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7 11:33: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分集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協作通信;中斷概率;角色選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daptive cooperative technique and opportunistic role-selection scheme based on a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scheme. We create an opportunistic cooperative framework where two users compete to transmit their own information to a common destination. Depending on the instantaneous channel conditions, either of the users can be the information source and the other user is an amplify-and-forward relay. To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system outages, an optimal centralized role selection scheme called C-ROSE is proposed. This scheme maximizes the received signal-to-noise ratio at the destination. Our dynamic, flexible role-selection scheme can ameliorate 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in order to create an effectiv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Key words: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outage probability; role selection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6868 (2013) 04-0046-03
在協作分集系統中,當有多個相同類型的節點(如信源、中繼或目的端節點)可供選擇時,可通過機會地選取具有最高端到端信噪比的節點參與協作來提高傳輸魯棒性。2006年,Bletsas等人針對典型的多中繼協作場景首次提出了機會選擇思想[1-2]。隨后,這種思想被拓展到多源協作系統[3-6]和多目的端協作系統[7-10]中。上述工作的共同點在于:每個節點的角色(即信源、中繼或目的端)都是預先確定的,且不隨系統中瞬時信道狀態的變化而變化。盡管這種預先確定的(固定的)角色配置有其自身優點,它卻不能保證每次信息傳輸時均采用信道質量最好的鏈路,因此存在一些缺陷:
(1)公平性不足。
(2)能量有效性不足。
針對上述不足之處,文獻[11]推導了一種具有兩發射機、兩接收機的四節點ad-hoc網絡的信息理論容量上下界。分析表明:發射機(接收機)間的協作分集可以提供一種高信噪比加性增益。進而,針對相同的系統模型,Ng等人同時考慮了接收機協作和發射機協作,并刻畫了其協作開銷(以網絡中分配的功率和帶寬為指標)[12]。最近,通過在上述系統模型中增加中繼節點并考慮含有多個信源-目的端對的一般場景,Ju等人[13]提出了幾種最優和子優的傳輸策略并分別計算了對應的中斷概率。盡管上述工作[11-13]研究了信源或目的端節點間的相互協作,機會角色選擇的概念尚未建立起來。更重要的是,機會角色選擇的內在工作機理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不同鏈路對于系統中斷性能的影響仍然是未知的。為解決上述問題,文章將構建一種兩用戶機會角色協作框架,并提出一種中心化的機會角色協作策略。通過這種動態的機會角色選擇機制,全面提高系統端到端傳輸可靠性。
1 系統模型與協議描述
1.1 系統模型
在無線ad-hoc網絡中,終端設備間以彼此對等的方式相互通信而不需要有線網絡者或基礎設施做更好支撐[11]。為克服路徑損耗或障礙物等因素影響,信源與目的端間的通信可借助一些中間節點來實現,由此形成了中繼鏈路。同時,由于每個終端設備所具有的能量是有限的,每個節點都會試圖借助臨近節點幫助轉發信息以減少能耗。對于這些場景,機會規劃可以有效利用隨機信道條件來提高傳輸魯棒性,但同時也會帶來節點間的相互競爭。如圖1所示,考慮一種協作分集系統,其中兩個用戶S 1和S 2向同一目的端D發送信息。所有終端均為單天線設備且工作于半雙工模式。此外,假設任意兩節點間的信道均滿足互逆性且遭受獨立的瑞利平坦慢衰落[14]。
在每次兩階段信息傳輸前,S 1和S 2中的某個用戶被機會地選為信息源,另外一個用戶作為其放大轉發(AF)中繼。這里考慮一種能量受限的場景,即S 1和S 2只在兩階段中的某一階段傳輸信息。對于該場景,開采S 1和S 2間的協作分集將獲得更高的傳輸可靠性。文章將這種協作機制稱為機會角色選擇(ROSE)。
1.2 中心化角色選擇策略
中心化ROSE策略(C-ROSE)是指在系統中某個節點集中收集所有鏈路的信道狀態信息(CSI)來中心化配置各節點的協作角色。該策略依賴于目的端對CSI的集中式收集和比較判決。具體來說,C-ROSE策略在5個時隙內完成角色選擇。在前兩個時隙,用戶S 1通過直傳鏈路S 1D和兩跳中繼鏈路(S 2的放大轉發操作將產生另外1 bit信令開銷)S 1S 2D分別傳輸1 bit測試信令到目的端。進而,目的端執行最大比組合(MRC)來收集直傳鏈路和中繼鏈路信號。類似地,在接下來兩個時隙,用戶S 2通過直傳鏈路S 2D和中繼鏈路S 2S 1D分別發送1 bit測試信令給目的端D。目的端D通過MRC組合收集來自S 2的直傳鏈路和中繼鏈路信號,在D具有更高組合信噪比的用戶被選為信息源,而另外一個用戶被選為AF中繼。由此,可在目的端D進行中心化角色判決。隨后,目的端廣播1 bit信令“0”或“1”來告知S 1和S 2其角色判決結果。該過程將占用一個附加時隙,于是產生總共5個時隙的選擇延遲。注意,C-ROSE的延遲和信令開銷不隨系統中瞬時信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2 機會角色選擇的研究意義
機會角色選擇機制作為一種嶄新的自適應協作方式,它源于傳統的固定角色指配機制,但又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
(1)同樣是利用中繼協作技術的增益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機會角色選擇機制充分利用了無線信道衰落的隨機波動特性對各個節點角色進行實時的最優分配,從而全面提高了端到端的信息傳輸可靠性。
(2)與傳統的固定節點角色機制相比,根據各條鏈路的CSI,合理地、機會地規劃各節點的角色,有助于增強系統中各節點角色配置的動態性和靈活性,進而提高各節點信息傳輸的公平性。
(3)由于各節點能量或功耗是有限的,通過動態調度各節點參與協作的角色,能夠均衡各節點能耗(或功耗),有效延長系統生命周期,保證系統能量的高效性。
(4)由于ROSE協作系統的節點對等特性和協作自組織特性,可嘗試通過分布式ROSE策略以降低機會角色選擇的信令開銷和實現復雜度。
總之,ROSE協作系統研究是傳統協作分集系統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實用價值[12-13]。
3 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協作分集系統中的機會角色選擇策略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其特有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1)如何能夠降低最佳方案選擇的難度?
在機會角色選擇協作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可能作為信源、中繼或目的端,因此候選角色配置方案的種類會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最終角色配置方案的確定依賴于各節點間鏈路的瞬時信道衰落狀態,而各角色配置方案共享相同的鏈路信道狀態,這會使得各種角色配置方案之間緊耦合,從而增大候選角色配置方案間的相關性和最佳方案選擇的難度。因此,如何在保持節點角色選擇動態性和靈活性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方案選擇的難度成為一個關鍵性問題。
(2)如何通過研究信令反饋、交互傳輸錯誤引起的角色判決偏差使理論分析更符合實際應用?
任何理論研究都是以實際應用為最終目的。在角色選擇機制協作系統中,大量的信令反饋與交互被引入,為了降低性能分析的復雜度,在分析的過程中往往默認信令傳輸不會出現差錯,或是忽略為支撐信息傳輸而實際存在的信令傳輸,由此得到的性能分析結果只能看作是系統實際性能的上界[1-2],[15],這樣做是不全面不客觀的,會導致理論分析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性能偏差。因此,深入研究信令傳輸錯誤對ROSE協作系統性能的影響有助于全面、客觀評估ROSE協作系統的實際可達性能,減小理論分析與實際性能間的偏差。
(3)如何合理分配信息和信令發射功率?
在傳統的協作系統中,信令反饋和交互較少發生,因此可以在考慮功率分配問題時只關注用于信息傳輸的發射功率分配,而忽略用于信令傳輸的發射功耗。然而,對于信令反饋與交互頻繁發生的ROSE協作系統,信令交互與信息傳輸變得同等重要,在系統(或每個節點)總發射功率一定條件下,增大用于信息傳輸的發射功率就意味著減小用于信令傳輸的發射功率,信令交互錯誤會擾亂節點角色的機會規劃配置,導致系統傳輸中斷。反之,一味增大信令發射功率雖然能選出最有利于信息傳輸的角色配置(及對應的無線鏈路),卻會因為信息發射功率的枯竭而對系統傳輸可靠性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合理分配各節點用于信息和信令傳輸的發射功率,將同時保證信息和信令傳輸可靠性,最終全面提升ROSE協作系統傳輸性能。
4 結束語
文章首先構建了一種兩用戶機會協作框架,在該框架中根據瞬時信道條件,每個用戶都能作為信源(或中繼)來傳輸(或轉發)信息給目的端。針對該協作框架,我們提出了一種中心化機會角色選擇策略,即C-ROSE。可以看出,協作分集系統中機會角色選擇策略研究作為一個嶄新的前沿課題,可充分研究并利用無線信道的隨機波動特性有效提升協作分集系統的抗衰落性能,是傳統機會協作機制的拓展和深化。這不僅符合傳統協作分集技術的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而且對于構建穩固、高效、互惠的協作傳輸體系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BLETSAS A, KHISTI A, REED D P,et al. A Simple Cooperative Diversity Method Based on Network Path Selection[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6, 24(3): 659-672.
[2] BLETSAS A, SHIN H, WIN M Z.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with Outage-Optimal Opportunistic Relay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7, 6(9): 3450-3460.
[3] ZHANG X, WANG W, JI X. Multiuser Diversity in Multiuser Two-Hop Cooperative Relay wireless Networks: System Model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9, 58(2): 1031-1036.
[4] CHEN S, WANG W, ZHANG X.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ultiuser Diversity in Cooperative Multi-Relay Networks Under Rayleigh-Fading Chann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9, 8(7): 3415-3419.
[5] SUN L, ZHANG T, LU L,et al.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operative diversity and multiuser diversity in multi-source multi-relay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010, 17(6): 535-538.
[6] DING H, GE J, DA COSTA D B,et al. A New Efficient Low-Complexity Scheme for Multi-Source Multi-Relay Cooperative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1, 60(2): 716-722.
[7] YANG N, ELKASHLAN M, YUAN J. Impact of Opportunistic Scheduling on Cooperative Dual-Hop Relay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1, 59(3): 689-694.
[8] YANG N, ELKASHLAN M, YUAN J. Outage Probability of Multiuser Relay Networks in Nakagami-m Fading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0, 59(5): 2120-2132.
[9] DING H, GE J, DA COSTA D B, et al.Spectrally Efficient Diversity Exploitation Schemes for Downlink Cooperative Cellula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2, 61(1): 386-393.
[10] KIM J, MICHALOPOULOS D S, SCHOBER R. Diversity Analysis of Multiuser Multi-Relay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1, 10(7): 2380-2389.
[11] HOST-MADSEN A. Capacity Bounds for Cooperative Diversity[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6, 52(4):1522-1544.
[12] NG C T K, JINDAL N, GOLDSMITH A J, et al.Capacity Gain From Two-Transmitter and Two-Receiver Coope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7, 53(10):3822-3827.
[13] JU M, KIM I M, KIM D I. Opportunistic Source/Destination Cooperation in Cooperative Diversity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0,9(12): 3822-3937.
[14] SKLAR B.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 in Mobile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rt II: Mitigation[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7, 35(7): 102-109.
[15] DING H, GE J, DA COSTA D B,et al.Link Selection Schemes for Selection Relaying Systems with Transmit Beamforming: New and Efficient Proposals From a Distributed Concept[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2, 61(2): 533-552.
作者簡介
葛建華,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ISN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數字電視標準化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數字視頻廣播技術、MIMO-OFDM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多項;在一些知名學術刊物和IEEE重要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完成學術專著多部。
【關鍵詞】MIMO系統;空時編碼;空時網格碼
1.引言
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三代,現在已經進入4G時代。為實現4G時代無線和移動通信系統的高速率和大容量傳輸,需要解決頻率資源利用率和對抗寬帶無線通信環境中存在的頻率選擇性衰落等問題。
正交多任務分頻技術(OFDM)作為一種多載波調制技術,其將單一物理信道分割為若干個并行的正交子信道,減輕了由多徑信道環境對系統造成的影響,可以有效地對抗頻率選擇性衰落。
MIMO通信系統在發射端與接收端均采用多根天線,充分利用了空間資源,在不增加系統帶寬和天線總發射功率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對抗無線信道多徑衰落的影響,大大提高了通信系統的頻譜利用率和信道容量。
由于多輸入多輸出(MIMO)在提高系統容量和正交頻分復用(OFDM)在對抗多徑衰落方面的優勢,將兩者相結合的多輸入多輸出-正交頻分復用(MIMO-OFDM)技術成為公認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
2.空時編碼分類
空時編碼是一種把編碼、調制和空間分集結合起來的新興技術。典型的空時編碼主要有空時分層碼(LSTC)、空時網格碼(STTC)、空時分組碼(STBC)等三種。
2.1 空時分層碼(LSTC)
Foschini提出了空時分層編碼(LSTC)結構,以獲得更大的MIMO信道容量。其基本思想是把高速數據業務分接為若干低速業務,通過普通的并行信道編碼器編碼后,對其進行分層的空時編碼,調制后用多個天線發送。在接收端,用多個天線分集接收,信道參數通過信道估計獲得。首先有線性判決反饋均衡器實現分層的反饋干擾抵消,然后進行分層空時譯碼,單個信道譯碼器完成信道譯碼。
2.2 空時網格碼(STTC)
空時網格碼(STTC)是一種將差錯控制編碼、調制、發射和接收分集的聯合設計的編碼方案,它能夠在平坦Rayleigh衰落信道中同時提供較大的編碼增益、頻譜利用率及分集增益。
2.3 空時分組碼(STBC)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Alamouti最早在其著作中就介紹了空時分組碼的理論,不過該方案是采用了簡單的兩根天線發射分集編碼的方式。這種STBC的最大優勢在于采用簡單的最大似然譯碼準則,因此可以獲得最大傳輸速率以及最大的分集增益,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空時編碼方案。
3.空時網格碼的性能仿真分析
3.1 空時網格碼的編碼
STTC編碼結構的方法是使用網格圖,采用星座映射方式,這種方式決定了信息位的個數。它的編譯碼過程是:通過星座圖將信息位映射為符號,然后通過STTC編碼器編碼。編碼器為每一個發射天線產生一個發送碼元,通過無線信道,在接收端則由最大似然譯碼器(ML)譯碼,恢復出發送的信號,最后通過反映射機制將符號反映射為信息位,最終完成整個譯碼過程。
3.2 空時網格碼的譯碼
由于空時網格碼采用網格編碼方法,因此在接收端可以采用Viterbi譯碼算法來進行譯碼。假設接收機有理想的信道狀態信息H,接收機計算的判決式為:
該判決計算所有的碼字,在t時刻第j個接收天線接收到的數據為,而編碼器在該時刻所選擇的支路標號為,如果要以最小概率準則恢復出編碼數據,可采用最大似然方法得到該編碼路徑的度量:
3.3 空時網格碼的性能仿真分析
假定發射端和接收端都置兩根天線,采用空時網格編碼且在瑞利信道下分別采用8狀態的4PSK調制方式和8PSK調制方式,系統的性能仿真圖如圖1所示。
圖1 空時分格編碼下系統的符號誤碼率、比特誤碼率的改善情況
由圖1可知采用了空時分格編碼,通信系統在同一狀態下的符號誤碼率、比特誤碼率隨著信噪比在0-10dB范圍類的增加而呈逐漸減小的趨勢,并且兩條曲線的走向大致相同。說明通過信道空時編碼增強了信道抗衰落特性,提高信道容量。
通信系統在8狀態下,采用4PSK調制方式的符號誤碼率、比特誤碼率比相同狀態下8PSK調制方式的符號誤碼率、比特誤碼率低。說明我們可以通過采用改善調制方式來提高信道性能。
4.展望
空時編碼技術作為一種適合于多個發射天線、多個接收天線組成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編碼技術和信號處理技術相互融合發展的技術體系,具有極大地提高無線通信系統的信道容量和數據傳輸速率的潛力和能力。比如空時網格碼與延遲發射分集的結合,空時網格碼與Turbo碼的結合等等。
參考文獻
[1]蔣存亮.MIMO系統中空時編碼技術的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2]王東明,肖海勇,徐澄析.空時編碼及其在第3代移動通信中的應用[J].江蘇通信技術,2001,17(16):1-4.
[3]郭梯云,楊家瑋,李建東.數字移動通信[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
[4]KM C,SH H-H,KUO C-CJ.M ultistag e mode dec-ision fo r intra prediction in H.264 codec[A].16th Annual Sym pos ium E lectr ic Im ag ing[C].2004.
朱夏霖,1942年生于無錫市雪浪鎮,高級工程師,現任無錫市雪浪化工填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化工化學工程技術設計中心站技術委員會委員和全國塔器專家委員會委員,無錫市太湖鎮科協副主席,濱湖區老科協會員。他長期從事機械加工和模具開發,成功帶領科研團隊取得了19項國家發明專利;主持并參與的“SW型網孔波紋填料開發應用”科研課題,榮獲了化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列入國家“八五”、“九五”重大成果推廣計劃。近年來,無錫市雪浪化工填料有限公司先后被評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無錫市質量信得過企業、重合同守信用AAA級企業等。
業精于勤 行成于思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奇跡自然就可以創造出來。”
1966年,朱夏霖在鎮辦雪浪農機廠參加工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鉆勁、琢磨勁。他從“零”開始,潛心鉆研機械加工知識,很快就學會了機械零部件及模具設計;1979年,鎮政府決定將朱夏霖從農機廠調出開辦家用電器廠,從事家電研發生產;隨后,鎮政府又將他調到當時已經嚴重虧損的雪浪家具廠任廠長。但無論在哪個崗位上,朱夏霖愛思考、愛探索的勤奮勁兒始終沒有變,業余時間他還愛好文學、書法,錫劇唱得也是有模有樣,正是基于此類種種,所以朱夏霖總是能洞悉行業脈 搏,把握市場先機,成功帶領企業扭虧為盈。
1985年,朱夏霖創辦的無錫市雪浪金屬板網廠與上海化工研究院聯營,成功開發了網孔波紋填料并研發出單塊式菱形網沖網機,經過專家們測定:SW網孔波紋填料具有壓降小、通量大、效率高等眾多優點。SW網孔波紋填料的問世填補了當時該領域的國內空白,并為我國大規模生產化工填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此國家特授予他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朱夏霖為此工藝發明創造的菱形網孔 沖孔機也獲得了他生平的第一張專利證書。喜訊傳千里,時任原化工部副部長的馮伯華等領導聞訊后,還專程趕到雪浪化工填料廠,并親切地握著朱夏霖的手,感謝他為我國化工行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隨后,朱夏霖又把創新的目標鎖定在了空氣分離填料上。經過多年的辛勤努力,他配合杭州制氧機廠制作的第一套1000m3/h空氣分離裝置在上海婁塘問世。這套空氣分離填料獲得了國內第一張空氣分離填料專利證書,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空氣分離裝置市場壟斷的格局。10多年來,朱夏霖對這套空氣分離裝置不斷地進行跟蹤改進,填料也從1000m3/h逐步擴大到50000m3/h氬氣純度達到99.999%,含氧量≤2ppm。杭州制氧機集團、開封空分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著名的空分集團都成了雪浪化工填料有限公司的親密合作伙伴。
山積則高 澤積而長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是劉禹錫的詩句,就像知識、業績一樣,都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長期積累并且創造成功的。
朱夏霖在涉足化工精餾領域后,感到了自己專業知識的欠缺,他開始到處拜師學習——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原化工部的各大設計院都留下了他勤奮探索學習的身影和足跡。在各專家、教授們的輔佐下,由他撰寫的《新型高效填料和再分布器的開發》等多篇優秀學術論文不斷發表在《化學工程》等行業領域的報紙雜志上;“網孔波紋填料”、“大流量圓弧型填料”、“空氣分離填料”等專利產品也不斷問世。
1997年,企業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更名為“無錫市雪浪化工填料有限公司”,朱夏霖任董事長、總經理。這位雪浪鎮有名的技術創新能手更是如魚得水,許多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誕生,其中不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他主持并參與的“新型網孔波紋填料”、“單塊式滑塊菱形網沖網機”成為專利產品,榮獲了國家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和全國星火杯創造發明新產品金獎;他成功地將網孔波形填料的應用材質從鋼材延伸到鉬5、鉬6、C15、紫銅等材質,由于填料材質范圍的擴大,在很大程度上為企業取得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成功研發網孔填料的基礎上,朱夏霖同時對塔內件液體收集再分布器進行研制開發,在原有管式分布器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了多管式液體收集再分布器,在槽式再分布器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了托盤式再分布器、分塊托盤式再分布器等一系列產品。朱夏霖帶領團隊研發生產的SW—1型網孔填料和托盤式系列再分布器用于甲醇精餾工藝,蒸汽能耗每噸960kg;用于對氯甲苯、對硝基甲苯、對氯化苯、甲醇丙酮苯酚等液液分離中產品純度都達到99.7%以上;用于脂肪酸分離上,能耗降低30%以上;研制生產的金屬空分波紋填料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并填補了國內空白,已廣泛應用于深冷制氬空氣分離設備上,規格3000-50000m3/h。公司產品及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煉油、石油化工、空氣分離、化肥、煤化工、精細化工、醫藥、香料、染料等產品的精餾、吸收、解吸、萃取、分離提純等過程。山東聯盟化工年產12萬噸甲醇三塔流程精餾,蒸氣能耗達950kg/t,達全國最好水平;四川瀘天化年產40萬噸甲醇三塔流程,運行正常。加壓塔產品甲醇內含乙醇5-7ppm;浙江中華化工塔徑1500mm,處理量從2.2噸提高到7噸時還未出現液泛,并且塔底殘液排放從0.01降到0.001,真正達到了節能減排作用;3萬噸油脂酸精餾塔從40T/h提高到60T/h。山東金沂蒙化工更改使用了托盤式液體再分器,回流比從3:1降到2:1,擴大了三分之一的處理量。此外,鎮江索普集團、江蘇丹化醋酐公司等用戶都反映,無錫雪浪化工填料公司生產的產品具有高質優產低耗的優點。而托盤式液體再分布器,則受到了普萊克斯等外國公司的青睞。
由于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旺盛的創造力,朱夏霖取得了高級工程師的技術職稱,并被上海化工研究院聯營企業授予“技術帶頭人”的榮譽稱號。
時不待我 只爭朝夕
論文關鍵詞:關于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幾點思考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2008年“推進內部審計轉型與發展研討會”上指出,現代內部審計是部門、單位企事業組織的“免疫系統”,是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內部管理的各個方面,必須以“強管理、防風險、促發展”為己任財務論文,積極探索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推動內部控制建設、強化風險管理的重要職責。這給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定下了基調。高校審計部門作為現代內部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監督的重要職責。目前,各高校審計部門所從事的業務工作大都是“事后審計”、“秋后算賬”,沒有體現出審計監督所應有的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高校內審工作需要切實轉變傳統的審計觀念,改變以往“要我審”的模式,將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樹立“防范勝于糾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內審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設性意見,為決策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財務論文,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監督和服務。
一、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內涵體系
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新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更加注重預防”要求在審計工作的具體運用,是把事后審計變為事前、事中審計,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內涵,本文認為可以結合科學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從系統論角度豐富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內涵。
一個系統是由各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個體集合形成的整體。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一項具有復雜性、前瞻性的系統工程。其一、從系統所處的環境出發,一個動態的系統必定與它所處的系統環境有著結構性的聯系。劉家義審計長2008年3月提出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觀點之后,全面審計系統積極響應,許多審計創新理念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這種審計轉型大趨勢環境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踐行審計“免疫系統”理念,推動審計工作轉型必要途徑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其二、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審計人員必須從審計項目的各個側面對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進行系統化動態化研究分析財務論文,包括:審計的戰略目標、影響審計項目的內外部關系、被審計部門內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從控制論角度強化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監督。
控制論是信息交換過程中原因與結果不斷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標的過程控制,一個完整的控制系統必須包括三個要素:導向器、檢測器以及矯正器。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相當于導向器和檢測器,側重于事前、事中控制,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預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內部審計過程中,當控制主體(審計人員)將獲取的控制信息(審計證據)傳達給被控制對象(被審計項目或被審計部門)時,其實也就是起到了一個行為修正的作用,即相當于控制系統中的矯正器,同時也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抵御功能。
(三)從信息論角度暢通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渠道。
為了全面清晰認識高校教育系統經濟收支、專項資金管理、教育資產安全完整等情況,必須加大高校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在改進審計手段和提升審計效能的基礎上,暢通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財務論文,充分運用0A審計辦公系統和AO審計現場實施系統對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聯動審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的信息傳輸、信息獲取、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儲存的動態高校內審路徑。
二、當前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的主要制約因素
審計“關口前移”是審計方式創新的結果和審計工作科學發展的延伸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從工作實踐上看,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會評價。但是,近年來,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新建項目、維修改造項目明顯增多,物資設備采購規模不斷擴大等等,現有的審計理念、審計獨立性、審計方法、審計手段以及審計范圍已經無法完全適應高校快速發展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計“關口前移”的認識不足
高校內審人員樹立“關口前移”審計意識淡薄,僅僅著眼于問題的解決辦法財務論文,沒有立足于促進機制建設,通過與其他部門協作共同管理學校。并且高校內審工作側重于行政監督,“事后糾弊”或“事后問責”,沒有真正擔負起為高校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的職責。目前,高校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權力過分集中,客觀上阻礙了高校內審工作“關口前移”的運用。在實際工作中,主要表現是:審計立項主觀性較強,審計風險管理及質量控制不力,業務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隨意性,缺乏各個環節規范的文本等等。
(二)內部審計范圍比較狹窄
由于我國內部審計工作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財務論文,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內容大都停留在財務收支審計、基建(修繕)工程審計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方面,內部控制審計、管理審計、專項資金審計、效益審計基本上沒有開展,影響了我國高校內部審計職能的有效發展。
(三)內部審計工作手段落后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經濟活動記錄已面向電子化、數字化和無紙化的方向發展,會計技術為了跟隨市場經濟的知識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業單位已經實現了會計電算化。然而,在會計電算化信息開發時代,我國的審計電算化卻相對滯后,許多審計人員還停留在紙質賬本審計階段,對計算機審計技術掌握不夠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我國高校內部審計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尤為突出。
(四)內部審計人員質量不足
隨著高校信息化快速發展,信息資源快速建設和不斷引進財務論文,許多高校已經實現了校園網絡一體化和,那么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進科學管理技術方法和高素質信息化管理人才。但從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不能從傳統的審計手段中解放出來,信息技術知識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體做法
高校實行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在指導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實現由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由注重監督到注重監督與服務并重的轉變;在審計內容上,實現由單純財務領域的差錯防弊到注重改善經營管理的轉變;在審計方式上,由單純基建(修繕)工程結算審計到全過程跟蹤審計、由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到任前或任中審計的轉變;在審計手段上,實現由手工操作向計算機審計、網絡實時審計的轉變。
(一)加快審計理念轉變速度
在審計中,既注意對結果的審計,更注重對過程的審計財務論文,實現由注重治標向重在治本的轉變、由查錯糾弊向風險型審計轉變;以加強控制、防范風險為目標,重點關注內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審計和評價,查找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在促進高校內部管理中的建設性作用。
(二)拓寬內部審計覆蓋領域
除了開展基建(修繕)工程審計、財務收支和預決算審計,以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外,每年可以按照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專項資金審計和效益審計。同時,要按照“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原則,將高校經濟活動全部納入審計范圍,特別要注意從未審計或長期未審計的單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實施審計方式創新工作
由事后審計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并重轉變財務論文,建立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實現對審計項目的動態管理和監督,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審計監督在防范和控制風險中的積極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比如,基建(修繕)工程領域推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實現工程項目全程審計與建設工程同步,對工程建設的立項、決策、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竣工結算等全過程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服務和監督;針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審計為主,兼顧離任審計”的審計模式,堅持有離必有審,先審后離,先審后任財務論文,把審計評價作為任免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加強審計手段創新能力
在審計手段上,廣泛運用現代審計技術,多形式、全方位地發揮監督和服務作用。第一,實現由傳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學化的審計手段轉變,構建起集聯網審計、實時審計、在線審計為一體的現代化審計平臺,實現對重點項目資金實時的、動態的監控,全面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兩書、兩報告”制度(“兩書”即《管理建議書》和《審計建議書》,“兩報告”即《審計專項調查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發揮其在促進管理、服務領導決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審計專項調查作用財務論文,針對熱點、重點問題積極開展審計調查,如開展教育收費專項審計調查、“小金庫”清理、工程領域專項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關鍵詞]工程碩士 面向企業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3—0033—03
[作者簡介]林相友,王秀麗,孟慶繁,滕利榮,付學奇,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自1996年經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批準,我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已經歷了15年的探索和發展道路。總體上來說,工程碩士培養工作處于良性快速發展狀態。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傳統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一是培養模式上缺乏創新性,培養體系尚未成熟;二是缺乏合作校企;三是現行教學模式不利于個性化培養;四是缺乏實驗、實踐性教學環節;五是缺少適合工程碩士培養的系列教材。為此,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應立足于企業需求,在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等環節加強探索與改革,建立一套“兼顧通識教育、拓實基礎教育、主抓實踐教育、不忘創新意識”的培養模式已是當務之急。
一、工程碩士培養課程內容體系的建立
課程體系建設是保證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關鍵。在建立工程碩士課程體系時,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原則,又要突出工程碩士教育的特殊性與實用性。筆者所在單位根據工程碩士生的來源、經歷、知識結構等特點,對課程體系進行綜合考慮,設置了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與企業需求相結合課程的三個模塊。
(一)通識課程的設置
工程碩士通識課程包括政治理論、外語不11知識產權等課程。政治理論課程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積極為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外語課程可以訓練學生較熟練地閱讀外文資料,提高其獲得知識和信息及畢業后繼續學習的能力;知識產權課程可以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如何保護企業的自主創新成果,如何合法借助國內外的現有成果,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二)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
專業課的設置重在拓寬學生的專業基礎,要選擇與本學科關系密切、能夠補充和發展本學科專業知識、技術且體現學科間交叉、滲透、融合的課程。在強調專業知識的基礎性和寬廣性的同時,要注重知識的綜合性,在各個培養環節上強化創新意識,為工程碩士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與企業需求相結合課程的設置
制定工程碩士培養方案時既要考慮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更要側重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工程碩士教育的工程針對性。校企間的密切合作可以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有效,針對企業的需要,開設或增設一些實用的、具有前瞻性的專業選修課程,對工程碩士進行“訂單式”培養,使工程碩士成為企業所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工程碩士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
評價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他們能否為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實際培養工作中,除了設置相關基礎課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下文以吉林大學
2.實訓工藝路線的設計。重點建設“細胞培養、基稗制藥、生物藥物分離純化和藥物制劑以上實訓路線均起到了較好的校企銜接作用,制藥工程專業碩士的培養為例探討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
(一)搭建適合工程碩士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
1.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充分利用吉林大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分子酶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優質資源,搭建適合工程碩士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及質量檢驗”等實訓工藝路線具有良好的“工程”實用價值。
(二)構建適合工程碩士培養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工程碩士多為企業技術骨干,工作和學習任務較重,學習時間有限,設計實踐教學內容時要充分準備在有限學時內訓練較多的實驗技術和方法。
1.加強實驗技術和方法的科學綜合。如以“啤酒酵母分離純化、發酵培養和蔗糖酶的提取、分離純化、性質鑒定及反應動力學實驗”作為工程碩士生化綜合大型實驗,從微生物發酵到酶的提取、分離純化、分析鑒定,綜合了8種實驗技術和9種實驗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與科研、工程和實際應用的結合。例如將技術成熟、方法穩定、重復性強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腺嘌呤脫氨酶基因工程菌的構建、蛋白的表達、純化及鑒定”項目引入實驗教學;將“藥物的制劑、分析檢測及藥效、藥理學實驗”作為專業大實驗,使學生不僅掌握了制藥工程相關技術、方法,而且了解了制藥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
(三)采用適合工程碩士培養的實踐教學方法
1,建立集中與開放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一是根據學生“入校不脫崗”的特點,將實驗相關理論知識、技術原理和操作方法集合在一起,集中統一講授;二是實驗操作基礎部分集中講解,如實驗技術操作和儀器操作,統一講授注意事項并示范操作;三是實驗室對工程碩士學生開放,儀器設備、藥品準備齊全,學生可隨時進行實驗操作;四是實驗完成后,學生獨立撰寫實驗報告;五是教師評閱實驗報告后,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心得。
2.加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實踐理論教學與實驗方案要求采用多媒體課件講授背景知識、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利用多媒體所包含的文字、圖片、動畫等豐富元素使教學更直觀、形象、生動,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實踐內容。實踐教學還利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網絡平臺,建立了網絡實驗課程,用于工程碩士生的實驗預習、模擬實驗、問題答疑、師生互動、擴展知識面等,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同時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建立交流平臺,進行個性化教育。
三、把好工程碩士畢業論文質量關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直接來源于企業的生產實際,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高校培養工程碩士的質量直接體現在他們的學位論文是否能為企業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困難,是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一)雙導師制
在工程碩士培養工程中,實行校企雙導師制,正導師從既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有工程實踐經驗,具有教授職稱的教師中選聘;副導師由企業里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擔任。正導師除全面負責外,側重培養計劃的制定,對選題的科學意義、先進性及論文的學術水平和寫作質量予以把關;導師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利用自己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促進學生學位論文與企業生產的緊密結合,著重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二)改革答辯委員會的組成
答辯委員會不僅應該有理論知識豐富的校內專家,還應該有實踐經驗豐富、全面了解企業生產實際情況的企業專家。工程碩士答辯時,答辯委員會中40%的成員應由企業專家組成。這樣更容易確定論文的實際應用價值,發現論文的不足之處,更有利于對論出科學、客觀的評價。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企業間競爭的日趨激烈,對工程碩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培養工程碩士的高校能夠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積極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堅持教育方法創新,積極與企業合作,探索適合企業自主創新需求的多樣化培養方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郊區公路,材料,路拌,施工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公路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郊區公路的發展狀況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路況需求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因為在當前的郊區公路建設中,受資金、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工程的造價低、標準低、質量差,公路基層施工往往還停留在路拌法施工上,為了能讓有限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因此,我在此說幾點在郊區公路中規范化基層施工的要點:
1.無機結合料穩定基層包括的內容及使用范圍
⑴水泥穩定土包括水泥穩定級配碎石、未篩分碎石、沙礫碎石等,適用于各級公路的基層和底基層。免費論文。
⑵石灰穩定土包括石灰穩定級配碎石、未篩分碎石、沙礫碎石土、煤矸石各種粒料礦渣等,適用于各級公路的底基層。
⑶石灰工業廢渣穩定土可分為石灰粉煤灰類與石灰其它廢渣類兩類。
2.對原材料的要求
⑴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和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均可用作結合料,但應選用初凝時間3小時以上和終凝時間較長(宜在6小時以上)的水泥。
⑵石灰:石灰質量符合GB1594規定的Ⅲ級以上消石灰或生石灰的技術指標,應檢驗石灰的有效鈣和氧化鎂含量。
⑶粉煤灰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的總含量應 大于70%,燒失量不宜大于20%,比表面積宜大于2500平方厘米/克。免費論文。
⑷集料應滿足壓碎值及級配要求。
⑸水泥劑量年應通過配合比設計實驗確定,但設計水泥劑量宜按配合比實驗確定的劑量增加0.5%~1%,水泥穩定土中粗粒土做基層時,應控制水泥劑量不超過6%。
3.備料
⑴土料:應在預定的深度內采土,不應分層采集,對于朔性指數大于12的黏性土,機械拌和時應確定是否過篩,人工拌和時,應篩除15mm以上的土塊。
⑵集料:無機結和料使用的碎石、沙礫、煤矸等各類礦渣應滿足規范所要求的強度,與其它材料混合后應滿足相應的規范級配要求。
⑶水泥:路拌法宜選用袋裝水泥。
⑷生石灰:當堆放時間較長時應覆蓋封存,生石灰塊應在使用前7―10天充分消解,且過10mm的篩,盡快使用。
4.無機結合料基層的施工
⑴準備下承層――施工放樣――備料。
⑵攤鋪土:應先做實驗確定土的松鋪系數,攤鋪土應在攤鋪無機結合料的前一天完成,攤鋪長度按日進度的需要量控制,滿足次日摻加結合料、拌和、碾壓成型的長度即可。
⑶灑水悶料:如已整平的土含水量過小,應在土層上灑水悶料。
⑷整平和輕壓;對人工攤鋪的土層整平后,用6―8噸的壓路機碾壓1~2遍,使表面平整,并有一定的壓實度。
⑸擺放和攤鋪(水泥、石灰或分煤灰等)注意使攤鋪面積相等和攤完無空白位置,也沒有過分集中的地點。
⑹拌和:(干拌)對二級及二級以上的公路,應采用穩定土拌和機進行拌和,并放專人跟隨拌和機隨時檢查拌合深度并配合操作員調整拌合深度,拌合深度應達穩定層底并侵入下承層5-10mm,以利于上下層粘結。嚴禁在拌合層底部留有素土夾層。通常應拌合兩遍以上,在最后一遍拌合之前必要時可先用多鏵犁緊貼底面翻拌一遍。免費論文。
⑺ 加水并濕拌:在上述拌合過程結束時,如果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足,補充灑水,混合料拌合均勻后,應色澤一致。沒有灰條、灰團和花面,即無明顯粗細集料離析現象且水分合適均勻。
⑻整形:混合料拌合均勻后,應立即用平地機初步整形,在直線段,平地機由兩側向中心進行刮平。在曲線段,平地機由內側向外側進行刮平,必要時要再返回刮一遍。
⑼碾壓
①根據路寬、壓路機的輪寬和輪距的不同先制定碾壓方案,應使各部分碾壓到次數盡量相同,路面兩側應多壓2-3遍。②整形后當混合料的含水量為最佳含水量的(±1%~±2%)時,應立即用輕型壓路機并配合12噸以上的壓路機在結構層全寬內進行碾壓。直線和不設超高的平曲線段,由兩側路偏向路直線碾壓,設超高的平曲線段,由內側路肩向外側路肩進行碾壓,碾壓時應重疊二分之一輪寬,后輪必須超過兩段的接縫處,后輪壓完路面全寬時,即為一遍。一般需碾壓6~8遍。壓路機的碾壓速度,頭兩邊以采用1.5~1.7Km/h為宜,以后采用2.0~2.5Km/h。采用人工攤鋪和整形的穩定土層宜先用拖拉機或6-8噸的兩輪壓路機或輪胎機碾壓1-2遍,然后再用重型壓路機碾壓。③ 接縫和調頭處的處理:同日施工的兩工作段的接縫處應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形后,留5-8M不進行碾壓,后一段施工時,前段留下未壓部分應在加部分結合料重新拌合,并和后一段一起碾壓。應注意每天最后一段末端縫的處理。
5.養生
⑴水泥穩定土基層也可采用瀝青乳液進行養生。
⑵二灰基層宜采用泡水養生法,養生期應為14天。
⑶石灰穩定土養生期間,不應過干或過濕。
6.無機結合料基層施工注意事項
⑴水泥穩定土基層施工時,必須采用流水作業法,使各部工序緊密銜接。特別是盡量縮短從拌合到完成碾壓之間的延遲時間。
⑵水泥穩定土基層施工時,應作水泥穩定土的延遲時間對其強度影響的試驗。以指導施工,確保不合格混合料不用于工程。
⑶水泥穩定土基層分層施工時,第二層必須在第一層養生7天后方可鋪筑。
⑷石灰穩定土基層,石灰工業廢渣穩定土基層分層施工時,下層穩定土碾壓完成后,可以立即鋪筑上一層石灰穩定土,不需專門養生期。
⑸無機結合料基層施工宜在春天和溫度較高的季節組織施工。施工期的最低溫度應在5攝氏度以上,在有冰凍的地區,應在第一次重冰凍(-3℃到-5℃)到來之前半個月到一個月完成。
綜上所述,在無機結合料基層路拌法施工中要結合工程造價因地制宜,要符合規范要求,級配比例要調整好,控制好拌合含水量,做好機械搭配,保證壓實度,從而才能保證質量,為路面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JTJ041-2000).
[2]交通部公路工程總公司.公路施工手冊:橋涵.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
[論文摘要]3G的時代已經來臨,其主要技術標準WCDMA和CDMA2000誰優誰劣自然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本文從各個方面對兩個技術標準做了全面的對比研究。
一、引言
上世紀70年代末,誕生了被稱為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雙工FDMA模擬調頻系統,但由于模擬系統固有的先天缺陷,在90年代初被以TDMA為基礎的第二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所取代,相對FDMA系統有諸多優點,如頻譜利用率高,系統容量大、保密性好等。與此同時產生了以CDMA為基礎的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相比TDMA系統具有低發射功率、信道容量大、軟容量、軟切換、采用多種分集技術等優點。
隨著網絡的廣泛普及,圖像、話音和數據相結合的多媒體和高速率數據業務的業務量大大增加,人們對通信業務多樣化的要求也與日俱增,而一代二代系統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這些需求,所以誕生了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國際上承認的3G標準有三個: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這里主要從各個方面做WCDMA和CDMA2000的對比研究。
二、WCDMA和CDMA2000的綜合比較
由于WCDMA和CDMA2000這兩種技術都是將CDMA技術用于蜂窩系統,許多的思想都是源于CDMA系統,因此WCDMA和CDMA2000有許多相試之處:從雙工方式上看,WCDMA和CDMA2000屬于FDD模式。WCDMA和CDMA2000都滿足IMT-2000提出的技術要求,支持高速多媒體業務、分組數據和IP接入等。但它們在技術實現、規范標準化、網絡演進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
WCDMA和CDMA2000各有優勢和缺點。WCDMA技術較成熟,能同廣泛使用的GSM系統兼容;相比第二代通信系統能提供更加靈活的服務;而且WCDMA能靈活處理不同速率的業務。其缺點是只能共用現有GSM系統的核心網部分,無線側設備可以共用的很少。
CDMA2000的優勢是可以和窄帶CDMA的基站設備很好地兼容,能夠從窄帶CDMA系統平滑升級,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單元,升級成本較低,核心網和大部分的無線設備都可用。容量也比IS-95A增加了兩倍,手機待機時間也增加了兩倍。缺點是CDMA2000系統無法和GSM系統兼容。
1.WCDMA與CDMA2000的物理層技術比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層技術細節上有相似也有差異,由于考慮出發點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術特點。WCDMA技術規范充分考慮了與第二代GSM移動通信系統的互操作性和對GSM核心網的兼容性;CDMA2000的開發策略是對以IS-95標準為藍本的窄帶CDMA的平滑升級。
(1)這兩個標準的物理層技術相似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內環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統是干擾受限系統,因此為了提高系統容量,應盡可能的降低系統的干擾。功率控制技術可以減少一系列的干擾,這意味著同一小區內可容納更多的用戶數,即小區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統中引入功率控制技術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統都支持開環發射分集,信道編碼采用卷積碼和Turbo碼。
③系統均采用軟切換技術。所謂軟切換是指移動臺需要切換時,先與新的基站連通再與原基站切斷聯系,而不是先切斷與原基站的聯系再與新的基站連通。軟切換只能在同一頻率的信道間進行,因此模擬系統、TDMA系統不具有這種功能。軟切換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換的可靠性,大大減少切換造成的掉話。
④WCDMA工作頻段:1900~2025MHz頻段分配給FDD上行鏈路使用,2110~2170MHz頻段分配給FDD下行鏈路使用,2110~2170MHz頻段分配給TDD雙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頻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兩個標準的物理層技術差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擴頻碼片速率和射頻帶寬。WCDMA根據ITU關于5MHz信道基本帶寬的劃分規則,將基本碼片速率定為3.84Mcps。WCDMA使用帶寬和碼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徑分集、更高的中繼增益和更小的信號開銷。CDMA2000分兩個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兩個階段。CDMA2000系統可支持話音、分組數據等業務,并且可實現QoS的協商。室內最高數據速率達2Mbit/s,步行環境384kb/s,車載環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單載波上采用碼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擴頻,射頻帶寬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網標準。WCDMA要求實現與GSM網絡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協議作為上層核心網絡議;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帶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為自己的核心網絡協議。
③WCDMA進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證更好的信號質量,并支持多用戶。
④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業務而部署的所有業務也支持WCDMA業務,為了完善新的數據話音網絡,CDMA2000-1x需要添加額外的網元或進行功能升級。
2.WCDMA與CDMA2000網絡接口的比較
3G標準的基本目標是能在車載、步行和靜止各種不同環境下為多個用戶分別提供最高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無線接入數據速率。為多個用戶提供可變的無線接入數率是3G標準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別用于900MHZ和2GHZ兩個頻段CDMA2000的碼片速率與IS-95相同,兩系統可以兼容。WCDMA的碼片速率為3.84Mcps,顯然WCDMA系統中低速率用戶或語音用戶的移動臺成本會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統中則不會如此。
WCDMA的接口標準規范、制定嚴謹、組織嚴密,而CDMA2000的接口標準嚴謹性有待加強。IS-95廠家設備難以互通,給運營商設備選型帶來了較大問題;3G許諾的高速無線數據服務必須可以和話音一樣實現無縫的漫游,這是至關重要的。多媒體信息要漫游、視頻通話也要漫游,沒有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稱其為3G。漫游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商業利益。在這方面WCDMA顯然更勝一籌,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動用戶均有唯一標識,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這一點。
3.WCDMA和CDMA2000網絡演進的比較
(1)WCDMA的網絡演進技術
現有的GSM系統利用單一時隙可提供9.6kbit/s的數據服務。如果復用多個時隙就能升級為HSCSD(高速電路交換數據)方式;此后出現了GPRS(通用分組無線業務),首次在核心網中引入了分組交換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數據速率。接著繼續升級采用8PSK調制,這樣傳輸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這就是EDGE;WCDMA的數據傳輸速率將高達2M/s。
(2)CDMA2000網絡演進技術
主要的CDMA2000運營商將來自現在的窄帶CDMA運營商。窄帶CDMA向CDMA2000過渡的方式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4.4kbit/s,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廠商開始采用IS-95B標準,理論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進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級為CDMA2000。
窄帶CDMA系統向CDMA2000系統的演進分為空中接口、網絡接口及核心網絡演進等方面。
①目前窄帶CDMA系統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數據速率為14.4kbit/s,由IS295A升級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帶CDMA網絡接口的演進主要指窄帶CDMA系統A接口的升級和演進。對于窄帶CDMA系統,以前其A接口不是規范接口(即不是開放接口),窄帶CDMA和GSM的A接口的規范相比較,GSM是先有A接口標準,然后廠家依據標準開發;窄帶CDMA是廠家各自開發,然后廣泛宣傳,最后憑借自身影響修改標準。
③窄帶CDMA的核心網在美國經過多年發展后,從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國CDMA試驗網和紅皮書以IS241C為基礎,IS241D規范在1999年底,目前IS241E規范還未正式。
三、WCDMA和CDMA2000在我國的前景
對3G標準的選擇不僅要看其技術原理及成熟程度,還要結合本國國情、市場運作狀況等因素進行考慮。按目前的進展來看,兩種標準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種,但可以共存。
在我國,GSMMAP網絡已形成巨大的規模,歐洲標準的WCDMA在網絡上充分考慮到與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術上也考慮了與GSM的雙模切換兼容,向WCDMA體制的第三代系統演進,從一開始就解決了全網覆蓋的問題。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統,對GPS依賴較大;在小區站點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過GPS實現同步,將造成室內和城市小區部署的困難,而WCDMA設計可以使用異步基站,運營者獨立性強;對于電信設備制造行業,我國在GSM蜂窩移動通信方面發展成熟,而窄帶CDMA系統尚未形成規模和產業。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術,并且使用新的頻段及話音編碼技術等。因此GSM網絡雖然可采用一些臨時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數據服務,卻不能提供一種相對平滑的路徑以過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設計是以IS-95系統的豐富經驗為依據的,因此窄帶CDMA向CDMA2000的演進無論從無線還是網絡部分都更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將系統軟件升級,即可將IS-95基站升級為CDMA2000基站。
由此可見,WCDMA和CDMA2000還將長時間在我國共存,鹿死誰手?尚未分曉。
參考文獻:
[1]TeroOjanpera,RamjeePrasad.朱旭紅譯.寬帶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關鍵詞:韓劇,美劇,原因,思考
說到“季”這個簡單的漢字,你的第一直覺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的,喜愛美國電視劇的朋友第一時間的回答——請問《越獄》你看到第幾季了,或者我昨天剛看到《絕望的主婦》第幾季了。是的,美國的電視劇就像NBA一樣,按“季”來播出,從每年秋天到第二年初夏為一季。看著“季”這個詞如此為人熟知,可見美劇在中國的盛行。
韓劇的“來勢洶洶”也是不可小覷。翻開雜志,關于韓劇中明星主角的報道占據著娛樂版的頭版頭條,占領了大幅的版面;打開瀏覽器,“百度一下”,有關韓劇的介紹,分集劇情下載更是應接不暇;就連隨手播個電話,對方的彩鈴也是韓劇的主題曲、插曲。
美劇、韓劇的流行形成了一種時髦的社會潮流,受到了中國觀眾的熱捧。那么美劇、韓劇受熱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筆者來分別作以分析。
韓劇之所以受到中國觀眾熱捧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共同性和相通性
我國和韓國同載儒家文化之脈。從春秋使其兩國就相通往來,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產生了深遠的印象。唐朝時期,儒家的主要典籍,如《周易》、《尚書》、《論語》、《春秋》等傳入朝鮮,從此儒學在朝鮮半島深根發芽,朝鮮王朝時期更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政治學說。朝鮮人在修生治學方面提倡養性修生,以德治國。“使其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乃至風俗習慣、社會風貌、無不打上儒學思想德烙印。”而更為重要的或許是,這其中還包含文化認同的某種前提,那就是中國與韓國在地理位置上都同屬于東亞地區,歷史上都曾在中華大文化背景下生活,因此在現實生活的習性、價值觀念以及精神氣質上都有著許多共同性和相通性,這就給了一個重要的交流與溝通的基礎;若兩種文化的差異越小,那么共同的意義空間就越大,彼此產生好感和認同感也就越容易。
二、韓劇能反映出韓國的本土氣息,細水長流地陳述著東方的倫理美德,對于中國觀眾似乎從韓劇中找回了那些“遺失的美好”。
韓劇反映的是韓國人的生活,體現的是韓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這種不加修飾的本土化讓中國觀眾大飽眼福。如隨意溫暖的小食店,街頭排擋繁華的鬧市區和陳舊的小街道,烤肉、大醬湯、泡菜、燒酒,與中國電視劇相比,韓劇顯然更生活化。
韓劇中講述的多是一些小人物的愛情和生活故事。而幾乎每部戲都涉及的孝敬老人、長幼有序、兄弟友愛等傳統倫理美德。種種溫暖親情,讓人羨慕,使人反省,更叫人時常感動得鼻子發酸。中國觀眾喜歡韓劇,是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尋求在這個轉型社會中日益缺失的那種溫情。
三、唯美的視聽享受
韓劇用養眼的俊男美女迷倒人,用發生故事的唯美場景吸引人,用不斷切換的婉約音樂打動人。韓劇力求帥哥靚女、詩情畫意,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鏡頭中得到了精美地呈現,給觀眾帶來秀色可餐的視覺享受。
而美劇呢,之所以受到中國觀眾熱捧原因不乏有這樣幾點:
一、看美劇成為了一種時尚。
在收看美劇的過程中還潛藏著一定的心理優勢,那就是認為看美劇意味著緊跟時尚潮流,和世界同步。
美劇的故事情節設計都更為緊湊,比較跟現在高速度的社會相符,而更重要的是美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故事,而是時尚的毒藥。
二、內容豐富,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美國電視劇選題多樣、內容豐富,各行各業的不同觀眾都能在茫茫的美劇之海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比如說,如果你對醫學行業有興趣,美劇中有《DR HOUSE》、《急癥室的故事》;如果你喜歡驚險刺激感興趣,那《越獄》是再好不過了;如果你喜歡觀看犯罪劇,那么就有《犯罪心理》、《BONES》、《CSI》;如果你喜歡輕松的生活劇、愛情劇,那就有經典的《老友記》,還有《絕望的主婦》等等。
三、情節緊湊、制作精良。
美劇的故事情節設計跌宕起伏、情節緊湊,劇中的故事牢牢地抓住觀眾的心,因為后續故事永遠觀眾想不到的,觀眾只能懸著一顆心等待劇情的進一步發展。論文大全。 美劇在視覺效果上給觀眾強有力的沖擊,可謂制作非常精良,并且連音樂的創作和片頭的制作也非常到位。
三、看美劇、學英語。
由于美劇的流行,很多人都希望通過看美劇來提高自己學習英語的興趣,通過經常看片子來保持與英語近距離的接觸,使自己的英語水平穩中有升。論文大全。
韓劇、美劇受到中國觀眾的熱捧引發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韓劇在電視屏幕中的經久不衰,美劇在互聯網上的火熱流行,超乎尋常的中國觀眾對美劇、韓劇的熱捧敲響了中國電視劇本土化創作的警鐘。曾經,我們也有《三國演義》的在臺灣地區的熱播,也有《還珠格格》的風行引起了韓國電視業界的恐慌,也有大量歷史題材的劇作在海外掀起了“中國熱”、“哈中”。論文大全。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撲面而來的今天,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無權拒絕世界性文化交流。所以我們只有取長補短,找到突破口,讓中國電視劇走出去,讓中國文化傳承下去。
首先,我們取他們之長,美劇的懸念設置、創意理念、精良制作,韓劇的唯美畫面、傳統文化氣息,這些都應成為中國電視劇創作應借鑒的長處。
其次,我們要找準突破口。第一,題材的的突破。不要單純地將電視劇劃分為歷史劇、都市劇、偶像劇、家庭劇,而觀眾喜歡看情感、看曲折性、看懸疑,如果一部戲能把這三方面考慮進去,會更吸引觀眾;第二,制作的突破。不要在制作中“表現模式化”,而應該在制作中尊重藝術規律,追求精良,年輕的一代更喜歡被高水平的技術手段所吸引;第三,電視劇創作內容的突破。應該使得電視劇內容更為豐富,更為貼近生活。
關鍵詞:切換,硬切換,軟切換,接力切換
1.越區切換的概念
• 在現代無線通信系統中,為了在有限的頻率范圍內為盡可能多的用戶終端提供服務,將系統服務的地區劃分為多個小區或扇區,在不同的小區或扇區內放置一個或多個無線基站,各個基站使用不同或相同的載頻或碼,這樣在小區之間或扇區之間進行頻率和碼的復用可以達到增加系統容量和頻譜利用率的目的。
• 工作在移動通信系統中的用戶終端經常要在使用過程中不停的移動,當從一個小區或扇區的覆蓋區域移動到另一個小區或扇區的覆蓋區域時,要求用戶終端的通信不能中斷,這個過程稱為越區切換。
注:這里的通信不中斷可以理解為可能丟失部分信息但不致影響通信。
2.硬切換
• 在早期的頻分多址(FDMA)和時分多址(TDMA)移動通信系統中采用這種越區切換方法
• 當用戶終端從一個小區或扇區切換到另一個小區或扇區時,先中斷與原基站的通信,然后再改變載波頻率與新的基站建立通信。
• 硬切換技術在其切換過程中有可能丟失信息。
• GSM網路與硬切換:在GSM系統中!基站與移動臺同時主動參與切換過程。通話期間移動臺不斷向所在小區基站報告所在區基站及相鄰基站的無線環境數據,并分析監視數據!依據接收信號載波電平或信號載干比或移動臺到基站的距離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越區信道切換。當需要切換時!移動臺向基站發出切換請求,由基站轉發給移動業務交換中心(MCS),MCS利用來自移動臺的數據報告查找空閑信道中的最佳替補信道或次最佳替補信道進行話路轉接,以完成一次越區切換。
• GSM越區切換技術的特點是GSM的切換控制在移動臺端,從而避免了移動臺端深度衰落時通信中斷、無法進行切換的缺點。 這種系統切換機制的特點是先斷后連,即先與原信道斷開!再建立與新信道的聯系(即硬切換方式)。
• 硬切換流程
3.軟切換和更軟切換
• 軟切換(Soft Hand-off)是指在導頻信道的載波頻率相同時小區之間的信道切換。在切換過程中,移動用戶與原基站和新基站都保持通信鏈路,只有當移動臺在目標基站 的小區建立穩定通信后,才斷開與原基站的聯系。屬于cdma通信息系統獨有的切換功能,可有效提高切換可靠性。
• 更軟切換(More Softer Hand-Off):在同小區(BTS)兩條不同的信號之間進行的切換,叫做更軟切換。無論軟切換還是更軟切換,都是為了實現移動服務的連續性提高用戶的主觀滿意度。
• 在WCDMA系統的無線網絡中,當移動臺(MS)處于切換區時,移動臺可以根據事先設定的門限 和不同的小區的導頻強度,選擇同時與兩個或多個服務小區發生連接。這樣,切換過程也改變為移動臺首先與原有小區和即將要切換到的小區同時連接,在繼續移動 的過程中,當原始小區的電平低于一定的門限后,再釋放與原服務小區的連接,而僅與即將進入的小區發生連接。這個過程叫做軟交換,軟交換保證了交換過程中信 息傳輸的連續性,降低了掉話的概率。
• 軟切換的優點:軟切換過程不丟失信息,不中斷通信,還可增加系統容量。
• 軟切換的缺點:其一解決了終端在相同頻率的小區或扇區間切換的問題;其二軟切換的基礎是宏分集,但在IS-95中宏分集占用了50%的下行容量,因此軟切換實現的增加系統容量被它本身所占用的系統容量所抵消。
• 軟切換流程
4.接力切換
• 接力切換適用于同步CDMA移動通信系統,是TD-S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
• 設計思想:當用戶終端從一個小區或扇區移動到另一個小區或扇區時,利用智能天線和上行同步等技術對UE的距離和方位進行定位,根據UE方位和距離信息作為切換的輔助信息,如果UE進入切換區,則RNC通知另一基站做好切換的準備,從而達到快速、可靠和高效切換的目的。這個過程就象是田徑比賽中的接力賽跑傳遞接力棒一樣,因而我們形象地稱之為接力切換。接力切換通過與智能天線和上行同步等技術有機結合,巧妙地將軟切換的高成功率和硬切換的高信道利用率綜合起來,是一種具有較好系統性能優化的切換方法。
• 優點:將軟切換的高成功率和硬切換的高信道利用率綜合到接力切換中 ,使用該方法可以在使用不同載頻的SCDMA基站之間,甚至在SCDMA系統與其他移動通信系統如GSM、IS95的基站之間實現不中斷通信、不丟失信息的越區切換。
• 接力切換流程
• 接力切換的特點:
接力切換是介于硬切換和軟切換之間的一種新的切換方法。與軟切換相比,兩者都具有較高的切換成功率、較低的掉話率以及較小的上行干擾等優點。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接力切換并不需要同時有多個基站為一個移動臺提供服務,因而克服了軟切換需要占用的信道資源較多,信令復雜導致系統負荷加重,以及增加下行鏈路干擾等缺點。與硬切換相比,兩者都具有較高的資源利用率,較為簡單的算法,以及系統相對較輕的信令負荷等優點。不同之處在于接力切換斷開原基站和與目標基站建立通信鏈路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因而克服了傳統硬切換掉話率較高、切換成功率較低的缺點。接力切換的突出優點是切換高成功率和信道高利用率。
從測量過程來看,傳統的軟切換和硬切換都是在不知道UE準確位置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需要對所有鄰小區進行測量,然后根據給定的切換算法和準則進行切換判決和目標小區的選擇。而接力切換是在精確知道UE的位置下進行切換測量的。因此,一般情況下它沒有必要對所有鄰小區進行測量,而只需對與UE移動方向一致的靠近UE一側少數幾個小區進行測量。然后根據給定的切換算法和準則進行切換判決和目標小區的選擇,就可以實現高質量的越區切這樣,UE所需要的切換測量時間減少,測量工作量減少,切換時延也就相應的減少,所以切換掉話率隨之下降。另外,由于需要監測的相鄰小區數目減少,因而也相應地減少了UE、NODEB和RNC之間的信令交互,縮短了UE測量的時間,減輕了網絡的負荷,進而使系統性能得到優化。
結 語
1 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預防獸醫學研究生由于對本學科研究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及應用認識不充分,他們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復國內外最新研究,表現為對國內國際最新研究進展的跟蹤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預防獸醫學研究生研究內容過分集中和單一,很難有創新和突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管理專家們指出:今后預防獸醫學研究選題應把預防獸醫領域經典的病毒學、細菌學、免疫學和病理學等基礎理論同動物實驗技術和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才能進一步擴展該領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才能最終把病原落實到易感宿主動物,把病原和構成病的易感宿主動物體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闡明病原的致病機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機理的基礎上,才能研究和開發有效的防制產品,制定恰當的防制措施,減少動物傳染病所帶來的損失。
預防獸醫學研究選題還應立足于當前我國畜牧生產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重視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動物的易感性、病原對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規律,研究病原生態學,闡明病原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機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間的相互作用,在這些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病原的變異及重組等對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響等,②這樣不僅能把新技術更好地加以運用,同時也能解決我國畜牧生產中亟待解決的預防獸醫學問題。預防獸醫學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應結合國家科技管理政策導向和我國畜牧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確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細致的研究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
2 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應作為預防獸醫學研究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
自20世紀以來,生命科學領域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進步,分子生物學在預防獸醫學的病原學、免疫學和疫病預防與控制學研究等方面都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預防獸醫學分子生物學形成和發展以及與預防獸醫學其它學科如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在整個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預防獸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發展對其它學科特別是分子生物學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為預防獸醫學在分子水平闡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發病規律、致病機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進行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論和方法。③因此,作為預防獸醫學的研究生,廣泛學習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對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寬其研究領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預防獸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中,應開設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同時應將其與其他課程密切聯系起來。
3 教師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師,不單單是研究生的導師,它還包括了不直接承擔指導研究生研究任務只從事研究生課程教學的教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學和指導,教師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責任,國內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導師作為主導指導研究生在其他教師的課堂或實踐教學下,完成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在導師指導下獨立選題或完成導師承擔的課題,不管是獨立自主選題還是完成導師的研究課題,都需要研究生以課題為載體,完成課題的理論或實驗研究,發表相應的研究論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雖然是一個非常復雜而且漫長的過程,但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和培養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長期學習和訓練中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基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獲得和不斷提高的。從總體上講,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教學令人堪憂、導師指導不盡人意、學生素質下降和學位論文質量控制不嚴等,嚴重影響了教師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國家教育資源的緊缺、教育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響,研究生教育從精品化向大眾化方向發展,學生素質難免良莠不齊,再加上學校對教師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師和研究生都沒有充分重視自己的職責,教師沒有嚴把教學質量關和研究生論文質量,學生停留于應付論文,甚至出現大量的論文抄襲現象等,同時研究生和教師的自身素質亟待提高。與國內教師比較,國外教師在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們在研究生生源上嚴格把關,研究生入學后,在課程教學和導師指導上充分發揮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過不斷探索和完善導師指導方式,促進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④在預防獸醫學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要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獸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不斷加強對預防獸醫學研究生動手能力和接觸生產實踐環節的培養,在實踐中積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
4 實驗室是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必要的硬件支撐
隨著規模化養殖的發展,疫病的群防群治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對經濟動物來說,預防獸醫學對經濟動物養殖業的發展更是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獸醫學實驗室特別是預防獸醫學實驗室是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院校培養獸醫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從事獸醫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人才的基礎。⑤加強預防獸醫學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是實現“預防為主”動物疫病防控方針的基礎。預防獸醫學實驗室應合理規劃布局,將實驗室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比如準備室、病毒室、細菌室、血清學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培養室以及學生教室等功能間。只有實驗室功能分區恰當,合理布局,按標準配置實驗儀器,這樣才能為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綜述所述,通過對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方向、課程設置中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預防獸醫學研究中的作用、教師在培養研究生中的作用和預防獸醫學實驗室建設等軟、硬件方面進行的分析,闡明了這些因素對預防獸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影響和其重要作用,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專業型預防獸醫研究人才提出如下建議:準確把握預防獸醫學研究生培養方向,并為研究生研究課題的完成提供良好的實驗條件,導師作為主導,充分發揮其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預防獸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注釋
①②陳越,于振良,杜生明.預防獸醫學資助格局及未來研究方向的探討[J].中國基礎科學:58-61.
③ 景志忠,才學鵬,陳娟.預防獸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概況[J].動物醫學進展,2002.23(4):10-13.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稱評審;改進措施;激勵作用
1前言
透過實際調查發現,現階段我國的許多高職院校,都是經過以往中職技術學校合并或是升級改造形成的,因此涉及內部的師資團隊難免會出現學歷不高、知識結構過于陳舊落后、創新潛能和實踐應用技能低下等消極狀況。為了更加有效地應對上述問題,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激發高職各類專業教師繼續學習深造的積極主動性意識,同時吸納更多復合型人才。而目前最為關鍵的任務,便是探討如何有效地在現有文件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改進傳統的師資評審機制,才能有效地發揮對高職院校工作的激勵效用。
2高職院校師資職稱評審工作上長期遺留的弊端
2.1評審與聘任無后續監管,職稱評審趨向利益化
一直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的職稱級別都和其工作報酬有著直接性的關聯,也就是說,一些職稱級別較高的教師,往往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無考核條件就收到聘任通知,獲得更多數量的經濟報酬。產生這類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職院校還未曾提供整套嚴格的監管與考核模式,基本上就是延續向上而無法向下、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的教師職稱評審機制。
2.2盲目專注于數量而輕視質量
如今的高職院校師資職稱評審工作,同等條件下,仍然偏重于科研成果方面,學校內部的績效考評不完善就會形成不良導向——即過分關注數量而忽視質量的錯誤理念。由于缺乏專業評審機構,由學校內部聘請專家庫專家,評審環節缺乏經驗引導,使得部分高職院校在自主開展評審時選擇將教師科研水平的判定權完全一對一下放評委,在評審委員會開評階段又無具體到文章內容的評價標準,使得教師文章質量好壞可能僅由評委一人決定,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交叉評審,人數一多可能僅用級別來判定打分。尤其是高職院校教師發高級別的期刊困難的前提下,而部分高職教師為了盡快處理好職稱評審中相關的任務,容易出現不良行為,完全為評職稱而做科研、發論文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整體學術水平將持續下降。
3進行職稱評審工作改進來發揮對高職院校應有激勵作用的措施
3.1完善評審后跟蹤考核機制
想要切實強化高職院校師資職稱評審改進實效,選擇建立起健全化的專業技能崗位招聘體制,進一步將以往人員崗位和工資待遇上下波動的隱患消除。制定評審后跟蹤考核機制需要在實施憑借技能、工作績效為核心的認證機制基礎上繼續完善,既要改進已有的教師崗位招聘機制、職稱評審運行機制,完善評審和監管環節,又要嚴格遵守對應的法律法規。這樣一來,教師職稱評審工作整個過程形成閉環,不僅是工作人員竭盡全力凸顯技能、工作績效的主導地位,對評審通過的教師也是一種鼓勵,將競爭與激勵體制的影響作用發揮到理想程度,通過人員才會持續上進,未通過人員能夠及時比照自身不足,改進。
3.2集中處理好自主評審測評細節
在正式組織高職院校自主職稱評審的工作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以最新上級文件內容作為指導依據,結合自身學校特點,在學術方面要保證及時為教師選擇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學術模式評定標準,成立綜合測評小組,可細分為學術水平認定小組、教學測評小組等等,核心職責是保證動態化地觀察記錄各類教師不同階段的品德素養、考勤結果、業績水準,同時結合每年職稱評審加快參評對象的日常考核、按期考核信息的融合進度。當年參評的測評資料收集后可聘請給高職院校以外的業內人士審核,發揮測評小組在評審期間的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基于部分評審專家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細致性地交叉審閱每篇學術成果的內容,測評小組可以在評審過程中提供測評結果給專家提供參考,對專家組采取現場報告的方式,由紀檢小組負責全面監督,評審環節透明公開。
4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現代高職院校內部師資職稱評審模式的改進方式不是一日可成一蹴而就的,一個好的激勵機制將促進良性競爭,我國高職院校教育事業勢必會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遠景。
參考文獻:
[1]何文聰.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高職院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32(31):79-86.
農業知識產權就是指在農業科技領域中公民等主體對于自身創造的成果在法律范圍內的專有權利。并且其內容以及范圍具備一定的動態變化特點,換句話來說就是會受到諸如科技更新發展、國內外的農業市場變化以及知識產權發展的實際變化而發生的相應變化。在我國目前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中最為主要的形式就是植物的新品種。因為農產品與其他類型的產品相比具有低價值以及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的特點,因此除去知識產權的一般化特點之外,同時還具備應有容易擴散、產權轉移之后的利益難預測性等農業行業自身的特點。
二、當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解析
我國對于農業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是從1993年的《專利法》予以修訂之后才有所提及,直到1997年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頒布之后,才算是真正涉及了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這一方面,并陸續頒布了《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復審委員會審理規定》等相關的法律規范,并以此為基礎解決了一些農業知識產權的侵權事件。雖然我國在有關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規范體系等不斷完善,并取得了相應的發展成果。但起步時間以及底蘊較薄等因素的限制,在這方面依然還是存在如下的問題:
1.法律法規方面依然存在著可行性較低的問題
即便目前我國有關農業知識產權的法律規范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但是這些法規是從國家總體層面予以制定的,并不具備全部的適用性,這就導致法規自身的可行性有所降低。舉個例子,齊齊哈爾市在這方面依舊緊跟國家的腳步注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對于當地政府并沒有依照國家層面法律進行具備當地特色的改變,使得部分農業知識產權的調查以及取證變得困難重重,也就導致專利擁有者自身的合法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導致在農業創新方面的積極性受到巨大打擊,對于農業科技創新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2.針對農業知識產權的市場化建設力度不足
目前在農業知識產權的歸屬上大多數都是以職務的發明職責所在而形成的,這種在產權權能上的過分集中使得科研工作人員自身的技術性創新以及轉讓方面積極性難以被充分調動,在其落地使用上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
3.在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這種意識的缺失在科研人員、基層農民以及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身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體現。對于科研人員自身來說,普遍重視論文、輕專利的獎懲制度,將其研發的新興技術通過論文予以表達,完全不重視自身科研成果的保護。對于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基層農民來說,對于一些侵犯農業技術專利的現象沒有形成任何的關注,讓其肆無忌憚地發展。
三、我國實行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措施
1.農業知識產權意識的大力宣傳
想要做到農業知識產權的完美保護,就需要先從意識的樹立入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媒體進行有關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有效宣傳,借此讓各個階層,特別是與之相關的科研單位以及企業逐步對農業知識產權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以及我國農業行業自身國際競爭實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形成一個完整全面的認知。除此之外,需要針對與之相關的科研單位、企業、教育單位以及基層民眾等諸多群體在實際需求上的差異,建立一個層次豐富并且具備立體化特征的農業知識產權教育體系,在提升相關科研人員行政管理人員農業知識產權的申請以及保護意識的同時,也讓基層的農民了解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可以帶來的諸多利益。
2.相關法律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
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自然無法離開法律規范的幫助。基于此,先要在原有的諸如《中國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國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等法律的基礎之上,將有關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予以完善,為今后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除此之外,執法部門的必須要做到嚴格執法,針對一切侵犯農業知識產權的行為在法律的基礎上予以嚴懲,將法律的權威性予以樹立,借此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氛圍予以凈化。同時國家可以支持一些與農業知識產權相關的社會組織的建立,并通過其自身調查以及訴訟等功能的充分發揮,將一些優質服務提供給農業知識產權的擁有者,借此為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發揮相應的輔助作用。除此之外,在管理機制方面的建設力度也需要逐漸加強,國家層面需要由上至下地建立一個完整且規范的農業知識產權管理機制,在這其中將科研人員自身的職務內的科研成果以及職務外的科研成果界限予以清除劃分,并以此作為基礎將科研經費以及科技成果帶來的利益劃分原則予以確定,實現全面激發科研人員自身的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性,同時又通過制度的管理將一些交流環節中的無謂的產權流失現象予以減少甚至于消滅。
3.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市場化建設力度的不斷提升
對于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還需要通過與其相關的市場化建設來實現。這里的市場化建設可以從如下的幾個方面考慮:第一,建立農業知識產權的市場交易機制并予以不斷的完善,以此來加快農業知識產權的流動,并最終實現一個以面向市場為特點的,以企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市場運行機制的建立。第二,針對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諸如評估、監管、咨詢、風險保障等等輔助或者是服務行業進行不斷的完善,借以實現農業知識產權轉化效率的不斷提升。并最終達到農業知識產權的市場化發展,以此來加快農業科技的創新速度及其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