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1 16:56: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黨員下層社區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社會建設作為“概念”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里,是個新的提法;把社會建設列為黨代會報告的一個獨立部分,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還是第一次,這充分反映了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們黨把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突出出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的特質和目的。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指一種新型的社會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其最顯著的標志是廣大勞動人民是這個社會的主人和中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實現消滅階級,人們過著幸福自由的生活,即我們常說的自由人的聯合體,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其目的都是為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改善民生也是科學發展所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可以看到,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必須遵循,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規定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改善民生還是解決我國改革發展中出現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也出現了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不平衡;與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黨員干部思想作風問題突出,奢侈腐敗還比較嚴重,等等。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我們黨順利推進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的嶄新課題。改善民生,考驗執政能力!拷問執政能力!
二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重視解決社會問題。并以此為突破口,下大氣力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多辦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十七大對當前和今后的社會建設提出了要關注的教育、就業、分配、社保、醫療、社會管理等六個方面的問題,對解決這些問題作出了全面部署。有計劃有步驟地每年為群眾辦幾件實事,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是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好辦法。2007年,我省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八件實事,收到了很好成效。就業狀況好轉,連續四年的全面創業促就業活動,帶動近80萬城鄉勞動者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全省勞務輸出保持年增長50萬人的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月平均水平由731.7元,調整到821.2元;城市居民低保由80元提高到8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1000元;截止到三季度末,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145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受此影響,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高達34%。群眾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城市棚戶區改造三年計劃任務兩年完成,累計改造棚戶區2600萬平方米;151.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吉林農民從此告別了飲用高氟高砷水的歷史;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城鄉教育失衡等問題得到緩解,社保體系、城鄉救助體系繼續完善。要結合我省實際,認真落實十七大的部署,進一步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按照輕重緩急,每年辦幾件關系民生的實事,切實發展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注意根據新的情況,調整社會政策。十七大提出,堅持教育、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最近溫總理指出,經濟適用房大多數是面向中產階級的。這些都是在總結以往經驗基礎上出臺的重大政策措施,就是要解決人民群眾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的問題,這對于改善民生有重大意義。這些年來,我國居民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發生了重大變化,1996年到2005年,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由97.2%下降到59.4%,職工工資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12.9%降為2006年的11%。這不僅影響居民的正常消費水平,也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要想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必須提高群眾的勞動收入,勞動收入花不完、用不盡,剩余部分才會轉化為財產。勞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中心作用本來是不言而喻的、無可爭辨的常識,馬克思講過,“勞動是生產的重要因素,是‘財富的源泉’”,“是同一切社會形式無關的,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條件”,“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十七大關于教育、衛生、分配、住房等政策的出臺,必將會從更高層面上、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加強社會制度和社會管理建設,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發展了,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么多民生難題?這里存在著一個公平和正義的問題,就是是否做到了發展成果共享。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確立發展成果共享的制度,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另一方面,隨著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過去的管理辦法、管理制度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如分配不公問題,必須用新的辦法新的制度接續。這兩方面都要求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十七大在這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包括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改革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等等。
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著眼于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加強社會環境建設。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切都無從談起。而我國現在的發展正處于矛盾多發期,社會結構和組織狀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著眼于社會安定團結,加強社會環境建設。十七大提出了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要求,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安全生產、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范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都做出了明確部署。我們要根據十七大精神,深入開展平安吉林建設,確保社會治安大局穩定,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落實領導責任制,加大解決問題力度,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有效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強化安全生產和價格監管,遏制重特大惡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打擊哄抬價格、串通漲價、囤積居奇等不法行為,防范打擊跨國犯罪和各種滲透破壞活動。為保障改善民生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三
改善民生最根本最深層的涵義是,人民群眾的立場和感情。在社會急劇變革的今天,一些人的思想感情、立場態度發生了變化,對人民群眾和他們的訴求、利益冷漠、麻木,以擠進“富人俱樂部”和“精英集團”為榮,比豪華、比奢侈,羨慕甚至向往鼓吹資本主義。關于這個問題,西方學者看得都很透徹,法國著名學者皮埃爾·布爾迪厄的《世界的憂慮》一書和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的《我的世界》一書都描述了實施新自由主義給下層人帶來的痛苦。他們強調,認清新自由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關鍵在于自己所持的立場。也就是說,必須站在“下層人”的立場上才能看清新自由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如果你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那些權貴、富豪,自然會對新自由主義頂禮膜拜,而倘若你是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窮人、下層人,對新自由主義嗤之以鼻則在情理之中。這兩位作家以及他們的著作的共同之處在于,都“站在下層人的立場上講話”。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當然不是“下層人”,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權益有待進一步得到保障,因此,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深刻認識到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性。要制定改善民生的剛性要求,并擴大群眾參與,由廣大群眾評判改善民生的落實情況,讓那些不為人民辦事的人“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