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1 04:18: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圍產期保健醫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圍產期;營養指導;微量元素;臨床效果
圍產期是胎兒營養攝入時期,且胎兒對孕婦體內的營養狀態要求較高,若孕婦的營養狀況不佳,則會影響胎兒的健康發育[1]。圍產期營養過剩或是不足,都會引發不良妊娠結局,例如新生兒體重偏低、畸形、早產或是體型過大等,甚至會造成胎兒于圍產期死亡。同時,某一類微量元素攝入量過少或過多,也是孕婦營養缺乏性病癥的誘發原因,例如妊娠期貧血[2]。所以,在圍產期對孕婦進行科學的營養指導,利于維持其體內營養均衡,增強分娩質量。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圍產期孕婦保健中使用孕期營養指導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在2013年10月~2016年2月收治的116例孕婦為研究主體。分成A組和B組,A組59例,B組57例。A組中,年齡范圍在22~36歲間,平均(27.56±4.62)歲;其中,45例初產婦,14例經產婦,有4例患有妊娠合并癥。B組中,年齡范圍在23~38歲間,平均(28.15±4.16)歲;其中,41例初產婦,16例經產婦,有5例患有妊娠合并癥。對比數據,并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所有患者產前、產中和產后護理,包括產前知識普及、產中指標監測和產后生活護理等。B組不給于營養指導,A組給予圍產期孕期營養指導。主要有:遵照醫囑,口服葉酸片(天津亞寶藥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7437),1次/d,1片/次,0.4 mg/片,于孕前3個月至孕后3個月服用;口服維生素D片(河北凱威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74241),1次/d,1粒/次,25 ug/粒,孕期連續服用2個月或以上;口服硫酸亞鐵片(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51022557),1次/d,1片/次,0.3 g/片,于孕20~28 w服用;口服碳酸鈣D3片(Ⅱ)(北京康遠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93675),1~2次/d,
1片/次,0.5 g/片,于孕20 w至分娩服用。
1.3觀察指標 利用血液微量元素檢測法,檢測孕婦對葉酸、維生素D、鐵和鈣的攝入量。分別于孕中期和孕晚期進行檢查,并記錄孕婦檢查前的微量元素攝入量。
觀察孕婦是否于圍產期出現高血壓、貧血、糖尿病等并發癥;觀察胎兒是否出現生長受限、窘迫、早產等并發癥。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利用SPSS 17.0軟件加以處理,微量元素攝入量用(x±s)表示,經t檢驗,圍產期并發癥發生率用(%)表示,行χ2檢驗,若P
2 結果
2.1 對比微量元素攝入量 A組的微量元素攝入量高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2.2對比圍產期的并發癥情況 A組的圍產期并發癥幾率是11.86%,B組是43.86%,對比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孕期營養干預包括醫生指導、孕婦自我控制和家屬督促等幾方面,需要多方面配合進行。圍產期是指第29孕周到產后1 w,該時期胎兒的生長速度較快,體質量增長加快,并且需要進行體內營養儲存[3]。所以,母體應獲取更多的營養素,并做好自身營養儲備,以供分娩時消耗。胎兒在該時期對鈣、鋅、鐵和維生素等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較大。胎兒會利用鐵元素加強自身造血功能,并在肝臟內儲備,用于出生后消耗[4]。孕婦通常要儲備300 mg以上的鐵元素才能滿足胎盤以及胎兒的需求,反之則可能造成嬰兒患有缺鐵性貧血疾病。
醫護人員在對孕婦進行孕期營養指導時,應具備全面的指導能力,能夠針對性的解決孕婦的疑惑,并及時調整微量元素攝入量[5]。醫護人員應充分重視營養指導的重要性,采用科學的指導方法,提高孕婦的健康水平,保證孕婦處于最佳分娩狀態。
實踐表明,孕期營養指導具有以下作用:①可以給予母體充足的營養支持,能夠減少孕婦在圍產期患有營養性貧血、高血壓和骨質疏松等并發癥,增強孕婦的自然分娩能力[6]。②可以避免營養素攝入過剩或是不足,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胎兒的發育不全、體重過低、早產或是巨大兒等病癥,利于胎兒生長,確保其出生后的高健康率。③營養指導可以提高孕婦自身的健康指數,可以防止孕婦出現體重超標、營養不均衡、糖尿病或是其他并發癥的發病率,使手術產率得到降低[7]。同時,利于孕婦產前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強分娩信心。④圍產期營養指導對于孕婦而言,較易接受,而且相對簡單。所有微量元素的攝入量均由醫生專門制定,安全性較高。并能針對孕婦的身體情況進行及時調整,靈活性強,在臨床中得到孕婦及其家屬的普遍認可[8]。
研究顯示,A組的微量元素攝入量高于B組(P
參考文獻:
[1]李珍,李璐琳.孕期營養指導在圍產期孕婦保健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療,2014,7(18):41-42,56.
[2]韓梅.孕期營養指導在圍產期孕婦保健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15,8(7):85-86.
[3]李愛萍.孕期營養指導在圍產期孕婦保健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3(99):67-67,68.
[4]燕.孕期營養指導在圍產期婦幼保健中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7):85.
[5]包海英.孕期營養指導在圍產期孕婦保健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9(27):5589-5589.
[6]謝豐姿,鄭玫.孕期營養指導在圍產期孕婦保健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4,8(10):136-137.
關鍵詞:產前檢查;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應用價值
隨著現代生活的快速發展,孕婦接觸到化工產品、輻射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機會越來越多,這樣就會給的胎兒和孕婦帶來巨大的威脅,嚴重者甚至導致孕婦和胎兒死亡。為保證孕婦和胎兒順利渡過妊娠期與分娩期,針對孕婦進行產前檢查已經成為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和孕婦健康的重要手段1。為探討產前檢查在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的應用價值,我院婦產科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對268例孕婦展開產前檢查,其效果令人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3年7在我院婦產科接受產前檢查的孕婦268例,對整個孕期進行全程追蹤觀察。將所有268例患者按照孕周時間分成四個小組,其中實驗組168例,年齡20——29歲,平均年齡(25.3±2.4)歲,孕周數≤10周;實驗組265例,年齡21——28歲,平均年齡(25.8±2.6)歲,10周25周;對照組68例,年齡21——28歲,平均年齡(25.8±2.4)歲,整個懷孕周期。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具有明顯的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均征得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上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過程跟蹤。
1.2 方法
實驗組1、實驗組2、實驗組3所有孕婦均在首次接受產前檢查時創建孕婦保健卡,然后按照我院制定的產前檢查方案與方法進行產前檢查,整個妊娠期通常檢查10次左右。從懷孕第10周開始進行第一次檢查,并創建孕婦保健卡,等級孕婦信息,然后16周——28周每四周檢查一次,28周——36周每兩周檢查一次,36周——分娩每周檢查一次。若進行檢查時發現孕婦或者胎兒存在異常,必須在原來檢查的基礎上增加檢查的次數,并且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及時進行檢查。觀察產前檢查對四組產婦高危妊娠的影響。
首次檢查時,醫生必須認真詢問孕婦是否存在其他病史,針對孕婦進行全身性檢查,檢查其身高、體重、脈搏、血壓、營養以及精神狀況等,同時還要認真檢查孕婦的血尿常規、白帶以及性病情況,檢查孕婦是否存在血液疾病、貧血、肝腎疾病等。在檢查過程中,還要重點檢查孕婦的骨盆、宮高、腹圍以及胎膜等指標。在產前檢查時,如果孕婦胎膜已破則需要認真觀察孕婦的羊水性狀,檢查是否發生臍帶先露或者臍帶脫出現象,認真測量胎兒以及骨盆,準確判斷胎兒是否能夠經過陰道分娩。如果醫生在檢查時發現存在胎位異常或者頭骨不對稱現象,醫生要及時進行會診并進行妥當處理。如果胎兒存在宮內窘迫,則必須及時給予吸氧處理,并進行三聯靜推進行糾正。如果孕婦并沒有進入產程,每2h必須檢查一次宮縮以及胎心音情況,如果在進行胎心檢測的過程中發現胎兒胎心、胎動出現異常,則需立即將死報告給上級醫生并及時進行糾正2。
如果確診孕婦為高危孕婦,必須加強對其呼吸、脈搏、血壓、尿量、胎心、胎動以及飲食睡眠等指標的檢測,并認真準備適當的措施以應對隨時發生的并發癥。護理人員還要指導孕婦采取左側臥位,從而適當糾正右旋且增大的子宮,增加胎盤的供血量,避免胎兒發生宮內窘迫3。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計量資料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檢驗。以α=0.05作為檢驗標準,P
2.結果
實驗組1高危妊娠發生率為8.82%,實驗組2高危妊娠發生率為16.92%,實驗組3高危妊娠發生率為29.85%,對照組高危妊娠發生率為47.06%。實驗組1、實驗組2、實驗組3三組高危妊娠發生率與對照組高危妊娠發生率比較,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產前檢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以預防胎兒以及孕婦疾病為目的,避免環境有害因素對胎兒以及孕婦產生危害,降低胎位出生缺陷,降低高危妊娠發生率,保證孕婦以及胎兒身體健康,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質4。在產前檢查的過程中,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產前檢查方案與措施,盡早發現并解決影響胎兒生長發育以及孕婦身體健康的問題,對于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孕婦身體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本研究中,實驗組1、實驗組2、實驗組3、高危妊娠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高危妊娠發病率,且具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了產前檢查在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武茜,張素云,王永紅. 分析不同特征孕婦孕期保健及產前檢查情況與妊娠結局的關系[J].當代醫學,2013,19(09):161-163.
[2] 賀楨臻.護理干預對孕婦實施標準產前檢查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357-358.
【摘要】目的:探討唐氏綜合征患兒出生原因。方法:對在我院自開展產前篩查項目以來出生的2例唐氏綜合征患兒進行跟蹤觀察和回顧性分析。結果:1例為孕婦產前主動放棄對唐氏綜合征確診的分析試驗,選擇繼續妊娠。1例為孕婦圍產期未進行任何保健而娩出患兒。結論:孕婦原因導致患兒出生。
【關鍵詞】 唐氏綜合征; 出生原因 ;分析
2 Tang is comprehensive to advertise for to suffer from son a birth reason analysis
Liang Guirong
【Abstract】Purpose:Study the Tang be comprehensive to advertise for to suffer from son birth reason.Method:The rightness is in my hospital from open exhibition prenatal period Shai to check item birth of 2 Tang comprehensive advertise for to suffer from son to carry on to follow observation and review analysis.Result:1 is active for pregnant woman prenatal period to give up to the Tang comprehensive advertise for to confirm of analysis experiment, choice continue gestation.1's rounding to produce a period for the pregnant woman has never carried on any health care but Wan to suffer from son.Conclusion:The pregnant woman reason cause to suffer from a son birth.
【Key words】Tang be comprehensive to advertise for; Birth reason;Analysis
唐氏綜合征是人類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畸變,是一種嚴重的先天性智力障礙的疾病。患者常表現為智力低下,有著特殊面容。我院自2003年初就已開展產前篩查的實驗室初篩試驗,對唐氏綜合征篩查高危結果的孕婦送上級醫院作進一步的實驗室診斷,并對已明確診斷的高危孕婦給出醫學建議或采取醫學措施。但是在跟蹤觀察和信息反饋材料中,2003年~2009年我院仍有2例唐氏綜合征患兒出生。其出生原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現將此2例唐氏綜合征患兒出生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1.1 病例1,梁某之女,2007年5月出生。梁某妊娠時年齡為42歲,妊娠至16周時行DS(唐氏綜合征)初篩試驗,經初篩顯示DS高危,遂建議其到上級醫院作確診試驗。由于婚后多年不孕不育,梁某此次妊娠是經多年求醫,最后采取了醫療手術措施后而受孕。由于考慮到自己得之不易的首次懷胎,如果做了染色體核型分析試驗確診是DS陽性后將面臨終止妊娠的選擇。一旦選擇了終止妊娠,就很難保證以后再次受孕。居于上述原因,梁某遂抱著僥幸心理,拒絕了醫生的初次建議,選擇繼續妊娠。后雖然經我院產前篩查的遺傳學醫生多次建議,但其仍拒絕作進一步的實驗室和影像檢查。經足月妊娠后梁某娩出一女嬰。病歷資料顯示該新生兒全身肌張力低,嗜睡,納差,右小指向內彎曲,雙側通貫手。女嬰2歲時跟蹤隨訪,體格檢查顯示有特殊面容,眼間距寬,眼裂小,外眥上斜,鼻梁低平,枕部偏平,全身肌張力低,發育遲緩,不能獨自坐立。取患兒血樣送檢做染色體核型分析,試驗結果為47,XX,+21,確診為唐氏綜合征。
1.2 病例2,男,1歲9月齡,因發育遲緩,無語言表達能力,坐立不能而來診。經體格檢查,患兒具有特殊面容,頭發細軟而稀少,頭圍小于正常,鼻梁低平,眼裂小,硬腭窄小,無牙,四肢短,韌帶松弛,手指粗短,全身肌張力低,初步診斷為唐氏綜合征。取患兒血樣送檢做染色體核型分析,試驗結果為47,XY,+21,確診為唐氏綜合征。經詢問病史得知,患兒母親妊娠時未做產前DS篩查,圍產期也未做任何醫學保健,直至足月妊娠時才住院分娩。患兒出生時雖對其進行了體格檢查,但未對其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可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故未對其進行遺傳學方面的實驗室檢查。
2.討論
2.1 由于不孕不育原因,許多育齡婦女最終選擇了醫學手術的方法進行人工助孕。由于擔心不能再次受孕,孕婦在圍產期時即使發現胎兒有諸多缺陷也不愿意做進一步實驗室和影像檢查,而是抱著僥幸心理和做媽媽的強烈愿望,不計后果的繼續妊娠。在我國,孕婦是否進行產前篩查實行的是知情同意的原則,即使診斷出胎兒有先天性疾病,醫生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做出醫學建議,而不能采取強制的措施要求孕婦終止妊娠。因此,孕婦原因是采取醫學措施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決定是否娩出可能有出生缺陷的嬰兒的關鍵因素。
2.2 孕婦圍產期保健也是非強制的醫學措施。孕婦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進行產前保健及選擇保健檢查內容。由于對可能娩出有缺陷病患兒的后果估計不足以及自身經濟條件或非原地居民原因,圍產期保健的重要性沒有引起部分孕婦足夠的重視,以致部分孕婦在整個妊娠期都沒有進行任何產前醫學檢查,從而導致了有先天性缺陷病的嬰兒出生。
關鍵詞 5歲以下兒童 死因 干預措施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醫療保健水平的主要指標。為了解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和變化趨勢,為衛生行政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采取有針對的干預措施,對2006~2010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進行分析。
資料與方法
2006~2010年各鄉(鎮)衛生院、中心醫院、婦幼保健院5歲以下兒童死亡報告資料(含非本地戶口兒童)。
方法:按照《遼寧省5歲以下兒童死亡檢測方案》要求,對所轄區域內的活產嬰兒至5歲以下兒童進行檢測。依靠三級婦幼保健網的保健人員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助產單位的監測人員進行監測報告,鄉(鎮)衛生院每月審核村級單位上報的數據,每個季度進行全鄉(鎮)漏報排查。我院每季度對鄉(鎮)衛生院監測工作進行質量評估,每半年進行全市漏報排查,并且不定期的對鄉鎮、村的監測工作質量進行抽查。所有數據進行電腦匯總,用U5MR軟件進行處理,死亡漏報率控制為0,死因診斷和分類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進行評價。
結 果
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監測總人數287例,活產數264例,其中男嬰172例,女嬰115例,男女之比10:67。5歲以下兒童死亡中,新生兒死亡構成比最大,1~4歲兒童死亡次之,嬰兒死亡占全部死亡的79.03%。
死亡原因構成:前6位為早產及低體重、新生兒窒息、先天異常、肺炎、顱內出血、意外窒息,占死亡人數的68.50%。18例其他病因導致死亡包括新生兒敗血癥4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2例,腹瀉8例、棄嬰4例(6.27%)。
死亡地點及死亡前就診機構情況:287例死亡兒童中,居住在農村的198例(68.99%),居住在市內及城鄉結合部的89例(31.01%)。死于醫院44.52%,死于家中或途中55.48%。死亡兒童中51.34%接受過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的救治,19.38%接受過鄉(鎮)衛生院、診所的救治,未就醫29.28%。
討 論
在兒童保健中,要把圍產期保健、新生兒保健作為重點,認真搞好高危孕婦和篩查及監護,降低高危兒的出生及死亡。出生窒息、肺炎、早產兒低體重、腹瀉、先天異常和意外死亡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年齡組別有明顯差異,因此加強基層兒童系統管理,進行ARI和腹瀉的預防及監測,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發生。提高高危孕產婦及高危兒管理率,認真做好圍產期保健,識別處理好圍產兒異常的診治、篩查和及時轉診工作。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5歲以下死亡兒童主要是嬰兒(65.51%),特別是新生兒死亡占5歲以下死亡兒童人數的58.19%,可見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關鍵是降低嬰兒死亡率,尤其是新生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因主要為早產及低出生體重、出生窒息等,尤其以新生兒疾病為主。新生兒窒息與產科質量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加強醫療單位的產科基礎設施建設和孕產婦系統管理質量,特別是高危孕婦管理工作,提高圍產期保健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農村婦女的保健意識,按時進行產前檢查,防止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發生。兒科醫生應熟練掌握新生兒復蘇技術,提倡兒科醫生進產房共同做好新生兒疾病的治療與搶救。
287例死亡兒童中有198例是農村兒童,占5歲以下死亡兒童的68.99%,主要分布于蓋州市的邊遠地區,群眾健康意識較低,對圍產期保健重要性認識較差,孕期保健不到位,圍產兒死亡比例高;家長缺乏保健知識,不了解此期兒童生長發育特點,對兒童的監護不到位,兒童發生疾病時未及時就醫,出現意外呼救意識不強而致意外死亡比重大;鄉(鎮)衛生院兒科建設薄弱,服務能力不足而致兒童急、危重癥不能有效搶救。村衛生所的醫務人員缺乏,醫療設施簡陋,部分地區缺乏基本的醫療及搶救設備,醫務人員對兒科適宜技術掌握不好,兒童的救治能力較低。部分兒童死亡主要是由于家庭貧困、交通不便導致搶救不及時而死亡,延誤了救治。因此,政府應加大對鄉、村級醫療單位投入及人員培訓,提高鄉、村級醫務人員診斷處理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及意外搶救的能力,社區保健人員及村級保健員要加強產后新生兒訪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減少新生兒因感染而導致的死亡。
政府應重視、加強婚前醫學檢查,做好遺傳病的篩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母嬰同室;母嬰床旁護理
我院是地處鄉鎮的一所二級乙等綜合醫院,轄區內有人口約16萬。2008年1—12月,產科接生人數986人,由于文化、習性、風俗的影響,母嬰保健知識的獲得參差不齊。因此,在產后住院期間,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最大限度實現以家庭為中心式護理,實施母乳喂養支持,尊重產婦及其整個家庭的參與知情對圍產保健的促進作用,從而提高醫院和科室服務滿意度,促進良好融洽的醫患關系,建立以現代產科高質量護理新模式。
1 母嬰床旁護理
概念指在圍產期實施母嬰同室保健,持續地促進婦女兒童健康、保健教育及實施。
1.1 母嬰床旁護理益處 由于分娩后產婦及家庭將承擔嬰兒護理的各項任務,為了減少初為父母的不安和焦慮,更勇敢地承擔養育后代的責任,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降低因“母-嬰”分離,“嬰-嬰”同室護理引發的交叉感染,降低產科出錯率,從而減輕醫生、護士的精神壓力,更好地提供人性化產科護理服務創造有力條件。
1.2 母嬰床旁護理實施工具 我院從緊張的財政中抽出資金購置嬰兒車、母嬰床旁護理車,將圍產期護理項目轉移到產婦床旁進行,提供母親、嬰兒及整個家庭的參與和個性化臨床支持與服務,并要求母嬰無特殊不可分離式圍產期監護。
2 床旁新生兒護理
內容包括新生兒沐浴、新生兒注射、新生兒撫觸,并將其注意事項告知產婦及家屬,使其離院后也能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識,為母嬰提供高質量、持續、安全、有效地服務。
3 母嬰同室護理健康宣教
3.1 產后第1天 為產婦及家屬講解母嬰同室的好處,早接觸早吸吮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母親正確的喂奶及嬰兒含接姿勢,純母乳喂養的優越性及如何保證充足的乳汁。
圍產期是指女性妊娠期和產后恢復期(產后28天)。
生育雖然是育齡婦女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對孕產婦來說,畢竟是一次巨大的生理變化和心理應激過程。她們在經歷懷孕、分娩、產后恢復及哺乳嬰兒等一系列生理過程時,一方面要經受體內激素水平的不斷改變,如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孕激素和泌乳激素的增高等,內環境要為此作出極大的調整;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又面臨著新的社會角色的考驗,如妊娠后對母親角色的認識,對承擔家庭責任的認識,對擔當母親角色與職業沖突的認識和如何對待孕期夫妻之間性方式等,都是孕婦面臨的問題。尤其是第一個孩子將要來臨的時候,角色問題更是至關重要的。
由于圍產期女性面臨自身角色的轉換,丈夫的角色認知和家庭面對即將出生的孩子的態度,加上經濟狀況以及產前的物質準備等諸多壓力,往往容易出現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失調,導致情緒障礙,這就是圍產期抑郁癥。圍產期抑郁癥分為妊娠抑郁癥和產后抑郁癥。
妊娠抑郁癥
多發生在懷孕3個月內的女性。常見的發病原因有:①心理社會因素:應對角色轉換、家庭期望、經濟準備、家庭關系等因素的態度消極;②懷孕后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與神經介質分泌水平改變有關;③與孕婦過于關注胎兒正常與否的焦慮有關;④曾患有抑郁癥病史的女性在妊娠中容易復發。
對于輕度的妊娠抑郁癥,可以給予心理支持和情緒的調整。中重度的抑郁是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的:在3個月內應避免藥物的應用,3個月后的治療也必須在醫生的指導和對胎兒的檢測下進行。同時,鼓勵孕婦積極參加由醫院或婦幼保健院舉辦的孕期培訓班,及時得到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幫助,并增加與其他準媽媽之間的交流。
產后抑郁癥
發病通常在產后6周內。發生率較高,約10%~16%,并有50%的產后抑郁癥沒能被發現。
常見病因是:因分娩體內性激素及內分泌的改變,泌乳激素的增高,活性維生素B6缺乏等;分娩后生活壓力增加,如嬰兒喂哺有困難;因照顧嬰兒而睡眠不足或失調,導致產婦時常感到疲勞和無力關照嬰兒,從而產生自責及負面的想法;產婦有社會隔離感,感覺缺乏家庭關懷和體諒,特別是感覺缺乏來自丈夫的實際幫助。尤其有不良的分娩結局,如死胎、死產、畸形兒,及產婦和家庭對嬰兒性別的期望與實際情況不一致時,產后抑郁癥發生率更高。
社會科學專家還認為,產婦所居住的環境低劣,家庭經濟條件差,產后親屬冷漠等,可引起產婦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進而誘發心理疾患。早年父母關系問題、婚姻問題、不良的生活事件、個人抑郁癥病史和對生育的矛盾心理,都是常見的誘發因素。
產后抑郁癥的常見癥狀有:①情緒低落、情緒沮喪,經常無故哭泣:②嚴重焦慮、自責,精力不能集中、緊張、性情暴躁;③失眠,怠倦、疲勞、食欲不振和性冷淡,對所有事物失去熱誠和興趣;④對嬰兒無興趣,漠不關心,不想照顧嬰兒;⑤嚴重者有妄想及自殺念頭。
產后抑郁癥對產婦及她的家庭和孩子有潛在的嚴重不利影響。特別是抑郁癥造成的母嬰連接障礙會損壞孩子的認知功能和情緒管理功能。
母嬰連接是指母親和嬰兒間的情緒紐帶,包括母嬰間軀體接觸、嬰兒的行為和母親的情緒反應性。母嬰連接不良時,母親可能拒絕照管嬰兒,使嬰兒因照顧不周發生傷害,并妨礙嬰兒的正常發育生長。
母嬰連接障礙的不良影響表現為:出生3個月后嬰兒就有情緒的緊張,動作的發展不良;對后期嬰兒(12~19個月)的不良影響與母親產后抑郁癥的嚴重程度呈一致性:兒童早期(4~5歲)即可表現出認知功能發展的缺陷,尤其是沒有得到良好照顧的男孩。
產后抑郁癥不僅影響產婦及嬰兒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到婚姻、家庭。因此,對于女性產后抑郁癥,社會、家庭都應充分的重視。
【關鍵詞】孕產婦;死亡分析;干預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0年-2012年廣南縣婦幼衛生統計年報和孕產婦死亡資料,包括孕產婦死亡個案卡、孕產婦死亡報告、死亡附件、病歷、入戶調查資料。
1.2 方法 通過收集全縣村、鄉、縣保健人員及醫務人員上報的報表和孕產婦死亡個案資料,由縣保健院專人負責進行現場調查核實,填寫孕產婦報告卡和調查報告,按《中國婦幼衛生監測》的要求每年組織縣級專家評審小組,對每年死亡孕產婦的死因構成、分娩地點構成、死亡地點構成、影響死亡的相關因素如經濟、文化、保健管理等進行縣級初審,根據十二表格評審方法明確診斷,確定影響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2 結果
2.1 孕產婦死亡率 2010年-2012年廣南縣孕產婦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見表1
2010年-2012年廣南縣出生活產數33678人,孕產婦死亡15例,平均孕產婦死亡率44.54/10萬。
2.2 孕產婦死原因
2.2.1 死因及構成比 2010-2012年廣南縣15例死亡孕產婦死因中直接產科原因死亡明顯高于間接產科原因,直接產科原因中產科出血排列第1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為第2位,內科合并癥為第3位。
2.2.2 孕產婦產科出血死因構成 在孕產婦直接死因中,產科出血所占的比例最大,占直接產科死亡的69.23%,而產科出血中又以產后出血為主,2010年-2012年產后出血死亡分別占產科出血死亡的100%、50%、0%,產后出血的比例逐年下降,產后出血的原因排位依次為胎盤滯留、產后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
2.3 醫療保健服務情況
2.3.1 接受孕產婦保健管理情況 15例死亡孕產婦中有9例沒有接受個產前檢查,占60%;接受產前檢查的6例,占40%。檢查孕周分別為1~12周檢查的2例,13~27周檢查的3例,37周及以上的1例。接受過孕產期保健檢查6例死亡孕產婦中,只有3例接受過3次產前檢查,其他3例僅接受個1次檢查。
2.3.2 分娩地點與分娩方式 15例死亡孕產婦中有11例已分娩,占73.33%,4例沒有分娩,占26.67%。分娩地點在縣級醫療保健機構的5例,占45.45%;在家分娩的5例,占45.45%;在鄉鎮衛生院分娩的1例,占9.09%。自然分娩8例,占72.73%,剖宮產2例,占18.18%;陰道助產1例,占9.09%。
2.3.3 死亡前就醫與死亡地點情況 死亡前就醫的人數逐年增多,15例孕產婦死亡死前到醫療保健機構就醫的11例,占73.33%,未就醫4例,占26.67%。見表3
2.3.4 死亡地點 2010年-2012年間發生在家中死亡的孕產婦逐年減少,死亡地點逐漸轉移到醫療保健機構,15例死亡孕產婦中有10例死亡于醫療保健機構,占66.67%;死于州級醫療機構的1例,占6.67%;死于縣級醫療保健機構的8例,53.33%;死于鄉鎮衛生院的1例,占6.67%;死亡家中的4例,占26.67%;途中死亡1例(曾到州級醫院就醫,因家屬放棄治療),占6.67%。見表4
2.3.5 死亡評審結果 2010年-2013年15死亡孕產婦均為可避免死亡。
2.4 死亡孕產婦的其他情況
2.4.1 計劃生育及年齡分布情況 15例死亡孕產婦中9例是計劃內妊娠,6例為計劃外妊娠。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43歲,平均年齡29歲。其中20~30歲9例,占60%;30~40歲3例,占20%;占40~50歲3例,占20%。
2.4.2 民族、職業分布與經濟文化 除2例是漢族外,其余13例都是少數民族,占死亡孕產婦的86.67%,其中壯族9例、苗族3例、彝族1例。文盲9例,占60%;小學文化6例,占40%。15例死亡孕產婦均為居住在山區農民,年家庭年人均收入都小于1000元。
3 討論
3.1 孕產婦死亡率:2010年-2012年我縣的孕產婦死亡率分別為69.73/10萬、37.43/10萬、26.05/10萬,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3.2 孕產婦死亡原因及順位:產科出血高居首位,占死亡孕產死亡孕產婦60%,是影響我縣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產后出血又在產科出血的首位,其構成比分別為100%、50%、0%,要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必須降低產科出血的發生率。
3.3 分娩地點、死前就醫及死亡地點:隨著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的不斷深入,我縣住院分娩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死亡于醫療機構的孕產婦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0年-2012年15死亡的孕產婦中就有11例死亡前曾到醫院就醫,10例死亡于醫療機構,1例放棄治療在回家途中死亡,這就說明了產科人員業務技術及服務能比較薄弱,不能及早及時評估出產婦在分娩前、分娩中、分娩后的潛在危險因素,對危急重孕產婦的搶救意識認識不夠到位,一旦孕產婦發生危急時才進行搶救,失去或延誤了最佳搶救時機[2]。
3.4 死亡孕產婦孕期接受孕產婦保健情況 15例死亡孕產婦中接受孕期保健管理率低,僅占40%,這40%的孕產婦中沒有一例達到系統管理,因此,加強圍產期保健管理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的一項重要措施。
3.5 孕產婦死亡的其他原因 我縣的孕產婦死亡還與孕產婦民族、經濟、文化及交通有關,死亡的15例孕產婦中少數民族占86.67%;文盲占60%;小學文化占40%;15例均為居住在山區年家庭年人均收入都小于1000元,這就說明了交通通信差,文化程度低、經濟收入低的人群孕產婦死亡率高。另外,少數民族受民族習俗及舊生育觀念影響深與孕產婦死亡密切相關。
4 干預措施
4.1 建立孕產婦綠色通道,建立健全高危妊娠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各級醫療保健機構對高危孕產婦風險識別,完善醫療保健機構對高危孕產婦的追蹤管理相互聯系和溝通,保證高危孕產婦就診情況的資源共享。
4.2 加大各級醫療保健機構醫護人員業務培訓,提高產科能力建設及服務質量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的關鍵,一是要加強縣、鄉兩級產科建設、完善產科常規服務及危急設備的投入;二是加強產科醫護人員的業務知識及能力培訓,培養產科醫生具備多學科分析判斷能力,提高對危急重的識別及救治能力;三是加強風險意識,熟練掌握疑難病例的轉診時機,為搶救危急重孕產婦爭取有利時機;四是完善產科綠色通道,保證其暢通無阻;五是提高各級醫療保健機構產科人員對產科出血高危人群的識別篩查和搶救技能的培訓,及時發現和正確處理產科出血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的關鍵。
4.3 提高各級婦幼保健工作者的健康教育宣傳能力,結合實際多渠道地開展婦幼衛生知識宣傳,力爭對每例孕產婦做到面對面宣傳,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低、經濟差的孕產婦及家屬,大力開展住院分娩和待產住院分娩的優惠政策及孕產婦保健知識的宣傳,提高孕產婦及家庭成員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改變舊的習俗和習慣,自覺接受醫療保健服務,以提高住院分娩率,保健母嬰安全,從而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4.4 加強圍產期保健工作,提高保健管理質量。要開展好農村圍產期保健是一項艱巨任務,因此,要穩定好各級婦幼保健衛生隊伍,健全三級保健網,合理解決報酬,將被動服務改變為主動服務,才能使圍產期保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同時,不斷提高鄉村婦幼保健人員對高危因素的識別能力和篩查質量,動員高危孕產婦到有條件的醫療保健機構住院分娩,及時轉診高危孕產婦,從而提高孕產期保健質量,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參考文獻
生活觀念影響住院分娩:①受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分娩時不愿離家,愿意把醫生和接生員請到家里去接生,而不愿到醫院去分娩。②有些家庭認為到醫院去分娩不方便,沒有特殊情況,不用到醫院分娩。
經濟條件制約著住院分娩:根據調查統計,正常產婦在家里分娩,平均費用在300元左右,在鄉鎮衛生院分娩平均費用在600元左右,在縣級醫院分娩平均費用在1500元左右。難產及有并發癥者在鄉級衛生院平均費用在1500元左右,在縣級醫院平均費用在2500元以上。在縣級以上醫院,剖宮產費用平均在4000元左右。而在農村產婦中,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者所占比例較少。所以,很多農村產婦及家庭在選擇分娩方式時,寧愿選擇在家里分娩,而不去醫院。
農村醫院產科質量影響住院分娩:產科基本設施嚴重不足,缺乏必要的產科臨床和急救設備,不能開展除正常助產之外的其他產科手術助產技術服務。助產人員業務素質較低,技術服務能力差。群眾認可有經驗的家庭接生員,而不認可鄉級醫院助產人員。
健康教育滯后影響住院分娩:在農村,廣大育齡婦女在孕前和孕期,未能得到有關住院分娩等衛生保健、生殖健康知識的正規而全面的宣傳和教育,不能真正了解住院分娩對母嬰健康的好處,不了解圍產期的生殖衛生知識,自我保護和保健意識差,因而不能主動地利用住院分娩技術服務。
住院分娩與計劃內、外生育的關系:部分超生、搶生,甚至非婚生育等計劃外生育者,大多采取偷生的方法,不敢到醫院去分娩。
對 策
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要使農村廣大孕產婦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必須加強群體的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板報、有線廣播、有線電視、宣傳畫、宣傳單、集市集中宣傳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宣傳優生優育、圍產保健、科學接生、住院分娩、生殖健康知識,還可以利用正反事例來教育周圍的群眾,以增強孕產婦的自我保健意識,使其自覺主動地采納住院分娩服務。
加強基層醫院產科建設:應盡快改善鄉級衛生院產科條件,加強產科建設,實現人員、設備、房屋相配套,提高產科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產科服務質量,加快愛嬰醫院建設步伐,鞏固愛嬰醫院成果,開展更人性化的服務,轉變服務觀念,加強人文關懷,以滿足群眾對助產技術服務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住院分娩率。
推行孕產婦保健保償責任制:實行孕產婦保健保償責任制,簽訂保償協議書,使孕產婦認識到產前檢查、住院分娩是一件有利于孕產婦本身及其子女健康的好事,是受到保護的一種行為,也是孕產婦自身權益的一種體現。改變孕產婦及其家屬頭腦中那種認為“生孩子不是病,住院分娩是醫院為了掙錢而采取的一種措施”的錯誤認識。通過保健保償服務,可以使孕產婦從懷孕開始便享受到全程優質的保健服務和關愛,提高對分娩的認識。生兒育女不僅僅是個人傳宗接代的事,而是一項社會責任,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愛和更好的照顧。住院分娩便是實現社會對孕產婦和新生兒的關愛,實現孕產婦享受自身權益的一種最好的方式。
【關鍵詞】孕期;保健;孕產婦妊娠;結局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442-01
在我國孕產婦的妊娠期間,圍生期是指孕婦在滿28周-產后1周,在圍生期保健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新生嬰兒以及母親的發病或者是死亡率,減少孕婦以及新生嬰兒的不良結局。然而在圍產期主要是指在產前、產時以及產后的一段時間內,對母親、嬰兒提供的一系列保健措施,在保健期間能夠促使母親和嬰兒都能夠健康,并且保證嬰兒可以得到良好的生長發育,最終形成健康的體制。以及母親可以盡快的恢復身體。本文通過對入住過本院的一些孕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觀察,詳細的了解了孕產婦進行有關的保健對于妊娠期間的影響和效果,做了具體的臨床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入住過,年齡在22-42歲,孕周為20-42周的孕產婦作為觀察和分析對象,將這些孕產婦按檢查中次數大于7次分為兩組,即孕期保健組和孕期未保健組。在這些孕婦中,并沒有出現慢性腎炎、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兩組孕產婦的的年齡、體重、孕期、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都無明顯差異。
1.2圍產保健
在將這些孕婦進行臨床分析中,根據孕產婦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況以及身體資料等作為基本的資料,并且收集了相關的個體孕期保健方案,其中在圍產保健中,孕期的保健內容是:主要以孕產期保健進行具體的研究,在懷孕期間對孕婦進行一系列的檢查,通過對胎兒早期預防和治療孕期并發癥,在孕婦的孕期用藥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營養狀況進行具體的指導,能夠為孕婦提供良好的懷孕期間,保證胎兒在健康的母體中發育,這些對胎兒的監護以及預測有著重要的保障,在孕期檢查中,對胎兒進行B超檢查、體重、胎心以及對孕婦的血壓、胎位、腹圍等進行詳細的指標檢查,了解胎兒的發育情況,在檢查中通過儀器以及相關的臨床診斷可以對胎兒進行全方位的檢查,提高了出生嬰兒的體質以及在預防嚴重殘疾嬰兒的出生,或者是保證孕婦及時的終止妊娠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提高了胎兒的監護和護理,降低了新生嬰兒的常見病,降低了新生嬰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孕期保健組中對孕婦進行的是健康教育,根據不同懷孕期間對孕婦實行相關的孕期健康指導,并且本醫院實行了專門的孕產婦咨詢門診,這些有助于加強孕期產婦的健康以及營養知識,有效的避免在懷孕期間產生的危害或者是影響胎兒發育的狀況。
1.3觀察指標
在孕期保健組和未規范的采取保健的孕婦組在妊娠期間進行了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產后出血率以及分娩方式等進行了觀察。
2結果
通過觀察和分析得知,孕期保健組的孕產婦在妊娠期其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的發生率均明顯的低于孕期未保健組的妊娠;孕期保健組的產后出血率也明顯低于孕期未保健組,此外,孕期保健組的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孕期未保健組。
3討論
在本文研究了妊娠期間與分娩中對于采取了保健措施的重要性進行了臨床分析,在圍產期進行保健能夠有效的減低孕產婦和圍生嬰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這種保健措施有效的增強了人口的質量提高了我國醫療衛生水平。在采用保健措施中,孕產婦發生高血壓、妊娠糖尿病以及在分娩中的出血率等明顯的降低,有效的控制了孕期保健,控制妊娠高血壓等一些疾病的發展和惡化,降低了圍生嬰兒和孕產婦的發病率,在提供保健措施中有效的減少了孕產婦的各種不穩定心理,能夠避免在分娩中出現大出血的概率。
通過孕產期保健措施,進行妊娠并發癥、合并癥以及嬰兒生長發育監護,在保健期間對孕婦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并且提供了科學的營養指導,這些保健措施有助于孕婦加強個性化的食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妊娠期間糖尿病的發生率,增強了孕婦對醫護人員的依賴性,增加了自然分娩的概率,降低了在分娩期間產生的一些不必要影響因素,減少了產后出血率,保證胎兒健康正常的出生,增加了人口出生率的質量,降低了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推動了我國醫療衛生水平。
參考文獻:
[1] 黃雨燕,吳其昌.孕前體重指數以及孕期體重增長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38(29):45-48.
[2] 張學巖,田園園,劉鳳巧.孕產婦母嬰健康素養現狀調查以及妊娠結局的相關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2,26(35):312-313.
[關鍵詞] 圍產期抑郁; 協同治療護理模式; 治療效果; WBHC:Healthy Start(HS是聯邦政府建立的一項促進健康行為陽性的母嬰健康干預治療的新方案)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19-03
An Emerging Beste Practice Model for Perinatal Depression Care
HUANG Rong
Xicho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in Sichuan Province,Xichong 637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ntidepressant drug therapy combined with skills training program(joint program)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natal depression patients. Methods29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erinatal depression screening for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of joint programs. The total number of treatment 12 time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at 6 months follow-up and use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10)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primary care evaluation of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RIME-MD)and the SIGH-ADS evaluation. Results(1)12 patients were divided equally after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EPDS-10:t=5.00,P
圍產期抑郁癥是一顯著的衛生問題,特別是城鎮婦女表現得尤為明顯。筆者探究了一種創新性模式的可行性,這一模式結合了抑郁癥的篩查和治療,并在一家母嬰保健機構進行了實驗,實驗組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進行抑郁癥的篩查;應用初級護理評估初步明確診斷了29名篩查陽性的婦女。大多數參與者有中度或嚴重的抑郁癥。這些人面對著多種治療障礙。因此,同位抑郁癥的護理具有很高的可接受性而且對高危分娩母親的護理也是有據可循的。
圍產期抑郁癥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4.5%的婦女在妊娠期或產后的頭3個月都有一段抑郁的經歷[1],在城鎮婦女和低收入家庭發生率更高[2]。圍產期抑郁癥(主要抑郁癥狀起始于妊娠期間或產后的第一個月)以較低的認知度和治療率為特點,沒有臨床檢查的支持是診斷不了抑郁癥的,圍產期抑郁癥宣傳運動的主題是“不要一眼定論”。 由于對新母親的篩查不夠,所以其認知率和圍產期抑郁癥的治療率較低。
產婦心理健康保健仍然是一個重大的未能滿足需求的問題。匹茲堡年度健康報道:40%的母親(其子女在該計劃內)被認為患有抑郁癥的風險較高,但只有16%的產婦接受了初次治療。目前的衛生保健制度分散,因此很難確定受影響病人護理的適當場所。所以,疾病的確診,患者尋求護理的積極性,醫師教育和完善護理協調性制度的聯合干預措施是改善抑郁產婦治療結果的關鍵。協同護理是一項改善抑郁癥和增加痊愈可能性的策略。這種一站式的干預模式適合于圍產期患者,因為它價廉而且實用[3]。在本文中,我們闡述了一個試點項目,探討了圍產期抑郁癥協同護理模式的可行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所有患者選自2008年4~9月份在某衛生醫療機構中行圍生期抑郁癥治療的患者。參與者包括孕婦和做母親不足1年的產婦。篩選確定了29例抑郁癥高危(EPDS≥10)婦女,且所有人均納入護理計劃,16名婦女達到了最初的評價,因此評估參與率達到了55%。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25歲(18~36歲)。12名單身,4名已婚。12名患者沒有保險,4名享有醫療補助。每一位參與者都有最初診斷,15名患者有單極的癥狀,1名具有雙極的癥狀。11名患者有中度或重度的抑郁癥狀。6人具有創傷后精神障礙,3人具有酗酒和大麻濫用性精神紊亂和12人有2項或以上醫源性精神紊亂。
1.2 方法
1.2.1 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4] 是篩查妊娠期和分娩后嚴重的抑郁的常用指標。專門用于篩選產后抑郁的自我評估工具,評定的時間范圍為過去1周。共有10個條目,每一條目按0~3分進行4級評分。第1、第2、第4條目按0、1、2、3順序計分,其余7個條目按3、2、1、0順序計分。10個項目中的各項目得分之和為總分,總分≥13分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癥狀,總分越高反映抑郁程度越重。EPDS分數≥10被作為鑒別患有抑郁癥風險的分界點。
1.2.2 HAMD-17(the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Chinese version)系他評量表,共有17個條目,各條目按0~4分進行5級評分,主要分析總分及各因子分,總分越高反映抑郁程度越重。療效判斷:以治療前、后HAMD-17減分率>75%為完全緩解;25%
1.2.3 WBHC為確定診斷和測量情緒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驗證工具。他們發展了利克特量表,并用來檢測參與者的滿意度且擴大了醫療保險的覆蓋率。WBHC臨床醫師負責完成,抑郁癥篩查陽性的HS參與者精神病學的評估。他們評審診斷并建議醫療工作者與參與者,共同討論治療方案,著手藥物治療或幫助就診者發展控制抑郁和壓力技能,選擇參與者的愛好,并為HS工作人員提供在線咨詢和訓練材料。為了確定治療框架的重點,每一個參與者都要確定他們的目標。例如,一位母親說:“我想和我的女兒一起度過美好的業余時間”而不是“想治療我的情緒低落”。技能的訓練重點在“集中注意力”上,雙親的訓練應基于辨證的行為療法和認知-行為技能來控制抑郁,焦慮和創傷性悲痛癥。HS團體傷員分類參考,篩查和準備抑郁癥治療的參與者,檢測不利效應,應用藥物輔助治療,幫助鞏固技能訓練。
1.2.4 精神病發作、抑郁癥的程度、藥物副作用以及藥物治療并發癥均被記錄在每次就診中。初級護理評估病人健康問卷(PRIME-MD)[5]用于初步診斷的依據。
1.2.5 應用SIGH-ADS(structured interview guide for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atypical depression symptoms version)來評估抑郁癥的嚴重性。SIGH-ADS由21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6]和8項植物神經癥狀組成。SIGH-ADS評分≤8表明有一個愉快的心境,評分≥18表明高度的抑郁并伴有功能受損。工作小組完善了就診滿意度調查(一項參與者自身評估經驗的工具)。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5建立數據庫,采用t檢驗及多元方差分析。
2 結果
9例產婦按協議完成全部治療,3例早期中止治療,治療次數分別為2、2、3、5次,平均治療次數=10.4次。9例產婦隨訪6個月。治療前、后各量表評估結果比較EPDS-10、HAMD-17和SIGH-ADS均分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11P和DAS總分在治療前、后變化不明顯。見表1,2。
在治療前和治療后以及治療后第 6個月的隨訪中SIGH-ADS的評分(χ±s)分別是:(18.0±8.0),(17.0±9.0)和(11.0±8.0)。在16名參與者中有6名因壓力相關性持續創傷悲痛而需要治療。他們表現出了憂愁、多夢、失眠和家庭親人去世相關性失落感。詳盡的手段評估了悲傷癥狀和喪親特有癥狀(對死者的思念、懷疑和不接受死亡)的程度,這些癥狀需要臨床醫生來幫助他們確立目標,以便減輕他們悲傷的程度、增進他們歡快的記憶和重建他們的交際[7]。
個體化治療包括百憂解藥物治療(起始劑量10mg/d;治療量30mg/d)和調整認知法以及行為矯正技能治療。一名患者按照教材所說完成了技能訓練,并通過電話會話的形式加強了技能訓練。治療6個月后,她的焦慮癥狀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最后,她找了一份操場護理員的工作。在最后一次隨訪時,她表示同意按照她初級護理醫師的建議繼續檢測并應用藥物來控制病情。
3 討論
這一治療抑郁癥的協同護理模式的初步研究表明,該模式對高危產婦和她們的家庭有利。臨床評價研究明確了治療圍產期抑郁癥這一混合治療模式的可行性。在篩查陽性的產婦中,有較高的參與率(55%)。與傳統護理服務16%的參與率相比該治療模式具有較高的比率。在2007年HS年度報告里其參與率為16%。在年輕低收入涉及抑郁癥治療的母親中,其參與率為42%[8]。臨床醫師基于參與者的個人價值觀念,發展了個體化治療方案[9],優化了治療方案的可及性。該模式的關鍵要素――信任、關注喜好、價廉、滿意、有耐心和提供教育、增強護理管理和循證護理――有助于改善抑郁結果并增加了就業率和支持恢復。CARES方案通過提供多模式治療方法和針對精神服務以及復雜的心理社會需求來優化治療結果。這種協同方法結合必要的服務,促進了康復和疾病的提前復原并使生活質量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即使在熟悉環境中免費就診,也不能誘使產婦接受治療。患有抑郁癥的產婦拒絕治療的原因也許是由于沒有認識到疾病的嚴重性、認為該病是一種慢性病、很少有人支持、該方面的保險費較少和家庭收入低以及教育程度低[10]。早期放棄治療的參與者,大多數是來自家庭和資金支持受限的單親家庭。
伴隨著城市婦女人數的進一步膨脹,對一種混合服務分娩模式的效用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該項方案必須為產婦提供治療抑郁癥的相關有益的信息;融入社會;優化多媒體工具(如電視、網絡和當地活動)來播散信息和解除精神障礙的神秘感;并便利一站式的心理健康和醫療護理。
[參考文獻]
[1] Gaynes B,Gavin N,Meltzer-Brody S,et al. Perinatal depression:prevalence,screening accuracy,and screening outcomes;in evidence report/technology assessment[J]. Rockville,Md,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05,(119):1-8.
[2] Hobfoll SE,Ritter C,Lavin J,et al. Depression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among inner-city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5,63(3):445-453.
[3] Gjerdingen D,Katon W,Rich DE. Stepped car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a primary care-based management model[J]. Women’s Health Issues,2008,18(1):44-52.
[4] Cox J,Holden J,Sagovsky R. 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development of the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7,150:782-786.
[5] Spitzer RL,Williams JB,Kroenke K,et al.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the PRIME-MD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in assessment of 3000 obstetric- gynecologic patients:the PRIME-MD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obstetrics-gynecology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 logy,2000,183(3):759-769.
[6] Hamilton M. A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J]. 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and Psychiatry,1960,23:56-62.
[7] Shear MK,Frank E,Foa E,et al. Traumatic grief treatment:a pilot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58(9):1506-1508.
[8] Miranda J,Azocar F,Oranista KC,et al.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mong impoverished primary care patients from ethnic minority groups[J]. Psych- iatric Services,2003,54(2):219-225.
[9] Wisner K,Zarin D,Holmboe E,et al. Risk benefit decision making for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 iatry,2000,157(12):1933-1940.
【關鍵詞】剖宮產率 剖宮產指征 社會因素
剖宮產術是處理高危妊娠和異常分娩、挽救孕產婦和圍產兒生命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基層醫院剖宮產率的升高、剖宮產指征的放寬、無明確醫學指征剖宮產的增加,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不利影響,本文對我院近10年剖宮產率和剖宮產指征進行分析,減少無指征剖宮產的比例,將剖宮產率控制在一個科學的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0年間我院分娩3408人,剖宮產1161人,年齡19~42歲,平均24.8歲。初產婦2550人,經產婦858人。孕周32+2~45周。
1.2 方法 統計各年剖宮產率和剖宮產指征的構成比,剖宮產指征按胎兒宮內窘迫、社會因素、相對性頭盆不稱、試產失敗、剖宮產史、胎位異常、妊娠合并癥、妊娠并發癥、其他9大類進行統計、分析其變化。
2 結果
2.1 2000年~2009年剖宮產率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26.2%上升到2009年的41.5%,見表1
表1 2000~2009年剖宮產情況比較
年份
總產婦數 剖宮產數 剖宮產率%
2000
286
75
26.2
2001
297
92
31.0
2002
310
106
34.2
2003
331
113
34.1
2004
388
131
33.8
2005
387
141
36.4
2006
371
123
33.2
2007
363
115
31.7
2008
350
130
37.1
2009
325
135
41.5
2.2 主要剖宮產指征的構成變化 2000年~到2002年剖宮產指征中胎兒宮內窘迫占第一位;2003~2005年相對性頭盆不稱有增多趨勢;2006~2009年社會因素明顯增加,由2000年的10.7%上升至2009年的31.1%。見表2
表2
2000~2009年剖宮產指征構成比
3 討論
3.1 剖宮產率升高的原因
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幾年來剖宮產率逐漸升高,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社會因素的干預,孕婦及家人不愿意胎兒有任何圍產期的缺氧及產傷的風險,對陰道分娩恐懼,缺乏正確認識和信心;其次,產科醫生為避免風險而動員產婦手術產,相對性頭盆不稱未予充分的試產,年輕醫師對難產處理經驗不足,剖宮產幾乎替代了臀助產;第三,由于晚婚晚育、長期避孕、營養加強,使高齡初產婦、巨大兒、珍貴兒出生率增加,這些都是導致剖宮產率升高的原因。
3.2 剖宮產指征的變更及原因
剖宮產指征中社會因素所占比例增高,社會因素即無明顯醫學指征,孕婦及家屬要求而行剖宮產術,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人們在分娩認識上的偏差,過分相信剖宮產術的安全性而強烈要求選擇剖宮產。(2)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影響分娩方式的選擇,有的孕婦為選擇吉日剖腹出生。(3)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獨生子女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優生優育的愿望更加強烈。(4)醫生對自然分娩的宣教不到位。(5)產科醫療糾紛和訴訟增加,產科醫務工作者從業壓力加大,產科醫生過分重視剖宮產,減少了陰道助產技術的學習訓練。
3.3 降低剖宮產率
關鍵詞:雙胎妊娠;圍產期;保健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1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5-126-01
婦女在一次妊娠中同時有兩個胎兒即為雙胎妊娠。由于雙胎妊娠期間母兒的并發癥較多并且容易引起產婦分娩時發生難產,因此對雙胎妊娠的產婦的護理工作要變得更加具體和周到。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幫助患者順利分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且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本研究中,選取了于2012年6月-2012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產檢的雙胎妊娠的產婦178例,對這些產婦進行加強的圍產期的護理,收到了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現進行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于2012年6月-2012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產檢的雙胎妊娠的產婦178例,年齡在22到36歲之間,平均年齡(28.5±2.3)歲。其中初產婦有84例,經產婦有94例。各例入選的產婦均沒有其他系統器官的疾病。
1.2 保健和護理方法
1.2.1 產前的護理 ①對雙胎妊娠的產婦進行定期的產前的檢查和管理,適當增加產前檢查的次數和頻率,測量產婦的腰圍、體重以及宮高【1】。②加強產婦的日常心理護理,緩解產婦由于雙胎妊娠而產生的又興奮又緊張甚至出現焦慮的心理狀態,幫助產婦更好的進行角色的轉換,告知患者雖然雙胎妊娠為高危妊娠,但是產婦不必過分擔心母兒的安危,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積極迎接新生命的到來。③加強產婦的營養支持,保證充分的休息。飲食中多加入優質的蛋白類食物,做到蔬菜、主食以及水果的合理的搭配,滿足產婦以及胎兒的營養的需求。此外,產婦要注意進行鐵劑和葉酸的補充,促進胎兒正常的良好的發育。在產婦休息過程中,可以適當采用左側臥位,增加子宮的血流量,減少胎兒的壓迫。④雙胎妊娠的產婦在住院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吸氧,濃度為1-2L/min【2】,以提高產婦的吸氧飽和度,糾正胎兒的呼吸窘迫。⑤在產婦臨床前要進行主動的備血,以防產婦分娩時發生大出血等情況。⑥雙胎妊娠的產婦往往會出現腰背部的酸痛,影響產婦的正常的休息,可以指導產婦進行骨盆傾斜運動,加強身體的保健,緩解腹痛癥狀。
1.2.2 產時的護理 ①在進行分娩方式的選擇時要根據產婦的身體情況進行選擇,目前臨床上雙胎妊娠分娩方式主要以剖宮產居多。②雙胎妊娠的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要對胎心率的變化進行嚴密的監測,一旦發生產婦產程的乏力以及產程的加長則立即進行相應的處理。首個胎兒娩出后立即斷臍,糾正第二個胎兒的胎位,維持縱產式,保證分娩的順利,在第二的胎兒成功娩出后立即給產婦肌肉注射催產素,并在腹部防止沙袋加壓,預防腹部壓力驟降而引起休克。
1.2.3 產后的護理 ①產婦在分娩后腹肌過度松弛,會影響正常的排尿,因此要護理產婦多喝水,產后2h后協助產婦下,床進行排尿。②密切觀察產婦血壓的變化以及觀察是否出現產后的出血情況,定期的為產婦按摩宮底,促進子宮的恢復并減少宮腔淤血的發生。③由于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會造成會陰的撕裂傷,因此,產后要注意會的清潔以預防感染的發生。④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喂養。新生兒若無異常可在斷臍帶后與母親接觸,鼓勵母乳喂養,并保證產婦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
1.2.4 新生兒的護理 對早產兒及時轉入兒科進行專科的護理。病室的溫度以22-24℃為宜,濕度以55-65%【3】為宜。鼓勵生后盡快進行母乳喂養,若母乳不夠,可以通過混合喂養的方式合理搭配母乳和牛奶同時喂養兩個新生兒。由于新生兒額抵抗能力極低,因此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和隔離,減少家屬的探視,保持環境的清潔衛生,定時進行開窗通風。給新生兒穿著松軟的衣物,做好皮膚以及臍部的護理,必要時在局部涂擦酒精【4】預防感染發生。在日常的監護中,要加強新生兒的巡視,觀察新生兒的面色、體溫等,出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生。
1.3 效果觀察指標:調查記錄產婦或者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觀察產婦和嬰兒有無并發癥的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的數據錄入SPSS 15.0數據庫,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2 結果
2.1 研究的178例產婦中,62例進行了陰道分娩,且沒有并發癥的發生;116例進行剖宮產,其中有3例出現了產后出血。356例胎兒中,2例死胎,8例是孕周小于32周的極低體重兒,其余346例新生兒無并發癥的發生。
2.2 178例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情況。產前:滿意有172例,不滿意有7例,滿意率為96.1%;產中:滿意有168例,不滿意有10例,滿意率為94.4%;產后:滿意有177例,不滿意有1例,滿意率為99.4%。
3 討論
母嬰的安全是國家的醫療衛生健康水平的體現,是衡量國家婦幼保健水平的重要的指標之一【5】。雙胎妊娠是高危妊娠一種,在圍產期中發生并發癥的幾率高,威脅著產婦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給產婦以及家屬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影響產婦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中對178例雙胎妊娠的產婦進行加強的圍產期的護理收到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表明了對雙胎妊娠的產婦加強產前、產時以及產后的飲食、心理、宣教以及監測等的護理能夠有效地降低產婦以及胎兒并發癥的發生,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率,提高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羅欣,漆洪波. 多胎妊娠的營養管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 25(6) : 407.
[2] 趙愛娥.雙胎妊娠135 例并發癥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 9) : 10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