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負荷理論論文

負荷理論論文

時間:2022-11-19 17:24: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負荷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負荷理論論文

第1篇

貫流式水輪機的流道形式和軸流式水輪機不同,為保證向導水機構均勻供水和形成必要的環量,保證導葉較平滑繞流,軸流式水輪機需設置蝸殼,其流道由蝸殼、導水機構和彎肘型尾水管組成。貫流式水輪機沒有蝸殼,流道由圓錐形導水機構和直錐擴散形或S型尾水管組成。通常采用臥軸式布置,從流道進口到尾水管出口,水流沿軸向幾乎呈直線流動,避免了水流拐彎形成的流速分布不均導致的水流損失和流態變壞,水流平順,水力損失小,尾水管恢復性能好,水力效率高。燈泡貫流機組的發電機裝置在水輪機流道中的燈泡形殼體內,采用直錐擴散形尾水管,流道短而平直對稱,水流特性好。大型貫流機組幾乎都是燈泡機組,中小型多采用軸伸式、豎井式等形式。

貫流式水輪機單位過流量大,轉速高,水輪機效率高,且高效區寬,加權平均效率也較高,具有比軸流式水輪機更優良的能量特性。其特征參數比轉速ns、可達1000以上,比速系數可達3000以上。與軸流式水輪機相比,在相同水頭和相同單機容量時,其機組尺寸小,重量輕,材料消耗少,機組造價低。貫流機組電站還可獲得年發電量的增加。

貫流式水輪機的空化性能和運行穩定性也優于軸流式水輪機,其空化系數相對較小,機組可靠性高,運行故障率低,可用率高,檢修時間縮短,檢修周期延長。對于低水頭資源開發,貫流式水輪機的穩定運行范圍寬,在極低水頭時也能穩定運行(如超低水頭1.5m以下),是其他類型的水輪機不可比的。如廣東白垢電站,額定水頭6.2m,最大水頭10.0m,但在1.3m水頭時仍能穩定運行。

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結構緊湊,布置簡潔,廠房土建工程量較小,可節省土建投資。貫流機組設備運輸和安裝重量較輕,施工和設備安裝方便,可縮短工期,實現提前發電。根據國內外有關水電站的統計資料,采用燈泡貫流機組比相同容量軸流轉槳機組,電站建設投資一般可節省10%~25%,年發電量可增加約3%~5%。如我國廣東白垢和廣西馬騮灘水電站,投資節省分別達22.6%和24%。小型水電站采用軸伸貫流機組與立式軸流機組比較,也可節省建設投資約10%~20%。由此可見,貫流式水輪機是開發低水頭水能資源的一種最經濟、適宜的水輪機形式,具有資源利用充分、投資節省的優勢和電量增值、綜合效益增值的效果。

2國內外貫流式水輪機的應用現狀

貫流式水輪機自20世紀30年代問世以來,因其優良的技術經濟特性和適用性而得到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包括燈泡貫流發電機技術在內的貫流機組技術日益成熟,貫流式水電站的開發、設計、運行技術與經驗日益豐富。國外水頭25m以下的水電開發,已出現取代軸流式水輪機的局面。貫流機組技術在1960~1990的發展最為迅猛,這一時期投入運行的貫流機組,最大單機容量達65.8MW(燈泡貫流,日本只見),最大水輪機轉輪直徑達8.2m(豎井貫流,美國墨累),最高工作水頭達22.45m(燈泡貫流,日本新鄉第二)。

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貫流式水輪機的研究和應用,到20世紀80年代,貫流機組技術及其應用取得突破性的進展,1983年引進設備的第一座大型燈泡貫流機組電站一湖南馬跡塘水電站建成,1984年自主開發的廣東白垢電站轉輪直徑5.5m,單機容量10MW燈泡貫流機組投運,標志著具備自行開發研制大型貫流機組設備的能力。貫流式水輪機的應用研究和運行技術也獲得了發展,積累了經驗。最近20年來,相繼開發建成引進設備、技術合作或自行裝備的大型燈泡貫流機組電站數十座,如凌津灘、王甫洲、尼那、洪江等。其中洪江水電站最大工作水頭27.3m,單機容量45MW,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水頭最高、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燈泡貫流機組。國內已運行的燈泡貫流式水輪機最大轉輪直徑已達7.5m。目前規劃或在建的貫流式水電站遍布全國各地,在建的廣西長洲水電站裝機15臺,總裝機容量達621.3MW。在西北地區,20世紀80年代開始貫流式水電站的規劃設計,并完成了柴家峽等電站的可行性研究。在黃河干流上現已建成青海尼那電站,寧夏沙坡頭電站即將竣工,甘肅柴家峽、青海直崗拉卡等電站在建。尼那電站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大型燈泡貫流機組電站,沙坡頭則是應用于高含沙水流的第一座大型燈泡貫流機組電站,各具特色,為貫流式水電站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經驗。

對于低水頭小型水電站,軸伸貫流水輪機和豎井貫流水輪機具有與燈泡貫流水輪機相當的技術經濟優勢,國外20m以下的小水電開發,已逐步取代軸流機組。據文獻介紹,國外已運行的軸伸貫流式水輪機轉輪直徑達8.6m,單機容量達到31.5MW,最大使用水頭達到38m。我國軸伸貫流式水輪機的技術開發起步較晚,自行研制的GZ006、GZ007(5葉片)等轉輪的性能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但尚沒有得到普遍的技術推廣和形成相應的生產和市場規模。國內已運行的軸伸貫流水輪機多采用定槳式轉輪,最大轉輪直徑2.75m,單機容量3.5MW,最大使用水頭22m。而豎井貫流和全貫流機組技術開發程度較低,應用很少,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

3貫流式水輪機的應用及技術發展探討

我國水電資源豐富,第四次水力資源復查成果顯示,全國江河水電資源蘊藏量達7億kW,可開發量5億kW,經濟可開發量4億kW。現已開發量1億kW,只占到經濟可開發量的25%。我國江河的低水頭水力資源,根據文獻估算,水頭在10m左右的資源量占到可開發資源的約500,達0.2億kW以上。此外,我國大陸和島嶼海岸線蘊藏著巨大的海洋潮汐能資源,可開發量超過0.21億kW,尚未進行規模開發。以上數據說明,我國適用于貫流式水輪機開發的低水頭水能資源蘊藏巨大,貫流式水輪機應用前景廣闊,需求巨大。經過40余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國對貫流機組設備開發、研制以及貫流水電站設計和運行技術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成就。對于25m以下低水頭水電開發,優先選擇貫流機組,已基本形成共識。但目前國內貫流機組設備技術和供給能力還不能滿足水電建設的需要,許多大型或頂級的機組設備需要國際市場供貨,國內外同類產品在設備性能、單位千瓦材料消耗等技術方面存在著較明顯的差別,中小型貫流機組產品的多樣性和技術適應性也不能滿足國內或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由于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又影響貫流式水輪機的廣泛應用。因此,全面提升我國貫流式水輪機的技術水平,任務迫切,意義深遠。

推進我國貫流水輪機技術的進步,應當關注貫流機組大型化技術的發展,并致力于提高國內貫流機組整體技術水平。

根據對貫流式水輪機的應用及其技術發展的分析,應用水頭逐漸提高、貫流機組大型化是國際貫流水輪機技術發展的趨勢,這也和我國低水頭水電開發對大型貫流機組的應用需求相吻合。貫流機組對開發低水頭水電資源具有優勢,而這些資源的開發地點往往位于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平原或河谷地區,自然資源富集或處于交通要道(如黃河上游等地區)。這類水電資源經濟合理的開發,要求實現發電、防洪、航運等綜合利用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減少移民搬遷及交通設施等淹沒、浸沒及賠償,修建高壩大庫通常已不適宜。為了優化開發方案和工程總體布置,便于工程綜合功能經濟地實現,有利于保護生態和環境等資源,往往需要采用單機容量(機組尺寸)更大或應用水頭更高的貫流機組。

大型化貫流式水輪機的水力設計不存在重大的技術難題,但機組設計、制造與安裝等方面的一些關鍵技術,以燈泡機組為例,燈泡體及水輪機的支承結構,軸系的分析計算、大噸位軸承的設計制造,發電機的設計,發電機的通風冷卻,機組的剛度及振動特性的評估、優化,大尺寸機組的安裝技術等,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和經濟風險。近年,我國水電業界結合湖南洪江、廣西惡灘擴建工程、四川桐子林等水電站機組的選型設計,對此進行了研究。在洪江水電站,對采用燈泡貫流機組的關鍵技術及制造難度,與日本只見、俄羅斯薩拉托夫等電站的大型燈泡機組進行了對比研究,結論是技術可行。該工程已成功實施,成為我國貫流電站技術進步的典型案例。而惡灘擴建工程采用燈泡貫流機組方案,其應用水頭和單機容量等設計參數,機組設計制造的技術難度均已超越了世界上已運行的同類電站機組,研究表明采用燈泡貫流機組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兩座電站的經濟分析數據也都表明,可節省建設投資和獲得年電量的增加,特別是惡灘擴建工程采用8臺75MW燈泡貫流機組與采用4臺150MW軸流轉槳機組的方案比較,前者首臺機組提前9個月發電,工程總工期縮短一年,其提前發電的電費收入,與比后者高出的投資差基本相抵(貫流機組方案設備投資概算按采用2臺進口、6臺合作編制),每年還可多獲得約3%的電量增加,其經濟性明顯優越。上述研究也說明,開發、應用25~35m水頭段的貫流式水輪機和單機容量75MW及以上的燈泡貫流機組,技術上可行,經濟上仍處于有利和合理范疇。

全面提高我國貫流式水輪機的整體技術水平,實現包括產品研制技術(水力開發、結構分析、制造工藝、試驗研究等)及產品的技術性能、貫流式水輪機應用開發和運行等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結合國內實際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應加強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如計算機CFD、FE、CAD/CAM等及現代制造技術在貫流式水輪機開發、研制和運行等領域的推廣和應用,還應加強對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貫流式水輪機產品和技術,這是提升我國貫流式水輪機技術和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途徑。此外,我國的各類水電資源開發,包括廣大農村中小低水頭資源及海洋潮汐能源的規模開發,需要技術經濟特性優越的,包括各類貫流式水輪機在內的多樣性的水輪發電機組設備,因此,應加強對軸伸貫流式水輪機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完善軸伸貫流水輪機轉輪的研究并形成系列型譜;應加強對用于潮汐能源開發的雙向可逆貫流機組、全貫流機組及豎井貫流機組的技術開發和研究;對齒輪增速技術及設備在貫流機組的應用,以及貫流水輪機適用的調速設備的開發等技術課題,應進行全面的規劃布局和系統的研究。

第2篇

關鍵詞:埋管式地源熱泵,煤礦,設計,理論模擬

 

采用埋管式地源熱泵系統可大量降低運行費用,比傳統冷水機組和空氣源熱泵少30%,比電采暖少70%。能效比一般為4~6。在我國低碳節能的政策引導下,埋管式地源熱泵在民用建筑小區的應用已經日漸廣泛,但是在煤礦等生產廠區使用該技術的并不多。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該技術在煤炭上應用的可行性與適用條件。

1埋管式地源熱泵在煤礦應用的優點

(1)系統不燃油、不燃氣、不燃煤,以便使煤礦本身節省能源,為市場提供更多優質煤。(2)系統可建造在煤礦的廠區,安裝在綠地、停車場下,無燃燒,無排煙,也無廢棄物,不需要堆放燃料廢物的場地。(3)熱泵既可供暖,又可制冷,制冷時產生的余熱還可提供生活生產熱水或為游泳池加熱,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能源。對于煤礦這種建筑類型較復雜的地方比較實用。(4)埋管式地源熱泵的水系統采用全封閉循環,借助于地下土壤源溫度場取冷或散熱,不蒸發、不補水、循環往復,對于偏遠缺水的煤礦來說較實用。(5)系統運行穩定,維護費用低,自動控制程度,無需專業人員操控。(6)系統不用冷卻塔,從根本上杜絕了軍團菌的滋生,對于煤礦工人特殊的工作環境,地上的非工作時間可以得到舒適的溫濕度潔凈環境,有利于身心健康。(7)埋管式地源熱泵系統使用壽命可長達五十年,在煤礦的正常使用年限中無需更換。(8)系統無易燃、易爆隱患,在煤礦的特殊環境中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使用這種系統更實用、放心。(9)系統不需要鍋爐房、冷卻塔及其它室外設備,不需要集中占地,為煤礦節省了地皮,產生附加經濟效益[1]。

2埋管式地源熱泵在煤礦中應用帶來的長期效益

對于煤礦來說地下水資源尤其不能破壞,埋管式地源熱泵系統就具備這種優勢,以土地為熱源,不破壞地下水資源、低噪音,而且不排放廢氣和廢棄物,具備零污染的良好環保品質。

2.1彌補地下水資源短缺

我國地下淡水資源量為694km3,僅占世界地下淡水資源的0.6/10000。論文參考網。同時,由于我國地形、降水分布的地域性差異,使我國地下水資源具有南方豐富、北方貧乏的特征。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勻性,為普遍地推廣與應用地下水源熱泵帶來地域的局限性。

2.2緩解地下水超采

地下水超采是指兩部分:一是淺層地下水超采;二是深層承壓水超采。進入21世紀后,地下水源熱泵系統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速,其應用日益廣泛。目前,有的部門和地區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使地下水源熱泵系統的應用更為廣泛。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地下水的雙重性,它不僅是地下水源熱泵優良的源與匯,而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本物質之一。

為此考慮在水源稀缺的地方盡量采用埋管式地源熱泵這種形式,高效環保,對地下水層也無破壞,可以保護人類的寶貴水資源,而且土壤熱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事在當代,功在千秋。

3 埋管式地源熱泵系統設計的幾大要點

3.1冷熱負荷及冬夏季地下換熱量計算

冷熱負荷計算與常規空調系統冷熱負荷計算方法相同,參考有關空調系統設計手冊,不再詳細說明。

夏季地下換熱量=夏季設計總冷負荷×(1-1/設計工況下熱泵機組的制冷系數),

冬季地下換熱量=冬季設計總熱負荷×(1-1/設計工況下熱泵機組的供熱系數),

3.2確定地下換熱器設計參數

埋管式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換熱器一般采用垂直或水平布置方式。水平布置受可利用土地面積的限制,且換熱性能比豎埋管小很多,所以在實際工程中,一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垂直埋管有3種形式: U型管、套管型、單管型。套管型的內、外管中流體熱交換時存在熱損失;單管型的使用范圍受水文地質條件的限制;所以一般選擇U型管[2]。地下換熱器設計是關鍵,國內外已有許多關于這方面理論研究,主要是數值模擬。論文參考網。通過模擬確定幾大參數。

U型管理論推導過程一般為:(1)某地區土壤初始溫度模擬;(2)U型地埋管換熱器傳熱分析;(3)建模假設:在不影響工程精確度要求的前提下做合理的加設以使復雜問題簡單化;(4)建立物理模型:因為土壤各個層面的傳熱特性不一致,將土壤分為三層:地表活動層、中層區和深層區進行處理[3];(5)建立數學模型:在這個階段要進行熱傳遞方程的推導、對流、導熱的分析以及對土壤的固態、液態以及氣態并存的狀態分別進行考慮;(6)輸入實地測得的初始數據通過集成分析活應用大型集成軟件進行分析求解[4]。

通過以上的理論模型得出比較合適的地下換熱器參數,如:管材(綜合考慮其傳熱性能耐腐蝕性以及經濟性)、管徑、鉆井深度(既考慮熱效率也要考慮經濟實用性)、U型管間距、鉆井間距(考慮其熱干擾)、管內流速、管長等。同時,豎井個數的確定可參照下式:

豎井總數的確定按下式計算:豎井總數=0.5×豎井埋管總長/豎井深度

3.3水泵的選擇

同程系統中,選擇壓力損失最大的熱泵機組所在環路作為最不利環路進行阻力計算。可采用當量長度法,將局部阻力件轉換成當量長度,和管道實際長度相加得到各不同管徑管段的總當量長度,再乘以單位壓降,得出總阻力[5]。計算所得最不利環路壓力損失,再加上熱泵機組、平衡閥和其他設備元件的壓力損失,確定水泵的揚程,考慮一定的安全裕量。

4小結

由以上所述可得,埋管式地源熱泵系統在煤礦中應用是有其適用性的而且有其不可取代的優點,而且通過理論模擬能更好地為設計服務、提高熱效率。論文參考網。在煤礦的綜合樓及辦公樓、宿舍樓系統中,系統的供冷量遠大于供熱量,導致地下熱交換器十分龐大,價格昂貴,為節約投資或受可用地面積限制,地下埋管可以按照設計供熱工況下最大吸熱量來設計,同時增加輔助換熱裝置(如冷卻塔+板式換熱器,板式換熱器主要是使建筑物內環路可以獨立于冷卻塔運行)承擔供冷工況下超過地下埋管換熱能力的那部分散熱量。

[1]徐偉等.地源熱泵工程技術指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11

[2]謝汝鏞.地源熱泵系統的設計.現代空調,2001.3:33~74

[3] Giorgio boni et al. Sampling Strategiesand Assimilation of Ground Temperature for The Estimation of Surface EnergyBalance Components[J]. IEEE Transactions on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1.1.

[4]王勇.地源熱泵研究(1)——地下換熱器性能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重慶建筑大學,1997

[5]肖益民等.地源熱泵空調系統的設計施工方法及應用實例.現代空調,2001.3:88~100

第3篇

【關鍵詞】生態建筑,節能設計,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生態建筑理論是指在建筑的設計、施工中運用保護生態平衡的生態學理論,認為建筑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有生命的機體,使整個建筑整體和周邊的環境以及周邊的自然生態相對和諧,形成一個與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體系。使建筑自然形成一個能夠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建筑中使用可循環使用的能源材料,從而控制對環境的破壞,降低能耗,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還能夠減輕環境生態壓力,促進生態文明的發展。

二.生態建筑節能設計的原則分析

環保,生態,健康,舒服是生態建筑節能設計的基本要求。生態建筑理論是一種新型的理論,在生態學的指導下,利用循環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本著從建筑的整體效果出發,從設計,到施工,到管理建筑內外的種種布置和資源,使有限的能源物資可以在小范圍內實現良性循環利用,力求在自然生態,建筑,人類三者之間達到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狀態,堅持人的主體能動性地位,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加以設計管理施工,形成一個有利于自然的自我發展,有利于人類的生產生存的和諧,健康,舒適的環境,這樣,既不會對自然生態造成壓力,又不會加重社會的能源消耗。

1. 要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資源和能源。

要采用新的節能技術和新的節能設計理論,在建筑局部內部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不僅能夠降低能源的消耗,還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還不會對周邊的環境產生壓力。從而達到人與周邊環境的相互融合。

2. 舒適健康,環保是生態建筑節能設計的基本要求。

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建筑的舒適度健康度有了新的要求,既要保護最基本的傳統遮風擋雨的功能,更要實現人類的身心安康。比如要有良好的光照,適宜的溫度,有益于人體的濕度,有新鮮的空氣,安靜沒有污染的聲音環境等。其次,選擇材料裝飾時候要注意節能低碳環保,既要減少能源的消耗,又要低輻射,低污染,從而保證人身心健康。同時,要使建筑和周邊的人文歷史環境相協調,既滿足生活的隱私保護,又方便交流。

3.促進整個建筑主體和大自然的相互和諧。

中國建筑自古便有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狀態,生態建筑的節能設計,不僅僅要從人與自然的能源物質方面達到和諧,更要從精神上提高境界。具體主要是環境和周邊自然的相互融合,和周邊的文化境界狀況相互適應,既提高了人們工作的環境質量,又可以提升了精神境界,促進身心和諧。

三. 生態建筑節能設計方法分析

1.墻體的節能與技術應用

(一)墻體保溫設計

作為整個建筑節能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墻體節能保溫設計通常有三種設計方式:第一,進行外墻保溫設計,基于國家、當地的熱工規范計算,采用隔熱保溫材料,使用一定的設備進行粉刷,噴霧,粘貼等多種方式施工,在外墻上形成保溫層,以保持室內溫度的適宜。第二,進行內保溫設計施工,將優質保溫材料對內層墻壁施工形成保溫層,傳熱隔熱能夠符合國家節能標準。第三,加大隔熱保溫材料的開發力度,利用保溫材料自身的特性進行墻體的設計,促使其他自發的具有保溫功能,且墻體新型材料的節能符合國家標準。

(二)墻體材料的節能

從制作方式來講,空心磚和實心磚頗為相似,但是相較于實心磚,空心磚具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減輕結構自重。所以,為節能減排,建筑上廣泛采用空心磚替代實心磚。

2. 屋面節能設計

進行屋面的節能設計,首要是進行保溫材料的選擇,不可以密度太大,導熱系數太高,也不宜使用吸水率較大的保溫材料,可以選用一些新型的高效保溫材料,比如采用膨脹珍珠巖保溫芯板保溫層代替常規的瀝青珍珠巖或水泥珍珠巖做法,克服了常規作法的諸多缺點。這種保溫芯板施工方便、價格低廉、不污染環境:芯板為柔性制品,不僅適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帶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溫工程更可顯示出它的優越性。

3.提升暖通空調系統的合理性

暖通空調的設計之所以是一個龐大而細致的工程,主要是由于對建筑整體環境有著直接影響,而且它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因此,在設計時要綜合考慮,確保暖通空調的合理性。設計者在設計過程,通常僅僅考慮空調運行中的最大負荷,即遵照最大負荷原則。然而,在實際運行中,只有少數暖通空調可以達到最大負荷,主要是由于達到最大負荷的室內溫度并不適宜人們的日常活動,也可能會對人們身體健康產生損害。因此,在進行設計時,要對這種情況加以考慮,不要使各個系統的設計滿足最大負荷運轉而不適應部分負荷運轉的狀態。

4. 科學選擇遮陽的玻璃

在進行遮陽節能設計時,其中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就是選擇遮陽玻璃的選擇,在選擇遮陽玻璃時,要綜合分析各種遮陽系數、建筑所處的自然氣候條件、人文經濟因素等多方面的條件,科學進行選擇,通常來講,在節能設計過程中廣泛運用的類型有反射玻璃、鍍膜玻璃、吸熱玻璃、低輻射玻璃等。

5. 推廣應用太陽能等新能源

太陽能清潔無污染,并且可以再生,是目前人類能夠利用的最為環保,最為豐富的資源能源種類之一。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太陽能具有很多節能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建筑的樓頂可以設計安裝太陽能電池發電系統,這種發電系統,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和電力,并將這些轉化而來的電能或者是熱量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進行能量的存儲,在需要使用這種電能和熱能的供電設備上開始接線,如此,能夠充分滿足整個建筑物內部的動力和照明系統的各種能量需求。此外,充分利用太陽能設計作為采暖和供熱功能,既可以減少日常的能源消耗,也使得建筑物的日常熱能得到滿足。同時,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可以通過太陽能來控制建筑物的采光,使得整個建筑內部的環境更為舒適。

四.結束語

生態型建筑是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例如最近交付使用的昆明新機場就是以“節約型、環保型、科技型、人性化的綠色機場”作為標準建設。其主要設計思路、策略符合生態建筑理論。我們油庫內的建筑設計也是主要體現在:

1)良好的自然通風設計,改善建筑物內空氣環境,減少空調耗能,自然通風區域可開啟面積與立面總面積之比≥8%;

2)優化自然采光設計,減少照明耗能,采光系數側面大于2%;

3)建材本地化,提高綠色建材使用率,應優先使用本地化建材和3R(Reuse,Recycle,Reduce)建材。不得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化學合成建材,盡可能使用天然素材以及符合要求的環保、生態建材。要求:施工現場500Km以內生成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60%,可循環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10%

4)節水及水資源利用,通過雨水回收、中水回用,實現節約用水與水資源高效回用的目標,雨水利用的可行方案,雨水利用率≥30%,采用節水設備—使用符合標準的節水設備,達到以下指標要求:節水設備和材料使用率100%,節水率≥10%,中水利用率≥50%;

5)我們還采用了自動控制系統,高效管理,以達到優化系統和提高運行效率。

昆明新機場是我國在生態建筑的節能設計和施工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典范之一,實現了相關科學技術和管理理論的突破發展,為我國全面進入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生態節能技術發展前景廣闊。在今后的機場建設中,還會推廣昆明新機場的建設理念。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生態型建筑的技能設計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正視并且理性分析面對,同時,要積極吸取西方的先進節能設計理念,引進一部分先進技術,促進我國生態建筑的合理科學化,推進我國生態綠色化進程,推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和諧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歐陽東 生態建筑節能設計研究 [期刊論文] 《電氣應用》 ISTIC PKU -2006年2期

[2]葉宇豐 基于生態理念的住宅節能設計研究[學位論文]2006 - 同濟大學:建筑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3]金振星 武涌 梁境 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制度設計研究 [期刊論文] 《暖通空調》 ISTIC PKU -2007年8期

[4]溫曉霞, 現代游泳館建筑節能設計研究 [學位論文] 2009 -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5]王君彪 基于構造設計學的建筑節能設計研究 [期刊論文] 《中國房地產業》 -2011年8期

第4篇

關鍵詞:亞高原,高原訓練,運動訓練

 

運動訓練是科學地實現運動員競技能力由現時狀態向特定目標狀態轉移的過程。運動員競技能力能否按訓練目標理想的改變、鞏固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訓練的科學化程度。對提高運動成績的手段的關注越來越大,其中高原訓練就是國內外體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本文就結合目前國內外研究的新進展,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談談對亞高原訓練的認識。

1 亞高原的概念

在體育中所討論的高原環境是綜合了地理學上的分類法與運動實踐得出來的,一般把海拔1000m-2700m的大片高地稱為高原。而目前國際上常采用的高原訓練高度一般在1400m-2700m。目前一些專家提出亞高原訓練,并做出了大量的科研實踐活動。對于其高度,趙晉等人的研究表明500~1500m之間的地域應為亞高原。論文大全。[10]

2 高原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高原是一種低氣壓、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線輻射的特殊環境,對人體的生理活動會產生一系列特殊的應急刺激作用,其中低氧刺激對人體的影響最為明顯。氧分壓隨海拔的高度增加而下降,對人體的呼吸循環機能帶來不利影響,但停留一段時間會產生服習現象。高原訓練是一種在低壓、缺氧條件下的強化訓練。對人體有兩種負荷,即運動性缺氧負荷與高原缺氧負荷。當海拔超過1500米時,最大攝氧量開始下降,在更高的高度下降的速率更快。[1]其缺氧刺激比較深刻,可調動身體機能的更大潛力。人體的各項機能會發生適應性變化。人體在適應過程中,其體內主要是肺部、心血管、血液、骨骼肌等也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正是這些生理學上的變化為進行高原訓練提供了理論依據。[3]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中長跑項目的金牌全部為非洲高原國家運動員所得,這種世居高原的人無意識的高原訓練及受益,使得人們的目光不得不聚集在高原這一特殊環境。[2]世局高原的人世居高原人比世居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質;可以適應更高的海拔高度。[4]

3 高原環境對訓練的影響

秦永生等的實驗發現高原組戰士經過近1年的高原訓練,已經逐漸適應了高原的環境特點,其安靜心率和平原組接近,但在最大努力耐力跑過程中,運動中心率要遠遠低于平原組,運動后血乳酸水平也明顯低于平原組,跑動時間長于平原組。[5]為了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現在高原訓練有很多種方法,主要有高住低練法、間歇性低氧訓練法和模擬高原訓練法。Tomnsend認為高原環境對世居高原的運動員的刺激已經不明顯了,要想達到高原效應,應尋求其他方法:如高住低練、高住高練低訓或高低交替訓練。[6]高炳洪認為LoHi訓練法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機體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骨骼肌和組織細胞的功能,而這些則有利于機體有氧能力甚至無氧能力的提高;在運動能力方面,雖然還存在爭議,但還是有許多LoHi提高不同項目運動員運動能力的例子。[7]翁錫全等人為4周常壓模擬高住低練使SD大鼠與低住低練組相比血清SOD含量顯著增加、MDA含量顯著降低,NO較常壓高住安靜組極顯著性升高,說明周常壓模擬高住低練可以明顯提高SD大鼠血清SOD、NO活性,降低血清MDA的產生,減少脂質過氧化物的產生,有利于減少運動性損傷的發生。[8]安彥認為世居或久居高原運動員,可以超出1800m-2400m一般的高原范圍,到海拔2400-3400m的地方訓練,以尋求更強烈的刺激。研究者特別指出,在更高海拔地區訓練時,訓練安排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負荷強度,并注重訓練手段多樣化,以提高訓練效果。國內外的實踐及研究證明,世居及久居高原人可以到比居住地更高海拔地區訓練,而且可以取得較明顯的效果,但在適應機理及生理參數上,其結果尚有許多不同之處,因而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論文大全。[9]趙晉認為亞高原訓練既有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又能夠保持平原的訓練強度,使運動員得到足夠的強度刺激,避免了傳統高原訓練中的運動能力退化的缺陷,對運動成績的提高將是非常有利的。如何應用,如何科學地利用亞高原獨特的環境進行訓練,是目前應該受到關注的課題之一。[10]高原訓練屬于一個特殊的環境,同樣的訓練與平原有很大的區別,這就需要對各指標和各種影響因素綜合考慮,防止取得相反成效。因此,在運動員訓練階段,應注重各種生化指標之間的聯系,綜合評定,才能準確地反映運動訓練負荷或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況,進一步提高運動成績。[12]高原訓練,特別是在高原進行高強度訓練,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在實踐上,雖有一些成功做法,還缺乏一整套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的系統的經驗和描的代償性變化及技術流失問題,高原訓練中的力量訓練問題是一個系統問題,既需要從理論上加以更深入的探討,實踐中還需要進行更認真的科學的摸索。論文大全。[11]當前都趨向于進行交叉訓練,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之間的互補性,可以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以發揮出運動員的最大的潛力。

4 小結

高原訓練是可以提高運動員的機能能力,但是其缺氧刺激過大,不能保持平原訓練強度,有些項目的訓練不能明顯的提高運動成績。而亞高原訓練既有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又能夠保持平原的訓練強度,使運動員得到足夠的強度刺激,對運動成績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參考文獻:

[1]王瑞元,等 運動生理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37-346.

[2]張鴿,韓佐生,陳耕等. 國內外高原訓練發展進程之研究[J]. 體育科研 2002,1,12-19.

[3]張頌岐.高原訓練基礎研究綜述[J].國外體育科學1996,1, 21-26.

[4]張薇,張鴿,地理環境與高原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88-89.

[5]秦永生,等. 平原與高原戰士耐力跑時心率與血乳酸的變化[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07年4月第25卷第2期 ,115 .

[6]TomnsendNE,Core CJ, Hahn AG ,et al . Live high-training low increases hypoxicvcentilatorc response of well-trained indurance athelets. J . Appl.physiol2002;93(4):498-505.

[7] 高炳宏 .低住高練在運動訓練實踐中的應用研究及探討[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11: 747-753.

[8] 翁錫全 .常壓模擬高住低練對大鼠血清自由基及一氧化氮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志,2004,1:46-48 .

[9]安彥 . 久居或世居高原運動員的高原訓練[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 ,2008(24) : 86-87.

[10]趙晉 .亞高原環境對運動訓練的影響綜述[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1: 126.

第5篇

論文導讀::隨著電力行業的不斷發展,為切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線損管理工作顯得尤為突出。特別是針對山區為主的農電線損管理工作成為供電企業線損工作的重點,結合省公司采取的措施,城區局在線損管理中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特色的線損管理思路。

論文關鍵詞:強管理,明責任,嚴獎懲,增效益

 

城區局自2000年起, 按照國網、省公司要求開展農村供電所規范化管理工作, 把線損管理列為工作重點,著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切實提高農村供電所管理水平的同時,提升農電企業的盈利能力。在此期間,本局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強化線損管理工作,經過多年不斷努力,在線損管理中逐漸摸索出一套帶有自己特色的線損管理辦法。一,認真開展線損管理 線損率是供電企業一項重要經濟技術指標,也是企業電網規劃和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不斷降低電能損耗,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必然要求。針對城區局線路長,負荷小,客戶分散,管理難度大等具體情況,積極探索各種降損管理措施,通過開展線損理論計算和現場測試,科學合理確定線損指標,降損效果很好。總結各供電所降損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實行10kV配電線路和配變臺區的包保管理。即以10kV配電線路,低壓臺區線損指標的科學確定為依據,落實責任制,建立健全各類資料,以強化檢查與考核為主要措施,以實現三包(包線損指標,包電費回收,包優質服務和行風建設)三保(保完成降損指標,保電費雙結零,保政府和用戶滿意)為目的。經過全面推行線損指標包保,收到顯著成效。在包保管理前,本局10kV線損率在10%以上,臺區線損在網改前達到30%-40%,改造完后也在15%-23%之間。通過線損包保管理,代市供電所2005年實行包保的10kV線路損失率為7.5%,比未包保時下降4.1%,實行包保的低壓線路損失率為9%,比未包保時下降12%;城郊供電所2005年實行包保的低壓線路損失率為6.05%,比未包保時下降13%。 (一)實行線損包保,確定責任指標。 確定科學,先進的線損責任指標。 1,開展10kV線路線損理論計算,確定線損責任值。 依據理論計算值確定線損責任值。考慮到負荷性質,另加一定幅度的管理系數,若理論計算值與實際值比較,相差3%以上時,查明原因后,重新計算確定線損責任值。 2,確定臺區線損責任值。 城區局采用'理論計算值與實測值相比較,條件相近臺區計算值相對照,線損計算值與實際經驗相結合'的制定和檢驗方法,確定線損責任值,使多數責任者通過積極努力,能夠完成責任指標,達到節能降損目的,也使少數被罰者心服口服,全面推行包保工作。 (1)計算臺區線損理論值 首先繪制臺區負荷分布平面圖,根據已知的導線長度,導線截面等參數,用'均方根法'計算網絡電阻值,進而計算臺區線損理論值。 (2)選擇合適的實測代表日 選取的代表日電網運行方式正常,潮流分布正常,用電量接近計算期的平均日用電量,用戶的用電情況正常,天氣情況正常。 (3)臺區線損的實測與計算 采用東北電力學院PBJ-C型配電變壓器運行參數監測儀,對臺區首端電流,電壓,有功功率,無功功率等實際參數進行連續24小時的監測,測得有關數據。運用微機軟件,求得網絡電能損失率。 (4)確定包保時的責任線損率理論值和實測值計算完成后,根據不同的情況合理確定責任值: ①理論值和實測值很接近,實測值直接為確定責任值的基準值。 ②理論值和實測值差距在2%以上需要重新確定代表日另行實測。 ③理論值與實測值差距約1.5%,采用算術平均法計算責任基準值,或直接采用實測值做為責任基準值。 確定責任基準值后,再定管理系數:負荷集中,地理條件好,設備狀況好的臺區,系數為1.0;負荷不集中,供電半徑在500米左右的臺區,系數為1.1;負荷分散,地理條件差,供電半徑大于500米的臺區,系數為1.2。 臺區責任值為臺區線損責任基準值乘以管理系數。臺區責任值每年修訂一次。 3,具體實施。 10kV線損包保由供電局農電科負責落實;臺區線損包保由供電所負責落實。簽定包保合同,落實責任人和各級有關人員。 實踐證明,實施線損指標包保,只要措施到位,責任到人,堅持過程控制,就能收到顯著的效果。如:桂興所10kV嶺桂線,包保前實際線損率為5.98%,理論計算值為4.01%,核定責任值為4.23%,經包保實際線損率降為3.62%,比上一年下降2.36個百分點中國。(二)加強包保管理,兌現獎罰。 10kV線路和低壓網實行線損指標包保,明確各級人員的職責,落實技術降損和管理降損措施;加強過程控制,發現問題就地解決,從嚴考核,及時兌現獎罰。 1,健全組織,落實責任。 (1)成立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全局農電線損管理工作。農電科承擔降損的日常管理工作。 (2)制定各級領導,保證降損工作事事有人負責。 2,從嚴考核,獎罰到人,獎罰分明。 (1) 10kV線路線損指標考核 ①實行月考核季兌現獎罰的方法。 ②完成線損指標不獎不罰,低于線損指標的每少損失1千瓦時獎勵0.10元,高于線損指標的每多損失1千瓦時罰0.10元。 (2)臺區線損指標考核 ①按臺區包保線損指標,每上升或下降一個百分點獎或罰責任人10元。 ②實抄率必須達到98%以上,每降一個百分點扣責任人10元。 ③連續三個月未完成線損指標,供電局在冊員工下崗待業,執行下崗工資;農民合同工停發工資,發生活費,連續六個月未完成線損指標者,又無特殊原因予以解聘。 ④對線損忽高忽低的臺區,供電所用電要重點檢查,認真分析,發現弄虛作假者,嚴肅處理。 ⑤電費回收必須100%完成,未完成按欠費額10%扣罰,連續三個月未完成又無正當原因,在冊員工下崗,合同工解除勞動合同。 (三) 落實降損措施,全面提高線損管理水平。 實施線損指標包保,只是管理降損手段。工作中注重管理降損與技術降損并重。 1,根據季節性負荷變化及時調整變壓器分接頭及三相不平衡電流,保證變壓器經濟運行。 2,采取技術手段進行降損。加強大用戶的跟蹤監測。對一些用電量較大,交通不便的廠礦,在用戶側安裝FLCMS型遠程抄表測控系統,防止漏抄、竊電現象出現。 3,供電局供電所至少每季進行一次大普查。 4,優化無功補償。將電容器適當分組,根據負荷變化適當投切部分或全部電容器嚴獎懲,合理配置,提高功率因數和降低線損。 5,加強計量管理。檢查,校驗,及時更換淘汰型電能表。使關口表,臺區表,動力表計合格率為100%。 6,建立線損分析例會制。每月進行一次綜合分析,及時發現和糾正線損波動異常線路和臺區問題,查明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多年來,城區局為搞好農村供電所規范化管理,降低10kV線路的線、變損和臺區線損,做了大量工作,收到明顯的效果。目前城區供電局農電綜合線損率由以前的8.7%下降到5.99%嚴獎懲,通過加強管理降損電量約128萬度,提升效益約60萬元。我局將進一步深化有關工作,組織課題攻關和重點研討,不斷探求強化管理的新路,不斷完善管理措施,,爭取達到一流的國家電網公司農電標準,通過不斷努力,使農村供電所管理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第6篇

關鍵詞:地源熱泵,土壤源,節能,逐時負荷,TRNSYS

中圖分類號: TE08 文獻標識碼: A

Energy saving analysis of hybrid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Tang Tianping,Zhangjie,He Hailong

(Tianjin MCC20 Group Engineerings, Tianjin 300160,China)

Abstract: The hybrid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of a building in cold region, using TRNSYS which is software for simulation analysis.Get the best ratio of the Cooling Tower-Ground source hybrid heat pump system.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find the ratio of the Cooling Tower-Ground source hybrid heat pump system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 of building.

Key words: Ground-source heat pump, Ground-source,Energy saving, hourly heat load,TNSYS.

0 引言

眾所周知,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淺層地熱能源,通過輸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由低品位熱能向高品位熱能轉移的設備。理論上是一種高效節能的空調系統。但是有些特殊建筑或者地區在實際運行中,地源換熱側向土壤或其他地源釋放的熱量遠遠大于從其中提取的熱量,勢必會造成熱量在換熱管周圍的積累。如果溫度累積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的話,就會造成熱泵系統運行效率下降,則地源熱泵系統的優越性盡失,因此科學的解決熱量的積累是至關重要的。本文主要以冷卻塔-土壤源混合式熱泵系統作為研究對象,解決如何提高土壤源熱泵系統能效及熱量堆積的問題。

1 混合式熱泵系統

1.1土壤初始溫度

以青島地區某一實際項目為示范項目進行研究混合式熱泵的節能情況。該地區巖土的平均導熱系數為1.95W/(m?℃)巖土的體積比熱為2000KJ/ (m?℃),密度為2119kg/m3。并對土壤溫度測試實驗,經計算,土壤初始溫度平均值為14.88℃。

1.2逐時負荷

通過計算得到熱泵系統需要承擔的逐時負荷。如圖1-1。

圖 1-1 熱泵系統承擔全年逐時負荷圖

由上圖得到,熱泵系統需要承擔全年最大冷負荷為2270KW,最大熱負荷為1330KW;通過累計得到熱泵系統承擔全年冷負荷總量為1736000KWh,熱負荷總量為1189600KWh。因此為避免熱量逐年堆積,故采用冷卻塔為輔助冷源。

1.3混合熱泵方案

圖 1-2 冷卻塔-土壤源混合熱泵系統

本文共采用五種方案:

方案一:全部采用土壤源熱泵系統,沒有輔助冷源,地埋管的長度為51400m,鉆孔的數量為257。

方案二:采用冷卻塔做輔助冷源,其承擔夏季冷負荷總量的20%,冷卻塔的容量為410KW,地埋管長度為41200m,鉆孔的數量為206個。

方案三:冷卻塔承擔夏季冷負荷總量的30%,冷卻塔的容量為545 KW,地埋管長度為36000m,鉆孔的數量為180個。

方案四:冷卻塔承擔夏季冷負荷總量的40%,冷卻塔的容量為680 KW,地埋管長度為30800,鉆孔的數量為155個。

方案五:在滿足冬季熱負荷需求的情況下計算,地埋管長度為27100m,總共需要136個鉆井就可滿足熱需求,計算冬季提取的熱量總量,然后從夏季冷負荷總量中去除,剩下的冷負荷全部由冷卻塔承擔,經計算冷卻塔承擔的夏季冷負荷超過50%,冷卻塔的容量為890KW,鉆孔的數量為136個。

2 系統仿真參數

五種不同的方案,熱泵機組的性能參數是一樣的,基本保持不變。熱泵機組的參數輸入主要包括基本參數和輸入參數,基本參數基本上是系統提供的,不需要做修改,只需要修改輸入參數和熱泵的外部文件,其設置如下表。

表 2-1 熱泵機組輸入參數

地埋管換熱器系統的參數和輸入有些是根據地埋管的數量變化而變化的,其中有些參數是固定的,需要隨方案改變的主要參數有存儲容積和鉆孔數。

表 2-2 不同鉆孔數對應熱存儲容積

表 2-3 地埋管換熱器輸入參數

冷卻塔參數確定如下表。

表 2-4 冷卻塔參數

五種方案的冷卻塔的容量不同,其設計流量和功率也是不同的,其詳細見下表。

表 2-5不同方案冷卻塔設計工況下的參數

3 仿真結果分析

利用TRNSYS進行仿真,仿真系統圖如下圖。

圖 3-1 冷卻塔-土壤源混合熱泵系統仿真圖

3.1系統能耗分析

能耗仿真結果如圖3-2。

圖 3-1 系統年能耗

從結果來看,五種方案夏季能耗均大于冬季能耗,原因是建筑物冬季的熱負荷相對較小,冬季多數情況下僅有一臺機組運行,只有在峰值負荷出現時才開啟兩臺機組。而夏季的冷負荷較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兩臺機組在運行。

由于輔助冷源開啟是在夏季,因此五種方案冬季的能耗相差不大,微小差別的原因是夏季向土壤中排熱的情況不同。在夏季空調期,方案二和方案三比方案一能耗大,主要是增加了冷卻塔的能耗,冷卻塔的能耗增加到峰值時才有所下降,主要取決于控制方案。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冷卻塔的制冷量相對小,在制冷初期如果只開啟冷卻塔,滿足不了冷負荷的需求,但只開地埋管系統能滿足,因此初期開啟地埋管系統,當地埋管運行一段時間后,再開啟冷卻塔。而方案四冷卻塔的容量比較大,在夏季初期能滿足負荷要求,并且開啟冷卻塔的能效比開啟地埋管的能效高,運行一段時間后,再開啟地埋管系統。方案五的控制運行策略與方案四相同,但是由于冷卻塔的制冷量過大,在冷卻塔能效低時能耗增加,因此方案五的能耗比方案四增加。

3.2土壤排熱分析

系統向土壤排熱分析如圖3-2。

圖 3-2 系統排熱分析

從結果來看,方案五向土壤排熱量最少,由于方案五冷卻塔容量大導致的。但是排熱量少會影響冬季空調的效率,土壤積存的熱量滿足不了冬季空調的需求,導致冬季能耗增加,加之夏季冷卻塔在能效低時所增加的能耗,方案五不是最佳方案。綜合能耗分析和土壤排熱分析,方案四是最佳配比方案。

4 結論

通過模擬仿真得出混合式熱泵的最佳配比方案,此方法可適用于工程設計階段,為降低建筑空調能耗做出合理的方案。本文僅利用青島地區一實際工程作為案例模擬分析,青島地區屬于寒冷地區。因此各地區對混合式熱泵配比還需根據各自地區的氣候分區和實際情況去確定配比方案。

參 考 文 獻:

[1] 丁勇,淺埋套管式地源熱泵地下儲熱模型及冬季供熱實驗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2] 曾森,地源熱泵地下換熱器換熱計算模擬與實驗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重慶建筑大學,1999

[3] 何海龍,動態負荷下混合式土壤源熱泵的模擬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1

第7篇

[關鍵詞]學術期刊 評價指標分類 因子分析 聚類分析

[分類號]G304

1 引 言

學術期刊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知識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在推動社會科技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評價是文獻計量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對學術期刊的發展規律和增長趨勢進行量化分析,揭示學科文獻數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為優化學術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參考,同時可以提高學術期刊的內在質量,促進學術期刊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對期刊評價指標進行分類是期刊評價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期刊評價方法有幾十種,有些評價方法不需要對期刊評價指標進行分類,如主成分分析、灰色關聯、TOPSIS等方法,但是有些評價方法必須建立在期刊評價指標分類的基礎上,包括層次分析法、專家打分法、突變理論等。層次分析法是根據子指標對父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進行兩兩判斷,指標分類尤為重要。專家打分賦權類評價方法是在指標眾多的情況下進行的,更需要分類。

Weiping Yue、Concepcion s.Wilson(2004)利用結構方程的原理建立了一個期刊影響力的分析框架,并對期刊評價指標進行了系統的分類。蘇新寧(2008)在構建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時,將一級指標分為期刊學術含量(篇均引文、基金論文比、機構標注、地區分布數)、被引數量(總被引頻次、學科論文引用數量、他引率)、被引速率(總被引速率、學科引用速率、它刊引用速率)、影響因子(總影響因子、學科影響因子、他引影響因子)、被引廣度等。蓋紅波(2006)將期刊評價指標分為定量評價指標(被引量、被索量、載文量、被摘量、影響因子)、定性評價指標(雙高、雙效、雙獎、雙百)、質量考核指標(政治、學術、編輯出版、效益)、同行評議指標。趙惠祥、張弘等(2008)將科技期刊評價一級指標分為影響力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5年影響因子、相對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引用刊數、擴散因子、學科影響指標、學科擴散指標、被引半衰期、h指數)、文獻指標(載文量、參考文獻量、平均引文量、平均作者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基金論文比、海外論文比等)、載體指標(文獻書目信息完整率、編排規范化、差錯率、裝幀質量、印刷質量、網絡通暢率、平均發表周期、平均出版時限等)、管理指標(期刊社體制、編委會狀況、管理規章完備性、版權制度、發行體制、信息平臺、人員狀況、營業總額、資產總額、利潤總額)。邱均平、張榮等(2004)將期刊評價指標分為技術性指標(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即年指標)、效益指標(直接效益、間接效益、社會效益)、標準規范化指標(編校質量、裝印質量、現代化建設)。黃河勝(2000)將期刊內涵指標分為引文參數(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自引率、被引半衰期、外文引文率、SCI文獻引用率)、稿件特征參數(基金論文比、學位稿)、稿流特征參數(平均時滯量、平均載文量)。潘云濤(2007)”將期刊一級指標分為學術質量指標、國際競爭力力指標、可持續發展潛力指標。龐景安、張玉華等(2000)將科技期刊評價指標分為經營管理水平指標、學術水平、編輯水平三大類。

由于評價目的不同,期刊評價的指標選取不同,當然分類也不一樣。對于大多數評價指標而言,不同學者的分類基本相同,但由于學術期刊評價指標的特點,對于少數指標,不同學者分類截然不同,如基金論文比指標有的作為學術質量指標,而有的作為文獻特征指標;即年指標有的被作為時效性指標,有的被作為影響力指標。這些難以分類的指標主要有基金論文比、地區分布數、海外論文比、即年指標等。此外,目前學者主要采用主觀分類法進行分類,沒有采用客觀分類法。

本文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醫學期刊評價為例,采用聚類分析與因子分析等客觀分類法進行分類和比較,試圖確定學術期刊評價指標的分類方法,從而為進一步的期刊評價打下基礎。

2 方法

2.1 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類分析是多元統計分析的一種,它把一個沒有類別標記的樣本集按某種標準分成若干個子集(類),使相似的樣本盡可能歸為一類,而不相似的樣本盡量劃分到不同的類中。聚類分析被廣泛地應用于模式識別、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的許多領域。聚類的目的是要使各類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地遠,而類中點的距離盡可能地近。并且分類結果還要有令人信服的解釋。在聚類分析中,人們一般事先并不知道應該分成幾類及哪幾類,全根據數據確定。

對一組數據,既可以對變量(指標)進行分類,也可以對觀測值(事件,樣品)來分類,對變量的聚類稱為R型聚類,而對觀測值聚類稱為Q型聚類,它們在數學上是無區別的。在學術期刊評價中,可以應用R型聚類分析來進行學術期刊評價指標的分類。

2.2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從多個變量指標中選擇出少數幾個綜合變量指標的一種降維的多元統計方法。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或協方差矩陣內部結構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變量的少數幾個隨機變量去描述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然后根據相關性大小把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不同組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低。每組變量代表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稱為公共因子。對于所研究的問題就可試圖用最少個數的不可測的所謂公共因子的線性函數與特殊因子之和來描述原來觀測的每一分量。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是找出主因子,解釋每個主因子的實際意義,以便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由因子模型矩陣得到的初始因子載荷矩陣,如果因子負荷的大小相差不大,對因子的解釋可能有困難,因此,為得出較明確的分析結果,往往要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或斜交旋轉。通過旋轉坐標軸,使每個因子負荷在新的坐標系中能按列向0或1兩極分化,同時也包含按行向兩極分化。如果不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就是主成分分析,因此,主成分分析實際上是因子分析的一種特殊情況。主成分分析只要求所提取出的主成分能包含主要信息即可,不需對其含義作準確解釋;因子分析要求所提取出的因子有實際含義,因此采用因子分析進行變量的分類較好。

因子分析是根據現有的指標尋找公共因子,因此,可以借用因子分析進行指標的分類,與主觀分類不同的是,由于因子分析是完全根據數據進行的客觀分析,

因此不能首先確定一級指標的名稱,而應該根據因子分析的結果對公共因子進行命名。

3 數據

本文數據來自于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CSTPC數據庫,以醫學類期刊為例進行分析。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從1987年開始對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數量和被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統計數據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同時出版《中國學術期刊引證報告》。本文數據是2006年的醫學學術期刊數據,共518種醫學期刊,如表1所示:

由于要對期刊進行評價,所以必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每項指標最大值設為100,然后按比例進行調整。此外,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是兩個反向指標,必須進行適當處理,方法是用100減去其標準化后的結果后再做標準化,這種處理方式是線性處理方式,比反向指標取倒數的非線性處理方式要科學一些。

4 指標分類結果

4.1 聚類分析

采用層次(hierarchical method)R聚類,第一步把最近的兩個指標合并成一類;度量剩余的指標和小類間的親疏程度,并將當前最接近的指標或小類再聚成一類;再度量剩余的指標和小類間的親疏程度,并將當前最接近的指標或小類再聚成一類,如此循環,每次都少一類,直到最后只有一大類為止。越是后來合并的類,距離就越遠。采用SPSS 15.0進行數據處理,選擇組內聯系最大法(within-groups linkage),結果見圖1。總被引頻次(x1)與學科擴散因子(X5)被劃為一類,都是期刊影響力的指標;影響因子(x7)與即年指標(X8)被劃為一類,還是期刊影響力的指標。在此基礎上將以上4個指標劃為一類,是可以解釋的。然后以此為基礎,依次增加平均引文數(X11)、海外論文比(X14)、基金論文比(X9)、學科影響指標(X4),關聯性相對較弱,如平均引文數與期刊的影響力關系并不是很大,海外論文比和基金論文比與期刊影響力有一定關系,但基于聚類分析的角度,似乎又比較遠。

平均作者數(10)和引用半衰期(12)被分為一類,幾乎無法從理論上找到這種關系,在此基礎上又和擴散因子()(3)聚類,更是無法解釋。

被引半衰期(x6)和地區分布數(X13)被分為一類,從理論上也無法解釋,在此基礎上和他引率(x2)聚類,也無法解釋。

由于期刊評價指標的特殊性,如果采用聚類分析對指標進行分類,結果可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本文是基于大量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應該是比較可靠的。

4.2 因子分析分類

同樣采用SPSS 15.0進行因子分析,首先進行KMO與Bartlett檢驗。KMO是對樣本充分度進行檢驗的指標,一般要大于0.5。本文采用SPSS進行數據處理,KMO值為0.680,也就是說,符合因子分析的條件;Bartlett值為3319.828,P

第一因子是總被引頻次(x1)、學科影響指標(x4)、學科擴散因子(x5)、影響因子(x7)、地區分布數(X13),前4個指標都是與被引相關的指標,可以用影響力加以概括,地區分布數也是影響力的一種體現,影響力越大,論文地區分布越廣。

第二因子包括基金論文比(X9)、平均作者數(XIO)、平均引文數(X11)、海外論文比(X14)、即年指標(x8)、前4個指標都是期刊特征指標,即年指標比較特殊,在第一因子中的系數為0.34,說明它也是影響力指標;在第四因子中的系數為0.424,第四因子包括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也與引用相關,但第二因子系數最大,為0.531,所以認為其是期刊特征指標。

第三因子包括他引率(x2)和擴散因子(x3),也與被引相關,是影響力的體現,因此可以將第三因子和第一因子合并。

第四因子包括被引半衰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它其實主要反映的是期刊的時效性情況,因為引用半衰期較短的論文,一般比較新,其參考文獻也相對較新

因此,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將學術期刊指標分類如下:①影響力指標:總被引頻次(x1)、他引率(x2)、擴散因子(x3)、學科影響指標(X4)、學科擴散因子(x5)、影響因子(x7)、地區分布數(X13);②期刊特征指標:即年指標(x8)、基金論文比(x9)、平均作者數(XIO)、平均引文數(x11)、海外論文比(X14);③時效性指懷:被引半哀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

第8篇

關鍵詞:無訓練經歷人群;無訓練經歷個體;體能;均衡性;非衡性;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80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9-1284-03

現階段,我國競技體育理論和實踐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相比之下,群眾體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發展較弱。發展群眾體育,實現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持續、協調發展,是我國體育事業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本文通過對18~20歲年齡組男子無訓練經歷人群 (下面簡稱:無訓練經歷人群) 體能發展特征的研究,以期揭示普通人群體能發展規律和特征,給普通人群進行科學的健身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無運動訓練經歷人群”是指沒有在體育教師、體育教練員等體育專業人員以及掌握一定訓練學知識的體育業余人員的系統指導下進行一段時間的系統體能訓練的發育成熟的人們。無運動訓練經歷人群中的每一個體均稱“無運動訓練經歷的個體”。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剛入校18~20周歲、大學本科男生中選出無運動訓練經歷的114人中隨機選取15人(之所以選取15人,是為了在實驗過程中更好地控制實驗的精確度)。以15個無運動訓練經歷個體體能指標,即:形態、機能和素質指標在體能訓練后的發展變化情況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檢索、查閱并整理了近幾年以來國內、外有關體能及競技能力研究方面的論文和專著,獲得相關的理論支撐。

1.2.2 數理統計法 用EXCEL2000和SPSS11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對處理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1.2.3 專家訪談法 通過走訪、座談的形式,就論文的選題、設計、論述、數據處理和分析等問題充分征詢了有關專家的意見。

1.2.4 實驗研究法 遵循“適宜負荷”和“適時恢復”的原則,針對15名學生制定了連續8周兩個階段的體能訓練計劃,每周訓練3次,分別在星期2、4、6下午訓練,此外不再參加其他形式的身體鍛煉。第一階段安排了連續4周中等偏下負荷,在對第一階段診斷的基礎上,安排了連續4周第二階段的中等偏上負荷,使得受訓者在適宜的體能負荷下,逐漸產生新的生物適應。兩個階段的訓練內容相同,訓練的內容包括:1) 采用持續訓練法進行耐力訓練(持續跑)。2) 采用重復訓練法進行速度訓練(60 m)。3) 采用金字塔訓練方法進行力量訓練(坐蹲起)。

2 結果與分析

2.1 無訓練經歷個體整體體能的“均衡發展” 無訓練經歷個體整體體能發展的“均衡性”是指組成同一無訓練經歷個體的體能各指標(素質指標、機能指標和形態指標)通過科學系統訓練后,各項體能指標均可得到發展(身高除外),且訓練后整體體能結構狀況與訓練前相比呈現出均衡發展的特性。圖1顯示于某經過體能訓練,其整體體能結構的“均衡發展”特征。

2.2 無訓練經歷個體整體體能的“非衡發展” 無訓練經歷個體整體體能訓練適應的“非均衡性”是相對無訓練經歷人群個體整體體能訓練適應的“均衡性”而言的,即:組成同一無訓練經歷個體體能各指標(素質指標、機能指標和形態指標)通過科學系統訓練后,各項體能指標均可得到發展(身高除外),但訓練后整體體能結構狀況與訓練前相比呈現出非衡發展的特性。圖2顯示趙某經過體能訓練,其整體體能結構的“非衡發展”特征。

研究結果顯示,無訓練經歷人群的體能訓練適應,無論是“均衡發展”還是“非衡發展”,他們的整體體能水平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對于整體體能發展表現為 “非衡發展”的無訓練經歷個體來說,主要是“負荷后即刻心律”和“負荷后2分鐘心律”相對于體能其他指標產生了更好的訓練適應。也就是說,“非衡發展”的無訓練經歷個體相對于“均衡發展”的個體來說,身體機能水平產生了更好的適應和提高,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眾所周知,身體機能水平越好,承擔負荷的能力就越高。因此,在下一階段的訓練中,應當根據體能訓練適應表現出“均衡發展”與“非衡發展”的不同個體,在訓練負荷、手段和內容的安排上體現出“適宜負荷”和“區別對待”的原則。從而使每個個體的體能水平,在其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提高。

2.3 無訓練經歷人群不同個體相同“身體素質”指標發展的“差異性” 在圖3中,左邊的縱軸表示15名無訓練經歷人個體在訓練后,“坐蹲起”、“立定跳遠”和“1 500 m”三項身體素質指標的變化值。右邊的縱軸表示15名無訓練經歷個體在訓練后,“60 m” 身體素質指標的變化值;橫軸表示15名無訓練經歷個體的編號。從圖3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無訓練經歷個體在相同的身體素質指標上,表現出體能訓練適應“敏感度”的“差異性”。

例如,15號與12號個體在“立定跳遠”和“60 m”指標上,明顯表現出體能負荷訓練適應“敏感度”的“差異性”。15號個體通過訓練60 m提高了0.6 s,而12號個體只提高了0.1 s。但是,12號個體的“立定跳遠”提高了13公分,而15個體只提高了4.6公分。由于訓練內容,手段、方法和承擔負荷的量和強度基本相同,因此,15號個體的“60 m”身體素質指標發展的“敏感度”遠遠高于12號個體。而12號個體“立定跳遠”身體素質指標發展的“敏感度”遠遠高于15號個體。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無訓練經歷人群的個體在四項身體素質指標上都擁有與其他人不同的敏感指標。因此,在身體素質的訓練當中,應當制定出科學的訓練計劃,在訓練的不同階段結合診斷、監控和反饋等手段。發現不同人在不同的訓練階段所表現出來的體能發展特征和個人獨有敏感素質,運用不同的訓練方法、手段,優先發展敏感素質,促進整體身體素質的提高。

2.4 無訓練經歷人群不同個體相同“身體機能”指標發展的“差異性”圖4中橫坐標是15名無訓練經歷個體的編號。縱坐標表示訓練前后,每名無訓練經歷個體在4項身體機能指標上的變化值。可以看出,經過訓練,在相同的身體機能指標上,不同的個體對體能負荷的適應表現出了不同的體能負荷訓練適應的“差異性”和“敏感度”。

例如 12號個體與2號個體,在“定量負荷后2分鐘心律”指標和“臺階指數”指標上,明顯存在有體能負荷適應“敏感度”的“差異性”。經過體能訓練,12號個體“定量負荷后2分鐘心律”下降了71次,而2號個體只下降了26次。但是,12號個體“臺階指數”提高了5.9,而2號個體提高了9.2。因此,12號個體“定量負荷后2分鐘心律”身體機能指標發展“敏感度”高于2號個體。而2號個體“臺階指數”身體機能指標發展“敏感度”高于12號個體。

因此,體能訓練應當善于發現每個人的身體機能敏感素質指標和發展特征,結合身體素質各指標的發展特征和敏感素質指標,制定符合個人特點的訓練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訓練方法和手段,優先發展敏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促進無訓練經歷個體整體體能的提高和發展。

2.5 無訓練經歷人群不同個體相同“身體形態”指標發展的“差異性” 通過圖5可以看出,不同無訓練經歷個體在相同的“體重”和“體脂百分比”兩項身體形態指標上同樣表現出了體能負荷適應的“差異性”(由于實驗對象已發育成熟,體能訓練不能使其身高發生改變)。通過體能訓練,每名無訓練經歷個體的體脂百分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實驗結果還顯示,通過訓練,有66.7%的實驗對象瘦體重有所提高。我國目前對身體成分評價方面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訓練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長期從事運動的人及運動員體脂百分比較一般人低,而且瘦體重與運動成績有較大的相關性。圖5 15名實驗對象不同個體相同身體形態指標發展的差異性圖6 11項體能指標訓練后變化值占訓練前值的百分比2.6 無訓練經歷人群同一個體不同體能指標發展的“差異性” 圖6中,橫坐標表示11項體能指標:1.身高、2.體重、3.體脂百分比、4.負荷前靜息心律、5.負荷后即刻心律、6.負荷后2分鐘心律、7.臺階指數、8.60 m、9.坐蹲起、10.立定跳遠、11.1 500 m;縱坐標表示訓練后每項指標的變化值占訓練前該指標值的百分比。通過圖6可以看出,同一無訓練經歷個體整體體能的11項指標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也就是說,同一無訓練經歷個體的11項體能指標對所承受的體能負荷存在著不同的訓練適應“敏感度”。因此,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每個人對體能負荷的適應及其體能的發展變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在體能訓練中,應該根據每個無訓練經歷個體的體能適應特點安排運動訓練,而不能僅僅以運動項目與模型的要求為依據來安排體能訓練。

3 結 論

1) 無訓練經歷人群中個體的整體體能發展存在著“均衡發展”與“非衡發展”的特征。而且整體體能表現為 “非衡發展”的無訓練經歷個體的身體機能產生了更好的體能訓練適應,相對與“均衡性發展”的無訓練經歷個體表現出較大的承受體能負荷的能力和體能發展潛力。2) 無訓練經歷人群的不同個體相同體能指標以及同一個體不同體能指標的體能訓練適應存在有“差異性”。

參考文獻:

[1] 劉大慶.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結構補償理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體育,1997.

第9篇

關鍵詞:護理科研;課題;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未知的事物進行探索,從而發現與發展對有關事物的認識。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科研活動,護理科研能回答和解決護理領域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地指導臨床護理實踐。臨床護理研究是研究臨床護理中理論與實踐的一門科學,它有助于推動臨床護理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促進臨床護理理論和技術的更新,有利于護理工作質量的提高。但護理科研起步晚,起點低,缺乏系統性、連續性。為此,我們對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護理科研狀況進行分析。按照學科自身特點和固有規律,尋找護理科研管理思路,為提高護理人員的科研素質和醫院護理科研的發展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項院級護理科研課題;200篇護理論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項有護理人員參與的科技成果獎,其中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省級新技術引進二等獎l項,市級新技術引進二等獎1項。我院科研管理的相關政策、制度、辦法有:科研課題的申報、審批制度,各種科研配套經費管理制度。科研成果獎勵制度,論文、著作獎勵規定,優秀學科帶頭人、優秀中青年骨干評選辦法等。

1.2方法

通過我院科教處及護理部查閱科研檔案資料,對科研課題的來源及經費情況、情況、科技成果獎的等級及獲獎人員排名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對我院科研管理的機構和人員及科研管理的相關政策、制度、辦法等進行分析,提出護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現狀分析

2.1護理科研管理機構不健全

我院設有科研管理機構,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規章、制度、條例,但未配備專職護理科研管理人員,未建立護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條例,無護理科研專項經費,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護理科研的發展。因為護理學和醫學均為健康科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和職責。醫學主要任務是尋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變化、如何診斷和治療疾病,它從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映,它關注的是整體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2.2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培養不重視

我院護理人員本、專科學歷占85.26%,但系統的學習過科研知識者較少。各層次護士在使用和培養上沒有明確的區分,無論學歷和能力高低都從事一樣的工作,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護理管理者重視臨床護理工作的完成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忽視了護理人員獲取信息能力、閱讀能力、觀察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以及論文撰寫能力的培養。護理人員難以掌握本專業的發展動態和趨勢,影響了護理科研的開展。

2.3護理人員自身的科研意識不強

護理人員每天超負荷運轉,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臨床護理工作,沒有養成良好的臨床觀察能力,沒有主動地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習慣,一些護理人員為了晉升撰寫論文。缺乏科研選題、設計等知識,缺少課題申報、成果報獎的信息。沒有認識到護理科研對提高護士自身素質和社會地位的作用,沒有認識到護理科研對推動學科的發展及其產生的社會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護理科研管理組織

護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識決定著一個群體的科研意識,護理管理者要從思想觀念上把護理科研管理納入護理管理日程,認識護理科研對護理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建立由護理部一科研小組一護理人員三個層次組成的護理科研管理組織。科研小組由護理部一名副主任負責,科研小組成員應具備較豐富的專業知識、較敏銳的臨床觀察能力、較好的中英文閱讀能力、較強的探索和創新意識。科研小組負責收集和最新護理科研信息和動態,負責全院護理科研課題的審核和申報,負責科研成果鑒定的申請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護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動護理科研工作的開展。

3.2培養護理科研領軍人才

護理科研的進步必須依靠科研人才,護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養。選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觀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護理人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系統的、規范的科研知識的學習,如科研設計、衛生統計、文獻檢索、論文撰寫等。引導她們主動了解國內外護理發展動態,護理科研選題的方向和趨勢,挖掘她們的科研潛力,指導她們將臨床工作經驗與現代科學知識相結合,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然后解決問題。培養一支想做、敢做、會做的護理科研隊伍,以此帶動全院護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個護理群體的科研素質。

3.3指明護理科研方向

護理科研的任務是研究、探索、防治、護理疾病,維護人類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質量。護理科研的目的是將護理理論、護理方法、先進的護理手段進行實踐,并探索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減輕護士工作強度、改善護理工作環境、提高服務質量、降低醫療費用、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護理方法。英國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變了對護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勵護理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創新性研究轉變為應用性研究。護理科研應以臨床應用性研究為主,把豐富的臨床實踐作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鼓勵護理人員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臨床護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和暴露的問題,研究和選擇最合適的臨床護理工作方法等,提高護理人員參與科研的意識。

3.4開發護理科研資源

在院內爭取設立護理科研專項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與多部門合作,拓寬科研基金來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申報護理科研課題,規范科研經費資助程序,爭取學會、廠礦、企業、個人等資助。

四、小結

護理科研是一項集體性、綜合性、長期性的工作,護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響著護理科研的發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運行機制,有利于激發護理人員的科研熱情和主動參與的意識,有利于增強護理人員的自信心和對護理研究的責任感,有利于護理科研的深入開展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惠,呂久余。護理研究概述[J].現代護理,2004,10(5):489.

[2]楊紅葉,那文艷,姜曉冬,等。護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內科,2008,3(1):121.

[3]肖春秀,姜小鷹。從管理的五要素淺析我國臨床護理科研管理的缺陷及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06,6(5):29—31.

第10篇

關鍵詞:配電網;理論線損;最大線損值

中圖分類號:U66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在線損管理中,對于用戶竊電行為所造成的損失一直缺乏有力的考核依據,大多是根據長期工作經驗判斷是否發生了用戶竊電行為,這樣就給降損管理措施帶來了困難。因此,判斷用戶竊電現象是否發生的考核標準及考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2配電網最大線損值計算條件

最大線損值是指配電網在一定的運行時間內能夠產生的最大可能的技術線損值。但這一想法的前提是各技術參量滿足如下幾個條件:

(1)配電網負荷曲線特征系數K=1;

(2)配電網運行電壓為額定電壓;

(3)配電變壓器的有功供電量和無功供電量滿足:每臺配電變壓器額定容量運行時間。

3配電網最大線損值計算過程

當線路首端裝設有有功電能表和無功電能表時,理論線損值按照電能表取數法進行計算。

線路導線中的損耗為:

(1)

變壓器中的負載損耗為:

(2)

線路的可變損耗為:

(3)

線路的固定損耗為:

(4)

線路的總損耗為:

(5)

式中——線路有功供電量,;

——線路無功供電量,;

——線路平均運行電壓,為方便計算,可取,;

——線路負荷曲線特征系數;

,——線路導線等值電阻、變壓器繞組等值電阻,;

——線路總等值電阻,=+,;

——線路實際運行時間,;

——線路上變壓器綜合運行時間,;

——線路與變壓器綜合平均運行時間,;

——線路上投運的每臺變壓器的空載損耗,。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35以下的電網中電暈損耗和泄漏損耗都可忽略不計,固定損耗只需計及變壓器的空載損耗。

當計算最大線損值時,所有配電變壓器對線路的有功供電量、無功供電量需滿足:每臺配電變壓器額定容量運行時間。

最大線損值中的最大可變損耗值為

(6)

式中——配電網中每一臺配電變壓器的額定容量;

——變壓器一次側額定電壓;

——配電網中配電變壓器的總臺數。

最大線損值中的最大固定損耗值為

(7)

3.1線路導線等值電阻的計算

若線路有個負載點,把線路分成個計算段,每段導線電阻分別為、,…,,則基本等值電阻為:

(8)

式中——各計算線段配電變壓器額定容量之和,;

——第計算段后配電變壓器額定容量之和,;

——第 計算段導線電阻(), ;

——各計算段導線的、單位長度的電阻值,;

——各計算線段導線的長度,。

3.2變壓器繞組等值電阻的計算

變壓器繞組等值電阻的仍按照容量法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9)

式中 ——線路上投運的各臺配電變壓器的短路損耗,;

——線路上投運的各臺配電變壓器的短路損耗,;

——線路上配電變壓器的一次側額定電壓,。

3.3 線路總等值電阻的計算

線路總等值電阻是線路導線等值電阻和變壓器繞組等值電阻之和,即。

3.4 線路首端負荷曲線特征系數的計算方法

(10)

式中:——線路首端代表日的均方根電流,A;

——線路首端平均負荷電流,A。

由上式可知,K值恒大于1或等于1,而且每條線路的首端K值都不相同。

線路在用電高峰季節,由于變壓器的負載率和線路的負載率都較高,供電量較大,供用電負荷較為均衡,故存在一個較小的K值;反之,則存在一個較大的K值。這兩個K值可以通過選取代表日的電流值,運用式(10) 計算確定。

為了方便起見,可將線路用電高峰月份的較大有功供電量和相對應的較小K值,以及線路用電低谷月份的較小的有功供電量和相對應的較大K值,同繪于一個坐標圖中,其它一般月份的K值,可根據該月的有功供電量(一般在上述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從圖1中直接查取。

——某月有功供電量

K——某月查取的K值

圖1某線路的坐標圖

在計算最大線損值時,負荷曲線的最大負荷持續時間為,其余時間內負荷接近于零。以最大電流為基準的負荷電流標幺值為縱坐標,以測計時段T為基準的時間標么值為橫坐標繪制負荷曲線如圖2所示:

圖2一類特殊的負荷曲線

由圖2中負荷曲線可得

(11)

(12)

(13)

式中:——配電網線路首端最大負荷電流,A;

——線路最大負荷利用時間,h。

滿足計算最大線損值的條件時(配電網所有變壓器在運行時間內恒滿負荷運行),負荷曲線與上圖基本符合,不同的是此時最大負荷持續時間為測計時段,即,此時。

3.5 線路運行時間、變壓器運行時間、線路與變壓器的綜合運行時間的確定

線路實際運行時間=24當月天數線路當月停電時間(h):

線路配電變壓器的實際運行時間:

(14)

線路與變壓器綜合平均運行時間:

(15)

3.6線路實際運行電壓的確定方法

一般以線路額定電壓()替代其實際運行電壓,即

(16)

3.7 局部配電網最大線損值的計算

在實際中,最大線損值和理論線損的計算可以同時完成。上述的內容是針對整個配電網計算全網的最大線損值,其實對于分線、分區、分壓的局部配電網絡,最大線損值的計算同樣適用,只需將公式(7)中的配電變壓器臺數、額定容量及線路變壓器的等值電阻分別取所計算的分線、分區、分壓的局部配電網絡對應的實際數值,即公式如下:

(17)

式中——局部配電網每一臺配電變壓器的額定容量;

K——局部配電網配電變壓器的總臺數;

——局部配電網線路及變壓器的等值電阻。

(18)

式中——局部配電網每臺變壓器的空載損耗。

4 考核用戶竊電現象的流程

用最大線損值作為考核標準,對用戶竊電行為所造成的電網線損進行考核的分析流程如下:

(1)收集配電網理論線損計算所需要的原始數據:一類是有關配電網各類元件的基本參數及網絡接線圖;另一類是配電網運行的各種實時數據,其中重點是負荷及負荷曲線。

(2)根據精度要求和所掌握的原始數據,采用適當的方法計算配電網理論線損值。

(3)計算配電網在測計時段內的最大線損值:最大可變損耗值和最大固定損耗值。

(4)利用各變電站上報的電能表抄表數據進行統計線損計算工作。按照線損分析的要求,不僅需要進行當月及年累計的數據統計分析,還需進行上月、本季等統計時間段線損數據統計分析;不僅要計算各廠站、各輸電線路的線損電量,還要計算分壓、分線、母線不平衡率、主變變損率等各項指標。

(5)將理論線損值、統計線損值、最大線損值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對比考核。在配電線路沒有發生大量的用戶竊電行為時,最大線損值>統計線損值>理論線損值。

(6)一旦考核結果出現異常,即統計線損電量>最大線損值,則充分說明配電線路上出現了大量用戶竊電行為。這時有必要對局部配電網的統計線損電量和最大線損值再進行對比考核。這樣可以逐步排除、逐步定位、逐步清晰用戶竊電現象發生的位置。

5 結論

最大線損值作為對用戶竊電現象的考核標準,在理論計算和實際應用中都是切實可行的。考核的中心思想在于:在配電線路上沒有發生大量的用戶竊電現象時,最大線損值>統計線損值>理論線損值;一旦出現統計線損值>最大線損值,則說明在配電線路上發生了大量的用戶竊電現象,需要近一步計算考核局部配電線路的統計線損值和最大線損值,定位用戶竊電行為發生的位置。該計算方法簡單可行,考核實際簡便,為線損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判斷用戶竊電的有力判據。

參考文獻

[1]馬志廣.配電線路運行:線損.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10.9.

[2]潘艷蓉.配電網線損考核指標及降損策略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武漢大學,2004.4

[3]王偉斌.供電企業線損管理分析.[碩士學位論文],清華大學,2000.5.

作者簡介:

第11篇

一、繼電保護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

96年9月至97年擔負分公司10kv配電線路(含電容器)、10kv用戶站繼電保護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來沒有整定人員,但自從開展工作以來建立了繼電保護整定檔案資料,如系統阻抗表、分線路阻抗圖、系統站定值單匯總(分線路)用戶站定值單匯總(分線路),并將定值單用微機打印以規范管理,還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計算依據和計算過程,形成較為完善的定值整定計算的管理資料。近兩年時間內完成新建貫莊35kv變電站出線定值整定工作和審核工作。未出現誤整定現象,且通過對系統短路容量的計算為配電線路開關等設備的選擇提供了依據。97年底由于機構設置變化,指導初級技術人員開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順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線損專業管理工作

96年至98年9月,作為分公司線損專責人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線損統計計算的微機化工作,應用線損計算統計程序輸入表碼,自動生成線損報表,并對母線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論線損計算工作,利用理論線損計算程序,準備線損參數圖,編制線損拓補網絡節點,輸入微機,完成35kv、10kv線路理論線損計算工作,為線損分析、降損技術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編制“九五”降損規劃,96-98各年度降損實施計劃,月度、季度、年度的線損分析,積極采取技術措施降低線損,完成貫莊、大畢莊等35kv站10kv電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線路、過負荷、供電半徑大、小導線等線路的切改、改造工作,98年關于無功降損節電的論文獲市電力企協論文三等獎,榮獲市電力公司線損管理工作第二名。參與華北電力集團在天津市電力公司試點,733#線路降損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寫論文。

三、電網規劃的編制工作

98年3月至98年11月,作為專業負責人,參與編制《東麗區1998-2000年電網發展規劃及2010年遠景設想》工作,該規劃涉及如下內容:電網規劃編制原則、東麗區概況、東麗區經濟發展論述、電網現狀、電網存在問題、依據經濟發展狀況負荷預測、35kv及以上電網發展規劃、10kv配網規劃、投資估算、預期社會經濟效益、2010年遠景設想等幾大部分。為電網的建設與改造提供了依據,較好地指導了電網的建設與改造工作,并將規劃利用微機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獲得了市電力公司專業部室的好評。

四、電網建設與改造工作

96年3月至現在參加了軍糧城、馴海路35kv變電站主變增容工作,軍糧城、馴海路、小馬場更換10kv真空開關工作,參加了貫莊35kv變電站(96年底送電)、東麗湖35kv變電站(98年12月送電)、小馬場35kv變電站(99年11月送電),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畢莊35kv變電站(99年12月送電、2000年4月帶負荷)、先鋒路35kv變電站(2000年8月送電)。目前作為專業負責開展么六橋110kv變電站全過程建設工作,參加了廠化線等5條35kv線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農網10kv線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設備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項目的立項、編制變電站建設及輸電線路改造的可行性報告,參與變電站委托設計,參加設計審核工作,參加工程質量驗收及資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網絡計劃圖,工程流程圖,所有建設改造工程均質量合格,提高了供電能力,滿足經濟運行的需要,降低線損,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滿足了經濟發展對電力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五、專業運行管理

參加制定專業管理制度,包括內容是:供電設備檢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辦法;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供電設備缺陷管理制度;運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規定;生產例會制度;線路和變電站檢修檢查制度;技術進步管理及獎勵辦法;科技進步及合理化建議管理制度;計算機管理辦法、計算機系統操作規程。技術監督管理與考核實施細則;主持制定供電營業所配電管理基本制度匯編。參加制定生產管理標準,內容是:電壓和無功管理標準;線損管理標準;經濟活動分析管理標準;設備全過程管理標準;主持制定專業管理責任制:線路運行專業工作管理網及各級人員責任制;變壓器專業工作管理網及各級人員責任制;防污閃工作管理責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責任制;電纜運行專業工作管理網及各級人員責任制;變壓器反措實施細則。主持制定工程建設項目法人(經理)負責制實施細則及管理辦法;城鄉電網改造工程招投標管理辦法(試行);城鄉電網改造工程質量管理暫行辦法等。

積極開展季節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節日保電工作、重大政治活動保電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節反污工作安排。

這些工作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

96年至今,在工作中盡可能采用計算機應用于管理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是應用固定資產統計應用程序,完成全局固定資產輸機工作,完成固定資產的新增、變更、報廢、計提折舊等項工作。二是應用天津市

技改統計程序完成技術改造(含重措、一般技措項目)的統計分析工作。三是作為專業負責完成分公司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工作,組織完成配電線路參數、運行數據的錄入工作,形成線路數據庫,并用autocad繪制分公司地理圖,在地理圖上標注線路的實際走向,所有線路參數信息都能夠在地理圖上的線路上查詢的出,該項成果獲天津市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五是完成配電線路加裝自動重合器(112#線路)試點工作,形成故障的自動判斷障離,提高了供電可靠性,為配電線路自動化進行了有益嘗試。四是2000年9月主持完成分公司web網頁瀏覽工作,制定分公司“十五”科技規劃及年度科技計劃,制定科技管理辦法,發揮了青年科技人員應發揮的作用。

第12篇

一、繼電保護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

        96年9月至97年擔負分公司10kv配電線路(含電容器)、10kv用戶站繼電保護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來沒有整定人員,但自從開展工作以來建立了繼電保護整定檔案資料,如系統阻抗表、分線路阻抗圖、系統站定值單匯總(分線路)用戶站定值單匯總(分線路),并將定值單用微機打印以規范管理,還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計算依據和計算過程,形成較為完善的定值整定計算的管理資料。近兩年時間內完成新建貫莊35kv變電站出線定值整定工作和審核工作。未出現誤整定現象,且通過對系統短路容量的計算為配電線路開關等設備的選擇提供了依據。97年底由于機構設置變化,指導初級技術人員開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順利完成工作交接。

二、線損專業管理工作

96年至98年9月,作為分公司線損專責人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線損統計計算的微機化工作,應用線損計算統計程序輸入表碼,自動生成線損報表,并對母線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論線損計算工作,利用理論線損計算程序,準備線損參數圖,編制線損拓補網絡節點,輸入微機,完成35kv、10 kv線路理論線損計算工作,為線損分析、降損技術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編制“九五”降損規劃,96-98各年度降損實施計劃,月度、季度、年度的線損分析,積極采取技術措施降低線損,完成貫莊、大畢莊等35kv站10kv電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線路、過負荷、供電半徑大、小導線等線路的切改、改造工作,98年關于無功降損節電的論文獲市電力企協論文三等獎,榮獲市電力公司線損管理工作第二名。參與華北電力集團在天津市電力公司試點,733#線路降損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寫論文。

三、電網規劃的編制工作

98年3月至98年11月,作為專業負責人,參與編制《東麗區1998-XX年電網發展規劃及2010年遠景設想》工作,該規劃涉及如下內容:電網規劃編制原則、東麗區概況、東麗區經濟發展論述、電網現狀、電網存在問題、依據經濟發展狀況負荷預測、35kv及以上電網發展規劃、10kv配網規劃、投資估算、預期社會經濟效益、2010年遠景設想等幾大部分。為電網的建設與改造提供了依據,較好地指導了電網的建設與改造工作,并將規劃利用微機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獲得了市電力公司專業部室的好評。

四、電網建設與改造工作

96年3月至現在參加了軍糧城、馴海路35kv變電站主變增容工作,軍糧城、馴海路、小馬場更換10kv真空開關工作,參加了貫莊35kv變電站(96年底送電)、東麗湖35kv變電站(98年12月送電)、小馬場35kv變電站(99年11月送電),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畢莊35kv變電站(99年12月送電、XX年4月帶負荷)、先鋒路35kv變電站(XX年8月送電)。目前作為專業負責開展么六橋110kv變電站全過程建設工作,參加了廠化線等5條35kv線路大修改造工作,主持了農網10kv線路改造工程,在工作中逐步熟悉設備和工作程序,完成工程項目的立項、編制變電站建設及輸電線路改造的可行性報告,參與變電站委托設計,參加設計審核工作,參加工程質量驗收及資料整理工作,制定工程網絡計劃圖,工程流程圖,所有建設改造工程均質量合格,提高了供電能力,滿足經濟運行的需要,降低線損,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滿足了經濟發展對電力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五、專業運行管理

參加制定專業管理制度,包括內容是:供電設備檢修管理制度;技改、大修工程管理辦法; 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供電設備缺陷管理制度;運行分析制度;外委工程管理規定;生產例會制度;線路和變電站檢修檢查制度;技術進步管理及獎勵辦法;科技進步及合理化建議管理制度;計算機管理辦法、計算機系統操作規程。技術監督管理與考核實施細則;主持制定供電營業所配電管理基本制度匯編。參加制定生產管理標準,內容是:電壓和無功管理標準;線損管理標準;經濟活動分析管理標準;設備全過程管理標準;主持制定專業管理責任制:線路運行專業工作管理網及各級人員責任制;變壓器專業工作管理網及各級人員責任制;防污閃工作管理責任制;防雷工作管理責任制;電纜運行專業工作管理網及各級人員責任制;變壓器反措實施細則。主持制定工程建設項目法人(經理)負責制實施細則及管理辦法;城鄉電網改造工程招投標管理辦法(試行);城鄉電網改造工程質量管理暫行辦法等。

積極開展季節性工作,安排布置年度的重要節日保電工作、重大政治活動保電安排、防汛渡夏工作,各季節反污工作安排。

這些工作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六、科技管理工作

96年至今,在工作中盡可能采用計算機應用于管理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是應用固定資產統計應用程序,完成全局固定資產輸機工作,完成固定資產的新增、變更、報廢、計提折舊等項工作。二是應用天津市

技改統計程序完成技術改造(含重措、一般技措項目)的統計分析工作。三是作為專業負責完成分公司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工作,組織完成配電線路參數、運行數據的錄入工作,形成線路數據庫,并用autocad繪制分公司地理圖,在地理圖上標注線路的實際走向,所有線路參數信息都能夠在地理圖上的線路上查詢的出,該項成果獲天津市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五是完成配電線路加裝自動重合器(112#線路)試點工作,形成故障的自動判斷障離,提高了供電可靠性,為配電線路自動化進行了有益嘗試。四是XX年9月主持完成分公司web網頁瀏覽工作,制定分公司“十五”科技規劃及年度科技計劃,制定科技管理辦法,發揮了青年科技人員應發揮的作用。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山县| 类乌齐县| 忻州市| 响水县| 江油市| 顺义区| 土默特左旗| 凤凰县| 高阳县| 桐庐县| 炎陵县| 大竹县| 灵川县| 揭东县| 信宜市| 宜阳县| 张家界市| 芜湖县| 翁源县| 铜陵市| 海林市| 阜城县| 南投市| 曲麻莱县| 久治县| 内江市| 南阳市| 苗栗县| 广安市| 瑞金市| 武乡县| 盐津县| 南阳市| 合作市| 平乐县| 高尔夫| 闽侯县| 香港 | 巴林左旗| 平遥县|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