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1 13:51: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造型藝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一,蒙古族生活的歷史地理環境
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與藍天、白云、綠草、蒙古包相伴。所以,這些生活、自然環境元素最能激發出設計師的靈感。如,內蒙古博物院整體凌駕于周邊的道路之上,突起的斜坡營造出一種蒙古高原的形象。主體建筑物是由兩個橢圓形的、類似蒙古包造型的建筑物組成,并由一條長長的如同飄動的哈達的造型將兩個主體建筑聯系起來。兩側綠色的人造草坪給整個建筑物增添了一抹生機。
第二,蒙古族傳統服飾
蒙古族在幾千年的生息、遷徙中發展到現代,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服飾文化。如蒙古族大劇院,該建筑整體是由兩個類似蒙古族男女頭飾的圓形建筑通過如同飄動的哈達造型的玻璃幕墻連在一起組成的。建筑外部吸收了頭飾中菱形交叉的網格狀的線條形式,并且采用鏤空的技術手段,將鏤空處加以玻璃幕墻材質,使陽光可以照射到建筑物內部,形成了很好的光影效果。
第三,蒙古族傳統圖案紋樣
運用傳統民族圖案是最直接、最簡單,并且能在短時間內傳達民族文化、體現民族特色的方式之一。如蒙元文化街,其建筑的外墻體采用蒙古族傳統圖案進行裝飾。
第四,蒙古族傳統文學著作
文學著作是藝術創作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如壁畫、雕塑等藝術作品的創作。因此,從文學作品中尋找一些相關的設計靈感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途徑。如鄂爾多斯圖書館,該建筑設計理念源于蒙古族三大歷史典籍,以中三本書的造型為雛形,每本書均以一定的角度傾斜,建筑物與其內部空間層疊,仿佛書頁展開,體現了濃厚的書香文化特色。又因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圖書館,以書的造型為依托進行設計,更加明確了該建筑的指向性。筆者在進行田野調查的同時也對部分市民進行了口頭采訪,大部分市民都表示內蒙古地區有些城市建筑還是有明顯的蒙古族民族特征的,起到了美化城市及體現地域性城市特征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市民表示,有些城市建筑的民族性特征沒有深度,只是做表面文章,沒有深層次地表達出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內蒙古地區發展建筑造型文化
第一,發展地方建筑文化不能僅僅從地方建筑的本土化出發
建筑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開放體系,我們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的同時,也要有選擇性地借鑒現代國際的新思想、新動態、新技術等,結合運用現代先進的技術、材料,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建筑的時代特征、民族精神。因此,在發展地方建筑美學的同時,要堅持與國際建筑美學接軌,真正體現出建筑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第二,體現建筑的民族特色
不僅僅要從傳統文化中提取符號,作為標簽貼在現代建筑上,還要從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地域環境、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出土文物等各個方面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并將其恰當地融入現代城市建筑,使其獲得新的生命力。
第三,建設地方民族特色城市,要將城市建筑與城市規劃相結合
城市文化要通過城市規劃營造,而城市建筑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建筑又是體現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建設地方特色城市不能只是簡單地在建筑上添加一些民族文化元素,而要通過城市規劃營造整體的文化生態環境,全方位地展現民族文化特征。
三、總結
羅山皮影造型藝術由頭茬和身段組成,通常一個身段可以搭配不同的頭茬來實現人物角色的變化,特定人物的服裝和頭茬是固定的。藝人通常會在影人的兩手和脖子處安裝操縱桿,根據劇情的發展,使影人做出動靜舉止、喜怒哀樂來完成動態的畫面。靜態的羅山皮影五官特征似豫南人,在造型方面,粗狂質樸、自然單純、色彩濃重,表現力較強,尤其重視面部的精雕細琢。羅山皮影整體造型相對河北皮影“土”味更濃,甚至略有笨拙的美感,裝飾圖案更有原始感和神秘感。從皮影整體外形上,輪廓清晰簡練概括,線條緊湊生動有力、變化豐富、節奏明快、富于韻律;從輪廓內部上,以線描、雕刻、鏤空、彩繪為主,圖案很緊湊,同時繁簡得宜、虛實相生。
(一)多視角的二維平面性
皮影的制作材料和表演方式決定了其二維平面性特點,為了加強表演藝術的視覺沖擊力,羅山皮影造型采用了多視角多拼接的空間造型藝術手法,簡單劃一的人物外輪廓和紛繁復雜的身段造型形成鮮明對比與和諧統一。影偶面部通常采用正側面刻畫,也稱“五分臉”,正側面的五官輪廓線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和真實。如生、旦、凈人物刻畫時只能看到一只眼、眉,并夸張延長至耳際,線條流暢飄逸,一氣呵成,而嘴部、頭冠多采用四分之三側,也稱為“七分像”。這種多視角的手法根據角色不同靈活運用,如丑角造型多設計成七分臉,露出雙眼,擴大刻畫面部特征的表現范圍,若有獨眼瞎丑角時,七分臉便于表現另一只眼瞎特征,以增大人物喜劇性和趣味感。最為獨特的是這種多視角同時出現在一種形態要素中,如羅山皮影生、旦角中帽飾后面的羽翅幾乎對等安置,發髻卻作為正側處理;服飾造型上領口用正面、衣袖為正側面、腰部以下為四分之三側;腿部造型多為一前一后兩個正側面表現(見圖2)。在襯景配景處理上同樣運用了多視角的方法,如桌子處理,出現了顯示三大面透視效果的四條腿,而非正側面的兩條腿,從觀眾席看正側面的影人坐在半側面的桌椅上,倒也自然舒適。智慧的羅山皮影人深知剪影造型的單調與不足,嫻熟的運用了平視、俯視、仰視等多角度以期表現立體感,這種造型與我國傳統繪畫散點透視有異曲同工之妙,符合皮影戲觀眾的審美情緒和習慣。
(二)寫意和寫實打造傳神形象
羅山皮影造型與朱仙鎮年畫在構圖和表現技法上一脈相承,不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更崇尚內在精神神韻的表達,追求形神合一的藝術效果。同時與中國傳統繪畫的造型特點相似,以形寫神,注重寫意,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傳神藝術。影偶造型上,緊緊抓住各類角色人物、動物、道具的自然特征,在遵循一定程度的原有規律基礎上,抒發藝人主觀情感去塑造影偶的性格氣質和神韻,將寫意和寫實完美結合,極大提升了影偶形象的觀賞性。生、旦角的纖眉細眼、高聳額頭、細挺鼻梁、點紅小口、蓮指修長再加上陽刻面部輪廓,盡顯白凈斯文、溫文爾雅的獨特韻味(見圖3)。陽刻的五官輪廓配上陰刻的發飾,產生起伏對比,愈發顯得俊美。旦角和生角的性別區別多在眉目上,男性劍眉目長,眼角上揚,棱角分明,多忠誠,女性挑眉鳳目,纖腰蓮足,明媚皓齒,多溫婉。另有一類生角,相貌異常俊美,耳處飾花,粗眉壓眼,多風流奸詐之徒。凈角獅鼻豹眼,夸張到變形的闊口之上,以赤眉虬髯陪襯,表現其威武強悍英勇之勢,而鷹鼻鷂眼張口刻畫多奸詐。丑角吊高眉毛、豹額圓眼、朝天鼻翼、齜牙歪嘴盡顯其滑稽詼諧之神情,雖丑陋而無厭惡之感。丑角在雕刻手法上通常采用陰刻實雕、或實空結合、或繪制,勾勒出臉型和神態,以加強圖案上的輕佻滑稽之感。怪獸造型多為匯集諸獸于一獸的形象,威猛矯健而無怪異之感。藝術處理上運用提煉、變形手法,經過現實與主觀的巧妙融合,使其極具裝飾性和觀賞性。
(三)形式多變的裝飾紋樣
羅山皮影在二維平面性的造型空間中運用多視角的手法增強立體感和空間感,而整體造型又無雜亂不適之感,這在西方嚴謹理性的透視原理上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讓皮影展現其獨特魅力?其中是否有規律可循呢?筆者經過大量調研、走訪、實驗,認為其關鍵在于巧妙的裝飾手法。1.裝飾紋樣的統一性羅山皮影造型的設計上大膽吸收了漢畫像磚和朱仙鎮年畫的處理方法,采用彩繪和刻鏤相結合的工藝,繪制具象和抽象的紋樣做裝飾,運用反復、連續、對稱,散點平置的藝術手法排列,形成韻律和節奏感(見圖4)。影偶在面部特征的處理上多采用對五官的夸大、移位和變形上,尤其表現在對嘴部處理上。通常用具象的花草云鳳圖案修飾女性,用龍虎水云圖案代表男身,一剛一柔的圖案對比,不僅豐富了畫面美感而且交待了人物的性別。而在人物的褲腳、袖角、帽子、領口處常繪制抽象幾何紋樣,如文官蟒袍褲腳下的幾何海水圖案,女性褲腳處的半圓圖形等。這種抽象紋樣屬于熱情的抽象,就像圖騰深置百姓內心,配以陽雕陰鏤,適當計白更顯得繁簡相宜,虛實相生。“這種抽象的合規律造型就是獨一無二的最高級的造型,當人類面對外物巨大的雜亂無章時,在這種造型中就能獲得心靈的安息。”[1]這就是裝飾紋樣賦予皮影的魅力。2.裝飾紋樣的圖底關系影偶造型借助燈光,較暗,身高十五寸為圖,三尺白幕,明亮,面積大為底,這種圖底對比使有著流暢輪廓的黑暗的影人造型在規則形狀的明亮的白幕襯托下,每一個空間細節都準確無誤的呈現出來。這樣一亮一暗、一大一小和一靜一動,白幕與影人互補互存,相輔相成,構成一個視覺整體。觀者在這種明暗、簡繁、虛實、曲直的對比中進行視覺的調試和交替,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動態畫面。3.裝飾圖案的寓意性民間有圖必有形形必吉祥的說法,同樣在皮影圖案中代表吉祥如意的圖案比比皆是。皮影圖案大多都以隱喻、諧音、暗示的方法在裝飾造型的同時,起到了甄別人物身份,彰顯人物品格的作用,同時也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影人服飾處理中,花朵多半正面處理,以追求圓滿,而不同的花色也暗示了不同的身份。老旦多飾牡丹、桃花、桃子、壽字紋、佛手、萬字不到頭等紋樣討個福壽雙全的吉祥。文生多有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等圖案裝飾,雪花象征淡雅文靜,多用于旦角和文生。在桌、椅、幾、轎的配鏡上多出現獅子滾繡球、平安如意、五福捧壽、五龍戲珠等裝飾圖案。另外,在服裝的裝飾上大膽吸收了民間剪紙中水云龍鳳的紋樣,運用四方連續和二方連續的排列技法,配上鏤空的雕刻手法,使得畫面熱鬧、飽滿而又有秩序感,對于已經多年流傳,形成定式的紋樣,如龍紋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皇帝的服飾或皇帝專用的器皿裝飾上。
(四)絢麗色彩點亮整體氛圍
色彩是皮影造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之一,羅山皮影在選色上受五行用色觀的影響,多用純度極高的丙紅、稀綠、膚青、藤黃、焦黑,膚白,其中膚白為皮影材料牛皮本身的淡黃色。影偶形象常年使用仍然絢麗多彩、賞心悅目,這跟其獨特的上色工藝有重要關系。藝人選用當地礦物質熬制顏料,用平涂和暈染的方法,按祖傳技法循赤、青、黃、綠、黑的先后順序,雙面著色一氣呵成上色過程。經過多種工藝使顏料吃進皮子,再用當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學物質,特別熬制油。上油后的影偶形象,投射到布幕上,流光溢彩、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對人物的選色上借鑒京劇臉譜的用色處理方法,黑色多正直,紅色多忠烈,白色多奸惡,綠色則表示驍勇善戰。如“三國”中的關羽畫紅臉,程咬金、《五峰會》中的暴虎勾綠臉。在顏色搭配上,講究簡中求繁,運用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來增強色彩醒目感,這與現代用色原理相悖。如紅配綠,現代人認為對比過于強烈很是俗氣,而在皮影中卻極為常見。如關羽施紅臉,一身綠色蟒袍搭配,黑色長胡須,黑色結構線,配以皮革本身的淡黃色和鏤空部分的白色,交相輝映,使人感受到其忠勇仁義之氣。羅山皮影多用大紅與大綠、黃與黑、黑與紅、黑與綠的強對比,運用調和法和恰當的用色比例、使顏色協調統一于淡黃色半透明的皮質里。如果分析皮影色彩的情感表現,用味覺、聽覺和時間來形容她的話,那一定是一串串熱火朝天的辣椒,奏響一首顏色沖撞的奏鳴曲,去享受驕陽似火的燦爛夏日。
二、現代裝飾繼承與發展羅山皮影藝術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日用瓷;造型;形式美
羅伯特·奇美爾曼在《美學》中說過:“具有審美精神的人與非審美精神的人的區別在于想象、概括、思維(的形式)如何,而不是在于它們(的內容)是什么。”日用瓷的獨特造型的形式美正是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反映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一、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法則
(一)統一與變化這里所說的統一,就是日用瓷各組成部分的關系能夠和諧統一,形成視覺美感。達到調和統一,也就是外形中必須有共同的因素存在。統一使人感到整潔,而變化給人帶來刺激。如果只注意整體統一,日用瓷的造型就會顯得呆板、單調、乏味、枯燥。所以,在整體和諧一致的情況下必須要有適度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對細節的處理。
(二)對比與調和
對比又稱對照,對比關系是通過視覺形象色調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飽和與不飽和,色相的迥異;形狀的大小、粗細、長短、曲直、高低、遠近;形態的虛實、黑白、輕重、動靜、隱現、軟硬、深淺、銳鈍、方圓、冷暖、強弱、光滑與粗糙......多方面的對立因素來達到的,以及通過重心、空間、有與無、虛與實的關系元素的對比,給人以強烈、鮮明的感覺。它體現了哲學上矛盾統一的世界觀。對比法則用在增強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上有實用效果。對比強調了個性,調和則強調了事物間的共同因素,它與統一的概念有相似之處,只是它的表現更加的委婉、寧靜。
1.對稱與均衡
對稱是完美形態,對稱的視覺感受是莊嚴、秩序、安靜、平和。對稱是有機生命的完美的形式體現,如:人,各種動物大多都是對稱的形態,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當中,所以在設計時間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日用瓷的造型的形式美感大多延續了古瓷的風格,對稱的原則體現殆盡。
均衡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來源于自然事物在力的狀態下穩定存在的視覺感受,所以均衡是力與量的視覺平衡。在日用瓷的設計中是日用瓷要素在總體配比中的平衡統一,是利用設計要素的虛實、氣勢、量感等相互呼應和協調的整體效果。在日用瓷設計中的整體形狀構想方面均衡是首先思考的設計要素,因為它具有構成的完整趨向,也是日用瓷的形式美感的完美體現。
2.節奏與韻律
正如歌德所言:“美麗屬于韻律”,“韻律”的“韻”是變化,“律”是節律,造型要素有規律的重復為節奏,節奏的變化才有韻律之美。如圖日用瓷壺的流暢的外形線條產生了節奏和韻律感,使壺身有運動感,并有變化豐富的效果。
二、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的概括元素
(一)概念元素
所謂的概念元素是那些實際不存在的,不可見的,但人們的意識又能感覺到的東西。概念元素包括了點、線、面和其他的視覺元素,例如日中瓷壺造型的輪廓,感覺上是有邊緣線的存在,這個看不見的邊緣線決定了日用瓷壺的外形特征,它的形式美是日用瓷壺造型形式美的直接體現。
(二)視覺元素
視覺元素包括產品的大小、形狀、色彩等。對于大小而言,一般情況下,尺度大的東西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但是從日用瓷方面考慮,精致則是最吸引人的;對于形狀而言,從古至今日用瓷的形狀并沒有多大的改變,所以全新的奇特的形狀是從視覺方面要考慮的;對于色彩,暖色比冷色更引人注意,現代時尚的生活人們把視線多轉移到了有色彩的瓷中壺,這是時尚色彩形式美的表現。
(三)關系元素
關系元素指的是視覺元素在產品上如何組織、排列。包括方向、位置、空間、重心等。例如圖案在日用瓷上的表現,圖案是日用瓷造型的一部分也是體現日用瓷形式美不可或缺的,它的方向是要與日用瓷的形狀相呼應的,跟著瓷中壺的外形走;它的位置不一定非要是在日用瓷顯眼的位置,但一定要是恰當的位置;它的空間感是與日用瓷默契的融合的;它的中心也一定要是根據日用瓷的外形而定奪。
(四)實用元素
實用元素指產品設計所表達的含義、內容及設計的目的和功能。顧名思義日用瓷的造型體現著我們的民族精神,也表達著人們在時代中的精神,它的形式美也同時被體現了。它造型的目的和功能不僅要滿足人們對日用瓷的使用,而且要滿足人們對它的在審美上的欣賞。:
三、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的體現
由于日用瓷是一種機械化的大生產,受到工藝技術上的制約,因而在造型上不可能有太過怪異或夸張的設計出現,在裝飾上不能太過繁瑣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目前市場上所售產品造型特點不鮮明,趨于雷同。工藝技藝上的客觀條件是阻礙日用瓷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設計的任務其中也包括了對于工藝技藝與造型法則的調節。在可實現的工藝技藝條件下,盡可能地對造型做一些突破性的創新,以達到豐富效果。另外,在一種造型、材質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通過幾種不同的裝飾手法以產生不同的變化。這一點說明了形式美感對于造型設計的輔助作用。
結語:
美國認知科學與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雖然率先提出產品的可用性,但同時也提出不能因為追求產品的易用性而犧牲產品的藝術形式美感。這樣人們對產品產生的情感就與審美對象融為一體。形式美的基礎不僅培養知性美,也培養形式的愉悅感。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本著給人愉悅感的態度緊隨著時代的步伐穩健的前進。
參考文獻:
一、人物造型設計
波頓創造出來的《剪刀手愛德華》《理發師陶德》《艾德•伍德》《無頭騎士》及《骷髏杰克》等形象,以其詭異、另類和刺激的創造性視覺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人物。這部影片的人物設計也同樣充滿了波頓式風格。在《科學怪狗》中,導演著力展現了科學的巨大威力,以及人在利用科學為自己服務的同時,一旦不慎,便會給自己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影片雖然以大團圓的方式畫上句點。但仍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悲劇因素與對現代科學的憂思。人物的設計上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影片主題。雖然以兒童為主要角色,但影片中的人物給觀眾的直觀印象卻是古怪,甚至有些丑陋的,這與伯頓個人風格息息相關。他們帶給觀眾以某種程度上的感官不適。影片的男主角維克多(伯頓多部影片中男主角都是這個名字)的五官沒有帶給人任何唯美的感覺,他倒三角形的臉龐上一雙滾圓的大眼格外突出,眼球甚至有突出眶外的趨勢。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而維克多的眼睛中的黑眼仁則是芝麻大的一個點,這使他的眼睛看起來像是白色的雞蛋上叮了一只蒼蠅。而三角形的小鼻子和尖尖的嘴巴,則明顯小于正常人的比例。類似的,維克多的身材和四肢都顯得極其纖細,肩膀仿佛都扛不住那個大腦袋。而人物的配色也是同樣令觀眾感到不舒服,維克多蒼白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跟僵尸差不多。伯頓這種人物設計風格,令人感到古怪而又驚悚。狗是影片中的重要角色,其造型設計也洋溢著怪異之風。通常動畫電影中的狗,都是活潑可愛的形象,如《閃電狗》中的Bolt,《天才眼鏡狗》中的皮博迪,都讓觀眾十分喜愛。而《科學怪狗》中的這條狗,名字是霸氣十足的“火星”,而長相則不敢讓人恭維。它的造型,也出現了眾多三角形元素。如,它的嘴尖尖的,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它的眼睛,也是超大的眼珠上一點黑眼仁,呆滯的眼神閃現出怪異的光芒。它的鼻子,小小的一點,掛在嘴巴的尖端。在火星的臉和肢體上,到處都是刀割開的傷口和線縫合的痕跡。而插在它身上的鋼釘,以及連在鋼釘上的電極,讓人看到,這不是一條狗,好像是組裝在一起的機械。觀眾看到這種狗不會產生審美的,而只會產生恐怖的心理,而這正是導演想要的效果。類似的,維克多的幾個同學,其造型也都和維克多如出一轍。在他們的造型上,最常見的符號就是三角形。無論腦型或長或圓,其下巴總是尖尖的。而在身體比例上,也存在明顯的失調。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人的腦袋過大,而身體和四肢則明顯偏小。這種藝術的夸張方式,使觀眾體驗到異于生活常態的感官刺激。而影片所追求的陰暗風格,與人物的造型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人性中陰暗面,也在這種造型中充分展現。可見,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好的契合了影片的風格。實際上,從人物塑造上講,這是波頓一貫的創作取向。在他的許多影片中,都可以看到類似風格的人物出現。如,《僵尸新娘》《理發師陶德》等,這也是波頓藝術個性的獨特表現。可見,在人物造型設計方面,這部影片無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卡通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一個最大優勢便是不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存在于電影創作者腦海中的人物形象,幾乎都能夠充分和完美地實現。由于人物形象有著最大程度的可塑性,因此,電影創作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藝術理念、影片的整體氛圍,及其所要表達的內容和精神主旨來進行人物形象設計。
二、哥特式畫面風格
哥特的藝術表現方式是《科學怪狗》畫面造型的又一典型特征。哥特藝術是黑暗的藝術。16世紀時,人們開始將哥特作為一種藝術風格來看待。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以哥特來稱謂12世紀至16世紀之間,盛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高聳的尖頂,厚重的石壁,狹窄的窗戶,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內部,陰森的地道甚至還有地下藏尸所,等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文藝復興思想家眼里,這種建筑代表著落后、野蠻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羅馬輝煌文明的所謂“黑暗時代”(TheDarkAges)的絕妙象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哥特一詞,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貶義,而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建筑、繪畫和文學領域都出現了它的身影。在《科學怪狗》中,波頓利用了環境因素,特別是建筑造型,烘托出了影片濃郁的哥特氣氛。影片中,具有濃郁古典風格的房屋,林立在街道兩旁。而房屋的構造,必不可少是尖尖的三角形屋頂,而有的尖頂上,還有風車等裝飾。除了規整的房屋,混亂的墓穴,也是哥特元素的重點。在維克多復活小狗的橋段,哥特元素更是成為影片的重頭戲。維克多先是將小狗的尸體裝上電極,然后縫好,并蓋上了毯子。這一切做好后,他將電極接上,然后通過升降裝置,將小狗傳送到屋頂的天窗外。此時窗外電閃雷鳴,整個房子籠罩在黑暗的夜幕下。突然,從天而降的閃電擊中了小狗,一切恐怖的事情仿佛就要發生了。但影片沒有馬上就給觀眾驚喜,而是讓維克多用聽診器給小狗做觀察,他沒有聽到心跳聲。失望的維克多摟著小狗哭了,而奇跡發生了,小狗的尾巴動了起來。小狗死而復生了,令人驚悚的情節也終于呈現。同時,光影效果也是影片制造恐怖氣氛的利器。此外,哥特藝術極為重視感性的體驗,對神秘、詭異和充滿不確定性的未知世界有著強烈的興趣。科幻影片以現實世界和科學理論為基礎,但其進入的仍是人類還未曾解開的未知領域。那里充滿了神秘、恐懼和無限的可能性。《科學怪狗》同樣如此。導演通過影片展現了人對現代科技既迷戀,又恐懼的復雜心理。維克多因為在課堂上觀察到電擊死青蛙,而青蛙產生反應的實驗,才決定復活他的小狗。這種對科技無限可能性的渴望,使維克多鋌而走險。但他復活小狗只是出于對狗的愛,而其他人,卻不僅看到了復活小狗,而且看到了將其他東西復活的機會。這正是人性惡被科學釋放的過程。當生死可以操控時,人對科技體現出的不僅是迷戀,而是伴隨著對科技無限性的恐慌。
三、總結
綜上所述,美國動畫電影憑借其大膽的創意,出色的表現手法,眼花繚亂的技術以及全方位的市場營銷在全世界電影市場范圍內獲得巨大成功。創作的繁榮體現在其能夠將各種類型片的優勢與動畫電影特有的藝術表現力相結合。其中,以“恐怖驚悚”為概念賣點的一批動畫電影異軍突起,因其特有的風格樣式受到特定觀眾的喜愛與推崇,并全新演繹著別具一格的面貌,漸漸在美國電影領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蒂姆•伯頓便是這類影片創作者的典型代表。他熱衷描繪錯位,善于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常以黑色幽默,獨特的視角而著稱。他的《科學怪狗》這部卡通電影有著獨特的視覺魅麗。無論是人物造型設計,還是充滿了哥特風格的建筑與光影選取,都賦予了影片以統一和凝練的視覺風格。雖然,影片以兒童為主角,以卡通為表現形式,但這并不妨礙波頓延續一貫凌厲而深沉的藝術風格。影片以出色的畫面造型手段,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充滿恐怖、不安氣息的科幻故事。它充滿了奇幻的色彩,又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在科學高速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正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改變。在以科學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同時,人類是否已經為如何掌控和運用科學技術而做好了心理和道德上的準備呢?
作者:胡德強單位:沈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