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22:05: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日文化交流論文,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翻譯 文字詞匯 思維習慣 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12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on Japanese in Japanese Translation
LI Yan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Abstract To do a good job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not only to grasp the text, vocabulary and grammar, but also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thinking expression have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f only rote lexical meaning, Chinese thinking habit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will be affected, so the translation,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terference Chinese to Japanese factors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translation; word vocabulary; thinking habits; national culture
日本與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在語言文字方面,日語充分吸收的漢語文字精華,兩種語言有著跟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相處之處,但漢語與日語的語言特征又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漢語屬于孤立語,依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語法關系,語序相對固定。而日語屬于粘著語,通過助詞確定句子成分、句子含義,語序相對靈活。在翻譯中,漢語對日語有大的影響,有好的影響同時也有壞的影響,本文從文字詞匯、思維習慣、民族文化等方面淺談在翻譯中漢語對日語的影響。
1 漢語文字、詞匯對日語翻譯的影響
1.1 日語文字由來
據(jù)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前日本沒有文字,直到我國漢字傳入日本,日本才有了文字。漢字傳入日本后,不僅成為了記錄史實的文字,也是一般學者用以寫作的文字,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豆攀掠洝肥侨毡竟糯谝徊渴窌?,書中有1507個漢字,《日本書紀》是日本第二部史書,書中有3513 個漢字,[1]根據(jù)《古事記》、《日本書紀》等記載,于應神天皇十六年,《論語》、《千字文》等漢文書籍,伴隨著冶金、紡織、農(nóng)耕等漢文化傳播到日本,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xù)的漢字文化區(qū)。經(jīng)過幾世紀的發(fā)展、完善直到7 世紀漢字才正式成為日本的文字。漢字傳入日本后,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也促成了日本人借用漢字草體創(chuàng)造了平假名和借用漢字楷體的偏旁部首創(chuàng)造了片假名。雖在1866年,一些日本文字改革者主張廢除漢字,但至今近150年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除,日本政府還規(guī)定了1945字為常用漢字。因此可見,漢語對日語文字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1.2 漢語文字、詞匯對日語學習正遷移
當漢語的某些特征與日語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時,就會產(chǎn)生正遷移的積極作用。因為漢字傳人日本是在漢朝以后,所以可以說日本人最早接觸到的漢字字體大部分是c現(xiàn)代漢字字體同形。日文里很多的詞匯與漢語詞匯是同形同義詞的,如:
(1)描述自然現(xiàn)象的名詞:春、夏、秋、冬、天氣、風、雨、雪、霜、雷、梅雨、臺風;(2)描述事物的名詞:山、水、溫泉、公園、學校、食堂、銀行、船、廣告、音樂;(3)方位名詞:東、西、南、北、中、前、后、左、右;(4)地點專有名詞:中國、日本、北京、東京、上海、西安、廣島、京都、名古屋、奈良;(5)動植物名稱:虎、犬、魚、貓、鳥、松、梅、竹、花;(6)家庭稱謂名詞:父、母、兄、弟、姐、妹;(7)固有名詞:京劇、故宮、太極拳、歌舞伎、富士山、柔道、相撲;(8)生活物品名詞:電話、雜志、椅子、眼鏡、傘、車、壽司、茶、紅茶、綠茶;(9)身體部位詞匯:目、鼻、耳、齒、舌、手、口、肩、胸、腹、唇、發(fā)、腰等這些詞匯對日語學習產(chǎn)生了正遷移作用,給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和優(yōu)勢。可以說漢語的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日語的學習,所以在翻譯中要積極發(fā)揮母語優(yōu)勢,提高其對日語漢字詞匯的理解和運用。
1.3 漢語文字、詞匯對日語學習負遷移
當漢語與日語的差異微妙時,而學習者仍舊依賴母語的特征來做出錯誤的判斷時,往往產(chǎn)生負遷移作用。如:“娘 、丈夫、人參、手紙、汽車、看病、親友、兄弟”這些詞與漢語的意思大相徑庭,若不加以重視,直接套用漢語思維,在翻譯時很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如日語中的“丈夫”,對于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第一反應就是中文里“妻稱夫為丈夫”的意思,但日文里是“堅固、結(jié)實、健壯、健康”的意思,兩者一對比就發(fā)現(xiàn)意思迥然不同,若平日里不夠重視,很容易出現(xiàn)笑話。
例:「k明王エジソンは小學校に3ヶ月しか行っていない。自分もM學しないでヘドロを研究しようとQ心し、^に通って勉し、何十Nものa品をそろえ、舛趣冉Mみ合わせを浹à勝ら木材のかすやヘドロに混ぜる研究に沒^した。[2]
有漢字的地方,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基本上可以很輕松翻譯出來,但有兩處會被漢語誤導,吃閉門羹,第一處是“勉”,從漢語的角度來看,是“難為情”的意思,可日語里是“學習”的意思;第二處是“沒^”,漢語字面意思是“沒有腦袋”,正確的日文意思是“埋頭苦干”。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有些詞匯形同但意思天壤之別。所以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時,要刻苦專研、嚴謹篤學,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2 漢語思維習慣對日語翻譯的影響
2.1 語序的困擾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更是一種思維轉(zhuǎn)換活動。在翻譯中,若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日語表達,會發(fā)現(xiàn)翻譯出來的句子不通順,難以理解中心意思。最明顯的差異是漢語里句子主干順序是“主謂賓”,而日語是“主賓謂”的順序,因此在翻譯時,不能受母語定勢思維,要靈活調(diào)整語序,以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清晰轉(zhuǎn)達語言內(nèi)涵。
例:私は日本Zを勉しています。
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我正在學習日語。若按照中文思維表達方式,直接按字面語序翻譯就會出現(xiàn):“我日語學習正在?!狈g后,完全不知所云,沒有達到翻譯的最終效果。
再例:何をしますか。
抗戰(zhàn)片里常有這么一句滑稽幽默的臺詞:“你什么的干活?”經(jīng)常有人有聲有色地模仿,并樂在其中,沒學過日語的人,一笑而過。學過日語的人,知道這是個病句,只因日語的語言思維表達與漢語表達有區(qū)別,日語是“主賓謂”結(jié)構(gòu),而主語很多時候又會省略掉,所以根據(jù)漢語的思維邏輯,正確翻譯是:“你是干什么的?”
2.2 助詞的困擾
日語是粘著語,依靠助詞或助動詞的粘著來表示每個單詞在句中的意思,因此要想學好日語,掌握助詞和助動詞的用法是極其重要的。日語常見助詞有:“は、を、か、の、で、も、と、へ、に、が、から、まで”,每一個助詞都有各自的用途,且每一個助詞有好幾種甚至十多種用途。
如:“に”的用法就有十六種之多:(1)表存在的場所:機の下に貓がいます;(2)表動作的時間:今朝7rに起きました;(3)表動作的到達點:自榆に荷物をdせる;(4)表變化的結(jié)果:轆解けて水になる;(5)表動作的目的:晝ごを食べに行く;(6)表動作的對象:IHにを欷堡?;?)表比例、分配的基準:Lに1回デパ`トへ行く; (8)表比較評價的基準:私の大學はkに近いです;(9)表原因:家屋がいLに倒れた;(10)表理由:お土bに衣をIった;(11)表并列、添加:いつも青い上著に赤いネクタイという格好をしている;(12)構(gòu)成主語、表示對主語的敬意、或?qū)χ髡Z有某項能力:私にはこの本がgだ;(13)表示被動句中施動者:子供が犬に咬まれた;(14)表使役對象:學生に本をiませる;(15)表對動作的強調(diào)(動詞連用型+に+同一動詞):待ちに待った夏休みがやっと來た;(16)表語氣緩和(用言+に+同一用言):痛いには痛いが、我慢するしかない。
由此可見,日語助詞的用法是豐富的、靈活的,日語語言思維跟漢語語言思維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翻譯時切記不能忽略助詞的意義,或只單純記憶一種用途而忽略其他的意義用途,而憑漢語獨立語思維去猜測、揣摩句子意思。助詞是日語區(qū)別漢語的一個顯著特征,所以助詞的用法和意義的掌握是學習日語的重中之重。
2.3 曖昧語的困擾
日本人說話含蓄、委婉、t和,喜歡繞圈子;而中國人說話直爽,清晰表明態(tài)度。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 日語表達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曖昧。曖昧的語言反映了日本人崇尚“和諧之美、不完全之美、朦朧曖昧余韻之美”。[3]日本人不論說話還是寫文章,甚至在正式的場合、文件當中,都使用讓人模糊、似是而非的曖昧表達。對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在翻譯時很困擾,拿捏不了尺寸,很難翻譯出日本人的內(nèi)心情感。這種曖昧表達與歷史、社會文化、人文情懷、審美觀念等息息相關,日本人很重視這種曖昧表達方式,被認為是最美的最優(yōu)秀的語言。日本人甚至在學術論文中也用「であろう等推量、不確定的表達口吻,雖備受國際爭議,但日本人仍然堅持著這樣的表達方式,足以顯示曖昧語的魅力,可以說曖昧語是國民文化,根深蒂固,所以在翻譯日語時,要特別重視這樣的語言表達思維差異,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語言表達特征。
例:(1)あした、雨が降るかもしれません;(2)あの人は教授でしょう;(3)もう八時になったから、先生もまもなく來るだろう。
句子中“かもしれません、でしょう、だろう”是最典型的曖昧語,用推斷的、不確定的語言表達方式來避免武斷,有尊重他人之意,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日本人使用這種曖昧的表達方式是為了避免傷害他人。
3 民族文化對日語翻譯的影響
語言不僅是符號,也是文化載體,受社會習俗、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與制約,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中日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異,時常出現(xiàn)一些誤解甚至沖突。不同的民族孕育不同的文化,中日兩國就是在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中形成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日本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文化和島國文化國家。很多詞匯與海洋和魚類相關。而中國屬于大陸文化,很多詞匯都有著大陸文化的印記。
如中國人用“揮金如土”這個成語來形容“人花錢慷慨或揮霍無度”,而日本人會說“をんでみたいな”,大致翻譯出中文就是說“像喝水似的”。如腳掌或腳趾上角質(zhì)層增生而形成的肉刺,中國人形象地稱為“雞眼”,這是因為大陸文化以農(nóng)牧為主;而日本是海洋文化,接觸魚較多,故稱之為「魚目。[4]不同國度由于歷史、地理環(huán)境、等不同,所孕育的文化、語言也有差異,在翻譯時,要注意中日文化差異,提高文化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才能更好地從事翻譯工作。
4 結(jié)語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翻譯發(fā)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作為譯者,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技能,還應深入了解語言文化的方方面面,克服文化障礙與差異,以達到兩種語言更好的交流。
基金項目:右江民族醫(yī)學院2016年度校級科研項目(一般項目yy2016sk012)
參考文獻
[1] 王力.漢語對日語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Vol.21(5):3-28.
[2] 李虹.小議日漢翻譯中的幾個難點[J].文教資料,2011(3):34-35.
她就是加代子,她相信“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逆轉(zhuǎn)人生 由茶而來
加代子的家鄉(xiāng)在日本大阪,一個美麗的島嶼城市。父親比母親整整大12歲,父親是 “反政府分子”,因此進過監(jiān)獄;母親是學者,戰(zhàn)爭后回國艱難發(fā)展就業(yè),由于政治原因變窘迫的家庭景況讓加代子和兩個哥哥都有很強烈的獨立意識,加代子從小就想出國留學開始獨立的生活,基于家里只有一個女兒,父親實在是放心不下,只得作罷。
像大多數(shù)的日本女性一樣,活到30多歲,加代子仍然“以夫為天”,丈夫有外遇,對她冷臉相向,也忍氣吞生、粉飾太平。但是,終于有一天,父親的一句話,改變了她的人生,他說:“盡管你已經(jīng)不年輕了,但你仍有能力改變你的生活。”
時隔不久,一位婦人給加代子看相,當她看到加代子第一眼,就肯定地說:“你的根不在日本,在中國。”
也許是機緣巧合,離婚后的加代子在命運的推動下,只身來到北京,她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學習中文,她的想法很簡單,只想找一家日本人少的學校。在北影,她沒有親戚,沒有朋友,偶然的認識了趙薇。趙薇被這個執(zhí)著的日本女子吸引,常常在生活上給予她照顧,并帶她去茶館喝茶。第一次喝茶,加代子就被滿桌精巧的茶具吸引,她由最初對茶具的喜好,漸漸的迷戀上了茶道。蛻變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茶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她逐漸恢復了平靜自信,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歸屬感。
占盡四大幸事的男人
他稱她是“中日民間友好文化的使者,在有生之年搭起民間友誼的橋梁”,又戲謔她說:“間諜工作做到內(nèi)部來了?!?9年至今,他們已經(jīng)波瀾不驚地度過了7年婚姻。石先生是加代子的現(xiàn)任丈夫,至今,他保持著中國國籍,加代子也仍保留日本國籍,他們并不打算要個孩子,認為“這樣的生活正正好”。
當問及中日的文化差異是否在生活中造成障礙時,他毫無困惑:“文化差異肯定是有的,但沒有構(gòu)成障礙?!背踅佑|加代子的時候,石先生就已經(jīng)在心里有所準備接受差異。
“中國的茶,法國的衣,美國的洋樓,日本的妻。”男人的四大幸事,除了住的不是美國的房子,幾乎石先生都有了,“但是現(xiàn)在中國的房子也不比美國的差啊?!毖韵轮馐钦f,男人的幸事都給他占了,對生活,真是沒有可抱怨的了。
茶道 人道 人生道
茶道精神有四:“和、敬、清、寂、”其中, “敬”是加代子對中國最深的感觸。生活上、工作上,互相尊敬,男女之間的尊敬,尊敬長輩,中國人的好客,這一切都對加代子有著很深的影響,包括在茶道里,也滲透著敬客的方式。
原來在東京的生活,工作于大公司,節(jié)奏快壓力大,雖然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感覺很空虛,尤其是婚姻的不幸福,更加重了加代子對生活的懷疑,接觸中國的茶文化,學習茶道,她發(fā)現(xiàn)自己慢慢開始改變,她可以很靜心地去讀書,她愛上了茶道,并立志將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她還就此寫了篇名為《日本有可能再次掀起中國茶熱》的論文,加代子說,早在唐宋時期,日本就曾掀起中國茶熱,那時中國茶只有日本的皇家和高級僧侶才有權享受,后來空海和尚從中國留學后帶回茶種,日本這才逐漸茶源多起來,再后來才有的現(xiàn)在建立起的日本茶道文化?,F(xiàn)在日本人對茶的了解仍停留在唐朝時傳入的那些,并不了解中國的泡茶方法,也不了解現(xiàn)在中國有這么多品種的茶。
一半北京 一半東京的雅適生活
他們在東京的家,是一面朝山一面靠瀨戶內(nèi)海的兩層樓。為了方便母親的起居,加代子和先生住樓上,母親住樓下。樓下一條小石子路,上面淺淺的鋪著“曲徑通幽”的字樣,這條路一直從家通往石先生親手搭蓋的“燕京茶室”。“燕京茶室”的擺設相當中國化,來的有加代子的學生,也有一些過客,在這休憩。曾有一位日本老板來到茶室,感慨地對加代子說,來這里靜靜地坐一天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p>
東京的日子,加代子教授茶道,石先生則教學生中文。
關鍵詞: 近代以前 日本人 中國觀 變遷
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里,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一直處在中國文明的輻射之下,對中國及中國文化深懷“崇仰”之情。隨著日本同化他們引進的事物并將其轉(zhuǎn)化成自己與眾不同的文明時,這種自卑感才漸漸地消失。誠如美國的日本學學者賴肖爾(Edwin O.Reischauer,1910-1991)所說:“在歷史上日本人對其他國家的態(tài)度猶如一個鐘擺,晃動于自卑感和優(yōu)越感之間?!保?]P23縱觀近代以前日本人中國觀的變遷,16世紀中期以前,由于兩國文化的巨大落差,日本人對中國充滿了憧憬和向往之情。但隨著日本獨特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日本人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中國的崇仰之中又加入了疏離的成分。這也表明“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認識就建筑在國內(nèi)外形勢的變化而形成的新的價值觀基礎上。它以歷史、文化為其出發(fā)點并最終回到各自國家利益的追求上”,[2]而日本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一、美好的“常夜國”
漢晉時期,日本人對中國的認識是較模糊的,但卻十分向往中國?!八麄?指日本)把傳來稻米的西邊(指漢朝)看成是美好的樂園,把中國稱為‘常夜國’”,[3]P183看得出古代日本人對中國充滿敬畏。首先,古代的日本及日本人急切地想了解中國,渴望與中國交往。公元1世紀時,日本列島出現(xiàn)了許多部落國家,為了與中國取得聯(lián)系,北九州一個小國的國君就下令造大船,船造成之后取名“天鳥船”,這只船載著幾個日本人來到了漢朝設在朝鮮的樂浪郡。由于當時的日本沒有文字,關于這一次出使沒有留下任何記載。這正是《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4]P1658從這句簡單的記載當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日本正處于列國時代,而其中的一些國家向往中國、敬畏中國,盡管隔著茫茫大海,但仍然每年來中國朝貢,以得到中國的垂青?!逗鬂h書》也有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5]P2821這一記載后得到證實?!度龂?魏書?倭人傳》又有記載:“魏明帝景初二年(按:公元238年)六月,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首次派遣難升米、都市牛利等為使臣前來魏國‘求詣天子朝獻’贈送男女奴隸十人,斑布二匹二丈。十年間,邪馬臺國先后四次遣使至魏,贈送倭錦、馬矢等。”[6]P857這些記載實實在在體現(xiàn)了日本與中國交往的渴望。
其次,日本渴望吸收中國先進的文明。古代日本人渴望與中國交往并不僅僅為了到達中國,而是想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來滿足自己社會的發(fā)展?!皻v史上的日本曾長期醉心中國,將中國文化不遺余力輸入日本”。[7]P26漢代時,古代日本還處于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古代日本人目睹了中國統(tǒng)一的國家組織和繁華壯觀的城市,“遠比他們當時紡織品華貴得多的絲織品、象征權威而又工藝精湛的銅鏡等,引起了他們學習中國的文化的巨大興趣”。[8]P65他們對中國文化無限向往的心情表露無遺,他們“希望政治上要像中國那樣統(tǒng)一的國家組織,經(jīng)濟上要過像漢人那樣燦爛的文化生活”。[9]P18日本與中國接觸后,高度發(fā)達的中國封建文化對日本產(chǎn)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五代倭王(贊、珍、濟、興、武)都向南朝的劉宋朝廷遣使求封”。[10]P8日本也不斷地汲取著中國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諸如漢字、生產(chǎn)技術、典章制度等就是此時期中國觀的產(chǎn)物。
二、繁盛的“唐國”
中國隋唐時期,日本人對繁榮昌盛的中國十分仰慕,他們認為“古代中國擁有非常先進的文明,對日本來說,學習中國,是一個莫大的恩惠”。[7]P27此時的日本統(tǒng)治者們熱切希望前往當時堪稱東方文化淵源的中國,以便直接吸收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更多地汲取中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等生產(chǎn)技術。這樣就促成了這一時期遣隋使和遣唐使的發(fā)生。日本朝野對此一直極為重視,每次遣使團均經(jīng)過精心策劃和組織,傾注國力派出龐大的官方使團出使中國,全面向中國學習,大規(guī)模地汲取中國先進文物制度和思想宗教等舉措就是這種中國觀的產(chǎn)物。
1.頻繁遣使隋唐。隋朝38年間,日本政府有4次遣使到隋朝。第一次是公元600年,日本使者向隋煬帝介紹了他們國家的情況。第二次是公元607年,小野妹子為大使,攜國書前來,正式提出建立邦交關系。第三次是公元608年,也是小野妹子為大使。第四次是614年,大使為犬上御田鍬,副使為矢田部造。唐朝時,日本從公元630年正式向唐朝派出遣唐使,一直延續(xù)到公元894年?!艾F(xiàn)已查明這時期日本向中國派出遣唐使達19次之多,其中除去3次‘送唐客使’和1次‘迎入唐使’以及2次任命因故未成行外,正式來華的有13次”。[10]P17-18除了這19次遣唐使之外,在中國的文獻中還有7次非官方的日本人唐朝之行。
2.汲取中國隋唐先進文化。日本推古朝(公元593至628年)圣德太子(推古女天皇的廄戶王子,公元574-622年)仰慕中華文明,積極開展與中國的交往,其在攝政期間數(shù)次派人使隋就是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的具體實現(xiàn)。他還選派大量留學生來中國,研究和學習中國文物制度、文化典籍,如儒學、中國化佛教、文學藝術等,希望得到中國的文明教化,建立像隋那樣的國家?!半S著遣隋使留學生的回國,這種愿望更加強烈,已經(jīng)達到無可遏止的程度”。[9]P61這主要是日本在獲得統(tǒng)一之后,急需引進中國先進的國家制度,以便改革內(nèi)政,抑制豪強氏族勢力,建立像中國那樣的中央集權國家。因此把中國當做自己的楷模,加以崇拜。日本對大唐帝國高度發(fā)達的生產(chǎn)力和先進文化的崇仰尤為突出。這因為唐朝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度發(fā)展,法制完備的封建大國,“成為屹立世界東方的亞洲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自然成為周圍國家無限向往的所在”。[8]P101這就促成了遣唐使的發(fā)生。在長達300多年的遣唐使活動中,涌現(xiàn)出了一批唐文化的優(yōu)秀傳播者。在此推動下日本決心建立以“大唐國為藍本”的天皇制國家。
3.往來中國的日本留學生、學問僧等人員的增多。隋唐時,除正式外交使臣之外,還有留學生和學問僧頻繁來到中國,他們以滿腔熱情向中國學習。日本來唐的留學生、學問僧,“根據(jù)中國學者胡錫年先生的推算,其總數(shù)估計在二百余人或三百人左右”。[11]P67其中留學生和學問僧中最著名的兩個人就是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zhèn)洹K麄儍蓚€人的中國觀可以說是當時的日本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吉備真?zhèn)鋬A心于中國文化,學有所成后回國;阿倍仲麻呂則仰慕大唐文化,終身仕唐。
三、戰(zhàn)亂的國度
宋元時期,中日之間的互相認識深度呈現(xiàn)出起伏,其中日本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一方面,日本對吸收的隋唐文化進行消化、創(chuàng)新,自以為已經(jīng)汲取盡了中國的所有先進文明成果。這種心理催發(fā)了他們樹立自我形象的意識。另一方面,唐朝衰落后,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割據(jù)時期,宋朝建立后,中國雖恢復了統(tǒng)一,但北方興起的遼、西夏、后金與宋形成對抗,戰(zhàn)亂不斷;之后就是元朝的征戰(zhàn)。日本對此采取非常保守的鎖國主義的對外政策,中日之間的正式外交基本中斷。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與以前充滿敬畏的態(tài)度有著明顯不同。
1.此時的日本對中國采取了疏遠的態(tài)度。五代時期的吳越國王為了繼承和保持唐代與東海各國的貿(mào)易關系,采取了積極的態(tài)度,對日本也是如此。據(jù)說“公元936年,吳越商人蔣承勛受吳王的委托,帶來送給天皇及左右大臣的信件和特產(chǎn),以求同日本建立正式的往來關系。對此,日本退回了送給當時朱雀天皇的禮物,并由左大臣藤原中平回信給吳越王”。[8]P136但是,即使雙方有書信往來,也沒有采取正式國書的形式,書信的署名都由左大臣或右大臣來寫。從書信的內(nèi)容來看,如公元953年右大臣藤原師輔的回信中說道:“抑人臣之道,交不出境,錦綺珍貨,奈國憲何?!笨梢钥闯鲞@種應酬方式是迫不得已的,態(tài)度是冷淡的。[12]P119還可以看出“決定停止派出遣唐使的日本,不想與吳越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只通過吳越國的商人傳遞國書和信息,保持著半官方的聯(lián)系”。[13]P137這意味著,日本政府擔心在唐滅亡后五代十國格局的情況下,如果同吳越國建立友好關系,也許會被卷入中國的紛爭,而使日本政局受到影響,于是對此采取了消極的外交方針。
2.日本自我意識增強,希望樹立自己的國家形象?!半S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日本列島上有了統(tǒng)一的國家和一定程度的文明,也培養(yǎng)了民族的自尊感,不再以接受中國統(tǒng)治者的冊封為滿足了”。[14]P140的確,日本人的這種自我意識自隋時就開始出現(xiàn)。他們對隋唐視其為東夷小國產(chǎn)生的一種抗拒心理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公元607年日本國王遣使小野妹子來華,其所獻的國書中就不再使用過去那樣的“貢”、“獻”等詞,而是用了對等的稱呼:“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說明日本一面向往中國文化,極愿汲取,而另一方面又始終尊重自己國家體面,對隋堅持對等態(tài)度”。[3]P187現(xiàn)在看來,日本國書的用語顯露出了日本想與中國平起平坐的意識。
公元1078年,赴日貿(mào)易的宋商帶去宋帝賜日本國大宰府令藤原經(jīng)平的牒狀和禮物。牒狀和禮物送到京都后,頓時引起日本君臣的狐疑,被看作是當時的朝廷大事。因為在日本看來中國與日本早就沒有了外交關系,現(xiàn)在為什么宋朝頻頻送來牒文和禮物?對此日本政府又討論了五年,“最后決定一項原則,只回信不回贈禮物”。[12]P144元朝時,忽必烈曾幾次修書日本,“以武力要挾日本效法高麗,以通和好”,[12]P75,P80但日本對此態(tài)度冷淡,并且不甘稱臣,結(jié)果導致了元朝的3次征日。
四、巨大的他者――中國
16世紀中期起,日本人意識到了西方文明的先進性。相較之下,中國傳統(tǒng)文明便顯得不合時宜。但對于日本來說,中國依然還是巨大的國家,不過隨著日本自己已形成的獨特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影響,日本也在努力地強調(diào)自己及其文化的獨立自主性,而不將中國他者化就不能順利達到,因為“日本文化特別是成文書記文化來講,中國及其漢字文化正可謂是一個作為前提條件的巨大存在。如果沒有中國文化這個前提,日本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15]P7818世紀之后,受西方文明的輸入和日本人對外認識發(fā)展,日本將中國排斥在外,而日本成了中華文化的代表,也就是說把中國他者化了。
1.日本重新看待中國及世界。隨著接觸到的西方及西方文明的增多,日本人對世界的認識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西方文明的登陸,使日本人對世界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迄今為止三分天下的天竺(印度)―大唐(中國)―日本觀念當中,古代印度的地位被技藝精良的西洋人所取代。新的三分天下結(jié)構(gòu)成為中國―西洋(泛指歐美)―日本的圖式。”[16]P224這一變化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變化。通過后者不難看出,日本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一個更為重要的位置。在此之下,“日本強調(diào)其文化的固有性,試圖將自己與中國文化區(qū)別開來,并確定日本文化的同一性”,[15]P80其中以18世紀中期的賀茂真淵和本居宣長的言論極具代表性。賀茂真淵認為大和文化優(yōu)越于漢文化,本居宣長則對中國文化進行批判。這樣中國對日本來說就成了異質(zhì)性的他者。
2.構(gòu)筑日本式的“華夷秩序”。古代日本自與中國交往以來一直處于“華夷秩序”之中,受惠于此。明朝時,足利義滿雖然接受過中國冊封的“日本國王”,但是從德川家康(1542-1616年)開始,幕府統(tǒng)治者就有意識地擺脫文化上從屬于明朝的地位,構(gòu)筑將朝鮮、琉球、荷蘭、蝦夷乃至中國置于從屬地位的“小華夷秩序”。幕府把朝鮮、琉球確定為“通信之國”,把中國和荷蘭定位“通商之國”,這樣以日本為中心把鄰國劃分成了不同的層次。在同朝鮮進行交往時自稱“日本國大君”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斑@個新稱呼具有德川家康在以自我為中心設定國際秩序的過程中,把自己作為日本國統(tǒng)治權與外交權的總攬者而定義的含義”。[17]P162此后日本在對外事務活動中,要求各國使節(jié)實施“服屬禮儀”,按照日本的禮節(jié)進行朝拜,通過這些來增強社會各階級的國家意識和“華夷觀念”。至江戶時代后期,日本的國粹主義有所膨脹,其特點是“謳歌作為‘神國’的日本,認為日本理應統(tǒng)治世界,這種日本至上、天皇至尊的觀念,既是對西方列強東侵的一種反應,也是對日本‘文化母國’――中國的一種抗拒式回應”。[18]P608
綜上所述,近代以前,日本人的中國觀處于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但就總體而言,近代以前日本人的中國觀仍是以尊敬崇拜為主流,對中國文化存在著較為強烈的認同感,并且體現(xiàn)了對中國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這就造成了古代歷史上日本人的中國觀比較容易走向極端,難以保持持平之論。
參考文獻:
[1][美]賴肖爾.當代日本人:傳統(tǒng)與變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王屏.論日本人“中國觀”的歷史變遷[J].日本學刊,2003,(2).
[3]呂超.外國人的中國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4]班固.漢書?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99.
[5]范曄.后漢書?島丸鮮卑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1999.
[6]陳壽.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北京:中華書局,1999.
[7][日]吉田茂.激蕩的百年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8]王曉秋,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大系:歷史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日]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0]姚嶂劍.遣唐使[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11]中國日本史研究會編.日本史論文集[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
[12][日]藤家禮之助.日中交流二千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13]張聲振.中日關系史(卷一)[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4]汪向榮.古代的中國與日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
[15]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6]葉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起源;種類;紋樣
眾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在日語中,叫做“著物”。明治維新后,日本與西方國家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為了體現(xiàn)日本的民族特性,而且日本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屬于“大和”民族,一方面可以與西洋的“洋服”相區(qū)分,另一方面又可以作為日本的服飾方面的代名詞?!昂头币辉~由此誕生。和服除了保暖功能,護體功能之外,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對于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左右,據(jù)我國的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毋須量體裁衣。”這應該是就是和服的原型了。4世紀以后的人物服飾形象與朝鮮的樂浪和通溝出土的壁畫中的形象相似,由此可以推測當時日本服飾是經(jīng)過朝鮮半島傳入的胡服系的服飾。之后中國唐代服飾對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天皇下令,全國上下開始穿類似于隋唐式樣的服飾。和服是在平安時代形成特色并逐漸趨于成熟的。到了室町時代,一種帶有隋唐服飾特點的日本獨特的民族服裝,即和服完成了演變并最終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幾乎再沒有較大的變動。
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維新之后,上層社會中的男士開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稱的“洋服”。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由于當時的婦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動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殘傷。此后,日本婦女才逐漸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裝。不過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愛,無論是在節(jié)日慶典、畢業(yè)典禮、婚禮、葬禮或是在慶祝兒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場合之上,隨處可見身著傳統(tǒng)和服的人們。
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較單調(diào),多深色,腰帶細,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樣,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jié)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fā)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留袖和服分為黑留袖和色留袖,黑留袖是已婚婦女在慶典中的正式禮服,基本為黑色,上印五紋,下擺的紋樣華麗,格調(diào)高雅,題材多寓意吉祥。除黑色以外的有色留袖都稱色留袖,用于披露宴和各種聚會。其下擺裝飾紋樣、衣服上的五紋,比翼縫合等都和黑留袖相同,帶子,拎包等附屬品必須在色彩、紋樣方面與服裝配套。振袖就是長袖,振袖的袖子長度可長到腳踝,是一種較有情調(diào)的和服式樣。是未婚婦女在成人式,畢業(yè)典禮,結(jié)婚儀式等重要場合穿的正式禮服,其中黑色的被認為是最高貴的,鞋、拎包等都要求盡可能的靚麗青春一些。訪問服,付下,與色無地也是和服中常見的樣式。訪問服也稱簡式禮服,一般在茶話會,聚會,訪問上司的時候穿著。其紋樣的面積較大,從胸前開始到后肩、兩袖下擺,而且要求衣服接縫處的紋樣不能間斷,紋樣題材無特別規(guī)定,但要高雅不落俗套。付下是一種與訪問服風格接近,但應用范疇更加廣泛的簡式禮服,付下紋樣是件料紋樣,紋樣依前后身、大襟和袖的不同位置進行安排。巧妙的運用布局和形,色的分配,使款式和紋樣能完美的結(jié)合。色無地是除黑色以外的單色和服,可用于喜慶和喪葬。紅色或艷麗色彩宜遠離不吉利的事。喪事中穿的要求是黑色的,和服帶也要用黑色。
對于和服的紋樣更是近年來日本服飾研究的熱點之一。日本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上的紋樣。源自于日本民族對于山水風土的眷戀及對人本精神與情境的感受,并隨著時代的風俗背景蘊育而生。和服紋樣極具裝飾性,色彩繽紛,造型豐富,一件和服展開來后就像塊畫布,上面形象構(gòu)圖完整,花卉、人物、風景、動物栩栩如生。故和服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賞花幕”。
由于日本民族生活在富有四季特色的自然風土環(huán)境中,自古以來接觸、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慢慢把自然融入生活,形成了日本民族形同身受的自然觀。因而,日本人很早以來就在文學、繪畫、工藝、染織方面取材于自然風光,從不同的季節(jié)變化里吸取營養(yǎng)來表現(xiàn)自然的美和纖巧。其中季節(jié)感濃厚的植物被運用得最多。春季多以櫻花和梅作為設計的主題;夏季則以清涼色系為主,采用菖蒲、水草加以嬉戲的魚兒和浪花;秋天采用、秋草等;冬天雪景和盎然挺立的松柏及其意象被較多地運用。
日本和服紋樣中有一類特殊的紋樣,它不是直接采取現(xiàn)實中的景物作為紋樣的素材,而是借用文學作品中描述的情節(jié)、場景、意象,通過提煉、萃取想象出的一種典型的象征圖形。同時將文學作品中的詩詞置換成服飾色彩。這就是所謂的“文藝紋樣”。比如依據(jù)《源氏物語》中某些章節(jié)設計的近江八景紋樣,是由落雁、暮雪、晚鐘、夜雨、夕照、晴嵐、歸帆、秋月這些故事中的場景凝練成的視覺符號,借紋樣以寄托人的憂郁和寂寞之情。
同時,日本廣泛引用中國元素。比如鴛鴦紋樣,雌雄相伴,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它作為夫妻和睦的象征。唐代的寶相花裝飾紋樣就是由牡丹或蓮花為母體,借鑒眾花形加工成的一種紋樣。其紋樣,吸取眾花的特點,簡練凝化。寶相花在日本盛行于天平時代,正倉院所藏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的背面為寶相花紋樣。唐時流行的連珠紋也在日本大受歡迎。連珠紋是由許多小圓形連接在一起再組成一個大圓形圖案。圖案以動物形紋為中心,鳥、孔雀、龍紋等動物紋樣運用得較多。比如法隆寺所收藏的四騎獅子狩獵錦,就是以聯(lián)珠花紋為主題圖案構(gòu)建的。
寬平6年(894年),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盡管奈良時代日本服飾仍然保留濃厚的唐風色彩,但在此后的歲月中,服飾紋樣逐漸邁向日本化。平安后期至鐮倉時代,日本通過吸收和消化中國紋樣,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日本服飾紋樣。室町中期以后,日本紋樣出現(xiàn)了荷、罌粟、百合等以單獨一種植物形態(tài)而形成的紋樣。這些紋樣開始廣泛應用于能裝束、小袖等裝飾上。出現(xiàn)了諸如紅白段花籃這樣用完整的大朵紋樣裝飾的能裝束。室町時代,海外民間貿(mào)易興起,日本從中國進口大量金斕、緞子、紗綾、白絹等生絲和制品。此舉促進了日本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使得紋樣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西陣人模仿中國的蜀錦,生產(chǎn)出“唐織”。作為能裝束的唐織,主要用于女演員的外衣上。其紋樣多以中世以后的傳統(tǒng)紋樣和中國輸入的紋樣為主,用金銀線繡出青海波、菱垣、七寶等,串聯(lián)起來作為背景紋樣,再通過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紋樣加以表現(xiàn)。桃山時代的和服紋樣,一方面處于打破傳統(tǒng)的重建時期,另一方面又在詮釋古典,使得內(nèi)在的傳統(tǒng)注入新生命。此時的和服紋樣恰到好處地對古典紋樣進行吸收和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思維的局限,使和服紋樣有了新的發(fā)展。比如花筏紋樣,巧妙地把櫻花紋、旋渦紋和竹筏紋組合起來,給人一種強烈的時光流逝的感覺。奈良曬、美濃絹、下野絹、八丈絹等織物盛行,極大地豐富了和服的類型、色彩與樣式。到了江戶時代,友禪染的發(fā)明,更加豐富了和服紋樣的種類。由于其制作工藝達到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使得相應的紋樣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約,推動了市民衣著色彩的多樣化。
結(jié)語
縱觀和服的起源,發(fā)展歷程,種類以及紋樣的歷史延續(xù),可以發(fā)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穿著舒適與美觀,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均對和服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偠灾?,和服既是外來先進文化影響的產(chǎn)物,也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杰作。(作者單位: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辛藝華日本和服手繪紋樣的審美特征[期刊論文]-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
[2]辛維金;吳銘日本傳統(tǒng)染織紋樣與其文化內(nèi)涵[期刊論文]-紡織科技進展,2005(01)
[3]崔蕾,張志春.從漢唐中日文化交流史看中國服飾對日本服飾的影響[J].西北紡織工學院學報,20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