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權交易市場

水權交易市場

時間:2022-06-07 19:18: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權交易市場,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水權交易;水權分配市場;水權交易市場;水權交易合約

我國是一個貧水國家,水資源危機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水資源如何在市場經濟模式中得到最優配置并產生出巨大的綜合效益,已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2000年11月24日,浙江東陽和義烏之間進行了水權交易,南水北調工程也即將進入水市場進行水權交易,這些都表明我國在水資源經濟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并向市場化邁出了一大步。然而,目前我國的水權交易正處于探索階段,為此,本文從發展水權市場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義、水權分配市場的管理以及水權交易市場的構建這四個方面對我國水權交易的發展作了初步探討。

一、發展水權市場的必然性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農業時代,由于人口少,水資源的用途局限于飲用、農業灌溉,對水的需求不大。而與不大的需求相對照,由于農業時代生態環境比較好,水資源的供給相對要多。因此較小的對水的需求與較大的自然水的供給,使得花費其余稀缺資源保護水的努力是不經濟的。工業時代,水資源的用途越來越多,對水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自然水的供給能力越來越弱化,水資源的絕對稀缺度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套法律上強有力的產權制度,則由于存在的“囚徒困境”:一方面將導致資源的濫用,并使當前和長期的資源最優利用成為不可能。另一方面會加劇個人或群體在使用資源上的摩擦和對抗,并出現用暴力手段占有資源以及設置、維護某種排他性的產權。因此,當稀缺資源一旦達到導致人們相互對抗的水平,產權的出現便不可避免,盡管產權的具體形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水資源越來越稀缺,加之水資源需求彈性小和不存在替代效應,這樣不同利益單位的經濟組織就有了界定水資源產權的沖動。

西方產權經濟理論曾指出:在資源稀缺、同時又缺乏濫用資源的有效約束條件下,要創造資源的最大財富產出,就必須進行資源保護的投資,也就是建立資源的排他性所有權,在明確所有權后,受利已利益的驅動,創造資源的有效使用動力。馬克思認為資源稀缺決定了資源配置的經濟意義和經濟學基礎,這是一種機會成本的選擇。康芒斯則把所有權看作是資源稀缺的制度反映,而產權的交易和轉讓正是資源配置的重要和基礎環節。在資源財產權得到明確而清晰界定的條件下,只要這些權利能自由交換,作為市場層面(即外部性)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就能通過交換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中國目前的水資源現狀可以概括為幾對矛盾:區域矛盾,即上游與下游、南方與北方之間由于地理位置差異引起的矛盾;時間矛盾,即豐水期與枯水期、用水高峰與用水低谷之間由于降水和用水的時間差異引起的矛盾;用途途徑,即農業用水與城市用水、經濟用水與生態用水之間由于使用水的用途差異引起的矛盾;利用矛盾,即淡水與咸水、潔凈水與污染水之間由于水資源利用率的差異引起的矛盾。諸如此類的矛盾還有很多,各對矛盾之間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構織成一張紛繁復雜的矛盾網,而每對矛盾在某個層面上都表現為一種水資源的稀缺。因此,要理順并解開這張矛盾網,改善我國目前的水資源管理現狀的一個有效解決辦法就是明確水資源財產權,通過水權交易市場重新配置現有的供給,以期達到水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是歷史發展做出的選擇。

二、發展水權市場的重大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的水資源分配體制是一種指令配置模式的延續,主要通過行政手段來配置水資源。在這種模式下,水價不能反映資源稀缺程度,浪費嚴重,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在水資源日益稀缺、市場轉型的新形勢下,舊的配置方式不能有效協調地方利益矛盾,必須進行改革。發展水權交易市場,通過水權轉讓可以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在價值規律作用下,資源總是由利用效率低向利用效率高、收益低向收益高的方向調整,以實現局部和全社會最大利益。在大部分可開發的水資源已被分配占用的情況下,人們關注通過銷售和轉讓來重新配置那些已經被分配的資源,多數水權轉讓是從較低收益的經濟活動向較高收益的經濟活動轉讓,如從農業用水向城鎮供水和工業用水轉讓。通過市場交換,雙方的利益同時增加,水資源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在科學配置的前提下,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達到優化,這是市場效率的體現。

通過水權交易,全社會節水意識增強。通過水權的劃定,上下游用水成本相應增加,上游多用水就意味著喪失潛在收益,即用水要付出機會成本,而下游多用水要付出直接成本,這就為上下游都創造了節水激勵,全社會的節水意識都會大大增強。

此外,由于市場具有動態性,能夠反映總水量的變化和用水需求的變化,部分消除了指令分配各地區水量的不合理性。通過發展水權市場還可以抑制或避免新建供水工程。通過水資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可利用的資源量,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市場方式實現水權在不同行業部門間的轉讓。

三、水權分配市場的管理

水權分配市場主要由水權批售市場構成,所進行的是水資源的所有者(國家或水資源管理部門)和用水戶之間的初次水權交易,通過分配,水資源的使用權由政府向市場主體轉移。對于水權分配市場的管理主要側重于水權分配制度的確定、水權分配方式的選擇以及水權登記制度的設立等一些行政、政策性管理。

(一)水權的分配制度

水權的初始分配制度規定(簡稱水權分配制度)一般有三種:一是“自由取用”水權制,即把水資源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純自然物而自由取用的水權分配方式;二是按照“先來先用”的原則進行分配的制度,簡稱“優先專用水權制度”,又稱“等候式”水權制度;三是競爭性水權制度,是指在水資源短缺的前提下,對現有的水資源進行競爭性分配。其分配制度又可分為兩種形式,即行政性分配和市場分配。行政性分配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模式對現有的水資源進行指令性分配的過程。市場分配即是利用市場的價格機制進行水權初始分配的過程,實踐中主要采用拍賣模式。不同的水資源稟賦決定不同的水資源分配體制。在我國,由于地域面積廣大,各地水資源的短缺程度不同,因而水權分配制度也有所不同。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由于水資源充裕,其分配體制多采用前兩種方式。而在北方地區,由于水資源的短缺,多采用競爭性水權分配制度。如在黃河流域,由于水資源的極度缺乏,自1987年開始執行“分水方案”,即在扣除輸沙等生態用水210億立方米的前提下,將剩余的370億立方米黃河水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了沿黃各省、自治區(胡鞍鋼,王亞華,2000)。一般而言,水權市場的建立只有在水資源短缺地區才有意義,因此,我們討論的水權分配市場中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指競爭性水權制度。

(二)水權的分配模式

不同的分配模式將產生不同的效益與成本,對經濟影響的程度亦將有所差異。在競爭性水權制度下,水資源的條件不同,水權分配的模式可能不同;在同一水資源條件下,對于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行業,水權分配的模式也不同。實踐中,主要有如下水權分配模式:1、人口分配模式。在進行水權初始分配時,將可分配水量按人口分解到各用水戶,使人人享受同等的用水權。這種模式體現了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但忽略了不同行業從業人員對水資源的需求差異。2、面積分配模式。按照水源地周圍地區面積進行分配,用水業戶所轄的區域面積越大,所分配的水資源越多。3、產值分配模式。即按照GDP產值指標分配水權,產值越高,所分配的水權量越大。因此產值分配原則是一種效率遵循原則。4、混合分配模式。即依據人口、地域面積和GDP產值進行加權平均的一種折衷的分配模式。5、現狀分配模式。現狀分配模式是在承認用水戶用水現狀的基礎上,以現有的用水量(上一年或近幾年的加權平均值)為標準,依據“溯往原則”進行水權分配。6、市場分配模式。即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對水權進行分配。一般而言,這部分水權的拍賣價格高于上述分配的水權價格,參與競買者一般是水資源邊際產出較高的行業,由于有較高的效益預期,往往會對這部分水資源產權支付較高的價格。

(三)水權的登記制度

水權登記制度的作用是對用水進行統籌安排和管理,以規范用水,保護水權人的利益。其管理內容是:規定需要進行水權登記的取水范圍,授權地方政府,制訂各地具體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取水量和取水順序。在進行水權登記時,水權人應當提交水權登記申請書和水權登記所依據的有關文件,在該水權與第三者有利害關系時,還要提供第三者的承諾書或者其它文件。水權登記書應當包括下列事項:1、提出水權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即申請人)的名稱、姓名、地址;2、取水起始時間及期限;3、取水目的、取水量、年內各月的用水量、保證率等;4、申請理由;5、水源及取水地點;6、取水方式;7、節水措施;8、退水地點和退水所含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水處理措施等。對于水源流經兩縣(市)以上或水權影響到兩縣(市)以上者,其水權登記應由上一級主管機關(或其委托機構)辦理。水源流經兩省(市)以上或水權利害關系影響到兩省(市)以上者,其水權登記應由中央主管機關(或其委托機構)辦理。對于由中央政府主辦的水利事業,應由中央政府主管機關負責辦理水權登記。對于登記的水權,因水源水量不足而發生爭執時,用水目的順序在先者有優先權;順序相同者,先取得水權者有優先權;順序相同而同時取得水權者,可按水權登記額定用水量比例分配之或輪流使用。

四、水權交易市場的構建

我國目前雖然還沒有成熟的水權交易市場,但個別地方水權交易活動已經出現。因此,亟待建立適合中國國情并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水權交易市場。據此本文特提出建立一種合約化的水權交易市場。

(一)水權交易市場的布設

由于我國各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勻、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建立適宜全國范圍的水權交易市場是比較困難的;加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要從流域和大區域做起。所以,目前國家設立水權交易市場應以大河流域為單元,首先在水資源比較緊缺并且經濟比較發達的北方大中城市建立試點,然后針對各地區實際情況加以推廣。在流域范圍內建立以水資源所有權管理為中心,分級管理、監督到位、關系協調、運行有效的統一管理,這是當前國際水資源政策的核心。在大區域上進行的水資源統一規劃、調配,各地方不得干涉,從而打破地方行政區劃的界限,可以對整個流域的水利工程和環境治理進行統籌安排。

(二)水權交易市場的供求結構

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水權交易市場。一方面,供水部門的結構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打破行業壟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此,在國家對供水設施的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其經營權可分離出來,實行有償轉讓。這樣,既解決了建設與管理脫節的問題,又能有效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改變過去城市供水系統由政府包攬、國家財政投資無力的局面,實現供水系統投資主體多元化和供水系統運行的市場化。另一方面,用水結構也要發生變化。近年來,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國家一再強調要開源節流。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涉及到用水觀念、經濟、技術、法規和公眾參與等多個方面,涉及社會用水結構的重新配置。現代經濟是貨幣經濟,通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水權交易,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優化用水量在不同行業的配置份額,追求最佳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用水向科學、良性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三)水權交易合約的設定

水權交易市場是國家設立的產權交易市場的組成成分,應具有其固定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規則,通過買賣水權交易合約來完成水權交易。水權交易合約是指在水權交易市場內達成的標準的、受法律約束的并規定在未來某一時間、某一地點內交收一定數量及質量的水資源商品的合約。它包括年度內的短期水權交易合約和年際間的長期水權交易合約兩種形式。水權交易合約的內容一般包括:交易單位、成交價格、交易時間、交易日內價格波動限度、最后交易日、交割方式、合約到期日、交割地點等。其中,成交價格也叫敲定價格,它是水權供需雙方在交易市場上通過公開討價還價形成的。這種合約是一個標準化的合約,除了水權交易的成交價格是買賣雙方協定的以外,水資源商品的水量、水質、成交方式、結算方式、對沖及交貨期等都在水權交易合約中有嚴格規定,而且一切都要以服從法律、法規為前提。在進行合約化的水權交易時,要預付一定數量的保證金,用于交易雙方不能如期履約的情況下,交易中心清算部門對受損方給予保障和補償,這樣可以實現對水權交易市場的風險管理,確保水權交易市場的正常運行。

總之,市場經濟實踐已經證明,生產要素產權沒有流動性,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就極難形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就十分困難,資源就難以充分合理利用。因此,水資源產權制度的完善與改革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需要完善水資源產權,在保證國家對水資源管理宏觀調控的前提下應盡可能擴大水資源產權的流轉范圍。水權交易的出現既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后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水權交易是水權供求雙方在水市場上進行水資源使用權、經營權的買賣活動。水權交易的結果是引導水資源流向最有效率的地區或部門,流向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用戶。落后和欠發達地區或部門在發展階段通過轉讓水權獲得發展資金,而發達地區或部門可以通過在市場上購買水權滿足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達到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因此,我們應加強對水權交易的理論研究和探討,為我國水權交易的廣泛實施創造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董浩:“關于發展水權市場的思考”,《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1年第11期。

2、張岳:《中國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版。

第2篇

【關鍵詞】場外交易市場;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產權交易市場;構建路徑

一、我國場外交易市場概況

場外交易市場是證券市場最初和最古老的形式,指證券交易所外的所有證券交易場所,包括各種報價系統和清算系統等。在成熟的資本市場體系中,場外交易市場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主板市場成立前就存在的完整體系。然而,我國的場外交易市場卻由于NET和STAQ系統及當時分布全國的27個證券交易中心、近百家產權交易中心被一刀切關閉,至今沒有完全建立。2001年后,我國有限度放開場外交易市場,該市場得到緩步發展。2001年,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正式運營,以解決原在NET和STAQ系統掛牌公司的股份流通問題。現階段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轉讓的股票,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原NET和STAQ系統掛牌的公司和退市公司;二是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報價轉讓試點的掛牌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對資本市場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該系統仍存在著規模小、流動性差、投資者數量少等諸多問題。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另一組成部分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產權交易中心和新發展起來的技術產權交易所。

二、我國場外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場外交易市場發展仍很不完善,距離成熟的場外交易市場還有很大距離,現階段存在的許多問題嚴重阻礙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它們是我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促進場外交易市場發展壯大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法律地位模糊,缺乏健全的法制建設和監管制度。在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史上,從未出現一部與支持場外交易市場相關的專門法律,場外交易市場既沒有清晰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規范,也沒有相應的運行規則,其合法性問題也頗受爭議。另一方面,場外交易市場缺少合理有效的監管制度,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該市場仍未建立統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大量存在信息披露不規范、不及時的現象,且信息披露渠道不暢通,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2.協商交易和集合競價交易的制度不合理。現階段在我國場外交易市場進行的交易主要采用協商交易和集合競價交易,協商交易容易導致交易雙方互相串謀,使國家、集體或第三方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而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股份轉讓大部分以集合競價的方式配對成交,這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交易不活躍的情況下,將導致投資者等待匹配的交易對手的時間大大延長,降低交易成功的幾率。

3.行政色彩濃厚,管理效率低下。我國的場外交易市場是在政府主導下發展起來的,政府過多對場外交易市場的價格形成、交易條件等進行干預或控制,嚴重降低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市場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發揮。

4.市場參與者水平有限,阻礙市場發展。從融資者角度上看,中小企業是場外交易市場的主體,而我國的中小企業的管理和技術水平落后,自主創新能力低下,且其對外負債水平偏高,盈利能力不足,整體風險較大,因此投資者容易蒙受損失,不利于促進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從投資者角度上,機構投資者能否穩定市場的問題一直廣受爭議,我國的機構投資者是否具有理性投資行為經常受到質疑,其甚至為了追求短期的高額利潤破壞市場的穩定。而大部分個人投資者的知識水平有限,缺乏經驗和自主判斷能力,投資行為總體不夠理性,決策時容易因受羊群效應的干擾等原因而虧損,甚至因此對投資場外交易市場失去信心,阻礙該市場的發展。

5.融資和再融資功能缺失。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最大的缺陷在于缺少發行功能,從而無法滿足企業的融資和再融資需求。公司在場外交易市場掛牌后,不能通過增發、配股等方式再融資,市場的資源配置和引導資金流向的功能喪失,降低市場的流動性和效率,導致場外交易市場的吸引力下降,甚至會因此削弱人們的重視程度,使該市場難逃被邊緣化的后果。

6.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間缺少合適的轉板機制。現階段上交所和深交所的退市企業可以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但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中的企業卻不能升級進入創業板、中小企業板或主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不應僅局限于承接從交易所退市的公司,還應成為二板和主板市場的搖籃和培育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目前的這種機制不利于公司的發展,限制企業在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間有序、良性流動,降低了場外交易市場的流動性。

三、構建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路徑探討

鑒于構建和完善場外交易市場對我國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當前任務是尋找并實施構建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合理路徑。我國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改造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整合產權交易市場,將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和產權交易市場緊密連接起來。可以借鑒美國經驗,將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建成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電子公告欄市場(OTCBB),同時將分散的產權交易市場整合成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具體模式和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

1.明確場外交易市場的定位。應該明確場外交易市場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法律形式確定其與證券交易所獨立、并行、互補的地位,這是構建我國場外交易市場路徑的第一步。其中,明確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作為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的法律地位,將其服務對象確定為公開發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非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原NET和STAQ系統掛牌企業、上交所和深交所退市企業、未上市股份企業等。同時,明確產權交易市場作為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的法律地位,將其主要服務對象定為地方性的未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或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股份公司。而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的確立可以通過各地政府按照主管部門統一制定的原則、標準和制度對產權交易市場先行整合,改變目前我國產權交易市場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等問題,然后按一定范圍的經濟區域進行聯盟。

2.制定適度的市場準入制度。中小企業作為場外交易市場的融資主體,其進入該市場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吸收風險資本來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對在場外交易市場掛牌的企業應制定較為寬松的市場準入制度。該制度只需要求掛牌企業的治理結構、規模等符合一定標準,且這類標準應低于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的相應標準,并放松對其盈利水平的要求,甚至不做具體要求。當然,在制定市場準入制度時,也不應該無限制降低標準,而是在保證企業質量的前提下,盡量使更多企業獲得準入資格,一方面滿足更多企業的融資需求從而促進企業發展,另一方面擴大場外交易市場的規模。

3.加強監管,建立健全監管制度。相比場內交易市場,場外交易市場的風險因其門檻低、交易分散等特征而顯得更為突出,因此加強監管保證場外交易市場規范運行尤為必要。場外交易市場的監管模式,宜采取集中監管和自律性監管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以自律監管為主、行政監管為輔的分層監管制度。集中監管指場外交易市場的相關運行規則由證監會統一制定并頒布,包括信息披露規則、證券發行規則、交易規則、結算規則等,還包括對交易系統、行情系統、證券登記結算系統等做出統一規定。自律性監管則指直接管理場外交易市場的職責由中國證券業協會作為自律性機構來承擔,包括建立完整有效的會員制度,企業掛牌交易的審批注冊、信息披露等。從二者定義的差別可知,自律監管是對場外交易市場主體的行為予以規范,要做到貫徹和體現主管部門及大多數會員的意志,同時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是場外交易市場的主要監管方式,而集中的行政監管更多體現為間接監管。這種分層監管模式有助于提高場外交易市場的監管效率,保證其有序、規范運行。

4.建立融資和再融資制度。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是融資功能,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大量股份制企業急需資金發展生產,而證券交易所能容納的上市企業畢竟很有限,因此這些企業對場外交易市場有著巨大的融資需求。為此,應改造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建立健全融資和再融資制度,允許符合一定標準的企業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發行股票融資,允許發展勢頭良好、經營業績優秀的掛牌企業通過增發、配股等方式再融資,滿足掛牌企業重組、擴大生產等資金需求,提高其盈利水平。

5.建立做市商制度。流動性較差的證券市場一般采用做市商制度。我國的場外交易市場交易不活躍,流動性不足,而做市商通過對各企業經營狀況及其證券價格的長期跟蹤,采用雙向報價等交易策略,提供具備較高參考價值的報價,能提高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穩定市場價格。根據目前場外交易市場現狀,可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和各地的產權交易市場為基礎,進一步完善現有設備和通訊技術,以部分區域產權交易市場為試點實行做市商制度,然后由點及面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做市商制度。在試點范圍內,公司在場外交易市場掛牌交易前,必須向推薦做市商提出申請,由推薦做市商對其做掛牌前的監督和指導并提供推薦服務,然后由其他做市商和推薦做市商承擔對掛牌公司的雙向報價功能。根據試點區域做市商的整體運行情況對有關措施做適當修正,待試點區域做市商制度成形后,再向全國范圍內推廣。當然,對做市商的資格認定標準、考評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也應一并到位。

6.建立轉板機制。建立合理的轉板機制是將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有機聯系在一起的關鍵。對于目前的場外交易市場,應改變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中的掛牌企業不能升級到主板或中小企業板上市的現狀。較合理的升降級轉板機制是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上接證券交易所,下接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使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作為證券交易所的預備市場,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作為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預備市場。其中,升板機制可借鑒美國OTCBB市場經驗,在我國場外交易市場掛牌的公司如果業績和規模等發展到符合在主板上市的要求,可以提出轉板申請,由獨立的中介機構、證券交易所依次對其進行審核,最終確認其符合主板上市資格后接受其上市申請,公司轉板成功。而降板機制包括上市公司從主板、中小企業板或創業板市場退至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和從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退至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

參考文獻

[1]周茂清.場外交易市場運行機制探析[J].財貿經濟.2005(11)

[2]李天博.中國場外交易市場構建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

[3]彭麗欣.我國場外交易市場制度設計及監管對策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9

[4]李金鳳,王軼楠,雷禹.基于多層次資本市場框架構建中國OTC市場[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2)

第3篇

關鍵詞生態補償;排污權;排污費;水資源管理;水排污權交易

中圖分類號X323;F8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7-0018-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03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受到關注,相關生態環境破壞現狀已不可忽視。其中,水環境問題依然較為突出,一方面,廢水排放水平仍呈現一定上升趨勢,根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數據,全國廢水排放總量從2011年的65 919.22 Mt上升至2013年的69 544.33 Mt;另一方面,流域水質未得到明顯改善,2012年海河、黃河、遼河等重點流域水質劣V類比例高達46.1%、27.4%、27.2%。對此,中國政府在不同層面嘗試通過流域生態補償措施積極應對水環境問題。部分省份針對不同流域在2007年以來相繼并實施了有關政策措施,包括生態補償原則、方法、范圍等內容[1];中央政府也有計劃地頒布了一系列政策規劃,以積極推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包括《關于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07)、《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等。進一步而言,流域生態補償主要存在政府補償、市場補償、社會補償等多種模式,其中政府補償包括征稅、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基金、生態彩票等形式,而市場補償包括產權交易(包括水權、排污權等)、生態標記等形式,社會補償則包括非政府組織參與型補償、環境責任保險等形式[2-4]。與國外以市場補償為主不同,中國流域生態補償主要以政府補償為主,原因包括市場經濟成熟度較低等[5]。雖然中國現階段以水排污收費為主要內容的政府補償成為了流域生態補償常態,但從政府規劃指導內容來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將成為未來流域生態補償的重要形式,這在《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等中能夠得到體現。那么,中國該如何通過水排污權交易補充現有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能否借鑒碳排放交易來構建流域內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其市場運行機制該如何設計?本文試圖在構建流域內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基礎上,通過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模型,從理論層面分析水排污權交易市場運行機制和內在動因,以期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1文獻綜述

肖加元等:基于水排污權交易的流域生態補償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7期 與流域生態補償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界定、補償機制、補償標準等方面內容。對于生態補償概念,不同學者有著各自的理解。一般而言,生態補償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包括對損害環境的行為進行懲罰(收費)或對保護資源的行為予以獎勵(補償),從而減少或消除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的制度安排[6-8]。流域生態補償作為生態補償的一個重要領域,可將其理解為:為實現流域上下游地區間水資源公平合理配置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某一流經多國或某國境內多省級行政區的水資源采取的一系列恢復、保護、治理等活動的總稱[9]。簡言之,流域生態補償包括兩方面,一方面,上游地區污染排放超過限排總量而對下游地區進行的污染賠償;另一方面,下游地區為上游地區實施特殊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而進行的保護補償兩種類型[1]。值得說明的是,國際上對“生態補償”理解為“環境服務支付”(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PES),其為基于自愿協議下環境服務買賣雙方的一種交易方式[10];兩個概念的具體涵義有所差異,但本質上的核心內涵是一致的[11]。

對于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問題,現有文獻主要就不同國家的流域生態補償展開研究。PerrotMatre and Davis[12]較早地對哥斯達黎加、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流域生態補償實踐進行了案例研究,Rosa et al. [13]也進行了相類似的案例研究;Pagiola et al.[14]考察了由世界銀行發起以改善拉丁美洲流域水環境的環境服務支付項目(PES);Sarker et al.[15]則以澳大利亞為例分析流域上游對下游水質的影響,提出結合市場和非市場手段進行流域生態系統的水質管理;Austen and Hanson[16]還關注到了加拿大生態補償機制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可見,關于流域生態服務市場主要起源于流域管理,而且較為關注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其中包括運用市場機制和政府規制手段等多個方式[11]。國內學者中,吳曉青等[17]較早關注到了區際生態補償機制,提出補償機制應包括政策法律制定、補償計算、征收管理、監督制裁等一系列機構和組織;盧祖國和陳雪梅[7]基于補償理論和系統特征分析,提出構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幾大要素,即補償的主體、對象、方式。此外,徐勁草等[6]和陳軍等[18]則分別考察了晉江流域和太湖跨界生態補償機制,還對補償額度進行了測算。值得注意的是,徐大偉等[19]、李昌峰等[8]還基于演化博弈理論討論了流域生態補償問題,均認為僅依靠上下游地區政府無法自主地達成穩定的最優解,需要上級(中央)政府建立約束機制或適當干預。

進一步而言,補償標準是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中學者關注的焦點。生態補償標準的測算方法并不單一,其主要包括費用分析法、機會成本法、支付意愿法、水資源價值法等[20]。此外,還有學者從水足跡、污染權、水體納污能力等視角建立了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模型,擴展了生態補償標準的測算方法。

總體來看,現有關于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包括補償機制的理論分析和流域生態補償實踐的案例分析等內容。然而,有關中國流域生態補償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討論的生態補償模式主要以政府補償為主,較少關注到基于產權交易的市場補償;二是,流域生態補償標準主要在于計算補償金額,而較少涉及水排污權交易及其初始分配等市場補償問題;三是,在涉及有關水排污權交易的相關研究中,較少將流域生態補償與水排污權交易相結合進行分析。為此,本文通過借鑒現有碳排放交易市場發展模式,重點考察基于水排污權交易的流域生態補償,以期探索如何構建流域內水排污權交易市場補充現有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2構建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借鑒碳排放交易

2.1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發展現狀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了全球性共識。聯合國于1992年制定并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其為日后各國進一步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礎,“低碳經濟”的概念也逐漸受到了關注;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進一步通過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允許發達國家通過三種“靈活機制”,即國際排放權交易(IET)、聯合履行機制(JI)、清潔發展機制(CDM),幫助其國內完成相應的減排任務。其中,CDM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碳排放交易的唯一途徑,其主要是指發達國家通過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21]。

目前全球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主要可以分為以項目和配額為基礎的交易市場,其中以項目為基礎的交易市場包括JI和CDM,而以配額為基礎的交易市場包括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為代表的強制易市場和以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為代表的自愿交易市場[22]。自2005年正式啟動的EU ETS成為了全球最大、最活躍的碳交易市場,已經歷第一階段(2005-2007年)和第二階段(2008-2012年),現正處于第三階段(2013-2020年)。中國在2008年以來陸續成立了環境權益交易所,包括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等;中國又在2011年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以及深圳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期望通過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碳減排目標實現。可見,中國已經開始嘗試通過運用市場機制的手段來解決相關環境問題。

與碳排放交易相比,水排污權等其他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引起的關注相對較少,但排污權交易理論對除碳排放以外的其他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同樣適用。因此,可通過借鑒碳排放交易市場,構建水排污權交易市場,進而對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進行有效補充。然而,由于碳排放與水污染排放在排放形式、影響范圍等方面存在不同,加之流域內上、下游特殊的地域性分布特征等因素,使得流域內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并不能“復制”EU ETS等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模式。

2.2水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基本要素

正如上文所述,EU ETS已成為當今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中的成功典型,作為以配額為基礎的交易市場,其采用“總量控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機制,即在一定時期內根據減排目標確定排放總量限制后,再按一定方法對配額進行分配。具體來看,經過三個階段發展后,EU ETS的配額總量已經從根據各國制定的“國家分配方案”(NAPs)加以確定,向歐盟統一確定轉變[23];而配額分配方式已經從“免費分配為主,拍賣分配為輔”逐漸向“拍賣分配為主,免費分配為輔”轉變[24]。本文認為,上述“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對于流域內的水排污權交易同樣適用,尤其是配額總量統一確定方面,即由流域管理部門根據一定原則統一確定流域內的水排污權配額;但由于要體現流域生態補償的作用特性,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建立初期應該以免費分配的分配方式為主,且主要分配于上游企業,這與EU ETS將免費發放外的配額在所有成員國間進行拍賣的方式明顯不同。除配額確定與分配方式外,EU ETS還在覆蓋范圍、MRV(即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核查(Verification))等方面進行了發展與完善,而這些內容正是碳排放交易體系中的主要基本要素,具體見表1。據此,本文將借鑒關注碳排放交易體系基本要素的相關研究[25],構建流域內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并對交易市場的基本要素逐一進行說明。

2.2.1水污染排放上限

與EU ETS相同,水排污權交易市場也采用“總量控制與交易”機制;但不同的是,水排污權交易市場要體現出水資源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需考慮流域內上、下游地區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具體而言,上游地區的水污染排放會影響到下游地區的社會與經濟發展,而下游地區的水污染排放并不會對上游地區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除影響本地區社會福利外,上游地區的水污染排放上限設定會直接影響下游地區社會福利的大小。與此同時,對整個流域內的水

表1EU ETS三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

Tab.1Main content of 3phase reform of EU ETS

主要內容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配額總量“國家分配方案”(NAPs)-歐盟委員會統一設定免費分配祖父法則-基準法拍賣比例最多5%最多10%最少30%覆蓋行業電力、石化、鋼鐵、造紙等新增航空業新增化工和電解鋁管理職能各國MRV、注冊登記系統-統一MRV,單一注冊處抵銷機制-連接JI和CDM允許剩余信用轉換相關氣體CO2-新增N2O、PFCs注:①根據周茂榮和譚秀杰[23]、葉斌[24]等研究整理;②“-”表示未涉及或未變化。

假設2:上游地區內企業可免費獲得一定數量的水排污權配額,在抵銷其實際排污量后可將水排污權通過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出售給其他企業;其他企業購買的排污權交易也可抵銷其實際排污量,即一單位水排污權可抵銷一單位實際排污量。

假設3:水排污權不能跨期使用,且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出清。

為簡化分析,模型認為市場上可交易配額數量小于水排污權需求量,故不再詳細考慮企業B的實際排污量。

3.2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構建主要基于圖1所示的流域內水排污權交易市場運行機制。對于地區i(i=U,D),流域管理部門設定其排污上限為Qi(Qi>0),且認為在QU范圍內,地區D的社會經濟發展不會遭受明顯影響。對于企業j(j=A,B),其相關生活活動產生實際排污量為qj(qj>0);企業A免費獲得水排污權配額為Qs(0

3.2.1情形1:0

在此情形下,企業A實際排污量小于其所獲得的水排污權配額,則可將抵銷后的剩余配額Qs-qA在水排污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此時,企業A和企業B在水排污權交易市場進行水排污權交易。由于企業B為理性個體,故其可接受的水排污權價格會小于排污費t;而企業A持有剩余配額的機會成本為零,表明其可接受任意大于零的價格進行交易。故假設水排污權實際交易價格p滿足0

R1=(Qs-qA)?p(1)

R1>0表明企業A在低排污情形下不但無需繳納排污費,而且還可以通過水排污權交易得到額外環境收益,即生態補償包括免繳的排污費和通過交易獲得的額外收入兩部分。在情形1下,企業B也能通過水排污權交易獲得一定環境收益,即與不存在水排污權交易時相比,可減少繳納(Qs-qA)?(t-p)的排污費。

3.2.2情形2:Qs

在此情形下,企業A獲得的水排污權配額無法完全抵銷其實際排污量,需為未能抵銷部分繳納排污費。由于實際排污量未超過排污上限,故情形2下企業A的環境收益R2為:

R2=-(qA-Qs)?t (2)

R2

3.2.3情形3:qA>QU

與情形2相同,此情形下企業A獲得的水排污權配額也無法完全抵銷其實際排污量;不同的是,企業A實際排污量還超過了排污上限,需要為其繳納更高的排污費。因此,情形3下企業A的環境收益為R3(水排污權配額僅能抵消未超出排污上限部分,即傾向于對企業的超量排污行為給予更為嚴厲的懲罰):

R3=-[(QU-Qs)?t+(qA-QU)?2t]

=-(2qA-QU-Qs)?t(3)

由于qA>QU>Qs,可得R3

3.3擴展模型

基本模型中,地區U僅存有一個排污企業;為了分析地區U內企業間可能存在的水排污權交易,本文在擴展模型中假設地區U還存在另一個排污企業C,其實際排污量為qC。此外,對于地區U的排污上限QU分解為QUA和QUC,分別對應于企業A和企業C各自的排污上限;地區U政府將Qs根據一定原則完全分配給企業A和企業C,兩個企業獲得的水排污權配額分別為QsA和QsC,且滿足QsA

3.3.1情形4:0

在此情形下,企業A可將抵銷后的剩余配額QsA-qA在水排污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與情形1相同,企業A的剩余配額QsA-qA和企業C的剩余配額QsC-qC作為水排污權市場的供給方與企業B進行交易,故此時水排污權實際交易價格p1也滿足0

R4A=(QsA-qA)?p1(4)

R4C=(QsC-qC)?p1(5)

R4j>0表明地區U內企業均無需為少量排污繳納排污費,且還可通過水排污權交易得到額外的環境收益,從而獲得相應的生態補償。與情形1相類似,在情形4下企業B可減少繳納(QsC-qA-qC)?(t-p1)的排污費。

3.3.2情形5:QsA

在此情形下,企業A獲得的水排污權配額也無法完全抵銷其實際排污量,可向企業C購買水排污權。與企業B一樣,企業A可接受的價格也小于t,否則其會選擇不購買水排污權而去繳納相對較低的排污費。因而,假設市場均衡時水排污權交易價格為p2,滿足0

R5A=-[(qA-QsA-b)?t+b?p2](6)

R5C=(QsC-qC)?p2(7)

其次,水排污權交易是現有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有效補充,不能忽視政府補償在生態補償中的主導作用。從短期內來看,中國改變政府補償的生態補償模式并不現實,建立水排污權交易市場僅能從個別地區試點而無法全面展開,故水排污權交易僅能對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一定補充。此外,中國未來水排污費改稅會是一個必然趨勢,歐盟國家建立相對完善的水排污稅稅制體系值得中國借鑒。如何有效整合水排污稅稅制與水排污權交易將是今后中國生態補償中不得不面對的關鍵問題。

再次,水排污權交易不局限于某個地區內部,分流域建立的水排污權交易可實現跨界流域生態補償。如前文所述,2007年以來中國部分省份相繼并實施了有關流域生態補償政策,而這些政策主要目標于各自省份內部,較少涉及跨省生態補償問題。以重慶排污權交易試點為例,其規定交易范圍為全市范圍,并未涉及與其他地區交易問題。本文構建的流域生態補償模型所考察上、下游地區主要基于流域層面,這能夠為跨界流域生態補償提供一定思路,即以流域為單位進行生態補償,通過流域管理部門這一上一級主管部門協調上、下游不同省域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從而有利于避免出現流域生態環境中“公共地悲劇”、“搭便車”問題,提高流域整體社會福利。

最后,流域生態補償需兼顧補償與懲罰機制,通過制度設計激勵污染減排。在所設定的運行機制下,上游企業被證明具有污染減排的動機。通過制度設計能夠實現對排污企業污染減排的激勵,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政策設計對于流域生態補償及相關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禹雪中, 馮時. 中國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方法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21(9): 14-19. [YU Xuezhong, FENG Shi.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estimation of river basin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9): 14-19.]

[2]葛顏祥, 吳菲菲, 王蓓蓓, 等. 流域生態補償: 政府補償與市場補償比較與選擇[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4): 48-53. [GE Yanxiang, WU Feifei, WANG Beibei, et al. Valley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and market compensation [J].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4):48-53.]

[3]孫開, 楊曉萌. 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的財政思考與對策[J]. 財政研究, 2009(9): 29-33. [SUN Kai, YANG Xiaomeng. Public financial refl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Public finance research, 2009(9): 29-33.]

[4]高玫. 流域生態補償模式比較與選擇[J]. 江西社會科學, 2013(11): 44-48. [GAO Mei.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patterns of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3(11): 44-48.]

[5]石廣明, 王金南. 跨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M]. 北京: 中國環境出版社, 2014. [SHI Guangming, WANG Jinnan. Crossborder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M]. Beij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14.]

[6]徐勁草, 許新宜, 王紅瑞, 等. 晉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J].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2012(2):57-62.[XU Jincao, XU Xinyi, WANG Hongrui, et al. Study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 mechanism i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Jinjiang River Basin [J].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2):57-62.]

第4篇

關鍵詞:資本市場;江西產權交易;對策

一、引言

建立全國性的統一規范的產權交易平臺越來越重要,產權市

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既定的發展規律。江西產權交易市場依托產權交易所,起步較晚。但是,它正處于建設期,統一的產權市場建設已初具規模,在交易項目和成交金額上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有了很大的拓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它的發展過程中仍然遇到很多問題。

二、江西產權交易市場問題分析

(1)交易品種缺乏。

從江西產權交易所官方網站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在江西

產權交易所內,我們可以交易的有產權項目、資產項目、知識產權項目、債權項目、異地項目、意向項目、司法拍賣、環境能源項目,品種非常有限,對于新型的碳排放權、排污權等卻缺少相應的交易機制。

(2)業務范圍狹小單一,業務范圍不明確

江西省產權交易所成立伊始,目的就是服務于國有資本,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產權轉讓,國有產權除包括廠房、機器設備外,還包括土地使用權、知識產權、債權、股權等,但國家尚未出臺有關產權交易的法律和法規,產權市場和其他轉讓要素市場在國有企業產權轉讓中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導致產權市場的業務范圍狹小,造成現階段省產交的交易主體還是集中在國有企業的廠房、設備等有限的資產轉讓上,而這類資產市場,隨著國企改制的逐漸完成,市場容量越來越小。產權市場從產生至今,產權交易的商品品種主要是非標準化的實物資產,業務范圍的狹小使得產權市場類似一個功能不完備的并購市場,這種交易方式限制了市場發現價值功能的實現。

(3)缺乏統一、透明、科學的交易模式。

由于缺乏統一的監管制度,使產權在交易過程中問題頗多。首先,交易信息不公開。不少產權交易市場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在轉讓過程中有暗箱操作現象,特別容易造成資產流失;其次,定價機制不合理。有的產權交易所在轉讓過程中采取協議定價方式,并不能通過市場發現價格,因此,缺乏判斷轉讓價格合理性的客觀依據;

(4)缺乏統一的監管機制 ,法律體系不健全

產權交易所作為固定地、有組織地進行產權轉讓的場所,是

依法設立的、不以贏利為目的的法人組織。作為產權交易的中介服務機構,它本身并不參與產權交易,只是為產權交易雙方提供必要的場所與設施及交易規則,保證產權交易過程順利進行。產權交易市場在設置之初缺乏統一的管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專門的全國性監管機構對產權交易市場實行監督管理。江西省各地產權交易市場的主管部門不統一,有的歸口發改委管理,有的歸口國資委管理,有的歸口行業行政部門管理,這嚴重的阻礙了江西產權交易所的發展。

(5)會員業務素質不高,行業自律有待提高

江西省產權市場的特點之一就是會員制,從某種程度上講,會員素質和業務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水平,對國有產權的配置及其市場的價格的實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員制度的產權市場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監管部門不明確且職責不到位。二是會員服務水準和質量不適應產權交易主體需要,與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的要求尚有較大距離。三是單純追逐利益的不良傾向仍然存在。四是會員制度急需完善。比如,合理確定會員數量,使交易量和業務相匹配;合理認定會員資質以及從業人員資格,設置必要的準入門檻;對會員逐利的激勵動力和因貪婪引發違規傾向的約束,對違法違規會員的清退和處理等。

三、對策建議

(1)擴大信息范圍,廣泛征集買家,形成競價 。

江西省產權交易所對審查合格交易的項目,一律應當按規定期限在省產交所網站和省級媒體上掛牌公告,以落實職工和廣大人民的知情權,征集買家。為擴大信息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披露信息,最大限度地發現投資者,最大限度地發現價格,

(2)增加交易品種,擴大競價范圍,推動企業產權交易。

2006年8月,產權交易所分別與上海聯交所、北京產權交易所、天津產權交易中心簽訂了中央企業在贛國有資產轉讓合作協議,現在已有多項在贛央企產權通過我所在北京成交,受到駐贛央企的歡迎。 產權交易市場應該積極開展多方面的交易品種,開展碳排放權、知識產權等品種的交易,擴大交易金額

(3)探索多種競價方式,適應多種項目競價

立足實際,同時學習上海、廣州等省市的先進經驗,探索開展綜合評審、電子競價、密封報價等新的產權交易競價方式,從而提高競價率,實現了國有、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4)調動辦事處積極性,全省上下一起開展交易競價

如今江西省產權交易所已設立了上饒、九江、景德鎮、宜春、鷹潭、新余6家辦事處,占領全省絕大部分市場。各辦事處應當積極開展拍賣等產權交易競價項目,全省上下一同為江西產權交易市場而努力。

四、結論

江西產權交易市場的良好發展能夠為資本的出讓提供一個正常的機制,促進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資本市場、產權市場,同時對于中小企業融資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江西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彌補目前的不足之處,從而完善產權交易,為非上市企業提權融資平臺,促進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 熊緒晴.江西產權市場發展的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7.

[2] 熊廣勤,劉慶玉.國企產權交易中的資產評估、轉讓價格與資產流失[J].經濟問題索,2008,(3):87-90.

[3] 江西產權交易所.江西:不良債權轉讓的新嘗試[J].產權導刊,2007,(1):52-53.

[4] 盧櫟仁.推進中小企業融資創新研討會在南昌召開[J].產權導刊,2011,(12):58-58刊.

[5] 盧櫟仁.企業國有產權交易60問(之六)[J].產權導刊,2011,(12):71-74.

第5篇

關鍵詞:碳排放;碳排放權交易;加州CCER試點

中圖分類號:X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04-0080-03

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氣候變化問題具有全球性。各國政府和機構都在積極尋找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包括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及創新利用市場機制等。碳排放權交易是利用命令規制手段和市場激勵手段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手段,科斯定理是其交易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它是指在國家、地區或行業碳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確定的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賦予碳排放行為合法權益,將其進行量化,并允許其擁有像商品一樣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權利,以此達到減少碳排放總量的目標,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2005年,伴隨著《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碳排放權成為國際商品,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參與其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作為一種新興的市場機制,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得到發展。從2005年開始,歐盟27國及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3國啟動了歐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EUE mission Trading System),從2013年1月1日開始已經進入第三階段(2013-2020),目標是到2020年在1990年排放總額的基礎上降低20%。區域性溫室氣體倡議(The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是美國第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強制性減排體系,由美國東北部及大西洋沿岸中部的10個州組成,只針對電力部門的區域溫室氣體項目并進行排放權拍賣,目標是到2018年降低電廠溫室氣體排放的10%。2007年,西部氣候項目(The Western Climate Initiative,WCI)正式成立,發展至2009年底共涵蓋美國西部七州和加拿大四省,目標是到目標是到2020年該區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5%。2013年1月1日,美國加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運轉。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6月,深圳碳市場鳴鑼開市,作為唯一進行交易的試點市場運行至今近半年,為其余試點提供了實際運行經驗,緊隨其后,11月26日,上海碳交易上線,11月28日,北京碳交易上線。

美國加州經歷了六年的準備,于2012年正式啟動加州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州的機制綜合了美國及歐洲其他排放限額與交易機制的最佳做法,總結了美國區域性的排放權項目經驗,并進行了創新。加州排放權項目包括約139家工業企業,并且已經開展了三次排放權的拍賣。加州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和實施方面的經驗,對中國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文根據加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產生和實際運作情況,重點介紹加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和實施的關鍵因素:排放限額的設定、分配、拍賣、補償及法律監督與處罰。

1 加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概述

加州的總量管制和交易項目是實現《全球變暖解決方案法》(又稱AB32公司法)的關鍵要素。排放限額與交易計劃采用市場機制來獎勵減輕污染的公司,確保加州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實現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該項目共分作三個階段,包括第一階段(2013-2014年),第二階段(2015-2017年)及第三階段(2018-2020年),每一年,允許排放的水平和額度數目都要下降。

加州已于2012年11月舉行了第一次排放權配額拍賣,各相關企業于2013年1月1日已開始執行該項目。第一階段(2013-2014年)的企業主要是大型工業企業(年排放超過25000噸二氧化碳當量)及加州內的電廠(年排放超過25000噸二氧化碳當量)和電力進口商;第二階段(2015-2017年)增加天然氣和交通燃料供

應商。

在加州的總量控制和交易項目下,所有的重點溫室氣體排放單位必須強制上報,在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備案,每年上報其溫室氣體排放,并通過獲得或購買排放權配額的方式來支付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每一個排放權配額就相當于一噸溫室氣體(一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所有上報的排放量必須通過公認的獨立第三方驗證,并得到加州的認證。沒有完整或及時上報將面臨經濟處罰,同時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會上報的減排量。

2 設定排放限額

如何設定排放限額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得以正常運轉的關鍵問題。加州為地區排放權的總量設定了限額,旨在到2020年把加利福尼亞州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相當于減少15%。2013年的排放量目標比預計2012年排放量低百分之二,2014年下降兩個百分點,以后每年(截止2020年)排放權總量每年下降三個百分點。目前,加州的排放權總量管制涵蓋著多個行業累計600家企業(每年排放超過25,000噸二氧化碳的企業),從2013年開始包括發電企業和大型工業企業,并計劃于2015年增加天然氣、交通燃料和其他燃料的供

應商。

3 分配排放配額

加州的機制綜合了美國及歐洲其他排放限額與交易機制的最佳做法,通過在計劃初始免費提供許可額度來幫助完成過渡,允許公司企業儲存其額度以便將來使用,并且建立了額度儲備以保持市場價格的穩定。每一年,允許排放的水平和額度數目都要下降,從而為大幅減少排放提供逐步的但卻強有力的推動力。同時制定排放權份額時,不是基于企業過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是基于企業的產量,并將企業和行業內最好的企業進行對比,建立排放權標桿。

具體來說,大型工業企業在項目開始之初可獲得免費的排放權配額,但是在項目后期必須購買拍賣的配額。工業部門的配額量按照該行業平均排放水平的百分之九十進行分配,并逐步下降。這個排放平均水平是基于企業的能效水平對標而計算得出,從而獎勵高能效的企業。按照企業的產量和效率水平,每年對企業的配額數量進行調整和更新。而電力公司可獲得免費的配額,配額的額度按照近年來平均排放水平的百分之九十而設定。但是,電力公司必須拍賣所有配額,其拍賣所得必須返還給電力消費者。

4 拍賣排放配額

到目前為止,加州已分別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和2013年5月成功舉辦三次排放權的拍賣,拍賣的最低價格維持在每噸二氧化碳當量10美元。同時加州利用追蹤系統(CITSS)對排放配額的使用情況(包括二級市場)進行追蹤。加州政府鼓勵市場廣泛參與,并采取了特別措施維持排放配額的拍賣價格,包括為碳價格設置了保留(最低)價格,防止價格過低;以及建立成本控制儲備,并保存配額總量的百分之四保存作為戰略性儲備,其目的在于將成本維持在可管理的范圍,同時也確保配額能有更高的定價。另外,為防止市場操縱行為,限制配額保留數量和購買數量。加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分作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兩年,第二及第三階段為期三年,能對市場進行更好的調控,以應對未來的市場變化。

5 排放權補償

加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規定排放權補償必須是額外的、可量化的、真實的、可核查的、可實施的及永久性的。排放權補償項目必須滿足加州認可的條款要求,并通過獲得加州公認的第三方驗證機構的核查,其份額不能超過總減排義務的8%。

6 法律監督和處罰

每年受到總量管制的行業提供的配額和補償占前一年排放量的30%。每三年,這些行業提供的配額和補償,涵蓋在這為期三年的階段中剩余的排放量(第一階段為期兩年)。如果沒有按期完成目標或配額不足,期限外的每噸排放量必須獲得四個配額。也就是說,排放權配額的價格將提高至原價的四倍,對那些沒有按期完成目標的企業進行處罰。

7 對于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示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建立到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排放權的總量控制和交易,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機制,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這個市場的建立和正常運轉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中國的排放權交易試點從項目開始到市場的啟動,籌備時間非常短,同時七個試點城市的碳排放權市場的建立與實施的規則也不盡相同,各地在碳交易體系的政策法規、核查核算、配額分配、交易機制、平臺搭建等領域做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成果,這也造成了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復雜局面。

在碳排放權補償方面,國內7個碳交易試點對CCER的進入做出不同規定,在已公開的方案中,上海市的《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辦法》(草案)中對CCER的使用限制為年配額的5%;天津的試點實施方案中規定了10%的比例;這兩個試點均未對項目范圍進行限制。而湖北、廣東則規定了用于抵消的CCER需為省內產生或省內備案的項目,比例均為10%。北京市的抵消比例大約為5%(有部分優先考慮西部地區項目),同時北京市轄區內項目獲得的核證自愿減排量必須達到50%以上,即對想使用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消的企業來說,每使用一噸的CCER其中就得“搭售”半噸的本地項目;重慶市的抵消比例約為8%,可能限制在本市范圍內;深圳比例尚不明確,但也將優先考慮中西部地區減排量。

第6篇

關鍵詞: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文化產權交易;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75-03

一、內生發展強勁,外部環境優良:中國文化產權交易迎來繁榮發展曙光

從2009年6月國內首個綜合性文化產權交易平臺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到2010年7月中國首個基于“權益拆分”模式的資產包在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完成發售,再到2011年11月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短短的兩年時間,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得到了火爆的發展。藝術品份額化交易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如此迅速,根本原因在于兩點:一是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其打下堅實基礎;二是文化與金融的雙向需求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這兩點,同樣是整個中國文化產權交易繁榮發展所必備的條件。因此,可以說藝術品份額化交易迅速發展為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未來的繁榮發展帶來曙光。

1.國內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基于文化產業的內生發展動力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內文化產業近幾年成績非凡。2004—2008年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3%,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長速度高近5個百分點;2008—2010年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2%,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長速度高了近1倍。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5.8%,占GDP的比重為2.75% [1]。《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將首次超過3%。文化產權交易是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的行為,伴隨著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不斷增長,文化產權交易未來也必將迎來自身的發展春天,形成繁榮發展的局面。

2.文化與資本的雙向需求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目前文化市場與資本市場雙雙走向繁榮的時期,無論是文化的發展還是金融的發展,都有必要互相融合,形成綜合發展的體系,達到雙贏的效果。這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恰恰致力于文化與資本對接的文化產權交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文化產權交易相關機構和服務的完善

面對良好的發展契機,文化產權交易相關機構和服務應當借鑒藝術品份額化實踐中所做出的有益嘗試,吸取其發展中的教訓,促進自身成熟完善。

1.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分類,明確文化產權交易覆蓋范圍。文化產權交易的覆蓋范圍主要依托于文化產業的范圍及分類,目前中國文化產權的分類標準主要是依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類》。根據此分類標準,文化產業包括影視、出版、廣告、演藝、旅游、會展、設計、傳媒和動漫等九個行業大類。

目前“中國文化產業分類標準依據的是北美產業分類標準” [2],國內借鑒西方成熟的文化產業的分類方法,對接軌國際市場雖然具有積極意義,然而這種分類方法同時也把許多由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衍生的文化產業類型諸如“中國文化的工藝(玉器、瓷器、陶器)、園藝(建筑、園林、生態)、習藝(酒藝與茶藝)、絲藝(刺繡、紡織、服飾)、書藝(書法、繪畫、水墨藝術與漢字、漢學文化產業)” [2] 等排除在文化產業核心層次之外。

目前,上述所提到的中國文化的工藝、園藝、習藝、絲藝、書藝等五個類別在國內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是文化產權交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額。鑒于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情況,國內文化產業的分類應當進行適當完善,將以上類別納入到文化產業的核心層中。重新界定文化產業范疇,才能明確文化產權交易覆蓋范圍,并通過此舉為文化產權交易的繁榮發展打下理論基礎。

2.完善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多種類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相結合。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金融創新之一就是其形成了場外市場,實現了對藝術品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延伸,最終向西方成熟的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和場外市場相結合的藝術品產權交易市場邁進,這對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完善有所借鑒。

目前國內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圖書展、動漫節、文化博覽會、演出季、影視節等短期文化產權交易方式;二是各級各類文化產權交易所。對于專業文化產權交易所來說,應當及時全面理清國內現有文化產權交易所的基本情況,摸清每個文交所的所有制狀況,采取合理措施促進各文交所向國有或者國有控股改革,通過文交所改制保證文交所能夠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性公正性的服務平臺。對于圖書展、動漫節、文化博覽會、演出季、影視節等短期文化產權交易方式來說,它們是專業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重要補充,未來可以逐步引導短期文化產權交易精品化,形成品牌。在專業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和短期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中,應以前者為主,后者補充,最終形成多種類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相結合的完整格局。

3.拓展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平臺功能,豐富文化產權交易產品種類。中國雖然成立了一大批文交所,但各個文交所的產品種類尚且有限,還有的文交所規定的業務范圍較廣,但實踐中有的業務并未開展。這種情況造成文交所“信息集聚、價格發現、資本配置、中介服務、制度規范”等五大功能尚未能真正發揮,由此要拓展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平臺功能,豐富文化產權交易產品種類,促進文化產權交易向多元文化產權發展。

首先是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平臺功能拓展。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定位與職能需要向綜合性發展,而非單一的定位于文化產權交易。只有建立“集文化資源價值發現、挖掘與建構,文化產權與交易,文化產權投融資匯集、文化企業孵化、文化產權登記托管、文化產權資本培育于一體的交易平臺” [3],才能真正匯集全國各地優秀的文化資源及金融資源,才能使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真正成為文化與資本交會對接的重要陣地。

針對中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產品單一的情況,要建立以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為主導的產品創新機制,鼓勵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主體開展自主創新,豐富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產品結構,構建文化產權交易的“超級市場”,真正使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成為一個“信息聚集”和“價值發現”的平臺。

4.完善文化產權交易的交易和退出機制。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實踐初期因為交易機制和退出機制存在問題而產生了諸多混亂。譬如文交所采用的“T+0”的交易機制造成了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炒作嚴重;文交所普遍缺乏明確的退市機制也進一步加劇了藝術品份額化交易亂局。吸取藝術品份額化交易中的教訓,文化產權交易中應完善交易和退出機制。

在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中,應制定合適的投資者準入門檻,使具備相當資產規模、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先行進入這一市場;明確的信息披露機制,及時披露同類產品的市價及異常交易活動和對其處理辦法;各類文交所本身不直接參與交易,僅在提供服務平臺基礎上收取撮合交易傭金。

文化產權交易退出機制方面,應當達到通過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實現文化產權和資本對接的目的。對于知識產權開發、旅游文化發展、影視作品股權等非實物文化產權,可以制定相關細則,促進文化產權交易雙方達成交易意向后直接進入后續資本開發階段;對于藝術品、手工藝品等實物文化產權,可以將其歸分為一個2.5級市場,在現有的大的拍賣基礎之上,作為一個中短期的類型于拍賣預展的替代方式。

5.加強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周邊機構聯動,擴充鏈條服務能力。建立科學的文化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引入各類權威的文化產品價格指數,用規范的指標評價體系降低傳統文化產權價值評估較為隨意的現象。文化產品真偽及品位的鑒定方面,可以由政府牽頭組成一個全國范圍內的權威鑒定評估機構,憑借鑒定家的專業文化素養和鑒定學識、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依托專業、規范的鑒定程序和行業自律意識服務于藝術品鑒定市場,確保鑒定結果的真實公正。在文化產權尚未交割之前,對進入文交所進行投資的資金交由銀行托管,待產權交割完畢后再行給付。在對文化產品進行科學價值評估的基礎之上,主動為其辦理保險,以降低后期保管、交易、交割中的各種風險。“統一文交所的發行商或交易商的職責和義務,其中承銷、經紀及保薦等業務部分嚴格由不同利益主體,改變目前文交所、人和藝術品持有人利益勾連串通的現象。” [4]

在加強文交所與周邊機構服務聯動時,一要保證文交所的主導地位,二要明確各機構在整個服務鏈條中的角色定位,既要避免服務鏈條缺環,又要避免不同機構的定位重疊,同時還要強化各機構間的權利制衡,將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成為公平公正和服務全面的平臺。

6.提升文化產權交易項目品質,創新文化產權交易方式。首先是提升項目品質方面。為了破解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出現的“檸檬效應”[5],必然要樹立服務精品項目的理念,實施措施提升項目質量。比如可以更加完善文化產權上市項目的遴選流程和輔導培訓體系,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在全國各文交所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權交易項目庫,組織文化產業專家對項目庫的項目進行遴選,邀請專業文化產權經紀公司對專家遴選出的項目進行專業輔導,提升文化產權項目的策劃水平。其次是創新文化產權交易方式方面。對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影視拍攝制作等文化產權,可以創新采用股份共享、資源共享的非完全式產權交易,即在文化產權的交易中交易其中一部分份額,或者交易的僅為使用權而非所有權,文化產權出讓方和受讓方合作開發,收益共享。此外可以開發電子網絡市場,將全國性文化產權交易所聯網互通,“同時將各文化產業園區作為子市場,增強地區間、園區間的互聯互通”[6],形成一個多中心、多終端的網絡式電子交易市場系統。

7.規范文化產權交易法律法規監管和政府監管。藝術品份額化在缺乏監管和約束之下,最終陷入了違規操作、無序發展、投機過度的發展亂局,也由此引來了“38號文”對其的限制。以小見大,整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目前監管體系也需要全面規范。

法律法規監管方面,可在《物權法》、《證券法》、《民法》、《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中補充對文化產權交易的規定,為文化產權交易活動提供完備的存在依據和監管依據。在文化產權交易運作方面,相關部門可出臺法規乃至細則來監管和約束文化產權交易中可能出現的種種行為。

政府監管方面,政府監管對于文化產權交易的日常運作更為接近也更為細致,因此在文化產權交易的監管中應發揮更重要作用。政府在文化產權交易監管主體的構成、監管內容的界定以及監管原則的設置等方面都應嚴格規范。(1)監管主體。由于文化產權交易終究是關于“文化”的產權交易,因此在監管主體方面,宣傳部門和文化部門應當占據主導地位,負起牽頭監管的責任。除政府機構的監管外,政府可以牽頭成立文化產權交易的行業協會等聯合性組織,行業協會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發揮自律監管作用。(2)監管內容。政府在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中的監管作用主要要著眼于設計文化產權交易的市場準入規則、市場運作規則,建立和健全競爭機制,監督和糾正文化產權交易市場中出現的違規行為。(3)監管原則。一是適度性原則,監管應當以促進文化產權交易健康發展為度,不可過松,也不可過嚴,為文化產權交易留足發展的空間。二是全面性原則,對文化產權交易發展軌跡、文化產權交易日常運作以及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各類風險等方面均應有所涉及。三是動態性原則,監管應著眼于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最新狀況,促使文化產權交易的發展進程與市場發展相協調。

三、體現文化特色,發掘金融力量:文化產權交易的文化與金融雙向發現

藝術品份額化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其將藝術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進行對接,其迅速衰落的原因之一是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淪為純粹的金融工具,被資本投機所綁架,即金融市場將藝術品市場遮蓋。因此,在整個文化產權交易中,既要體現文化的特色,又要借助金融的力量,二者是一種對接和融合的關系,目標是實現文化市場和金融市場的雙向發現,二者的結合既不能是兩張皮,也不能是某一市場吃掉另一個市場。

1.文化產權交易必須體現文化的特色。文化是文化產權交易的核心內涵。在文化產權交易的實踐中,無論是交易項目遴選還是價格評估等方面不能完全套用其他產權的項目遴選和價格評估機制,一定要體現出文化產品的特殊性,體現出文化的特色。(1)被遴選的項目一定附著先進文化的特質。所謂先進文化特質是指被遴選的項目要具備文化陶冶作用或者在經過開發后能夠進行文化價值實現、文化影響力的拓展。譬如藝術品的遴選,必須是能夠在中長期內有收藏價值,能夠存在升值預期,且能夠從藝術品中讀到美學價值、歷史價值等,贗品不具備以上特征,便不能成為產權交易的標的。(2)價格評估需運用文化產品特殊的評估工具。一般產權的價格評估,常常依據其價值及供求關系進行,然而“并非所有文化產品的價格都能正確地反映出該文化產品的價值”[7],且很多文化產品的稀缺性以及政策性決定了這些產品的供給彈性非常小,因此針對文化產品價格的評估,需要運用專門的評估工具。譬如藝術品的價格評估,可利用梅·摩西指數和特征價格模型等西方成熟經典模型,估計藝術品的未來收益期望和合理價格。

2.文化產權交易必須借助金融的能力。文化產權交易由于在國內尚處在成長階段,由此在發展中需要借助金融體系的力量,借鑒金融體系成熟的運作方式,促進自身進一步完善壯大。在此方面,金融體系中的銀行、保險、基金等多個類別都為文化產權交易提供了運作工具或是運作模式的參考。(1)銀行。銀行在文化產權交易中除了可以提供貸款支持外,還可以為文化產權交易的資金提供安全的第三方托管和結算。為了保證資金的安全,文交所可以通過銀行的支付中介業務匯劃資金。銀行為文交所開設的專門賬戶用于保管和集中存放客戶交易資金、資金交收備付金、發行保證金、交易傭金等。該賬戶實行專戶管理,資金封閉式運行,進行用于客戶交易資金劃轉、資金交收備付金收取、手續費收取、發行保證金收取等約定用途。(2)保險。保險是降低文化產權交易標的物風險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文化產品在價格評估和真偽、品位鑒定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估值和鑒定的準確程度對保險公司的影響非常大,由此限制了保險公司文化產品保險業務的開展。2010年12月,文化部與保監會聯合了《關于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并公布了第一批11個文化產業保險試點險種。首批文化產業保險所涉及的全部試點險種幾乎全部與文化產權交易的標的存在一定的關系,因此對未來文化產權交易標的物的保險將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3)基金。公募基金成熟運作模式可以為文化產權交易所借鑒,即有專門的監管機構負責文化產權交易監管,文交所負責交易項目管理,銀行負責資金管理等。私募基金方面,文化產權交易可借鑒私募基金的融資和投資方式,大力發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增加文化產權市場機構投資者,這是改善中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投資結構、提高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活動水平、促進中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逐步走向規范化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丹.文化產業去年增加值突破1.1萬億[N].經濟日報,2011-10-08.

[2] 皇甫曉濤,賴章德.關于文化產權交易的理論思考[J].中國美術,2011,(6):8.

[3] 朱李鳴,西沐.從戰略高度重視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建設[J].浙江經濟,2011,(12):17.

[4] 白潔.對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7).

[5] 周正兵.中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出版,2011,(9).

第7篇

關鍵詞:環境問題;排污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現狀;市場模式

中圖分類號:TK227.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02

一、我國排污權交易現狀

(一)我國在排污權交易制度方面的實踐

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過已先后在十幾個城市開展了排污權交易的實踐活動,主要涉及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等方面。在水污染控制的領域,1987年在上海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和淮水源保護區率先進行了排污權交易的實踐,我國的首個排污權交易中心于2007年11月在嘉興掛牌成立,至此,國內的排污權交易已經正式步入規模化、正規化的軌道。

(二)我國排污權交易中尚且存在的問題

1.排污權交易制度法律體系的不完善

我國對排污權交易尚無系統的法律規定,排污權交易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僅有一些法律效力較低的地方性法規,缺乏一定的規范性和權威性。國家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控制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雖然提到了排污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但尚無相配套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地方雖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排污權交易辦法,然而由于缺乏法律效力的約束,執行起來計較尷尬,也容易引發排污企業的抵觸心理。目前,只有江蘇省等個別省份的個別條例真正通過立法確立了排污權交易的地位和執行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述三個國家現行的法規的不足,但這些只是地方性單行法規,受適用范圍和地域的限制,效力僅限于本行政區域,這就阻礙了一些不同地域的企業進行跨地區的排污權交易。

2.排污權交易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及交易主體錯位

排污權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從而進行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因此,建立和完善排污權交易的市場機制就成了排污權的有償取得與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必不可少的環節。按照市場經濟理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排污權交易實踐,排污權交易的主體應該是市場主體,然而在我國,政府部門尚未實現角色轉換,目前實施的排污權交易都是在政府干預下進行的,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行為。某些地方甚至背離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明文規定排污權交易必須發生在排污企業與環保部門之間。市場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種引導環境資源有效配置的機制,而這種政府壟斷和過分干預型的排污權交易模式,限制了市場機制的功能發揮,降低了市場主體做出市場行為的可能性,使得交易結果只能取決于個案談判的成果,或者只能靠政府的行政安排來調動和配置資源,而排污權交易也會因此增加了蛻變為政府謀利工具的可能性。

3.交易成本較高

科斯將排污權交易的成本概括為三個部分,一是信息搜尋成本,指交易主體為達成交易而在排污權交易市場上搜尋基礎信息;二是談判決策成本,指交易主體為促成交易而在排污權交易談判中所支付的成本;三是檢測執行成本,主要指政府為維持交易秩序、促進合法交易而對排污權交易過程進行監測、引導、監督、管理所支付的成本。理論上的排污權交易是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參與各方面都有充足的信息,交易是頻繁的,價格完全由供求關系決定。但是在我國,完全的排污權交易市場尚未建立,市場主體過少,而且企業參與度不高,信息也不充分,此外,我國排污權交易的主體90%以上都是中小型鄉鎮企業,規模小且分部分散,因此交易費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是交易費用的存在會降低交易主體市場行為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整個排污權交易體系,使交易成功率下降,妨礙排污權交易制度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

二、我國排污權交易后續市場建成模式展望

(一)展望一

明確交易主體,合理分配交易客體,真正將排污權交易做成一種市場機制導向的行為。

前面對問題的界定中已經提到過,排污權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以保護環境的經濟手段,按照市場經濟理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排污權交易實踐,排污權交易的主體應是市場主體,尤其指排污企業。因我國應加大相關研究的力度,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合理劃定政府和企業的任務分工和管轄范疇,以此來帶動我國排污權交易市場的良性發展。我國政府部門應盡快實現角色轉換,逐步減輕對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干預力度,放權給相關排污企業尤其是主要排污企業,讓他們在交易中發揮主要作用。但是政府部門也要擺明自身的立場,要時刻關注國際市場的動態變化,并結合國際大趨勢及時對國內市場做出相關調控,做好與排污權交易市場本身的配合工作,充分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有形作用,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交相輝映,以此來達到有形無形作用同時發揮效力的效果,以刺激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功能發揮,加大市場主體做出正確市場行為的可能性。

(二)展望二

界定合理的排污權價格,使得企業從排污權交易中獲取相關利潤。

排污權價格與企業獲得排污權的邊際排污成本之間存在三種關系,即等于、大于和小于關系。當市場價格高于企業所獲排污權的邊際排污成本時,該企業可以這一價格賣出若干單位的排污權指標,從而獲取相關利潤。當市場價格低于本企業所獲排污權的邊際排污成本時,該企業可以這一價格從市場買進若干單位的排污權指標用以排污,獲取相關利潤。當市場價格等于本企業所獲排污權的邊際排污成本時,此時該企業可采取不買進或賣出排污權指標,同時這也說明了此時該企業的邊際治污成本恰好等于社會的邊際治污成本,不能從排污權交易中獲取額外利潤。

因此,在界定排污權交易市場價格時,要綜合考慮環境狀況、市場需求供給狀況以及企業邊際治污成本和社會邊際治污成本等多方面的問題,以追求環境效益的最大化為核心目的,在此基礎上,合理衡量其他各相關方面的因素,以實現在環境效益最大化的同時達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展望三

切實抓好排污權的有償使用,真正將生態經濟化,將環境權益明確化。

排污權的總量是由環境總量確定的,而環境容量是有限的,而且逐步呈現出一種日漸稀缺的態勢,生態經濟化是指稀缺生態資源進入人類經濟系統后的資本過程,表現為稀缺資源有償化和外部成本收益內部化。排污權的有償使用屬于排污權在環境容量資源日益稀缺的條件下,政府通過有償使用的方式向排污者征收費用的過程,是排污權這一生態權的資本化和經濟化的過程。排污權的有償使用具體牽扯到三個方面,即政府、企業即居民,對政府而言,政府作為初始排污權的所有者,通過有償出讓初始排污權,真正實現了國有資產的價值;對企業而言,有償獲得初始排污權以后,既可以用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也可以通過污染減排將節余的排污權有償轉讓給其他企業;對居民而言,有償使用排污權后,更加有力的保障了滿足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所要求的環境質量。

三、建立排污權交易的寡頭壟斷市場模式

根據以上關于我國排污權交易后續市場建成模式的分析和展望,不難看出,我國排污權在交易過程中存在的最大瓶頸即排污權主客體的不確定性。電力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以寡頭壟斷市場的模式經營,而電力部門CO2、SO2、NOX等污染氣體的排放大戶,要實行排污權交易必然需要這一部門的參與。在實行排污權交易后,電力部門必然受其影響。因此,如果能找到一個交匯點,使得排污權交易市場和電力市場兩者相結合,那么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市場就能夠像電力市場那樣以寡頭壟斷的方式去經營,這樣排污權的主客體也就隨之明確了。影響電力部門的主要的兩個方面是排污權的價格和排污權的分配方式。在完全競爭性的排污權市場中,環境資源的價格是靈敏的,能完全反映資源的稀缺性。每個參加排污權交易的企業對于價格都有完全的信息,對于環境資源現在和未來的供求狀況有充分的了解,排污權的價格隨著供求狀況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排污權交易的實現都以均衡價格為條件。然而,在寡頭壟斷的排污權交易市場中,企業可能通過自己的買賣行為左右排污許可證的價格,市場配置環境資源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的發揮。因此,對于寡頭壟斷條件下排污權市場的定價策略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在寡頭壟斷市場條件下,定價企業試圖通過控制信用或許可價格,減少自己治理污染的財政負擔。由于初始理責任的分配方式會影響到該企業實現自己的目標的程度,因此可以分別從拍賣和豁免兩種分配方式出發,分析寡頭壟斷企業操縱許可價格的行為。在受到操縱的拍賣市場上,最大利益獲得者是接受價格企業,而不是定價企業,然而政府的拍賣收益卻減少了。但是,政府可以設計出特別的動機協調拍賣方式加以對付,對壟斷企業單方面利用自己的投標控制價格的動機加以限制,縮小其在拍賣市場上的損失。

這樣,迎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排污權交易市場模式就建立起來了,它模仿電力市場的特點,形成一種以排污權為主體的寡頭壟斷市場,這樣就可以刺激排污交易成本高的企業控制自己的排污量,同時使得那些排污交易成本低的企業能夠得到更多的排污權,從而實現均衡水平下的排污權的合理分配。在壟斷企業的控制下,排污權交易市場也能得以順利發展下去。

第8篇

關鍵詞 碳交易市場;碳交易;碳金融

一、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

目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近幾年,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可謂事態迅猛,無論是在碳交易量還是在成交額上都有大幅增長(見圖1)。2008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相繼建立,開啟了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之路的大門。現今,我國的碳交易更多的是依托清潔發展機制(CDM)而產生,即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與我國合作投資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從而換取溫室氣體的排放權,其減排量用于發達國家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承諾(見圖1)。

據聯合國CDM項目執行理事會的數據,截至2009年11月,我國在聯合國注冊的項目已達671個,占注冊項目總數的35.15%,獲得經核準的減排量1.69億噸,占核發總量的47.15%,項目數和減排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已經交易的基于項目的碳排放權中,我國也占據了較大比重。我國提供的原始CDM減排量達到了總項目的84%,CDM交易的份額一直處于統治地位。可以說,我國目前是碳交易初級產品最大的供應國。

二、我國碳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碳交易市場還很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一)只顧眼前利益,忽視減排技術。雖然我國CDM項目的開發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我國所擁有的減排潛力比還相去甚遠。面對CDM所提供的額外發展機遇,一些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和部門尚不夠重視。在引入資金時,也并未重視有效的引入國外的先進減排技術,而只顧眼前利益,致使我國的CDM項目的發展只停留在產業鏈的下端,沒有話語權。同時,由于不重視技術的改革和創新,這幾年向聯合國提交的CDM項目申報,被拒絕注冊的也比較多,國際市場買家也不大看好。比如聯合國掌管碳交易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審批權的執行理事會(EB)第51次會議就拒絕了十個中國備受關注的風電CDM項目。其中包括內蒙古輝騰梁風電場二期項目等已經進入有條件注冊狀態的中國風電CDM項目。而給出的拒絕原因是“成本費用上的改變可能會導致投資者投資動機的改變。EB不能夠評估現行費用的合理性,因此不為注冊”。

(二)注冊項目在國際上認可度不高,項目領域不夠寬泛。盡管我國注冊項目的減排量處于領先地位,然而我國成功注冊的項目數量仍遠落后于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和巴西等國(見圖2)。此外,我國與印度等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相比,已開發的CDM項目領域也不夠寬泛。一方面由于在減排量交易上,中國主要是供應國,即賣方,而在買方和中間商,甚至審核機構都參與的比較少,這就導致我國在國際碳交易上沒有話語權。另一方面,我國現有碳交易產品品種較為單一且多集中于低層次的減排領域,減排項目缺乏多樣性。由此可見,我國的碳交易市場仍處于國際碳市場和碳價值鏈的低端,這也導致了我國碳排放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

(三)我國碳交易定價受限制。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碳交易價格一方面受到國際交易市場的影響,減排項目幾乎完全依托歐美國家的交易平臺,在交易方式、價格、程序及手續方面都沒有自由決定權。另一方面,國家所制定的碳交易的最低限價也加劇了我國碳交易價格定價調整的難度。

三、對目前碳交易市場存在問題的解決思路

碳資源作為一種戰略性的資源,碳交易的更好更快發展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針對目前碳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主要提出如下幾種解決思路:

(一)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增強話語權

政府應該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高尖端人才,改善目前我國CDM項目技術落后,沒有話語權的問題。同時,應盡力爭取在聯合國CDM項目審定中給予中國專家更多地參與機會。以改善目前CDM的審定者基本來自歐盟的現狀,增強我國的話語權。

(二)完善碳金融市場

政府應該對CDM項目建立完善的交易制度和合理的監督機制,實行行業準入原則和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原則。將金融機構吸納進來,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碳排放權交易期貨品種,完善碳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要鼓勵中小企業和私人的參與。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主管機構,各級地方政府建立分主管機構,對本地區CDM項目進行統一管理,解決目前中介市場缺乏統一領導和管理的問題。同時也解決從業人員缺乏對CDM相關專業知識,對法規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解決從業人員業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三)對金融機構開辦CDM項目金融服務進行引導

一是要加強金融機構與國際專業機構之間的合作,為國內CDM項目提供最前沿的思路。二是金融機構本身應增強對參與到國際碳交易市場以及參與碳基金等金融產品的積極性和提高自己的金融業務水平,更好的服務于國內國際碳金融市場。

(四)完善碳交易定價機制

由于我國金融機構還不能完全參與到基于項目的碳交易市場中,因此CERs的定價機制控制在歐美買家手中,他們憑借在國際碳金融市場中的地位,主導著CERs交易。2011年2月16日,優點資本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北京環境交易所正式“中國低碳指數。該指數用于反映中國清潔技術領域境內外上市公司的整體表現,有利于促進中國碳交易定價機制的完善。截止2011年3月25日,該指數收報5727.97點,較基期(2006年12月31日)1000點,已有接近6倍漲幅。可見,2006年以來我國新能源領域企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市場對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潛力也是步步看高。同時,該指數作為金融衍生產品中的一種,也具有發現商品真實價格的能力,因此也有利于我國碳交易的合理定價。

第9篇

Abstract:This is the present people very matter of concern, also has the dispute question. This article had affirmed the place property right trading market takes our country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system's foundational marke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property right trading market's accord development.

關鍵詞:產權交易 產權交易市場 資本市場

Key words:Property right transaction property right trading market capital market

作者簡介:翟玉強,生于1970年,男,河南省新安籍,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洛陽理工學院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商品學會會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員,洛陽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研究方向為市場理論、企業經營與管理、高等教育等,已公開20余篇。

基金項目:本文是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編號為B127

一、產權交易市場的特殊使命和一般需要問題

1.產權交易市場基于國企改制的特殊使命而設立

(1)產權交易市場是我國政府為規范國有資產交易而量身定制的有形交易場所。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大多數產權交易機構最初是由財政局和國資局出資建立的,無論是事業單位還是企業組織,都是由政府批準設立并由政府指定部門監管,按政府制定的規則運行的國有產權轉讓的法定場所。各地的產權交易所從創建伊始,就肩負著為全國近13萬戶國有企業改制、近5萬億元經營性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退出服務的使命,同時還承擔著科技體制改革,知識產權向生產力轉化的重任。

(2)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

首先,在13萬戶國有企業中,股份公司有1萬多家,已上市的股份公司1400多家,還有近9000家的國有企業股權需要從產權市場尋求交易機會,其余國有企業從競爭領域的退出也需要通過產權交易市場這個資本平臺來完成。其次,長期以來,國企改革面臨“錢少、人多、機制不活”三大難題,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產權市場上盤活以閑置廠房和設備為主要形式的不良資產,通過盤活存量資產籌集資金,人力資源也需要隨著存量資產的盤活重新分配,并且在盤活存量資產的過程中,實現產權主體的多元化,完善企業運行機制。

2.產權交易市場基于經濟發展的一般需要而持續

(1)產權交易市場已經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基礎性市場。目前,產權交易所在交易對象上已從單一的企業產權轉讓,發展到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產權的交易;市場交易主體從單一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發展到國資、民資、外資等各類投資者進場并購重組;市場交易方式從單一協議轉讓,發展到可供不同類型項目交易的多種競價交易方式;市場交易領域也從單一制造業,發展到金融、文化、衛生、教育、現代物流、現代服務等產業。全國產權交易市場每年掛牌的交易標的物和實現的交易量遠遠超過了滬深證券市場的規模,彌補了證券市場未能覆蓋的交易品種,填補了主板的不足,支撐起了資本市場2/3左右的交易規模,極大地支持了國有資本結構調整、多元經濟發展、中小企業投融資和優化資源配置,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2)產權交易市場可以為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和資本私募提供合法的途徑。新《公司法》明確提出,股權轉讓可以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場所進行或者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及其相關文件提出,在發展較好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開展國家高新區內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流通的試點工作。可以說,通過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產權板”轉讓非上市公司股權已經具備合法性。

二、產權交易市場的組織模式和功能定位問題

1.產權交易所的組織模式

產權交易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產權交易所作為資本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自身的生存和長遠發展必須依靠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為此,首先就要建立企業法人的組織模式,如有限責任公司甚至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企業法人的交易所也像普通商業企業一樣,只有提供優質服務才能立足市場發展業務。同時,產權交易所只有按照商業模式運作,才能保持迅速的市場反應,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修改監管規則,更新監管標準,不斷提高產權交易的水準和效率。

2.產權交易所的功能定位

(1)產權交易所應該成為各類企業產權交易的服務平臺。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由地縣的中小企業逐步向省級、中央企業深入,地縣一級的國企改革已達到了“三個85%”。即85%的企業完成了改制;85%的遺留債務已經清理完畢;通過再就業,提供社會保障,離退休人員安置,85%的企業職工得到了妥善安置。這三個85%表明地縣一級國有中小企業的產權改革已經基本完成。盡管產權交易所協助國有產權轉讓和國企改制的任務還很艱巨,但是很顯然,隨著產權改革進程的推進,國有產權的交易資源會越來越少,如果產權交易市場僅僅立足于服務公有企業單位的改制,其生存基礎將會不斷削弱。各地的產權市場都將完成服務于國有資產退出的歷史使命,遲早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所以,產權交易市場應該逐步從特殊使命轉向一般需要,設法建立吸引各類非公有制企業進場交易的長效機制,為所有非上市公司的股權轉讓及其他各類企業的產權交易提供服務平臺,才是我國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發展的長遠之計。

(2)產權交易所還應該成為創業資本運作的一個重要平臺。創業資本是投融資活動的重要主體,與企業產權交易有著天然的聯系。一方面創業資本是催生產權交易的因素,另一方面產權交易又是創業資本切入的契機。所以,應當吸引創投機構直接參與產權交易所的組建和設立,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加強產權交易所與其他創投機構、基金公司、投資銀行的合作,讓這些專業的創投機構成為經紀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讓他們成為產權交易市場最活躍的力量,讓他們以投資者的眼光去規范、篩選企業,在為我國中小企業板或創業板提供更多更好企業資源的同時,也為當地產業升級和中小企業的擴張開辟充盈的融資渠道。

三、以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建設產權市場

應當科學地認識產權市場,產權市場的功能是什么,發展產權市場的目的是什么?這其中關鍵是正確地定義和諧產權市場這一概念。和諧的產權市場應該是:市場法制環境健全、市場參與各方誠信守法、市場交易行為“三公”、市場交投活躍、市場發展平穩健康。目前,我們在發展產權市場時沒有充分認識到它的功能和地位,或者說只看中它的交易鑒證功能,為了單向的需要強化了鑒證功能,忽略了市場的需要。客觀地講產權市場監管的困難也是有著深刻原因的,我們的職能部門太多,利益群體太多。

在建設和諧產權市場進程中,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嚴格按照“國九條”的要求規范發展產權市場,有計劃、有步驟的推動產權市場融入到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產權市場的轉讓方應嚴格落實國家關于國有產權進場交易的政策規定,規范進場,公開信息,公平交易,

同時應減少行政干預;產權市場的受讓方應通過市場化手段,公開競爭,杜絕暗箱操作;產權交易機構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平臺,從服務客戶出發,建立起公開、公平、公正、現代化的交易環境。參與產權交易的其他中介機構應該遵守職業道德和行業規范,規范從業。只有實現以上幾點,才能夠保障產權市場參與各方的合法權益,使產權市場和諧、快速、健康地發展起來。

四、建設和諧產權市場必須堅持科學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等六方面原則。在我們建設和諧產權市場的過程中,這幾方面原則同樣適用。

一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產權市場應該結合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來科學規劃、科學發展。雖然,中國產權市場的興起源于國資調整和國企改革,但從發展趨勢來看,產權市場應當定位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平臺,服務對象應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其他各類企業。

二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產權市場的建設與發展應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推進改革與創新,不斷實現交易品種的創新、交易方式的創新、服務手段的創新。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力度,不但與國內資本市場對接,還應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服務于境外資本進入中國。

三是必須堅持依法治市。產權交易的政策性非常強,需要政府從政策上、法律上給予明確的定義,但至今還沒有一部全國性的產權交易法律法規。3號令及其配套文件還不夠全面、到位。構建和諧產權市場必須加強產權市場法制建設,實施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

四是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系。產權市場的建設應當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

2006年年初,國務院國資委在海口會議上提出,產權市場“前三年打基礎,后三年上臺階”的總體要求。這一總體要求,正是以科學的發展觀對產權市場建設與發展所做出的戰略性部署。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產權市場正逐步成熟、完善,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并將最終走向和諧。

參考文獻:

[1] 章美錦,萬解秋.我國區域性資本市場發展路徑研究.財貿經濟,2008,(1) .

第10篇

一、處理好“四個統一”,進一步強化商品市場監管

現代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對市場的監管。作為政府市場監管的工商行政部門提出“監管與發展、服務、維權、執法相統一”的工作要求,對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四個統一”中“監管”是核心,與發展、服務、維權、執法相互聯系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據。

(一)處理好監管與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的關系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商品交易市場監管的目的,應該是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穩定、協調發展。新建商品交易市場應符合國家和地方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規劃,布局合理;改建和擴建商品交易市場應按照“交易升級、管理創新”要求,一方面使市場提檔升級。另一方面不加大商戶的商鋪運營成本,避免盲目發展、趨同投資。在監管中。工商部門不要過多干預商品交易市場的經營業務,而應協助商品交易市場在進行招商過程中,按照主體準入制度。合法進行經營,保證商戶的質量。辦理相應的手續。

(二)處理好監管與對商品交易市場服務的關系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積極為商品交易市場的經營管理者、商戶、采購商、消費者服務,工商行政管理監管的過程,就是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經營者、消費者的過程。為了保證商品交易市場的良好市場秩序。工商行政部門應避免直接與商戶、采購商、消費者打交道,而應積極主動與市場經營管理者形成合作關系。這一方面可以避免商品交易市場的多頭管理,又可以充分調動商品交易市場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減少監管成本。

要在商品交易市場服務中依法加強監管,在監管中體現良好的服務。如在農民進入市場堅持“扶持和培育”監管政策方面,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律免收登記費,對農村流動小商小販、農民在集貿市場或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區域內銷售自產農副產品,一律免于工商登記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費,就受到農民的歡迎。

通過商標注冊、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等服務措施,培育農產品名優品牌。通過培育農村經紀人,實現農民生產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幫助農民實現農產品從農村流向城市,使農民增加收入,同時,又將農業生產資料從城市流向農村。使農民獲得必須的生產資料,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許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商戶的開戶注冊、商標登記……提供一系列的服務,使商品交易市場和商戶感到十分方便、快捷、舒適。

(三)處理好監管與商品交易市場維權的關系

維護商品交易市場的信譽和權利、維護商戶信譽和權利,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維護廠商權益,維護消費者權益。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

要依法維護市場經營管理者、商戶、采購商的合法權益,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執法工作,保護競爭,反對壟斷,反對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努力營造公平競爭、和諧誠信的市場環境。

要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建立完善工商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消費維權體系。大力推進12315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建立健全12315投訴中心,強化“一會兩站”建設,把12315網絡延伸到市場,把市場監管觸角延伸覆蓋到場廠掛鉤、場地掛鉤的基地;強化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加大服務領域消費維權力度。著力解決與城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領域熱點問題。

落實市場準入、收費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和扶持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創辦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實現就業和再就業。通過擴大就業門路,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社會穩定。在查處取締無照經營中,堅持取締與疏導相結合,積極做好引導規范工作,扶持社會弱勢群體合法經營,幫助他們解決生計問題。

(四)處理好監管與商品交易市場執法的關系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監管,規范執法行為,這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提高執法效能、樹立良好形象的保障。要切實規范執法行為,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堅決克服、違法行政和執法的隨意性,切實做到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對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如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應解決食品經營者進貨驗證驗票、購銷臺賬、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質量責任、自查自糾等自律制度的建立和落實,鞏固食品安全“關口前移”工作成果。

加大商品交易市場注冊商標行政保護力度,積極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制環境。(1)嚴厲查處商標侵權假冒案件。進一步提高商標執法水平。(2)認真做好涉外商標保護工作。(3)加強著名商標認定和馳名、著名商標保護工作。

在商品交易市場應避免以罰代管,要加強法制監督和執法檢查。積極開展效能監察,嚴格落實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要切實轉變職能,推進管理創新,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執法公信力。樹立良好的執法形象。對于農村市場和農產品市場,應開展“紅盾護農、經紀活農、合同幫農、商標富農、權益保農、政策惠農、市場助農”等“七農工程”。

二、用“四個統一”來解決商品交易市場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處理好商品交易市場“管辦分離”后存在的問題

1.處理好“管辦分離”后存在的“人財物”問題

在我國現有的7萬多個商品交易市場中,有些市場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早期用國有資本投資興建的,2001年“管辦分離”改革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從“經營市場”轉變為“監管市場”,實現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一個歷史性轉變。在這個“角色轉變”過程中。由于時間較緊,許多地方還存在一些遺留問題。按照“四個統一”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真正實現“管辦分離”,履行自己的監管職責,使監督管理與市場經營相分離,做到“人財物”分離。

2.處理好“管辦分離”后的市場管理費的歸屬權問題

市場管理費是歷史遺留下的一個經濟問題,“管辦分離”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再經營市場,就不應該收取經營管理費,而由經營管理市場的主體收取其市場經營管理費。目前許多市場的政府代管機構是“市場服務中心”,應由其自主經營和管理商品交易市場,并將其市場經營管理費用取之于市場,用之于市場,這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避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與其爭利。從長期來看,與市場經營管理無關的“市場管理費”應該取消,真正實現“放水養魚”的經濟目標。同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應積極支持市場服務中心由現有的事業性組織再轉型為企業性經營組織。

當前的問題是: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仍然收取市場管理費,并將其轉化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組

成部分:另一方面市場服務中心經營市場時也收取必要的市場管理費。因此改革后他們的負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特別是一些市場升級改造后,增加的經營成本,又轉化為商戶的經營成本。

(二)取消工商行政管理費和市場管理費

長期以來,個體工商戶要上交工商行政管理費和市場管理費,國有、合資、外資企業卻不交管理費。目前相關收費依據已經清理后失效或廢止,然而個體工商戶管理費仍然保留下來,顯然帶有嚴重歧視性,不符合國務院的該項規定。2005年4月18日印發的《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關于治理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等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公有制企業實行統一政策,取消專門針對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等非公有制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政府性集資、罰款項目和各種攤派等歧視性收費規定。”2006年3月15日,北京出臺《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停止針對個體工商戶的最后兩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集貿市場管理費和個體工商戶管理費。自2007年1月1日起,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停止收取集貿市場管理費和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所需相關經費將由財政資金給予保障。事實表明,取消“兩費”有利于改變“多頭收費”的弊端,雖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減少了收入,但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開放與規范“地攤經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第11篇

關鍵詞:溫室氣體(碳);排放權市場;排放權交易;清潔發展機制(cDM);《京都議定書》

中圖分類號:F74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972(2008)02-0015-05

一、溫室氣體(碳)排放權市場的誕生

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上升和世界范圍的氣候異常,由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問題,逐漸被人們所重視。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簡稱《公約》)提出“將大氣中溫室氣體(GHG)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的最終目標。而在1997年12月《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cOP3)上通過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01),則是全球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定量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環保協議。其宗旨是通過國際社會的密切合作,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以保護環境。《公約》規定,締約方(包括發達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承諾期是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平均削減5,2%。其中,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在《京都議定書》的約束下,每個國家的溫室氣體(碳)排放權開始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也就具有商品的屬性。

鑒于溫室效應具有全球性(即在地球任何地方排放同樣數量的一種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程度是相同的),且不同國家、不同企業之間在減排成本方面又存在巨大差異,所以,《京都議定書》建立了三種靈活減排機制,即聯合履約(簡稱JI,第6條)、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第12條)和國際排放貿易(簡稱IET,第17條)。通過這三種機制,京都議定書規定的附件一國家可以成本有效的方式,通過交易轉讓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來獲得溫室氣體排放權。這樣,就能夠在不影響全球環境完整性的同時,降低溫室氣體減排活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實現全球減排成本效益最優。京都“三機制”為國家之間就溫室氣體排放權展開貿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且逐漸孕育出了一種嶄新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市場。

二、溫室氣體(碳)排放權市場的發展

隨著經濟學原理在環境管理領域的廣泛應用,政策制定者越來越重視市場在保護環境中的作用。適當的市場規則可以刺激私人部門在提高能源效率和采用更加清潔的工藝和技術方面的創造性,鼓勵對清潔的生產模式進行投資,從而以更有效的方式解決復雜的環境問題。

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前,人們已進行了加拿大GERT計劃、美國CVEAA計劃、丹麥電力行業試點、殼牌集團STEPS計劃、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溫室氣體減排體系(NSW/ACT)等諸多努力,嘗試著將溫室氣體排放權納入市場機制的方式,以減少和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更是把國際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推進到高速發展的階段。

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目前國際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見圖1)。一種是以項目為基礎的減排量交易。聯合履約(JI)和清潔發展機制(CDM)是其中最主要的交易形式。它們都是基于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合作的機制,其運作基礎是由附件一國家企業購買具有額外減排效益項目所產生的減排量,再將此減排量作為溫室氣體排放權的等價物,用于抵消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避免高額處罰。JI項目產生的減排量稱為減排單位(ERU),CDM項目產生的減排量稱為經核證的減排量(CER)。這兩種機制的區別在于,聯合履約是附件一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而清潔發展機制是附件一國家與非附件一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

另一種是以配額為基礎的交易。在配額基礎交易中,購買者所購買的排放配額是在限額與貿易機制下由管理者確定和分配(或拍賣)的。《京都議定書》下的國際排放貿易機制就是以配額交易為基礎的。在該機制下,人們采用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即環境管理者設置一個排放量的上限,受該體系管轄的每個企業將從環境管理者那里分配到相應數量的“分配數量單位”(AAIJ),每個分配數量單位等于1噸C02當量。在承諾期中,如果這些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低于該分配數量,則剩余的AAU(代表排放溫室氣體的許可權)可以通過國際市場有償轉讓給那些實際排放水平高于其承諾而面臨違約風險的附件一國家企業,以獲取利潤;反之,則必須到市場上購買超額的“分配數量單位”(AAU),否則,將會受到重罰。

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擴張,并已成為全球貿易中的新亮點。從2005年到2006年的僅僅一年時間,市場規模就從近100億美元迅速攀升至220億美元,而2007年上半年的交易量比2006年同期又有近30%的增長(見表1)。

此外,根據估算,《京都議定書》中發達國家締約方在2012年以前的總減排需求量為50億噸c02當量,其中海外的減排需求約占一半。目前全球正在開發CDM項目,預計到2012年可以提供約22億噸CO:當量。可見,全球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世界主要溫室氣體(碳)排放交易市場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統一的國際排放權交易市場。在區域性的市場中,它們還存在不同的交易商品和合同結構,各市場對交易的管理規則也不相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是現有的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市場。此外,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減排交易體系也成為GHG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1.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

歐盟為了幫助其成員國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承諾做準備,獲得進行排放交易的經驗,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啟動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排放交易體系。其目標和功能是減排CO2,涵蓋了所有27個歐盟成員國,且非歐盟成員國的瑞士和挪威也決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 ETS,與歐盟成員國進行排放交易。在該交易體系下,人們采用的是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設置一個排放量的上限,受該體系管轄的每個企業將從政府那里分

配到一定數量的排放許可額度――歐洲排放單位(EUA),而所有企業的排放總量不得超過該上限。如果企業能夠使其實際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許可額度,那么它就可以將剩余的額度放到排放市場上出售,以獲取利潤;反之,它就必須到市場上購買排放權,否則,將會受到重罰。

歐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2005-2007年,第二階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階段,各成員國要把本國排放總量限制以及國內受體系管轄的設施所分得的EUA數量,以國家分配方案(NAP)的形式提交給歐洲委員會。委員會則對這些NAP進行評估,并決定其是否符合ETS指令函所規定的標準。為保證這項制度的實施,歐盟設計了一個嚴格的履約框架。它規定,自2005年開始,企業的C02排放量每超過1噸,將被處以40歐元的罰款;自2008年開始,罰款額將提高至每噸100歐元,并在次年的企業排放許可額度中,還應當將該數量加以扣除。

為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排放交易網絡體系,歐盟通過其連接指令函(Eu linking directive,2004年11月14日生效),允許EU ETS系統內的成員從2005年起使用CDM項目和JI項目的減排量指標核證減排量來抵消其排放量。所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實現了ETS機制和CDM、JI機制的結合。此外,為擴大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影響,進一步降低歐盟企業的履約成本,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積極與其他排放交易制度進行連接。目前,它能夠與《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的排放交易制度連接,如加拿大、日本、瑞士等國的ETS。通過雙邊認可,它還實現了與其他非《京都議定書》機制連接的需要,如美國州一級的排放交易制度。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交易基本都是通過直接交易市場或者交易所來實現。歐盟碳交易活動的3/4是通過場外柜臺交易和雙邊交易來實現。其中半數以上的場外柜臺交易是通過交易所結算交割。目前歐洲有四個交易所參與碳交易,即阿姆斯特丹的歐洲氣候交易所、奧斯陸的北方電力交易所、法國的未來電力交易所、德國的歐洲能源交易所。在所有通過交易所結算交割的碳交易量中,歐洲氣候交易所的交易量占82%,其全部碳融資合同都是在倫敦跨洲期貨交易市場進行電子交易。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運行兩年多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從目前情況看,企業的履約率很高,其中英國的履約率超過99%。在國家層面上,除愛爾蘭、西班牙、奧地利、葡萄牙、丹麥外,其他國家都接近于完成目標。

2、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減排計劃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成立于2003年。它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北美地區唯一一個自愿參與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并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的先驅組織和市場交易平臺。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包括所有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注冊、減排和交易體系,自2003年12月12日開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進行GHG排放許可和抵消項目的電子交易。

在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減排計劃中,許多北美公司和其他實體(女市政當局)自愿作出了有法律約束力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以保證芝加哥氣候交易所能夠實現其兩個階段目標:在第一階段(2003-2006年),所有的會員單位在其基準線排放水平的基礎上實現每年減排1%的目標;在第二階段(2007-2010年),所有的成員將排放水平下降到基準線水平的94%下。

對每個會員單位來說,他們的排放基準線被設定為1998-2001年期間其年排放量的平均值;對第二階段的新會員來說,其基準線是2000年的排放量。這些公司可以通過內部減排、從其他面臨排放限制的公司購買許可,或者購買滿足特定標準的減排項目產生的信用額度來履行承諾。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開發了一套基于互聯網的電子交易平臺,供其會員買賣溫室氣體排放權使用。所有交易都必須通過這個電子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的過程和數據由內部系統記錄,不對外公布。會員超額完成的減排指標可以儲存。

除上述兩個交易市場外,世界上還有很多正在運行的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但這些交易市場的規模較小(見表2)。

四、我國的溫室氣體(碳)排放交易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我國已先后簽署和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并積極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應對措施。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可以清潔發展機制(CDM)為基礎,參加以項目為基礎的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由于能源利用效率較低以及對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決定了在我國實施CDM項目上的巨大潛力。

根據聯合國CDM項目執行理事會(EB)的統計,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世界各國在聯合國已注冊成功的CDM項目總數為890項,其中我國已注冊成功的項目為147項,占項目總數的16.51%,僅次于印度(33.82%),居第二位(見圖2)。但由于我國已注冊項目的減排量規模普遍較大。因此,在總減排量上,我國以90956948噸c02當量雄居榜首,占全球預期年減排量的48.39%(見圖3和表3)。

目前,由于我國從事CDM項目的企業(減排量賣方)大多缺乏足夠的有關國外買家(減排量買方)的信息,對國際市場上通行的交易方式、交易價格、交易程序以及交易手續都不太了解,因此導致我國目前的CDM項目減排量交易極為不規范,交易價格大大低于國際市場,使國家和企業利益受損,阻礙了我國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

五、建立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構想

為了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和企業的最大權益,我國應積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以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

1、規劃中國溫室氣體(碳)排放交易權框架

國家應通過立法的形式,在中國建立一套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框架。從現在著手,建立自己的排放交易體系,獲取排放交易的經驗,以應對中國未來可能承擔的《京都議定書》的義務。

中國的碳排放交易應分為兩類,即國內交易和國際交易。國內交易應建立在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市場機制之上。按照國家規劃,對各省設置排放上限,各省再將具體額度按規定下發給企業。如果企業的實際排放量超過該額度,需要到市場上購買其差額的排放許可額度。如果不能或不愿購買減排量來彌補超額排放的指標,那就只能選擇上繳罰款。國際交易則主要是面向國外購買商交易,開發和提供與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歐洲排放交易體系等成熟交易所相同的產品,并進行交易。

另外,應建立相關的法律體系,以保證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通過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有利于創造相對公平透明的交易環境,防止不正當競爭,保證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有效運行。

2、設立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中心

交易中心應具有一定的官方權威性,以保證其能夠在結合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歐洲排放交易體系的優點的基礎上進行運作,用市場導向來指導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實施。通過交易中心的市場化運作,產生并傳播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信息,使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最小化,并有效地降低交易費用。

3、市場交易產品  我國溫室氣體(碳)排放權交易的對象不應僅限于減排二氧化碳。在市場發展的初期,可以借鑒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經驗,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六種溫室氣體都納入減排對象。

至于交易形式,在初始階段,我國應以已獲認定的《京都議定書》規定的CDM和JI形式的產品現貨形式,即減排信用額。未來可以參照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期貨期權合約,以標準化形式進行產品交易。

4、交易平臺

第12篇

1.1 外匯期權交易投資的含義

外匯期權指的是在購買期權的一方支付費用給出售期權的一方之后,在簽訂的合約期限內購買期權的一方可以買進或者賣出自己購買的期權來進行獲利。外匯期權交易的實質其實是權利的買賣,外匯期權交易的優勢是它鎖定了未來的匯率,給投資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外匯保值方式,投資者可以靈活地根據市場中匯率的上漲或下降浮動購買或出售自己的期權,獲利的機會更多。投資者在外匯期權交易投資中只承擔購買外匯期權時的支付費用就有可能在匯率變動中得到巨大的收益,而出售期權的一方只有來自期權費轉讓的收益,風險比購買方大很多。

1.2 外匯期權交易投資重點內容

外匯期權交易的投資風險與收益幾乎在交易過程中占有相同的比重,投資者要想在外匯期權交易市場中獲利,必須對外匯期權交易的特點和投資中的重點內容做到充分的了解,這是進行外匯期權交易投資的基礎準備。外匯期權交易投資的特點是不管購買方是否在規定的時間按照合約辦事,在這個購買過程中支付的期權費都不會退還給購買方,期權費用支付后即屬于期權的賣方所有資產。但是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也非常的不均等,期權的購買方具有選擇權,賣方要承擔被選擇的義務,無法拒絕購買方的選擇;然而購買方只需付出一定的期權費就有可能收獲巨大的利益,但期權賣方的最大收益也只限于期權費用。另外,外匯期權交易中協定的匯率以美元價格為報價標準。

2 投資者選擇外匯期權交易的原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股票、期貨等交易品種在國內資本市場中逐漸流行起來。雖然外匯期權交易屬于我國資本市場中近年來新興的一種交易品種,很多人對它的了解并沒有比對股票和期貨的熟悉程度高,但是外匯期權交易還是吸引了很多投資者。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投資者的個人認知和愛好

由于國內資本市場中,股票市場在2007年開始投資者人數暴增,之后就進入好幾年的連續熊市,流失了很多投資者。隨著近一年股市的好轉,很多投資者都選擇進入股票市場,想要分一杯羹,但是牛市并不持久,近期大盤大幅振蕩,漲漲跌跌之后基本又處于萎靡狀態,對股民來說每天都像在坐過山車,一大部分新進的股民被套牢,大量的資產投資都付之東流,雖然還有一部分股民想要繼續留在股票市場中等待奇跡的發生,很多人面對這種雞肋行情已經默默地淡出了獲利機會變少的股票市場轉而投入其他交易市場。外匯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相比沒有那么高的風險,于是很多投資者根據個人對投資理財和外匯期權交易的認知和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進入外匯期權交易市場。

在國外,外匯期權交易投資理財的方式受到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歡迎,比如在日韓等國家,很多家庭主婦早已進入外匯期權交易市場進行投資理財,這已經成為非常大眾化的現象,但是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還是股票和期貨,外匯期權交易這一投資方式還不為大多數人所了解。但是仍然有很多投資者已經開始大膽地嘗試,因此研究外匯期權交易投資理財的風險并對其控制和規避顯得尤為重要。

2.2 外匯期權交易的價格優勢

很多投資者選擇外匯期權交易的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價格優勢,因為外匯期權交易市場每天交易量數額可達數萬億美元,這樣巨大的市場交易額之下很少有出現國內股票市場中的莊家操盤現象,而股票市場中由于有莊家,很容易出現莊家用較大的資金操控大盤走勢,賺取散戶資金的風險。但是外匯期權交易市場中價格與股票市場的價格相比就具有更高的透明性和穩定性。

2.3 外匯期權交易的盈利模式

投資者在進行操作時,應該對外匯期權交易與投資者個人實盤外匯買賣加以區分,外匯期權交易投資的盈利模式為,當投資者根據銀行的報價支付了期權費用,就可以享有在合約規定的價格內買入或賣出投資理財產品的權利,這樣的盈利模式具有巨大的優勢,就是不單純以美元匯率的某一種變化而盈利,即美元匯率上漲和下跌都為投資者提供了可以賺取利潤的空間,不像股票市場交易中股民基本上只能通過等待股票上漲后賺取買入價和現價的差額利潤。在外匯期權交易中只要投資者能抓住匯率浮動的時機,就有可能賺取一定的收益。

外匯期權交易另一個吸引投資者的特點就在于,投資者可以在可控和可接受的風險之內以小博大,一般情況下只需投入與其他金融品種相同數額的資金,就有可能獲得比普通交易中更多的收益,這樣的高利潤是一個巨大優勢,十分適合想要在交易市場中利用較少投資成本賺取大量財富的投資者。

3 外匯期權交易投資風險規避及盈利方法

外匯期權交易市場對投資者的進入要求很低,比如在招商銀行繳納數百元就可以開戶,但是在國內交易市場中期權交易并不是很普遍,大多數人都不敢進入外匯市場,很多進入投資者也只是處于剛剛進入外匯市場進行摸索的階段,還有一些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因為不熟悉外匯期權交易的特點對其投資風險程度評價過低,其實外匯期權交易的投資風險還是很高的。

因此雖然外匯期權交易投資有著低投入、高收入的誘人優勢,但是投資者們不應存在僥幸心理,經過知識儲備之后,不做任何實踐準備和風險預防工作就將自己的資金盲目投入外匯期權市場中,這是非常不理智的投資行為。投資者可以參考以下方法進行外匯期權交易投資中的風險規避,爭取在外匯市場中盈利。

3.1 進入市場之前的模擬交易訓練

進入外匯期權交易市場之前,投資者最好先進行一段時間和足夠多次數的模擬交易訓練,熟悉外匯期權交易的交易規則和風險,鞏固自己在之前進行的理論知識儲備,為自己以后的實際交易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投資虧損的風險。目前有很多手機軟件都是專門為外匯期權交易愛好者開發的,投資者可以下載安裝這些軟件,每天抽出一定的精力模擬操作進行交易,了解市場的節奏并及時獲得金融市場的最新資訊,不能悶在書本里或者單純看一些交易專家的評論,要自己親身體驗一下外匯市場的交易特點,并根據這樣的模擬訓練考慮自己是否適應這樣的交易方式,能否在外匯期權交易市場中立足和盈利。在進行過模擬交易訓練之后,投資者再根據自己的實際資金額度和交易水平等情況,量力而行,選擇是否要進入外匯期權交易市場進行真實的投資。一旦進入市場,就要有長期鉆研外匯期權市場規律和投入大量精力的準備,不能因為困難就輕易地放棄。

3.2 正確認識外匯期權交易的風險

外匯交易市場是錯綜復雜的,單憑模擬交易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投資者在進行真實的選擇時,要正確認識外匯期權交易的風險,不要因為過于恐懼而不敢下單。投資者要認識到,外匯期權交易的風險高,但是可控,虧損的最大數額不會超過購買期權時支付的期權費用,不需要繳納保證金或其他費用。同時,投資者一定要慎重選擇外匯保證金交易和期貨交易,目前在國內資本交易市場中,外匯保證金交易因為風險過大還屬于非法交易的范疇,因為在外匯保證金交易中,如果投資者做錯方向且倉位過重就需要繳納保證金,如果不能及時上繳就面臨著被強行平倉的風險,甚至損失更加慘重。相比之下外匯期權交易的風險是可控的,屬于合法交易品種的范圍。

3.3 根據實際選擇外匯期權交易方式

投資者在進行外匯期權交易理財時,要選擇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交易方式。外匯期權交易中主要的變化來自于以美元為基準的其他貨幣匯率變動,而匯率變動又受到各種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影響,波動的范圍和頻率都不容易確定,這正是外匯期權交易的利潤機遇,同時也增加了外匯期權交易的風險。

舉例來說,如果投資者進行進出口貿易或者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有其他外匯收付的需要,當投資者選擇外匯期權交易以后,既能夠保證匯率發生不利變動時投資者的經濟不受損失或減少損失,又能夠在匯率發生有利變動時獲得相當的利益。例如,如果一個投資者進行的是美國進口貿易,2個月后他需要支付一筆歐元貨款,并且在2個月之后或者在這2個月之間歐元的匯率肯定會有所變化,但是至于是上升還是下降投資者是無法預見的。針對這種情況,建議投資者購買歐元的買進期權,這樣2個月之后,如果歐元匯率上升了,美元匯率下降,這時他就可以按照2個月前簽訂的合約中約定的匯價和數量行使買入的權利;反之,如果2個月以后的歐元匯率下降了,美元匯率上升,投資者就可以選擇不履行簽訂的合約,按照合約中約定的匯率從2個月之后的市場買入歐元,這樣就可以在英鎊匯率下跌之后獲得好處。反之,如果投資者進行的是美國出口貿易,2個月后會收到其他人支付的歐元貨款,根據當前的政策形勢他能肯定的是2個月后歐元匯率會發生大幅的變動,但歐元的匯率到底是上升還是下跌無法確定,這種情況下,不管投資者是否在遠期外匯市場賣出,都會困擾這個投資者,因為如果2個月后歐元匯率下跌而他沒有賣出就會承擔貨款損失,自己的出口利潤降低甚至大量的虧損;如果2個月后歐元匯率上升而他已經賣出又不能賺取歐元升值的出口利潤。投資者可以選擇進行外匯期權交易投資,買入外匯賣出期權,只需要支付期權費用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減少歐元匯率改變為自己帶來的收益困擾。

外匯期權交易中的雙向開倉交易方式是比較建議有經驗的投資者選擇的交易方式,因為這種交易方式中投資者有雙向的準備,也就有了雙向的機會,投資者將資金分成兩部分投入,不至于冒著孤擲一注的風險,擁有看跌期權以后還可以購買看漲期權,是比較安全的,盈利方式更靈活,不受匯率的單方面波動影響,但是雙向開倉交易方式對于投資者對交易時間的把握和交易者對看跌看漲期權的價格處理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一般投資者在這樣的價格變動中很難找準機會下單獲利,因此投資者在雙向開倉交易方式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價格和收益計算思維,在價格的跌跌漲漲中看準時間平倉盈利。

3.4 總結經驗找到投資盈利的機會

要想真正在外匯期權交易市場中立足并適應這個市場的規律生存下來,甚至賺取大量的財富,投資者必須總結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方式。天上不會掉餡餅,外匯期權交易市場中也不會

有免費的盈利。很多有經驗的投資者都是在一次次的失敗和成功中跌跌撞撞得到了最終的穩定收益。其實只要進入資本交易市場,無論你選擇了哪一種交易方式,都要有正確的投資態度和心理準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宁市| 榆林市| 定陶县| 旅游| 静安区| 泰宁县| 宝鸡市| 额济纳旗| 宜章县| 洛川县| 青海省| 乌兰浩特市| 玉环县| 博客| 平凉市| 乐昌市| 岳阳县| 镇沅| 金秀| 鲁甸县| 宁晋县| 东港市| 江川县| 博爱县| 松滋市| 浦城县| 黄浦区| 新安县| 晋江市| 五家渠市| 石河子市| 西乌| 榆树市| 聂拉木县| 高台县| 茌平县| 马鞍山市| 苏尼特左旗| 海口市| 灵璧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