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5 06:55: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鮑叔牙與管仲典故,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生,猶如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有的遠航萬里,千里,依舊勇往直前,而有的,卻早已在途中就船沉人去。要問為什么:相同的船只,不同的只是船上的水手......
人生亦是如此,我們奔波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如果沒有好的朋友相扶相持,怎能不停地前進,取得成功?所以,對待朋友,我們要給予信任,與真誠。
三國時候的劉備,便有一個著名的,"三顧茅廬“的典故, 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
當時劉備與諸葛亮并未相識,只是因為別人的引薦,劉備便已認定了諸葛亮,能夠幫他成就霸業。所以才三顧茅廬請諸葛,最終,諸葛亮因為劉備的真誠而打動,從此離開了臥龍崗,與劉備共赴千秋霸業之路。
劉備與諸葛亮雖是君臣關系,實則更是好朋友,是千古知音,諸葛亮對劉備忠心無二,真心輔佐,使劉備稱霸一方,建立了蜀國。
劉備臨終前,將大業托付的,仍是他最信任的諸葛亮。劉備與諸葛亮的典故成為美談,千古流芳。
同樣是對于朋友,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有劉邦與項羽。說起楚霸王項羽,的確千古難遇德才兼備的人才。但卻因為他的自負,最終以烏江自刎而悲慘的結局。
造成這些原因的,主要來自于他的性格,項羽為人多慮,又自恃其高,對誰都缺乏信任,也不肯采賢鈉士,即使對他最好的朋友范增,也總是疑慮重重,沒有多少信任。最終敗于劉邦之手,鑄就了蕩氣回腸的悲慘詩篇。
反觀劉邦,他與項羽就截然不同,劉邦對軍師于芳百般信任,讓他運籌帷幄于兵營帳房之中,最終決勝于千里之外。信任好朋友蕭何,讓他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信任韓信,讓他統領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用之,所以擒藉者,大業終成也。
沒錯,對待朋友,要坦誠,要真心,即使他有過錯,也不能就此徹底否認他的優點。
鮑叔牙與管仲的故事流傳至今,幾乎人人得知。即使管仲多次使鮑叔牙陷入困境,但鮑叔牙從來沒有和他計較什么,反而仍將好的機會推薦給管仲,最終讓管仲做了齊國的宰相,而自己卻甘愿為管仲之下。這便是我們對待朋友態度的模范與榜樣。
一、學會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標題、注釋、作者生平經歷等,特別是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特定的寫作背景
學習一首新詩詞我們要充分利用課下注釋,了解相關信息,為鑒賞詩詞打下基礎。一般作者生平介紹得不是很詳細,而要深刻理解詩詞的含義,我們就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與詩詞有關的時代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多了解相關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因處“安史之亂”時期,避亂時途經丞相祠堂,特去祭拜。因此,詩中可見對諸葛亮的頌贊之情、悼惜之意,結合杜甫經歷又可以從詩中感到隱隱的濟世之心。再如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南唐后主李煜失掉了江山,成為北宋的階下囚。因此,追想先前的榮華富貴,對比如今寒意不耐的凄涼處境,大有天上人間之感。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真是感傷之極。這也是至情之語!以上兩首詩詞,如果沒有了解作者生活經歷和所處時代背景,就很難真正理解作者所抒寫的思想情感。
二、平時多加積累,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
任何一位作家,他的作品都會帶上他獨特的思想性格,其創作風格必然體現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是詩詞鑒賞的要點。平時要對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如:屈原、曹操、陶淵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蘇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謙、龔自珍等等。讓我們先來看曹操的詩《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曹操北征烏桓凱旋而歸的途中所寫的組詩《步出廈門行》之一首。聯系作者生平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我們可見“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為:壽命長短在天,可保養身體,心情舒暢,也可使人長壽。聯系前面的詩句,我們就可以知道,原來曹操是在張揚人的能力:千里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功業,這樣便可延長自己的生命。再看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始干。”聯系杜甫生平思想特點和詩歌創作的風格,可知本詩決不是“婉約”之詩。流離他鄉的愁苦,長安的苦衷,盡寓于此。再聯系“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便可以明白“何時倚虛幌,雙照淚始干。”何嘗不包含著“長夜沾濕何由徹”的期盼和對家家能得以團圓的祝愿呢?當然,作家的思想和藝術風格常常是多樣統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點和詩詞創作的風格流派時,一定要注意其復雜性和多樣性。如陶淵明的詩恬淡自然,但也有“金剛怒目”式的詩篇。
三、學習古典詩詞的基礎知識,理解把握詩詞的基本內容
1、詩詞,尤其是格律詩,因為受押韻、平仄、對仗等要求的制約,有的字的字義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樣確切。如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只有白發搔更短的,哪來的白頭搔更短呢?因為這一句按格律應是“平平平仄仄”,第一個字可以不論,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須是平聲,而“發”字恰是仄聲,那就只好用平聲的“頭”字來代替。李商隱《無題》“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只有桂花香,哪來的“桂葉香”!因為這一句按格律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第六個字必須是仄聲,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聲的“葉”字來頂替平聲的“花”字。了解了這點我們在讀詩詞時,對字義、詞義的理解,不能死摳字眼兒,需要聯系詩詞諸要素來“望文生義”。
2、白話文與文言文的語法有很多差別,詩詞的語法與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是省略。最常見的省略是姓名,在詩詞中往往把春秋時齊國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鮑叔牙簡稱為管鮑,把漢朝的史學家班固和司馬遷簡稱為班馬,文學家揚雄和司馬相如簡稱為揚馬,在愛情故事中又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簡稱為司馬文君。其次是詩句中常常省略介詞、連接詞、動詞、副詞、謂詞等。如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兩句按常規語法應是“明月照于松間,清泉流于石上”。這里省略了個“于”字,并且把動詞的“照”、“流”,和賓詞的“松間”、“石上”換了個位置,也可算作倒裝句。這種省略比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動詞、謂詞的句子就比較難理解。如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里“晴川歷歷”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漢陽樹”與“鸚鵡洲”則不成句子。但漢陽樹和晴川,芳草和鸚鵡洲的關系卻表達出來了。因為晴川歷歷,所以漢陽樹更看得清;因為芳草萋萋,所以鸚鵡洲更美。再次是在詩詞中,為了適應聲律的要求,在不損害原意的原則下,詩人可以對語序做適當的變換。如杜甫《秋興》(第八首):“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要認為應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那就錯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詩人所詠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則所詠是鸚鵡和鳳凰,不合秋興題目。
3、弄通古語、典故。用古語、典故狀物、寫景、傷時、感事、酬誼、抒情,是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傳統和特點。讀一首詩或詞,若不把其中的古語、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詩(詞)的含義,更談不上領略其意境和藝術構思領會詩意。如辛棄疾《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這首詞中“八百里”在《晉書 王濟傳》中有牛名八百里,這里指牛,意思是八百里范圍內的官兵都分到烤熟的牛肉,形容軍營分布之廣。其中“的盧”指劉備在荊州遇險,騎的盧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這里指馬像的盧那樣跑得飛快。如果不了解八百里這個典故,如果不了解的盧的傳說,很難理解詞人在此要表達的意思,影響對詞的理解。
四、學習古詩詞鑒賞基本方法,品味詞句、把握意象并進而領悟詩詞意境
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鑒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意象意境詩情”是鑒賞古詩從局部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這一點應是鑒賞古典詩詞的基本方法,也是鑒賞古典詩詞的基本能力。范仲淹有這樣的詞句:“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蘇幕遮》)這里“云”是“碧云”,“葉”是“黃葉”,“煙”是“寒煙”。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連波”將這些意象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圖,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涼。正是這種寒涼的意境引發詞人觸景生情,隨視線想到“更在斜陽外”的“芳草”,即故鄉親人所居之處。遙不可見,多么無情!這正是“鄉魂”“旅思”的多情處。這里,隨詞人視線的轉移和心理空間的變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以上都是通過對詞句的品味,把握意象,領悟詩詞意境的。這正是古人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五、運用聯想和想象、結合情感體驗加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