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6 03:59: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塞山懷古劉禹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唐〕劉禹錫
王樓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氣黯然收③。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④。
人世幾回傷往事⑤,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釋:
①西塞山:劉禹錫所言西塞山,實指位于今湖北宜昌境內長江兩岸的荊門虎牙山。 ②“王”句:晉武帝謀伐吳,派王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二千余人。益州,晉時郡治在今成都。 ③金陵:今江蘇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 ④“千尋”二句:東吳末帝孫皓命人在江中置鐵錐,又用大鐵索橫于江面,攔截晉船,然而王用大火炬將其燒斷,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投降。千尋,古時八尺曰尋,這里只是形容其長。降幡(fān),降旗。石頭,指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 ⑤往事:兼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相繼亡國的史事,因六朝均建都金陵。
上榜理由:
穆宗長慶四年(824),劉禹錫自夔州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出三峽經過西塞山時寫下這首詩。
在任夔州、和州刺史期間,劉禹錫治政之余,憑吊三國、六朝之遺跡,創作了近二十首詠史詩。這些作品抒發滄桑之感,極富哲人意興,成為懷古詠史詩中的名篇。如《蜀先主廟》: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這首詩前四句寫劉備創業盛德,后四句寫劉禪守成業衰,在鮮明的盛衰對比中,道出了古今興亡的深刻教訓:創業難,守成更難。同時也生動地說明了君主對于國家興亡的作用和責任。又如《金陵懷古》: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貞一齋詩說》有云:“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看古人名作可見。”這首詩前兩聯不囿于追懷一朝一帝、一事一物,只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古跡,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后兩聯則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揭示出全詩主旨:“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即天險不足恃,興亡在人事,亦即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王安石《金陵懷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橋江,敵國當時指顧降。山水雄豪空復在,君王神武自無雙”,即由該詩頸聯化出。晚唐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李商隱《隋宮》中的“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花”,便脫胎于該詩尾聯,由此可見該詩影響之深遠。再如《西塞山懷古》:
王氵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關于此詩的寫作,《唐詩紀事》有如此一段佳話:“長慶中,元微之、(劉)夢得、韋楚客同會(白)樂天舍,論南朝興廢,各賦《金陵懷古》詩。劉滿引一杯,飲已即成,曰‘王氵睿樓船下益州……’白公覽詩,曰:‘四人探驪龍,子先獲珠,所余鱗爪何用耶?’于是罷唱。”清代屈復在《唐詩成法》中評這首詩說“前四句只就一事言,只以‘幾回’二字括過六朝,繁簡得宜,此法甚妙。”紀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可見后人對該詩研究之精和推重之切。這首詩于縱橫開闔、酣暢淋漓的風調之中,重申“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之旨,指出歷史上割據一方的局面定會結束,國家終歸統一。含而不露,融貫古今,有意在言外之妙。
還有《金陵五題》。它們分別是《石頭城》、《烏衣巷》、《臺城》、《生公講堂》、《江令宅》。這組詩之前有詩人自序云“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城》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頗為自許。事實也的確如此。這組詩中的《石頭城》與《烏衣巷》堪稱懷古詠史詩之絕唱,是無可企及的高峰。其詩如下: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
這兩首詩都是借描寫金陵六朝遺跡而抒發人世興亡之感,熔鑄著詩人故國蕭條、繁華不再的深切感傷,蘊藉含蓄,情味濃郁。《石頭城》第一句寫群山仍舊環擁著已廢棄二百年、久已成為空城的故都,置讀者于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第二句寫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嘆息著默默退去。“寂寞回”既形容潮水一涌一退的動態,也表現了潮水從拍打時的有聲到退落時的無聲,這單調的動態的聲音,不斷地反復,依稀傳達出無窮的寂寞。三四句再把這種情味深化,升華為富有哲理的意象:“舊時月”仍如舊時,夜深照樣升起,把清光灑向無人跡的空城;而這舊時月又曾照見過往昔多少繁華與風流!多情的夜月,傳送給我們的是六朝如夢、盛時不再的信息。《烏衣巷》首句描述昔日車水馬龍、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的荒涼冷落。第二句點出烏衣巷不僅映襯在荒僻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日薄西山的夕陽殘照之中;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寞慘淡的氛圍之中。三四句以燕子尋舊巢而寫出昔日豪華的貴族府邸如今已是一片平民住宅。這其中蘊含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令人回味不已。后人受這首詩的影響和啟示,再賦新篇。如元薩都剌的《念奴嬌》中的“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北宋周邦彥的《西河》詞更是通篇化用其詩意。
由于劉禹錫的始作俑,金陵懷古到后來成了詠史詩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時,更成為歷代關心時事、一心入世的詩人詞客常取的題材。不能不說這是劉禹錫對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次拓展,亦是對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大貢獻。
劉禹錫的另外一些詠史詩,雖不及前述之作有名,但也與詩人懷古傷時的思想一脈相承,只是多了一分個人身世際遇的寄托。如《詠史二首》:
驃騎非無勢,少卿終不去。
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
賈生明王道,衛綰工車戲。
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
第一首借西漢任安不愿依附日益得勢的霍去病,卻留在勢力漸微的衛青門下不肯離去的史實,歌頌了不肯降心辱志的志士;第二首指出即使是在漢文帝那樣的所謂明君治下,正道亦難行,志士才人不得其位、不得其用,而曲邪小人卻可安享富貴。這首詩直接啟示了晚唐李商隱,使之寫出了有名的《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又如《韓信廟》: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后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透過韓信功高震主而見誅的命運,不禁令人想起“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訓,頓生“伴君如伴虎”的喟嘆。
劉禹錫的詠史詩作,是他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和歷史觀的形象反映。他在自己的哲學論文《天論》中,繼承了荀況“人定勝天”的思想,用樸素的唯物論闡述了天人關系,明確指出“人之所能,治萬物也”,天“非有預乎治亂”,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在天人關系中人是占主導地位的,人自有其主觀能動性;天并不能決定一切,也就不能決定各個朝代的興亡交替,帝王對于治亂興亡負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責任。可貴的是劉禹錫沒有把其詩當成自己思想的傳聲筒――簡單的宣傳工具,而是化抽象為具體,寓思想于形象之中,通過直觀的畫面和具體的史跡來刺激和調動讀者的想象和欣賞能力,在審美的愉悅中來感受詩人所要傳達的思想內涵。這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亦是成功之處。
誠然,任何文學內涵的擴大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偶然。詠史詩到劉禹錫手里成為其情感宣泄的重要手段和得心應手的工具,并非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劉禹錫自云“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這種陳子昂式的幽默――“前不見古人”――并不是說沒有古人,只是沒有看見,或故意說沒有看見,抑或看見了但不屑一顧罷了。
在文學史上占一席之地且有詩為證的詠史詩人首推西晉詩人左思。他的《詠史》詩八首中的個別篇目抒寫了自己曠達豪邁的懷抱,融古于今,猛烈地抨擊了壓抑人才的門閥制度。如其二:“郁郁澗底松”就是用“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之史實來喻今“世胄躡主位,英俊沉下僚”的社會現實。
繼左思的空谷足音之后,陳子昂高蹈而上。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中亦有個別篇章借古諷今。如其四:“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聞中山相,乃屬放翁。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詩人拈出兩則對比鮮明的歷史故事,借樂羊為了貪立軍功忍心吃兒子做成的肉羹和秦西巴擅自將國君的獵物放生的史實,“刺武后寵用酷吏刑以逞也”;是一首有感而發,針砭當時政治風氣的諷喻詩。《燕昭王》:“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借燕昭王修碣石宮、黃金臺招攬天下奇士并取得政績的史實,寄托詩人對現實和個人遭遇的強烈不滿。
大詩人李白在詠史領域也有涉獵。他的《古風》之三(“秦王掃六合”)“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瑯邪臺……”全篇詠秦始皇之成敗得失,規諷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具有強烈的批判現實精神。《古風》之十五(“燕昭延郭隗”)“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承陳子昂《燕昭王》之余韻,前四句詠史以寄托理想,次四句借成語以慨嘆現實,末兩句借歷史寫明出路,全詩寄托了懷才不遇的強烈感慨。《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則借吳宮荒來托諷唐玄宗沉溺聲色、迷戀楊妃。這些詩借用歷史人物和事跡,諷刺現實,宣泄內心的不滿,寄托對理想的追求,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杜甫亦偶有詠史之作,他的《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在惋惜諸葛亮大業未成之時,滲透了詩人垂暮無成的抑郁情懷。另有《詠懷古跡五首》,借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跡,懷念前人之風流業績,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
然而以上諸位的詠史詩,皆屬不經意狀態下的偶爾之作。這一方面表現在數量上與其作品總量的不成比例,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其詩作中沒有一以貫之的思想基礎,因而其詩作尚停留在以歷史為比興的方法論的水準上。其詩作無論是詠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跡,都只是把歷史作為借古喻今的工具,借歷史之箭來射現實之“的”,借古人之酒杯來澆個人之塊壘。而這種功利性的實用目的,又表現得那樣急切與顯露,以致沒能拉開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審美距離;而詠史詩又只有拉開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淡化摻雜個人功利性的創作意識,讓欣賞者對其審美愉悅的同時得出對歷史和現實都具有普遍參照意義的經驗和教訓。這種藝術上的自覺,這種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純粹意義上的詠史詩,使劉禹錫在懷古詠史領域卓然而成大家。
到劉禹錫所處的中唐時代,唐朝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安史之亂前,社會總的趨勢是上升和發展的;盡管也有不如意,但那只是個別的、暫時的、局部性的,因而面對歷史人物和歷史陳跡時,詩人們發出的聯想與感慨也必然是個人和局部性的,這是時代的遺憾。這種時代的局限注定詩人們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但到劉禹錫之時,社會衰頹已成定局,敗象紛呈,民不聊生,加之其“二十三年棄置身”的經歷,對江河日下的社會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會,更兼其有思想家的深度,因而當他接觸到歷史和古跡時,便產生了有別于前人的蒼涼之感和超前人的對歷代興亡教訓的無限感慨。這是時代對詩人的饋贈。
總之,劉禹錫的懷古詠史詩成就高,影響大,在我國詩歌史上具有很高地位,使劉禹錫成為中唐大詩人之一。
關鍵詞:《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思想內容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142-02
方回(1227-1307)是宋末元初著名詩評家,詩人,他編選了唐宋五七言律詩著名選本《瀛奎律髓》,該選本集詩選、詩注、詩評于一體,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方回把《瀛奎律髓》中的律詩分為49類,共3 014首,因重出22首,實為2 992首。“懷古類”律詩選入110首,遠遠超過了每一類選入律詩的平均值。
《瀛奎律髓》體現出方回的唐宋律詩觀,他的詩學思想也在其律詩批評語句中得到充分體現,這49類律詩的編選,都有其相應的原因和目的。方回的詩評中不僅傳達了他的詩學思想,甚至也流露出其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要真正地理解透徹方回的詩歌批評,就必然離不開對他所選入律詩的理解。而“懷古類”律詩往往思想厚重、格調深沉,更容易寄托詩評家對社會、歷史和人生的根本看法與觀點,也就成為理解方回詩歌批評的一個很好的切入口。
因此,本文就試著來闡述一下《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基本情況,并重點來談一談其思想內容。
一、《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概說
“懷古類”律詩作為《瀛奎律髓》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了“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方面的特色。理解其思想內容,對于理解方回如何選詩和評詩都是有助益的。因此,本文就來闡述一下《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
《瀛奎律髓》“懷古類”的110首律詩中,五言律詩32首,七言律詩78首。詩人包括陳子昂等共計35位。此類律詩中,梅圣俞和羅隱的作品被選入最多,各占8首。從題材方面看,描寫金陵的“懷古類”律詩最多,達13首。
另外,《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題目特征十分鮮明,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題目中含有“懷古”二字,包括《白帝懷古》等17首。
2.題目中含有“舊”、“故”、“古”、“廢”等含有懷古意味的詞,包括《經故人舊居》等18首。
3.題目中點明懷古之人名、地名或者朝代名。包括《送康紹歸建鄴》等75首。
當然,《瀛奎律髓》的“懷古類”律詩不僅在題目上有自己的個性,在其他方面也有獨特的風格。比如,“懷古類”律詩常常是詩人因某一古跡或者某一古人,而追溯當時的相關人、事、物。當直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眼前情境之時,激發出撫今追昔的無限感慨,進而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藝術手法上常用典故和對比。
我們知道,思想內容是詩歌所蘊含的主旨和所傳達的感情。如果說,律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要完美結合在一起的,那么,《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更突出地體現了律詩的思想內涵。這110首“懷古類”律詩中的思想內容方面也有很多可以論述的方面,有的詩歌是因懷古而思鄉,有的詩歌因懷古而傷己,有的詩歌是因懷古而憂國等等。而其中最突出的特色有兩個: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下面就從這兩個方面來闡釋一下《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
二、《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之一:憂患意識
方回在《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卷首說:“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可以為法而不之法,可以為戒而不之戒,則又以悲夫后人也。”[1]78可見,懷古類律詩主要是通過追念古人、古事、古跡等來表達對歷史之是非、成敗、興衰的思考和態度,并以此來吊古傷今、借古喻今、托古諷今。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種文化傳統。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了體現憂患的詩句,如《王風?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2]。《孟子?告子下》中則提出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思想[3]。宋代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了“先憂后樂”的思想[4]。可以說,歷代士大夫都展示出憂國憂民的情懷,唐宋詩人也不例外。
比如,在《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中,陳子昂的《峴山懷古》[1]79描述了詩人登峴山,望襄陽,自然而然地懷想到晉朝之羊祜和蜀漢之孔明,而陳子昂亦希望這樣的良將賢臣能在朝廷中涌現不絕。進而懷古諷今,在“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躊躇”四句詩中,詩人含蓄地表達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劉禹錫的《金陵懷古》[1]80頸聯曰:“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詩人從金陵看六朝,認為國家之興亡不能依靠地形險要,而要仰仗自身努力。這樣就自然引出尾聯“《花》一曲,幽怨不堪聽”。這兩句詩暗示唐朝皇帝若不能吸取歷史教訓,就會如同六朝一樣造成國亡主滅的嚴重后果,表達出了詩人對唐王朝的憂患意識。《咸陽城東樓》[1]109的作者許渾是晚唐人,當時的唐王朝已經奄奄一息,名存實亡。在本詩中,詩人第一句就直抒胸臆:“一上高城萬里愁”,接著頷聯和頸聯融情入景,這日薄西山、雨來風滿,正是日漸衰微的唐王朝的真實寫照。歷代多少興亡往事,如今只剩下鳥叫蟬鳴。而令詩人傷感和悲愴的是,夕陽西下的唐王朝已經積重難返,沒有人可以“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于是就有了尾聯的借古傷今:“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可見,詩人的憂患意識有多么深重,而對國勢又是多么無可奈何。
簡而言之,《瀛奎律髓》中的“懷古類”律詩往往體現出一種憂患意識,這種意識成為“懷古類”律詩的重要思想內容。它表達出詩人心系國家、情系民族、主動思考、自覺擔當、充滿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精神狀態。
三、《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之二:批判精神
《毛詩序》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5]這句話強調注重用委婉的言辭來勸諫,而不是直言過失。這里體現出對人、事、物之中的是非的批判精神,而這種批判往往是委婉的,非直接的,這在“懷古類”律詩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比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1]102本詩所講的事情是,西晉的王■率領水軍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盡管吳主孫皓,以鐵鏈鎖江,但卻沒能擋住晉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的勢頭,最終東吳滅亡了。相對于西晉,東吳代表了割據勢力。劉禹錫所處的“安史之亂”以后的唐朝,國家本來已經趨向統一,但后來有些地方又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詩人既是提醒唐王朝統治者,又是抨擊割據勢力,統一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方向,無人能擋。
比如李商隱《隋宮》,詩曰:“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花》!”[1]105詩從隋宮寫起,由隋宮而想到隋煬帝驕奢逸的帝王生活,詩人甚至假設,如果不是唐高祖李淵滅掉了隋朝,那么隋煬帝可能會游遍天涯海角。面對昔盛今衰的揚州,詩人用一個反問句揭示出帝王荒終將造成誤國、亡國的嚴重后果,可以說是對詩人當時所處時代的一種警示,也是對當時皇帝的一種提醒,希望皇帝可以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
再如李商隱《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1]107此詩所講之事與白居易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類似。詩的大意是,唐玄宗李隆基空聞海外有楊貴妃死后所登臨的仙境,來世如何無從知道,但此生李、楊的愛情卻終結了。想當年,皇宮報時的宮人和后來逃亡蜀地的軍隊打更,真是世事無常,物是人非啊。今天發生了馬嵬之變,但從前七夕之時,李、楊二人曾覺得牛郎織女不像他們那樣可以長相廝守。貴為天子的李隆基竟然不能保護自己的寵妃,使得楊貴妃都不如普通人家的女人幸福。從詩歌的內容,尤其是“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可以體悟到詩人對唐玄宗李隆基含蓄委婉的批評。
除了上述幾首詩,《瀛奎律髓》“懷古類”中仍有許多帶有批判精神的詩篇,反映出懷古詩的一大特色,也奠定了整個詩篇的情感基調。可以說,要深入鑒賞和研究懷古詩,批判精神是不能忽略的。
綜上所述,《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突出地體現為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領悟“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不僅有利于對《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理解,也有利于對中國古代幾千年來的懷古詩的理解,進而可以對懷古詩的鑒賞和研究創造出更好的條件,其意義和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元]方回選評.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劉松來.詩經[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0:44.
[3]劉兆偉.孟子譯評[M].北京:中華書局,2011:378.
【關鍵詞】教材目標指向 教學定位 教學策略 目標預設與教材處理
“高中新課改,亮點在選修課,難點在選修課,突破點也在選修課。”早在06年我省剛進入新課程的第二年,面對選修課程步入高中的教學,有人就這樣說過。新課程實施已幾年了,但目前對選修教材的教學似乎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因為目前選修教材教學存在幾種狀況:一是將選修教材的教學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學,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選修課教學,三是按照高考總復習的要求安排選修教學,四是根據現行高考要求而舍棄部分選修內容。如果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設置選修課程的角度來看,我以為其實這些都步入了選修教學的誤區。
那么,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方法,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就很值得我們思考了。我們能想到的是必修課應更多地偏重于語文基礎知識,是大面積撒網;選修課應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養,是通過幾個專題的學習讓學生形成較為鮮明的“經典”意識,從而對祖國和世界的傳統文化形成某種或某些情結,這樣的情結在其以后的人生中會成為其思想情感發展的重要基地。必修與選修之間的理想關系應該是:必修是選修的基礎,選修是必修的發展;必修是普及,選修是提高。這里我想以各學校選修比較普遍的一門選修課《唐詩宋詞選讀》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理解與體會,不拘淺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標指向及其定位
五個選修系列,《唐詩宋詞選讀》是受到學生歡迎程度較高的模塊教材之一,同時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有很厚重的文化積淀,如何開展好《唐詩宋詞賞析》選修課的教學就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目前《唐詩宋詞選讀》教學的現狀
如前所說,選修教材是新課改的標志物,是新課改的試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選修教材關系到新課改的成敗。而目前對《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幾年下來,就筆者所了解的情況,可謂是亂象橫生,各行其是。主要有這樣一些現象:
1、按照詩歌的內容題材重新組合,美其名曰“自主創新”。
按照詩歌的表現內容來分,常見古詩一般有以下幾種:詠物詩、山水詩、民生詩、邊塞詩、懷古詩、惜別送別詩、思鄉懷遠詩。有的學校把《唐詩宋詞選讀》的編排序列打亂,依照類別重新組織,實施教學。如“惜別送別詩”專題:《春夜別友人》、《送魏萬之京》、《夢游天姥吟留別》、《送友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踏莎行》(候館梅殘)……;“思鄉詩”專題:《春江花月夜》、《旅夜書懷》、《商山早行》、《長安晚秋》、《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詠物詩”專題:《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驛外斷橋邊)……
以上分類,實在有些牽強。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該歸入哪一類,歷來有不同見解。這里將之定位為“思鄉詩”有其道理(詩的最后八句寫的是游子思歸),但聞一多先生稱它為“宮體詩”(宮體詩可視為閨怨詩);我們也可以說它是“詠物詩”(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夠全面的。如辛棄疾的詩歌,內容包羅萬象,表現方式多樣,若用七分法來分類顯然有些狹隘。如《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和《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兩首詩,憂國傷時,抒寫人生抱負,其詠物寫景、抒情說理兼備,假若作硬性劃分,“龍騰虎擲”的稼軒詞風就難免受到損害,所以,這種歸類法教學是不科學的。
2、按照詩歌的知識點另起爐灶,美其名曰“貼近高考”。
不少教師依據我省《考試說明》的表述,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以專項訓練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教學時分四個專項,包括“把握形象的訓練”“感知意象的訓練”“品味語言的訓練”“鑒賞技巧的訓練”。如“把握形象的訓練”下列五個子項,分別是豪放灑脫的形象,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愛恨情長的形象。“鑒賞技巧的訓練”分解出三個分支: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現手法訓練”更是被細化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對比烘托篇”“比興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聯想想象篇”“虛實結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錄了《滕王閣》、《西塞山懷古》、《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驛外斷橋邊)等詩歌。這實際是標準的高考考點專項訓練!
教者說,他們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與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識點教學定位準確,能夠凸顯詩歌的主要價值。這樣教學,學生可以習得詩歌的鑒賞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應試能力。然而,專項訓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學生被眼前極其細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詩歌的整體和本質;更為致命的是,一味從應試的功利角度出發,有可能削弱學生欣賞古典詩歌的熱情。
3、按照教材上的習題組織教學,美其名曰“利用資源”。
《唐詩宋詞選讀》在每一個專題后都設計了“品讀與探究題”,以供學生在學完詩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識,培養能力。然而,有些教師卻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題應對選讀。如《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的“品讀與探究”有四道題,它們是:
誦讀《望月懷遠》,說說詩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送魏萬之京》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稱道,請從敘事、抒情、寫景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說說該詩的煉句之妙。
誦讀《與諸子登峴山》,想一想,為什么羊公碑叫“墮淚碑”?詩人為什么讀羊公碑而落淚?
誦讀《山居秋暝》,想一想,詩人是如何從視與聽、動與靜的角度表現“空”、“靜”之美的?
這四道題分別對應該專題內的四首詩,訓練點有詩歌內容主旨方面的,有表達方式方面的,還有表現手法方面的。這些練習題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能有效地發揮輔讀作用,當然不能棄置不用。可是它們的功能,也僅僅在于幫助教師提煉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要點。只有將課文和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學習,美其名曰“緊跟新課標”。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標強調的重點之一,研究性學習探得深、探得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協商精神。對唐詩宋詞進行探究性學習也是詩歌教學的應有之義。
基于此,有的學校設計了一些研究性學習課題,如:
(1)探究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蘊。
(2)劉禹錫的懷古詩如《西塞山懷古》《石頭城》《烏衣巷》等,語言淺顯而意蘊深厚。請收集相關資料,以“劉禹錫的歷史情懷”為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3)李商隱的無題詩迷離隱約,有政治寄托說和純寫戀情說等不同解釋,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和《錦瑟》等。請以“李商隱的無題詩”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毋庸諱言,這種探究性學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妄圖以區區幾個研究性課題來學習《唐詩宋詞選讀》,顯然是捉襟見肘的,也是必然會失敗的。
一門學生喜歡的課程的開設如果以學生深惡痛絕為結局,是非常可悲的。假如因此而導致學生對祖國文化遺產的拒絕,教師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們想要有好的結果,就有必要對開設此課程的目標預設原理進行一下分析。
從《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看: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江蘇省教科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編寫)對“詩歌選修”的課程目標是這樣表述的: 1.培養鑒賞詩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
很明顯,上述四種詩歌教學策略并不能完成這些課程目標。
從教材內容結構體系看:《唐詩宋詞選讀》根據新課標精神和中學審美教育的需要,結合篇幅,時代,作者等諸多因素,精選了唐詩31首,宋詞32首(其中39首精讀,24首自讀),分12個專題。從結構體系看,是按照詩歌發展史的順序編輯的,這一點,教師必須搞清楚。可見,培養高中學生樹立詩歌史觀,是編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組另構,無異于暴殄天物。
(二)《唐詩宋詞選讀》的課程目標指向
《唐詩宋詞選讀》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也區別于大學階段的唐詩宋詞》選修教學。
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共有三個板塊,一個是必修二“歷史的回聲”專題中的“千古江山”(懷古詞兩首),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中的“詩從肺腑出”(唐詩一組)與“詞別是一家”(宋詞一組).與《唐詩宋詞選讀》相比,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數量少,難度略小,教學要求低,系統性也較弱,而且其人文內涵都指向每個專題的人文主題。而大學階段的《唐詩宋詞》選修則更多地帶有研究的色彩。
《唐詩宋詞選讀》大體以詩歌史發展階段為線索,突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代表中國古代詩歌思想藝術最高水平的詩詞大家,縱橫交錯進行編排;重視詩詞自身的體類特征和鑒賞規律,設計鑒賞活動中隱含若干種基本的鑒賞技巧和角度,如創意,構思,意境,意象,語言等,有助于學生學習鑒賞詩詞的方法;重視對詩詞作品的多元解讀,致力于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要注意具體的鑒賞方法的指導,如:知人論世,洞察本事,考析詞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線,搜尋意脈,以意逆志,進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較鑒別,品第高下,善于見異。
(三)教學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到底該如何實施教學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內涵,傳承文化。按照王榮生教授的理論,《唐詩宋詞選讀》應定位于“定篇”。學習的目的是熟知經典,而非做題能力。了解和欣賞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環繞著該選文的所有教材內容,都服務于了解和欣賞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朱自清選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與之相適應,該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鑒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過程。你可以鑒賞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賞它的‘語言美’,也可以賞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詩宋詞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們要能體會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羈精神,感受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仁者光輝,傾聽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高歌,聆聽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淺斟低唱……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折射出唐詩豐盛熱烈的光彩;小橋流水,杏花春雨,滲透著宋詞沁人心脾的韻味。
其次要抓住重點,適當拓展。從整體著眼,理清詩史的線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這根線上幾顆璀璨的珍珠――李杜蘇辛。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要結合《蜀道難》《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解讀《兵車行》要聯系《石壕吏》《新婚別》,體味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須探究章氏原詞《水龍吟》,鑒賞稼軒詞不得不延引《白雨齋詞話》和《藝概》。
二、教學目標預設與教材處理
(一)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
盡可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是《唐詩宋詞選讀》學習的預設目標之一。學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學教師也不作過多說明,這樣學生就會誤認為一代只有一種文學。他們不知道宋詩也很好,明清戲劇也很出色。《唐詩宋詞賞析》偏向于唐詩、宋詞,其中有一個專題是唐五代詞,沒有宋詩。在教學中,我覺得有必要適當加入一定的唐詞和宋詩。
首先,詞誕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詞就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教材中屬于唐代的詞人只有溫庭筠和韋莊,顯然不能代表整個唐代。我們可以介紹第一代詞人李白的《菩薩蠻》和《憶秦娥》。張志和、劉禹錫、白居易等繼李白后的第二代詞人,他們的《竹枝詞》,《楊柳枝》,《浪淘沙》,《長相思》脫穎而出,點綴出了一幅唐代美詞的畫卷。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劉禹錫的“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這些詞都體現出唐人素來愛清閑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詞經典。
宋詩的造詣很高,宋詩的選取是文壇上一個熱門話題,文學研究是避也避不開的。比如學術界對錢鐘書的《宋詩選注》的選目問題議論頗多。錢先生自己說過:“這部選本不很好;由于種種緣因,我以為可選的詩往往不能選進去,而我以為不必選的詩倒選進去了。”(《模糊的銅鏡》)宋詩選取的聚訟紛紜,至少說明宋詩不可遺忘。講唐詩時可以選宋詩比較,講宋詞時也可以選宋詩。比如講到蘇軾,可以將他的詩詞做個比較,他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詞,還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等名句來自于他的詩,不可不提。這些當然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利用網絡等工具去查尋,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詩詞。
(二)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個性
《唐詩宋詞選讀》在選材上盡可能全面,避免爭議。這樣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個性。在現階段唐宋詩詞研究上,一些繞不過去的大山,我們一定要學;一些可以繞過去的小山,不妨有選擇帶著學生走走,可能會別有一番韻味。杜甫、李白、蘇軾、辛棄疾一定要學,《唐詩宋詞選讀》單獨設了專題。然而,另外一些詩人、詞人也頗受學生歡迎,作品也頗有韻味,教材也沒有選。在學習宋詞中,我就曾專門和學生研習了蔣捷的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些讀來使人凄然的句子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種子。
教材在某一詩人的作品專題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學生有時只會對其中某種風格或形式的詩歌感興趣。比如學生不喜歡杜甫的古體詩,喜歡他的七律。在學到辛棄疾的詞時,學生對《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很感興趣,覺得這首詞表現了有點幽默但又有憤慨。其實辛棄疾有很多這樣的作品,我就介紹《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西江月?醉里且貪歡笑》《卜算子?千古李將軍》等作品給學生,學生既有興趣,也了解辛棄疾的另一面。對于教材中學生并不感興趣,舍去也無傷大體的作品可以大膽舍去不學。
(三)教學中注意對高考能力的滲透
關鍵詞:人文精神 古詩文教學 實施策略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人文精神對學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古詩文的特點
古詩文的形式是經過多年的摩挲砥礪,在實踐中已經使大家覺得是一種最方便、最熟練、最能得心應手的文學體裁,可以拈來隨口應用;三千年來我們列祖列宗用它來抒情志,明教化,寄才思,逞才性,淘沙揀金,去粗取精,歷代詩人以生命寫成的頗見性情的篇什,作為一個總體,它之所以使人感動,使人驚異,不但是詩篇的形式,它的語言,它的音韻,節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通過詩篇表現出來的詩人所代表的我們民族精神內涵--深沉的思想,誠實的品德,寬宏的懷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約,風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調、剛柔兼陳、隱秀錯采。
中國古代的“詩”,融“哲理”、“歷史”與“人生”于一體,“詩”與“思”和“史”是融會貫通的。“詩”是人生的寫照,也是人生的部分。
二、古詩文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古詩文的人文精神指在古詩文中蘊涵了豐富的體現人的情感、態度、意志和目的、需要以及道德觀念、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等內涵。
語文教材中古詩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表現為:
1.感悟自然
這類作品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1)歌頌大自然的美好,充滿了對生活的贊美和向往。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安石的《元日》、張志和的《漁歌子》、賀知章的《詠柳》等。
(2)抒寫春恨秋愁的,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張繼的《楓橋夜泊》,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劉禹錫的《秋詞》柳宗元的《江雪》,白居易的《暮江吟》,孟浩然的《春曉》等。
(3)抒寫山水中的哲理的,如蘇軾《題西林壁》、李商隱《樂游原》、陸游《游山西村》、楊萬里《小池》、杜牧《山行》、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等。
(4)抒寫山水中的隱逸和閑適的:如陶淵明《飲酒》。
2.感悟人生
(1)感悟親情的,如孟郊《游子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靜夜思》等。
(2)感悟友情的,表現在送別詩中。
抒寫自己辭別友人:
李白的《贈汪倫》和《早發白帝城》
抒寫送友人出行: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
(3)感悟愛情的,如杜甫的《月夜》、《詩經?秦風?蒹葭》、《詩經?周南?關雎》、李商隱《無題》等。
3.關愛家國
這類古詩關切個體與國家、民族的血肉聯系,屬于懷古詠史詩。
(1)抒寫表現悲憤情懷的,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表現對現實的憂慮和關注。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也屬于這類詩。
(2)抒寫表現對政治的含蓄批判的,如杜牧《華清宮三絕句》, 王昌齡《出塞》等。
(3)抒寫傾慕英雄,抒發壯心豪情的,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4)抒寫渲染歷史的滄桑感的,如崔灝的《黃鶴樓》,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在一首詩中的人文內涵是豐富的而不是單一的,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挖掘出來并大力弘揚。
三、古詩文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實施策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所謂“詩教”,本指《詩經》“溫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來泛指詩歌的教育功能。兩千多年來“詩教”傳統綿延不絕,我國歷代學者文人在成長過程中無不受到過“詩教”的熏陶。那么怎樣教才能充分發揮古詩詞的陶冶功能,怎樣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1.教師要運用富有情感的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學同樣是語言的藝術。教學語言要準確簡潔,通俗易懂,更要生動風趣,富有情感。語文教學不單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一種情感活動,教師要運用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喚起學生驚奇、欣喜、熱情、緊張、探索、向往等情感體驗,使學生精神振奮、情緒飽滿。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能從抽象的文字中獲得一種新鮮感、立體感、音樂感、裝飾美、哲理美、含蘊美、風趣美等。
2.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創設條件
人文精神的培養不需要用“訓練”但絕對需要陽光、氣候、土壤。這個“陽光”“氣候”“土壤”就是一種語文教學中的民主氛圍,精神的鳥兒只有在遼闊的藍天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翔。語文教育要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內容,容忍學生的“異端”,他們的思想才能沖破牢籠。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力,讓他們勇于質疑追問和探索,提倡學生“心口如一”。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生動的課堂。課堂教學是教師完成“教書育人”任務的主渠道。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顯然,這種方式,與人文精神的要求格格不入。語文教師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諧、生動的課堂。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為學生自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其次,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注意區別對待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分類施教,分層提高。另外,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允許學生犯錯誤。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不應諷刺、挖苦,而應該給予熱情的鼓勵和幫助,給學生留面子,給臺階。讓課堂教學在一個輕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下進行,師生關系平等,敞開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見解的交叉,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坦蕩真誠。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誠實守信、競爭意識、交往藝術等現代人的合作品質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每一節課真正成為學生不斷向上攀登的階梯――我們今天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陽光。
3.交代背景,把學生引入古詩文的特定情境
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古代文學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下的思想情感、觀念態度、認識水平,烙上了歷史的印記。我們今天要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必然要涉及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而不可能將作品與歷史時代割裂開來,孤立地進行作品分析和理解。因此,在講授古代詩文作品時,要補充與作家、作品有緊密關聯的背景資料。這樣做就可以在講課之前先渲染適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感情,有助于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意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直接感受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為、精神品質、個性意志,從而得到內心的感化,為人文精神的教育奠定感情基礎。
作品的背景資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作者,包括作者姓名字號、籍貫身世、人生經歷、創作成果、思想特點等;二是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一般包括與作品內容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及有關事件等。在教學古詩文作品時,先交代這些背景資料(不一定全講,視內容需要而定),往往能夠很快把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中,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并受到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思想行為、人格力量、精神品質等的感染。例如,講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我們可以先介紹文天祥的身世經歷和英雄事跡,通過動情的背景介紹,把學生拉回到那個風云變幻、山河破碎的年代和環境中,看到作者四處奔走,獨立支撐風雨飄搖中的國家的形象。這樣,就使學生對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后面理解詩歌內容作了有力的鋪墊。所以,當學生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對詩句所表達出的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屈、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就會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就會被詩人的精神品質所震撼、所感染,從而內化為自己心中的一股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向民族英雄學習,向英雄靠攏。
參考文獻:
[1]胡良才.語文教學要凸現人文精神.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10).
[2]黃潤秋.略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2).
[3]王旭勇.人文教育:中學語文教育的核心.湖南教育,2002,(17):55.
[4]劉建明,焦瑞芳.人文教育與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與學,2002,(10):27.
[5]余雪芳.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宿州師專學報,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