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建筑與文化論文

建筑與文化論文

時間:2023-01-05 16:01: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與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建筑與文化論文

第1篇

1.居民建筑方面

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形式和空間兩大方面,并且與地方建筑存在緊密聯系。居民建筑作為公共建筑的基礎,能夠充分體現一個國家、民族的傳統生活習慣。

2.官式建筑方面

19世紀29年代,我國建筑設計師在官式建筑設計上主要是模仿我國傳統古建筑,例如:大屋頂、拱形設計等,都能夠充分體現在官式建筑設計中,將這些傳統建筑文化運用其中,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建筑成本,而且能夠繼承我國傳統文化,并與周圍環境相呼應,是建筑成功的典范,誠然,也存在一部分失敗的案例,例如:北京西站的設計,對我國傳統文化理解存在偏差,導致建筑造價高、施工難度大等問題。因此,合理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內涵十分重要[2]。

3.復原、重建性建筑方面

由于我國一部分傳統建筑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導致許多建筑需要復原或者重建,建筑遺跡或者殘留部分的復原或者重建工作,大多數主要采取的是在原有建筑上恢復原來建筑風格的方法,然而,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利用原有風格進行創新建筑的做法,在保持原汁原味古建筑風格的情況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并進行創新,作為一種建筑方式受到大眾的認可。對群體性的建筑進行復原時,主要是結合資料記載,進行恢復性建筑,例如:寺廟建筑復原,而天津鼓樓的建筑復原并沒有完全照搬資料,而是在原有基礎上修建商業街,擴大建筑范圍,并為城市帶來更好地經濟效益;另外,單體型復原建筑更具有我國傳統文化內涵。因此,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除了參考原有建筑基礎,還可以增添許多創新元素。

4.模仿性建筑方面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種類多,歷史文化遺城較多,一些城市為了能夠提升城市知名度,帶來更多經濟效益,會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并將其運用到建筑設計過程中,一些人文景觀或者富有神話性質的景觀就會由此嶄露頭角。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還能夠增加更多經濟效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進而促進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3]。

5.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傳統文化在促進建筑領域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公共建筑設計發展過程中,建筑設計師要重視傳統文化,在把握傳統文化原始意義的同時,更要深入掌握內涵意義,特別是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會隨之改變。建筑設計師只有正確把握傳統文化的真諦,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夠推動建筑領域可持續發展。

作者:宋薇

第2篇

【關鍵詞】中國元素建筑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現代建筑設計是建筑藝術的塑造基礎,通常在設計中需要表現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是一個時代在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考慮,現代建筑設計要想走出一條新路子,必須得與時俱進,跟現實相結合,從現階段的經濟社會中尋求前進的方向,在有機結合我國特有的元素,來打造特色建筑,提高建筑美觀。

二.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理解。

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這種文化既有別于巴比倫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臘的柱式文化。中國建筑的文化產生于中國這片特定的土壤,它離不產生它的民族土壤、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因此中國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豐富多彩,像從珠江流域的嶺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區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樓建筑等等,這一些都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中人與建筑、與環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學理念,正是在這些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如頗具有華麗氣質的北方四合院、開敞的苗族吊腳樓、秀麗的傣族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等。這些建筑都是產生在中國這片土壤中、發展在這片土壤中的。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第一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響建筑發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現了“國際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現象,地域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的建筑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正在受著猛烈的沖擊。傳統而精美的木工手藝漸漸消失,鐘靈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堆疊的建筑所代替,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這種地步,這種完全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地步了嗎?我們應該明白不論歷史文化還是建筑文化,它們的久遠都是衡量歷史珍貴性的重要標志。尤其是這些生長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們之所以能長存這么久遠,就是因為它們在適應當地氣候、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運用當地技術以及體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均有自身的優點,它是與當地環境和諧相處中形成的,我們應該改良、應該吸納未來文化的影響,但這不是我們拋棄祖先留給我們遺產的理由。因此在我們這個有著輝煌文明史的國家中,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奮斗的目標。

三.建筑與文化有機的結合。

建筑與文化猶如魚水相依,是人類的永恒課題。建筑,為人類留下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磚瓦木石堆砌得遮風避雨處所;建筑,是人類文化的載體。無論是先進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與建筑有著血緣的不解關系。建筑演繹出整個人類社會最具鮮活和充滿和諧的韻律,記載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時代進步的鏡子,經濟發展的縮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內涵和集中表現,也正是建筑的個性和特色構成了城市的生命和靈魂。人們常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而音樂一旦沒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沒有藝術情調和文化韻味,那它就失去了靈性,會因為缺少靈魂而成為鋼筋和混凝土支撐的空殼子。總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建筑的靈魂,二者息息相關,永無終結。

四.中國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建筑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筑、西北的窯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現代裝飾設計的思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裝飾設計,都是在各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而來的,雖然各國的審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是在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并發展創新出更加心意的東西,其關鍵在與如何正式傳統。發展勁頭并創造未來。

現代建筑裝飾作為一種藝術,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是一個時代在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考慮,現代裝飾設計要想走出一條新路子,必須得與時俱進,跟現實相結合,從現階段的經濟社會中尋求前進的方向,事實上,今天我們評價一件設計作品的價值,還是兩點---技術創新;文化內涵。在很多時候,文化含量還會給設計帶來難以估量的附加值。

2.空間設計的應用。

中國已有的傳統建筑的一個共同的特征是具有圍合式的院落空間,這種空間設計最初理念是使外界環境與室內空間形成過渡并增強院落的私密性,而后它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餓一個代名詞,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就都采用圍合式院落,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考慮以L形為基礎的房屋圍合,使建筑中不僅體現了現代生活的空間理念,同時給整個空間帶來通透、大氣的感覺另外,院落空間的設計同其它傳統文化元素,例如木雕、石雕、彩繪、竹林等等相結合;同時,各種處理手法的應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傳統建筑空間的聯想和回憶,使有限的空間產生無限的感覺。這樣使建筑與環境有機統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間序列,并且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省用地,川軍館的空間原型是當地傳統的安仁古鎮莊園建筑,是四川地區頗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主要的空間特點之一就是多進式的院落組合,根據實際需要及經濟條件,向四周攤開,在單一水平面上形成對院落的環繞或穿越,而川軍館由于受到基地狹長條件的限制,于是建筑采用了一種類似“竹節”的線性空間組織方式,即實-空-實-空的節奏性空間變化。

3.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的主要形式。

(1).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筑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于理,則“生氣”產生于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筑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而西方傳統建筑的藝術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筑物自身帶來生氣。

(3).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征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筑的傳統。

(4).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筑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于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中國傳統建筑不僅重自然得山林風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風水,讓人工得與自然得諧調,院內的與院外的銜接,造成“天上人間”之境,使人產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曠神怡之感。

中國傳統建筑的第四個特點,更加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恰恰與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見,重山林風水的傳統思想必將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得以發揚、發展,以創造優美的建筑環境,實現大自然的回歸。

4.圍院的平面空間。

從四合院住宅到萬里長城雖然空間層次不同,但都屬于一樣的空間形態——即內向的外封閉的空間形態,共同體現或服務于一個社會系統。國,古為城的廣稱,即政治機構、軍事實力及絕大部分的民眾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廣川,可以村居結廬,造別業,但它不是獨立的。從東周起,一城一國或數城一國模式,一直到秦統一中國,仍以城池為“國”,數“國”合為大統一的國家。國中有家,故稱國家。但家的空間模式與國相同,只是范圍縮小了,可以這樣說家是國的單元或細胞,或者說家是國的縮微,國是家的擴大。長城原為御敵戌疆而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好比“國”這個大空間的圍墻。無論是歷朝都城,宮廷、園林和寺、廟、祠、觀,還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這種圍院空間布局為特點。

這種內向層次型的建筑空間模式,尤以傳統園林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園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筑或粉墻,院在內,以樹木、假山、池水、墻垣或建筑分割空間。“庭院深深深幾許”,令人心曠神怡。

5.軸線的空間設計。

中外建筑單體都講究對稱,但中國建筑、空間布局尤以軸線對稱見長。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筑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于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筑位于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

中國傳統建筑這種空間的形成,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態的原因等,主觀上如中國長期保持的生產方式、經濟形態和人文形態等原因。

五.結束語。

建筑文化的價值,就是建筑的社會文明價值,是建筑的格調和責任,是一個社會總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寫照。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體系和有著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邵雋 淺談中國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期刊論文] 《科技信息》 2010年23期

【2】王書鴻 淺析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以世博中國館為例[期刊論文]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2年8期

【3】 賈棟 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期刊論文] 《中華民居》2012年5期

【4】王金淺談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年3期

【5】代鋒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學位論文]2008東北師范大學:設計藝術學

第3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建筑可視為是其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物,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建筑的歷史也可視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發展的軌跡,而在其發展進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則成為其歷史發展的標識物和人以為豪的共同記憶或民族文化遺產。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規模,形態,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衰潮汐之映影,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就是這個意思。

一、中國古建筑的特點

(一)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詞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軸線的空間藝術

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筑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于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筑位于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再如中國古代寺廟中,強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調軸線空間布局的實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將主殿大雄寶殿放在軸線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閣右藏”、“左鐘右鼓”等。空間層層遞進,庭院森森,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于表現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尊卑差別。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環境

崇尚自然,喜愛自然自古亙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諧于自然之中的環境態度。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于萬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歸引·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溝。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復于寺內別墨禪林,森樹煙凝,石逕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從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于如何發揮建筑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于總體的自然環境。它們無異于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煉生動、臻于畫境的“風景建筑”,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筑與大自然關系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對于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點

(一)立體感官,單一布局

與中國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為一個整體的建筑體系,它的建筑風格也是一脈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體感官,單一布局”的突出表現。這些柱式結構的建筑外在形體直觀地顯示出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有些柱式的柱頭是簡單而鋼挺的倒立圓錐臺,沒有柱礎,雄壯的柱身從臺面上拔地而起,透著男性體態的剛勁雄健之美。有的則是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帶有婀娜瀟灑的兩個漩渦,盡展女性體態的清秀柔和之美。雖然以柱式為構圖的原則所展示出的是單一布局,但其所蘊涵的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帶給人們的卻是立體感觀的視覺沖擊與震撼。

(二)神億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點。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響。特別是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文化一支獨秀,深深地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發展。而正是在這種影響之下,出現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與神化氣息的嶄新建筑風格——哥特式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建筑。哥特式建筑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紀新的結構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是基督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

作為富有濃厚神化性與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內部結構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征著對天國的憧憬;每當陽光從布滿窗欞問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彌漫著迷離與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種氣氛已盡顯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們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話性與宗教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三、古建筑所體現的東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體現的中國文化特征

1、務實精神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中國古典建筑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始終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恒,無論什么類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中國建筑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落,不斷有規律地衍生而產生的。不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論建筑群有多么龐大,人在其中活動,所感受到的永遠是與人相親和的尺度。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統治地位的特點,迥異于西方在神學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變易觀念傳統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采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們形成了恒久變易的觀念。中國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隨著道路穿過一道道大門,便會有一個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開朗,。建筑序列猶如一軸長卷,且走且思,道不盡則思不盡,一直達到有豁然醒悟之感,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中表現得尤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反倒對單座建筑淡然處之。古人對感受與領悟的要求,遠遠超過了對于建筑本身的注視。建筑以恒久的構件和不變的院落,通過無限衍生,便能演繹出無窮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化恒久變易的內涵。超級秘書網

3、中庸思想中國建筑往往把和精華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則是質樸的墻,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化解之中,農耕文化內向型的特征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筑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為如此,體現了中國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中國建筑造就了人們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

(二)古建筑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1、獨立與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度強調建筑藝術的永恒與崇高,他們常常具有嚴密的幾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獨立的建筑體系上,形成獨特的方格,他們布局單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來襯托。西方的建筑師們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異的風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極力表現人性的建筑使人們更加渴望去追求獨立與自由。

2、思維的縝密與創造力

從古代起,當西方建筑師們設計建筑時,他們不僅關注建筑的構造與精度,通常還在策劃時考慮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擁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隨著西方文明的不斷發展,西方古建筑的風格始終處于變化之中,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拜占庭,從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師們始終以高度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工作,而處于這些建筑之中的人們,就難免不受到建筑風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創造氛圍,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創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響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是具體的政治制度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抽象的哲學理論,其中儒家傳統的禮治思想是指導古建筑創造的主要思想,中國的古建筑處處體現著秩序、實用、中庸。而在西方,無論是古希臘建筑中的宙斯廟,還是古羅馬建筑中的斗獸場,無論是拜占庭風格中的萬神廟,還是哥特風格中的巴黎圣母院,這些建筑都獨立的聳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沒有旁物的修飾也自成一體。這是偏重于對個人的頌揚和物質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現。古文化影響了建筑風格而古建筑又影響著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文化和建筑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譜寫著中西方輝煌燦爛的文化史詩。

參考文獻:

[1]陸志寶.Touris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付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3]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北京:三聯出版社,2001.

[4]馮驥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4篇

1.相關研究的發展現狀

建筑藝術設計學院的生態與文化教研室雖然成立才4年多,但在以往的本科專業教學中就有不少課程涉及到生態與文化的研究內容。在國際上,對于生態設計、可持續設計、地域勝文化與設計等的研究與實踐己經開展一段時間了,它們是人類未來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重要議題,也是對環境的一種負責;而在國內,這些研究方向已經在設計領域中得到開展研究和實踐,最受矚目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多個展館設計,它們都力求實踐和表達生態設計、可持續設計、低碳設計。這些理想目標更是受到我國政府的崖紛見,在國家及多個省市的發展敖嚨中明確提出建i}T}碳社會和低碳經濟、和諧社會的目標,黨的十會議更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在政策方面給以指導和支持。國內的高等院校也紛紛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組織相關的論壇和教學。清華大學成立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可持續設訓研究所”,并與芬蘭阿爾托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共同舉力、“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論壇,產生重要的影響;廣州美術學院的多個設計學科開設低碳設計研究項目。很多國內外的設計大賽,也設置與低碳、司特續及環保設計有關的主題。其中,2012年“為中國而設計一一第五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中設置“環保低碳室內設計專題”,獲獎作品得到專家學者的肯定;2012年博朗國際工業設計大賽增設“可持續發展獎(SustainabilityAwards)”,獲獎作品得到國際評委的認可。

2.教學與研究方向

在整合建筑藝術設計學院的科研力量基礎上,生態與文化教研室著重開展以下方向的研究和教學活動:

(1)基于嶺南地域的設計研究

根植于嶺南,圍繞地域的自然因素(氣候、地理)、文化因素(廣府文化)和經濟因素進行研究,并在設計中得到本質的體現。當下的國際化影響非常迅速,國家的城市化建設也出現趨同的景象,這使得地域性的研究和設計成為緊迫的和重要的課題。生態與文化教研室積極開展基于嶺南地域主義的設計研究,在課程及畢業設計中開展相關的課題。例如開展嶺南古建筑的研究、廣府文化與設計的研究等。低技術的可持續設計研究。詹姆斯沃爾本克(在其低技術宣言中宣稱:“低技術是群眾的技術。”低技術的可持續設計研究,將適合地域的技術、便于人們掌握的技術在設計中進行適當的運用,并體現當下的設計觀念。我們在幵展低碳住宅空間設計的教學研究,考察嶺南著名的低碳建筑,考察萬科住宅產業化研究基地,逐步積累適合嶺南地域的低碳住宅設計方法中,也得到寶貴的教學研究資料(圖。風景園林設計教學開展地域性風景園林的教學研究,使之適應地域的氣候、地理規律和人們的生活追求。注重地域文化的綜合表達,利用地域景觀元素營造空間;注重景觀的實際功能運用研究,避免只注重形式和視覺審美的景觀設計。在教學中,廣東綠道景觀的功能與美學評價體系研究就是一個突出的地域風景園林教學與科研,它也是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將科研與教學結合,實現科教融合已經三年多,取得豐厚的成果(圖。城中村的研究城市的發展過于追求“新”,城市中的村落也受到破壞、拆遷和改造。我們的目標是研究廣州以及珠三角的城中村,提出更溫和的改造方式’用藝術介入的策略引發人們對城中村的保護和改造思考。綜合來看,這些都是基于地域性所進行的設計價值研究,也是生態與文化教研室本科畢業設計和論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下部分就是年教研室開展畢業設計與論文教學的過程記錄,也是具有地域特征和價值的研究。例如對廣州石牌村的研究,對廣州隔山村的工作坊教學,對小洲村的工作坊教學等,都是城中村教學研究成果的積累。

(2)組織田野調查并歸納整理結果

畢業設計教學,強調設計的過程:田野調查、設計推理、概念生產和綜合表達。在本選題中,由于模范村歷史已經約有60-100年之久,且時間跨度較大,建筑的圖紙和其它詳細資料已經不能找到,于是,團隊開展詳細的田野調查,獲得寶貴的第一手現場資料。田野調查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場地和建筑的測量。組織團隊進行場地和建筑的詳細測量,獲得具體的尺寸和構造細節資料。第二,拍攝大量的照片和視頻,建立圖像的對比分析資料。第三,采用定量訪問、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人們對模范村的整體看法。在這些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得到以下的認識:首先,建筑雖然是磚混結構,14棟舊建筑均為山形屋頂的兩層小樓房,除了較大的524號(馬應彪屋)面積為355平米,523號面積為293平米,其他面積均在250cry以下;但在居住過程中已經有一些加建、改建、修繕和破壞。對于建筑的再利用,應該是持慎重態度。其次,模范村的景觀資源非常豐富且寶貴,常見的植物有32種。這些植物資源應該作為重點保護的對象,它們形成獨特的微氣候、具有魅力的光影效果和封閉的內環境(圖4)。再次,基地位于學校教工居住區與教學區的中間,東西方向是從高至低的走向,高差約有10多米。

(3)提出設計改造的整體策略

針對基地問題以及整體認識,提出設計改造的整體策略:原則是保護場地的肌理、建筑文化以及景觀資源,進行保護式的改造發展;目的是建立學校面向社會的一個交流窗口,象牙塔式學術研究與社會公眾建立一種良比的溝通;功能是院系研究所、對外交流與研討中心、模范村歷史博物館與展覽廳、圖書館、商業服務中心、公共溝通平臺等。基于以上的研究,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設計改造:微公共空間的塑造—在校園中塑造微小尺度的公共空間,并具有場所的精神;游園—吮置換功能并形成新的導線,加建連接廊道,創造一種難忘的游園體驗;下凹景觀一一基于保護的角度,將行走路線下凹,避免影響建筑及基地特質;靜謐公共空間的營造一一研究原有建筑的構造秩序,結合室內功能與室外景觀資源,營造一個靜謐的交流空間。

(4)表達方式

強調清晰、有效的傳達手段和方式,包括專業的概念陳述部分、調研部分、圖紙部分、模型部分。概念陳述部分主要是解釋對場地的判斷和設計改造的觀點;調研部分主要是田野調查的資料、數據整理和得到的結論;圖紙部分是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效果圖、圖表和相關的示意圖;模型部分包括四個尺度的模型表達,分別是區域尺度的模型一說明所在區域的位置和整體關系,場地尺度的模型一說明場地的現狀,設計方案的模型一說明設計的整體概念和重點,細節尺度的模型一說明重要的構造或具體設計手法(圖。在有可能情況下,鼓勵學生利用動畫或其它能眾參與的方式表達設計,眾成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畢業設計成果參加年中國環藝學年獎,得到專家的認可,獲得不俗的成績。其中,何苑詩同學的方案“游園——中山大學模范村整體設計改造策略”獲得本次環藝學年獎的景觀設計類的金獎一中山大學模范村整體設計改造”獲得本次環藝學年獎景觀類的銀獎。

二、畢業設計教學

一中山大學(南校區)模范村的整體設計改造選題中山大學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其南校區又叫康樂園,其中有棟紅磚樓和亭子,均建于年至年之間。模范村正是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模范村建筑群建于年間,共落成棟村屋,現余棟,它們代表了教師住宅的小洋樓模式,即“屋有兩層,上為宿所及露臺,下則課堂、膳室、浴房、廚所、儲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數弓,花圃菜畦,隨意開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模范村已經沒有人居住或辦公,現在處于荒廢的狀態。學校也面臨著一些困難:模范村應該怎么保護,模范村要采用什么樣的開發模式,模范村是否可以成為學校與社會連接溝通的重要窗口?這些難題,正是生態與文化教研室的畢業設計與論文思考的重點所在。

三、建筑藝術設計畢業論文教學

第5篇

關鍵詞:新型建筑材料,發展狀況

 

1.引言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對于傳統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具有傳統建筑材料無法比擬的功能。

建筑材料費用在基本建設總費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種和質量水平制約著建筑與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響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適用性(經濟適用、美觀、節能)等各種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開發、生產和使用,對于促進社會進步、發展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2.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業是建立在技術進步、保護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基礎上的新興產業。一般來說,新型建筑材料應具有一下特點:

(1)復合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材料往往難以滿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術制備的復合材料應運而生。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所為復合技術是將有機與有機。有機與無機、無機與無機材料,在一定條件下,按適當的比例復合。然后,經過一定的工藝條件有效地將集中材料的優良性能結合起來,從而得到性能優良的復合材料。據專家預測,21世紀復合材料的比例將達到50%以上。

(2)多功能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對材料功能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要求新型材料從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即要求材料不僅要滿足一般的使用要求,還要求兼具呼吸、電磁屏蔽、防菌、滅菌、抗靜電、防射線、防水、防霉、防火、自潔、智能等功能。

(3)節能化、綠色化。隨著我國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溫、防水、裝飾裝修標準的提高及居住條件的改善,對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僅僅是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質量的提高,即參評質量與檔次的提高及產品的更新換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還要求材料無毒、對人體健康無害、對環境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即新型建筑材料應是所謂的“生態建筑材料”或“綠色建筑材料”。

(4)輕質高強化。輕質主要是指材料多孔、體積密度小。如空心磚、加氣混凝土砌塊輕質材料的使用,可大大減輕建筑物的自重,滿足建筑向空間發展的要求。高強主要是指材料的強度不小于60MPa。高強材料在承重結構中的應用,可以減小材料截面面積提高建筑物的穩定性及靈活性。

(5)工業化生產。工業化生產主要是指應用先進施工技術,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產品規范化、系列化。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這樣,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良好發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產。

3.國內外新型建筑材料發展狀況

我國新型建筑材料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我國新型建筑材料工業基本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成為建筑材料工業中重要產品門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1) 新型墻體材料

墻體材料是指在建筑中起承重、圍護或分隔作用的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品種較多,主要包括各種空心磚、新型實心磚、砌塊、墻板等,如黏土空心磚、摻廢料的粘土磚、非粘土磚、建筑砌塊、加氣混凝土、輕質板材、復合板材等,其主要特點是節能、利廢、省土、環保、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施工效率。我國墻體材料改革“十五”規劃和2015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重點開發和推廣全煤矸石空心磚、高摻量粉煤灰空心磚生態建筑材料產品。但目前在總的墻體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很難滿足當前對環境資源保護的要求。只有促使各種新型墻體材料因地制宜快速發展,才能改變墻體材料不合理的產品結構,達到節能、保護耕地、利用工業廢渣、促進建筑技術的目的。

2) 新型建筑涂料

新型建筑涂料是指涂敷于物體表面能形成連續性涂膜,裝飾、保護或使物體具有某種特殊功能的材料。近年來,無機高分子涂料受到各國重視,日本將其列為低公害產品加以發展,歐美國家也大力推廣。新型高檔涂料不斷出現,如氟樹脂涂料等,國外還相繼出現了抗菌涂料、抗靜電涂料及防海水侵蝕等功能涂料。

3) 新型建筑塑料

建筑塑料是以高分子材料為主要成分,添加各種改性劑及助劑,為適合建筑工程各部位的特點和要求而生產出用于各類建筑工程的塑料制品。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近幾年來,在建筑工程中,塑料制品將不斷取代金屬制品。主要體現在塑料管道、覆面材料和門窗,以及室外裝修、防水保溫材料的產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國塑料建筑材料行業加快了研發和推廣應用步伐,行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穩步提高,尤其是塑料型材、管材已經進入穩定成熟的增長時期,是塑料建筑材料中最成熟的品種,目前生產仍在穩定增長中,并成為應用最好的塑料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

4) 新型裝飾材料

裝飾材料是指建筑物內外墻面、地面、頂棚的飾面材料。我國建筑裝飾裝修材料的發展,起步較晚,與國外相比,我國裝飾材料的生產企業規模偏小,產品質量不穩定,款色舊,檔次低,配套性差,市場競爭能力弱;科研開發力量不足,產品更新換代能力弱,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比例大,高檔材料比重低。不能滿足高檔建筑裝飾裝修的需求。由于裝修材料的應用,使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有專家認為繼“煤煙型污染”和“光化學煙霧型污染”之后,人們已經進入以“室內空氣污染”為標志的第三污染時期。所以,必須對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進行限量;對建筑室內污染進行控制等,降低室內污染,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

5)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指有效防止雨水或地下水向建筑物內部滲漏的防水薄膜材料,是建筑業及其他有關行業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我國建筑防水、密封材料經過幾十多年的努力,獲得了較大發展,到目前為止已基本上發展成為門類較為齊全、產品規格檔次多樣、工藝裝備開發已初具規模的防水材料工業體系。

參考文獻:

[1]梁美.淺析新型建筑材料的趨勢與發展[J].文學與藝術,2009(12):233-233

[2]張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3]遲建生.淺談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與發展趨勢[J].林業科技情報,2009(3):144-145

第6篇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設計,片面性,整體化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一 環境藝術的構成

環境藝術并不簡單等同于環境加藝術品,或者環境加裝飾。它是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和技術手段,使人們生活所處時空環境不僅滿足物質條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藝術氣氛乃至藝術意境的整體藝術。當代許多著名藝術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從不同角度進一步闡述了環境藝術的本質和創作規律。英國杰出的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專家F?吉伯德在《市鎮設計》一書中稱環境藝術為“整體的藝術”,認為環境諸多要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時,會產生比這些要素簡單之更多的東西。論文大全。

由此可見,環境藝術的構成因素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使任何一種傳統藝術門類所難以企及的。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制圖、繪畫、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人體工程學、結構物理等。相關應用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化、植物學、結構工程學、電氣工程學、材料學、光學、聲學、氣候學、地質學、生態科學等。相關設計理論包括:哲學、美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民族文化、社會法規、心理學等。

環境藝術設計應用范圍可以歸納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兩大類型。室內空間包括家具設計、酒店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展示設計、娛樂空間設計等。室外空間設計包括城市環境設計、廣場設計、街道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現如今特別是高新技術的出現是環境藝術有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以及更加明確的特征和主題,更高的物質和精神品質。

二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

(一)國外現代設計

1.賴特(Frank Lioyd Wright)膽識非凡的設計了山林別墅(即“流水別墅”)。是20世紀的建筑藝術精神,沒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與之比擬。論文大全。如果沒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壯麗的自然環境就不可能建成這座建筑。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整體設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師賴特對空間、材料和結構的意識。賴特曾說過,流水別墅是他設計的第一座“流線型的”建筑,并斷言,如果沒有就地形進行有趣的遐想,就會使用完全不適合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語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帶的一塊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項特色非常明顯的城市項目。本建筑通過藝術、科學和現代技術方面的信息交流,增進對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裝飾而言,面向南側巨大建筑外墻漆外觀具有更為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稱為“威尼斯式百葉窗”安裝于透空金屬邊框和尺寸多樣的金屬磨片組成,是一種具有驚人獨創性的(光電控制的)視覺裝置。

(二)國內現代設計

1.國內近幾年環境藝術設計有很大的發展。如廣州市南部番禺地區的長隆酒店,是在野生動物園建造的五星級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園區產生互動關系,風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補。酒店含概了環境與建筑,人與環境,動物與人,科技與自然的整體設計。論文大全。

這個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動的。人造瀑布、樹木、巖石、氣氛幽靜,創造了很獨特的野生環境。自然綠化,造成內外相連的室內環境。火烈鳥園這庭院的設計強調熱帶氣氛,具有很高觀賞價值。集美組的設計是確定了設計的出發點市場因素,環境因素和審美因素三個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設計極具匠心,館內結構設計和外部景觀整體化。環境藝術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重視自然環境,人們普遍希望交流和對話,已經不僅僅限于物質的豐富,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與人的對話,人與環境的對話。

三 古典園林環境藝術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表現出獨特的“詩情畫意”“發思古之幽情”,強調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的藝術表現手法。借詩意的聯想,將環境空間的人文精神凸現出來。

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有一個很大的區別,西方園林是規整對稱

式。中國園林更多是參差自然式。蘇州園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們以大自然的山水風景為范本擷取其美的精華,融進了人的情感。濃縮于小小的園林天地之內,使人們能從參差自然和其他美學特征中見出無限來。和參差自然一樣,曲徑通幽也是蘇州園林的一個美學原則。在蘇州園林里,可謂無徑不曲無處不幽。另一特點,藏露互補。藏與露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范疇。講究藏與露的辯證和結合。

園林里的建筑,不但數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類建筑物,也有種種不同。其形式,結構,地理環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離不開周圍環境,環境與建筑要相統一的原則。蘇州園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樹等精巧配置的藝術處理得稱贊,而且還在精神性領域中洋溢著詩情畫意,滲透著人文氣息。匾額、對聯的書法,門樓的雕刻,室內家具的工藝美術,微型園林的盆景,寢室的音樂,戲廳的戲曲。

作為綜合藝術的蘇州園林它那豐富的文化意蘊和人文氣息,離不開各種藝術門類的交融和烘托。

四 結論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聯系多專業的紐帶作用,它雖然不可能取代各門類的專業設計(如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將改善生活環境質量,使人與環境彼此建立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

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在基礎設計訓練階段,以命題方式在特定的相對寬松的設計條件下運用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環境空間創意設計,對環境空間的功能、形式、材料、技術手段、構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建構性探索、分析、尋找設計規律。一方面從設計操作層面,對抽象的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空間演繹。借此加深對設計理論的認識、理解、提高審美能力與思辯能力。另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對歷史現代的設計方法,空間形態進行剖析,探究據具原創性的設計形態、觀念。教育如不激發首創精神,那么必然是錯誤的教育。

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探求,一但面對解決復雜問題的設計實踐更顯得力不從心理論素養的不足,也只能依賴“隨類賦形”這種辦法,將“裝飾”僭越于設計學問之上,只剩下干癟的“形”而無實質性的文化內涵,意蘊。就無法在真正意義上體現出設計的整體化。因此,在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將技能訓練與理論探求緊密地結合,提高人文素養使之成為全面的設計人才。

第7篇

論文摘要:一定歷史時期的各種思潮,物質文化水平社會環境自然因素的相互影響激蕩,必然立足于其所處時期的發展水平。所以理論是特定歷史時期,人類認識水平的總結。總結是相對的,只是為了說明一個觀點,往往帶有片面性,或者說其認識的不確定性、歷史局限性決定的。所以對理論(包括建筑理論)應以動態過程看待分析。

論文關鍵詞:建筑理論 動態過程 建筑文化 建筑風格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回顧建筑發展史,建筑理論在社會文化藝術發展中,往往顯示出滯后性,是其他哲學藝術文化等雜交”的產物。這可能是由于建筑要綜合解決功能技術藝術環境以及社會問題等,因而建筑理論必然充滿著矛盾,I’II~D復雜性。從歷史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每個時期作品風格,如何反映當時人們的觀念例如,文藝復興時期.先后有阿爾伯特

為什么建筑的現代主義形成于19世紀20年代,中心在德國呢7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房屋緊缺,為大家蓋房子是緊迫任務,勒·柯布西耶高呼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建筑現代主義就是帶上這具體的時代烙印。他強調實用、經濟,希望用新材料、新技術加快建造速度,降低造價。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分五個漸進的層次,首先是生理的需求,吃住是第一位的。當然,這里也注重藝術,但藝術必須同實用、經濟、新技術統一起來.裝飾有罪的說法容易被采納。理性知識不斷積累,人們進而拋棄了所有其他思維方式。這樣與工業文明相對應的現代主義應運而生了,正如文藝復興時期.把古典文藝看得很高,工業社會把現代技術看得很高,引起一些人的崇拜心理。在思想中,一種重要思潮叫做技術主義或者技術至上主義,這樣現代主義就成了當時社會的主流。

現代英國著名建筑史學家N·佩夫斯在一本著作的前言中寫到建筑并不是材料和功能的產物,而是變革時代的精神的產物。正是這種時代精神滲透了它的社會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學術和它的藝術之中……現代建筑運動也不是因為鋼筋骨架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而發生,它們都產生于一種它所要求的精神“佩夫斯在這段話中割斷了建筑與材料及功能的關系不妥.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滲透于它的社會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學術和它的藝術中去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為現代主義建筑作了相當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當人們開始接受理性建筑世界觀,深信它將創造更高的生活的標準,為之歡呼雀躍的時候,實際面臨的卻是一個憂心忡忡的社會,一個不知去向的社會擁擠不堪的城市和進一步擴大的貧富差異,使人們開始反思理性主義正如馬斯洛原理提出人在滿足基本生理安全要求之后,有更高的精神要求,建筑遠非僅僅為人類提供庇護,更重要的是表達人類社會和精神境界。換句話說,理性思維已經束縛了我們很久,我們應該探索更多的途徑去理解人類的存在。理性主義過分強調理性市場經濟資本變成惟一的普遍標準社會價值被忽視,或僅僅被視為增加市場資本價值的手段。  回顧歷史,戰后時期存在主義在世界許多地區廣為流傳,它對此后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十分深遠。從世界是荒謬的這基本觀點出發,存在主義的文藝作品著重表現荒誕混亂、不連貫性,無意義性、虛無、中突無序等,這些也是存在主義文學藝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和存在主義美學的特征。這些思想或多或少地沖擊著建筑理論。1966年文丘里發表了

關于后現代主義,德國當代文學評論家M·科勒在(后現代主義:一種歷史觀念的概念>一書中指出:。盡管對究竟什么東西構成這一領域的特征還爭論不休,但后現代這個術語此時已一般地適用于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了。這種現象預示了某種情感和態度,從而使得當前成了一個。后現代主義的時代。后現代主義并非一種特定風格,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中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在某種情境中.這意味著復活那些被現代主義擯棄的藝術風格而后現代建筑正是后現代主義在建筑領域的反映。后現代建筑應當是多文化,甚至把后現代建筑視為多元文化的同義語,它不是特定建筑風格,所謂后現代建筑只不過是一種思潮。其意圖在于修正現代建筑運動中的片面傾向,反對20世紀20年代正統理性主義割斷歷史,重視技術,忽視人的感情,忽視新建筑與原有環境文脈的配合,在建筑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平淡、冷謨過于簡單的國際式風格。這恰恰是當今社會多元文化、多元思想意識共生在建筑領域的反映。

任何一種建筑理論都有它產生的背景。一般情況下,建筑理論更多受其他因素影響,諸如歷史、社會等,我們只有以一種動態過程觀去把握它,才能站得更高,更全面領略其全貌。

第8篇

關鍵詞:麻扎;巴合西;薩滿教

“麻扎”是阿拉伯文“Mazar”的音譯,原意為“訪問”、“探望”意思,維吾爾語中轉意為“圣靈之地”、“偉人之墓”,主要是指伊斯蘭教顯貴們的陵墓。麻扎朝拜在維吾爾族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在南疆農村,麻扎朝拜已成為維吾爾族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麻扎被人們看成為攘災避禍、傾訴痛苦求醫治病、拯救靈魂、尋求歡樂的場所。新疆的麻扎隨著人們的生產方式而形成了各方面的組成部分。許多學術著作中關于麻扎的概念與伊斯蘭教圣賢們的陵墓緊密聯系在一起。

1 麻扎建筑的形式

建筑是社會意義的一種載體,是從物質上表現特定歷史時期核心觀念、目標和情感的方式。[1]麻扎作為維吾爾族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筑也具有各種的形式。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的年代的麻扎建筑有所不同。麻扎的外觀和附屬建筑都有所不同,一般由圓頂型的墓室,禮拜寺、罕尼卡等組成。[2]塞爾江?哈力克在“交融的趣味--淺析哈密三座麻扎建筑的風格演變”論文中說“新疆麻扎數以千計,家族麻扎尤具歷史地位,其中著名的有霍城禿黑魯?帖木兒土陵、喀什阿巴霍加麻扎、哈密土陵等。整體考察新疆伊斯蘭建筑,回族聚居地的中國傳統木結構風格、維吾爾族聚居地的中亞生上磚混結構風格是兩個最為突出的代表。”[3]

2 麻扎村

作為傳統的人民居住空間,古村落大都包含著悠久的歷史,是歷史的微縮,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美學、建筑、科考等價值。作為最重要的傳統文化旅游地之一,古村落正正在面臨矚目與追逐,成為了新世紀旅游熱點,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鄉上建筑是民居的主要形式。在新疆麻扎村廣泛的位于。 1997年保羅?奧利弗在們日_界鄉上建筑大百科全書》中指出:“任何形式的鄉上建筑都可以按照特定的需求而建,并與促生它們的文化背景下的價值、經濟及其生活方式相適應”[4]。19世紀以來,麻扎村一直吸引著德、英、日、俄等國旅行家和探險家的目光,被稱為“中國西部最神秘的地方”。[5]李欣華在《歷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護與開發模式研究》這一論文中指出“特的宗教歷史、民俗和獨有的神秘性,使麻扎村開展古村落旅游的潛力異常巨大、優勢相當明顯”。[6]新疆師范大學歷史與民族學學院的學生沙代提古麗?買明在畢業論文“麻扎與維吾爾族麻扎朝拜”中以吐峪溝麻扎村為例在吐峪溝麻扎村的地理位置,朝拜儀式,麻扎村朝拜的變化及麻扎村朝拜的功能進行了分析。比如:布施儀式、油炸食物放煙儀式、扎彩條(旗)、除穢術、洞里念經祈望等等。[7]

3 麻扎與薩滿教

薩滿教是一種自然的、原始的多神教,其內容是以“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的觀念為基礎,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三個部。[8]薩滿教在古代新疆各少數民族中流傳的時間比較久,長期支配著先民們的精神,形成了有著民族特色的觀念和習俗在與外來的宗教文化而融合的過程當中,以另一種變體的形式而出現在我們面煎而剝離這種文化現象對于識別原有文化、風俗和習慣都有著不可缺少的意義。周得華《淺談麻扎朝拜中的薩滿教遺存因素》(2011)指出薩滿教在新疆古代民族中的影響。高琳的《麻扎朝拜中薩滿文化的生存及原因探析》一文中指出維吾爾族獨特的麻扎朝拜活動,可以視為薩滿教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和伊斯蘭蘇菲派偶像崇拜的一種混合體。在維吾爾族麻扎朝拜活動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薩滿教遺跡[9]。

4 麻扎與婦女的生育觀

麻扎朝拜是維吾爾族婦女宗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熱依拉?達吾提在《維吾爾族麻扎的功能職司及其演變研究》說到“傳統社會里,婦女們的言行平日里受各種各樣的伊斯蘭教教規的限制。她們不能輕易走出家門,不能參加公眾活動,長期處于某種程度的心理壓抑之下。麻扎活動則給了她們一個“合理合法”的機會參加娛樂活動”。[10]子求子習俗在維吾爾族中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突厥、回鵑時代對薩滿教烏彌(Umay)女神的崇拜。烏彌為突厥語的音譯,是突厥薩滿教中的保護神和生育之神,地位僅次于男性化的保護神一騰格里(T angri)而凌居其他眾神之上,享有很高的權威。從維吾爾族的其他生活習俗里也可以窺見對烏彌崇拜的痕跡[11]。維吾爾族原來是游牧民族以后把生產方式改變定居了,在游牧時期,氏族關系是最重要的關系紐帶,從此后這種氏族關系逐漸被家族關系代替,而生兒育女成為維持這一關系的重要紐帶。在父權制度下,男性被視為維持家庭存亡的根本,而婦女們被視為生兒育女的工具,無子成為婦女被體以及在家中受辱的理由。而即使在生育知識較為普及的今天,在一些農村地區,生育還是被看成是婦女單方面的事,這是在今天專司生育的麻扎在民間仍具有威望的重要原因。在《麻扎與維吾爾族婦女_從麻扎朝拜談維吾爾族婦女的生育觀》論文中熱依拉?達吾提博士闡述了維吾爾求子習俗的歷史演變及在麻扎朝拜活動中的種種表現后,她認為這種求子習俗在維吾爾族中經歷了較長演變過程。[12]

5 結論

麻扎朝拜,作為維吾爾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宗教活動的一部分,在維吾爾族人們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現代人們需求的多元化,人們來麻扎朝拜的動機也各種各樣,舉行的朝拜儀式也多了,麻扎朝拜文化的形式也多樣化了。麻扎不僅是對新疆伊斯蘭教的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還有著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是多層次文化現象的統一體。

參考文獻

[1]艾力江?艾沙,《阿帕克和卓麻扎―一個多重意義的文本》 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7月第32卷第4期

[2]宋超、李麗、路霞,《新疆伊斯蘭教麻扎墓室建筑的類型研究》 ,西部考古,第6輯

[3]塞爾江?哈力克,《交融的趣味--淺析哈密三座麻扎建筑的風格演變》 民俗民藝,2009年7月

[4]荊其敏,《中國傳統民居百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5]李欣華,《歷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護與開發模式研究―以吐魯番吐峪溝麻扎村為例》 干旱區地理,2006年4月,第29卷第2期

[6]李欣華,《歷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護與開發模式研究―以吐魯番吐峪溝麻扎村為例》 干旱區地理,2006年4月,第29卷第2期

[7]沙代提古麗?買明 《麻扎與維吾爾族麻扎朝拜,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年第2期

[8]高琳,《麻扎朝拜中薩滿文化的生存及原因探析》,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

[9]高琳,《麻扎朝拜中薩滿文化的生存及原因探析》,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

[10]熱依拉?達吾提,《維吾爾族麻扎的功能職司及其演變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第9篇

論文關鍵詞: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歷史

現代建筑中“以人為本”已逝去,過多地去討論功能空間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為這些東西在浪滔之后已經深深賦予建筑本身。中國加入世貿后,給建筑創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內涵

爾今,在當代建筑理論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莫過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實簡單地說這兩者本身就是統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將它割裂開來分析又分析。一句話,地域差異只談文化差異。在特定的地域氣候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當時當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長期以來,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這樣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上是不盡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這個規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會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見摸不著,又實實在在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們只能去理解它,體會它。

從更深層來談,“文化”是為人們所接受且深深影響著人們行為的,單就廣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審美也會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認”優秀的,這不僅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評判定位,最主要的還靠群眾,尤其是那些每天抬頭可看見或者與之密切聯系的人們。

有人不禁會問:那他們對其有何標準呢?其實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種審美觀念,一種不是與生俱來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的精神,會“指引”著他們,“影響”著他們。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務于群眾的,因此,優秀的建筑必然需要與“人群”產生共鳴,能夠在精神上引起他們的感悟,激發他們一tL,靈深處的情感。因此,優秀的建筑同樣應該具備一種地域文化精神。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們心底,又表達在建筑中的一種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談論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說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樣的性格,或靦腆或大方,或開朗或沉悶。建筑也同樣具有人的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與建筑個性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建筑個性是講求另類,構思新穎大膽,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說它內在的本質,有內涵、有品質,能夠給人親切感和深厚韻味的。然而這些正是當代身邊建筑最缺乏的東西。

對于每個建筑作品,當他能夠完整地實現矗立在你眼前的時候,它就可以擁有語言了,與周圍的人群產生交流,是否能為人們所認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與人們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與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國的木構架的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在世人堪稱是神化,而延續到今天,它卻成了在眾多建筑師看來是“落后產物”的敷生物種而妄自菲薄起來。更有些建筑師以為拼湊幾個天井蓋幾個大屋頂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這些簡單、庸俗的東西,就這樣充斥著人們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發展多是借鑒于中國,作為代表其建筑特點的“神化”建筑,以木構架和兩坡懸山為特征,具有洗練簡約的優雅的灑脫;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將中國禪宗和中國造園藝術精神揉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上海金茂大廈是美國人設計的,汲取了中國古塔的神韻,不是簡單的模仿,沒有玻璃瓦,沒有風鈴但整個建筑卻十分具有中國文化的神韻。

所有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標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復古建筑相形見拙。

3.2呼喚

經濟全球化帶來巨大經濟財富,同時也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西方文化的滲透和WTO的加入,外來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著整個建筑市場,“國家歌劇院”、“國家電視臺”、“鳥巢體育中心”,以北京為首的,本是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和歷史名城,現在竟成了國外“知名”建筑師們的試驗基地與練兵場。不禁會問,我國的本土建筑師哪去了?

其實就在身邊,在低頭,在沉默,殊不知還是這塊土地,還是這些文化,就是無限智慧與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這些外來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發揚光大中華優秀文化的最佳時機。然而還是沒有人敢站出來,只因為他們身上缺少了一樣東西、一種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第10篇

    論文摘要:一定歷史時期的各種思潮,物質文化水平社會環境自然因素的相互影響激蕩,必然立足于其所處時期的發展水平。所以理論是特定歷史時期,人類認識水平的總結。總結是相對的,只是為了說明一個觀點,往往帶有片面性,或者說其認識的不確定性、歷史局限性決定的。所以對理論(包括建筑理論)應以動態過程看待分析。

論文關鍵詞:建筑理論 動態過程 建筑文化 建筑風格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回顧建筑發展史,建筑理論在社會文化藝術發展中,往往顯示出滯后性,是其他哲學藝術文化等雜交”的產物。這可能是由于建筑要綜合解決功能技術藝術環境以及社會問題等,因而建筑理論必然充滿著矛盾,i’ii~d復雜性。從歷史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每個時期作品風格,如何反映當時人們的觀念例如,文藝復興時期.先后有阿爾伯特<論建筑)、維尼奧拉的<建筑五柱式)、帕拉弟奧<建筑四書>,所有這些與15世紀初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后,資產階級為了動搖封建統治,在上層建筑領域里掀起借助古典文化來反對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文化人文主義”精神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因此,建筑理論必然受文化精神的影響。

為什么建筑的現代主義形成于19世紀20年代,中心在德國呢7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房屋緊缺,為大家蓋房子是緊迫任務,勒·柯布西耶高呼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建筑現代主義就是帶上這具體的時代烙印。他強調實用、經濟,希望用新材料、新技術加快建造速度,降低造價。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分五個漸進的層次,首先是生理的需求,吃住是第一位的。當然,這里也注重藝術,但藝術必須同實用、經濟、新技術統一起來.裝飾有罪的說法容易被采納。理性知識不斷積累,人們進而拋棄了所有其他思維方式。這樣與工業文明相對應的現代主義應運而生了,正如文藝復興時期.把古典文藝看得很高,工業社會把現代技術看得很高,引起一些人的崇拜心理。在思想中,一種重要思潮叫做技術主義或者技術至上主義,這樣現代主義就成了當時社會的主流。

現代英國著名建筑史學家n·佩夫斯在一本著作的前言中寫到建筑并不是材料和功能的產物,而是變革時代的精神的產物。正是這種時代精神滲透了它的社會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學術和它的藝術之中……現代建筑運動也不是因為鋼筋骨架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而發生,它們都產生于一種它所要求的精神“佩夫斯在這段話中割斷了建筑與材料及功能的關系不妥.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滲透于它的社會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學術和它的藝術中去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為現代主義建筑作了相當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當人們開始接受理性建筑世界觀,深信它將創造更高的生活的標準,為之歡呼雀躍的時候,實際面臨的卻是一個憂心忡忡的社會,一個不知去向的社會擁擠不堪的城市和進一步擴大的貧富差異,使人們開始反思理性主義正如馬斯洛原理提出人在滿足基本生理安全要求之后,有更高的精神要求,建筑遠非僅僅為人類提供庇護,更重要的是表達人類社會和精神境界。換句話說,理性思維已經束縛了我們很久,我們應該探索更多的途徑去理解人類的存在。理性主義過分強調理性市場經濟資本變成惟一的普遍標準社會價值被忽視,或僅僅被視為增加市場資本價值的手段。

  回顧歷史,戰后時期存在主義在世界許多地區廣為流傳,它對此后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十分深遠。從世界是荒謬的這基本觀點出發,存在主義的文藝作品著重表現荒誕混亂、不連貫性,無意義性、虛無、中突無序等,這些也是存在主義文學藝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和存在主義美學的特征。這些思想或多或少地沖擊著建筑理論。1966年文丘里發表了<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正反映了在這個背景下,建筑學家的思考。菲力浦·約翰遜在1978年回顧20世紀世界建筑思潮轉向時說:整個世界的思想意識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們落后在最后面,建筑師向來都是趕最末一節車廂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勒·柯布西耶與眾不同,譬如,戰后他創作的郎香教堂,出自他與存在主義思想上的相通性.用一個特殊的抽象形體,間接地、模糊地,然而又是深刻的強烈的表達與存在主義觀念相通的人的情緒、情節、心境和意象。

關于后現代主義,德國當代文學評論家m·科勒在(后現代主義:一種歷史觀念的概念>一書中指出:。盡管對究竟什么東西構成這一領域的特征還爭論不休,但后現代這個術語此時已一般地適用于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了。這種現象預示了某種情感和態度,從而使得當前成了一個。后現代主義的時代。后現代主義并非一種特定風格,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中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在某種情境中.這意味著復活那些被現代主義擯棄的藝術風格而后現代建筑正是后現代主義在建筑領域的反映。后現代建筑應當是多文化,甚至把后現代建筑視為多元文化的同義語,它不是特定建筑風格,所謂后現代建筑只不過是一種思潮。其意圖在于修正現代建筑運動中的片面傾向,反對20世紀20年代正統理性主義割斷歷史,重視技術,忽視人的感情,忽視新建筑與原有環境文脈的配合,在建筑形式上表現為一種平淡、冷謨過于簡單的國際式風格。這恰恰是當今社會多元文化、多元思想意識共生在建筑領域的反映。

任何一種建筑理論都有它產生的背景。一般情況下,建筑理論更多受其他因素影響,諸如歷史、社會等,我們只有以一種動態過程觀去把握它,才能站得更高,更全面領略其全貌。

第11篇

芋頭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西南,距縣城9km。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全寨182戶,該建筑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群因山就勢,結構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風格。建筑沿山谷層層布局,很自然地與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山脊型”與“山谷型”民居模式。芋頭村獨特的村落空間布局、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侗族傳統聚落的研究有高度的價值。

一、芋頭村寨歷史背景

芋頭村最早是楊姓的祖先由江西太和縣遷出,經過“衡州”至“靖州飛山”后,順渠水及其支流雙江河“沿江而上”,其中經過了江口、黃柏、琵琶,最后輾轉至芋頭界,并在此定居。村寨中主要姓氏是楊姓,還有后來從附近的塘豹、古倫等地遷入的龍姓、粟姓,另外還有幾戶袁姓和熊姓居民。

二、芋頭村寨選址及發展過程

為什么該村寨取名為“芋頭村”?其名源于它最初建寨選址是在形若山芋頭的“芋頭界”。村落的生長過程是從芋頭界沿山坡向谷地慢慢發展,形成由高而低層層依山盤旋而下的村落形態。現今的村寨是由三個組團構成的,牙上寨、中寨以及下寨。由于芋頭村位于山地峽谷中,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耕地,故建寨首先選擇芋頭界頂,同時,由于山脊所對的方向是東面,利于接受陽光。隨著人口的增長,村民逐漸往半山和山坳聚居,而后,發展到山腳芋頭溪邊,芋頭溪成為村落在谷地發展的軸線。沿著芋頭溪,又先后形成了溪北和溪南兩個定居點,即中寨,距離寨門最近的下寨則最后才形成。

三、芋頭村寨風水觀

侗族村寨選址強調“風水”的理念,因此造就了侗族村寨良好的景觀空間格局,形成獨特的景觀空間結構特征。侗寨就整體布局而言,它的村落環境與自然生態是吻合的,村內村外的環境空間也是優美的。在侗族人看來,延綿起伏的山脈可稱為“龍脈”,山脈遇溪流、平壩而止之處可稱為“龍頭”,“龍頭”面朝環繞的溪河和開闊的平壩,背靠起伏跌宕、來勢兇猛的“龍脈”,村寨建在這樣的“龍頭”上,侗家人將此稱為“座龍嘴”。再在后山蓄古樹青竹形成風水林,以鎮兇邪;在溪河上建造風雨橋,以鎖財源。在這樣風水觀念的指導下所形成的地理空間模式被侗族人認為是村寨的“風水寶地”。芋頭村寨是典型的多鼓樓內聚向心式布局,村寨布局形態呈帶狀依山體展開,牙上寨、中寨依山而建,下寨沿山腳讓出中部的空間以納氣流,保證村寨空間的氣韻流動。三面風水林環抱,形成沿“龍脈”分布的組團狀的聚居空間和復合型村落空間形態。

四、芋頭村落空間構成

芋頭村寨通過形式不同,富有情趣的多層次空間,在內聚向心的結構秩序目標下,依據一定的方向性,構成了既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富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空間環境,它們由聚落邊界和村寨內部空間要素組成。

(一)邊界景觀空間要素

侗族村寨的邊界明確了村寨的空間范圍,寨門、風雨橋等要素起到邊界的界定作用,是村寨內外空間的溝通與過渡。

1.寨門。寨門是侗族邊界構成要素中的重要節點,它設置在村寨主要出入的道口上,最初具有防御及通風報信功能,現已進一步擴展到在意念上加強聚落群體的地域識別性和民族凝聚力。芋頭村的寨門位于山體轉彎處,每經蜿蜒的山路,到達寨門后,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2.風雨橋。侗族風雨橋建造在村寨中村頭寨尾的出水口處,也有少數的風雨橋建在穿越村寨內部的水面上。風雨橋既有方便交通、利于休憩交往的使用功能,又是村寨地域常見的界定要素。芋頭的風雨橋造型樸素,與綠樹、青山、碧水共同映襯村寨,構成良好的景觀節點。

(二)村寨內部空間要素研究

以邊界作為起點,侗族村寨主要由大量的民居組團空間、自由布局的水空間、位于秩序焦點的鼓樓中心空間以及穿插聯系的道路空間等共同構成層次豐富的內部空間。

1.鼓樓。侗寨的活動室以鼓樓為中心展開,鼓樓是侗文化圈最具特色的公共建筑之一,是集多種功能與一體的公共場所。芋頭村共有4個鼓樓,每一個鼓樓的結構、造型均不同,隨著村落的變遷分布于各寨之中,鼓樓的位置,對于侗族聚落的空間構成,有一定的代表性。

1.1龍氏鼓樓:位于芋頭界頂,是進入芋頭界頂組團的必經建筑,有“寨門”的含義,同時,它以平實簡樸的形態,成為兼涼亭、集會的場所,與旁邊的古井、土地廟共同構成親和、聚氣的村寨公共空間之一。

1.2牙上鼓樓:在芋頭界的半山坳口,以高腳的干欄式建筑為特點,鼓樓外側懸空而建,成為絕佳觀景點的景觀中心,使村寨空間因此有很好的靈動感。

1.3蘆笙鼓樓:用類似塔的形象矗立于中寨核心,9重檐,在結構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是中寨村民的集聚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中心。

1.4田中鼓樓:正方形5重檐,位于芋頭侗寨入口處的田中心,有著醒目而顯著的空間界定作用。

2.水系串聯的村落空間。侗族特別注重水空間的營造和利用。芋頭溪貫穿侗寨,既是自然的泄洪通道,又是灌溉系統。在路旁梯級布置的十幾處魚塘巧妙地起到了減慢洪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同時科學地利用了自然式潔污分流系統,將水統形成靈動的村落水空間。芋頭水溪以其優美的形式創造出豐富的立體空間層次。水塘是侗寨水系中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芋頭村大小水塘,穿插于密集的居住組團空間內,調節建筑空間的節奏。塘內養魚,既調節了小氣候,又方便了生活。散落于寨中的水塘使房屋保持了一定的間距,有助于采光通風,既可成為防火隔離帶,又是消防水源。

3.道路形成的村落骨架。芋頭侗寨道路程枝狀分布,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空間節奏與層次,同時,它還是各空間內部與各空間之間的重要聯系紐帶,作為一個介入其他 空間的因素,調節了組合的疏密、強化了層次的分明。

侗族強調占用有力地形,營造適宜人生存和發展的有利空間環境,試圖努力營造和諧的人居環境空間,無一不體現其“天人合一”的宇宙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夏斐.侗族傳統村寨聚落中臨水景觀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9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村鎮建筑文化 倫理思想 等級制度 風水觀念

論文摘要:迄今為止,建筑文化尚是一個新概念,陳凱峰在其《建筑文化學》一書中認為建筑文化內涵便為有關建筑的所有意識形態方面的要素,是建筑思想、建筑觀念、建筑意識、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這一類心理層方面的要素群。

建筑文化的分類方法很多,如果以區域性差別(或空間差別)來劃分建筑文化總體的話,則有城市建筑文化與村鎮建筑文化之別;如果以歷史性差別(或時間性差別)來劃分建筑文化總體的話,則有現代建筑文化與傳統建筑文化之分;如果以時空禍合關系來組合上述建筑文化的類型的話;則有:現代城市建筑文化、現代村鎮建筑文化、傳統城市建筑文化、傳統村鎮建筑文化。“村鎮建筑文化”的內涵是指:目前仍位于廣大村鎮這一特定地域范圍內的傳統的建筑藝術、建筑技術、建筑制度、建筑物以及建筑思想。

1、倫理思想、宗法觀念、等級制度在中國村鎮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倫理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三綱五常”為核心。倫理思想反應在村鎮建筑布局和建筑規格等方面,在聚族而居的村鎮中形成講究長幼、輩份與尊卑的思想觀念。

1 .1尊卑關系與村鎮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中國傳統建筑院落布局中最基本和最常見的合院形式之一,不僅在官式建中。

被廣泛使用,也是傳統民居最理想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們,即可以使自己擁有寬敞舒適的生活環境,人們相互之間又能充分發揮養老扶幼、互幫互助的和睦共處的團結意識,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四面建房的空間構成也更順應“天圓地方”的大空間結構,因此,如果說四合院是以人的居住需求建造的,那么它的規模與內容以及圍和形態則與大自然更為協調。然而它又是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儒教文化的產物。四合院四面建房,無論是從中央庭院還是外觀輪廓,包括空間內容上,都體現出規矩、方整的內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著“井”字格局,這不僅呼應了從奴隸制社會就有了的“井田制”,而是“井”字分割可為“中”字。中是對稱的、穩定的,也是嚴肅的,它不僅容易附會出許多象征內容,而是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也正是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的體現。

中國傳統村鎮建筑講究主軸線,而廳堂由于其主體建筑,是家庭活動的中心,又是最富有公共性的禮儀用房,所以布置在主軸線的最重要部位,而以高大的屋頂、顯眼的外形、碩大的體量、講究的用材來表現主人的地位或接待的規格,其次序安排也充分體現了人倫關系。

1.2家族觀念在村鎮院落建筑群體布局中的反映

中國的鄉村一直以來處干封閉狀態,一家一戶是封閉的,整個村、鎮也是封閉的。一般情況下,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家族往往住在一些規模大小不一的院落里,也可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如果兒孫輩成了家,家里人口多,家境又比較富裕,則可能增建院落。隨著子孫的繁衍,院落不斷增多,或者在主軸線上按漸進的方式一進又一進地建造,或者在主軸線兩旁另辟軸線,增建院落。 1 .3等級觀念與村鎮建筑

中國封建等級制度對于傳統村鎮建筑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根據張彥玉在《明史·輿服志·百官第宅》中記載:“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頭拱、飾彩色。正統十二年令稍變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問少者,不在禁限。”此外,清代對村鎮家廟,祠堂的規模亦有規定,如《清史稿·志·禮》所述。

2、風水觀念對中國村鎮建筑文化的影響

風水在古代中國相當盛行,中國村鎮建筑文化不僅受倫理道德規范和宗教觀念的影響,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而且也深受風水觀念的影響,風水講述:“覓龍、察砂、觀水、點穴”。

村鎮住宅大門正對別人的屋角不吉,要掛一個牌子,上書:“對望”二字,以示平安;如大門斜對人家的煙筒也不吉,是沖撞了“黑煞神”,家人出人不順,也要掛一個牌子,_上書“吉星拱照”—這個牌子亦頗為講究,紅底黑子,高寬比為1: 4,要釘在房檐處;若有鄰家的雙煙筒面對住宅,則要在墻頭掛鏡子,利用反光把黑煞神返回去;還有合院的東、西兩廂房不能前寬厚窄,因“前寬厚窄似棺形”,等于“宅之人住在棺材中,若前窄后寬,則吉。在宅綠化上,講究“前不栽楊,后不栽柳”,因楊樹不成材,而柳樹彎曲,喻意錢都“溜”走了。此外,我國北方村鎮街口常有刻著“泰山石可擋”的石碑,這是防止街巷煞氣沖人宅內的風水鎮煞。

風水內涵相當龐雜,大家說法不一,尤其中鄉村風土先生不能科學的解釋風水,多為穿鑿附會,令人難以捉摸。不過,風水中確有合理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村鎮建筑文化的結晶之一。

3、自然現象對中國村鎮建筑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交城县| 翁牛特旗| 林西县| 南乐县| 中西区| 濮阳市| 迁安市| 明光市| 桃园市| 南京市| 潢川县| 富顺县| 铜陵市| 汶上县| 营山县| 枣强县| 西乌珠穆沁旗| 江陵县| 武胜县| 镇安县| 嘉义县| 桃园县| 马公市| 游戏| 万全县| 禄劝| 黄大仙区| 奎屯市| 互助| 贺兰县| 马公市| 祁东县| 黎川县| 遂昌县| 成安县| 台中市| 诸城市| 蚌埠市| 岳池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