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6 05:0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區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將會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辯證角度來探討行政區劃的地名管理,書本中此章分為行政區劃管理和地名管理兩個模塊來探討學習。我們也在老師的帶領學習下,了解到許多關于這方面的知識。我將以論文的形式來總結我所學習的內容和方法。
我所理解的行政區劃:
大家知道,任何國家為了維護其政權,都必須建立相應的地方國家政權體系,而國家政權體系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行政區劃結構。一個國家行政區劃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的鞏固,關系到中央能否有效地統率、指導地方和地方政權能否有效地在本行政區域內行使職權,關系到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穩定,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鑒于行政區劃在政權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各國對行政區域的劃分都十分重視。我國歷史上各封建王朝的行政區劃都由中央最高決策層負責,并以皇帝詔書的形式頒布實施,重大的行政區劃調整一般由皇帝直接審定。每當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都會對行政區劃進行較大的調整,以便建立相應的政權,鞏固其統治。以后,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十分重視,針對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需要,及時進行調整。
然后,我們先來一起和我一起了解行政區劃的定義:
簡單的說,行政區劃國家設置地方政府,管理地方公共行政事務的前提和基礎。所謂行政區劃,就是國家按照一定的規則,將國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以便于在各級行政區劃內設置相應的地方政府,管理地方公共行政事務。
我國的行政區劃框架是地方政府組織系統里的基礎。現階段我國行政區劃框架除了中央一級、地方的行政區劃是三級制和四級制并存,大多數地方是四級制,及省、市、縣、鄉四級。
【關鍵詞】村鎮規劃;矛盾分析;行政區劃調整
0.概述
城鄉規劃中對土地的利用規劃所考慮的主要問題是當地的自然資源、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基礎等因素,其規劃制定的目的是實現一定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和管理,城鄉規劃是一個統籌和協調各專業部門空間建設和空間發展的空間政策平臺。從內涵上看,城鄉規劃可細分為城鄉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等類別。在這些規劃類型中,村鎮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整體的規劃體系中占有最大的面積,規劃的可塑性也最強。在國內城鄉規劃中偏向于對重心城市的規劃,村鎮的規劃受到的影響較為被動,加之村鎮的發展相對落后,村鎮規劃的理念也滯后于中心城市的規劃,因此在城鄉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二者之間出現一定的矛盾就不足為奇。
1.村鎮規劃中的常見問題
村鎮規劃和城鄉總體規劃分別屬于不同的層次,都屬于規劃規劃行為,但由于其涉及的范圍和所參考的管理體系不同,二者之間的矛盾表現形式也就具有多樣性。要理清其中的矛盾,對村鎮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基本概念應先與明確。村鎮規劃的依據是《鎮規劃標準》中所界定的鎮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內在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中有機聯系的鎮區和村莊群體,是以行政等級原則來建立的。而城鄉規劃則是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劃定規劃范圍。正是這種具有明確行政級別的規劃行為導致了村鎮規劃級別的提升,也不利于不同規劃體系之間的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
村鎮規劃的層次結構一般都是按鎮區(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基層村這三個基本的層級。盡管這一組按行政級別劃分出來的層級較為明確,但卻存在著聚集度角度,村莊數量大的問題。在村鎮規劃中通常都會傾向于以中心村作為規劃的重點,將人口集中化,并試圖降低村鎮分散所帶來的問題。在實踐中以中心村為重心的村鎮規劃是存在較多的問題的,因此進行全國范圍的推廣方面仍然存在爭議。這種爭議的表現之一是中心村比較難實現村鎮規劃中的規模效益。從現行的《鎮規劃標準》中的界定,中心村所承擔的任務集中在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是提供就業服務。如果以中心村作為規劃的重心,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分散的邊緣村莊,對農用地的集中使用也有利,有可能形成規模效益。但在我國小農經濟依然普遍存在的大背景下,如果推廣中心村重點規劃的模式,將可能造成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這并不利于保持農村的長期穩定。以中心村為重點規劃的方式潛在的最大效益是規模經濟效益,但從理論上講要實現經濟效益的根本問題是實現稀缺資源的最大效益。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地價高漲和農村耕地日漸減少的背景下,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已經高于勞動力資源。因此如果不改變以中心村為重心的村鎮規劃模式,將出現以犧牲土地產出效益為代價來提高人均農業產出的情況。加之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類型的村鎮存在形式差異巨大,很多地區實際上很難實現以中心村為重點的規模經營模式,在土地較為分散的地區,強行采用這種模式意味著遷村集中,無疑會增加村民的生產成本。
其次,中心村的建設與我國城鎮化的目標相違背。城鎮化是為了吸引農民向城鎮的轉移,而中心村建設卻把一部分的農民分流到了村莊,不能引導鄉村城鎮化,也使得小城鎮更加難以擴大規模。這種表現形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鄉總體規劃與村鎮規劃的直接矛盾,和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也是矛盾的。
第三,在村鎮規劃中“遷村并點”也是較為常見的形式。提出這種模式的重要原因是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土地資源逐步稀缺,中央和地方多個層面上所的相關政策法規也將“遷村并點”作為一種重要的規劃方式,并逐漸演變成政府考量政績的手段,也將中心村納入到了村鎮規劃的編制中,從而讓這種方式具備了一定的強制性背景。但從實際執行的情況來看,盡管按照規劃大量的行政村需要遷徙,但實際上存在大量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沒有消失,也存在著數量眾多的留守村民,由此導致的土地集約效果較差,而且容易導致大量的重復建設。這種規劃和實際執行效果之間的差異是規劃者需要反思的。
2.出路分析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見,當前村鎮規劃中的問題的重點在規劃體制的一刀切和復雜多變的村鎮實際布局之間的矛盾,以及城鄉總體規劃和村鎮局部規劃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要解決村鎮規劃在整體規劃中的地位以賦予村鎮規劃更大的自由度。
在制定村鎮規劃時由于仍然以《鎮規劃標準》為依據,而且受到城鄉總體規劃的限制,因此在具體操作時考慮行政區劃與村鎮體系的調整是必然的出路。采用這種方式后可能產生的問題是調整后某些村會失去原有的職能甚至于衰退,而其他的個別村可能從中受益,并逐步成為新的村鎮中心。這就涉及到如何評估經過村鎮規劃調整后未來的村鎮發展狀況。從思路上看,存在兩種主要的視角,一是以集鎮(中心村)的標準來評估,二是以村莊標準來評估。筆者認為宜采用集鎮的標準來評估。其理由在于進行村鎮規劃時的重點是選擇一個具備成為未來附近村落核心的村莊,在選擇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交通的便利性、未來工(農)業發展的潛力、與周圍村莊的交通聯絡條件、自身具備的市政設施和社會服務條件等。
其次是在進行村鎮規劃時應突出重點,這和一般意義上的“中心村”的建設模式有所不同。村鎮的重點建設應突出村莊局部發展的特殊性,如將某個村莊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示范村落,而將某個交通市政服務完善的村鎮作為鎮區的發展對象等,避免在規劃時的盲目性和前瞻性缺乏。
第三是調整行政區劃和村鎮體系,增加二者在規劃體系中的協調性。從行政區劃調整的角度看,其執行方式主要有調整邊界、調整管理層級、調整行政中心和撤銷行政區域這幾種形式。不論采用哪種調整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避免出現西方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所出現的錯誤,合理配置城、鎮、村,構建高效的城鄉一體化體系。從實踐效果來看,采用“分散化的集中”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具體而言,可有以下兩種實現方式,一是劃定發展邊界,二是開發“棕地”。劃定邊界的目的在于阻止城鎮化的過程中過分的侵占土地,這在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而開發“棕地”(即荒廢土地)的目的在于盡可能的保護現有耕地和拓展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于此同時也可以避免在規劃時進行不必要的重復建設。但不論是哪種方式,都可能會涉及到行政區劃的調整,因此在執行村鎮規劃之前就從更高層級上完成必要的調整是編制高效、具有可執行性的村鎮規劃的重要保障。 [科]
【參考文獻】
[1]張占錄,張正峰.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9.
論文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加入wto后,外資商業銀行以經濟區域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配置金融資源的模式對國有銀行傳統的以行政區域配置資源的模式形成了沖擊,競爭的壓力迫使國有銀行加強區域間的協調與配合。而我國東中西梯次發展的區域發展政策也對金融機構跨區域金融服務提出了要求。但目前行政區劃、地方利益、國有銀行傳統機構設置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對建立區域間金融服務協調機制形成制約,亟需通過建立機制、搭建平臺和完善各種服務手段來實現區域金融服務協調與互動,適應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凸現。金融做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動力,建立跨區域的金融市場已是勢在必行。而如何立足于開放統一的區域金融市場,使金融機構根據區域間要素稟賦合理分工,形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的金融服務協調機制,是當前中央銀行發展和國有金融企業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跨區域金融服務需求及金融服務協調機制現狀
(一)在金融全面開放的新形勢下,區域金融服務協調機制尚未建立
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的業務對象以經濟圈的形式聚集,其客戶的業務范圍、結算方式、關聯企業均依存于特定的區域經濟市場。在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小股份制銀行,特別是外資銀行,從中心城市輻射周邊城市甚至內地的經營策略順應了當前的區域市場經濟需要,其對行政區域劃分色彩分明的國有銀行經營格局形成了沖擊和挑戰。由于市場沒有行政區域的概念,故傳統的行政政地域概念實際上是將生產要素和服務要素的循環切斷,這將提高銀行的發展成本。行政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矛盾在金融服務的問題上逐漸形成了對撞。圍繞客戶需求規模化、集約化趨勢跨區域提供金融服務的問題凸現在中央銀行和各國有商業銀行面前。
(二)金融機構尚未形成與我國區域發展規劃相配套的服務機制
區域經濟是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加快東中西部協調發展,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按照我國依托中西部發展東部,發展東部帶動中西部的區域發展戰略,我國中西部地區正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和加速期,各種市場要素急需由東部向中西部流動。而日前,由于機制的缺失,金融資源的配置反其道而行之,各種金融資源正加速由西向東流動,形成東部金融資源過剩而西部金融資源不足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國家區域發展政策效應。
(三)在區域經濟圈的形成過程中,區域金融服務市場的建設相對滯后
我國幅員遼闊,在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各區域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經濟金融格局。各區域在資源稟賦等諸多方面優劣勢差異明顯、具有互補性,建立有效的市場配置機制可以實現區域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從區域經濟理論上來說,金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是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紐帶。而目前,我國區域國有銀行間在金融服務上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調與合作。區域間金融機構更多地表現為競爭關系,行政壁壘、業務壁壘和政策壁壘較大程度存在著,即使同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不同區域間的合作也是單一項目上的低層次合作,能夠促使跨區域金融資源有效流動的市場機制遠末建立。因此,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央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模式上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實現跨區域的金融服務,以體現效率的同時,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公平。
(四)行政區域內金融服務尚未建立有力的監管協調機制
人民銀行、銀監會分設后,對金融業金融服務工作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職責一直未有明確規定,這一點上,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既存在著職能交叉又存在著管理真空,導致一定行政區域內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工作缺乏外部協調機制的有效制約,各金融機構間的統籌配合不夠,服務效率和水平難以提高。比如,在人民幣管理、征信建設、反洗錢等服務工作上,各行缺乏有效的協調配合機制,工作合力不足。
二、制約跨區域金融服務協調機制建設的主要障礙分析
(一)國有商業銀行按行政區域分工的模式不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
目前,國有銀行網點機構是接照省級行政區劃被劃分,每個分支機構的經營范圍被嚴格限制在行政區劃之內,這一局面無疑大大削弱了國有銀行的跨區域服務能力。相對而言,外資銀行和一些股份制銀行的地域幅射性較強,一些總部設在上海的外資企業,其經營范圍也覆蓋到華東,在財務管理集中化的要求之下,外資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可以為客戶提供,站式服務。而國有銀行,在涉及到全國時,需要總行出面解決,決策路線長,協調難度大,服務效率就難免下降。在解決跨區域金融服務問題上,國有商業銀行在近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如果不改變國有銀行按照行政區劃分割的經營局面,由一些分行自發進行合作就只能在較低層次和一些零星項目上展開,而無法在整體上與外資銀行進行競爭。
(二)服務技術平臺建設滯后成為制約國有銀行跨區域服務的瓶頸
多年來,分散的經營管理導致國有銀行的技術平臺不統一,基本的全國范圍內的通存通兌都沒有完全解決,各自為戰的情況比較普遍。
而且各金融機構分行間的考核競爭加劇了業務整合的難度,這也是最近幾年工、農、中、建各大行都抓緊建設it中心的根本原因。現在工行、中行等都在上海建立了地區數據中心,跨區域服務的技術問題正得到解決,但與外資銀行在全球范圍內配置服務資源的做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各國有商業銀行不但在搭建高質量的服務技術平臺上做的不夠,而且對現有技術平臺的利用也不充分,各自為政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在中央銀行建成以大、小額支付系統為標志的現代化支付系統后,各國有商業銀行仍堅持發展系統內的資金匯劃系統,導致大、小額支付系統負載不足、資源閑置,形成服務設施的部門分割和資源浪費,降低了區域資金運轉的效率。
(三)行政干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金融服務模式的搭建
經濟區域的形成是以市場為聯系紐帶的,跨越了行政建制和區劃設置。然而由于體制原因和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的影響,地方政府在稅收、投資及其它經濟政策上存在分岐,人為地對區域經濟形成了割裂,對區域間金融服務協調機制造成了影響。表現為:一是待遇不平等。各地政府在金融服務軟、硬件環境的建設上存在重地方性金融機構,輕跨區域金融機構的問題。二是發展不平衡。比如,在銀行卡等結算工具的推廣使用上,各地方政府在用卡環境的搭建、優惠政策的落實等方面認識不同、投入不一,使區域間結算環境差異較大,影響了區域經濟的融合。特別是在反洗錢、征信建設等屬于公共服務領域的金融服務協調機制的建設上,地方政府的態度不一。三是區域間金融開放程序不夠。各地政府以及金融機構對區域間的金融競爭存在片面認識,特別是對異地金融機構進入轄區發展高端業務持消極態度,地緣觀念較濃,在預算單位賬戶開立、高端客戶的爭取上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協調機制在利益分配面前軟化,阻礙了區域金融服務模式的搭建。
三、完善跨區域金融服務協調機制的途徑
(一)中央銀行要強力打造一個高效快捷的資金運轉體系
建立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統,提高結算資金使用效率,是推進地區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一方面大力推廣同城票據清算系統,抓緊建設現代化文付清算系統,為推進中西部經濟發展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資金清算服務。另一方面牽頭組織、協調有關部門為金融企業提供信息交流平臺和基礎公共網絡,加快以網絡銀行、電子商務、移動銀行、自助銀行等創新金融產品為代表的電子銀行系統的發展。同時,適應要素跨區流動要求創新服務手段,推動跨區域票據結算合作,適應客戶群在跨區,提供包括信貸、咨詢和清算等在內的綜合性融資服務。
(二)突破國有銀行按照行政區劃分割的經營局面,建立國有銀行跨區域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在客戶需求推動下,區內各分行加強業務合作與協調,通過策略合作或在總行牽頭下為重點客戶提供全面服務,通過加快業務的合作與協調來促進區域金融合作。二是逐步實現業務處理平臺的區域集中。跨區域的金融服務需要統一的技術平臺未支撐,從數據的物理集中到客戶信息的邏輯集中,跨區域金融業務平臺是跨區金融服務得以實現的基礎條件。三是對傳統的行政劃分布局進行戰略調整,嚴格按照區域經濟合作的要求而不是行政區劃限制來配置銀行的服務資源,建立起引導資源流動的區域性的銀行經營管理架構。
(三)大力扶持地方性金融機構的發展,充分發揮地方金融資源在區域金融服務中的作用
中央銀行要把促進地方性金融機構改革與發展工作作為工作的重點,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一是積極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組建農村合作銀行,使之成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三是要加快推動城商行、城信社改革發展的步伐,以不良資產處置為突破口,把增資擴股作為切入點,加快不良資產處置速度,在資產質量提高,資本充足率達標的基礎上,推動區域城商行、城信社實現業務聯合與資本聯合,充分調動、整合、利用中西部地方金融資源,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打造區域城市商業銀行、城信社聯合體,支持中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支持中西部地方經濟發展多作貢獻。
(四)轉變政府職能,消除影響區域金融的政策障礙
認真研究和探索區域經濟范圍內不同地區政府的利益共享機制問題,逐步弱化政府的經濟決策職能,加強經濟調節職能,由市場未決定利益分配辦法、未決定資金流動,通過稅收本地化或組成利益共同體的方式來促進跨區域合作。政府應減少對生產要素正常流動的阻礙性干預,營造與強化生產要素流動對地方長遠利益的正面效應。
所謂都市區是指由一定規模以上的中心市及與其保持密切社會經濟聯系,非農業活動發達的地區共同組成的具有城鄉一體化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據此,在劃定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的合理范圍時,需嚴格分析考察其區域一體化的表現程度。范圍過大.不僅不利于區域一體化發展,而且影響都市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范圍過小,又會抑制甚至阻礙都布區的發展。英國曼徹斯特大都市政府之所以解體,除了重要的政治因素外,與其行政范圍被縮小有直接關系圖。這對于我國都市區行政范圍的合理確定,是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
2都市區行政組織與管理模式的建立
都市區內若干城市在地域上的連續性,某些服務的共享性,使得在都市區建立統一的政府和管理機構成為必然,在國外大都市區政府管理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典型的、體制不同的組織方式,即“大都市政府”和一系列松散的職能單一的政府聯合委員會,以提供和協調大都市范圍的公共服務,如計劃、交通、供水、金融等,前者被稱為單中心體制,后者被稱為多中心體制[’1.象倫敦、墨爾本、多倫多等都市區屬單中心體制,曼徹斯特、舊金山等都市區則屬多中心體制.兩種體制在國外都市區的發展實踐中,各表現出自身的優缺點。單中心體制,亦稱一元化體制,是指在大都市地區具有唯一的決策中心,有“一個統一的大城市機構”。在這種體制下,可以剔除或減少有害于大城市發展的竟爭和沖突,可以使資源流動更為暢通,可以在解決主要問題時適應大都市地區的戰略;但這種體制又易陷入等級化的官徐結構危機,突出地表現在對居民日常需求反映的遲鈍,不能代表當地的公共利益。呈爾本大都市政府行政結構的演化也體現了這一點。多中心體制又稱多元化體側,是指在大部市地區存在相互獨立的多個決策中心,包括正式的綜合的政府單位(州、城市、鎮等)和大t重登的特殊區域(學區和非學區),各種管理區域的劃分和變動以及協調組織的建立,都是謀求特定的公共服務的經濟利益的結果.多中心體制試圖以此來滿足居民的種種孺求和偏好。由于政府較小.公眾容易參與鑒督,因而政府對當地居民的需求及其變化更具有彈性,反應更加靈敏。美國堪薩斯市的協調機構—美國中部區域委員會就是這樣做的。多中心體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實現大都市區內超越各種功能小區的更大地區范圈內的公共利益問題。實現這種公共利益只有通過各地方單位的合作、競爭和協商來提供大規棋的公共服務。事實上,這種合作是相當困難的。
我國是一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多民族的發展中國家,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乃至管理水平、思想觀念等都有很大差異,而且在近期之內,這些地區之間的差距還會拉大.因此,在分析借鑒國外兩種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模式的同時.還應因地創宜,走多棋式發展的道路[.]。例:在我國的京津唐、蘇錫常、廈潭泉等地區,可借鑒多中心體制的實踐經驗,在我國特有的國體、政體下,探索中國式的地域性和專業性的協調方式,建立市與市、市與縣(市)之間的有權威的高效能協調機制,在上海、重慶、武漢、廣州等都市區,借鑒單中心體制的實踐經驗,在適當時候、適當地區,尤其是跨界城市區,建立聯合政府,是適應我國城市發展進免或解決“城市病”的一條可行途徑。
3明確都市區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能
在都市區設立跨城市的區域性的聯合政府、機構,對單一城市政府的職能必然產生影響,使單一城市政府的職能相對減少.例如:學區的設立,環保、公共交通、消防、供水等委員會的設立.都減少了單一城市政府的此項功能。因此,如何處理好都市政府與各地方政府職能的關系,成為都市區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多倫多都市政府作為解決都市問題、處理地方政府關系的成功范例,對世界城市的發展與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71。我國與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體、政體不同,在都市化發展中其組織與管理模式不能照搬國外的模式,但多倫多大都市組織與管理成功的經驗,對于解決我國都市化地區城市發展和管理的問題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多倫多大都市政府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是各級政府有較為明確的職責分工,使各級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責、有所不責,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目前我國政府職能分配中存在不合理的現象。有些事務,從低級地方政府、高級地方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插手管理,這樣常常不是各級政府管理效果的盛加,而是相互擠兌、相互推誘,造成管理混亂、行政效串低下.因此,在政府機構改革中,明確各級政府與都市區政府的職責,實行合理分工是極為重要的。
4都市區內地方政府利益的協調
從國外眾多都市區的發展來看,無論是大倫敦、多倫多、墨爾本,還是曼徹斯特、舊金山等,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都充滿著區域內各城市政府利益間的矛盾,因此,怎樣在區域范圍內解決各城市共同面對的間題,成為都市區研究的熱點。
在我國,由于長期實行中央集權性質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中國特有的“行政區經濟”[8]現象進一步加強,區域內地方政府間的利益沖突更為加剮,因此處理好都市區各地方政府間利益關系顯得異常重要.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城市地區MUC和RCM體系的建立.便是試圖在一事定區域范圍內聯合解決區域性問題的實例之一.在理論上,西方一些學者建立和發展了“公共經濟學”力圖從規模經濟的角度分析和解決這類問題.“公共經濟學”認為,城市間的利益沖突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邊界與市政公共設施的服務空間的不一致。從“公共經濟學”的硯點看,城市政府具有生產和提供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理想的城市政府行政邊界.
應當大體上與公共設施的空間服務范圍的自然邊界相符。事實上,由于不同的公共設施有不同的服務空間范圍,因而在西方城鄉分治、“切塊設市”的體制下,一個城市政府管箱的行政邊界不可能與所有的公共設施的自然邊界相適應,相鄰的區域之間,地域相連的城市之間,公共服務相互滲透,而公共服務的費用支付,卻被限定在行政邊界范圍內。如何建立大城市地區合理的行政管理結構和組織,從而使城市公共設施和服務達到最佳經濟規棋,便成為西方管理及經濟學者十分關注和爭論的熱門課題。一些學者認為應通過聯合所有的政府服務(總費用)來考察規模經濟.在都市化區域實行一元化管理體制,有利于組織公共服務,使其達到規模經濟;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地方政府的合并或聯合造成了公共服務費用的增加,而不是減少.也就是說,在都市化區域實行多中心政府管理體制更為有利.它比一元化的體制更富有彈性。
盡管我國和西方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設置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西方學者用“公共經濟學”的觀點解釋和研究都市化地區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問題的思路,對我國,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大城市地區城市間的利益沖突,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5都市區行政組織管理的法制建設
市場經濟是個法治的經濟,健全法制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條件之一。國家要依法治理,行政區劃也要依法管理。美國的行政區劃管理既有資產階級政治的糟粕,也有人類行政管理的普遍經驗。我們完全可以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加以揚棄吸納。在美國、法律的實施是市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我國也有必要通過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完善各項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將各市施政納入法制軌道,讓市政府自主地依照法律實行行政管理,并接受人大和上級政府的法律監督和公眾輿論鑒督.逐步改革凡事均需逐級請示審批的人治傳統習慣,以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適應靈活多變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l史育龍,周一星.戈特曼關于大都市帶的學術思想評介,經濟地理.1996(3):32一36
2吳健平,曼徹斯特大都市政府的形成發展評述.中國方域.l996(1沙:19一21
3劉君德.張玉枝.國外大都市區行政組織與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城市規劃匯刊,1995(3)
4許曉輝.墨爾本大都市行政管理模式研究.中國方域.199別5):27一29
5王文.美國都市化行政管理考察.中國方域,1995(6):21一23
6劉君德.世紀之交:中國城市化發展與城市型行政區劃改革新思路.中國方域.1995(婦:2一6
7劉君德,王德忠.多倫多大都市政府形成發展及其借鑒意義.中國方域,1995(2):14一17
8舒慶.中國行政區經濟與行政區劃研究.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1一18
9張玉枝,蒙特利爾大城市地區的政府組織及其思考.中國方域,1995〔1):24一26
[關鍵詞] 區域旅游合作 發展
一、引言
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事物,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方面值得探討。筆者基于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等多種學術數據劇的檢索,近二十年涉及到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文章有350多篇,碩博論文20多篇。本文這些研究為基礎,對20 世紀8O年代以來我國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評述,根據這二十多年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特點與重大事件對中國區域旅游合作的研究進行了發展階段的劃分,總結了各個階段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研究內容與進展,分析了各個階段研究的特點與不足,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二、國內區域旅游合作研究歷程
依據國內對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內容、方法與結果等,國內對區域旅游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逐步深化的階段。
1.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源起階段:1980年~1993年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旅游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如:市場分割、過度競爭、旅游資源重復性開發、破壞性開發、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偏小、旅游品牌單薄、缺乏核心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差、旅游管理秩序混亂等。針對上述問題,我國旅游界就出現了旅游區域合作的構想。與此同時,1980年7月1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推動經濟聯合的暫行規定》,希望通過各地的經濟聯合消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地域間條塊分割、相互封閉的種種弊端,促進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實現區域間經濟互動,發展生產力。作為對該項政策的呼應,于80年代中期起,中國旅游業開始從分散的、封閉的、無序的發展向區域合作的模式轉移。各地區相繼成立了一些旅游區域合作組織,如華東旅游協作區等。但由于缺乏聯合的基礎與動力經濟利益與市場機制,全國各地區不同層次的旅游區域協作絕大多數一直處在分散化、低水平狀態,許多旅游區域協作有名無實,有始無終。
此階段的研究特征是:(1)提出區域旅游合作思想,楊時進等于1981年明確要提出將區域旅游合作作為一種改革思想。(2)形成創立區域聯合發展機制的思想,王大悟在對華東區域旅游聯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合作方在旅游資源、客源方面的合作條件進行分析時,提出了該區域旅游聯合發展的機制改革建議。(3)提出大旅游思想,強調旅游業發展的關聯性與全面性,范家駒指出樹立“大旅游”觀念對于旅游業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益發展的重要性。
2.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發展階段:1994年~2002年
在此階段,區域旅游的熱潮已經形成,但是大多數的合作還主要是重形式、重研討、重宣言、重宣傳,許多觀念還多停留在地區旅游行政管理層面上,仍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該階段的研究特征是:從理論上開始重視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研究,(1)對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問題的關注,如,涂人猛從理論上探討了區域旅游形成的基礎,探討了區域旅游形成的動力機制。唐德鵬指出旅游區域協作,只有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才有可能得以發展。(2)重視區域旅游合作的合作原則問題,宋家增、王興斌等人從區域旅游合作的實現方式角度出發闡述了區域旅游合作應該注意的原則。(3)重視區域旅游合作的操作性問題,王衍用,提出“陰影區”理論,認為近距離的旅游資源雷同,導致了旅游資源的“減值效應”,建議區域聯合開發,對資源重點、空間格局、市場方向、產品功能、最終目的等作統一設計,以避免這種現象。鄭耀星認為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打破地方局限性,突破行政區域,走區域旅游合作發展之路。并就區域旅游合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目標和內容、對策和保障等主要問題進行探討。
3.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提升發展階段:2003~現在
2003年長三角地區的《杭州宣言》引領的新一輪區域旅游合作開始拉開了帷幕,從“15+1”到“20+4”,中國區域旅游合作出現了新的,不但在力度、廣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而且合作主體更加積極,合作層次更加深化,合作內容更加全面。同時來自學術界的關注也更加熱切。
該階段的研究特征是:(1)對過去二十年來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思想與研究進行了審視和總結,如:尹貽梅,邢相勤,劉志高回顧了旅游業空間結構的研究進展,總結出我國旅游業空間結構研究集中在旅游資源分布描述及區劃旅游空間結構演替和區域關系研究、區域旅游開發與規劃研究等領域。王對中國區域旅游合作的現狀進行了量化分析,并分別從政治經濟學、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及生態學和系統學角度對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進行了分析。(2)對未來區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走向進行展望,如:王雷亭,王學峰,潘華麗,崔鳳軍認為未來區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呈現出以下走向:在空間形態上,跨區域(行政)合作的特點鮮明;在產業結構上,跨行業合作的特點日漸成形;在資源類型組合上,多樣化合作特色突出;在經營體制上,融資渠道多元化、資本合作化道路逐步顯化。(3)對旅游業區域合作的內在機理、外部形態特征、區域協調機制等綜合特征的分析歸納,并在理論上開始對區域旅游合作的一般原理進行探討式總結。如:吳泓,顧朝林運用共生理論,對跨越行政區域旅游地的旅游競合模式和機制進行了探討。秦學通過對旅游業區域合作的內在機理、外部形態特征、區域協調機制等綜合特征的分析歸納,總結出了旅游業區域合作的一般原理。楊榮斌,鄭建瑜,程金龍從地理學空間視野提出了區域旅游合作的5種結構模式,并從模式的內在結構和外部形態兩方而進一步分析模式動態演化的5種趨勢。張建探索性提出行政區劃調整、自然區域型旅游規劃、跨政區旅游產品創新、打造無障礙旅游大市場等四項措施解決行政旅游區問題。郭尋,吳忠軍探討了現階段地方政府在共同發展區域旅游的合作中所存在的制度障礙,提出建構制度化的多層次組織機構以制定統的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政策,建立區域旅游利益共享機制,重建地方政府競爭秩序以及完善政府合作原則等對策。
三、研究內容
1.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研究
(1)合作-競爭博弈機制
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旅游合作主體利益的博弈過程。作為旅游合作第一主體的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是地方利益最大化(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而作為旅游合作第二主體的旅游企業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渴求區域間和諧的,有序的市場機制。因而,地方政府之間博弈―均衡的結果將達成區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建立區域旅游合作框架。而旅游企業之間的博弈會形成競爭-合作的內在機制。
(2)區域利益驅動機制
由于區域間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以及不可移動性,因此,從旅游資源的角度來說進行跨區域的旅游合作是可行的。同時,就各行政區域來說追求區域內部的經濟和社會利益發展也是其共同的目標。因此就形成了區域旅游合作的區域利益動力機制。
(3)多因素綜合驅動理論
該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浪潮是區域旅游合作的時代動因;而旅游空間的相互作用是區域范圍內或不同區域之間旅游合作發展的基本動力;區域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理論和產業集聚理論揭示區域旅游合作的內在機制。
2.區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就區域旅游合作模式而言,學者們常常提及的有“長三角模式”、“粵港澳模式”、“京津塘模式”等。經學者的總結歸納,目前主要存在幾種類型的區域旅游合作理論模式:
(1)根據區域經濟學核心―邊緣理論提出的區域旅游合作的三種空間模式理論:核心――腹地型、等級――序列型、多核――共生型。
(2)根據國內外旅游業區域合作的現實情況,從旅游業區域合作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區域對象、主體分布、內容形式、合作機制等形態要素的綜合)兩方面出發形成的四種模式理論:①內容單一化合作模式,以旅游業某個領域為內容、特定目的驅動下的單一化旅游業區域合作;②行業綜合型合作模式,以旅游行業為主要內容、企業為主體、市場推動下的全行業合作;③多元化全方位合作模式,眾多產業參與、主體多元化、綜合機制協調下的全方位旅游業區域合作:④關聯性區域合作模式,非以旅游業發展為目的、但對旅游業有促進作用的區域合作。這四種區域旅游合作模式之間的關系是漸進式,逐步深化的。
(3)以“哈格特空間結構模式”和“岡恩的目的地地帶模型”為基礎,吳必虎等將區域旅游發展模式分為凝聚模式、放射模式和擴展模式三種模式理論。
(4)從區域旅游合作結構模式出發,楊榮斌等在對我國區域旅游結構模式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區域旅游合作結構模式理論:①點――軸發展模式,區域經濟水平落后,旅游業發展缺乏區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區域旅游合作以旅游資源(點)的整合為基礎,沿交通干道(發展軸)延伸并向兩側輻射,形成中長線的特色旅游產品,構成點――軸發展模式;②單核輻射模式,區域旅游資源、市場分布不均衡,單項優勢突出,以城市(市場))區域資源或資源)市場空間關系為特征,以出游人數多、承載力大的單個大城市或某個具有大尺度吸引向性的旅游景區為核心,以旅游經濟聯系(包括旅游交通)為紐帶形成的區域旅游合作模式;③雙核聯動模式,該類型為雙核心,以城市―城市或資源―資源空間關系為特征,不管是城市還是資源,雙核在區域中的地位和等級相當,形成市場共軛或資源互補或兩者兼而有之的合作關系;④核心邊緣模式,該類型形成于區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較高的時期,是單核輻射模式與雙核聯動模式的后續發展階段,呈現多級圈層結構,不同圈層的旅游功能有差異,旅游業發展水平呈現由核心向邊緣的漸降次序,而區域整體水平高,競爭力強;⑤網絡型模式,該模式是區域旅游合作的理想形態,區域經濟發達,旅游業一開始就受到區域經濟活力的強有力支撐。區域基礎設施完備,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市場發育,城市間往往互為市場,互為資源,并且度假、商務、節慶等專業層次旅游活動所占比重較大。以上5種模式中,核心邊緣模式和網絡型模式是比較成熟的模式,是單核輻射模式與雙核聯動模式發展的高級階段。
四、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內對區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有四個方面特點與問題:
其一,雖然在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早期就開始對區域旅游合作問題比較關注,但缺乏理論指導,多數研究集中在區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與意義問題上,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合作機制與模式問題研究起步較晚,發展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
其二,針對某些特定區域的旅游合作問題研究較多,且都提出了具體的思路和操作模式,但對中國區域旅游業發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研究較少。
其三,對區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問題認識不清,甚至還有些誤區,大量研究者將當前中國區域旅游合作難以深化的主要原因歸結與行政區劃形成的制度障礙。這既是對行政區劃的一種誤解也是對區域旅游障礙的誤解。
其四,在區域案例研究上缺乏對國外區域旅游合作成功案例的分析與研究。西方歐盟國家間區域旅游合作的發展已形成成熟的框架體系,而我國學者對其認識尚有距離。總之,中國對區域旅游合作的深化發展還未真正深入到理論意義上的系統探討,區域案例研究缺乏普遍性指導意義。
五、中國區域旅游合作研究展望
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是由旅游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區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實踐是政府、企業、市場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地方政府在區域旅游合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合作主體,政府的雙重行為常常使區域間發生經濟關系和行政關系的交叉與重疊,這是影響區域旅游合作的第一障礙。因此,如何對政府、企業、市場這個最基本的三角關系加以優化,如何發揮政策的外部調控作用,以及如何處理區域間旅游業發展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等都是需要在進一步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中的深入探索的。
參考文獻:
[1]楊時進等:區域旅游公司的體制伯得提倡[J]. 財貿經濟叢刊,1981.( 2):31~34
[2]王大悟:發展華東區域旅游業芻議[J].社會科學,1985.(4):20~22
[3]范家駒:樹立大旅游觀念[N].社會科學報,1987-05-07
[4]涂人猛:區域旅游理論研究[J].社會科學家,1994,(5):83-88
[5]唐德鵬等:以區域旅游為主的接待方式將成為我國旅游接待的主體[J].浙江學刊,1987, (4) 99~101
[6]宋家增:發揮整體優勢加強區域合作――環渤海地區旅游協作之我見[J].旅游學刊,1994.1,41~43
[7]王興斌:發展浙港旅游合作,促進旅游大省建設[J]. 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學報,1997.78,23~27
[8]王衍用:區域旅游開發戰略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經濟地理,1999,19(2):116~119
[9]鄭耀星: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新路一一制定《閩西南五市旅游合作發展規劃綱要》的深層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29~32
[10]尹貽梅邢相勤劉志高:旅游空間合作研究進展[J]. 地理學與國上研究,2002.18.4:55~58
[11]王:競爭與整合:中國區域旅游發展與合作態勢分析[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1,5~11
[12]王雷亭王學峰潘華麗崔鳳軍:國內外區域旅游合作研究進展綜述[J].泰山學院學報,2003.25.5
[13]吳泓顧朝林: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旅游競合研究以淮海經濟區為例[J]. 經濟地理,2004.24.1 104~109
[14]秦學:旅游業區域合作的一般模式與原理探討―兼論粵港澳地區旅游業合作的模式[J].商業經濟文薈,2004.5 98~102
[15]楊榮斌鄭建瑜程金龍:區域旅游合作結構模式研究.2005.21.5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95~98
[16]張建:重視區域旅游合作開發中的行政區劃因素[J]. 科學?經濟?社會,2005.98.1 55~59
關鍵詞 跨行政區域;流域生態補償;測算方法;水質和水量
中圖分類號 F205;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189-06
近年來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EC)正成為國際上生態與 環境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補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1~6]。目前,國外對生態補償的研究集中在公路建設、森林資源、種群棲息地、海灣環境、生物 多樣性等領域的特定研究,國內對流域生態補償的研究大量集中在生態補償理論內涵、類型 模式、運行機制等理論體系方面;但對流域生態補償的技術手段和標準研究的文獻尚不多見 。這主要是由于生態補償的測算涉及多個學科和領域。由于跨區域(或越界)環境問題 具有可以轉移的環境外部性,因此被世界各國政府所重視。 本研究將“跨區域的 流域生態補償”定義為各級地方政府之間在因行政管轄權劃分所產生地方利益不同而導致的 流域資源分配和越界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上所進行的一種環境協商與利益博弈的經濟行為 。本研究通過提出的一種基于跨區域水質水量指標的流域生態補償量測算方法,旨在將流域 的水質水量環境指標作為流域生態補償評價的基礎,納入到流域和區域綜合環境管理的生態 補償機制當中,以便探索出一種可行的跨行政區域的生態補償測算方法。
1 我國流域生態補償量計算方法的實踐研究現狀
我國對流域生態補償量的研究尚處于理論探索和個案研究階段,對流域生態補償量計量方法 研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張志強等人(2002)利用條件價值評估方法(CVM)調查了黑河流域 居民對恢復張掖地區生態系統服務的支付意愿。結果表明,96.6%的居民家庭具有支付意 愿,平均最大支付意愿每戶每年在45.9~68.3元之間[7]。鄭海霞等人(2006 )應用支付意愿法對金華江流域進行了實證研究,應用Ordered Probit和Binar y Probit模型分析了受訪者支付 方式的影響因素[8]。高永志等人(2003)對廣東省內跨流域生態補償的 計量方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經濟補償量的初步確定 方法[9]。沈滿洪等人(2004)以淳安縣在建設新安江水庫、保護千島湖生態環境 所付出的代價為例 ,測算了其流域年生態補償量[10]。王浩等人(2004), 劉年豐等人(2005),王金南等人(2006)[11~13] 對流域生態補償的計量主要采用損失價值核算法,認為流域水體污染經濟損失的 補償量計算應包括農業經濟損失、工業經濟損失、
① 張惠遠.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及其政策設計[D].生態補償機制國際研討 會發言及論文集,2006。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的投資成本和服務業經濟損失四部分。胡熠等人(2006)認為生態重建成本分攤法 適用于不 同流域區不同污染源經濟補償標準的確定,是現階段流域上下游受益補償的最合適的測算方 法[14]。劉玉龍等人(2006)從生態建設的總成本入手對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量進行 了測算,并建立流域生態建設與保護補償測算模型[15]。徐琳瑜等人(2006)通過計算水 庫庫區各個單位面積的總價值,來估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總價值,并實際測算了廈門市蓮花水庫工程生態補償量[16]。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2006 )對新 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標準進行了測算,建立 生態保護投入補償模型①。
總之,流域生態補償測算方法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且測算技術難度較大,生態補償數量的 測算是流域生態區際補償的前提,已成為當前國內外生態補償研究領域亟需解決的主 要關鍵問題之一。
徐大偉等:基于跨區域水質水量指標的流域生態補償量測算方法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4期2 流域生態補償的計量與測算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分析現有研究成果,關于流域生態補償(量)與已有的環境污染費、資源費/稅等之間的關 系、補償的主客體、補償機制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等問題是生態補償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 而其中最核心問題之一是流域生態補償的計量與核算問題。
目前流域生態補償量計量與測算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①生態補償量是應該按照水資源的損 失量還是價值量來計算。目前,國內流域生態補償量核算方法和技術出現混亂的主要原因是 依據的基礎不統一,即有的學者認為“補償”是相對于“損失”而言的,應該只計算生態損 失量;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補償”應全面反映生態環境的價值。②生態補償量采用的計量 和測算方法沒有明確和統一。這主要是流域生態補償量計量的研究起步晚,重視不夠,方法 處于探索階段。一些方法和技術只能在其一定的局部范圍內進行應用,但那些能適用于實際 工作的成熟計量方式還沒有形成。③生態補償的主客體沒有很好界定。我國政府對流域生態 補償的管理才剛剛起步,經驗欠缺。在一些流域的管理上,中央政府有時替代生態補償的真 正主體,將一些財政資金用于地方政府的流域生態損壞事件上,使得生態補償的主客體職責 不明確,致使生態補償的測算和執行標準存在過多的行政干預因素。
3 跨行政區域的流域生態補償量計算方法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在鑒于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本研究按照流域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類 型,并依據可操作性的原則,將流域生態補償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兩類,即流域生態環境污 染損失類和流域生態資源保護類。其中,流域生態環境污染損失類型是指在一個流域的上游 地區由于資源開發、生產建設等過度經濟活動導致下游地區的生態服務系統出現了生態破壞 和環境污染的生態補償類型,其具有外部不經濟性;流域生態資源保護類型是指在一個流域 的上游地區由于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有序開發等持續發展經濟行為提供給下游地區良好的生 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價值,并促進了當地經濟建設和持續發展的生態補償類型,其具有外部經 濟性。
3.1 流域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
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流域生態補償量計量的前提是識別流域生態補償的類型,界定生態補償 的主客體和明確生態補償的計量指標。跨區域的流域生態補償是流域污染控制、環境保護和 實現資源有效分配的最有效的經濟手段。因此,生態補償制度政策中補償量的計算是依據流 域生態服務的價值,還是損失總量的判斷來決定的,這也是生態補償操作與實施的原則基礎 。目前生態補償量的計算依據主要有兩種:一是依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二是根據生態與環 境的損失價值。本研究所提出的測算方法由于是基于水質水量評價指標的流域生態補償測算 模型,因此其計算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依據生態與環境的損失價值,即在設定行政區域生態環 境質量標準的基礎上受益方補償損失方。這種方法比較符合現實實際情況。同時,應用環境 經濟核算和價值評估的相關理論,流域生態補償模式從政府或行政區劃的角度可分為國家級 、省級、市級、縣級4個層次。并實施污染者付費原則、使用者付費原則、受益者付費原則 等具體原則。
3.2 流域生態補償的模式類別
目前在流域生態補償的模式研究上,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模式。本研究認為,無論是流域生 態環境污染損失類型還是流域生態資源保護類型,流域生態補償的模式類別應該依據流域的 流向和水質、水量的二重標準劃分為以下兩類:第一,“上游受益下游損失”的流域生態補 償,具體分為:① 水質污染型,如上游發展工業,農業過量施肥超排,突發環保事故等; ②
水量超采型,如工農業用水超標采水等。第二,“下游受益上游損失”的流域生態補償, 具 體分為:①水質保護型,如上游設置水源地,限制工業發展等;② 調水取水型,如下游跨 區調水等(見圖1)。
3.3 流域生態補償的主客體職責
政府作為流域水資源的產權管理機構,應該將主要目光放在流域的整體水資源管理上,即在 明確水權的條件下核算水量分配和確定水質標準。這樣,政府在流域綜合管理工作中的重點 工作任務是通過流域環境管理機構來監測各行政區劃范圍中的省(市、縣)與省(市、縣) 之間流域[CM(81.5mm]交界處的水質、水量變化情況,按照標準和要求進行宏
圖1 跨行政區域的流域生態補償水質水量計量 原理示意圖
Fig.1 The principle diagram of river water quality and its water quantity mea suring about across administration area for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 n[HT]
(中)觀流域管理。而省(市、縣)級政府作為流域管理的客體,應積極參與流域的管理, 以生態公平和國家利益的角 度遵守國家在流域管理上的制度、政策和法律規定。同時,國家應指導省(市、縣)級政府 部門對突發性的流域生態環境事故制定應急預案,防止類似松花江流域環境污染事件帶來的 生態破壞和損失。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河流水質水量的跨行政區界的生態補償量計算辦法,實行統一的流域和區 域綜合環境管理納入到流域地區的行政責任范圍內,將流域水資源視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 重要戰略資源,區域行政政府應承擔河流流經該地區的流域生態保護主體責任,且對河流下 游地區的水質保護和水量利用具有不可推卸的義務;而下游地區的行政政府也應對上游流域 地區的生態保護和資源讓渡負有補償的責任與支付的義務。因此,建立上下游地區行政對話 制度對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具有特殊的意義,并能有效地建立生態環境的協商機制,推 動流域生態補償的具體實施與貫徹執行。而本辦法的提出則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流域生態補 償利益主體責任不清的弊端和執行不力缺陷。
3.4 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的測算流程
雖然流域生態補償測算方法沒有統一的標準,且測算技術難度較大,但作為應用研究的創新 重點應首先將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測算的研究方法(論)放在首位。分析和比較目前國內外生 態補償的實踐過程,本研究中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的測算程序見圖2。
3.5 基于水質水量評價指標的流域生態補償測算模型
3.5.1 河流水質評價指標和方法[17]
(1)河流水質評價指標。根據河流水體特點,河流水質評價一般應包括水溫、PH值、懸浮物、COD、BOD5、DO、[CM)]
揮發酚、氰化物、砷、汞、六價鉻、鎘、大腸菌群等參數。2004年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地表水水質評價項目采用GB3838-2002標準規定項目,河流水質 評價項目分為必評、選評、參評3個級別。其中,必評項目包括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 學需氧量、氨氮、揮發酚和砷6項;選評項目包括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氰化物、汞、銅、鉛、 鋅、鎘、鉻(六價)、總磷、石油類11項;參評項目包括pH值、水溫和總硬度3項。在進行 流域生態補償的水質監測與評價中,可根據當地上下游行政區劃的雙方政府協議,商定選擇 相應的水質項目,建議經濟發達地區選取必評項目和選評項目;經濟欠發達地區可選擇必評 項目。
(2)河流水質評價方法。目前,國內外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多種多樣,各種方法各有特點 。在我國水質評價工作中,盡管單因子評價方法為大家普遍采用,但該方法因為只能進行定 性評價,且應用存在局限性。因此,建議采用基于多個水質指標的綜合評價方法。綜合評價 方法的主要特點是用各種污染物的相對污染指數進行數學上的歸納和統計,得出一個較簡單 的代表水體污染程度的數值。綜合評價方法具體分為:簡單綜合污染指數法、綜合污染指數 、水質質量系數法、有機污染綜合評價值、布朗水質指數法、豪頓(Horton)水質指數、內 梅羅水污染指數、羅斯水質指數法。
本研究首次嘗試進行流域生態補償的水質評價,考慮上述水質評價方法特點及我國流域 水環境監測體系的發展狀況,故選用相對簡單、便于實施的“簡單綜合污染指數法”。具體 計算公式為:
Pj=1[]n∑n[]i=1Si=1[]n∑n[]i=1Ci[]Coi(1)
式中,Pj為流域行政區界j斷面河流水質的綜合污染指數;Si為第i種污染物的標準指數 ;Ci為第i種污染物的實測平均濃度,mg/L;Coi為第i種污染物 評價標準值,mg/L,可參照國家標準(GB3838-2002) 。Pj指數越大,就代表流域內行政區界j斷面河流水質 越差;反之,Pj指數越小,表明河流在該行政區域內的水質就越好。
3.5.2 河流水量評價指標和方法
流域水流量則根據國家流域綜合管理辦法,依據水權和對國家GDP的貢獻 度或比率進行分配確定,具體計算公式為:
Lj=Q*i(1+Gi)=Qouti[]Qini(1+GDPi[] ∑m[]i=1GDPi)(2)
式中,Lj為某條河流經該行政區域的水流量指標;Q*i為該流域行政區的河流總水量 系數; Gi為該行政區的總產值占全流域行政區總產值的比重;GDPi為該行政區GDP的總 產值;Qini為經過該行政區界的河流總匯入水量;Qouti為經過該行政區 界的 河流總流出水量;m為該河流所流經的行政區域總數,按同級行政區統計。需要指出的是,Q outi、Qini、GDPi都在某一行政區域內取值,(1+Gi)考慮了一個流 域行政區域的經濟貢獻率,Q*i考慮一個流域行政區域的自然水量,這樣Lj就成 為了考慮該行政區自然與經濟因素的技術經濟指標。對于多條河 流的情況,則可以流量等指標分配相應的權重系數。
3.5.3 跨區域流域生態補償量測算模型
在考慮流域水體水質指標(如COD等)的自然增加值和經濟貢獻值(如GDP等)的基礎上,國 家相關機構應協調流域范圍內的各級政府確定行政區界(如省與省、市與市等行政區劃之間 )的綜合指標值W,即W=f(水質,水量)。結合流域水質環境監測與生態環境評價現 有的技術手段,在流域的行政區界斷面設置流域水質、水量監測斷面,按照上述流域水質水 量的計算辦法,則可以計算跨區域之間的基于水質水量的生態補償量(即補償標準)。
跨區域流域生態補償量系數測算模型為:
Wj=Woutj-Winj=(Poutj-Pinj)Lj=ΔPj•Lj(3)
式中,Wj為行政區界j的流域生態補償量系數;Woutj為行政區界j在其境內的流 域 下游區界斷面點的生態補償量系數;Winj為行政區界j在其境內的流域上游區界斷 面點的生態補償量系數;Poutj為行政區界j在其境內的流域下游區界斷面點河流 水質綜合污染指數;Pinj為行政區界j在其境內的流域上游區界斷面點的河流水 質綜合污染指數(注:源頭河流水質指標可取其境內河流發源地的監測值);其他符號同上 。流域生態補償量系數Wj為一無量綱單位,用于表征流域內不同行政轄區政府在根據流域 在 整個區域內的生態―經濟―社會實際情況下的生態資源分配系數,即經過各行政區域政府就 流域水質水量達成一致的基礎上,共同確立生態補償的基本標準C0(如某一具體生態補 償 經濟價值基準),再乘以本研究依據實際指標測算所得的流域生態補償量系數Wj,即為某 一行政區域的生態補償數額CT。
CT=Wj•C0(4)
在式(4)中,計算結果CT有可能是正數、負數或者零,這三種情況在假設該行政區域位于 流域上游的情況下分別表示為:①當CT為正數時,說明某一行政區域生態環境污染綜 合 水平高于行政區之間商定的“環境責任協議”數值,即流域在該行政區內污染相應地加重, 該行政區政府應該對其流域下游一方行政區的同級政府給予生態補償,具體補償金額為CT ;②當CT為負數時,說明某一行政區域生態環境污染綜合水平低于行政區之間商定 的 “環境責任協議”數值,即流域在該行政區內污染相應地減輕,該行政區政府應該得到其流 域下游一方行政區的同級政府給予生態補償,具體補償金額為CT;③CT為零時, 說明某一行政區域生態環境污染綜合水平恰好等于行政區之間商定的“環境責任協議”數值 ,即流域在該行政區內污染既沒有加重也沒有減輕,該行政區政府不對其流域下游一方行 政區的同級政府進行生態補償。這樣上下游區域政府將根據“環境責任協議”進行政府間的 生態環境補償用于激勵其環境治理和生態改善,從而避免了上級政府過多地行政干預與協調 。
3.6 階梯式流域生態補償標準
生態補償量系數Wj的計算結果本質上只是一個調節分配系數,其數值不一定 呈階梯式分布;而生態補償的基礎標準C0(即某一流域的具體生態補償經濟價值基準)應 考慮到環境污染的治理難度和生態損失的恢復程度,參照“階梯式價格標準”來設定,即行 政區域內河流的污染狀況越嚴重,生態補償標準的額度CT就越高。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測算 依據上下游建立的“環境責任協議”制度,采用流域水質水量協議的模式[18]。同 時,“階梯式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的制定也需要國家級行政部門統一協調法律、水利、環保 等專業機構,在各級流域行政政府的協商配合下,共同完成;也可按照相應的國家專業標準 和法規制定程序進行制定。
這種采用階梯式補償金的生態補償方式的意義在于某個行政區域政府對其流域范圍內的自然 環境負責,其所造成的生態損失越大(或生態貢獻越多),則付出(或得到)的生態補償金 數額就越高;反之亦然。其中,生態補償總額是由上游地區對下游地區污染超標所造成損失 的賠償或生態保護所轉讓利益的彌補,賠償額或補償量與河流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大小、水 量多少以及持續時間有關。另外,在遇到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及其他特殊情況下,需要上 下游地區政府在一定框架下進行自由協商和行政復議,以實現生態補償的危機管理。
4 實際模擬算例
A省位于某河流的上游地區,河流流經B省進入下游地區C省。經國家相關環境監測部門的實 際監測分析,得到B省與A省和C省在其流域監測斷面的各項具體環境監測值,經公式(1)計 算得到該斷面河流水質的綜合污染指數ΔPj為1.12,并根據2006年各省 實現的GDP產值和水量的數據,按照公式(2)計算得到該行政區域的水流量指標L j為1.63,根據公式(3)即可計算得到A、B兩省行政區界j斷面的流域 生態補償量系數Wj為1.825 6。
假設流域各省經協商確定了“階梯式流域生態補償標準”,即各省行政區界j斷面的流域生 態補償量系數Wj在0~1之間,生態補償執行的基本標準C0 為10萬元,在1~3之間,生態補償執行的基本標準C0為30萬 元,等 等。于是,根據公式(4)計算得到B省需要支付的生態補償總額CT為54 .768萬元。這樣,根據約定標準,B省政府應該對其流域下游一方行政區的同級政府給予生 態補償,彌補其因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對河流造成的危害,用于下游地區治理河流污染所多 承擔的那部分成本。
5 結論與討論
流域生態補償是一個跨行政區域的綜合生態環境問題。生態補償數量的計算和測定是流域生 態區際補償的前提,也是決定能否順利實施補償的關鍵環節。本文從政策研究的角度,所提 出的基于河流水質水量的跨行政區界的生態補償量計算辦法,將實行統一的流域和區域綜合 環境管理納入到流域地區的行政責任范圍內,將流域水體行政區界河流水質和水量指標設 定為生態補償測算的綜合指標值中。同時,本研究首次嘗試應用“綜合污染指數法”進行流 域生態補償的水質評價,并提出了依據水權和對全流域GDP貢獻度的方法進行流域水流量的 測算。同時提出了跨區域流域生態補償量測算的原則、模式、流程及計算模型,并進行了理 論上的模擬測算,為流域生態補償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執行的方法和依據。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流域生態補償中行政性手段和市場化手段是針對不同主體、不同目的、不同任務的兩種方 式,其中政府對流域生態的管制和參與是在流域生態補償主客體進行市場化交易之外的宏觀 手段;市場化手段能解決的流域生態補償問題不應是政府行政手段管制的重點和范圍。政府 應從宏觀上管理那些流域區界所涉及的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衍生出的流域水資源所表現出 來的公共產品的產權制度問題,使得跨行政區域的流域生態補償更加市場化、規范化。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Ruud Cuperus, Kees J. Canters, Helias A. Udo de Haes et al. Gui delines for Ec ological Compensation Associated with Highways[J]. Biological Conser vation, 1999, (90) :41~51.
[2]Brian C. Murray, Robert C. Abt. Estimating Price Compensation Requireme nts for Ecocertified Forestr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6):
149~163.
[3]Karin Johst, Martin Drechsler, Frank Watzold. An Ecologicaleconomic M od elling Procedure to Design Compensation Payments for the Efficient Spatiotempo ral Allocation of Species Protection Measur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2, (41) :37~49.
[4]Richard Cowell. Substitution and Scalar Politics: Negotiating Environm ental Compensation in Cardiff Bay[J].Geoforum, 2003, (34) :34 3~358.[JP]
[5]Michael Mason. Civil Liability for Oil Pollution Damage: Examining the
Evol ving Scope for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J].M arine Policy, 2003, (27) :1~12.
[6]F. Herzog, S. Dreier, G. Hofer, C. Marfurt, Walter et al. Effect of Ecolo g ical Compensation Areas on Floristic and Breeding Bird Diversity in Swiss Agric u ltural Landscapes[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5, (108) :189~204.
[7]張志強,徐中民,程國棟.黑河流域張掖地區生態系統服務恢復的條件價值評估[J].生態 學報 ,2002,26(2):863~885.[Zhang Zhiqiang,Xu Zhongmin,Cheng Guodong.Contingent Val uation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of Zhangye Prefe cture of Heihe River Basin[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2,26(2):863~885.]
[8]鄭海霞,張陸彪.流域生態服務補償定量標準研究[J].環境保護,2006,(1):42~46 .[Zheng Haixia,Zhang Lubiao.Research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Service of EcoSystem in River Valley[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6,( 1):42~46.]
[9]高永志,黃北新.對建立跨區域河流污染經濟補償機制的探討[J].環境保護,2003, (9):45~47.[Gao Yongzhi,Huang Beixin.Discussion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Transregional River Pollution[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 003,(9):45~47.]
[10]沈滿洪.論水權交易與交易成本[J].人民黃河,2004,26(7):19~22.[Shen Manhong.On Dealing in Water Right and Cost of Dealing[J].Yellow River,2 004,26(7):19~22.]
[11] 王浩,陳敏建,唐克旺.水生態環境價值和保護對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Wang Hao,Chen Minjian,Tang Kewang.Water Ecological En vironment Value and Protecting Countermeasure[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 ress,2004.]
[12]劉年豐,謝鴻宇,肖波.生態容量及環境價值損失評價[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Liu Nianfeng,Xie Hongyu,Xiao Bo.Ecological Capacity and Evaluation of the Loss
of Environmental Values [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
[13] 王金南,萬軍,張惠遠等.中國生態補償政策評估與框架初探[A].王金南,莊國 泰.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Wang Jinnan,Wan Jun,Zhang Huiyuan et al.Policy Evaluation and Frame Discuss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A].In:Wang Jinnan,Zhuang Guotai.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Its Policy Decision.Proceedings of Interna tional Workshop on China[C].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 ]
[14] 胡熠,李建建.閩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標準與測算方法[J].發展研究,2006,(11 ):95~97.[Hu Yi,Li Jianjian.Research of Reg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 rd and Measuring Method in Minjiang River Basin[J].Development Research,2006,( 11):95~97.]
[15] 劉玉龍,許鳳冉,張春玲等.流域生態補償標準計算模型研究[J].中國水利,200 6,(22):35~38.[Liu Yuliong,Xu Fengran,Zhang Chunling et al.Model for Rive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China Water Resources,2006,(22):35~38.]
[16]徐琳瑜,楊志峰,帥磊等.基于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水庫工程生態補償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4):125~128.[Xu Linyu,Yang Zhifeng,Shuai Lei
et al.Ecocompensation of Reservoir Project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Value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6(4):125~128.]
[17]彭文啟,張祥偉等.現代水環境質量評價理論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Peng Wenqi,Zhang Xiangwei et al.The Modern Theory and Method of Water
關鍵詞:八道灣下段煤層沉積特征,工作與研究,含煤,指導深部找煤
阜康市煤圈溝井田位于新疆阜康市東南18公里處的煤圈溝一帶。行政區劃隸屬阜康市三工河哈薩克族鄉管轄,地理坐標:東經:88°05′04″~88°08′21″,北緯:44°03′39″~44°05′27″。中心地理坐標:東經:88°06′42″,北緯:44°04′33″。
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本次工作中充分運用沉積旋回的理論,不僅達到了提高勘探程度的目的,而且糾正了以往對深部無煤的認識,在八道灣組下段找到了厚煤層,極大地提高了工作區煤炭儲量,為井田將來提升井型提供了充分的地質依據。
1、地質特征
1.1、區域地層
研究區位于中新生代烏魯木齊山前拗陷的東段,博格達復背斜弧形推覆體北側,區域地層以F1(水磨溝—李家莊斷層)為界,以南屬北天山地層分區博格達地層小區,斷層以北屬準噶爾地層分區吉木薩爾地層小區,西至烏魯木齊,向東經米泉、阜康到吉木薩爾,呈東西向不規則狹長地帶。區域地層有晚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見表1-1。
表1-1 區域地層簡表
地 層 系 統 厚度 (m) 按觸 關系 巖性特征 界 系 統 群 組 符號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統
Q4dl Q4apl 0~10 假整合 不整合 斷層 整合
在山前平原及河床及兩側分布,為礫石夾砂土、亞砂土與亞粘土層。 新近系 上中新統 昌吉河群 Nch 345.50 河流相沉積,為礫巖、砂質泥巖。 中生界
白堊系 上統 東溝組 K2d 75~156 為河流相沉積,灰棕色、紅褐色砂質泥巖,含石膏脈,底部為灰紅色礫巖。 下統 吐谷魯群 K1tg 110~210 為河湖相沉積,深紅色、夾灰綠色薄層泥巖,底部有為粗砂巖或礫巖。 侏羅系 上統 齊古組 J3q 402.7 河湖相沉積,為粉砂巖、泥巖。與下伏地層不整合接觸。 中統
二、案例分析論文以4000—8000字為宜,論點明確,論據充分,數據可靠,內容新穎。
三、來稿需提供100—300字的文章摘要、3-5個關鍵詞、完整規范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關鍵詞之間用逗號分隔開來。
四、注釋是作者對題名、標題和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須用腳注(如果在稿件首頁則列于“作者簡介”之后)。注釋序號與文中指示序號相一致,左空兩格,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加圓圈標注:①②……每條注釋獨立成自然段。
五、參考文獻是作者寫作論文、包括做注釋時所用引文的出處或參閱的各種書刊資料,其文獻項目和要素須集中列在論文的文末。參考文獻序號與文中指示序號一致,左頂格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注:[1]、[2]……
六、每條參考文獻為一段。按照論文中引文(含直接引用和轉述引用)出現的先后順序依次排列出處,之后不再排列沒有引文的參閱文獻。每篇論文所列出處和文獻,凡相同的著者、書(題)名、譯者和出版者、出版年,一律使用同一序號并且只在“參考文獻”中列為一項。
七、參考文獻包含以下順序項目:(1)序號,以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注。(2)主要責任者。多個責任者之間用逗號分隔,是外國人的要在姓名之前加國籍簡稱并用方括號括起,此項目以實心句號“.”結束。(3)文獻名稱。不加書名號或引號。(4)文獻類型及其標識。以英文單字母大寫并用方括號括起表示文獻類型。如專著為[M],論文集為[C],報紙文章為[N],期刊文章為[J]等。(5)譯者。多位譯者之間用逗號分隔,并以實心號結束。(6)出版。該項目依次為出版地,只寫地名全稱,不寫簡稱,不加行政區劃單位,后接冒號;出版者,只寫全稱,后接逗號;出版年,只寫4位阿拉伯數字,不寫“年”字,但報紙出版日期須按“YYYY-MM-DD”的格式表示。此項目以實心句號結束。(7)頁碼。參考文獻的頁碼緊跟文中參考文獻的序號之后,并用圓括號括起。如[1](P25),[2](PP30-32)。
例:[1].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八、稿件中的譯名,除了人們熟知的外國人名(如馬克思、愛因斯坦)按照通用譯法書寫外,其余所有人物譯名在文中首次出現時均須附注人名原文;除了人們熟知的外國地名(如紐約、倫敦)按照通用譯法書寫外,其他所有地點譯名均須參照有關地名翻譯手冊給出譯名,并附注地名原文。
九、稿件中的數字書寫必須規范。其中標題:(一)一級標題用“
一、
二、三……”在編號后面加頓號;(二)二級標題用“(一)、(二)、(三)……”不加標點符號;(三)三級標題用“1、2、3……”;(四)四級標題用“(1)、(2)、(3)……”不加標點符號。
十、投稿要求:
1、本屆論壇只接收電子來稿,來稿請通過電子郵件發至:wzx18@ycx0251@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economy.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phenomenon and problems,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3-0233-02
0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趨勢,它使世界經濟在趨于融合的同時,又不斷地以一些地區為核心進行聚合。在20世紀80年代末全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新一輪。原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持續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并向更高的層次和形式發展。同時,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從自身的現實利益出發,積極尋求建立雙邊或多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作為一個處于快速成長時期的大國,我國也正在成為新世紀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1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相鄰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圍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訂某種政府問條約或協定制定和規范共同的行為準則,協調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國政府一定特權的共同機構,進行長期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和實現經濟的甚至是政治的聯盟。根據合作國家政府的態度,可以把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兩種類型:消極的一體化和積極的一體化。前者是指合作國之間消除了一切貿易障礙,在一定區域實現了自由貿易;后者則指成員國為實現共同的經濟目標而積極調整現有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規章和協調機構以促進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區域的空間系統至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國際區域、國家區域、國內區域。形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差異,其中區域產業一體化在企業分工的基礎上建立起對外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體系;城鄉經濟一體化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對外部資源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城市化體系;市場一體化在消除了貿易障礙的基礎上建立起資源自由流動的統一的市場體系。區域經濟一體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是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形式。區域合作與競爭已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流,國際市場上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已非單個的貿易伙伴國,而是那些以區域聯盟形式出現的群體國家。
2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狀況
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得到了進一步推進,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市場化、國際化乃至全球化的進程已經不可逆轉,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將面臨巨大挑戰,通過自身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增長方式向集約式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作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可以從中獲益。
目前,我國以大城市為中心、發展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聯系和合作加強,以資源整合為重點、以工業化、城市化為方向的經濟區逐漸形成。我國區域經濟按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程度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湛江等整個海岸線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域。嵌套在這幾大經濟圈中的還有一些局部城市群,比如京津冀經濟圈、山東半島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海西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廣佛同城化等,這一區域的經濟合作比較成型,發展速度較快,主要驅動力是區域間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內在需求,市場機制占主導因素。第二層次是從哈爾濱、沈陽、石家莊、太原、鄭州、武漢、合肥、南昌、長沙等內陸屬于發展較慢的經濟區域,比如延龍圖一體化、沈撫同城化、鄭卞一體化、武漢城市圈、長株潭一體化、成渝經濟區等。與海岸線一帶相比,這一區域發展相對緩慢,一體化動力除市場機制的作用外,較大一部分要靠政府主導和政策調控。第三層次是西部地區為發展落后的經濟區域。比如西咸一體化、關中天水一體化、烏昌一體化以及正在規劃中的酒嘉一體化。這一區域經濟發展落后,一體化過程市場機制的作用不顯著,主要靠的是政府政令的調節。
3中國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的問題思考
在全國性的城市一體化熱潮中,如何實行“城市一體化”的整合發展,促進城市間合理空間格局的形成,就成為我國當前培植新城市群,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3.1 行政障礙造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阻力經濟一體化最大的障礙是在行政方面,當前在我國各個地區之間沒有關稅,執行的是統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貿易政策。從國家的角度講,各個地區之間是沒有貿易障礙的。但是,由于受行政區劃影響,不同行政區之間還存在市場分割現象。這實質是由行政壁壘造成的,行政壁壘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于對本區域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憑借行政權力對市場進行不合理的干預,以行政區劃為界限主觀分割統一市場的行政行為和政策表現[1]。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合作的障礙就是隱藏于行政區域背后的行政障礙及其產生的地方保護主義。
3.2 交通、通信與網絡等基礎設施是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條件
目前在我國的現狀是,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這對經濟一體化發展構成了一定的阻力。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交通的建設以及通信和網絡的發達為要素的流動創造了條件,進而推動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3.3 缺乏一套跨區域協調管理機制是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普遍障礙在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會涉及到區域發展中需要跨區管理的一系列問題。而在現有的區域行政管理體制條件下,很多地方政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來進行決策并采取行動,區域內沒有統一協調的公共管理組織。因此,在沒有一個代表整個區域利益的組織之前,區域的公共資源管理難以開展,而良性的、高效的、區域的公共資源管理機制也無從談起,區域內單一城市的利益最大化也很難與整個區域利益統一,必然會造成整個區域內公共管理的失調[2]。
4中國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措施探索
在未來的10-20年,針對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4.1 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由行政機制改革入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除了市場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對于發展區域經濟的態度和支持力度。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基本都牽扯兩地甚至更多政府部門,要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應建立政府協調機制, 首先應該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其次,政府職能應規范化和法律化,建立對地方政府行為的監督機制;最后,建立跨區域的協作組織[3]。
4.2 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初期,建立一套對政府經濟一體化的績效考核機制從目前已經開展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地方發展經驗來看,在現行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下, 各地政府都是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由此產生的地方保護主義使得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很難正常運行,甚至合作機制難以形成,華東師范大學李建勇在其博士論文中的觀點認為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利益沖突的主要途徑之一是通過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來制定科學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 并總結了政府績效的評價方式和程序。通過政府對經濟一體化的績效考核,能有效的增強政府部門對區域經濟一體建設與發展的動力,達到雙贏合作,從而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4.3 經濟一體化建設中,要重視各方利益補償機制建設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一體化過程中必然影響部分地區的經濟利益。對于政府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先帶來的是利益分配的問題。經濟一體化并不是對所有地區搞平均,對于經濟利益受損或暫時由于一體化的實施而延緩了經濟發展速度的地區應該以多種形式給予利益補償。
參考文獻:
[1]操世元,姚莉.論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行政壁壘[J].嘉興學院學報,2006,(5).
[2]李興國,姜文超.關于“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若干思考[J].經濟論壇,2008,(3).
[3]王德忠,吳琳,吳曉曦.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緣起、發展與缺陷[J].商業研究,2009,(2).
[4]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5]許寧寧,儲亞玲,劉總理.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分析與問題思考[J].商業現代化,2008,(6).
[6]李建勇.中國省級政區行政沖突機理分析及其應對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關鍵詞:商號商業標志法律保護商號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理論界對商號涵義的理解存在著分歧,寫作論文根源在于我國現行商號法律制度對商號、字號、企業名稱的法律界定不統一,有些甚至相互矛盾。考察國外相關立法表述,商號應是商事主體名稱(企業名稱)的同義詞。如:《日本民法典》第16、17條規定:“商人可以以其姓、姓名或其他名稱作為商號。”“公司的商號,應按照其種類,使用無限公司、兩合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字樣。”《美國1946年商標法》,即美國聯邦商標法第45條規定“商號或商業名稱包括個人姓名、商號名稱以及制造者、工業家、商人、農業家等用以識別他們的企業、行為或職業的商行名稱;還包括個人、商號、協會、有限公司、公司聯合組織以及從事貿易或商業并能向法院或被訴的制造、工業、商業和農業等組織采用的名稱或牌號。”此種觀點得到了相關國際協議的認可。1977年的《班吉協定》附件五第1條就將商號定義為“工業、商業、手工業或農業企業所使用的,使本企業為人所知的名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966年通過的《發展中國家商標、商業名稱及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示范法》第1條將商號界定為“識別自然人或法人企業的名稱或牌號。”
筆者認為,商號、字號、企業名稱并無本質區別,彼此內涵相同。依據我國的文化傳統和語言習慣,商號等同于字號,商號與商業名稱(企業名稱)的關系應是全稱與習慣性簡稱的關系。商業名稱(企業名稱)包括行政區劃、字號(或商號)、行業特點及組織形式等內容,而商號或字號是其習慣性簡稱,是商業名稱中最具有識別性的部分。
一、現行商號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種識別性很強的商業標志,商號具備區別不同經營者、商品或服務來源的功能,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還代表一定的商譽,其實質上是一種無形財產。因此,對商號法律制度的建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個內容完整、體系健全的商號法律體系,與商號相關的法律規定散見于《民法通則》、《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等法律法規中,立法層次參差不齊,其中的一些內容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具體來說,我國現行商號法律制度存在如下問題:
(一)對商號的設立、變更等事項的立法層次較低,管理規定存在缺陷。
由于沒有一部完整的有關商號的法律文件,目前有關商號的設立、變更、糾正等事項的法律規定主要體現在《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但是,從法的位階來看,《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屬于部門規章,級別較低,法律的權威性在實際執法中未充分彰顯,使得現實生活中對于商號的保護軟弱無力。同時,《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有關商號的登記、管理等方面的規定也存在明顯缺陷。在商號的登記方面,《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明確“企業名稱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核準登記注冊后使用。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通過對每一個商號和企業名稱的嚴格審核后準予登記,同時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登記主管機關管轄區內不得與已登記注冊的同行業企業名稱相同或近似。”這些規定確定了嚴格審查制度和同一地區、相同行業商號不能相同或近似、混同的登記管理原則。這對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的確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在實踐中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為登記機關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過重、商號私權性受到限制、如何準確判定商號之間是否近似與混同沒有解決、商號離開地域和同行業的保護制度缺位等等。
(二)對老字號、馳名商號的保護缺乏力度。
老字號、馳名字號與一般的商號相比而言,往往蘊涵了更大的經濟利益,代表著更多的競爭優勢,所以老字號、馳名商號被侵權的可能性比一般商號要大很多。因此加強對老字號、馳名商號的特別保護,是健全的商號法律制度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我國,對老字號、馳名商號的法律特別保護還不到位。
在對老字號的特別保護方面,現行的《“中華老字號”認定規范(試行)》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規范性文件,且其確立的認定標準和程序比較籠統,導致一些非“老字號”也混入了“老字號”行列。
在對馳名商號的法律特別保護方面,也存在不少盲點,寫作畢業論文導致現實生活中侵犯他人馳名商號權的現象屢禁不止,冠生園、同仁堂、張小泉、狗不理等中華老字號無一幸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貫徹(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的通知》中規定:馳名商號是指具有3年以上生產經營歷史的企業所使用的在全省或全國范圍內廣為人知的商號。
但是,馳名商號的具體認定標準還有待合理化和可操作化,對馳名商號的效力范圍也還有待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規定予以明確化。
(三)協調沖突的能力不夠,商號侵權責任制度不完善。
商號是商業標志的一種,厘清商號與其他商業標志之間的關系是商號法律制度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現行《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沒有規定與在先商標權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不得登記為企業名稱,在具體的企業名稱登記審查程序中,管理機關也沒有審查是否與已有商標相重合或近似的義務。這表明我國商號法律制度對商號與商標之間的協調能力不足,而切實可行的法律協調制度實際上是對商號侵權的事先預防制度,可有效地防止和減少商號侵權行為的發生。根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民法通則》等的相關規定,侵犯他人商號權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目前法律尚未規定侵犯商號權的刑事責任,對嚴重損害商號權人利益的行為懲戒力度不夠。
二、完善我國商號法律制度的建議
針對目前商號法律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未來我國商號制度發展的方向,在此提出一些建議,以期拋磚引玉。
(一)制定《商號法》,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統一商業標志立法工作。
商號法律制度的完善離不開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的建立。針對我國商號法律體系存在的缺陷,我國應當考慮制定一部統一的《商號法》,明確界定商號的內涵和外延,規范商號權的取得、權利的行使與限制,確定對商號侵權行為的制裁方法等法律問題,調整商號權取得、行使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為解決現實生活中頻繁出現的商號爭議以及商號權與其他商業標志權之間的利益沖突提供充分的法律解決機制。
當然,在《商號法》中建立與完善商號相關法律制度的具體問題,還需要通過整個立法過程來進行調查研究與確定。在此,僅針對問題比較突出、缺陷比較明顯的商號取得制度、商號侵權責任形式等問題提出一些修改建議。
目前我國商號取得制度中有關商號取得的限制,主要體現在《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該規定僅明確:同一主管機關管轄區內相同行業之間的商號不得重復。由此推知,不同主管機關管轄區的相同商號或同一主管機關管轄區內不同行業的相同商號就可以合法出現并得到認可,這顯然不能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通常,消費者對耳熟能詳的商號記憶深刻,但對該商號所在的行政區劃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不同地區同行業或相近行業的經營者使用相同商號,其行為雖不違法,但極易造成營業主體或商品主體的混淆,從而淡化了商號的標識性。況且,伴隨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企業的市場活動都在逐漸走出其主管機關的轄區范圍,在全國范圍內從事市場經濟活動,有些甚至走向全球市場。因此,建議在《商號法》中明確以下問題:1.建立以經營者經營服務的地域范圍為基礎的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三級商號登記體系。不囿于經營者設立時所在地基層行政區劃為保護范圍,而以其營業所涉及的區域、營業額、知名度來確定其商號權保護范圍。2.規范企業名稱的組成結構,在確定企業名稱與商號涵義相同的條件下,對企業名稱是否相同的判定標準規定為企業名稱核心內容是否相同、近似并引起相關公眾混淆。3.完善商號侵權責任,形成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在內的侵犯商號權的法律責任承擔制度,加強對嚴重侵犯商號權行為的懲罰力度。
當然,商號法律制度的完善不可能僅靠一部單行的《商號法》就可以完成,它離不開《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其他法律法規的支持與共同完善。從商號與商標、地理標志、域名等商業標志之間的關系以及各國商業標志法律制度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應當在《商號法》制定的基礎上開展統一商業標志立法工作。由于商標、商號、地理標志、域名等商業標志都具有標示性和可識別性,彼此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由于不同商業標志法律制度的制定目的和保護對象不同,且立法時間先后不一,所以各商業標志單行法之間的協調性較弱,如我國現行《商標法》及其實施條例就沒有明確將商號權作為“在先權利”予以規制。通過統一商業標志立法,將商號、商標、地理標志、域名等商業標志作為共同對象,綜合考察彼此之間的關聯,建立一體化的法律制度能夠更好地保護各類型的商業標志,而且在商業標志單行立法基礎上,逐步建立商業標志統一立法,這是商業標志立法的一個必然趨勢。如德國早在1968年就制定了商標法,到1994年,為了更廣泛更有效的保護商業標志制定了《商標和其他商業標志保護法》,統一保護商標、商號、地理來源和其他商業標志。
(二)加強商號保護的地方立法,促進多層次商號保護法律體系的形成。
我國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不一,商號保護面臨的實際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國家立法的指導下加強商號地方立法工作,也是完善我國商號法律制度的重要任務。而且,對商號保護進行地方立法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家立法存在的不足與空白。如現階段國家商號立法存在諸多缺陷和弊端,可以先通過地方立法結合地方實際嘗試解決這些缺陷與弊端所帶來的問題,為日后國家立法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另外,即使在國家商號立法完成的情況下,進行商號保護地方立法也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既可以實現國家立法的細化與可操作化,也有利于多層次的商號保護法律體系的形成。
目前,我國浙江省在參考了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經驗的基礎上,寫作碩士論文結合浙江實際,開全國之先河,出臺了《浙江省企業商號管理和保護規定》,并配套出臺了《浙江省知名商號認定辦法》,對商號禁止使用的內容和文字、商號不得相同或者近似的例外情形及近似的標準等問題做了詳細的規定,這將給浙江的大企業、名企業、好企業提供合法權益保護,有利于規范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激勵企業積極創建商號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加強商號保護的地方立法必須防止地方保護主義的出現。由于商號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而企業的發展又有助于地方財政的發展,因此在實踐中出現地方保護主義并不奇怪。但地方保護主義畢竟是短視行為,是權宜之計,不利于地方與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不符合法律的平等保護和公平正義原則。所以在商號保護地方立法中應當力戒地方保護主義的出現,為商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與保障。
(三)制定老字號、馳名商號特別保護制度。
摘 要:基于食品特征價格需求模型,考量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對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種常量營養元素的效用評價,結果顯示,相對高收入人群對食品的營養程度和安全度更加重視,相對低收入人群對價格更為敏感。食品安全問題相關的新聞報道統計數據表明,監管力度強并不能完全杜絕食品違規生產行為,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消費者對食品中必需品的需求,會為企業過度壓低生產成本提供空間。鑒此,應從需求角度考慮食品安全治理問題,提高低收入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是對加強監管力度的重要補充。關鍵詞: 食品安全度需求;不同收入水平消費者;食品安全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6)05-0121-07一、引 言食品安全問題是近些年社會關注的熱點。Antle(2001)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經濟分析區分了食品質量信息是否完全。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食品安全度與食品的其他質量屬性無差異,就像消費者會因為食品的味道、營養成分購買不同的食品,食品安全度也是影響人們食品消費的因素之一[1]。如果信息是不完全的,又可以分為兩種情形:銷售者比消費者知道更多關于食品安全度的信息,食品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銷售者與消費者關于食品安全度的信息量等同,即食品市場存在對稱的信息不完全。因此,若想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有效的治理,需要區分食品安全問題的源頭,對癥下藥。本文將從食品質量信息完全的角度對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假定消費者對食品質量信息是已知的,從需求角度研究食品安全問題是否受到人們食品消費行為的影響;這是對食品質量信息不完全下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的一個補充。食品質量信息完全意味著消費者明白劣質或者違規食品可能給他們身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為是本文研究的重點。為了估計不同收入人群對食品安全度的偏好程度,本文通過兩方面的數據分析進行論證。一方面,將估計食品中營養成分對不同收入消費者的邊際效用大小,盡管營養成分更多的代表食品健康程度,比如是否能夠保證充足蛋白質的攝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等,但這可以區分消費者更多是為了“飽腹”還是“安全”,甚至是“營養均衡”。另一方面,本文對不同地區食品違規行為的相關新聞報道進行分析,從統計結果說明巨大低收入消費群體的存在為企業違規食品生產活動提供了利潤空間,監管力度高并不能完全保證提高食品安全系數。二、文獻評述已有諸多研究基于結構模型對食物需求進行分析。Dubois等(2014)使用家庭層面數據比較美國、法國和英國在食物購買上的差異,他們發現價格和食物特征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經濟環境與偏好差異更能夠解釋國家間食物購買的差異[2]。與此結論相似的是Atkin(2013)的文章[3]。他把習慣形成引入代際交替一般均衡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對印度區域間食物消費差異進行分析;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當地充裕食物相比價格和營養成分更能夠解釋人們的食物消費習慣。盡管這兩篇文章基于不同的識別方法,但均得到經濟環境與偏好差異可以解釋食物購買上的差異這一結論。本文理論模型的基礎就是基于Dubois等(2014),并應用于不同人口特征群體之間食物購買的差異分析。營養元素攝入量、價格和食物支出之間的關系也有若干研究。Griffith等(2015)研究了相對價格變動對英國家庭食物支出的影響,發現價格上漲不利于維持良好的營養結構[4]。Dragone和Ziebarth(2015)引入了創新性消費這一概念,并研究了柏林墻推倒后東西德的合并對東德食物消費的影響。這種突變式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創新性的消費,使得東德部分人的體重顯著上升[5]。Eli和Li(2014)研究了能量需求和家庭支出是如何共同影響食物需求的,結果顯示能量需求對食物需求有較大的影響,但是貧困家庭的彈性較小[6]。Fukase和Martin(2015)進行了收入-消費-生產的動態分析,表明中國目前收入水平所帶來的食物消費增長超過生產增長,但隨著中國人口增長和飲食結構的轉變這個差距會逐漸縮小[7]。Cutler等(2003)發現卡路里價格的下降提高了卡路里的攝入量,進而帶來了美國肥胖度的提高[8]。上述文獻盡管并不直接涉及到本文所研究的常量營養元素與食物支出之間的關系,但均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同時還有較多研究對中國的食物支付意愿進行測度。鄭志浩(2015)估計消費者對轉基因大米的支付意愿低于普通大米[9]。張振等(2013)研究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屬性的偏好行為,他們發現消費者對以下食品安全屬性的支付意愿由高到低為:政府認證的食品,企業品牌、養殖場質量安全保證和第三方機構認證[10]。周應恒和彭曉佳(2006)對江蘇省城市消費者為低殘留青菜中食品安全的平均支付意愿進行估計,其中大城市為2.42元/斤,中小城市為2.77元/斤[11]。張曉勇等(2004)基于對天津消費者的調查,考察他們對轉基因食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態度,發現他們并不愿意為質量較高的食品支付過多費用[12]。以上研究盡管是對食物支付意愿的研究,但是涉及到的區域范圍并不廣,往往只基于某個城市的部分居民的部分食物。三、理論模型Dubois等(2014)在研究美國、法國和英國食物購買差異的時候,基于產品層面的效用函數,構建了一個可以通過價格反映食物特征、營養成分的需求模型。他們的需求模型基于Gorman(1980)和Lancaster(1966)的產品特征效用模型(characteristics model),離散選擇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和特征價格模型(hedonic price model)都是其特殊形式[13,14]。Dubois等(2014)的需求模型不僅可以分析國家間食物購買差異,還可以擴展到省際之間的差異,不同人口特征群體的食物購買差異等。本文基于此模型,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條件下,得到消費者對不同食品的需求函數。與簡單需求函數不同的是,此需求函數不但受到基本的食物價格影響,還受到食物特征影響;不但是一般的價格需求函數,而且是特征價格需求函數。進而在實證分析中,本文把待研究中國消費者群體是屬于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進行區分,著重探討這兩大消費者群體之間的差異。下面首先對理論模型進行介紹。四、不同收入消費者對營養成分的需求估計本部分基于第三部分的理論模型,使用北卡羅來納大學人口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的中國健康和營養調查(CHNS,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數據,以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作為兩個基本人口特征群體,估計他們對食品包含的營養成分的需求。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使用CHNS社區和家庭層面2000年的數據作為樣本進行分析,包括遼寧、黑龍江、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和貴州9個省級行政區劃。食品消費支出、食品消費量及每種食品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種常量營養元素等是分析使用的主要數據,覆蓋590個城鎮家庭,538個農村家庭。本部分依次對數據處理及變量說明、估計方法和估計結果進行介紹。(一)數據處理及變量說明為了計算食品消費支出,需要得到食品的價格。在2000年CHNS社區層面的數據中,主要包括谷物類、食用油、蔬菜、魚、豆制品等類食品的大商場零售價格和自由市場價格,本文使用自由市場價格。在剔除掉缺失價格以及較少的樣本后,僅剩下魚類(包括帶魚和鯉魚)以及豆制品類(包括豆腐和豆腐干)兩大類食品較為全面的價格數據;所以魚類和豆制品類是本文分析的食品種類①。家庭層面數據包括每個家庭3日食品消費量,并使用每家每日食品消費量衡量每個家庭的實際消費量。食品價格與食品消費量相乘即可得到每個家庭每日的食品消費支出。2000年調查數據中食物代碼對應的是1991年中國食物成分表,根據1991年版的《食物成分表》(全國代表值),可得到帶魚、鯉魚、豆腐、豆腐干中包括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具體值。《食物成分表》統計的是每100克可食部所包含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數量,本文按照相應的比例得到每個家庭每日帶魚、鯉魚、豆腐和豆腐干消費量中各自包含的上述常量營養元素數量并加總。下文的實證分析中涉及到工具變量的選取,在此把工具變量的選擇及處理簡單介紹。本文把每個家庭所在社區的其他家庭作為參照組(reference group),并計算參照組的非加權平均每個家庭每日三種常量營養元素的攝入量。這是每個家庭每日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工具變量。本文是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偏好進行對比,因此實證分析中對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需求估計是分開的。表1是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每日食品支出上,城鎮家庭比農村家庭多消費近20元;其中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標準差均較大,這是本文食品種類選擇較少導致。蛋白質的每日攝入量和脂肪的每日攝入量,城鎮家庭略高于農村家庭;碳水化合物的每日攝入量農村家庭略高于城鎮家庭。從上述主要變量中可以看出,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在每日食物支出和常量營養元素每日攝入量上略有差異,但是并不大。(二)估計方法根據Dubois等(2014)在預算約束下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得到的理論框架,本文的實證模型如下:其中,i代表個體家庭,k代表食品種類,共有K種;pk為家庭i購買一單位yik食品k的價格,(3)式左邊為家庭i食品消費總支出。akc為食品k的特征c,本文即為食品k包含的常量營養元素數量;因此∑kk=1akcyik為家庭i從消費K種食品可獲得的營養成分。根據產業組織理論,本文設定c=1為不可觀測的特征,并等于δks+ξi+εik;δks用來控制城市固定效應,比如北京和上海不同的飲食習慣對家庭消費的影響;ξi用來控制個體家庭固定效應,即不同家庭獨特的對食品的偏好;εik是除了上述城市固定效應和個體家庭固定效應之外的其他不可觀測因素,以及上述兩個固定效應可能產生的交互作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依舊采用傳統的工具變量法。Dubois等(2014)提出首先為每個家庭定義參照組(reference group),再對這些參照組所消費食物包含的營養成分取非加權平均,用此作為每個家庭營養成分攝入量的工具變量。參照組本文選取的是原家庭同一社區內其他所有家庭,因此參照組的平均營養成分攝入量與原家庭營養成分攝入量相關;又因為使用的是非加權平均,這就避免了營養成分攝入量受到食物消費量的影響而與εik產生相關性。(三)估計結果表2和表3是在上述估計方法下對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對營養成分需求偏好的估計結果;其中表2是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計結果,表3是工具變量法的估計結果。其中被解釋變量均為家庭每日食物支出。在不控制城市固定效應的時候,蛋白質每日攝入量每增加1克,城鎮家庭的食物支出會提高約44元,農村家庭的食物支出會提高約34元。而脂肪每日攝入量和碳水化合物每日攝入量每增加1克,城鎮家庭的食物支出會分別下降65元和20元,農村家庭的食品支出會分別下降28元和31元。在加入城市固定效應之后,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蛋白質每日攝入量、脂肪每日攝入量和碳水化合物每日攝入量對食物支出的影響方向相同,數值上差異不大。上述估計所得系數均是顯著的。從以上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到,城鎮家庭比農村家庭在蛋白質攝入上有更多的支出,而且注意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的控制。表3是使用工具變量后的估計結果。在不加入城市固定效應的時候,蛋白質每日攝入量每提高1克,城鎮家庭的食物支出會增加33元,而農村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44元,這與我們的預期不符。但是在加入城市固定效應之后,則發現蛋白質每日攝入量每提高1克,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食物支出分別會提高29元和27元,二者差異不大,城鎮家庭略高于農村家庭,這說明不同城市對人們的飲食習慣是有影響的。脂肪每日攝入量,無論是否控制城市固定效應,其每提高1克,城鎮家庭食物支出的下降均高于農村家庭。碳水化合物每日攝入量每提高1克,農村家庭的食物支出下降高于城鎮家庭。因此在使用工具變量對估計中存在的內生性進行控制后,相比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計結果,所得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對三種常量營養元素的消費偏好方向上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差異有所減小。綜合上述分析,本文認為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對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種常量營養元素的需求偏好是有差異的,蛋白質攝入量的增加會提高食物支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增加會減少食物支出。同時,從數值上來看,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對三種常量營養元素的每日攝入量支付意愿也是有差異的,城鎮家庭更看重蛋白質攝入,并控制脂肪的攝入;農村家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低于城鎮家庭。但從數值上看這種差異并不大。上述結果說明,城鎮家庭確實比農村家庭更加看重食品“營養”與否,因此相對高收入的家庭會更加看重食品質量,收入的確會影響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度的程度。五、統計性分析本文使用“擲出窗外網(zccw.info)食品安全數據庫”(2011,下文簡稱“數據庫”)公布的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國內中文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所有報道。“數據庫”的新聞報道來源均為國內正規媒體,并且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到,因此是可靠的、全面的。吳恒等(2011)對“數據庫”反映的食品安全問題報道年度變動、地區差異進行了統計分析,并且總結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涉及面特別廣、手段特別狡猾、危害特別巨大、查處特別困難等主要特點。本文的分析把“數據庫”的時間變動、地域變動與其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系,在上文已經證明收入水平會影響到人們對食品安全度重視程度的情況下,從全國范圍對收入水平和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程度相關性進行分析。本文根據違規食品種類分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兩類,必需品比如蔬菜、肉類、油鹽醬醋等,非必需品則包括零食、飲料、必勝客產品等。必需品的消費人群基本不受收入水平限制,人們為了生存必須要消費這些食品;而非必需品的消費人群則需要相對高收入,只有具備了一定收入水平才會購買。比如,2009年長沙的肯德基食品墨西哥雞肉卷中出現塑料碎片,而肯德基的消費者已經排除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圖1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統計 (2004年1月~2011年5月)資料來源:《擲出窗外網(zccw.info)食品安全數據庫》,并經作者計算整理。
首先從圖1的總體趨勢可以看出,31個省級行政區中劃除了上海,違規食品中必需品的報道數量均多于非必需品。也就是說,必需品出問題的概率大于非必需品。既然是生活必需品,只要存在一部分低收入消費者對低價的食品有需求,企業就有動機壓低生產成本,足夠低的生產成本的代價就是食品違規,比如使用劣質原材料、偷換原材料等。因此只要這部分特別低收入消費群體存在,這種企業違規食品生產行為就不可能完全杜絕。同時,又因為“低收入”這個特征,導致這部分消費群體身體健康即使因為食用違規食品出現問題,引起社會關注的可能性也會低,這又進一步縱容了企業違規食品生產行為。而對于生活必需品價格并不是那么敏感的消費者,價格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因素,他們會綜合價格、安全度、營養成分多種因素進行消費,是相對更加理性的消費者。所以從食品安全問題報道統計數據的總體趨勢來看,違規食品中必需品數量越多且存在巨大低收入消費人群,企業壓低利潤、違規生產被發現且懲處的概率更小,食品安全問題會更嚴重。表4對31個省級行政區劃違規食品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按照曝光數量進行排序。無論是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和都是排名最后的。這代表著上述五個省級行政區劃,一方面是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是特別嚴重,另一方面則是相關的報道較少。同時,這五個省級行政區劃都屬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地區。而食品安全問題報道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排名前五名的省份中,除了湖北是中部地區,其他均為東部發達地區。按照上文的分析,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監管相對嚴格,而且收入水平相對較高,但是食品安全問題卻是非常嚴重的。因此,監管程度高低與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程度并不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綜合上述兩點來看,在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中,巨大低收入人群的存在是不可忽略的,重罰之下依然有企業生產劣質食品,利潤必定是背后的主導因素,而巨大低收入消費人群讓這種利潤有實現的空間。六、結論針對中國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本文與現有文獻中從信息不對稱角度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在信息完全情況下探討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的原因。信息完全角度下,食品安全問題的研究需要考慮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度的效用評價,是食品這種商品的質量屬性之一,即可基于產品特征模型對消費者的偏好進行估計。基于黃少安和張帥(2014)的觀點[16],本文具體探討了收入是否影響到人們對食品安全度的評價,以及這種需求是否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行為,使得政府陷入監管無效的“陷阱”。本文一方面基于Dubois等(2014)食物特征價格需求理論模型,使用2000年CHNS家庭層面和社區層面數據,分別對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所消費食物(具體為豆制品、魚)中包含的三種常量營養元素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支付意愿進行了估計。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的上升會帶來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食物支出的上升,但是城鎮家庭略高于農村家庭;每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上升會降低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食物支出,其中對于脂肪攝入量的上升所帶來食物支出的減少,城鎮家庭高于農村家庭,對于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上升所帶來食物支出的減少相反。這證明了相對高收入人群對食品安全、營養程度的重視程度更高,而低收入消費者對價格相對更為敏感,“吃飽”比“吃好”對他們而言更為重要。另一方面,本文使用“擲出窗外網(zccw.info)食品安全數據庫”,對中國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新聞報道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統計分析,從違規食品是否屬于必需品的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問題是否與收入相關。從統計結果來看,違規食品中必需品的比例明顯高于非必需品,而且并沒有受到監管程度的顯著影響,即企業生產過程會利用低收入消費者對必需品的剛性需求,生產劣質甚至違規食品。綜上,巨大低收入消費者對低價或過低價食品的需求,為企業生產此類食品提供了利潤空間;因此,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治理,不能單純的集中在加強監管上,還應該從違規食品的源頭需求角度進行考慮。如何增加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消費者的收入,讓他們對食品的需求不再是單純的飽腹,而是更多的考慮安全、健康的食品;讓低收入消費者有能力獲得安全食品,而不是讓他們有意識的抵制違規食品。
注釋:①后文把魚和豆腐兩類食物簡稱為食品,所有數據描述均特指這兩類。參考文獻:[1]Antle J M. Economic analysis of food safety[J].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1):1083-1136.[2]Dubois P, Griffith R, Nevo A. Do prices and attributes explain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food purchas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3):832-867.[3]Atkin D. Trade, tastes, and nutrition in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5):1629-1663.[4]Griffith R, O’Connell M, Smith K. Relative prices,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the demand for food[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5,31(1):116-130.[5]Dragone D,Ziebarth N R.Economic dwelopment,novelty consumption and body weight:evidence froxt the east cieman tpansition to capitalism[R].Quaderni Working Paper,2015.[6]Eli S, Li N. Caloric requirements and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he poor[R].NBER Working Paper,2015.[7]Fukase E, Martin W. Who will feed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income growth and food demand and supply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lcultura Economics,2015,61(1):3-23..[8]Cutler D, Glaeser E, Shapiro J. Why have Americans become more obese?[R].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sspactroes, 2003,17(3):93-118.[9]鄭志浩. 城鎮消費者對轉基因大米的需求研究[J]. 管理世界, 2015,(3):66-75.[10]張振, 喬娟, 黃圣男. 基于異質性的消費者食品安全屬性偏好行為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 2013,(5):95-103.[11]周應恒, 彭曉佳. 江蘇省城市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實證研究[J]. 經濟學 (季刊), 2006,(4):1319-1432.[12]張曉勇,李剛,張莉.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對天津消費者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4,(1):14-21.[13]Gorman W M. A possible procedure for analysing quality differentials in the egg market[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0,47(5):843-856.[14]Lancaster K J. A new approach to consumer theory[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6,74(2): 132-157.[15]吳恒.易類相食:中國食品安全問題調查(2004-2011)[R/OL].2011.http://2ccw.info/.[16]黃少安,張帥.食品安全度的有效需求不足與政府監管陷阱兼與李新春教授等商榷[R].工作論文,2014.(責任編輯:鐘 瑤)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在區域公共竹理的研究上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行政有沒有區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為什么區域行政會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區域行政就是在一個區域內的政府(兩個或兩個以上),為了促進區域的發展而相互協調關系,才求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綜合治理,以便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而區域公共竹理是區域內的多元體為了解決在政治、經濟或社會其它領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問題,實現共同利益,運用協商和調解的手段和方式對區域以及區域內橫向部分和縱向層級之問交義重疊關系進行的管理。
區域公共管理是現代公共管理學與區域科學在新的時期和新的實踐中有機結合的一個新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然而理論的發展始終落后于實踐的步伐,區域公共管理理論還處于起步的階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論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論所具有的意義等基本問題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為了更好的反映實踐和服務實踐,對區域公共管理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正如任何理論的提出都來源于積累一樣,區域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也同樣經歷了一個發展的歷程。20世紀80年代,區域的空間有限性與經濟發展的一體化趨勢之間的矛盾催生了區域經濟概念的提出,此后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如地理學家、理論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家等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經濟這一實踐領域進行分析和研究,最終主要發展成為兩大不同的學科群:一是區域經濟學;一是經濟地理學和政區地理學。理論研究的焦點都在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地方政府間的關系。然而由于國家學科設置等歷史原因,政治學和行政科學一直沒有能在區域發展領域內開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徑。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經濟地理學和政區地理學涉及到“區域行政”,但該領域學者側重的是從行政區劃改革的角度來研究區域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問題,這里的“區域行政”并不是實際意義上從行政學科角度對區域發展進行研究的新的途徑,主要是從管理學的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適度的原則出發考察中國行政區劃存在的種種問題。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學和行政學的發展,政治學和行政學在區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徑:一是區域政治研究;一是從行政科學角度出發的區域行政。區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區域公共行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區域行政的一種深化。本文試從我國區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論成果基礎上,通過對區域和區域內關系的研究提出區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對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作一分析。
一、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現狀
理論的發展總是反映現實和服務于現實,而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還處于理論滯后現實的階段。在學界,使用過區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劉鋒和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陳瑞蓮教授,兩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本著不同的目的對區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見解。劉鋒教授運用新公共管理、區域創新系統、區域核心競爭力、支持系統等理論對區域管理進行創新,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研究與本文所關注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別,它并不是真正從公共行政學角度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從區域地理學的角度將創新理論引入到區域發展中去。中山大學的陳瑞蓮教授是我國研究區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實質意義上從行政學科角度對我國區域行政進行研究的開創者。她在對區域行政深厚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一些問題作了述評,認為任何一門學科和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是社會需要和時代呼喚的產物,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下的區域主義與區域競爭的崛起、經濟市場化下的區域政區間競爭加劇以及區域公共問題的大量興起;而國外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間競爭理論、地區競爭力與區域創新研究、政府間關系與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實證研究。同時,她也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義做了闡釋,僅從理論創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動區域科學研究的創新,另一方面,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開,也能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對現代公共管理學學科創新。這些認識是深刻并富有創新意義的,然而,這些認識是在區域行政研究的基礎上對區域公共管理的一個簡約性的概括并沒有對區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涵以及其實質進行分析。毫無疑問,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行政有沒有區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為什么區域行政會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要解決以上的問題,有必要對區域公共管理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區域與區域行政
區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觀念上的空間概念,但不純粹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沒有嚴格的范疇和邊界以及確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區域。對區域的含義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學把區域定義為地球表面的地域單元,這種地域單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內部組成物質的連續性特征與均質性特征來劃分的;政治學把區域看成是國家管理的行政單元,與國界或一國內的省界、縣界重合;社會學把區域看作為相同語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類社會聚落。區域經濟學對區域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要對經濟區域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同時人們普遍接受的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內涵:首先,區域是一個有限的空間概念;其次,經濟區域必須有相應的公共管理層級以提供公共服務;第三,區域在經濟上盡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地區;第四,任一區域在全國或更高一級的區域系統中擔當某種專業化分工的職能。區域劃分,常采取兩種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區域分成不同的兩種類型,一是同質區域,二是極化區域(也叫集聚區域、結節區域、功能區域)。
區域發展的行政學科研究途徑是基于其它學科對區域發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對區域的界定應該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但行政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有自己研究的側重和偏向,因而我們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必須界定一個適合行政學科研究的區域概念。美國區域經濟學家胡佛把區域定義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計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為一個應用性整體加以考慮的一片地區”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區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種載體,體現各種關系和利益。在區域發展的行政學科研究途徑中,中山大學的兩位學者“從地理學或經濟學的研究中受到啟發,認為區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連續的有限空間范圍,是具有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某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同質性的地域單元”。本文支持這樣的界定,但筆者以為,既然區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而這一定的標準可能是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一個或多個方面,那對區域的理解我們必須突破從地理學或行政區劃研究出發的關注角度,從對其范圍的關注轉向對其內部實質內涵的關注。如果我們將區域內的主體按照較普遍的三分法劃分為國家、市民社會和私人領域的話,可以發現,區域內各主體在不同的利益領域內形成各種交錯重疊的復雜關系。區域作為區域發展中行政學科研究途徑的基礎性的概念,它更實質的東西在于它所蘊涵的多元主體和多領域利益之間復雜的關系,這是由行政學科的學科性質決定的。
基于對區域的認識,中山大學的兩位學者認為區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區域內的政府(兩個或兩個以上),為了促進區域的發展而相互間協調關系,尋求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綜合治理,以便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根據這一理解,區域行政的行為主體應該是政府,強調的是政府間(同級政府之間與上下級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對政府的協調來達致區域內優質公共服務的提供。這是區域行政的基本內涵,那么區域行政與區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區域行政為什么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
三、區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樣的區別國外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層出不窮,但什么是公共管理,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我國有學者在綜合國內外各種觀點的基礎上認為現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祉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還包括其它的組織和第三部門組織等。在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的比較分析上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據,但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便是在公共管理和傳統公共行政比較中,公共管理的行為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其他各種的社會力量,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體;在公共管理的性質方面,公共管理要體現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體應著眼于社會發展長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來開展其基本活動;在行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復合型的集體行動,以共同的目標基礎,通過協商的方式達成。#$%不可否認,現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是公共行政領域不斷擴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 轉貼于
區域行政走向區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論基礎的,除了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還有市民社會理論和治理與善治的理論。我國學者在考察我國現代化進程時認為,“要擺脫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兩難境地,首先必須從認識上實現一種思維的轉向,不能像以往的學者那樣,把目光的聚焦點只放在政治權威的轉型上,因為中國現代化兩難的癥結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國家與社會之間沒有形成適宜現代化發展的良性結構,確切地說,在于社會一直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治的結構性領域”,為此,他們引進了西方的市民社會理論,并依據中國現代化的現實進行改造,“中國的市民社會乃是指社會成員按照契約性規則,以自愿為前提和以自治為基礎進行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私域,以及進行參政議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學者已有的共識的觀點來看,市民社會的結構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1)私人領域;(2)志愿性社團;(3)公共領域。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一個領域,是一種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它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稱,公眾在這一領域對公共權威及其政策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作出評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討論構成這一領域的基本特征;(4)社會運動。市民社會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后在全球范圍內的再度興起,與當代世界各國所發生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及對此的理論反思有密切的關系,面對現實,理論家們對國家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引發治理和善治理論的產生。什么是治理?在關于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在1995年發表了一份題為《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研究報告,認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政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的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個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治理的實質在于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絡的權威,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種實踐的科學,毫無疑問也會存在失效的問題,為了完善治理理論,理論家們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說,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最佳關系。善治具有五個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責任性、法治、回應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種理論,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幾個基本的共同點:一是它們都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性,不僅包括了政府還包括私人領域和市民領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標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體之間利益協調的達成并達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過協商和調整,在認同的基礎上統一行動。
綜合對區域和以上理論的認識,本文認為區域公共管理是與區域行政有本質性區別的概念,可以將其界定為:區域內的多元主體為了解決在政治、經濟或社會其它領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問題,實現共同利益,運用協商和調解的手段和方式對區域以及區域內橫向部分和縱向層級之間交叉重疊關系進行的管理。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幾個內涵:(1)區域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多元主體,包括政府組織、私域組織和第三部門;(2)目的是解決由經濟、政治或社會其它領域構成的復雜的交錯性問題,實現最優的共同利益;(3)區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與經濟市場領域和政府公共領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競爭和壓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協商和調解;(4)對象是區域內個體和共體之間相互形成的交叉重疊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瑞蓮,論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緣起與發展[J]政治學研究,2004(1)
[2]王諍,區域管理與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8-61
[3]楊龍,我國的區域發展與區域政治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3(4)
[4]劉鋒,新時期公共管理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蘭克·杰萊塔尼,區域經濟學導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2,239
[6]陳瑞蓮,張緊跟,試論我國區域行政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7]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5-12,
[8]陳慶云,我國公共管理的基本內容及其重點[J]公共行政,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