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5 02:48: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仁愛版七年級英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語音教學集中分散歸納的教學原則培養學習能力反思訓練
引言:《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中提出“語音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自然規范的語音、語調將為有效的口語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由于英語單詞的讀音與拼寫之間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學好語音有助于學生更有效地擴展英語詞匯。《標準》也對初中語音教學和說的技能教學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學生初中畢業時應能了解語音在語言學習中的意義;在日常生活會話中做到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自然、流暢;根據重音和語調的變化,理解和表達不同的意圖和態度;根據讀音規則和音標拼讀單詞。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語音教學的重要性。
一、語音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語言是人類進行社會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要更好地進行思想交流,使對方準確地理解你所要表達的意思,必須正確發出詞語的語音,讓對方清晰明白你的意圖。首先,語音是學習一種語言的基礎,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語音過關才有利于單詞的讀寫與記憶,乃至整個語言的掌握。其次,語音教學在七年級英語教學中很重要。學生如果能夠掌握好語音,既能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又能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馬承說過:“語音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能否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英語的興趣。”然而當前我國普通中學英語教學中都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其主要根源就在七年級。因此,我認為整個七年級第一學期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語音教學上,使至少90%以上的學生在七年級上學期期末基本能正確熟練地讀出符合讀音規則的單詞,能借助音標正確讀出不符合讀音規則的單詞。
二、如何開展語音教學
1.摸清學情
剛剛升入七年級的新生往往還逗留在小學英語的學習狀態中。首先,他們所習慣的小學英語主要是培養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口頭交際的能力,所涉及的知識點也都是一些常識性的,要求初步理解和運用,并不要求全面掌握;而中學英語要求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的英語語音及詞匯和語法知識,并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口筆頭交際。其次,《標準》中的二級目標指出“小學生應在學習中樂于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初步形成對英語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三級目標中則指出“能嘗試使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2.解讀教材
近三年來,我市使用的是仁愛版教材。這套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指導思想,通過“任務鏈”式的活動設計,將各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邏輯性較強,有利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教材的卡通現象,簡練的語言,新穎、有趣且貼近實際生活的對話,突出主題的語篇,設計巧妙的學習策略,也有利于學生的學。教材整體考慮初中階段的語音并合理安排語音教學內容和呈現順序,讓學生通過第一課的語音教學便能夠進行單詞的拼讀,從而逐漸形成聽音寫單詞的能力。教材的語音項目具體如下:1).完成26個字母的學習。2).常見元音和輔音字母組合的拼讀。3).輔音連綴和成音節的讀音。4).語調和節奏。5).單詞、詞組和句子的重音。6).句子的連讀。
3.開展教學
(1)、用集中——分散——歸納的教學原則進行語音教學
首先集中識記26個字母,從歸納字母讀音入手,開始逐步接觸音標;講清字母和音標的區別,講解一些簡單的發音要領,這期間穿插一些日常用語和簡短易學的英語歌曲;其次,集中對字母、音素和音標進行教學,完成48個音標及其相應字母、字母組合發音的教學,努力使學生達到聽音知形,見形知音,見音會拼的程度,使學生初步過拼讀開口關。同時,在此期間夾雜單詞的相關練習,對其音標進行分解,或單音素拼讀,或留頭去尾;使學生初步分清開、閉音節和長、短音。掌握用音、形、義相結合的正確方法識記單詞,初步形成獨立拼讀的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一開始就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然后是分散教學,即按照教材所編的教學任務施教,對音標實行分散的復習鞏固,形成熟練的拼讀能力。最后,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結合單詞、句子隨時歸納各種讀音規則以及字母組合、重讀、連讀、濁化、失去爆破等有關知識,盡可能做到“音不離詞,詞不離句”。
(2)、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施教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觀察、發現、聯系、對比、歸納等的認知學習和遷移學習等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對英英、英漢的音素進行適當的比較,歸納他們的異同;觀察字母與音素、字母與音標之間的聯系。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和自學能力。如在教會學生使用字典,鞏固拼讀能力之后,每節新課之前都讓學生查詞典或查詞匯總表,讓他們自己給生詞注出音標,并預習試讀。
(3)、課堂教學要形式多樣、活潑多變
七年級學生雖然注意力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還不長。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教師要使用多種教學方式及方法,如演示、競賽法、對比、手勢、辨音、口型定位法、錄音、對鏡發音、繞口令練習、教唱英文歌曲和模仿電影對白等。
1)運用多媒體
通過多媒體播放動畫、圖片和實物演示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具體化、直觀化和趣味化的氛圍中學習語音。還可通過多媒體播放英文歌曲或節奏感強的繞口令又或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電影對白來增強學生的語感。
2)競賽法
經常舉行小組或全班學生強記單詞比賽。如:把生詞、音標、漢語意思(一般10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拼讀強記10分鐘,擦掉之后看誰記得最多。這樣做就迫使學生改變死記硬背單詞或在單詞下注漢語同音字的不良習慣。
(4)、積極反思,強化訓練
積極地進行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因為對許多學生來說語音關就像小學生要過的拼音關一樣,有些難度。因此,教師每節課后要積極反思,查漏補缺,及時發現并幫助差生,利用早讀課、晚讀課等對個別差生聽寫然后輔導等進行強化訓練、消除他們對音標學習的畏難情緒,使之盡快跟上隊伍。
結束語
語音教學伴隨英語學習的始終,是循序漸進地發展的。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和難度,逐步發展學生的語音知識,引導學生把語音知識運用到實際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去,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激發和保持他們學英語的興趣。
參考文獻
關鍵詞:激發興趣;巧學樂思;氛圍營造;方法傳授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177-02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的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教育部,2011)。可見,在語言學習的四項基本技能中,聽說排在前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二語習得的理論,語言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基本條件,沒有語言輸入就不會有語言習得(Krashen,1990)。所以,培養學生聽說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對農村中學七年級新生來說,顯得更為突出,盡管他們在小學三年級就開設英語課,但由于種種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導致七年級新生英語學習基本上是從頭再來。因此,如何盡快地讓七年級學生英語聽說入好門,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扎實地打好英語學習基礎,是七年級英語起始階段教學首當其中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工作實踐中,筆者在英語聽說能力培養方面運用了一些方法和策略,作了一些嘗試,并獲得良好效果。
1.興趣入手,自信助學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種積極的傾向,培養興趣首先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師愛"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種子。陶行知先生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英語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為學生傾注愛的渠道,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一旦有了這種情感基礎,他們就會在一種自覺和不自覺的狀態中去觀察、去傾聽、去思考,這是教學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也是培養興趣,愉快教學的基礎。同樣,教師也會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會在不自覺的狀態中給予學生肯定、贊揚和期待。他們就會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對英語學習就更有信心了。教師因勢利導,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克服困難,為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打好鋪墊。
2.語音語調,巧學樂思
語音語調是學好英語聽說的關鍵。就像我們學習語文一樣,學好拼音是前提和基礎,學習英語也是一樣,音標的學習十分重要。而現行仁愛英語七年級教材(上)從第二單元Section C就專門安排音標教學部分,教師們既可以把音標教學融會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單獨安排時間分層學習國際音標,并讓孩子們聽標準的語音語調。在音標教學中確立以語音教學為主線,輔以交際功能訓練,突出音標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借助音標手段解決學生單詞拼讀識記和"聾啞英語"這兩個主要矛盾(程曉堂、鄭民,2002)。"采用'音、形、義'三位一體詞匯教學模式及'結構――情景――主題'的口語教學模式,進行'讀音規則和交際功能教學'"(何磁基,2008)。以前有些老師認為中考不考音標,就忽略了音標教學,孰不知,學好音標,掌握好拼讀規則對七年級新生今后記憶單詞很有幫助,音標教學正所謂是"磨刀不誤砍柴工"。2014年開始龍巖市英語中考就在綜合填詞中增加了根據音標及上下文聯系正確拼寫單詞的考題。所以,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卡片、幻燈片、多媒體、簡筆畫、游戲、簡單的英文歌曲等形式創設各種情景,激發學生們專心聽、開口說的學習欲望,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發音,注重語調,學會拼讀單詞,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營造氛圍,傳授方法
七年級新生都是滿懷著希望和憧憬走進中學校園的,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從七年級開始教師就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滲透和融入聽說訓練,設法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強化聽說英語的意識,培養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3.1 用英語授課。學生們平時所聽、聽言、所寫用的全是漢語,缺少英語語言環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盡量用英語進行組織教學,配合肢體語言、環境動作,創設深厚的英語課堂氣氛,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跟著老師的思路用英語去思維,逐漸做到"聽得懂、口會說、學了用",這樣一來,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聽說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語感。
3.2 角色扮演。根據課文對話或短文的內容進行角色表演,創設真實的語境進行生動、有趣的模仿,把課文的語言材料有機地轉化為英語口語的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多鼓勵、多肯定。善于多側面、多角度觀察學生,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
3.3 朗讀背誦。教師利用早讀和傍晚"班班有歌聲"時間,加強對學生的領讀,強化學生的朗讀與背誦,形成"大聲朗讀,勤于背誦"的好習慣。帕爾默(Harold Parmer,1987)說過"學習外語的進步程度與學生純熟地機械背誦課文、操練詞群數量成正比"。對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多讀、多背。所以,早讀、傍讀以及在課堂內大聲朗讀和背誦課文、對話,不僅能有效訓練口型的變化,使發音器官的運動逐漸適應新的語言要求,促進英語思維的形成,還能提高聽的能力,使學生在自我和相互糾正錯誤中改變不良的讀音的習慣,為培養交際能力打好基礎,提高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能力。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起始階段,我們一定要善于運用各種能夠激活學習興趣,創造成功的體驗和激發學習內在動機的教學手段,營造生動有趣,重在實效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把好語言語調關,在教學實踐中傳授各種學習技能與方法。同時,我們要吃透新課標,反思課堂教學模式,并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英語的小主人。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16頁
[2] 陳奇 劉儒德:《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68頁
[3] 何磁基:《英語學科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新模式》,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7,第56頁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課堂提問 兩個問題 優化策略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巧妙的課堂提問可以起到激起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實現教學目標等功能,換言之就是提高課堂效率。巧妙的課堂提問可以使“一臉疑團”的學生“豁然開朗”,也可能把“一潭死水,波瀾不驚”的被動局面轉化為“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熱鬧場面。
一、設計課堂提問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一)提問要有啟發性
老師提問時學生會出現幾種情況:或是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或是各抒己見,莫衷一是;或是受舊知識的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應抓住這個時機進行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回答問題的信心,提高參與意識。
課堂提問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因為課堂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滿堂問”其實是“滿堂灌”的翻版。因此教師所提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并在活動中培養其創造力。
(二)提問要有趣味性
提問要巧妙。教師在提問時態度要自然,不能有考問或嚴肅的表情,要用簡明易懂的語言,注意提問后適當停頓,給學生一定的考慮時間。教師提問要明確對象,要求每個學生都動腦筋。一般情況下,先叫中等生答個八九不離十,再請學優生補充;學優生留待“卡殼”時“解除”危機再用;偶爾也可叫“差生”來試試。學生的內在的動力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的提問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教學的關鍵。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生動的語言使學生積極思維。
二、優化提問的策略
(一)因人而異設計問題
1.對學困生的課堂提問
這種問題一般以“斂聚性”問題為主,問題的內容明確,條件充分,只需要用唯一答案明了準確地回答,其目的是讓學生把已學的知識進行強化記憶。如在教仁愛版七年級上冊時,我堅持課前提問值日生:
(1)Who’s on duty today?Who was on duty yesterday?
(2)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
(3)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s that in English?(this,that指代教室中的一些物品)
(4)What color is this?What color is that?
以上均屬于低層次的課堂提問,因這些問題相對較淺,適宜學困生來回答,容易使他們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
2.對中優生的課堂提問
那些發散性的問題,答案是開放的,它并不追求唯一的答案,但要求學生聯系和整合大量已經學到的知識,并想象和創新。教師在學生對文章表層理解的基礎上,可深入提問。以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 2 Topic2 Section C為例:
(1)If you stay up late often,what trouble may you have?
(2)What else can cause headache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3)When you get a headache,what should you do to prevent it?
這些富有挑戰性的高層次的課堂提問,因為發散性和概括性較強,更適合中優生,能給予他們沖刺和充分發展自身素質機會,以此真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除了在問題難度上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外,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應顧及學生的特長與優勢。
(二)因材而異設計問題
1.直觀形象的課堂提問
運用簡筆畫、幻燈片、實物等進行課堂提問,可使形聲并合,增加刺激強度,增強接受效果。如教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 2 Topic2 Whose jacket is this?時,我有意收集學生的衣服、文具、水果等實物,并將它們放在一個大書包里進行提問:
T:What’s in the bag?
S1:Is it a sweater?
T:(looking into the bag)Yes,it is.What color is it?
S2:It’s red.
T:(asking the class)Whose is this sweater?
Ss:(pointing to S2)It’s her sweater.It’s hers.
學生在游戲中逐步掌握了名詞性物主代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用法。
2.用比較法、聯想法進行課堂提問
為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感知,對課文中同時出現或先后出現的兩種性質不同或相似的對象、情節用比較法進行課堂提問更合適。如教仁愛版八年級下冊Unit 8 Topic 2 Different jobs require different uniforms中Section C時:
(1)How to dress properly?
(2)Wh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3)How do you design your school uniform?
聯想性的課堂提問是一種聯系實際,并誘發想象的提問法。新教材的題材的多樣性和現實性較強,這使我們在授課活動中更貼近現實生活,課文內容栩栩如生。如教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 3 Topic1 What hobbies did you use to have?Section A時,可以設計成:
(1)What do you often do in your spare time?
(2)What is your hobby?
(3)Why do you like...?
三、總結與反思
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質疑”“釋疑”再“設疑”的過程。為了設疑激趣,問題要巧而精;為了設疑創新,問題要活而新;為了設疑增強信心,問題要適當而有層次性;為了設疑互動,問題情境要真實。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能,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和開發,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做中學”、“用中學”,給學生探索和體驗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探索和體驗中提高感悟的能力,豐富學習經驗,讓學生自己提煉知識的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學生必須開動腦筋,更積極地投入思考,因為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都活躍起來,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和內動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極大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外語教學與研究.英語課堂提問策略研究,2002,(10).
[2]外語界.課堂提問與焦慮控制,2003.3.
(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太磯頭中學)
英語學習被弱化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已被學生所不齒,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尤顯重要。而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怎樣才能走出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呢? 筆者經過多年來的摸索和總結, 可以進行以下嘗試:
一、興趣培養始于教學點滴
英語有一則諺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帶七年級學生的時候,我特別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講,不恥下問;認真模仿,并養成整潔規范的書寫習慣。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舉行各種形式的比賽。請學生當評委,用各種形式讓表現好的同學找到一種成就感,并帶動暫時差一點的學生,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熱潮。點燃學習英語的興趣之火。
二、興趣培養源于情景創設
運用直觀的教具或生動的媒體創設情景,可以讓學生對要學的內容感興趣, 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與深入,也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在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Which is the way to the hospital?”這一話題中,我利用拉動式幻燈片移動“問路人”,要求學生描述正確的路線;接著又叫一名學生指路,另一學生移動“問路人”按正確的描述去到目的地。這種邊聽邊演示的方法吸引了學生。學生的積極參與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直觀、興奮,加快了信息傳遞和反饋,既解決了難點又使學生的聽說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三、興趣培養要學生善于總結
英語學習中,要學習并掌握的內容太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生就會疲于枯燥而繁多的知識積累中,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這種機械學習磨滅,最終放棄英語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觀察和總結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找出規律,方便記憶。
四、多樣評價有助于興趣培養
當學生建立起一定的學習信心時,一定不要讓學生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心理,一定要能持之以恒。這就需要興趣之火能持久不熄。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哪怕是一點閃光之處,也要及時捕捉,加以表揚、鼓勵、多用些Good, Very good, Thank you, Good work, Excellent, Well done, Great等詞,讓學生,感到有奔頭,樹立信心。對于學習較差的和學習上出現錯誤的學生,課堂上也不要隨便批評,說些 “Think it over and Try again”,“Don’t worry”,“Take it easy” “Please try your best.” 等鼓勵的句子,這樣就不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這些方面進行著探索、研究,并進行多種有效的嘗試,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在以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要更加努力,以培養更多適應時展的優秀學生。
關鍵詞: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教學評價 形成性評價
一、形成性評價的基本特征
形成性評價理論形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世紀末引進我國教育界,現在,許多教師已經將形成性評價貫穿在教學活動的始終,特別是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形成性評價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教學評價方式之一。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形成性評價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形成性評價的進行階段是課程編制、教學和學習三個過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一般是在一個教學階段實施后進行,對特定的課程教學活動結束后的整體成效作出判斷。形成性評價是對總結性評價的完善和補充,更強調教學評價對教學過程中的持續改善功能,使得教學活動更加有效。
2.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收集教學活動在開發、實施過程中的優缺點資料,對教學活動作出修改和完善,它不同于學校經常進行的各類考試(主要目的是對學生成績進行了解)。
3.形成性評價的對象不僅僅限于教學活動全過程,還包括英語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師與學生,學生是形成性評價的主體。總結性評價一般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歸納、總結,各類考試則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考核,在這兩者中,教師都是評價的主體。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對英語教學活動的情感體驗、態度、價值觀等,明確學生才是形成性評價的主體。
4.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形成性評價注重過程、探索和靈活性。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不是比較,而是探求教學活動中的多個變量和這些變量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二、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初中英語科目的教學和其他科目教學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運用較少,導致初中生學習英語的自覺性不高。教學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善用形成性評價,可以強化學生英語學習自覺性的效果。
1.注意學生在形成性評價中的主體作用。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形成性評價中,尊重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中。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往往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要學什么、怎樣學全部由教師說了算,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產生惰性思維,對英語知識采取“死讀硬記”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越來越消極。例如在學習仁愛版七年級下冊《Unit 6-Topic 2-Section B》時,為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筆者引導學生寫下自己認識的鄰居(而不是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外國人名進行死記),并對鄰居中中文名字英語表達時存在的問題和中文人名與外國人名表達的異同進行歸納、總結,最后筆者進行講評、講解。由于教學內容的導入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密切,許多同學對于自己鄰居的英語表達的形式非常感興趣,有的同學對鄰居外號的英譯還感到很奇怪,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形成性評價注重師生互動,共同解決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2.注意發揮形成性評價在激勵、賞識教育中的作用。針對初中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在教學活動中進行適當的激勵、賞識教育是必要的。形成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鼓勵,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倡循序漸進、逐步解決,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筆者在仁愛版七年級下冊《Unit 5-Topic 2-Section B》的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對于a few+可數名詞復數和few+可數名詞復數的理解容易出現偏差,其中一個同學提出:few前面加了一個a,應該是“單個”的意思,為什么后邊名詞要用復數形式?筆者當場對該學生的提問表示贊許,并指出在這里“a few”是作為一個整體修飾詞使用,不能單獨理解,專門用來修飾可數名詞復數,同時引導學生學習“a little”的用法并注意兩者在使用上的區別。形成性評價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教學活動的組織、推進都是以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疑問為目標的,這就需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一起解決問題。
3.注意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內在情感、意志和態度方面的激發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初中學生處于重要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階段,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堅持素質教育理念,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形成性評價重視評價主體(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自我反饋、自我調控、自我完善和自我認識,強調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并不“一錘定音”,而是注重評價主體(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性。初中學生心理比較敏感,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的同學。筆者班上曾經有一位同學,雖然運動天賦極高,但學習成績屬于中下等,為此該學生自信心較差。在教學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1 sports and games》時,筆者首先讓該學生對他喜歡的一些運動進行講解,并由一位英語口語能力較好的同學現場翻譯。接著筆者鼓勵班上的運動愛好者針對自己喜愛的運動文化進行講解,豐富學生的運動文化知識。這一別開生面的教學實踐,不但增強了該同學的自信心,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該同學的英語學習興趣。
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自覺性一直是擺在教師面前最重要的問題。由于初中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且英語課本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存在脫鉤現象,導致初中生英語教學整體效率不高。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性,不以學生成績作為學生評價的唯一標準,對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整體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值得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推廣。
參考文獻:
一、課前下足功夫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要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確保45分鐘課堂是高效。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得在課前下功夫:吃透教材,依據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教學,正所謂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得有一桶水。
1.了解學生的實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備課時必須心中要裝著學生,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水平、具備了哪些知識;一節課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什么知識;課后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能達到什么樣的水平,獲得哪些知識點……這些就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前提。
2.制定明確的教學目的
新課標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做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一規定是我們英語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如七年級的課程目標是:對英語學習表現出積極性和初步的信心,能與教師和同學就熟悉的話題交換信息等。但這只是總體目標,我們應該細分到每個UNIT,每個TOPIC;同時每堂課的設計目標要有班級80%的同學可以達到,不然目標就過高,學生就會失去英語的信心。目標過低,就起不到培養的結果。新課標課本設計是以任務型形式設置的,教師備課目標設計要有層次,學生的水平是不同的,不可能每個學生達到相同的目標,要以不同學生的層次設計不同的目標。
3.備課注重合理選材
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內容構建和課程材料挖掘的重要角色,新課標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去研究教材并進行靈活使用。像七年級仁愛版英語教材,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把任務型教學與交際教學靈活地使用在英語課堂上,它的設計是按語言功能意念項目編排,話題按相關教學任務編排,每個單元由單元―話題―功能―任務構成,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來包括補充、刪減、擴展和調整教學順序和方法來進行選材,同時還可以以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如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資料、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料、報刊雜志、直觀教具和實物等,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語言為中介,使學生獲得語言運用規則和技巧的課堂活動并通過這些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課堂教學說到底就是講和練的結合,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講”指的是講授語言實際知識,“練”指的是進行實際操作。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主要是在語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這決定了英語課必須上成實踐課,同時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要“精講”,學生要“多練”。因為“講”是“練”的準備,“練”是“講”的實踐,這既肯定了“講”和“練”的作用和地位。適當地講解語言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自覺地練習,但是講授語言知識一定要精講,語言操練并不等于語言交際,前者著眼于語言形式上,后者著眼點在語言內容。現行新課標英語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掌握語言形式,只會說出、寫出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這不算交際。只有說話人語言輸出與聽話人語言反饋的契合才是成功的交際。比如現在的仁愛版七年級教材SECTION A、B部分,它的設計在學生輕松的聽、說之余來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PAIR WORK 和GROUP WORK這兩部分內容豐富的合作練習,又一步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合作、探索來提高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因此,我們在上每一堂課時,盡量以學生為中心,精選重點,抓住關鍵部分和基本內容做到精講多練,盡量使課堂接近語言情景,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大幅度地增加使用英語的機會,從而是語言技能發展成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創新教學法,課堂教學容易取得成效,只有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創設語言環境,培養交際手段
實踐證明,興趣是產生動力的源泉,教師經常變換教學法,做到新舊交替,動靜交替,通過視、聽、說、讀、寫、玩、唱等一系列形式,讓學生在心情愉快的環境中聽課,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加速掌握語言的交際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因此在英語課堂上,我把一個班分成九組,每組六人,分組是以桌位為基本,上下桌學生互動,成績好和差搭配,活潑和文靜搭配,語言表達能力強的當組長,設置表格對平時課堂活動考察,以激勵他們的上進心,把成績和德育量化考核掛鉤,經過一學期的磨練,每個小組都有充分發展,交流人數從少數到大部分都能交流,這其中合理的分組起到了很大作用。
確立了組長的同時還要按排2―3位學生專門糾錯,糾錯的同學三周換一次。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學生每說一句英語就糾正他們各種錯誤,勢必會影響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此,我在糾正錯誤時,采用多表揚,少批評,對學生的典型錯誤分段,定時羅列不點名,以免挫傷學生自尊心。
四、減輕學生負擔,注重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學習興趣
《英語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尊重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課堂教學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能讓英語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中學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在教學中應該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寓教于趣,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營造平等、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where's the backpack?Section A時,教師要拿許多學生既熟悉又能用英語表達出來的物品,如鋼筆(pen)、直尺(ruler)、書(book)、書包(bag)等。放在不同的位置,反復演練in、on、under等介詞和重點句式Where is/are……?it is/are on/in/under……。在演練的過程中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即直觀又容易理解,比教師進行單調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最主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置階梯性的課堂教學目標
設置階梯性的課堂教學目標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學目標設置的是否得當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智力特點以及個性需要的不同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最大限度、最廣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仁愛版英語九年級下Unit 5 Knowing about China.Topic 1 How muchdo you know about China?Section B時,就可以設置三個階梯的目標。第一階梯要求學生會讀懂短文,掌握所學單詞和詞組。第二階梯的目標是在第一階梯的基礎上加上了要掌握that和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第三階梯的目標是在第二階梯的基礎上加上了只能用that的六種情況。這樣分層次的設置教學目標,教師教起來輕松,學生學起來省勁,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三、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的好壞。在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斷的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在角色上要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輔助者和引導著。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課堂更加自由開放、富有情境性,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如在教學七年級七冊第一單元whats this in english?SectionA日寸,先讓學生課下自己找一些能用英語流利表達的物品放在書包里。上課后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比賽,各小組把放好物品的書包擺在講桌前,然后選出兩個代表,其中―個用布把眼睛蒙上,另―個問whats this in english眼睛的同學從書包里拿出一個物品回答its an apple等。如果不確定,可以問is this apple?另一個.人回答Yes,it is或No it isnt然后繼續,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得多的為優勝組,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動口、動手、動腦中,鍛煉了思維能力,學到了新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激發和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鼓勵學生探索
【關鍵詞】 英語 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和培養,是一個復雜而循序漸進的過程;英語教育涵蓋多方面的內容,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既要以語言知識的教學為中心,體現英語教學的特點,同時又要兼顧文化知識的傳授與文化理解力的培養,還要以學生的英語水平及理解接受能力為基礎,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
1. 培成學生學習習慣,積極營造跨文化氛圍
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獲得和累積各種知識以及培養發展能力的基礎。對于英語學習,良好習慣不僅讓學生學習到英語語言知識,還推動學生運用英語提高整體水平的能力,進而提高利用學習興趣,使學生全心全意投入學習當中,體驗英語學習的真正樂趣。此外,英語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讀物,吸引學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英語文化的特別之處,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識,并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以興趣引導學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夠掌握知識,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仁愛版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的第八單元學習到風俗文化時,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所了解到的風俗文化進行介紹,形成一種文化相互交融的場面,勾畫出關于風俗習慣的模糊畫面。接著可以通過教材中提及的有關風俗習慣等內容補充上去,使學生心目中的印象明朗,同時可以利用小組討論、競賽演講等活動,積極拓展學生實際應用英語能力,營造文化感知氛圍。
文化意識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培養起來,是經過長年累月的慢慢累積的。因此,學生們應從平時學習出發,從良好習慣出發,日積月累,逐步滲透,經過一段時間后,就能夠感覺到文化感知的成果。
2. 從教材挖掘英語課程資源的文化因素
“語言教學與文化滲透并行”的觀念是當前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熱點。教材是根本,通過學生每人都有的教材中充分挖掘文化知識,可以推動學生更熟悉教材,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國家文明和世界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無論人教版英語教材、外研社英語教材,還是使用仁愛版英語教材,新版英語教材中都含有很多的英語背景知識,通過每一單元設定一個主題來串連教材中的文化知識,同時教材也充分滿足當前發展的要求。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補充知識,把教材的知識點串連起來,使學生能全面了解。首先,如何補充知識怎樣使學生更好學習教材,可以圍繞when、what、who、why和how幾個方面加以介紹,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見面時如何打招呼,這與中國文化有什么區別等等。其次,在英語課文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知識背景。而教師講解時圍繞教材首先提供給學生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允許學生通過自己的認識來發表不同的見解,再讓教師統一學生意見,交代正確的答案,同時比較當前中國文化的差異點,積極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外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從多方面發現處理問題。第三,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因素有很多,也不可能在教材中一一交代,因此教師可以尋找一些圖片或者物件幫助學生理解,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媒體方式,以開拓教與學的多種管道,從多個途徑來增強教與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3.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創設跨文化交際的機會
仁愛版教材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用了一個單元的篇幅介紹了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使用情況,把英語在英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讀寫、英語文化等方面作了一些比較,這樣可以學生明白到英語這同一種語言在不同國家地區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例如課文中出現了一些實用英語口語,如“Sheila”在加拿大英語為女孩的名字,而澳大利亞人把女孩統稱為“sheilas”。又如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象征,中國人自認為龍的傳人,但歐美國家的文化卻把龍認為是一種邪惡。另外中國人很多關于狗的詞語通常為貶義,如走狗等,而西方文化中的狗卻有時是積極向上的,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等。
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材,發掘跨文化的特別之處,不但激勵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而且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讓學生不是被動地吸收教師教育的知識,而是吸引學生自己在廣闊的文化海洋中遨游,推動跨文化建設。
4. 結束語
英語教學需要利用英語國家的文化,從本質上去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對于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廣大英語教師只要堅持不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一定會實現文化意識的培養目標,推動跨文化意思的滲透和培養。
參考文獻
[1] 楊憲云.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2(19).
初中生處于少年階段,對于很多中學生來說,他們更感興趣的是自己可以參與其中、親切隨和自然的課堂氣氛。在這樣的課堂上,他們往往能夠更積極主動的接受老師教授的新知識。為了把每一節英語課都上得有聲有色,我采用了很多的方法,其中我認為最有效果的是把新知識融入到活動中,營造出生動的英語課堂氣氛,使英語不自覺間流淌在學生的心頭,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使用英語進行思考和交流,從而對教學起到良好的烘托和補充作用。下面,我淺談下怎樣開展英語活動。
一、利用前置作業
生本理念中的“先學后教”已將學生的“先學”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業布置都是學生鞏固知識, 提高能力的重要環節, 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 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但在生本教育下,教師會將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以淺顯綱領、要點的形式布置,這類作業是為新課做預備,做鋪墊、做指引。它是預習作業,但又超越了預習作業。這就是生本課堂的前置作業(preset-homework)。它引導學生怎樣去預習,怎樣做好“先學”,怎樣進行組內的知識融合。前置作業必須是對學生新課的預習、“先學”具有導向作用。
英語畢竟不是學生的母語,在我們學校里,每天除了一節英語課,學生們幾乎都是在用母語進行著課堂內外的思考、學習和交流。到上英語課的時間了,他們往往還不能夠一下子脫離中文的環境,而這是我們學生學習中最容易出現的一個障礙。此時,活動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在前置作業中選擇一個好的題目,讓學生把將要學習的知識融入到活動中,激發學生使用英語的潛能。
比如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 2 How to keep healthy?”時,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如何保持健康,然后寫出一段對話。在寫對話時,學生會遇見一些不會讀不會寫的單詞、短語和句型,這樣會讓他們很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知識。
二、展示前置作業
前置作業展示是生本課堂的亮點,它的意義在于:其一,“前置作業”是學生通過認知獲得意義和意向的過程。其二,要“以學定教”,首先要了解學生學得怎么樣。前置作業展示就是學生“想法”、“做法”、“說法”的展現過程。其三,作業展示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時學會欣賞同伴的優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轉變。
“前置作業”的展示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由于學生已有經驗的不同、能力傾向的差異,“前置作業”的展示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問題的想法暴露無遺:有的學生會提出有獨到、有創意的見解,有的學生的解法獨具一格;有的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甚至優于教師預先設想的方案;有的學生的答案看起來含有錯誤等,這些都是學生真實學習的反映。在展示中,學生通過同伴的作業的展示可以獲得同齡人思考問題方式的啟示,彌補學生的不同差異學習。教師通過作業的展示獲得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 不僅能有效地增進對學生思想、性格、學習程度的了解,發現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還能“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發揮“幫助者”的作用。
比如在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2 Whose cat is it?的活動中,其中有一小組問我怎樣用英語說:“給你”(Here you are)。學生為了讓自己的活動更生動,向老師渴求新知識。他們還用到了前面所學的知識(Thank you.You’re welcome).為此,我為他們翹起了大拇指。
前置作業的展示還要講究策略,既要讓不同的答案、觀點充分展示,也要注意提高效率。
在英語教學中,我始終記著郭思樂教授的話:“在英語課堂上,你活動開展沒有”。因此 ,我們要為學生創造鍛煉語言的機會,用真情實景讓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其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創設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鞏固語言知識的機會和場所,教師“寓教于樂”、學生“寓學于樂”,符合生本教育“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的課程主張。
【關鍵詞】初中 英語 影視 教學 提升
對于初中英語教學而言,影視資料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師生之間的和諧互動,從而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影視視頻教學往往能夠創設真實的語境,通過臺詞和對話,充分地展現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讓學生對語言實現貼切的理解。比如,在仁愛版八年級上冊中的cover,其意義是“覆蓋”,但是通過觀看軍事題材的視頻之后,同學們會發現這個單詞還有“掩護”的意思,這樣也實現對學生知識的拓展。當然,影視視頻教學也有薄弱環節,如無法科學把握,課堂就會流失成只看“電影”而不學知識的娛樂課。
一、做好視頻的選擇
對于給初中生看的影視片,其思想性、健康性最重要的,與此同時,難易程度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在影片的選擇中,前兩者基本上是可以保證,而對于其難易程度也是初中英語老師要考慮的問題,比如,對于影片的題材、語速,以及生詞量等。在本校的影片中,多以學生推薦的電影創作為主。除此之外,因為影片也是為教學服務,因此一定要與教材的內容相關聯。比如,在仁愛版八年級上冊的unit4 Topic2有關機器人的發明,就可以配以《機器人歷險記》這個影視,這樣,一方面能有對學生起到勵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非常有利于對學生價值觀和情感的培養。此外,選擇影片的題材時,一定要注意選擇一些大眾化的經典影片,比如,《白雪公主》《獅了王》之類的;此外,還要考慮到語速和語法的結合,這樣可以選擇《梅茜的世界》或者是《新成長的煩惱》等。當然,對于初中生英語課堂所用的影片一定不能少了字幕,否則學生看起來會很吃力,字幕最好是中英文一起的,這樣便于學生及時理解。
二、做好課程的設計
課程設計所包括的內容豐富,既要對鏡頭、畫面進行凈化處理和剪輯,又要在觀看的過程中適時給學生提供一些作業,以及提出一些要求,或者是在影視播放結束后做一些重點總結,或者是話題設計。與此同時,受初中生本身的知識結構的影響,影片之前最好有一段歷史文化背景的介紹,這樣便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解讀。
1.將不適合初中生看的鏡頭或者畫面刪除。在《斯巴達三百勇士》中,受其歷史題材的影響,影片中出現了一些血腥的畫面,因此筆者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做了刪減的處理;《戰馬》因受其播放時間的影響,將本來146分鐘影片縮減至95分鐘。
2.注意影片是為學習服務的,防止學生沉謎于劇情。在筆者的工作中,通過多次的對比發現,影片的時間在90分鐘左右比較適合,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對劇情的把握,同時,也能保證每隔10分鐘左右向學生提示學習的“要義”。
3.注重影片結束前的總結和提高。對影片的剖析和總結一般都是放在影片結束后,一方面不會讓老師的想法影響到學生,也便于學生自己對影片的理解和討論。比如,在《潮拜購物狂》的影片結束后,可以引導學生對正確的消費觀的認識;在《公主日記》的影片后,可以對學生強調責任的重要性等。
三、做好評價機制的設定
對于任何一種教學方式而言,都少不了要進行評價,如何對初中英語的影視教學設定評價機制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其教學的效果。影視教學以其圖文聲像的綜合性信息,一方面讓課堂教學變得更有生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影視所創設的氛圍中學習到應有的知識和技能。老師采用影視輔助教學,主要應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進行考核。例如,猜詞能力,不僅要考查學生對生詞的中文意思的理解,更要考查對于生詞能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運用。比如,在仁愛版七年級上冊中的art,在書中是“美術、藝術”的意思,那在視頻作品中是不是有其他意義。當我們用書本中的詞無法對句子進行解決時,就可以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猜詞,當其放在名詞前,我們可以推出其可能是“藝術的”“藝術品的”意思。教師不但要考查其理解的水平,還要考查該詞語的實際運用水平。
四、做好數據庫的建設
創新思維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力爭為學生搭建創新性思維的平臺,多角度開發閱讀材料,綜合發展學生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使閱讀教學過程成為開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個性和提高其人文素養的過程。
[關鍵詞]
閱讀教學;創新性思維;能力培養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所謂創新性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但是,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缺失有偏差,教師設計的任務活動以及采用的教學方法常常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這與教師對創新性思維的認知偏差密切相關。有些教師認為,在內容多、課時緊的情況下,教師無暇顧及對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其實,一旦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自己便具備了較強的學習能力,其學習的動力不可估量,遠遠超過教師片面追求完成教學任務的效果。
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策略
閱讀課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課型之一,擔負著培養學生閱讀技巧、寫作技能、發展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重任。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基于閱讀文本,設計靈活的活動或任務,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方向積極思考,從多個角度尋找盡可能多的答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彼此分享交流,形成新的見解,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一)培養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潛意識中的創新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一種愛找問題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進行閱讀教學之前,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有目的地布置預習問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把閱讀材料、現實問題和自己的思考有條理地結合在一起,進而生成自己的新觀點,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問題不在難易,而是既要緊扣教材又要聯系實際,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理論依據,又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關鍵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體現主動學習帶來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仁愛英語九年級(下) Unit 5 Topic 1 Section C 有關介紹香港、澳門、臺灣的閱讀文章時,筆者事先布置預習任務,分別研究一個有關旅游城市的話題,讓學生利用日常生活常識或者查找資料對所設計的問題先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回答,也可以與同學討論后總結出共同的答案。
問題1:Do you like your hometown? Why?
問題2: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hometown to visitors?
上課伊始筆者要求學生代表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這兩個問題以文本信息香港、澳門和臺灣為依托,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筆者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文本信息、生活實際及解決問題過程中碰撞出的觀點結合在一起,體驗到創新性思維帶來的成功與快樂。
(二)設計靈活多樣的任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閱讀是一個認知和言語交際的過程,課文閱讀教學的任務設計要體現多樣性要求,即閱讀任務不能單一化,不能停留在一個層面上,要還原閱讀的本來面目。教師從不同的角度設計任務,設計時要有側重點,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1.設計推測任務
在閱讀教學尤其是讀前活動中,教師可以基于圖片、文章、標題等設計推測任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恰當地設計推測任務不僅可以為學生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例如,仁愛英語九年級(下)Unit 6 Topic 3 Section C的閱讀部分以Graduation Ceremony為標題,介紹了畢業典禮這個話題,培養學生感恩的情懷。筆者根據標題設計的讀前推測任務是:(1)What do students do during the ceremony?(2)How will you feel at the coming ceremony?這些看似簡單的推測任務卻蘊含著深刻的情感意義,激發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學生由此也給出了多種答案。任務一的答案:give speeches, take photos, chat with each other, receive documents等;任務二的答案:sad, happy, excited, worried等。接著,筆者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驗證自己的推測。
在閱讀教學中設計新穎的、打破思維定勢的推測任務,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2.設計貼近生活的真實任務
仁愛英語教材中的很多素材都來源于生活,有利于教師設計真實的語言任務。在閱讀教學尤其是讀后活動中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任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在真實的任務中,學生必須根據情境重新組織語言,完成交際任務。
例如,仁愛英語九年級(下)Unit 6 Topic 3 Section B Graduation Ceremony的閱讀部分,介紹了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內容緊密結合九年級學生即將畢業的生活實際。在讀后活動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嘗試創編情景對話。
This is a graduation ceremony. You are with your teachers and good friends. You will say goodbye to them. Now you are talking with them. Please make your conversation.
這個情景對話緊扣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既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而且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開放性,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任務對話中,學生需要提取語言材料、轉換表達方法、使用交際策略,這樣的活動突破了傳統的機械的講解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創新思維的機會。
3.設計讀后續寫任務
續寫是對閱讀內容的豐富,或是進一步凸顯主題,或是擴大對某個情景的描寫,如拓展故事情節和想象故事結尾等。教師要有效地利用教材,精心設計讀后續寫任務。一方面教師要組織語言訓練,幫助學生學會表達;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閱讀話題和內容,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敢于想象,敢于創新,寫出精彩的作品。
例如,仁愛英語八年級(下)Unit 5 Topic 1 Section C有關《音樂之聲》的文章,介紹了Von Trapp的生活。夫人死后,孩子們每天哭鬧,Von Trapp先生孤獨易怒,這時Maria來到這個家庭,教孩子們唱歌、跳舞,為他們講故事,一家人的生活開始有了好轉。文章到此結束,一家人以后的生活怎樣,留給讀者深深的思考。筆者讓學生為故事續寫結尾。以下是學生的習作之一:
The children sang songs, danced and played with Maria every day. Maria helped the family do some cooking and washing. She also cleaned the house for the family. The children loved her very much. They called her mom. Mr.Von Trapp was happy again. He fell in love with Maria. They got married and lived a happy life together.
學生在理解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構思續寫內容,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組織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合作學習被越來越廣泛地采用。合作學習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組織討論、辯論等活動都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形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觀點與觀點的碰撞會引發新的信息產生、新的知識形成,學生的進取意識得到強化,創新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例如,仁愛英語九年級(上)Unit 4 Topic 1 Section C有關電腦的閱讀材料,在教學中,筆者通過以下環節組織學生合作學習:Discuss in groups and 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mputer.
學生4人一組展開合作學習,深入討論這個話題,并做好記錄。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除了課本閱讀材料中提到的觀點外,還引出了許多新的知識。Advantages: do some office work, enjoy music, search for useful information, cope with files and photos等;Disadvantages:a waste of time, so much rubbish on the net, do harm to our minds等。學生各抒己見,激烈的爭論和理性的思考引發了學生的新觀點,他們給出了各自的看法,在此過程中碰撞出知識的火花。
三、創新性思維能力培養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潛能,并從他人的智慧中獲得啟發。但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注意觀察、指導、傾聽,適時等待學生的觀點自然生成。筆者認為,在利用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合理的問題和任務
不同學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同的閱讀材料會引發學生不同的思維。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偏愛口語交際,教師可以設計新奇的問題、情景對話等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習慣。對于八、九年級的學生,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增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完成閱讀材料的改寫、續寫等任務,鼓勵學生進行建構活動,使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更具邏輯性。
(二)尊重個體差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相同學段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習水平和學習風格,教師應尊重個體差異。在閱讀教學中應注意任務設計的梯度,不可片面地追求難度。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任務,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得所有學生都樂于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都能得到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關注學生情感,營造寬松氛圍,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和探究
學生只有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環境,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結束語
創新思維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教師要做有心人,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創新性思維的平臺,多角度開發閱讀材料,綜合發展學生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思維能力,使閱讀教學過程成為開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個性和提高其人文素養的過程。
[參 考 文 獻]
[1]陳鳳梅.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2).
[2]李杰.利用深層閱讀任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9).
【關鍵詞】英語預習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必須最大限度地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將知識能力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可在實際學習中,許多學生只是機械地跟隨著教師學習,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盲目低效。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學生就必須在課外進行充分的預習和自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下面談談本人對初中學生英語預習能力培養的幾點做法:
一、分析學情,做到有的放矢
新學年開始,在教學前我會對學生學情進行充分的了解。通常我會進行一次或兩次摸底測試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情況;同時我還會進行一份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學習風格、興趣和學習習慣、方法,然后根據這些學情進行分層次的布置預習內容。
二、讓學生了解預習的含義,明確預習的重要性
初中階段,英語內容的加深和學習要求的提高使得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開始減退。為此,學期初我便開始開展了學生預習能力培養的工作,明確告訴學生什么叫預習(即指學生在上課之前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課型或要求,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的過程)。讓他們知道課前預習只能通過他們自己的實踐去感知;預習是培養他們獨立獲得知識的前提,也是提高聽課效率的可靠保證;通過預習可使學生初步熟悉教材內容,打下一定的認知基礎;同時發現自己的疑點和難點,為下一步聽課做好準備。所以,預習有利于消除課堂學習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有利于縮小學生間的水平差距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為教師實施同步教學創造了可能,也為課堂上師生間智慧的碰撞提供了機會,為學生思維的擴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發展空間。它不僅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更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學習態度。
三、引導學生將課內預習轉化為課外預習
由于習慣的緣故,學生很不習慣課外預習,英語預習常被學生所忽視。因此,我先是在課內安排時間進行,以教給學生預習方法為主。分小組,引導他們自主探學、合作研學,展示賞學,檢測評學,并及時對他們進行點撥。進行了一段時間后,當學生預習的能力和習慣已經養成時我便將預習的作業布置到課外完成。例如,七年級(上)Topic 3 Section C 1a部分的預習作業,我便安排在課堂里進行,我中英結合提出三個問題:(1)What happens to Baby Monkey?(2)How does Kangkang help him?(3)What’s the end of the story ? 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帶著問題先獨立閱讀思考,然后他們互相討論,我在教室巡視給他們必要指導,而后進行展示和檢評。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已能熟練地完成這類題型,然后我便將這類預習作業布置學生課外完成。此后他們習慣地進行了課外預習。
四、教師精心設計預習題,提高學生預習質量
為了提高預習的有效性,預習題設計時我遵循“梯度性和針對性“原則,與教學目標及課程標準相結合。
1.預習題設計體現梯度性和漸進性。根據學生認識規律和水平的不同,問題的設計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需求。如我在制作現在進行時態學案時,在預習環節中寫下了含有該時態的以下幾個例句:
(1)I am reading a book mow.
(2)My mother is cooking when I come in .
(3)I’m not watching Tv at the moment.
(4)Are you making dumplings ?
(5)Is he playing soccer ?
然后提出以下問題啊:(1)你能寫出現在進行時態的謂語結構嗎?(2)現在進行時態與哪些標志性的詞連用?(3)請說出現在進行時態的用法。
顯然這些問題由易到難,由形式到抽象。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對語法的掌握也在不斷的深化。前兩個問題可以滿足中等生和學困生,最后一個問題可以滿足優等生需求。
2.預習題設計需體現針對性――明確訓練的目的,應達到技能要求。在設計預習問題時要有針對性,必須把新課中的重難點設計在其中。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認真預習教材和查閱相關資料,認真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比如在教學仁愛版八年級英語Unit1 Topic2 SectionA 間接賓語與直接賓語時,在預習導學案設計時我首先就寫下了以下三個句子:
(1)You pass me the ball like this. (2)Bring Peter a present. (3)I’ll kick the ball to you..
探究下列問題:
問題一:這幾個句子的賓語有哪些呢?問題二:第3句中有其他表達法嗎?
之后在導學案中又寫下了以下三個句子,
問題一:你能寫出以下三個句子的另外一種表達法嗎?問題二:介詞之后的賓語是叫什么賓語呢?
(4)My dad bought a basketball for my brother.
(5)I made a big cake for my grandfather.
(6)Please throw me the ball.
最后又寫了兩句:
(7)You can also pass a teammate the ball. 8. You can also pass the ball to a teammat問題一:這兩句話賓語是什么嗎?以及他們的叫法。問題二:直接賓語與間接賓語的結構辨認。
同學們就是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解決,對Indirect object 和 Direct object 有了初步的了解。
五、指導預習方法,養成良好習慣
1.認真看書。仁郯嬗⒄Z獨特之處是由課題構成了每個單元的核心。因此在預習時我要求學生認真看書,做到:1)找出該單元的大標題,即該單元中心內容,再看三小單元的話}熱蕁C魅芬學習的熱菁八之g的仍諏系。如:七下Unit 5 大標題是Our school life。Topic 1 }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subway.談論硌校的means of transportation ;Topic 2:A few students are running around the playground.也是圍繞談論school facilities and activities而展開的。Topic 3 :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主要是談論school activities,subjects, timetable, posters and interests, likes and dislikes.所以Unit 5單元話題主要是談論Our school life ;而且三個分話題之間的內容是存在著內在聯系的。2)明確每個話題要學習的function,structur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及可能會用到的學習策略。這點可以參考書中的Scope and Sequence和Section D部分的Grammar和 Function部分。3)找出本單元的疑難點,查閱書本Appendices附錄的Notes to the Texts。
2.仔細標記。把n本中Appendices部分Notes to the Texts中沒有提到而自己又不懂的問題作為疑點、難點。在預習時,要做好筆記;并在書上作記號,標注n本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明確聽課時主要要解Q的問題。然后帶著這些問題聽課,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提高聽課效率。建立了自信。
3.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頭Y源,深化理解。為了幫助學生預習并消化、鞏固教材的知識,每個Topic話題在英Z同步練習悅扛Section/中都編排了不同形式的習題,預習時我便指導學生充分利用@些Y源,深化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擴展。通過自己的預習和自學,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六、及時檢查和評價預習質量,不斷提高預習能力
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及時得到反饋信息,我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開始時教師親自檢查,而后是老師或小組長不定時的抽查。看學生預習目標是否完成,對完成好的學生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和獎勵,對未完成的則加大督促的力度并利用課外時間留下砉固。
二是將預習的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和進行成功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肯定中及時把握自己的發展狀態,從評價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增強自信,從而達到預習能力培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