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9 13:54: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史志宣傳工作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校校報 紙質媒體 比較研究
高校校報是高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與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推動教學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為促進高校各項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據統計,高校校報總數已經超過1000家,讀者達數千萬人。高校校報作為新聞戰線的一支重要力量,與社會其他紙質媒體(以下簡稱社會媒體)相比,又有其鮮明的特色,通過比較研究,廓清這兩者的異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高校校報與社會媒體的區別
受眾不同。高校校報的受眾主要是高校師生員工,他們文化素質普遍較高,思維活躍,民主與創新意識強,這就決定了高校校報內容必須切合高等教育發展現狀,擁有高質量、高品位,反映廣大師生的心聲,滿足師生的需求。而社會媒體的受眾則廣泛得多,作為一個社會人,在信息化的今天,與各種各樣的媒體接觸成為生活的必需,這就決定了社會媒體的內容、形式的多樣化,要滿足各類人的需求,就要兼顧人們不同的價值取向、興趣愛好。
機構設置不同。高校校報的從業人員一般為高校職工,人數較少,另有部分兼職學生記者,敬業意識強,熱情較高,但新聞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相對較弱,人員流動性較強,這就導致其策劃意識和創新意識相對滯后。高校校報從業人員往往身兼編輯、記者、校對、發行等多重角色,綜合素質突出,是新聞工作者中的“雜家”,但也有著不能專攻一項,成為“專家”的遺憾。社會媒體則分工明確,一般下設國內部、國際部,各部又分設記者部、編輯部等多個分支機構,運行科學規范,各司其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個人某一方面的能力突出,但對整個報紙的運作能力相對不足。
運作方式不同。高校校報經費一般由學校全額劃撥,發行方式是免費向師生員工及校友、兄弟高校、上級有關主管部門等贈送。運作方式是非商業的,更多地注重社會效益。高校校報只有少數是周報,相當一部分是旬報和半月報,有的甚至是月報,出版周期普遍較長。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高校校報也發展迅速,一些辦得很好的高校校報不斷涌現,周期縮短,內容豐富,版式新穎,有的也在嘗試新的突破,如做廣告、拉贊助等,但與社會媒體相比,顯然是杯水車薪,微不足道。社會媒體廣告來源廣,大多采取的是商業化的運作方式。正因為如此,社會媒體競爭壓力大,創新意識強,發展迅猛,但個別媒體也存在獵奇、低俗等傾向。
信息來源不同。高校校報主要是以貼近校園生活的內容為主,多集中報道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學生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成績、開展的活動等,信息來源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又由于出版周期較長,使信息不夠及時,傳播不夠迅速,時效性不夠強。社會媒體則信息來源渠道廣,覆蓋面大,時效性強,優勢比較明顯。但由于兩類媒體的出發點、受眾群不同,兩者在這方面的可比性較小。
高校校報如何向社會媒體借鑒學習
分析了兩類媒體的差異,高校校報可以從中尋求可供借鑒的經驗、做法,進一步提高在高校內的輿論引導能力。筆者認為,高校校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向社會媒體學習借鑒:
專業化、規范化。高校校報雖然已經有了100多年的發展史,為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高校目前不可缺少且無法替代的一張新聞紙,但是,由于其出版周期、傳播對象、報道內容、采編隊伍等自身所獨有的特點,在專業化、規范化方面與社會報紙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的編輯、記者要以獨立的新聞運作的姿態,嚴格按照新聞業務規律,獨立、靈活、高效地辦報。
注重版面、欄目設計。筆者長期從事高校校報編輯工作,根據對全國高校校報的版面、欄目的觀察,筆者發現除少數比較注重版面、欄目設計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外,大多數高校校報沒有對此給予應有的重視并進行深入的思考,高校校報版面、欄目與社會媒體相比普遍缺少美感、特色和個性,缺少對讀者的吸引力和沖擊力。社會媒體的版面、欄目設置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鑒于高校校報的辦報宗旨、受眾等不同,高校校報不可能全盤吸收,但可以從中學習借鑒一些好的構思、創意,并結合校園實際加以創新運用,增強高校校報的時尚性、靈活性、可讀性,將新聞做“活”、做“新”、做“強”。
開放化、服務化。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的新趨勢,面對傳媒市場激烈的競爭形勢,面對辦報經費的日益緊張,高校校報開放辦報成為必由之路。高校校報要有社會化視角,時刻關注媒體的改革動態和發展趨勢,關注社會媒體的報道形式和內容取材,加強高校媒體之間的交流合作,加強與社會媒體的交流合作。面對日益激烈的新聞競爭,作為校園內的主導媒體,高校校報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服務于學校的建設發展,服務于師生員工,但這并不代表高校校報是“窄眾的”“初級的”“幼稚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上。因此高校校報要認真研究服務對象的工作、生活和文化訴求,在新聞策劃、欄目設置、版面編輯等方面狠下工夫。
高校校報的創新與發展
現代傳播環境下高校校報面臨的挑戰。目前,高校媒體主要由校報、校園廣播、有線電視、校園新聞網等組成,校園廣播具有短、平、快的特點,有線電視則具有直觀、現場感強的優勢,而校園新聞網的快捷、互動性強、圖文并茂等,對傳統媒體校報構成了極大沖擊。然而校報信息的規范性、權威性、影響力依然不可撼動。從對師生員工的調查來看,高校校報依然是師生獲取校內信息的主渠道,校報在傳播校園信息、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有著其不可替代性。在現代傳播環境下,在信息化、網絡化的沖擊過程中,各種媒體的競爭日趨激烈,隨著選擇空間的不斷擴大,受眾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提升。“不斷地適應讀者的需要,這是報紙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條規律。報紙的多樣化,歸根到底是為了適應各種各樣讀者的需要以及讀者的多種多樣需要。”①因此,作為校報從業人員,必須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認真分析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積極應對,把自身的優勢充分挖掘發揮出來,以期在信息多元化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高校校報要積極適應新形勢,加強交流與溝通。在各高校內部,校報、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共存,高校校報要充分發揮其主導媒體作用,積極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實現校園內的媒體資源共享。校報作為高校黨委行政機關報,應進一步強化其在校內媒體中的指導性、權威性。必須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發揮好校報的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功能,積極引導師生員工明確發展思路,落實科學發展措施,為推動學校發展提供正確的強有力的輿論支撐。校內媒體要加強溝通交流,制訂科學的宣傳工作計劃,對某一時期學校的重點工作集中力量重點宣傳,突出實效。各高校間要加強交流與溝通,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校報事業的發展;高校校報也要加強與社會媒體的聯系,從社會化視角,關注媒體的改革動態和發展趨勢,關注其報道形式和內容變化,關注社會問題,開設一定的社會視角欄目,選取一些師生關注的信息,拓展校報內容,增強其吸引力。同時,校報可以積極向社會媒體提供信息,如高校的一些招生、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和科技成果轉化等信息;也可以大力推薦校報上發表的一些有社會價值的新聞稿件和文藝作品,既宣傳學校,又密切了與社會媒體的聯系,拓展了校報的發展空間。
高校校報要明確定位,突出特色,服務師生。在高校獨特的文化平臺上,高校校報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師生員工。與社會媒體相比,高校校報擁有更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學術氛圍,其受眾具有文化品位、知識層面、人文素養相對較高的特點,立足于校園,挖掘具有專業、學科特色的內容,增強新聞的服務性,多為受眾提供對生活、學習和工作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才能真正體現高校校報的價值。關于高校校報的定位:“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②,這是大家的共識,但具體到每一所高校,就要與各自的實際緊密結合,在學校的建設發展中,圍繞學校中心工作、發揮好喉舌和橋梁作用。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前提下,高校校報要做到真正為師生員工服務就必須努力貼近師生、貼近校園,密切聯系師生員工,報道大家普遍關注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同時,還要多刊發師生的作品,為校園創作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努力尋求知識與趣味、時尚與高雅相結合的新路子。在校報定位中,還應拓寬視野,反映一些高等教育領域、兄弟院校的動態。充分考慮師生員工這一特殊受眾的特征和需求,樹立為師生員工服務的思想,是高校校報準確定位的基礎。
高校校報普遍存在著出版周期較長、時效性較差、信息面窄、表現形式單一等問題,要應對這些問題,高校校報必須辦出自己的特色。要“認真研究新世紀新聞傳播的規律和特點,把新聞媒體的共性和高校校報的個性很好地結合起來,把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力求貼近校園生活、貼近師生員工、貼近高校實際,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提高高校校報的辦報質量和水平,提高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質量和水平”。③筆者認為,校報特色包含高校校報共有的特點和每家校報特有的個性兩方面。高校校報共有的特點在第一部分已有論述,在此主要強調的是各高校校報應形成自己的特色。對每一家校報來說,要注意挖掘自身所在學校的優勢和特點,突出學校和學生的個性和文化差異。每所高校都有其獨具的環境、歷史背景、育人方式、專業優勢,校報要抓住這些特點和差異,在同樣題材的新聞報道中做到特點鮮明、個性突出,在相似和相近中突出自身特色。同時,在長期的工作中,要注意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風格,要有自己固定的、有影響的招牌欄目;在版面設計上,既要有創新,又要堅持形成自己一定的風格特點。
高校校報要強化輿論監督功能,增強凝聚力、戰斗力。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之一。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機關報,是高校校園內的主導媒體,同樣肩負著輿論監督的職責和使命。“校報能否發揮輿論監督功能,是校報能否作為一張報紙在學校廣大師生中樹立形象、確立威信的重要考驗,是校報能否作為他們的耳目和喉舌的試金石,也是反映校報有無肩負輿論監督使命感的重要標志。”④高校校報一方面要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氛圍,大力宣傳弘揚學校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典型集體、典型事跡;另一方面要認真傾聽師生員工的呼聲。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學生成長成才也不斷呈現多元化,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不斷涌現,這就需要校報提供一個平臺,對于一些焦點、熱點問題,讓師生員工有一個表達意見的渠道,在表達意見的過程中達成共識,改進工作。目前,高校校報普遍存在著宣傳正面典型、為學校增光添彩的文章較多,反映負面問題的文章較少,這不僅使校報缺少了戰斗力,也失去了師生員工的信任,失去了凝聚力。因此校報要積極爭取領導特別是職能部門、學院的支持,積極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進行有效的輿論監督,要從尊重事實、與人為善、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角度開展工作,為學校又好又快的發展貢獻力量。
高校校報與社會媒體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獨具的特色和個性。校報要從共性中學習借鑒社會媒體的經驗、優勢,同時要堅持弘揚校報所獨具的特色和個性,從而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演繹出自己的精彩,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注 釋:
①李良榮:《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②③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社政[2005]13號。
④史志兵:《高校校報發展態勢研究》,青島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