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景設計論文

水景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26 17:56: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景設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景設計論文

第1篇

(1)水景的季節適應性不強.景觀設計受氣候影響較大,因此要遵循分季使用原則,考慮季節變化對水景設計的影響,結合構造和功能方面的特殊要求,使水景作用在四季中得到充分發揮.一些大學校園的水景設計未能充分考慮東北地域氣候特征和季節變化規律,如東北師范大學本部校區的水景代表———靜湖,由構筑物、小品、植物加以圍合,營造了極具魅力的中式微觀園林空間.夏季吸引師生駐足觀賞,水景利用率高.一到寒冷冬季,湖面結冰,周圍草木蕭瑟凋零,師生少有在此游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

(2)水景的文化內涵缺乏.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一些大學校園的水景設計,僅將水視為校園景觀的要素構成之一,缺乏對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以及校園文化特色和內涵的深入挖掘和思考.設計僅停留在悅人耳目的感覺層面,難以在師生內心引發共鳴,這在東北地區的所有高校當中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方高校的水景極富文化內涵.如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的“思源湖”和“致遠湖”的命名,既很好地詮釋了學校“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精神,也深刻體現了教育場所的文化特質,得到了師生乃至社會的廣泛認同.

(3)水景脫離環境實際.水作為一種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對水源比較充足的校園,可利用水的造景功能,構筑富有感染力的校園環境.對東北地區而言,多數校園水源匱乏,一些校園的水景設計脫離基址實際,盲目設置了大型噴泉、假山瀑布、開挖了河道、人工湖等,違背了景觀設計所應遵循的因地制宜原則.如北華大學在東校區中軸線上設計建造了規模宏大的旱地水景廣場,由于距離直接水源較遠,致使大型噴泉運行成本極高,所以一年啟用的時間屈指可數,成為長期閑置的擺設.

(4)水景缺乏多樣性.水景設計固然離不開水這一景觀要素,然而水的存在狀態卻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狀態的水所營構而成的水景具有不同的視覺感受.東北寒地大學校園水景設計形式比較單一,構景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對水的“動態”或“靜態”設計,往往忽略了水的其它存在方式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和表達,對冰雪資源極其豐富的東北地區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浪費.

(5)水景體驗性不強.美國著名風景園林學者西蒙茲認為:水景規劃設計的不是物質,不是空間,而是人的體驗[1].但這在一些大學校園水景設計中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如東北師范大學凈月校區濱水空間設計,雖充分利用了伊通河中游東岸支流小河沿子河從校區東側流經的便利資源條件,但卻在河岸設計建造了寬厚的護墻,將水體和堤岸道路完全隔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親水”體驗,使水景效果大打折扣.附近的吉林財經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情況與之類似,此處不再贅述.

(6)水景系統性不夠.大學校園水景設計須秉持可持續理念,遵循系統性原則,全面系統地構建景觀要素的生態關系,防止隨意性、盲目性.要兼顧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生態關系,追求生態平衡,增強生態效應.如沈陽建筑大學設計新校區時,對基地的地形地貌予以充分地尊重,在水體駁岸上,采用生態處理與干砌手法相結合,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達到水源的自然凈化.通過恢復原有的稻田,吸引大量的野生禽鳥前來覓食、休憩和繁衍,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校園生態系統.但多數校園在設計校園景觀時,綜合考慮不夠周全,致使生態效應較差.盡管東北寒地大學校園水景設計中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然而水景在當前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規劃設計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分,其作用和效果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水不僅能獨立營造景觀,也可通過一定手段實現空間的拓展、延伸和引導,以及增強空間層次性,從而活化空間、創造情趣,催化和激發校園整體景觀的生機與活力;其次,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效果,既可作為藝術品主體而獨立存在,也可與建筑、雕塑、植物或其它要素有機組合,創造獨具風格的作品,可活躍氣氛,打破環境單調感,增加情趣和意蘊;再次,水天然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將水引入校園,能更好地詮釋大學文化的精神和主題,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和優秀道德品質的養成;最后,水體和各種噴泉都具有降塵、空氣凈化及調節濕度的功能,與綠樹相依還能增加環境中的負氧離子濃度,使人心情舒暢,發揮保健作用.而且水與空氣表面接觸越大,噴射出的液滴顆粒就越小,產生的負離子越多,空氣凈化效果也就越明顯.

2東北寒地大學校園水景設計策略

基于當前東北寒地大學校園水景設計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主要從適應地域自然環境的多樣化水景設計、彰顯地域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水景設計、營造富有體驗場所的水景設計和構建生態化和可持續性的水景設計等方面提出相應策略.

2.1適應地域自然環境的多樣化水景設計策略氣候是影響東北寒地校園景觀設計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克服諸如氣候等不利條件制約,使人們在不同季節有不同視覺感受,這是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關鍵所在.隆冬季節,校園水體大都進入“休眠”狀態.而作為水的其它存在狀態———冰雪等,則是寒地最為豐富的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因此,遵從冰雪特性進行校園景觀塑造,既具可行性,又有獨特性.結合校園文化主題和地域文化特色,創作冰雕、雪雕、冰燈等景觀小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寒地特色景觀效果(見圖1).針對東北寒地校園地表水短缺的局限,秉持“少而精”原則,淺水池不失為絕佳選擇(見圖2).夏季淺池水平如鏡,倒映周邊景色,令人心曠神怡.池中可置放雕塑、噴泉、射燈等小品與動植物,冬季時將池水抽干,其中的雕塑搭配各色燈光,產生絢麗的光影效果.同時將池壁設計成斜面,可減輕冬季無水時高差過大對人心理造成的不適;將有高差部分設計成為“立體水”,使其成為冬季里的靜態雕塑.

2.2彰顯地域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水景設計策略文化性是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必須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則.重視水所具有的精神意義,激發人們想象力的發揮,從而達到提升師生道德情操和審美觀念的目的是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永恒的追求.因此,傳統文化、學校歷史、人生哲理和名言警句都可以成為構思主題[2].可借鑒“曲水流觴”的概念,采用曲水和溪流等形式進行校園景觀營構(見圖3).溪流撞擊擋石產生的水聲高低頓挫,曲水的平靜舒緩,兩者一靜一動,或歡快或寧靜,可喚醒人們對水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從而產生內心共鳴.溪流底部以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鵝卵石鋪裝,冬季無水時鵝卵石出來,使人聯想到流水的涌動,達到無水勝有水的效果.水道的底部可設計成水波,流水狀等更具文化意境的圖案.校園中的垃圾桶、桌椅等設施可通過井、錨、橋、閘、船等意象,讓人體驗到對水的多種感受,激起人們的聯想與回憶,從而得到教育和熏陶.此外,結合不同大學文化精神,充分利用冬天特有的冰雪景觀資源,多設計具有紀念性、主題性和裝飾性的冰雪雕塑,以此烘托校園文化情境的同時,使師生與雕塑之間產生共鳴,鼓舞廣大師生保持樂觀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2.3營造富有體驗場所的水景設計策略水是劃分和界定空間的極佳手段.水的流動性、可塑性可將校園劃分為或立體、或平面的空間形態,并能與周邊景物相呼應,可增強師生的親水感和參與性,對各種活動提供支撐,從而使空間具有了場所特性.在大學校園中,富有場所意義的空間當屬廣場和濱水空間.可充分利用綠化、臺階、鋪地、小品及石椅等進行空間界定,形成具有親切尺度感與領域歸屬感的人性化濱水交往環境,對師生各種交往活動產生積極引導作用,增強參與性與體驗感,如東北師范大學本部校區凈湖濱水景觀就極具代表性(見圖4).同時,需注意濱水區駁岸道路的線路設計,綜合捷徑與觀光線路,滿足師生不同需求.校園廣場為師生各種體驗性活動開展提供了更多物質和精神可能.在硬質鋪裝底部隱藏噴水裝置與排水渠,形成隱藏的噴水廣場(見圖5).在炎熱夏季廣場上會形成噴射水柱與水霧的立體組合,為師生廣場中行走帶來些許涼意.冬季時則“恢復”為校園廣場供師生行走、休憩,帶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此外,校園中面積較大的水體也具場所功能,可為冬季可開展冰上特色運動項目提供支撐,豐富師生文體生活(見圖6).水體駁岸可設置色彩艷麗、樣式新穎,再結合地域人文特色鮮明的親水設施,如座椅、漫水橋、親水雕塑等的設計,使其與水體相呼應,取得引人入勝的景觀效果.

2.4構建生態化和可持續性的水景設計策略東北地區的雨雪資源相對比較豐沛,如結合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并輔以相應技術措施,將豐富的雨雪資源通過不同途徑匯集,構建諸如生態水池、生態濕地等景觀形式,既可彌補校園地表水源不足,為校園內各種綠色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又可加速其物質和能量的代謝與交換,改善校園空氣質量.同時也為校園生態景觀的設計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此外,從景觀生態學角度,還可結合校園景觀系統化設計,辟建合理分布的人工濕地.利用濕地系統凈化污水的能力和特點,通過過濾、吸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分解等作用來實現污水的高度凈化.人工濕地在處理污水的同時,又能創造水生生物環境,營造人類與水生生物協調發展的自然景觀[3].

3結語

第2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小編與大家分享校園文化廣場景觀設計論文,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階段邁進,眾多高校都在城市的邊緣建立了新校區,同時校園廣場的設計也成了校園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園廣場的設計,旨在傳承本地的歷史傳統,結合校園獨特文化,以師生文本,構筑具有現代意義,集文化、藝術、休閑為一體的校園文化景觀。

關鍵詞:高等教育;文化廣場;校園景觀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階段邁進,大學校園及其在校人數也在不斷擴充,新建院校及高校新校區的建設如火如荼。但是大規模的高校數量及在校人數,使得高校在文化營造特別是校園廣場的建設上出現了較高的要求。校園文化廣場不但承接著校園師生聚會、文娛的功能,同時也體現著該校的校風及文化傳承。歐美國家對于環境友好型校園建設的探索已經初具成果,尤其是在生態建筑和生態社區的設計方面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國內一部分學校也在摸索和嘗試新型校園文化技術的應用。現以南陽理工學院為例進行探索和分析。南陽理工學院主要文化廣場周圍主要是學生教學區、休息區和體育運動區和一個餐飲區,四周以道路景觀貫穿,將這幾個區連接在一塊。

中間的栗河將該區域一分為二。該學校文化廣場以音樂作為設計元素,結合周邊環境的映襯,凸顯對藝術的崇尚和熱愛,同時又有水的動感,像一曲跳動的音符,生機盎然而又妙趣橫生。以音樂為主題,結合校園文化,充分考慮地質地貌等原始生態,把科技、安全、生態、藝術、人文結合起來運用到設計中去。打造出以人為本、以生態學為出發點、景觀與科技共存、教育與管理并存的校園生態環境。校園文化廣場與單元建筑、道路、環境協調相統一。該校園廣場的設計引入了很多的設計手法:1)自然環境的引入手法。2)公共雕塑及一些環境藝術設施。3)校園廣場軸線手法的合理運用。

1平面布局與功能分析

從自然生態的布局上來說,中國人居住環境的理念是“天人合一”,強調“人與天調,然后天下之美生”。而該廣場的設計同樣從自然生態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地形條件,沿河景觀,把生態放在第一位回歸自然,注重追求創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綠色休閑空間,保護與再現特定環境場所的景觀特色及空間結構特征,都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延伸和體現。南湖音樂廣場設計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條件下以吉他為造型元素,將音樂符號溶于其中,動靜結合。

首先從整體上來看,中間景橋將整個廣場一分為二,一半是以綠地景觀為主,另一半以水景觀為主,而中間的雕塑廣場又將兩個區域合二為一,組成一個整體。四周模擬成道路環繞。左邊的主入口的廣場是以音樂噴泉為主,以綠地進行環繞分割,使人們在堅硬的混凝土地上享受著噴泉隨著音樂起伏帶來的美妙感受。而沿河景觀采用曲線組成,有曲線美之稱。而在音樂噴泉廣場的下方則是綠地景觀,也就是所謂的小游園設計,運用音樂符號元素構成,與整體相呼應。臨湖景觀的設計、音樂噴泉的設計音樂動感區域的設計,將整個廣場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

2主題建筑結構

廣場周圍主要是教學樓、體育場,因此為了降低建筑密度,在廣場設計上沒有明顯的建筑物,多為連廊、花架、景觀橋、雕塑和景觀亭來突出廣場的意境。景觀亭子主要運用木結構,頂棚配置稻草,與諸葛亮三顧茅廬中的茅草屋相吻合,營造一種漢魏主題風格的味道。水面以木質平臺為主,材料主要為防腐木,上下相呼應,與水面相互映襯,配上景觀石,構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畫面。

3水景的布置

中國園林素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之說,由此可見水對于景觀的重要性。在設計水景時,我們更應該考慮地域水資源的狀況,尤其是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如何設計水景更應該值得考慮。從地域分析,溧河貫穿整個區域,而且南部有一塊南湖,因此有充足的水資源可以利用,同時有利于水景的整體布置。水體設計分為小水體設計和大水體設計。

首先從南湖的水景規劃出發,鑒于南湖面積較大,而且水資源四季豐富,因此在湖面進行大水體的設計符合本地區的現狀。其次在水景設計時堅持宜“曲”不宜“直”的原則,在進行湖面的設計時進行了曲線設計,不僅增加了意境,而且進行了變換。親水平臺與水面噴泉相互結合,旱水相結合,則是水體設計的又一重要原則。

4植物的配置

針對植物的配置,首先要了解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南陽市地處中原,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季風的進退與四季的替換較為明顯。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熱,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漸增多;秋季涼爽,降雨逐漸減少。因此植物的配置則需要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來確定。植物分為喬木、灌木、地被。大喬木中心廣場以銀杏為主,游園里以皂角和五角楓孤植效果更佳,五角楓秋天葉變紅,則效果更好,銀杏葉子變金黃,更增加了秋天的金黃。

沿溧河則以垂柳為主,配上灌木和植被,形成三層景觀效果。行道樹則以法桐為主,灌木則以花灌木為主,地被則以喜蔭而且生長好的草被植物為主。同時廣場游園區內達到四季有花,而且設計了一個牡丹園和花17百草園、果園,要特別注重花灌木的搭配,主要花灌木有百日紅、桂花、碧桃、紫葉李、櫻花、紅楓、杏樹、梨樹、紫丁香、山楂、臘梅、石楠球等。而灌木則以大葉黃楊和金葉女貞進行搭配,因為耐修剪而且可以隨季節修剪成各類造型。

5地面鋪裝

在開敞的城市多維空間中,地面鋪裝直接影響到景區的環境質量。良好的步行環境,通過地面鋪裝的形式,質感和色彩的處理,能使行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舒適、愉快的感覺。就功能而言,步行環境的設計主要是提供一個不易磨損的路面系統,使行人能安全、有效、舒適地步行到目的地。

6道路的設計

第3篇

關鍵詞:北方地區擬“水”枯山水營造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intends to "water" landscape in north China build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and intends to "water" landscape is a unique advantage

Key words: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water" dry landscape to build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水景的分析

1.1水景的基本定義

水景是一種具有生命的景觀,其區別于其他景觀的獨特之處就是其流動性的生命感,其生命感在形式上主要體現在水流的波紋性。

1.2園林中的水景

水景是園林四要素中最生動的一個要素,水景是水的一種美的體現,從古到今,水孕育文明、催引人哲思。園林中水景的營造在更大程度上更是一種意境,追求生命的意境美。水景觀以它獨特的觀賞特性和美學表達方式,在園林水景水規劃設計中已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1.3人對水景的需求

人類具有一定程度的親水性。希望接觸水,體驗水帶來的樂趣。

人們對水景的需求促使人們主動的去創造水景。

1.4北方地區的水景現狀

總體來講,北方地區現在的水景現狀令人十分擔憂。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大噴泉卻靜靜的“躺”在水里而不噴水,到處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還有筆直高深的蓄洪大壩,更不用說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了……,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水景現象,是一種很可悲的水景現象。北方水景的問題急需解決。

2.制約北方地區水景發展的因素

2.1資源因素

1、水資源總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2、河川徑流年際、年內變化大

3、水資源地區分布與其他重要資源布局不相匹配

2.2氣候因素

我國北方地區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局部地區是高原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是離海洋遠,海洋上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氣候的基本特征:①冬季寒冷,夏季溫熱。氣溫年較差大,氣溫日較差亦大。最冷月出現在1月,最熱月在7月,春溫高于秋溫。②降水量少,而且季節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年際變化大。

2.3經濟因素

我國南北兩地的經濟也有巨大不同:

南輕北重:由于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征。經濟的因素極大程度上嚴重制約了園林的發展,對水景的發展更加造成了嚴重的阻礙。

3.北方地區擬“水”景觀的適宜性

3.1擬“水”景觀的分析

擬“水”景觀,總體來講,即為采用某種材料,并應用某種方式營造出類似真正水景的一種景色。

擬“水”景觀中“擬”,首先是在形態上的模擬,應用現有的材料,創造出水的形態。其次,擬“水”中的“擬”可以更深層次的模擬水所創造的意境,模擬水形成的一種氛圍,一種感覺,一種人的親身體驗。另外,在科學技術已近發展到一定級別的今天,也可以使用高科技創造出讓人感覺身臨其境的“水”景。

3.2擬“水”景觀的優點

擬“水”景觀雖然無法完全代替真正的水景,但擬“水”景觀仍就具有其獨特的優點。

一、擬“水”景觀從根本上解決了北方地區水景的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擬“水”景觀克服了北方地區不適宜水景發展的氣候因素

三、擬“水”景觀的方經濟性

擬“水”景觀是一種持久的景觀,所以一般只要建設好,后期只需簡單的維護就可以,既不需大量的人力,也不需大量的財力。正如擬“水”景觀中的一種形式――枯山水。

枯山水的主要材料為巖石和白砂,在我國北方地區這些材料相對容易獲得且成本不高,造價低廉。后期的維護也僅是維護造型就可以,沒有以往水景得定期加水、換水的麻煩,大大減少了維護的開銷,具有相當好的經濟效益。

四、擬“水”景觀形式的多樣性

傳統的水景營造形式一般有噴泉、疊水等,形式基本就是傳統的幾種形式。而擬“水”景觀則可以采用現今的各種高科技手段以營造出傳統水景所達不到的效果。

4.北方地區擬“水”景觀營造的理念和原則

4.1營造理念

擬“水”景觀的營造同樣是園林建設中的一項,其目的同園林建設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營造更加適宜人們居住和游憩的環境,同時保護和改善環境。

4.2營造原則

擬“水”景觀的營造同樣是園林建設中的一項,同樣必須遵循景觀建設中的各項原則。

一、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

二、保護生態原則

三、因地制宜原則

四、經濟最低化原則

五、藝術原則

5.北方地區擬“水”景觀營造的方式

結合北方地區的相關情況,在北方地區可實行的擬“水”景觀的營造方式基本有枯山水法、小品、雕塑發以及使用高科技等方法。

5.1枯山水法

5.1.1枯山水在我國北方的應用

“枯山水”是采用隱喻和象征的藝術手法,以砂代水,以石代山,通過空間視覺的感受讓人去聯想、頓悟,被喻為用眼睛去品味的茶道。枯水景指以園林理水藝術為指導,借鑒枯山水以“虛”代“實”表現手法,使用景石、卵石、白砂、植物和小品等元素,因地就勢,濃縮再現大自然干涸的小溪、河流、瀑布、湖泊等景。

在當今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各種事物也可隨之變化,枯山水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擬“水”景觀所以的要求,可以適當加以改變。

日本枯山水發展至今,備受百姓歡迎,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間和降低成本。

5.2小品法――雕塑

水景不但可以作為景色中的主要景觀,同時也可作為輔助景觀,從而提升景觀的整體效果。擬“水”景觀同樣具備這個條件,作為小品加以發揮水景的作用。

應用雕塑的表現方式也可以分為形象和抽象兩種。所謂形象是指直接雕刻成傳統水景小品的樣子,與真正的水景除了沒有水流的聲音外,基本完全可以與真正的水景媲美,栩栩如生,毫不遜色。

5.3其它高科技手法

5.3.1 LED技術

LED技術擁有高節能、壽命長、多變幻、利環保的優勢,實現豐富多彩的動態變化效果及各種圖像。這點正好可以應用到擬“水”景觀的營造上,利用這項技術,完全可以打造出逼真的墻上水景,讓水景在夜晚更加璀璨。

5.3.2 3D技術

3D技術在我國已經能夠純熟的應用,因此擬“水”景觀的營造同樣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

在我國北方一些經濟發展較好而又沒有可吸引人的旅游資源的地方,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打造一個“水城”。

6.結語

為了讓北方地區的人們在城市生活中能夠真正體驗到園林中水景的樂趣,為了創造優美的城市環境,城市中的擬“水”景觀的營造已經成為一種必然,這是擺在我們所有城市綠地景觀建設者和參與者面前的一個大題目。

參考文獻

[1] 張立靜,李鐵軍. 淺談園林水景設計中的環境問題[J]. 城市管理與科技, 2005,(04)

第4篇

關鍵詞:文化符號;城市文化廣場;演繹與詮釋

中圖分類號:TU986.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6-0073-02

1 引言

作為城市的“起居室”和“客廳”的城市文化廣場是城市空間的一個重要節點,主要鏈接建筑與建筑、建筑與道路、景觀小品與大眾交流的一種公共藝術形態,是塑造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舞臺。不僅濃縮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特征,更積淀了居民的情感和記憶。一個好的城市文化廣場不僅傳遞了城市本身的文化內涵,更能改善城市生活的品質,提升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對外開放精神文明的窗口。

2 相關概念的界定

2.1城市文化廣場的概念

城市文化廣場是由基面、邊圍、家具等物質要素圍合所形成的空間,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戶外活動場所,滿足了人們休閑、交往、娛樂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題思想,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傳統和風貌特色的城市戶外公共活動空間。城市文化廣場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融合,能夠高度概括一個城市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時代精神的場所。其結構一般都是開敞式的,比例設計是根據廣場的性質、規模和文化特點來決定的,并與周圍的整體環境協調統一,為市民提供一個舒適、愉悅的休憩空間。表現時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是城市文化廣場的特色,文化廣場帶來文化休閑氣息的同時,還反映當地的習俗和居民生活的情趣。

2.2 文化符號的概念

所謂的文化符號,是經過時間洗滌之后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某種意義和理念的載體,這種理念和意義是通過一系列外在特征表現出來的,具體說就是一些客觀存在的物質,例如某些特定的色彩、圖案、造型等。當前,利用文化符號已經是景觀小品設計中的常用手段。然而,很多地方對于文化符號的應用,往往停留在膚淺的層面,只是簡單孤立地抽取一些具象的符號,強加在景觀小品上,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簡單化、照抄式的景觀小品。 雖然模仿了歷史的外在形態,但是往往造成詞不達意,不僅不能給人傳遞文化氣息,反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也失去了景觀小品在城市文化廣場中的作用。

3 結合實例,分析構成城市廣場文化符號的元素

3.1 特色建筑

建筑因鮮明的地點性而成為空間內涵表達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廣場空間景觀中重要的組成元素,它的形式、體量、性質、輪廓線、色彩和外表材料直接影響城市廣場空間景觀的氣氛和形象。建筑表達內涵的方式有多種,可以通過獨特造型表達民族內涵;通過色彩、開敞度表達地域內涵,通過群體布局表達思想內涵;通過厚重的歷史感表達文化內涵。城市廣場周圍的建筑群可以以獨特的造型組合脫穎而出,成為城市中標志性的建筑群,主要是對城市歷史或是帶風貌的概括和體現,反映城市歷史的延續性。如桐城市濱河文化廣場中的特色建筑東作門以及和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建筑群,是桐城古城門原址的復現。建筑本體人為的做舊和仿古,體現了歷史的厚重感,使人們在廣場休閑的同時感受歷史的滄桑。

3.2 地面鋪裝

地面鋪裝在塑造城市文化廣場的時候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通過色彩及圖案與整個城市廣場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意境相吻合,含蓄地表達了城市的內涵和地方特色。豐富細膩的地面鋪裝能夠裝扮城市文化廣場的細節,使其形態多樣明確,邊界清晰,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應,從而引導人們的行為。地面鋪裝在選擇鋪地材料和鋪地色彩上也有所要求,不同質感的材料和色彩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材質和色彩的選擇上要注意與周圍環境、文化氛圍相協調,營造和諧的視覺場所。如濱河文化廣場上得地面鋪裝采用深色,營造歷史感,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同時在地面運用浮雕,刻畫出整個桐城市的地區原址,讓市民了解城市的發展的變遷,更好的理解城市的內涵和地方特色。

3.3 景觀小品

景觀小品作為一種文化媒介,是城市文化廣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廣場通過景觀小品來體現,景觀小品中文化內涵的表現則離不開文化符號的運用。通過造型別致、富有特色的景觀小品的設計,既能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文化廣場的趣味性,為居民提供娛樂休憩的開放性休息場所,又能有意識的再現城市的地域傳統風貌特色及文化意境。桐城市濱河文化廣場采用不同造型的景觀小品來展現文都特色,在廣場入口處右側采用大面積的文化浮雕墻,刻畫一些禮儀之邦的典故,給游人造成一股視覺沖擊力,營造廣場的文化底蘊。其次在廣場的左側有一牛郎織女的雕塑,并刻有關于黃梅戲的起源于發展的典故,體現黃梅戲曲之鄉的特色。另有一些體型小巧,造型復古的街燈、座椅等從細節部分展現這座城市文化廣場的特色。

3.4 水景設計

水景在營造城市廣場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是人們游玩時觀賞的重點。一般廣場的設計都離不開水景的營造,如噴泉、小型湖面等。水景在城市文化廣場的設計中通過隱喻、象征、直敘等手法,被賦予特定的文化內涵,并與周圍建筑相互掩映襯托,構成優美的風景層次。濱河文化廣場就是一個利用水景展現廣場特色的很好的例子。此廣場毗鄰龍眠河,通過對景的設計手法,與龍眠河相互依附,構成完美的視覺效應。在河面中央設計大型噴泉,河堤修建景觀棧道,并以仿古的景觀長廊作為陪襯。夜景下,通過燈光設計,噴泉呈現五顏六色的水景,并在河堤護岸勾勒出變換多樣的“龍眠河是桐城人民的母親河”的字樣,在營造視覺效果的同時表達了這座城市對龍眠河的感激之情,更好的呈現文都的底蘊。

4 文化符號在城市文化廣場中的演繹與詮釋

4.1 多種元素的相互統一

城市文化廣場中無論是特色建筑、地面鋪裝,還是景觀小品、水景燈光都是組成文化符號傳播的媒介元素之一,在文化符號加載的過程中,通過利用文化符號的“形”,使居民體會到設計作品的“意”,進而達到傳達城市文化廣場的“神”。一般情況下,對于文化符號的“形”的演繹方式有多種,但是無論哪種方法,都不是單一元素的運用,而是把幾個元素巧妙的聯合起來,相互借景,然后將其簡化,得出表達文化符號的一種方式,形成獨特的視覺語言。如在濱河文化廣場中,特色的景觀燈不是單純的對仿古元素的簡單復制,而是提取傳統燈籠造型的精華,再以神似重于形式的設計原則,進行抽象的提煉與再創造。

4.2 多樣形式詮釋文化內涵

為了更好的提升城市廣場中的文化品位,將富于文化底蘊的傳統藝術推向大眾生活,協調純粹藝術與居民日常生活的關系,文化符號在城市廣場中的設計必須打破單一的設計模式。城市文化廣場是一個具有公共性、開放性的現代城市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其表現出了功能多樣化和文化多樣性的需求,這就要求設計者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意識,運用多種元素的相互結合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達到既能展現文化內涵又能弘揚時代精神的效果。濱河文化廣場各個構成元素的形式設計多以簡潔、明快為主,但是各個要素之間卻是各有特色,無論是景觀小品還是雕塑形式不拘一格,在展現文化底蘊的前提下展示自己的獨特風采。

5 結語

城市文化廣場作為城市最主要的開放空間,是與居民進行文化對接的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能反映城市風貌、人文底蘊和歷史文化的場所。而文化符號作為傳遞文化的中介,構成了城市文化的話語系統,為人們開啟了一扇認識城市社會和文化的窗口,使人們更直觀的領略所在城市的韻味。運用文化符號的觀念為我們進行城市廣場的設計提供了獨特的思考維度,而城市文化廣場的建設也為文化符號的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通過對城市文化廣場各個構成要素文化符號的加工與整合,更好的詮釋與演繹城市文化,達到與市民進行精神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夏季芳. 中西方城市廣場的歷史變遷對比[J].安徽建筑,2005(3):8.

[2] 城市廣場地域性構形要素淺析[J].科技廣場,2008(6):246.

[3] 陳淑娟.論現代城市廣場的休閑文化意境.2011(1):61.

[4] 黃敏.設計中的符號學[期刊論文]-湖北工學院學報2001(09).

第5篇

關鍵詞:校園水體景觀;生態;功能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校園空間是一個能為學生、教師提供學術交流、師生交往、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水景空間是校園空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因此設計校園水景空間時要在充分考慮師生的使用要求和環境體驗的前提下,為師生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生態的環境,不僅可以滿足觀賞性,同時也要被使用者充分的利用,使其成為學習、娛樂的最佳場所。

2.校園水體景觀設計概述

“水的景觀”(waterscapes)一詞的合成是用來描述主要由水構建的景觀。這種景觀是在校園中用手工或機器仿照自然制成的大型景觀,在形式上包括江、河流、小溪、湖、池塘和大型的噴泉,無論大小,它們都是景觀或是背景,可近觀也可遠眺,水的彼岸向我們展示的是又一平面的風情。一些水景也可以沿著岸邊散步、跑步或騎自行車。在許多大學校園中都有水景這一元素,它們以各種形態出現,或是湖、或是河、或是噴泉等等,我們可以將這些在校園中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水面,統稱之為校園水體。

3.校園水體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

3.1自然因素

3.1.1水文

水是水體景觀成功的關鍵,水質的好壞、來源都決定了水景的好壞。因此設計師要了解場地的洪水歷史、年降水量等情況,對以上情況進行研究,為排除洪水危險及蓄水灌溉問題起到充分準備。

3.1.2土壤

土壤的結構、透水性等對水體空間能夠構成起到很大的影響。高度透水性的土壤,使水分流失于地下水及周邊地帶,就很難支持水體空間的存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采用在池底做防水處理。

3.1.3植物

在植物的種植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水生植物作為水體生態系統的生產者,不但能美化景觀,同時也可以凈化水質。在目前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遭破壞嚴重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對改善水質是非常重要的。

3.2人文因素

3.2.1文化背景

每所大學都有其自己的校園文化和歷史背景,這些對于水體景觀的形式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設計時需將校園文化融入進去并要考慮到校園的學科特點。

3.1.2使用者需求

師生是校園水體空間的使用人群,在設計時要考慮到他們的使用需求。學生多是在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活動,這已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更希望有一個多功能的空間,可以同時滿足安全性、私密性、開放性、多樣性等。在設計校園水體景觀時可以將這幾方面考慮進去。

4.校園水體景觀的設計方法

4.1水面空間設計

水面設計是校園水體景觀的主體元素,水面的形式隨岸線的變化而改變,它可以表現出寧靜、舒緩、流暢等,因此,可以通過塑造不同的水面形態營造出不同氛圍來滿足水景的功能性和觀賞性。

4.2駁岸空間設計

不同的水體岸邊環境,采取的駁岸空間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4.2.1拋石駁岸

拋石駁岸可分為干砌石駁岸、半干砌石駁岸和石籠駁岸等幾種形式。干砌石駁岸是指從堤腳下端開始,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向上壘砌石塊,并在石縫間填土,種植適宜的水際植物,這種方法有利于魚類和植物的生存。半干砌駁岸是用混凝土格子加固干砌石駁岸的下部,使卵石一半被混凝土固定,另一半懸空,這樣既可以抵抗洪水的沖擊,又能確保生物的生存,在水流湍急的情況下可以用半干砌駁岸。對于水流彎曲或者是流水沖頂位置等沖擊力較大的岸線,則可采用抗沖刷力較強的石籠,石籠是耐久性強的鐵絲籠內置石塊而成,這種方法施工簡單,對現場環境適應強。

4.2.2自然式緩坡駁岸

自然式緩坡駁岸適用于坡面較緩、空間足夠大的場地,種植陽光草坪吸引師生到此休憩娛樂。

4.2.3植栽駁岸

植栽駁岸適用于坡度較大、親水性不強、或者是需要幫助魚類逃避敵害和提供遮蔭場所的岸線。對于坡度較大的岸線,可以用木質柵格或是粗圓木樁形成穩定堤岸的格墻,再在木樁框間回填土壤,做成梯田式的植物種植臺。

4.3親水空間設計

親水空間可以為師生提供欣賞景觀的場所,讓使用者能夠近距離接觸到水,滿足人們的親水心情。親水空間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方便在水邊游憩時停留的空間,即水邊散步道;另一類是可以穿行的空間,即水上通道。

4.3.1水邊散步道

在設計游憩親水空間時既不能讓散步道全部沿水而設,也不能讓散步道全部偏離水面。需要注意線性的流暢及尺度的把握,提供給師生們一處觀景、休息、駐足的空間。水上穿行的通道貫穿于水體,不僅起到連接作用,也為校園景觀增添了許多樂趣。

4.3.2水中穿行通道

水中穿行的通道主要有架空的棧道、汀步和橋等形式。架空的棧道一方面可以不阻斷水流的自然運動狀態,保持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對水中生物的活動不造成干擾,另一方面在布局形式上比較靈活,不會給人生硬的感覺。在水深較淺的地方設置棧道,在較深的水域木棧道要設置較高的護欄,保證使用者的安全。汀步是道路在水中的延續,分為自然式和規則式二種。自然式的汀步設計時要與場地氛圍相一致,左右穿插、疏密相間。規則式汀步是利用形狀大小一致的混凝土木板按照道路曲線等距離整齊排列,呈現出整齊一致的美。

4.4植物景觀設計

水生植物分為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四類。在設計時注意將幾類植物合理的搭配,以營造層次豐富的水體景觀。

4.4.1濕生植物

濕生植物是指生長在超市地或是不是經常性淹水的環境中的植物,根具有一定的耐澇能力。類型多樣,草本、藤本、灌木和喬木都有,該類植物具有適應陸地和水體環境的雙重習性。

4.4.2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根莖扎入泥土中生長,上部莖稈、葉片挺出水面。大部分的品種根系粗壯發達、植株直立挺拔、莖葉明顯、花枝高伸。其主要生長在淺水或水陸過渡區域,莖葉氣生,通常具有與陸生植物相似的生物特性。常用的有荷花、蘆葦、再力花、水蔥等。

4.4.3浮水植物

浮水植物的根莖扎入泥土中生長,無地上莖或地上莖柔軟不能直立,葉和花漂浮或半挺立于水面。葉片開始可沉水生長,后期浮出水面成漂浮葉,花朵通常伸出水面。常見的有王蓮、芡實、睡蓮等。

4.4.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的根莖扎入泥土中生長,整個植株沉于水中。莖葉長度高于水深時,高出的部分平浮在水面,近在開花時有部分花蕾伸出水面。常用的品種有眼子菜類、黑藻、狐尾藻等。

4.5后期養護管理

水生植物具有凈化水體的作用,但不是能夠對水體一直進行污染治理,如果水體生態系統循環不佳的話,超出了水體的環境容量,就會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導致水體渾濁,受到污染,這便會影響水生植物的生長,嚴重時可能導致植物的腐爛死亡,不僅污染水體,也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影響景觀效果及生態平衡。因此,為了避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要確保水質的清潔,在深秋前要將水生植物的枯枝進行清理,以免污染水質,平時水面的植物殘體要定期清理,對于水中魚類的繁殖也要給予控制,大量魚類繁殖會造成水中溶解氧缺乏,氮磷含量增高,不能保證生態平衡。

5.結論

水體會使校園景觀生機盎然、更加有魅力,因此水景設計對于校園規劃有著很大的作用。校園水景空間是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水景能夠提高校園的環境品質,同時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室外交流、休憩、娛樂的功能性強的場所。對于這樣的一個多功能型場所的設計,要從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分析,不是只考慮形的美觀,忽視了功能性需求。

參考文獻:

[1](美國)理查德?P.多貝爾.《校園景觀》[M]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6

第6篇

關鍵詞:濱海;度假酒店;景觀營造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濱海度假酒店作為為人們的體閑、放松、康體、娛樂等各種類型的度假生活提供活動的場所,需要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活力的空間。它既要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度假需求,為人們營造一種特有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又要結合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使自身成為與自然完美融合的媒介。這些需求無疑對濱海度假酒店建筑的景觀營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它也為設計師們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濱海度假酒店的建筑設計與其他類型的建筑或其它類型的酒店的設計有一些的不同之處,它會更多的強調一種建筑與自然的滲透關系,突出空間的滲透性;它會更多的關注使用者的內在文化需求,強調人性化的尺度和空間的交流性;它會更加關心空間環境所表達的意義,強調空間語言傳達給使用者的感受而使空間設計更具地域性與文化性。有不少成功的度假酒店設計案例,它們將建筑、自然、文化這三個要素有機結合,不但為旅游者提供了享受度假生活的理想場所,而且已經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并成為當地文化的代表。

一、度假酒店定義

度假酒店,就是以接待休閑旅游度假為目的的游客,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娛樂等多種服務功能的酒店。英文中稱其為“Resort Hotel”,字典中對它的解釋為:一種位于度假區中的酒店,是為人們享受假期提供場所的地方。度假酒店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觀光度假型酒店,另一種是休閑度假型酒店。

二、度假酒店特征

(1)回歸大自然、遠離市區

度假酒店一般選在城市郊區或者旅游風景區,為人們提供放松、休閑環境,

長居城市的人們往往利用閑暇之余愿意遠離喧囂的城市,回歸大自然懷抱。

(2)完善的配套設施

度假酒店不僅在滿足人們飲食住宿等基本條件外,也有設計新穎、獨特的住

宿形式來吸引滿足度假者的各種需求。度假酒店一般的住宿環境更加舒適、安逸、

服務周到。

(3)豐富的娛樂設施

來度假酒店的人們往往追求放松、娛樂的目的。不同類型的度假酒店具備不

同的娛樂服務設施。如濱海度假酒店利用海洋的環境優勢開展的娛樂設施十分豐

富:游泳、沙灘排球、潛水、沖浪等;而鄉土生態型度假酒店則是開展以傳統娛

樂設施為主的的如釣魚、燒烤等。

(4)獨立完整的服務系統

度假酒店有以度假村的形式,它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由于社會的發

展帶動技術的進步、居住、娛樂和后勤設施都相當成熟,逐漸少受自然環境的影

響。人工環境和項目設置都增強了度假酒店對自然環境的獨立性。

(5)良好的自然景觀條件

度假酒店優勢是為人們提供與自然山水親近的機會。山川河流、沙灘海洋、

樹木花草等自然環境是度假區背景與陪襯,是度假酒店的核心資源,更是酒店設

計的重要靈感來源。度假酒店的設計順序通常先景觀后建筑,一般由景觀設計師

先參與規劃然后建筑師在景觀的設計基礎上設計。由此可見自然景觀環境對度假

酒店的重要意義。此外,許多酒店室外娛樂設施與自然環境有密切的聯系,大都

依托自然景觀而存在。

三、熱帶濱海度假酒店外環境景觀營造手法

(一)景觀功能

1、酒店入口景觀的處理。酒店入口景觀是酒店的門面,也是酒店景觀序列的起點,它除了滿足人行、車行的交通功能外,是銜接酒店建筑與外界道路系統的過渡空間。而這過渡空間景觀的營造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酒店主建筑與城市道路系統的距離,景觀設計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處理。距離較遠時,景觀設計宜豐富多彩并注意對游客的指引;距離較近時,景觀設計宜簡潔大氣并注意與外界道路系統的適當隔離。

大部分濱海酒店位置較偏,酒店主建筑入口離城市道路系統有一定距離,有較大面積的綠地來營造景觀,景觀的形式依酒店風格和原有場地條件而定。也有部分酒店位于城市中或因為用地局限,建筑主體離外界道路較近,主觀上缺乏大規模布置景觀的條件,但客觀上又需要有景觀將酒店與城市道路較好地隔離。常在大堂入口與道路之間以地形、水景、植物作對景或隔景處理。

2、酒店大堂:這一區域具備餐飲、休閑、會議、展示等功能,往往通過水體、小品以及盆栽來展示其特色。酒店大堂的露臺以及觀景平臺的位置要結合酒店庭院的景觀布局,以可以觀賞到優美景觀為前提。這一空間不在論文的研究范圍內。

3、客房:客房內部空間是室內環境,不在論文研究范圍之內。客房周邊的環境注重私密性的營造,同時還要保證客人的觀景視線不被遮擋。

4、別墅區:一些大型的濱海度假酒店內會開發度假別墅供游客長期居住。該空間的景觀營造上突出對植物景觀的營造效果,以達到寧靜,私密的景觀特色。

5、庭院休閑區:是酒店建筑與海水圍合產生的的特定區域,該區域以滿足游客休閑放松的需求為目的,將泳池、消費和娛樂設施、運動設施與植物等景觀要素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和諧輕松的景觀空間。是整個酒店外環境設計的重點,是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區域。

6、海灘游憩區:以熱帶濱海度假酒店臨近的海灘為基地,通過設置臨時的遮陽亭和休閑躺椅,結合特色植物等景觀元素營造休閑,輕松的景觀氛圍。

7、水上活動區:提供水上活動的空間,包括游泳、嬉水等。

(二)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在注重景觀效果的同時,還需因地制宜地發揮其功能作用。濱海酒店建筑底層常使用大量落地玻璃窗,自然式叢植植物能較好地創造私密空間而又不影響視線從室內向室外的延伸,如三亞喜來登度假酒店底層客房與泳池之間的叢植植物,既美化了池岸線,又創造了私密空間。而三亞家化萬豪酒店高大棕櫚科植物的運用將人們的視線由庭園引向海灘。當然,植物與水景的巧妙結合也是酒店庭園的一大特色。炎熱的氣候使泳池與水景面積較大,水中種植植物能增加水景層次,產生虛實相生的效果,泳池旁種上植物,既能圍全空間,柔化駁岸,又能起到一定的遮蔭作用。

(三)景觀視線

從景觀視線的角度出發將景觀空間劃分為:景觀節點、景觀軸線、景觀區域三個方曲。

景觀節點:游客在視線上的焦點,具有良好的觀賞效果。一些典型的園路交叉口、標志性景觀或者廣場都可以成為景觀節點。景觀節點的作用是能吸引周邊的視線,從而突出該點的景觀效果。景觀節點往往在整個景觀設計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在熱帶濱海度假酒店中一些特色的景觀亭往往成為游客的視線焦點,一些別致的泳池和植物景觀也可以成為景觀節點。

景觀軸線:場地中把各個重要景觀節點串聯起來的一條抽象的直線。景觀軸線體現的是視線的關系,游客在特定的場所內可以感受到各個景觀空間的序列關系。沿著這些景觀軸線的方向,人們可以看到景觀設計師精心布局的空間,強調人在空間中的體驗。

景觀區域:由景觀節點和景觀軸線的相互聯系共同構成的景觀區域。

(四)景觀開放程度

通常,酒店中的各類場地、設施會給游客的行為和心理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游客感受到這些景觀區域的 放性各有不同。據此,將熱帶濱海度假酒店環境空間分為:

公共空間:這類空間主要是濱海度假酒店內的公共場所,像大堂、露臺、游泳池、草坪、沙灘等。這些公共場所面向所有客人,甚至包括不住店的游人。在進行公共空間的環境設計時,要為游客提供便于交流、開放式的景觀環境;同時要注重體現熱帶濱海度假酒店的特色風格。

半公共空間:主要是由公共空間向私密空間過渡的一些特定空間。例如在餐飲區內的觀景露臺、別墅區中的私家庭院等。這類空間的服務對象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但是并不注重私密性要求,對外部視線也沒有限制。

私密空間:往往指代酒店客房,它是客人的室內環境,具有最強烈的排他性,不屬于本文研究范疇。

結語

濱海度假旅游市場在我國如火如茶的發展,無論是建設速度還是建設數量都讓人睦目結舌,在如此發展迅速的情況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保證濱海度假酒店自身優勢、社會影響力、大眾滿意度,如何在不浪費、破壞自然資源,使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保持酒店自身的獨特性與個性,不被“現代化”“全球化”趨勢同化為“一脈相承”的景象都是其開發建設必須重視的問題。我國對于濱海度假酒店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理論探討和工程實踐階段都不成熟,需要多借助國外的成功經驗,努力尋求自身的發展之路,力爭結合本國的文化,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濱海度假酒店,探索出一條后中國化特色的設計思路。

參考文獻:

[1]胡婧. 淺析熱帶濱海度假酒店公共空間的開放性[J]. 中外建筑,2013,01:49-51.

第7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生活空間被賦予了一定的藝術色彩,例如車站,臥室,公園,餐廳等等場所,都有著某種藝術和文化在里面。園林景觀是我們日常休閑的場所,園林景觀設計中強化了對美和藝術的追求,尤其是中國古典風格的園林景觀,更是融合了我國的各種傳統元素,這些元素的有效組合構成了園林景觀的主體。本文從景觀園林設計中的相關元素進行分析,探討園林設計中相關元素的合理運用。

關鍵詞:園林景觀;景觀設計;元素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一,景觀設計元素的分類

中國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元素分為七大類,分別是假山、理水、廣場、園路、小品、景觀構筑和園林植物,這七類元素的合理搭配構成了園林景觀的基本體系,提高了園林景觀的審美和使用價值。

1,假山。

假山是相對于自然形成的真山而言的,假山是人工構造的景致,假山的材料分為自然石材和人造石材兩種,自然石材構筑的假山有很多種材料,青石,云石,湖石,江底石,黃臘石,山石等等,一般山石的運用最多,在我國古典園林的假山中最為常見,例如獅子林的堆石,怡園拜時軒石堆等等,其次大量使用的是湖石,這類石材在南方的園林中十分常見,例如蘇州園林,杭州西湖的湖岸等等,湖石的使用占據了80%以上。這類景觀利用水泥做膠接材料疊堆成假山。人造石材的假山材料主要是鋼筋混凝土為基礎,玻璃纖維作材料通過人工翻模成型,這類假山一般稱為塑石或塑山,這類假山一般在現代園林中,古代園林一般以自然石材為主。假山的涵義有很多種文化,包括了中國的養生學,中國的傳統神話,易經等傳統哲學,體現的是中國傳統色彩的審美觀念。

2,理水。

山和水在中國風水文化里面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代表的是一種智慧,一種靈性,幾千年來中國與水有關的文化非常豐富,中國文化里面對水賦予了一種獨有的韻味和情感,在水景設計中更是將這種韻味和色彩體現的淋漓盡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意思就是說水的形狀決定于岸的形狀,沒有特定的形態,也體現了古代人的遵循自然之美的理念和“道”的理念,道法自然,講究的是和諧之美。園林景觀中的水景基本上是模仿自然中的江河湖海,水景在南方的園林景觀中普遍存在,幾乎沒有水景就不成園林,除了這四種形態的水景之外還有水池,瀑布,溪澗,泉,潭等形態。

3,園路。

園路是指園林景觀中的道路和平臺鋪裝,園路是連接園林景區,景點的紐帶,是園林中的脈絡,園路的涵義根據園林功能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蘇州園林的園路講究的是峰回路轉,曲折迂回。園路分為整體路面,快料路面和碎石路面三種,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整體路面主要是水刷石路面和水磨石路面,然后就是青磚路面,在鋪設的過程中會夾雜著一些其他的材料例如鵝卵石等,構建出不同的圖案,這種路面色彩豐富,圖案多樣。快料路面在古典園林中一般是有天然石塊鋪裝的路面,這種路面美觀大方,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碎石路面是由各種碎石,鵝卵石,磚等組合成的路面,這種路面圖案精美,文化意蘊豐厚,與地形,植物,山石等相互配合,達到游行統一的效果。

4,廣場。

廣場的主要特色就是鋪地,在古代,廣場大多由石板和青磚鋪成,隨著現代建筑材料的使用,為了保證地面的穩定性,整體性和平整度,一般使用的都是混凝土,花崗巖,透水磚等現代人造材料,通過不同材料的不同組合劃分出不同的空間,達到不同的效果。

5,小品。

小品的種類有很多,例如坐凳,花池,雕塑等等,小品的布置要與園林的整體景觀相協調,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對園林景觀起到裝飾的作用,甚至突出園林景觀的地域特色,例如漢口解放公園的八駿圖雕塑,其他地方的古代名人雕塑,例如赤壁人民廣場的諸葛亮銅像雕塑等等。

6,構筑。

構筑包括園林的建筑,例如亭臺,樓閣,路燈,走廊等等,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對景觀構筑的細部考慮的越來越多,例如路燈,很多園林的路燈都是用的上世紀30年代的古典式的路燈,還有很多古典式園林的公廁,公園管理所,也建成古代建筑風格,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致。

7,園林植物。

園林植物是園林景觀中的重要元素,所有的園林都離不開植物,植物造景是利用樹木,花草,藤本植物創造景觀,通過發揮植物的色彩,形體,氣味等自然美構筑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植物造景是根據植物的生態習性和植物種類來確定的,因此,不同的園林對植物的選擇很重要,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文化背景,植物的屬性選擇植物。園林景觀中的植物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觀花類,這一類是主要的選擇元素,也是觀賞的主要對象,常見的觀花類有牡丹,玫瑰,桂花,月季,杜鵑,梅,桃,海棠,迎春等等。第二類是觀果類,這類植物因果實色彩鮮艷,果實具有一定的形態美而具有觀賞價值,例如枇杷,橘,龍眼,柿子等等。第三類是觀枝葉類,這類植物因枝葉有獨特的美而具有欣賞價值,例如銀杏,楓葉,松樹,柳樹,竹等等。

二,景觀元素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理念

1,彰顯設計理念。

設計理念是設計行為的指導,在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將園林藝術與技術手段相結合,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植物,構造建筑,布置景觀等方法創造出園林的景致,實現園林景觀的審美功能和使用功能。中國的文化里面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因此園林景觀設計中葉必須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協調,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設計中要彰顯出設計者的設計理念。

2,表現藝術色彩。

園林景觀的色彩會隨著植物生長習性的變化而變化,各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長習性,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銀裝素裹,設計師要根據植物的屬性,結合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而布置景致,表現出不同時間段的不同色彩。

3,把握主輔調設計的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主輔調設計尤為重要,通過主輔調設計可以有效地突出主調的色彩,加以輔調的補充,達到主輔協調,主調就是園林的基調,也就是園林景觀的整體特征,中國園林講究以人為本,這一點與西方國家不同,在景觀設計中利用亭臺建筑,山水,植物的搭配形成人工的畫卷。輔調是園林設計的一種理念的表達,以實為見,以虛為用,講究的是虛實相間,虛則是表現的一種空間形態的東西,是一種意境,通過主輔調的有效搭配達到虛實結合,將園林景觀的美發揮到極致。

總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景觀設計中的相關元素會隨著人們理念的變化而更豐富多彩,設計師要運用各種元素,利用山與水的協調,花與樹的搭配,外語內的溝通,虛與實的結合,設計出一個滿足休閑,健身,審美,文化傳承的風景園林,營造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余洋;王未;陸詩亮;;營造多元化體驗的景觀設計[A];和諧共榮――傳統的繼承與可持續發展: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第8篇

[論文關鍵詞]生態建筑;生態住宅;技術策略

1.生態建筑概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所謂“健康”就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據此定義,“健康住宅”不僅僅是住宅+綠化+社區醫療保健,還指在生態環境、生活衛生、立體綠化、自然景觀、噪音降低、建筑和裝飾材料、空氣流通等方面,都必須以人的健康為根本。

1.1生態住宅定義

健康住宅又稱“生態住宅”,生態住宅居住區的總體布局、生態住宅建筑單體的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

1.2生態住宅原則

生態住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綜合系統效率最優原則,來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虧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生態住宅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為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努力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生態住宅的特征是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

1.3生態住宅的技術策略

1.3、1追求舒適和健康是生態住宅的基礎 生態住宅首先要滿足的是人體的舒適性,例如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此外還應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實現殺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風以獲得高品質的新鮮空氣,以及無輻射、無污染的室內裝飾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態住宅既要保證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滿足鄰里交往、人與自然環境交融等要求。健康還有另外一層很重要的含義,即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住宅應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二氧化碳、固體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1.3.2追求高效是生態住宅的核心內容 所謂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觀是生態住宅與大自然和諧的完美境界 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不僅體現在能量、物質方面,也同時體現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態住宅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生態住宅應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這兩大課題結合起來,所關注的不僅包括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能源,還涉及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方面的內容。

2.生態住宅設計理論

目前,世界各國新型的生態住宅可謂方興未艾,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發展生態建筑在我國也必然是大勢所趨。作為國家的重要產業,城鎮住宅建設必將快速發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時機,及時把“生態理念”引入到住宅設計中,解決住宅節能和住區環境保護問題,將會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態住宅設計,指的就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生態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環保、高效、美觀的居住環境的一種設計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生態”絕非一般意義的綠化,而是一種對環境無害而又有利于人們工作生活的標志。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生態住宅涉及的技術體系極其龐大,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游憩系統和綠色建材系統等。簡單來說,其技術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住區物理環境(聲、光、熱環境)與能源系統設計,包括建筑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能源系統的設計等,同時又與綠化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息息相關,是當前生態住宅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b智能化住區,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自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節省土地,節約能源,做好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

3.設計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從上述思路出發,要實現住宅設計生態化,需綜合考慮3個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區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細部處理。如維護結構材料選擇、保溫方式、門窗形式等)、建筑物內的環境控制系統設計。本文將從住區風環境、自然通風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日照遮陽與采光外圍護結構布置、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與建筑設計相關的幾個方面,分別闡述生態建筑理論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3.1住區風環境設計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會導致住區局部氣候惡化。規劃師和建筑師已經認識到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問題已不容忽視。然而,可能是對室外風環境的預測不夠重視或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當建筑師們在對建筑住區進行規劃時,更為常見的做法是過多地把設計重點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觀設計及空間利用上,而很少或僅僅憑經驗考慮高層、高密度建筑群中氣流流動情況對人的影響。事實上,良好的室外風環境,不僅意味著在冬季風速太大時不會出現人們舉步維艱的情況,還應該在炎熱夏季保持室內自然通風。從這一點上來說,在規劃設計中僅僅考慮對盛行風簡單設置屏障的做法顯然是不夠的。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要獲得良好的住區風環境,了解小區內氣流流動情況,是建筑師在設計初期所必須做到的。 轉貼于  3.2自然通風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風是最經濟和有效的環境調節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設計與三維空間布置等,都對自然通風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充分考慮這一影響而進行建筑設計能有效地解決住宅中熱舒適性和空氣質量問題,而且在不增加住戶投資的情況下,就能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居室環境。

3.3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

住區周圍建筑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系,同時還和住區建筑周圍的輻射系統有關。受住宅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住區室外氣溫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合理的建筑設計和布局,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建設生態住區不等于簡單地提高綠化面積,如果住區綠化僅僅使用大規模草地而不考慮與林地、水景設施以及自然通風等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不僅不能充分發揮綠化在改善室內外熱環境方面的巨大作用,還會把大量的金錢浪費在草地的澆灌上,可謂得不償失。在綠化系統設計中如何改善住區室外環境,除了避免以上誤區外,還應做好以下2個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選擇和搭配綠化植物和水景設置,并與整個小區的熱環境設計協調起來,除了給人以觀賞的美感外,還應充分發揮植物、水在降低“熱島”作用、改善住區微氣候方面的作用;②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如果綠化設計的最后結果是把人和綠色隔絕開來,僅僅“可以遠觀而謝絕入內”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陽與采光

夏天陽光的直射和熱輻射是影響居室熱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陽是指運用建筑的外形設計、懸挑和凸凹變化而形成建筑圍護結構,使室內實際接受的陽光直射和輻射熱量減少。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當地地理與氣侯條件,通過精確計算,對住區的建筑布局以及單體住宅的相對關系,進行建筑群日照、遮陽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檢驗是否滿足日照和遮陽的要求。

3.5外圍護結構布置

這里主要是指外墻和外窗等圍護結構的布置,體型系數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圍護結構對建筑物熱環境的復雜影響。實際上,對于不同朝向角和傾角的外墻和外窗,由于當地主導風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滲透情況的不同,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也相差很大,日間接受的太陽輻射隨著時間變化而千差萬別,夜間背景輻射狀況也不相同。

3.6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區規劃應有效地設計防噪系統,如將住區和主要交通干線相隔絕,防止主要交通干線的噪音傳過來。污染控制問題也需重視,建筑物內部空氣質量不好,一定是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而通過有效的綠化、有效的組織建筑周圍氣流流動,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在設計初期,技術人員就應該深入現場進行調研和測試,檢驗當地的噪聲或污染是否符合標準,如果不能滿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果居室噪聲超標,可考慮采用錯開設計的雙層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聲,又不影響自然通風。

第9篇

【關鍵詞】鄭東新區;風格;規劃;順馳第一國際

1.項目概況

順馳第一國際位于鄭東新區cbd外環和第三城市中心軸線的交,占地面積4394.51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58364平方米,于2004年9月28日開工,預計2006年10月公開發售,是順馳集團整合各方面資源推出的首個5A級智能化甲級寫字樓。整體規劃建筑沿地塊邊緣布局合理,有利于中心景觀的營造。地塊地勢平緩,有利于營造簡潔現代的景觀空間層次。但由于地塊被分三塊,中間連接地塊狹長,不利形成良好的景觀界限和銜接。

2.凝煉“仕家”的景觀主題――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其“仕”:學也;其“學”:覺悟也。表述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方能覺悟生命,而“仕者”,是覺悟了生命意義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的根基,“家”是社會關系的基礎,“仕家”界定了消費者家庭的覺悟品質,也就界定了“仕家”環境與生命意義的聯想方向――去狹隘以向開敞,遠混雜而近秩序,避喧囂以取寧靜,逆潮流而順自然。

3.景觀特征與文化特征

3.1以經典之美規劃場所

古希臘哲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構造他心目中世界的秩序,在“高林?仕家”,以幾何園林的形式開揚場地,使其明朗清楚和富有氣勢,呈現古典幾何學的經典之美。

3.2 以線性之美串聯場所

通過景觀主軸線營造小區的向心力,將區域的主題景觀串聯起來,以線性的交通組織帶動景觀組團。簡約的線性幾何布局,結合空間變化與環境,創造出道路系統及場地空間感,使整個場所具有統一性和趣味性。

3.3 以文化景觀提升場所

幾何形式的文化景墻,思想者的主題雕塑的設計等,以達到“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的主要目標。主設計格調優雅、浪漫、富有古典生活氣息,入口兩處林蔭大道引人入勝,業主可以感受得到這里是一種畫境、一種文境、一種寧靜。

3.4 以立體綠化改造場所

園林建筑、地坪緊密結合地形,隨行就勢,最大限度減少土方工程量,在擋墻處設置了多級高差,舒緩了一級高差的垂直堅硬感,并且增加綠色廊架停車位,對硬質擋墻進行了一定的空間遮擋,使空間感受和視覺效果更加的豐富,圍墻的設計?很好的與周邊環境和諧。采用立體式綠化圍墻,利用景觀生態護坡的方式消除高差;在道路邊增設特色景觀小品,增加了整個擋墻的趣味性和綠化的層次,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3.5 以水景營造寧靜場所

設置有精致的水系,平靜淡雅水面中栽植一些水生植物和水中樹池,顯得簡潔大方。水池的周邊設置了親水平臺,是小區業主休閑的好去處,以“流、跌、涌”等形式,互為點綴,交相輝映,人們可以更好的感受水的靈性和水的魅力,給新貴一種高雅愜意的水景享受。

3.6 以景觀元素豐富場所

在本案中綠化設計以“花園、生態、保健”為設計定位,營造“仕者”宜居的綠化環境。以“簡潔融洽、精致完美、獨樹一幟”為綠化設計目標,實現了創造“仕者”生活的美好愿景。

3.7 以交通組織整合場所

根據地形特征和建筑布局,采用環狀道路通行,人車分流,并嚴格控制車輛進入小區,為業主創造高質量的居住環境。簡約的幾何布局,結合景觀空間變化與環境感受,道路系統融于小區環境,和諧統一又富有變化的景觀空間,合理的交通組織令社區有序而安寧。

4.景觀設計與文化的結合

本案景觀規劃以“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為訴求,以幾何園林與線性景觀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觀表達,通過景觀主軸線營造小區的向心力,將景觀串聯起來,各主題空間中布置景觀構筑物與景觀小品,賦予空間不同的文化意義和強烈的個性色彩。

4.1 高林化境

高林化境的景觀規劃以“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為愿景,以幾何形式的景墻開揚場地;以幾何園林與線性景觀為基本手法,形成整合式的景觀表達。幾何狀的景墻、幾何狀的景觀跌水,其效果明朗清楚富有氣勢,呈現古典幾何學的經典之美。主入口雕塑選擇為思想者,當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純升華,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思想者的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含著深刻與永恒的精神,與整個園區的“思想者之家、覺悟者之家”的主題緊密貼切,沿襲了Art Deco現代建筑的風雅氣韻和低調的奢華風格,顯得有親和力和高貴典雅的氣質。

4.2聽香水榭

聽香水榭其寓意為環境清雅宜人,安靜閑適的地方。域中設置了鏡水廊橋、琴韻廣場、咖啡茶座等,營造出動靜相宜的氛圍,人們可以在這里聽水聲、暢談人生、促膝品茗。鏡水廊橋的水景讓環境更加的嫵媚,親水平臺滿足人與水親密接觸的愿望,卵石在微波下隱約可見,涌泉的形式活潑可愛,使整個小區具有勃勃的生機。水邊的琴韻廣場給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恢宏氣勢,以幾何純粹裝飾線條彰顯無限景觀魅力,與高聳流暢挺拔的Art Deco現代建筑相呼應,以傾瀉而下的流水彰顯強烈的視覺感受和獨特的韻律感。水聲、笑聲、暢談聲與新貴名士追求的高貴感不謀而合,代表永恒向上的人文精神。

4.3 景觀街區

獨具特色的“景觀街區”思想,打造現代感強烈的商業街景區,主要考慮到與與CBD的銜接關系和人流問題,其空間設計是從半開敞到開敞,從小區向外漸次過渡到寬敞林蔭大道的路面。整齊的林蔭大道、的格調小店、悠揚的笛聲、惟妙惟肖的雕塑小品、豐富的夜景燈光,給街區帶來一絲別致的情趣。商業街植物設計主要采用規則式種植的方式,構成該空間的高層框架,同時在喬木間點綴造型現代感強烈的燈具豐富夜景色彩,并按一定距離設置線條簡潔的草坪燈,和諧中蘊含著變化。營造出一個多功能的,舒適的,具有浪漫氣息的娛樂購物的街道環境。

5.結語

經歷過文化的沉淀和積累,記憶和經歷不斷浮現疊加的小區,才會成為城市的永恒。景觀規劃設計本身,不僅僅是一個場所,一個空間,只有充分正確地考慮了“人”因素,才能使設計的場所煥發生命力,成功的景觀設計正是在承受住社會洗禮考驗后自身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真正體現。

【參考文獻】

[1]韓昊英.日本1968年《城市規劃法》劃線制度的實施成效及政策啟示[J].北京規劃建設,2008,(02).

第10篇

關鍵詞:居住區;生態;綠化

Abstract: residential area as the human survival, life's basic premises, the outdoor landscape design focus. Residential outdoor landscape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ecosystem,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leve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ecology consciousness and ecology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ial outdoor landscape requirements and not only stay in the conventional design of green area level, landscape design in ecological garden stage.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residential outdoo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till exist many drawbacks, residential area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with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design in residential area,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and summar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research.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ecological; greening

中圖分類號:B845.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論

當今,隨著自然環境加劇惡化、人口增多、資源缺乏等現象的出現,城市生態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現代人較以往更渴望自然,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環境中,從而具有生態化的居住區便成為人們居選擇的首選地,因此景觀生態化設計勢在必行。

何謂生態綠化設計

生態綠化設計是及于生態原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綠化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應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因地制宜,維持植物生長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生態綠化設計將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重視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摒棄了掠奪式開發的弊病,達到人與自然共生的理想。[劉文軍,韓寂。建筑小環境設計[M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

目前居住區生態綠化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片面理解生態綠化設計

當下很多居住區為了迎合大眾對生態的需求,一味地建綠地,造水景,種名樹,以綠化代生態,盲目追求綠地率的現象比比皆是。然而,綠化并不代表生態。不考慮居住小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客觀實際,缺乏對小區景觀生態系統的全面分析,錯誤以假生態的銘牌誤導消費,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合理性,直接擠占了小區戶外其它的功能用地,增加了后期維護的高成本,是一種浪費資源和能源的行為。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是以尊重自然為基礎的。尊重自然資源,尊重自然環境的現狀,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才是真正的生態設計,毫無疑問,最自然的就是最生態的。

(二)忽視自然條件刻意追求人工效果

與國外環境景觀設計的程序恰恰相反,我國居住區戶外景觀設計是在建筑規劃之后才開展的工作,因而缺乏對基地原有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意識。至今仍有少數居住區把原有的地形完全整平,開山挖湖,建造出人工化的現代感很強的景觀,比如人工味很濃的鋪地、模紋花壇和其他小品等等,就像在白紙作畫一樣,只是注重環境的再生和環境的改造。其實,居住小區景觀的人工化不可避免,但是如果以忽視生態價值為代價,忽略對自然的尊重,顯然就是一種極不生態的行為。例如場地原有植被被人為干擾和破壞后,就大大削弱了植物生態功能的發揮;再加上盲目引進外來植物,會減少原有植物類型和本土植物的數量,從而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導致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和生態效益的降低。綜上所述,充分保護原有自然環境,既能夠節約成本,又能夠因地制宜,維護環境的真實面貌。

(三)盲目追求水景忽視水循環

在居住區戶外景觀中,沒有經過生態化設計的水景景觀,欠缺對水循環和更新問題的考慮,再加上日常能耗和維護費用成本較高,居住區內的水體景觀久而久之,經常出現池中無水、水質惡化、水中無魚等尷尬局面,影響整個居住小區的環境質量。此外,戶外景觀所采用的不環保的建設材料,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在設計前期缺乏對小區戶外景觀動態的、長遠的、發展的考慮,伴隨著花草樹木的不斷成長,會導致比例失調。空間擁擠等一些潛在問題的發生,不利于居住區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三、居住區生態綠化設計原則

(一)因地制宜

堅持因地制宜是居住區綠化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既對綠地有條件、園林植物的合理選擇,對綠地條件的合理利用是指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設計自然起伏的園林景觀,既節省了費用又真切自然,富有詩情畫意。植物的考慮主要以本土為主,適當選擇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植物,增加植物的多樣性,改善植物結構,設計中應注重各種植物的科學搭配,常綠樹與落葉樹。速生樹與慢生樹,喬木與灌木,草本與藤本相結合不同花期的草花與木本花卉相結合,達到春天繁華似錦,夏天綠蔭暗香,秋天霜葉似火,冬天翠綠長延的世界景觀效果。[李漢飛.環境為先巧在立意—淺談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2(2):11-12

]

(二)創造自然化人工化環境

居住區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其景觀的構建應該模仿自然群落的結構和特征,按照自然群落演替的規律和負反饋調節的機制,保證生態系統演替的穩定性。居住區戶外景觀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人工技術和手段來創造人工化自然,根據生態學原理,在生物種群和群落的配置及地形地貌、水體等設置方面模仿自然生態景觀,盡可能賦予居住區景觀自然的特征,塑造出具有自然特色和藝術化的居住空間。

(三)有效利用節能系統

在自然系統中,自然界本身是沒有廢物的,其物質和能量流動是一個“源—消費中心—匯”構成的首尾相接的閉合循環過程。但居住區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流動卻是單向不閉合的,因此產生了垃圾和廢物,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居住區生態系統,建立循環或者部分自循環系統來減少資源輸入和浪費,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和負荷,如雨水回用技術,有助于將能源和資源的損耗降低到最小。

住宅應該從結構、功能及過程等層面開展生活供水、污水、雨水、景觀水及流域水循環、再生、美化的生態工程規劃,以體現住宅的水生態活力。具體而言,一方面,收集處理中水進行花園灌溉,收集雨水及生活廢水沖洗廁所、清潔道路、綠化,采用高技術新型材料的自來水管道以防爆裂,以及采用節水設備;另一方面,節約用水既減少污水量,又節約了污水處理的能源和設備損耗。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濱誼 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2(4)

[2] 劉文軍,韓寂。建筑小環境設計[M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第11篇

關鍵詞:建筑生態化;應用模式;問題;策略

Abstract: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ecology has become the urgent need to resolve important issu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building, analysis of concrete by using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Key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problem;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TU2

1建筑生態化的含義

建筑生態化是指把建筑融入它所在的生態循環圈,從整體上考慮能源流動,把建筑設計、建造以及使用過程中對能源資源的消費和產出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尋找一個良性循環模式,這種模式是針對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而言的。建筑生態化在人類早期就有所應用,例如人們在建造房屋時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時至今日,人們對生態的關注度提高,開始注重建筑生態高科技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建筑生態化這一概念才正式被提出,其基本特征是:①為人類提供“易居空間”。宜人的居住空間要包括健康適宜的濕度和溫度,良好的光、聲條件,干凈的空氣以及寬敞的室內空間;②減少資源浪費。在對資源的利用上,要盡可能的減少索取量,主要是指節約土地面積,在選取材料時要遵循循環使用、重復使用、用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等原則;③減少環境污染。這主要體現在建筑過程中,要盡量減少污染物排放,減少光污染、聲污染,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把對環境的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2建筑生態化理論在建筑中的具體運用

要實現建筑生態化,需要綜合考慮住宅區規劃、建筑單位體設計、建筑物內部環境控制系統這三個要素。具體的應用主要是在以下幾個方面:

(1)風環境設計。建筑物的布局不合理會使局部氣候惡化,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在建筑設計時,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應受到規劃師和建筑師的高度重視,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對風環境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使設計師在進行規劃時,往往把設計重點集中在美觀設計、平面功能及空間利用上,很少考慮甚至沒有考慮到氣流流動在高密度、高層建筑群中對人的影響。良好的風環境意味著舒適的人體感受:在冬季風寒風大作時,能夠控制風力,不至使人舉步維艱;在炎炎夏日靜風率高居不下時,又能夠保證室內的通風環境。所以,進行建筑物規劃設計的同時,了解小區內的氣流流動情況,獲得良好的居住區風環境,是建筑師必須做到的初期工作。

在住宅建筑中,最經濟有效的風環境調節手段就是利用自然風,建筑物的平面、立面設計和三維空間布置都是影響自然風的因素,利用好這一影響,就能夠在不增加住戶投資的基礎上營造出舒適健康的居室環境。

(2)日照和采光。影響居室熱環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太陽輻射,這也會同時影響居民的生理及心理感受。所以,炎炎夏日,建筑物的遮陽功能必須得到重視。遮陽是指靈活運用建筑的外形設計形成建筑圍護結構,把陽光對室內的直射和輻射量減到最小。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據當地氣候地理條件,對建筑整體布局和單體住宅的相對關系進行計算,通過對建筑群自然采光數據分析,檢驗此建筑日照和遮陽效果。

(3)防止住區“熱島”現象。住區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還受建筑周圍輻射系統的影響,比如住區中建筑物的密度及布局、建筑使用的材料、住區內的綠地面積、水景設施等。由于住區人口密度大,經常會出現“熱島”現象,為了避免和減少“熱島”效應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就要采用合理的建筑布局和設計形式。另外,高效的綠化形式和水景設置也能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值得注意的是,生態住區的建設并不等于盲目地提高綠化面積,而是要把綠地和林地、自然通風條件、水景設施等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綠化的巨大作用,否則,盲目的把錢浪費在草地上,就得不償失了。在綠化系統建設中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合理選擇搭配水景設置和綠化植物,把它們與整個小區的熱環境設計相協調,不僅給人以視覺的美感,還能有效降低“熱島”作用、調節住區微氣候;其次,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綠化設計最終目的是為居民服務的,如果單純為了建筑的設計而把人和綠色隔絕開來,那就本末倒置了。

(4)防止和控制噪聲污染。噪聲污染也已經成為現代城市不容忽視的痼疾之一,因此,避免噪聲污染也是建筑設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住區規劃中應因地制宜設計防噪系統,比如,在交通干線附近的住區,就應該把住區和主要干線隔開,以杜絕交通干線的噪音。建筑設計人員應該在設計初期就對建筑周圍的環境進行測試,如果當地的噪聲污染不符合標準,那就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例如采用的錯開設計的雙層玻璃窗,達到降低噪聲和自然通風的雙重效果。另外,通過有效的綠化也可以改善噪聲污染對環境的影響。

3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生態建筑這個話題已經被提出很多年,在發達國家已經很早就被重視,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近年來過多的關注經濟發展,在生態建筑這個領域嚴重落后于西方國家,有很多問題和不足。

3.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國內外學術界對生態建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概念,但核心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即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依照生態學和建筑學的基本原理,把建筑和其他相關因素合理的安排布局,使建筑和周圍環境有機結合,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并在節地、節水、節能和減少污染、改善環境等方面體現優勢。但在我國,很多人認為生態建筑就只是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或者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等,還有人認為單純的節能或者建筑空間能夠重新劃分的就是生態建筑。這些觀點不能說是全無道理,但是卻只停留在表面。

3.2缺乏對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生態建筑這個概念提出以來,在我國學術界和建筑界發表了許多相關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生態思想、在理論上推動生態建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只是對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等的研究,缺乏對實際工程實踐模式、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而實踐才是將生態建筑發展起來的關鍵,實踐的缺乏自然就影響了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

4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策略

生態建筑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組成的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筑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這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所以說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都應該探索并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這就要求我國建筑行業在未來的建筑設計中,要樹立人的主體地位的意識,強調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把尊重人、關心人的宗旨體現在建筑中,爭取使所設計的建筑符合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居民的多樣化需求。

(2)尊重環境屬性、因地制宜。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當然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是生態建筑設計所要包含的重要內容。城市的發展,城市的建筑都要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展開,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建立起高效的空間利用體系,以節省和有效利用土地資源。

比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利用生態技術建立巨構城市;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等,這些措施構成了城市地面、空中、地下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建筑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發展,在設計中強調與環境的最佳關系,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充分發揮環境效益。在對建筑方位的選擇上做到“因地制宜”,要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氣候特征相適應,還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3)加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作為使用者和自然環境之間的橋梁,建筑物再設計時應盡可能多的引入自然元素,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

另外,對于使用者而言,人也應該認識到自己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所以要建立起與環境之間新的結合和協調的關系,把活動建立在環境生態化的基礎之上。即使建筑本身極為生態化,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中展開,建筑的存在與人的需求格格不入,這無疑是失敗的建筑。所以,生態建筑和傳統建筑相同,都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環境,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

(4)保護生態平衡,擴大綠化。我們都知道,綠色植物具有制造氧氣,吸收有害氣體、減少噪音等的環境保護功能,綠化也是人們一直很關注的問題,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生態建筑不僅體現在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設計也應該綠色化,比如通過精心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生態建筑不僅能夠保護生態平衡,而且在提高居民生活素質方面也有著巨大的作用。

5結 語

在“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生態化設計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建筑設計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生態建筑是多種技術集成的結果,在設計過程中只有通過各專業人員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從技術、經濟、環境等多個角度出發,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生態學等科學技術,進行系統的分析設計,才會設計出更加優秀的建筑。

參考文獻

[1] 梁斯麒. 高層建筑暖通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 科技促進發展. 2010(02)

[2] 梁斯麒. 高層建筑暖通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 科技促進發展(應用版). 2010(02)

第12篇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水作為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是整個物質循環中的介質。它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共生共存。水生植物是園林水體景觀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視覺、嗅覺和聽覺上都能給人美的感受,在水景建設中備受歡迎。活水公園作為成都有代表型的主題公園,本文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通過自己對的成都活水公園的調查研究,對活水公園在水生植物的應用上做出分析,并且對活水公園水生植物的凈化效果進行一定的了解。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對水生植物的相關概念、分類、功能和水生植物凈化作用在國內外研究進展等進行了整理,并闡述了水生植物的凈化作用機理。以成都活水公園為例對水生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種類、配置方式、對水體的凈化作用等內容進行總結歸納。

(二)研究方法

1、理論研究:

本文通過資料收集、整理,以及通過網絡資源和相關著作的查閱和借鑒,從中獲得與本論文相關的信息,通過對水生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及凈化作用等基礎知識的了解,來認識論文研究對象。

2、實地調查:

實地調查成都活水公園,在此過程中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通過拍攝照片的方式記錄下水生植物在活水公園的配置形式,現場記錄水生植物的分布情況。

3、實例分析:

通過對活水公園的實例分析,總結出該公園水生植物的種類選擇、配置方式、景觀效果以及凈化作用等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

三、水生植物分類及應用

(一)水生植物的分類及特征

在水生植物的分類中,按照水生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方式將其分為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

1、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指植物的根生長在底泥中,莖在水中直立生長,葉面與花朵部分位于水面或在水面之上。一般種植在水岸邊形成邊際線觀賞,或植于濕地景觀中。

2、浮葉植物

浮葉植物指僅有根生長在泥土中,葉漂浮在水面或部分葉、花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可以通過競爭營養,遮蔽水面,降低水溫,可以有效的抑制藻類的生長。

3、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是指根系不著生在底泥中,整個植物體漂浮在水面上的一類植物。漂浮植物大多以觀葉為主,觀花為輔。它們既能吸收水力的礦物質也能阻擋部分陽光射入水中,也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中藻類的生長。

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指根生長于底泥中,并且整個植株都生活于水中,一般只在花期將花及少部分莖葉伸出水面的水生植物。此類水生植物以觀葉為主。

(二)水生植物的功能

1、景觀功能

水生植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在視覺上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水生植物既能賞花、觀葉,還能欣賞在水中的倒影。在園林運用中,水生植物間互相搭配,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景觀效果,創造出不同風格的園林意境。在園林景觀中,水生植物的姿態、色彩及其他園林植物所形成的倒影,也能增強水體的美感。在園林水景的建設中,水生植物的造景作用尤為重要,因為它不僅能提升整個水景的欣賞價值,而且能在搭配中展現出植物真善美的風姿。

2、生態功能

水生植物除了具有景觀功能,還具備尤為重要的生態功能。它的生態功能主要是作為指示種、去除污染物和抑制浮游藻類生長三個主要功能。在水體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用水生植物建造具有生態效益的景觀越來越多。水生植物通過自身所具備的特性以及和外界的關系,能有效的凈化富營養化的水體,并對水中的一些多余元素進行吸收利用從而達到很好的去除效果。

(三)水生植物的凈化機理

1、植物自身的性狀和抗性能力

由于水生植物生長的環境比較特殊,它們為了適應這樣一種長期缺氧、弱光的環境條件,自身的形態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2、植物的吸收、集富作用

水生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營養元素,所以會通過根系或莖、葉等器官對水中的氮、磷、等有機物等進行吸收,來促進自身的生長繁殖。它們會將吸收的剩余的物質富集在自己的體內或者土壤中,通過人工收割等方式移出水生生態系統。

3、植物的沉降、吸附和過濾作用

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長旺盛,在水中形成一道屏障,能夠抑制水體底層中營養物質的溶出速度,并且可以使水體表面的風速降低,也能使水速得到一定的控制,這樣就有利于水中的懸浮物沉積和降低水體的渾濁度。

4、生化作用

水生植物一方面能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和空氣中的氧氣直接輸送到植物的各處,并在植物的根系通過氧化分解的作用分解沉降物;另一方面在水底的基層土壤處形成厭氧區和好氧區,微生物在這一區域活動頻繁,為他們創造了有利的生存條件。

5、對浮游藻類的抑制作用

水生植物和浮游藻類在生長的過程中存在對養分和光照條件的競爭關系,而在水生植物中大部分的植物可以阻擋光線過多的射入水中,從而減少了藻類生長所需要的光照,抑制藻類的生長。

四、實證研究

(一)活水公園

活水公園位于成都市內府南河邊,全長525m,寬75m,占地2400m2。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城市示范性生態公園,也是第一座以水保護為主題展示國際先進“人工濕地水處理系統”和“仿峨眉山亞熱帶自然植被”的環保公園。公園整體根據地形特點設計為魚的形狀,有一定的寓意。

(二)活水公園水生植物應用

1、水生植物的選擇

在園林景觀的運用中,水生植物不但需要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和較強的觀賞價值,最好還能兼顧凈化水質的功能,建設生態水景,建立水循環系統。據調查可知,該公園水生植物主要集中在人工植物塘、床系統區域,其他地方較少栽植。活水公園水生植物主要有:峨眉舞花姜、美人蕉、傘草、鳶尾、馬蹄蓮、蘆竹、花葉蘆竹、澤瀉、再力花、香蒲、蘆葦、茭白、野芋、浮萍、紫浮萍、鳳眼蓮、睡蓮、黑藻、金魚藻、狐尾藻等。據統計可得出,在活水公園的水生植物選擇上,挺水植物占據很大的比重,浮水植物則只有一種(見表1)。整個公園目前共使用水生植物20種,分別隸屬于17科19屬,其中挺水植物13種,漂浮植物3種,浮葉植物1種,沉水植物3種。

2、水生植物的配置

在活水公園中,由于公園的性質與一般休閑娛樂公園不同,所以在植物的種植上也有一定的區別。水生植物在活水公園中的配置方式有片植、滿植、叢植、列植、孤植和留白種植等方法。整個人工濕地塘床生態系統中,無論是遠觀還是近看都會覺得值得觀賞,不僅較好地發揮了水生植物的凈化功能,也很好的體現出了植物的株型、葉形、花型等觀賞價值。而且還引用了峨眉舞花姜、再力花等新品種。

(三)活水公園水生植物凈化作用探究

1、主要景點凈化作用分析

(1)人工濕地植物塘、床系統

該系統是活水公園生物凈水系統的核心部分,以黃龍寺“鈣化盤”五彩池為景觀原型設計了分級跌落的凈水植物水塘、水床,根據水的生態處理程序和水生植物的生態特點,在植物塘、床上種植相應的水生植物。在植物塘、床系統中種植有漂浮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幾十種不同類型的水生植物,在污水凈化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鳳眼蓮對水中的一些放射性元素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并且吸收迅速。睡蓮可以吸收無機污染物及一些重金屬,還可以去除水中的N、P及降低水體的濁度和pH值。浮萍、茭白和香蒲在對氮和磷的吸收上都有顯著的效果。蘆葦不僅能去除多種污染物,還能對浮游藻類的生長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養魚塘系統

在經過以上幾個凈化系統后,從V類水凈化成為III類水流入養魚塘系統中。養魚塘系統一方面是用來檢測污水的凈化效果,在塘中生長有觀賞性魚類,如果魚類因水質問題出現異常,那就表示水體沒有被凈化到III類水,在前面的凈水系統中可能出現了問題。另一方面,人們可以在此停留觀賞,戲水游玩。

2、凈化效果分析

自活水公園建成以來,它的生態效益就備受人們關注,活水公園中在運作的過程中是否到達設計指標也是人們探尋的問題。一直以來,不斷有學者對活水公園的凈化效果進行探究,通過實地監測或向有關部門收集資料,得到了有效的結果。本文通過整理前人研究的數據結論來對活水公園的凈化效果進行分析。結合前人的不同實驗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知道活水公園在對四種污染物最終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但是不同種植物配合種植對污染物去除率上會有所不同。由康自華在對活水公園蘆葦、香蒲、傘草三種不同挺水植物對污水凈化效果的實驗中可以看出(見表2),在相同水力負荷下三種植物對污染水體中對CODcr平均去除率、BOD5平均去除率的順序都是蘆葦>香蒲>傘草;對TP的平均去除率的順序是傘草>香蒲>蘆葦;對TN的去除率由于生長期的不同呈現出不穩定的波動,但是以全年來看可以認為蘆葦>傘草>香蒲。

五、結論

通過對成都活水公園的實地調查與文獻研究,在對研究內容進行整理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

(一)活水公園中水生植物的種類有繁多,共有水生植物20種,隸屬于17科19屬。挺水植物有13種,漂浮植物有3種,浮葉植物有1種,沉水植物有3種。主要集中分布在人工濕地塘床系統中。

(二)活水公園中水生植物的配置方式較少,有片植、滿植、叢植、列植、孤植和留白種植等方法。造成的原因應該是該公園的特殊性,以凈化水體為主要目的。在植物塘、床中部分水面狹窄,不利于水生植物的多種配置模式。

(三)在對活水公園凈化效果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對TN、TP、COD、BOD等污染物的去除上都保持著較高的去除率,基本上都在70%以上。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汉阴县| 闽清县| 新竹县| 甘南县| 辰溪县| 宁晋县| 嘉祥县| 习水县| 美姑县| 满城县| 玉田县| 巴里| 绥宁县| 桂平市| 馆陶县| 日照市| 盐源县| 陆良县| 望奎县| 秦皇岛市| 东乡县| 沙洋县| 保亭| 同心县| 湖口县| 阆中市| 武义县| 孝义市| 于田县| 永仁县| 洞口县| 静宁县| 襄汾县| 临西县| 富源县| 同心县| 页游| 平定县| 泸定县|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