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睡眠質量調查報告

睡眠質量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11 18:29: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睡眠質量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中圖分類號] R5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由此而引起的各種問題正被人們所重視。而我國老齡人口是世界上絕對數最多的國家,目前已經超過我國人口總數的10%[1]以上,而睡眠與人類的生理、心理功能密切相關,睡眠障礙是老年人中常見的健康問題,蔣平[2]等報道59.4%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為此,本文對老年人常見的睡眠障礙進行及其干預對策綜述如下,旨在為老年人能夠擁有一個良好而安靜的睡眠提供參考。

1 老年人睡眠的特點

老年人由于大腦皮層的調節機能下降,睡眠的質量也隨之下降,在各種不良的情緒及心態下,更易出現失眠、多夢等現象,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其主要特點為:①睡眠時間縮短。②夜間易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干擾,覺醒頻繁,睡眠變得斷斷續續。③ 容易早醒,睡眠趨向早睡早起。④淺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減少,年齡越大,睡眠就越淺.在多導睡眠圖上睡眠紡錘波的完整性和振幅減少[3]。

2 老年人睡眠障礙的危害

老年人由于睡眠障礙而引起的危害主要有:①加重各種軀體及精神疾患[4];②白天嗜唾.情緒沮喪、焦躁、焦慮、抑郁;③生活質量、工作能力及社會適應性下降;④腦功能損害: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障礙;(5)誘發多種內科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內分泌代謝障礙等疾病[5]。

3 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礙的原因分析

3.1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

楊亞娟[6]等研究報告中提示,不良睡眠衛生習慣和行為是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礙的常見原因之一,不良睡眠衛生習慣和行為會破壞睡眠 - 覺醒節律,形成對睡眠的錯誤概念,引起不必要的睡前興奮,從而導致和加重失眠,既是引起失眠的常見原因,也常常是失眠患者為了改善失眠而采取的不適當行為的后果。許多因素影響老年人的睡眠,李建民[7]等調查報告中顯示44.2%睡前有打掃臥室衛生習慣,71.8%不能堅持睡前喝熱牛奶,不堅持曬太陽者有42.1%,不規律睡眠者有21.1%等。

3.2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

李建民[8]等調查報告中顯示擔心難以入睡、睡前想心事等影響睡眠質量;而徐繼梅[9]的研究報告中認為社區老年人的睡眠與心理健康有關,指出抑郁與睡眠不足、焦慮與睡眠不足有關,該研究報告提示抑郁、焦慮等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老年人的睡眠主要原因之一。

3.3藥物因素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普遍減退,易患多種疾病,某些病癥常是干擾睡眠的主要原因,如睡眠呼吸障礙、搔癢癥、咳嗽、喘息、疼痛、尿頻等。上述病癥需服用多種藥物,有些會產生的副作用而影響睡眠,其中包括中樞興奮劑利他林、苯丙胺、茶堿、降壓藥等;長期服用某種藥物驟然停用會出現反跳性失眠,如鎮靜催眠、抗精神藥等。

3.4環境因素的影響

睡覺應該有一個合適的環境,不良的睡眠環境會影響老年人的睡眠質量,如臥室的溫濕度、各東西的擺放及室內墻壁的色調等。

4 老年睡眠障礙的對策

4.1建立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

①遵循生物鐘的變化, 一是要適應生物鐘的變化,早睡早起;二是要調節生物鐘的變化,使睡眠的生物鐘狀態盡量與自然周期同步。此外,還要注意午睡時間不可太長,以免影響晚上的睡眠。②注意睡姿, 睡姿以“臥如弓”為佳,尤以右側臥為好,可有利于肌肉組織松弛,消除疲勞,幫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腸方向推動,還能避免心臟受壓。右側臥過久,可調換為仰臥。③睡前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喝大量水;平時不要在覺醒狀態下長時間躺在床上,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做柔軟操,聽催眠曲等;睡前可適當飲少量熱牛奶。

4.2注意日常飲食

①晚餐應該吃得早一點,宜安排在就寢的兩、三個鐘頭以前,且留意吃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一些豆制品、魚、蛋、肉、炒過的蔬菜等。②煩躁不安時,喝上一杯糖水,因為糖開水能在體內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血清素,使大腦皮層受抑制而進入安眠狀態。③睡前喝上一杯牛奶或者喝一小碗小米粥,能使人產生睡意。

4.3心理行為治療護理

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睡眠形態改變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原因是:①老年人在家里因年事已高,身體健康狀況欠佳,覺得自己不被家人重視是多余的人。②喪偶,時常懷念過去。③離休后感到前途渺茫,常覺得無事可干,缺乏生活自信心,思想負擔重,導致入睡困難,易醒或睡眠維持時間短。因此,社區醫護人員要針對這些情況,做好老人睡眠的個性護理,積極協助老年人及時疏泄其負性情緒,讓他們知道保持情緒穩定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性,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質量。

4.4維持合適的睡眠環境

①臥室內不要擺放綠色植物、鮮花。睡眠時室內空氣要新鮮、流通,使大腦皮層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②臥室內最佳溫度為18-22度。人體在這個溫度內感覺最舒適,所以比較容易入睡。③臥室墻壁的色調以淡色為主。淡綠色,紅色等凝重的色彩容易讓人興奮,無法入睡,對于焦慮型失眠者更是大忌。抑郁型失眠者則應避開藍色、灰色等使人消沉的暗淡顏色。④臥室窗簾選用厚實的面料可以遮光隔音。⑤合適的枕頭。高15~20厘米的枕頭最合適。

參考文獻

[1]殷磊.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 183.

[2]蔣平,裴應菊.社區老年人失眠原因調查及護理干預[J].當代護士,2005,13(7):47-48.

[3]楊東,馮永平,趙玉萍.老年人的睡眠及睡眠障礙[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20(1):58.

[4]林冬巖,韓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進展[J].2006,17(1):114-115.

[5]張文莉,壬士雯,李玉峰.不同年齡睡眠呼吸紊亂患者的心臟覺醒反應[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0,4(3):154-156.

[6]楊亞娟,費才蓮,張軍紅.護理干預對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護理雜志[J].2006,23 (10) :14

[7]李建民,陳長香,等.不良睡眠習慣與老年人睡眠習慣相關[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J].2006,27(22).

第2篇

挪威科技大學研究人員先調查3000名女性,了解她們鍛煉身體的頻率、時間長短和鍛煉強度等健身習慣,10年后,再統計她們的生育情況。

綜合考慮年齡、體重、婚姻狀況和吸煙情況等多種因素后,研究人員發現,過度健身的女性出現生育問題的可能性是適度健身女性的三倍。

研究負責人西麗聚爾?拉臘?格維茲門斯多蒂爾說,有兩類女性最不容易懷孕:“一類是幾乎每天鍛煉身體的女性,另一類是每次健身都累到體力透支的女性。其中,兼具兩類特質的女性不育的風險最高?!?/p>

探病送花不會危害患者健康

為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有足夠的科學依據,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兩名研究人員吉斯金?戴和卡特對科學史料進行了查證并向醫院工作人員和病人咨詢意見。最后這份刊登在最新一期《英國醫學雜志》周刊上的調查報告的結果指出,鮮花并不比病人身邊的餐具、飲料和食物帶有更多可能危害病人健康的細菌,而且在病房里放置鮮花確實讓病人心情愉悅、精神舒暢并能美化病房環境。送花是傳統的社交和文化禮儀,反映了對病人的關愛。

孤獨危害堪比吸煙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今天說,在出生后不久就與群體分離的老鼠患乳腺癌的幾率要比群居老鼠高三倍,而且孤獨老鼠所患腫瘤更致命。

該研究負責人、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格蕾琴?赫米斯說:很多研究結果表明,孤獨對人體健康有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壓抑會觸動人體中引發癌癥的基因。此前的一些研究還表明,害怕和緊張會令老鼠更易患癌癥。

臉色紅潤看上去更健康的依據

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新聞公報說,臉色紅潤常常是因為臉部皮膚毛細血管中血液和氧氣含量充足,這說明此人有良好的心肺功能。而一些吸煙的人或有心臟病的人的臉部毛細血管較少,他們臉上的血色自然也較少。

新聞公報說,一些臉色紅潤的人皮膚還會呈現些許健身的黃色,這說明他們可能攝入了充足的類胡蘿卜素。人們常從蔬菜和水果中攝入類胡蘿卜素,這有助于預防癌癥等疾病。

長白發或是抗癌反應

據《每日郵報》報道,哈佛大學皮膚科系的主任戴維?費希爾指出,白發的生成其實是身體的一項自我保護的機制。長白頭發表明生成黑色素的干細胞的基因遭到了破壞,并且被清除了。如果這些被破壞了的干細胞沒有被清除的話,就會瘋狂復制從而形成癌細胞。也就是說,同等壓力下,頭發變白的人更不易患上癌癥。戴維教授同時表示,這項研究的結論并不僅限于此,其他功能的干細胞群的“死亡”或“過早分化”也可能是在幫助身體抵御癌癥。

多吃加糖食品對身體無益

德國聯邦營養與食品研究所的阿希姆?布勃認為,盡管有人在咖啡或茶中加蜂蜜來取代方糖,認為這樣做比較健康,但不管是加白砂糖、蜂蜜、糖漿還是果糖、葡萄糖,一切形式的糖類過量食用都會帶來健康問題。

德國營養學會的安特?耶加爾則指出,有的肥胖者認為果糖熱量低、吸收快,因此放心地食用含有果糖成分的減肥產品,但研究證明果糖相較于其他糖類來說,并沒有特殊益處。

心臟不好宜遠離機場

飛機噪音對健康會造成重大影響,增加患中風、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德國研究人員通過對居住在機場附近的100萬名德國人的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這一結果。研究還發現,這些人得心理疾患以及女性患乳腺癌和白血病的風險也都會增大。

每天3杯茶少得糖尿病

經常喝咖啡或茶可以顯著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公布在美國《內科學文獻》上的研究成果稱,每天喝3杯至4杯咖啡或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很少喝或不喝者低約25%。研究共涉及70多萬人。研究人員認為,咖啡和茶所起的保護性作用絕非僅僅源自兩者所含的咖啡因,很可能是更多的化學物質在發揮作用。

黃咖喱可殺死癌細胞

愛爾蘭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黃咖喱內的姜黃素成分可以殺死食道癌細胞。

柯克癌癥研究中心的麥肯納博士研究發現,在24小時內,姜黃素就可以開始殺死體內的癌細胞,同時細胞還開始自噬。

麥肯納說:“我們認為姜黃素具有治療癌癥的價值?!?/p>

晚餐吃辣影響睡眠質量

“吃辣影響睡眠”并非危言聳聽。澳大利亞一個研究小組對一群年輕健康男性進行監測,結果發現小伙子們在大吃了一頓主要用墨西哥辣椒醬和芥末醬調味的辛辣晚餐后,睡眠模式發生了顯著改變。腦電波監測顯示,他們的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持續時間都有縮短,這意味著更少的熟睡時間,以及較長時間的輾轉反側。

研究者還發現,人在攝入較辣的食物后,在睡眠的第一周期,體溫會上升,而這也會導致睡眠質量降低。研究者表示,多種原因可以解釋辛辣晚餐對睡眠的影響,最明顯的一種是辣味食物對腸胃的刺激作用。

壽命長短源自父親遺傳

第3篇

清晨卯時需靜養

許多臨床醫生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人一天中最危險的時刻大多在黎明,因為此時人的血壓、體溫比較低,血液濃稠、流動速度緩慢,非常容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有調查報告顯示,凌晨的死亡人數大約要占到全天死亡人數的60%。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5~7時正好為卯時,它正處在陰陽交替之際。卯又屬木,與肝相配,故此時津血潛藏于內,機體陰盛陽弱,人體非常需要安靜修養,方能度過這由陰轉陽的轉折關頭。

所以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尤其是年老體弱、危重病人,此時絕不可輕舉妄動,免得擾亂了體內生物鐘的正常運轉?,F在有許多中老年人,常常喜歡清晨起來鍛煉身體,其實這種做法既不科學又不安全,非常不利于身體的健康。

辰時、午時宜進餐

按照中醫養生理論,人們早晨起床、進食早餐的最佳時間,應該是在7~9時的辰時,因為辰時屬陽、屬土。此刻太陽升起,陽光的刺激使得體內褪黑激素水平下降,機體蘇醒,開始進入工作狀態,身體的各個部分(包括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趨于活躍與興奮,非常適合人們起床運動、進食早餐。而9~11時的巳時,則是一天中腦力活動的高峰期,因為巳時屬火、屬心,而心主血脈和神明,所以這時候體內氣血旺盛、循環順暢、思維敏捷。據有關研究,絕大多數人,一般都是在早上醒來后一二小時內,達到頭腦最為靈敏的階段。

而11~13時的午時,雖也屬火,但因與其相配的是小腸,而小腸又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午時是補充各種營養素的最佳時期。由于午餐前后,人大多處于緊張的工作之中,機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營養素的消耗量也比較大,所以午餐的攝入量,不僅應該占到全天總攝熱量的45%~50%,而且食品的質量要求也相當高。此外,午時因環境氣溫較高,使得體表血管擴張,血液被迫向外分流,所以午餐后應注意適當休息,以保證消化器官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未、申、酉、亥養五臟

13~15時為未時,未屬脾,主運化、四肢和肌肉,這一時段氣血精華,上可升至大腦、外能發散于四肢,所以,未時既適合人的腦力運作,又利于人的體力運動,因而,未時是人在一天中的高質量區段。

15~17時為申時,申時與大腸相合,主沉降,因而,此時不僅是排泄體內各種代謝產物的最佳時機,還是一天中,采用瀉下法治療胃以下(中下焦)臟器疾病最為有利的時間。因為按照人體陽氣晝夜盛衰的節律變化,從申時起陽氣沉降,臟腑傳導功能加強,故此時用瀉下藥可明顯提高療效。

17~19時為酉時,酉時屬肺,為金,故酉時肺氣較旺,由于肺主皮毛,所以酉時體表皮膚、呼吸道等,對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再加上酉時由于從陽轉陰、金性變化多端等因素,稍不注意即可出現病邪外感、機體過敏、情緒反常等病癥,臨床上各類患者體溫出現異常波動,大多也見于此一時段。

19~21時為戌時,因戌時屬胃,為土,相對而言以寧靜沉穩之氣為主,這時候人們最應該做的養生之事,就是在進食晚餐之后休息片刻,以呵護胃氣。

21~23為亥時,亥時屬腎,為水,中醫認為腎內藏生殖、泌尿、內分泌等各大系統,因而亥時人體內性激素水平比較高,是一天中最為旺盛的時候。此時擁有一段健康、和諧、高質量的性生活,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減輕壓力、緩解疼痛、促進睡眠,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和內分泌功能、美容皮膚、延緩衰老。這時,若能適當進食一些牛奶、豆漿等,特別是富含“色氨酸”的食品,可以促進體內褪黑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從而起到提高睡眠質量的作用。

子、丑、寅、卯宜入眠

第4篇

早產兒是指孕周不足37w的新生兒,生育器官不成熟,生活能力差,影響正常的正常、發育。一旦該過程中出現危險性病癥,將危害生命安全[1]。調查報告顯示,將循證護理干預措施用于早產兒中,可加快生長、發育速度。為進一步的判定該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將我院早產兒的資料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1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早產兒中挑選120例,按分娩時間分成不同組:干預組60例,男性、女性分別22例、38例,孕周27~36w,平均(30.2±0.2)w;體重1240~2465g,平均(1856.2±12.2)g;常規組60例,男性、女性分別23例、37例,孕周28~36w,平均(30.3±0.3)w;體重1242~2468g,平均(1856.4±12.3)g。120例早產兒均不存在遺傳性代謝疾病、先天畸形等,且兩組早產兒的孕周、體重等臨床資料無區別,P>0.05。

1.2方法 臨床給予常規組早產兒基礎性的護理,如:根據其生長、發育情況制定飲食、環境等措施,叮囑早產兒父母給予其關心、愛護;干預組早產兒則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包括:①鳥巢式護理:將早產兒放于藍色絨布上,并將其制成鳥巢形狀。當然,該鳥巢夾層需放置高彈力棉,于底層放置水墊。使用前期需將其放于保暖箱中,待溫度處于35℃左右后再放置早產兒;②撫觸護理:撫觸早產兒3次/d,15min/次,撫觸前期需用潤膚霜濕潤雙手,并播放輕緩型音樂,用溫柔語言和早產兒交流,撫觸方法:頭部、面部撫觸[2]。用雙手拇指從早產兒的前額中央部位逐漸滑向兩側,然后再從下頜的中央部分向兩側滑動,使其形成微笑狀;雙手手掌面從早產兒的前額發際處向下、后滑動,直到到達后發際線,??坑趦啥橥惶?,輕輕按壓;胸部撫觸。雙手放于早產兒兩側的肋骨邊緣,左手向對側的方向緩慢滑動,直到到肩部,恢復原樣,右手按照同樣的方式撫觸;背部撫觸。將雙手平放于早產兒背部,從頸部緩慢向下移動,然后用指間輕輕撫觸脊柱的兩側肌肉,從頸部向頂部迂回;上肢撫觸。輕輕擠捏上臂、手腕,揉搓肌肉群和相應關節,用雙手拇指指腹按照先后順序撫觸拇手指,并提捏手指關節[3];下肢撫觸。輕柔撫觸早產兒大腿、消退、膝蓋等部位,輕柔擠捏大腿至腳踝,然后撫觸腳踝、足部;③父母參與: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鼓勵早產兒家屬積極參與到該活動中,將早產兒包好后放于父母胸前,讓其感受到父母的心跳,促使其在得到父母照顧的同時,增加父母好感。此外,臨床出院前期,護理人員還需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培訓,便于促使神經系統正常發育,加快生長、發育速度[4]。

1.3評定項目 評定兩組早產兒的體重、奶量攝入、住院時間,并統計臨床疾病病況。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版本為SPSS14.0的軟件處理數據,疾病病發率屬于計數資料,體重、奶量攝入、住院時間屬于計量資料,分別用%、 (x±s)表示,并分別實施χ2、t檢驗,P

2 結果

2.1臨床體重、奶量攝入、住院時間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早產兒的體重、奶量攝入和住院時間有區別,P

2.2臨床疾病病況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早產兒的疾病病發率有區別,P

3 討論

第5篇

項目教學法是基于構建主義教學理論的教學模式, 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 解決在項目運作中遇到的困難, 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能最大限度達到(體現)現代職業教育“以能力培養”的目的。項目教學法以綜合性的工作活動任務的完成為訓練基礎, 以任務驅動、項目載體、職業活動導向為特征, 采用ODPAE五步訓練程序, 即”目標―示范―準備―行動―評估”。

一、分組成立公司, 與專業結合設置項目

學生分組成立公司, 確定老板。學生的專業分別是會展、景觀、環境藝術設計、影視制作、影視包裝等, 因此結合專業,學生成立了本色攝影公司、ES裝飾公司、松柏長青廣告公司、Duang特效公司、我看你有戲影視制作公司、626電影制片廠、井蓋裝飾設計有限公司以及新聞閣、T?A旅游公司、專做好人好事的K-world、萬能通快遞公司等。再通過民主投票確定各公司老板, 由老板組織公司內部的人員分工。在成立公司時,充分考慮分工,要便于小組學習、小組研討?;诟呗氃盒9芾淼奶攸c,可選擇一個宿舍為一個項目小組,每組4-6人;也可從保證項目質量角度出發,平衡小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按照學生學習狀況編組。

與專業結合設置項目。應用文寫作教材主要分為常用事務文書、行政公文寫作兩大部分,結合文種的特點, 將職場引入課堂, 以創業為主線, 設置創業融資、業務開展、模擬招聘等項目, 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應用文寫作在職場中的運用。以創業融資為例, 該項目包括創業市場調查、現場宣講融資兩個環節,涉及到市場調查方案、調查問卷、調查報告、創業計劃書等文案的寫作。各公司結合營業范圍分別展開調查, 如Duang特效公司的 “關于大學生圖片處理消費情況的調查”、我看你有戲“關于大學生觀影習慣調查”、 新聞閣“關于大學生睡眠質量的調查”、老古董責任有限公司“手工飾品客戶需求調查”、孫氏設計公司“消費者喜歡的裝飾風格調查”等。在項目開展中, 老板的責任感、領導力、組織協調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公司成員明確分工、相互協作,體現了團隊精神, 增強了集體榮譽感。也通過市場調查, 提前了解當前的消費市場情況, 進一步明晰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另外,求職、應聘是畢業生所要完成的“重大任務”。借助這一任務驅動,改良求職、應聘文書的教學同樣切實可行。本人在執教中曾嘗試讓學生直接參與社會上的招聘活動,并帶回資料。由學生出題、分組互相布置項目任務,最終完成指定工作(求職、應聘文書的寫作)。

二、設立教師助理, 上傳下達

為確保本課程各項目按計劃開展并順利完成, 在各班確定教師助理1-2名,崗位職責包括上傳下達、督促跟蹤、收集整理資料、管理課程QQ群等,具體包括做好項目任務的傳達、執行、解釋及信息反饋工作, 做好教師與同學間的溝通、協調工作, 保證各方面溝通渠道的暢通; 督促各公司及時完成各項目任務, 及時跟蹤了解各公司項目進展情況,及時協調或處理過程中公司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每次項目按計劃順利實施; 督促各公司及時上交各項目文案作業, 并做好文案、圖片、視頻材料的整理、記錄、歸檔等工作, 為各公司項目成績的最后評定提供依據; 負責班級課程QQ群(QQ群成員包括各公司老板)的創建及日常維護、管理工作, 以及參與教師助理QQ群的討論。

三、教師及時檢查評估項目完成情況

項目教學法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監督作用。一方面在項目小組實施任務的過程中要盯靠到位,及時解決學生學習、研討中的困惑和難題,及糾正學生理論認識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課堂聽取小組匯報,檢驗評估任務完成情況。為調動全體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檢驗學習效果時應采取隨機抽取小組成員匯報的形式,確保人人有緊迫感、有壓力、人人學有所獲。評估過程中可以采取提問、答辯、小組互評等方式共同檢驗學習效果。匯報結束后.教師應對匯報內容逐個點評,肯定亮點,指出不足,為學生正確認知、正確實踐提出指導性意見,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推動項目任務持續改進。

將項目教學法引入應用文教學實踐不僅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任課教師的“雙師素質”,是高職應用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第6篇

【關鍵詞】慢性?。焕夏昊颊撸唤】邓仞B;干預;社區

【中圖分類號】R197.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1-200-02

隨著醫學科技的普及以及群眾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我國老年人口比例與日俱增。近些年來,老年人群患有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比率呈持續上升的態勢。為此,在社區內推行對患者健康素養的干預刻不容緩[1]。本文運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鐵嶺市銀州區紅旗街八三社區慢性病老年患者100例行健康素養的干預措施,對比干預前后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患病比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選取鐵嶺市銀州區紅旗街八三社區慢性病老年患者100例行健康素養的干預措施。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62-89歲,平均年齡(75.3±3.8)歲。干預前100例被調查病患中,有62例患有常見病,占總人數的62.0%;67例患有多發病,占比67.0%[2]。干預前后全部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對比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1.2.1舉辦社區健康教育講座: 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護理、管理手段較多,主要有定期測量血糖、血壓、舉辦疾病常識講座等。通過了解和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等疾病的預防常識,老年患者會自覺地形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根據臨床顯示,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對于減少老年人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發病率十分有效。基于此,依靠管理干預,老年病患需每天3次刷牙、飯后3min內刷牙,保證每次3min,每天排便、勤換衣褲,室內堅持開窗通風;飲食上要少食多餐,低脂低鹽,粗細糧混搭,多食用水果蔬菜;嚴控吸煙,眾所周知,吸煙是引發老年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直接因素之一,根據社區老年患者易發癌癥、心血管病癥的特征,在社區內要進一步拒絕煙草宣傳,使吸煙率得以下降,并定期檢查煙齡較長患者的健康狀況;控制體重,老年患者常會因超重而誘發糖尿病、中風、痛風病、心血管等多種慢性疾病,致死率空前增加,這便要嚴格減輕體重,避免超重現象;保持心態健康、精神愉悅同樣對于老年患者防治常見病和多發病大有裨益,社區要加大宣教力度,通過定期舉辦老年人群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活動,陶冶情操,使其及時將不良情緒得以排解,以更加樂觀、積極的情緒直面生活[3]。

1.2.2科學指導老年患者的運動: 老年患者要牢固樹立“生命在于運動”的健康理念,根據身體健康情況選擇適合于自身的體育運動,以延緩衰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品質,改善生理機能。同時,由于社區活動空間有限,老年患者年事已高,運動強度不宜過大,可選擇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練太極扇、慢走、倒走、做體操等運動項目,每日堅持騎車或走路25-30min,每周3次則可提升心肺功能,緩解由于年齡所致的骨質喪失,使大腦更加靈活,精神得到放松,體質增強,改善了睡眠質量,有效地減少各類老年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出現。

1.2.3引領社區老年患者學會自我觀察與監測: 老年慢性病患者要自主觀察和監測,盡早發現慢性疾病癥狀,進而有效地防范病情蔓延。例如,針對常見的高血壓這一老年慢性病,患者要對身體所表現的癥狀進行及時感應,及時協助社區檢測血壓,患者同時要形成按時用藥的習慣,將血壓穩固在適當的水平;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也要加以控制,并定期測量血糖[4]。

1.2.4營造和諧、寬松的護患關系,提高疾病的預防意識 對于慢性病的臨床健康護理干預需堅持因人而異的原則,針對住院期間的患者積極搞好評估、診療與實施工作,立足于癥狀和病情發展的實際,通過采用“一對一”護患溝通模式,病房懸掛健康宣傳手冊,發放傳單等手段[5],引領患者與同類病癥的病友互相交換治療經驗,加強心理的輔干預,在治療中提高防治疾病的意識。

1.3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P

2結果

經由科學、系統的健康素養干預后,被調查的100例老年患者中,常見病的患病人數下降到22例,占總人數的22.0%;多發病的出現人數下降到26例,占總人數的26.0%(P

3討論

社區老年人群的常見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血栓、糖尿病、動脈硬化和高血脂等[6]?;颊呋疾r常會發生同疾病無直接關聯的非正常改變,大都以精神不振、情緒失控為首要表現。擇其要者,老年常見慢性病的主要特征有:并發疾病增多,病情相對嚴重,康復進程緩慢,病程較長;反應異常遲鈍、主訴不多。根據老年常見慢性疾病的發病特點及疾病類型,社區要及時進行健康素養干預舉措,以患者作為健康干預的中心環節,通過多種切實可行的健康指導、健康診療和健康教育措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高效的醫療干預服務。本次調查顯示,社區健康素養干預對老年慢性疾病的緩解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水洪,龍建. 對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干預的思考[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08,12(04):11-13

[2] 黃艷華. 120例社區慢性疾病病人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J]. 家庭護士. 2010,10(19):32-34

[3] 龔燕青,王珍,楊妍妍,潘蓉,田凌云,劉麗娟. 國外老年人常見慢性病自我管理有效性的循證依據[J]. 國際老年醫學雜志. 2012,23(01):40-41

[4] 張琳,劉新,寧艷花,古博榮. 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20(12):54-55

第7篇

【關鍵詞】中青年 身心健康 健身運動

中圖分類號:R8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309-02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計劃的實施,人們的體育價值觀念和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在體育人口數量不斷攀升,健身運動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作為人類強身健體重要手段的體育運動,已經融入現代人生活和工作之中,成為改善人們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質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然而多種資料表明,中青年群體參與運動鍛煉的人數偏低,35歲―55歲的年齡之間,接近60%的人根本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即使有疲憊乏力、頭暈失眠、精神緊張、食欲不振、下降、賴床嗜睡等亞健康狀態出現,也不以為然,導致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乘機而生,影響著中青年群體的身心健康。

1 中青年群體的健康現狀

作為生物個體,其健康不僅要面對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器官機能由旺盛期開始衰退的現實,還要抵御因生活方式不當對健康的威脅。

1.1 亞健康狀態嚴重。有資料表明,生活在中國城市的中青年白領,有76%處于亞健康狀態,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極低(不到3%)[1]。衛生部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洪昭光認為,生活中其實很健康的人大約15%左右,病人也就20%左右,剩下的65%,也就是三分之二都處在亞健康狀態。“亞健康”一般好發于20-45歲之間,其中白領的亞健康狀態表現得尤為突出。

1.2 肥胖趨勢年輕化。2002年衛生部公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我國成人體重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與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數據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2009年的資料顯示,20―30歲、30―40歲這兩個階段的白領人群更容易發胖,同時20―30歲這一階段的白領發胖概率為40.92%,比30―40歲這一階段的人群高出14.24%,肥胖趨勢年輕化[2]。

1.3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斷上升。北京安貞醫院公布了其歷時10年在70萬人中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腦梗塞、腦出血等急性腦猝死,35歲年齡組的男女發病率分別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歲年齡組的男性增加了50%。

1.4 心理健康問題嚴重。中青年群體,也包括農村外出務工的的青壯年,不但要承受生活壓力、生存壓力、發展壓力,同時還要面對現實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導致中青年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嚴重。資料表明,城市人口中的中青年職業群體,有超過半數的人感到煩躁,20%心理孤獨,70%以上缺乏快樂和滿足感[3]。

2 體育運動對中青年群體健康的影響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養生之道,常欲小勞”。實踐證明,通過長期的運動鍛煉,不僅能減輕精神壓力,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使許多慢性疾病得到預防和根治。

2.1 運動可以提升機體的代謝水平。醫學專家表示,影響精英人群健康比較突出的兩大問題之一,就是代謝紊亂。如長期久坐不動,導致肥胖與便秘。而通過適當地運動,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血液循環,在消耗過多脂肪,防治肥胖的同時,通過增加腸道張力與腸蠕動,對便秘起到防治作用。

2.2 運動可有效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美國專家對8000余名中年人進行了為期12年的跟蹤調查表明,堅持從事輕體育的人比不參加運動或偶爾運動而且運動劇烈的同齡人死亡率低,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癥、早老性癡呆的發病率減少35%,其壽命延長4~6年[4]。我國有資料研究表明,隨著體力活動量的增加,死亡的危險逐步減少,當能量消耗超過2000千卡/周時,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4% 。

2.3 運動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據測定,一般老人每毫升血液中有900個T淋巴細胞,而堅持長跑鍛煉的老人,則有1050個,提高16.6%,免疫球蛋白每百毫升唾液中的含量,鍛煉前為48.8毫克,鍛煉后為64.98毫克,提高了32.8%,這說明體育運動能使人體內生成更多的T淋巴細胞,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從而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5]。

2.4 運動能夠改善心理健康。美國醫學家表明,跑步可防治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癥,因為跑步能使人體內類似嗎啡作用的腦啡呔含量增加,使人產生一種特殊的欣,從而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美國精神科專家用跑步來治療抑郁癥,一個月后,有80%―85%的患者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甚至超過了抗抑郁藥物的療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提高腦組織的供血供氧量,不僅使人精力充沛,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和較好的機能狀態。同時有助于解除精神疲勞和緊張,改善人的睡眠質量。

3 提升中青年群體參與體育運動的策略

體育運動的功效,不僅能健身健體,防病治病,延緩衰老,同時還能愉悅心理,可謂一舉多得。所以中青年群體,應積極參與運動鍛煉。

3.1 強化中青年群體的健康觀念。認識是提高健康的前提。一項對全國大城市9000余名門診、首診病人進行的高血壓調查報告顯示,35―45歲組的中年人,知曉率、服藥率最低[6],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重視,認為自己還很年輕,健康沒什么問題。要提高中青年群體的健康狀況,首先必須強調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強化健康觀念,才能提升其參與健身運動的主動性、自覺性。

3.2 將健身運動融入工作與生活。中青年群體工作忙,時間緊是無法避免的,如何處理時間與運動的關系?最好的辦法是,將健身運動融入工作與生活。充分利用工作與生活的零碎時間及周圍的條件,如等車、坐車、開會等機會,做一些深呼吸、收腹、斂臀、伸展等肢體運動鍛煉;棄用電梯改上樓梯、適當地走1-2站路程等,只要每天累計有30分鐘的運動時間,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3 去除遠離體育運動的理由。中青年群體,其實并不是不知道體育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只是因為生活與工作的雙重壓力,疲憊不堪,惰性加大。懶床貪睡的同時,認為早上根本沒時間鍛煉。而美國芝加哥大學臨床研究中心對年齡在30至40歲的40名男子進行了一天內不同時間段機體對運動反應的研究,結果發現,晚上7時和凌晨2時,人體新陳代謝的關鍵物質對身體鍛煉的反應最強烈。這說明運動完全可以放在晚飯后進行。

3.4 樹立健身在于運動的理念。中青年人為了健身鍛煉,舍得投資,辦健身卡,買高檔的運動器具,配名貴的運動服裝,學習一些新奇的運動項目,卻忽視了運動的關鍵,是讓身體動起來。人作為一個生命體,是由肌肉和骨骼組成的,肌肉的作用,就是通過收縮,帶動肢體運動,達到健身的目的。所以運動其實很簡單,散步與慢跑,只要長期堅持,就可起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功效。

4 中青年群體參與健身運動應注意的問題

4.1 運動的前提應注意安全性。健身運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健康,但是健身運動,離不開場地、器械、服裝,與個體的心態、體質、技能有關,也與氣候、溫度、空氣等環境有關,同時還要注意運動后的衛生保護,如擦干汗液,穿好衣服,防止著涼感冒等。一旦忽視了安全,輕者擦傷皮肉,重者傷筋動骨、肢體殘疾甚至危及生命。

4.2 運動的內容應注意針對性。作為中青年群體,參與健身運動的目的,除了促進健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調劑生活,緩解疲憊的身心,放松緊張的神經。在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盡量避開對抗性,尤其是有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性項目,以免身體因沖撞而受傷;宜選擇輕緩的、休閑娛樂性的、單人非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即調劑身心,還便于堅持。

4.3 運動的強度應注意適當性。運動因人而異。在運動鍛煉的時候,應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運動基礎、生活習慣等,不同適當安排自己的運動量,體質好的人,中等強度的鍛煉最為適宜,而對體質差的人則應以小強度的鍛煉為主。在運動的時候,須時刻注意身體的異常變化,一旦出現頭昏、胸悶、氣短等現象,應立即中止運動,如果運動后有疲勞、食欲下降、心慌、失眠等情況,應及時降低運動強度,以免引起運動疲勞,影響健康。

4.4 運動的方法應注意科學性。體育運動是一門科學,所以我們在運動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循運動規律,遵守運動原則,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慢到快,不可急于求成;在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以提高機體的興奮性、關節的靈活性,在主要運動結束后,注意做好整理活動,促使肌肉放松,呼吸平穩;體育運動貴在堅持,一周不運動,周末、節假日瘋狂運動的做法,只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4.5 運動的時間應注意合理性。健身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運動的時間過長,會加大運動的強度,有可能出現運動過量,導致身體疲勞,產生運動損傷。此外什么時間運動也很重要。作為中青年群體,因早上時間有限,運動的時間往往安排在晚飯后,飯后一小時之內不宜運動,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同時必須在睡覺前一小時結束。睡覺前不易從事激烈對抗且運動量大的運動項目,以免引起神經過于興奮,入睡困難。

4.6 運動的安排應注意變化性。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在于變化。四季有不同,運動也應該有變化。如春天應早睡早起、抓緊鍛練;而盛夏時鍛練時間、運動量掌握適宜,注意防暑;秋季可適當增加運動量;冬天則應減少戶外活動。同時應不斷地對運動計劃做出修正,必須根據變化了的身體機能,調整運動的內容、時間、強度、方法,以便使運動更加合理、科學、安全。

參考文獻

[1][2][3]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白皮書[R],中國經濟網,2009.12.

[4]21世紀流行生活方式,39健康網,省略.

第8篇

關鍵詞:物聯網 居家養 老網絡醫院 生活質量技術

1 引言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Kevin Ashton教授的相關研究工作。經過十幾年的演化和發展,2005年11月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ITU Internet Report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報告全面透徹地分析了物聯網,并指出物聯網時代已來臨。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定義,物聯網是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RFID)、條形碼、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光學成像系統等信息感知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控制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架構一般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感知層由各種傳感器構成,是物聯網感知世界的前端觸角。網絡層是一個由多元化的網絡組成的復雜網絡,包括互聯網、廣電網、電話網、泛在無線網和網絡交換和管理系統等,是整個物聯網的信息傳輸樞紐,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應用層是物聯網與用戶的接口,它與具體行業應用相結合,實現物聯網在某一行業的智能應用??梢?,物聯網技術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更智能的應用。

物聯網集成了多元化的信息感知、通信和計算等技術,實現物品與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與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與人(Humanto Human,H2H)之間互聯互通和信息交流,將人類社會、信息空間和物理世界連接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

中國自2009年8月,由總理在無錫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把我國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推向。2011年7月,我國科學技術部《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將物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納入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將物聯網列入“新一代寬帶移動無線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1年11月,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進一步推動和加快物聯網發展。

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家庭遠程醫療監護和個人健康管理等領域帶來強勁的發展動力?;仡櫲藗儗h程醫療追求的歷史,也更耐人尋味:在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通過模擬電話線上實現遠程醫療時代,它僅能通過電話線進行病情問詢和非實時的醫學參數遠程監測(如心電圖);隨著九十年代數字通信網和互聯網的興起,遠程醫療進入互聯網的數字遠程醫療時代,可以進行遠程視頻會診、遠程手術、遠程實時醫學監測和診斷等;如今,物聯網的興起推動遠程醫療全面進入e-醫療時代,讓家庭遠程醫療監護、個人健康管理、網絡醫生以及生命質量實時監護等成為可能。將物聯網應用到醫療健康服務領域,即是健康物聯網(或是醫聯網),它強調對人的生理健康指標的智能化感知、診斷、定位、跟蹤、控制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與此同時,中國的老齡化社會也迅速到來。中國老齡化社會發展速度迅速,上海老齡化程度居全國之首。據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齡委和市統計局,截止2011年底,上海戶籍老人數據如下:上海戶籍總人口為1419.36萬人,百歲以上老人有1156人,增長159人;60歲以上老人有347,76萬人,增長1,1%,占總人口的24.5%(全國13.7%);平均壽命為82.51,其中男性80.23,女性84.80;純老家庭老人74.90萬人,其中80歲以上老人20.74萬人,單身獨居老人22.36萬人。據預測,到2015年,上海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430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30%,新增老人80%以上為獨生子女老人。

然而,中國養老形勢嚴峻,一方面,中國雖然經過30年改革開放,經濟有了巨大發展,但總體上仍處于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人均收入、人均社?;稹B老基金等處于較低的水平,快速的老齡化,使中國提前進入未富先老的境地;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存在一批人處于無社保、低社保狀態;第三,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民工城市化發展趨勢,導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均存在大量身邊無子女老人、失獨老人或獨居老人。托老院式的機構養老,只能滿足百分之幾老人的需求,在許多城市存在一床難求的狀況。在此情況下,居家養老在相當一段時期仍是中國養老的主要模式。為此,上海市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90-7-3”養老模式,即90%居家養老,7%社區日托居家養老,3%機構養老。即使如此,上海為解決到“十二五”末,能實現3%機構養老,還特意做了2.5%和3.5%的分配,即城區實現2.5%,郊區(縣)實現3.5%。

即使在托老院養老,由于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老人與社會的交往,只剩下子女不多的探訪,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老人的生理生活護理得到了應有的照料,但老人的心理和精神生活關照卻嚴重缺失。

未來中國養老需要改變這種二元化的養老模式,需要增加多元的養老模式。中國政府正在致力于通過增強社區的服務功能,來加強社區互助養老服務。很多發達城市的社區,已經通過政府民政、衛生等部門及街道的幫助,建立了多功能的老年社區服務中心。但是,這種通過政府出場地,街道居委提供服務管理的公益免費模式,因缺乏長期發展的固有動力,很多社區老年服務中心,僅停留在打牌、看報、跳舞等聚會狀態,遠達不到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的全天候、個性化監護服務的程度。

所以,健康物聯網不僅是一項先進的技術,更是一種新穎的生活理念,一種創新的服務模式。

2 物聯網時代各國養老特點和技術分析

根據2002年聯合國就人口老齡化和老年人有關的國際問題舉行的國際人口會議的調查報告顯示:人類的老齡化現象是前所未有的,老年人(60歲以上)所占比例的增加同時伴隨著年輕人(15歲以下)所占比例的減少。到2050年,世界上老年人的數目將在歷史上首次超過年輕人的數目。人口老齡化將對保健和醫療照顧、家庭組成、及生活安排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世界各國都投入了非常大的力量,進行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技術(Quality of Life Technology,QoLT)研究。生活質量技術可以被看作是用以對當前人類的能力的補充,也就是QoLT技術=個體意愿(Person’sintention)一個體能力(Person’scapability)。

2012年8月,在IEEE創辦100周年時,IEEE權威期刊《Proceedingsof the IEEE》對近年來老年人技術的發展進行了總結,了生活質量技術特刊(Special Issue on QualItv of LifeTechnology,Proceedings 0f the IEEE,V01.100,No.8,August 2012),表明了老年人的QoLT技術在學術和工業界都日益引起廣泛的重視。

2.1 美國物聯網時代養老特點及技術分析

美國是世界各國中率先開始老齡化相關技術研發的國家。根據美國聯邦統計局的調查顯示,預計到2030年,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將占人口比例超過20%;平均每兩個勞動力人口就需要供養一個老人。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美國開始推行老年保健計劃(Medicare),將其作為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旨在保障老人和殘疾人士的福利,讓全社會來分擔他們的醫療費用負擔。同時,把醫療保險納入老年人的醫療照顧制度,通過保障老年人的就醫機會,改善老年人的就醫條件,減輕老年人的經濟負擔,進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針對美國人居住分散的特點,從1999年開始,在美國各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老年人醫療服務車隊(移動醫聯網)。

目前該醫療服務車隊已經覆蓋了美國50個州,1000多個城市,包含12500多個分支機構。該車隊服務利用針對老年人所需服務設計的中巴車,將服務送到家,為居家老人送醫送藥、上門看病和家庭急診。采用市場化運作和專業化經營管理,服務資源共享,降低了老年人健康服務的成本,提供包括家政服務和專業的醫療服務等多種業務。其中日常生活護理(穿衣、洗澡、用餐、房間整理和購物等)和專業護理(醫療護理、日常身體檢查、健康狀況監測等)。同時,它還可以與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對接,融合了包括RBIF技術和傳感網等大量的物聯網技術,提高服務效率,彌補了急救醫療服務的不足。

另一方面,美國積極地進行老年人健康技術方面的研究,旨在通過技術的不斷發展,來服務未來的社會養老體系。2006年,在美國NSF的資助下,由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牽頭,聯合匹茲堡大學等其他大學,建立組成了美國生活質量技術研究中心(Quality of LifeTechnology Center),進行針對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輔助技術方面的研究。在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大學、研究機構的推動下,近年來美國老年人相關的生活質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包括穿戴式技術,體域網、體感網技術,無創傷、無意識測量技術,服務機器人技術和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等。

2.2 歐洲物聯網時代養老特點及技術分析

歐洲各國已經先后步入了老齡化社會,面臨非常嚴重的老齡化和提前退休的壓力。在制度上,歐洲各國正開始努力推行“個人基金養老”,作為對社會公共保障金養老的補充,是一個人“一生的消費、公益、慈善支出的積累”,還可以共享給他人。

從技術上來講,歐洲多數國家正在推廣“網絡醫生”制的遠程醫療體系。資料顯示,法國五分之一的診所醫生已能夠使用名為“e醫生”的遠程醫療系統,而歐洲多數國家都在大范圍推廣此類系統。“e醫生”,一是將醫療電子數據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實現異地診療:二是面對面的可視化遠程醫療技術,可以大大減輕病人和醫院雙方的負擔。與此同時,“e醫生”可以將所有的醫院、診所聯網,監管和支付養老基金;醫生可以不必守在醫院或診所,在家里和路上,“e醫生”都可以接受患者的請求。除此之外,歐洲正在研發和推廣“智能生物醫學服裝技術”,通過紡織、生物醫學傳感器、移動通信等組成的綜合技術,對于發展對老人的遠程實時監護、健康管理及治療有著重大的意義;可以實現對致命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精神病等,實現疾病控制及預防。

2.3 亞太地區物聯網時代養老特點及技術分析

近年來,亞太各國,包括日本、東南亞各國和澳大利亞也都先后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的限制,亞太各國的養老壓力相比歐美發達國家來說更大,因此更需要充分利用科技的發展,來降低養老成本,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壓力。

日本是世界各國中最早進入老齡化和超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到2013年,日本的老年人將超過3000萬,占人口的比例超過25%,是世界上養老壓力最大的國家。在制度上,日本實行“國民養老金”制度,也就是人人有養老金。同時,日本著力打造“30分鐘養老護理服務社區”,即在距離大概30分鐘車程為半徑的社區內,建設配備小型養老護理服務設施的新型服務社區。從技術上來說,日本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推行小規模多功能型自家養老護理和登門訪問看護,用有線電視回傳信道,開展社區遠程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早期主要監測項目為血壓和心電,現在已增加更多的體檢項。于此同時,日本又充分發揮自身在機器人的研發和制造領域的優勢,開發多種針對老年人設計的助老機器人,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實現輔助,提高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質量。

新加坡也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比較快的國家,據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7月,其老齡化人口已經超過了20%。但是,新加坡政府未雨綢繆,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逐步建立了當前世界上最健全的養老體系,形成了由養老金制度、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保障形式構成的多層次養老。另外,新加坡政府推出一項針對老年人的“康樂計劃”(WellnessProgramme),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健康檢查、信息咨詢、日常護理、舉辦社區老年活動等四個方面的服務。同時,新加坡政府又在逐漸推廣“老年醫療遠程計劃”,該計劃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連接醫院與療養院,讓醫生能夠留在醫院工作,無須舟車勞頓,同時,也讓老人呆在家里,避免大小病都要去醫院門診,并大大增加每月“看望”老人的問醫次數。

澳大利亞的老齡化雖然沒有其他西方國家的壓力大,但是到2012年,其65歲以上老人也達到了260余萬,超過人口總數12%,并且有日益加速的趨勢。針對這一現狀,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主導推行家庭、社區養老計劃(homeand community care,HACC),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必要護理,使老年人能夠實現家庭和社區養老。同時,澳大利亞特別重視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包括如何照料老年人和針對老年人的健康護理。和其他國家相比,澳大利亞還非常重視在養老體系中,對老年人的尊嚴、自信和隱私等方面的尊重。近年來,澳大利亞還逐步重視利用信息技術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Golden OpportunlTv計劃),即遠程醫療、電子病歷,利用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娛樂設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4 我國養老特點及技術分析

目前,我國的養老制度仍然非常不健全,存在多種類型的養老制度,如公務員養老、職工養老、市民養老、農民養老、個人保險金養老、公積金養老、退休金養老、無保養老等多種模式并存,存在著很大的管理難度。

近年來,上海等一些城市通過財政投入逐步實現“90-7-3”工程,即90%老人通過居家養老、7%老人社區幫助養老,另有3%老人在機構養老。但是仍然很難滿足老年人口快速增長的現實,需要大力發展“家庭遠程健康監護”技術和服務。

2011年,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聯合中國國際老年產業研究中心、上海瑞金醫院等多家單位,聯合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老年健康信息技術研究所,致力于我國老齡化社會老年健康信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研究。該大學在助老助殘自助服務機器人、人體醫學測量與體感網、醫學影像/圖像信息處理、信息技術用于居家養老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成果見表1。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未來需要不斷通過制度完善、技術進步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從未來發展來說,需要在醫聯網工程和老年健康信息服務技術、穿戴式實時生命監測預警技術、居家養老生活照料和服務技術、老人文化、人文技術以及家庭遠程醫療技術等方面推動技術革新和進步,以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現實問題。

3 物聯網時代智慧養老服務體系

針對我國老齡化的現實,本文提出一種新的養老模式――智慧養老,基于遠程老人健康監護服務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系統,如圖1所示,它依托先進的物聯網信息化技術和社會化的專業養老服務團隊,以社區為單位(院),為居家老人提供像托老院式的全天候健康與生活的監護服務。

3.1 智慧養老的物聯網服務架構

智慧養老,是將傳統的機構養老搬在了網上,用上了物聯網時代的特征,即將遠程醫療、健康監護和生活監護資源從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釋放出來,讓老人觸手可及。智慧養老的核心是空中養老網和社區服務站。

智慧養老的服務體系通過空中醫院網、空中養老網將傳統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資源通過城市光網相連,實現醫療資源、養老服務資源的集中、整合及共享,提供遠程的、虛擬的健康與養老服務。進一步,空中醫院網、空中養老網基于三網融合網和泛在無線網連接到社區養老服務站或移動養老健康服務車等小型醫療健康、養老護理服務機構,將醫療資源轉接分發到公眾社區。通過社區的上門服務,打造30分鐘車程應急服務和10分鐘步行上門服務。最后以家庭為單位,通過數字家庭物聯網,實現家庭健康監護(如家庭醫療床、便攜式健康監護儀和可穿戴監護服)與社區養老服務站的對接,達到全天候實時健康管理和疾病診療的目的。

另外,社區養老服務站作為離老人最近的服務機構,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或是緊急情況下提供快速上門服務。這種實體服務作為健康物聯網所提供的虛擬服務的補充,使得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形成一種“日常健康管理的虛擬服務”與“應急快速上門的實體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近期,我國大力推進的“物聯網工程”、“云服務工程”、“智慧城市示范工程”等一系列建設規劃,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發展、壯大和普及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可靠的物理設施。具體來說,健康物聯網可以將傳統實體醫療資源從特定的時空內取出來,進行虛擬化處理,分享到公眾的身邊,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它將在突發疾病時的應急響應和日常生活中的慢病管理兩方面起到關鍵作用,與傳統的實體醫院相輔相成,共同打造以個人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質量管理。

近年來,上海陸家嘴街道正在建設的智慧養老示范社區就與上??罩嗅t院網絡公司合作,實現網絡醫療與健康管理。另外,在衛生部、民政部和社區居委會的共同努力下,社區遠程健康服務中心亦初見雛形,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成熟和普及,以及家庭和個人健康監護服務中心的建立,最終將形成以家庭和個人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模式。

目前,網絡醫院和網絡養老院已有初步雛形,其發展幾乎是與互聯網發展同步進行,其服務模式經歷了從面向醫療機構到面向家庭和個人的模式變遷。在早期,網絡醫院主要服務于醫療機構之間遠程醫療,即在醫院間傳送醫學影像、心電等資料和進行遠程會診,解決小醫院不具備貴重醫學儀器和缺乏專家的問題。后來,面向醫療服務的企業興起,與醫療機構一起形成多元化的醫療服務模式:(1)由企業成立的遠程心電監護分析中心,例如北京中衛萊康公司、秦皇島康泰公司等;(2)由醫療機構構建的遠程心電監護分析中心,例如上??祬R遠程心電監護中心、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遠程心電監護中心等;(3)由醫療機構和企業聯合組織的遠程心電監護分析中心,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遠程心電分析中心(與上海吉量公司合作)、山東齊魯醫院遠程心電分析中心(與優加利公司合作)等。未來,居家養老服務和產品有很大的空間,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3.2 樂享居家養老服務產品

樂享居家養老系統功能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關愛老人電視電話系統、穿戴式健康監測服、睡眠健康保健床墊、家庭遠程診療床、防摔倒報警器、防盜竊監控報警系統、煤氣電氣設備使用安全報警等等。這些系統都通過家庭物聯網絡和家庭網關與社會網絡相連。

其中,根據老人生理特點設計的關愛電視電話系統,是一種老人智能電視系統,是居家老人的基本配置。該系統,以寬帶網絡電視為平臺,配備無線耳麥、遙控鼠標、屏上攝像頭和平板網絡電視機,支持老人喜愛的電視節目、音樂節目推送、延時播放,支持老人友好操作界面(聲控或盲摸)的電視電話和上網等功能。移動監護終端,作為老人隨身穿戴的移動電話,采用耳麥接聽,圖像式撥號,還可具有無線定位、一鍵式報警等特殊監護服務功能。家庭遠程醫療監護床是支持居家老人遠程醫療和遠程監護服務的最重要措施。

該系統以床為載體,集睡眠健康管理、臥床狀態下(靜息態)的醫學監測和可視化遠程醫療等多功能于一體,滿足全科家庭醫生或醫院的主治醫生只要通過網絡,就可以實現與他服務的居家老人所需的醫學“望、聞、問、切”診斷服務。望和問,利用高清可視對講系統實現聞和切:利用健康床墊和穿戴式生理測量實現睡眠質量管理、鼾病、高血壓和心臟病人在靜息態下的生命健康進行實時監護;或利用床邊的便攜式或家用式常規醫學測量設備,對諸如血壓、血氧、脈搏、心電、B超等進行臥床態的醫學測量;利用先進的微流控芯片實驗技術,還可以實現遠程生物化驗等。

另外,安全監控系統,生活輔助機器人等都是樂享居家養老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這些設備通過家庭醫療健康傳感網與數字家庭網關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家庭網絡系統。然后接入社區是寬帶網絡從健康監護服務提供端(醫院診室、社區老人健康服務管理平臺)獲取健康監護服務。

3.3 未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未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如圖3所示。在當前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的養老,將維持在90-7-3體系,即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7%的人選擇日托式的社區養老,3%的人選擇全托式的機構養老。今后,通過實施智慧養老,應逐漸增加社會養老的比例。網上醫院和網上養老院等遠程服務模式,將變得越來越壯大,這個時候,家庭、養老院、社區,僅僅是老人養老床位和實際活動空間的表現形式,而養老服務,將更多地通過遠程網絡監護服務、社區上門服務和移動應急救助車隊服務所體現。

4 結束語

物聯網時代,老年人健康監護服務模式將傳統的實體醫療資源通過健康物聯網傳送到老年人身邊,足不出戶即可獲得健康監護服務。這將傳統的必須在醫院完成的醫患交互過程轉變為醫院、社區與家庭的網絡醫患交互過程,極大延伸了醫療資源的時空范圍,為居家養老提供快速、便捷的健康監護服務。

本文探討了物聯網技術給現代醫療和養老帶來的革新和變化,研究總結了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利用物聯網和信息技術在改善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方面進行的探索,同時指出了物聯網時代通過建立網絡醫院等,和樂享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方向。

樂享居家養老模式將是經濟發展、技術革新、生活理念轉變等一系列過程的綜合產物。要完全實現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謂任重道遠。目前來看,有以下幾方面需要改革和突破:

(1)需要建立并完善網絡醫院法律法規制度和服務質量、誠信、隱私保障體系。

(2)需要建立網絡醫生、社區醫生、家庭健康護理師隊伍。

(3)需要將養老制度、保險制度和網絡醫療醫保結合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新津县| 巴中市| 闽清县| 宜州市| 酒泉市| 绥宁县| 平果县| 凤城市| 玛沁县| 天台县| 长兴县| 漳州市| 泰兴市| 如东县| 固阳县| 合阳县| 抚远县| 枣强县| 嵩明县| 南阳市| 交城县| 鄂托克前旗| 通榆县| 通道| 陇川县| 玉田县| 文山县| 宁化县| 平罗县| 达州市| 栾川县| 芜湖县| 绥化市| 高邮市| 米易县| 五大连池市| 璧山县| 嘉鱼县| 富宁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