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9 23:40: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氣安裝實訓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技術院校 電氣技術 實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48-01
電氣設備包括了以生產、傳輸、分配和使用為主的電能的應用和電工裝備等,是電能和電工裝備制造學科及工程領域內的總稱。電氣技術是一門通過電能、電氣設備和電氣技術等手段實現創造、維持與改善限定空間和環境的一門學科,電氣技術涉及的范圍及其廣泛,涵蓋了電能的轉換與利用、研究,電氣技術的教學包括了基礎理論的教學、設施設備的教學、技術的應用和實訓的教學等。本文主要以電工的實訓教學作為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從電氣實訓教學的重要性出發,分別從電工的實訓、電子技術的實訓、電氣工程的設計等方面進行實訓教學的分析、闡述和探究,從而提高電氣技術在實訓教學方面的質量和效率。
作為以電子電氣類專業為主的高職技術院校而言,提高學生的電氣技術在實訓方面是保證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對于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電子技術的實訓教學具有重要意義[1]。電氣技術是以電氣為主的一門新興學科,在電工裝備和工程領域之內具有重要作用,電氣技術所應用到的范圍十分廣泛。
隨著電氣技術的不斷發展,電氣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伴隨著數字化、模塊化、智能化及軟件化的各種電工和電子儀器及設備的發展,使得業內對電氣技術人才的專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電氣技術中包括的電工實訓、電子技術實訓和電氣工程設計的實訓等都是電氣技術實訓的關鍵實踐環節,這些環節對學生充分獲取學科知識、掌握學科技能,從理論轉向實際的應用和操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電工的實訓
作為電氣技術實訓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電工實訓是電子技術實訓中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電工技術的熟練運用為電氣技術的實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學生適應和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的關鍵手段。
因此在電工的實訓方面,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有以下幾點:一是熟練掌握常用的機床電氣的工作原理,正確并快速選擇常用的電工元件;二是熟練掌握典型機床電氣中故障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辦法;三是設計比較復雜的接觸器電氣控制系統型繼電器;四是能夠熟練操作和調節變頻器控制下的電動機的無級調速;五是會進行簡單的控制器(PLG)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技術的編程;能夠通過利用控制器完成常用機床電氣線路控制的線路的改造,掌握相對復雜的控制技術,在控制技術方面,必須掌握的是關于MCS-5I單片機的原理、結構、指令系統、功能擴展及接口等各種控制技術;六是理解單片機在機床控制系統中的簡單應用;七是借助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支持,熟練掌握現代化電子技術對電工、單片機等方面的控制和分析及其設計;八是借助和通過各種高科技軟件技術,包括CAPTURE、LAYOUT和PROTELL等軟件,在電子線路原理圖和印刷線路電板設計達到高度成熟的地步;九是能夠輕松運用PSPICE、EWB、MATLAB等軟件在電工實踐中進行電子線路的仿真設計[2]。
二、電子技術的實訓
通過電子技術的實訓,能夠提高學生在測試電子電路和電子儀器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通過電子元器件的識別、對電子元器件進行性能測試和多種電子電路性能指標的檢測等,得以強化和鞏固電子技術理論知識和基礎,熟練掌握電子技術的各種技術,為徹底掌握電氣技術的實踐,從事各種生產和科學研究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在高職技術類院校當中,電子技術的實訓對電氣技術的實訓教學起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具體的說,在電子技術的實訓過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較為熟練的拆接焊的能力;二是熟練快速的選擇常用的元器件、并對其進行檢測和篩選的能力;三是對簡單的裝配工藝進行編制、熟練安裝小型的電子電器元件;四是能夠正確使用和讀取儀器設備上的參數;五是能夠對電子電路和小型的電子產品進行控制和調節;六是能夠進行簡單的電路板的設計和制作;七是能夠熟練檢驗和校正小型的電子電氣產品;八是對常見的電子電路故障能夠進行分析并解決問題。
三、電氣工程設計的實訓
電氣工程的設計在電氣技術的實訓方面,主要是能夠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綜合應用,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在電氣工程的設計方面,需要對所設計的電氣工程進行資料的查閱、選擇合適的方案、設計電路、進行安裝并調試,經過這些具體的設計實訓,能夠讓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總結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鞏固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和實踐可以證明,通過電工實訓、電子技術的實訓和電氣工程的設計,能夠聯合多方面的綜合實踐,最終提高電氣技術的實踐和應用能力,提高電氣技術的教學實訓[3]。
要提高電氣技術的實訓,首先要理清實訓教學的思路,再按照清晰的思路一步步的進行教學,方能達到最好的實訓效果,一般普遍的實訓教學包括四個環節,分別是預習、理論的教學、實訓教學、撰寫總結報告。在預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和明確實訓教學的目的和意義;學好基本的工藝知識,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重視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重視實訓報告的總結等。
總之,只有把理論和實踐良好的結合起來,熟練的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當中,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成為頂尖級的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工建專委會會議報道[J].電氣工程應用.2011,02(02)
高職院校教育體系的形成促使高職院校教學模式不斷進步,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課程改革,可以促進新課程教學模式的建立,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學生職業技能力的提升?!敖虒W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從概念的建立,體系的構建到現今在各個學科教育中的應用,已經歷了10多年,“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既是課程建設與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作者近些年對《建筑電氣控制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持續進行并總結,基本形成以項目為引?I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改良和提升,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 課程定位分析
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主要培養能從事電氣設備、智能化設備的安裝施工、運行與維護、質量檢驗及工程管理工作,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督ㄖ姎饪刂萍夹g》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培養工程識圖的能力、動力設備安裝能力,并為電氣安裝工程施工質量控制、安全控制、工程施工圖預算、現場管理與資料歸檔等崗位能力提供專業基礎能力,在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課程內容、設計課程結構、建設課程資源、實施課程教學、開展課程評價、修正課程設計等環節和內容[1]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可以有效促進該課程的提升。
2 教學改革內容
2.1 教學內容項目化
教學內容上以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確定課程內容總體劃分為電氣元件的選擇、控制電路圖的識讀和設計、電氣控制系統安裝和調試,綜合考慮學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等職業能力的培養,確定了五個教學項目作為課程結構框架,每個項目知識點和技能點融入任務中,驅動教學過程。項目內容由基礎到綜合、由局部到整體,項目之間相輔相成具備連貫性。項目一(小車自動往返控制),在“單向運行控制”、“雙向運行控制”、“順序控制”、“多地控制”等任務的驅動下,把電氣元件基本知識的掌握、基本識圖方法的掌握以及典型電路控制的分析融入教學內容,在完成多個任務的過程中,習得安裝、調試能力;項目二(皮帶傳輸機控制),以兩臺傳輸機控制的分析為“教”,以三臺傳輸機控制為“學”,鞏固項目1的識圖能力,建立設計思路。項目三(三相交流異步電動機的典型控制),以典型控制電路的分析、實訓操作為主要任務,培養學生分析、安裝、調試綜合能力,提高操作技能。項目四(水塔水位自動控制),該項目為綜合設計,從元件選擇到設備選型,從資料準備到安裝調試,形成項目方案書,通過該項目培養學習方法能力、溝通能力。項目五(樓宇控制典型案例分析),拓展知識領域、介紹新技術為主要內容,提升學生對電氣控制應用的理解,開闊對職業前景認識。
2.2 教學過程一體化
教學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淡化復雜理論、提升基礎理論,并將維修電工中級基本理論與崗位能力知識結合,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二是綜合性發展要求,學生能運用電工技術、電機拖動、電氣控制等知識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和任務;第三個方面是把課堂放到實訓室,教師簡單講授完教學項目或任務基本理論知識點后,學生根據任務要求進行分析、設計、安裝與調試。教學組織思路為:項目描述任務布置知識鏈接技能訓練項目考核拓展知識等環節,一定程度地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2]。
2.3 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重點之一,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是教學方法合理選擇的因素。作者在承擔的《建筑電氣控制技術》課程教學中采用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法貫穿,根據項目中任務的不同,結合現場教學法、實物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在元件認識環節采用現場教學法和實物法,在實訓室邊介紹、邊拆裝;典型電路控制分析中,分組領取任務并討論,各組以匯報分析成果的方式分別展示討論結果;電路安裝和調試環節,由教師布置任務后,先演示,后巡視,再演示,對錯誤進行糾正,其中穿插問題教學法,對不同組的認知和實操狀況,分別提出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安裝和調試問題。另外,案例法在教學中的采用,使學生通過案例的分析,對電氣控制項目的整體設計、思路、方法有了真實的認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典型建筑電氣控制系統有“空調與制冷系統的電氣控制”,“水泵和鍋爐設備的電氣控制”,“電梯的電氣控制”,這部分教學內容系統性強,適合采用討論法和現場教學法,并利用多媒體系統展示無法參觀到的環節、集中展示多幅控制電路圖片輔助課堂講授。
2.4 教學手段信息化
《建筑電氣控制技術》課程進行了一年的資源庫建設,在原有的精品課建設基礎上,整理原有的多媒體課件,一半以上的課程配套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22個,解決技能操作要點、設備安裝技能、電路分析過程等問題。教學信息化使學生習得知識、技能的長度和寬度在時空上得到了無限延伸,但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人”的培養,僅有技術手段遠遠不夠,合理使用,并提高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是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
2.5 教學過程細致化
教學過程是以人為主體的,師生之間和諧關系、情感認同、學情差異等問題處理得當對教學質量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注重認同感的建立,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會促進學生對教師所教的內容興趣程度,主動把教學內容變為自己的需要,內化認知結構。其次和諧關系是建立在教師自身良好的師德基礎上的,教師自己文明禮貌、不居高臨下,積極評價和鼓勵學生,對于取得的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幫助學生建立有力的自信心;課外了解學生興趣愛好并經常參加學生活動。
3 教學實踐改進策略
3.1 教材編寫與教學過程匹配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必要工具,也是教師授課的重要依據。“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離不開與之相匹配的教材。一體化教材應該具有對理論知識、實訓技能綜合性的參考和指導作用,應具備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茖W性,是指教材要符合項目實踐到知識要點,以及轉化為技能的認知規律。實用性,是指教材要結合實際,以生產過程、實際規范為標準。先進性,是指內容除基本理論外,可以結合信息化手段,及時更新新技術和新應用。教材?熱菀?找準每個任務的支撐知識和技能點、拓展知識及技能,也要準確定位難點和重點,操作方法與步驟要規范清晰,并能體現符合實際生產的操作要點和關鍵。
3.2 實訓條件與教學內容統一
學院實訓設備存在使用頻繁、占地大、設備陳舊、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需要對原有部分實訓進行改造更新。要根據教學內容中必備和拓展技能的實際需要,并協調好相近專業的實訓室功能,整合現有可利用資源,規劃好每一個實訓室承擔的任務,綜合考慮經費預算、人員、場地以及可改建性,保證最大程度地發揮實訓室資源。但是要注意一體化教學不能以實訓定教學,而應該以教學定實訓。充分考慮項目教學的真實性,盡可能地以真實職業場景做實訓平臺,實現不了的以最大程度模擬項目。
3.3 深化校企共建機制
針對簡單實訓室只能培養學生初級動手能力的不足,校企聯合共建實訓可以有效彌補實訓內容不全不深入的問題[3]。采取由企業提供部分實訓設備,學校提供實訓場地、購買部分實訓設備的策略,同時企業定期維護更新設備,培訓校內外人員,學校進行日常管理,企業提供管理經驗和技術支持,部分綜合應用實訓及科研使用設備由企業管理,學校協助其正常運行即可。
3.4 加強師資隊伍培養力度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師資要求是雙師素質。高職院校的新進教師很難既具備專業理論教學能力又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和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甚至獲得高級維修電工證等雙師證書的教師也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雙師素質,技能水平達不到熟練地因材施教帶動學生的能力。職業崗位實際工作細節和重點內容無法與教學很好的銜接,制約了專業發展。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的打造在專業建設、教學實施中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
【關鍵詞】建筑;仿真實訓;設計;施工;設備安裝;評價
2011年11月~12月是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普大工09級“分階段角色轉換仿真模擬實訓”的實訓階段,本次實訓市政機電系普大設備09級部分同學也參與了工程項目,筆者和系部的一位電工老師被指定擔任此次學生實訓的指導工作。本次實訓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按照工程建設程序組織學生現場施工,以土建施工為主,水、暖、電設備配合為輔完成實訓任務,要求各小組的同學在本棟號內,布置好每個人的崗位,完成小組內部角色轉換,使學生能學習、體驗不同工作崗位的崗位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作為指導教師提供技術指導和管理支持。
參與此次實訓的學生實到24人,每組各12人,分別參與3號、4號樓的水、暖、電工程分包。3號、4號屬于砌體工程,現場使用沙子和磚砌筑而成。這次實訓加上準備階段分五個階段:
一、實訓前期的準備階段
1、完成了3號、4號樓水、暖、電工程預算。
2、制定了3號、4號樓水、暖、電施工方案。
3、參與了土建投標、評標大會。
4、對兩組成員進行了崗位的分配、準備相應的資料。
二、第一施工階段
1、完成了圖紙的會審和變更
室內衛生間給排水施工圖:由于施工現場條件的限制,排水橫支管標高由-0.6m改為-0.25m,排出管由-1.2m改為-0.3m。
室內采暖施工圖:由于標準間散熱器設在推拉門的位置不合適,改在②~③墻間。為節省管材,便于安裝衛生間的散熱器改在窗臺下。
室內電氣施工圖: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考察,因為是砂土砌磚,若電源線按原設計線路走,不可避免在施工中破壞大量磚,不利于以后磚的重復使用隊員線路進行調整:(1)插座電源線路和照明線路走圈梁;(2)增設以配電箱來引入室內以供電;(3)原定:一般區域插座距地30cm,衛生間插座距地1.8m,所有區域開關距地1.4m,考慮土建標準件和衛生間實1.2m,衛生間插座為1.4m,配電箱距地1.5m。
2、水、暖、電材料審核和準備
三、第二施工階段
1、水、電、暖設備的預埋
配合土建預留給水、排水管道孔洞、采暖進戶管、支管穿墻預留空洞,電氣線路穿線管的預埋配合,插座、開關的預埋。
2、給水、排水管的下料
(1)給水引入管、立管下料、給水橫支管下料。
(2)排出管、排水立管、排水橫支管下料。
3、采暖設備的下料
(1)散熱器的組對:6片—共2組;15片—共2組。
(2)散熱器水壓試驗:試驗壓力為1.5倍的工作壓力,直接升至試驗壓力≮0.6MPa,穩壓2~3min,不滲不漏為合格。
(3)試壓合格后,裝堵頭、補芯連接供回水支管。
4、電氣下料
(1)橫擔的制作:用角鋼焊接L型支架,支架打眼,安裝電瓶。
(2)配電箱內部配置。
四、第三施工階段
土建2.2m層高完成后進行室內水、暖、電安裝。
1、室內給排水的安裝
給排水工程施工應本著先地下,后地上、先主線后支線的原則。
(1)給水管用熱鍍鋅鋼管,采用螺紋連接。管道安裝標高符合設計要求。
(2)管道安裝完畢后進行水壓試驗。
(3)給水系統交付使用時必須進行通水試驗并做好記錄。
(4)管道支、吊架安裝應平整、固定間距符合要求。管道穿樓板、墻壁應設金屬套管,高出地面20mm,衛生間高出50mm。
(5)室內排水管采用UPVC管,承插粘接。排水管埋地部分回填土前應作灌水試驗。
(6)排水管坡度符合規范要求,排水管與吊架最大間距、安裝允許偏差應符合規范要求。排氣通氣管應高出屋面700mm。
(7)衛生器具的安裝包括:洗手盆、浴盆、坐便、地漏的安裝,用膨脹螺栓固定,衛生器具的安裝高度和給水配件安裝高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支托架安裝平整、牢固。交工前應作灌水和通水試驗。地漏低于排水表面,周邊無滲漏。與衛生器具連接的排水管應牢固可靠,管道與樓板結合按圖集要求施工。
2、采暖管道的安裝
(1)采用低溫熱水采暖,管材用焊接鋼管,選用四柱760型鑄鐵散熱器。水壓試驗合格后采用樟丹、銀粉防腐。
(2)保證水平管坡度為3‰。散熱器支管坡度應為1%。
(3)散熱器支架位置準確牢固,安裝數量符合規范要求。
(4)散熱器背面與墻面最小距離30 mm、散熱器的安裝偏差應符合規范要求。
(5)采暖系統安裝完后要進行水壓試驗。試驗合格后應對系統進行吹掃及調試工作。
3、室內電氣的配線工程
(1)管內配線工作應在配合土建施工結構施工完畢后進行,在穿線前應將管內雜物清理干凈。
(2)按電氣施工規范要求施工。
(3)穿線完畢后,應對線路進行絕緣遙測。
(4)燈具、開關、插座安裝符合設計要求,產品要有合格證。進場檢驗合格。
(5)工藝流程:燈具、開關、插座檢驗、組裝、安裝接線、通電試運行。
五、第四工作階段
1、竣工驗收階段,收集完成各種資料的填寫。
2、實訓學生提交實訓日記;個人工作內容及考核表;個人實訓總結。
3、完成小組總結評定。
關鍵詞 牽引變電所 實踐教學 電氣主接線 二次接線 故障處理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lectrified Railway Professional
Traction Substation Teaching Practice
YANG Dali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raction substation maintenance "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skills the main jobs of this course required,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alyze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project design, the design of the traction subs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pecific projects and integrated project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with a strong operational.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lectrified railway traction subst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traction subst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ain electrical wiring; secondary wiring; troubleshooting
“牽引變電所的運行與維護”是電氣化鐵道專業的主干課程,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該門課程針對的主要就業崗位是變電所值班員、變配電檢修工。牽引變電所的運行與維護實踐教學如何有效開展,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學校所學與企業所需無縫對接,成為從事電氣化鐵道專業教學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1.1 建設思路
校企共同建設集課程的實踐教學、技能培訓、技能鑒定于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分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兩部分。在校內實訓基地中開發建設“校中廠”(模擬變電所實訓基地),在實驗室環境中實現在實際工作環境都難以完全展現的真實現場工作任務,培養學生應用相關理論知識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校外實訓基地則依托各個鐵路局供電段,開發建設“廠中校”,讓學生在現場掌握專業所需技能。
1.2 建設項目
校內實訓基地主要是建設模擬變電所實訓基地,學生可以在在實訓周到模擬變電所進行電氣主接線的認知、模擬倒閘操作,仿真現場的各種生產操作和故障處理。有了這樣的“校中廠”,就能形成一個集生產、教學、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共享型實訓基地。模擬牽引變電所實訓基地主要包括高壓設備實訓室、模擬變電所主控室、仿真變電所實訓室。
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是根據企業生產進程,結合教學進程、教學內容,兼顧教學條件、職工培訓、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因素,建立“綜合型”的校外實訓基地?!熬C合型”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承擔課程綜合實訓和變電所值班員、變配電檢修工考證訓練,促進學生技能提升。
2 實踐教學項目的設計
2.1 設計的總體原則
設計的總體原則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首先,讓學生對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有一個整體認知,從而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整體了解,對各門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也會有一定認知。再從整體分解到局部,訓練學生熟悉牽引變電所值班員、變配電檢修工所需的知識點和實際操作技能點。例如:高壓設備的認知與日常維護、牽引變電所電氣主接線的識圖與倒閘操作、二次接線的識圖分析與安裝調試、牽引變電所主控室的日常操作與維護、牽引變電所常見故障的處理等。最后,設計牽引變電所綜合性實訓項目,滿足學生職業技能鑒定的需求。
2.2 實踐教學項目的具體設計
2.2.1 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的整體認知
在高壓設備實訓室,采用實際設備和模型相結合的方式,選取可靠方便、操作性強的裝置,真正達到培訓學生的目的。綜合考慮教學與現場結合的真實性和實訓室建設的經費要求,為獲得盡量高的性價比,牽引變電所的整體構造采用仿真模型,直觀且能動態模擬牽引變電所整個送電過程,讓學生有一種整體的感覺。對于檢修比較頻繁、故障率高的設備采用和現場完全對應的實際設備,例如:斷路器、電壓電流互感器、電動隔離開關。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節約了成本。電氣化鐵道專業就業崗位和核心課程實際上就是圍繞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的整體構造設置的,主要課程有牽引變電所的運行與維護、繼電保護裝置的運行與維護、高電壓試驗、接觸網的安裝與維護。通過本次實驗,學生能夠明確所學專業各門課程的內在聯系,本專業面向的就業崗位之間的關系。實驗中,要求學生了解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有哪些主要電氣設備、功能、操作規程,并與實際高壓開關設備的安裝接線建立對應關系。
2.2.2 根據變電所值班員、變配電檢修工崗位需求,分步設計實際操作技能點
(1)高壓設備的認知與日常維護:在高壓設備實訓室,利用仿真模型進行一次設備的認知、巡視和日常維護;利用斷路器、電壓電流互感器、電動隔離開關這些真實的設備訓練學生進行一次設備的安裝、維護和故障處理。實訓時要能夠填寫一次設備巡視記錄表,判斷一次設備工作是否正常,對于工作不正常的設備提出改進措施和意見。
(2)牽引變電所電氣主接線的識圖與倒閘操作:這項操作是作為變電所值班員、變配電檢修工和電力調度員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能,應該重點訓練。在模擬變電所主控室,把電氣主接線圖板和主控室的測控保護裝置結合,讓學生熟悉牽引變電所各一次設備的符號功能、分析常見電氣主接線的結構,對比分析高鐵和普速鐵路牽引變電所電氣主接線的異同,以適應中國鐵路快速發展的需要。在學生了解倒閘操作含義、熟悉倒閘操作的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掌握倒閘操作的原則前提下,根據電氣主接線圖填寫倒閘操作票并在主控室測控保護裝置上實施倒閘操作。
(3)二次接線的識圖分析與安裝調試:在模擬變電所主控室,根據典型牽引變電所的控制信號回路圖紙,認知展開接線圖的構成及各符號含義,分析斷路器的手動合閘、手動跳閘、自動合閘、自動跳閘的動作過程和指示信號,再按照展開圖進行二次接線圖的安裝調試,利用萬用表測試和故障排查,直至調試成功。
(4)牽引變電所主控室的日常操作與維護:在模擬變電所主控室,判斷模擬盤與實際運行方式是否相符,試驗信號裝置和光字牌顯示是否正確;檢查下列幾項裝置,要求工作正常:表計指示、蓄電池切換器位置正確,浮充電流、自動記錄表計運行正常,交直流絕緣監視表指示情況正常;轉換開關、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壓板以及切換開關的位置、標示牌應正確,并與記錄相符;繼電器內部無異音,接點無抖動、位置正常,信號繼電器無掉牌,成套保護、故障點探測儀工作正常。
(5)牽引變電所常見故障的處理:此項操作通常在仿真變電所實訓室進行,在仿真平臺中實現在實際工作環境都難以完全展現的真實現場工作任務。學生在熟悉故障處理原則和方法的基礎上,在仿真平成牽引變電所的運行維護及事故處理和搶修實訓。實訓過程中要能夠填寫事故現象,進行原因分析,提出解決對策。
2.2.3 設計牽引變電所綜合性實訓項目,滿足學生職業技能鑒定的需求
近年來,電氣化鐵道專業面向的各個崗位都要求學生在畢業前通過職業技能鑒定,帶證才能上崗?!盃恳冸娝倪\行與維護”課程針對的主要就業崗位是變電所值班員、變配電檢修工。通過對就業崗位的調研,分析職業技能鑒定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點。參照變電所值班員和變配電檢修工所需的技能,可以設計變電所值班員考證和27.5KV高壓斷路器檢修兩個典型的實訓項目,同時開發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方案和課件。在經過兩周左右的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后,學生考證通過率大幅度提高。
3 教學實踐
教學實踐的組織:分組法。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小組長應該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能夠帶動全組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實訓任務。在實踐教學時,考慮到模擬牽引變電所各個實訓室的造價較高,所以一般高壓設備、模擬變電所主控室都只配一套實訓設備,在實施的過程中各實訓項目可以分組完成,同時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訓指導書上任務資訊中設置與該實操項目相關的理論知識,先完成資訊任務的同學先實施,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既能把理論知識和實操結合,又能解決實訓設備套數較少的問題。
實施方法:按照“六步法”(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的引導實施,在評價時引進過程評價,通過自評、互評和教師評確定最后得分。對于表現突出的小組長,給予一定的加分。在實訓過程中,強化“安全高于一切、責任重于泰山、服從統一指揮”的職業素質,對于不服從指揮或胡干蠻干的同學,進行嚴厲批評,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其明確不服從指揮的嚴重后果,從而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
4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針對“牽引變電所的運行與維護”的主要就業崗位所需的實際操作技能,這門課程實踐教學所需建設的基地主要是高壓設備實訓室、模擬變電所主控室、仿真變電所實訓室。實踐教學設計的總體原則是先讓學生對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有一個整體認知,再從整體分解到局部,訓練學生熟悉牽引變電所值班員、變配電檢修工所需的知識點和實際操作技能點,最后進行牽引變電所綜合性實訓項目的訓練,滿足學生職業技能鑒定的需求。隨著國家對高職院校資金投入的不斷加大和對口企業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實習實訓的大力支持,相信“牽引變電所的運行與維護”實踐教學條件會越來越成熟,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也會不斷增強,學生在校所學就是企業上崗所需,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氣設計;用電負荷;照明;防雷接地
Abstract: the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 years electrical design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architecture electric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solving method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Electricity load; Lighting; Lightningproof grounding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前 言
隨著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建筑電氣設計的建設逐漸走向自動化、節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這對建筑電氣設計有許多新的要求,這就要求廣大設計人員在設計中,既要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又要保證所有的圖紙審查按時通過,就必須認真把握好工程電氣設計的基本要點,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從而滿足建筑物功能的需要。文章結合作者多年電氣設計的實踐經驗,對建筑電氣設計中要考慮的主要問題和解決辦法進行了總結論述。
二、工程概況
某建筑占地約377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4000平方米,為地上四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層高4.5米,建筑總高度18米。首層主要為汽修實訓室,(重型機械)數控實訓室,家用電器實驗室,電力拖動實驗室和變配電房;二層主要為鉗工實訓室,制冷實訓室,汽車空調實驗室,中央空調實驗室,電子電工實訓室等;三層主要為金工實訓室,模工實訓室,機械原理實驗室,機械作圖室,電工考核室,電工技能室;四層為車工實訓室,氣焊實訓室,變壓器實驗室,PLC實驗室,財務軟件實訓室,ERP軟件制作室,物流軟件制作室,ERP沙盤實驗室等。
弱電系統設計
弱電系統工程施工圖設計的深度應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1)土建施工所需預留孔洞、預埋件和線槽、橋架的定位、尺寸以及走向的工藝與敷設要求。2)做好弱電設備機房和弱電井的電源和接地預留、接地可采用聯合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Ω;采用弱電單獨接地時,接地電阻不應大于4Ω。3)相對不變層(如設備層)、層面部分區間、大樓接入網的管道預埋。4)中央監控室、各類弱電機房的位置大小、平面布置要求。5)系統現場控制器(DDC)、監控點(IP/OP)的定位及安裝要求。6)系統配線規格和布線要求。7)系統設備線路端接的編號和方式。施工圖紙設計主要以上述圖紙為主,如果圖紙上表示不清楚的,可在總體說明或相應圖紙中輔以文字說明,文字說明是對施工圖紙的補充。由于弱電系統是采用集中統一的一體化綜合設計,因此我們在進行施工平面圖設計時就有可能在一套施工平面圖紙上反映各子系統(除火災報警系統按規范需另行獨立設計以外)的工程預埋線管和線槽橋架的安裝配線的敷設和布線方式,以及相應的設備定位。
四、供配電設計
(1)用電負荷和供電電源
本建筑主要的用電設備有:照明、插座、空調以及各種實習用車床和計算機等動力設備。根據需要在建筑內部設10KV專用的變配電房,總的設計負荷為739千瓦,由一臺800KVA干式變壓器運行提供單電源供電。本建筑屬多層建筑,消防負荷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2006-50014(2006年版)規定設置備用應急電源,其中消防負荷主要為:應急照明、疏散照明以及消防水泵,總負荷約為15千瓦,考慮采用一臺常備負荷26千瓦的柴油發電機作為應急電源,其中應急照明和疏散照明應用自帶的蓄電池作為其應急備用電源。消防負荷的應急電源切換均在末端設置雙電源轉換開關作末端切換。
(2)低壓配電系統
本配電房內低壓側采用單母線運行,在適當的地方設置應急母線段,方便柴油發電機供電。本系統采用樓層分開和照明動力負荷分開的配電方式,分別設置了獨立的配電系統,由此充分實現了按功能和管理方便合理的方式進行供電。各樓層的照明和動力采用放射式系統從配電房直接由電纜供電。
(3)配電間電氣設計
盡管本工程為多層建筑,考慮線路的走向和管理維修安全方便,本建筑設置了電氣線路專用的垂直電纜井配電間,配電間的設備安裝按照《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條文規定,如電纜橋架、照明箱、封閉母線槽之間凈距應不小于100mm,配電間內高壓、低壓或應急電源的電氣線路相互之間應保持大于300mm的間距,或采取隔離措施,并應有明顯的標志,配電箱前應有不小于0.8米操作、維護距離。配電間內預留的洞口應逐曾層用無機防火材料封堵。
五、照明設計
(1)確定照度和選用光源
本工程用途主要是教學用,以實驗教室為主,按照《照明設計標準》規定以及現階段我國對照明水平的要求:普通教室的課桌照度為300lx,黑板垂直面照度500lx,普通辦公室的桌面照度為300lx,應急照明的照度不小于25lx,走廊等公共休息區域照度在75~100lx之間。教室照明考慮照度的均勻度和防止眩光的要求,選用帶蝙蝠翼式的直管熒光燈具,以保證光輸出的擴散性、照度均勻性和有效限制眩光的產生。其中黑板燈要選用具有向黑板方向投光的專用黑板燈具。另外機械制圖室以及軟件制作室的光源應選用顯色性較好的三基色熒光燈管。其他機床數控室有需要的可設置局部照明。
(2)照明燈具安裝
本工程實驗室燈具的安裝高度考慮教室內放置實驗用機械的具體尺寸比較大,故暫定吸頂安裝;熒光燈與門窗縱向平行布置,并與黑板垂直;黑板燈安裝高度3.2米,距離黑板1.1米。應急照明主要安裝在走廊、樓梯等公共區域,每間隔20米設置一處,在樓梯及主要出入口設置疏散指示燈,應急照明電源采用分散布置。室內的照明控制主要采用單燈獨立控制,各自設置開關按鈕,開關靠近門口,方便使用和管理。
插座的布置要考慮室內機械和用電設備的布置來設置,在電焊室和家電維修室預留適當的單/三相插座箱,以備學生實習用;插座回路按照規范規定要求設置漏電保護開關進行保護??紤]到安全性,插座的安裝高度控制在1.5米。軟件制作室要求預留管路溝槽及出線口,設置地面插座以供桌面計算機使用。教室辦公室都設置一定數量的風扇,以滿足室內通風要求。在辦公室和個別實驗室,如對溫度要求較高的微機室,設置空調開關,以備空調設備用電。
六、消防設計
消防電氣設計在設計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涉及到火災報警、撲救及人民生命財產的重要安全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按國家有關規范作好消防電氣設計。
(1)消防設備及線路敷設
本工程的主要消防設備是消防水泵和應急照明,前面已經大概說明了其設置的方式和線路供電。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應急照明連續供電時間不小于30分鐘,消防水泵的啟動時間在1min內。一般線路的配線采用聚氯乙烯絕緣銅芯電線,消防線路的配線則應采用阻燃型或耐火型聚氯乙烯絕緣銅芯電線電纜;本工程消防線路的備用電源均采用耐火型聚氯乙烯絕緣銅芯電纜。凡消防負荷設備線路穿金屬管或金屬線槽敷設,且管槽均涂防火涂料。
(2)火災報警系統
本工程設置消防手動破玻按鈕系統,由校內值班室監控,室內各消防栓處設置破玻按鈕,發生火警時能及時報警和啟動消防設備滅火。
七、防雷接地
本建筑防雷按二類防雷建筑進行設置,這樣設置主要考慮學校是人員密集和容易造成混亂和事故的場所,要特殊照顧。按照《防雷設計規范》要求,屋頂設置明敷避雷帶加避雷短針,接地引下線利用結構柱柱內的兩根對角鋼筋;接地極則利用基礎的鋼筋網;接地系統為TN-S系統,采用共用接地系統形式,利用土基、樁基及地下鋼筋網做聯合接地體,接地電阻不大于1歐。另外建筑內的各種金屬設施均需要做總等電位聯結。在配電房變壓器低壓進線處、配電間的層配電箱和微機室配電小箱內應分別設置一、二、三級浪涌保護器。對軟件制作室等微機教室還要進行防靜電處理。
八、結論
總之,建筑電氣設計,最終是要給使用者一個安全、方便、經濟、可靠的用電方案,學校面向的是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設計的過程中始終要遵照國家的有關技術規范和繞著滿足他們的需求來進行,從整體出發,深入各個系統,力求設計達到合理和完整。
參考文獻
[1]《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
摘?要:機床電氣控制線路以校企合作、工學合一為載體,“教學做練”四位一體,實現理論與實踐融通合一、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學做合一。
關鍵詞 :校企合作?企業項目融課程?內置崗位?知識、技能與素養于一體
機床電氣控制線路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筆者學校近幾年在該課程中進行了校企合作、工學合一的改革實踐,經過教師、學生、企業及社會學習者四類人群的實踐檢驗,該課程改革適應專業發展要求,符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緊隨企業技術發展,能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一、課程改革的定位與目標
從專業培養定位上看,企業急需大量從事電氣設備安裝、調試、維修的專業人才,這些崗位要求他們安裝工藝標準規范,調試過程完整準確,維修安全準確規范,都需要該門課的培養和提升。
從專業培養目標上看,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培養是主線。以校企合作、工學合一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整合序化并安排教學活動,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體系,“教學做練”四位一體,促進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零距離,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零距離,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零距離。
二、課程改革的內容與安排
教學內容以具體工作任務為中心,從“企業真實任務”著手,堅持科學合理、務實夠用、適當拓展的原則,以工作內容為依據整合序化課程內容,以真實工作崗位為載體設計教學情境,以規范企業工作流程設計教學過程,以嚴格職業標準設計評價標準,實現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與崗位工作對接,從而達到理論和實踐融通合一,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學做合一,能力培養和工作崗位對接合一。
教學安排上遵循以就業為導向,與崗位相適應,以生產為對接,以校內外實訓條件為依托的原則確定了九個涵蓋常見的車、磨、鉆、銑、鏜五類機床的學習任務。
三、課程改革的構思與設計
教學設計上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將6S理念、勞動態度、團隊協作貫穿整個教學。在教學中將課堂企業化,突出工學結合的理念,讓學生通過工作來學習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體驗企業化工作。
教學模式上采用工學結合、任務驅動、學做練一體、頂崗實習等模式,同時以學習任務為單元開發配套教學資源,通過圖片、動畫、視頻、虛擬實訓等方式,提供“學中做,做中學”的實際案例以及操作方法。
除了軟件,硬件方面也要配套。在教室中劃分教學、資料查詢、工作、倉儲、成果展示等區域,同時拓展利用校內機加工車間和校企合作實訓基地。
師資隊伍也是關鍵一環。為此,我們不僅有一支教育理念先進、實踐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專業教學團隊,同時還聘請校外專家、能工巧匠、企業管理者組成兼職教師隊伍,形成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學梯隊。
四、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
教學組織實施中以工作任務為引導,體現“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具體工作過程是學生先明確任務,再根據任務要求制訂可行計劃,接著準備實習工具器材,再嚴格遵守作業規范作業施工,安裝或者檢修完畢后,自檢,填寫相關表格,交付相關部門驗收,清理現場,歸置物品。最后進行總結評價,反饋。以CA6140型車床電氣控制線路的安裝學習任務為例:
1.明確任務
通過工作情境引入企業車床安裝單,學生領到任務后,明確工時、工作內容、小組分工等要求,準備好包含企業技術標準、國家技術標準等資料。
2.現場勘查
小組分別對施工現場進行勘察,記錄勘察的電源、控制柜等信息,手繪各自布置圖,小組討論并表述用AutoCAD軟件展示的最優布置圖。
3.制訂計劃
根據學習工作經驗,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在工作頁企業化表格討論中修訂工作計劃,準備學習工作用品。
4.施工準備
通過查詢資料及教師的講解,掌握安裝過程、明確安裝標準及安全注意事項,準備好所需工具材料。
5.現場施工
各組分工協作完成組長分配的任務。作業完畢后清理現場,填寫驗收技術文件,完成項目驗收。
6.總結評價
各組展示工作成果,交流工作過程中的經驗技巧,從教師、個人、小組三方面進行學習過程綜合評價。
五、課程改革的成效與反思
企業項目融課程,企業管理進課堂,工學結合的深度與層面進一步挖掘與完善。學生在職業化環境中體驗到工作全過程,綜合職業能力得以提升,形成完整的職業思維并構建工作思維。同時在工作中學生團結協作,相互認可,保持較高興奮點。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雙方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教學也由散件向半成品、成品化轉換,教師、學生、企業三方均受益,這是教育改革一次成功的嘗試。
參考文獻:?
【關鍵詞】職業技能鑒定維修電工
實訓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C-0176-02
維修電工實訓是職業院校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和數控等專業的一門職業基礎課程,也是社會開展“中高級維修電工”職業資格考證的培訓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電工安全知識與技術,熟練使用常用電3232具及儀器儀表,識別、選擇、調整常用低壓電器,學會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與檢修,能達到中級維修電工的技能操作水平,部分高水平學生可以達到高級維修電工的技能操作水平。本課程為專業技能的培養服務,是培養專業技能的基礎。學生掌握該課程的技能后,可以勝任企業里安裝、操作、維修等電工崗位。
然而傳統的維修電工實訓教學模式和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和距離,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造成實訓教學與職業資格取證間的脫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做到本課程的實訓教學與相應職業技能鑒定有機結合,必須對現行的維修電工實訓教學進行改革。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
“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訓與測評”的理念是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中心,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突出職業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任務作為載體進行能力實訓,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教學。因此,根據本課程的特點,打破傳統以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為線索的教學模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務中涉及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真實的企業崗位任務為載體開展教學與訓練,徹底改變了教與學的行為,在完成工作任務中實施教學,使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學習,在完成任務中學習”。同時通過對實際線路的接觸,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是實驗,并體驗企業對實際崗位的要求,逐步加強學生的職業意識,提升職業素養。
二、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的課程設計思路
維修電工的工作涉及設備和人身的安全、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典型電路的安裝與線路的檢測、專業工具與儀器儀表的使用等,是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通過對這一崗位的調研,及行業專家的深入分析,根據這一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將本課程設計為四大模塊:基礎技能實訓、應用技能實訓、綜合技能實訓、生產技能實訓。以上四個模塊是以完成維修電工這一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中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并通過真實的項目環境培養職業素質。同時教學內容涵蓋了“維修電工初級”的基本應會要求,涵蓋了“維修電工中高級”的應知、應會內容,將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融于課程教學中。
三、以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為主線的課程實訓內容
針對安裝、操作、維修電工等職業崗位對電工技術應用能力的需求和維修電工的職業資格標準,選取課程教學內容,盡量選擇既能貼近企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實際,又可實際操作的學習情境,如觸電急救訓練、電工儀表與實測、照明電路的安裝與檢查、電動機控制電路制作與調試等項目。將學習情境分成四種類型,每種類型對應從簡單到復雜的訓練項目,每個項目都有對應的知識點和相應的能力培養目標。因此,教學項目豐富,內容充實,針對性強,適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歸納總結、舉一反三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具體的實訓內容見表1:
四、基于行動導向原則的教學模式設計
維修電工實訓是一門實踐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實踐,完全在實訓場地和生產車間進行實踐活動。通過講、練、示范結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基于工作過程的六步教學法組織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能,實現教學與實踐工作的一致性。特別是在生產技能訓練中,校企合作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使學生在學校期間接觸實際生產,得到實際技能訓練。在各項實踐教學環節中,都以生產實際中的規程、規范為指導,嚴格執行崗位責任條例,注重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整個實訓內容占用三周教學周,共計90學時。其中基礎技能實訓占用20學時;應用技能實訓占用22學時;綜合技能實訓占用20學時;生產技能實訓占用28學時。基礎技能實訓分為5項實訓內容,10個單項實訓項目,主要側重于基本儀器儀表的使用、維修與保養。應用技能實訓主要側重于三相異步電動機的運行控制線路安裝與調試實訓,分為6個實訓項目,主要學會控制線路的連接、調試方法。綜合技能實訓以典型機床電氣控制線路分析與故障排除為主要實訓內容,分為3個實訓項目,主要完成機床控制電路的檢修任務。生產技能訓練主要是根據校辦工廠的產品調整實訓內容,目前實訓項目是電動吊籃電氣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在應用技能和綜合技能實訓中,將中、高級維修電工實訓融入教學過程。
五、建立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的考核體系
【關鍵詞】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動手能力強、創業與創新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質專門人才,實訓基地的建設是關鍵,因此積極主動融入區域地方經濟,創新實訓基地建設思路,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職業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重慶科創職業學院依托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建設優勢,進行廣泛調研和詳實分析,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效。本文就該實訓基地建設思路、方案等進行分析,旨在探索實踐融日常教學與技能實踐,具備教、練、培、鑒、賽等功能,實現校企資源共享、區域資源共享,充滿企業文化工作氛圍,積極發揮引導、輻射和示范作用的實訓基地建設發展模式。
一、實訓基地建設必要性分析
重慶科創職業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作為學校特色專業,不僅沉淀了較好專業基礎,多年來緊緊依重慶市及周邊區縣(特別是永川)區域經濟發展,為重慶市和周邊區縣地區的機械、汽車制造、電子通訊等產業培養了大量的高技能型高素質專門人才,而且與致申科技(重慶)、東聚公司、廣數機器人(重慶)、新浦、廣達、東風小康、力帆等重慶地區的汽車制造、電子電氣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深層次的校企合作關系,為實訓基地項目啟動奠定了良好基礎。項目啟動前期,對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入分析。
(一)產業發展的要求,產業發展對自動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設功能完備的實訓基地。近年來,重慶及周邊地區的電子電氣、汽車制造、模具數控技術等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行業和區域的經濟發展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隨著企業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職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訂單培養的要求,提升“訂單式”高端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建設示范引領的實訓基地。重慶科創職業學院與東聚電子電訊制品有限公司、東風小康公司、北汽公司、廣達電腦、廣數機器人等著名企業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組建了“東聚班”、“偉易達班”、“德昌班”,“斯比泰班”將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生產工藝、檢驗技術等納入教學計劃中,為確保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高水平技能人才,確保學生成為拔尖技能人才,確保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綜合性實訓基地建設非常重要。
(三)師資建設的要求,提升教師教科研水平和對外服務能力,需要建設理念新的實訓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建設、職業技能培訓服務、職業技能鑒定、科技項目開發等工作正在全面開展,要保證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深化校企合作,師資隊伍的整體教學與科研能力,對外服務能力是關鍵,需要完善的教學、研發、技術服務平臺,需要緊跟技術發展趨勢,理念新的實訓基地。
因此建設一個理念新、針對性強、滿足現代電氣自動化技能型人才培養需求、職場化氛圍濃厚的自動化綜合控制實訓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實訓基地建設內容設計
實訓基地以綜合控制為目標,包含了自動化的核心控制技術,主要有先進的電氣控制實訓室、可編程序控制器實訓室、電氣傳動實訓室,因此整個實訓基地主要由電氣控制實訓室、可編程序控制器實訓室、電氣傳動實訓室三個控制室和綜合控制中心組成。
(一)電氣控制實訓室: 電氣控制技術實訓室配置了自行研發的可編程控制、變頻、調速等電子線路控制模塊,以及電梯控制系統、模擬仿真等功能模塊。實訓室以實物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根據不同等級、不同模塊分別著重于不同的操作技能實訓,引入計算機自動設置、排除故障等功能;適用于電氣類、電梯類職業以及相關專業人員的實訓和鑒定。
(二)可編程序控制器實訓室:PLC是可編程序控制(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的簡稱。它是一個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它采用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以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指令,并通過數字式或模擬式的輸入、輸出接口,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實驗室配備高性能的西門子PLCS7-300和S7-200系統組成的教師機(3臺)、學生機(30臺),并通過服務器和24口網絡路由器組成了完整網絡型可編程控制器綜合試驗平臺。同時配備了觸摸屏、變頻器、伺服電機等。
(三)電氣傳動實訓室:對變配電系統進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變電站的送電與停電操作、斷路器就地及遠方自動分合閘、倒閘操作等,可完成變配室值班電工技能培訓,中、高級維修電工職業技能鑒定。通過監控系統及模擬屏可實時監控操作過程。
(四)綜合控制中心:將三個分控制室的監控系統,通過先進網絡技術、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總監控系統,通過供配電模擬屏、生產線監控屏、生產工藝流程監控屏實現對每個控制室工作的實時監控。
通過自動化綜合控制實訓基地建設,可實現單獨的供配電設計與操作、生產線安裝與調試、工藝流程控制與運行調試,而且也可實現從電能配與變、過程控制、流程監控、工件(產品)裝配、系統調試與運行維護等一體化功能,集中了電氣控制、自動化控制的核心專業知識和技術,將有效提升學生綜合專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實訓基地建設成效總結
(一)基地投運后,實踐教學質量提升。不僅已成為了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的理實一體化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基地,同時是學生進行“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維修電工”等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基地,是學生獲取中、高級維修電工、UG、PLC等職業資格證書的鑒定基地,更是學生進行科技作品設計、開展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畢業設計的重要場所,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每年可承接電氣自動化專業(群)200多人次的技能實訓,且可承擔本校其它電類、汽車類專業近1000多人次的技能培訓;學生就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為行業和重慶區域經濟建設培養了一批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
(二)基地投運后,社會服務效果突出。由于系統裝置的工業化、職場化氛圍濃厚、生產線的真設備與真產品、過程控制的真系統與高仿真裝置,完全符合電氣、電子、機械、汽車等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已成為企業職工職業技能的培訓基地,與企業開展了橫向課題合作等,提高了對外服務能力,進一步滿足了東聚電子電訊制品有限公司、東風小康公司、北汽映象公司、廣達電腦、廣數機器人等現代化大型企業生產一線自動化人才的需求,促進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實驗室建設與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F12).
[2]周蘭菊,顧青.高職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9(14)
工作頁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工作頁的編制。完整的工作頁應包括學習目標、總課時、任務描述、工作流程與教學活動等項目。工作流程與教學活動具體內容為:工作任務的明確、工作任務相關圖紙資料的識讀、勘查施工現場:制訂工作計劃、確認施工及調試方案、現場施工、施工項目驗收、工作總結與評價。在此,我們以編制“X62W銑床控制線路故障檢修”工作頁工作流程與教學活動為例來具體說明。
一、工作任務的明確
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填報工作任務單的能力,了解完成任務的流程和要求。
學習地點:實訓教室;學習課時:2課時
教學活動:教師提供工作任務單(見表1),學生根據工作任務進行填報。
二、工作任務相關圖紙資料的識讀
1.目標
掌握銑床控制線路工作原理,電器元件作用、型號規格。熟悉銑床基本操作。
2.學習準備
X62W銑床電氣原理圖、電氣安裝圖、布置接線圖及相關資料。
3.學習地點
實訓教室、金工車間;學習課時:10課時。
4.教學活動
(1)對于X62W銑床控制線路原理,可通過讓學生識讀電氣原理圖、電氣安裝圖、布置接線圖,查閱相關資料獨立完成。教師通過引導、提問進行考核。
(2)X62W銑床控制線路相關各電器元件的作用,可用填寫表格形式(見表2)讓學生掌握。
(3)熟悉銑床基本操作,需在實際銑床進行操作練習。
三、勘查施工現場
目標:通過勘察施工現場,了解施工現場的施工電源、場地空間、通風條件、安全條件等是否具備施工條件。
學習地點:施工現場;學習課時:4課時。
教學活動:學生根據現場條件逐項勘察,最終確定是否具備施工條件,如不具備則提出缺陷項及解決措施。教師負責遺漏項的補充和勘察指導。
四、制定工作計劃、施工及調試方案
目標:制訂工作計劃、施工及調試方案,確定小組成員的具體任務。
學習地點:施工現場;學習課時:8課時。
教學活動:組長負責分配每個同學具體任務,例如,A同學負責填報檢修所需工具、儀表及材料的清單;B同學負責根據清單去材料工具庫(區)領取;C、D同學一人進行檢修,一人監護配合;E同學負責檢修后自行驗收等。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負責相關資料的提供、學生疑問的指導。
五、現場施工及調試
目標:掌握機床線路故障排除的方法和步驟,正確使用儀表和工具,排除銑床存在的故障。檢修過程中樹立安全文明生產意識,遵守《電工安全操作規程》。
學習地點:施工現場;學習課時:30課時。
教學活動:學生按任務分工及施工、調試方案施工,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指導及糾正。
六、施工項目驗收
目標:通過送修人員對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見表3)的評定,確定施工項目能否交付驗收。
學習地點:施工現場;學習課時:4課時
教學活動:由送修人員對檢修學生工作態度是否端正、本次檢修是否已解決問題、是否按時完成、滿意程度等進行評定。對送修人員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學生要采取改進措施加以改進,直至施工項目順利交付驗收。
七、工作總結與評價
目標:通過對工作任務的完成過程進行回顧、分析,找出優、缺點。提高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
學習地點:實訓教室;學習課時:8課時。
一、船舶電氣專業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
在船舶電氣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我們結合專業定位,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企業調研工作。以崗位核心技能為主線,引入崗位職業資格標準,以企業的典型工作崗位為實例,與企業以及相關專家共同探討分析專業崗位的能力標準及課程體系構建。船舶電力系統及電氣設備在船舶動力裝置和船舶機電設備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其運行的可靠性、經濟性對船舶的安全、經濟運行影響很大。船舶電器設備種類繁多、技術含量高,對管理人員業務素質要求較高,不經過船舶電氣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門培訓很難勝任。從調研情況來看,中職船舶電氣技術專業面對的崗位群有船舶電工、船舶電子電氣員。船舶電工主要是在船廠負責船舶電氣設備的安裝、維修、試運行。船舶電子電氣員是在營運的船舶上(貨船、客船或漁船)擔當船舶供電系統、電站的管理與維護,船舶信號報警系統以及船舶機艙監測報警系統、主機遙控系統以及船舶自動化系統的維護、保養(見表)。根據船舶電氣專業對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我們采用了加強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改革。
二、課程體系的改革方案
課程體系的改革的目的是正確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并重,協調發展。
(一)構建文化素質課程平臺,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職業道德
文化素質的提升,不但體現在文化課的課堂上,平時的點點滴滴,都可以融入素質教育。加強職業道德培養,提高職業道德水準;學生在學校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懂得尊重和禮貌;注意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端正工作態度,具有敬業精神,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溝通、交流和合作,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及創新精神。文化素質課平臺要以船舶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為目標,采用公共基礎加人文社會科學的形式,以“必需、夠用,兼顧發展”為原則。除了公共文化基礎課以外,還需要一些交叉學科的引入。比如,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與環境保護、海洋法、航海史綱、社交禮儀、現代企業管理藝術、英語視聽等課程,這些課程可以采用少學時或講座的形式,作為素質培養的拓展。
(二)構建專業課程平臺,夯實專業知識,提高職業技能
專業課程平臺是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以往的學科體系,在這里要完全打破。專業課程體系的建立要從崗位工作或職業能力分析入手,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景進行整體設計,強調“教學做”一體化。建立三大模塊課程體系,實現以點帶面,覆蓋工作崗位操作技能的需要。第一是基礎理論模塊,它為第二模塊的學習提供理論支撐?;A理論模塊所包含的課程有:《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船舶主機與輔機》。第二是職業能力核心模塊,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進行設置,是任職船舶電氣技術專業的必備能力。職業能力核心模塊所包含的課程有:《船舶電站》、《船舶通信與導航設備》、《輪機自動化》、《PLC原理與應用》、《船舶電力拖動基礎》、《船電專業英語》。這六門課程是船舶電氣專業的核心課程。第三是船員專項模塊,滿足STCW公約和我國船員適任考試要求,符合船舶電子電氣員適任標準。海員專項模塊包括的課程有:《海員基本安全知識和技能》、《高級消防》、《精通急救》、《艇筏操縱》。新的課程體系中要求,上述三個模塊的實踐教學要超過50%以上,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引領、行動導向等情景教學方法,在“做中學,做中教”,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要求教師課前進行教學資源收集整理,設定工作任務,講解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學”——要求學生按照教師教的內容能在仿真設備上進行模擬操作,反復訓練;“做”——要求學生能在模擬操作的基礎上,操作真實設備,充當船舶電工或船舶電子電氣員的角色。
(三)綜合實訓平臺,強化職業能力
關鍵詞:教學改革;高職教育;電氣設備及控制;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031-02
高職高專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并從社會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發,確定其教育定位和培養目標,形成有別于學科型、工程型的技術復合型人才?,F在各校都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而高職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使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顯得更為急迫,教學方法的改革則是其中較為薄弱的方面。本人就自己從事教學改革十多年來的所做、所思、所想做了一個總結,主要以本學期所改課程《電氣設備及控制》為例,從課程體系、教學場所等幾方面闡述了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與途徑。其實在每一輪的改革過程中,即使是同一門課同一個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處理上也是不同的,都是在前一輪基礎上的總結與提高,我相信進行過教改的老師肯定有同感。
一、課程改革及建設思路
無論課程怎樣改,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始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可待續發展能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電氣設備及控制》這門課的建設我們始終注重系統化,選擇合適的任務對課程目標進行轉換表達,課程應通過構建完成對工作過程的實施。具體在《電氣設備及控制》課程中學生應掌握的能力有:(1)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強的工作適應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2)具有識讀、設計和繪制電氣控制圖的能力;(3)具有電氣控制設備的選型、安裝、運行、維護與管理的能力;(4)具有自動化系統和裝備的運行、維護和管理的能力。所有的這四種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在每個教學情境中通過設定相應的任務,通過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上述四種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意志、學習品質及學習能力。在教學中始終體現一種思路比結論更重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的教學理論。
二、課程內容改革
《電氣設備及控制》是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主要研究各種低壓電氣設備的工作原理、符號、參數、選型和使用方法及電氣控制理論的一門學科。該課程的控制對象是電機,所以它的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前述課程是《電機與電力拖動》,后續課程是《可編程控制器》、《電氣排故》、《電氣綜合控制》及《電氣綜合實習》。故而該課程學生知識的掌握及能力的高低是后續課程能否達到教學能力目標的關鍵,它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分析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好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結合《電氣設備及控制》課程的課程標準,吸收改革成果和先進經驗的基礎上,調整并更新教學內容,打破了原有的教學內容,把現場實踐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融入三個教學情境中,隨著學習情境的深入,學生的自覺能力、溝通、協作能力、讀圖、設計、安裝及調試能力等學習能力逐步提升,各種能力目標和教學目標越來越接近,當然這需要在教學場所、排課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考核等幾方面來達成學生要達到的目標。
三、教學場所改革
傳統的教學場所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室已遠不能滿足當前高職高專類教學,利用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室僅能將理論知識滿堂灌,不能滿足學生實際動手的需求,重理論輕實踐只能像學啞巴英語一樣,達不到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對教學場所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因此,在排課時我們把課程都安排在了有電氣元器件和能夠進行電氣控制線路接線和測試的機電實訓基地進行,將理論結合實際,及時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動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真正地從中掌握專業技能。在實訓基地上課時,我對學生的政策非常寬松,只要是和課程相關的知識在課堂中可以隨意探討,人與人之間或者是小組與小組之間發生爭論的現象時有發生,通過爭論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溝通表達與團結協作能力更有提高,所以每當學生們爭論的時候也是我最開心的時刻之一。
四、排課模式的改革
按照傳統的排課模式,大部分課程采用學期授課制,而且排課時只是2學時一排,對于專業課程,要求動手操作性非常強,一般是按照“設計-安裝-接線-調試”的次序來進行,如果一味地采用2學時一排課,容易導致這么一種現象:學生設計完的控制圖剛通過老師的驗收或者沒通過驗收,或者完成了設計環節正在進行接線,接線未完成2學時的時間就到了,一大節課結束了,等到下節課時還要再重想本節課的內容,造成時間的浪費,知識在接受過程中被中斷,學生剛想出來的創意就因為幾天時間而被淡忘,第二次課又得再重來,這不僅是浪費時間,還浪費了精力。因此,改變專業課等動手能力較強課程的排課模式,采用階段排課,現在《電氣設備及控制》課程采用的就是四節課一排的連續方式。
五、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如下幾點:
1.要重視教會學生學習。為了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在教育目標上,普遍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以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基礎的應變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系統的知識,更要獲得獨立地學習與更新知識的方法與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能力及自我發展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滲透在了每一堂課中。尤其學生的自學能力、設計能力、安裝接線及調試能力都需要教師運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教學學生思考,學會自己學習,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2.注重教學成果的展現。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即定期開學生作品展,讓學生在成就感中感受興趣所在,從中更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通過展示學生學習成果,以鼓勵其不斷努力、不斷改進。
一、原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供配電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我院學生大部分形象思維優于邏輯思維,學習習慣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基本屬于“被動學習”。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板書和PPT展示講解,對電氣設備的認知主要通過多媒體展示認識教學,帶領學生到電力企業變電站實物參觀認識實習的機會較少,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缺少感性認識;原有實驗室設備也僅限于驗證性訓練,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仍然以書面試卷方式進行,學生雖然能夠掌握理論知識,但實踐技能水平仍得不到提高,學生將來走入工作崗位所要求的解決供配電實際工程和運行管理中的一般技術問題的技能將達不到。通過對往屆畢業生就業調研和追蹤,發現學生到工作崗位上,甚至不敢動手操作。
二、項目教學的實施
根據《供配電技術》課程承擔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能夠進行供配電系統一、二次設備的安裝、接線、調試、基本設計;能夠對負荷進行用電監察,保護電氣設備,;能夠熟練對變電站設備進行操作、安裝、調試、維修和初步設計,能夠獨立完成變電站倒閘操作任務;取得電力部門核發的“進網電工許可證”和“特種工操作證”相關職業核心能力資格證”。就迫切需要改革教學方法,把“教什么”“怎么教”提到研究日程上來,強化實踐環節,盡可能多的采用實踐教學法。為了更好提高學生在就業中所需的崗位技能,我系電氣教研組也積極組織專業教師學習目前高職院校實踐性較強課程多采用的《項目教學法》,努力把理論知識優化成與實際工作相對應的實訓項目。根據課程需求,學校重金引入變電站綜合自動化仿真軟件和模擬操作裝置,可以真實的模擬工作過程,為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做了充分的準備,根據工作任務和職業技能,將課程設計成5個學習項目,在每個項目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分解為多個具體的工作任務。我就以項目四“二次系統的調試與運行維護”中的任務四“自動裝置的檢驗與調試”其一實訓項目“二次回路高壓斷路器控制和信號回路故障檢測”為例,介紹一下項目的推進、項目的完成、項目的評價。(一)布置實踐項目內容要求學生認真識讀斷路器控制回路和信號回路的原理圖,給出對應的安裝接線圖并能夠進行正確的接線,在認識中完成實踐。(二)規定本期項目預期目標查閱斷路器分合操作要求,并會對高壓斷路器進行模擬分合操作,進而上升到更高層次,根據燈光信號回路判斷斷路器控制回路是否正常,判斷故障存在位置及故障原因。在推進該項目時,首先簡單給學生講解電氣回路的結構及工作原理和正確的斷路器操作規程,讓學生分組協作;其次,現場巡視,指導學生正確接線,在對斷路器控制操作時,互相交流操作過程和故障查找方式,期間只對學生進行引導,答疑解惑。這樣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學生項目完成后,及時進行驗收和總結,再次要求學生小組討論,找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對課程內容掌握現狀,指出加以改正和完善。
三、項目教學的成效
《供配電技術》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法后,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從原來課堂要求的“要我學”為自己內心認識的“我要學”,能夠在實訓室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有目標、有要求地認真實訓,項目教學法的“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大大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和交流協作能力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能力為本”的培養目標,最終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崗位能力需求嚴重不一致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有效地引導了學生熟悉工業企業變配電系統的工作環境,走向工作崗位后,更快更好地實現從學生向電力行業及其他行業電氣化發展第一線工作者身份的轉變。根據學生第三學年到校企合作企業進行綜合實踐鍛煉,反映回來的信息更加說明,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項目教學能夠有針對性地培養電力行業所需的專業技術工作人員,學生技能水平大大提高,實現了學生與工作者之間的無縫對接,受到來我校招聘單位的一致好評。
作者:申九菊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