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0 12:56: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非效率投資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字:投資者情緒 企業投資行為 資源配置效率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經濟史實和理論邏輯都已經證明,資本市場上投資者高漲或低迷的情緒會導致股票價格系統性地偏離其基本價值,并且不限于此,投資者情緒還會對企業實體投資行為產生重大影響(Keynes,1936;Baker et al., 2003;Polk&Sapienza,2009)。鑒于投資者情緒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影響的重要性,文章深入探討了投資者情緒對于實體投資行為影響的經濟后果,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二、文獻述評
目前的研究文獻對投資者情緒與企業投資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尋求投資者情緒的有效變量并研究投資者情緒是否對企業實體投資行為產生影響,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投資者情緒是如何對企業實體投資行為產生影響的。
三、論文簡述
文章基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數據, 對投資者情緒如何影響企業投資行為,這種影響對資源配置效率所產生什么經濟后果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投資者情緒與企業過度投資顯著正相關,而與投資不足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投資者情緒對企業當前和未來績效的影響表現為正向影響――負向影響――逐漸消退的過程。
四、研究思路及結果分析
文章首先借鑒Richardson(2006)的模型,估算出上市公司正常的資本投資水平。然后,用上市公司實際的資本投資水平減去估算的資本投資水平(即回歸殘差) 代表企業投資過度(殘差>0)與投資不足(殘差< 0)的程度。隨后,分別采用上述估算的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指標作為因變量,對投資者情緒及若干控制變量進行回歸。最后,采用面板向量自回歸 (PVAR)模型,刻畫投資者情緒的沖擊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過程。
1、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計量模型
文章采用的模型是Richardson(2006)提出的估算企業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模型 ,及
回歸結果表明除年初的 Growtt-1不顯著之外,其余變量的回歸結果都和預期的符號相同。檢驗的結果得到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的觀察值分別是6215、12195個,這表明中國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投資不足問題較投資過度更為嚴重,并且投資者情緒與投資過度正相關,而與投資不足顯著負相關。
2、惡化效應與校正效應的研究模型
文章采用以下模型考察投資者情緒對企業過度投資與投資不足的影響,以期檢驗投資者情緒對企業資源配置非效率的“惡化效應和“校正效應”。
從模型 2的回歸結果可以知道,在控制了自由現金流(FCFt)、管理費用率(ADMt) 、大股東占款(ORAt)以及行業和年度效應(Industry、Year)的影響之后, 在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的樣本組中,投資者情緒 (Sentt-1)的系數在1% 水平上分別顯著為正和負。這表明投資者情緒對企業過度投資具有“惡化效應”,而對投資不足卻帶來“校正效應”。這與前文投資者情緒對資源配置影響的“兩面性”假說相一致。
3、總體效應的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
文章采用的是如下的面板向量自回歸(PVAR)模型, 刻畫企業績效(Roe)在受到投資者情緒(Sent)沖擊后的反應形態及其受影響程度,以期進一步檢驗投資者情緒對企業資源配置非效率的“總體效應”。
在進行了相關處理建立了穩定的 PVAR模型的基礎上,利用脈沖反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法,文章分析了企業績效(Roe)在投資者情緒(Sent)沖擊后的反應形態及其影響程度,刻畫了投資者情緒對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總體效應”。
4、穩健性檢驗與分析
為了檢驗上述結論的穩健性, 文章進行了如下敏感性分析: ( 1)本文采用分解TobinQ的方法對投資者情緒進行衡量, 以進一步檢驗上述結論的穩健性。( 2)將模型(1)的殘差按大小等分成三組并刪除中間一組,然后,將殘差最大的一組作為投資過度組, 將殘差最小的一組作為投資不足組,再相應地對模型(2)進行回歸分析。穩健性測試結果與前文研究結論沒有實質性不同,因此,前文的結論是比較穩健的。
五、論文評述
1、 文章貢獻
文章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中國資本市場中,首先證實了 Baker et al(2003)在其文末的警示:投資者情緒影響企業投資行為,未必一定帶來資源配置的非效率。第二, 2008年以來的金融海嘯及其引致的實體經濟危機已漸漸遠去。然而, 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究竟帶來哪些方面的深刻影響, 已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監管層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2、不足之處
對于樣本數據的選取上,文章選取的是中國滬深股票市場 2000年12月-2008年 12月的所有A 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我們在做統計研究分析時,對于異常數據通常會做剔除處理,此處的08年的所有公司樣本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特殊影響,而模型分析的框架本身并未能將這種影響考慮進去,及企業行為以及資源配置效率不僅僅受投資者影響,還受到更多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這一點在08年表現尤為突出,因而將08年這一特殊年份的數據提出會更加合理。
論文關鍵詞:過度投資,投資不足,沖突,治理環境
1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資問題
公司投資行為是公司的核心財務問題之一,是影響宏微觀經濟運行和資本市場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企業非效率投資行為導致的企業失敗事件屢屢發生,嚴重阻礙了我國上市公司前進的步伐,在我國目前資本市場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的條件下,研究非效率投資行為如何抑制,對于優化我國上市公司投資決策、有效配置市場有限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MM理論框架下,企業的投資決策僅由其投資機會決定,不存在資本配置的非效率問題,然而由于現實世界的不完美,信息不對稱和融資約束的客觀存在,實踐中出現大量的非效率投資現象,包括過度投資(over-investment)與投資不足(under-investment)兩個方面。以凈現值為判斷標準,過度投資是指把資金投資于凈現值小于零的項目,相反,投資不足是指即使公司有凈現值大于零的項目也不去投資。
2 沖突與非效率投資
2.1信息不對稱、沖突與非效率投資
由于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企業無法將其現有資產和未來投資機會的質量給市場上的資金提供者,融資約束問題的存在,致使企業即使有很好的投資機會也難以資本市場籌集足夠的資金去投資,產生投資不足。Jensen 和Meckling(1976)指出,當股東從債權人那里取得資金后過度投資,很可能不將資金投放于債務契約中所約定的低風險項目,轉而投資于高風險的其他項目。即產生資產替代問題,這樣,一旦高風險項目成功,股東將獲得扣除固定利息后的全部收益;如果項目失敗,由于股東的有限責任,將導致債券人承擔項目失敗的較大損失。債權人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將會采取提高利率、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或增加貸款的限制性條款等措施,債權人的自衛措施使得股東取得新貸款難度增加,即使公司有凈現值大于零的投資項目,而如果項目的回報率低于資本成本,公司也只能放棄,導致投資不足行為的發生。
信息不對稱導致還會導致股東道德敗壞,Myers(1977)指出當企業的債務超過項目的NPV 時,債權人將獲得項目所有凈現值,而當前股東一無所獲,這種情形下,股東就會有放棄項目的動機,引發投資不足問題。同理,潛在股東也會因信息不對稱而低估公司價值,并在提供資金的時候提高價格。如果現有股東和管理者認為用高成本資金支持項目比放棄項目損失得更多,公司可能會放棄正NPV 的項目(Myers 和Majluf,1984)。
2.2問題、沖突與非效率投資
由于現代公司制度中委托關系的存在,股東(委托人)將其資金交給經理人(人)代為管理,以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而股東和經理人的目標函數并不一致,股東的目標是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而經理人則可能更多追求較高的薪酬激勵、在職消費以及豪華的辦公場所等,因而可能出現經理人為追求自身利益而損害股東利益的情形(Berle and Means, 1932;Jensen and Meckling, 1976),即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問題論文格式模板。
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沖突會導致過度投資行為的發生,經理人掌控的資源越多,將企業資金用于過度投資的可能性越大。Jensen(1986)把超過企業所有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所需資金之外的企業可自由支配資金稱為自由現金流,并指出,當企業擁有大量的自由現金流量時,經理人具有將自由現金流投資于謀求自身利益項目的動機,即使該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小于零,導致過度投資行為的發生。這種自由現金流導致的過度投資被稱為自由現金流假說。Stulz(1990)的研究表明,為了控制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多的在職消費,經理人具有通過不斷投資新項目進行帝國建造行為的傾向。
不同于傳統的問題,LLSV的一系列研究表明,現代公司的所有權結構不同于被廣泛接受的股權分散的“貝利——米恩斯命題”,集中的所有權結構在現實中更為廣泛(Shleifer and Vishny, 1997;La Port et al.,1998,1999,2000a),隨之,問題由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第一類問題轉移到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第二類問題。在股權集中的所有權結構下,處于控股地位的大股東可能通過非效率投資、過度多元化等途徑實現控制權私利而犧牲中小股東的利益,尤其是在投資者保護程度較弱的治理環境中,這種情況更為明顯。Holmen and Hogfeldt(2005)指出在金字塔式控股企業里,終極所有者會借助過度投資的方式來轉移其它股東的利益。
3 治理環境對非效率投資問題的改善
公司治理是通過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化,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的利益(李維安過度投資,2001)。近年來La Porta等人一系列的研究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公司治理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夏立軍和方軼強(2005)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環境要素會影響到企業契約的順利簽訂和執行,進而影響到公司治理的效率。他們的實證證據表明,外部治理環境的改善能提升企業價值。企業治理環境質量的提高是有效改善非效率投資行為的制度基礎。
公司治理環境包括外部治理環境和內部治理機制兩個方面。下面本文分別從外部治理環境和內部治理機制兩個方面提出抑制企業非效率投資行為的政策建議。
3.1改善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環境的建議
(1)提高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督
我國證券市場是一個處于發展中的證券市場,投資者與企業之間在投資項目預期收益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比發達國家成熟的證券市場要嚴重的多。進一步考慮我國特殊的股權制度安排,會發現在這一制度環境下,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非效率投資問題會更嚴重(潘敏和金巖, 2003)。
加強企業信息披露能有效降低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使投資者能更好地區分良好的投資項目和不良投資項目,投資者對企業投資機會能更好的了解,能降低良好投資項目的籌資成本,減少投資不足,還能提高外部投投資者對企業的監督,進而抑制企業非效率投資。此外,信息披露與外部信息環境之間存在互補關系,較好的外部信息環境給予了企業更好的信息傳播效率,提高了信息披露對非效率投資的影響效果。
(2)減少政府干預程度,加快市場化進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財政分權以及相應的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和晉升機制,極大賦予了地方政府發展本地經濟的動力(周黎安,2004)同時隨著財政自主權和管理權的下放,地方政府承擔了促進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責,為此地方政府有很大動力對地方企業進行干預,使得地方企業承擔了一些政府職能,這勢必對企業的投資決策形成一定影響,如地方政府可能為了實現其增加就業的行政目的,而迫使地方企業擴大規模,進行過度投資等。相比地方政府而言,中央政府也會對其控制的企業進行干預,但其干預程度相比地方政府要弱得多,此外,中央政府因受到更強的監督,其干預程度要弱于地方政府。研究表明,政府的干預降低了公司價值,是導致我國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資的一個因素。
其次,市場化程度(包括法治化水平、市場化水平、政府干預水平三個方面)的提高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環境,夏立軍和方軼強(2005)的研究表明市場化進程的提高可以有效緩解政府干預帶來的上市公司價值的降低,提高公司價值。方軍雄(2006)的研究進一步表明,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資本配置效率進一步得到優化,可見減少政府對上市公司的控制行為,加快市場化進程的發展對于提高上市公司投資效率至關重要論文格式模板。
3.2改善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的建議
(1)設計與實施有效的管理層激勵政策
有效的薪酬激勵政策是緩解股東與經理人委托問題的重要途徑,現代企業理論表明,積極的管理層薪酬政策可以緩解委托關系的矛盾,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函數趨同。但由于我國現階段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特征明顯,此外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有效地經理人市場,種種因素制約了薪酬激勵制度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的作用發揮。研究表明過度投資,在我國制度環境中,董事會不能完全控制管理層薪酬契約的設計,管理層有動機和能力影響自己的薪酬,并運用權力尋租(盧銳,2006)。完善對管理層的激勵政策首先應該進一步完善經理人市場,這是激勵政策發揮效果的外部環境;其次,提高董事會的運作效力,充分發揮董事會在薪酬政策設計中的組織功能。最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應該不斷探索新的有效地激勵形式。
(2)進一步完善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制度,加強監督職能的發揮。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監事會所發揮的監督作用不是很充分。原因在于,一是監事會成員的選舉和任命上存在缺陷,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監事會成員大多由政府機構指派,有的則由董事會任命,有的就是公司的內部管理人員(如工會主席、政工干部等)。這些人往往不能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因而缺乏監督的動力。二是監事會缺乏行使其職權的條件。而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也沒有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一些企業既有獨立董事又有監事會,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職責范圍不明確,經常會有重疊,兩者的作用沒有很好發揮,使得企業的一些問題反而得不到及時解決。為有效抑制非效率投資行為的發生,應進一步完善這兩種監督機制,解決其虛置問題,使其發揮應有的效用。
參考文獻:
[1]Jensen, Michael, William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1976(3): 305-360.
[2]Jensen M.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 323-329.
[3]夏立軍,方軼強.政府控制、治理環境與公司價值——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 經濟研究,2005,(5):40-51.
[4]辛清泉,林斌,王彥超.政府控制、經理薪酬與資本投資[J] .經濟研究,2007,(8):110-122.
[5]艾建明.國有企業的非效率投資:一個尋租視角[J] .財會通訊·學術,2008,(5):88-90.
[6]張旺峰.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資行為治理研究[J] .財會通訊·綜合,2010(1)下:96-98.
通過觀察發現現在在寫參考文獻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問題,參考文獻的類型也是非常單一的,文獻的數量也不多,引用的文獻價值也不高更沒有真實性,格式也不是很準確,來看看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期貨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期貨論文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EB/OL].
[2]薩克里弗.期貨投資[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3]董輔礽.在爭論中發展的中國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季瓊,金融國際化背景下中國市場發展初探[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4)36:16-21
[5]上海期貨交易所.2006Annual[EB/OL].http://shef.com.cn,2007-04-27
[6]吳建平,當前中國期貨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EB/OL],http://cqvip.com
[7]汪五一,劉明星,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發展中的問題及解決建議[J],行業資料金融,2006(6):67-68
[8]胡審海,中國證券期貨市場的誠信建設[J],新經濟,2005(2):15-17
期貨論文參考文獻:
[1]胡朝霞.中國股市弱式有效性研究.投資研究1998(1)
[2]華民、陸寒寅.經濟激勵、信息與股市效率.經濟研究21(5)
[3]沈藝峰.會計信息披露和我國股票市場半強式有效性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1996(1)
[4]張兵.中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4
[5]陳旭、盧鴻.中國B股市場效率:理論、經驗分析及成因解說.世界經濟21(3)
[6]李亞光.論中國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21
[7]陳小悅.中國股市弱型效率的實證研究.北京.會計研究1997(9)
[8]宋頌興、金偉根.上海股市市場有效實證研究.北京.經濟學家.1995(4)
[9]吳世農.我國證券市場效率的分析.北京.經濟研究1996(4)
[10]羅孝玲.期貨上市交易品種大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5
[11]孫錚.有效市場與會計信息關系研究.會計研究1997(3)
[12]張兵、李曉明.中國股票市場的漸進有效性研究.經濟研究23(1)
[13]趙曉雷.中國資本市場實證分析.財經研究1998(1)
[14]陳漢文.證券價格的事件性反應.經濟研究22(2)
[15]陳浩武.體制轉軌時期的中國資本市場.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16]羅孝玲.期貨投資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3
[17]吳澤融.成本因素對期貨價格的影響.中天期貨網站.23.6
[18]啟明星、孫亞東.燃料油期貨投資研究需要關注的因素.和訊網站.24
期貨論文參考文獻:
[1]高爾康.期貨學概論.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4
[2]徐海熙.論期貨市場.江蘇市場經濟2(1)
[3]陳立.影響燃料油價格的因素.期貨日報24.8
[4]張錫群.我國燃料油市場供求狀況分析.期貨日報24.4
[5]李輝.燃料油期貨市場運作.中信出版社.24
[6]秦中春.我國小麥市場的現狀與未來.經濟研究參考.22
[7]張玉智.生態信息商品化的機理研究.中國商人25(9)
[8]張玉智.期貨市場的信息開發功能.現代情報25(9)
[9]張玉智.論中國期貨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技術經濟23(9)
[10]張玉智、靖繼鵬.中國期貨市場信息吞吐功能分析.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4(1)
[11]朱國華.中國期貨市場分析與研究.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9
[12]馬源平.期貨市場成長論.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13]應惟偉、商越.期貨投資風險與防范.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14]李強.中國期貨市場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15]鄭元亨.論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海天出版社.1996
[16]張邦輝.中國期貨市場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17]廖英敏.中國期貨市場.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8]大連商品交易所網站dce.com.cn.2-25年
[19]上海期貨交易所網站shfe.com.cn.2-25年
[20]鄭州商品交易所網站czce.com.cn.2-25年
[21]中國期貨業協會網站cfachina.org.2-25年
[22]中國期貨網qhdb.com.cn.2-25年
[關鍵詞] 經濟增長 投資率 無效投資
一、前言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91年到2004年間,從整體看,國內生產總值由21617.8億元增加到136875.9億元,經濟平均增長水平保持在9%左右;從各地區的發展來看,東部地區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由52.65%上升到58.38%;中部地區所占比重變動略有下降由26.87%發展到24.72%,但從整體來講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相對穩定;西部地區的比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由20.48%下降到16.90%。 盡管中國經濟整體實力大大增強,但是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而且這種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正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劇。
二、東西部地區資本投入與使用情況的對比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縮小區域經濟差距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紤]到一方面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注入;另一方面資金的趨利性本質,使其為了實現自身的保值增值,總是向資本使用效率高的方向轉移。論文分別從資金投入和資金使用效率兩個方面,對東西部地區的情況進行比較。
1.東西部地區的投資率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歷年
表1的數據表明1999年~2000年之前,東部地區的投資率要高于西部地區,這是由于改革開放政策,大量的資金流入東部地區,使得該地區的投資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而2000年以后,西部地區的投資率迅速提高,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家的西部大開發實施戰略,通過政策傾斜等方式向西部地區注入了大量的資金,從而使西部地區的資本形成有所提高,相對而言投資率有了大幅的提升。
西部地區投資率的提高只能反映西部地區資金投入的增加,但是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率如何并不能解釋。下面通過無效投資對各地區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對比。
2.東西部地區的無效投資
盡管投資在不斷增加,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是投資是無效的,表2的計算結果反映了1991年~2004年各地區的無效投資的變動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歷年
情況。從整體來看東西部地區的無效投資從1991年~2004年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這說明各地區對資金的使用效率都有所提高;從各地區對比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到多數年份東部地區的無效投資基本上要低于西部地區,即西部地區在資金的使用效率方面還是低于東部地區。
三、結論
結合上述分析,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如何解決西部地區的資金問題,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西部地區要想實現經濟的騰飛,必須具備大量的積累資金
(1)國家繼續保持對西部地區的政策傾斜,加大對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在現有基礎上,增加對西部地區的投資規模。(2)實施有差別的金融政策,發揮政策性銀行的功能,同時完善西部地區非銀行金融機構體系。(3)在國內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政策導向,積極吸引國外資金的投入西部地區。
2.從西部地區自身的角度出發,提高對已有資金的使用效率
(1)要降低西部地區的無效投資。西部地區投資率不低,但投資效率不高,無效投資過大。因此在投資項目的選擇、實施和經營中都要強調高效率;可以企業重組,調整產業結構等方法,達到降低無效投資的目的。(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西部地區的資本產出效率。可以通過發展高科技,提高資本效率,進而增加西部地區的資金凈流入,為其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顧六寶勛彥輝:西部大開發面臨資金困境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師,2002,12:100
[2]王鐵陳素琴:論我國欠發達地區加速資本積累的目標策略[J].經濟師,2004,12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農村初中生隱性輟學的形成原因常與顯性輟學的致因耦合, 形成了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源.社會外部因素“讀書無用論”等錯誤思想流行。高校擴招引發了大學生就業的普遍難題, 基礎教育投資收益落差顯著, 知識與學問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現實財富, 類似這些社會現實問題極大地降低了農村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熱情, 使家長們開始更多地考慮為子女謀求及早就業的途徑。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隱性輟學 形成原因常與顯性輟學的致因耦合 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源
【本頁關鍵詞】省級國家級期刊快速發表 學術期刊論文投稿歡迎來稿
【正文】二、農村初中生隱性輟學的原因農村初中生隱性輟學的形成原因常與顯性輟學的致因耦合, 形成了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源。(一) 社會外部因素1、“讀書無用論”等錯誤思想流行。高校擴招引發了大學生就業的普遍難題, 基礎教育投資收益落差顯著, 知識與學問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現實財富, 類似這些社會現實問題極大地降低了農村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熱情, 使家長們開始更多地考慮為子女謀求及早就業的途徑。這種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也嚴重地侵蝕著青少年一代, 在一些農村地區和學校中流傳著諸如“有人不識字, 照樣干大事”、“多讀幾年書, 不如早日去打工;多學幾個字, 不如多學一門藝”等許多錯誤的觀念和思想, 給農村“普九”鞏固工作造成極大沖擊。2、打工浪潮沖擊校園。伴隨著“讀書無用論”思潮的涌動, 農村初中學生的一個現實選擇就是像其父輩一樣外出務工, 近年個別地區出現的低齡務工現象就是一個例證。外面世界的精彩繁華與單調乏味的學校學習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特別是, 本地打工青年返鄉時的“榮華富貴”與“衣錦還鄉”更使一些懵懂少年躍躍欲試, 于是天真地幻想通過打工改變貧窮落后的現實境遇。(二) 家庭環境因素1、家長法律意識淡薄、觀點落后。許多家長對義務教育缺乏底線的認識, 認為子女接受不接受教育是家庭的內部事情。還有一些家長頭腦至今仍停留于傳統計劃經濟時代下“讀書, 上大學, 國家包分配”的觀念之中, 而對今天激烈的社會競爭、個人能力素養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 對教育投資更缺乏長遠眼光,對子女的學習常常只是簡簡單單地持著一種順其自然, 聽之任之的態度。還有一些家長擔心孩子過早接觸社會, 沾染不良社會習氣, 于是將學校視為托管機構, 等待他們長大后再尋求出路。2、留守家庭監管不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 在廣大農村催生了一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家庭中由于親子教育缺失和家庭監護堪憂, 處于留守狀態的初中學生往往置于學校教育和家庭監護的“真空”之中, 在學業輔助和思想引導方面存在雙重缺失, 學業的失敗極易造成厭學恐學, 最終演繹成輟學。(三) 學校教育因素隱性輟學學生的存在, 從更深層次來看, 隱性輟學兒童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學校和教師往往對那些升學無望的兒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 兒童越發對學校課程喪失興趣、自暴自棄但又不愿離開學校環境, 于是大部分時間沉溺于網吧等娛樂場所, 為了等待畢業證書而“漂”在學校之中。1、學校教育指導思想的偏差。許多地區把中考升學率放在首位, 甚至下達一定的指標, 許多農村中學為追求升學率和達標率, 隱性地編排重點與非重點班, 把成績優秀能夠考上高中的學生集中到一起, 至于那些升學無望的學生則聽之任之, 放任自流。2、教師整體素質偏低。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和整體素質偏低已成不爭的事實, 盡管近年來農村中學教師學歷教育有所改善, 但大多停留于一種學歷補償型教育與培訓, 教師的實際學識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質與其學歷并不完全匹配, 相當比例的農村中學教師連起碼的教學課件都難以獨立完成。肩負家庭、工作與生活重擔的農村教師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已習慣于墨守成規、安于現狀, 對隱性輟學的學生基本無暇顧及。
【文章來源】/article/66/3202.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碩士;環境工程;研究與實踐
專業碩士是相對于學術碩士而言的,當前專業碩士的培養對象主要是有一定的職業背景或者為非學術型崗位做準備的學生,定位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1]。專業碩士教育最早出現在美國,我國的專業碩士培養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逐漸興起;教育部和國務院統一部署展開試點探索工作,九十年代開始正式開始和推廣專業碩士培養教育。然而,此時的招生對象主要面向具有一定的相關從業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或者管理人員,培養模式也主要以非全日制的在職培養模式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急需的人才,增加研究生教育類型和模式,加快研究生培養步伐成為國家的教育戰略目標,因此,教育部增加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并擴展到了多個領域。從此,我國專業學位碩士教育逐漸向全日制教育模式轉變,招生對象也開始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并逐年增加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的比例[2]。環境工程專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專業,也成為新增設的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之一,而且越來越得到考生和招生單位的重視。環境工程專業碩士旨在培養服務于環保產業的應用型高端人才,對發展我國環保產業、提高國內環保技術和提升國際環保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隨著招生單位和招生人數的增加,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教育質量和畢業生質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人才招聘單位的重視和廣泛討論[3-4]。本論文依托教育部“生物凈化與轉化”創新團隊和浙江省“環境科學與工程”重中之重學科的建設,通過圍繞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效率提升的新方法。
一、培養效率概念的解析
(一)效率及培養效率
效率,“效”即效果,一般是指行為對目標的效果;“率”指速率,行為達成目標的速率。馬克思曾采用單位工作時間的產量來衡量生產效率。效率在經濟學上的含義,薩繆爾森給出的定義是“經濟在不減少一種物品生產的情況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種物品的生產時,它的運行便是有效率的”。效率在管理學上含義,是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對于給定的輸入,如果能獲得更多的輸出,則提高了效率??傊?,經濟學理論體系對效率的基本認識是一致的,即效率是投入與產出的數量關系,就是要使資源成本最小化效用最大化。根據經濟學的生產理論,高等院校研究生培養的效率是指高校人才培養系統在既定成本下所能生產的最大產出量。它是保證現有技術水平下,生產者得到最大產出或投入最小成本的能力。而對于本論文中的人才培養效率就屬于配置效率,即在現有社會資源和規定的培養時間內,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等各個方面的成長及收益。
(二)培養規模效率
從教育經濟學角度來看,對教育成本投資也是一種生產性投資行為,可以計算投入產出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自2009年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全日制攻讀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全國具有招收專業碩士研究生資格的培養單位日益增多,且招收名額也不斷增加。2010年國家在2009年的基礎上減少學術型碩士3.8萬名,減少的名額用以增加全日制專業型碩士,最終達到專業型:學術型=7:3[5]。一般來說,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投入包括人力(專任教師、行政及后勤人員等)、財力(國家財政撥款、企業投資、社會資助、科研收入、學生自費等)、物力(實驗設備、固定資產等)等方面;而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產出包括碩士畢業生數量、研究生學術水平、研究生教學成果、研究生綜合素質提升等。所以合理且平衡的投入產出比是提高培養規模效率的關鍵[6]。
(三)培養質量效率
對于全日制專業碩士人才的培養,較高的培養規模效率并不代表具有較高的培養質量效率,因為培養規模效率更多的是數據上的表征,而全日制專業碩士人才的培養更多體現在培養質量效率上[7]。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培養單位的目的都是培養出掌握了堅實、系統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及現代化實驗方法和技能,能從事應用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應用型人才。如果培養單位輸入到社會的環境工程專業碩士不具有這些能力和素質,達不到社會的要求,那么這樣的培養是沒有效率的。所以隨著碩士研究生規模的擴大,怎樣保證研究生質量與數量的共同增長,在提高培養規模效率的同時也提高培養質量效率成為一個難題。
二、培養效率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于培養規模效率
由于我國高校尚未完全擺脫政府的依附地位,傳統的計劃體制依然存在,市場調節機制非常不完善,導致高校招生計劃并不符合社會的人才需求,很多專業畢業生數量遠大于社會的需求量。以環境工程專業為例,隨著近年來國家環境質量的下降,國家對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爭相開設環境工程專業,并開始大規模招生。但是環保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市場等行情密切相關,導致對人才的需求跟不上招生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就業率。所以一般說來師生比越大培養質量越高,哈佛大學的師生比約為1:2,耶魯大學的師生比約為1:3,在我國關于培養效率的師生比國務院規定的是不小于1:10,而事實上中國很多培養單位的師生比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8]。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培養單位向社會輸出的專業碩士人才都并未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以及社會要求。所以過于地強調投入產出比,偏重于培養規模效率,嚴重地影響了培養效率。
(二)培養質量效率不明顯
目前全國已經有170余所高校等單位開始招收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生。在所有招收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高校等單位中,招生質量和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然而,在傳統的學術型碩士培養理念下,大部分的專業碩士培養單位雖然對專業碩士的一些培養方式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培養理念未能轉變,結果表現為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的培養方案差別不大,并未能增強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在環境保護技術、技能和管理方面的實踐能力[9]。另外,社會對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誤解和歧視,導致培養單位對專業碩士的招生和培養不夠重視,也是造成環境工程專業碩士雖然生源逐年增加,但是培養觀念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專業型碩士的培養模式一般為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聯合培養,這種模式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在完成校內理論課之后在企業導師的引導下進行實踐應用工作。但是這種模式在專業導師缺乏、高校重視學術的氛圍下流為形式。目前高校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依然是理論課、做實驗、寫論文。這種培養模式雖然有助于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和科學研究的探索,但是實踐階段的缺乏使得專業碩士的培養失去了其本質意義[10]。就環境工程而言,理論、實驗和實踐三個環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理論是在理想狀態下得出的結論,實驗是除去了很多干擾因素后對理論的驗證,而實踐的復雜性使得其與理論和實驗存在著巨大的脫節。同時配套設施不完善使得實踐環節難以執行也是無法提高培養質量效率的重要的原因。目前高校名義上雖然有不少實踐基地,但是只是建立了名義上的合作關系或者實踐基地,并未形成真正的專業碩士實習培養方案,結果表現為實踐基地的建設的形式化,無法真正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相關的實踐機會。因此,培養單位招收計劃的盲目性、對培養理念的誤解、培養模式單一、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的培養質量效率在其培養規模效率提高的同時并未得到明顯的提高。
三、培養效率提升的思考
(一)強化專業碩士特色培養
建立完善合理的市場調節機制,有助于加強教育活動與勞動力市場的聯系,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數量、規格和外部需求之間的一致性,從而提高教育系統的整體效率[11]。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培養方向應當滿足當代工業、企業以及社會對環境的要求,其掌握的環保技術、技能和管理理念應當滿足環保產業的技術要求。傳統的研究生培養只注重理論研究,往往對實踐應用培養不足,因此,導師必須在這方面予以重視。研究生成果評定除了以學術論文作為評選的標準之外,可考慮工程應用經驗、應用型研究成果等同時作為考核指標,特別是帶有學?;蛘叩胤教厣呐囵B,對學生的就業及成長具有較好的優勢。以我校環境工程全日制專業碩士生培養為例,我校針對浙江地方經濟特色和全日制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重點開展服務地方經濟的廢水高級氧化、廢氣生物凈化、污染物資源化等方向的產學研系統培養,使碩士生掌握一定的工程設計、設備調試和工藝開發的能力,并鼓勵全日制專業碩士積極參與校外設計院或者環保企業的實習,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二)專業、課程規模培養效率提升
對于專業碩士而言,重要的是應用技術而不是科學研究,故課程設置的時候應與學術型碩士培養有所區別。例如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課程設置中可重點開設“環境工程CAD技術”、“環境影響評價”和“施工管理”等具有較強實踐應用性的專業課程。對于一些技術性很強的課程,授課老師還可帶領同學深入環保設施施工現場、污水處理廠或者企業現場等現場教學,并請企業資深工作人員進行現場講解,如有可能,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以此增加學生的現場觀摩體驗,加深印象,提高動手能力。將資源更多地投入到專業碩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這樣既平衡了投入產出比,提升了專業、課程的規模培養效率,也會提高培養質量效率[12]。
(三)學位論文質量與專業技能提升相互促進
為了在提高專業碩士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學位論文水平,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針對專業碩士的培養計劃可以考慮學位論文與實踐實習交叉完成。如首先,專業碩士在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后,必須進實驗室參與導師課題部分工作,了解各研究方向并與導師討論確定學位論文需完成的內容,導師協助制定相應的完成計劃,碩士生了解、掌握并展開初步研究;其次,在了解并熟悉學位論文需要完成內容以及實驗環節基礎上,去相關企業或事業單位實習與實踐,熟悉實際技術應用工作開展所需的各項技能,并初步掌握時間、計劃管理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培養規定時間內制定并完成相應任務的能力;再次,在實習實踐一段時間后,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位論文。這樣一方面可以在去企業實習實踐時認真學習并培養相應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學習到的管理等知識用于后續學位論文完成,確保學位論文的質量與專業技能提升的相互促進。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可以是在一定的生產實踐或者工程背景的基礎上完成的具有應用性和創新性并解決了一定實踐問題或技術問題的論文。如環保工程設計,也可以是環保設備等產品的開發,是技術在某領域的推廣與應用總結報告,甚至還可以考慮是某個項目的規劃或者管理。當然,論文應該由導師把關,并通過學校和企業組成的專家組的答辯。將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與企業或者事業單位合作,特別是學校與企業合作,對專業碩士的培養可以做到理論與實踐、教育與經濟的結合,使人才的培養滿足市場的需求。學校與環保企業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養計劃,邀請學校師生深入企業內部,共同參與環保產業相關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和管理工作,學校聘請企業的資深工程師作為兼職教授,為學生傳授環保產業中的一些實際應用知識。學校的研發應用到企業生產當中,企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再反饋給學校,學校與企業共同商討應對策略或者改進措施。專業碩士有在企業實習的經驗,企業從學校定向招收學校畢業的畢業生,如此,產學研之間形成了完美的合作關系。這樣既解決了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又解決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根本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企業的主動參與性[13]。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培養對我國的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做好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的培養工作是當今高校和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培養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培養效率提升為目標,分析規模效率及質量效率等存在問題,并積極思考改進的措施,強化專業碩士特色培養,實現學位論文質量與專業技能提升相互促進,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梁麗萍,段榮娟.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現狀與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5):88-92.
[2]翁勇南,宋守信.我國工程碩士培養體系改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3):20-23.
[3]余國江,楊冰玉.特需項目:專業碩士培養路徑新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8):9-13.
[4]倪瑛.淺析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32):184-185.
[5]任欣榮,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生招考工作問題之歸因[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5):55-60.
[6]張杰,王濱松.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1260-1261.
[7]段丹.關于加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河北學刊,2010,(4):242-244.
[8]楊微.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的現狀、問題及發展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2,(7):140-142.
[9]肖鴻,等.環境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2012,(1):45-47.
[10]章國平,汪燕春.當前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困境與出路[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87-290.
[11]陳景文,劉潔.研究生課程的“研討式”教學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1):55-57.
[12]李凡修,艾俊哲.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廣東化工,2014,(23):161-162.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差異;成因
作者簡介:張發民(1978-),男,河南財經學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資本運營。
中圖分類號:F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9)05-0033-03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在數量迅猛增長的同時,并沒有均衡地進入到我國各個地區,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帶來看,東部地區占據絕對優勢;從各個具體省份來看,FDI的區域分布差異也是非常懸殊。外商直接投資在地理空間上的這種非均衡分布狀況對我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分布差異的現狀
(一)絕對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顯落后于山東,在差距較大的2003年達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較明顯。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為全國的1.4%,同是中部,卻是江西省的42.7%,湖北省的50%,湖南省的61.6%。這表明,河南利用外資的規模相比于全省的經濟總量和經濟發展需要而言還比較小,這種狀況與其在中部地區的地位是不相稱的,總體上來說還需要大力吸引外資。
(二)增長率差異
從變動速度看(見表2),三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率差異也是比較明顯的,而且波動的幅度較大。2000~2005年,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達到了最高點72.7%,但2004年卻跌到了最低點-12.8%。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長率都表現得不很穩定,特別是四川??偟膩碚f,近兩年河南出現引資增速較快的趨勢,這對縮小與東部地區差距有一定推動作用。
(三)相對規模差異
從相對規模來看,3個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資水平的差異更為明顯。如表3所示:
“相對規?!笔呛饬恳粋€地區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標,表示的是該地區FDI與當年GDP的比值。2000年,FDI/GDP的全國平均水平為2.41%,3個省份中只有山東超過了平均水平,河南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此外,在全國來看,“相對規?!弊畹偷氖∈?,FDI/GDP比例均低于1%,河南就在其中,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資與其國內生產總值相比,表現出更大的差距,明顯的表現為引資不足。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業績與潛力差異
FDI的業績指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般指一個統計年度),該地區FDI流入量占全國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該地區GDP占全國GDP總量的比例。根據這種方法,選取2000、2005年作為分析的樣本,計算得出這兩年河南省利用FDI的業績指數分別為0.245和0.166。由于樣本年的業績指數值都小于1,可見河南省吸收的FDI與其GDP規模不相稱,或者說,相對于其GDP規模而言,河南省吸引了較少的FDI。
FDI的潛力指數,是指該地區未來吸引FDI的國際競爭力和潛力。依據UNCTAD所采用的方法,選擇7個主要變量作為評價各省市吸引FDI的潛力指標。7個變量分別是:(1)人均GDP;(2)過去10年實際GDP的增長;(3)出口占GDP的比例;(4)人均基礎設施投入;(5)人均商業能源消耗;(6)R&D支出占GDP的比例;(7)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通過計算得出,在2000年和2005年,河南省都屬于落后省份,表明這期間,河南省在利用FDI方面業績變化不大,潛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河南省利用FDI的潛力逐漸增強,而業績卻是趨于下降的。
以上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在3個省份的區域分布差異是顯著的,不僅反映在外資規模的絕對差距上,同時更多地表現為增長速度、相對規模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地域分布上的差異,在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差異的形成有它的客觀原因,是各種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性因素的差異
從全國各個區域來看,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具有明顯的地域分布差異。簡單地說,中央政府漸進性的對外開放政策導致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差異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這種政策的地區一旦獲得政策上的優勢,對其發揮潛在的區位優勢將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并且還會形成一種非均衡發展模式下的自我強化力量,這些都使外資傾斜政策的影響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東部的山東省率先享受到了國家優先開放沿海城市的優惠政策,對其大量引進外資有很大的帶動作用,這也是山東拉大和河南省等內陸省份差距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處于西部的四川省也在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后,享受到了一些優惠政策,對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目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戰略,這一戰略的提出對中部地區發展經濟來說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優惠,具體對于河南省來說,可以利用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根據自身的特點,更大、更高質量地吸引外資,以彌補吸引外資方面的不足。
(二)區位因素的差異
宏觀意義上的區位因素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差異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就單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區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異,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差異問題也和區位因素具有很高的關聯性。比如:山東省的區位優勢可以被具體化為接近港口和對外聯系的便捷運輸條件等。由于我國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初期,主要是發展外向型的直接投資,在這種政策的指引下,投資者的理性選擇是在有利于對外經濟貿易的地區進行投資。而地處中部地區的河南在這方面卻不具有任何的優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大多是“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業,正是這種區位因素的作用,使得外商直接投資在注重一般性規律的前提下,表現出自身集聚與擴散的規律,并因此也導致了我國在地區分布上吸引外資的差異狀況。
(三)要素稟賦的差異
地區要素稟賦主要包含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具體來說,我國各地區自然資源呈現由東至西優勢度遞增的特點。如果對能源、礦產資源、耕地和氣候資源進行綜合比較和測算,3個地區自然資源綜合優勢度的排序應該是四川居于前列,其次是河南和山東。但是,從目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區域狀況來看,自然資源稟賦的影響作用不是很明顯。
要素稟賦的另一個指標是勞動力資源。從效率工資的角度來看,全國最低的省區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若從勞動力的絕對數量來考察,基本來說東部地區的人口密度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根據2006年數據,目前高于5000萬人口以上的省區中河南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山東,四川居后;若從勞動力的教育水平而論,則山東居于全國的前列,河南和四川都較為落后。相對來說,勞動力資源是山東地區所具有的比較優勢。
反映技術資源優勢度的各地區綜合科技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區有四川、山東,河南較為落后,可見從這方面來說山東仍然占據優勢。這說明要素稟賦差異和我國外資分布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四)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
要素稟賦反映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的差別,是反映各地區靜態差異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如果從動態的經濟運行效率角度來看,不同地區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的差異必定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形成產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說,各地區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與外商直接投資也有著相關性。因為,從任何一個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總是希望投資于投資回報率較高的地區。具體就資金這一資源來說,東部地區的山東由于其在吸引投資過程別注重引進產業鏈條長的資金,其吸引的投資企業基本包含有一個行業的上、中、下游企業,因此其投資效率相對較高;而河南省在這方面存在不足,據了解,其產業園區內吸引的投資企業關聯性很小,產業鏈很短,在吸引投資之初,較少考慮投資企業之間的關聯性。這也是造成地區之間引資差異的一個明顯因素。
四、結論
通過分析三省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我們發現,不管是從絕對量、相對量上還是從增長率、業績與潛力上來說,河南都落后于山東和四川。導致外資在3個省份區域分布差異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方面的差異、區位差異、要素稟賦差異、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等等。
利用外資的差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FDI不僅僅表現為資本變量,它更多地體現為知識、技術以及經驗的載體。因此,FDI對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就不是單純的某個方面,它可以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并發揮作用,其中既有直接效應也有間接效應。
當前,正值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之際,中部地區各省市紛紛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在中部六省市中,河南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市場優勢和后發優勢,基礎條件較好,但是,河南還有人均占有量少、改革滯后、經濟開放度低、高層次人才缺乏、就業壓力大等許多薄弱環節,因此,積極有效地引進FDI對解決上述問題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為此,建議河南在今后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從自身優勢出發并為吸引外資構建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責任編輯:郭金宇)
參考文獻:
[1] 楊特.論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收入差距的影響[D].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8.
[2] 甄文富.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效應分析[D]. 沈陽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8.
關鍵詞:社保資金 資金來源 管理多樣化
一、 社保資金來源多樣化
社保資金中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占據主要部分,特別是養老金成為我國一大難題。如2005年,我國養老社會保險個人賬戶虧空已高達8000億元,而按照我國現行的養老社會保險制度,我國的養老金工資替代率約為58.5%,其中20%來自社會統籌,38.5%來自個人賬戶,顯然,如此巨額的個人賬戶的虧空已對養老社會保險制度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例如養老社會保險轉制成本處置政策的制度性缺陷導致社保資金的缺口增大。目前我國的養老社會保險籌資模式由現收現付制轉入部分積累制。而實行部分積累制后,按照當時的規定,通過養老社會保險繳費所籌集的資金在使用時分為兩大塊,一塊進入社會統籌基金,一塊則進入個人賬戶,進入個人賬戶的資金達個人繳費工資的11%.由于有部分養老社會保險繳款進入了個人賬戶,結果導致在轉制前參加工作的老職工在原現收現付制下積累的部分養老金權益無法在新實施的部分積累制中找到對直的資金來源,這就產生了所謂的養老社會保險轉制成本。此外,根據我國2010年11月1日零時最新統計:60歲以上老人已占到總人口的13.26%,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8.87% ,同比上次2000年普查上漲了1.91個百分點。而國際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0%、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7%,我國已大大超出了這一標準。
那么,政府該如何能更多地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從中國的實踐來看,政府可以通過無償性收入(稅收)、有償性收入(債務)、變賣公有資產及社?;鹱C券化來達到增加社會保障資金的目標。
(一)無償性收入籌資
利用稅收為社會保障制度籌資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的無償性,政府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隨著“費改稅”的逐步推行,開征社會保障稅業已提上了議事日程,其主旨在于解決社會保障資金籌集中的非效率問題。在社會保障資金籌集的過程中,環節過多,操作復雜,人財物耗費巨大,直接導致了效率的低下。開征社會保障稅達到“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收,解決統籌繳費中的拖欠問題”,“使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固定化、規范化、社會化、集中化”的目標,在當前難以企及。
例如,三成彩票公益金劃撥社保基金的資金注入。
財政部網站公告顯示,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央彩票公益金分配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用于補充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不足。據全國社?;饡硎聲俜骄W站上公示的年報統計,2002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共撥入全國社保基金資金共計3641.74億元。其中,彩票公益金約為771.12億元,占到劃撥總額的21.17%。這九年間,全國共籌集彩票公益金2512.91億元,劃入全國社保基金的占到30.69%。據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會理事會辦公廳綜合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央彩票公益金是財政撥款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的彩票公益金并不會作為專項資金被專項使用,而是由基金會統一管理運營。劃撥變動:社保分成60%中央彩票公益金。
(二)有償性收入籌資
發行長期國債來籌集社會保障資金是許多制度設計者的底線,長期的國債可以為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必須的資金,可以變現收現付制為基金制,且為國企改革、整個國民經濟的好轉提供制度保障和充裕的時間。支持這一觀點的理由可以概括如下:
1、宏觀債務負擔不高,國債負擔率和財政赤字率遠遠低于國際警戒線
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規模當在27000億元以上。除去可以回收的,這其中不良貸款的凈損失將在19860億元左右,占1999年GDP的24%。相比之下,國家對國有職工的隱性養老金債務的總額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2、居民應債能力偏低
整個20世紀如年代居民的應債能力基本上在1%上下徘徊,波動很小。而居民儲蓄存款增長年均32.7%,增長既快且穩,低下的居民應債能力給政府以充分的發債空間。
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隨著經濟風險由集中控制向分散化的轉變,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居民進行儲蓄成為必然。這部分儲蓄通常是由于防范不測之需和謹慎性動機而進行的儲蓄。另一部分儲蓄則為由于國有企業資產的流失,以及國家金融資產轉移到個人手中而形成的儲蓄。隨著國家金融存款實名制,居民儲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便得以明示。這樣一來,居民用來應債的資金來源便不如現在這般充足。居民的實際應債能力便會大大提高,進一步提高它的余地便不會太大。
3、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的擴大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1993年以后財政不再向中央銀行透支斬斷了財政赤字直接形成銀行增發貨幣從而引起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三)公有資產出售
2001年的國有股減持,到今天的國有股轉持,“肩負國家養老戰略儲備”的全國社?;鸾K于重獲穩定的資金來源。
國有股轉持社?;?,主要的意義在于增加了社保基金的資金來源,在當前促進內需、鼓勵消費的宏觀經濟政策下,此舉體現了國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民生的決心。雖然劃轉給社?;鸬墓蓹噙€不能滿足社會保障的需要,但對于提升老百姓對于國家給予養老支持的信心是很大的。據全國社?;鹄硎聲硎麻L戴相龍介紹,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國有股轉持、減持223.08億股,發行市值達到1307億元。
一方面,如果可以用發行大量國債的方式來為社會保障體制籌集資金,那么出售資產同樣可以達此目的。資料表明,增加的政府開支主要投入了國有部門,發行國債就意味著國有部門的擴大,而出售資產則意味著國有部門規模不變或者收縮。從這個角度來看,發行國債只是一種籌資行為,出售資產籌資可以同時成為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手段,可以把宏觀的總量政策與微觀的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國企改革不到位,難以做到自負盈虧,財政安排了大量的虧損補貼加重了財政負擔。同時 ,長期過多的補貼,也不利于企業發展,易形成對補貼的依賴性。因此,適當地出售國有資產有利于財政的優化,有利于財政體系和證券市場的健康,按照最新國家“有進有退”方針對國有經濟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布局調整,大幅度收縮戰線,也是中國經濟實現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四) 證券化
(1)成立投資公司使其證券化上市籌集資金。
(2)新上市股份公司原始股按一定比例出售給社?;?,社?;鹪趶氖袌錾系靡宰儸F籌集資金。
(3)投資產業尤其是資源類產業并使其成為未來上市的股東。在證券市場籌集資金。
(4)在股市低迷時投資證券市場中價值極被低估股票,以取得投資收益。
二、 社保資金管理多樣化
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儲備,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目前的資產規模已超過9000億元,比建立之初增長了10倍之多。 這筆老百姓的“養命錢”,究竟是如何在十年多的時間里踐行其“保值增值”的投資理念呢?堅持增強投資運營好全國社?;鸬臍v史責任感。社?;鹗玛P民生改善、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管好人民每一文“養命錢”是國家賦予的崇高使命和歷史責任堅持審慎投資方針,確保全國社?;痖L期穩定收益。要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和責任投資的理念,正確處理擴大基金規模和優化資產結構、提高基金收益和防范投資風險的關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體系
全國社?;鸪闪⒂?000年8月1日,這筆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用于彌補我國人口老齡化時期養老金收支不足,擔負著我國應對老齡化高峰時期社會保障的重要任務。
(一)投資股權投資基金(即PE)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全國社?;鹨試鴥鹊谝患铱梢宰灾魍顿YPE的機構投資者身份,承諾對弘毅和鼎暉兩只股權投資基金各投資20億元。 在此之后,全國社?;鸩粩嗉哟驪E投資,到2010年底一共投資了8只PE,承諾投資127億元,實際出資78億元。
(二)投資股票
全國社保基金已先后對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京滬高速鐵路、大唐科技集團等進行直接股權投資,目前累計直接投資近1700億元。
(三)投資產業
投資資源類產業,隨著經濟發展,資源不斷被消耗,資源日益稀少,隨資源價格不斷上升,達到保值增值。 投資有發展產業。
(四)支持保障房建設
“社保基金管的是全國人民的‘養命錢’,只有在風險幾乎為零的情況下,才會介入。”一位國有大銀行公司部的有關人士說,今年國務院明確提出了全國要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務,并與各級地方政府簽訂了責任狀。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全國社保基金宣布投入保障房建設,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氨U戏俊奔印吧绫;稹保?更穩固的保障房資金來源和更可靠的社?;鹜顿Y收益。更穩固的保障房資金來源和更可靠的社?;鹜顿Y收益。
三、結論
與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趨勢相比,現有社會保障基金規模依然不足,全國社?;鹞磥戆l展空間仍然十分巨大,提高社?;鹜顿Y收益率的潛力還很多。今后,全國社?;鹨黾訉ι鐣U戏拷ㄔO的支持力度,增加委托股票投資的組合,穩定和增加對股票的投資,增加對未上市公司股權和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創造條件啟動對養老事業項目的投資,適當擴大對境外投資的范圍和金額。根據全國社?;鹄硎聲念A測,到2015年,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基金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而在其“保值增值”投資理念的指導下,其未來的投資也將更加成熟穩健。現有社會保障基金資金明顯不足,今后需要社保資金來源保證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多樣化及有效的管理變得尤為重要。改革要擴大思路,政府可通過無償性收入(稅收)、有償性收入(債務)、變賣公有資產及社?;鹱C券化這四種方式來保障社保資金來源的穩定。無償性收入(稅收),可增加資源稅,即可增加收入還可以減少資源浪費。社會保障基金可以使社保基金證券化,以及投入保障房建設。社保資金來源及管理的多樣化,使社會保障基金不斷擴大和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朱永利 政府在養老保險制度發展中的職能 [期刊論文] -現代企業教育2008(20)
[2]石宏偉.孟慶超 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增值的投資分析 [期刊論文] -江西社會科學2008(10)
[3]于慧君 我國養老基金投資模式的選擇與對策 [學位論文] 碩士2006
[4]周志凱 試論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期刊論文] -理論月刊2005(6)
[5]張琦 養老金體制改革與基金業發展的互動――經驗借鑒與現實選擇 [學位論文] 碩士2005 楊潔 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經濟效應分析 [學位論文] 碩士2005
合理的金融結構對于促進資源配置、完善資金結構、平衡社會供求和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20年,金融市場在規模上得到了顯著發展,但結構上的許多弊端制約了金融功能的發揮和金融效率的提升,本文分析了我國金融結構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并對金融效率做出評判,最后對金融發展的未來趨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
金融結構;金融效率
1 金融結構的定義
金融結構的概念首先是由戈德史密斯(1969)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提出。他指出一個社會的金融體系是由許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組成,而不同類型的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結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金融結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列文指出,從宏觀上講,金融結構是指社會金融體系及金融政策的結構性方面;從微觀上探討金融結構則主要涉及金融契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總體關系。王廣謙(2002)認為:“金融結構是指構成金融總體(或總量)各個組成部分的規模、運作、組成與配合的狀態,是金融發展過程中由內在機制決定的、自然的、客觀的結果或金融發展狀況的現實體現,在金融總量或總體發展的同時,金融結構也隨之變動?!?/p>
本文將沿襲以上分析,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資產三個角度入手對中國金融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并分別對上述三個分支的效率進行探討,進而總結出中國金融結構的運行效率。最后,本文將對未來中國金融結構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和展望。
2 中國金融結構特征
2.1 金融機構特征
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內部市場份額架構。分析金融機構的特征,主要是研究其存在形式及各類金融機構所占的比重。從改革以來,我國由銀行業主導型變成了多行業共同主導,由單一銀行制逐漸發展成為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租賃公司等多元化金融組織并存的發展格局。下圖顯示了近五年主要金融機構資產總量變化以及各自在主要金融機構中的占比。
通過圖1可以看到,銀行業在我國金融結構中仍然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資產占比總量達到90%以上。而作為資本市場最為重要的證券行業,其發展并沒有真正跟上中國金融市場飛速發展的步伐,與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地位相差甚遠。保險業機構在金融機構中的份額僅次于銀行業。2011年保險業從業人數達到390萬,甚至超過了銀行業的308萬人次,保險業在我國的發展迅猛,前途不可估量。最近幾年才逐漸熱火起來的信托業發展良好,這與我國相關政策放松和金融從業人員思維理念的成熟有很大關系。
2.2 金融市場特征
我國金融市場可以劃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其中貨幣市場包括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回購市場、大額定期存單市場、商業票據市場以及外匯市場等短期市場。資本市場主要包括交易期在一年以上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
中國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規模、結構的變遷帶有顯著的發展中國家特色。發展中國家在建國初期都會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吸引外資以啟動經濟,充分培育本國資本市場,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再開始全力培育貨幣市場的發展,1999年后,我國貨幣市場呈現出一種爆發式的迅猛增長態勢,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0%。貨幣市場的這種跳躍式發展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貨幣市場發展滯后的局面。
2001-2011年以來,貨幣市場交易額飛速增長,在2007年到達極大值,然而金融危機挫敗了它的強勁發展勢頭;資本市場發展則緩慢,2005年末,貨幣市場規模是資本市場規模的8.01倍。龐大完整的貨幣市場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資金供給的必要條件,美國、日本等資本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貨幣市場規模都遠遠大于資本市場。因此我國貨幣市場規模超過資本市場表明了一定程度的結構優化。
2.3 金融資產特征
金融資產是金融業務中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和債務憑證,也是金融市場中進行流通、交易和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約。全社會的金融總資產大致可分為三類:貨幣類金融資產、證券類金融資產和保險類金融資產。貨幣類金融資產主要指現金、本外幣銀行存款;證券類金融資產主要由債券、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構成;而保險類金融資產則包括商業性保險資產和政策性保險資產。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金融資產總量大幅增長,由1978年的1512.5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16萬億元。改革開放前,我國金融資產只有現金和銀行存款等幾種,金融資產結構簡單。隨著金融改革的演進,資產多樣化趨勢明顯。銀行體系開發的信用卡、國債回購、短期融資券、外匯理財、利率互換等多元化金融資產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收益權證、資產證券化、QDII等資產的避險增值功能更加突出。并且,金融資產的構成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其總體趨勢是:貨幣類金融資產比重在下降,證券類和保險類金融資產比重穩步上升。目前貨幣類金融資產占金融資產的比重占全部金融資產的46.6%,構成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主體。非貨幣類金融資產增長迅速,特別是證券類金融資產,占比50.19%。從1980年中國恢復商業保險以來,雖然保險業規模不斷增長,但保險類金融資產僅占4%左右。
3 金融效率分析
金融結構的合理性直接關乎金融效率的發揮,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分析金融結構的運行效率:
3.1 對融資需求的滿足能力和便利性
資金短缺和盈余雙方的融資需求和投資需求能否被有效滿足,并且渠道是否便利,將直接說明金融體系的效率高低。目前來看,我國依然存在著大量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中小企業得到的新增貸款只占年新增貸款總額的8.5% 左右,而中小企業所創造的GDP占全部GDP的一半以上,70%以上的新增就業機會由中小企業創造。溫州私人借貸和鄂爾多斯地下錢莊的出現表明我國金融體系的低效率性。
3.2 金融資產價格對信息的反映靈敏程度
在高效的、健全的金融系統中,任何一個經濟或者政治信號的都會在金融資產的價格上得到迅速的反映,這種靈敏的反映是金融體系高效率的表現。我國資產價格長期偏離經濟基本面定價,內部人操縱資產價格現象時有發生。金融資產之間的聯動機制不完善,導致資產價格在我國金融市場并不能反映出真實的市場波動和信息傳導情況。
3.3 金融體系中金融資產效率及創新能力
我國金融資產中的避險型工具幾乎沒有,根據西方金融學理論而得出的多樣化投資組合在我國也不能有效實現。我國金融創新仍顯不足,諸如賣空、期權等對沖型金融產品都未能實現,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管制過多,無法為投資者提供適宜的金融服務,導致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基礎銀行業業務進行過度競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體系運行的效率。
3.4 金融系統傳遞宏觀經濟政策的時滯
一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匯率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一般都通過金融機構信貸反應、金融市場利率波動、金融資產價格調整等渠道來發揮作用。按照相關學者的實證分析可知,貨幣政策的發揮一般在滯后第二期發揮,財政政策則滯后五期才起明顯作用。這也說明了金融結構所運行的效率不高。
3.5 金融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金融交易活動中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價值量。1991年我國印花稅曾高達6‰,而2008年降至1‰的水平。眾多券商實行的低費攬客規則也導致金融業的交易成本越來越低,報表中的手續費和傭金收入也呈直線下降趨勢。2010年滬深市場股票交易1200余億元的經紀業務收入相比較,2011年全行業經紀業務收入僅為798億元。然而銀行業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等相關費用卻持續上漲,相比2010年同期,2011年多數銀行傭金凈收入的上升幅度超過30%。
4 金融結構發展趨勢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參考發達國家金融結構演變的過程,我國金融結構的長期走勢如下:
(1)金融機構發展趨勢:各分支金融機構的市場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個性化、專業化的中小金融機構地位日益突出,證券業、保險業和信托租賃業的發展步伐將加速,我國特有的市場結構和政治導向使得銀行在長期內仍將占據金融機構主導地位,非國有銀行市場份額提升,金融機構各行業均衡發展,提升金融功能。
(2)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心仍在貨幣市場以及貨幣市場中銀行間同業市場,這由我國正在轉型階段的特殊國情以及銀行業的特殊地位決定。債券市場將得到規范和發展,國債市場的功能和作用得到發揮,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系得到加強。短期內,貨幣市場制度基礎得到進一步完善;長期中,健全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的比重,規范股票市場的運行發揮資產價格渠道的傳導作用,順應經濟發展證券化的趨勢。
(3)貨幣類金融資產和證券類金融資產為主體的金融資產結構是中國金融業漸進式改革的結果,這一結構將長期維持。我國將堅持金融資產結構的動態調整,以總量增長帶動結構優化,積極開發創新能滿足包括流動性、安全性、增值性等需要在內的多元化金融工具。
【參考文獻】
[1]王廣謙.中國金融發展中的結構問題分析[J],金融研究,2002(5)
[2]易綱,宋旺.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1991—2007[J], 經濟研究,2008(8)
[3]易綱,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分析及政策含義[J],經濟研究,1996(12)
[4]王計樂,基于金融效率的中國金融結構分析,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謝清河,金融結構:路徑、效率與改革,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6],中國金融結構對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影響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7]張楊,我國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總量層面和產業層面的實證分析,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作者簡介】
論文關鍵詞:十二五,國企,上市,重組
一、國企上市重組的現狀
(一)國企上市重組的歷史進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先后走過了放權讓利、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制試點等階段;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朝著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方向邁進,公司治理結構開始融入到改革的進程中;21世紀,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如何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實現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控制力,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而以中國神華為代表的眾多大型國有企業通過自己的上市實踐,成功探索出一條依法治企、規范運作的國有企業改革之路。
準確地講,國企上市這個概念應該既包括子公司上市,又包括國企集團整體上市。但由于在過去,最流行的國企上市模式是子公司上市,以至于國企上市這個概念本身大都指的是子公司上市。我之所以特別強調國企集團整體上市,是因為子公司上市和集團整體上市的差別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在現實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子公司上市通常是將不良債務、富余人員等歷史包袱剝離給國企集團,這種做法對證券市場微觀基礎改造確有積極作用,但此時的國企集團卻往往不堪重負、難以為繼,形成了國企上市最典型的“小船逃生、大船擱淺”現象。實際上,小船也不能輕易逃生,許多集團無法生存時,就通過關聯交易等各種方式掏空上市公司,最后小船大船一起沉沒,這樣的歷史教訓已非常深刻。因此,只有整體上市,才能避免過去大量存在的不正當關聯交易,促進國企的整體搞活和長遠發展,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和資本市場的良好秩序。
(二)上市國企的現狀
1.行業覆蓋面寬
目前,共有92家國有集團公司的157只股票進行上市交易,在數量上占A股總數的8.1%。上市國企主要集中在航天軍工、信息技術、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汽車、重型機械、有色鋼鐵、航運、地產、農業、旅游、紡織、建材、醫藥等14大行業,覆蓋面較寬,其中航天軍工、信息技術、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有色鋼鐵是上市國企較多的5大行業。
表1 上市國企行業分布情況表
行業
航天軍工
信息技術
石油化工
電力煤炭
汽車
重型機械
有色鋼鐵
其它
股票數量
36
19
14
17
9
13
16
行業
航運
地產
農業
旅游
紡織
建材
醫藥
2
股票數量
9
7
2
2
1
6
5
2.發行規模不大
國企上市公司的發行規模普遍不高,總發行股本5572億股,占A股總發行股本32017億股的17.4%,總流通股本2542億股,占A股總發行股本22471億股的11.3%;總股票市值56799億元,占A股總市值238740億元的23.8%,總股票流通市值26502億元,占總股票流通市值152413億元的17.4%。其中,航天軍工、信息技術、汽車、建材、醫療等行業以中小盤股居多,大盤股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有色鋼鐵、航運、地產等行業。由表2可見,國企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主要集中在200億元以下,其中100億元以下的為109只,100億元—200億元之間的為28只,200億元—1500億元之間的為20只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表2 上市國企流通市值分布情況表
3.盈利能力較低
截至2011年3月(一季度)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上市國企中虧損企業家數為24家,占總數的15.3%,平均靜態市盈率為124倍,遠遠超于A股30倍的水平。由表3可見,有67%的上市國企每股收益在0.3元以下,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表3 上市國企每股收益分布情況表
二、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的目標
(一)數量精簡
國資委計劃在2010年將現有的129家國企減少至100家,這為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定下了減量的基調,但這并不是唯一指標和最終目標,減量是為了整合那些規模較小、微利、效益差、應退出市場和主營業務不符合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產業布局調整和升級換代要求的國企,從而促進國有資產的優化合理配置。
(二)質量提高
有針對性地剝離不良資產,合理注入優質資產,使重組后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得到較大改善,資產負債率達到50%以下,資產收益率達到10%以上。
(三)模式轉變
十二五后,國企“集團公司+上市公司”的經營模式將被顛覆,國資委未來的目標是要消滅集團公司,逐步消化包袱,只保留中間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進行運作。
三、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的路徑
(一)上市國企之間進行整合
國家直接監管的100多家企業中,少數壟斷行業外,多數企業是處于同一競爭行業,國企之間橫向聯合、 縱向重組的空間很大。 國企之間合并的模式有三種:
1.主營業務整體上市。
第一,主營業務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公司,著力整合旗下子業,發揮主業拉動作用,如中化集團,在能源領域,已發展為具有國際化經營特色、營銷能力突出的國家石油公司,承擔著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任務,并走出國門在海外開發油氣資源。
第二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殼資源重組。尋找殼資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在集團中定位不清晰,國資委所持股權比例低的公司。(2)集團內部整合難以提升價值的公司。(3)當前涉足主營業務與政府產業政策相違背的公司。(4)負債比例低、訴訟少、沒有B股的公司。如上海國企重組中可關注的殼資源就有上海金陵、飛樂音響、飛樂股份、金豐投資、錦江投資、中西醫藥、上工申貝和*ST二紡等。2010年11月,友誼股份以每股15.57 元向百聯集團發行3.024 億股,收購集團持有的八佰伴36%股權和投資公司100%股權;并以1 股百聯股份換0.861 股友誼股份之比例吸收合并百聯股份,合并組建新百聯。
第三,全行業合并重組。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設定了節能減排的一系列量化指標,其中鋼鐵、電力行業等是實現全社會、各行各業減排的重要橋梁,為此鋼鐵、電力行業實現全行業重組迫在眉睫。
以電力行業為例,其重組的趨勢有三:一是基于國資委已經明確提出未來央企的整合要求從150家減至100家左右的政策導向以及目前電力行業結構過于分散的事實,未來第一、二、三梯隊各發電集團有可能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進行整合,以提高行業集中度。二是各大發電集團公司為降低經營風險、加快業務擴張而對外的收購兼并活動。具體包括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比如煤炭企業以及對中小電力企業(電源點)的收購。三是各大發電集團內部,以整體上市為目的、以資產注入為手段的集團內部資產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如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正在醞釀將旗下電力、煤炭板塊的兩家上市公司國投華靖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電力”)和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新集”)合二為一,其合并后的新公司將成為國投整體上市的資本平臺。
(二)地方國有企業合并重組
國務院國資委于2011年4月18日公布了《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辦法》,與同時廢止的2006年《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令第15號)相比,此次公布監督辦法細化了指導和監督的具體事項,并進一步完善指導監督的方式和途徑。新辦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由于地方國有資產的總量大于中央企業,因而可供注入上市公司的地方國資潛在數量更加驚人。新辦法的出臺有利于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改制上市步伐、推動不同地區和層級國資監管機構監管企業按市場化原則進行合并與重組,隨著新辦法的施行,地方國資將再掀重組熱潮。
(三)民營、外資企業收購國企。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專門用一個章節闡述如何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四十五章第三節提出,“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不得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附加條件。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完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優化外部環境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改善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明確鼓勵民企參與國企改制重組。目前,民企對國企進行整體并購主要有兩類方式。一類是“協議轉讓法”,就是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雙方“一對一”談判訂協議實現產權交易。另一類是“市場拍賣法”,即讓民營企業在自由競標的狀況下收購國企。
此外,中國在“十二五”時期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的水平。在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有關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內容包括,要引導外資更多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優化投資軟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做好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等等。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以平常心態,以全球視野看待外資并購。既不要把它妖魔化,也不要輕視它。首先要加強對并購的研究,完善并購的法律法規,健全產業安全和反壟斷預警機制。其次,要促進公平競爭、營造有利于并購方式發展的投資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占濤,利用外資并購提升我國國有企業綜合競爭力,企業技術開發,2009.11
2.李棟,跨國并購對我國的影響及相關對策研究,技術與創新管理,2010.1
3.張晗,試析國企重組改制中資產流失的原因和對策,法制與經濟,2010.5
論文關鍵詞:縣級財政,支農投入
農業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決定了政府必須對農業予以支持與保護,財政對農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的迫切需要,財政投入對農業的發展具有長期深遠影響。本文立足圍繞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現狀,著眼于全市財政支農投入規模和結構的現實分析,就建立完善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提高支農投入的資金使用效率進行相關分析與思考。
一、對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規模的基本判斷
我們可以通過財政支農投入比例的縱向變化以及與周邊相關縣(市、區)的橫向比較,來判斷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規模的情況。
1、從縱向比較,赤壁市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總量呈上升之勢。近些年,赤壁市財政部門努力加大支農力度,農村面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農民人均收入逐年遞增。“九五”、“十五”時期以及2008年、2009年至今,全市財政支農投入呈增長之勢。預算內財政支農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從“九五”期間的5.3%增加到2010年的10.7%,農投入絕對值從“九五”期間的924萬元增加到2010年18026萬元,支農投入增長率從2008年的12.4%提高到2010年度的24.1%。所以,從“九五”、“十五”和2008年至2010年預算內財政支農投入占財政總支出比重與預算內支農支出比上年的增長率兩個指標來看,赤壁市的財政支農投入處于逐年遞增的態勢。
2、從橫向與其他周邊縣(市、區)比,赤壁市預算內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偏小。我們選擇了周邊具有較強可比性的咸安、崇陽、通城、通山四縣(市、區),進行了支農投入規模的橫向比較。以2007~2010年四年為例,這四年赤壁市預算內支農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0.2%、10.4%、10.6%和11.5%農業論文農業論文農業論文,而四縣(市、區)平均比重達到了12.2%、12.5%、12.2%和12.8%。由此可見,赤壁市預算內支農投入的規模偏小。
3、從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判斷,赤壁市農業仍處在貢獻地位。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財政支農投入/財政總支出)/(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財政支農投入和農業產值貢獻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越高,說明農業獲得的財政投入支持越大。傾斜指數為1,表明農業獲得了與農業產值地位平等的財政支持度。根據上述公式計算,赤壁市2006~2010年五年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分別為0.53、0.57、0.63、0.64和0.69。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呈逐年上升的變化,首先表明了政府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在進一步加強,其次表明了赤壁市的農業經濟還沒有獲得與其在國民經濟中貢獻相等的地位,仍處在貢獻地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任務還任重而道遠。
通過對赤壁市支農投入規模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以及近幾年的財政支農投入傾斜指數變化,表明赤壁市的財政支農投入規模和投入能力處在一個穩步上升的階段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核心期刊目錄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過渡,赤壁市財政對農業的扶持由原來單一的農業發展項目拓展到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因此,盡管赤壁市財政對農業的投入絕對規模有所擴大,但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支農投入能力的有限性與新農村發展的巨大需要之間還存在較大缺口,在財政支農投入規模逐步提升的基礎上,如何提高財政支農投入資金的結構效率,提升財政支農支出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密切度,是我們建立完善現代財政支農投入機制的關鍵所在。
二、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赤壁市財政對“三農”投入的總量增長迅速,但市本級財政支農投入結構仍不盡合理。
1、農口系統事業費支出比例偏高。農林水利氣象事業基本支出,主要是維持農口事業單位的“吃飯”問題。從赤壁市近幾年財政農口事業費支出比例的變化看,盡管財政支出中農口單位基本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各年度農口單位基本支出仍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如2009年、2010年財政支出中的農口單位基本支出占農口部門預算總支出的比例分別達到了51%和48%,過高的農口單位基本支出,對農業生產的直接作用甚小。
2、農村基礎建設投入不平衡。從赤壁市近幾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實際看,對農村的基礎建設投入都占財政支農支出的較大比例,如2008年對農村的基礎建設投入達6530萬元,占財政支農項目總支出的65%;2009年投入農村基礎建設投入6791萬元,占財政支農項目總支出的57%;2010年投入7280萬元,占財政支農項目總支出的67%。但這些支出中用于大中型的帶有社會性的水利、交通等全社會普遍受益的項目投入比重較大,而對一些農民直接受益農業論文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可以真正用于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關系農業和農村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項目,如動植物防疫設施建設、農業品種改良、農田水利以及節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所占比重較小,缺乏足夠的投入保障。
3、農業科技、農民教育培訓投入較低。農業科技投入是農業投入的重要
摘要內容。據統計,農村教育投入每增加1元,就可以使農業產值增加8.43元。當前赤壁市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也明顯不夠,2009年這塊投入只占財政支農總投入的0.65%。
三、赤壁市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赤壁市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按照農業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并重的原則,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統籌兼顧、合理配置,不斷優化財政支農投入的規模結構,確保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穩定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目標的有效實現。
1、加大投入,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一是確保預算內支農資金穩步增長。堅決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個高于”和“三個主要”的要求,進一步調整財政分配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將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努力增加預算內支農資金,確保預算內支農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長。二是廣辟途徑,拓寬財政支農資金的籌資渠道。在加大財政預算內對“三農”投入力度的同時,不斷開拓新的穩定的支農資金籌措渠道,努力做到支農投入多渠道,資金來源多源化。一是加大政府性基金籌集力度。加強水利資金、土地開發資金、水資源費等預算外資金的征收管理。二是確保土地出讓金的支農支出。列入土地開發成本的耕地開墾費、補充耕地成本回收款、農業土地開發出讓金地方財政留成部分和省返回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用于支農支出;從安排給經濟開發區、中心鎮、城市防洪工程、工業功能區及鄉鎮的土地出讓凈收益中提取8%用于全市新農村建設;大幅提高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凈收入用于支農支出的比例;耕地占用稅征收標準提高后,新增地方財政留成部分用于支農支出。三是積極爭取上級資金。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農業項目庫,以優勢項目爭取省、咸寧市財政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以及其他各項支農專項資金上對全市新農村建設的支持。
2、科學安排,合理調整財政支農投入結構。合理配置農業投入,正確處理好生產性與非生產性投入的比例、產業之間的投入比例、長期投入和短期投入的比例關系,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制定完善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各項補貼政策。積極改進補貼方式,加大對農業生產環節的補貼,增強農產品政策性補貼轉作直接補貼資本的能力,提高財政支農投入與農業生產的聯系密度。要把農產品政策性補貼一部分轉投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科技上去,進一步擴大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的范圍和規模農業論文農業論文農業論文,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在補貼對象和補貼重點的選擇上,目前除重點補貼糧食生產者外,還需注重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支持建立農業災害保障機制。二是適當穩步減少農業事業費支出。在現有財政支農投入水平下,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進一步壓縮財政支出存量中的一般性支出,根據各個農口單位的實際情況,努力創新體制機制,開源節流,騰出財力用于增加“三農”投入。三是加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力度。合理調整農、林、水等投入比例,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占本級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30%以上。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重點支持與農業生產、農民增收關系密切的中低產田改造、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配套機械、鄉村道路、山間林道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四是增加農業科研和推廣、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的投入??萍纪度胧墙鉀Q“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核心期刊目錄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及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財政對農業科技三項費用的投入比例要提到財政支農投入總額的2%以上;加大對種子工程、動植物保護體系建設的投入,加快品種引進和改良;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的投入,提高農業社會化、信息化服務水平;加大對農產品認證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投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的農民教育和科技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民素質。
3、形成合力,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引導作用。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市、鄉鎮(辦、場)兩級政府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發揮農業財政支持和導向功能,進一步建立農業投入的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民辦公助”方式,采取“以獎代補”、“以獎”、“先建后補”等多種形式,鼓勵農民投資,政府適當補助,引導農民自愿籌資、投工投勞。要逐步建立信貸風險抵御機制和加大財政貼息力度,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
論文關鍵詞:CFO,角色,會計,戰略
CFO承擔的越來越多的董事會的責任使其有資格成為CEO,從近幾年的調查來在全球知名企業中有三分之一的CEO是從CFO發展而來的,并且這個比例還在增長,如惠普公司的羅伯特偉曼(Robert Wayman)、家樂福的瓊斯杜丹、畢博公司的哈里尤等(Harry You)。圖1是CFO和高管團隊其他人員的行為指南。
法律部負責人
人力資源部 財務部負責人
負責人 市場部負責人
計劃部負責人
人力資源部
負責人
CEO/COO
計劃部 財務部負責人
負責人
財務部負責人
公司所有者
CEO 投資者
董事會 債權人
法律部負責人
法律顧問
圖1 CFO的十種角色
一、會計、稅收政策角色
先從會計核算開始,因為這是CFO的傳統職責。CFO最基本的職責就是帶領財務部門實現公司的財務目標。但是CFO不但需要會編制幾套會計賬簿,一套編制的目的是為納稅,一套編制的基礎是普遍公認的會計準則,一套編制的目的是為內部決策所用,除此之外CFO還要有清晰地和稅務審計師、股東和公司其他的管理人員進行溝通的能力。通常CFO和CEO一起為股東分析公司的財務業績。
二、資本結構和成本控制角色
CFO也要負責籌募公司發展所需的資金。為了企業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他必須計算出公司的債務權益比即公司的資本結構以此來降低公司的資金的加權平均成本,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司的企業價值。企業融資最困難且最復雜的決策之一就是確定公司的資本結構,Modigliani and Miller也是因為做這個課題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許多決策很難做出,如一個公司的債務和權益資本該如何組合,債務資本中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又如何分配戰略,是否應該使用項目去融資,利率應該采用固定利率還是可變利率,債務是否應該從國外借,債務是可立即償還的還是可轉換債券,長期債務是有優先償還權的還是僅僅持有到期的?
三、投資角色
投資決策推動公司的發展。這主要由公司的CFO和其他的管理人員尤其是相關部門的業務主管進行評估決定,投資包括合資企業的對外投資、兼并和收購,也包括公司內部的投資,如購買新的生產設備等。對這些項目的評估主要采用凈現值方法(NPV),首先預測一個項目的預期自由現金流量,然后減去每年運營成本的折現值,并減去出示投資金額,由此得出的數字稱為項目的凈現值,凈現值是對股東財富增量的估計,因此CFO必須熟悉這些計算的方法。但是他也必須知道當前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稅法對這個項目投資決策的影響。同時CFO也可以使用實物期權分析來評價項目投資的可行性,這與凈現值相比更具有靈活性。因為凈現值是有缺陷的,管理人員通常忽略當凈現值為負值的時候。每一個項目的凈現值通常都被低估,只是數量多少的問題。
在大多數大型且資本密集型的公司中,只有非常大的項目才會采用凈現值的分析方法。其他的要么用于對環境、健康和安全等沒有經濟理由的分析,要么按管理層的判斷進行預算。有研究發現通過專注于資本效率CFO可以減少資本支出計劃的10%―25%,但這中永恒不變的是不降低對顧客的產品或服務質量和數量。因此,資本效率的研究也是CFO的十大工作之一,CFO有效的提高了資本效率將會提升公司的價值。
四、預算和業績評價、激勵計劃
績效測量和激勵設計一般由CEO和CFO負責,當然要有人力資源部主管進行匯報怎么寫論文。Monitor研究發現股東的總回報與傳統的每股收益或每股收益增長沒有或者很少有聯系。例如,1998年10月英特爾公司宣布其盈利增長了19%,但是它的股票價格卻下跌了6%。為什么?經過調查發現多數人預期它的盈利將增長24%,因此,當英特爾公司的盈利沒有達到這個預期值時,所以它的股票價格下跌。十大角色中的一個就是強調CFO在制定內部管理團隊的業績期望時要盡量與現實貼近。這樣可以保證激勵計劃能得以實現。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實現價值管理戰略,提升經營內涵作為績效評價的原則。CFO可通過平衡計分卡等手段進行業績評估。業績管理是各管理層理解與貫徹企業長期戰略的重要保證,能確保各業務單元的目標與總部協調一致。
五、風險管理
CFO最重要的角色是公司的風險管理。它涵蓋了一系列的風險,從外匯風險到財產和意外傷害保險。這對金融機構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必須要控制信用風險、利率波動的風險及其本身業務的風險。巴林銀行在1994年破產時其設于香港的政府債券交易是導致其風險管理體系的失敗問題之一。風險管理是十大角色中的一個重點領域,關注風險管理,可以實現減少風險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司的價值的目標。CFO必須要轉變風險管理的思維方式,選擇最佳的顧問,并建立最大化的風險管理政策。
六、小結
正如我們看到的一樣,現代CFO的角色是全面的,涉及到很多且一些是相當復雜的決策,它們可能是相互聯系的。例如一家公司有太多的債務可能要錯過一個良好的投資機會,即資本結構的決策可能影響投資決策。如果公司有一個有效的套期項目,但是同樣數量的債務可能不會影響投資決策。結合這些復雜的管理和會計方面的要求,通過有效的稅收政策盡量減少稅收是CFO的工作之一。財務部、計劃部、設計部、人力資源部、法律部等的負責人向CFO匯報工作。與此同時CFO向CEO匯報工作,CFO通常是董事會成員。他還必須處理好公司與外部的關系,如審計部門、稅務機關、銀行、信用評級機構等。
參考文獻:
[1]徐榮華,陳翠.CFO的新角色:企業的平衡師和協調專家[J].財會通訊.綜合(上)2009(9):140―141
[2]孫玲芳.試論二十一世紀CFO的角色定位[J].中國總會計師.2009(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