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生成長論文

醫生成長論文

時間:2022-09-03 12:02: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生成長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生成長論文

第1篇

中醫學論文2700字(一):淺析中醫學“意療”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預防論文

【摘要】本項目主要從新時期下可能誘發大學生出現心理疾病的原因出發,討論預防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中醫學方法。“意療”理論辯證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并將中華醫學經典中載入的“情志相勝”、“開導解惑”、“移情變氣”等中醫學方法進行梳理,對于預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預防作用有一定的可行性與研究價值。

【關鍵詞】意療;情志相勝;開導解惑;移情變氣

1.研究背景

據教育部門統計,有30%左右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加突出,焦慮、煩躁、自卑、封閉,甚至自殺現象發生的比率不斷上升。當前大學生容易因環境變化引發適應障礙;因人際關系緊張導致的焦慮抑郁;或是學習生活壓力導致焦慮情緒以及求職擇業壓力而導致迷茫焦慮,這些都是大學生們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而大部分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介于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這種雖無較大損害但愉小于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常伴口中的情況比較常見,即所謂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可通過自我調整或心理醫生來改善心理狀態。

2.研究必要性

中醫學“意療”理論中,采用治療者與被治療者間的相互反應與關系,通過人的七情五志來改善心理、情緒、認知與行為有關的問題。古籍經典里早有記載成功的案例,但目前理論整理較少。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很少會認識到自己心理有問題而日漸嚴重進而產生心理疾病,既不自我調整也不看心理醫生,這時候中醫學“意療”理論應用于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不會給大學生一種“我心理有病”的壓力感,而是以一種春風化雨般的方法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態,從而及時預防其心理產生疾病。因此,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本文基于中醫學理論——“意療”,在淺析其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的同時,也希望將我國國粹中醫學“意療”理論推廣化,惠及更多的人。

3.大學生出現心理疾病的誘因

3.1外界環境的影響

當前大學生處在多姿多彩的社會中,有豐富的娛樂場所和玩樂方式,外界的刺激讓許多大學生沉溺于過度的放縱和享樂,迷失了自我,對心理健康影響較大。

3.2個人因素的影響

個人內部的個性缺陷是誘發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學生從小在心理上的問題沒有受到關注,沒有與家人、老師、同學之間的來往,變得孤僻憂郁,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

3.3人際關系的影響

有的大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校園后,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和同學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校中感到孤獨,逐漸變得內向起來,出現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3.4就業競爭的影響

大學生也面臨著就業的壓力,激烈的競爭讓許多大學生對畢業后的生活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在家庭、情感等方面,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影響。

4.中醫學“意療”理論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研究

當前大學生容易因環境變化引發適應障礙,因人際關系緊張導致的焦慮抑郁,或是學習生活壓力導致焦慮情緒以及求職擇業壓力而導致迷茫焦慮等心理問題。心以知覺功能統領性情,實現性情。中醫學“意療”理論通過研究人的七情五志來改善心理、情緒等,對于大學生預防心理疾病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歸納整理出了中醫學經典古籍中的“意療”方法,并針對一些影響產生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的誘因做出了“情志相勝”、“開導解惑”、“移情變氣”針對性的預防方法。

4.1情志相勝法

“情志相勝”理論出自《內經》,是古代中醫學中最典型的心理療法,具有鮮明中醫特色,根據五行相克理論而產生的不同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以情勝情來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此外,明代醫家張景岳指出:“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所以說,欲解大學生心里之郁,則協情志之調。如今激烈的就業競爭讓許多大學生對畢業后的生活產生的恐懼心理,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喜傷心,恐勝喜”以及“恐傷腎,思勝恐”的說法,平時大學生應該多思考人生的具體方向,多做準備,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顆知足常樂的平和心態,“中和”狀態即為一種心理健康狀態。那么面對競爭壓力帶來的恐懼時,可根據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以超越障礙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及時預防大學生因壓力太大而產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4.2開導解惑法

清代名醫吳鞠通說“吾謂凡治內傷者,必先祝由,婉言以開導之,重言以振驚之,危言以驚懼之,必使之心悅誠服,而后湊效如神”。對于個人內部的個性缺陷而孤僻憂郁的大學生而言,大多是時候說理開導、同情安慰可以改變其心理環境。由于大學生同老師同學、親朋好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關系層面上進行考慮籌劃就很重要,詢問健康咨詢者個人想法的同時,要保持把重點放到他們的關系上。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開導者要委婉指出性格孤僻對其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然后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找到咨詢者負面情感中積極的一面,向他展現出愛與友善的表現[6],尋找從孤僻中走出來的突破點,同時也說明想要把孤僻的性格改變確實得要自己下決心養成良好的心態,此法對于預防由人際關系緊張而誘導的心理疾病同樣適用。

4.3移情變氣法

《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情變氣,可祝由而已”。古代為了預防心理健康等疾病,只要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的運行即可。放在當代,對于外界的刺激而日漸消沉的大學生,可運用各種方法轉移和分散外界誘惑對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做到移情變氣。大學生通過派遣情思,改變心志,特別是通過運動,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把誘發人心理疾病的不良情緒的能量發散出去,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此外運動移情法對于一些大學生因情感問題而可能誘發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有預防作用。

5.總結與展望

中醫學“意療”方法作為一種將理論推廣化的嘗試,有利于拓寬心理學方法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渠道。“意療”將該理論中的“情志相勝”、“開導解惑”、“移情變氣”法等應用于預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辯證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在心理學本土化的浪潮下,有一定的可行性與研究價值。當然,“意療”方法目前缺乏一定的實踐研究,這也是今后需要不斷探索的,也相信不久的將來中醫學“意療”方法必將實踐化,預防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疾病,并且造福越來越多的人民。

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自從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出臺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以來,長春中醫藥大學結合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際情況,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最后總結出43323的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關鍵詞: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成長為臨床醫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學會臨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學的臨床思維邏輯、訓練扎實的臨床技能的重要階段,在其整個臨床職業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由于住院醫師制度的推出,在原本研究生更側重理論學習的研究來說,又增加了36各月的臨床實踐學習。一時在學生的培養、時間的高效利用與分配、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混亂。高效、有序、協同、合作、指導性強、應用性強的教育管理模式體系一直并沒有完全建立。鑒于此,我院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強化目標管理。做好過程及結果監督。形成我院特有的43323的中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2]

一、搭建四位一體平臺

1.構建校院培訓基地學生“四位一體”的高效協同管理模式

隨著規培制度與專碩培養的并軌,研究生管理就由原來的三方管理即導師、二級學院、校研究生院對研究生的三方協調管理轉向了由導師、二級學院、校研究生院和規培醫院共同參與的四方管理。在原來三方管理基礎上又增加了規培醫院的教育與管理。在管理模式發生轉變后,給本來就不是很成熟、很完善的研究生管理體制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因此各管理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是否通暢,對研究生管理是否規范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四位一體”的高效協同管理模式,有機地將各自崗位分工明確,責任細化,并建立相應的溝通機制,時時將學生的學習、規培、科研、思想動態等信息交流,均衡時間分配,并建立相應的溝通交流平臺。從而實現有效的協同管理。[3]

2.制定院校基礎教育基地與住培培訓基地接軌管理制度

制定兩個管理教學單位相關制度。如定期例會制度、責任分工制度、問題處理機制等,確保干事有依據、溝通有平臺、協調有對象,解決有效率。從而實現分工不分家的兩地接軌制度,充分發揮兩地教學與住培的教育管理優勢,形成合力。實行信息共享、教育方式方法共享、優勢資源共享,強化溝通、協調在開展教育過程中的集約化和高效化。

二、嚴控三個教學環節

三即三個環節,即培訓、監督、考核等跟蹤管理環節。培訓、監督、考核是保證研究生保質保量完成學業任務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定期對學生召開學習進度說明會,要以科室為單位組織召開專科培訓會,要明確培訓目標及培訓的實效性,注重學生在學習、規培中的考核,落實考核時間進度推進表,實行兩周一次的主會制度,完成學業中的監督管理工作,細化考核制度。

三、打造三支精英團隊

三即三支隊伍。組建管理團隊、考評團隊、標準化的導師培養團隊。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學建設管理隊伍

由于研究生管理涉及方面多,溝通協調面廣,所以學院要精選力量參與到研究生的管理中,要明確導師、輔導員、住培教師、研究生院教師的責任分工,細化工作內容,確定工作流程。對各自相應的工作內容開展正規的培訓。

2.成立專業的培訓考評小組

學院層面要聯合教學、學工、住培醫院精選人力對學生進行定期考核,包括學生的出勤、學業中期掌握程度,規培科室應知應會掌握情況進行考評,要實行定時考核和定向考核結合的方式。要注重學生學習中的過程性考核。考評結果可以作為日后評獎評優的參考基礎,并對學生成長做成長鑒定,形成詳細的學生成長檔案。

3.組建標準化導師培養團隊

定期開展研究生導師臨床培訓,其中包括導師政治思想、覺悟及自覺性。定期邀請國內外優秀醫學學者進行學術交流,鼓勵導師參加學術研討會、教學管理會等活動,加強管理制度培訓,解讀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對自身院校有關招生選拔、培養、學位授予及導師遴選等方面規章制度培訓,幫助臨床醫學導師明確培養目標,掌握培養方法。

四、搭建兩個實踐平臺

二即兩個實踐平臺。借助國家級臨床大賽平臺和社區義診平臺。國家級的臨床技能大賽和社區義診是檢驗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結合及心理素質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別重視這兩個實踐平臺的建設情況。在國家級大賽前,學院會組織由本、碩、博組成的團隊進行比賽。增強了學生梯隊培養。同時配備專業教師專職輔導學生大賽。同時,在社區平臺建設上,每周都會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帶隊到社區義診,現場問題現場解決,增加了對診病、處方的交流溝通,切實地將教學課堂搬到了社區現場。同時,我們針對研究生開設第二課堂德育分制,確保了學生的有效參與性。

五、提升學生三個能力

三即三個能力培養。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二課堂活動體系平臺、心理健康咨詢平臺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學生組織,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強研究生學生組織在學生業余生活中的作用,開展研究會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科研、臨床等培訓工作,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學生干部的服務意識,有效彌補老師下班后時間利用率低下的現狀,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2.構建研究生第二課堂活動體系,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通過學生組織,舉辦趣味運動會,文藝表演類的茶話會,養生保健大講堂等學生喜歡的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避免因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而產生沉重的心理負擔。

第2篇

《醫事》作者謳歌說:“面對一個缺點頗多,然而不停在進步的醫療界,批評和埋怨不是最好的方案;拿出智慧、勇氣,最有效地使用這個體系。”筆者本人一直從事有關醫療行業的寫作工作,對于尷尬的醫患關系和醫護人員的心聲深有體會,我想對于最廣大的老百姓來說:最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當前的醫療體系,如何使出渾身解數讓醫護人員為我提供最好的服務。

聰明的患者應該采取主動,他不是一個被醫生“洗腦”的小學生。當患者只會唯唯諾諾,點頭哈腰的時候,醫生眼前只會出現一張蒼白的大眾化的臉孔,之后便遞來一張藥方了事。當患者只會“十萬個為什么”,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求教”的時候,很少有醫生會耐心回答到第三個問題。許多患者把醫生視為絕對的權威,帶著神性的光環,和藹可親地坐在那里,妙手回到病除……殊不知大多數醫生不過是凡人,一上午硬板凳坐下來,難免有煩躁敷衍的情緒。筆者曾經采訪過一位名老中醫,他回憶起自己早年為一位如雷貫耳的名中醫抄方的時候,老人家一個上午看幾十個號子,難免有昏昏欲睡的時候。有一次甚至問男患者:“例假來了沒有?”,大家好不尷尬。這足以說明患者必須清楚地知道,醫生為我診治的這區區幾分鐘,不在最佳狀態是正常的。“如何激發醫生進入最佳狀態”是一位聰明患者要為之付出努力的。

有一位患者,再看專家門診之前,已經從網絡上搜集到了所有有關自己疾病的資料,甚至連最新的學術論文也打印好了。他穿著筆挺的西裝,帶了一本《協和醫事》的書,“氣宇軒昂”地坐在專家的面前。一進門,他便將《協和醫事》放在專家觸目可見的地方,然后結合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問專家一個很專業的問題。此舉讓習慣于盯著電腦屏幕的專家抬起頭來仔細地看了看他。他謙遜地說:“大夫我不在醫院工作,但是我一直尊重醫生,我相信老協和這些名醫的精神今天都還在,在您身上我就能感受到這種力量。”專家嚴肅的臉孔馬上舒展開來,甚至露出了笑意。難怪之后他接收到了最完美的服務。

醫生也是人,期望其如圣人,實在是不合實際的。這位聰明患者的成功就在于他將心比心,以積極地就醫態度換得醫生的重視,以對醫生的尊重和理解換得高質量的服務。

還有一次,我采訪一位骨科名醫。他頗有感慨地說:“現在懂得和醫生搞好關系的患者太少。”(這里的搞好關系絕不是送紅包的意思,而是將醫生作為人來理解、尊重和接納)

他舉個例子說:“我曾經有個患者,在我手中被我誤診了。后來他轉到另一家醫院之后發現我之前幾個月的治療是錯誤的。但是他沒有馬上告我,更沒有采取任何舉報或者責備。其實在這幾個月的住院期間,他一直對待我如同朋友一樣。不是把我放得高高在上,更不是送什么東西給我。他就是會在每一個和我接觸的機會中,表達他對我的關心和尊重。”

“他發現被我誤診之后,只是非常平靜地給我打了個電話,說了一下他現在所采取的治療方法和療效。我能感受到他的意圖不是責備我,而是要讓我通過這個誤診可以有所學習。”

“我心里認準了,這個朋友我交定了。不是他來和我交朋友,而是我認定這個人可交。后來我們成了十幾年的好朋友,我做了他全家十幾年的免費醫學顧問……”

這些年的采訪中,說起醫患關系,多少剪不斷理還亂的千頭萬緒。醫者和患者無不滿腹苦水。但上文這個患者,真是智慧得讓人驚嘆。換個角度想一下,假若他一氣之下將這位醫生告到醫務科,后果如何?無非多幾個錢而已。然而他用饒恕和理解充分向這位醫生展示了其人格魅力,從而贏得了一位醫者的心。

如何做一位聰明的患者,其實很簡單。將心比心,你就將眼前的醫生當做自己的家人。看病前問一句:“天這么熱,醫生您辛苦了。”被查房的時候說一聲:“您們做醫生真辛苦,這么大早就來忙活,吃飯沒?”有時候短短一句話,便能溫暖醫生的心。切不要將醫護人員當做全知全能的圣人,給他們成長的空間,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白衣天使。

第3篇

【關鍵詞】青年職業成長;平臺;實踐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人才的成長和發展,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研究青年人才的成長要素、給予合理的成長環境和平臺,使他們真正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梁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醫院改革建設進程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擁有一支人才梯隊合理、職業素質良好、專業技術精湛、提供優質服務的衛生人才隊伍,是確保醫院可持續發展的支柱――尤其是年輕醫生的培養。因此,人才戰略還是要從培養青年員工成長做起。那么,如何更好、更快捷地引導青年醫生成長成才?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從青年醫生個人角度出發,引導他們嚴格要求自己,抓住機遇,不斷學習,增長才干;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從醫院角度出發,給他們提供各種成長平臺,幫助他們把好方向,實現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青年醫務人員發展平臺缺失情況分析

目前在國內醫療衛生行業中,普遍存在青年醫務人員發展平臺缺失的情況,由此產生了一些不利于醫院發展與和諧的潛在危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醫院整體的價值觀與青年群體價值觀的不和諧。在醫院精神的諸要素中, 醫院價值觀是實質和核心。 國家衛生部要求醫院“以病人為中心,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醫院價值觀的實施需要廣大工作人員的認同和支持, 其根本在于提高全體工作人員的素質。醫院價值觀的規范、準則和理念必須得到工作人員的廣泛認同, 化為自覺行為, 其培育才得以完成。重視對工作人員的培養教育, 使他們感到自己受到重視和尊重, 增加其對醫院價值觀的認同和支持。目前,醫院往往忽視了對青年員工素質的培養,忽視了青年員工的價值訴求, 因此,醫院的發展缺乏持續張力, 難以調動青年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醫院發展要求高和青年員工素質低的不和諧。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醫療體制的深化與改革,醫療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提高青年員工整體素質,使醫院在集團化發展中站穩腳跟,已成為醫院管理層探索的首要問題。創新實踐、創新思想注重全方位的培養青年人才,是實現人才與醫院核心競爭力雙豐收的重要舉措。重視人才培養才是醫院發展的關鍵。在醫院發展的過程中,要想真正有效地吸引、留住、運用、激勵青年員工,以滿足醫院發展的高要求,就必須在醫院的管理過程中理解和尊重青年員工,營造適合青年人才成長與發展的平臺,充分發揮青年員工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青年員工發展拘泥于事務性工作。現在很多青年醫務人員進入醫院后,一些任務繁重的科室如獲至寶,抓住人才就不放,只是一味地干活,入院后輪轉培養的制度得不到很好地落實。一些部門領導在工作中重任務,輕帶教,不能有效地對青年管理人員進行素質培養和工作指導,使得青年員工很難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成長。青年員工由此拘泥于本科室的事務性工作,少有在暢所欲言、發表觀點的機會和渠道,很難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百家爭鳴的工作氛圍。

(四)青年人員的創新性想法和思維缺乏施展平臺。青年人有想法、有激情,但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往往不被重視,同時也更怕自己由于心直口快說錯話、辦錯事而招來不必要的麻煩,于是便不約而同地形成一種“按部就班、只做不想、能想不提”的工作習慣,久而久之,必將對醫院及青年人自身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本課題組前期對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現有職工按年齡結構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市一醫院在職員工共有2133人,其中青年職工(18至35歲)有1192人,約占醫院員工總數的55.88%,28周歲以下青年職工631人,占29.58%。比例之高,反映出青年發展與醫院建設的關系極其密切。我們已對醫院35周歲以下青年職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為青年醫務人員對職業技能教育的需求情況,包括:科研指導、醫患溝通技巧、心理減壓技巧、口才與演講、PPT制作技術、形象設計及禮儀培訓等,實際參與投票人數為352人次,總票數999票。結果顯示,青年最感興趣的前三項培訓項目為:科研指導、心理減壓技巧、醫患溝通技巧。為此我們成立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青年成長聯盟(平臺),并已組織開展3次活動,吸引200多人參加,同時聘請2位導師作為輔導老師。

本課題擬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深入研究立足于構建一個適合院內青年醫務人員成長、成才的平臺,有目的、有方向地將青年員工感興趣的項目與內容加以多方面、多形式的指導,并在團隊的協作與幫助下進行深化、提高,最終幫助他們發掘和培養自身的潛力和優勢,使他們整體的素質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進而評估院內職業培訓平臺對青年成長的推動作用,探討構建青年成長平臺的實踐意義。研究成果旨在推動我院衛生人才梯隊建設,也為我省衛生系統推廣青年成長平臺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二、青年成長聯盟工作經驗介紹

2014年初,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團委為了提升醫院集團青年醫務人員專業素養,為集團下屬青年提供職業培訓與教育平臺,引領團員青年堅定從業信念,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為共同實現“中國夢”進一步凝聚集團青年力量,在醫院集團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院區相關職能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市一集團青年成長聯盟于年初正式成立,目前按照預定計劃順利推進各項活動。

(一)細心調研,扎根青年,服務青年。為使“市一集團青年成長聯盟”活動組織開展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青年需求,2014年初,市一團委召開醫院集團各院區團工作負責人專題會議,對活動集思廣益、暢所欲言。會議明確了聯盟計劃名稱、實施步驟、實施內容、實施計劃等,具體分為需求調查、活動開展、評估總結三個階段。

2月,醫院各院區內部網開辟調查版塊專欄,廣泛征求青年意見,了解青年思想動態,開展職業技能教育的需求調查,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調查方式,為后期開展聯盟活動提供參考和支持。本次調查對象為35周歲以下醫院青年職工,實際投票人數為352人次,總票數999票。其中,青年最感興趣的前三項培訓項目為:科研指導、心理減壓技巧、醫患溝通技巧。基于調查結果,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減壓之道”職工心理知識專題講座1次和“課題申報與論文撰寫”等科研指導講座3次,4次活動吸引了400余名青年參加,活動反響良好。

(二)精心策劃,關注青年,引領青年。活動開展以來,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關注度高、參與度高、滿意度高。自聯盟計劃推出后,集團內部青年職工踴躍參加,參與網絡投票人數達到350余人,占35周年以下團員青年比為54.8%,參與對象涵蓋臨床醫生、護士、醫技科室及行政后勤科室青年。團委組織的各項活動切入青年成長需要,集團內青年參加活動積極性很高,4次活動參與人數共計400余人,占35周年以下團員青年比為62.7%,超過參與調查青年的數量,可見,活動內容符合青年需求,受到廣大青年的歡迎。

(三)耐心回訪,關心青年,團結青年。醫院團委除了組織活動外,還針對每次活動進行回訪,不斷調整活動方案,確保活動真心實意為青年服務。在回訪中,參加活動的青年對團委組織的聯盟活動表示滿意,輪轉醫生張醫生初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感慨的說“醫院能為青年們提供這樣的平臺,我們感覺找到了組織,很有歸屬感,以后如果還有這樣的活動,我先提前報個名。”

青年成長聯盟活動在順利推進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們將在下一階段活動開展中不斷完善,不斷調整聯盟發展方向。

1.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針對活動開展過程中參與人群不穩定,青年成長聯盟下一步擬構建聯盟核心團隊,以各團委委員為各團隊小組負責人,按照各臨床科室專業,加強學科交流與融合,以職稱、學歷為選拔標準,選取相關科室內35周歲以下、研究生學歷、中級職稱以上的青年組織一支骨干隊伍,實施聯盟成員會員制,明確骨干隊伍的權利與義務,不斷完善聯盟組織架構,以團委為核心,以骨干隊伍為主力,將青年聯盟的職業導航計劃輻射至全體集團青年。

2.進一步創新活動形式。目前活動開展主要以專家講座、技能培訓為主要形式。下一階段,團委將不斷發掘青年潛力,開展符合醫衛青年特點,激發醫衛青年興趣的新形式,如學術沙龍、頭腦風暴、PBL模式等,使職業導航條塊結合,充分發揮青年的自主性與創造力,激發青年成長聯盟的內在動力,不斷推動聯盟創新發展。

第4篇

關鍵詞:轉化醫學;七年制;臨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024-02

轉化醫學是近十年來國際生物醫學領域出現的新概念和重點研究方向。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稱轉化研究,提倡以患者為中心,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解決問題。通過打破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障礙,保持臨床醫生和基礎研究人員的密切合作,服務于患者。“轉化醫學”這一名詞在1996年的Lancet雜志第一次出現,科學家Geraghty指出了轉化醫學的“BtoB”概念,并指出這一概念的含義是雙向的,即“從實驗室到臨床和臨床到實驗室”的過程,也就是“bench to bedside to bench,BtoBtoB”的過程[1]。研究者明確提出,轉化醫學理念是雙向、開放、循環的轉化醫學體系[2],轉化醫學的核心是要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3]。而我國著名學者鐘南山教授認為,在我國,轉化醫學的內容既包括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還包括從臨床中提煉問題,進行基礎研究,再回到臨床,以及從經驗到循證的過程。

轉化醫學已經成為醫學發展的熱點,直接影響臨床醫療模式的發展和基礎研究方向的確立,并將會逐漸影響醫學生基礎和臨床教育。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造就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在七年制醫學生從基礎課向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引入轉化醫學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由卓越的醫學生成長為卓越醫生。

一、在臨床教學中引入轉化醫學內容的必要性

(一)七年制臨床專業醫學生開始臨床課程遇到的困難

七年制臨床醫學生在臨床理論課學習、臨床實習階段和研究生學習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如:基礎課程學習與臨床課程學習間隔時間較長,學生容易將基礎知識淡忘,如何將基礎醫學的學習順利過渡到臨床醫學的學習;臨床理論課的學習如何順利過渡到臨床實習;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怎樣將臨床技能培訓和科研能力有機結合。七年制臨床專業醫學生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的學習方式以課堂講授和實驗室實驗為主,在進入臨床階段理論課學習后,很難有機會接觸基礎實驗。學習內容與之前有較大變化,學習環境也有差別,每次變化均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現代醫學的發展擺脫了舊有的模式,對醫學生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醫生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健康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良好的完美狀態,體現了醫學的系統整體觀。盡管醫學模式的轉型尚未完成,但已然勢在必行,這就要求醫學教育必須讓醫學生適應新型醫學模式的需要[4]。在我國的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基礎教學和臨床應用被隔離開來,缺少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這種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分離的醫學教育,不能適應醫學改革的需要,也不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如何突破這種“瓶頸”,是當前醫學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轉化醫學理念在臨床實踐和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恰好可以幫助醫生、臨床教師和醫學生適應傳統醫學模式到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

二、將轉化醫學理念貫穿于內科學的帶教過程中的探索

(一)將轉化醫學的理念逐步運用到見習中

學生剛開始臨床理論課學習時,普遍感到有一定的困難,理論課的教學有嚴格的時間和內容的安排,任課教師介紹轉化醫學的新進展的機會相對較少。而在見習的時候,教學內容的安排相對靈活一些,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提問、思考,帶課教師也可以有時間和機會結合臨床具體病例將轉化醫學中的成果安排到教學內容中。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學習慢性胃炎、胃潰瘍時,將Marshall和Warren發現幽門螺桿菌,提出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學的事例穿插其中,加深了學生對慢性胃炎、胃潰瘍病因、發病機制和治療的理解和記憶。兩位醫生對事業孜孜以求的故事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潛移默化中也使學生了解了基礎醫學的研究成果向臨床實踐應用的典范,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且,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接受和適應新型醫學模式,增強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的意識與能力,從較高的起點出發,未來從醫后亦能將轉化醫學的理念用于工作中。

(二)在實習中,鼓勵學生參加轉化醫學相關的學術活動

學生有對臨床工作的好奇、緊張,也會對將來研究生階段學習滿懷憧憬和思考。我們鼓勵實習生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拓展多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結構。例如:要求實習學生參加醫院舉辦的小講課,部分內容涉及腫瘤的化療和干細胞移植等內容,這些內容與基因組學、后基因組學中的藥物基因組學和個體化用藥密切相關。學生在基礎醫學的學習階段學習了相關的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知識,在臨床實習中可以見證基礎科學的重大進展如何在臨床上“大顯身手”,能夠建立轉化醫學的意識,在未來的工作中,擔當起突破基礎醫學成果和臨床應用之間屏障的任務,架起兩者的橋梁。

(三)滲透“轉化”理念,為研究生階段學習做準備

轉化醫學的實質為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基礎與臨床的整合,多學科、多層次的交叉與融合;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與合作精神。七年制醫學生研究生階段只有兩年,本科階段有意識的將“轉化”觀念引入教學,引入前沿知識,拓寬國際視野,有利于他們為下階段學習做準備。采用案例式與討論式教學啟發模式,指導他們從實際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在新知識不斷涌現的時代具有良好的自我學習與總結的能力,強化其只有不斷主動學習、善于學習才能順利完成研究生階段學習的理念。近年來,我校開展了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進入臨床學習階段的本科生可以在臨床教師的指導下,申報或參與臨床課題的研究。在此過程中,學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從查閱文獻、課題設計,到收集病例、歸納總結、統計分析、撰寫論文,學生參與科研的各個環節,培養了對科研的興趣,鍛煉了思維,又能在臨床見習和實習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此過程中,“轉化”的理念漸漸貫穿在學習中。

(四)轉化醫學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轉化醫學要關注疾病的治療效果,就不能放棄對病人全方位的關懷和照顧。從實驗室到病房,再回到實驗室的全過程都需要病人的參與。人文精神的注入能夠幫助醫學人才在成長過程中具備轉化醫學多因素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培養新一代具有轉化醫學理念的全面醫學人才。在帶教見習和實習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多與病人接觸,課堂討論的病例,盡量要求學生親自采集病史。在與病人接觸的過程中,多思考,勤提問,教師幫助學生提煉問題,引導討論向縱深進行,將轉化醫學的理念逐步帶入討論中。將轉化醫學理念貫穿到教學中,會遇到諸如新技術、新方法帶來的倫理觀念上的沖突,還需要慎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避免盲目強調新理論、新技術的應用,忽略病人的感受或帶來倫理上的新問題。

三、轉化醫學在國內外發展現狀及在教學中存在問題

目前,為了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世界上各主要的核心期刊都開辟了轉化醫學專欄,同時還出版了國際性專業雜志,如:《Translational Researc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各個國家開始制定實施轉化醫學的發展計劃,轉化醫學的研究和應用受到極大鼓勵。國際知名的醫學院近年來在轉化醫學理念的影響下已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并取得不少業績,起到了引領新的醫學發展的范例作用。

轉化醫學在我國起步較晚,由于傳統醫學教育體制的影響,還存在著基礎理論的學習和臨床技能培養相脫節的現象,缺乏完整的教學體制,教學條件和設備不夠完善,教材中關于轉化醫學的理念強調不夠,教師缺乏主動將轉化醫學理念注入日常教學的意識,也很少有醫學院校開設轉化醫學課程,本科生科研創新的項目不能覆蓋所有學生。但轉化醫學在我國發展迅速。國家級和衛生行業的科技發展計劃,都對轉化醫學研究提供了資金和項目上的支持,為疾病的預防、預測以及個性化藥品研發提供了可能。國內有專門發表轉化醫學內容的期刊《轉化醫學雜志》,特別是七年制內科學教材不斷更新,關于轉化醫學的內容也逐漸增加。

總之,轉化醫學在新時期醫學發展的進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臨床醫療模式的發展與醫學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大力傳播轉化醫學理念,將其滲透到在醫學教育的不同階段,培養具有寬厚、扎實的臨床知識和實踐技能,有一定臨床科學研究能力,思維活躍,具有人文關懷精神,具備創新能力的“高、精、尖”臨床醫學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Lancet, 1996, 348(9025): 422.

[2]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two-way road[J].J Transl Med, 2003, 1(1):1.

第5篇

同別的教師一樣,他擁有的只是一塊平凡而狹小的天地,但在他辛勤而快樂的耕耘下,這塊天地卻繁花似錦。

<一>、班級管理——德高為范

作為班主任,成老師幾乎與學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勤走訪,勤談心,勤做各種細致工作,真正做學生良師益友,深受學生的愛戴和領導的好評。成老師極為重視后進生的教育,在班級管理方面,狠抓勤、細、深、嚴。

勤學是勤快,成老師經常深入班級,以一個知心朋友的身份貼近學生,及時發現問題,針對某些具體問題來教育學生,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成老師幾乎每天晚上都到寢室查夜,他輕松地和學生談學習,談生活,督促學生休息,還細心地幫學生蓋好被子。

學生朱凱,塊頭大,成績差,平時喜歡與人打架,經常逃學,成老師曾經五次登門家訪,向其父母了解情況,交流思想,協商幫教措施,同時對朱凱同學以“低起點的小目標”來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導他擺脫學習的困境,并鼓勵他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把吸引到班集體中來,使他從厭學、逃學到愛學會學,中考時以521分的成績考入實驗高中。

細就是細心。成老師班里有個優秀的學生余永照,但一段時間他無精打采,明顯精力集中,細心的成老師發現了,與之交談,可余永照說話前后矛盾,不想說真話。經過成老師的細心,語重心長的開導,他終于說了實話,因為他不想讀書了,這學期的學費本來就是借的,最近爸爸又病了,生活費又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成老師在思想上著手教育學生要戰勝困難,從行動上著手,掏出自己的工資給學生做生活費。中考時他以589分的成績考入一中。多年來成老師已不知多少次為學生墊付生活費報名費,據不完全統計他墊付的學費不少于4000元。可成老師衣著樸素,生活儉樸是學校出了名的。

深,是深入挖掘學生思想深處的東西。成老師班上有一女生,性格內向,一段時間的自習的課堂上,經常與一男生頻繁接觸,成老師小心問及她時,她說是討論問題。可期中考試兩人的成績大幅度下降,成老師又問她:為什么成績下降,晚自習無精打采?她說考試沒考好。于是成老師從思想深處教育她正確對待學習與友誼,講清友誼與戀情的區別。后來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來了,都考上了高中。

嚴:一個集體必須有嚴明的紀律,若我行我素,勢必導致混亂。在班級管理中,成老師從班干部的任選,責任的分工,班級的制度到個人的態度都著力突出嚴。充分利用班干部的職能,充分調動參與意識,充分開展班級活動,使全體學生能在一個井然有序,制度健全的班級氛圍中安心學習。當然,過分強調“嚴”使人壓抑,束縛人思維的發展,因此,成老師在班級中經常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演講、辯論等,還組織學生和科任老師相互溝通的聯誼會。

成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同時先嚴格要求自己,按時到班,按時參加班上的各種活動,從不缺一節課。一周六成老師的直痔瘡突然發作,迅速前往大冶醫院治療,醫生要他住院,可成老師擔心下周一的課程,堅持不住院,開了針和藥就回來了。成老師現在因為腮腺炎,右臉腫得老高,進食疼痛難忍,可成老師沒有耽誤一節課,他總是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去打針,然后帶藥回家吃,成老師是如此嚴格要求自己,不落學生一節課。

不少老師替成老師總結說他對班級實行的是“影子”管理,此語確實道破天機。20多年來,成老師總是和學生比著早進教室晚離教室,空堂時間也總是在辦公室認真備課,專心批改作業。同學們感覺他時刻在身邊,個別學生略有調皮行為,身邊的同學就會提醒他,成老師在辦公室。老師的榜樣作用時刻激勵著每個學生,他們埋頭苦學,奮發向上,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作為班主任,必須有無私奉獻精神,要有全面的素質,成老師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德高為范的含義。

<二>、教學工作——學高為師

隨著現代教育日新月異的發展,成老師與時俱進,積極學習,不斷“充電”,吐故納新,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的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以滿腔的熱情投身入教學工作的研究與實踐中。作為數學教師,成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學高為師”的含義。

對“學優生”,成老師關懷備至,對“學困生”他也傾注了愛心,每次測驗之后,成老師總要找不同的人談話,成老師班里的學生特別期待這樣的談話。如果略有疏忽,他們還會用自己的方式“鬧意見”。一次批改試卷,成老師發現一份特別的試卷,字跡潦草,有些題目錯得不合常理,一看名字,是李沖的。成老師班理的李沖是個態度認真字跡一貫較工整的學生,怎么這次如此反常呢?成老師經過調查了解才得知,因為上次考試李沖發揮失常,數學成績是班上的倒第十,老師你找了倒第一至第九的同學補課,也找了幾個成績中等的補了課,也找了幾個上等的談了話,而我李沖是倒數第十,您怎么不找我談話呢?噢,原來如此,百密一疏,這個被“疏忽”的李沖在用特殊的方式向成老師提意見呢!成老師了解情況后,迅速調整過來,予以彌補,以后成老師再也沒有這樣的疏忽了。

成老師平時每教一節課,都用心批好課,每學期他的備課筆記總要裝訂成厚厚的一大本,多次受到上級教育部門的好評。每講一堂課,他都力求做到精講精練,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愉悅求知的欲望。他的學生參加數學競賽,多次獲獎。黃潤強在進入大學后還經常與成老師通信,在信中,他深有感觸地說:“我們能有今天,得益于數學成績的提高,而數學成績的進步全靠您激發了我學數學的興趣,忘不了那些您為我講題的下午,忘不了彎著的脊背那鬢間的白發……我永遠忘不了您,成老師!”

第6篇

【摘要】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堅實的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臨床實踐能力、臨床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在當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軌培養背景下,如何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成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文章以錦州醫科大學為例,介紹了學校近幾年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探索構建以綜合能力為導向的培養體系的經驗和體會,旨在尋求既符合醫學教育規律,又有利于培養醫學研究生綜合素質的最佳培養模式,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教育;臨床醫學;綜合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培養模式;培養質量

醫學研究生教育歷來是我國培養具有臨床研究能力的醫師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我國高層次臨床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1]。培養既熟練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又具有臨床研究能力的復合型醫學人才,為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培養提出了新要求[2]。為實現新要求,提升我國臨床醫師培養質量,我們國家創新性地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進行并軌,建立“雙軌制”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3]。“雙軌制”背景下,遵循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成長規律,構建適合醫學院校以提高醫學專業研究生綜合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臨床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當前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介紹了錦州醫科大學在構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具體實踐,為醫學院校開展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背景與意義

2015年隨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標志著“雙軌制”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啟[4]。該培養模式將教學融于醫療實踐,強化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其根本導向就是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應用型醫學人才[5]。“雙軌制”培養模式至今已啟動五年多的時間,在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扭轉過去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重科研、輕臨床的狀況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據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學生在三年的學習期間需要在臨床科室完成臨床醫療輪轉至少33個月,因此在對除臨床實踐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難以滿足培養復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6-7]。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4號),要求深入推進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統籌優化臨床培養培訓內容和時間,促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加強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綜合能力[8]。

2目前在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培養質量難以“同質化”。由于近些年國家對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需求不斷擴大,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上升,而每個培養基地受各種政策、條件影響可容納的規培學生數量有限,導致大多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分布于多個不同的培養基地,各個基地帶教水平存在差異,難以保證培養質量的“同質化”[9]。2.2課程教學時間不足。因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在臨床科室輪轉時間較長,占據了整個學習期限的絕大部分時間,因此課程學習時間相對不足,造成實用性課程內容多數只能一帶而過或采取自學方式,實用性課程內容得不到細化學習[10-11]。2.3臨床科研訓練不夠。因為學生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需要完成規定的臨床實踐工作,研究生臨床科研能力的訓練時間相對不足,科研素質培養內容相對較少,同時各個培養基地科研訓練條件參差不齊,導致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相對減弱[12]。2.4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采取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并軌的培養模式是從2015年才開始正式運行的,剛剛有5屆的畢業生,因此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質量尚未形成綜合性、統一性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13]。

3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綜合能力的相關措施

3.1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培養方案緊密圍繞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即培養掌握堅實的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臨床實踐能力、臨床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從課程設置與學分要求、課程考核與記分方式、臨床科研訓練、學位論文與答辯、分流機制、學位申請與授予等方面,規范培養過程,突出綜合能力的培養。3.2建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以研究生成長成才為中心,以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師知識結構為前提合理開設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課程設置以專業能力、實踐能力、臨床研究能力等培養相關內容為核心,設置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選修課等課程模塊,課程中應包含前沿性及交叉性課程,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前瞻性和寬泛性。因地制宜采取傳統課堂授課與網絡線上授課相結合的形式,開展課程教學。公共必修課、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理論課程可采取SPOC課程、遠程直播授課等方式,解決授課地點分散問題,減小培養基地之間教學水平差異。采取教學研究課題立項等方式,鼓勵授課教師開展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與研究,倡導并推廣教學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3.3建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制定并完善相關臨床教學制度,嚴格規范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等臨床教學活動。制定臨床技能操作統一質量標準,建立完善的臨床能力考核體系,嚴格執行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規培結業考核制度,規范開展考核行為。定期舉辦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臨床技能比賽,搭建各培養基地間的合作與交流平臺,檢驗各培養基地帶教水平,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建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評估和準入制度,科學設置評估內容,包括教學條件設施、日常管理情況、住培結業考核通過率、論文評審合格率、畢業生就業情況、參加臨床技能大賽成績等指標,定期對各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進行評估檢查,依據評估結果對研究生培養基地實行動態管理。3.4建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臨床科研能力培養體系。定期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講座等系列活動,促進研究生樹立正確的科學道德觀,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堅守學術誠信。建立和完善違反學術道德和規范的懲處制度,加強學風建設自查自糾力度,提升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水平。設置醫學統計學與科研方法、文獻檢索、臨床科研方法、論文寫作指導等科研基礎必修課程,講授科研基本方法,滿足學生開展臨床科學研究的要求。設立學術學分制度,修滿該學分才可申請學位。發揮導師的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主導作用,樹立“醫院—導師—學生”三位一體科研素質培養理念。采取措施鼓勵導師結合臨床實踐,啟發學生思考,加強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鼓勵導師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學術會議。學位論文提倡開展臨床科學研究,培養學生在臨床中發現問題,用科研的思維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在臨床工作中鍛煉科研能力。3.5建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醫學人文素養培養體系。設立醫學心理、倫理、醫患溝通等方面課程,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人文素養水平。注重在整個醫學教育中貫穿人文教育思想,努力使醫學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為有機一體。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活動,培養醫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人文知識、溝通能力,使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具備高超的診療技術的同時,更具有高尚的醫德,仁心與仁術并重,成為“仁心仁術”的醫者。強化用醫學院校的獨特醫學文化和醫者精神傳承塑造醫學研究生的職業精神,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增強職業責任感。3.6建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負責制培養體系。完善研究生導師管理制度,強化導師是學生培養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意識,確立導師負責制培養模式。實施研究生導師綜合能力考核,依據考核結果實行導師上崗招生動態調整。加強臨床導師能力培訓,通過崗前培訓、各種專題培訓和各個培養基地常規培訓等方式,對新遴選的研究生導師進行培訓,切實提升導師教書育人能力和綜合素質。3.7建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臨床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遵循科學、公平、操作性強等原則,對照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及要求,遴選綜合能力評價指標。確定由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其中形成性評價應包括導師評價、管理人員評價和學生自評,終結性評價包括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執業醫師考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核等。形成性評價指標包括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臨床實踐能力、醫學人文素養水平、臨床科研能力等[14]。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雙軌制”培養模式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碩士學位教育相兼顧的一種培養模式,是以培養臨床實踐能力和臨床科研能力兼備的高素質、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為最終目標的培養模式。“雙軌制”培養模式是解決以往我國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理論基礎不牢、醫療專業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的有利探索,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處于起步階段的“雙軌制”培養模式,需要不斷地完善與改進,以適應醫學人才培養需求。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符合新時代醫教協同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要求[15]。構建適合醫學院校以提高臨床綜合能力為導向的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并應用于人才培養的實踐,從而不斷提升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臨床科研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不斷采取改革措施切實保障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水平,為持續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叢明 王茹 陳卓 穆 劉霞 任甫 單位:1.錦州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 2.沈陽醫學院解剖教研室

第7篇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4-0099-03

現行的中醫高等院校教育已有半個世紀的歷程,為中醫藥事業培養了大批醫、教、研人才。而面對目前中醫人才隊伍日趨萎縮和西化的現狀,院校教育的承辦者與承擔者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師承教育重新被審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醫院校。如何使中醫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恰當、有效地融合,促進中醫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值得每個中醫教育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1 師承教育的發展與利弊

中醫學從《內經》成書確立理論體系,傳承至今已歷2000余年,在兩晉南北朝之前,中國沒有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中醫之所以薪火相傳,長盛不衰,師徒相傳的師承教育模式功不可沒,如李杲師從張元素、張從正師承劉完素、朱震亨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臨床經驗主要由老師口傳心授,在弟子跟隨老師接診抄方時潛移默化地傳授。

1.1 師承教育的優點

1.1.1 注重中醫經典,秉承傳統文化 名老中醫帶徒,一般會要求學生熟讀、背誦《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并牢記《湯頭歌訣》、《藥性賦》等方劑與中藥,為日后臨床從醫打下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同時,師承教育要求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正如《醫說》所言“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綜觀歷史上的醫學大家,如孫思邈、朱丹溪、張錫純等,都在精通醫術的同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1.1.2 跟師臨床實踐,培養辨證思維 傳統的師承教育在臨床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倡導早臨床、多臨床,在跟師參加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學習老師獨特的臨床經驗、治療方法、學術思想,使中醫各家的思想得以傳承。在師承教育過程中,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病患,在實踐中培養中醫的辨證思維且及時得以實踐驗證。

1.1.3 立足言傳身教,傳承高尚醫德 與院校教育課堂上所授《大醫精誠》的空泛相比,師承模式更利于進行醫德教育。一位德才兼備的名醫大家更加注重對學生醫德的培養,將醫德教育融入到臨床的方方面面,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學生耳濡目染于老師的高尚醫德,不僅促進對醫學知識的求索,更是對精神的激勵。

1.1.4 良師因材施教,增進師生情誼 師承教育給予師生更多彼此了解的機會,使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特長,因材施教,有助于學生成才。同時,師承教育使老師不僅可以傳道、授業、解惑,更能成為學生的人生路標,指引學生前進的方向。師承關系的確立,增進了師生間情感交流,使良師成為益友。

1.2 師承教育的不足

盡管師承教育模式在傳統中醫學的發展傳承、中醫人才培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其不足也逐漸凸顯:第一,師承教育往往受到學術保護思想的影響,使學生只能聽一家之言,不能博采眾長,導致知識局限;第二,師承教育沒有規范的標準,所授課程、教學方式皆取決于老師個人喜好,導致培養出的人才水平不一;第三,師承教育往往力量薄弱、缺少資金,無法在教育規模及學術創新上有所擴大和突破;第四,師承教育簡化、忽視西醫教學,不能滿足現在的臨床需求,且單純的師承教育與當今的醫師資格考核制度脫節。

2 院校教育的發展與利弊

在中醫的發展歷程中,院校教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奏置醫學以廣教授,這便是中國古代設置醫學教育機構的開端。此后,太醫署的教學功能不斷加強,至唐代,太醫署發展成為制度健全、分科和分工明確的醫學教育機構,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備的醫學校,其組成分醫學和藥學,醫學部分有醫、針、按摩、咒禁4科,以醫科為最大,培養的絕大部分是臨床醫生,各州府也設醫學,有醫藥博士任教[1]。至宋、元、明、清均有建制。盡管這種太醫院的教育模式只為宮廷輸送中醫人才,但還是為中醫學的傳承作出了貢獻。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一批高等中醫院校的建立,中醫的院校培養模式逐漸規范化、制度化,成為現今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

2.1 院校教育的優勢

2.1.1 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理念先進 由國家投資建設的高等中醫院校,有著師承教育無法企及的生源承載力、資金實力和杰出的教師團隊,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知識平臺、優良的科研環境和臨床實踐條件。隨著院校管理的日益完善,各高等中醫院校在教學理念、方式和方法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創新,應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模型教學,使課程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應用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現代醫學研究手段對中醫學進行研究,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2.1.2 課程設置規范,對接臨床需求 高等中醫院校的中醫課程教材及大綱由國家教育部、衛生部經認真調查研究后,統一制定編寫,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化、科學化、規范化,從中醫基礎理論到中醫內科學,中醫學教育逐漸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另外,各大院校加設西醫課程及其他應用學科,滿足了現今的臨床需求。

2.1.3 專業多樣齊全,學歷層次多樣 高等中醫院校除了以中醫學作為主流學科外,更設立中西醫結合、針灸推拿學、中藥學等學科。中醫院校學歷層次多樣,包括專科、本科、七年制、碩士、博士等,盡可能廣泛地面向社會,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2.1.4 汲取百家之長,發揮自主學習能力 與師承教育不同,學校通過建立圖書館、購買論文數據庫、舉辦大型講座等方式,大大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所學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能汲取百家之長。學生有效利用課余時間,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學術方向,進行深入學習,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2.2 院校教育的不足

盡管中醫院校有其獨特的優勢,并在中醫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量產化的培養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第一,在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中,有些課程對于中醫臨床、科研用處不大而需學生必修,占用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第二,院校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學習的目的從面向臨床變成應付考試,學生對于醫學知識機械化記憶,學習成效差;第三,學生的臨床實踐是在學校完成理論教學后而進行的,不能做到將所學知識盡快應用于臨床,使理論與實踐脫節;第四,中醫院校教育在強化了西醫學習的同時,弱化了中醫經典及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中醫基礎薄弱,西醫學習也不成系統,進入臨床后往往陷入“中不中,西不西”的尷尬境地;第五,由于教育規模較大,因材施教難以實現,畢業生千人一面,中醫名家獨特的醫學思想難以繼承,有些門派已幾近失傳[2]。

3 關于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融合的思考

隨著現代社會對中醫認識的深入,中醫學在世界范圍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傳播,對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優化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在中醫高等教育活動中至關重要。師承教育在推進院校教育結構調整、完善教育體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融合是優化教育模式的一個積極而有效的探索。高等中醫院校也在此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嘗試,如1999年廣西中醫學院開辦的傳統班、2004年長春中醫學院開辦的研究生師承班,以及2006年山東中醫藥大學重點培養的七年制傳統型中醫班等[3],這些傳統班、師承班的課程設置主要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重視對于中醫經典的學習。2001年,廣東省中醫院在全國中醫醫療系統首先恢復師帶徒的學習方式,挑選中青年骨干拜全國名老中醫及該院名老中醫為師,向老師們學習臨證經驗。隨著師承教育的再度興起,如何將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有機融合,是中醫教育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3.1 完善課程體系

“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師承教育總的指導原則。中醫藥經典著作是中醫藥學的精髓,學習中醫首先讀經典。在本科第一學年認真學習《內經》、《傷寒淪》、《金匱要略》、《藥性賦》、《湯頭歌訣》、《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古籍,熟讀、背誦,之后結合臨床課程及臨床實踐反復研習,深度理解,靈活運用。

調查發現,中醫藥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得分并沒有隨年級的增加而增長[4]。因此,有必要加強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中醫哲學、中醫傳統文化學等醫文交融滲透學科和課程的建設。為中醫學生開放中醫古典文化課程,將《周易》、《尚書》、《論語》、《道德經》和《莊子》等儒家和道家的經典著作作為中醫學的基礎課程,加強中醫傳統文化修養。

要成為一名“鐵桿中醫”,首先應該是一名合格的醫生。現今社會現代醫學占據醫療行業的主要地位,西醫的快速發展對于中醫不僅是挑戰,更有著借鑒意義,所以,無論是進行臨床實踐還是科學研究,對現代醫學的學習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學好中醫的同時要兼顧現代醫學,如此才能更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等規律,有助于中醫的傳承和發展。因此,現代中醫不僅需要有深厚的中醫典籍功底和富有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需要具備完善的現代醫學知識體系,跟得上現代醫學的進展,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與當代的醫療環境合拍。為了不干擾中醫學生的中醫思維的建立,在課程設置中前兩年應首先安排中醫典籍、傳統文化,夯實中醫基本功之后,在本科第3年開始設置現代醫學課程。

3.2 盡早接觸臨床

對歷代名醫成長經歷進行分析,早臨床、多臨床,先揣摩、后操作,是成為名醫的秘訣[2]。但是,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領域法制建設的完善,特別是《執業醫師法》實施后,臨床教學實踐涉法問題給臨床教學帶來極大的法律風險,使醫學教育發展停滯。《執業醫師法》對實習醫師的地位無明確定位,實習醫師從事醫療活動受限,臨床實踐教學處于尷尬境地,優化教學內容、明晰具體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位置,不斷成為備受醫學界和醫學教育界關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目前尚無良策。

早臨床,可以安排學生每天或每周定時到院校的附屬醫院門診、病房、藥房進行見習活動,將課堂所學知識盡快應用于臨床,加深記憶,同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與思維能力。

越來越多的院校在本科階段實行了導師制,在本科階段完成基礎課程學習后,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制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計劃,據此選擇合適的導師,每周半天或1天時間,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有的院校在入學時就給學生分配了導師,每位導師指導5~6名學生,在督導學生學習中醫經典的同時,指導學生見習,早期進入臨床,理論與實際結合,促進理論知識的再實踐。筆者建議,在完成中醫基礎知識學習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重新選擇指導老師,師徒雙方大多自愿結合,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志向,師傅根據意愿喜好自主選擇徒弟。老師愿教,學生愿學,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老師言傳身教,因材施教;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刻苦鉆研。這種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氛圍,使學生成長周期縮短,成才的可能性大。或實行導師組指導制,一名學生有機會多跟幾位老師,博取眾長,促進學術發展。

3.3 學制靈活可調

如上所述,中醫學生不僅要加強中醫經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奠定“鐵桿中醫”的基本素質,還不能放松現代醫學的系統學習,那么,五年制的本科學習時間遠遠不夠。對此,可以給學生選擇的機會,4年基礎課程結束后,根據個人意愿,選擇五年制畢業,或者進入七年制、八年乃至九年的第二階段學習。第7~9年的任務主要是“跟名師,做臨床”。那么,五年制畢業的學生,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如果致力于中醫臨業,可以通過考取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或師帶徒的方式,繼續完成第二階段的師承教育。將師承教育深入到繼續教育領域,使廣大愿學者受益。

3.4 面向社會聘請名師

目前,我國高等中醫院校的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還是按照導師的學歷、學位、論文、課題及科研經費來進行評定,造成許多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名老中醫由于學歷因素、科研因素被拒之門外。針對這一問題,在師承教育中,應摒除學歷本位、論文本位的思想,面向全社會聘請導師。學生可以走出校門,跟隨其他兄弟醫院的名師或民間名醫學習。既有利于消除院校老師同系繁殖的弊端,也可以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得以傳承,使民間名醫的技藝后繼有人,發揚光大。

總之,21世紀,中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亟待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真正融合,優化教育模式,培養一批具有現代視野,能運用中醫理論、技能解決臨床問題的卓越中醫人才。

參考文獻:

[1] 盛亦如.中國中醫教育史研究60年[J].中華醫史雜志,1996,26(3):170-178.

[2] 溫茂興.中醫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之比較[J].江蘇中醫藥,2005,26(10):60-62.

[3] 曹麗娟.近年高等中醫院校師承教育試點班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29(4):59-61.

第8篇

[關鍵詞]醫學生 社會化 人文關懷

[作者簡介]萬艷玲(1977- ),女,陜西大荔人,桂林醫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廣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1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基于培養醫學生人文關懷素養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1JGB088 )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6-0177-02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一大突出特點是醫患矛盾和糾紛層出不窮,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文精神在醫藥衛生行業中的嚴重缺失。新形勢、新時期推進醫學生社會化進程,必須轉變觀念,高度重視醫學生人文關懷問題的研究。

一、醫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階段性差異較大,思想與行為功利主義明顯。隨著對社會認識的深入,高年級醫學生比低年級醫學生社會化完成得更好,同時功利化傾向更為明顯。低年級醫學生關注學業的較多,而高年級醫學生則較關注就業;在課余閑暇時間的安排中,高年級醫學生較低年級醫學生能更好地利用;在對待明天要交的課程論文,沒有完成的同學中,高年級醫學生更傾向于上網去搜,懶于動腦筋,應付了事。更為普遍的一個不良現象是隨著就讀年級的升高,醫學生的道德觀念在減弱,功利主義傾向越來越明顯。很多學生希望只學習實用的醫學科學知識,認為社會科學課程沒有用,“重醫輕文”、重“做事”輕“做人”,導致臨床上醫護人員只關心病、不關心人的現象普遍存在。

2.信息接觸渠道多,道德自律能力不強。醫學生的道德素質整體較好,但是在面對道德選擇尤其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醫學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有待提高。網絡和手機的迅速普及,特別是手機3G時代的到來,使得大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到外界的各種信息。網絡媒介具有開放性,為醫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信息。然而,網絡也充斥著大量反主流價值和文化的信息。醫學生由于涉世不深,沒有足夠的理性批判能力,面對各種非主流的道德現象,顯示出道德自律能力不強。他們會破壞規則,揮霍青春,遠遠超出了大學階段社會化的要求,表現為過度社會化,缺乏責任意識和道德羞恥感,不遵守法律規范,不恪守道德底線,生活唯我獨尊,并無半點醫護角色意識。

3.學業壓力大,心理健康問題具有特殊性。醫學的學習是一個長期而繁重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資料顯示,與非醫學生相比,醫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多集中在學業問題上,而且,女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高于男學生。在不同年級中,醫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各不相同。一、二、五年級學生心理問題最多,也最為嚴重,一、二年級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為人際關系敏感、強迫和敵對,五年級學生則主要為恐怖、焦慮和軀體不適,男學生以偏執和敵對為主,女學生以抑郁、焦慮和恐怖為主。而且,醫學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的經濟壓力高于非醫學生,高額的學費對不少家庭是個嚴峻的考驗,貧困學生在醫學院校不是少數,因受經濟拮據困擾,他們常處于郁郁寡歡的不良心理狀態。

4.耐挫力差,人際交往能力有待提高。醫學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生命健康,醫生面對的是一個有豐富情感和更多訴求的人,而不是“物件”,如何有效地與病人打交道是醫學生必備的素質。醫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8~23歲之間,這個時期大學生情感歸屬迫切,社交需求強烈。但是由于中學的學習環境相對封閉,交往對象較為單一,很多學生來到大學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期望過高。然而,大學生缺乏社會交往能力和技巧,不知如何處理交往中的難題,往往退讓回避,加之大學之前單一考大學的人生追求,導致在人際交往中很少遇到挫折,挫折承受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影響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使得人際交往的空間從現實社會向“虛擬社會”延伸,網絡媒介的交互性,使得醫學生的心靈更加封閉,人際交往能力更為欠缺。

二、醫學生社會化的目標

1.道德社會化,養成良好的醫德行為與習慣。道德社會化是通過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內化社會道德規范,形成合乎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醫德是從事醫療職業的人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是調節醫患之間、醫務人員之間、醫務人員與社會各方面關系的行為規范,是評價醫務人員職業行為善惡的標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醫患關系發展趨勢呈現出經濟化和利益化,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備受爭議。孫思邈認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提倡醫者應當具備良好的醫德。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大學期間的道德社會化主要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事業感,其完成的情況直接關系對患者服務質量的好壞。

2.生活技能社會化,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生活技能主要包含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謀生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是最基本的社會化。社會交往能力作為生活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醫患關系中,醫護人員掌握醫療技術,患者對醫療知識了解膚淺,在醫患對話中處于劣勢,醫生的“技術至上”思想使他們非常傲慢,醫患雙方的交流是不平等的,患者“人”的尊嚴得不到尊重。2500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講過一句名言:“醫生有三大法寶,第一語言,第二藥物,第三手術刀。”可見,面對患者,醫生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勝過藥物。原新疆醫科大學一附院副院長阿達來提·阿合買提江說:“現在所有的醫科大學都沒有設立人文學科,使很多醫生在與患者溝通上存在困難,其實由于醫療事故引起的醫患糾紛只占20%,80%是因為溝通不夠造成的。醫患之間相互理解,才能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醫護人員唯有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以平等的心態開展醫療工作,愿意耐心傾聽,把病人當“人”看,才可以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很多醫學生的專業素質較高,但是如何與他人尤其是患者有效溝通的能力非常缺乏,因此,生活技能社會化重點是提高醫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3.法律社會化,踐行依法行醫的理念。法律社會化是指大學生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學習社會主義法律知識,并用法律知識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醫患糾紛產生的原因很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醫務人員的法制觀念不夠強。在醫療活動中病歷記錄不全,不顧及患者的知情權,不按醫療規范操作造成誤診、誤治而引發醫療糾紛。與此同時,患者維權意識增強,醫務人員對醫療市場形勢認識不足,人們越來越關注醫療技術、服務態度及醫療費用等。法律社會化對醫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自覺規范和調整醫患雙方的行為,做到依法行醫。

三、醫學生社會化的途徑

1.優化課程結構,構建人文課程體系。發達國家醫學院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通過人文課程在內的醫學課程改革,研究資料顯示,在其課程體系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容在總學時中所占的比例,美國、德國最多,達20%~25%,英國、日本為10%~15%。發達國家醫學人文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向醫學生傳授建立醫患關系的知識和技能,主要方式是將醫學課程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相互滲透,課程實施上運用講座、課堂討論等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經過改革,學生畢業后的人際交流、解決病人社會問題的態度發生明顯變化。我國對醫學生人文關懷素養的培育主要通過醫學、護理倫理學、人文選修課程等來實現,尚未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渠道,人文課程資源亟待整合。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各個高校均在開設,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較長,通常在2~3年,經過改革之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更為貼近大學生,在解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方面作用更為突出。因此,目前情況下,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的人文課程體系最具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開設“醫學倫理學”“護理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衛生經濟學”“衛生事業管理”“衛生法學”等課程,構成中國特色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模塊。

2.分清階段,開展針對性教育。研究資料表明,醫學生大學期間的社會化顯示出階段性特點,據此,醫學生社會化的“人文關懷”追求應當針對不同階段醫學生的社會化傾向開展針對性教育。在新生入學時,重點解決醫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主要包括對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管理的適應。在一二年級階段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低年級開設的優勢,借助該課程體系對醫學生開展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法制觀教育,培養醫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培養他們的法律思維。同時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語文”“大學學習學”“醫學社會學”“美術欣賞”“音樂欣賞”等選修課程,重視教育的針對性與層次性。在高年級階段,醫學生開始接觸到臨床實踐,心理問題和道德要求與低年級不同,很多在低年級階段認同的道德觀念,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實踐往往會被學生,因此,在這個階段尤其是學生臨床實習時期,重點利用與醫學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使醫學生對醫護人員的職業特征和道德要求有正確的認識,進而形成良好的醫德行為與習慣,能夠有效地與病人、病人家屬等進行溝通,在臨床實踐中踐行依法行醫的理念。以限定選修,甚至必修課的形式開設“醫患溝通學”“護患溝通技巧”“醫學倫理學”“護理倫理學”“衛生法學”“醫療事故防范”等課程,教育和引導學生認識醫學與社會的關系,樹立醫學即“人學”的行醫觀念。

3.人文教育貫穿醫學教育的各個階段。在我國,醫學院校人文課程的安排比較集中,大多由一、二年級的公共基礎課教學來實現,醫學人文教育不夠系統連貫。醫學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因為“人”,因而,不尊重人,無視人的情感需求,醫學只會背離其服務宗旨,醫患關系的緩和也就遙遙無期。一切醫學活動、一切醫務工作者都要遵從一個原則:以人為中心。希波克拉底曾說:“了解什么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么病更為重要。”這句話充分說明人文關懷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專業課程教師尤其是臨床實踐帶教老師更應轉變觀念,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病人著想,尊重病人、關心病人、善待病人,而不是把病人當做一個可以任意擺弄、處置的物件,具備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把人當人看。醫學人文教育也不僅僅是醫學院校的學校教育,在醫學知識學習和教育的各個階段均應有所體現,從而提高醫療隊伍整體的人文關懷能力,體現出人文教育縱向分布的連貫性。

醫學是科學,也是人學,要想造福人類,更有待于人文的引領。醫學生社會化的要求不僅是提高專業技術,更要求具備人文素養,因此,必須在人文關懷視閾下開展醫學生的社會化教育,提高醫學生人文關懷的能力,真正實現醫療衛生工作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轉變。

[參考文獻]

[1]漆雋瑋,苗元江.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綜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

[2]楊桂華.醫學的人文內涵[N].人民日報,2008-04-17(13).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第9篇

她便是我此次自貢之行的采訪對象——自貢市大安區浙江快達小學的體育老師劉婷。

雖然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大部分的臉,但笑瞇瞇的眼睛里閃爍著的光彩仍然掩藏不住她的快樂,一瞬間我感覺面前的這位不是一名身患白血病亟待手術的病人,而是一個樂天陽光的女生。

陽光快樂的體育老師

劉婷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女,但是因為從小練習體育,讓她擁有了高挑的個子,爽朗的笑聲,使整個人都充滿了陽光和活力。

2002年,劉婷從師范畢業之后便來到了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勝利小學(現大安區浙江快達小學)支教。從初出茅廬的女生成長為大安區體育專業骨干教師,十一年的執教生涯,劉婷在這所農村小學的操場上傾注了自己所有的青春。提到為什么會選擇老師作為職業,劉婷說這是耳濡目染、水到渠成的事兒,“我家親戚就是當老師的,經常和他們在一起,時間長了就覺得當老師挺好,自己也想當老師了。”說到這里,劉婷雙眼炯炯有神,驕傲地說,“我是教體育的,同時我還是班主任。”

在自貢市浙江快達小學,劉婷是第一位以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的,除了因為工作認真負責之外,更重要的是劉婷的性格。

“無論是什么樣性格的老師都能和她成為朋友,還有點‘女漢子’的爽朗和耿直。”校長陳曉波說。在同事們的眼里,劉婷性格豪爽卻不失細膩,可以“稱兄道弟”也能像閨中密友一樣訴說心事。“選擇她當班主任,也是因為學生都喜歡她,都愿意和她聊天,她和學生相處有自己的方法。”面對校長的贊賞,劉婷有些不好意思:“談不上方法,就是和學生們成為朋友,他們就會相信你了。”

劉婷說,對她而言,真正讓她懂得如何與學生相處的人是她的兒子。“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面對學生就會想到如果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會怎么辦,這時自己的角色也會從老師轉換為母親,那么和他們相處的時候,我認為我應該不僅是家長,還應該是朋友。”

學生的喜愛和依賴無疑是劉婷工作最大的動力,操場就像一個巨大的陽光教室,抬起頭的藍天白云是她的向往,而在這片天空下學生們快樂的笑容是她的幸福。

“別人都以為上體育課特別容易,就是‘集合、跑步、解散’三部曲,其實這里的學問還是很大的!”在聊起自己的教學時,我看到劉婷神采飛揚的眼神,在她的課堂上一個呼啦圈也能有許多玩法。

通過不斷的外出學習和課堂實踐,劉婷秉持著對教學的認真、專注,在教師這一職業上漸入佳境,2005年論文《以現代教育觀評價體育課》獲大安區“四個一”評選二等獎;2006年教案《兔子王國的一天》獲自貢市體育優質課競賽二等獎;2007年1月論文《淺析籃球教學中基本功》獲大安區“四個一”評選一等獎;2008年1月論文《讓個性揮灑體育課堂》獲大安區“四個一”評選一等獎……每一年學校的表彰大會上都有劉婷的名字,每次的學習、公開課上都有她的身影。

“體育老師當班主任最好的一點就是不用批改家庭作業,這樣我就有大量的時間陪伴家人和當時剛出生的兒子。”此時,所有人都覺得劉婷老師是幸福的,工作一帆風順,家庭和諧融洽。大家都以為劉婷的人生軌跡將會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但是命運卻悄悄暫時沒收了她的生命“底牌”。

寫給兒子的六封信

“2011年年底我剛從成都學習回來,發現自己得了肺結核,在醫院里面住了三個月。”劉婷說,因為自己常年都在戶外教學,運動更是家常便飯,身體素質也一直不錯,當時并未在意自己為何突然得病。偶然一次劉婷接觸到班上某個發燒的學生,隨即當晚自己也開始發燒,雖然這場病來得快去得也快,卻在劉婷內心留下疑慮,而后的一次檢查中,劉婷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得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薄薄的確診單無疑是一個重磅炸彈讓劉婷的幸福戛然而止,同時它也將劉婷體育老師的生涯停在了2012年年初這個乍暖還寒的春天,這一年劉婷28歲。

“確診的時候,我當時就在想,我的兒子還不會叫媽媽。”劉婷說,雖然現在已經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病情,但是只要想起那段萎靡不振的時光,內心仍然無法平靜。

生病之后的劉婷開始自貢、重慶兩頭跑,生活一下子從陽光課堂變成了醫院和病床,每一次病情復發或者感染都有可能導致生命終結,痛不欲生的骨髓穿刺更是讓她覺得命運不公。突如其來的生活重創讓劉婷的情緒越來越低迷,一想到將來便是淚流滿面。

“那個時候整個人基本上處在一種絕望的狀態下,先在自貢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然后又轉到重慶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做治療,當時癌細胞達到70%至80%。”苦悶、焦躁、絕望已然形成一個巨大的陰影,它包裹、吞噬著劉婷的自信、快樂、幸福。

“之前一直都很健康,大家都想不到怎么突然就生了這么嚴重的病。”校長陳曉波說,所有人和劉婷一樣無法接受這個消息,從一開始的詫異、愕然到扼腕嘆息,誰也不曾想到,殘酷的事實降臨在這個陽光善良的老師身上,因為他們都知道,劉婷是用生命在熱愛著操場,熱愛著她的學生。

劉婷說,她還有許多事沒有做,還沒有聽到兒子叫一聲媽媽,她帶的班級現在才到四年級,還沒有來得及孝順父母,明明還是最美好的年紀,卻要面對人生最殘酷的別離。

渾渾噩噩的生活讓劉婷悲痛欲絕,如果自己就此離開人世,年幼的兒子還會記得她嗎?一陣陣的后怕和無助似將劉婷推向了無底深淵,她想到給未來的兒子寫信,用最深刻的方式在兒子的記憶中留下的印記——

兒子,我可愛的寶貝:

今天是你兩歲生日,媽媽雖然不能陪在你身邊,但還是希望你能茁壯成長,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媽媽寫著寫著都哭了)……媽媽多想牽著你的小手在綠蔭草地上踢足球,在林蔭小道上漫步……

兒子:

時光飛逝,我想你應該有爸爸那么高了吧,在這些年里很遺憾我未能陪伴在你身邊,你應該讀高中了吧……

兒子:

時光如白駒過隙,你已經由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一定知識的大學畢業生了吧……當你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績,一定要戒驕戒躁,學無止境,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要勤勤懇懇……

“我希望能用這種方式讓兒子記得我,即便是媽媽不在了,也一直在關注他的成長,陪伴他。”劉婷摩挲著手里的信紙。六封信,從2歲到大學畢業,在兒子每個必經的重要階段,劉婷都認真寫下了對兒子的期盼和祝福。劉婷說,她每寫一封信就會想象兒子在拆開信封時的樣子和表情。我被這六封信簡單樸實的語言震撼著,透過信紙我仿佛看到了劉婷在寫信時,哭紅的雙眼和顫抖的手。

用眼睛表達內心的希望

寫完給兒子的信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劉婷依舊消沉。為了方便照顧,丈夫請了假陪著她到重慶的醫院做治療,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交到年邁父母的身上,面對龐大的治療費用,家中的積蓄也是杯水車薪,生活的重擔讓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現在更是雪上加霜,劉婷將自責和內疚埋在心里。

“我還記得當時是我第二次去重慶做治療,一個病友還在給我打氣讓我振作起來,這個時候家里電話就來了,電話那邊我聽到兒子喊了一聲‘媽媽’。”兒子的呼喚喚醒了劉婷心中即將泯滅的希望,“當時已經不僅僅是高興了,一下子就覺得生活有盼頭了。”

與此同時,劉婷老師的病也牽動著許多人的心,自貢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市教育局、大安區政府、大安區總工會對劉婷老師進行了看望,大安區教育局也組織了為劉婷老師捐款的活動,校長陳曉波通過呼吁學校、社會等各種渠道為劉婷老師募捐,此次獲捐款項總額為十多萬元。

“陳校長上次還鼓勵我加油治病,說少了我的學校好像少了些歡樂。”劉婷開心地向我說著老師、同學們的祝福和鼓勵,“學生們也經常問我好些沒有,都還在等我回去給他們上體育課。”劉婷說,想到兒子,想到還有那么多人關心自己、在乎自己,與其自暴自棄、郁郁寡歡,不如像以前一樣在陽光下快樂的生活。

“醫生都說我完全不像重病的人。”劉婷解下口罩,她的笑容明亮溫暖,“心態決定病情的穩定程度,振作起來之后,之前70%至80%的癌細胞現在降到只剩1%了。”

前不久,劉婷接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現已有志愿者和劉婷的骨髓配型成功。然而,伴隨喜悅而來的卻是50萬高昂的骨髓移植費用,之前募捐來的錢已在前期化療中所剩無幾,劉婷一家又一次陷入到無邊的困境中。

第10篇

邁克爾.柯林斯

Excerpts1)

I suddenly realized how unprepared I was for all this. Oh, I had to have been sharp2) to get a residency at the Mayo Clinic. I knew my anatomy3) and physiology. I did well on the National Boards. I had wonderful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from my deans. I came very well trained for the cognitive aspects of my work, but there was no training for the emotional aspects. Letters and board scores could never prepare me to lose the struggle to save a pregnant woman and her baby, or to watch a twenty-year-old girl slowly fry her brain.

No, I was not prepared for such things, and they were beginning to rip me apart. How, I wondered, can life go on? How can my fellow residents and I continue to smile, to cut the lawn on our day off, to have children?

Of course, it would have been easier if we didn’t care, and sometimes we actually pretended we didn’t. We would try to do our job and be detached. But we didn’t go into medicine to be detached. We went into medicine because we cared. But caring kept bringing us pain and frustration and anguish. We had been training for years to become surgeons. We had excelled in college.

We had excelled in medical school. Our lives had been one success after another until we woke up one day, and there we were, surgical residents at the world-famous Mayo Clinic. It was all so perfect. But before we could congratulate ourselves, scarcely before we learned where the surgeons’ locker room was, we discovered this was a profession that, like no other, quickly and ruthlessly and uncaringly proclaimed we were not perfect. People came to us with head injuries―and we couldn’t help them. People came to us with gunshot wounds―and we couldn’t heal them. People came to us with ruptured4) arteries5)―and we couldn’t save them.

We kept confronting these terrible problems, and we kept failing,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we, who had always succeeded, who had always known what to do, who had always been so sure of ourselves. Never before had we attempted anything so important, and never before had we failed so miserably.

Oh, sure, we tried to let conventional wisdom shield us. “Look,” we’d tell ourselves, “you did exactly the right thing, exactly what the textbooks say you should do. Just because she died doesn’t mean it was your fault.”

That’s what we’d tell ourselves, but we didn’t buy it. Medicine wasn’t about following directions in a textbook. That’s not what we were supposed to do. What we were supposed to do was save people―and so often, it seemed, we didn’t.

“You want the truth?” we’d ask ourselves ruthlessly. “Here’s the truth: A young woman came to you alive, breathing, fear in her eyes, wanting you to save her, and now she’s lying on a metal cart in the morgue6) with a sheet over her. There’s your truth for you.”

So we would drag ourselves into the surgical waiting room, to the frightened, anxious eyes that had been waiting for us for the last three hours. The same eyes that looked to us with pleading and hope as we rushed their daughter to the OR7). They knew before we said a word. They could see it in our struggle to speak.

“I … I am so sorry to tell you that …”

And afterward we’d sit on the bench in the doctors’ locker room, and take a deep breath and slowly let it out―but we couldn’t exhale everything. We’d sit there, hands folded and heads bent, too lethargic8) to pull off our bloody scrubs9), too tired to go to bed, too dispirited to start that IV10) the nurses had called for two hours ago; our minds slowly going out of focus, slowly retreating from the horrors of the past few hours.

And if we were one of the lucky ones, we’d go off duty at eight or nine, after morning rounds. We’d drive home through avenues of early-morning sunlight flashing at us through the trees, hurting our eyes, like looking into the revolving lights on an ambulance. We’d come home to our wives who needed us. We’d mumble our hellos, brush past them, and tumble11) into a dreamless sleep.

But more likely we did not have the day off. We had another full day ahead of us. And we had no time to think about what we did the night before. If the patient was still alive, there were other, newer challenges ahead….

We were learning that all the training and all the caring in the world were not going to solve every problem. This wasn’t medical school. We weren’t going to ace every exam. Silver-haired professors weren’t going to pat us on the head and marvel at our intellectual acumen12). We weren’t going to win every battle.

“Sometimes there’s just too much trauma13),” Joe said.

There certainly had been for me.

1. 本文x自該書的第七章,講述了自己竭盡全力卻仍無法挽救病人時的內心痛苦與掙扎,略有刪節。

2. sharp [??(r)p] adj. 敏銳的,聰明的,機靈的

3. anatomy [??n?t?mi] n. 解剖;解剖學

New Oriental English .

作品賞析

多年以后,芝加哥的骨科醫生柯林斯念念不忘的仍是他早年在梅奧醫療研究中心的四年魔鬼式住院醫生培訓。所謂 “梅奧虐我千萬遍,我待梅奧如初戀”,這句話對寫一本書來紀念這段歲月,并執意將其定義為美好時光的柯林斯醫生來說,大概是不言自明的。

美國醫生的高薪酬早已聲名在外,這位柯林斯醫生卻用身家性命無時無刻不在反駁這條真理:“不是這樣的!”捉襟見肘、疲于奔命、出生入死――這些凄慘壯烈的詞語用來形容柯林斯似乎也稍顯遜色。從圣母大學畢業的柯林斯成為一名建筑工人,但當醫生的夢想從心靈的角落里燃起后,就煽動著這位不安于現狀的年輕人開啟了打雞血的人生。柯林斯成功考入羅耀拉大學醫學院學習,畢業后進入世界頂尖的梅奧醫療研究中心,進行為期四年的住院醫生培訓,醫學院期間就已是大齡學生的他,課余都在停車場打工養家糊口,既沒有搞過學術研究,也沒有寫過像樣的論文,有的只是對醫學的夢想和熱情。走進高手如云的梅奧,這個迷戀手術刀的“呆瓜”一時覺得自己是件假冒偽劣產品,甚至直到四年住院醫生結束時,他依然覺得自己能力不夠。

但是,千萬不要被這位醫生的謙遜迷惑了雙眼。柯林斯在羅耀拉大學醫學院成績非常優秀,他受過良好的專業培訓,并且成功得到了系主任的推薦信。正是因為如此出色,他才得以來到梅奧,但謙遜卻引導柯林斯始終如初學者般孜孜不倦。當然,梅奧的魔鬼式培訓絲毫不會辜負這些佼佼者們。兩年初級住院醫生,兩年高級住院醫生,中間還有半年的基礎科學培訓,這就是梅奧住院醫生要完成的全部內容。但要全部通關,順利成為一名醫生,鬼知道他們這四年要經歷什么。以下是柯林斯醫生的獨家秘籍寶典。

通關第一步:累成狗。他們必須在骨科、門診部、急診部、腫瘤部、兒童部等科室輪番受教,要做的是打雜、查夜、縫合傷口、在手術臺邊握牽引器、半夜去開靜脈監控,當然還要將每一項手術熟稔于心、應用于手,對于主治醫生的命令,住院醫生要說的永遠是:“Yes, Sir !” 伴隨所有這些的是不眠不休連軸轉的日日夜夜。傳呼機一響,他們就要離開床、家人、吃了一半的晚餐,在任何時間從任何地方狂奔向急診室。

但柯林斯做了更多。這個每天都極度缺乏睡眠的人,一個月中還要有幾天凌晨四點起床,在梅奧查完房后,驅車145公里到另一個醫院連續做24~36小時的兼職,因為住院醫生的薪酬每小時只有2.5美元,這樣他基本上連續工作14~21天才能休息一天。而在所有的空余時間,這位瘋狂學霸除了陪家人,就全用來學習了。每天晚上他都如強迫癥般看筆記到凌晨兩三點,原因有三:一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無知感到羞愧;二是因為他意識到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三是因為他熱愛這項工作。

通關第二步:身經百煉,閱人無數。住院醫生將學習在超負荷環境下應對各種突況,見識數不清的槍傷、截肢、斷腸、車禍、死亡,當然,當那種哭笑不得、說不出口的病例來到你面前時,你也得裝作再平常不過的樣子。他們要幫病人拔出插在鼻子上的魚鉤,或者一邊陪醉鬼胡扯一邊縫合摔得慘不忍睹的傷口,有時還要把一位美麗姑娘的半個骨盆和一整條腿都切除掉。從在手術中僅僅劃開一道刀口,到能獨自承擔一項手術,這一過程需要無數臨床病例和密集的手術實踐積累。

通關第三步:靈魂大作戰。考驗柯林斯的當然并不僅僅是專業知識、臨床經驗、體能或者睡眠不足。作為一名醫生,每日與病人為伴,生命的脆弱和死神的強大無時無刻不在拷問著這位剛剛走進手術室的年輕住院醫生。柯林斯無比熱愛自己的職業,即使在家庭經濟狀況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他擔心的也并不是經濟現狀、職業前景,而是在面對每一個亟待拯救的生命時,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幫助他們。“我想成為那個人們遇到人生的不公而要求幫助的那個人,我想成櫓泵嬡松不公并且將不公驅逐出境的那個人。”死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出挑釁,讓這位住院醫生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要準備奔赴戰場。然而有時即使做了所有正確的事情,盡了最大的努力,敵人依然勝出。

在脫下滿身血跡的手術服,填寫完死亡證明,獨自一人時,那些盡最大努力仍然回天乏術的絕望,那些無法挽救病人生命的挫敗感,就匆匆趕來折磨這位醫生的靈魂。“還要做什么?還能做什么?”有一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柯林斯醫生慢慢明白醫生最大的敵人并不是死神,而是自己。必須說服自己不是天使,而是為治愈患者而竭盡全力的醫生;說服自己不是法官,在病人做了愚蠢的事情、打亂治療計劃時,去幫助他而不是對他的行為做出評判;說服自己堅持初心,在被死神和實用主義控場時,仍能時刻反省,用心去關心和體諒每一位病人。

你相信時光機嗎?夢想就是一架時光機,帶領我們成為未來更好的人。柯林斯最終以住院總醫生的身份為這四年時光劃上了完美的句號,但從梅奧到芝加哥任職的道路似乎并不比這四年的哪一刻輕松,因付不起搬家費,他必須在醫院連續兼職48小時再飛回芝加哥,才能趕在搬家工人抵達時把錢如數奉上。大概也只有如此熱血又無悔的戰斗,才能無愧地給這段魔鬼歲月予以“美好”兩個字。

現代社會改變了許多事物的量變周期,但“年輕”兩個字仍然如永恒般耀眼。二三十歲的年紀,始終像在經歷一場打怪升級的游戲,雖然可能不用像柯林斯醫生一樣練習從死神手里搶救生命,卻擁有和命運一搏的最強戰斗力。你的夢想實現了嗎?你的戰斗還在哪個階段停步不前?是否沉迷在loser的自我定義中無法抽身?是否因沉重的工作怨氣滿天?是否終于認同了大家口中“夢想終會變得麻木”的托辭,就此打算帶著遺憾過這一生?輕裝上陣吧,把那些在追逐夢想路上的失落、疲憊和困惑通通打敗,像謙遜又努力的柯林斯醫生一樣,奔赴時光機的另一端,向曾經的魔鬼時光致敬。

柯林斯住院醫生獨家通關秘籍,以上。

4. rupture [?r?pt??(r)] vt. 使破裂,使裂開

5. artery [??(r)t?ri] n. [解] 動脈

6. morgue [m??(r)] n. 陳尸所;停尸室

7. OR:opertating room (手術室)的縮略語

8. lethargic [l??θ?(r)d??k] adj. 沒精打采的,懶洋洋的

9. scrub [skr?b] n. (醫生做手術穿的)防護衣

10. IV:靜脈注射的縮略語

11. tumble [?t?mb(?)l] vi. 倒塌,坍塌

第11篇

自2009年開始,鄭州大學開始招收兩年制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為適應教學改革的需求,保證培養的質量,結合近年來帶教體會,特從如下幾個方面談談兩年制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

1兩年制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目標和要求

兩年制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定位于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有較深的自然科學基礎、堅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系統的臨床知識、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成為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臨床醫學人才。按照衛生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所規定統一培養目標,要求臨床專業碩士“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處理本學科(指二級學科,內科與外科分別不少于3個三級學科)領域內常見病,達到衛生部下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的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1]。

2兩年制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基本模式

根據兩年制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的有關制度和規定,結合臨床實際,我們對兩年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一般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臨床基礎理論強化學習期。為入學后的三個月時間,采用集中授課、專題講座、學術沙龍等形式,對所有學生進行臨床基礎理論強化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消極的聽眾,而是主動的求知者,引導他們將本學科知識與相關專業相互聯系,用自己獨特的方法獲取問題的答案。第二階段是臨床實踐、工作期。本階段是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階段,共一年半時間。期間又分為臨床相關學科輪轉期半年和本專業工作期一年。由于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是以臨床實際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2011GGJS-014)工作能力的訓練為主,以培養具有較高診療水平的臨床醫學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此階段的臨床研究生,一定要加強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和實踐[2-3]。第三個階段是畢業考核期。為畢業前的三個月時間。通過臨床病案分析、臨床操作考核、臨床論文撰寫與答辯等,綜合評價學生兩年來的學習、工作情況。

3兩年制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基本經驗和體會

3.1始終加強英語教育英語是國際上通用的醫學工作語言,醫學知識的新進展和新理論大多是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和學術期刊獲得,對醫學研究生來講,良好的英語能獲取最新醫學知識。筆者多年來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的課程教學,針對兩年制臨床研究生這個具有較好基礎的特殊學生群體,可以使用中英文對照的雙語教學。應用英文版的課件,講解中貫穿中英文結合的語言授課,讓學生掌握醫學知識的同時提升專業英語水平,要求學生查閱英文文獻,作好讀書筆記,每月進行一次英文的讀書報告會,逐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英文聽、說、讀、寫、譯能力。

3.2創新能力培養是關鍵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是預測國家發展前景的重要指標。研究生的科研潛力無窮,關鍵是如何科學培養和挖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標志是創新,離開了創新,就談不上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4-5]。為此,我們經常組織一些著名專家學者、研究生導師、中青年歸國人員給他們進行專題講座,指導學生如何選課題,如何創新,如何保證課題的新穎性。在臨床工作中,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這樣不僅可達到傳授知識的教學目的,更加鍛煉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有助于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實際能力的培養。

3.3臨床能力的培養是核心臨床醫學研究生畢業后大多要進入醫療第一線,今后可能會成為醫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所以要加強臨床能力的培養。臨床能力應是理論知識、邏輯思維、綜合分析、實踐操作等諸方面能力的綜合。在學生進入臨床工作期間,我們一般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是安排臨床相關學科輪轉期半年。對每一名學生均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進行輪轉。臨床科室要成立考核小組,學生每輪轉完一個科室,科室要負責出科考核。專科培訓結束,學科要對其進行專科考核。研究生經過輪轉和專科訓練后,醫院要考核其綜合臨床技能,合格后才能進入第二階段即本專業臨床工作。此階段,學生要在導師的直接帶教下進行工作。

3.4導師的言傳身教是學生成長的榜樣通過實行導師責任制,學生與自己的導師聯系加強,這使得兩年制研究生從入學至畢業,整個過程的培養都得到了保證。導師的理論知識、學術造詣、臨床技能、科學研究的態度都是研究生學習的榜樣。研究生也能從長期與導師的接觸中,學到導師做研究、做醫生的方法和經驗。在科研方面,導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尋找感興趣、有研究價值的方向,也可以讓學生延續和拓展導師的科研項目。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導師,還是治病救人的醫生,一定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臨床工作中始終把患者放在第一位,高層次的導師群體,也是培養合格研究生的前提條件。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導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業務及科研水平,時時刻刻把握科學技術發展前沿,充分發揮導師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12篇

在學校管理中,有些事情、任務可以通過直接下達指令完成,比如教學計劃的制定、運動會的組織安排等;有些事情、任務則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積淀、凝練、升華才可以“熬制”而成,比如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學校校風的形成等。由此看來,事情不同、任務的性質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也就不同。如何恰當、合理地選擇管理方式,有賴于對不同管理方式的認識與把握。

一、顯性管理與隱性管理的概念

依據管理的相對狀態來區分,學校管理可分為顯性管理與隱性管理兩種形式。顯性管理是學校管理者為了實現一定的管理目標,有組織、有計劃、有意識地對被管理者采取直接干預、控制等措施,從而達到管理目的的一種管理方式。其具體體現在學校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對師生的行為進行約束;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督導檢查;有計劃地安排各種教師培訓活動等。隱性管理則是通過情感、認同、感化、滲透等措施對被管理者的意識、思想施加影響,從而達到管理目的的一種管理方式。其具體體現在通過營造溫馨的校園環境來陶冶師生的情操;通過對優秀人員和行為的表彰帶動校園內形成積極的氛圍;通過開展各種教研活動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等。

二、顯性管理與隱性管理的優缺點

顯性管理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于顯性管理是通過有意識的、直接的方式對被管理者施加影響,因此它具有目標明確、條件可靠、效率顯著的優點。比如學校的期末檢查,學校確定好檢查內容、檢查范圍、檢查方式、評價指標后,檢查者只要按要求去做,自然會很順利地完成工作。

第二,顯性管理能直接改變人的行為,具有“短平快”的優點。比如新學年伊始,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在原來學校的行為習慣各不相同,差異較大,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大難度。學校可通過組織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月”活動,統一標準、統一要求,以級部、班級為單位集中整治。學生的儀容儀表、外在行為習慣在短時期內就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改觀。

第三,顯性管理具有較高的執行力度,有利于抓落實。顯性管理有利于就事論事,就事管事,抓住沒有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執行”是顯性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四,顯性管理的指向性明確,彈性小,達成度高。比如布置某項具體工作時應當規定完成的時間,達到的目標、要求,檢驗的標準、方法等。規定得越具體達成度越高,任務完成得就越好。

第五,顯性管理一般對事不對人,更有利于實現公平、公正。制度、規則、標準是顯性管理的主要表現形式,這就要求管理者主持正義,在“陽光”下行使管理權,讓制度說話,按規則辦事。

顯性管理的缺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對被管理者來說顯性管理是一種外在的影響與干預,是外力推動使然,難免帶有行政性、強制性。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就會出現被管理者被動應付、出工不出力、人到心不到等現象。教師工作是“良心買賣”,對教師過度實施顯性管理,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二是顯性管理有急功近利、短期行為之嫌。其在某些方面表現得猶如外科醫生的手術刀,看似頑疾已經除掉,其實治標不治本,過段時間難免舊病復發。

隱性管理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于隱性管理具有間接性、人性化的優點,易于被人所接受。從表現形式來看隱性管理顯得柔和,“柔和比嚴厲更有力量”,也使人更愿意親近與接納。隱性管理強調尊重對方的自由,而不是企圖控制對方或強求改變對方,這就大大拉進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心靈距離,從而使被管理者能主動地、愉快地工作。

第二,隱性管理能產生持久性的影響力。教職工那種積極、向上、和諧、進取的精神不是自發形成的,也不能靠簡單的控制、干預來實現。隱性管理更具人文性與情感性,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這種管理手段以人格化人格,以精神育精神,一旦“內化”成功,便具有相對持久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能在教職工群體內形成強大而持久的向心力及凝聚力。

第三,隱性管理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人的積極性。學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實質是管“心”。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心靈上的慰藉、溫暖與依靠。情感和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既是多數人對生活的向往,也是一個人最本質的追求。情感不是虛無縹緲、不可觸及的幻影,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力量。有效的激勵在調動人的內在動力、激發人的潛能方面具有嚴苛的約束無法達到的作用。隱性管理就是通過情感的作用使教師受到溫暖、感化與激勵。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心靈靠心靈來喚醒,激情靠激情來點燃,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旦被喚醒、被點燃,就會產生無窮的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光市| 武宁县| 师宗县| 鹿邑县| 南汇区| 临澧县| 高州市| 丹棱县| 英吉沙县| 高唐县| 冷水江市| 邵阳县| 武胜县| 洪湖市| 宜丰县| 多伦县| 太原市| 灵寿县| 遵义县| 武陟县| 青田县| 临西县| 城市| 资源县| 隆回县| 宿州市| 民乐县| 永兴县| 临朐县| 汉阴县| 荣成市| 凌海市| 宣威市| 康保县| 增城市| 芷江| 南昌市| 花莲县| 九台市| 麟游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