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5 12:18: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春節記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今天是正月初一,又到了新年.轉眼,一年這樣忽悠地過去了,又到了一年春柳綠,到處春暖花開,張燈結彩,每個角落里都充滿年味.
記得,小時侯過年多是和小伙伴在一起,可有趣了.許多小孩聚在空場上放鞭炮.那時我們我們小孩沒錢,只是從大人那央求一點——咳,少的可憐——但我們還是很高興.我們用這些錢買幾個鞭炮,把它視若珍寶,都不舍得放.“你先放”“不行,你的多,你先放.不信,我搜身,搜出來是我的.”“那不行.要不咱倆猜拳,誰輸了誰先放.”倆人猜完后,輸的那個不情愿的掏出一個放了.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可真有趣,也挺向往的——無憂無慮,多好啊!
等到長大了,十四五歲時,過年的趣事就數走親訪友了.許多人在一起,可熱鬧了.今天,我們去外婆家.中午,舅舅讓我陪客,這可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從來沒有陪客,更不懂什么規矩,只聽說多說好話.本著這唯一的籌碼,我答應了.
開始吃飯了,我有些緊張,想退縮,但最后鼓足勇氣,開始倒“酒”舉起杯,道:“新年新氣象,愿大家在新年里事事順心走鴻運! ”說著,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舉起杯.我的杯子跑到了上面.這時爸爸開口了:“小輩給長輩敬酒,杯子應該放在下面.”嘿嘿,瞧這到處都能長知識.后面我又鬧出不少笑話,整個房間里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伴隨著一陣陣歡笑,我在心里默默祝福全家吉祥如意.
一年就這樣過去了,一年又這樣來了.然而我知道,無論世事如何,我的身邊不乏親情,不缺友誼.我將伴著一切步子走的更高更遠.
我談春節聯歡晚會
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把春節給盼來了。因為我最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了。
春節晚會的節目可真精彩呀!有優美動聽的歌曲;有詼諧幽默的相聲;還有華麗的舞蹈,豐富多彩的節目,令我眼花繚亂。最吸引我眼球的節目就是劉謙的魔術,他的魔術真讓人拍手叫絕。只見他拿了兩個皮筋套在一起,來回拉了幾下,只聽“嘣”的一聲,兩個皮筋就解開了,這個魔術對于魔術師來說很簡單,下一個魔術就不太簡單了,又見他拿著主持人董卿的戒指說:“我要把這個戒指變到雞蛋里。”話音剛落,臺下的觀眾驚呼一聲,我也把眼睛瞪得圓圓的,盯著劉謙手里的戒指,只看見劉謙捏了捏手里的戒指,當他伸開手時,戒指竟無影無蹤了,當董卿打雞蛋的時候,戒指竟然又奇跡般的出現在雞蛋清里了,場下觀眾歡呼一片,熱烈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節目真是太精彩了,從我記事起每年的春晚都會讓我回味無窮。
春晚在優美的旋律中結束了,但美好的2009年我們有更多的希望和更多的理想,恰巧這一年又是我們祖國的60華誕,在此我祝我們偉大的祖國Happy Birthday!!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2、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3、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源于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于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樸、吉祥的印象。它內含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外形又很雅致,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佳節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4、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5、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6、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我們那兒(渦陽)的春聯很講究。門楣上要貼門頭,而且一般要貼三個或五個,即分兩行,上面三個(或一個),下面兩個(兩個門頭中間貼橫批),內容也不只是單調的“福”字。門上貼門心(又有單門和雙門的區別),門框上貼門邊。另外還有“出門見喜”(貼在大門外最顯眼的地方),“槽頭興旺”或“六畜興旺”(貼在牛欄或豬圈上)等。講究多,貼的多,所以,一戶人家往往要準備幾大張紅紙。爸爸又不愿意照抄現成的詞兒,喜歡根據人家的實際情況編寫新詞兒,因此,勞動量就更大。
??受爸爸的影響,從小我就喜歡上了春聯。上小學后,認識了更多的字,對春聯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每逢去人家拜年,我首先注意的就是門上的春聯,并準備了一個專門的筆記本記錄好春聯。“風和日麗春光好,人壽年豐喜事多”、“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園”,……筆記本都快記滿了。
??我喜歡春聯,小時候是出于好玩,現在也只朦朧地覺得詞語一個對一個地出現很有趣,讀起來又瑯瑯上口,至于更深層的意思,我就不明白了。爸爸說:“春聯就是對聯,又叫‘對子’。寫對子有很多規矩,其他規矩現在先不管,但根本的一條你要知道,就是詞語要成對地使用。古詩里面就有很多好對子。”
??“那你就不要費力地想新詞兒了,我背詩句你來寫,不就省事了嗎?”我剛會牙牙學語,爸爸就教我背誦古代詩詞,給爸爸供應對子,肯定沒問題。
??“好吧。你來說,我來寫。”爸爸拿起毛筆,等我背詩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我毫不遲疑地背起來。
??“不行,不行。這樣的不是對子。你揀八句一首的詩背,而且只背中間的四句。”爸爸開導說。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我滿有把握地朗誦道。
??“好,好一派春天的氣息。”爸爸笑呵呵地說。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我又背出王維的詩句。
??“這兩句不適合作春聯,應該改一改。”沉吟一下,爸爸吟誦起來,“前庭無蘭明月照,后園有竹清泉流。”
??……
??貼春聯是一件很莊重的大事。年三十吃過早飯,爸爸用溫水調好糨糊,放在小湯盆里端著,拿上一把刷子,我抱著一卷一卷的春聯跟著,開始貼春聯。先貼左鄰,再貼右舍;貼了東家,又貼西家。每到一家,人們都熱情地招呼我們父女倆,還硬塞給我一些好吃的。當爸爸站在凳子上貼春聯的時候,我就把要貼的遞上去,幾個大人和小孩圍著看。有的小孩就跑上來也要遞,我就說:“你別拿,你分不清上下聯,會出錯的。”于是就有大人說那小孩:“別動,看著雯雯怎么拿的,你可能學會!”我就很自豪,拿出很老練的樣子來分揀上下聯。
??給別人都貼好,最后才是我們自己家。當爸爸從凳子上下來,端詳幾眼門頭、門邊,拍拍手說:“好了,都貼好了。”這時,我覺得,新年真的來了。
快樂“記事本” 廣東省深圳 公明中心小學五(2)班 黃森沁
今年的春節,我們一家人是在老家過的。
記得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想著:今年一定比表哥高了吧!要是表哥沒怎么長就好了。可結果,我還是比表哥矮了0.35厘米。 唉,這真是件讓人傷心的事,不過,我的考試成績比他好了很多,這總算讓人有點安慰。我們在一起玩了些日子,令人期待已久的大年初一終于來臨了。
吃過團圓飯,我們便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沒想到竟獲得超級豐收,叔叔伯伯給了許多“利是”!看來,明年的學費和零花錢又有了!這真讓人開心不已。
拜完年后,我們一起去了葵陽公園。那兒有鄉親們按照八景而精心雕刻的八景圖,叔叔阿姨們還開設了“花瓶小姐”、“智闖迷宮、”“賽車爭奪賽”、“迷你小”、“迷你槍機車”的游戲,其中“迷你槍機車”特別好玩。
開始,我開的是一輛很酷的新型戰車。瞧那尖尖而細小的炮嘴,似乎想要大展身手。我一連擊倒了許多戰車。正當我忘乎所以的時候,一輛眥著牙、咧著嘴的戰車朝我飛奔而來,他伸出惡魔似的爪子,嚇得人寒毛都豎起來了。我躡手躡腳的使出了我的殺手锏“以柔克剛”法,輕輕一轉彎,就躲過去了。看來,有些事不能硬碰。后來,我還跟其他戰車較量了多次,但都沒有這次刺激。
之后,我們又去了當地的一間博物館。博物館的設備極其簡陋,剛走進門,就聞到一陣濃濃的塵土味,大概是關閉得太久了。里面有許許多多我沒見過的古物,如:清朝時期的銅錢、銅碗,還有許許多多的化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塊鯨魚頭骨和清朝的破銅碗,他們能夠留到今天真是不容易。
那一天,我們玩到很晚才回家。
當我戀戀不舍地離開家鄉,回到深圳,我決定把這一切快樂的畫面全部存入我的快樂“記事本”里。有一天,當我不高興的時候,我就把它拿出來,當糖嚼。
指導教師:黃秀萍
爸爸:
您在哪兒?女兒想您。
今天是大年三十,每家都在一起,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吃著年夜飯,合家歡聚。從我記事起,每年的大年三十,您總是帶著我去看那種會在天上開花的東西,那時,您總是把我舉得高高的,我高興得又叫又跳,一張小嘴不停地喊著“爸爸”,您的臉上也開滿了花兒,同時也把我舉得更高。我記得,您曾經告訴過我,那個,叫做煙花。
您還給我發壓歲錢,每次都在我的手心里放上100塊錢,每次都看著我的眼睛,祝福我“永遠快樂”,您的眼神里滿含著慈愛,我還記著您上次給我說的話:“孩子,爸爸永遠愛你!”
我不明白,愛是個什么東西,它有煙花那么好看嗎?可是,自從那次以后,我再也沒有見到過您。還記得那次是您帶我去上街,我跑到了馬路中間,左面來了一輛大卡車,眼看離我越來越近,我急得叫“爸爸”,忽然有一股力量將我推到了一邊,我嚇得暈了過去……
那些日子,媽媽以淚洗面,她告訴我:您是為了那叫“愛”的東西走的。
爸爸,音樂課上老師教了一首歌,叫“世上只有媽媽好”,我把它改了,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音樂課上我一直在唱,一直在想您。
爸爸,今年您怎么不帶我去看煙花?怎么不給我壓歲錢?
爸爸,您在哪兒?女兒想您。
從我記事起,我就怕和小朋友們玩,因為我有個小秘密。我不知哭了多少次,還常常在夢中哭醒。后來在老師的安慰下,我才不哭了。
那是因為我三歲過春節時,我出于好奇心學大人的樣子點燃炮竹,炸斷了我的兩個小手指。
到了6歲,我該上一年級了。那一幕又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到了新學校,同學們會嘲笑我嗎?他們會給我起綽號嗎?……”我腦海里裝滿了疑問。
開學的第一天,果然,大家都好奇地看著我這斷掉的小手指,而且議論紛紛。我害怕極了,恨不得鉆到地縫里去。“不要怕,你是勇敢的!”這時不知誰從后面喊出了這溫暖而有力的話,我回過頭一看,原來是我的班主任李老師。我不由自主地撲到李老師懷里嗚嗚地哭了出來。李老師一邊安慰我,一邊對同學們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總是有優點還有缺點的。有點毛病不要緊,要緊的是看你們怎樣勇敢地去面對。同學之間,最要緊的是互相取長補短,最終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
聽了李老師真摯地陳述,我立刻鼓起了勇氣,開始重新面對自己。隨后,我勇敢地舉起我受傷的手,給同學們講述了我的手受傷的過程。
新虹橋小學三年級:分享123
————改革開放三十年征文
當涂縣新博沙埂小學五(2)班
吳壽柏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城鎮悄然興起;一件件喜事頻頻發生……別的不說,就拿交通工具來說,今年春節我家可是喜事一樁:“上海大眾”轎車成為我家的一員,這怎能不讓我欣喜若狂?
當我們用手觸摸那透亮光滑的車身時,爸爸卻向我們道起他的住事:
小時候,我上初中,到學校的路是一條土路。平時上學,都要靠雙腿走。晴天還好,可是一到下雨天,由于膠鞋經常破,雨水浸泡雙腳那是常事。但是一到冬天,可就吃不消了,膠鞋里得塞滿草啊紙之類的東西,有時還灌滿青灰,到了學校腳凍得生了凍瘡那真是苦不堪言。
初中畢業后,爸爸找到了一份工作,由于工廠離家較遠,再加上村村都通了石子路了,雖然有的地方也是土馬路,為了上班能盡快點,爸爸就買了一輛自行車。以后上班爸爸都騎著那輛“金獅”牌自行車。每次下班后,爸爸都會細心地擦拭自行車上的泥土。一輛自行車,爸爸用了整整十年。
大約在我記事起,爸爸換掉了那樣“金獅”牌自行車,取而代之的是一輛“嘉陵”牌摩托車。那天,我外婆還到我家為這輛摩托車放了鞭炮以示慶賀,一家人還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于是爸爸上班更加快捷方便了。
近幾年,我們這兒大大小小的路都鋪上了水泥路,就連我們村也全是水泥路了。下雨天,我們玩再也不用穿膠鞋了,真是灑脫得很啊。爸爸事業也一帆風順,由于工作認真,被企業老板派到南京做辦事處經理,來回一次很不方便。這不,就在快要過春節時,爸爸與媽媽合計了一下,終于讓“上海大眾”成為了我家的一員了。有時星期天,我與爸爸坐著車到南京玩,真是說不出的高興。在高速公路上,爸爸常指著前面飛過的“寶馬”、“奧迪”等名車給我看,真讓我大開眼界。
是啊,改革開放三十年,改變了中國落后的局面,中國漸漸走向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漸漸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我不由地吟詩一首:
改 革 開 放 三 十 年,
交 通 工 具 時 翻 新。
人 民 生 活 奔 小 康,
從 此 過 上 好 日 子。
一 切 功 勞 全 歸 誰,
全 是 改 革 開 放 果。
簡評:這篇文章小作者獨具匠心以交通工具的替代來反映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可喜變化;以身過發生的事例從一個側面來表達中心,真正做到以小見大。文章能按照時間順序將自行車、摩托車、“上海大眾”緊密結合起來。層次分明,結構緊湊。文章題目也較為新穎。
我的老家——xx,它位于xx旗西北部,俗稱沙漠之舟。
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就在這白茫茫沙漠之舟中生活著。到父輩,知識改變了命遠。爸爸和兩位大爺憑著睿智的頭腦不懈的努力,各自考上了不同的學校,離開了生活幾十年的老家。
古人云:“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春節,爸爸都帶我和媽媽去老家看看,看看那里辛勤耕耘的叔叔大爺們。給他們問個好,拜個年。爸爸不時地跪在地上磕幾個頭,表示對長輩們的尊敬。并祝他們吉祥如意。
記得,我剛記事的時候,家家都是土房,現在都住上了紅磚瓦房了。那時候,沒有商店就是買日常用品也要到旗里買,可現在方便多了,有商店、集市,唯獨沒有超市。長大以后,我一定要到老家辦一個大超市,為那里的叔叔阿姨們提供方便,讓他們買到如意的生活用品。
老家的大米、小米都很有名。尤其是大米,你一定聽說過老哈河大米吧!我自豪的告訴你那就是我的老家葦蓮蘇盛產的。
適之今日,當地仍有一句民間諺語:“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那里的叔叔大爺們把道路兩旁都栽上了樹。退耕還林蔚然成風。如今老家已是綠樹如萌了。祖輩們以前是用牛犁地,現在都用現代化的新型農機具,方便快捷。我的叔叔大爺們就是用這新型農機具,發了家,致了富。家家有彩電、冰箱、洗衣機以及電腦家用電器應有盡有。生活過的有滋有味,無比幸福。
這就是我可愛、富饒的家鄉——xx。
指導老師:王翠梅
通遼二中初一:王佳翱
對于遠離家鄉的人們,年總是個盼頭。
然而,今年確不同于以往,春節還沒有臨近便喪失了一貫的從容與淡定,不覺中增添了些許的慌張,說不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年,便在這等待與期盼中有聲有色的走近了。
列車上的清晨,天剛朦朦亮。透過車窗,白雪皚皚之上,一輪紅日吐霧而生,為潔白染上了嫣紅。太陽由一個小小的弧形慢慢的變成半圓再到圓圓的火球,徐徐的離開了地平線,那一刻,竟如此的壯觀。心,有了一絲的震動,空氣突然間變得熟悉了。美妙的自然似乎成了畫工筆下的陶然,雪被涂上了一層紅暈的光環,很難分辨那究竟是晨曦還是黃昏,夢幻的感覺牽引著魂魄,與家的距離在縮短,感覺著那一張張親近的臉……
年,就像一場大戲,包含著五花八門的方式。有闔家團聚的溫暖,有留守拼年的狂歡,有旅行暢游的神秘。團聚中有“一票難求”的磨難與擔憂和一路勞頓渴望歡聚,那團圓中的慰藉。拼年中有諸多因素難以回歸的遺憾和暫且忘卻一年的辛苦,將自己扔進瘋狂的輕松與。旅游中有借助這難得的長假游歷明川風景,品賞民俗風情,用行走來體驗快樂與新鮮。于是,年味兒的濃重滲透于每一座城市的各個角落,播灑在每一人的心間。
回家,感受細膩的溫暖,讀取淳樸的臉龐,靜聽鞭炮齊鳴,觀賞禮花繽紛。
從記事時起,就喜歡爸爸伺弄的盆栽花卉,每一年的春節我們都有幸觀賞到不同品種的鮮花盛開。而今年,簡直就是驚艷。黃金塔——在蔥綠的葉襯下,一個個直立的三棱形小塔,由排列整齊的鮮黃的小喇叭花組成。芬蘭紅——枝干很粗,帶刺,葉子不多,花兒由榆樹錢兒樣子的兩瓣兒為一朵,又由八或十朵簇擁在一起,很平,像一個個小毯子撐著陽光,顏色由茶青到黃粉再到柿子紅,最后為鮮紅,非常奇妙。盆栽檸檬——在墨綠的葉子與一串串蛋清色的小花中,淺黃色的檸檬掛在枝頭,將枝柳壓得彎彎。花,淡雅、靈秀,香而不迷。在我的眼中,檸檬最為上品,因為,那景致確如我心中的月影。
而最有雅趣的實屬與父母共同觀賞國粹《貴妃醉酒》、《百花公主》,好一個“皓月當空,恰似嫦娥離月宮。”水袖輕飄,猶如國筆寫春秋。好一個郎才女貌,深情地投入之后方知卻是敵對的雙方,于情、于義、于國、于理都難以取舍,于是雙雙自盡落得凄美。那一招一式,一作一功,無不彰顯著傳統的戲曲文化。
回家,更不能忘記學友情,義無價。相約一聚,懷著各自的夢想與憧憬,回首人生中那最純潔、最浪漫的歲月。暢飲中,不時流露出再聚首的幸福與感嘆,也不時驚爆出精彩的語錄,令大家忍俊不止。
在這個北國的冰封的城市,與學友游覽了冰景展覽會的午夜場。時有清雪飄零,落在臉上宛如零星細雨,好不滋潤。夜深人靜,我們攜手狂奔,忘卻了黑夜,忘卻了我們已是成人。腳下的冰雪,讓我們不時的相擁,于是,笑聲撞擊了剔透的冰景,又彈回空中,劃破寧靜,劃破夜空。我們竟然像當年的學生一樣認真的、逐一的辨認著冰景的造型,有生肖、春韻、玉帝的威嚴、家和萬興、萬象更新……說笑著、蹦跳著,寒冷早已被熱情所消融,仿佛回到了純真年代,花樣年華,友情純凈得像水一樣透明……
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多么希望這個冰清玉潔的城市能夠不斷的繁榮,好讓我們與城市彼此載入記憶中。
中國古代歷法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古六歷”,成為我國最早的歷法。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的循環規律制定出陰歷、陽歷和陰陽歷三種基本歷法。
首先說說最常見的“陽歷”,也就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歷,實際上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現在世界通用的這部歷法又叫“格里高利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我國是在后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歷的。所以現行歷法的紀年方式就是常說的“公元XXXX年”。
咱們再看看“陰歷”,依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而制定的歷法稱為陽歷,那么陰歷,則是以月亮的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世界上最早的最具有典型意義的陰歷是伊斯蘭教的“希吉來歷”(中國舊稱“回歷”)。
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是陰歷每月的十五,月亮都是滿月,初一、三十則看不到月亮。從歷法的發展史來看,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的,易于觀測,所以擁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我國,最初都是使用陰歷的。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陰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咱們說的春節,就是陰歷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正月初一。
最后來看看“農歷”。咱們老祖宗留下的農歷,是集陰陽歷于一身的一種歷法。平均歷月是依據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為一個朔望月,設置了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然后又設置了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季節的變化,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是太陽歷的一種,也是很多基礎農業依循的一種歷法,可以說咱們現在的農歷是一種陰陽歷相結合的歷法。
農歷的紀年方法是天干地支紀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復始,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期。一周期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咱們命理學中的生辰八字,就是使用了這種紀年方法。像我們學習歷史時遇到的“”“”等等,都是以天干地支紀年法來表示的年份。
就比如說“陽歷2016年5月20日”,陰歷是:“四月十四”,而農歷則是“丙申年、癸巳月、壬寅日”。此外,這一天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
我們還經常提及“卯月”“巳月”等月份劃分,這就是所謂“干支紀月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節”劃分的,如卯月對應的是驚蟄到清明這段時間,巳月對應立夏到芒種的時段,比如現在是立夏和芒種節氣之間,那么就是巳月,按照天干地支紀年法,是丙申年癸巳月,也就是農歷四月。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其中不僅僅蘊含了農事、季節、氣候的變化,更是彰顯了陰陽五行時令的變化,實乃博大精深。
至此,文章開頭的問題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按照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方法來說,凡是有地支“申”字的就是“猴”。農歷丙申年就是猴年。農歷丙申年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剛好是庚申日,即是猴日。而申時在每天的15時至17時,即為猴時。因此,農歷丙申年春節是罕見的“三猴”迎新春。
古代計時方法是十分復雜的,就拿紀年法來說,除了上述天干地支法,還有王公年次紀年法,如“魯僖公三十三年”;年號紀年法,如“慶歷四年”;生肖紀年法,如“猴年”;民國紀年法,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紀元為民國元年。
再來說記時法,遠古時期,人們主要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所以古書上常常出現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舉。太陽正中時叫日中,將近日中的時間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做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孔雀東南飛》有“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詩句,就是這對段時間的確切描繪。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詩經》上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雞鳴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繼的兩個時段名稱。昧旦是天將亮的時間,又叫“昧爽”。古書還常提到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后來時間更為精確,用干支表示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兩小時,這才有了古裝劇里“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的臺詞。
湯彬如一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終身的理想是教書育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因而他愛校如家,愛生如子,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要求嚴格。凡是他的學生,不管成績優劣,個性強弱,他都一視同仁,有教無類,有問必答,有難必解,有困必幫,常給貧困學生以經濟援助。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他總是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而對自己,他嚴于律己,更不表功,不寫“在班主任領導下”,不請學生代購商品,不接受學生的禮物。為不增加學生負擔,2009年,他患肝癌去上海做手術,事先不告訴學生,待他病愈回南昌,學生去看望他才說在上海治病順利。
我和湯彬如既是親戚又早年共過事,都住在南昌市中心的南湖路畔,相距才千米,故來往較多。他終生未娶,一心撲在教書育人和著書立說上,筆耕不輟。他的居室一寢一廳加上廚、衛才30來平方米,擺著一張已有60年歷史的木板床,一臺洗衣機改裝的儲物柜,生活十分樸素。雖是陋室,但因他至今還與200多名學生保持聯系,他的親朋、學生常來看他,這兒也就“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了。親情友情濃郁,房間里時常充滿熱鬧溫馨。
我每次和湯彬如聚會交談,他總是興致勃勃告訴我,他的學生像親人一樣關心他。他說,胡淑萍是他教過的一名學生,得知他生活有困難,她畢業后第二年就主動上門為他洗衣、被,3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遇到湯老師生病,胡淑萍和愛人都會第一時間趕來,然后送他去醫院,做飯陪護,輕言細語安慰,送去親人般的溫暖。他教過的另一名學生,今年57歲的趙粵民,自己身體羸弱還常去看望他。每年春節前,她都會帶領丈夫、兩個女兒來到湯老師家搞大掃除,把湯老師住房的門窗、家具、炊具、地板……擦洗干干凈凈。幾個小時后的勞動加之天寒水冷,趙粵民一雙手凍得通紅,湯老師看著十分心疼,就叫她休息,烤烤電暖器。她笑道:“不冷不累,幫老師做家務就是心里順暢。”
湯彬如曾擔任過南昌教育學院的首屆(1985級)政教班班主任,又教政治課。幾年師生相處,情深意篤。該班學生無論是在校還是畢業工作了,27年如一日與湯老師保持聯系,親密無間。學生畢業后每次聚會,都會邀請湯老師參加,共享歡樂。分在南昌工作的學生常去看望他;每逢春節,學生或登門拜年,或寄賀卡,或打電話拜年。遠在廣東省中山市教書的黃娜,每年回南昌探親,必來看望湯老師。更令他喜悅的是,學生們都把他當親人,遇有好事向他報喜:如盧正太的兒子結婚,女兒出嫁;趙粵民的女兒考上大學;鄒寅岳辦工廠;官林安、熊正昌、陳至英喬遷新居等,都在第一時間給湯老師報喜,有的還特邀他去玩。更令湯彬如感動的是:在他從教50周年(2002年)和60周年(2012年)時,學生們相邀一起為他舉辦慶祝活動。2012年8月12日,由南昌教育學院首屆政教班學生30多人發起,并特邀湯彬如在南昌一中、南昌師范、高安中學教過的學生代表,共計40多人,在南昌五中隆重舉行“湯彬如從教60周年暨南昌教育學院八五級政教班同學畢業25周年”慶祝活動。會議由從廣東省惠州市趕回南昌的盧正太主持。活動現場,章躍進、管步軍、漆松林、劉言成、章啟明等同志先后講話,熱烈祝賀湯彬如老師從教60周年,并向他敬送匾額、條幅,還有大紅花。中午,章躍進在餐館設宴熱情招待與會貴賓、同學和他們尊敬的湯彬如老師!
會后,該班同學考慮湯老師年事已高(80歲),又是孤居,還患慢性病,諸多事令人擔憂,他們決定由自發性關心他轉變為職責分明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關心,即輪流為湯彬如老師值班,每月有一個人照看,并在同學通訊錄別注明:“當月值班同學月內至少看望湯老師一次,一周至少打一次電話;如果當月值班同學自己有特殊情況,必須和其他同學對調或請其他同學幫忙;遇湯老師有什么特殊情況,值班者要負責通知所有同學,大家前來幫忙……”字里行間洋溢著學生對恩師敬愛的深情。他們是這樣說、這樣寫的,更是這樣做的。
湯彬如對學生的無比關愛的深情,學生為他做實事、好事,他都一件件記錄在案。那本記事本密密麻麻地記載著:
1991年春節,我家自來水管凍住了,陳至英前來幫我給自來水解凍。
1993年春節,我遷入南湖路2號時,夏建南帶該班學生來給我搬家;我的論文英文稿要校改,2011年我寫的回憶錄《回首往事》要設計封面,又都是夏建南從他所在學校請來專業老師,一一為我辦妥。
每當我寫論文需要資料時,徐蓮就請她丈夫從大學圖書館找好并送來;每當我要去外地參加學術研討會,方小安就會主動為我購買火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