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增值稅會計

增值稅會計

時間:2022-02-25 06:26: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增值稅會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增值稅會計

第1篇

(一)采購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

1.國內采購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國內采購的固定資產,按照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如果購進固定資產涉及支付運輸費用時,運輸費用按照7%的扣除率計算增值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按照專用發票上記載的應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的金額,借記“固定資產”等科目,按照應付或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銀行存款”、“長期應付款”等科目。若購入固定資產后又發生退貨的,則作相反的會計處理。

[例1]大華公司購入生產用設備一臺,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價款300000元,增值稅51000元,支付運輸費20000元。已取得增值稅合法抵扣憑證,款項均以銀行存款支付。

借:固定資產3186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52400

貸:銀行存款371000

2.進口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進口固定資產,按照從海關取得的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上注明的增值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固定資產”、“工程物資”等科目,按照應付或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銀行存款”、“長期應付款”等科目。

(二)接受捐贈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按照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按照確認的固定資產價值(已扣除增值稅),借記“固定資產”、“工程物資”等科目;如果捐出方代為支付了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則按照增值稅進項稅額與固定資產價值的合計數,貸記“營業外收入”等科目。

[例2]長城公司接受捐贈新固定資產一臺,發票價格為200000元,增值稅34000元,支付運輸費1000元。增值稅由長城公司支付,各項合法憑證均已取得,款項以銀行存款支付。

借:固定資產20093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4070

貸:營業外收入234000

銀行存款1000

(三)接受投資的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接受投資的固定資產,按照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按照確認的固定資產價值,借記“固定資產”、“工程物資”等科目,按照增值稅與固定資產價值的合計數,貸記“實收資本”等科目。

[例3]黃河公司接受長江公司投資的新設備一臺,發票價格為100000元,增值稅17000元,支付運輸費1000元。增值稅由黃河公司支付,各項合法憑證均已取得,款項以銀行存款支付。

借:固定資產10093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070

貸:實收資本117000

銀行存款1000

(四)自行建造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采購工程物資用于自制固定資產的增值稅進項稅款并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業務,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工程物資”科目,按照應付或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應付賬款”、“銀行存款”等科目;工程領用物資、原材料,借記“在建工程”,貸記“工程物資”、“原材料”科目;工程交付使用時,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科目。

[例4]A企業自行建造一大型器械,為工程購入各種專用物資200000元,支付增值稅34000元,專用物資與當期全部用于機器設備類工程建設,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

(1)購入工程物資時

借:工程物資2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4000

貸:銀行存款234000

(2)領用工程物資和原材料時

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200000

貸:工程物資200000

消費型增值稅主要是對新增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影響較大。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短期可為企業減負、增加企業投資積極性,長期可以刺激投資,提振內需,促進企業技術更新改造,配合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

二、國家關于新增固定資產會計處理的相關規定

財稅[2008]170號第一條規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包括接受捐贈、實物投資)或者自制(包括改擴建、安裝)固定資產發生的進項稅額,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憑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和運輸費用結算單據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其進項稅額應當記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也就是說,在稅法上允許扣除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的只限定于一般納稅人,而且該一般納稅人自從2009年1月1日(含1月1日)發生以下業務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可以進行全額抵扣:1、一般納稅人購進的新固定資產;2、一般納稅人接受捐贈或實物投資的固定資產;3、一般納稅人自制(包括改擴建、安裝)的固定資產;4、以上發生三項業務的運輸費用所允許扣除的進項稅額。

參考文獻:

[1]王玉娟,淺議增值稅轉型后固定資產會計處理,《西部財會》.2009年第2期.

[2]范紅梅,增值稅轉型對會計的影響,《科學教育家》.2009年第7期.

第2篇

關鍵詞:增值稅;會計處理;變化

一、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的新變化

1.“應繳稅費”二級科目的設置變化及相互關系

根據我國圍繞“營改增”政策制定的重要規定,即《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財會〔2016〕22號),對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所涉及的增值稅業務辦理時需要填入的相關增值稅科目有了新的要求,比如按照新規定在“應繳稅費”科目下應該由應繳增值稅、預繳增值稅、未繳增值稅、待認證稅額、待抵扣稅額、待轉銷稅額、簡易計稅、留抵稅額、轉讓金融商品應繳稅額、代扣代交增值稅等十項二級科目。與原稅政制度相比,除了“應交增值稅”和“未交增值稅”外后面8個明細科目都是此次規定新增加的。較小規模的納稅人只需要通過“應繳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的會計核算,而不設置其他專欄。一般納稅人一般采取簡易計稅法進行會計核算,不再設置其他專欄。應繳稅費相關明細科目之間具有明顯的承繼關系。一是“留抵稅額”“待抵扣稅額”“待認證稅額”這三個下屬科目一般從借方開始,接著進行相關規定條件的審查,經過審查后符合新規定中相關條件的結轉到“應繳增值稅”二級科目下屬進項稅額專欄的借方,而對于不符合相關規定條件并且尚未結轉到“應交增值稅”的下屬科目進項稅額專欄借方的情況下,“增值稅留抵稅額”“待抵扣進項稅額”“待認證進項稅額”三個明細科目都有可能存在到期后仍存有借方余額的情況。二是“待轉銷項稅額”的明細科目的初始計量由貸方開始,在符合相關規定的情況下應該結轉到“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的“銷項稅額”專欄的貸方,而在不符合相關規定并且沒有接到轉“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銷項稅額”專欄貸方的情況下,“待轉銷項稅額明細科目在到期后可能存在貸方余額的情況。三是明細科目的初始計量主要由借方開始,到了月末應該結轉到“未交增值稅”明細科目的借方(房地產企業往往會進行增值稅預交,因此除外),在進行結轉后“預繳增值稅”明細科目通常會沒有剩余。除此以外,簡易計稅、代扣代交增值稅、轉讓金融商品稅這三個下屬科目與其他明細科目并沒有存在明顯的承繼關系。在這其中“簡易計稅”主要包括增值稅計提、扣減、預交、繳納等業務;轉讓金融商品稅主要包括貸方轉讓金融商品稅數額,借方實際繳納金額和結轉損失結轉到下月的數額,而轉讓金融商品的損失則從后期轉讓收益的應繳稅額中扣除;“代扣代繳增值稅”主要由貸方反映部分在境內還尚未建立起經營機構的境外單位購進的某些商品或者個人在境外的相關應稅行為,而借方則充分反映了這部分單位或者個人在應稅過程中實際繳納的代扣代交增值稅。由這些承繼關系可以明顯看出“預繳增值稅”下屬科目到時間節點后沒有剩余;“待抵扣稅額”、“待認證稅額”和“增值稅稅額”這三個二級科目如果到了時間節點后其賬目還存在剩余,則在借方;“待轉銷項稅額”下屬科目如果到了時間節點后賬目仍有剩余,那么其余額應該在貸方;“簡易計稅”和“代扣代交增值稅”這兩個下屬科目在到達時間節點后有可能存在貸方剩余的情況;“轉讓金融商品應交增值稅”下屬科目在時間節點后有可能出現貸方或者借方剩余,但是到了年底結算時應當不存在剩余;“未繳增值稅”下屬科目等到事件結束后可能存在借方或者貸方剩余。

2.“應繳稅費――應交增值稅”三級科目的設置變化

按照《處理規定》所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除了在應繳稅費需要設置十項二級科目外,在應交增值稅這二級科目下還要設置十個三級科目,分別是進項稅額、銷項稅額抵減、已交稅金、轉出多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減免稅款、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與之前稅政制度相比并無變化,一般納稅人采用傳統的計稅辦法就可以對因為納稅人而產生的當期計提、扣減、結余業務進行相關稅務核算。

3.“營業稅金及附加”科目名稱以及其核算范圍的調整

在《處理規定》中,將會計科目由原來的“營業稅金及附加”改為“稅金及附加”以防止產生歧義,而與之對應的利潤表中的相關項目名稱也由“營業稅金及附加”正式更名為“稅金及附加”。除此以外,稅金及附加這一科目所涉及的核算內容及范圍也發生了變化,除了企業按照規定將生產經營活動中所涉及的資源稅、教育附加稅、消費稅等仍然計入“稅金及附加”科目中外,原來計入“管理費用”科目的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和印花稅也一并計入“稅金及附加”科目中。

4.財務報表的列示辦法

通過對《處理規定》中對增值稅核算內容以及二級、三級科目設置的變化的相關梳理后可以發現,增值稅的相關業務不再只是資產負債表中的“應繳稅費”項目,還要根據增值稅的二級科目下的剩余金額結轉去向來間接反映資產負債表里關于“其他流動或非流動資產”“其他流動或非流動負債”以及應繳稅費中,其具體的財務報表的列示辦法如下:①對于資產負債表里“其他流動或非流動資產”欄目的相關列示內容,首先應該將應繳稅費這一科目名下的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待抵扣稅額、待認證稅額、留抵稅額等二級明細科目到期后出現的余額填入到“其他流動總資產”或“其他非流動資產”中。按照其掛賬時間,以一年為界限,一年及一年以下的填入到“其他流動資產”中;超過一年的則填入到“其他非流動資產”中。②對于資產負債表里“其他流動或非流動負債”欄目中所列示的內容,應該將“應繳稅費――待轉銷項稅額”這一二級明細科目到達時間節點后其貸方余額欄目中存在的金額剩余填入到“其他流動或非流動負債”欄目中。同樣地,根據其掛賬時間,以一年為界限,一年及一年以下的填入到“其他流動負債”項目中,超過一年的填入到“其他非流動負債”項目中。③對于資產負債表中“應繳稅費”項目所列示的內容,應該將“應繳稅費”科目下的未交增值稅、簡易計稅、轉讓金融商品增值稅、代扣代交增值稅等科目在進行審核后到期的貸方金額剩余填入到資產負債表的應繳稅費欄目中。

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相關的增值稅業務會計處理變化分析

1.取得資產或接受勞務等業務的會計處理

第一是進項稅額允許或者禁止抵扣的會計處理。納稅人一般在購買商品、不動產、無形資產、勞務成本費用或資產價值等金額應該根據購買時納稅人所擁有的已經經過認證的稅務憑證中的可抵扣稅額暫時借記到“應繳稅費――應交增值稅”這一科目中,根據除了當月已認證可抵扣增值稅額之外的尚未經過認證的可抵扣稅額借記到“應繳稅費――待認證進項稅額”科目中,按照購入相關產品商定應付金額或者實際已支付金額將其貸記到“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中。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商品退貨等情況,需要對稅務機關開具的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與常規會計分錄操作相反的分錄操作。第二是購入不動產或者正在建設中的不動產需要按照規定進行稅額抵扣的會計操作。一般依據自取得之日起兩年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第一年60%,第二年40%,第一年借記到“應繳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中,第二年借記到“應繳稅費――待抵扣進項稅額”中。第三是購買方作為增值稅扣繳義務人所產生的增值稅業務會計處理。根據新規定,如果境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尚未在境內設立經營機構,但是卻在境內發生相關納稅行為,那么需要將購買方作為義務人,境內的一般納稅人不僅需要按照資產和成本費用的會計確認要求將相關資產和成本費用根據相關規定被認證為可抵扣的稅額借記到“應繳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同時還要根據該納稅行為商定的應付金額暫時貸記到“應繳稅費――代扣代交增值稅”科目中。

2.銷售業務的會計處理

一般銷售業務的會計處理尤其注重對會計收入的確認時間和增值稅納稅義務的發生時間是否一致的確認,主要由三種情況:兩者時間一致、會計收入確認時間早于納稅義務時間、會計收入確認時間晚于納稅義務時間。這三種情況決定了企業在決定應納稅額和確認收入時將兩者借記或者貸記到不同的科目中。

3.差額征稅的會計處理

差額征稅主要是指對于特定業務所取得的價款以及價外費用進行特定項目扣除,并將其余額作為銷售額納入計稅辦法中。這些特定業務主要由:經紀服務、融資租賃業務、融資性回租業務、客運場站服務業務、旅游服務業務、房地產開發企業以扣除支付的土地價款后的余額作為銷售額計征增值稅。這些業務在進行相關會計處理時首先要按照正常情況進入納稅程序,等到這些項目取得合法增值稅扣稅憑證后再借記到“應繳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抵減)”,貸記到“主營業務成本”“存貨”“工程施工”等科目中。

4.繳納增值稅的會計處理

在實際納稅操作中,企業往往會根據自身業務等相關因素的情況不同將相關增值稅暫記到“應繳增值稅”科目或者“銀行存款”科目中。企業在進行預繳增值稅操作過程中也需要按照相關情況不同借記到“預交增值稅”科目或者“銀行存款”科目中去,然后到納稅期再將預交增值稅剩余轉入到未交增值稅科目中,借記到“未交增值稅”科目或“預交增值稅”科目。

第3篇

對比會計準則和企業所得稅法對收入的確認是存在差異,會計準則確認收入強調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而企業所得稅法對收入的確認不強調“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這一條。而對比增值稅條例和所得稅法對視同銷售的概念也是不同的,企業所得稅確認收入是參照所有權是否轉讓及實質重于形式,增值稅條例是按照貨物是否轉移和環節來征收的。也就是說,在會計核算上,如果一項銷售業務它的經濟利益不能確定是否流入企業時,在會計上是不確認收入的,只按成本結轉,而在增值稅的規定中,只要該行為是增值稅視同銷售貨物行為,即需要按計稅價格(公允價值)核算銷項稅額,如這一視同銷售行為也是所得稅視同銷售行為,則還需要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再如一項銷售業務,滿足會計確認收入條件,則會計確認銷售收入,結轉銷售成本,同時核算應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若這一視同銷售行為也是所得稅視同銷售行為,則無需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

二、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會計與稅法確認的差異分析

(一)將貨物交付其他單位或個人代銷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將貨物交付其他單位和個人代銷,在收到代銷清單時,視同銷售貨物,按規定計算繳納增值稅;該行為符合收入確認條件,在會計上委托方應確認銷售收入,同時結轉相應的成本。而該項行為也符合所得稅法確認收入規定,不需進行納稅調整。

(二)銷售代銷貨物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受托方將貨物賣出時,即發生納稅義務,按規定計算繳納增值稅;銷售代銷貨物也符合收入確認條件,受托方在銷售時是不確認收入的,而是計入“應付賬款”,在收到委托方支付的手續費時才確認收入。該項行為也符合所得稅法對收入確認的規定,不需要進行納稅調整。實行統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另一機構用于銷售的,但機構設在同一縣(市)的除外。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對兩個以上機構(不在同一縣市的除外),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給另一機構用于銷售的,應當視同銷售行為,按規定計算繳納增值稅;在會計準則規定方面,該移送行為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不確認收入;在所得稅法上的規定,因屬企業內部資產的轉移,其實質是所有權還在企業內部,不確認收入。由于會計和所得稅都不確認收入,因此不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三)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要計算繳納增值稅,從會計角度看,貨物在企業內部使用,貨物的所有權沒有發生改變,且不能帶來經濟利益流入企業,不確認收入;所21得稅也不確認收入,因此不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四)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個人消費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個人消費,要計算繳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會計準則對該行為均視同銷售,確認收入,因此不需進行納稅調整。

(五)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作為投資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用于投資,要計算繳納增值稅,依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企業所得稅和會計準則對該行為均視同銷售,確認收入,因此不需進行納稅調整。

(六)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分配給股東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投資者,需要計算繳納增值稅,該行為在會計和所得稅法規定中都視同銷售,符合收入確認規定,因此也不需進行納稅調整。

(七)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給其他單位或個人,要計算繳納增值稅;從會計準則上看,該項行為雖然貨物是流出企業,但沒有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會計上不確認收入;但所得稅法規定資產所有權一但發生轉移,需要確認收入,因為會計和所得稅法在收入確認規定有差異,該項行為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三、結束語

第4篇

【關鍵詞】增值稅;會計信息;改革;建筑行業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從發展以來已經走上了日趨完善的地步,同時伴隨著的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增強,我國的稅收體制不斷地完善,并且朝著經濟的共同體進行著自身的發展。但是中國當前的稅收制度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最嚴重的是在征稅過程中存在著很嚴重的重復征稅現象,這對于納稅人納稅的積極性和納稅人的權力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國的政府不斷地推動著稅收體制的改革,為的是讓我們國家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得到長足的進步。本文中將會對于稅收體制的這一改革對于會計信息的影響進行討論。

一、營業稅改增值稅的闡述

我國從1994年開始就實施了營業稅和增值稅的制度,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對于貨物征收增值稅,而對于勞務征收營業稅。這種稅收體制在中國二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這種征稅方式為國家的財政收入起到了很大的支持,同時對于各個企業的規范發展和合法經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是由于外貿經濟的不斷發展那些增值稅業務的納稅人在外進行勞務的采購時會面臨雙重征稅的風險,這種情況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第三方服務業的發展,同時對于社會上經濟結構的調整產生了負面影響。面對于中國正處在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關鍵時期,中國的稅制改革開始了,中國的財政部提出了多種方案進行改革,在頒布的多個管理辦法當中,對于營業稅向增值稅方面的改革做了明確的規定。并在上海開展了最開始的試點工作。

二、營業稅改增值稅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從2011年開始,上海在交通運輸業和上海的部分現代服務業當中率先開展了增值稅的改革工作。新的方案在多個方面對于稅收的稅率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從整個頒布的方案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新的改革辦法對于許多第三方服務業有了明顯的傾斜和支持,對于這部分企業的企業稅負的減輕有很大的幫助。

1.對于收入的影響

在當初征收營業稅的時候,一直都是以建筑行業的全部要價作為基本的征收稅務的依托。在稅務體制改革之后,這一現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增值稅變為了價外稅,在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工程造價中不再含有增值稅。增值稅在計算的過程當中表現了一個很明顯的特性,就是稅務的轉嫁性,稅負再通過銷售的轉移過程中從賣方手里轉移到了買方那邊,具體到這個例子當中,增值稅會轉移到建筑單位的賬面之上,運用到復雜的經濟學公式進行計算后會發現建筑業的收入將有一定比例的減少。例如對于青島市的財政收入,營業稅改增值稅對其交通運輸業的稅收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雖然青島服務業很發達,但是對于營業稅改增值稅適應的部分服務業(比如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等)投入資金尚不足,但是總量依然很大。

2.對于成本的影響

營業稅之下的成本計算并不復雜,一般為價格與稅務的合計統計值。對于計算過程當中的成本也應當進行分離。這時一部分是真正的成本,還有一部分會被視為進項的稅額。所以在改征增值稅后要進行一定發票的抵銷,但是建筑業目前的現狀是小微企業占絕大多數,如果想要在小微企業能夠獲得抵扣增值稅的發票,一般需要經過繁瑣的步驟,不是很現實,這時企業的稅負會有小幅度的提高,利潤會有一定的下降。例如在建筑行業的影響具體表現在:材料費、人工費和機械費等。以建筑材料中的地材為例,一般都是由建筑企業在項目所在地自行采購的,一般處于比較偏遠的地區,地材生產的廠家大多為小規模的納稅人,建筑企業采購地材經常不能取得發票或為了降低買價而不要發票。稅改后,要求供應商到稅務局代開專用發票,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的是3%征收率,因此建筑企業購買地材只能按3%抵扣稅款,這樣算的話,地材成本將減少2.9%。

3.對于資產價值和折舊費的影響

與以往的征稅方式不同,新的征稅方式當中新購置的設備對于進項稅額有大約17%的抵扣,設備的價值也會相應地下降,這一點在會計信息的統計中應當給予適度的考量,會對會計信息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在實際資金運轉中,固定資產資產和無形資產入賬金額的減少,使其累計折舊額和累計攤銷額也會相應的減少,由于營業利潤增加,則利潤總額增加,這樣會造成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

4.對企業納稅過程的影響

對于企業的流轉稅會造成直接的影響,企業的會計在核算稅務信息的時候,利潤的計算方面會將營業稅從整個的收入當中進行扣除。而營業稅改征為增值稅之后,相應的流轉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會計信息會有一定的變化。

三、總結

營業稅改增值稅是我國稅務體制改革的有一個重大的改革措施,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推進整個稅收體制的改革,為現行的稅收體制中存在的缺陷進行很好的補充。根本的目標是為了減少當前各個企業的征稅負擔,為了所有企業的自由平等的競爭發展創造出條件,隨著營業稅向增值稅的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由于類型的不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會計信息上有著很明顯的體現,本文中以建筑行業為例提出了營業稅改為增值稅過程當中會計信息改變的方方面面,為各個企業對于會計信息的統計和會計信息的處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李卉.我國增值稅會計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第5篇

關鍵詞:增值稅;增值稅費用;遞延進項稅額;遞延銷項稅額

一、增值稅會計的含義及其類型

(一)增值稅會計的含義

增值稅會計是在遵守現行增值稅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用財務會計的方法對增值稅涉稅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向相關使用人提供增值稅核算信息,是稅務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增值稅會計的類型

增值稅稅務會計模式與各國的增值稅法立法背景、立法程序以及會計規范方式等息息相關,目前全球增值稅會計會計模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財稅分離模式、財稅合一模式和財稅混合模式。我國現行的增值稅會計核算采取的是財稅合一的核算模式。

二、我國現行增值稅會計體系

(一)會計目標

增值稅會計是對增值稅涉稅業務的會計處理體系,它與財務會計的目標相協調,即“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更加側重于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決策有用觀”更加側重于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二)會計對象及要素

增值稅會計要對經濟事項從開始到價值的形成以及稅款的繳納這一系列的資金運動過程進行核算、反映和監督。所以,增值稅款的形成及繳納過程中的資金及資金運動就是增值稅會計的核算對象。

(三)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

我國現行的增值稅會計采取財稅合一的核算模式,具體核算原則為:以稅法為準繩,會計準則與稅法不一致的差異要進行納稅調整。一般納稅人在進行具體會計核算時,在“應交稅費”一級科目下設置“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二級科目,并在借方設“進項稅額”、“已交稅金”、“轉出未交增值稅”等專欄;在貸方設“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轉出多交增值稅”等專欄分別核算。

三、我國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存在的問題

(一)進項稅額不同處理方式產生的問題

1.相關資產的成本計量不符合歷史成本原則

根據我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的規定,一般納稅人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等合法扣稅憑證后,其進項稅額可以抵扣,會計處理時將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標明的買價計入了相關資產的成本,而隨買價一起支付的進項稅額則計入了“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導致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賬面上記載的購買資產的成本并不是其支付的全部價款,從而違背了企業會計準則中的歷史成本原則。

2.同類資產成本不可比性

對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而言,其在購進相關資產時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與取得普通發票兩種情形不同,其資產賬面價值就會不同,因此導致即使是同一企業,其同類資產的購置成本也可能不同,因而缺乏可比性。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行憑票抵扣進項稅的辦法,小規模納稅人無論是否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其進項稅額均不得抵扣,不同的計稅方式下的會計計量結果會導致不同增值稅納稅人的相關資產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二)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的差額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增值稅稅負

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會計信息應當符合配比的原則,而目前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當期銷項稅額基本上遵循了權責發生制原則,以當期的銷售額或者視同銷售的金額為依據計算確認,而增值稅進項稅額的確認則是依據企業的購貨成本而不是企業當期實際消耗成本,因而可能會導致企業當期確認的銷項稅額與當期實際抵扣的進項稅額的差額并非因銷售而實際應當承擔的稅負,也違背了財務會計的配比原則。

(三)企業的增值稅稅收負擔沒有作為費用反映在利潤表中

在我國,由于增值稅作為一種價外稅存在,因此企業增值稅稅負無法像營業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一樣反映到利潤表中,因而利潤表中的利潤是排除了增值稅稅負影響后的利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違反了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理解性。

四、我國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的改進和完善

(一)進項稅額應計入采購成本

為使納稅人資產的購置符合歷史成本的原則,企業在購進資產的環節無論是否取得增值稅合法扣稅憑證都可以做如下會計處理:按價稅合計借記“原材料、材料采購、固定資產”等科目,貸記“應付賬款、銀行存款”等。增設“遞延進項稅額”科目,若企業取得了合法扣稅憑證,且屬于法定扣稅范圍時,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貸記該科目。該科目借方則登記本期商品銷售成本中所含的進項稅額、視同銷售貨物成本中所含的進項稅額以及按稅法規定計算的當期進項稅額轉出金額。

(二)增設“增值稅費用”科目

為體現增值稅稅負,需增設“增值稅費用”一級科目,該科目。該科目借方登記本期確認的銷項稅額,貸方登記本期銷售成本所含的進項稅額,該賬戶為損益類科目,會計期末講其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從而體現會計意義上的增值稅費用。

(三)對期末納稅差異的調整

本著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完整性原則,增值稅會計核算需要記錄稅法與會計對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確認不同而形成的暫時性差異,當納稅義務已經產生而依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尚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時,需要借記“遞延銷項稅額”,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企業發生按照稅法規定需要做進項稅額轉出的經濟業務時,期末需要進行增值稅納稅調整,借記“遞延進項稅額”,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發生按照稅法規定需要視同銷售的經濟業務時,借記“增值稅費用”,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四)增值稅會計信息的披露

基于以上分析,在目前我國增值稅會計核算模式下,由于無法準確測算出企業的增值稅負,所以會計系統無法對與增值稅有關的會計信息進行詳細的披露,如果依據增值稅“費用化”的理論,以實現財稅分離,那么對增值稅明晰的披露就有了可能,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我國需要對現行增值稅會計的核算方法進行改進,制定統一的增值稅會計核算標準和增值稅會計準則,進一步規范企業增值稅會計確認、計量和披露。(作者單位: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恒泰公司)

參考文獻:

[1]郭昌榮.我國增值稅會計模式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3

[2]申志偉.建立我國增值稅會計的研究.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07

[3]章振東.增值稅會計的現狀及轉型對財務的影響.財政研究,2012,03

[4]周志彬,楊忠真.我國增值稅會計存在的問題[J].財會月刊,2012,02

第6篇

財政部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規定,分期收款銷售符合實質性融資性質的,可在銷售成立時一次確認銷售收入,且以公允價值(分期收款總額的現值或商品采用一次性付款時的售價)確認收入金額。

[例]假定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銷售一批商品給B公司,若B公司一次性付款,則需支付該商品售價8萬元(不含增值稅),由于B公司有暫時資金困難,雙方協議分3年等額付款,每年末支付3萬元,共計9萬元(不含稅)。在不考慮增值稅的情況下,按新準則確認收入的會計處理如下:

第一年

借:長期應收款 9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80000

未實現融資收益 10000

期末

借:未實現融資收益 4880①

貸:財務費用 4880

第二年

借:未實現融資收益 3348

貸:財務費用 3348

第三年

借:未實現融資收益 1772

貸:財務費用 1772

注①:采用插值法計算可得實際利率約為6.1%,按此實際利率計算的每期應確認的利息收入分別為4880元、3348元、1772元,合計10000元。計算過程如表1所示:

二、分期收款銷售增值稅會計處理

分期收款銷售增值稅的會計處理有兩種方式:一是在銷售時一次性計繳增值稅,二是按收款期分期計繳增值稅。由于會計上在銷售時即按公允價值確認了銷售收入,因此,分期計繳的部分只有利息收入應交的增值稅額。仍沿用上例,分期收款銷售及其增值稅的會計處理如下:

應確認的主營業務收入=80000(元)

銷售收入應交增值稅額=80000×17%=13600(元)

不含稅利息收入(未實現融資收益)=10000÷1.17=8547(元)

利息收入應交增值稅額=8547×17%=1453(元)

應交增值稅總額=13600+1453=15053(元)

長期應收款=80000+8547+15053=103600(元)

采用插值法計算出實際利率為5.25%,每期實際確認利息收益如表2所示:

(一)增值稅銷售時一次計繳 會計分錄如下:

(1)2007年1月1日銷售成立時,會計分錄為:

借:長期應收款 1036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80000

未實現融資收益 8547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5053

(2)2007年12月31日,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34533

未實現融資收益 4200

貸:長期應收款 34533

財務費用 4200

(3)2008年12月31日,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34533

未實現融資收益 2871

貸:長期應收款 34533

財務費用 2871

(4)2009年12月31日,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34534

未實現融資收益 1476

貸:長期應收款 34534

財務費用

1476

(二)增值稅分期計繳會計分錄如下:

(1)2007年1月1日銷售成立時,會計分錄為:

借:長期應收款 1036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80000

未實現融資收益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3600

(2)2007年12月31日,會計分錄為:

計算的應交增值稅=(4914÷1.17)×17%=714(元)

借:銀行存款 34533

未實現融資收益 4914

貸:長期應收款 34533

財務費用 4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714

(3)2008年12月31日,會計分錄為:

計算的應交增值稅=(3359÷1.17)×17%=488(元)

借:銀行存款 34533

未實現融資收益 3359

貸:長期應收款 34533

財務費用 2871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488

(4)2009年12月31日,會計分錄為:

計算的應交增值稅=(1727÷1.17)×17%=251(元)

借:銀行存款 34534

未實現融資收益 1727

貸:長期應收款 34534

財務費用 1476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51

第7篇

關鍵詞:適用稅率;簡易征收;增值稅;機器設備

隨著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全面推開,以及處置固定資產方式的多樣化和稅收征收方式的復雜化,目前一些會計類教材在銷售機器設備時涉及增值稅的會計賬務處理方面的講解較不規范,由此可能引發涉稅風險。本文擬以固定資產中機器設備的整體出售收入和報廢時的殘值收入為例,結合《企業會計準則》,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財會[2016]22號),具體闡述一般納稅人企業和小規模納稅企業在銷售生產機器設備類固定資產時涉及增值稅的會計處理。這里所指的機器設備類固定資產包括機器設備、器具、工具等固定資產。

一、一般納稅人企業銷售機器設備時涉及增值稅的會計處理

固定資產的處置,按處置情形分為整體出售固定資產和殘值出售固定資產兩種情形,根據稅法政策的規定,一般納稅人企業銷售機器設備取得收入時,涉及增值稅時有適用稅率征收和簡易征收兩類征收方式。究竟采用何種方式征收增值稅,需要考慮機器設備的用途、購置的時間點和出售的時間點,以及開具增值稅發票的類型。1.適用稅率征收方式下涉及增值稅的會計處理。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70號)規定,一般納稅人企業整體出售2009年1月1日后購入已經抵扣過進項稅額的固定資產,若固定資產使用期未滿未提足折舊,仍具有使用價值時,該固定資產的銷售確認為正常貨物的出售,應按適用稅率征收增值稅。制定此條規定,實質上是因為當初固定資產購入時的進項稅額已經被抵扣過,由此保證了增值稅扣稅鏈條的連續完整性。此外,企業將已經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進入報廢環節以殘值的形式出售,確認為貨物的出售,也應按適用稅率征收增值稅。需要指出的是,殘值出售固定資產不需要考慮原先購進或者自制固定資產的時間點以及處置固定資產的時間點。一般納稅人企業出售機器設備采用適用稅率征收方式時,應設置“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賬戶進行核算,涉及的增值稅銷項稅額記入該賬戶的貸方。2.簡易征收方式下涉及增值稅的會計處理。一般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不得抵扣且未抵扣進項稅額的固定資產按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但是要考慮銷售固定資產時開具的增值稅發票的兩種類型。對于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的情況,《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簡并增值稅征收率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57號)規定,一般納稅人自2014年7月1日以后出售2008年12月31日以前購入未被抵扣進項稅額的固定資產,如按簡易征收辦法依照3%的征收率實際減按2%征收增值稅,其中1%為減免稅款,則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這主要是因為2008年12月31日以前購進固定資產時其進項稅額尚未被認證抵扣過,造成增值稅扣稅鏈條的斷裂,該類固定資產的再次出售就不能按適用稅率納稅,只能按簡易辦法計算繳納增值稅。2014年7月1日以后可按簡易方式征收增值稅政策的固定資產還包括以下幾種:①用于特殊用途的固定資產,如用于免征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以及非增值稅應稅項目的固定資產;②特殊時期取得的固定資產,即自2012年2月1日起,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后銷售的固定資產是曾經以小規模納稅人身份購進的固定資產。

對于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情況,《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期間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90號)規定,一般納稅人若在2016年2月1日以后出售上述的按照簡易方法征收增值稅政策的固定資產,一旦放棄減稅,不享有1%的減免稅款,實際按照征收率3%繳納增值稅,就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此規定表明,自2016年2月1日后,適用簡易征收辦法的納稅人銷售生產用的固定資產,在開具銷售發票的種類上,具有更大的選擇權。根據財會[2016]22號文件的規定,一般納稅人企業出售機器設備按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時,自2016年12月3日后,不再記入“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賬戶,而應在“應交稅費”賬戶的貸方開設“簡易計稅”專欄進行核算。涉及的增值稅應納稅額記入“應交稅費——簡易計稅”賬戶的貸方,涉及的1%減免稅款金額記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賬戶的借方。3.案例分析。宏景公司為一般納稅人,公司于2016年12月28日經領導同意,將第一車間使用的機器設備F出售,出售機器設備時的款項已經收到并已經存入銀行,出售當月固定資產折舊已經計提。原先購入設備時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票,價款20000元,進項稅額3400元,預計使用年限10年,預計殘值1000元,無其他任何費用。試根據以下情況分別進行會計賬務處理:第一種情況,若設備F于2011年12月10日購入,該設備系企業冗余設備,現擬出售給該市的華美公司使用,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價款12040元,增值稅稅率17%,稅額2046.8元。第二種情況,若設備F于2006年12月10日購入,使用期滿后擬出售給該市的某回收公司,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價款800元,增值稅稅率17%,稅額136元。第三種情況,若設備F于2006年12月10日購入,使用期滿后擬整體銷售給某二手設備調劑市場,設備仍可繼續使用,開具的是增值稅普通發票,發票顯示銷售金額2101.2元。第四種情況,若設備F于2006年12月10日購入,使用期滿后擬整體出售給二手設備調劑B市場,設備仍可繼續使用,開具的是增值稅專用發票,發票顯示銷售價款2040元,增值稅額61.2元。為減少文章篇幅,下文僅僅針對銷售機器設備類固定資產取得收入時涉及的增值稅事項編制會計分錄,關于處置固定資產其他的核算不再編制會計分錄。第一種情況,按適用稅率征收增值稅。此種情形下,2011年12月購入該用于生產的設備時,其進項稅額已經認證抵扣過,出售該設備時也就產生了增值稅納稅義務,銷項稅額=12040×17%=2046.8(元)。

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記賬聯等原始憑證編制會計分錄:借:銀行存款14086.8;貸:固定資產清理——設備F1204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046.8。第二種情況,按適用稅率征收增值稅。此種情形下的殘值出售,按適用稅率17%確認增值稅銷項稅額,銷項稅額=800×17%=136(元)。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記賬聯等原始憑證編制會計分錄:借:銀行存款936;貸:固定資產清理——設備F80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6。第三種情況,按簡易征收方式征收增值稅,因為2006年12月購進機器設備時的進項稅額不符合抵扣政策而未能被抵扣。此種情形下,企業選擇開具了增值稅普通發票,表明會計處理既需要確認簡易計稅金額,還需要確認稅收減免款。確認簡易計稅的會計處理: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3%)=2101.2/(1+3%)=2040(元),按征收率征收的增值稅簡易計稅額=2040×3%=61.2(元)。取得出售機器設備的收入時,根據增值稅普通發票的記賬聯等原始憑證編制會計分錄:借:銀行存款2101.2;貸:固定資產清理——設備F2040,應交稅費——簡易計稅61.2。確認1%的稅收減免款的會計處理:稅收減免的增值稅額=2040×1%=20.40(元),記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科目的借方,在12月底進行增值稅申報時,根據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的納稅申報表,編制會計分錄: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20.40;貸:營業外收入20.40。上述會計處理說明企業實際的應納增值稅額=2040×2%=40.8(元)。第四種情況,應按簡易征收方式征收增值稅,因為2006年12月購進機器設備時的進項稅額未能被抵扣。此種情形下,企業選擇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表明企業放棄了減稅1%的稅收減免優惠,實際繳納的增值稅稅額為銷售額的3%,即應納增值稅額=2040×3%=61.2(元),記入“應交稅費——簡易計稅”科目的貸方。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記賬聯等原始憑證,編制會計分錄:借:銀行存款2101.2;貸:固定資產清理——設備F2040,應交稅費——簡易計稅61.2。

二、小規模納稅企業銷售機器設備時涉及增值稅的會計處理

1.理論分析。《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部分貨物適用增值稅低稅率和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9號)表明,小規模納稅企業出售使用過的但仍具有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時,企業只能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并且按簡易征收方式征收增值稅,即按照征收率3%實際減按2%計稅,無需考慮銷售的時間節點;如果以殘值形式出售固定資產則確認為貨物銷售,按適用稅率3%征收增值稅,也無需考慮銷售的時間節點。按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時,在會計處理方面,與一般規模納稅企業不同的是:根據財會[2016]22號文件的規定,小規模納稅企業核算增值稅應納稅額時,不通過“應交稅費——簡易計稅”賬戶進行核算,而是運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賬戶進行核算,這是在會計核算中要注意區分的。

2.案例分析。光明公司為小規模納稅人,公司于2016年12月31日經領導同意,將生產車間使用的機器設備M出售,出售機器設備時的款項已經收到并存入銀行,出售當月固定資產折舊已經計提。設備購入時取得了增值稅普通發票,設備原值20000元,預計使用年限10年。試根據以下情況,僅僅針對企業取得機器設備收入時,進行小規模納稅企業關于應納增值稅的會計賬務處理。第一種情況,若設備M于2010年12月10日購入,整體出售給二手設備調劑市場,設備仍可繼續使用,開具的增值稅普通發票顯示銷售金額2101.2元。第二種情況,若設備M于2006年12月10日購入,使用期滿后以殘值出售給該市的甲回收公司,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顯示銷售金額824元。第一種情況,按簡易征收方式征收增值稅:此種情形下,小規模納稅企業取得機器設備的含稅銷售收入時,計算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3%)=2101.2/(1+3%)=2040(元),應納增值稅=2040×3%=61.2(元)。在取得處置機器設備的銷售收入時,根據增值稅普通發票的記賬聯等,編制會計分錄:借:銀行存款2101.2;貸:固定資產清理——設備M204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61.2。在當月底進行增值稅申報時,根據簡易辦法征收增值稅的納稅申報表,享受稅收優惠的增值稅額=2040×1%=20.4(元),確認1%的稅收減免款時編制會計分錄: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20.4;貸:營業外收入20.4。上述的會計處理說明,企業實際的應納增值稅額=2040×2%=61.2-20.4=40.8(元),其會計處理與上一個案例中的第三種情況類似。由此可見,從2014年7月1日以后,采用簡易征收方式時,小規模納稅企業和一般規模納稅企業處置使用過的機器設備實現了征收率的統一,只是會計處理時運用的賬戶不同。第二種情況,按適用稅率方式征收增值稅:此種情形下,小規模納稅企業取得機器設備的殘值收入時,按征收率3%征收計算應納增值稅。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3%)=824/(1+3%)=800(元),應納增值稅=800×3%=24(元)。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記賬聯等原始憑證,取得殘值收入時應繳納增值稅,編制會計分錄:借:銀行存款824;貸:固定資產清理——設備M80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24。

參考文獻: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研究中心.中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2016-03-24.

第8篇

【關鍵詞】存貨盤虧 增值稅影響 進項稅額轉出金額計算 會計處理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7-0245-02

為保證財產安全及賬實相符,企業應當在一定時期對企業的財產進行清查盤點,檢查賬簿記錄數額是否與實際相符。清查的結果,一是賬實相符,二是實存數大于賬存數即盤盈,三是實存數小于賬存數即盤虧三種情況。前兩種情況對增值稅不產生影響,第三種情況對增值稅將產生影響。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又怎樣進行會計處理呢?本文就這兩個問題進行闡述。

一、關于企業存貨盤虧的增值稅會計處理

在以往的大中專學校會計教材中,對企業存貨的盤虧,批準前的會計處理為: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會計科目,貸記“存貨”類會計科目和“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會計科目。

從以往的會計處理可看出,無論原因導致存貨的盤虧或毀損,只要在此之前計入增值稅進項稅額作了抵扣的,一律從進項稅額轉出,不予抵扣。這一會計處理,符合當時增值稅法的規定。但從2009年1月1日起,執行新的增值稅法,上述會計處理就不適宜了,應按新增值稅法的規定,修改上述會計處理。

對企業存貨的盤虧或毀損,在企業有一套審批程序,需經領導批準才能進行有關資產的報廢、盤虧或毀損的會計處理。因此,在批準處理之前,財務上只是如實反映企業存減少,將賬面余額調整到與實存數相符,其已計入進項稅額扣抵了的增值稅是否應作進項稅額轉出?需要查明存貨盤虧或毀損原因,看增值稅法對此的規定。

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下列項目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1)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征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

(2)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

(3)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

(4)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納稅人自用消費品;

(5)本條第(1)項至第(4)項規定的貨物的運輸費用和銷售免稅貨物的運輸費用。

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規定:條例第十條

(2)項所稱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從上述增值稅法規定可知,因“管理不善”造成損失,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如果存貨的損失不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是可以抵扣的,不作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基于此,對企業存貨的盤虧或毀損,批準處理之前的會計處理應如實反映存貨減少,僅將其賬面余額調整到與實際相符,不作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應作會計處理為: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會計科目,貸記“存貨”類會計科目。批準后的會計處理,要根據存貨盤虧損毀的原因,結合現行增值稅法規定分別處理:

如果是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的“正常”損失,此種情況按增值稅法規定,其進項稅額允許抵扣,不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其會計處理為:借記“營業外支出”會計科目, 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會計科目。

如果是因管理不善導致存貨“非正常”損失,此種情況按增值稅法規定,其進項稅額不允許抵扣,應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其會計處理為:借記“營業外支出”會計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會計科目和“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會計科目。

如果是應由相關責任人賠償的存貨損失,按增值稅法規定,其進項稅額也不允許抵扣,應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即責任人既要賠償存貨的價值,又要賠償增值稅款。其會計處理為:借記“其他應收款――××責任人”會計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會計科目和“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會計科目。

如此會計處理,改變了大中專學校會計教材中傳統的會計處理方法,非常符合增值稅法規定和企業的實際。

二、關于存貨盤虧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金額的計算問題

前面闡述了已抵扣的增值稅進項額是否轉出,及其會計處理,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是:增值稅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金額應怎樣計算?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可知:一是看盤虧損毀的是什么貨物,企業中涉及到增值稅的貨物有外購的原材料、周轉材料和外購免稅農產品,有自制的半成品和產品,有使用過的固定資產(注:2009年1月1日以后購入)。二是看該貨物的成本構成,是指已抵扣了進項稅額的買價和運輸費用。因不同的貨物及其不同的成本構成不同,其轉出的增值稅進項稅額計算方法不同。

1、如果是沒有運輸費用的外購工業品盤虧或損毀,其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的金額=盤虧存貨成本×增值稅適用稅率

2、如果是沒有運輸費用的外購免稅農產品盤虧或損毀,其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的金額=盤虧存貨成本÷(1-13%)×13%

3、如果是外購貨物成本中有已抵扣過的運輸費,應將貨物買價與運輸費分解開,分別計算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金額。貨物買價應轉出的進項稅額按上述兩種種情況進行計算。運輸費用的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金額應分別情況進行計算:

如果是鐵路運輸費用,其進項稅額轉出的金額=運輸費用÷(1-7%)×7%

如果是公路、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費用,其進項稅額轉出的金額=運輸費用×11%

4、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應將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原材料成本分離出來,計算進項稅額轉出金額。

產成品(半成品)損失應轉出的進項稅額=產成品(半成品)損失金額×物耗率×綜合扣除率

其中:

物耗率=(產成品成本-人工費-折舊費)÷產成品成本×100%

綜合扣除率=(∑原材料成本×增值稅稅率或征收率)÷∑原材料成本×100%

5、如果是2009年1月1日以后購入的機器設備,已抵扣了增值稅進項稅額,其進項稅額轉出的金額=(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增值稅適用稅率

參考文獻:

[1]2009《增值稅暫行條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第9篇

關鍵詞:增值稅;視同銷售;會計處理;銷項稅額

中圖分類號:F235.9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月7日

一、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相關規定

筆者認為,視同銷售本身不是一種銷售,但是在繳納稅款時需要按照稅法上的規定按照正常銷售進行納稅,也就是說視同銷售是稅務上的概念而不是會計上的概念。《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視同銷售行為需要繳納增值稅主要是從以下兩方面原因考慮:一是由于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產生增值額,應繳納增值稅,避免企業逃稅漏稅行為發生;二是避免增值稅抵扣鏈條的斷裂,保證及時足額的繳納稅款。

《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列舉了八種視同銷售行為:

(一)將貨物交付給其他單位或個人代銷;

(二)銷售代銷貨物;

(三)設有兩個以上機構并實行統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其他機構(不在同一縣、市)用于銷售;

(四)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

(五)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個人消費;

(六)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體工商戶;

(七)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投資者;

(八)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給其他單位或個人。

這八種視同銷售行為其中前兩項針對的是代銷業務來說的,與稅務和會計均相關聯的是委托方和受托方的相關處理;第三條涉及的是不同機構間移送的會計處理;后面五條基本相似,但是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和集體福利、個人消費時只能是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不能是外購的貨物,如果外購的貨物用于第四條和第五條時,其已繳納的增值稅款需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二、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的會計處理

(一)將貨物交付給其他單位或個人代銷。委托代銷可以使企業在現有銷售能力下實現銷量的擴大,是企業擴大銷量的一項舉措,是委托其他單位代銷商品的一種銷售方式。其會計處理根據代銷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視同買斷方式下的交付他人代銷的會計處理。視同買斷是指由委托方和受托方簽訂協議,委托方按照協議價收取貨款,實際售價由受托方自定,售價與協議價之間的差額歸受托方所有。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如果委托方不承擔任何風險,在交付給其他單位或個人代銷時符合收入確認的條件,確認收入;如果委托方承擔退貨或損失風險,委托方在收到代銷清單時符合收入確認的條件,確認收入。受托方按照自己銷售時的實際售價確認收入。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視同買斷方式下委托方和受托方均需要繳納增值稅。

例1:海天制衣廠委托天天服裝店銷售成衣100套,協議價(不含稅)200元/件,成本150元/件。按照代銷協議,天天服裝店可以將未售出的成衣退回。天天服裝店實際售價(不含稅)250/件。當月衣服全部售完,向海天制衣廠開具了代銷清單。

海天制衣廠的會計處理:

(1)交付商品:

借:發出商品 15000

貸:庫存商品 15000

(2)收到代銷清單及貨款:

借:銀行存款 234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2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15000

貸:發出商品 15000

天天服裝店的會計處理:

(1)收到商品:

借:受托代銷商品 20000

貸:受托代銷商品款 20000

(2)實際銷售商品時:

借:銀行存款 29250

貸:主營業務收入 25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4250

借:主營業務成本 20000

貸:受托代銷商品 20000

借:受托代銷商品款 20000

貸:應付賬款――海天制衣廠 20000

(3)支付貨款:

借:應付賬款――海天制衣廠 2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400

貸:銀行存款 23400

2、以支付手續費方式的委托代銷。委托方的會計處理為:(1)發出代銷商品時,借記“發出商品或委托代銷商品”,貸記“庫存商品”;(2)收到代銷清單時,借記“應收賬款”,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同時需要結轉成本;(3)收到手續費結算發票時,借記“銷售費用”,貸記“應收賬款”;(4)收到代銷貨款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應收賬款”。

(二)銷售代銷貨物。銷售代銷貨物與將貨物交付給其他單位或個人代銷需要相關聯的考慮,因交付他人代銷分視同買斷和支付手續費兩種方式,故在考慮銷售代銷貨物時也需要按照這兩種方式進行考慮,以保證增值稅能夠合理的抵扣。對于視同買斷方式下受托方的會計處理,在例1中已經進行闡述;在支付手續費方式時,受托方按照實際售價計算銷項稅額,取得委托方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作為進項稅額進行抵扣,并且受托方收取的代銷手續費,應按照營業稅“服務業”稅目5%的稅率繳納營業稅。

(三)設有兩個以上機構并實行統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其他機構(不在同一縣、市)用于銷售貨物,移送需要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調出方記增值稅銷項稅額,調入方記增值稅進項稅額。

移送貨物的一方:

借:應收賬款――內部應收款

貸:庫存商品(主營業務收入)等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接受貨物的一方:

借:庫存商品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

如果兩個機構之間的生產經營成本和銷售是分別核算的話,移送貨物的一方符合會計上收入確認的條件,可以確認為主營業務收入;如果兩個機構之間未分別核算的話,移送貨物的一方不符合收入確認的條件,移送的貨物只能做庫存商品減少處理。

(四)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貨物的所有權還是屬于企業,并沒有發生改變,而且貨物并沒有流出企業,該項企業內部的移動并沒有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故不符合會計上收入確認的原則,會計上不做銷售處理,而是按照成本進行結轉。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在稅務上屬于視同銷售,應該按照視同銷售的價格,也就是公允價值計算增值稅。

例2:某企業2012年10月份為某工程項目領用本企業生產的產品40件,該產品成本每件4,000元,每件銷售價格(不含稅)5,000元。

借:在建工程 194000

貸:庫存商品 16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000(5000×40×17%)

(五)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個人消費。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和個人消費兩者之間的會計處理是不相同的。

1、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集體福利時,其貨物實際上是在企業內部領用,是資產所屬形態的改變,但是所有權并沒有發生改變,故在會計上不能確認為收入的實現,但是在稅務上是屬于視同銷售,需要按照公允價值計算繳納增值稅。該項內部轉移的會計分錄為:借記“應付職工薪酬”,貸記“庫存商品”、“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個人消費時,企業是將自產的產品作為非貨幣利發放給職工,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符合會計上收入確認的原則,故應借記“應付職工薪酬”,按照公允價值貸記“主營業務收入”、并按照公允價值計算并計提“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六)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體工商戶。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進行投資時,其屬于一種資產的所有權換取另一種資產的所有權,相當于該資產的轉出給企業帶來了經濟利益的流入,符合會計上收入確認的原則,應該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收入的實現,其會計分錄為:借記“長期股權投資”,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將購進的貨物進行投資時,相當于企業外部的貨物換取外部的資產,沒有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故不符合會計上收入確認的原則,其會計分錄為:借記“長期股權投資”,貸記“原材料”、“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七)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投資者。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投資者,實質上和企業以貨幣形式支付給企業股利相似,其結果導致的是企業的負債的減少,也相當于給企業帶來了經濟利益,故符合會計上收入確認的原則,其會計分錄為:

借:應付股利或應付利潤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八)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給其他單位或個人。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給其他單位或個人,雖然導致企業貨物的所有權的改變,但是并沒有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或者是負債的減少,故不符合會計上收入確認的原則,不能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其會計處理為:借記“營業外支出”等,貸記“庫存商品”等、“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以上就是筆者對增值稅視同銷售的八種情況的看法,總的來說這八種情況都需要按照公允價值計算繳納增值稅,但是會計上的處理則需要看是否符合收入確認的條件來判斷是否能確認為主營業務收入。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S].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第10篇

增值稅納稅人根據其經營規模及會計核算是否健全,劃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根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申請認定辦法》(國稅發[1994]59號)的規定:一般納稅人是指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超過財政部規定的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的企業和企業性單位。下列納稅人不屬于一般納稅人:(1)年應稅銷售額未超過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的企業;(2)個人;(3)非企業性單位;(4)不經常發生增值稅應稅行為的企業。根據《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征收管理辦法》(國稅發[1994]116號)的規定:小規模納稅人是指年銷售額在規定標準以下,并且會計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規定報送有關稅務資料的增值稅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的認定標準是:(1)從事貨物生產或提供應稅勞務的納稅人,以及以從事貨物生產或提供應稅勞務為主、并兼營貨物批發或零售的納稅人,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下的;(2)從事貨物批發或零售的納稅人,年應稅銷售額在180萬元以下的;(3)年應稅銷售額超過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的個人、非企業性單位,不經常發生應稅行為的企業,視同小規模納稅人納稅。但是,年應稅銷售額未超過標準的小規模企業(未超過標準的企業和企業性單位),賬簿健全,能準確核算并提供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并能按規定報送有關稅務資料的,經企業申請,稅務部門可將其認定為一般納稅人。因此,無論事業單位的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有多大,會計核算多么健全,其非企業單位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而只能被認定為小規模納稅人

二、事業單位購銷貨物的會計處理

《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事業單位購入材料,應以購價、運雜費作為材料入賬價格。事業單位購人的自用材料,按實際支付的含稅價格計算。事業單位購人的非自用材料,按《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的,其購進材料應按實際支付的含稅價格計算;按《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屬于一般納稅人的,其購進的材料按不含稅價格計算。《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同時還規定:事業單位收到款項或取得收入時,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科目,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的事業單位,按實際收到的價款,貸記“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科目;屬于一般納稅人的事業單位,按實際收到的價款扣除增值稅銷項稅額,貸記“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科目,按計算出的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科目。

但在實際工作中,事業單位購進的材料,很難劃分清楚是自用的還是非自用的;且作為小規模納稅人的事業單位,取得收入的會計處理與《關于增值稅會計處理的規定》不一致,容易產生誤解。筆者建議,既然事業單位只能被認定為小規模納稅人,那么其購買材料的入賬價值就只能是包括增值稅的含稅價格。事業單位購入材料并已驗收入庫的,按照采購材料實際支付的含稅價格,借記“材料”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這樣不需要劃分購進的材料是自用的,還是非自用的,從而可以簡化核算工作。同時,借鑒小規模納稅企業的會計處理,事業單位銷售商品或提供應稅勞務,應按實現的事業收入或經營收入以及按規定收取的增值稅額,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等科目,按規定收取的增值稅額,貸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科目,按實現的事業收入或經營收入,貸記“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科目。這樣,既可以避免誤解,又能夠準確地反映事業單位實現的事業收入或經營收入以及應交增值稅的實際情況。

三、事業單位對外投出材料的會計處理

《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屬于一般納稅人的事業單位向其他單位投出材料,按合同協議確定的價值,借記“對外投資”科目,按材料賬面價值(不含增值稅),貸記“材料”、“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科目。按合同協議確定的價值扣除材料賬面價值與應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的差額,借記或貸記“事業基金――投資基金”科目;同時按材料的賬面價值借記“事業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貸記“事業基金――投資基金”科目。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的事業單位對外投出材料,按合同協議確定的價值,借記“對外投資”科目,按材料賬面價值(含稅)貸記“材料”科目。按合同協議確定的價值與材料賬面價值的差額,借記或貸記“事業基金――投資基金”科目;同時,按材料賬面價值,借記“事業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貸記“事業基金――投資基金”科目。

上述核算方法存在以下問題:(1)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的事業單位對外投出材料,沒有核算繳納增值稅,造成國家稅款流失;(2)事業單位對外投資以合同協議確定的價值計價,容易引起誤解,造成國有資產流失;(3)設置“事業基金――投資基金”科目的目的是為了核算事業單位對外投資部分的基金,而“事業基金――投資基金”科目與“對外投資”科目的金額不相等,虛減了事業單位在對外投資上占用的基金。

因此筆者建議針對上述問題作如下處理:

(1)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的事業單位對外投出材料,也應核算繳納增值稅。按照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一切從事銷售或者進口貨物,提供應稅勞務的單位和個人都是增值稅納稅人。對于納稅人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買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體經營者的行為,視同銷售貨物,需計算繳納增值稅;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的事業單位也不例外,應按稅法規定予以補充。

(2)事業單位對外投出材料應以資產評估確認的價值計價。由于事業單位對外投資的資產所有權歸屬國家,所以事業單位對外投資活動中的實物、無形資產價值必須由法定機構確認,不得隨意估價計列。以維護投資者與受資者雙方的合法利益,避免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在對外投資中流失。借鑒企業對外投資的會計處理,事業單位對外投出材料的資產評估價應理解為不含增值稅的評估價。

第11篇

關鍵詞:增值稅轉型;會計核算;稅會分離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一、增值稅轉型對會計核算的影響

此次增值稅改革的核心是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固定資產等相關涉稅會計處理發生根本性變化。2009年增值稅轉型改革允許企業將購買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全額抵扣,這樣一來,固定資產購進環節的增值稅就像購進原材料、存貨等涉及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一樣,直接通過“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核算,直接在當期銷項稅額中抵扣。

在實行生產型增值稅的情況下,企業購進固定資產,發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不能進行進項抵扣,既要支付固定資產價款,也要支付由銷售方收取并繳納的固定資產稅金。如果在采購固定資產過程中發生了運輸費用,運輸費用進項稅額也按照同一口徑不可以抵扣。因此,在會計處理時,按照固定資產購入價稅合計金額及支付運輸費用金額,一并計入固定資產原值。借記“固定資產”科目,按照應付或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銀行存款”、“長期應付款”等科目。

轉為消費型增值稅后,企業購進固定資產,則可以按照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予以抵扣。抵扣范圍包括購進固定資產的發票上的增值稅額以及相關運輸費用按照7%的扣除率計算增值稅額。按照專用發票上記載的應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的金額,借記“固定資產”等科目,按照應付或實際支付的金額,貸記“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銀行存款”、“長期應付款”等科目。若購入固定資產后又發生退貨的,則作相反的會計處理。

以企業購入作為固定資產用機械設備為例,企業購入價值1,000萬元的固定資產,增值稅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率為17%,稅額為170萬元,價稅合計為1,170萬元,發生固定資產運輸費用10萬元,抵扣稅率為7%。增值稅轉型前,固定資產的入賬原值為固定資產價稅合計1,170萬元及運費10萬元,共計1,180萬元。而增值稅轉型后,可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170.3萬元,固定資產的入賬原值為固定資產不含稅價1,000萬元,加上抵扣后運輸費用9.7萬元,共計1,009.7萬元。轉型后由于固定資產抵扣進項稅金,使得固定資產入賬原值降低170.3萬元;由于固定資產入賬原值降低,使得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額減少,按照機械設備折舊年限為10年計算,每年降低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額17.03萬元;由于企業減少增值稅支出,使固定資產投資的當年現金流出減少。

綜上所述,從增值稅轉型前后會計處理差異的比較來看,增值稅轉型對會計核算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一)增值稅轉型增加企業盈利。增值稅轉型將減少企業稅收支出,直接增加盈利水平。增值稅轉型在宏觀經濟繁榮時,企業受益幅度較低;而在經濟下滑時,如果企業機器設備投資額較大,則增益較明顯。增值稅轉型作為強大的政策推動力,能夠直接減少企業的增值稅支出,直接增加盈利水平。同時,由于增值稅轉型會降低新增固定資產每期提取的折舊額以及企業管理費用,雖然造成企業所得稅有所增加,但企業凈收益和稅后收益率明顯提高。因此,增值稅轉型不僅直接減輕了企業的增值稅負擔,而且對企業經營收益影響也是重大、直接和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對企業收益能產生如此明顯影響是非常難得的。

(二)增值稅轉型降低資產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實行不同類型的增值稅,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也不一樣。在生產型增值稅中,由于購進增值稅不能抵扣而只能計入固定資產原值,導致資產價值增加;又由于增值稅不能抵扣,從而導致企業應繳納的增值稅額明顯增加。而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后,固定資產投資當年,新增固定資產取得的進項稅額一次性全額抵扣,增值稅額明顯降低。同時,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因不再包含購進的增值稅進項稅額而相對明顯減少,從而導致企業計提折舊額減少,推動企業盈利水平提升。因此,增值稅轉型不僅有利于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還能夠幫助企業保持一種穩健的財務結構。

(三)增值稅轉型重新界定了應交稅費科目具體核算對象。準予抵扣的固定資產范圍僅限于現行增值稅征稅范圍內的固定資產。房屋、建筑物等不動產,雖然在會計制度中允許作為固定資產核算,但不能納入增值稅的抵扣范圍,不得抵扣進項稅額。將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納入抵扣范圍,但納稅人購進的應征消費稅的游艇、小汽車和摩托車仍然不允許抵扣進項稅額,排除在此次轉型改革范圍之外。

二、增值稅轉型會計問題分析

轉型后我國增值稅會計核算基本上遵循“稅會”統一模式,主要原因是有利于國家稅收征繳便利。但是,增值稅的“稅會”統一模式在涉稅會計主體運行過程問題較突出。

(一)增值稅進項稅確認方式采用的是發票抵扣法,實質上是一種修正的收付實現制。與《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的第九條:“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內容相悖;而增值銷項稅的確認卻按照權責發生制,增值稅進項和銷項在確認上的分歧,造成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可能包含有提前確認的“遞延增值稅資產”。

(二)固定資產、存貨等成本信息缺乏可比性。按照修訂后的增值稅條例要求,把涉稅經濟主體劃分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兩類。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成本核算中不包括增值稅進項稅,屬于增值稅價外核算;而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成本包含有增值稅進項稅,等同于增值稅價內核算。對于稅務機關來說,增值稅納稅人身份的劃分容易造成不同納稅人的實際稅負不公,有違稅法中性原則。

(三)未能充分披露增值稅費用信息。應交增值稅作為價外稅,只通過資產負債表的應交稅費科目部分反映。企業購銷應稅項目差價包含的權責發生制意義下的增值稅費用(購銷差價×17%)脫離于當期損益核算之外,既不列示反映在利潤表中,又不能通過報表附注清晰披露,違背了財務報告的充分披露原則。

三、完善增值稅轉型會計處理的建議

完善增值稅轉型會計處理目標應是確認、計量當期應交增值稅、遞延增值稅資產和應抵扣固定資產增值稅等,在需要情況下編制遞延增值稅資產攤銷表,通過表內列示與表外披露,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應交增值稅、應抵扣固定資產增值稅、遞延增值稅資產和增值稅費用等會計信息。

(一)確認的范圍與時間。確認范圍涉及到稅法與會計制度在銷售收入口徑上不一致的規定,如視同銷售行為。確認時間與增值稅會計核算原則有關。目前確認企業的增值稅銷項稅額時遵循權責發生制,而確認增值稅進項稅額時遵循一種修正的收付實現制,這就讓會計信息使用者無法從銷售收入與當期繳納增值稅的比例關系上判斷企業是否合理地計算并繳納稅金,會計資料可比性的削弱降低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際中,存在少數不法企業利用增值稅銷項稅和進項稅不同業務處理原則的違規避稅行為。為此,增值稅會計準則應該明確增值稅在會計確認原則上規定只能采用權責發生制,使增值稅銷項稅與進項稅在確認時間口徑上保持一致性。

(二)初始確認和后續確認。初始確認下,增值稅進項稅額依據不同情況分為當期抵扣的“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與留待未來抵扣的“遞延增值稅資產”。后續確認的變化在于每一期企業都要重新復核當期的可抵扣增值稅進項稅和留待未來抵扣的遞延增值稅資產。待抵扣的遞延增值稅資產確認與未來一定期間發生的增值稅銷項稅相配比。

(三)計量。在資產負債表日,對于當期和以前期間共同形成的應交增值稅,應當按照稅法規定的預期應交納(或返還)的稅額計量。在遞延增值稅資產的計量方面,未來對應的增值銷項稅發生可能性小于50%,應不予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與列示。

(四)表內列示與表外披露。關于增值稅會計信息披露方面,以前的《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和《增值稅納稅申報表》都是為了稅務部門的信息需要,反映增值稅納稅活動信息。因此,應要求資產負債表中增加“遞延增值稅資產”項目作為非流動資產借項進行列示反映;資產負債表中“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即是權責發生制下企業應交增值稅額。為清晰地反映企業實際負擔的增值稅費用,在報表附注上對增值進項稅與銷項稅相抵后的實際稅負(應稅項目購銷差價×17%)對“增值稅費用”內容進行反映,同時應披露新增增值稅額抵扣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用于記錄企業以當年新增的增值稅額抵扣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等信息,以及其他與增值稅應稅項目相關的重要信息。

稅法是國家意志的忠實體現,根據宏觀調控需要會有所變動;而會計準則是包括政府在內的社會各利益集團意志交互博弈的產物,相對穩定和公允。基于增值稅轉型后的稅收制度與會計準則在目標、原則、業務處理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發展與完善相關增值稅涉稅會計準則是會計理論發展的趨勢,是研究稅收制度與會計準則之間信息協作的必經路徑。在稅務會計準則研究中,應從中國的特定國情出發,不僅要理論上講得清,還要實踐上行得通,不能為會計而會計,為研究而研究。增值稅轉型后,進一步完善涉稅會計準則,必須遵循成本與效益原則與重要性原則兩個前提,才能有條不紊的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蚌埠市煙草專賣局)

主要參考文獻:

[1]于長春.關于制定增值稅會計準則的探討[J].稅務與經濟,2000.5.

第12篇

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包括增值稅減征、免征、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等,會計和稅法對該優惠是否計入收入不盡一致,準則前后規定又含糊其辭,造成賬務處理的疑惑,試圖以案例結合規定的形式,對其會計處理作出合理的解釋。

關鍵詞:增值稅;會計處理;減免;退還

中圖分類號:

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3011102

0 引言

增值稅針對貨物的增值稅額征稅,其征稅對象是貨物,增值稅法律制度對增值稅減征、免征、即征即退、先征后退作了詳細規定。企業所得稅針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所得額征稅,免征或返還的增值稅實際上也是企業所得的組成部分,企業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需要綜合考慮稅收和準則規定。

1 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會計處理

增值稅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政策,包括對增值稅進行征收和對增值稅予以退還兩個環節,其中對增值稅征收的會計處理與納稅人一般銷售業務的會計處理一樣,但是對退還的增值稅需要進行專門處理。

《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應用指南,“稅收返還是政府按照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辦法向企業返還的稅款,屬于以稅收優惠形式給予的一種政府補助。”此種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用于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財政性資金 行政事業性收費 政府性基金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51號),“企業取得的各類財政性資金,除屬于國家投資和資金使用后要求歸還本金的以外,均應計入企業當年收入總額”。財政性資金,“包括直接減免的增值稅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項稅收,但不包括企業按規定取得的出口退稅”。

根據上述規定,企業取得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優惠政策退返的增值稅,在會計處理上應確認營業外收入,在稅務處理上應計入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舉例說明如下:

例1:某軟件開發企業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13年12月現款銷售自行開發生產的軟件產品,取得不含稅銷售額100000元,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17000元,涉及產品成本50000元;本月一次性購進生產材料20000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增值稅稅額為3400元;取得的國有運輸企業開具的運費發票上列示運輸費用300元。假設上月無留抵稅額,本月無其他與增值稅有關的經濟事項。

案例分析(以下未說明的資金單位均為元):

當前對增值稅的優惠政策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其自行開發生產的軟件產品,按17%稅率征收增值稅后,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該企業實際增值稅率=(17000-3400-200×7%)÷100000=13.586%,則需要返還100000×10.586%=10586元。

故在購進材料時

借:原材料20186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414

貸:銀行存款23600

銷售軟件產品后

借:銀行存款117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7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50000

貸:庫存商品50000

在繳納增值稅時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已交稅金)10586

貸:銀行存款10586

借:銀行存款10586

貸:營業外收入10586

若是增值稅先征后退和先征后返,由于征收和退返有時差的存在,則應該在上述第二步會計處理中

借:其他應收款10586

貸:營業外收入10586

在實際收到時

借:銀行存款10586

貸:其他應收款10586

2 增值稅直接減免的會計處理

《增值稅暫行條例》第二十一條(二)項規定:“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適用免稅規定的”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一)項規定:“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征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其進項稅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扣除。

這意味著在進行會計處理時,一方面不應該確認增值稅銷項稅,另一方面還要轉出原已抵扣進項稅,即增值稅減免只免除當前環節增值稅而非所有的銷項稅額。

案例2:A制藥廠系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當期現款銷售免征增值稅的避孕用品100000元,均開具普通發票。經核算分配,生產該批避孕用品耗用原材料涉及已經抵扣的進項稅額6800元。

依照財稅[2008]151號要求直接減免的增值稅確認為應計入所得稅應稅收入的財政性資金。根據《關于減免和返還流轉稅的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財會字[1995]6號)之規定,對于直接減免的增值稅,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科目,貸記“補貼收入”科目。據此,有人認為會計處理上應體現增值稅作為補貼征收所得稅的過程,則會計處理應為:

(1)將所收款項進行價稅分離,確認當期收入和銷項稅額。

借:銀行存款85470.09

貸:主營業務收入85470.09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4529.91

(2)沖減當期銷項稅,并將其計入營業外收入,以體現免征增值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14529.91

貸:營業外收入14529.91

(3)轉出原已抵扣進項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68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6800

此種處理意味著企業所收款項為含稅收入,政府對企業免稅而并非對消費者免稅,會計處理中先行進行價稅分離,確認應收取而未計的銷項稅額為14529.91,再轉出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6800元,實際免交增值稅14529.91-6800=7729.91。因此,確認營業外收入14529.01,抵減成本6800后,實際損益7729.91已經體現在會計利潤中,所得稅納稅申報時不再調整。

但是,筆者認為,如此處理頗有不妥。既然此產品已經免去增值稅,也沒有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則收到款項100000元本身應該就是不含增值稅收入,不應該確認銷項稅額。實際減免的增值稅是100000×17%-6800=10200元。

此外,上述處理的依據是企業會計制度,而《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應用指南指明,除稅收返還外,稅收優惠還包括直接減征、免征、增加計稅抵扣額、抵免部分稅額等形式。這類稅收優惠體現了政策導向,政府并未直接向企業無償提供資產,不作為本準則規范的政府補助。”因此,新會計準則并未要求將直接減免的稅款計入營業外收入。

筆者認為,會計處理上分兩個步驟更為合適:

第一,銷售時確認收入而不確認銷項稅額;

第二,如果已經抵扣相關的進項稅額,則增值稅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則案例2會計處理應為:

(1)借:銀行存款1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00000

(2)借:主營業務成本68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6800

在進行所得稅納稅申報時,基于稅法要求,調整應納稅所得額10200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8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蕉岭县| 仪征市| 渭源县| 新兴县| 宜兰市| 皋兰县| 福建省| 修水县| 五台县| 巴彦县| 平湖市| 灵丘县| 滁州市| 铁岭县| 容城县| 图片| 乌兰浩特市| 文成县| 永州市| 内江市| 贵定县| 岱山县| 潍坊市| 延寿县| 英吉沙县| 玉树县| 梓潼县| 莱芜市| 宁化县| 大宁县| 三江| 万山特区| 太仆寺旗| 石柱| 蒲城县| 印江| 毕节市| 宁阳县| 宜君县|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