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舊工業建筑論文

舊工業建筑論文

時間:2023-01-23 15:13: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舊工業建筑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舊工業建筑論文

第1篇

工業建筑外觀簡單硬朗,為機械的工業活動提供場所,需要給人以干凈利落的感覺,更多的體現企業形象但是文化性有所欠缺。文教類建筑有與其相通的地方,以文化性為契合點,將工業的文明與教育文明相結合,最大可能的發揮工業建筑中的文化性,結合建筑環境整體設計四周景觀,學校文化氛圍及其營造的場所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面向文教類建筑的舊工業建筑改造,對建筑外觀及建筑周邊環境的改造主要采用總體設計和部分保留辦法。

(一)總體設計

結合工業建筑的周邊環境,將景觀與建筑整體進行改造設計。從景觀設計方面,增加林蔭步道與草坪,給師生提供休憩的場所和必要的隔離,教學區的外部文化氣氛主要由景觀來襯托。方案主體建筑在原有工業廠房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保留周邊的交通狀況,主體建筑包圍在景觀設計之中,符合學校安靜的環境要求。從建筑設計方面,建筑尺度整體規劃設計需滿足教學要求,建筑外觀從色彩、形式往更具活力的形象轉變并附帶一定的項目特色,并融合四周交通環境,使建筑在其中達到最適宜狀態。從精神營造方面,學校建筑是一個承載文化行為的場所,與工業建筑具有較大的差別,在學校這樣一個特殊的建筑類別中,具有一些有標志性的元素,以實現文教類建筑的文化性。

(二)部分保留

建筑的更新設計,并不意味著對舊建筑進行大拆大建,這樣不僅破壞了一直以來延續著的城市文脈和城市印象,也是一種資源浪費。舊工業建筑中反映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的路網規劃和用地面積規劃可以實時保留,避免設計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學校建筑不能一味的完全覆蓋原有的,其定意義的場所也是值得被保留的,在文教類建筑的更新設計中,融入文化血脈的精神堡壘也將會成為學校的標志。

二、基于人性化的建筑內部空間轉化設計

(一)改造原則

文教建筑的內部空間根據功能可以分為教學空間、廳堂空間和輔助空間,基于文教空間的特殊性,不同建筑內部空間的轉化設計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進行改造設計。

1.消極空間向積極空間的轉化

工業建筑的內部空間是為機器生產提供便利的,其中還包括密閉無自然光的空間以適應工廠生產的需求,建筑內部功能并不是為提供人群的使用,甚至出現廁所在不同廠房區需要繞道過去的“舍近求遠”現象,這些相對與文教類建筑是不適用的。這在建筑改造中應將此類消極元素通過設計的手段往積極的方面轉變。

2.商業空間向教育空間的轉化

工業建筑內部空間層高高,建筑框架簡潔且清晰可見,各功能區開放性突出,這是商業生產的特點和要求,為保證廠房內通風和消防疏散,并能最大量的容納生產機器且不使員工感到壓抑。換之教育空間則恰恰相反,為了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室之間必須明確分隔,保證各教室的獨立和一定的封閉性,并在建筑內的體現校園的年輕活力使得學生學習更有動力。

3.盈利空間向基礎設施空間的轉化

學校建筑與工廠建筑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服務對象,一個是國家的基礎教育設施,不論公立學校和民營學校,都在教學環境上要求越來越嚴格,而工廠的建設有其特定的行業規則,簡單直觀、寬敞適用、高效節能是最佳的原則。兩個建筑類別之間差別巨大,這種轉化是必須通過空間的設計來實現的。

(二)改造手段

1.面向使用感受的建筑空間尺度

舊工業建筑從建成就不是為了人群的使用,空間尺度就遠遠大于了人的使用要求,這種空間尺度需要進行改造和處理。適合的空間尺度直接影響到了空間的分布和人員流動情況以及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橫豎方向上過大的尺度,空間十分的空曠反而給在空間內的人更大的壓迫感,獨立空間不進行圍合導致過度的開放,則會引起空間內的容人被打擾的煩躁感。面向文教的舊工業建筑改造的空間尺度,與面向其他類的舊工業建筑改造中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商業性和開放性都減少,空間使用感受直接、高效、便捷,并根據大、中、小的空間尺度,分配不同的功能需求。教室與食堂及其他教育所需空間尺度各有規則,各個功能空間獨立分開,且保證干凈明亮,在教學樓每層設計公共開放空間供學生、教師的課外交流,根據每層學生的數量設計開放程度與尺度。

2.面向指定功能的建筑空間分布

對于文教空間,人的活動會有明確的目標——教學或管理,立足于舊工業建筑的人群動態研究,結合文教空間的設計思維,文教建筑空間分布的功能指向性極為重要,教學空間和配套的輔助空間必不可少并越來越趨向豐富和全面,其別注重交流活動。建筑內部空間的分布是豐富的線形,在流線中節點的塑造變得十分重要,這些節點成為“故事”的發生地,同事也是“教”與“學”的發生地。在文教類空間中,“交流”與“積累”占據學習生活的大部分,在對義烏商城學校內部空間的設計中,將公共交流區域與學習積累區域做得開放通透,以流線節點的形式分布在整個教學大空間中,成為學校內部空間的亮點。

三、結論

第2篇

關鍵詞:舊工業建筑;改造;保護與重新利用;可持續發展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更新和改造的動態過程,在這種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如何對待現存的舊工業建筑是一個現實并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研究的必要性

人們普遍相信,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工業技術的發展以及更進一步的工業哲學知識體系的建立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使得這一信念產生動搖;進入20世紀90年代,更是進入了一個被迅速成長的信息社會、國際交流與全球經濟深深影響的新紀元,同時“可持續發展”因為全球性的環境持續惡化而逐漸成為人類看待世界的基本共識。[1]這樣的時代背景直接引發了后工業社會迅速崛起,而工業社會日益衰退。城市中的制造業、運輸業、倉儲業等持續衰退,金融、貿易、科技、信息與文化等新興企業逐漸成為城市的主要職能行業,而這些舊型職業所建造的一些建筑并不符合新興企業的結構構成,從來面臨拆遷被淘汰的命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更新利用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中越來越重視,影響范圍波及全球。事實上這些廢棄產業不但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需要挖掘研究,還具有改造再利用的現實價值。

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影響,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以更新再開發為主的發展階段,因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案例。然而在此過程中中國產業遺產正經受著歷史上最嚴重的破壞和毀滅,以極快的速度消逝,包括自然損毀與人們基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建設開發性破壞,如著名的沈陽鐵西區產業類歷史建筑在近年商住開發中幾乎被完全消除,而類似情況在其他城市也非常普遍。[2]可見這是一個不得不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研究的科學意義

1、經濟資源方面:通常建筑物本身的壽命高于其功能方面的價值,尤其產業類建筑因其特有的性質可進行多次使用更能的變更,而且廢舊建筑更新利用也可緩解城市用地緊張,這樣在經濟資源方面進行了節約,既減少了因龐大、牢固建筑拆遷困難所多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又將這些廢棄建筑變廢為寶,體現資源節約的價值。而且在房價普遍超出人們承受能力的現在,舊工業建筑的重新利用緩解了房地產行業的用地緊張,因此也在減輕民眾經濟壓力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環境環保方面:一座建筑的建成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較長的時間,并且會造成很多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這對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當今也是一個嚴重的考驗。就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的開發方式可以減少多余建筑垃圾的形成,同時減輕施工過程對城市交通、環境等各方面的壓力,這樣既不浪費資源又不污染環境,符合持續發展的要求且有一定的環保意義。

3、景觀地標方面:由于工業建筑特殊的使用屬性造就其巨大高聳或者占地面積廣大,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一直具有一定的方位地標作用,是人們從景觀層面認知整個城市的特殊構成所在。

4、人文歷史方面:特殊時代產生的特殊產物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它們見證了整個城市文明進程的發展,承載中國發展的信息,如果隨意拆遷破壞,不加以保護的話,將會把這些珍貴歷史印記焚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最終造成這段歷史的信息斷層。

5、經濟文化方面:舊工業建筑遺產的改造不但做到了重新利用、可持續發展,也帶動了一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北京的798藝術區,藝術家們利用了舊工廠原有的建筑架構,經過一番改造、利用變成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煥發成一個具有藝術與時尚氣息,并具有國際化色彩的“SOHO式藝術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引申出一種新的文化概念,在當今社會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并帶動了經濟、文化、旅游、人文等方面的發展。

三、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的未來

土地資源的稀缺、大眾審美情趣的轉變,都給重新利用工業遺產帶來了契機。[3]但是如何正確的利用改造并且不破壞原有的歷史文化遺留卻也不是那么簡單的問題。賀旺在其學位論文中明確提到分級保護的思想,關注對象也從單純的工業建、構筑物擴大到工業區域甚至更大尺度的工業景觀,較早期的研究有較大的突破。[4]遺產清單中只有一小部分最具典型性的工業建筑遺產能得到保護,那么其余的一些非典型性的建筑就可能遭到破壞,但是要讓工業遺產這筆人類文明史上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真正的滲透到百姓的平常生活中,延續到子孫后代的記憶中,一方面需要專業人士的更廣泛、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帶動公眾的參與保護意識,并且進行有組織有目的得教育學習,喚起人們對工業遺產的興趣以及對其價值的認同,這樣也是最可靠的保護。[5]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歷史造就不同的工業時期,也就有不同的工業地段,所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更新方法,進行不同的改造及重新利用,不要盲目的隨意的追求的更新。結合當地城市的發展、以及舊工業建筑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研究,進行部分或整體保護與重新利用,讓其煥發活力,得到價值及運用的重生。這樣既為當今千城一面的都市增添一抹特殊的色彩,并可結合經濟、文化等方面成為城市特色,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底蘊,這樣不但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及品位并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貢獻。因此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的為了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四、總結

舊工業建筑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是歷史文化的延續,也是某些人們的特殊回憶,更是讓子孫后代客觀、準確的了解父輩祖先那一段不同于后世的生活記憶。正如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指出的:“建筑物表明了集體性的神話。”“即使是廢棄的建筑物,也會留下種種痕跡,揭示出以往各時期的種種記憶、夢和希望。”[6]

現今社會,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各類空間建筑在整個城市生活中有著一定的地位,并在某些城市成為了這個城市不可替代的身份象征,如北京798藝術工廠、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濱江創意產業園等就工業建筑改造的案例,它們或低調或奢華或藝術或平凡的存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為不同的人們提供著不同的服務、體現著不同的價值,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娛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舊工業建筑的重生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它們煥發了新生命也帶給了人們嶄新的生活。但是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及重新利用一定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這需要在以后的改造中更加認真細致的研究。而且舊工業建筑遺產的重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他牽扯到各個方面,也需要多種學科間的配合,它不同與普通的文化遺產,因此要讓舊工業建筑遺產得到真正、有意義的重生需要專業人士以及普通大眾的共同努力,而且這是一個需要時間沉淀的過程,并不是短期可完成的項目課題。。。。。

遺產保護是城市文化發展的組成部分,而產業遺產再利用的實踐將催生新的文化誕生,可實現文化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7]

因此,舊工業建筑遺產不但關系到現在更關注到未來的城市建設及大眾的文化生活的質量問題。“除舊迎新”去掉那些不能迎合現在城市發展的東西,讓其變化、改造成一個新的建筑體系;“剔其糟粕,取其精華”不好的舍掉,好的保留,讓舊工業建筑遺產得到質的重生,量的升華。

參考文獻:

[1][2]王建國 蔣楠,后工業時代中國產業類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性再利用,建筑學報,2006.8

[4][5]俞孔堅 方婉麗,中國工業遺產初探,建筑學報,2006.8

[3]賀旺,后工業景觀淺析[D],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04

第3篇

關鍵詞:鐵西區老工業區生態安全評價 生態安全格局

一.引言

在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中,我國陸續建立了一批的老工業基地,正是這些老工業基地的建立,推動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為我國工業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的背景下,城市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老工業區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生態安全評價在老工業區的功能置換中的關鍵步驟,是區域國土安全、生態安全與人居安全的重要保障。長期工業生產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以及煙塵、污水的任意排放,對城市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威脅;隨著產業結構等的調整,原有的產業紛紛遷出,導致了人口失業率的上升,伴隨產生了許多的社會問題;此外,隨著產業的遷出,勞動力的外遷,使得內城逐漸衰落、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工業污染得不到及時的治理等。這些都是舊工業區社會問題較為嚴重的主要因素。如何保證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對于老工業區這一特殊資源,我國在土地空間規劃、宜居建設等方面都缺乏系統和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撐體系,更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標準。結合當前形式需求,急需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這對于促進特大工業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態建設,保障老工業區居民健康,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何更新城市舊工業區,使其可持續發展?初期的城市舊工業區的更新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多會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沒有意識到工業遺產、遺跡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使用價值,造成了城市舊工業區歷史記憶和城市文脈的割裂。沈陽的鐵西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對于中國的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里不僅聚集了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也記載著沈陽工業與建筑技術的發展、社會的歷史,并充分的體現了具有豐富特色的沈陽工業文明。將鐵西區老工業基地放在城市生態安全問題的大背景下,進行有機更新,使其既能保證文脈的延續性,又能滿足生態安全的要求。鐵西區目前的建設是否符合生態安全的要求,對其進行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對構建鐵西區生態安全格局提出建議策略都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的,這些研究對于老工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二.研究區分析

2.1鐵西區概況

素有“東方魯爾”之稱的沈陽鐵西工業區,一度成為中國重工業的代名詞。但在產業結構轉型,土地使用性質政策性調整的歷史背景下,大量工業舊建筑面臨著去留的選擇。各大中型企業如紡織、機械及重污染企業等相關行業紛紛調整、合并、轉產或改建、搬遷,留下人量廢棄或閑置的廠房、倉庫。近些年來,舊工業建筑全部推倒重來大行其道,由于缺少完善的舊工業建筑價值評估,鐵西舊工業建筑的保留、改造再利用實施程度并不高。隨著鱗次櫛比的高樓迅速取代了當年的紅磚煙囪和鋼鐵廠房,熱火朝天的工業生產景象也被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所替代,近百年的鐵西工業區歷史在這一刻停滯了。還未來得及留給人們片刻時間以理性思考、全面衡量,大批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工業遺產便消逝在這座工業城市面前。類似沈陽鐵西工業區的情況在全國各工業城市中普遍存在。當前,全球范圍以可持續發展態度看待建筑遺產,建筑界更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越發關注,我國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也成為工業城市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外擴速度不斷加快,周邊市郊逐步被吸納入城市中,原來處于鐵西工業區邊緣的重工業廠區逐漸變成城市中心區,廠區所處位置地價也隨之上漲。而推動老鐵西工業區改革進程的關鍵便是推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化,以解決企業改革成本。運作土地資源,變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本的重要途徑就是企業搬遷改造。通過企業搬遷,可以全面盤活企業的土地資源,解決如何籌集企業改革成本這一問題。

鐵西工業區共有20平方公里廠區土地可供置換,其中包括廠房、院落、鐵路線用地等,每平方米可以產生1500元左右利潤差價。于是,鐵西區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變土地資源為啟動資本。首先由區政府先做出開發地塊規劃,由銀行向區政府提供該地塊企業搬遷的貸款資金,騰出凈地,經整理后進入區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掛牌競標拍賣,交易成功后再由銀行收回貸款本息,以此創造出級差地租,不但為企業籌集到解決冗員、債務和產業升級的資金,也為城區解決了基礎設施改造的資金、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的資金。據統計,搬遷的100多戶企業共騰遷面積595萬平方米,獲得土地收益140億元。其中50億元用于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55億元用于支持企業發展,35億元用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2.2鐵西工業區價值分析

(1)鐵西工業區承載的歷史價值

鐵西作為構成沈陽城市中心區的五大主要行政區劃之一,面積為39.66平方千米。由于它單獨坐落在鐵路以西,與其他政區之間被貫穿于沈陽城內的長大鐵路所隔開,故稱為“鐵西”。這是一塊滿鋪著幾百座大中型和超大型工廠的市區,無論是以它的恢弘規模還是它的壯觀形象,稱之為“東方的魯爾”都毫不夸張,而且,它是一個坐落在城市中心區的“魯爾”,是一個工廠更加密布,廠區容積率更高的“魯爾”。

鐵西工業區是中國工業的代名詞,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跡的地方。鐵西的工業文化無論從物質角度還是從精神層面,都是一種無價的人類遺產。即使當這個充滿歷史刻痕的老城區,這些過了時的老工廠邁入了全新的時代,它們給人們的記憶仍將是深邃的、永恒的。

(2)鐵西工業區更新創造新價值

舊工業廠區區位往往較好,基礎設施較完整,工業建筑大都結構堅固,具有大跨度、大空間、高凈空等特點,其建筑內部空間具有使用靈活、結構堅固等特點,通過更新可以減少拆遷和建設費用,注入新的產業功能,滿足不同需求,如商業、辦公、展覽、物流、居住等,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利用工業文化背景這一優勢,舊工業區可以開發相關業態,例如創意產業,工業旅游,旅游紀念品出售等,不但延續了工業歷史文化,還創造了新的文化價值,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帶來新的社會價值。

三.鐵西區生態安全評價研究

影響城區生態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大氣、水、土壤和生物多樣性。從遼寧省的范圍來看,鐵西區是沈陽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達,具有豐富的水利、森林、水產及生物等資源;其生態系統結構復雜,植被茂密相連。通過對相關資料、數據的收集,建立完善的指標體系。生態安全的評價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課題,這除了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外,還受到人類自身知識缺陷和認識邊界的限制,生態安全評價也不是某個單一學科能夠解決和承擔得起的,它需要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學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成果。具體到生態安全評價內容,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很多問題,包括生態安全因子的確認與計量、生態安全指標體系的構建、生態安全指標閥值(安全邊界)的確定等等。從指標設計的宏觀思路上看,不僅要反映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安全狀態,還要反映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以及行為主體的安全意識、應對能力和應對措施的效率等。

通過對國內外老工業區更新的成功實例的比較研究,總結經驗方法及教訓,分析我國以鐵西工業區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宜居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困難和弊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具有特殊意義的鐵西工業遺存,改善老工業區生態環境,從長遠戰略的角度對老工業基地更新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進行生態安全評價,并通過景觀格局優化,為使鐵西工業區能夠可持續發展,提出可行的建設策略及建議。

參考文獻

[1]沈渭壽.區域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研究.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0

[2]楊雪.歐盟國家傳統工業區改造中的就業政策及其啟示.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3]葉冬青.舊城衰敗片區高密度開發改造中的歷史保存與延續――以北京大吉片區改造為例.北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4] 張衛寧.改造性再利用――一種再生產的開發方式[J],城市發展研究,2002(2):51-54

[5]李東生.大城市老工業區用地的調整與更新――上海市楊浦區改選實例.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第4篇

董昊昱

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100071

摘要:本論文通過對相關理論的研究,總結經驗方法及教訓,分析我國以鐵西工業區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宜居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困難和弊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具有特殊意義的鐵西工業遺存,改善老工業區生態環境,從長遠戰略的角度對老工業基地更新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進行生態安全評價方法的研究,為提出可行的建設策略提供基礎。

關鍵詞鐵西區;生態安全; 城市更新;

中圖分類號: B845 文獻標識碼: A

一、研究背景

1.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發展

在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中,我國陸續建立了一批的老工業基地,正是這些老工業基地的建立,推動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為我國工業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這樣長期的工業化發展中,隨著產業經濟衰退,更大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人居環境問題。對于老工業區這一特殊資源,我國在土地空間規劃、宜居建設等方面都缺乏系統和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撐體系,更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標準。結合當前形式需求,急需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這對于促進特大工業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態建設,保障老工業區居民健康,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何更新城市舊工業區,使其可持續發展?初期的城市舊工業區的更新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多會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沒有意識到工業遺產、遺跡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使用價值,造成了城市舊工業區歷史記憶和城市文脈的割裂。沈陽的鐵西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對于中國的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里不僅聚集了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也記載著沈陽工業與建筑技術的發展、社會的歷史,并充分的體現了具有豐富特色的沈陽工業文明。將鐵西區老工業基地放在城市生態安全問題的大背景下,進行有機更新,使其既能保證文脈的延續性,又能滿足生態安全的要求。

2. 鐵西工業區價值分析

(1)鐵西工業區承載的歷史價值

鐵西區不斷創造著中國工業的奇跡,無論從物質角度還是精神的層面,鐵西的工業文化都是我國無價的人類遺產。盡管這個充滿歷史痕跡的老城區、廢棄的老工廠終將跨入全新的時代,但是作為中國工業的代名詞,鐵西區給人們留下的是永恒深邃的記憶。鐵西區作為城市文脈的情感延續,具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

(2)鐵西工業區更新創造新價值

鐵西區舊工業廠區區位往往較好,基礎設施較完整,工業建筑大都結構堅固,具有大跨度、大空間、高凈空等特點,其建筑內部空間具有使用靈活、結構堅固等特點,通過更新可以減少拆遷和建設費用,注入新的產業功能,滿足不同需求,如商業、辦公、展覽、物流、居住等,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利用工業文化背景這一優勢,舊工業區可以開發相關業態,例如創意產業,工業旅游,旅游紀念品出售等,不但延續了工業歷史文化,還創造了新的文化價值,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帶來新的社會價值。

3 .研究基礎

(1)城市生態安全

城市生態安全具有廣義及狹義之分。廣義的城市生態安全是指城市既不會發生生態風險也不受任何潛在生態風險威脅的狀態,即城市實現生態和諧或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化狀態。目前比較有研究的現實意義的是狹義城市生態安全,指城市基本不發生人為導致的生態風險事故、在面對無法避免的生態風險事故(如危險品誤漏、臺風等)時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的狀態。狹義城市生態安全承認在現代社會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生態風險事故和威脅,現代人類的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沖擊也是不可避免的,從而重點關注制約城市生存和發展安全的重大生態風險上,從而勾畫城市發展和建設的生態底線。狹義城市生態安全在現實社會中具有重大意義。

(2)景觀格局優化

景觀格局優化是在景觀生態規劃、土地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景觀尺度層面上,現有研究成果很難定量化反映格局和過程之間的對應關系以及格局對功能的影響,使得景觀格局優化研究一直是景觀生態學的難題。

通過對原有的景觀要素進行重新的組合優化或者引入新的元素,進行土地利用格局的優化,這就是景觀格局優化。通過景觀格局優化可以進行景觀的規劃設計及管理。通過景觀格局優化,可以調整并優化景觀的組成、斑塊的空間分布布局及數量,達到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整齊與和諧,從而改善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提高景觀的穩定性,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個持續、不間斷的歷史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城市布局、產業結構、功能、土地利用等方面進行調整及優化。同時,城市更新也包含了對舊城區的保護及改建,對于文化遺產、古建筑的保護等方面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4 .研究方法

(1)老工業區區域空間規劃技術研究

根據不同尺度用地結構和交通系統的情況,完善人工綠色廊道,研究城區空間擴展的廊道效應分析與廊道規劃;優化整合綠地(廣場),實現綠地的均勻分布;研究城市建設用地容量與空間承載的動態關系;以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園區和工業園區等為對象,制定老工業搬遷區的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和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方案。

(2)城區生態安全網絡構建技術研究

以城區生態安全和人居環境的安全、健康、適宜為目標,采用生態足跡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種方法對城區的生態安全進行綜合評價,在一定時間尺度上評價城區生態安全狀況,明晰影響城區生態安全的關鍵要素;基于生態安全的綜合評價,明確微觀(搬遷區)、中觀(相關社區)和宏觀(城區)等不同尺度上的生態安全節點與生態廊道,構建城區的生態安全網絡,制定城區的生態安全戰略。

5 .結論

在進行城市宜居建設的過程中,應有針對性的進行策略分析,對于鐵西區這種典型的老工業基地,由于其已經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發展多年,一些重要的問題已經得到良好的解決,因此在宜居建設方面應針對尚未完全解決或較為嚴重的問題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參考文獻

[1]吳國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及其評價探析[J].生態經濟,2001(8):22~25

第5篇

論文摘要:西方當代博物館建筑自8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的多元化,作為文化載體的博物館建筑出現了多元化的風格和特點。本文結合極具特征的博物館實例,從精神內質、歷史環境、文脈意向、特殊地段4方面,探求西方當代博物館建筑的文化趨向。

自80年代起,博物館就成為大眾化的文化場所,并被不斷地建造,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平均每2-3天就增添一座新的博物館。人們把博物館作為“終生學校”,用以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培養人們掌握現代科學的興趣和能力,普遍地強調博物館為社會大眾服務。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社會進入技術至上和商業膨脹的時代,博物館建筑種類日趨繁多,功能日趨復雜,建筑形態與風格呈現多元特征。一方面建筑自身的藝術色彩通過對時空的描述和光影追求得到體現;另一方面建筑的人文色彩通過情感、文脈、環境等意象被加以強調。

博物館建筑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往往映射著一個國家及其民族特定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它也許無法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建筑技術水平的衡量標準,但往往是該地區文脈的象征、建筑文化的代言人。由此可見,博物館建筑比其他類型的建筑更具有濃郁的文化色彩,更能展現人類的歷史、風俗、藝術等文化環境。以下便是西方當代博物館建筑幾種極具代表性的文化趨向。

1解讀文本,提煉精神內質

博物館作為文化建筑既是為人類的文化活動所創造,也是為維系人類的文化活動而存在,同時體現了文化環境。七十年代興起的后現代主義在建筑界刮過一陣歷史主義和人文主義旋風。在形象上,后現代主義推崇對歷史樣式的借用和人文精神的體現,使建筑成為通俗的、適用于公眾口味的、內涵豐富的藝術形式。在這種思潮推動下,一些博物館建筑開始對自身的形式和功能邏輯意義之外的多樣人們生活與文化意義的表達進行了努力,它不再是單純的展出和收藏空間,而是盡力服務于人們的情感、領悟和沉思的場所。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深刻的文化哲理是建筑的靈魂,只有當建筑與人們的意識產生共鳴的時候,建筑才能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創造出符合人的豐實的精神需求的博物館建筑形象。

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t Libeskind)為柏林設計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Jewish Muse—um,Berlin,1999)蘊含著豐富的隱喻。他借鑒了塔木德經(猶太教法典)、建筑史和文學等資料,使文學介入建筑設計領域。“建筑的文本”,正如里伯斯金所說的,在其多樣性和廣泛性中包含了全部的書寫文本及文化,導致各種意義發生不同方式的沖突。在這座建筑中同樣令人感興趣的還有“線狀的狹窄空間”,它潛伏著與思想、組織關系有關的兩條脈絡——無限延伸的曲線脈絡、充斥支離破碎斷片的直線脈絡。曲線代表德國猶太人曲折發展的歷史,直線象征德國猶太人曾動蕩不安的生活,驅逐、屠殺、逃亡、漂泊。設計者不僅是想通過有形的物體,更想試圖采用一種哲學的表達,來喚醒和融合猶太人和柏林的歷史。

曾被法國當代哲學深刻影響的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把建筑看作是可讀寫的文本。他認為建筑的基礎是哲學,建筑師應該以哲學的思辨來展開設計。坐落于柏林市中心的柏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Holo—caust Memorial,Berlin,2005)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組成。地上部分是一個龐大的迷宮,由2711塊灰色的巨形水泥柱高低錯落列成方陣,方陣下是展示陳列館。成千上萬的參觀者,穿梭在那高高低低、宛若墓碑的石林間,他們漫步、感受、沉思、追悼當年被納粹無情殺戮的猶太人。艾森曼說,“進出方陣的感覺是沒有目標、沒有終點、沒有道路。……我想把它變成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希望這座紀念館能觸動每一名參觀者的‘心靈和良知’。”

2留存記憶,尊重歷史環境

歷史環境對建筑的影響是極為復雜的。其中,公眾的群體記憶作為人對環境感知的重要內容成為一種潛在而深刻的制約因素。建筑師應關心人們日常生活與真實且熟悉的生活軌跡,發掘人們群體記憶中對某一地段的感受,在特定區域內對歷史、文化、以及人們的心理、生活習慣等人文因素做出認同的反應,使人們通過對建筑的閱讀回憶歷史,凝結記憶。歷史性區域的和諧生長要體現對整體歷史環境的記憶,努力建立一種和諧的生長機制,創造富含記憶的有人情味的空間。德國斯圖加特美術館新館(New StateGallery,Stuttgart,1984)是建筑師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在受歷史環境影響基礎上的大膽創作。基地原來是二次世界大戰遺留的廢墟,當地居民已習慣于在其中穿梭游玩,將它當作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斯特林充分考慮了這一情況,在設計中為居民保留了一條穿越博物館的自由步道,使人們的習慣和記憶得以保留與延續。這條步道自西側穿過美術館的大門,經“之”字形臺階進入圓形內廣場,環行半周,由東門出去與山坡上的街道銜接,成為一條充滿趣味的交通路線。建筑師出于對城市環境的理解和對居民心理狀態的尊重,通過建筑空間與街道形態的融合,成功地將城市道路引人建筑內部,以完全開放的格局使建筑融入城市當中,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個有機部分。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n設計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Barcelona Museum forContemp-orary Art,Spain,1996)位于巴塞羅那舊城中心,是該市20余年來城市更新與歷史保護方面的最新成果之一(圖7~9)。他的方案賦予建筑及其環境多重的意義與功能,成功地處理了在復雜的城市歷史環境中創造新的現代空間這一難題。在設計中,邁耶以大體量的新建筑將四周小尺度和零碎的歷史空間統合成為一組整體,把舊域道路網那種錯綜復雜的性格也延伸到建筑內部。圓形大廳、精致的后花園以及巨大的前廣場,由一條蜿蜒的步道聯系起來,使博物館成為當地公眾所習慣的城市步行系統中的一部分。博物館活動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它折射出建筑師對公眾生活和城市歷史環境的本質理解。

3保留傳統,延續文脈意向

傳統文化是一長期相沿、積久成習的社會風尚,是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是一定時代、一定社會群體的心理表現。傳統文化深刻地約束著本地區的行為模式,這種約束力必然波及人們的建設行為,從而對這一地域的建筑風格造成深層次的影響,形成本地區建筑的地域特色。地域主義主張對文脈的尊重和表現,認為建筑形態應與其所在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兩方面相適應,傳統文化是建筑構思的重要源泉,尊重文化傳統是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則。而文脈意象正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通過建筑外部形態,傳遞相應時代、環境和人文背景信息;通過視覺的熟悉和情感的體驗達到心理上的共鳴,從而創造出人們易于認同的、富有“地方精神”的建筑。

特吉巴歐文化中心Uean Marie TjibaouCultural Center,New CaIedonia 1998)的設計反映了建筑師倫佐·皮阿諾(Renzo Piano)對當地生態、場地特征以及過去與未來結合等方面的全面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充分尊重。皮阿諾從當地村落富有特色的建筑中得到靈感,結合當地所有條件(地點、氣候,卡納克的傳統文化),以及由制造車間帶來的工程上的專業技能等,提取和簡化當地傳統棚屋的民居形式。這些“棚屋”的功能超越了遮蔽和抵制氣候的作用,更表達出人們心中的熱情:渴望走進大自然,融入宇宙,并和諧地參與到具有深刻根源的地方傳統文化中去。特吉巴歐文化中心希望在卡納克文化的保護和繼續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幫助文化的根源在適應和利用新的環境過程中獲得新生。

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chariesCorrea)以古老的印度文明作為創作背景,將傳統宗教文化的內涵引入到建筑設計理念中,使建筑創作煥發出具有“印度靈感”的生命力。在柯里亞的設計理念中,傳統的歷史文化既是需要表達的目的,又是激發創作靈感的源泉。他所設計的齋浦爾博物館(Jawa—har Kala Kendra,Jaipur,1992)位于齋浦爾市。該市是建于中世紀的一座印度古城,它最初的城市規劃采用了印度婆羅門教的曼陀羅模式。柯里亞沿用了曼陀羅宗教圖式,將博物館分成九個方格,一個方格稍加游離形成人口。柯里亞還把曼陀羅所包含的宇宙神秘這一精神內涵加以提煉,使九個方格分別代表九大星系,每一個方格部擁有自己的屬性、顏色、符號,彼此相通,又都與位于中央象征梵的境界的庭院相通。參觀者在迷宮般的路線引領下,欣賞展品的同時,感受到強烈的宗教文化氛圍,極大地擴充了建筑的文化容量。

4重獲瓤生,建構特殊地段

特殊地段在這里是指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后,伴隨舊的工業、倉儲、交通或商業活動撤退,在城市中心地帶出現的一些可再開發的歷史地段。這些地段昔日曾經輝煌,周邊也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居民區,但現在這里失去了生氣,成為城市衰落的象征。80年代后期歐洲廣泛興起的城市中心復興運動,推動了在這些地段建設大型基礎設施。博物館之類的公共文化建筑,被作為城市修補、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與城市歷史環境的結合,來賦予城市新的內涵與生命,促進當地向觀光型產業轉換,推動城市經濟。它們同時也幫助當地復興曾有的輝煌,重新喚回社區的凝聚力,重新呈現出活躍的個性。外觀引人注目的博物館建筑也擁有超越地域的影響力,成為城市新的標志與中心。弗蘭克蓋里([rank O.Gehry)設計的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The Guggen—hein Museum,Billbao,Spain,1997)和赫爾佐格與德默隆(Herzogde&de Meuron)設計的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Modern,London,2000)便是區域經濟復興最典型的實例。

1997年,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建成極大地提升了畢爾巴鄂市的文化品格,使該市從一個銹跡斑斑、被廢棄的工業小城成為歐洲最負盛名的建筑圣地與藝術殿堂、全球的旅游熱點。蓋里通過博物館豐富的內部空間與令人捉摸不定的動感造型向人們展現了迷人的建筑藝術包裝效果。蓋里的這一設計從畢爾巴鄂的城市肌理和尺度獲得啟發,回應了河濱歷史上倉庫貨棧等工業建筑的材料特質。建筑雕塑般的造型與城市大橋、河流有機的結合,成為城市新標志。該館落成的第一年參觀人數就達到136萬人次,其中85%以上來自該地區以外,而這其中的84%又是專門為了博物館而來到畢爾巴鄂,僅博物館的門票收入就占當年全市財政總收入的4%。截至2000年,博物館的經濟收入己達4.55億美元,成為當地經濟的龍頭產業。

于2000年開幕的泰特現代美術館,是倫敦干禧計劃中的火車頭,以藝術將泰晤士河南岸翻新,是掀起該舊區再發展的第一步。美術館的前身,是曾致力于將現代性和英國傳統主義相結合的英國著名建筑師斯各特于1947年設計的河岸發電廠,其外型充滿工業時代的味道。在1980年,由于新能源的出現,發電廠被時代陶汰,周邊地區也隨之變得蕭條。直至1994年被泰特藝廊看中成為其現代館的新址,并通過國際比賽挑選了瑞士建筑師赫爾佐格與德默隆翻新工程。美術館保留了發電廠的原貌,如外露的煙囪與內堂的吊臂和鋼柱;同時也重新規劃內部空間,并在頂部加蓋了兩層玻璃大樓。新與舊的結合,令美術館充滿了獨特的現代感,使這座老工業建筑及周遭環境獲得了新生,促進整個區域的繁榮。泰特現代美術館于2000年開館僅一年就為倫敦經濟貢獻了10億英鎊。對泰晤士河南岸居民來說,它的出現,不僅僅為他們帶來一個世界級美術館,也興起了當地的旅游業與餐飲業,由此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活化了舊社區。泰特現代美術館成為倫敦的重要藝術中心,也是倫敦快速成為文化首都的最重要標志之一。

第6篇

關鍵詞:在役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壽命預測

中圖分類號:TU37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numerous factors that influent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service durability.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ample, elaborated in the concrete structure durability assessment grades, which gives its life prediction method.

Key words: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service;Durability;Life prediction

1 概述

建筑結構與其他產品一樣,都具有使用壽命,建筑結構的使用壽命可分為自然壽命和無形壽命[1]。建筑結構的自然壽命也稱為結構的使用壽命或耐久年限。對于已經使用一個時期的舊建筑物,將在正常使用和正常維護條件下,仍然具有預定使用功能的時間稱為結構的剩余使用壽命或剩余耐久年限。無形壽命是指建筑結構尚未達到其自然壽命之前,由于各種原因終止其原有使用功能的時間。

使用壽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定義和分類。在英國的建筑物耐久性標準中[2],提出了要求使用壽命、預期使用壽命、設計壽命的不同概念。對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而言,有種種原因可以造成使用壽命的終結,例如,因材料劣化導致承載力降低而不能滿足安全要求;因氯離子滲透到鋼筋表面且其濃度超過一定值使鋼筋銹蝕的危險性達到難以捉摸的地步;因繼續進行維修的費用過大達到人們難以承受的程度;因外觀陳舊達到不能接受的程度;因建筑用途不能滿足要求等。英國的 Somerville[2]從使用壽命終結的角度出發,將使用壽命分成以下三類:

技術性使用壽命、功能性使用壽命、經濟性使用壽命。

目前,人們所說的使用壽命基本上是指結構的技術性使用壽命。結構的使用壽命或耐久年限的定義為建筑結構在正常使用和正常維護條件下,仍然具有其預定使用功能的時間。根據這一定義,在進行結構壽命預測之前,首先必須明確結構的預定功能是什么,如何判斷結構的功能失效,即耐久性極限狀態的定義,這是結構壽命預測和剩余壽命評估的關鍵。如前所述,影響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因素眾多,有內在的因素,如混凝土的水灰比、保護層厚度、最大裂縫寬度、混凝土的澆筑及養護質量等;也有來自外在的因素,如環境侵蝕條件、環境相對濕度及溫度等。此外,對于后張預應力結構,還有預應力筋的防腐及錨固狀況、管道灌漿密實度等。在對預應力結構進行耐久性評定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影響因素都加以考慮,而只能考慮其中的主要因素。

2 影響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因素的模糊特征函數

從理論上講,當碳化深度達到力筋表面時或力筋表面的 Cl- 含量達到臨界值時,預應力筋表面的鈍化保護膜將遭到破壞,導致預應力筋開始腐蝕,這種狀態稱為預應力結構的耐久性極限狀態。但是,實際工程調查表明:某些使用二、三十年的預應力構件,雖然碳化深度早已達到了預應力筋表面或力筋表面的 Cl- 含量已超過了臨界值,卻未發生耐久性失效。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預應力筋沒有具備腐蝕的環境條件,即適宜的濕度及氧的供應。預應力筋腐蝕速度可表示為[3]。

(2-1)

式中―陰極電位;― 陽極電位;R―陰極、陽極間電阻。

從上式可以看出,若混凝土長期處于干燥環境中,即使預應力筋己經脫鈍,由于陰、陽極間具有相當高的電阻,使腐蝕電流受電阻控制,預應力筋腐蝕的可靠性也很小。加大混凝土的保護層厚度,增加混凝土的密實性,可使外界介質(如氧的供應)滲入困難,從而抑制陰極過程,降低預應力筋的腐蝕速度。相對而言,最大裂縫寬度對預應力筋腐蝕速度的影響則很小。大多數情況下,預應力筋腐蝕速度受兩種效應的共同作用。因此,預應力筋的腐蝕速度與周圍混凝土的相對濕度、混凝土的水灰比、保護層厚度、最大裂縫寬度及混凝土的質量有關。許多研究表明:采取降低水灰比、增加保護層厚度、控制最大裂縫寬度、提高混凝土的澆筑及養護質量等措施會大大降低預應力筋的腐蝕速度;相反,會增大預應力筋的腐蝕速度。但是,這些因素對耐久性的影響程度難于定量表示,具有模糊性,因此,通常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來評價它們對結構耐久性的影響。

若以D表示預應力結構耐久性失效的模糊集合,用 表示因素(i=1,2...n)對結構耐久性的影響程度,稱之為模糊特征函數。若接近于1,說明因素屬于D的程度越大;若接近于0,表明因素屬于D的程度很小,即該因素對結構耐久性失效的貢獻很小。各影響因素模糊特征函數的參數應通過對大量試驗及工程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確定,在研究因素的影響時,首先應固定其它主要影響因素,改變因素的值,以比較其對耐久性的影響程度。根據現有試驗及工程調查結果,前人經分析,對上述主要影響因素給出如下的模糊特征函[4]:

1)相對濕度:

(2-2)

2)水灰比:

(2-3)

3)最大裂縫寬度:

(1)碳化侵蝕環境:

(2-4)

(2) Cl- 侵蝕環境:

(2-5)

4)混凝土保護層厚度c:

(1)碳化侵蝕環境:

(2-6)

(2) Cl- 侵蝕環境:

(2-7)

5)混凝土澆筑及養護質量:

如前所述,由于混凝土的實際強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具有相同水灰比的混凝土質量的好壞,因此,這里用混凝土實際強度等級與計算值的比值來間接地表示混凝土澆筑及養護質量,即:

(2-8)

若,取。式中―混凝土的實際強度等級;―水泥標號的標準值。

6)管道灌漿質量:

(2-9)

灌漿密實時,取=1.0;不密實時應予折減。

7)環境溫度T:

許多試驗證明:溫度升高,腐蝕速度加快。因此,引入環境溫度影響系數 來表示溫度對結構耐久性失效的影響程度,見下式:

(2-10)

3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評估:

3.1 單因素作用下結構耐久性模糊失效概率

影響預應力結構耐久性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首先假定其它因素對結構的耐久性失效不產生影響,僅研究單一因素的作用。若以表示因素的概率密度函數,則僅作用下結構耐久性模糊失效概率由下式求得[5]:

(3-1)

式中為影響因素引起結構耐久性失效的概率;可根據所評定結構的實測結果統計求得,一般近似取為正態分布或對數正態分布。

3.2 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預應力結構的力筋脫鈍后,影響其腐蝕速度的因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內在因素,如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水灰比、最大裂縫寬度以及混凝土的澆筑和養護質量;另一為外部因素,即環境相對濕度及溫度。內因是決定力筋腐蝕速度的根本,外因則對力筋的腐蝕起催化作用。經分析用圖5-1表示各主要影響因素對結構耐久性失效所起作用的邏輯關系,其中各內在因素之間為并聯關系,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間則為串聯關系。

3.3 多因素作用下結構耐久性綜合評估

事實上,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水灰比、最大裂縫寬度、混凝土澆筑水灰比及養護質量、環境相對濕度、溫度以保護層厚度及灌漿質量等因素對結構耐久性都會相對濕度環境溫度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應考慮它們的混凝土質量綜合作用效應。設、分別表示內裂縫寬度在因素及相對濕度作用下結構耐久性失效概率,則:

圖 3-1 各影響因素間的邏輯關系圖

(3-2)

式中為因素對結構耐久性失效所占的權數,可根據大量試驗及工程調查結果分析求得。當缺少大量統計資料情況下,可通過分析單影響因素對結構耐久性的損傷程度,結合現有的試驗及調查結果由經驗確定。

(3-3)

多因素作用下結構耐久性模糊失效概率為:

(3-4)

式中―多因素作用下結構耐久性失效概率;―環境溫度影響系數。

3.4 評估程序及等級劃分

對在役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進行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6]。

(1)裂縫情況調查。包括最大裂縫寬度,裂縫的類型、位置、分布特征等;

(2)力筋腐蝕狀態的調查。包括碳化深度,力筋表面的Cl- 含量,力筋的銹蝕狀況等;

(3)實測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混凝土實際強度等級、管道灌漿密實狀況等;

(4)有關資料的收集。如混凝土水灰比及當地平均相對濕度;

(5)單因素作用下結構模糊失效概率的計算;

(6)根據上述調查、分析和計算,對結構進行綜合評定。

按上述步驟可以求得被評定結構的耐久性失效概率,但是,人們更習慣于以分級形式表達的評定結果,為此,對上述評定結果尚需進行等級劃分,以便與現行的的鑒定標準及規范相一致。文獻[7]根據建筑物可靠性綜合評定等級的原則,將結構耐久性等級分為下述三級:

(1)耐久性等級A:結構性能滿足設計要求或下一目標使用年限的使用要求,

可繼續使用;

(2)耐久性等級B:結構性基本能滿足設計要求或下一目標使用年限的使用要

求,針對局部進行處理或維修后,可繼續使用;

(3)耐久性等級C:結構性不能滿足設計或使用要求,需要進行加固或拆除。并規定時屬A級;時屬B級;時屬C級。

算例分析:某一預應力混凝土屋架,處于室內環境,屋架下弦底面及側面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均為25mm,使用時間23年后,經檢側跨中下弦底面最大裂縫寬度為0.23mm。碳化已達到高強鋼絲表面,僅出現微銹,混凝土實際強度等級為C32,且灌漿密實、錨固可靠。己知混凝土水灰比,當地相對濕度RH分布(以月計)見表3-1,環境年平均溫度T=13.5℃,試對其進行耐久性評估。

環境相對濕度分布表 3-1

相對濕度(%) (30~35)(35~40)(40~45)(45~50)(50~55)(55~60)(60~65)(65~70)

出現頻率(%) 0.93.56.6 10.2 18.1 36.2 16.7 7.8

解:(1)內因作用下耐久性失效概率

首先確定各影響因素的權重系數,這里取 kc=0.35、 kw/c=0.27 、 kfcu=0.23、

=0.08、 kξ=0.07 ,則:

=0.35×0.50+0.27×0.80+0.23×0.005+0.08×0.533+0.07×1=0.50479

(2)相對濕度作用下耐久性失效概率 PDII

=0.362×0.0714+0.167×0.2143+0.078×0.3571=0.0895

(3)各因素綜合作用下耐久性失效概率

=0.9064×0.5049×0.0895=0.041

因此,該榀屋架耐久性等級屬A級,可繼續使用。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環境相對濕度及各影響因素的權重系數是影響評估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實際評估時應盡量多收集當地的氣候信息,相對濕度RH可細化到以天為單位,這樣可以提高評估的精度,而各影響因素的權重系數則需要通過大量的試驗或實測結果來標定。

4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壽命預測

對預應力筋已具備啟始腐蝕條件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可對其進行耐久性評估;至于碳化深度尚未達到力筋表面或力筋表面的Cl- 含量未達到臨界值的結構,則可對其進行壽命預測。

4.1 碳化環境下結構耐久性壽命預測

碳化深度預測模型:

(4-1)

式中―應力狀態系數

―混凝土的名義拉應力或名義壓應力,名義拉應力取正值,名義壓應力取

負值。

己知某預應力混凝土框架使用 t1年后,測得混凝土碳化深度,預應力筋保

護層厚度為c,設結構耐久性預測壽命為,剩余壽命為,則有:

(4-2)

預測壽命 (4-3)

剩余壽命 (4-4)

4.2 Cl- 侵蝕環境下結構耐久性壽命預測

Cl-侵蝕預測模型:

(4-5)

已知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使用 t1年后,依據實測數據,求得混凝土表面的Cl-

含量為Cs ,等效擴散系數為 Da,則:

由得

由 得

設結構耐久性預測壽命為 t2 ,剩余壽命為 tl,含量的臨界值為 Ccrit ,則:

(4-6)

通過迭代計算,由上式可以求出預測壽命為t2 ,則剩余壽命tl=t2 t1。對于后張有粘結預應力結構,還應該考慮波紋管的有利作用,因為碳化或 Cl-只有穿越波紋管后才能到達力筋表面,所以,應該說結構實際剩余壽命比上述計算值大。

5 結論

⑴影響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因素眾多,但它們對結構耐久性的影響程度不同,且具有模糊性,本文分析了影響結構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并給出其模糊特征函數。

⑵在役預應力結構力筋脫鈍后,是否發生耐久性失效還取決于其所處環境條件,即適宜的濕度及氧的供應,通過分析各主要因素對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失效的影響程度,確立了各主要影響因素間的邏輯關系模型,提出了在役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評估方法。實例分析表明:該方法簡單、實用,評估結果基本能反映各主要影響因素的作用。

⑶對于處于碳化或Cl-侵蝕環境的力筋尚未脫鈍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本文給出了其壽命預測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建筑物的可靠性與耐久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內部資料,1994

[2] G .Somerville. The design life of structures. Edi. Blackie and Son Ltd.,1992

[3] 洪乃豐.混凝土中鋼筋的腐蝕與防護技術(2).工業建筑,1999 (9)

[4] 張德鋒,呂志濤. 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東南大學學報,2001 :33~36

[5] 王光遠.工程軟設計理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第7篇

關鍵字:景觀;社會;生態;藝術

Tendency of Values of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bstract: As an integrated whole, landscape is realized under a certain economy conditions. It should meet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coincide with the rule of nature,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 and as the same time, it also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art. If landscape works have lasting vitality, they must be those which can balance these factors. They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times soul, absorb the historical spirit, but not imitate the existing style. They accord with the principle of science, and reflect the demands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new ideas of aesthetics and tendency of values.

Key words: landscape, society, ecology, art

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其實很難評判今天的作品的價值,畢竟離我們越近的事物,越難判斷哪些會是持續的輝煌,而哪些又僅僅是過眼云煙的短暫時尚。我們曾經熱衷的許多思潮,今天看來卻非常片面;而一些曾經遠離人們視線的作品,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后,卻閃爍著迷人的光芒。盡管我們很難全面、客觀地分析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但是無論過去、現代或是將來,我們每一個設計師在實踐過程中都無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與方式,取決于不同時代背景下景觀設計師的觀念和思想,也就決定了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而影響著作品的生命力。

傳統與現代

幾乎每一個設計師都曾面對過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的困惑。早期的現代主義者更傾向于將二者對立起來,但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與文化的變革一樣,景觀的發展與變革,也是在伴隨著對過去的繼承與否定中進行的,一種新的景觀形式的產生,總是與其歷史上的園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設計師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既使將自己標榜為最前衛的設計師,也無法回避自己作品中沉淀的特定的文化痕跡。然而,珍視傳統的價值,并不是要無視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一味地模仿過去。最好的模仿也只能產生贗品,而不是真跡。優秀的設計不是對傳統的淺薄模仿,而是將悠久的地方園林傳統與現代生活需要和美學價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煉提高的作品。這一點從當代各國優秀的景觀作品中都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些作品,無論形式多么現代,我們稍加品味,都不難發現它們所傳遞的傳統的信息。

巴黎的雪鐵龍公園(Parc Andrē-Citro?n, 1992年建成,G. Clement、P. Berger、A. Provost、J. P. Viguier、J. F. Jodry設計)、大西洋公園(Le Jardin Atlantique,1994年建成, Fran?ois Brun、Michel Péan設計)的平面布局與17世紀勒·諾特(Andre Le N?tre)的園林有相當多的聯系(圖1、圖2)。甚至從拉·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1991年建成,Bernard Tschumi設計)這樣掛著解構主義標簽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法國園林傳統的影響(圖3)。模紋花壇是傳統西方園林要素,今天,在不同的設計師的手中,經過現代設計手法重新演繹,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版本。慕尼黑機場凱賓斯基酒店花園(Garden of Kempinski Hotel,1993建成, Peter Walker設計),將古典的花壇園用極簡的圖案式構圖重新組合,創造了一個綠色的、令人愉悅的場地(圖4)。荷蘭烏德勒支VSB總部花園(1995建成,Adriaan Geuze設計)里,200米長的帶狀黃楊籬與紅色的碎石地面構成一個狹長的下沉式花園(圖5)。紐約亞克博·亞維茨廣場(Jacob Javits,1996建成,Martha Schwartz設計),以法國巴洛克園林的大花壇為創作原型,將長椅、草丘、街燈、鋪地、欄桿等要素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組合,用簡單的形式獲得了豐富的廣場空間(圖6)。在這些作品中,景觀設計師追求的不是對過去形式的拷貝,而是將歷史上的園林文化的精神吸收過來,把它們轉換為適應新情況的合適的表達方式。這些景觀是當今社會的產物,現代科學技術與思想、現代藝術、園藝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環境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只有那些代表了當今時代文化精髓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的另一層含義在于,新的景觀設計不僅要展現當今社會的需要,而且它們在保護或重新塑造城市歷史地段的價值方面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巴黎貝爾西公園(Parc Berce,1997年建成, Bernard Huet、 Marylène Ferrand、 Jean-pierre Feugas、 Bernard Le Roy、Ian le Caisne、Philippe Raguin等設計),保留了地段上原有酒廠的老街區構成的網格系統、酒窖和500棵古樹等歷史痕跡,并將這些歷史信息與現代設計要素疊加重合,形成歷史和現實的對話。公園喚起了對過去生活的記憶,使這一區域城市的發展具有了歷史的連續性(圖7)。威尼斯弗雷托廣場(Plaza Feretto ,2000建成, Guido Zordan設計)通過精細的石材鋪裝、豐富的地面標高的變化,以及與廣場周邊的教堂、文化中心、商鋪與住宅等新老建筑的和諧關系,保持了老城中心的尺度,再塑了變化豐富、充滿人情味的意大利傳統城市空間(圖8)。

景觀與社會

景觀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對景觀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回顧歷史,正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使園林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促使了現代景觀的產生。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意識的進步,促進了景觀事業的發展和設計領域的不斷擴展。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對于無所節制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人們對自身的生存環境危機感日益加重,于是環境保護成為普遍的意識。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遷,使得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公園的工業之后的景觀不斷出現……社會的發展改變著今天景觀設計的面貌,社會因素是景觀發展的最深層的原因。

景觀的社會意義還在于,景觀應該、也必須要滿足社會與人的需要。今天的景觀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景觀是為了人的使用,這是它的功能主義目標。雖然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設計,但景觀設計最終關系到為了人類的使用而創造室外場所。為普通人提供實用、舒適、精良的設計應該是景觀設計師追求的境界。這一點,北歐國家及德國的設計師已在全球樹立了榜樣,在那里,景觀的社會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出發點,設計師總是把對舒適和適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設計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衛、精英化與視覺沖擊效果,而是著眼于追求內在的價值和使用功能。這種功能化的、樸素的景觀設計風格應該贏得人們的尊敬(圖9、圖10)。

反過來,景觀對社會的積極作用也許已經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今天,景觀設計師面對的基址越來越多的是那些看來毫無價值的廢棄地、垃圾場或其它被人類生產生活破壞了的區域,這與我們的前輩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那些具有良好的潛質的地塊,具有造園價值的土地,進行錦上添花,所謂“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然而,今天的景觀設計師更多的是在治療城市瘡疤,用景觀的方式修復城市肌膚,促進城市各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首先需要的不是創造,而是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的景觀的積極意義不在于它創造了怎樣的形式和風景,而在于它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景觀的建造,可以刺激和完善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與進步。德國魯爾區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IBA Emscher Park,1992年開始建造)就是很好的實例。埃姆舍河地區原為德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自1960年代以來,作為主要工業的煤礦和鐵礦開采,已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倒閉,大量質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區人口減少,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化為烏有。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促使當地政府為地區的復興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這項龐大的工程涉及800平方公里的區域,17個城市,250萬人口,內容包含河流的生態再生、區域自然景觀恢復、公園綠地、居住區、科技、商務中心建造、生態環境改善、原有工業建筑整治及重新使用等。十年來,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刺激了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并巧妙地將舊有的工業區改建成公眾休閑、娛樂的場所,不僅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業設施,作為地區歷史的延續,并有效地節約了資源,同時又創造了獨特的工業景觀。這項環境與生態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地區由于產業衰落而帶來的環境、就業、居住和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的難題,從而賦予舊的工業基地以新的生機,為世界上其它舊工業區的改造樹立了典范(圖11)。

景觀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應該是一個良性的互動,實際上景觀建設在今天也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部分。經濟的發展帶動景觀的發展,反過來,景觀的建設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巴黎貝爾西公園的建造為周邊地區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休閑交往場所。在保持地區的歷史特色的同時,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及地區的競爭力(圖12)。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是通過景觀的建設為先導的,先有景觀環境,再有商業、城鎮及公用設施,一些大型的博覽會、體育盛會的舉辦,往往是城市落后的地區或未開發地區振興和發展的契機。對會址和園區的合理規劃,特別是會后該地區的發展藍圖,是博覽會或體育盛會成功的重要保證。一般而言,每一次博覽會結束后,大部分的展館、展園均被拆除,留下的是一個有著良好景觀骨架的未來城市新區。展覽是臨時的,地區的發展卻是永久的。1992年建成的荷蘭園藝博覽會公園為Zoetermeer城鎮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原博覽會花園已經成為該城鎮的休閑公園,有些區域成為林區或自然原野,有些地區成為自然保護地,而公園的核心區域,即原來的展覽區已成為居住區。公園的建造為Zoetermeer地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圖13)。漢諾威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變換花園”(G?rten in Wandel,2000年建成,Kamel Louafi設計)把展覽會結束后的經濟和時間因素考慮了進去, “演進將取代公園的維護”,公園將成為未來新的城鎮公共空間和中心(圖14)。

景觀與藝術

毋容置疑,景觀設計是一門藝術。它與其它藝術形式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現代景觀設計從一開始,就從現代藝術中吸取了豐富的形式語言。對于尋找能夠表達當前的科學、技術和人類意識活動的形式語匯的設計師來說,藝術無疑提供了最直接最豐富的源泉。從現代藝術早期的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到后來的極簡藝術、波普藝術,每一種藝術思潮和藝術形式都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可借鑒的藝術思想和形式語言。今天,藝術的概念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美”不再是藝術的目的和評判藝術的標準。藝術形式層出不窮,純藝術與其它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藝術家們吸取了電影、電視、戲劇、音樂、建筑、景觀等的創作手法,創造了如媒體藝術、行為藝術、光效應藝術、大地藝術等等一系列新的藝術形式,而這些反過來又給其它藝術行業的從業者以很大的啟發。

繪畫由于自身的線條、塊面和色彩似乎很容易被轉化為設計平面圖中的一些要素,因而一直影響著景觀設計的發展,追求創新的景觀設計師們已從現代繪畫中獲得了無窮的靈感。荷蘭阿姆斯特丹卡拉斯科廣場(Carrascoplein,1998年建成,Adriaan Geuze設計),以草地、柏油路面和路面上白色的圓點陣列為元素,在地面上設計了一個二維的超現實主義的畫面,加上場景中奇異的光、聲和移動的火車,使這個空間具有了超現實主義的神秘氣氛(圖15)。

以追求極簡主義風格而著稱的美國設計師Peter Walker,其作品在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吸取了當代藝術的營養,既新穎前衛,又不失典雅大方。在柏林索尼中心(Sony Center ,2000年建成,Peter Walker設計)中,豐富的室內外空間轉化和神秘的景觀變化是設計師用簡單的植物種植和一些工業材料如不銹鋼和玻璃以簡單、重復的形式來塑造的。與Walker的許多作品一樣,光在這里不僅僅起到照明和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而存在。這個作品中顯然可以看出當代藝術如極簡藝術、光效應藝術的影響(圖16)。

20世紀后半葉,對景觀形式的變化與發展影響最大的藝術形式,也許是“大地藝術”。大地藝術因其將自然環境作為創作場所,使用大尺度、抽象的形式及自然材料,與景觀作品愈加接近,因而成為許多景觀設計師借鑒的形式語言,同時,藝術家也紛紛涉足景觀設計的領域,許多作品往往是景觀師和藝術家合作完成的,這也更促進了景觀與雕塑兩種藝術的融合與發展,這也是目前許多景觀設計的作品同時也被認為是藝術作品的原因。德國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Bürgpark Hafeninsel,1989年建成, Peter Latz設計)是在二戰中被炸毀的煤炭運輸碼頭上建造的,設計師用基址上的廢墟瓦礫,在公園中構建了一個巨大的方格網,作為公園的骨架,以此來喚起人們對19世紀城市歷史面貌片段的回憶。在荒蕪的草叢中,還有用碎石瓦礫堆放出來的簡單的幾何圖形,這些都讓人聯想到一些藝術家如Richard Long和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藝術作品(圖17)。

大地藝術對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帶來了藝術化地形設計的觀念。荷蘭Zoetermeer園藝博覽會花園中系列三角錐形的地形塑造無疑也是從大地藝術中尋求的靈感(圖18)。在德國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中,舊工業遺留下的眾多的巨大的矸石山都保留下來,成為大地藝術作品,作為工業紀念碑或眺望點。在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的組成部分之一的北星公園(Nordstern,1997年建成,Wedig Pridik、Andreas Freese等設計)中,原有礦廠的廢料堆被修整為整齊的金字塔形,并覆以地被植物,形成引人注目的視覺焦點(圖19)。

現代藝術的思想與表現形式對景觀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使得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手段更加豐富。與純藝術不同的是,景觀設計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問題和使用問題的挑戰,景觀設計師不能無視這些而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天地中。但是既然我們能夠理解“美”不再是評判藝術的標準,我們也應該能夠理解景觀不再是意味著“如畫”,景觀可以成為某種藝術思想的載體,它可以表現出多樣的形式,因此我們也就可以給一些我們不甚理解的景觀作品多一份寬容。

景觀與生態

景觀的生態性并不是新鮮的概念。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建造,景觀都與自然發生密切的聯系,這就必然涉及到景觀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只是因為今天的環境問題更為突出,更受到關注,所以生態似乎成為最時髦的話題之一。

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人們站在科學的視角上重新審視景觀行業,景觀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現在,在景觀行業發達的一些國家,生態主義的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論文和圖紙上的空談,也不再是少數設計師的實驗,生態主義已經成為景觀設計師內在的和本質的考慮。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在設計中對生態的追求已經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了后兩者,占據了首要位置。生態學的引入使景觀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轉變,也大大影響甚至改變了景觀的形象。

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遵循生態的原則,這些原則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體到每個設計,可能只體現了一個或幾個方面。通常,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應用了這些原則,都有可能被稱做“生態設計”。

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Ziegeleipark,1995建成,Karl Bauer、J?rg St?tzer設計),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磚瓦廠的廢棄材料,礫石作為道路的基層或擋土墻的材料,或成為增加土壤中滲水性的添加劑,石材可以砌成擋土墻,舊鐵路的鐵軌作為路緣,所有這些廢舊物在利用中都獲得了新的表現,從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磚廠的生態的和視覺的特點(圖20)。

充分利用場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設施,賦予新的使用功能。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的高爐等工業設施可以讓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廢棄的高架鐵路改造成為公園中的游步道,形成了立體的游覽系統,工廠中的一些鐵架可成為攀援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墻體改造為攀巖訓練場,廠房成為展室、小賣部和旅館(圖21)。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中眾多的原有工業設施被改造成了展覽館、音樂廳、畫廊、博物館、辦公、運動健身與娛樂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園中還設置了一個完整的230公里長的自行車游覽系統,在這條系統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賞區域的文化和工業景觀,利用該系統進行游覽,可以有效地減少對機動車的使用,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圖22)。

高效率地用水,減少水資源消耗是生態原則的重要體現。目前歐洲的許多景觀作品,特別是德國的景觀設計項目,能夠通過雨水利用,解決大部分的景觀用水,有的甚至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從而實現對城市潔凈水資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設計中,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漢諾威“變換花園”的水園的水來自雨水的收集(圖23)。港口島公園將地表水會聚于高架橋下,改善了橋下陰暗的條件,形成歡快的落水景觀,并通過水的跌落和植物作用,凈化水體使水得到循環利用(圖24)。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1999年建成, Peter Latz設計)中,設計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鋼鐵廠的歷史信息,原工廠的舊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園,利用新建的風力設施帶動凈水系統,將收集的雨水輸送到各個花園,用來灌溉(圖25)。柏林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Herbert Dreiseitl設計)的水景為都市帶來了濃厚的自然氣息,形成充滿活力的適合各種人需要的城市開放空間,這些水都來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塊內的建筑都設置了專門的系統,收集約5萬平方米的屋頂和場地上接納的雨水,用于建筑內部衛生潔具的沖洗、室外植物的澆灌及補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據統計,光是這一項每年即可節約2000萬升飲用水。水的流動、水生植物的生長都與水質的凈化相關聯,景觀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則之中(圖26)。

盡管從外在表象來看,大多數的景觀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綠色,但綠色的不一定是生態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觀,并不是生態意義上的“綠色”的。設計中應該多運用鄉土的植物,尊重場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變和更新的規律,從生態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設計師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在設計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這也是發揮自然系統能動性的一種體現。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中砌筑的干石擋土墻很好地保護著野生植物,保持著荒野的景象,自然再生的植被形成與其它城市公園不同的性格(圖27)。

生態思想在景觀中還有一些視覺化的表現,如在城市中一些人造的非常現代的建筑環境中,種植一些美麗而未經馴化的當地野生植物,與人工構筑物形成對比。巴黎德芳斯大門旁的花園(Jardin de l’Arche Gilles Clément,Guillaume Geoffroy-Dechaume 設計)就反映了粗獷的自然與精致的建筑之間的對比(圖28)。

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建筑學的融合

現代景觀早已從被圍墻圍起來的世外桃源中走了出來。今天,從傳統的花園、庭院、公園,到城市廣場、街道、街頭綠地、大學和公司園區,以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甚至整個大地都是景觀設計師工作的范圍。景觀不可避免地與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們與城市之間并無明顯的界線,它屬于城市,融于城市之中。那種將景觀作為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對待城市環境采用“佳者收之、俗者屏之”的思想早已改變,景觀設計師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景觀融入城市,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視覺環境。消除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存在已久的人為的界限,將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技術與自然融合已經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建筑學在實踐上有眾多的交叉,缺一不可,而在理論上又有眾多的相似之處。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三者的平衡發展創造了條件,今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景觀師在與建筑師、規劃師和其他專門人才的合作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時甚至是一個領導者。在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三個行業的從業者緊密合作才能完成。那種城市規劃師規劃完了讓建筑師設計建筑,建筑師做完了讓景觀師來填空的工作方式是不可能建設好我們的環境的,這一點從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設計國際競賽中可以看出,獲獎作品均是將規劃、建筑與景觀很好地結合的作品,而且,景觀設計師在其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不過景觀設計師的地位在各個國家也不盡相同,在一些國家中,景觀設計項目還主要由建筑師來完成。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景觀設計師的作用并沒有被廣泛認同,另一方面也說明,景觀與建筑之間其實并沒有象人們想象那么有一條鴻溝。

當今一些優秀的城市設計或建筑設計項目,都是規劃師、建筑師和景觀設計師合作的結晶,如波茨坦廣場(1998年建成,建筑設計 Renzo Piano,景觀設計Herbert Dreiseitl)、柏林猶太人博物館(1999年建成,Daniel Libeskind設計,Louafi參與景觀設計)、索尼中心(建筑設計Helmut Jahn ,景觀設計Peter Walker)(圖29、圖30、圖31)。波茨坦廣場上磯崎新設計具有波浪形外表的辦公建筑中心是一個充滿趣味的庭院,青翠的竹叢軟化了建筑的外形,波浪起伏的地表與建筑外部的線形相呼應,成為庭院中最為生動的視覺要素(圖32)。優秀的景觀設計往往為建筑增光添輝,象烏德勒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建筑 (1993年建成,Mecanoo事務所設計)中三個各具風格的內庭,由石組塑造的 “禪院”、 滿植竹叢郁郁蔥蔥的“林院”和流光四溢“水院”,為整座建筑賦予了輕松的風格(圖33、圖34、圖35)。

今天,越來越多的設計事務所都融合了城市規劃、建筑學和景觀三方面的人才,許多景觀設計師有建筑學教育的背景,面對復雜項目的挑戰,不同專業的事務所常常通過合作來應對。

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平衡

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雖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觀念的不同,每個設計師有自己側重的方面。但是景觀設計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總體上達到了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而其中又以一至二個因素特別突出。因而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人批評某些生態主義設計過于平淡而缺乏藝術的價值,或者過于強調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純粹功能主義的作品雖有良好的社會性,但卻與文化、自然隔絕,同時不具備相當的藝術水準,這樣的作品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同樣,盲目地追求文化、藝術性,但卻連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沒有很好地滿足的設計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設計。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它們相互間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功能合理、滿足了不同人廣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著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資源投入產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著符合一定的生態原則;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資源就是通過高效利用現有資源,而節約下來的那部分資源,所以生態主義已經從一種實驗或意識變為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因素;而藝術的作品,意味著具有引人注目的潛質,它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視覺環境,提升一個地塊的價值,這又與社會經濟聯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觀設計師追求的是這些因素之間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景觀。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英吉沙县| 石河子市| 湘西| 内丘县| 锡林浩特市| 定兴县| 大城县| 通化县| 滁州市| 武义县| 沧州市| 宾川县| 威信县| 微山县| 万载县| 承德市| 渝中区| 巫山县| 西林县| 长岛县| 交口县| 凤山市| 梓潼县| 南雄市| 邵武市| 永登县| 常宁市| 民县| 昆山市| 措美县| 沅江市| 嘉兴市| 宣化县| 禹州市| 乡宁县| 溧水县| 深圳市| 乌兰县| 团风县|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