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9 17:01: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英語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師資隊伍結構是指學校承擔教學工作的群體中具有不同特征人員的配備及其構成關系,包括學歷/學位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學科專業結構等要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歷史不長,高學歷和高級職稱不足;青年教師比例大;知識結構不均衡,學科結構不盡合理,缺乏專業教師。
2.“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
“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備扎實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教學水平及一定科研能力,又具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新建本科院校教師大多畢業后直接到學校工作,有專業實踐經驗和從業經驗的非常少,通識英語(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教師偏多,真正能夠從事與商務密切相關的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教師短缺。再加上近年來招生規模擴大,教學任務繁重,很難抽出時間到相關部門實習和培訓。沒有實踐經驗和從業經歷,專業理論知識結構與實踐經驗脫節,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將行業、職業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的能力,不能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制約了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
3.教科研意識薄弱、水平較低
西方現代教育強調,教師需要訓練學生社會能力和培養學生個人素質能力,其角色要從純粹的知識傳遞者轉換為研究者,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是在一個動態過程上不斷進行調整和提高的能力。在我國,科學研究是高校基本任務之一,優秀的商務英語教師應該同時具備教學和科研能力,既要懂得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同時又能從實踐中從事理論研究。
4.師德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在缺乏教學質量賞罰機制情況下,很多教師在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的同時,缺少危機感和緊迫感。許多教師進取心缺乏,責任感不強,不重視進修,個別教師甚至只顧兼職講課掙錢。多數女教師在結婚后,生活重心逐漸轉向家庭和孩子,較少關注自我發展提高。此外,有些教師對學生和所授課程缺乏必要的感情投入和責任心。一些教師很少或者根本不跟學生深入交流、了解其需求。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商務英語師資隊伍建設構想
1.合理調整師資隊伍基本結構
優化教師結構應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新建本科院校必須根據自身情況,針對年齡、學歷、職稱制定有目的、有重點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方案,通過多渠道培養、強化管理、穩定骨干、發展內涵,采取校外引進、特邀、校內培養提高的雙軌措施,調整現有的教師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建立“老中青”相結合、“中高級”職稱比例合理的教師梯隊,確保教學質量提高。
2.努力提高“雙師型”教師數量
“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應主要從其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實踐指導能力三方面入手。商務英語教師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而且要具有商務專家的知識與技能以及相關的跨學科知識,如: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等。學校要積極拓寬“雙師型”教師培養渠道,為教師提供學習跨學科理論和實踐機會。如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技能培訓,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經濟和社會實踐一線,進行專業實踐,加強校企間合作,讓老師走出課堂,深入企業、公司等單位實崗鍛煉;同時重視引進和培養既有英語教師基本業務能力、又熟悉商務工作實踐的雙師型教師。
3.注重教科研意識和能力培養
俗話說:“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和研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兩條必由之路,教和研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重要表現,也是高質量教學的保障。教師沒有一定質和量的教科研成果,很難提高教學水平。作為大學教師,商務英語老師首先應該開展教材教法、教學策略研究。其次,可進行語言學和翻譯等方面的研究,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話語分析、語用學等均可以結合教學實踐設立教科研課題。第三,商務英語教師可開展對跨文化交際者對話的話語分析,進行社會心理、語言文化、語用規則的交叉研究等等。只要有科研創新意識,找到學科交叉點,就能不斷有新的觀點、新的課題,于教、于學、于科研均有利,真正做到教學科研一體化。
4.加強師德建設,樹立崇高的敬業精神
關鍵詞:學術英語寫作(EAW);過程體裁教學法;教學互動;SCI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2-0109-02
英語書面語言是研究者進行科研成果國際交流和對外溝通的主要工具,英語成為全球通用的“國際語言”,全球用英文出版的學術期刊數已達到67546種。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學術界正在融入國際大家庭,國內外的學術成果的交流日益頻繁,學術合作也日益密切。在SCI或EI收錄雜志上已成為衡量個人學術地位、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很多學校已經開始把博士英語公共課改為學術英語EAW寫作課程。英語教師需要實現從公共英語教學到專業英語學術寫作教學的轉型。和專業教師相比,從語言的角度講英語教師占有極大的優勢,因為他們英語基礎扎實,發音準確,有講授經驗。但是,他們卻缺乏專業知識和科研經驗,講授起專業學術寫作來總有隔行如隔山的尷尬。事實上,專業的學術英語寫作并不神秘,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和學生巧妙地互動,借助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學互長,這層尷尬即可以得到學生的理解和幫助得以解決,學生還可以從我們的專業英語知識教學中獲得極大的收獲。本文就這幾年教授博士學術英語寫作的經驗和探索探討一下英語教師如何“專業化”的問題。
一、國內外學術英語寫作的現狀
學術英語EAW以所有學術交流中英語的共同特征為研究對象,是提供給學生的一種手段,以滿足他們使用英語學習專業課程的要求。學術英語寫作EAW在國外是主要的基礎課,開設的類型也很多,包括了從本科到博士階段的全過程,側重點各有不同。國內對ESP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與國外相比晚了近20年,學術英語寫作研究相對較薄弱。雖然有一些對國外EAP/ESP基礎理論及教學理論的介紹性的文章,但尚處在借鑒國外相關理論研究的階段。近年來國內英語寫作研究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EAW教學的發展。各個大學也順應時代的要求紛紛開始了本科生的學術英語的教學。
對于科技論文的文體特點和翻譯方法的研究,都處于初步階段。針對具體專業進行的科技論文研究和教學,目前還沒有大規模地展開,對公共外語向專業英語寫作轉變這種課程改革,很多學校都在嘗試階段,急需對學術英語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
二、我校的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改革
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于2010年為博士生開設了科技英語寫作課程,2012年,又為碩士研究生開設了科技英語寫作課程。科技英語寫作教學目前已經覆蓋了整個研究生的英語教學,完全代替了公共英語教學。因此,作為英語教師,最主要的就是適應當前外語教學改革的需要,重新調整教學目標,把提高學生的科技英語寫作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和研究,做好教學和研究工作。
對于學術英語寫作來講,講科技英語語言本身對英語教師來講是一個長項,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不懂專業,無法指導論文從實驗到出成果的全過程,對專業方向的論文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講解寫作的過程中很難融入專業方向的材料。但是,作為英語教師,在指導科技英語寫作的過程中,必須學習專業知識,融合專業方向的材料,才能真正融會貫通,使學生受益。
作為長期從事公共外語教學的英語教師,在這個巨大的改革和轉化過程中付出了艱苦的努力。經過了三年多的嘗試和辛苦,我校的博碩士英語教學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結這幾年對博士英語學術英語寫作課程的探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介紹,供同行借鑒:(1)課堂教學內容的滾動式發展。(2)課堂教學方法的過程體裁法教學。(3)課堂活動的互動互學模式。(4)課后作業的實際應用形式和資料式積累。
三、教學改革教學互動的內容與模式
1.教學內容。農業科技英語教學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教學材料。國外相關的學術論文教材很多,我們選定了三種教材:Robert Weissberg,Suzanne Buker,《Writing Up Research:Experimental Research Report Writing for Students of English》,Prentice Hall Regents Englewood Cliffs;Hilary Glasman-Deal,《Science Research Writing For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Imperial College Press;Margaret Cargill& Partric O’Connor,《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WILEY-bLACKWELL互相參考,以科技論文的結構和思路為線索,編成了課件,供課堂上教學使用。以各部分的邏輯結構、語言模型、語法特點為主。在講解這一部分的內容時,要求學生配合,同時也做課堂演示。具體是這樣的:將學生按專業方向分組,要求每組同學下在二至三篇本研究方向的英語論文。這些論文必須是英語國家的作者撰寫的,影響因子高的,在學術上有一定影響的論文。要求每組學生在教師每講完一部分內容后,分析自己手頭的論文,按照課堂上老師所講論文的邏輯線索、語言模型和句子特點的基本理論來分析論文,并將所分析的結果用PPT形式向全班演示。
對于科技英語的句子的語法特點和句型特點以及科技英語的翻譯方法,是英語教師的長項,這一部分內容也給學生以科技英語的文體特點為題,逐個重點介紹和訓練。同樣,這部分內容每講解一部分,都要求學生從論文中尋找例句進行印證,以PPT形式進行演示。主要內容和框架是以:秦狄輝《科技英語語法高級教程》,《科技英語寫作》,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為主,輔以農業科技英語其他專業方向的例句。通過大的語篇方面的講解和小到詞匯句子模型的講解,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科技英語論文整體的構架。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科技英語論文原文,對科技英語論文從框架到細節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同時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專業上的范文和例句。
2.教學互動模式。博士英語教學除了在教學內容上和學生互動,互相取長補短外,教學過程主要采用了“過程體裁教學法”。韓金龍(2001)根據對各種教學方法的理解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認為過程體裁教學法寫作教學應包括四個階段:范文分析、模仿寫作、獨立寫作、編輯修訂。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采取了這樣的步驟:(1)范文分析。分析范文的目的是向學生展示一種體裁的社會交際目的、結構特點和語言特色。成熟的體裁有特定的結構和語言特點。前期讓學生下載論文,結合寫作教材讓學生進行語法和結構分析,就是這一環節。(2)模仿寫作。要求學生留意近一年和專業相關的各種國際會議通知,選定要寫的方向和題目。隨后學生被分成小組,以組為單位進行從題目到結構的匯報和討論,探討論文題目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項,互相指導,完成論文的研究綜述和方式方法的設計部分。(3)獨立寫作。由學生根據同組同學的反饋修改題目和寫作提綱,并依據提綱完成寫作。(4)修改與評議。在學生文章寫好后,教師可以組織在小組中進行評判,并提出修改意見,再交給本人修改。修改后著手進行寫作格式的修改和投稿。通過互相之間的評改,可以使學生在互評中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學到他人的優點,在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通過動手寫作,學生完成了從簡單的模仿、形似模仿到高級模仿的全過程,能力上有了極大的提高。
四、教學效果與討論
教學內容與模式的選擇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通過教學互動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和博士生的學術優勢都得到了發揚。可以說是兩者互動合作完成了科技英語學術論文的學習和寫作的過程。教師通過教學也積累到了專業方面的資料,并且通過學生的學習討論獲得了一些專業方面的知識。這為組織好第二輪教學打下了基礎,可以讓教師借助手中的材料重新組織第二輪教學,這樣他就向“專業化”更邁進了一步。如此循環幾次,教師就會更靈活更專業地上好學術英語寫作這門課程,從一竅不通的外行成為可以指導博士碩士生專業英語寫作的內行。從基礎教學轉到學術英語教學是以后大學公共英語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學術化”之路雖然艱難,但是成功地轉型也是絕對有可能的。
參考文獻:
[1]黃堅,李梅.過程體裁教學法在實用英語寫作課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2]張為民.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清華大學公外本科生英語教學改革設想[J].外語研究,2011,(5).
[3]韓金龍.英語寫作教學:過程體裁教學法[J].外語界,2001,(4):35-40.
目前,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已經成了中國英語教育界關注的一大特點,不僅出現了許多國內外科研方法專著和本科生、碩士生畢業論文寫作指南,而且成功舉辦了好幾屆青年學者教師科研研討會。所有這些活動無疑已經或正在悄悄地影響、改變著課堂教學的不同方面。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科研水平上臺階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們發現。本科段論文指導教材幾乎都沒有涉及到研究方法問題,一方面和對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要求相關,與作者對本科段學士論文在研究方法的側重持有不同看法也不無關系。Selinger&Shohamy(1989)在不同章節列舉并具體討論了三組7類研究,相對比較系統、全面。目前,對于研究方法術語的使用中的交叉特性可能是造成劃分研究種類的最大桎梏。Sel-inger&Shohamy(1989)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劃分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和演繹研究和歸納研究互有重疊,與質的研究與置的研究也有密切關系。據此,我們認為,就為了幫助本科論文作者了解不同的研究以便確定采用何種方法而言,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禁錮在邏輯意義上所謂外延的圈子里,而可以考慮不同側面的劃分。據此,參照目前常見文獻書目,我們嘗試把研究劃分為八組,共16類如下: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
演繹研究和歸納研究[啟發式](Selinger&Shohamy:1989)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陳向明:2000)
資料研究(Teitelbattm:1982;Brown:1988)和原創性研究(Brown:1988)
觀察研究與實驗研究(Teitelbaum:1982;Bmwn:1988)
個案研究與統計研究(Brown:1988)
歷時(縱刨面)研究與共時(橫刨面)研究(Ellis:1985)
實證研究(Babbie:2005)與非實證研究需要注意兩點。目前,對于研究類別劃分的做法不盡相同。如Teitelbaum(1982)將研究大致分為資料研究與實驗研究兩類。社會科學研究(汪衛華:2006)依據研究方法的特點將研究劃分為描述與解釋兩大類。而我們將個案研究與統計研究放到一起,創造出來一個非實證研究的做法也并非聰明之舉。另外,除了以上劃分的交叉特點以外,還可以繼續劃分,如實驗研究又可劃分為前期實驗與類式與真實實驗研究三種(文秋芳:2001);再如實證研究又可進一步分為實驗、調查、質的田野研究、量的研究、個案研究、評估研究與包括內容分析、數據分析、和比較與歷史分析在內的其它研究(Babbie:2005)。
2 選題
選題至少應當考慮到三個方面:選擇范圍、選擇標準與課題的具體化,即縮小研究范圍。
選擇范圍語言文學類專業學生可選課題非常廣泛。從學科及學科分支的標準看,我們可以從語言內部與外部兩個角度人手。僅從語言內部人手,我們就可以有以下七大技能的研究。即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聽、說、讀、寫。從外部人手,我們至少可以有七大研究方向。即普通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人類語言學。進一步的學科交叉又產生了教育心理學等研究方向;語言教育教學又可產生如教學理論、教學流派、教學方法與技巧、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等研究范疇。從教學具體內容看,我們還可有如何教聽力、如何教會話、如何教閱讀、如何教寫作、聽力測試、閱讀測試、寫作測試、口語測試、詞匯測試、語音測試、語法測試等研究方向。對教學技術手段的關注又可以使我們涉足計算機輔助背景下如何進行語言教學改革及語言教學實踐活動。
翻譯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即涉及翻譯理論與實踐,又涉及教學與文學與批評,因此我們便可以從翻譯與翻譯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筆頭翻譯與口頭翻譯、文學翻譯、翻譯批評等多方面實施研究。
作為與語言專業密切相關的文學研究,我們既可以從內部人手從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角度具體研究Wellek(1956)在《文學理論》中所說的存在方式、音律、文體、意象、隱喻、象征、神話、模式、類型、歷史等方面,也可以從社會、文化、心理、思想及語言和其它藝術門類的角度進行所謂的外部研究。
同樣,教與學的進一步劃分又使得我們可以從第一語言習得(學習)、第二語言習得(學習)、兒童語言學習機制以及相關理論的研究。而學科的精細又使我們的研究深入到語義學及語用學的范疇。
選擇標準根據Teitelbaum(1982),選擇研究課題最基本的標準有三個:①興趣;②目的;③實用性。Slade(1997)提出了三個標準,和Teitelbaum(1982)大同小異:①重要性和興趣;②可操作性;③資源的便捷性。
就目前本科段的畢業論文設計而言,我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你是否了解你要研究的課題?了解多少?你的問題有無代表性?
你所研究的課題的資料是否在圖書館書店以及網站上找到?多還是少?
你所研究的課題在國內外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研究定論?你對于該課題的研究有無新意?
你的指導教師對于你的選擇是否滿意?
從目前我院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與寫作工作看,有無新意則是困擾論文作者最大的一個問題,也是指導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但從選題角度看,我們認為以往已經產生大量作品的題目并不是導致有無新意的關鍵。Slade(1997)認為,即便是學者們已經研究了的題目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尤其是一些指明的可供深入研究的領域或問題。我們以為,由于每個論文作者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所受教育、生括及工作的環境以及經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對待同一個問題的思路及觀點也會千差萬別。有鑒于此,論文寫作的新意不完全和題目相關,更和看待文體的視角和寫作過程密切相關。
與選題標準密切相關的是課題范圍的縮小。根據Teitel-baum(1982),課題選定之后就應該縮小課題范圍,并認為,影響縮小課題范圍的幾個因素為:字數限制、準備時間、圖書資料以及讀者。
我們以為,真正影響縮小課題研究范圍的內在因素有三個:已選定題目的外延越小,題目就越具體;對選定題目進行研究的一個點或者視角越細小,題目就越具體;給選定題目適當增加一到兩個限定項以限定研究項目的環境或使得關鍵研究項目的內涵意義更加具體化也是縮小課題研究范圍的辦法。針對前兩個辦法,我們應當注意認為研究題目越小越好自勺誤區,而應當同時關注研究課題的價值或者意義。據此,我們認為。研究課題最基本的標準不僅僅適合研究領域的確定,更適合課題研究范圍的縮小。
3 題目的設計
論文題目的設計過程除了考慮以上因素外還必須考慮兩大因素:①對問題的明確闡述;②英語論文標題的設計格式。
研究領域是一個相對概念。課堂管理中的小組活動似乎比起語言教學和課堂管理要具體,好像可以成為一個題目,但它仍然可以是一個研究領域。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須考慮到活動的動態性、領導性、效果、材料及問任務的影響等(見Wallace:1998)。Wallace(1998)就小組活動舉了五個使得題目具體化的例子,涉及到母語的使用、任務型活動中使用母語的情況、一所法語中學里任務型活動中使用母語的情況、一所法語中學里中級學生中任務型活動過程中使用母語的情況、個案研究:一所法語中學里中級學生中任務型活動過程中使用母語的情況(ibid:)。從中可以看出除了考慮把該領域的某個側面作為研究重點,圍繞中心詞添加使用人及具體環境等手段也可以幫助我們縮小研究范疇,使題目更加具體。
我們認為,對于研究問題的細化不僅對研究題目的確定有益,同時更有利于研究題目大綱的設計。因此,根據Wallace(1998:27)對小組活動的進一步明確與細化,我們可以把研究的關鍵放在互動模式和/或學生參與互動活動的積極性研究方面,也可以把教師角色作為小組活動的重點問題進行研究。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題目用恰當的詞語表述清楚,主要牽扯到英語論文題目的設計格式與選詞問題。
英文論文題目和英文報刊標題的設計別無二致。在設計時應當考慮到讀者的積極反應,因此,清晰、醒目、簡潔、相關、獨特大致都可以作為我們考慮的因素。具體來說,當讀者看到文章的題目的時候,他們很快能看出,這篇文章:
大致會涉及哪些問題心問題是什么題目是否容易懂句法是否簡單、規范所涉及問題之間有無較強的邏輯性此類文章以前有沒有讀過,看了該題目想不想繼續讀文章。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對于英文論文題目的設計主要通過短語和句子二種形式。以下我們回顧的題目包括2006年22卷2-4《二語研究》中的13篇文章的題目、2003-5年16-18卷《應用語言學評論》中的25篇文章的題目,2001年55卷1-2《英語教學》中的14篇文章的題目,句法特點如下:
論文摘要:隨著國際交流日益增多,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其地位也日益突出。本文從物理學科的基礎性和碩士研究生的過渡性出發,對物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進行了探討。提出物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應該抓好科學研究和服務于教育兩個方面,從而為學科深入研究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打下基礎,以培養適應國際化需要的高素質科研人才。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如何與國際接軌,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已經成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教育部2001年頒發的第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在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加快高校高層次教育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但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并非一日之功,必須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和學科本身的特點展開。本文針對物理學科的基礎性和碩士研究生的過渡性,結合筆者自身的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經歷以及對中外研究生培養的調研,對物理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建議,以期為學生進一步的專業深造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打下基礎。
一、物理學科的基礎性與碩士研究生過渡性分析
本部分主要對物理學科的基礎地位和碩士研究生的過渡性,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性。
1.物理學科的基礎性分析
物理學科是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相互作用和物質最基本最普遍的運動形式及其相互轉化規律的學科。它的基本理論滲透在自然科學許多領域,應用于生產技術的各個部門,它是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和工程技術的基礎,大學物理課更是高等理工科學校各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這也使得物理學科可以成為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實現雙語教學的突破口。所以物理學科專業英語的提高可以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
2.碩士研究生的過渡性分析
碩士研究生處于從本科向更高級科學研究的過渡階段。碩士研究生在物理專業上經過大學四年學習,具備了較為系統的基礎知識;在英語方面基本都具備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在國際接軌和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他們已經逐漸走出了英語僅僅用來過級、用來考試的誤區。面對專業的挑戰,他們強烈地渴望能夠擁有用英語思考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以了解專業前沿動態和發表學術成果。
二、物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目標改革
專業英語是學術研究的基礎,其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用英語對本專業信息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不等于公共英語加專業詞匯,也不等于專業英語閱讀加專業英語寫作。專業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較順利地閱讀與專業基礎知識相關的英文材料。
但是,物理學科的基礎地位使得物理學科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要兼顧科學研究和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所以物理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的教學必須在培養學生用英語的思維方式了解專業前沿的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熟練地用英語表達物理學的基本知識。這樣一方面使得想要繼續深造的學生能夠經過專業英語的學習,準確閱讀和理解外文專業文獻,寫出合乎英文思維模式的專業論文;另一方面使得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尤其是走向教育崗位的學生能夠響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實現雙語教學。因此,物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的教學應該兩手抓:一手抓科學研究,一手抓為教育服務。
三、物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的選擇
專業英語是貼合專業的英語,但絕不是用英語講述某一門專業課程。物理學專業英語屬于科技英語的范疇,同時具有一定的專業特色,在教學中應該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共鳴,同時還要兼顧物理學科的基礎性,為教育與國際接軌做好鋪墊。
1.認識專業英文文獻
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術研究的后備人才,大部分的碩士研究生也都期望自己能夠在專業上有所建樹。隨著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社會對高學歷科技人才的英語要求也逐步提高。現在,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越來越多的研究生被要求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即使在國內刊物上也要提供英文題名和摘要。但是由于中文和英文在語法、句子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差異很大,從而經常出現許多讓外國人摸不著頭腦的“中式英語”,結果很多數據很好的文章因為表達問題被退稿或者被要求重寫。如何提高專業英語寫作水平、加強對外交流的文字表達能力,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培養專業英語思維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專業外文文獻,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以論述與實例結合的方式介紹科技英語論文各章節的基本結構、寫作要點、實驗方法的描述、理論分析常用句型等。通過講解英文文章的基本結構,讓學生通過結構來認識專業文獻。此部分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母語為英語的作者寫的專業文獻,通過剖析文獻的寫作思路讓學生對科技論文有基本的認識。
2.輔助外文資料的選擇
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屬于高級學習,他們對于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自我意識空前覺醒,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也明顯增強。因此,自我監控、深入思考與積極參與實踐是這種學習模式的關鍵。所以專業英語課的教師在教學環境中的角色不應只是教材內容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示范者。教師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形成專業性的英語表達和思維模式。
筆者認為,在物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輔助資料的選擇上越基礎越好,最好是國外原版本科專業英文教材,這部分教材也是相對成熟、可靠、邏輯清晰便于學生接受的教材。這樣學生在閱讀和使用時,可以結合所學知識,深入理解英文表達與中文表達之間的異同,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在一種自我啟發和引導的模式下學習,從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鍛煉出能夠終生受用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在原文教科書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本學科的英文表達和寫作模式,從而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3.教學內容的四個重點
一是詞匯。詞匯的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專業英語教學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量的專業詞匯、專業術語。但是專業英語詞匯具有專業性強、縮略詞多、組合詞和派生詞多等特點,讓學生望而生畏,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力求將詞匯的教學組織的形象、生動、有趣。比如,學生普遍感到對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中有不同含義的單詞理解記憶困難,我們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從大量的專業文獻閱讀中去吸收消化。
二是時態與語態。相對于公共英語的時態而言,專業英語的時態比較簡單,使用最多的是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要通過專業英語的教學,使學生可以基本掌握時態的使用,并進一步根據時態明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例如,在介紹背景資料時,應該用一般現在時來敘述不受時間影響的普遍事實,而如果是對某項研究的動向進行概述,則應使用現在完成時;論文的內容介紹模型、算法、分析方法等,應該用一般現在時,而如果是實驗則通常用一般過去時描述。
三是長句。專業英語中從句、長句用的比較多,句子一般會比較長,甚至可能存在多重嵌套,增加了閱讀的難度。所以專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以大量的長句實例對學生進行分解性的講解,教會學生一些快速解析長句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學生對主要句型進行連詞拆分,先把整個復合句拆分為幾個簡單句,根據引導詞的用法來判斷各從句分別是哪一種性質的,確定各句之間的關系,再按照三點法,快速找到句子的主、謂、賓結構,采用這樣的簡化法和還原法,不僅使句子結構清晰,而且提高了專業文獻的閱讀速度。
四是常犯錯誤。本部分要求老師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結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學經歷整理出科技英語中常犯的錯誤,以實例的形式進行講解。中國人在科技英語中常會出現不完整的句子、缺少連接詞、時態或修飾詞語誤用、不合理的比較等。例如:“The tests are nearly all completed”和“The tests are all nearly completed”兩者表示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前者表示大多數的測試已經完成,還有少量未做完;后者表示沒有一個測試已經完成,但是所有的都會很快完成。一個修飾詞語nearly的位置不同導致兩句含義完全不同。
總之,物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有其自身的特性,在教學中應該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共鳴,同時還要兼顧物理學科的基礎性,為高等教育的國際接軌鋪墊。為提高專業英語的教學效果,需要授課教師和學生的主動互動,根據碩士研究生本身的學習特點和學科特性,根據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和研究方向,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和目標、教學內容。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向導。讓學生學習與實例相結合,促進學生完成從學習到實際應用的過渡,為學生的繼續深造和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艾永樂,李端.研究生專業外語教學實踐探索與體會[J].中國電力教育,2009,(14).
[2]俞炳豐.科技英語論文寫作[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
關鍵詞:環境專業;語碼轉換;雙語教學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4-0039-03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教學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于國H化專業人才的要求。尤其是環境類的本科生,需要面對全球化的環境問題,環境類企業的技術和標準也需要與國際接軌,這使得環境類專業畢業生的雙語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下應時而生。“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是借鑒國際語碼轉換研究成果,根據2007年教育部1號文件“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的要求提出的創新性教學理念。
一、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意義與必要性
語碼轉換是雙語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它通過語碼轉換的方式,適時適量地向學生滲透其專業內的專業詞匯、語句、語段或語篇,以此提高學生對專業詞匯量、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具有普適性、高效性、分散性、靈活性、變化性和示范性等特點。_2’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時,采用的仍然是中文原版教材,僅在每節課適當地滲透專業內詞匯及語段,降低了學生對于專業英語的學習難度,也降低了專業英語學習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和應用專業英語。相比傳統教育模式,語碼轉換的雙語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學校對此頗為重視,提供了眾多優秀平臺,每年甚至每學期都會進行評獎,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和趣味性,例如撰寫課程章節的英語小結、專業實驗的英語報告、環境專題的英語小論文、時政新聞的英語撰寫、中文文獻的英文摘要,參加科技英語文獻的翻譯、前沿熱點英語辯論賽、模擬國際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翻譯報告會、微型項目,聽取國外專家講座等。
“語碼轉換式”的雙語教學方式更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需求。環境類專業課程的講解和學習過程中進行“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保證了本科生在四年期間英語學習的不間斷,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專業領域用英語查找專業信息或用英語表達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強人才的國際化專業性。當今時代各領域發展迅速,環境領域也不例外。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需要與國際接軌,與社會接軌,環境類專業“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對于學生在環境領域新興技術的學習以及培養環境領域國際型專業人才意義重大。
二、在環境類專業課中實施“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問題與不足
我們國家的語碼轉換雙語教學模式起步較晚,在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就環境類專業來說,“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教材雖然有穿插出現專業英語名詞,但沒有新興的科學技術的融匯,使學生的學習內容無法與時展相接。此外,教學方法是雙語教學的關鍵,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夠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調動起來,也不能將教學內容與雙語知識有效地結合,雙語教學效果不理想。此外,環境類專業尤其是環境科學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大多為理論知識,教學內容繁雜,圖表化表達少,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各高校的考核方式也比較單一,這對于學生學習雙語知識的積極性影響也很大。
三、“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在環境類本科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與應用
(一)雙語詞匯的適當滲透
專業詞匯的熟練掌握是學習專業英語的第一步。在理論課堂的雙語滲透過程中,結合多媒體的應用,在課件中添加雙語詞匯,在授課過程中不斷重復,教師自然而然地流露專業英語詞匯,努力營造和諧、理解和信賴的氛圍,一改往日的枯燥,使學生很愿意也很自然地熟悉英語,也順其自然地促進了語言交流,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情不自禁地使用語碼轉換,達到潛移默化地學習英語的效果。同時教師緊密結合專業突發事件、社會熱點,利用趣味性去點燃學生探究的激情,這樣就能使學生持續不斷地得到英語培訓,日積月累,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將英語深深扎根于專業知識當中,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學以致用。在每周的學習結尾,我們還會對本周學習的單詞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專業英語的學習不能依賴于突擊,主要還是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積累和分類整理,將課堂上學到的專業英語詞匯延伸和擴展到專業英語小論文的書寫、專業英語文獻的翻譯、專業英文實驗報告以及前沿熱點英語辯論賽中去。
(三)科技英語翻譯譯叢
為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組織建成了科技英語翻譯協會,并組織每學期進行一次專業外文文獻翻譯的校內比賽。參賽學生在專業老師的輔助下進行外文專業文獻的翻譯,再由專業英語教師進行評判,每個參加文獻翻譯的學生都受益匪淺。就環境類專業來說:首先,在翻譯文獻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專業詞匯的積累,這種主動學習的效果比被動記憶的效果更好;其次,文獻的翻譯更鍛煉了學生對英語語法的應用能力,語法是將詞匯串聯起來的骨架,語法的學習與詞匯的掌握同樣重要。除此之外,文獻翻譯的整個過程不僅是專業英語的一個學習過程,更是相關科學技術發展知識的一個重要拓展,只有將所學知識與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結合起來才能在所在領域有所建樹。因此,科技英語翻譯是“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重要實踐方式。
(三)專業英語小論文
專業英語小論文是指學生將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與外語結合,自主撰寫和創作英語論文。英語小論文是研究內容與外語的綜合,是學生研究內容的一個升華,是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一個體現,更是學生增強英語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對于環境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撰寫英語小論文不是易事,需要具備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論文的撰寫不僅需要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還要對大量專業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翻譯為外文。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除詞匯量和語法外,更學到了同種意思的多種表達方式。英語小論文的創作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提高學習技能和英語表達能力的一個難得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學習狀態的自我調整。
(四)專業實驗報告的英語撰寫
為提高學生對于“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學校考慮到了學生學習內容可以與英語結合的方方面面。在環境類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常常會有各類的環境、化學、生態實驗,因此,將語碼轉換融入實驗報告也是雙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驗課上教師與學生共同鞏固課上所學過的雙語詞匯,一起學習實驗室內所用到的儀器設備的英文詞匯,進行詞匯的再一次積累。實驗課后,學生用英文撰寫實驗報告,不僅英文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再一次鞏固了所學的詞匯。進行專業實驗報告的英語撰寫是“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有效實踐,充分鍛煉了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的圖表表達,體現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五)參加高水平的國內外會議
為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拓寬環境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活躍學術思想,學院支持學生參加優秀的專業會議,這樣學生平時的所學所得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時也促進了學校與其他高校的交流c合作,與國際前沿接軌。2016年4月,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六名本科生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水業院士論壇暨水安全科技創新高峰論壇”,真正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六)英語辯論賽
英語辯論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英語口語的平臺。英語辯論賽綜合了英語聽、說、讀、寫的各個學習方法,鍛煉了學生將中文用英文形式來表述的能力,是學生切磋英語、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在環境專業里,英語辯論賽內容結合了專業相關知識,并就專業內前沿、熱點問題進行了交流與討論,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專業內熱點問題的關注度,更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緊密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探究精神,這種雙語學習模式對于培養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新型人才不可或缺。
(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著“以考促學”的理念,必須進行課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改革。考試是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評價和反饋,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環境專業課程的“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探索多元化、多維度的課程考核方法,旨在讓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隨堂小測驗、專業知識翻譯、環境專題綜述、專業英語課件制作、期末筆試等多種課程考核形式,其中,期末筆試中英文考核題目占有一定的分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夠有效完善課程考核方法,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密切結合,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主動性、靈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教師“語碼轉換式”雙語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學術英語;研究生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11―0046―02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簡稱ESP)的重要分支之一,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簡稱EAP)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經逐漸引起我國英語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術英語的教學目的是為學生的專業課程和專業研究做準備,根據學生專業課程的特點和需求展開教學活動,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經過學習,能夠聽懂專業學術講座,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議,查閱或翻譯英文原版的學術文獻,使用英語撰寫專業論文、學術報告等。這些學教學目標恰恰正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目標,因此,學術英語必將成為我國現階段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理論指導和方向。
一、醫學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現狀分析
1.課程設置
前醫學類院校的醫學專業研究生英語課程一般分為基礎英語和英語選修課兩種,開課時間通常為兩個學期,學時數相當有限。此外,雖然部分院校和專業嘗試性地開設了學術英語寫作、口語等課程,但開課時間也大都為一個學期,與基礎英語課程相比,所占比重很小,無法滿足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需求,也無法實現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對研究生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的目標。
2.師資隊伍
在醫學院校中,目前大多數研究生英語課程的教學任務都由畢業于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師承擔,這些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英語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卻往往缺乏醫學專業知識儲備,因此,即使有部分院校開設了學術英語課程,教師也只能講解醫學詞匯、句型等內容,勉強生硬地完成課本上的教學內容,無法做到將醫學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知識真正結合,更談不上知識的融會貫通。某些院校也在嘗試醫學專業教師承擔學術英語教學任務,雖然專業教師醫學知識淵博精深,但通常對英語語言教學能力的掌握與專業英語教師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其授課過程只是將英語內容用漢語進行解釋,與本科階段醫學專業課的知識講解沒有區別,甚至有的教師由于英語水平的欠缺而遭到學生的質疑。
3.教學內容和方法
大部分研究生已經在本科階段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而研究生英語基礎課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仍然延續了大學英語的授課內容,只是幫助學生不斷地擴充詞匯量,閱讀篇幅更長更復雜的文章,重復那些早已在高中和本科階段就已經學習過的語法和句型練習,以致許多研究生產生疑問,究竟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與本科階段有何本質不同?部分學生甚至會由于對教學內容的失望而放棄或終止英語學習。部分院校開設學術英語或醫學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沒有統一的評估標準,對于不同的醫學專業也沒有做相應區分,導致學生感覺教學內容對自己的專業研究和實踐沒有很大幫助,因而逐漸喪失學習興趣。
大多數院校中,研究生英語課的教學形式通常都是大班授課,上百名學生同時上課,教師只能以講授為主,較少有條件和機會與學生進行互動活動,很多教學方法無法實施,積極的教學活動也常常無法開展,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下降。而一個大班中的上百名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其本科階段打下的英語基礎也處于不同的層次,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使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
二、基于EPA的醫學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初步設想
針對上文所述各方面現狀,各醫學類院校應盡早以學術英語為理論指導,結合學校、教師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進行改革探討與實踐。
1.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結構
根據學術英語的教學目標,結合醫學專業的特點及學生的需求,醫學院校應逐步對研究生階段的英語課程設置進行改革。首先,將必修的基礎英語課改為醫學英語課。學生在本科階段已經完成了基礎英語的學習,研究生階段的課程設置不應該再繼續將重心放于基礎英語,而是將其轉移到幫助學生完成基礎英語與學術英語成功銜接上。其次,增加醫學英語課的課時,使其符合教育部的最新大綱規定課時數,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再次,開設兩學期或以上各類醫學學術英語的選修課程,如醫學論文寫作、醫學翻譯等,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目的和內容的學習需求。最后,建議按照不同專業將學生英語課程班進行細分,實現分專業的小班授課,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2.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內容必須與本科階段的醫學英語教學內容區分開。許多醫學院校在本科階段就為學生開設了某些醫學英語選修課程,主要幫助學生了解醫學詞匯和術語,嘗試閱讀醫學類英語文章等。相比之下,研究生階段的學術英語教學應更具有目的性和實用性,為學生的醫學研究及畢業后的繼續深造或醫學實踐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因此,根據上述目標和要求,編寫統一標準、內容科學、系統完整又能突出各院校特色的學術教材成為各醫學院校的當務之急。部分院校在教材編寫工作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突出其中醫學科特色分別編寫的《中醫英語》均受到了學界較高評價。
醫學學術英語教材編寫屬于跨學科的科研任務,需要英語專業專家與醫學專業的專家通力合作,并隨著醫學發展對教材內容不斷進行增刪和改進,使教材做到與時俱進,真正、直接地使學生感受到的教學內容對其專業研究和實踐的重要作用。
如能實現前文課程設置改革中提到的細分專業的小班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進一步創新的可能性也將相應增加,教師應逐步改變講授課本為主的教學方法,轉為以學生參與和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例如,問題導向式教學法(PBL)和依托式教學模式(CBI)所推崇的“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的課堂教學機制。例如,模仿國際醫學學術會議場景,要求學生準備相關主題的英語論文進行現場提交和主題討論。此外,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選取和播放醫學內容的英文視頻,例如,筆者有同事在授課過程中就有目的地選擇了美國電視劇《不朽法醫》(Forever)的部分相關劇集及內容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和講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學習了相關的醫學專業英語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分組對某些醫學場景例如手術室發生的故事進行情景還原的角色扮演并進行分析和點評。這些創新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學術英語學習的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能夠使原本艱澀難懂的醫學英語知識變得富有趣味,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3.培養醫學知識和英語能力兼備的師資
醫學專業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對醫學院校的教師隊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醫學學術英語教學要求教師不但具有豐富的英語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教學能力,還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相關醫學專業知識。要建設一支優秀、穩定的醫學學術英語教師隊伍,有兩種教師來源可供參考。首先是原來從事英語基礎課教學的教師,組織他們參加相關醫學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學習,使之切實理解和掌握相關醫學專業知識,并能夠融會貫通地將其運用到學術英語教學實踐中。其次是英語水平較高的醫學專業教師,組織他們對英語教師的日常教學進行觀摩學習,并對其口語、聽力、翻譯等技能進行強化訓練,使其能夠將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有效的英語教學實踐結合起來。
與教材編寫同理,教師隊伍的培養需要醫學專業與英語專業共同努力,兩者應溝通合作,相互學習,互通有無,發揮各自專長,共同為學校培養出一支優秀的醫學學術英語教師隊伍而貢獻力量。
三、結語
隨著我國的教育、醫療事業逐漸與國際接軌,社會各界對新時期復合型醫學專業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英語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作為國家高級人才后備力量的醫學專業研究生更是面臨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幫助他們利用英語為工具和載體提升專業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任務十分艱巨。醫學院校應盡快轉變思想,發現目前研究生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以學術英語為理論基礎和指導,積極探討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擬定改革方案,推動英語課程改革,真正為培養出具備較高英語水平的高級醫學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2]莫莉莉.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與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
[3]蔡基剛. “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 (02).
[4]蔡基剛.我國第一份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文件的制定與說明[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2 (02).
[5]王守仁, 姚成賀.關于學術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外語, 2013(05).
[6]龍蕓.學術英語課程在大學英語應用提高階段的定位研究――網絡環境下的EAP課程實踐[J]. 2011(07).
[7]馬武林.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內容設置探究(一) ――學術英語[J].外語研究, 2011 (05).
一、政治思想方面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并把這種強烈的愛的情感融于所從事的事業。認真學習《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有關法律,嚴格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認真學習并領會“三個代表”和十六大的重要思想,正確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及有關教育法規,做到依法執教,服從組織的領導,特別是學校組織的政治學習,我不僅能做到積極參加,并且能認真做好筆記,將自己的思想牢牢地和黨的方針保持一致。以契而不舍的態度求實進取,不斷地完善自我。在實際工作中在商品經濟社會的浪潮中能始終堅貞如一。重敬業輕拜金;重奉獻輕計較;重育人輕索取;時時刻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教學工作方面。
在教學工作中,能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腳踏實地,事事做好,努力發揮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本年度我能堅決執行我校有關教育教學的各項方針和政策,扎扎實實地做好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從制定教學計劃入手,我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及教材,體會新的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抓好每一項教學常規,備課時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圖文并貌。采取電腦備課,注意在教研時間與本組教師交流自己的設計,改進教案的設計,能充分使用現化教學設備上好每一堂課,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能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滲透課堂教學中,在教學中如何張揚學生的主體意識,注意讓生對版權所有知識求同的同時對知識更要求異。本學期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對學生作業的檢查,課堂作業要求不拖拉爭取課堂上作完并訂正,家庭作業方面指定了嚴格的計劃,指定了“我是小蜜蜂”的作業檢查表由小組長把住第一關,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更提高了小干部的能力。作業批改我仍然堅持紅星和笑臉的評價方式,在哭臉和笑臉之間我和孩子間的感情加深了。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我都能做到心中有數。
認真參加學校的每一項活動,積極參加本年度的評優課活動,在進校教研員的評課中我對自己的業務水平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認真完成學校的每一項任務,細心留心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并記錄下來寫成教學札記。抓緊有限的時間提高后進生的學習效率,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作為科技輔導員利用業余時間上網查資料作成課件在校科技組中開展活動,我校科技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得到了市區科協領導的好評。本年度,有1名學生獲市科技知識競賽二等獎,3人獲三等獎,2人獲優秀獎。科技創新大賽我校成績優異,我指導的科技活動《科技總動員》獲省市一等獎,我輔導的學生作品《我想要的椅子》和《音樂與植物》分別獲市三等獎。
三、業務學習方面。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所以我對自己的業務學習緊抓不放,積極訂閱各種報刊了解學科新動態,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利用網絡開闊自己的視野,為自己駐入新的血液。2007年6月,結束了為期3年的英語本科學習,撰寫的英語論文《chinesetermsofaddress》(中國的稱呼語)得到了導師的好評。積極總結教學經驗撰寫論文。為了做一個稱職的科技輔導員,我大量閱讀有關科技方面的書籍,通過網絡了解動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有效途徑,向學生介紹科技知識,發展學生科學品質,樹立科學的精神。
四、存在問題。
教學設計方面更要求新,課堂組織能力尚顯得不夠成熟,缺乏“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總體調控能力,主要是由于閱歷尚淺,經驗不足。今后需要多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同時在教育教學中自己更要多留心。繼續克服自己的急躁心理,調整情緒,耐心教育學生。
五、改進措施和設想。
我們查閱以往資料,發現有關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分析很多,但是關于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的本科生的就業研究很少。比如在CNKI數據庫中,2015年以第二外語為全文關鍵詞的數據有28875條,以二外法語為全文關鍵詞的數據有124條,但多為教學研究;以“英語專業,就業”及以“法語專業,就業”為全文關鍵詞的數據分別有13557條和691條;以“英語專業,二外法語”為全文關鍵詞的數據有97條;而以“英語專業,二外法語,就業”為關鍵詞的有0條數據。因此,我們的研究領域幾乎無人涉足。
筆者也發現,過往的關于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分析絕大部分是以學生為調查對象,而以學生視角切入的研究極少,更沒有學生獨立開展相關研究、撰寫研究報告。
綜上所述:幾乎沒有同時關注“英語專業,二外法語,就業”的研究,沒有學生獨立開展“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的本科生就業前景”的研究。基于上述兩點,我們認為本研究論文具有獨創性。
本文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掌握英語論文和法語的學生及求職者進行調查,且調查了企業對求職者英語和法語能力的要求,探討分析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的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和就業前景,最后提出相應建議,為英語專業且第二外語為法語的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提供指導性參考。
二 數據及分析
我們編制了英語和法語相關求職者和學生調查問卷(簡稱問卷一)以及英語和法語相關企業調查問卷(簡稱問卷二)兩份問卷,通過購買問卷星的網上調查樣品服務以及其他渠道收集數據,得到比較真實客觀的第一手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本文的科學性和可供參考性。
問卷一通過紙質問卷和網上問卷兩種方式,以第二外語為法語的英語專業在校本科生和第二外語為法語的英語專業求職者這兩類人群為樣本,采集了有效問卷共209份,主要調查了他們的求職意愿和對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的就業前景的態度;問卷二同樣通過紙質問卷和網上問卷兩種方式,以涉及英語和法語的相關各類企業為樣本,其中私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居多,采集到有效問卷共171份,通過對相關企業的人員(尤其是眾多中小企業的領導和員工)進行調查,了解相關受訪企業的內部狀況以及他們對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人才的需求。
我們分析問卷一的數據,發現209名受訪者學習英語的原因主要是課程學習需要。56.94%的受訪者出于個人興趣選擇了學習法語。因為課程學習需要、就業需要、個人興趣需要學習法語的受訪者共占83.74%。我們總結樣本情況后認為:大部分第二外語為法語的學習者出于個人興趣和提升自我的目的,選擇了學習法語。對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的就業前景問題上,77.03%的受訪者認為學習英語有助于就業,52.15%的受訪者認為學習法語有助于就業。雖然受訪者同時學習英語和法語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他們都認為這對未來就業有幫助。我們還發現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口語能力是聽、說、讀、寫能力中最為重要的,這與我們問卷二中企業對求職者哪種外語能力較為看重所得出的數據一致,因此我們認為大部分學生、求職者和企業人員在對外語口語能力的重視程度上有一定共識,這可以為學生及求職者在提高自身何種外語能力問題上提供參考。從總體上看,受訪者對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的就業前景持較樂觀的態度,認為在掌握英語的基礎上學習法語能讓他們在就業上更勝一籌。
作者研究問卷二的數據后,發現53.22%的受訪企業與國外企業在業務上有交往,其中23.39%的受訪企業與國外企業交往頻繁;在與國外企業有業務往來的受訪企業中,54.06%與法國企業有業務來往,其中19.18%與其他國家也有業務來往。這表明大部分在華企業與國外企業有業務交往,且目前較多企業與使用法語的國家和地區有業務往來,這一調查發現,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的人才有較好的就業前景。83.63%的企業受訪者表示經常或偶爾用英語交流,71.93%則表示經常或偶爾使用法語交流。這說明在受訪企業中,員工在處理業務問題上總會使用英語和法語交流,因此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是必須的。關于企業對求職者英語、法語能力的要求,52.05%的受訪企業要求大學英語四級或大學英語六級,33.92%的受訪企業只要求英語日常交流能力,52.63%的受訪企業只要求法語日常交流能力,39.77%則要求法語文書處理能力和商務談判能力。通過數據分析,我們認為,雖然企業比較看重求職者的英語能力,對求職者的法語能力要求略低,但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會讓求職者在就業前景上更有優勢。問卷二的數據表明,51.46%的受訪企業看重口語能力,26.90%的受訪企業看重良好的書面閱讀理解能力和翻譯能力。因此,從樣本中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企業由于業務工作需要,對求職者的口語表達能力有相對較高的要求,在此我們建議,英語專業在校生可重點培養口語能力,同時也需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翻譯能力。
我們通過對比兩份問卷的數據,發現受訪的在校生、求職者、企業人員都最為重視外語口語能力,對寫作能力的重視程度較低。事實上,對于一個部門來說,寫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工作或單位處理日常業務工作的質量和效能,因此我們建議在校生注重培養口語能力、書面閱讀理解能力和翻譯能力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培養寫作能力。
三 結論和對策
法語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僅次于英語之后,為世界第二大語言。全球共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法語為官方語言或日常用語,法語的使用者遍布了全球五大洲。近幾年,法國不斷拓展中國市場,越來越注重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各類在華法國企業數量劇增,涵蓋工業產品、大型連鎖銷售企業、農產品、食品、奢侈品等領域。法國企業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使得會說法語的人才擁有更多優越的就業機會。根據調查,在華法企通常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雖然在華法企業務工作中較多使用的是英語,但這并沒有減少他們對通曉英語和法語的人才的青睞。隨著在華“三資”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營業額的激增(“三資”企業指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三類外商投資企業),他們對具有雙語能力的人才格外青睞。因此,如果在精通英語的基礎上會講法語絕對能大大提高職場競爭力。
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除了在華外資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外,多數行業企業與外國企業、外資企業都有一定的業務往來。據我們了解,英語專業和法語專業本科生的就業方向,大概有:政府公職人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媒體和出版行業從業者、旅游產業從業者、各類企業員工、自由職業者。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第二外語為法語的英語專業本科生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經過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大多數企業主要注重求職者的口語能力,因此本文對求職者如何提高口語能力提出相應的建議:首先,學生及求職者在學習一門外語時,要敢于向老師發問,要勇于開口與外教交流,以便老師或聽者能及時較好地幫助矯正發音或指導語法等,以此來逐漸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學生及求職者在學語時,可以把語塊作為學習的最小單位。學習者可以把語塊作為一個整體單位存儲在記憶中,并且在使用時可以把語塊從心理詞典中迅速提取出來運用,這樣在語言表達時可以減少大腦語言加工的時間,加快語言產出的速度,進而極大地促進語言表達的流利性、得體性和地道性。最后,學生及求職者可以多模仿和朗讀英、美、法語的作品,或者觀看英、美、法語的影片,聽英、美、法語的歌曲和新聞等,這樣一方面可以矯正自身存在的發音錯誤,又可以模仿地道的語音語調,并且提高自己用英語記憶及思維的能力,熟悉大量的地道句子結構及表達方式,進而增加口語的流利程度。雖然口語能力在交際中相對來說比較重要,但口語只是聽、說、讀、寫、譯技能之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時不能只關注口語能力的提升,應在注重口語能力的同時也關注聽、讀、寫能力的提高。
我們建議英語專業且第二外語為法語的本科生要了解各類企業對求職者英語和法語能力的要求,利用閑暇時間通過“自言自語”的自述訓練等方式強化自己的口語能力,同時兼顧提高聽、讀、寫、譯的能力,把潛在優勢變成實在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顯峰.法語在英語專業二外選擇中的優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1)
[2]趙小芹.探究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優勢[J].中外企業家,2013(14)
[3]郝娟、蘆峰.“三資”企業對高職畢業生英語口語能力的要求及其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11(8)
[4]陳研.關于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
[5]李俊凱、何曉玉.非專業法語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學園,2015(1):54~57
[6]張暉.高職院校文秘專業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
關鍵詞:博士研究生;英語教學;課程多元化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5-0189-03
一、引言
教育部頒布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指出,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宗旨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與國際交流,滿足新世紀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為國家的高科技發展做貢獻,同時也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因此,在教學中要貫徹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和提高博士研究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云南農業大學于2004年開始招收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同年開設了兩門英語課程:《英語閱讀與寫作》(54學時,1個學分)和《英語聽力與口語》(36學時,1個學分)。在近10年的教學中,課程組的教師緊緊圍繞《大綱》的要求,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課程多元化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
1.博士研究生的特點。本課程的授課對象為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相對于本科生而言,他們年齡較大(25~50歲不等),社會責任感也較繁重,90%的學生不僅要完成學習任務,還必須承擔家庭和工作的任務,所以,我們的授課對象應屬于成人學習者。Robinson(1994)指出,成人學習者具有以下學習特征:他們愿意自主地完成學習;他們學習目的明確;他們清楚自己的學習問題,希望學以致用;他們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學習時,會表現出不耐心的態度;對于失敗會很敏感;每個學生都明顯地不同;希望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他們每天都扮演不同角色:學生、研究者、妻子、丈夫等;他們希望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2.成人教育學(Andragogy)與教育學(Pedagogy)的比較。針對成人學生的特點,馬爾科姆?諾爾斯(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教育學的理論(Andragogy,andr是希臘語,意為:教授成人學習的科學),以區別教育學(Pegagogy,來自希臘語詞根paid,意為:教授孩子的科學)。馬爾科姆?諾爾斯進一步指出了成人教育學中的6個步驟用于指導成人教學:(1)建立一個有利于成人學習的良好學習環境;(2)課堂組織必須有大量的學生參與活動;(3)對學生進行學習的需求分析;(4)教學目標明確;(5)評價體系強調過程;(6)收集學生對教學的反饋意見,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
三、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課程多元化體系構建
以馬爾科姆?諾爾斯的成人教育學理論為指導,圍繞教育部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的要求,課程組教師構建了一個英語課程多元化的體系。
(一)課程教學內容多元化
課程教學管理文件是課程教學的依據與保證。按照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制定了一套與課程相應的教學文件。(1)制定出云南農業大學《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系列課程教學大綱》并認真貫徹執行。(2)通過對參考教材的全面分析和研究,編寫了《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系列課程》教學講義,包括“英美名篇名段選讀”、“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英語文化知識匯編”、“英語文獻閱讀與翻譯”等,這些教輔材料不僅充實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而且在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教學內容體系及特點有了正確的認識和評價。(3)任課教師認真完成常規教學的《云南農業大研究生課程教學記錄本》、教學日志、教案、學生考試試卷的裝訂等工作,制定了學生形成性評價體系,并圍繞教材展開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方法、手段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博士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如下表:
《英語閱讀與寫作》參考書目:
(1)《英美文學名著選讀》,秦壽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The Reference Handbook for Writers,Michael L.Keene and Katherine H.Adams,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California.
(3)《英語國家概況》,謝福之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文獻閱讀與翻譯》,胡庚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5)《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胡庚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語聽力與口語》參考以下書目:
(1)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Stephen E. Lucas,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國際會議交流英語》,胡庚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3)《劍橋雅思英語聽力》,劉洪波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跨文化交際學》,許力生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朗文英語在線學習:Business Connections (商務聯系),Talking Business (商務洽談)(學生自學并在線完成口語作業)。
(二)課程評價體系多元化
兩門課程都采用過程性評價體系(Process-Oriented Assessment):學生必須完成任課教師布置的相關任務,才能獲得學分。(1)課堂參與(Class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2)學期小論文(Term Paper);(3)口頭匯報(Oral Presentation);(4)期末考試 (Final Examination)。
在課程結束時,我們請學生對教學進行評價和建議。從學生的反饋意見來看,學生對課程是認可的,對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能較好地掌握,評價體系設計和內容符合大綱要求,試卷客觀可靠,能比較好地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課程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三)教學手段與方法多元化
1.豐富、充實的教學內容(任務型教學)。針對云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英語課程特點,在《英語閱讀與寫作》課程中,實行“任務型教學模式”(task-based teaching)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任務一:英美文學名篇名著選讀,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和語言文化修養;任務二:英語國家人文知識介紹,旨在培養博士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任務三:文獻閱讀與翻譯,幫助博士研究生利用英語進行本專業學習與研究;任務四:英語應用文寫作和學術論文寫作,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英語綜合應用的能力,為其打下良好基礎。
在《英語聽力與口語》課程中,任課教師加強了學生用英語做學術報告訓練的能力,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國際學術會議”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為將來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安排了國外主要外臺選聽,包括:BBC、VOA和CNN,并根據學生的需求,在教學中進行“雅思”考試聽力訓練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從而豐富了教學內容,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
2.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教學思想,調動教與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潛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目標。
3.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手段。根據博士研究生教學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們在進行傳統課堂教學的同時,指導并鼓勵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英語學習。課程設立了公共郵箱作為師生互動的交流平臺。同時,利用學校課程建設網,完成了“云南農業大學英語寫作系列課程――網上寫作實驗室”的建設,并在博士研究生課程中進行了嘗試,為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論文寫作指導服務。進入農大主頁,點擊課程建設網―學院―外語學院―英語―專業選修課―英語寫作系列課程,查看相關內容。
四、結語
Allen Tough指出,一個優秀的成人教學的教師對學生是熱情的,并能積極接受學生的多樣性;他們尊重學生自我能力的發展,不橫加干涉;他們視學生為平等的教學活動參與者;他們愿意接受新的經歷并積極向學生學習。為此,在今后的教學中,針對博士研究生的特點,利用不斷發展的現代教育技術,將從以下方面進一步搞好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1.探索并完善我校博士研究生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的教學手段,建設“博士生英語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打破時空限制,更好地服務學生。
2.完善教學大綱、教案、試題庫、電子課件和教學講義。
3.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博士研究生英語課程體系。
4.建立科學合理的博士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
5.構建網絡學習監控體系。
正如Patricia(1968)指出,成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成人學習者發展自我導向(self-directed learning )的學習習慣,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最終不斷改變自己(transformation),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Candy,P.C.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1st ed.)[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1991.
[2]Knowles,S. M.The modern practice ofeducation: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Follett Pub.Co;Rev.and Updated edition,1980.
[3]Patricia,C.Planning instruction forlearners[M]. Toronto:Wall & Thompson,1989.
[4]Patricia,C.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1996.
[5]Robinson,R. D. An introduction to helping learn and change[M]. West Bend,WI:Omnibook,1994.
[6]Tough,A. Why adults learn:A study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beginning and continuing a learning project[M]. Toronto: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68.
【關 鍵 詞】英語寫作評估 自動評分系統 評分不一致性
一、研究背景
自動作文評分(AES,Automated Essay Scoring)是一項使用計算機對作文進行評估與記分的新技術,其實質就是基于已準確人工評分的訓練作文集的自動文本分類,但其分類標準除內容外,更要兼顧語言的運用。該項技術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采用了統計、自然語言處理(NLP)、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于1999年進入實際應用階段。至今已經有多個國家開發出針對英文的作文自動評分系統,如PEG(Project Essay Grader),IEA(Intelligent Essay Assessor),E-rater(Electronic Essay Rater), IntelliMetric 和最近的Writing Roadmap等等。
由于英語作文自動評分系統穩定可靠,與人工評語作文比較,速度快、評價客觀,可以克服大規模人工評閱帶來的諸多弱點。可以使學生多練多寫,老師省時省力,在此前提下,有望促進大學生和高中生英語寫作教學的改革,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激發他們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該系統有以上優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英語教師人工批閱作文的工作量,因而受到很多教師的青睞,也被許多院校采用。在目前,中國此方面正屬于研究與開發之中,其中,冰果英語智能作文評語系統(以下簡稱為“冰評”)是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與杭州增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一套針對高等院校及高中生英語寫作教學的計算機自動評閱作文的教學服務產品;新視野大學英語在線學習作文自動評分系統(以下簡稱為“新評”)是有外研社研發并被許多高等院校普遍使用,該系統的功能是對作文自動評分、給出評語,并對作文中的單詞進行拼寫檢測。然而,在使用的過程中,冰果英語智能作文評閱系統與新視野大學英語在線學習作文自動評分系統在信度與效度方面存在著不一致性的問題。針對此問題,對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學生的英語作文進行了教學實證研究。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大學一年級本科教育技術班43名學生參與了本次實驗活動。參與實驗活動的學生經過接近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系統地學習了語篇知識和寫作組織結構,掌握了基本的英語段落行文方式。為了測出他們的真實水平,保證實驗數據結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引起學生對本次實驗的重視,提前告知了學生本次寫作的成績將納入平時成績的評定范疇,按15%計算,且并未告知學生他們正在參與一項實驗。
2.研究工具
此次實驗研究所用的工具之一是兩個英語學習微機室。這次寫作規定了完成時間為30分鐘,學生有條件在統一的時間開始寫作,并在規定的時間之內提交。另一個研究工具就是學生的作文樣本,該作文材料選自2011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3.研究方法
英語教師將布置的作文題目和要求輸入到冰果英語智能作文評分系統后,會有一個相應的作文序列號。學生可根據序列號查到作文題目和要求,按要求完成作文后,學生將作文的電子版同時提交到冰評(在作文提交截止日期之后48小時之內,系統會對學生的作文進行1分至15分的整體評分)與新評(作文提交之后,系統會立即對學生的作文進行1分至15分的整體評分)中。
三、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最終采集到的有效樣本為37份(有6名學生的作文未能正確提交到系統,不在統計之列),由冰評和新評分別以整體評分的方式進行了評分。為得到這兩個英語寫作自動評分系統之間的相關系數,采用了外語教學研究中常用的SPSS軟件進行了數據統計分析。冰評與新評的對比分析結果如下:
從上表可知,冰評和新評評分的平均分分別是8.4811分和6.7027分。冰評和新評評出的最高分分別是12.00分和14.00分,差值為2分,然而,兩個評分系統最低分的差值為3.5分。表面上看起來冰評和新評的分均分差不多,但是,當比較各自最小平均分和最大平均分差值的時候,幅度范圍卻是從6.50分到12.00分。這意味著冰評評分時比較嚴,給出的評分差值幅度更小,而新評評分時比較松,給出的評分差值幅度更大。
表2、表3和表4顯示了雙尾t檢驗的結果,在給出的平均分方面,冰評和新評都有顯著差異。由于df值為36,t值為3.190,查t值表可以得出df=36,t(0.05)=2.028,t(0.01)=2.719,3.190>2.719,所以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p
皮爾遜相關系數小于等于0.01,即為沒有相關性,數字越小,相關性越弱。冰評和新評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001,小于0.1,顯然二者之間顯著不相關,即具有不一致性。
F值為4.129,并當df1為5,df2為31時,可得到F值為3.65(a=0.01)。由于4.129大于3.65,可以得出p值小于0.01,就是說冰評和新評的評分結果顯著不同,這兩個評分系統的評分是不一致的。
四、結論
作為英語寫作自動評分系統,冰果英語智能作文評閱系統和新視野大學英語在線學習作文自動評分系統確實有很多好處,不但可以應用于日常的外語教學中,使評教作文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而且學生還可以自由安排寫作練習,能借鑒評分系統提供的修改意見,逐步提高寫作水平。但是,由于各個英語寫作自動評分系統所使用的核心技術不同,評閱出來的得分不一致,也會給學生造成困惑,不能夠很好地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因此,教師應該將這些英語寫作自動評分系統與人工評分結合起來使用,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Alderson,J.C.,Clapham,C.&Wall,D.(2000).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Heaton,J.B.(2000).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New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葛詩利,陳瀟瀟.大學英語作文自動評分研究中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09(3).
[4]韓寧.幾個英語作文自動評分系統的原理與評述[J].理論與實踐,2009.
[關鍵詞]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教育學博士生培養;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808(2015)S2-0026-02
要建成一流大學,必須將重點轉移到研究生教育上來,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為支撐。博士是我國教育結構中最高層次的教育,以社會分工的角度來說,博士處于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最尖端位置,他們是一個國家中占據一個時期最緊要通道的少數知識精英。博士生教育就是一種精英教育,博士生教育質量代表了一個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作為綜合性大學中一員的教育學院也為此目標不懈地探索與實踐。
一、博士生就業基本情況和教育學院辦學基本理念
(一)就業基本情況
多年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畢業的研究生都因具備業務基礎扎實、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足等優秀品質而很受國家和社會歡迎。研究生們通過面試成績、專業成績、學業背景、相關實習經歷、創新能力、社團活動經歷、人際交往能力、外語水平、性格特征、熟人推薦等順利被有關機構和單位錄用,一次性就業率均在學校要求的98%以上。他們就業與工作多在教育部教育科研院所系統及高校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或者是在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高校、中學機關部門;還有一些在高校、中學教師,公務員,雜志編輯部,大中型企業管理部門。
(二)辦學基本理念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社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是需要通過教育學專業的人才來解決的,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到各級教育科研機構從事教育研究工作,應對教育國際化的挑戰、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如何開發企業的人力資源、提高員工的素質以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實施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現在應試教育存在的學生負擔重、教育質量不夠高等許多問題都亟須解決。教育研究可以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撐,很多研實成果已經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采納。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到各級行政部門、各級各類院校的教務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高校教育培訓和外事部門,大中型企業人力資源部從事管理、教育咨詢與分析工作。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還涉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企業教育、社區教育等)。研究生到高校、中學任教就能根據青年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科學育人、傳授知識,也可在大中型企業培訓部門從事教學甚或赴海外孔子學院任教成為教育教學骨干教師。根據教育學院多年來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結果和當今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社會大發展大轉型時期形勢的需要,教育學院把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教育要素注入傳統的教育學博士生教育培養模式中進行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例如一名博士黨員畢業生被評為全校“十佳大學生黨員”,高麗浩的《中國教育財政近代化研究》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絕大部分收回的畢業后工作單位回饋信息都得到認可。如何才能從教育學博士生中培養出未來高水平的教育理論家、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教育事業各級高素質管理人才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優秀的骨干教師是教育學院辦學的基本理念和應有職責。
二、教學方式
(一)PBL教學法
PBL是美式先進教學法之一,采用了生對生、師對生、生對組的方法,以問題為中心授課,師生討論式解決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拋棄“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方式,博士生的課堂應該更加自由和開放,提倡互動教學法,具體到某個章節的講授,教師不再限于傳授知識,而要成為引導者,增加課堂互動,進而開發和培養其語言溝通能力,使教學深入淺出,更加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是很強的教學互動和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研究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職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的個人發展能力。
(二)MOOCs慕課和Coursera平臺
通過建設“三網工程”(網絡課件、網絡教室、網絡管理平臺和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改革,形成了適合研究生特點的課程教育體系。學院在2013年已開展并大力推廣慕課建設和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兩位教授創立的Coursers平臺上的在線教育資源進行翻轉課堂(即學生在課下完成課堂內容,在課上進行有效的討論和合作式學習)的嘗試,引導研究生對國內外在線教育資源、公開課程進行評價和比較研究,加強對慕課引發的全球教育資源配置對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影響與挑戰的研究。
(三)SRTP科研訓練計劃
近些年,由一些研究型大學提出并得以迅速推廣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就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充分體現研究特性的一個有效措施,是中國高校為提高人才質量、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浙江大學是全國最早提出對大學生進行科研訓練的高校之一。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兩者緊密銜接,教育學院也一直在研究生培養時沿用此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其他層次教育的最主要標志,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重要體現,貫穿于研究生培養各個環節,學院改變了博士生入學后先學課程,經過中期考核和開題報告,再進入科研和課題研究,最后寫學位論文的培養過程,現在是博士生入學后根據學科的要求、個人特點制定科研工作計劃和時間安排,制訂計劃時可直接進入研究階段,并不一定按照課程、科研、論文環節循序漸進;學院在網上開設調整個人學習計劃和定期向導師匯報工作的窗口,鼓勵博士生根據研究目標的需要制訂并調整個人學習計劃,同時定期向導師報告科研進展,博士生均要撰寫讀書報告,鼓勵他們以讀書報告、創新論壇、seminar等形式進行相互交流,根據學科特點制定教育學博士生的出口標準。
三、繼續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生源結構、提高招生質量我國研究生發展指導思想,是重視“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開始從“單純發展數量”到“注意教育質量”。研究生教育質量是一個包括招生、培養、管理、學位、評估等各方面在內的綜合體系。當然,招生質量是基礎,所以既要保證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有足夠的生源,同時又要保證根據培養方式選擇適合培養的學生。浙大在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實踐中育人為先,創新發展,走在模式創新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浙大建立的博士生招生質量工程的核心是進一步增加直博士和碩博連讀生,限制在職生報考的博士招生整體方案。對于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教育來說“長學制”博士生貫通式培養是高水平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改善生源質量必須提高直博和碩博連讀的比例。當然,要提升生源質量,關鍵在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學生要懷著主動、自愿的心態入學。沒有特色和品牌,恐怕也難以為繼,加快構建以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人才為導向的教育學博士生教育體系辦學理念,培養模式的完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可獲得學生的青睞和社會的就同。
(二)課程建設與時俱進,打造品牌課程
今年申請打造核心課程建設,“教育學名著導續”作為教育學博士生的專業學位課,其開設對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專業素質與科研水平具有奠基性作用,這門課程集中了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高等教育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學科內各級領域的經典名著。通過精心挑選的中、外12篇教育經典名著的研究,可了解教學各領域的基本觀念,研究方法,掌握相關領域的前沿問題。通過教育學各分支學科的問題域、方法論和基本邏輯的比較分析,整合形成合理的學術結構。教育學博士研究生通過學習可以開闊眼界,掌握教育研究的范式與視角,增強教育問題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從而提高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今年同時申請的還有以“教育學方法論”提升為示范的課程建設。教育學的自身發展也倒逼教育研究方法不斷更新,課程面臨不斷提升的壓力。應對當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水平和規范相對低下的問題,本課程以提高研究生素養包括大量高速的中英文文獻查閱和寫作能力、問題識別能力、文獻評論能力、研究設計能力、參加國際會議能力,遞交國際論文和國際學術研討等能力為目的與世界接軌,大量引入新的中英文教材和文獻,系統研究國外博士研究生教育學研究方法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和作業評價系統,對強化研究生的科技基礎能力及科研道德均大有裨益。“教育學方法論”的國際接軌和本土教育研究相關特色的完美結合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性的專業核心課程。比較教育學學科(休閑體育)“985工程”三期建設項目申請碩士生全英文課程,對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的碩士生課以全英文來授課,為碩博連讀打下良好基礎。
(三)激發研究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強化提升運用能力
大學英語四、六級目前仍一樣分等級,而在高校招生時,不同的學校會對英語提出不同的等級要求,英語應回歸其語言工具的本質屬性。英語依然是當今全球應用范圍最廣的國際語言,互聯網90%以上是英語資源。作為研究型大學教育學的博士生欲想與國際接軌,成為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人才,在校學習期間,仍需不斷努力學習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對于此前缺少嚴格訓練的中國研究生而言,對大量的英語教學普遍感到不適應,尤其是綜合考核,采取公開報告和閉卷考試的模式,特別對一些大齡博士生來說,倍感壓力。為了不斷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語水平,我院除了繼續在核心課程主題講授中堅持雙語教學外,在申請即將啟用的課程建設“教育學名著導讀”三分之一內容將采用全英文授課,要求學生能熟練閱讀英語教育文獻,最終完成6000個單詞的學術論文,掌握英語論文寫作。作為本門課程的延伸性課程,自2014年5月份起,由海外名師主導課程,均采用全英文講授,首先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BernadetteBaker教授主講“國際教育學術前沿”,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學院EugeneTucker教授主講“教育領導與政策”。黨的十后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改革,實施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詳細研究和積極探索相關政策和細則。根據原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的辦學理念,結合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使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浙江大學發展需求,不斷拓展研究生培養的深度,塑造研究生教育的獨特文化傳統,我們把教育學博士生培養目標定為有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這也完全符合國家和教育部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2.
[2]浙江大學.校園人文文化活動報道[N].浙江大學報,2014-6-30.
[3]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0.
[4].創新創新再創新,在兩院院士大會開幕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6-10.
[關鍵詞]雙語教學;;旅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隨著Internet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加入WTO及北京2008奧運會的舉行,促進了中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如何培養新時期需要的復合型(專業+外語、知識+技能)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旅游高等教育以培養高級旅游涉外管理人才為主要目的,這些人才諸如導游、接待服務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要了解國內外旅游業發展現狀,而且還要能夠用英語思維直接與外國游客進行交流并提供優質服務,樹立良好的形象。這給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內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雙語教學集專業學習、英語學習為一體,在此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如何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實施雙語教學成為當前眾多旅游教育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就旅游高等教育實施雙語教學中的教材選擇、師資配備、學生需求、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旅游高等教育實施雙語教學的進一步開展指明方向。
一、雙語教學及其含義
雙語教學(BilingualTeaching),根據英國《朗文應用語言學詞典》的定義: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意思是在學校里使用第二語言或者外語進行學科的教學。卡明斯(Cummins)對其進一步解釋:“在學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階段使用兩種(或者更多)教學媒介語。這兩種語言被用來教授科目內容而不單純是語言課程本身”[1]。隨著文化交流的擴展與深入,英語已成為當今世界通用語言,當前我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用英語作為專業教學的媒介。
雙語教學是將外語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通過用外語學習其他學科知識達到掌握外語的目的,使外語學習與專業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它不同于英語專業教學,英語專業教學側重對英語語言本身的學習,包括詞匯、語法、修辭等,強調對語言本身的學習,很少涉及其他非語言學科的專業課知識,主要培養英語語言理論和應用人才。專業課雙語教學只把英語作為教學媒介,側重對專業知識的系統講解,不強調學習英語本身,以培養非英語學科的人才為主。因此,雙語教學課堂絕非英語教學課堂。
二、旅游高等教育實施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開展雙語教學是旅游院校教學改革的需要
國家教育部在2001年出臺了第四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畢業論文 明確要求各高等院校在3年內要開設5%-10%的“雙語”教學課程,特別是一些國際通用性、可比性強的專業和學科應盡快與國際接軌。時至今日,各高等院校相繼進行了雙語教學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由于旅游活動具有很強的文化性、實踐性和涉外性,旅游高等教育更要首當其沖。面對新時期的機遇和挑戰,新型的旅游人才不僅要精通旅游專業知識和漢語文化,還要通曉外語、熟悉外國文化、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雙語教學把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專業技能合二為一,是培養旅游高級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的有效途徑。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推進,有些高校將取消專業英語課程,而增開雙語教學科目。雙語教學已成為衡量本科教育水平,突出高校辦學特色,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因此,雙語教學是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需要。
2.實施雙語教學是旅游學科和旅游教育發展的需要
旅游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最先出現于西方發達的歐美國家,這些國家無論是旅游學科體系的建設,還是旅游教育都相對成熟,研究成果碩果累累;而我國旅游學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與之相比還比較落后。因此,需要借鑒國外經驗。新型的旅游人才不僅要具有競爭能力、創新能力、交際能力,而且還要具備不斷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自學能力。旅游高等教育人才不僅要讓學生及時了解國內旅游最新動態、發展趨勢,同時也要及時了解國外相關狀況,以更好的適應國際社會競爭的需要。雙語教學為學生構筑了一個國際化的平臺,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客源地文化背景、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學生以國際化的視野來思考問題,憑借語言優勢,能更直接、更迅速地把握學科、行業最新的發展態勢,開拓視野、拓寬旅游知識,發展專業技能,借鑒國外旅游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更好地認識、解決本國旅游發展所出現的問題。因此,雙語教學是溝通旅游專業人才所需理論、語言和技能的一座橋梁,是完善旅游學科的發展和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3.實施雙語教學是提高學生技能和提升就業率的需要
傳統的旅游教育模式將專業教育和語言教育相分離,使旅游高等教育在相當程度上無法滿足行業發展對雙語人才的需求。旅游人才,尤其是占到35%的旅游各專業本科層次的畢業生,因為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約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職業生涯的落差,導致旅游人才的流失[3],從而造成旅游本科生就業率較低,生源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雙語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勢必增加學生學習外語的壓力和動力,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在求職就業方面占有競爭優勢。實踐證明,雙語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的英語知識,增加專業詞匯量,還能滿足其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積極借助外文書刊和網絡及時了解旅游業的最新學術動態,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4.實施雙語教學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需要
新時期的要求不僅對高等教育、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旅游專業的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教育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國內外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及其他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與擴展,各國互派教師訪學,要求教師不僅懂外語,還能用外語進行學術交流。我國目前高校的旅游專業的青年教師大多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具有六級英語水平,如果在高校不開展雙語教學,英語得不到再學習,就會導致英語水平逐步退化,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相反,通過雙語教學,教師通過備課查閱外文文獻資料,用雙語授課及課外輔導,教學相長,不斷積累英語知識和專業知識,使教師綜合素質顯著提高,適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
三、旅游高等教育實施雙語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選擇適宜的雙語教學學科
學科是雙語教學實施的關鍵,它決定了雙語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目標。根據旅游高等教育的特點及雙語人才培養的目標,應選擇實用性強、文化性強及基礎性強的課程。醫學論文 實用性即具備鮮明的實用特色,與旅游的實際工作緊密結合的課程,如《模擬導游》、《飯店管理》等。實施雙語教學,既可將語言教學融入專業教學,又便于實踐特色導入教學,有助于提高旅游高等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充分實現雙語教學的價值。文化特色既是課程注重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又注重對外國文化及其思維模式的把握,如《中國旅游文化》、《客源國概況》,這些課程導入雙語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兩種語言思維的能力,更好地完成對外交流。為更好地達到雙語教學的效果,還應開展一些基礎課程,如《旅游學概論》、《旅游市場營銷》等。雙語教學積累一定的專業詞匯,能夠奠定理論和語言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雙語教學科目并非越多越好,學科的選擇應綜合考慮教學大綱、師資水平、學生水平等因素,避免盲目上馬,一哄而上。
2.確立適當的雙語教學模式
雙語教學有3種模式:沉浸型雙語教學(學校使用一種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保持型雙語教學(在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本族語,然后逐漸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教學,其他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過渡型雙語教學(學生進入學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根據中國地質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系教學培養模式(“3+1”模式:學生在3年內修完大學本科的全部課程,最后一年到相關旅游企業進行實習)和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我們采取了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和實踐模式相結合,即:在專業培養計劃中選定幾門學科進行雙語教學,同時結合畢業實習的實踐,充分利用旅游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等大旅游教育環境,拓寬學生的語言攝入、演練環境,進而達到雙語教學的目標。
3.采用靈活的雙語教學方法
雙語教學課堂不是老師按照中文講義的逐字翻譯,它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必須強調課堂的互動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雙語教學應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老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水平適時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在雙語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手段:在雙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學生的詞匯量不大,英語水平不高,可以采用英語板書、漢語為主講解的教學方式,提問法(Question)、練習法(Exercise)、多媒體(Multimedia)教學等是較好的教學方法;隨著雙語教學的延伸,學生英語水平不斷提高,此時可采用以英語為主、英語思維的教學方式,討論法(Discuss)、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角色扮演法(Role-play)教學效果明顯。
四、旅游高等教育導入雙語教學的對策
雙語教學對實現旅游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有著深遠的意義,是目前解決“雙語、雙文、雙能”的旅游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很多高校的旅游專業已開始了雙語教學的初步研究和探索,但距教育部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究其原因,雙語教學的開展還面臨著諸多實際困難。
1.提高師資水平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關鍵
雙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雙語知識(漢語和英語),具備一定的雙語教學理論知識和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而目前我國旅游專業的雙語教學面臨師資嚴重不足,知識結構單一且整體水平不高。師資水平影響到整個雙語教學水平和質量的高低。提高雙語教學師資水平的途徑有:
(1)加大雙語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力度。依托高校培養,開設培養雙語師資的專業,為雙語教學源源不斷地輸送雙語人才,這是長遠的解決辦法。培訓是短期解決師資的有效途徑,雙語教師的培訓應注重整合高校資源,提倡院系之間的橫向聯合,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對有良好專業基礎的教師展開語言強化培訓,二是對具有一定語言基礎的教師開展旅游學科知識培訓,從而建立一支跨學科、多層次的雙語教學師資隊伍。此外,也可選派中青年教師出國深造、參加學術交流,拓寬教師培訓途徑。
(2)引進旅游專業的外籍教師。聘請旅游專業學科具有一定漢語知識的外教。聘請外籍教師不僅能解決純正的英語發音和獨特的英語思維問題,同時也能把國外先進的旅游管理觀念和知識帶進課堂,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
(3)校企聯合,聘請兼職教師。目前,在我國旅游業及飯店管理業中,不乏一些高級管理人才,他們具備良好的英語技能和相當的工作經驗,在雙語教學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聘用兼職教師,實行專、兼職結合,校企聯合也是解決我國旅游高等教育雙語教學師資的有效方法。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實施雙語教學的基礎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需要老師飽含感情地進行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內容豐富、交際形式多樣、師生關系融洽的雙語活動;另一方面,老師應充分利用雙語教學會給學生提供更為強烈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的優勢,英語論文 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自己探索、團隊合作、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興趣,達到教學效果。考慮到學生英語水平的個體差異,給予充分的調查和考核,開展雙語課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并舉,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會導致學習缺乏信心,要及時調整,決不能“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3.編制雙語教學教材資料是實施雙語教學的根本
教材是開展雙語教學的載體,沒有教材,雙語教學便成了“無源之水”。雙語教學的開展必須由依托外語原版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為依托,這樣才能保證師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專業內容,也避免一些“誤譯”。但目前受到信息傳播、資金、適用性等方面的限制,使用原版教材困難較大。解決的辦法主要有:①通過對原版教材進行改編、整合,利用網絡知識積累雙語教學素材;②增加錄像、多媒體等視聽教材;③充分利用現有的雙語教學參考書目和學科教材等手段,根據雙語教學的目的、任務、現有條件,組織專業教師、外語專家等相關人員編制適用于本專業的教材。
4.完善的政策支持是開展雙語教學的保障
雙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諸多方面的改革:如教學體制、考試制度、學生評價體系等。雙語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學生的努力,同時,還需要學校和整個社會的配合及政策支持。首先,應加大雙語教學的獎勵措施。勿庸置疑,雙語教學的老師和學生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校在制定有關政策時應予以充分考慮,如增加雙語教師的業績工作量,對率先實施雙語教學并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老師給予必要的獎勵,對學生雙語考試的成績予以備注說明(為學生就業考慮),以及在同樣學時情況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分優勢等,激勵廣大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到雙語教學中來。其次,要建立雙語教學效果的評估體系,使雙語教學做到有章可循,如雙語教學英語使用的比例,考試命題與答題是否要用英語以及評估雙語教學質量的標準等等。
[參 考 文 獻]
[1] 盧丹懷.雙語教育面臨新挑戰[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59.
[2] 謝雨萍.關于旅游管理專業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94-96.
[3] 鄧俊,蔣昕.論旅游高等教育中的雙語教學實踐[J].旅游學刊·旅游人才與教育教學特刊,2003:38-41.
[4] 王佩良.關于高校旅游專業課開展雙語教學的思考[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2) :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