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3 11:10: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焦慮心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就業心理危機;大學生;理論模型;干預研究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的數量隨之激增,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開始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出現。不少大學畢業生就業周期延長,初次就業的薪酬減少。另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早期的人生階段,大學生本身具有特定的認知能力、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部分學生因承受壓力能力的不足,出現了失眠、厭食、情緒不穩定等心理信號,產生焦慮、抑郁、恐慌的心理現象,這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學生工作者如何及時地發現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患,從而開展相應的干預工作,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什么是就業心理危機干預
1、心理危機干預
要解釋就業心理危機干預的定義,首先要從心理危機和心理危機干預的概念說起。心理危機是指當當事人面臨周圍環境的突然改變或重大生活事件時,表現出的思維或行為的紊亂及困擾,并導致當事人心理表現為失衡狀態,心理危機的出現是因為當事人意識到刺激事件超出自己的應對能力,心理平衡被打破,而非刺激事件本身 [1]。而心理危機干預是從心理上解決當事人迫在眉睫的危機,使癥狀得到緩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并獲得新的應對技能,以預防將來心理危機的發生 [2]。
2、就業心理危機干預
就業心理危機特指對于畢業生而言,由于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也無法自己排解就業壓力,在生活事件和精神壓力的雙重壓力下,出現了以往生活經驗和現有生活條件均無法克服的困難,使畢業生于痛苦、焦慮、不安的狀態??梢?,就業心理危機的發生,是畢業生面對就業生活事件時表現出的心理失衡狀態。所謂就業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就業壓力導致畢業生出現心理危機狀態時,心理干預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幫助、引導畢業生擺脫危機狀態,恢復心理平衡的過程。
就業心理危機干預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避免當事人自傷或者傷及他人;二是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狀態。在畢業生處于就業心理危機期間,有效的就業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心理干預者幫助畢業生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和減少畢業生由就業心理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焦慮或壓抑的不良情緒狀態,使當事人學會應對危機的有效策略與健康行為,從而對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調整,增進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模型
國外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模式主要包括四種,即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心理社會轉變模式以及社會資源工程模式 [3]。
平衡模式認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通常處于一種心理失衡或情緒失衡的狀態,以往的應付機制和問題解決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情景的需要,心理干預的目的在于幫助當事人重新獲得心理危機前的平衡狀態。
認知模式認為心理危機源于對生活困難和創傷事件的錯誤性認識,通過改變當事人不良的認知和思維,特別是改變非理性的認知和自我否定的概念,當事人就能夠獲得對生活危機事件的掌控。
心理社會轉變模式認為人是遺傳、環境和學習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產物,心理危機是在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因此,心理干預者應當引導當事人從心理、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來探討心理危機干預的方法。
社會資源工程模式是在給某些社會團體面臨心理危機時提供支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內容包括給予當事人以教育、支持和訓練。目的在于當心理干預人員有限時,通過提供最初的危機干預和減輕情感上的痛苦,使團體內部的心理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國外心理危機干預的具體實踐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4]:一是階段劃分理念,將心理干預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針對不同階段的具體特點,采取不同的干預方法;二是整合性傾向,即把不同的心理干預模型加以整合,以便使心理干預的效果達到最佳水平;三是特異性發展,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壓力情境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從而發揮心理干預的特異性效果。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干預
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研究,是根據危機管理理論和心理危機的干預理論,找出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發生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應對心理危機的各種資源,形成預防就業心理危機預警的工作機制,規范就業心理危機干預的步驟和方法,使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具有科學性和操作性。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干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預的過程主要包括3個步驟,即教育階段、技巧建立階段和應用階段。
在就業心理危機干預的的教育階段,咨詢師首先需要與當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然后需要站在當事人的角度,解釋、說明就業心理危機的應激反應,教導當事人分辨出情緒、行為、思維等方面的不同反應,協助當事人對就業心理危機的本質有較好的了解。本階段側重于為當事人提供信息和支持,幫助當事人接受所面臨的就業壓力與自身反應,鼓勵當事人面對就業危機,表達、宣泄與消極事件相伴隨的情感。教育階段的目的是讓當事人接受、理解就業應激現象是自然現象,了解正常的應激反應。
在就業心理危機干預的技巧建立階段,重點在于提供給當事人各種應用在就業壓力情境中的專門的行為與認知應對技術,包括放松訓練、從眾、認知預演和自我指導等。這個階段也包含直接行動,諸如:收集焦慮、恐懼的資料、明確地確認何種情境會帶來壓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來減低壓力,以及學習有關的放松方法等。技能訓練包括認知應對技能,讓當事人了解適應與適應不良的行為。讓他們學會不同的自我暗示方式,并不斷地反復練習。咨詢師要幫助當事人認識其所具有的應對資源,并同時學習新的應對方式。通過治療改善當事人否 認回避現實的錯誤行為方式,提高適應能力。治療時既要盡量消除應激事件的影響,也要注意改造當事人不良的個性特征。
比如說,可以使用暴露療法減輕當事人的恐懼和焦慮的狀態。通過反復的重復暴露于與就業壓力有關的產生不良反應的過程,使個體的焦慮可以成為一種習慣,而焦慮出現之前的觸發因素則可能喪失作用。還可以采用認知治療的技術,教會高校畢業生識別就業危機相關的或癥狀相關的非理性信念,這種信念可能影響他們對境遇的反應和導致強烈的負性情緒。高校畢業生學習以邏輯的、循證的方式去挑戰他們的思想或信念。咨詢師幫助高校畢業生評估可供選擇的解釋,因此判定信念是否有益和是否準確反映現實,如果不是,就需改變和修正那些不合理信念。
在就業心理危機干預的應用階段,重點放在將認識和行為改變從治療中轉移到實際的生活中,并予以維持。教導高校畢業生應對技能顯然是一種復雜的程序,依不同的處理方法而不同。對當事人而言,單單暗示他們新的觀念和應對策略尚不足以導致改變,他們必須練習新的自我暗示,并把新技能應用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
四、結語
就業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需要完成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是給予處于就業心理危機中的當事人以幫助和支持;其次是要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鼓動他們利用自身的潛能來解決問題。廣義的就業心理危機干預融教育、培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訓、預防、干預為一體,它不僅要關注己經出現就業心理危機的學生個體,也要從群體的角度抓好就業心理調適能力的培養以及心理問題預防機制的建設。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更多是從狹義上的、心理危機干預的角度出發,來尋求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問題的應對方法。
[參考文獻]
[1]蔣志勇.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6(3).
[2]梁軍.危機干預與創傷治療方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1.
論文關鍵詞:腦膜炎,護理
結核性腦膜炎(以下簡稱結腦)是由結核菌侵入蛛網膜下腔而引起軟腦膜,蛛網膜進而累及腦實質和腦血管的病變,是最嚴重的結核病。目前死亡率高為20%~30%[1]。通過綜合治療,全面而系統的護理,治愈率已提高到93%[2]。其病情兇險,病程長、并發癥多、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精心護理極為重要。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結腦10例,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怎么寫論文?,F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例患者中,男5例護理論文,女5例。年齡22~60歲,住院時間10~160天。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頭痛,熱型為不規則熱,根據病史、體征、癥狀、腦脊液常規生化及病原學檢查,臨床均診斷為腦膜炎。
1.2 治療 住院后根據不同情況予抗結核藥物異煙肼、鏈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等選用4~5種聯合正規方案治療,同時予激素、脫水、對癥、支持及營養等治療,治愈好轉。
2 護理重點
2.1 心理護理 本病病程長,病情重,加之應用抗結核治療和激素治療后可出現一定的副反應,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另外,一些患者對結核病存在誤解,加之經濟的拮據,從而產生一定的焦慮、恐懼心理。此外,一些患者又擔心預后不良,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護士應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屬宣教本病的相關知識,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理論文,放松心情,樂觀面對本病。
2.2 飲食指導 患者由于顱壓高致頻繁嘔吐,抗結核藥物對胃腸道刺激降低食欲,持續發熱及大劑量
脫水劑應用導致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清醒患者鼓勵其多飲水,少量多餐,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及高鈣飲食,昏迷患者采用鼻飼流質飲食,合并胃出血及病情危重者增加胃腸外營養。
2.3 用藥觀察
2.3.1 應用脫水劑的觀察與護理 結核性腦膜炎常用的脫水劑為高滲脫水劑和利尿劑,所以,首先要保持靜脈通道的通暢,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目前,常用的脫水劑為20%甘露醇,其對血管刺激性非常大,護士應保護好患者血管,如發生滲液、漏液,可立即用50%硫酸鎂溶液濕敷,減少對皮膚黏膜的刺激怎么寫論文。
2.3.2 使用激素的觀察與護理 激素具有抗炎、抑制纖維組織增生、防止黏連、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可有效降低顱內壓護理論文,防止腦水腫的發生。使用激素用量過大或減量不合適、計量不準確就容易造成反跳現象,因此要嚴格遵醫囑給藥,并囑患者不能隨意增藥、減藥,如患者出現不適,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2.3.3 抗結核藥物的觀察與護理 抗結核藥物是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關鍵,應遵循早期、聯合、適量、全程、規律用藥原則,否則,就可能造成耐藥。此外,抗結核藥物副反應大。因此,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反應,如出現胃腸道的不適、肝腎功能異常,視力減退、聽力障礙及變態反應等,應立即報告醫生處理,必要時停藥。另外,護士應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如利福平應空腹服用,可達到最佳療效,同時也可減少其副反應。
2.4 腰椎穿刺的護理 進行腰椎穿刺術及鞘內注射是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常用的治療和診斷方法。因具有一定的損傷性護理論文,患者往往會產生恐懼心理,因此應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耐心解釋。術后協助患者去枕平臥4~6 h。
2.5 發熱的護理 本組27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41.0 ℃。因此,應定期測量患者體溫,出現體溫升高,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予處理。對于出汗較多患者應協助其飲水,并加強房間通風,防止復發感染。應及時更換床單、衣服等,防止皮膚感染發生怎么寫論文。
2.6 高顱壓的護理 脫水療法是治療顱內高壓的重要手段,常用20%的甘露醇靜滴,應用時速度要快,確保200~500 ml甘露醇在30 min內滴完,否則影響脫水的效果。同時要注意觀察有無低鉀血癥。
2.7 出院指導 結核腦膜炎屬慢性消耗性疾病,抗結核治療需要較長時間,待腦脊液檢驗正常及癥狀消失后即可出院,出院后仍須堅持抗結核治療6~9個月。出院時囑患者必須按時按量服用抗結核藥物,并定期到醫院復查腦脊液、血常規、肝功能護理論文,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并注意休息,加強營養,避免勞累、受涼,以免加重病情。
結核性腦膜炎周期長,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常常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或誘因。因此,護士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的變化,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準確及時執行醫囑,做好基礎護理。及時發現和處理并發癥,預防和處理顱內高壓。提高患者依從性,做好服藥指導及健康教育。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1王維治.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25-128.
2謝惠安.現代結核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83-296.
[論文摘要]焦慮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創傷性事件的重復強化、內心沖突的潛意識壓抑以及家庭綜合環境對焦慮心理形成的影響,對于個體焦慮心理的干預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焦慮是指因遭受心理沖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復雜情緒反應。通常是由緊張、憂慮、煩惱、恐懼、焦急等眾多感受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復雜情緒狀態。焦慮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其表現形式有因感到不明原因的、無明確對象的緊張不安、焦慮煩躁等精神性焦慮,還有表現出肌肉緊張、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軀體焦慮。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個體焦慮心理源于兒童早期經歷的內心沖突與防御,綜合的家庭環境因素更是形成焦慮的重要原因。
創傷性事件的重復與強化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危險情境可導致其焦慮心理的產生。在發展早期,兒童控制和釋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對較弱,最容易產生創傷感。伴隨創傷感出現的心理體驗就是焦慮。特別在幼兒時期,當母親離開時,幼兒就會產生創傷體驗,因為他們各種需要的滿足都要依賴母親。隨著幼兒的成長及各種心理功能的完善,特別是感知、記憶功能的完善,幼兒逐漸把母親的離開識別為一種創傷感出現的前奏或信號。也就是說,當母親離開時,兒童就會感受到一種危險的情境,因而產生焦慮體驗。父母的愛是兒童本能需要滿足的先決條件,喪失父母的愛與關懷意味著本能需要將無法獲得滿足。因此,失去父母的愛與關懷的可能也被兒童知覺為危險情境,與此相聯系的焦慮也就成為“分離焦慮”。在現代一些家庭中,兒童的父母由于特殊原因如工作特別忙而無暇顧及家庭,未能使他們與兒童之間的關系得到充分發展。如果父母特別是母親常以簡單、粗暴甚至冷漠的做法對待兒童,這更易給兒童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導致其內心不斷體驗失去母愛的創傷情境,從而形成焦慮心理。
內心沖突的潛意識壓抑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存在潛意識,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響著人的意識和行為,并且成為人們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潛意識是個體不能知覺的精神活動,它由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種欲望構成。這部分欲望由于得不到社會通行的標準的認同,只好壓抑到潛意識中。它們雖不能被個體本人意識到,但卻并未消失,而是在潛意識中繼續活動,力圖滲透到意識中以獲得滿足。這個過程中的潛意識會遇到意識強烈的抗拒,但潛意識并不因意識的壓抑而屈服,它們之間不斷的活動構成了潛意識的沖突,沖突的結果就引發了焦慮。隨著兒童的成長,超我逐漸形成后,本能的獲取愛的沖動和對父母的反抗引起自卑與自責,此種內疚成為兒童的“超我焦慮”?!氨疚摇庇蠛汀俺摇笨刂浦g的潛意識矛盾沖突導致的焦慮,反過來使得兒童的各種心理防御機制發生作用,以此達到保持心理的平穩與安寧的目的。
例如,由于孤獨和恐懼感而對父母不斷加劇的依賴與對父母的敵意沖動就是典型的引起兒童焦慮的心理沖突。兒童對父母的敵意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一些父母沒有精力或根本忽視與兒童之間進行心理的交流與互動。為避免因處理與兒童相關的事務而致使其工作或其他事情延誤,父母選擇為兒童安排了一切。兒童沒有權力反抗和爭辯,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得到的是父母責罰和訓斥。父母還可能對兒童提出無禮要求和禁忌,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公正、信用,并對來自兒童的批評予以壓制。他們還可能振振有詞地將上述行為說成是對兒童的愛,實際卻形成對孩子心理上的虐待。兒童此時意識到自己因為幼小還需依賴父母以得生存,感到敵視父母會危急自身的安全,因而明顯地表現出對父母的恐懼。對父母敵視的壓抑本身并不激發兒童的焦慮,但如果這種壓抑危害到自身生存這個重要價值,就可能激起他們的內在焦慮,這種心理上對父母既依賴又反叛的內心沖突必定造成兒童的焦慮。這同樣也解釋了一些兒童在面對與父母的關系發展惡化時,可能表現出活動減少、食欲下降、情緒抑郁、人際關系緊張等一系列癥狀。
家庭綜合環境的影響
在諸多環境因素中,與個體性格塑造關系最大的是其家庭中的早期人際環境。個體在兒童時期與父母的關系構成其人際環境的核心,與其它環境綜合地對個體焦慮心理的形成產生影響。一些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壓力,無力給兒童提供良好的精神與物質生活環境。此時兒童還可能存在渴望但又疏遠并害怕與小朋友之間交往的心理沖突。做為種種不利的人際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兒童發現自己處于一個令人沮喪的環境中,認為自己身上不再具有引力中心,而將它完全轉移到作為權威者的父母身上。兒童的自我發育不全,此時被迫迎合父母的期望而失去了自主能力。這個逐漸發展的無意識過程使得兒童判定父母或老師或其他成人是一貫正確的,因而好與壞、稱心與不稱心、快樂與不快樂、可愛與可惡等對事物的衡量標準都從他們個人身上帶走了,從而失去了自己的愿望、目標和判斷。當兒童再次遇到產生基本焦慮的類似危險情境時,他們的能力不能自由發揮,自尊與自立也失去了大半,顯得無力抵御侵犯,孤立無援。
如兒童在家庭和幼兒園以及與周圍人際關系處理過程中任何的創傷情境,都會使他們陷入無力反抗而內心又充滿反抗的沖突之中。他們通常不敢向老師和父母表示自己的不滿和指責,反而必須壓制他們的敵意,否則焦慮來得更快。因為當兒童將敵意指向被依賴的人時,敵意就成了危險,因此,他們潛意識中就不得不通過建立某些防御性態度來對付這個世界并得到可能的滿足。至于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完全取決于兒童所處人際綜合環境的影響。兒童內心的沖突導致的惡性循環會更加劇了父母對他們諸如拖沓、依賴、內向、不積極、不勇敢等“不良”表現的嚴厲責備,使其陷入更孤立的境地,加劇了焦慮體驗,也成為他們常見的交往障礙、適應障礙等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個體一生中的前五年至關重要,特別是個體在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被壓抑的愿望以及家庭綜合環境等因素會對其今后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重視個體在兒童早期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等社會文化條件的創設對于焦慮心理的干預治療及防止神經癥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Karen Horney.神經癥與人的成長[M].陳收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1
[2]Karen Horney.精神分析新法[M].雷春林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1
論文摘 要: 語言學習焦慮現象在很多語言學科學習中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這一現象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進一步幫助英語教師和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一、引言
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時常會發現一些一反常態、焦躁不安、神情呆滯、不敢與教師目光交流的學生,他們的表現或是低頭,或是心不在焉,或是行為完全與課堂無關,等等。這些消極的學習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語言學習焦慮的行為表現。這種語言焦慮對學習有負面影響,所以探討其成因和對策對減輕學生的語言焦慮從而增強外語學習的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有重大意義。
二、外語語言焦慮的成因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原因有多個方面,可能是學生個體性格特征,也可能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亦或可能是文化和認識上的差異,等等。
1.學生性格的內外向與焦慮程度的高低有關系。
外向性格者往往表現為活潑大方、善于交際、情感外露、適應力強、不介意別人的評價等,而內向性格者則表現為遇事沉穩、言行謹慎,但反應稍顯緩慢、適應能力不夠強、比較在乎別人的評價等。外語學習作為一門語言交流類的學科,需要學習者大膽實踐、善于表現、有極高的容忍度并且不怕犯錯,能做到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老師們經常說到的“膽大‘臉皮厚’”的學習方法。在外語課堂的教學中,當教師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與學生性格相悖時,學生則可能會表現為過度焦慮、惶恐,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2.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可能導致焦慮情緒。
外部評價和內部承受能力是造成焦慮產生的重要因素。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回答問題,學生或多或少會產生焦慮。如果教師對學生練習、發言中出現的錯誤動輒批評,必然會加重學生的焦慮,使其更怯于開口。臨近考試,學生往往會精神極度緊張,會因為擔心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焦慮,而焦慮反過來又影響學生在考試中的正常發揮。學生如果不懂得學習方法,學習數年外語還是學不好,就會不斷地自我否定,自信心極度挫傷,也會造成焦慮情緒。
3.認同感和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焦慮。
認同某一語言群體或目標文化表示該學習者也是該群體中的一員。當學習者認同某一語言群體或目標文化時,焦慮就會降低;反之,則會增加。如某一學生與他周圍的同學或老師沒有認同感,則焦慮程度會增加。文化沖突也會給學生造成包括焦慮在內的各種心理變化。由于英語是獨立于母語之外的一門學科,不僅語法體系不同,而且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價值觀念會產生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使有些學生害怕在英語文化中失去自我,進而產生焦慮。
三、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
1.訓練學生正確歸因,增強自信心。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韋納(B.weiner)的歸因理論,學生主要用四種歸因來解釋學業的成功和失敗,即能力、努力、運氣和任務難度。如果學生將學習上的成功歸因于內部的原因如能力和努力時就等于從根本上肯定了自己,有助于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充滿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必將再接再厲,奮發圖強;相反,如果將失敗歸因于低能,學生就會感到能力的缺失而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容易形成我無能的消極的自我概念,產生自卑心理和過高焦慮。因此,外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強,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才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減少焦慮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減少競爭,加強合作精神。
適當的學習競爭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反,如果競爭代替了合作性目的時,它則會產生消極作用。競爭中的優勝者只是少數,過多地強調競爭容易使信心不足的學生產生焦慮。教師應該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創設合作學習的環境上,變彼此競爭為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充分發展他們的能力和才華,看到成功和發展的希望,從而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3.正確對待學生測試成績,作出合理評價。
在面對學生不夠理想的成績時,教師不應一味指責和批評,長期以往,焦慮的心理狀態很有可能演變成一種不良的心理素質,嚴重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及以后的學習行為。對于那些努力過但仍然屢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可以在平時成績上予以鼓勵。
關鍵詞:心理理論;聲樂教學;音樂
1.前言
在聲樂教學中,學生的歌唱過程是體現聲樂技巧、心理素質、藝術修養等的質量?!案璩歉呒壭睦砘顒蝇F象之一”這句話是伊.卡.那查連柯說的,歌唱的技巧學習固然重要,但是這并不是聲樂學習的全部。關鍵的要素在于學習聲樂技巧的過程,一個人的聲樂學習和心理素質要關聯在一起的,學生在演唱時的基礎知識、控制能力、對音樂的享受和想象能力等都是應該掌握的。歌唱的質量要領是思維的轉動,思維對歌唱時有著主導因素,聲樂教學在研究學生心理因素的規律變化上,有助于聲樂教學的實施和學生歌唱表現。無論是聲樂心理理論還是聲樂的實踐活動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聲樂的前提是讓學生心理放松
聲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學生的歌唱技巧,情感控制能力,這些在聲樂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多聽,練習,想象,感受等學習歌唱時得到的最好狀態[1]。教師在教學時加以聲樂技巧的示范能給學生得到很大的啟發,但是學生在教師啟示中只能用聽覺來感受。學生在學習時讓教師通過示范、描述等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想象,憑著想象學生可以利用自己聲帶來進行歌唱練習,使聲帶在歌唱中找到最佳歌唱的方法。因此,聲樂教師利用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描述讓學生利用思維映像感受到聲樂的發聲,嘗試著調整自身的歌唱器官,使學生在教學中實踐歌唱時的聲音達到教師的要求。
由于個人自身的學習狀態不同,學生對學習的理解和對音樂的感受力也不同,一樣是聽同個教師教學,但對于教師的比喻啟發,對于學生有的能理解有的不能理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應用不同的生動比喻,讓學生得到理解、掌握聲樂技巧。教師應用生動的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的能力,使得學生能很好的掌握聲樂技巧心情自然而然變得愉悅,在以后的學習中能更積極的學習。
3.在聲樂教學中了解和控制學生焦慮心理
當一個人過于緊張,憂慮,害怕時綜合起來的心情稱為焦慮狀態,剛開始練習歌唱的學生最容易出現這個種心情,往往因為焦慮而發揮不正常。學生對自己本身沒有信心,因為這種心理因素導致學生的歌唱狀態不好,教師在教學時注意觀察學生歌唱狀態,適當的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況。但是怎樣增強學生的自信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呢?教師可以實行肯定和鼓勵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對自己的自信心。舉個例子:讓學生的聲帶放開。教師安排學生先進行大聲地說話,聲音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學生在大聲說話時聽到自己的聲音既飽滿又宏亮,教師又加以肯定,學生們就開始有自信,歌唱時嘴巴自然地張開了,聲帶就能通暢的傳出聲音。對于剛來學習的學生有過努力或是小小的進步,教師給予及時的鼓勵學生繼續加油。教師鼓勵的認可便是學生對自己的肯定,學生心情也會變得愉悅了。放松心理的學生歌唱狀況也會變好,學生有了進步才會進一步的嘗試,以便找到歌唱輕松自如的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了解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激情,使學生精神飽滿、感情充沛、信心十足,這樣使學生發聲器官、呼吸、肌肉都能積極運作,在這種良好的狀況下學生顯然易于掌握歌唱的技巧,既能發出自然美妙的聲音來[2]。
4.在教學中發掘學生的想象
聲樂學是一門抽象的藝術課程,它是可以利用想象力這種琢磨不透的思想去學習和掌握的。教學聲樂技巧也可以利用這種的無形想象力創造出來,在許多的歌唱者表演時經常會看到他們閉著眼睛在演唱,那是因為歌唱者在想象音樂的情景,通過想象歌唱者領會到歌曲的情感,使得唱出來歌曲更加動聽。教師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可以運用具有豐富形象的話語情景讓學生盡情的發揮想象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掌握精準的唱法。學生在進行高位置共鳴的認識中,教師可以運用如“打開毛孔,感受空氣,聲音的感覺等”富有形象的語言描述,讓學生很快的了解什么是頭腔共鳴[3]。因此,教師運用豐富形象的語言引領學生進行思維轉變,開展想象力,更有教師的演唱示范,讓學生在學校中更好的掌握聲樂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豐富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更具體的說這是在激發學生們的創造能力,為學生的將來演出創造新的成績。
5.結束語
現代的聲樂教學將心理學理論融入到其中,在聲樂教學中對學生歌唱時的心理變化,進行探討、觀察形成心理變化的原因,注意學生進行心理變化的發展過程。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的感受、思想、狀態等心理過程,這些因素都是因人而異的,教師進行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掌握能力、展現的氣質、性格的表現等多方面的進行了解,研究不同學生適用的不同教學方法。進行學生在歌唱時的心理的改變調節,有利于學生對聲樂學這一抽象的課程進行了解,以便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最終使得學生得到歌唱技巧水平更好更快的提高,從而使學生們在聲樂學習上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作者單位: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密麗.氣質類型與演唱風格對應關系談[期刊論文]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4):35-38.
英語教學論文開題報告
一、論文題目:ClassroomInteractionAndOralEnglishTeaching
二、研究現狀:對于課堂互動與英語口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構建主義模式它是以構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互動模式,司洪海在《構建主義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中從對現有教學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討將構建主義引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義和作用。盧艷春和路雅琴在《構建主義與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則分別“從構建知識觀”“構建學習觀”“構建教學觀”入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性、構建性。
(2)角色扮演模式徐志敏、王瑛在《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中角色扮演探究》中著重探討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動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對指導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黃玉蘭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語專業口語教學中》從角色扮演是“多為互動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了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方法的目的、步驟和利弊等方面。
(3)以學生為中心模式這一模式被單獨研究的較少,黃影秋在《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中》通過對學生口語課堂學習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教與學的“雙邊互動”。并提出闡述如何運用其他“教學策略提高口語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而劉蓉在《談英語口語課堂互動》中則提出了互動可以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語課堂和整體小組作業模式”,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4)合作性學習模式這種模式的研究較為普遍和盛行,它興起于美國,在后來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黃艷在《合作性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中提出了以下幾種合作模式,從而的出該模式的優勢所在。顧曉樂在《合作性學習與情景劇表演》中從情劇表演的角度來證明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中則通過合作學習在口語教學中的實踐探究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原則。而慕東文在《合作性學習的特點、目標、內容和實踐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則,對待新的理念,指導英語口語教學。
(5)情景設置模式它主要是根據GillianBrown&GeorgeYuled的語言情景對第二語言習得者的交際緊張、焦慮的研究表明口語情景設置不適當,會影響學生用目標語進行交流,進而強調進行口語教學情景設置的重要性。張舍茹、孫邊旗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情景設置>>中就論述我們應注意“情景互動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及如何設置“英語口語教學中情景設置的形式”兩個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討了情景設置這種互動模式。孫久榮在《論英語口語課的情景教學》中對情景設置這個模式從宏觀上進行了分類,進而得出“開放式情景”和“封閉式情景”,為情景設置互動模式研究開辟了一個小領域。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義:通過對目前已經發展起來并比較成熟的幾種互動模式的歸納來看:關于人際互動這種互動模式在目前的互動性研究中被單獨研究還比較少,沒有被當作一種獨立的模式應用到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它更多的是被貫穿到其他幾種互動模式當中。因此,本論題認為它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關鍵詞:太極拳 青少年 干預實驗 自我意識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9―0033―04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1.1 研究背景
太極拳之所以至今仍廣為流傳,是因為其運勢取于天象,并集合道家養生哲學、道家處世哲學、中醫引導術、儒家為人理念等文化,因此,它不單單是人體機械空虛的運動,太極拳已然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太極拳雖然表面看是一種身體行為,事實上,練習太極拳更重要的是“用意”Ⅲ,換言之,習練太極拳與心理活動有關,影響著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形成。
石長青曾對15名練習了20年太極拳的人做過實驗,當太極拳習練者練習太極拳時,他們“大腦皮層與皮層下中樞興奮與抑制的調整周期;大腦皮層錐體細胞的同步發放,其中包含豐富的信息。證明人的大腦還存在很大的潛力,太極拳是發揮大腦潛力的手段之一。”
本研究主要就是測驗太極拳在開發大腦潛力方面的效用,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鑒于時間和測量儀器等限制,本課題僅從自我意識方面做出研究。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關于太極拳的研究和論文撰寫主要集中在國內,而國內的研究可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練習太極拳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練習太極拳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截止2013年7月17號,中國知網中僅篇名包含太極拳的學術論文就有7043篇,而以太極拳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則高達8805篇。而在這浩如煙海的文章中,針對太極拳影響人類心理這一側面研究的僅有80篇,所以,雖然研究太極拳的文章很多,但研究習練太極拳對人類心理影響的文章卻相對少很多,而在這近百篇的論文中還有空洞論證或者研究較淺等現象出現,所以,本研究在彌補習練太極拳對人類心理影響這方面有一定價值。
在與習練太極拳對人類心理影響這類文章中,與本文直接相關的文章更是微乎其微,而以太極拳影響青少年自我意識為題的論文至今還未見,即使涉及到太極拳影響青少年自我意識的文章亦甚少,且多停留在作者主觀的觀察上,沒有實驗數據做理論依據。
1.3 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湖州市吳興實驗中學2009級七年級的六個班級中選取252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以簡化的24式太極拳為學習內容,在為期1年的太極拳訓練前后,對這些被試者進行跟蹤研究。最終有效被試共210名(101男,平均年齡為14.82歲;109女,平均年齡為15.1歲),筆者將收集的數據運用量表進行記錄和分析。
1.4 研究方法
將252名學生分為3個組別。實驗組1有103名學生,每次太極拳練習時間為1個小時。實驗組2有92名學生,每次太極拳練習時間為半個小時;控制組不進行太極拳訓練。實驗組l和實驗組2每周練5次(節假日照常)。在此期間,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都正常參加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
具體研究步驟和方法如下:
第一,調查青少年對于太極拳這種運動項目的普遍認識和態度,因為對太極拳持有不同知識或練習經驗的學生可能在練習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將被試者的態度記錄以作參考。
第二,比較已有太極拳練習經驗的被試組與無經驗組在心理健康各個因素上的差異,該結果將作為后續研究的參照。
第三,設置實驗所需標準課程,培訓專業教師,控制太極拳練習的頻率和周期,通過縱向跟蹤,比較太極練習組和控制組在各個練習階段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在自然的練習狀態下控制部分可操作的變量(例如練習頻率),觀察不同條件下太極拳對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方式,提供有關太極拳和心理狀態更全面的視角;在嚴格的實驗室條件下,控制被試、環境、測量指標等變量,考察被試在太極拳練習前后以及練習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運用開放式和結構化問卷調查、測量學生對太極拳運動所持態度和心理健康狀況。
第五,運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對實驗數據做分析,最終確定習練太極拳對青少年自我意識形成的影響。
2 研究結果
自我意識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身心活動的覺察、認識和評價,從而對自我思想行為進行控制和調節。例如對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對心理特征,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對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的覺察、認識,以及對自我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評價。
自我意識是人們對自己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的認識,包括對自己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以及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自我意識的存在是為了保持自我行為延續產生,可以說自我意識對青少年十分重要,因為它關于青少年的行動力,道德判斷,個性形成,人際關系等。
自我意識是主觀形成的,但受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和制約。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習,健康地融入社會。
本研究就自我意識的各個方面,如智力與學校情況、身體外貌與屬性、是否焦慮、是否合群、幸福與滿足感等方面做出測試,以研究練習太極拳對青少年自我意識形成的影響和改造。并借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Scale)對數據作出分析。
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BEV及Piers harris編制、修訂而成,該量表主要用于評價兒童自我意識的狀況,分為六個分量表: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該量表在國外應用廣泛,信、效度較好。實驗結果如下:
表1和表2的結果顯示,在量表的六個維度上,P值均大于0.05,表明實驗組和控制組的被試在實驗前自我意識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由表3可以看出,實驗組l的被試在四個維度上,P值均小于0.05,表明被試者聯系太極拳后,四種心理狀態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實驗組2在焦慮和幸福滿足維度上出現了顯著差異,說明被試者的焦慮水平降低,幸福感水平升高。
由表4和表5可以發現,在行為、合群與焦慮上,實驗組1、2都說明太極拳訓練改善了被試者在這兩個維度上的水平,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實驗組l在智力水平上與控制組也出現了顯著差異。
通過上述量表的分析結果可以發現,練習太極拳之后,無論實驗組1、2相對于控制組在后測成績方面都有較大幅度提升。習練太極拳令青少年在家庭和學校表現的行為得當,情緒趨于穩定,孤獨感降低,在陌生環境中不再緊張不安,情緒趨于穩定,減少了社交恐懼感,增強了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的社會適應力。且智力與學校情況維度上都有所提高,這是因為太極拳強調的是心靜體松、注重思想集中、驅除雜念,使得被試者在學習過程更能集中注意,注意力的強弱是學業成就高低的先決條件,Beale和Tippett在學習效能綜述文獻中也指出,學習能力與注意關系密切,注意在學習失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Sokolov的定向反應模型和理論認為,定向反應是注意在學習的建筑材料,定向反應是注意的基本單元,注意是學習和更高水平的認知功能的先決條件。
在自我意識總量表得分上,被試者練習后的得分高于練習前且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太極拳訓練對兒童自我意識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太極拳鍛煉要求個體身心合一,每一個動作都是在意識引導下完成的,長期訓練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升。自我意識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起著調節作用,它與心理健康存在明顯正相關。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一年的跟蹤式干預實驗證明,練習太極拳能增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能力,塑造積極向上的人格,在青少年的合群行為、內外傾和神經質多個方面發生了比較明顯的改善效果,練習太極拳前后,青少年自我意識中的行為維度、智力、學校情況維度、幸福和滿足維度、合群維度、焦慮維度有顯著差異。
實驗證明,練習太極拳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如何令學生自覺自愿的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問題。一般學校教授的太極拳是1956年國家體委運動司武術科借鑒傳統各派的太極拳招式改編的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然而,簡單易學固然重要,可緩慢的動作常被視為陳舊的老年人運動而為青少年厭惡,即使體育課被迫學了,“大部分學生只是學會了整套動作,根本就不知道太極拳內外兼修的特點,充其量只是擺擺花架子,在考試結束之后,就會原封不動的‘還給’老師?!彼麄儗W習太極拳完全是應付考試。這就涉及到學習動機的問題,學習動機包含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強化功能,每個個體在學習動機的支配下,其學習活動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或對象,并使行動朝著預定的目標行進,所以,在教學中要想辦法讓學生對太極拳感興趣。
現在中學里教授太極拳的模式生硬、思路簡單,很難引起青少年的興趣,而且24式太極拳本身“動作‘體操化’嚴重,學生興趣難以持久”,教師應該轉變思路,“學校太極拳教育必須從‘國學’的高度來認識和理解太極拳的作用和價值,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笨赸還可以采取配樂練習的方式,清幽舒緩的音樂可以平復煩躁的的心情,輔助學生精神集中,還能令運動富有節奏感,而且“音樂可以加快運動技能的形成,達到改進技術、刺激肌肉活性、提高練習效果的目的?!?/p>
習練太極拳就是可以健體通慮,使人和自然和諧統一,除卻青少年的煩惱和疾病,令人回到自然人的身心健康的狀態。雖然現在太極拳運動多為中老年人青睞,少為青少年接受,但科學實驗證明,練習太極拳可以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為,廣大太極拳教授者應突破傳統教學理念方式的束縛,以更適合青少年的方式教授太極拳以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太極拳成為與其終生相伴的運動。
參考文獻:
[1]樓文贊.太極拳鍛煉對人體作用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06):170.
[2]石長青等.太極拳練習過程中腦電特點的初步研究[J].上海中醫藥,1985(3):47-48.
[3]趙紅,戴高明.攀枝花學院太極拳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1(3):115-117.
[4]劉亞杰,靳磊.普通學校太極拳教育改革研究[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03):75.
【論文關鍵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女大學生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代表著個體對于職業選擇的自信心程度,是社會認知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在擇業過程中,個體對自身選擇能力、基本職業技能掌握情況的自我知覺…,對擇業過程有強烈的直接影響。利用自我效能理論進行的治療與培訓,被廣泛地應用于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職業干預等領域,具體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技能訓練以及言語說服等。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是新時期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具體實施方式之一,是利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協助來訪者將自我概念轉變成相應的職業角色,進行職業探索并做出職業決策的過程。本文報道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三年級學生已初步完成專業課程學習,且即將面臨四年級的職業選擇,因此采用廣告招募方式選擇河北師范大學三年級女生,共報名67人,經過面談,面談題目為:“你為什么要參加這個團體?”“你需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你對參加這個團體的期望是什么?”。篩選標準為:(1)身體健康,無明顯言語表達障礙;(2)有提高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愿望;(3)有時間保證,能夠按時參加每次輔導;(4)團體輔導的人數限制之內(8—15人)。有28名女學生人選,均為文科(法學10人,學前教育8人,歷史4人,傳播6人)。隨機抽取14人為干預組,進行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14人為對照組,不進行干預。由研究者本人擔任團體心理輔導的輔導者。
1.2方法對于預組進行7次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每周一次,每次3.5小時,對照組則處于常態的自然學習,不參加團體輔導,在實驗前后分別取得前后測數據。對照組在取得后測數據后也進行一次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講座討論會,以期解決干預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1.3工具
1.3.1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icacy,CDMSE)分5個維度: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問題解決,共39個項目,五點量表計分。本研究中克倫巴赫,系數為0.9157。
1.3.2焦慮自評量表(ZunggSefl—ratingAnxietyScale,SAS)分界值為標準分50分。
1.3.3自編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成員評估表包括13個項目,分別反饋團體成員對自我改變、活動內容、團體形式等方面的主觀體驗,在團體輔導結束后由成員做出評價。如:“通過參加這個團體,你對職業選擇的信心:1有很大提高;2有一些提高;3一般;4沒有提高”。
1.4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
職業生涯輔導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擇、目標、行動。團體心理輔導的階段理論認為無論什么類型的團體,都經歷三個階段:開始階段、中間運作階段、結束階段,根據這兩個理論內容,設計了本研究中的七個單元(主要內容見表1)。目的是提高女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即在自我知覺、收集職業信息、目標定向、制定計劃、問題解決方面的自信心,激發職業發展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地去面對競爭。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采用的是封閉的結構式團體輔導形式,事先做好輔導計劃和準備,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動讓成員實施,在團體輔導過程中,成員保持不變。團體活動中,采用團體互動、腦力激蕩、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勵和協助團體成員積極挖掘自身資源,對團體內其他成員的發言給與積極的反饋,分享自己的感受。每次活動結束前布置家庭作業,下次團體活動時先匯報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
2結果
2.1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焦慮量表得分比較
表2顯示干預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各項評分差異沒有顯著性。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評分差異沒有顯著性。干預組干預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干預前,焦慮總分顯著低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組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干預組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
2.2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評估表評定結果
l4名干預組成員填寫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評估表。該表主要調查成員對團體目標達成、活動內容設計、團體過程進展等方面的主觀體驗。100%的成員認為參加團體活動,對自己面對以后的職業生涯有信心,85.7%的成員認為完全達到了本次團體活動的目標,92.9%的成員認為活動對自己有非常大或較大幫助;從活動內容的實用性來看,85.7%的成員認為能學到很多或較多的知識和技能,92.9%的成員認為活動方式非常有助于成員的理解,100%的成員認為活動方式有助于成員的思考,有助于自己與他人分享情感和經驗;從整個團體過程來看,100%的成員表示喜歡這個團體,希望繼續展此類活動。
3討論
【論文關鍵詞】尿毒癥;血液透析;心理護理
血液透析作為尿毒癥患者的一種治療手段需要長期不間斷地進行,血液透析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發生,給尿毒癥患者帶來了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同時對血液透析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及患者的康復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因此,護理人員應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護理,通過建立醫患共同參與模式,使護患雙方相互信任,協調配合,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其透析質量和生活質量。筆者對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心理分析,并總結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一、臨床資料
2008年1月至12月,透析7028人次,年齡26~78歲,其中女性患者2803人次,男性患者4225人次。
二、常見心理問題
抑郁、焦慮和恐懼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較常見的心理問題,少數患者有敵對、不合作行為、悲觀、疑慮、孤獨、寂寞等心理問題。
三、原因分析
3.1患者的角色改變
由于不能很快適應社會角色的改變而產生一系列情緒反應?;颊咦陨淼男睦硭刭|、性格差異、社會上醫療知識的宣傳、疾病知識的缺乏、不了解疾病的性質和預后而產生焦慮,甚至恐懼,終日郁郁寡歡。
3.2不良的心理情緒
因為生病而懊惱,同時為日后的經濟開支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等問題而擔憂,產生不良心理情緒。患病后家庭、工作發生的巨大的改變,給患者自己和家庭會帶來重大的損失。血液透析的不間斷性給患者帶來經濟負擔和巨大的心理壓力,因而產生抑郁、悲觀失望的情緒。這些壓力會造成患者情緒低落、心情抑郁、焦慮,甚至萌生厭世的自殺傾向。
3.3尿毒癥原因
尿毒癥本身引起的胃腸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膚及神經系統的不適,導致患者緊張、焦慮和恐懼。
另外,尿毒癥患者體內酸堿平衡失調,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中分子毒素的蓄積,這些都可以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引起記憶力減退、抑郁。
3.4患者對血液透析不適應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飲食習慣的改變,如必須控制飲食和進水量,對血液透析中產生的不良反應,如低血壓、透析失衡綜合征等不耐受,工作人員技術不熟練引起的穿刺處的血腫和滲血等各方面因素導致患者產生恐懼、焦慮。
3.5對透析治療的疑慮
生活拮據、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對需要依賴血液透析治療維持生命將信將疑,常常不聽從醫護人員的正確勸告和治療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藥、偏方、“名醫”等。
3.6環境的影響
由于患者脫離了原有的工作,不能正常參加社交活動,害怕受到冷落、鄙視,容易產生孤獨感。醫患關系、患者之間的關系及患者家屬的支持情況對患者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護理措施
4.1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對尿毒癥及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缺乏,易造成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健康宣教尤為重要。對于初次透析的患者,要使其明白,血液透析是全部或部分代替腎臟功能的必要途徑,不必對血液透析產生抗拒感,要告知血液透析的過程、方法和作用,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使其從焦慮、恐懼中解脫出來。對于長期透析患者,要告知其生活起居、飲食、服藥方面的注意事項,特別要注意內瘺的保護,告知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低血壓、失衡綜合癥、貧血、低蛋白血癥等,使患者對血液透析中出現的問題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不至于驚慌失措。對長期血液透析后出現的自身形象改變,要鼓勵患者勇敢面對,不要沮喪、自卑。
4.2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隨著透析時間的延長,病人易產生自卑感和強大的經濟壓力,認為自己只會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良好的社會、家庭支持,對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護作用。護理人員主動與病人及家屬交流、溝通,使病人適應新的社會角色,鼓勵患者回歸社會,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經濟收入,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同時充實自己,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體現自我價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態,提高生活質量。
4.3提供人性化護理
要努力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透析環境,營造一個以人為本、尊重病人、關心病人的氛圍,理解、重視患者的需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給患者以更多的人文關懷,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要以和藹可親的服務態度,豐富的理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術,取得病人的信賴,減輕病人的痛苦。
4.4心理治療
對于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患者,應鼓勵患者到心理門診治療。
五、小結
尿毒癥病人對治療的態度是影響其生存質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喚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是心理護理的關鍵。本組通過心理護理,使患者處于接受透析治療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幫助患者學會自我心理疏導,克服消極心理,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延長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惠鳳.《實用血液凈化護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0-41.
[2]王健文.《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2):311-312.
[3]董麗潔.《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8B):2279.
[4]茹海鳳,黃榮英.《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體會》[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4):79-80.
關鍵詞:外語習得 情感焦慮 負評價恐懼
一、研究背景
外語習得指的是第一語言習得以外的各種類型的語言習得。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這一研究的理論主要分為兩大流派: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uristic theories)和天賦論(innatism)。以B.F.Skinner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基于他的操作性條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理論,指出語言習得跟學會任何其他技能一樣,只不過是通過刺激反應形成習慣而已。N.Chomsky 則從心靈主義(mentalism)的天性論(nativist)出發,將語言習得歸結為人類具有的一種語言習得機制。Stephen Krashen 創建的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Krash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的“情感過濾假設(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確認了三種與外語習得有關的情感變因:動機、自信心和焦慮感。
有關外語焦慮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心理學家Horwitz早在1986年提出外語焦慮的概念,他把外語學習中的情感焦慮定義為“外語課堂學習中由獨特的語言學習過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對外語學習的看法、學習外語的感覺和學習行為等特殊的心理活動”。1991年,Horwitz和Young 編輯出版了《Foreign Language Anxiety:For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一書,標志著對外語焦慮的有關研究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時期,Horwitz編制的外語課堂焦慮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FLCAS)也成了最常用的外語學習焦慮的研究工具。
在我國,每天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學習英語或其他外語。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會遇到種種困難,其中很大一個方面的困難是心理性的。不少人因為種種原因對外語學習心存恐懼,害怕上外語課,害怕用外語進行溝通。這種現象被稱為外語焦慮(foreign language anxiety)。焦慮被認為是最關鍵的心理變量之一,而語言焦慮是語言學習所特有的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研究結果表明,外語學習的外在典型反應可以是焦慮的一般癥狀,如:“學習者手掌心出汗,腹部痛疼,心跳和脈搏加快”等;外語學習焦慮的進一步反應可能是“語音變調,不能正常地發音,改變語言節奏,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有‘凍僵’感覺,忘掉才學過不久的詞匯,甚至根本說不出話,只是保持沉默不語”等(Young 1992)。由此可見,焦慮極易給外語學習造成惡性循壞,它是影響語言學習的較大的情感障礙。
二、調查與結果
本研究擬以非外語專業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與研究當代大學生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焦慮狀況。
1.調查方案。⑴調查目的:開展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調查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在二語習得中的焦慮狀況是否存在男女生之間的差異,并試圖探究引起男女生焦慮差異的原因,希望能為外語教學提供一些啟示。⑵調查對象:湖南商學院二年級非英語專業學生,他們分別來自漢語言文學、行政管理、會計學、經濟學和信息管理專業,專業的選擇兼顧了文、理科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總計292位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40名,女生152名。⑶調查方法:調查從Horwitz設計的外語課堂學習焦慮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即FLCAS),選取了其中10個命題,學生做完后即刻收回。
2.調查結果。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295份,其中有效問卷292份。調查發現(如下表所示)除命題2(上外語課使我感到煩惱)外,女生的各項焦慮指標都明顯高于男生。63%的女生上課時被叫起來回答問時身體發抖(Q1),男生只有26%;47%的女生在沒有準備的情況說英語心里感到恐慌(Q3),男生只有8%;69%的女生上課不敢主動回答問題(Q4),男生只有11%;58%的女生常不想去上外語課(Q5),男生只有37%;55%的女生在可能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心會砰砰直跳(Q6),男生只有11%; 46%的男生在去上外語的途中感到自信和輕松(Q8),而女生只有29%;45%的女生隊學外語要學那么多規則感到害怕,男生只有14%;80%的女生回答事先沒有準備的問題時感到緊張,男生只有22%。
通過簡單的數據統計,不難看出所有學生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且女生的外語習得焦慮程度明顯高于男生。值得注意的是Horwitz(1991)和Bailey(1998)10多年前的研究就已得出這樣的結論,調查結果再次證明情感焦慮是二語習得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影響語言習得效果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
三、成因分析
Brown認為焦慮包括人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想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成功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焦慮與不安感、自我懷疑、憂慮、擔心等細細相關。所有人會在某個時刻經歷焦慮,只是人與人之間焦慮程度不同,對焦慮的反應也不同。女生的外語習得焦慮高于男生的主要原因源自性別的生理和心理的差異。從生理角度上來看,女性對評估刺激物表現得比男性敏感,而敏感是女性的本質特性。Ellis(1994)指出,在外語學習方面有必要區分三種類型的焦慮:特質焦慮(trait anxiety)、狀態焦慮(state anxiety)特定情境焦慮(situation- specific anxiety)。特質焦慮指的是一種永久性的焦慮感,最好把它當成個性的一個部分,有些人會在一般情況下對許多事感到焦慮。狀態性焦慮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對于特定情景所做的反應。特定情景焦慮指的是有特定情境或時間引起的焦慮,如:公眾演說,考試或參與班級活動等。
從心理角度來看,女生的心理普遍較脆弱,面子觀念較強,常有負評價恐懼。Watson 和Friend(1986)對負評價恐懼的解釋是:對他人的評價有畏懼感,對負評價產生沮喪心理以及擔心其他人會對自己做出負評價的預期心理。期望是對個體自身和他人行為結果的某種預測性認識,它不僅會影響個體的行為結果,而且也可能對個體在行為過程中的焦慮產生影響。較低的期望可能會挫傷個體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個體為即將發生的行為的不良后果而擔憂,從而在行為開始前和行為過程中產生期待焦慮感,增強個體的焦慮傾向,對自己今后成績或成就期望過低的人在人際交往及完成任務過程中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而這種經常性的提醒會威脅個體自尊需要的滿足,挫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在活動開始前就產生比較明顯的焦慮。本次調查發現68%的女生有負評價恐懼,男生只有9%,可以看出女生更加關注別人對她們的評價,患有顯著的特質焦慮或狀態焦慮癥;60%的女生患有考試焦慮,男生只有11%,說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看重和期待考試的結果,患有明顯的特定情境焦慮癥。
以往的研究表明,過于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人,其行為方式傾向于使可能出現的不利評價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比如說:有意識地回避或者提早離開,與他人交往時,他們通常不會首先挑起話題,或者是沉默寡言,能夠不插話就盡量不插,典型的表現是微笑,有禮貌地點頭,只是聽他人講話,或者不時地以“啊”、“嗯”等詞匯做出反應。
這些生理和心理的反應也明顯地反映于語言習得的全過程,無不對外語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四、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焦慮程度的增加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Young(1992)與Krashen、Omaggio Hadley等專家就外語學習焦慮進行過訪談,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在焦慮為零的情況下似乎最有成效。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要重視情感問題,要特別關注女生的學習焦慮問題,克服消極情感引起的負面影響,創設和利用積極情感,提高語言習得的效果。
1.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Omaggio Hadley強調指出,為了使外語學習獲得成功,教師必然會使學生操練大量技能,并且,不斷對學生加以測試。但是,如果在操練和測試過程中教師的行為誘發學生產生焦慮,或者說在課堂上造就了“焦慮誘導情境”,那不但是不可取的,而且會適得其反,教師的作用應該在于把學生的焦慮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教學中,一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即:創設具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努力克服,學生經過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好奇心,實行啟發式教學;二要注意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課堂上機械的重復,呆板的講解會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三要及時、充分地反饋學習過程或結果,據此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形式;四要妥善處理好獎勵與懲罰,表揚與批評,堅持正面教育為主,能有效地避免學生的抵觸和焦慮情緒,增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
2.幫助樹立自尊和自信。外語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它涉及到教師和學生在理性和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關系。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和保護學生尤其是女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課堂上,教師一要實施積極禮貌策略,運用積極禮貌用語,營造平等、合作、互動的學習氛圍,構建起默契、和諧的師生關系;二要對學生實施贊賞策略,采用賞識教育,欣賞他們的優點,真誠地幫助和鼓勵學生,增進師生間的相互了解,縮短和學生的心理距離。恰當的恭維、贊賞能使學生特別是女生得到某些心理上的滿足,幫助學生克服外語學習中的心理焦慮,樹立足夠的自信心,以此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三要充分重視學生在情感方面的性別差異和個體差異,不同性別的學生和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辦法區別對待,使每個學生都能充滿自信地愉快學習。
關鍵詞:小學英語;游戲教育;單次;字母
一 教育游戲軟件應用于小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這些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為游戲化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也為教育游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模式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游戲理論是教育游戲軟件設計的理論基礎"小學英語教學論指導著教育游戲軟件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應用
綜合考慮上述種種因素,筆者認為,小學英語教師應著重從以下三個維度開
發學生資源,即學生情感、學習策略和學習風格。
與其他學科相比,英語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消極情感。首先,英語是拼音文字,而漢語是象形文字,這就給學生認識和記憶單詞帶來了困難。英語單詞難記易忘是小學生學好英語最主要的障礙之一,也是部分學生對英語產生焦慮、沮喪,乃至畏懼的主要原因。第二,英語語音語調也是造成小學生消極情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國英語學習環境、師資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語音語調欠佳,結果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了消極影響?!斑@種由發音引起的心理反應可能造成外語學習動力和自信心的減退,形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第三,不同的英語教學方法也會造成學生的消極情感。語法翻譯法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焦慮情緒,因為這種方法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為主,教師很少要求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不過,這種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習者的心理處于一種抑制(inhibition)狀態,而處于抑制狀態下的外語學習者為保護自我而對教學活動通常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學習效率往往比較低下。而且,缺乏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課堂教學會使學生喪失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而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途徑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助于克服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但由于這類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所以也可能引起部分學生的緊張、焦慮。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部分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小學生因怕在別人面前丟面子而不敢用英語交流。英語學習中所存在的交際畏懼成了學生學好英語的絆腳石。
二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語言的改進措施
首先,提高自身語言修養,重視課堂教學語言?!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要求:“英語教師需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較好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應能用英語實施課堂教學?!惫P者聽課過程中,發現年齡稍長、經驗豐富的幾位教師在發音上并不標準,比如說元音不夠飽滿,重音位置不對,英音美音混淆等現象常有發生;而年輕教師在發音上相對比年長教師標準。另外,通常英語中一般疑問句要用升調,而有些教師的語調有時出現錯誤。上述提到的這些都是英語教師最基本的專業知識,由于教師們的忽視可能會誤導初級階段的英語學習者。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應該以課程標準為綱,正視自己在課堂中教學語言上的不足,在教學與教研中多多與其他的教師進行交流互補,利用業余時學習語言技能、提高自身語言修養。如果一個教師具備標準化的發音、抑揚頓挫的語調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那么他能夠帶動學生學習英語的枳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令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其次,把握話語“度”“量”,轉變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提出了 “i+1”結構的語言輸入模式,耍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話語的“度”。教師的教學語由.既+能過于復雜,超過學生的知水平;也不能太簡單,這樣4、語言能力的提商。另外,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依然存在。通過第四中列出的數據便可看出小學英詁課覺屮教師語權的怙況。語言本身就是人類交流的,只有通過不斷操練才能真正熟練地精通一門語言。
三 提升小學生英語水平的建議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開發與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的新理念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小學英語教師和研究人員的關注,相關的成果也日益豐富。本研究正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的。
首先,本研究梳理了課程資源的概念,以此為基礎界定了小學英語課程資源這一核心概念,并根據研究的目的,把小學英語教師應著重開發的課程資源進一步細分為學生資源、教學內容資源、教學環境資源、教學方法和活動資源。
第二,本研究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探究了開發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理論基礎,從而有利于克服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通過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實證研究方法調查了上海地區小學英語教師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現狀,分析并總結了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經驗和不足。
第四,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小學英語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具體對策。
結語:
雖然大部分教師認可教育游戲軟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價值,但是教育游戲軟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普遍,且在實際操作中面臨三個問題:缺乏運用教育游戲軟件進行教學的硬件環境;教師很難快速判斷哪些游戲適合教學使用;學生過多地關注游戲本身而忽略知識。
參考文獻:
[1] 王斌華執筆.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指導小學英語教學”項目專家工作組.
小學英語課程發展報告(2006 上)[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7, (6), 2-9.
[2] 張莉莉.小學英語教學心得[期刊論文]-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
[3] 張慧 如何激活小學英語課堂[期刊論文]-教育科研論壇2010(4).
關鍵詞:《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瑪麗;神經癥人格理論
中圖分類號:I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 引言
卡倫?霍妮(1885-1952)是德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師、心理學家,也是新弗洛伊德派的杰出代表。她的思想主要匯聚在1937出版的著作―《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她認為社會文化環境多人格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神經癥人格的發展。焦慮也是源自這樣一種社會文化環境。神經是由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關系中的沖突所引起。霍妮的理論把神經癥定義為一種心理障礙,這種障礙是由焦慮和對對抗這些焦慮而建立的防御策略以及緩和內心沖突而進行的各種努力所致?,F實生活中,只有當這種心理混亂偏離特定文化的行為模式時,我們才將其稱之為神經癥。(霍妮,29)換句話說,神經是焦慮的結果,而焦慮又是在不和諧的環境中形成的。就此,霍妮提出了幾個重要的概念:基本焦慮、神經癥人格以及自我理論。
(一) 基本焦慮
霍妮認為基本焦慮是兒童在潛伏著敵意的環境中所遭受的孤獨與無助?;窘箲]包括無助、孤獨以及敵意三種感覺。同時她將個人抵抗基本焦慮的人際防御策略分為親近人、對抗人和回避人三種基本類型。
(二)三種神經癥人格
根據神經癥病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以及選取的人際防御策略,霍妮在《我們內心的沖突》一書中將神經癥人格分成了三種類型:依從型、攻擊型和逃避型。(霍妮,32) 依從型的神經癥病人為了緩解焦慮以及獲得別人的關心和愛護,傾向于親近別人。這種類型的病人通常是在有陰影的環境中長大的。同時,他們總是將錯誤歸咎于別人。攻擊型的神經癥人格為了獲取他人的認可和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期望控制他人、主宰世界,并且對周邊的人和環境極度不信任?;裟萦謱⒋祟愋偷娜烁窦毞譃椋鹤詰僦髁x者、完美主義者和自負傲慢主義者。自戀主義者通常是在童年被極度寵愛。回避型的人格沒有歸屬感,總是與別人保持距離。對于別人的關心,他們高度敏感并且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可以消除內心焦慮和困惑的夢境。
對于這三種類型的人格, 我們要銘記兩點。第一,這三種人格都要追溯到嬰兒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第二,健康的人與神經癥病人之間的區別在于前者能靈活地選擇合適的人際防御策略。然而神經癥病人不能根據特定的環境選擇合適的防御策略。
(三) 自我理論
關于自我,霍妮有著與弗洛伊德不同的看法。她用“真實自我”“現實自我”以及“理想自我”取代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真實自我是指可能實現的自我和能力?,F實自我是指個體在現實中真實的表現。理想自我是不可能實現的自我或者說是病態的自我。因為理想自我只是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幻想偶像。神經癥病人為了緩解焦慮而追求理想自我。當他們被理想自我控制時,他們就會放棄現實自我。一方面,神經癥病人生活在一個理想自我的世界中,另一方面,他們又得必須面對現實自我。兩者之間的沖突是不可調和的。
二、 瑪麗的神經癥人格分析
在分析瑪麗的神經癥人格之前,我們應當追溯她的家庭和文化環境?;裟菡J為神經癥人格和嬰兒時期父母與孩子的交往息息相關?,旣惖牟B心理與她孩童時期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童年時,瑪麗的父親對她寵愛有加。父親會滿足瑪麗提出的一切要求,從不會讓瑪麗失望。這樣的生活和教育方式對瑪麗人格的發展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如此優越的家庭環境使瑪麗堅信她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并且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愛。同時,她認為只要堅持夢想,就能取得成功。然而,一旦生活環境不能滿足瑪麗要求,她就很難適應充滿基本焦慮的環境?,旣惖募彝キh境決定了她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人際策略。然而,瑪麗的基本焦慮和錯誤的防御策略也是其神經癥的重要原因。
當瑪麗決定嫁給詹姆斯?泰隆的那一刻而放棄自己最初的鋼琴家和修女夢想時,她就已經埋下了內心的沖突?,旣愔皇侵杂谔┞〉耐獗矶鴽]有與他進一步的交往。因此,她的婚后生活被痛苦和寂寞占據,與丈夫之間也沒有共同的交流。泰隆嗜酒如命,經常與低層人士交往。這與瑪麗期望的生活方式相差甚遠。更糟糕的是,瑪麗小兒子的死亡、埃德蒙的肺結核以及杰米的不務正業加劇了她內心的痛苦?;楹蟮募彝キh境是瑪麗焦慮產生的重要根源。
與演員結婚以及失敗的婚姻也割斷了瑪麗與好朋友們的交往。演員在當時是被人瞧不起的職業。瑪麗的社交圈變得極為狹小,她不愿意跟泰隆的同事和朋友交流,這也是父親對她過分寵愛的惡果。泰隆的疏遠和朋友的輕視給瑪麗留下了抑郁和寂寞的陰影,她不能適應如此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所有這些因素都加劇了瑪麗的人格分裂。由于缺乏安全感,瑪麗迫切想得到關愛和尊重。為了滿足自己的神經癥需要,瑪麗采取了人際防御策略和精神防御策略。
三、瑪麗的防御策略
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和精神的歸屬,瑪麗必須調整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從人際防御策略角度來說,瑪麗的人際防御策略從父親袒護下的自負傲慢型轉變為順從型?;楹?,丈夫泰隆沒有像父親那樣滿足瑪麗的的一切要求。瑪麗意識到自己的尊貴和高雅已被無情地現實摧殘掉。她只能采取順從型的防御策略,這樣才能找尋以前的傲慢并得到別人的認可。具體表現為:瑪麗開始順從別人,壓抑內心敵意的一面。不管瑪麗怎么去順從家人,她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和照顧?,旣愑诌x擇了另一種防御策略:復仇型。她開始用嗎啡麻醉自己,使家里其他成員生活在的陰影中。也許瑪麗認為經歷這么的痛苦之后,是時候該尋求心靈的凈化了。只不過這種凈化是病態的。基本焦慮沒有得到緩解,瑪麗只會產生更多的神經癥需要。至于精神防御策略,瑪麗創造了一個理想化的自我來逃避現實的困境。忍受不住現實的壓力,瑪麗只能躲在夢境里并回想逝去的幸福和信仰。之前成為鋼琴家和修女的夢想、父親的寵愛以及虔誠的信仰都是瑪麗理想化自我一部分。
從焦慮的產生到防御策略的選擇,瑪麗經歷了一個不健康的人格發展過程―自我異化。
四、結論
霍妮的理論為研究瑪麗從少女淪為瘋癲女性的神經癥人格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同時,本文作的精神分析可以為讀者理解戲劇人物的動機和語言提供某些啟示。
參考文獻:
[1]弗吉尼亞?弗洛依德著,陳良廷,鹿金譯.《尤金?奧尼爾的劇本:一種新的評價》[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