我科室所受之病人均為女性)

1.2精神康復活動護理方法

1.2.1原則:以精神康復活動理論為依據,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將既往一年內病人的常規護理方法資料進行分析,包括病人的自我意識、肢體活動能力、注意力、理解力等,設計了具體精神康復活動內容。

1.2.2 活動前培訓 活動方案制定后,對病房護士進行了統一培訓,讓執行者充分掌握和理解活動的意義和方法,并要求按照設計表格如實記錄每次活動情況,定期討論持續改進。

1.2.3 實施步驟 對照組按照傳統方法進行護理。實驗組按照精神康復活動要求進行護理。①評估病人情況,依據病人能力和需要選擇具體康復活動②對病人進行計劃的康復活動③康復活動后進行評價 轉貼于

2 結果

52例病人在采取了6月的不同護理后,實驗組的病人注意力、理解力、肢體活動的靈活性明顯提高,對照組的病人的注意力、理解力、肢體活動靈活性沒有改變或者發展性遲緩。(見表1)

表1 護理6個月后的病人評估

第2篇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185-01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日趨增多,老年期精神疾病的護理愈來愈受到精神衛生工作者的重視。

老年期精神病是以慢性精神衰退,情感淡漠,思維貧乏,被害,罪惡妄想,行為障礙,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為特征的精神障礙。臨床發現老年期精神病人具有體質差,對疾病抵抗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不易合作,對藥物敏感易產生藥物副反應,常并發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給臨床診治和護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狀態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自我防衛能力相對減退,遇到生活事件較易導致心理失衡。

下面就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的護理經驗作一些回顧性總結。

1 生活護理

老年人的器官機能減退,大多數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謝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環功能減退。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長期服用鎮靜類藥物,藥物副作用對機體功能的損傷加速了器官機能的減退,在生活上需要更為細心的護理。

1.1 飲食

由于老年精神病人消化功能的減弱,易出現拒食,故應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食欲。同時要求質地柔軟、營養豐富、易消化。進餐時要防止食物堵塞造成窒息。對受精神癥狀支配和個別藥物反應或動作遲鈍的患者給予 喂食,對不知飽者限制食量,對拒食者誘導勸解及喂食,必要時鼻飼流質飲食。

1.2 睡眠

大多數精神病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睡眠障礙是較常見的,一些情緒抑郁的患者因失眠而更加劇焦慮和抑郁情緒,在精神癥狀較重、影響睡眠的情況下,給予副作用相對小的抗精神病藥物誘導睡眠,同時做好精神安慰,及時解除身體不適,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保持患者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護理,患者的睡眠癥狀逐漸得到改善,每晚睡眠時間可達5h以上。

1.3 個人衛生

定期給予洗澡、更衣、理發等,要保證體弱和癡呆患者保持空口腔和皮膚清潔。注意排泄情況,鼓勵患者多活動、多吃富含粗纖維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

2 安全護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加之精神癥狀,??赡馨l生意外,因此,安全對于護理老年患者尤其重要。首先,老年精神病患者易受精神癥狀支配產生自殺念頭,護理人員應保持高度的警覺,密切觀察病情,加強巡視,掌握患者自殺行為前表現,重點監護夜間睡眠不好的患者并嚴格保管危險物品。其次,老年患者由于步態不穩或藥物副作用,行走時可跌倒且易引起骨折,故平時要保持地在清潔,對步態不穩的患者,起床、如廁均要有人攙扶,并保證患者在護理人員的視線范圍內。再者,部分老年患者有嗜煙習慣,應在規定地點吸煙,并隨時檢票督促煙頭熄滅情況,以防發生火災。

3 心理護理

第3篇

關鍵詞:康復護理 社區護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精神病的康復工作十分繁重,精神衛生問題成為社會發展、家庭生活幸福的嚴重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我國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數已經超過一億,也就是說每十三位中國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這應該引起我們極大的重視。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工作成為必要解決的問題。

2 社區康復護理現狀

社區康復是指以社區和家庭為背景,通過調動社區相關部門、人員、殘疾人員及家庭成員等社區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康復對象提供康復護理服務。采取針對性的藥物、心理、工療、護理等綜合性社區干預與康復措施,并且對患者家屬的疾病知識增加,減輕其照料負擔等。但是還存在幾點問題:①我國尚無精神衛生立法,對精神病人的管理無法可依,經費缺乏;②由于誤解、岐視、偏見依然存在,精神障礙患者難以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甚至被關鎖和禁錮;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醫務人員缺乏;④社會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夠。

2.1 社區護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機構變化

由于人們的平均壽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數也日益增多。據英國精神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問題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結構變化

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使問題兒童、青少年人格障礙增多,兒童及青少年受到發育、情感、行為和學業問題的困擾。

2.1.3 醫療費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長期服藥就醫,這與人們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發展社區護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

2.1.4經濟社會的變化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帶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問題:①人口大量流動,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問題;②人的價值觀念變化,即提高生活質量和怎樣健康長壽是我國百姓最關心的問題;③學習就業競爭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癥、神經癥、酒精濫用、自殺發生率均明顯升高。

2.2 阻礙社區護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經費問題

我國衛生部近幾年提到了發展社區護理,但是從機構的管理到經費的預算上,卻很少傾向于社區護理發展,更不用說社區精神護理。從政策上,盡管衛生部頒發了有關發展社區護理的文件,但尚無具體的規章制度及實施計劃;從經費上,迄今為止,在我國的城市,由于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無章可循,缺乏權威性,一些享受公費醫療的病人在醫院治療護理能報銷,但接受社區護理不能報銷,所以只有放棄社區護理這種經濟的康復途徑。

2.2.2 精神衛生認識不足

人們對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長期存在著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將各種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厭惡的瘋子,將他們當做異類,故許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諱疾忌醫,唯恐家丑外揚,丟了全家人的臉面,這給社區精神病患者的調查及康復護理帶來了一定困難 ,從而制約了 社區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

2.2.3 社會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會對護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還停留在打針發藥的概念上,人們通常將疾病的康復歸結于醫生,護士仍是醫生的附屬品,對于護士的價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對于護士獨立自主的護理服務持懷疑態度,因此患者的從護性低。

2.2.4 社區護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視,缺乏有關培養社區護士的規定和指導社區護理意向不明顯,影響了有關單位對社區護理人才的 培養;其次,精神醫學和心理衛生教育較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與所承擔的精神康復護理不相適應。

3 社區康復護理的策略

3.1 提高認識

精神性疾患的預防、治療與康復,不僅關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對患者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影響。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從政策及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證社區精神病人康復護理工作的開展。

3.2 深入宣傳

長期以來,在一些地方和單位,精神病人的處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衛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夠認識,要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開展反對歧視精神病人的活動,消除社會對精神病人的偏見和歧視,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過宣傳也讓人們了解社區精神康復護理的目的、工作范圍及可能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了解社區護士的工作方法,糾正人們對護理工作的偏見。

3.3 健康教育的宣傳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幫助患者恢復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區后的服藥依從性,從而減少患者的復發,減少再住院的次數,還可幫助他們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時服用藥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際交往,重返社會。

3.3.2 家屬的健康教育

加強他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使他們更好地照料患者,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有關精神疾病知識的增加可以改變他們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使得他們不再歧視、排斥或害怕患者,從而有利于患者重歸社會。

3.4 護理人才的培養

3.4.1 師資培養

由于我國社區護理起步較晚,師資隊伍很不完善,所以對師資的培訓也刻不容緩,應將觀念轉變較快而又有一定臨床經驗的護師送到國外或國內社區護理開展比較好的地區去培訓。

3.4.2 學員培養

社區護士最好由受過高等教育,畢業3~5年,有臨床工作經驗,并且具有獨立工作能力、技術精、服務態度好、責任心強、知識豐富、身體健康、遵守醫德和院規的護士作為培養對象。

3.5 改革護理教育

在制定護理教育課程上,安排社區護理的概念;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與社區護理的關系;家庭護理、公共衛生與社區護理;精神康復護理;護士在社區提供服務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護理程序在社區護理中的應用等課程,以培養出專職的社區人才。

3.6 開展護理的研究

在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的基礎上,研究社區護理的內容、方法、技術、管理,探討針對各種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內容、方式、評價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對象從患者和家屬擴大到易感人群和整個社會,以促進社區護理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武英.開展社區護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0(07)

第4篇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患者;低血鉀;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0-0164-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50例,男性22例(44%),女28例(56%),年齡在55-80之間。其中城市退休老人35例(70%),農村老人15例(30%)。

1.2診斷及用藥情況精神分裂癥14例(28%),情感性精神病3例(6%),老年性癡呆6例(12%)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12例(24%),麻痹性癡呆3例(6%),精神分裂癥合并心血管疾病6例(12%),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6例(12%)。用藥情況:單用氯丙嗪14例(28%),氯氮平5例(10%),奮乃靜6例(12%),氟哌啶醇3例(6%),利培酮4例(8%),舒必利合用奮乃靜3例(7.2%),氯丙嗪合用氯氮平2例(4%),奮乃靜合用二甲雙胍8例(16%),利培酮合用地高辛5例(10%)。

1.3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和血鉀改變

1.3.2神經肌肉表現:全身乏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臥床不起,行走不穩,蹲下站不起來,四肢酸痛麻木,軟弱無力,嚴重者發生肌肉麻痹。

1.3.2消化道癥狀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1.3.3心血管表現以心律失常為主。在心律失常以前,心電圖上已可出現低鉀改變。心電圖提示如下:a. S-T段壓低。b. T波減低、平坦、雙相(-+)或倒置。c. U波增高,常超過同導聯的T波,T-U相連成雙峰狀。d.可出現心律失常,如過早搏動,房性或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和顫動。少數患者可出現房室阻滯。心室顫動是缺鉀的致死原因之一。

1.3.4泌尿系統表現排尿不暢,尿儲留。血鉀定量:2.5~3.5mmol/L ,重者2.5mmol/L以下

2臨床觀察與護理

2.1病情觀察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各種功能性精神疾患在老年期前因反復發作,病程逐漸轉為慢性,到老年期多表現在慢性精神衰退階段。癡呆病人多伴智能障礙,記憶力減退,缺乏主訴和自知力,往往言語顛倒,答非所問,或者緘默不語,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影響了患者對軀體疾病的軀體反應。因此,臨床護士在觀察病情時應特別注意患者的精神與體力改變。護士應熟悉病房每個患者的病情,對經常言語過多、行為紊亂、精神興奮患者,一旦發現由興奮狀態轉為安靜,言語動作減少,精神差,走路有氣無力,必須警惕是否存在低血鉀癥等異常情況。

2.2補鉀治療時的護理低血鉀的治療原則是補鉀,防治并發癥,預防醫源性高血鉀。

2.2.1服補鉀 大劑量服鉀常引起腸絞痛和粘膜潰瘍,將10%氯化鉀稀釋于果汁或牛奶中餐后服用,則明顯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2.2.2靜脈補鉀護理人員必須掌握氯化鉀的用法。劑量要遵照醫囑執行,用10%葡萄糖稀釋至0.3%以下靜脈滴注,禁止直接靜脈注射。24h補鉀總量成人一般為6g。

2.2.3飲食護理低血鉀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護理更為關鍵,低血鉀患者肌無力逐漸加重,活動受限,食欲差,重者累及呼吸肌,呼吸困難,消耗大,應適當給予患者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鉀的易消化的飲食。可進食的患者鼓勵其多飲水,保持體液平衡。應少食多餐,忌高碳水化合物,限制鈉鹽。

2.2.4生活護理老年精神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下降,尤其低血鉀患者大多肌力減退,應加強生活護理,注意口腔和皮膚的清潔,協助病人洗漱;注意觀察病人大小便的情況,防止便秘及尿儲留,三日無大便應給予緩泄劑或低壓灌腸,尿儲留應給予誘導排尿,無效時給予導尿;注意病人安全,行走及上廁所時應給予攙扶,防止跌傷。床旁放置床欄,專人陪護防止墜床。

2.2.5皮膚及呼吸道護理病人由于低鉀伴發肢體無力常臥床,應加強皮膚及呼吸道的護理,定時翻身拍背,局部按摩,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以防褥瘡及墜積性肺炎。

2.2.6泌尿道護理病人由于低血鉀引起排尿不暢或尿儲留,應給予誘導排尿,如聽流水聲,溫水洗會陰,下腹部放熱水袋,按摩膀胱等,無效時給予導尿,預防泌尿道感染。

第5篇

關鍵詞:精神科病人 暴力行為 護理

南通市紫瑯醫院(又名南通市精神病院),始建于1959年,是南通地區建院最早的精神病??漆t療機構,現為南通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南通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南通市民政局優撫對象定點醫院。主要職能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承擔南通市內“三無”、“五?!?、“優撫”、“110聯動”精神病人的收容治療任務,是政府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醫院最主要的職能;二是承擔社會貧困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務,并實行慈善醫療和低償收費;三是承擔部分精神病學的教學科研任務和社區精神病防治工作;四是承擔老年性癡呆的康復治療及癌癥病人的臨終關懷任務。

由于精神病病人行為與正常人差異較大,因此,必須要掌握好護理病人的方法,才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現將護理精神病人的技巧報告如下:

一、對精神科暴力行、攻擊行為的護理對策

1、全面準確評估患者情況是防止暴力行為的基礎。根據不同級別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對攻擊行為Ⅰ級患者,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有可能出現攻擊行為患者重點觀察。對攻擊行為Ⅱ級患者,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有可能發生的攻擊行為,必要時給予隔離。對攻擊行為Ⅲ級患者,嚴防沖動者,給予隔離或掊護,接觸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單獨與其接觸。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1h以下。對攻擊行為Ⅳ級患者,應重點防護,嚴防沖動者,時刻不離護士視線安排24h陪護。必要時給予保保護勝約束1h以上,保持安全的距離,不單獨與其接觸,密切觀察不同時期的心理動態,做到心中有數。

2、新人院患者護理對策。紫瑯醫院承擔社會貧困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務,本院病例中幾十例是由于被哄騙或是強制人院,由于急性其強制性住院患者的攻擊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激發因素?;颊哌M入病房后與家屬分離,由于內心恐懼害怕和憤怒,拒絕入院治療,踢門、外出、極度沖動、攻擊護上。護士接待患者時要注意技巧,要態度和藹、語氣溫和。耐心解釋勸說,根據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相應的心理蔬導,嚴格交接班制度,做好安全護理工作,防止傷人、傷已。

3、加強對暴力防控能力培訓。教會護士識別暴力行為的相關因素和信號,學會自身防護方法,做好分級管理,對有暴力傾向和暴力行為的患者應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并備有防范預案。加強病房人力配備護士長應根據工作需要合理配備人力,維護病房秩序,對人院初期精神癥狀豐富及幻覺妄想明顯的患者進行重點看護。與存在被害妄想、關系妄想及鐘情妄想等患者接觸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表情及行為舉止,與患者保持治療性人際關系。對患者的過激言行采取不辯論、不注意的方式,但不輕易遷就;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及時給予處理,以緩解其不適。

二、對情緒低落、妄想病人的護理對策

1、對情緒低落、有消極念頭和自殺行為病人的護理。對此類病人,護士應持穩定、溫和與接納的態度,甚至在護理不語或言語反應很少的病人時,有時只能靜靜地陪伴病人,或以簡單、中肯、緩慢的語句表達對病人的關心和支持。不恰當的言語和態度會導致病人的情緒及行為轉入極端,增加自殺行為。

2、對夸大妄想病人的護理。對此類病人,護士不要與其辯論;對罪惡妄想、嫉妒妄想者要加強心理疏導;對鐘情妄想者,護士必須對其保持一定的嚴肅性,言談舉止要穩重,防止被視為妄想對象;對有沖動行為者,護士要沉著冷靜,可采取保護性的約束措施等。

三、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護理對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約占我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慢性精神病患者的60%。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其癥狀表現以患者的性格改變、思維怪異、行為奇特及思維、情感和行為不協調,或與現實環境完全脫離為主要特征。本病程進展緩慢,愈后差,常導致精神衰退,需要較長時間的鞏固治療。

一是做好預防復發的健康教育。降低復發的基礎是長期堅持藥物治療。據研究統計,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停藥一年內的患者復發率20%,停藥2年復發率達63.1%,停藥5年復發率達81.9%。且復發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危害:每一次復發都會延緩病情的康復,使康復不完全;增加患者病人人院的次數,加重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使患者對抗精神病藥治療變得不敏感;因此,必須嚴格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不隨意增減藥量或停藥,仔細觀察患者各方面的異常變化,及早發現復發先兆,及時復診。

第6篇

【關鍵詞】老年 精神病人 冠心病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4-180-01

我科通過對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1名合并冠心病的老年精神病人入院調查及查體結果分析,發現患者及家屬對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護理知識了解很少,加上精神病人在精神癥狀發作期間因受精神癥狀支配,不配合飲食,且拒絕藥物治療,極易導致原有癥狀加重和并發癥的發生。因此,精神病合并冠心病人的護理非常重要?,F報告如下:

本組病例31例均為近2年來住院病人,均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1]。病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齡60~73歲;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型24例,心絞痛型7型,其中包括陳舊性心肌梗塞2例。

1 收集患者健康問題,確定健康教育方式

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社會背景、文化程度、生活習慣、并查閱門診病歷,對照本次體檢結果,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計劃。盡量符合個體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指導,如書面、卡片與口頭講解、提問、討論、自學等。

2 加強心理護理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晝夜變化,患者處于精神疾病發作期及對自己所患疾病相知甚少,特別當心律失常頻繁發作時,患者常表現為煩躁不安,心神不定,易怒,睡眠明顯減少,情緒低落等,容易使原有病情加重,尤其是老年患者,常有著恐慌心理,非常擔憂自己的冠心病復發,擔心突然病情發作時得不到醫護人員的及時治療和照顧。有的對醫生的治療措施形成依賴性,不相信其他醫生的治療方案。針對這樣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們的個性,講述有關預防本病的知識,給予耐心的心理疏導,以主動熱情、誠摯溫和的態度穩定其情緒,使其正確理解治療、護理、飲食方面的相關要求,不但有助于患者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控制疾病的發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而且還能促進其功能恢復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質量。

3 確保治療及時到位

有的病人因為受精神疾病的影響,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藥物治療,經常藏藥。護士必須嚴格執行醫囑,故做好服藥工作很重要,關系到他們病情的穩定。首先,按序服藥,請依從性好配合服藥者起表率作用,將服藥困難者留在最后服,服后檢查口腔、舌下,證明咽下后方可離開。其次,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出現不良反應立即報告醫生,如尿潴留、便秘、性低血壓等,我們要及時發現,及時解決,耐心解釋,不要影響他們的情緒加重對服藥的抗拒。對于不合作的病人應耐心細致的講解已取得配合,必要時給予強迫治療,以保持醫囑的順利執行,從而較好的控制病情。

4 加強飲食和運動的護理

冠心病人應進行適量鍛煉,堅持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散步、太極拳、氣功等。但遇天氣變化時,應在室內活動。運動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適可而止。持之以恒的運動可以改善心臟的功能,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合理搭配膳食,控制體重,因肥胖可以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提倡少食多餐,七八成飽,粗細糧搭配。應堅持低鹽、低糖、低脂、低刺激飲食,過多攝入高脂飲食,對于冠心病是大忌,應避免進食過多動物性脂肪或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5 睡眠及休息的護理

對患者講解合理的睡眠和休息對于疾病恢復的重要意義,滿足患者不違反原則的睡眠習慣必要時可給予鎮靜安眠類藥物。

6 加強衛生宣教

病人出院后康復訓練的繼續,家屬的配合也起著積極的作用,如生活日程的安排,按時服用維持藥量等。用簡單易懂的話對病人及家屬講解精神疾病及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幫助其了解疾病發生的病因病理以及誘發因素,能有助于科學安排患者的飲食、運動、睡眠以及藥物的正確服用方法,對于患者病情的控制與恢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7篇

【關鍵詞】老年精神障礙 女性 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245-02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院共收治女性老年精神障礙患者43例,年齡60-92歲,平均年齡65.5歲。病程最短兩個月,最長二十年。臨床癥狀中以幻覺、妄想較為突出,其次是行為、記憶、智能障礙。43例病例中,有34例伴有軀體疾病,占79%,軀體疾病以心血管,呼吸,腦血管等系統為主。

1.2 護理問題 有沖動傷人行為可能的有13例;行走步態不穩21例;治療不合作有19例,主要表現為不愿服藥,拒絕輸液,拒絕測量生命體征; 43例病例中,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有12例,多為頭暈、性低血壓、便秘、流涎,行走不穩,吞咽困難等。

2 護理

2.1 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住院環境

病房內要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地面鋪木地板或防滑地磚,病床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腳能著地為合適,病房內物品應簡潔,不能有危險物品。洗漱間和廁所有明顯的標識,光線較亮,有扶手等一切方便老人的設施。大多數精神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期患者,睡眠障礙是一個常見的癥狀,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利于入睡的環境尤重要。

2.2 加強心理護理

一般來說,老年期精神障礙患者的心理特點,是由于大腦皮層萎縮,功能衰退,引起認知障礙和性格變化,各種感官反應遲鈍,表現為孤僻、多疑、固執、說話嗦、生活懶散、行為幼稚、智能和記憶力減退等。護士應針對病人這些情況,運用恰當的護理技巧和措施去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盡量使患者感到有人關心和照料,使患者心情舒暢,主動配合護理工作,減少患者恐懼感和不安全等因素。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護士還必須熟悉每個患者的病情,注意觀察她們的心理變化,分析其心理狀態、生活習慣、興趣和愛好,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護理過程中,要多與患者接觸,并主動介紹自己,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耐心傾聽患者的敘述,態度和藹誠懇,工作耐心細致,并要愛護和尊重她們,盡量滿足合理要求,不要傷害其自尊心,使他們在心理上獲得寬慰。

2.3 注意安全護理

老年期精神病人體質差,反應遲鈍,行動緩慢,步態不穩,老年人自我保護能力差及在情緒激惹、抑郁或意識模糊狀態下,可能發生各種各樣如跌傷、自殺、傷人、噎食等意外。因此應密切巡視、細致觀察病人的動態,尤其夜間病人睡眠時,夜間由于病人免疫功能相對下降,植物神經系統不穩定、血液流動減慢等原因,若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時,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腦血栓形成及各種并發癥加重的情況。為防止這種意外發生,應密切加強巡視,細心觀察。病房內嚴禁放置危險物品,每天要檢查清除,有嚴重抑郁情緒者不應獨處一室,應置于大房或易于監護的病房。一些步態不穩者,到室外活動及上廁所、洗澡要有專人陪同。對一些搶食、藥物反應而吞咽困難者,飲食要個別護理,防止發生噎食。在執行各種治療時應仔細核對,對特殊和重點病人要床頭交接班。

2.4 認真做好生活護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大多數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特別是一些精神衰退和癡呆患者,更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大小便失禁、臥床不起、不會洗漱、進食。因此,生活護理是老年期精神病患者的護理重點,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注意皮膚和口腔的清潔。(2)注意患者的排泄,保持大小便通暢。(3)要細心照料患者的飲食營養和水分的供給。

2.5 做好藥物治療的護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常合并一些軀體疾病,往往要使用多種藥物治療,對老年人用藥要特別注意。在執行醫囑時要認真查對,發藥過程中,要認真核對,確?;颊邔⑺幏?。其次要細心觀察用藥后的療效和藥物副反應。

2.6 積極組織患者參加工娛療活動

工娛療活動是精神病患者癥狀穩定后或康復期的一種重要的輔助療法。尤其對老年期的精神病患者,通過適當的文體活動,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轉移注意力,緩解癥狀,對預防和延緩思維、智能、記憶的衰退起一定的作用。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力、病情和興趣愛好,積極組織患者進行工娛療活動。

3 討論

總之老年精神障礙患者軀體合并癥較多,由于老年精神障礙患者,認知功能減退,對軀體疾病反應遲鈍,不能正確描述臨床癥狀,出現軀體并發癥時癥狀不典型,使病情變得隱匿,給診斷帶來了困難。因此,護士必須具備全科專業知識,以提高護理質量,對疾病要有預見性護理,減少并發癥,提高業務水平和應變能力。

參考文獻

第8篇

或許有許多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很納悶:為什么我的親人一次又一次地犯病呢?

的確,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為數不少的患者剛出院不久病情又復發而住院了。精神病復發頻繁成為困擾患者及家屬的心頭隱患。

那么,為什么精神病會如此頻繁地復發,而作為患者及家屬又應該如何來應對呢?

精神病的急性期通過住院期間的藥物及其心理治療??色@得不同程度的療效,不少病人的精神癥狀消失即家屬所見到的傷人、摔東西、胡言亂語、自傷等消失了。但這并不等于治療的終止,因為精神疾病對患者人格、心理、社會功能等方面的損害,往往潛隱存在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很難發現。所以精神癥狀控制后的精神康復對患者的病情緩解、社會功能的恢復、減少病情的復發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精神康復中由于有的患者親人往往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而顯得身單力孤、事倍功半,有的家屬則對家庭精神康復不重視,病人出院后聽之任之病人犯病了就往醫院一送,此舉無疑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家庭康復護理的要點

1.充分利用家庭環境,創造康復條件。

2.主動與被動的結合,盡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按照訓練程序進行,循序漸進。

4.關注整體健康狀況,適度把握康復進度。

5.定期與康復專業人員溝通,及時調整康復計劃。

6.維護殘疾人家庭的穩定性,使家庭成員的親情成為康復的支持力量。

如何做好家庭精神疾病的康復

1.尊重病人的人格,切忌因為精神上的病態而歧視他們,對其疾病造成的種種表現給予體諒,在生活上多加照顧、體貼。

2.堅持藥物維持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服藥不可自行加藥、減藥、停藥或更換藥物。保管好藥物以免病人大量頓服,病人在服藥時應注意其有無藏藥或吐藥的現象。有的病人不易堅持長期服藥,可在醫生指導下肌肉注射長效注射針劑。用藥期間如出現有點頭暈、嗜睡、無力、口干、便秘等一般副作用無須特別處理。但出現肢體強直、震顫、斜頸、雙眼上吊、吞咽困難、高熱、皮膚及鞏膜黃染應及時到醫院診治。平時應每半月到醫院??崎T診復查一次。服藥期間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禁止上夜班防止出現睡眠紊亂;禁止從事高空作業、駕駛等危險職業。

3.讓病人主動參與家庭生活,使其有討論家庭事務和操持家務的機會,讓其體會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種對病人小心翼翼,事事都不讓他們參與的做法對病人的康復毫無益處、只會加劇他們的精神衰退而不利康復。只有充分地調動病有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適時地鼓勵病人的良好行為表現才能有效地促進其康復。鼓勵病人生活規律,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魄對于預防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4.幫助患者端正對疾病的態度:有的患者對疾病盲目樂觀,認為出院了就萬事大吉,存在僥幸的心理;有的患者則持消極悲觀的態度,認為得了精神病好不了,見不得人,灰心喪氣,背上沉重的包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充分估計疾病給病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危害,積極與醫生、家屬配合,以正確的心態對待自身疾病。家屬定期與患者一起參加由專業機構舉辦的精神衛生知識講座,可以得到科學合理的指導。

5.幫助病人學會對付應激的方法:患者在病情好轉后的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而這些問題對愈后的患者都可能成為應激源,引起患者的應激反應,甚至導致病情的復發。因此如何幫助患者對付應激事件對預防疾病有著重要意義。首先應幫助患者學會暴露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指導患者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患者處理應激事件過程中,家屬應給患者以鼓舞、支持,幫助他分析、評議其提出的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分析各自的利弊,最后確定一最佳方案,并協助制定具體計劃,督促執行。

6.促進患者進行人際交往。許多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社會退縮、封閉自己,家屬應主動地有目的地安排機會促進患者與人進行交往,參加社會勞動是促進患者恢復人際交往的最好辦法。

7.注意安全管理,觀察病情發展。如患者出現以下癥狀,應及時到??漆t院就診: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煩躁焦慮、好發脾氣;記憶力減退、工作學習效率下降;睡眠節律紊亂,日夜顫倒或失眠;出現自語自笑或出現短暫的幻覺;孤僻缺乏主動性,不與人交往,生活懶散。

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是家庭康復護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會上普遍存在對精神病人的歧視和偏見,給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病人常表現為抑郁、悲哀、自卑等,性格也變得暴躁。對此,家屬應多給予些愛心和理解,滿足其心理需求,盡力消除病人的悲觀情緒。病人生活在家庭中,與親人朝夕相處,接觸密切,家屬便于對病人的情感、行為進行細致的觀察,病人的思想活動也易于向家屬暴露。家屬應掌握適當的心理護理方法,隨時對病人進行啟發與幫助,啟發病人對病態的認識,幫助他們從矛盾意向中解脫出來。

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同時對周圍人群進行精神衛生宣教,使他們對精神病具有正確的認識,消除社會偏見,為病人康復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生活技能訓練

康復期病人多少動,家人應鼓勵病人加強生活技能的訓練,幫助病人制定適宜的作息時間表,逐步開始有規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節,飲食如常,睡眠良好,注意儀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聽聽音樂,看看電視。年輕力壯者可參加一些健身活動。切忌整日臥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無所事事的生活。

日常生活訓練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是恢復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飲食、洗漱、更衣、大小便自理、洗澡、家務勞動及外出散步等,在訓練中必須有人照顧。應遵循病人參與和自理的模式,由家屬協同病人制定治療及康復計劃,培養病人的興趣,讓病人講出自己的價值觀、經驗、想法、目標,鼓勵病人積極參與康復過程的某一階段;指導病人自我照顧,使病人了解家屬對他的期望,克服生活上的懶散、終日臥床等做法;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安排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內容如飲食起居、廣播操、聽音樂、看電視、家務勞動等,增強生活情趣,培養生活能力。與此同時家屬應肯定成績,給予鼓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樹立信心。

個人衛生自理:幫助病人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盡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屬可給予督促實施。督促病人自己整理被褥、床鋪和打掃屋內衛生。培養其良好洗漱習慣,早晨洗臉刷牙,飯前便后洗手,梳理頭發,睡前洗腳,不隨地吐痰。保持衣著整潔,督促其每周洗澡,更換衣服、床單、被套,督促其理發及修剪指甲。

飲食護理:慢性精神病人的飲食護理原則是保證病人有足夠的營養素攝入量,并注意營養搭配。暴飲暴食者應控制進食量,定量供給食品,督促病人細嚼慢咽。拒絕進食者應積極督促病人進食,實在有進食困難應給予鼻飼。興奮躁動的病人應誘導病人在安靜時單獨進食。老年病人應在家屬照料下進食。對有異食癥狀的病人如吃土、墻皮、樹根者,應注意加強護理,不讓病人有接觸這些異食的機會。

睡眠護理:精神病人睡眠正常與否,與病情好壞或波動有密切關系。家屬應經常向病人講解有關睡眠的科普知識,幫助病人了解睡眠的生理功能和意義。教育和督促病人逐漸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并為其營造安靜的睡眠環境。幫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午休控制在兩小時內,其他時間不要過多臥床。白天為病人安排一些活動,如外出購物、看書、讀報、家務勞動等;晚上按時服藥,看電視不能太晚,保證每天有8~9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的病人,應及時按醫囑使用適量催眠藥物,避免病人在睡前服用興奮性藥物、刺激性飲料以及進行可能促進神經興奮的交談或劇烈活動等。家屬應觀察和記錄病人的睡眠情況以及失眠的癥狀,觀察病人有無催眠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的反應及其他副作用的產生,如皮疹、鼻塞、窒息等,發現情況及時送病人去醫院就診。

人際關系訓練

精神病人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行為退縮、依賴性強等不利于人際關系恢復的因素,周圍人群也以新的目光看待病人,其中不乏偏見和誤解。家人應幫助病人恢復原有的人際關系發展新的人際關系。家屬、同事、鄰居給以關心、幫助和熱情。

根據病人實際情況,設立合適的目標,明確生活目的,鼓勵病人參加適當的社會活動,如加入老年之家,社區青年協會等,增加保護性環境中的社會往來,幫助病人恢復興趣和愛好,使其逐漸樹立自我價值觀念,并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價值感,提高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家屬應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家屬情緒與病人適應有關。當家屬拒絕病人時會導致病人有罪惡感,認為別人對他是失望的,可以加重病人的焦慮,降低自尊,有礙病人的好轉。家庭內環境的穩定保證了包括家屬在內的家庭成員精神上的健康成長。因此,家屬在對病人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應保持耐心細致的態度,多以鼓勵支持為主,不能喪失信心。

訓練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先從簡單的社交訓練入手,如教會病人怎樣主動與朋友打招呼,如何約親屬、朋友看電影、去公園、參觀等,通過這些,適當的增加人際交往,循序漸進的提高社交技能。對病人的每一次社交活動都給予評價、分析和總結,共同制定下一個階段的訓練目標。如此反復進行,達到提高病人人際交往能力的目的。

職業技能訓練

工作能力訓練:首先應確認病人的個體能力、技巧和興趣,針對個體需要給予訓練和有效的指導。家屬應協助病人重新建立、發展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做法上不能過急,原則上必須是逐步和量力而行。

第9篇

【關鍵詞】 監控系統;精神科臨床護理;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利用計算機監控系統管理病房,已成為精神科護理工作的發展趨勢。它改變了過去在管理上的護理人員少,監護不到位,護理技術操作不標準,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出現醫療糾紛無從考證的問題,實現了在管理、質量、效率上質的變化。我院自2006年10月使用自行組裝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以來,以監控崗位為重點,嚴格落實監控人員崗位職責,利用計算機監控系統“電子眼”的作用,對病房的護理工作進行全面的質量監控與管理,使護理管理工作變得更加有序、快捷、簡明,減少了護理操作的誤差及意外事件的發生,提高了護理安全和工作效率。

1 監控系統的設置

1.1 全院各科室病房的監控的設置 計算機監控系統依結構可分為:攝像、傳輸、控制和顯示記錄四部分。攝像部分是在每一間病室安裝攝像頭,它的任務是對監控區域進行攝像,并把攝得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傳輸部分在把攝像機發出的電信號傳送到控制室,顯示與記錄部分把現場傳來的電信號轉換成圖像在監視器上顯示,并同時把圖像用硬盤錄像機保存下來。顯示器采用多畫面監視可以1、4、9、12個畫面進行分屏,也可同時顯示16個畫面影像或以全屏顯示某一畫面1~16。

1.2 職能部門的監控設置 總監控室在精神科病房的應用。各個臨床病房的大廳及走廊均設有總的監控錄像。護理部是總監控系統的主要檢查職能部門。在全院各臨床病房的大廳門口均設置有半球攝像機,安裝于室內吊頂,外形美觀,攝像機隱藏在一體化的半球罩后,不易察覺。夜間值班護士長,通過總監控的畫面,對全院各病房的大廳及走廊內病人的活動情況進行動態觀察,發現異??蛇b控云臺、鏡頭到合適位置進一步進行察看,也可隨時調整云臺角度、鏡頭變倍、聚焦等步驟進行觀察,發現問題可立即電話通知此病房,加強了護理質量的動態管理,此方法操作簡便,節省時間。

2 監控系統管理實施方法:我院采取了三級監控系統管理方法

2.1 崗位監控人員的管理 監控崗位作為病房的重點崗位,在每日交接班時,由主班派崗確定監控崗位人員,每隔1h兩人換崗1次,確保24h有專人盯監控,并且認真填寫監控記錄單。監控人員在工作中一旦發現病房內有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或發生病人之間的爭吵、打架,立即通知在走廊內巡視的護士,巡視護士馬上進入病室處理問題、消除安全隱患,以確保病人的安全。

2.2 護士長對監控系統的管理 護士長每日不定時地進行查崗,以保證監控崗位人員監管到位。每周2~3次對夜班病人的睡眠情況、夜間崗位責任制的落實情況、約束病人的情況和危重病人的搶救、護理情況,進行監控錄像的回放,總結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每月按時召開監控錄像回放的點評會,使全科護理人員通過監控系統視頻的直觀教育,改進既往工作中的不規范行為,強化責任心,規范各項護理操作。

2.3 護理部對監控系統的管理 作為職能科室,利用監控錄像手段隨時組織召開護理缺陷分析會,并提出防范措施。護理部對總監控室的錄像及各科室的分監控錄像,定時進行回放、察看,發現有存在安全隱患的錄像及搶救、治療非常規范的錄像均進行拷貝,每3個月召開一次全院主班、護士長大會,觀看錄像的回放,進行討論、分析,并對存在的普遍缺陷進行全院點評。以病人為中心,指出問題的嚴重性,解決實際存在問題,避免類似缺陷的再度發生,從而達到監控系統實際作用。

3 結論

(1)通過在精神科病房使用計算機監控系統,大大提高了精神病人住院期間的安全系數,使各項意外事件的發生均明顯降低如:墜床摔傷、沖動傷人等。我科2008-2009年的2年間,病人發生傷人行為及欲墜床的可能而被監控崗位護士及時發現,給予處理和制止的為21起,有效地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2)監控系統的應用,規范了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使各項護理操作流程落實到位,保證了護理安全,促進護理質量持續發展。(3)監控系統的運行不僅使各項規章制度有章可循,還可使護理操作細節通過視頻一覽無遺。在發生醫療糾紛時,通過現場錄像回放進行舉證,給司法部門提供有力的證據,以維護醫院的合法權益。

4 體會

4.1 利用監控系統加強精神科病房的管理,嚴格落實監控人員崗位職責 監控崗位作為洞察病人一切活動的重要崗位,必須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和細化的管理體系,護理人員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不僅做到人在崗位,更要做到心在崗位。護士長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方法,根據監控錄像,對護理人員在治療操作、病人管理、護理觀察上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使護理工作有章可循,使護士形成良性的按章操作、規范操作行為的意識,確保各項護理工作正常運行。

4.2 病房安全得到有效控制 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醫療護理安全成為醫院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監控系統,各病房的護理人員對所管轄的病人進行持續、主動、系統地觀察,及時排查存在的危險因素及安全隱患,隨時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護理干預,將護理缺陷消滅在萌芽狀態,有效的防范了意外事件及護理糾紛的發生,為精神病人創造安全、高效的住院環境。

4.3 健全精神科病房護理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護理質量 護理信息化是21世紀護理管理的發展趨勢,也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精神科醫院計算機監控系統的應用為提高護理工作效率、護理質量以及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礎。對住院精神病人進行全程監控,觀察他們在治療、服藥、就餐、睡眠、活動的情況,使護理人員從原始的護理、管理方法中解放出來,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重點病人及有針對性的護理活動上,大大提高了護理管理水平。

4.4 節約人力,增強團結,提高應變能力 精神科病房長期存在護理人員配置不足的情況。由于護理人員少,不能滿足基本工作需要。少數護理人員在人員少、工作量增加時,只忙于具體的技術操作而放松了對重點精神病人的監護,給病人造成不安全的隱患,是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發生護理差錯和意外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監控系統的應用降低了護理服務成本,節約人力資源。同時,加強了班組成員之間的配合與協作,提高了意外事件的應變能力和處理能力。 例如2009年5月某日晚,在凌晨4點鐘時,值班的有兩位護士,一位看監控,一位巡視病房。此時,普通病室的一位病人趁巡回護士巡視到另一間病室時,迅速跑到重點病室,掐住一位正在熟睡的老年臥床病人,監控崗位護士發現后,迅速通知了巡視的護士,并與巡視護士配合,立即制止了此病人在病態支配下出現的沖動傷人行為,有效地杜絕了一起惡性事件的發生。

4.5 規范了精神科病房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 監控錄像的應用,使護理人員看到了日常護理缺陷的習慣動作與不良行為方式。隨時提醒自己要嚴格執行護理人員行為規范,注意言行和舉止,加強責任心,盡量滿足病人被尊重的需求,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同時,增強法制觀念、服務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從法律角度去執行各項護理操作規程和查對制度,保證病人安全。

4.6 為司法部門提供有力的證據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加強。醫療事故責任舉證倒置的實施,使病人在住院期間或出院、死亡后,有權隨時復印病案;當出現醫療糾紛時,有權要求司法部門對病例即時進行封存。這樣,醫護人員就沒有了在病人死亡后6h內補記搶救醫囑,書寫病程,護理記錄及病情交班報告本的時間。例如,2009年11月某日,某病房的一位男性病人在大廳吃過早餐后休息、活動,期間他站立、活動了數次,15min后此病人再次起身,在走向洗手池時,護士發現他面色異常,即上前詢問、攙扶,病人隨即突然倒地昏迷,護士與醫生立即進行搶救,但無回天之力,病人死亡,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颊呒覍仝s到后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事實,立即要求封存病例,并毫無根據地說病人是吃早餐時噎死的,并在科室大哭大鬧,不管我們如何解釋,家屬就是聽不進去,最后科室調出了當時病人吃飯、活動、起身、倒地、搶救的錄像,讓家屬觀看,家屬才認可病人是死于急性心梗。由此可見,監控系統結果及時反饋內容是何等的重要。

第10篇

【摘要】:近年來,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增多,在對此類病人的日常護理過程中,對護患雙方均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正確使用保護性約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精神科 護理工作 護理措施 討論

當今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患精神疾病的人也越來越多,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具有沖動攻擊行為,精神病人的沖動攻擊行為是指患者在精神癥狀或環境的影響支配下,突然發生針對他人或自身傷害的行為,是一種常見精神病患者的病理,其危害程度嚴重,難以預料,對此類病人護理要求高,尤其是沖動型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精神科護理人員在護理時,對護理人員和病人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正確認識沖動型精神疾病人同時對此類病人正確使用保護性約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沖動攻擊行為的臨床表現:

1、 攻擊行為:患者對親友或素不相識的人突然進行襲擊或給予致命的傷害。多因受幻覺、妄想和意識障礙的影響,將對方當成敵人而采取的一種積極的“防御”手段。毫無動機突如其來的攻擊,稱為沖動行為。

2、 破壞行為:患者由于情緒激動不安而產生毀物等破壞行為。如撕毀床單、衣被,損壞家具,砸壞電視機等。

3、 自殺、自傷:發生的原因很不相同,可由于幻覺、妄想和情緒低落的影響而自殺;或由于嚴重的精神運動性興奮時出現沖動行為而自傷,有意識障礙的患者可能走到危險的地方,不知回避而誤喪生命。

二、 正確使用保護性約束的方法

保護性約束是精神科臨床治療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保護病人本身及其他病員的安全,保障治療的順利進行。筆者結合十幾年精神科護理工作經驗介紹如下:

1、 約束患者時要非常慎重,原則上盡量使用說服或藥物控制興奮,必要時經醫師、護士長批準方能執行約束。

2、 約束病人時如力量懸殊,應盡力安撫病人,組織人力再行約束。

3、 約束時注意方式方法,充分考慮病人長期服用精神病藥物、年老體弱、往有外傷史等不同尋常之處,切不可用用膝蓋及手臂頂壓病人胸腹部,以防肋骨骨折及內臟損傷。

4、 約束時松緊適宜,以放入1-2個手指為宜,注意觀察肢體的血運情況,防止發生肢體腫脹或皮膚破損,而引起病人的投訴或糾紛。

5、 隨時檢查約束患者肢體活動情況,避免因約束時間過長過緊造成臂叢神經損傷,特別對老年患者尤為注意,不能硬性約束,以免發生骨折。

6、 保護性約束被約束患者處于無防御、自衛能力狀態,一定要將患者安置在不脫離護士視線的位置,防止其他患者對其傷害,尤其患者間爭斗尋機報復或其他患者對該患者有妄想時要更加注意保護被約束患者的安全。

第11篇

【關鍵詞】精神病人;院內呼吸道感染;控制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Psychiatric Inpationts

YANG Fa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asures for control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primary psychiatric hospital.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held on 106 hospitalized mental pationts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from 2006.7~2007.12, formulated control measures and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before1.5 years. RESULTS After then, the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aly lower than before(P

Keywords Mental patients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Control

【中圖分類號】R52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013-01

精神病院特殊的封閉管理模式、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引起醫院感染高發[1]。我院系民政福利性基層精神病??漆t院,由于條件限制及專科的特殊性,醫院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也處于較高水平。為了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發生率,通過回顧性調查,綜合分析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并據此制定實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取得了實效?,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調查分析我院2006.7~2007.12年院內呼吸道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并結合醫院其他綜合因素,制定實施控制對策,縱向比較實施前后1.5年的呼吸道感染發生率。

2 院內呼吸道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2.1 對我院2006.7~2007.12年院內呼吸道感染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感染危險因素:自行設計調查表,將我院2006.1~2007.12間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呼吸道感染的106例院感病例列為調查對象,其中男84例,女22例,平均年齡48.3±13.44歲。通過查閱病歷資料,從年齡、住院時間、分布科室戶外開放管理情況、人員密度、通風條件及不同情況下的暴露人數等方面進行調查,并作統計學分析。其中通風條件主要根據病房樓層高低、空氣是否對流等情況進行判定,分為良好與不良。調查結果見表1:

本組資料顯示,我院院內呼吸道感染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年老體弱、長期住院(>2月)、封閉式管理、人員密集、通風不良等。

2.2 醫院其它綜合因素分析:筆者認為,我院作為基層精神病??漆t院,院內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較高,除上述因素外,尚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2.2.1 隔離條件不具備:我院病房建筑盡多地考慮了??撇∪说墓芾戆踩?,沒有進行嚴格分區布局,當病人發生呼吸道感染甚至是呼吸道傳染病時,隔離條件有較大局限性。且因病情特殊,轉院實施極難,難以實現對病人的分類管理。

2.2.2 隔離實施難度大:精神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很差,尤其是急性期病員或病情波動的病員,部分治療手段均需在強制下進行,當他們自身成為感染源時,在限制其活動場所或執行呼吸道隔離措施時,其實施難度大,不易達到預期效果。

2.2.3 感染源的隱匿性與預防性隔離問題:一方面,醫護人員對標準預防、隔離預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針對普通感染性疾病的實施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新入病人的輔助檢查往往要等病人依從性明顯改觀,配合檢查時進行,導致了部份外源性感染源在入院時不能得到早期發現,成為隱匿性感染源,從而無法實施預防性隔離,使感染擴散。

3 控制對策: 針對以上多方面因素,制定并實施了以下控制對策

3.1 加強培訓、提高認識:大力開展醫護人員院感知識培訓,以相關法律法規為重點、以“手衛生、清潔、消毒、隔離、無菌技術”等醫院感染控制技術為基礎,以職業防護、標準預防、隔離預防為導向,以不良院感暴發事件為警示,提高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控制意識;且無縫隙地開展病區護工培訓,反復強化院感基礎知識,規范物表消毒、痰盂、拖帕的消毒及使用管理等細節工作。

3.2 創新舉措、突出重點:以控制呼吸道感染為重點,根據感染鏈的三個環節及醫院現狀,想辦法、添措施,加強院感管理:

3.2.1 加強物防措施:增添了病房通風設施及人機共存新型消毒機,手衛生設施及宣傳標語,每個病區設置了專用隔離室,以有效限制病人活動。

3.2.2 更新清潔觀念:清潔是消毒之基礎,重視并加強空調、空氣消毒機過濾網、紫外線燈管、電扇的常態化清潔管理,努力建立潔凈病區。

3.2.3 加強易感人群管理:為常住老年病員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盡可能增加病員戶外活動時間,呼吸新鮮空氣,以增強主去動免疫力及機體抵抗力;有目的地開展病員的健康教育。

3.2.4 強化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監測預警管理:對新入病人病史收集中常規了解有無呼吸道感染病史;對常住病人落實常規體溫及呼吸道感染癥狀監測,流感高發季節加強監測頻度,以早期發現感染源;實施呼吸道感染暴發預警管理,對同一科室短時間監測到3例及以上有同類癥狀的呼吸道感染病例,不管其是否符合院感診斷標準,均要求立即上報,并及時開展感染相關因素及流行病學調查,制定實施強有力的感染控制措施。

3.2.5 轉變隔離觀念,確保隔離實效:隔離嚴格遵循“預防為主、隔離過渡比隔離不足為好”的原則,一旦發現呼吸道感染的發熱病例尤其是病員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或疑似傳染病的病例,在第一時間即將病員安置于隔離室,實施活動限制,常規配戴口罩,嚴格實施標準預防及隔離預防,并加強心理護理,提高病員依從性,確保隔離效果。

3.2.6 控制外來性感染源:有文獻報道,醫護人員在傳播醫院感染起到很大作用[2],因此高度重視病區工作人員的管理,一旦發現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時根據疾病特性進行必要的工作限制或強制休息;同時加強門診篩查,嚴格探視管理,探視人員常規體溫及呼吸道癥狀篩查,并不得入病區內探視,以有效控制外來性感染源。

3.3 加強監控、務求實效:將上述環節如科室病員開放率、隔離預防、手衛生實施情況均納入目標管理范疇,定期不定期檢查相結合,及時反饋督導,以保障措施的切實落實。

4 效果

比較控制措施實施前后1.5年院內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有顯著差異(P

5 小結

醫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3]。本調查結果顯示,年老體弱、長期住院(>2月)、封閉式管理等是我院院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與文獻報道相一致[4~5]。而我院作為基層精神病醫院,尚存在人員密集、通風不良、建筑布局欠規范、隔離條件不具備、感染源更為隱匿等客觀因素,由此可見,基層精神病院院內呼吸道感染控制的形勢更為嚴峻,若不重視其控制與管理,可能會導致醫院呼吸道感染的暴發或傳染病流行。因此,根據基層精神病院的實際情況,通過樹立預防控制感染的新觀念,有針對性的制定實施一系列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院內呼吸道感染發生率,保障患者的就醫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小康.29277例神經與精神疾病患者的醫院感染流行病學調查.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3,04,38~40

[2] 張鳳林,李春輝,黃昕,等.ICU多耐藥鮑曼不動桿菌醫院感染暴發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9(9):1355~1358

[3] 文細毛,任南,吳安華,等.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藥特征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2):1346~1348

[4] 劉軍,虞洪.精神科醫院感染的臨床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20(5):333~334

第12篇

關鍵詞:老年;意外;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7-0491-01

人到老年,組織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身體的協調性和運動能力逐漸減弱,這些因素可直接導致老年患者發生意外。因此,對住院老年患者采取一系列防護措施,降低他們發生意外的風險,十分有現實意義。

1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常見的意外

1.1輕生:疾病遷延不愈、病痛折磨、長期住院、缺少親人陪護等因素,都可能使老年患者產生自殘、自殺行為。2010年我科發生4例未遂老年患者跳樓事件、1例未遂割腕自殺事件,幸均被值班護士及時發現,未釀成不良后果。

1.2跌倒、滑倒:老年人由于四肢運動功能不協調,步態不穩,加之感覺遲鈍、視力下降、體力不支,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老年患者在單獨行動時跌倒或滑倒。在工作中我們曾碰到老年患者由于跌倒而發生骨折、腦出血等嚴重情況。

1.3墜床:發生墜床往往與老年人平衡感覺減退、小腦平衡功能降低有關;還與患者所患疾病、床鋪高低及是否舒適、床是否上護欄,床護欄是否合適有關。

1.4燙傷:老年人感覺器官衰退,溫覺、痛覺、觸覺功能都有所減退,尤其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經損傷的患者,當紅外線照射、冬天使用暖水袋取暖時都易造成皮膚燙傷。

1.5誤吸,誤食:患者年老,疾病本身造成吞咽功能減弱,容易造成誤服,甚至把外用藥當成內服藥服用。

2預防意外發生對策

2.1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加強心理護理:對待老年患者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呵護。護理原則:關心-支持-鼓勵。老年病人有時不敢面對現實,實際上這是一種逃避行為。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取得家屬配合,主動關心病人,使病人感受到親人的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要告知家屬主動配合的意義,并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在精神上,要增強老年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對病人的每一點認識、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

2.2防跌倒、滑倒

2.2.1病房走廊兩側設置防滑扶手,拖布盡量擰干,拖地時擺放防滑警示牌。病床盡量設計矮一些,讓患者腳能接觸到地面。

2.2.2責任護士做好入院宣教,有事要及時按呼叫器,尋求幫助。

2.2.3患者起身時先在床邊小坐片刻,坐定后再起身。

2.2.4洗手間準備座便器,鋪上防滑墊,天氣潮濕時,打開空調抽濕。

2.2.5要協助老年患者加強體質鍛煉,根據不同年齡、體質及病情狀況,予以適量的活動。定期組織病友聯誼會,教授氣功、太極拳、下棋等,讓成功患者介紹自己的經驗,讓病人之間互相溝通。對臥床的老年患者要協助和指導在床上進行四肢關節鍛煉、肌肉按摩,做到動靜結合,改善血運,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密切注意部分藥物的不良反應:如糖尿病病人使用胰島素,降糖藥,易發生低血糖反應;高血壓病人使用降壓藥,改變引起低血壓;使用鎮靜劑、抗焦慮藥、強心利尿劑、抗心律失常藥、血管擴張藥、抗組織胺藥、肌肉松弛藥等任何影響平衡的藥物均可引起跌倒。

2.2.6睡覺時要及時上好床護欄防墜床,加強值班護士巡視,注意及時發現問題,并主動給予幫助,協助患者翻身時要做好保護措施,保持病房走廊光線充足。

3防燙傷

嚴格按操作規程要求執行,保持燈距,及時巡視病人,使用熱水袋保暖時,水溫控制在50℃下,并套上一層布套。

4防誤吸、誤食

根據患者病情調整飲食,如確實存在吞咽功能障礙,予以鼻飼流質;清醒患者喂食時,需搖高床頭30-40度,要耐心等患者上一口吞咽后再喂第二口??诜幈仨氁獏f助病人完全服下后離開。外用藥應放在病人接觸不到的地方,涂擦時由護理人員執行。

5通過采取以上措施,我科2011年住院患者發生意外事件明顯減少,取得到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彭華生,杜全新.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3(2):76-77

[2]黃洋,胡珊.老年患者假性球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 2008,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乌恰县| 德惠市| 玛多县| 平阳县| 如东县| 弋阳县| 钟山县| 台北县| 汽车| 荃湾区| 光泽县| 鄂温| 台中县| 台湾省| 唐河县| 奉新县| 新泰市| 玉山县| 车险| 莎车县| 万宁市| 金乡县| 奉新县| 鄂尔多斯市| 京山县| 南丰县| 和政县| 城固县| 柞水县| 通山县| 海安县| 贵州省| 台江县| 高唐县| 新巴尔虎右旗| 满洲里市| 平乡县| 垫江县| 陵川县|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