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老年人的骨質疏松

老年人的骨質疏松

時間:2024-03-05 16:30: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的骨質疏松,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老年人的骨質疏松

第1篇

本文通過分析老年人因骨質疏松癥而導致骨折的原因,達到預防和推遲老年人患骨質疏松癥,從而避免和減少老年人骨折的發生。

資料與方法

人的骨量的增加大約在35歲左右達到極點以后則吸收多于組成,呈所謂負平衡。近2年收治55歲以上的老年關節不適患者895例,其中有651例并發有骨質疏松癥,占總病例的70%,其中女性患者435例,較男性為多。而收治216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53例并發有骨質疏松癥。

結果

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一種全身性骨病。主要是骨量低和骨的微細結構有破壞,導致骨的脆性增加而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松指單位體積內骨組織低于正常量,致骨外形雖在,但骨小梁稀疏。由此而引起壓縮、變形、疼痛等一系列功能障礙,稱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癥也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病因主要是骨合成作用減少,分解增多,老年人腸鈣吸收功能下降,鈣代謝障礙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另外因各種原因導致肌肉活動減少,骨缺少肌肉刺激,結果骨母細胞活動減少也可引起骨質疏松。而老年婦女在絕經期后因雌激素分泌減少,引起骨中礦物質含量丟失而更容易并發骨質疏松癥并較男性為多的首要原因。

骨質疏松癥引起的臨床癥狀有軀干縮短、駝背、壓縮性骨折,腰肌痙攣、腰背疼痛,四肢骨容易發生骨折(包括顯微骨折),且以股骨頸骨折最為常見。女性較男性多見,骨質疏松癥患者在骨皮質的抗彎強度,還是松質骨的抗壓強度均顯著削弱,所以在輕微外傷或無外傷的情況下都容易發生骨折,尤其75歲以上的婦女骨折發生率高達80%以上。如果主要癥狀是腰背痛。疼痛可因胸椎或腰椎壓縮骨折而致;也可因骨折后脊柱變形,繼發小關節骨關節炎所致;也可能是保護性肌肉痙攣或肌肉韌帶勞損所致。疼痛可在咳嗽、噴嚏、彎腰時加重,臥床休息后減輕,疼痛可沿肋間神經放射,或向腰骶部放散。有人分析骨質疏松癥合并椎體壓縮骨折44%,多發生在T1~2與L2之間,可因輕度外傷或持重物所引起。此類骨折經臥床休息后即可痊愈,但常遺留駝背畸形。老年患者基礎病較多,免疫功能低下,一旦發生骨折就可能長期臥床而出現并發癥,死亡率較高[1]。

討論

現在治療上并沒有很好的藥物治療能使已疏松的骨組織恢復正常和預防老齡后的骨量丟失,但在實際生活中的很多現像和國內外多項研究均表明如果老年人能堅持身體鍛煉就可使骨量明顯增加,而且這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最好措施。絕經期婦女每周堅持3小時運動可使部體鈣量增加。讓骨骼負重和肌肉鍛煉也可獲得較理想效果,包括走步、慢跑和站立的鍛煉,同時需進足夠的鈣量(各種鈣制劑的可利用度是不同的,碳酸鈣40%、氯化鈉27%、乳酸鈣13%、葡萄糖酸鈣9%),如果鈣劑在進餐后服,同時喝200ml液體則吸收較好、牛奶中的鈣易被吸收,225ml牛奶中含鈣300mg,絕經后婦女每日需鈣量1000~1500mg,同時還應補充維生素D、B6、B12、K可減少骨質疏松的危險性。多曬太陽,使皮膚維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鈣質的吸收。老年人還應慎用藥物,如利尿劑、四環素、異煙肼、抗癌藥、強的松等均可影響骨質的代謝。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預防跌跤,老年人跌跤易發生在飯后站立或夜間起床時,家中地面的障礙物應減少或消除[2]。對因絕經期婦女應用雌激素和孕激素來預防或減慢椎體骨和四肢骨的骨量丟失。

希望通過以上的各項措施能達到推遲和減少老年人患骨質疏松癥并導致骨折,達到延長老年人的壽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2篇

1老年骨質疏松概況

骨的成分是由有機質和無機質組成,老年人骨成分是:骨量逐漸減少,骨中的有機質隨之降低,同時無機質的含量也在下降,但是在骨質的總體含量比例中,無機質的比例是增加的,同時骨細胞的代謝、骨重建的作用也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衰減,導致骨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受損,這樣的體質發展使得老年人的骨質彈性下降、易脆性升高[1]。

2影響老年骨質疏松的因素

2.1膳食礦物質含量骨由有機質和無機質組成,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骨質中有機質和無機質都在減少。老年人群通過飲食攝入膳食礦物質以填補骨質自然的流失,從而正向影響骨形成與骨吸收,阻礙骨質疏松的形成[2]。

2.2年齡老年人骨質疏松最基本的原因即由年齡的增加造成。年齡增加,骨細胞衰老、骨組織功能衰減。影響骨代謝的相關因子如骨形成蛋白因子、轉化因子、成纖維生長因子等所具有的促骨吸收、調節分化、溶骨活性等功能,都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減低了。性激素水平會影響骨的吸收與形成,激素水平高,骨吸收少,骨形成功能強,反之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功能弱。老年人性激素分泌較少,也導致了骨量的丟失[3]。

2.3性別性別與骨質疏松的關系主要是針對女性絕經后,性激素迅速下降。同齡男性骨密度大于女性。男性在逐步進入老年的過程中,性激素水平也會逐漸降低,這種降低的表現沒有女性絕經引起的性激素降低明顯。女性骨密度與雌激素水平密切相關。雌激素通過影響骨的代謝從而減少骨的吸收,阻止骨質丟失。女性絕經后,雌激素含量極速降低,使骨的代謝功能減弱,骨質丟失增加,導致骨質疏松[4]。

2.4運動老年人運動減少,體力活動不足,肌肉萎縮等影響了骨的代謝,從而使得骨的吸收與骨質構建失調,骨質丟失增加,加速老年骨質疏松的形成。運動能夠改善和維持骨結構,促進血液循環,利于骨質的生成。

2.5身體承受重力的因素骨組織的建造與骨部位承受應力有著正相關的作用。骨承受的應力大,骨構建功能增強,應力小,骨構建的功能小,發生骨質疏松的危險也會相應增加。有研究證實,體重指數BMI值偏低者,身體主要承重部位如髖骨、脊椎的骨密度均低于高體重者。BMI偏低者人群已被公認為發生骨質疏松癥的危險人群[5]。有學者對減肥人群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減肥的時間超過1年多,骨量的丟失與減掉的體重成正相關。機體代謝可能通過營養物質的攝入影響了骨質功能,并引發了骨骼疾病[6]。還有研究通過對老年人群的長時間跟蹤調查表明,老年減肥人群骨量丟失的速度是不減肥人群的兩倍。

2.6健康狀況中老年人因為健康狀況影響了骨密度,從而很容易發生骨質疏松。中老年人患病,影響機體功能代謝,營養攝取與吸收都不能滿足機體需要,體重減輕,成為了骨質疏松患病的危險人群。

3運動對老年骨質疏松的影響與作用

3.1運動對代謝因子的影響與骨代謝有關的細胞活性因子,會隨著人群年齡的增加而活性降低。有學者通過對動物實驗的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提高骨代謝相關的活性細胞、因子活性的直接或間接提高,抑制骨的吸收,調節骨吸收與骨形成的動態平衡[7]。運動可以提高人體的代謝水平,改善胃腸功能,促進鈣磷的吸收,對骨質疏松有積極的防治作用[8]。

3.2運動對骨形態的變化研究發現堅持長期的有氧運動對保持老年人活體骨內礦物質含量和延緩丟失現象的出現都有著積極的作用[9]。不同方式、強度適宜的運動對骨骼的形態的各方面都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有學者通過對游泳的大鼠實驗發現,負重游泳可以增加肱骨增值帶中細胞的數量,表明運動對大鼠骨的生長過程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0]。

3.3運動對激素的影響調控骨量的激素有雌激素、雄激素、生長激素等,這些激素都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特別是對于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顯著下降。有研究表明,強度適宜的運動可以使部分調控骨量的激素水平升高,從而促進骨細胞的形成,骨量的增加。女性絕經后隨著雌激素下降,骨量也大量的丟失,運動能促進女性性激素的分泌,延緩骨量的丟失[11]。

3.4運動方式與強度對骨密度的影響有研究表明,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會降低衰退骨生物學性能,所以老年人運動應選擇適宜強度的有氧運動,對延緩骨細胞衰老和骨組織的功能衰減具有積極影響作用[12]。

參考文獻:

[1]付松芳,劉翠鮮,沈志祥.運動與老年性骨質疏松[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31):1068-1070.

[2]田玉慧.膳食礦物質與骨密度關系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2,18(7):836-837.

[3]葛繼榮,聶達榮,陳可,等.年齡、體重及體重指數對福州地區骨質疏松人群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3;11(6):9-12.

[4]劉伯亮,陳佩杰,喬德才.骨質疏松發生與年齡、性別的關系-200例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3):7474-7475.

[5]董潔瓊,鄒軍.運動防治骨質疏松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1):67-72.

[6]鄭現杰.國內運動對防治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進展[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4(2):91-92.

[7]沈志祥,劉翠鮮.運動對老年小鼠骨代謝及生物力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5):140-143.

[8]沙鵬,蒼金榮,雷岐鎖.運動對老年人骨質代謝水平的影響[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5;20(5):81-82.

[9]梁鴻,鄭陸,閻守扶,等.運動對骨形態結構、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學特征的影響[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2):202-204.

[10]張培珍,喬志源.不同負荷游泳運動對雄性老齡小鼠骨代謝狀況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3):337-339.

[11]鄧士林.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運動療法的研究進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

第3篇

【關鍵詞】老年;骨質疏松;髖部骨折;圍手術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24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764-01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3例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33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69.5±10.2歲,53例髖部骨折患者均為股骨粗隆間骨折,所有患者均在發生髖部骨折2周內行X線拍片證實,排除病理性骨折、嚴重創傷引起的多發性骨折、骨代謝疾病及腎臟疾病患者。

1.2術前準備入院后給予患肢牽引,盡快完成相關輔助檢查,經濟條件允許者可做三維CT,以明確診斷及為手術方案提供依據。根據患者既往病史進行相應的檢查,評估手術耐受情況,請相關科室會診,積極治療合并癥,做圍手術期準備,爭取72h內擇期手術。

1.3治療方法24例患者行保守治療,股骨頸骨折7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7例;行內固定術患者仰臥于骨科手術牽引床上,在C臂X線機透視下閉合復位,采用股骨大粗隆下大腿外側切口顯露股骨大粗隆下極和股骨上段外側,沿股骨頸中軸偏內側打入導針,在C臂X線機透視下觀察導針位置滿意后用空心加壓螺釘內固定或解剖鋼板內固定或活力髖螺釘(HS內固定。53例患者平均離床時間32-43d,成功率96%,失敗率4%。

2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骨量減小,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主要特征的,致使骨脆性增加導致發生骨折的全真性骨骼疾病。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具破壞性的結局,嚴重威脅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尤其是髖部骨折患者常常因為臥床發生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肺栓塞,褥瘡,泌尿系統感染等嚴重并發癥,可導致死亡的嚴重結局。目前研究表明主要以手術治療為首選,達到減輕疼痛,恢復肢體功能,早期離床活動,減少并發的治療目的。綜上所述,老年性骨質疏松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疾病,應對其及早的診斷,采取相應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對于術后恢復和延長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老年人的疾病中骨質疏松而到導致的骨折情況已經是較為普遍的情況。由此可見骨質疏松是當前醫學上要密切關注的疾病,也是老年人應注意的疾病。

在對老年人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治療的時候,對醫院的醫護人員有著較高的治療護理要求,要求對病情的了解要透徹究其根本而拿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病對其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治療經驗也有著較高的要求,在治療病患的病情的同時也要對老年人對患者的基本身體情況和身體素質有全面的了解,對治療方法是否有相應的承受能力,必要手術的患者對手術是否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且手術后的愈合效果和手術后的恢復情況等等,這些因素都要作為在治療老年人骨質疏松行髖部骨折時應考慮的治療步驟。只有這樣才能更為有效的治療髖部骨折,并且對患者的術后愈合和恢復有著積極的治療意義和最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鄭曉佐,徐振華,汪平.股骨粗隆間骨折三種內固定方式治療的選擇.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02.

[2]王鵬建,張超,阮狄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外科治療策略及療效分析-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12.

[3]王大偉,蘇波,滕居贊.高齡老年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HS固定與股骨頭置換的臨床評估-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06.

[4]劉鵬程,袁曉達,高德勇,劉萬軍.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臨床治療體會[期刊論文]-中國醫藥指南,2012(21.

[5]李曉菲,劉國偉,朱玉磊,張天龍,朱明雙.鮭魚降鈣素圍手術期應用對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鎮痛效果的隨機對照研究,2011.

[6]骨質疏松性老年髖部骨折653例臨床觀察-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0;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圍手術期治療進展-實用骨科雜志,2007.

[7]老年脊柱骨質疏松壓縮骨折與外傷性非骨質疏松壓縮骨折的影像學分析.全國老年骨質疏松專題學術研討會,2000.

[8]老年骨質疏松并發復雜股骨骨折的治療-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2.

[9]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53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刊,2011,39(19.

第4篇

世界骨質疏松日改定為每年10月20日?,F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個會員國家及組織均開展了這一活動,使世界骨質疏松日這一天的活動成為了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全球盛會。

骨質疏松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地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已成為當今世界廣泛關注的嚴重社會問題之一。今年世界骨質疏松日的主題為“向你的骨骼投資”,副標題為“關注男性骨質疏松”,要貫徹和實現這一主題,應進一步加強骨質疏松的宣傳教育,使全社會認識到骨質疏松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使廣大的骨質疏松患者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以便得到及時治療,最大限度地減少骨質疏松對中老年人的危害。

我國近15年來,骨質疏松診斷、治療、預防及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開展這一活動,從一開始就得到我國政府和衛生部的大力支持。經過骨質疏松日廣泛的宣傳活動,將會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骨質疏松的防治意識及醫務人員防治骨質疏松的水平,促進我國骨質疏松防治工作的發展。 共2頁,當前第1頁12

共2頁,當前第2頁12

第5篇

什么是骨質疏松?該如何防治骨質疏松?許多老年朋友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容易走進誤區,認為骨質疏松是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我們一起來看看生命質量控制工程專家怎么說吧。

誤區1:只要補充足夠的鈣,就不會發生骨質疏松

鈣是保持骨骼強壯的關鍵物質,但并非唯一物質。防治骨質疏松的原則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質和骨礦物質的含量,防止骨質的分解,促進其合成,單純補鈣并不能使骨質疏松好轉。只有膠原蛋白與鈣同時補充,才能起到補充鈣的作用。

誤區2:骨質疏松是由于衰老造成的,無需治療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不斷增加,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與骨質疏松等與增齡相關的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并非不需要治療或沒有辦法治療。骨質疏松既可通過生活方式干預等科學補鈣,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而減輕病人的疼痛,預防骨折的發生,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并延長其壽命。

誤區3:沒有外傷史,就不會發生骨折

患有骨質疏松的患者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輕微動作常常不被感知(也沒有明顯的外傷史)時即可引起骨折,如咳嗽、打噴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等等。常見的骨折部位有脊椎骨、肋骨、橈骨、股骨上端等,這些輕微的骨折可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應注意檢查及早明確診斷并及時治療。

誤區4:治療骨質疏松等于補鈣

骨質疏松的治療不是單純補鈣,而是綜合治療。治療的目的是提高骨量、增強骨強度和預防骨折。其綜合治療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如適當的體育鍛煉、糾正不良嗜好、防止跌倒等)、補鈣,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誤區5:老年人治療骨質疏松為時已晚

很多老年人認為骨質疏松無法逆轉,到老年時期治療已沒有效果,為此放棄治療,這是錯誤的。骨質疏松是因為年老后體內激素水平下降,導致破骨細胞活躍,骨吸收加快,骨形成延緩,導致骨量不斷丟失所致。只要接受正規的治療,積極補充骨骼的營養成分,無論何時均可顯效,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確診為骨質疏松,應立即到醫院接受相關治療。

第6篇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0)07-0243-01

骨質疏松在老年人中相當普遍, 有資料統計,60歲以上老人中男性10%有骨質疏松,女性40%有骨質疏松,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80歲以上老人絕大多數有骨質疏松。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

骨質疏松是骨質中鈣的排出增多,吸收減少,骨皮質變薄,骨髓腔變寬,骨密度減低,膠原纖維減少,無機鹽增加,骨頭猶如雞蛋,脆弱易碎,這就是老人為什么遭受輕微的外傷或用力稍猛就發生骨折的原因所在。

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狀是骨痛和抽筋,骨痛多見于下腰部或中胸部及下肢,是老年人腰腿癥的常見原因之一,嚴重者易發生骨折,尤其是瘦弱的老人。骨折的發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胸腰椎、股骨頸,脊椎的骨折多是壓縮性的,還可引起許多繼發癥狀,脊柱變形,向后突出,腰背部肌肉韌帶容易疲勞,身體前屈明顯,嚴重時可累及脊椎神經根,可表現為坐骨神經痛,行動困難。高度變形的脊椎,使病人身高下降,逐漸變矮,胸廓產生畸形,肺活量明顯減少,影響其呼吸功能及心臟功能。抽筋多發于小腿部,常在夜間痛醒。

骨質疏松時有一半人沒有明顯的癥狀,往往不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只有在體格檢查時偶爾發現,骨質疏松診斷可以依靠X線照片,可看到骨質降低,骨小梁稀疏,全身骨骼中以海棉狀骨最先發生。老年人如果感到全身不舒服,腰腿乏力,莫名其妙地骨頭痛等癥狀,就應該去醫院進行檢查,看有沒有發生骨質疏松癥。

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鼓勵老人多作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增加。每天運動鍛煉半小時或更長一些,運動形式可因人而異,比較好運動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打門球、做各種健身操,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游泳鍛煉等。骨質疏松癥是一種慢性病,是隨著我們每個人年老后慢慢發生的,與我們平時缺少運動很有關系的,人體的骨組織是一種有生命的組織,人在運動中不停地刺激骨組織,骨組織就不容易丟失鈣質,骨組織中的骨小梁結構就會排列的比較合理,這樣骨質疏松癥就不容易發生,研究發現,經常參加運動的老人,體內骨密度要比不愛運動的同年紀老人的骨密度要高,他們的平衡能力特別好,不容易跌跤,能有效地預防骨折的發生,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運動在防治骨質疏松癥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膳食預防,不要挑食,應該低鹽飲食、清淡飲食,注意營養搭配。應多吃含鈣及維生素D較為豐富的食品,50歲以上的女性和60歲以上的男性,每日鈣攝入量不應少于1200mg,豆制品含鈣量較高,每500g豆腐含鈣量在1085-1385mg,每500g大米含鈣量為40-280mg,面粉為100-345mg。多吃素食,素食者膽汁中的雌激素和類固醇激素(如可的松)排泄量較高,腸粘膜鈣重吸收量也增加,鈣質的丟失也減少。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的蛋白質量少時,老年人會發生負氮平衡,這對于骨與關節的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老年婦女和體弱多病的老人更是如此,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之間的比例關系應在1:2-1:1左右為宜。動物蛋白中以豬骨頭湯比較有益,可以用鮮豬骨與黃豆燉湯,鮮豬骨中含有天然鈣質,骨膠原等,黃豆含有黃酮甙,也含有鈣、鐵、磷等礦物質,有較好的預防骨質老化、骨質疏松作用。補充足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B6,有人研究指出,老年人血液中維生素C和維生素B6的濃度都比青年人低,這兩種維生素的降低,對老年人健康十分不利,因此要考慮從食物中補充,大多數糧食不含維生素C,因此要獲得足夠量的維生素C則必須從副食品及瓜果中去攝取,蔬菜中含量較高的有扁豆、刀豆、四季豆、胡蘿卜、青菜等。

三是藥物預防,可給予乳酸鈣、維生素D、鈣爾奇D、魚肝油、食用鈣、密鈣息等,以增加骨質密度。

作者單位: 215008 江蘇蘇州 73011部隊蘇州干休所衛生所

第7篇

關鍵詞:老年性骨質疏松癥 生活質量 健康測量

中圖分類號:R592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8)4-0023-03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在總人口比例中的增加,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高度的致殘性,嚴重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康復,不能只注重于改善病人的生理功能,還應著重于病人的心理和社會機能的評估和干預,提高其生活質量?,F對127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病人的生活質量進行調查與分析,了解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病人的生活質量并探討其相關因素,為實施干預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抽取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院等共5所醫院的骨科、內分泌科和老年病科門診及住院的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住院病人共127例,時間為2002年1月¬---2003年12月。

1.2 病例納入標準

1.2.1 符合本病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患者;

1.2.2年齡50~70歲之間(含50歲和70歲),男女均可;

1.3 病例排除標準

1.3.1 年齡在50歲以下或70歲以上,過敏體質;

1.3.2 長期同時服用其它影響骨代謝的藥物,不能立即停用者;

1.3.3 新鮮骨折,晚期畸形,殘廢,喪失勞動者;

1.3.4 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3.5 嚴重多處骨折。

1.4 診斷標準

參照衛生部頒發的《中藥新藥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7年,第三輯),《中國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1999年3月,中國老年醫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學科組制定,第二稿1999年10月22日在昆明通過)。

1.4.1 診斷原則

診斷以骨密度減少為基本依據,參考年齡、病史、骨折和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考慮。

1.4.2 診斷基本手段

骨密度減少以骨礦含量測定和脊柱腰椎X線片,也可以用股骨近端、跟骨、管狀骨X線片相結合判斷。

1.4.3 診斷標準

骨礦含量診斷標準和峰值骨密度丟失百分率及分級標準(主要用于女性成人、男性參照執行)。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結合我國國情,以漢族婦女DEXA測量峰值骨量(M±SD)為正常參考值。必要時檢測骨質疏松的療效性指標:(1)相關癥狀及體征;(2)堿性磷酸酶及尿羥脯氨酸,空腹2小時尿鈣/肌酐;(3)X線骨質改變:觀測腰椎骨正側位片;(4)骨密度檢測:雙能X線觀測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或超聲骨密度檢測儀觀測跟骨骨密度。

>M-1SD正常

M-1SD~2SD骨量減少

1.5 調查方法

1.5.1 調查工具 采用健康測量量表SF-36(TheMedica lO utcomcs Study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的標準版本[1]。此量表包括功能狀態、健康滿意程度和健康總評價3大方面9個維度共36個條目。為了便于比較,對各維度的初得分進行了轉換,得到終得分,終得分0分~100分。另外使用了“患者一般狀況量表”,包括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發病前與何人居住、看病費用等。

1.5.2 調查方法 調查員為5所醫院的骨科、內分泌科和老年病科的醫師。調查前針對調查內容及方法對調查員進行了統一嚴格的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可進行正式調查。所有調查均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調查時由調查員逐條詢問并記錄。調查表收集后,由課題負責者隨機抽樣進行復核,對不符合納入標準者予以排出。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合格的調查表,使用雙輸入法錄入Epidata數據庫,以確保資料錄入的可靠性。并使用Excel for Windows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次共調查127例。男32例,女95例。年齡(62±11)歲,最小年齡54歲,最大年齡70歲?;橐觯阂鸦檎?21例,未婚及離異者4例,喪偶2例。文化程度:文盲9例,小學29例,中學50例,大學39例。職業:干部42例,教師6例,醫務工作者6例,工人45例,農民22例,其他6例。其中27例已離休或退休。

2.2 患病情況

原發性老年性骨質疏松癥82例,繼發性老年性骨質疏松癥45例。合并癥:糖尿病35例,心臟病29例,高血壓37例,心理障礙6例,其他疾病11例。

2.3 SF-36評定結果

127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病人的生活質量各項目分值及其總評分見表1。將生活質量與年齡、性別、職業、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看病費用、骨折、疼痛、是否大量飲茶、是否吸煙、是否飲酒、家人對病人的關心程度、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類型、患其他病的情況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骨折、疼痛、大量飲茶、家人對病人的關心程度和健康變化狀況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有顯著意義,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3 討論

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年齡的增加,其發生率亦增加,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與年齡、性別、地區、體質、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

本項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病人的生活質量各項目分值,除身體疼痛外,其余項目及其總評分均明顯低于我國正常人群的生活質量評分[2]。尤其是功能狀態和精神健康方面。多數研究認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后病人的生存質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影響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病人生存質量的因素有性別、發病年齡、發病部位、社會心理障礙、精神狀態、經濟條件、各種治療干預措施、康復、護理應用等。經相關分析發現:骨折、疼痛、大量飲茶、家人對病人的關心程度和健康變化狀況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有顯著意義。咖啡因有促進尿鈣排泄、導致負鈣平衡的作用,如長期存在最終導致骨礦物降低,茶也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有報道長期飲茶可使BMD明顯降低[2],本文長期飲茶組的生活質量相關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長期飲茶也是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之一。疼痛能迫使患者減少運動,或運動量減少,而運動是預防老年性骨質疏松重要途徑[3]。家人對病人的關心程度和健康變化狀況均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日常情緒,進而可影響起居飲食,對患者生活質量直接相關。

我們認為:吸煙、飲酒、飲茶、攝入高鈉飲食、少運動、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可導致骨質丟失,加重骨質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危險因素,應采取相應措施,減輕骨質疏松,避免老年人發生骨折。所以,加強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和康復護理及宣教,改善病人的軀體功能,勸告其適度運動、戒飲濃茶,鼓勵家屬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是提高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病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Ware J E.SF-36healthsurvey:Ma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 [M].Boston MA:The Health institute,1993.465~470.

[2] 羅興華,李鳳英,廖八根,等.廣州市老年人生存質量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9):2920~2921.

第8篇

1.1方法

對105名中老年人進行為期1年的干預,包括每周在居委會坐診,免費進行健康咨詢,每月1次骨質疏松健康講座,針對個體人群進行電話咨詢,在我中心發放骨質疏松宣傳資料。健康教育內容包括:①鼓勵患者多進食含鈣豐富的食品,如魚蝦、骨頭湯,木耳,盡量保證每天一瓶牛奶、一個雞蛋;②每天適當補充維生素D400~800U,如魚肝油、動物內臟、蛋黃等;③保證磷的攝入,維持食物正常的鈣磷比值;④戒除吸煙,避免嗜酒、酗酒,少飲咖啡,少喝碳酸飲料,多曬太陽;⑤選擇戶外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車、打太極拳等;⑥防止跌倒。

1.2主要觀察指標

干預前及干預后1年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中老年人日常生活方式情況及骨質疏松相關知識知曉情況。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日常生活方式比較通過社區行為指導及骨質疏松癥的健康教育后,堅持運動、喝牛奶、曬太陽的人數明顯增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干預前后骨質疏松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通過社區干預后,骨質疏松相關知識知曉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與許多因素有關,如長期缺乏運動,年齡增長,女性絕經,不良生活習慣,維生素D不足,缺鈣,環境等。而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其已成為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且造成社會和經濟負擔的重要疾病。

骨質疏松癥是不可逆的,但在早期可以預防,可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延緩骨質疏松癥的發生,降低骨折等并發癥的發生。本組結果表明,通過1年的社區干預,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運動、喝牛奶及曬太陽的人數較干預前明顯提高,骨質疏松相關知識知曉率也明顯增高。

第9篇

【關鍵詞】 骨質疏松;椎體;壓縮骨折;X線檢查

近年來,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已成為老年人群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并帶來痛苦。為了做好老年人的保健工作,我們收集了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醫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80例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松病例(胸腰椎,骨盆)進行X線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80例全部有胸或腰椎正側位片,其中27例拍有骨盆正位片,男31例,女49例,男女之比為1∶ 1.6。其中60~70歲38例,70~80歲30例,80歲以上12例。臨床癥狀:多有常年腰腿痛史,活動不方便。

2 結果

2.1 X線表現

2.1.1 骨密度減低 8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減低,表現為骨小梁稀少,變細,中斷,甚至消失,皮質明顯變薄,嚴重者可呈線樣改變。股骨近端皮質變薄,非承力,主輔張力,主輔壓力骨小梁減少,變細,消失。Singh指數Ⅲ度以下。上述股骨近端表現在Wsrd三角區尤為明顯。

2.1.2 椎體雙凹樣變 58例,占72,5% 。表現為椎體上下方骨終板均在中央部向內凹陷,并常有SchmorI結節形成。嚴重者椎體中心高度不足椎體前緣高度1/2 。一般椎弓根保持完整。常同時伴有椎體邊緣不同程度骨質增生。

2.1.3 骨折 椎體壓縮骨折16例,占20% 。股骨近端骨折4例,占14.8%。椎體骨折多表現為楔狀,少數為扁平狀。骨折有時可多個椎體同時受累。股骨近端骨折1例在股骨頸,3例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表現為螺旋狀且后側或上部皮質粉碎骨折。提示股骨頸后側或上部皮質強度較差。

2.1.4 合并癥 ①骨質增生:14例表現較為嚴重,增生骨質呈刺狀或骨橋形成,其余均為輕度增生。②椎間隙變窄:20例表現單個或多個椎間隙變窄,提示椎間盤病變。③椎體滑脫:共8例,多為I度滑脫。④脊柱后凸或側彎:26例,以胸椎最為明顯,表現為曲度過大,如伴有椎體楔變,可呈脊柱后凸成角或側彎畸形。

3 討論

骨質疏松是一種代謝性骨病,以單位體積內骨量的減少及骨組織微結構改變為特征。皮質骨變薄和小梁骨量丟失是骨脆性增加和導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后婦女是骨質疏松的好發人群[1]。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是引起女性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雌激素能拮抗甲狀旁腺激素對骨組織的作用,雌激素減少,則甲狀旁腺對骨組織作用加強,而導致骨質疏松。

在評價骨質疏松時,測量松質骨的骨密度比皮質骨的敏感性高,因為松質骨的骨轉換率比皮質骨的骨轉換率高8倍[1]。由于骨質疏松性骨折多發生于尺橈骨遠端,腰椎和股骨近端,因此在診斷上應首選上述部位,而以腰椎和股骨近端二者為最佳。

骨質疏松較早期DR平片上表現為非應力部分骨小梁變細,減少,疏松。隨著承力部分逐漸受累,部分區域骨小梁完全吸收,消失,骨密度減低。全身性骨質疏松最早見于含松質骨多的骨如椎體,因其幾乎全為松質骨構成。所以中軸骨出現骨質疏松最早[1]。骨皮質變薄常晚于骨小梁,表現為厚度變薄,分層,嚴重時可呈細線狀,其邊緣一般仍較清晰。有測試結果表明股骨頸基底部,轉子間區承受的壓力負荷分別為96%和80%[2] 。在股骨頸去松質骨的情況下,股骨頸強度僅小幅下降,提示松質骨在股骨頸強度中所起作用較小,皮質骨起主要作用[2]。

目前診斷骨質疏松的手段很多,骨密度測量是較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但X線平片診斷老年性骨質疏松仍不失為一種重要手段。且因費用低廉,操作方便,直觀的影像資料,有無并發癥等受到老年人的普遍肯定。

參 考 文 獻

第10篇

【關鍵詞】骨折 骨質疏松 統計分析 防治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2-364-02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影響中老年人生存質量的常見病,也是中老年人骨折致殘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重建已經恢復的骨質。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的加劇,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嚴重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本文收集我院近5年住院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病案室2007年1月~2011年12月因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住院病歷,資料完整、可靠。

1.2 對入選患者的人數、年齡、性別、骨折類型、治療方式、相關并發癥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入選標準 年齡在55~80歲之間,骨結構異常,曾有因摔倒或其他非暴力型骨折,陳舊性畸形愈合病史,有明確的診斷時間及骨折部位,有X線片或X線報告單。

1.4 統計學處理 調查數據以EPI info6.04軟件雙人雙重錄入計算機,做一致性檢查,依照原始資料修改不一致的記錄,采用SPSS10.0進行統計分析,參數用(x±s)表示,以α=0.05為檢驗水準,采用相關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進行統計學檢驗。

2 結果

2.1 骨折患者人數、年齡、性別、骨折部位分布見表1

表1 骨折患者人數、年齡、性別、骨折部位分布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近5年中,患者總計540例,男性242例,占44.8%,女性298,占55.2%,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21.6,p<0.05);髖部骨折381例,占70.6%,發病率高于其他部位骨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7.9,p<0.05)?;颊吣挲g也在逐年增加,可能與老年人的壽命不斷增長有關系。

2.2 骨折治療方式及相關并發癥分布見表2

表2 骨折治療方式及相關并發癥分布

從表2 中可以看出,近5年手術治療患者365例,占67.6%,術后優良例數305例,占83.6%,術后并發癥71例,占19.5%;非手術治療175例,占32.4%,術后優良例數118例,占67.4%,術后并發癥48例,占27.4%。經手術術后優良率高、并發癥少與非手術治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37.7,p<0.05)。同時可以看出,經手術治療的患者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說明患者越來越接受手術治療。

3 討論

3.1 老年人OP發病的現狀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OP的發生率已經躍居世界常見病的第7位,成為老年人骨痛、骨折的主要原因,有國外資料報道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都存在患OP的危險因素[1],早發現和治療是控制OP發生的關鍵。因此了解患者的發病特點對臨床診治有積極意義。

3.2 我院老年OP患者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本文通過回顧我院2007年~2011年收治的OP患者的資料,分析其發病特點,可以看出OP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應當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同時手術治療已經逐漸被患者所接受。OP是一種隨年齡增長,骨量減少、骨纖維結構異常、骨脆性增加,因輕度暴力導致的骨折,是骨折疏松最嚴重的后果,除了高齡是主要因素外,人體運動協調性降低、骨骼肌力下降、平衡能力下降也是骨折發生的重要因素[2]。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這與男性與女性的生理特點有明顯相關性,年齡越大、經期年限越長,骨組織的退行性變越嚴重,骨丟失越多,雌激素能抑制骨吸收,對骨有保護作用,女性雌激素在圍絕經期開始下降,骨丟失增加[3],在絕經期后進一步下降,發生OP的危險性越高。在本組中髖骨骨折在OP的發生率最高,其次為橈骨骨折,可能與患者骨折多是摔倒引起的,從表2中可以看出,手術治療具有顯著的優點,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并發癥明顯少于非手術治療患者,手術治療能縮短臥床時間,骨折能達到良好的復位,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的功能鍛煉。

3.3 老年人預防OP的干預措施及意義

鑒于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逐年增加的趨勢,要開展早期健康教育,骨密度與運動呈正相關,運動對正常的骨礦化是必須的,體育鍛煉主要從兩方面產生影響,延緩骨量丟失、提高骨量和骨密度[4]。老年人進行適當體育鍛煉,保持適當骨量,增強骨應力,降低骨折發生率。骨密度與攝入牛奶量呈正相關,營養為骨代謝提供合成的原料,其中鈣與骨密度的關系非常密切,足量鈣攝入是骨骼健康發育的基本保證和骨骼正常生長及形成峰值骨量的物質基礎,因此老年人應選擇優質牛奶乳品。同時吸煙、飲酒是導致OP的危險因素,會導致骨量降低、骨折危險性升高,影響腸道對鈣的吸收。

鑒于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逐年增加的趨勢,要開展早期健康教育,減輕骨質疏松性骨折給患者代帶來的痛苦,降低醫療費用及社會負擔。

參考文獻

[1] 孟迅吾.臨床診療指南:骨質疏松癥和骨礦鹽疾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9~25.

[2] Naves M,Diaz―Lopez JB,Gomez C,et a1.Determinants of incidence of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the female Spanish population older than 50[J].Osteoporos Int,2009,16:2013~2017.

第11篇

骨質疏松并非老年人專利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骨質疏松癥是老年病。殊不知,部分中年人也可能存在骨質疏松癥。骨質疏松是多種原因引起的疾病,以骨量減少為診斷標準。骨質疏松會使人身材逐漸變矮,彎腰駝背,還有令人煩惱的周身骨痛,尤其是脊柱和骶髂負重部位的疼痛。同時,骨質疏松還會使骨骼強度和韌性下降,一些輕微的外傷就會造成骨折。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逐年增多,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發生率也逐年增多,給患者及家人帶來很大的傷害。但骨質疏松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中年人存在腰酸背痛等癥狀,其中部分人實際上就是骨質疏松在“做怪”。骨量減少是骨質疏松的“前奏”,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及早采取干預措施。

遠離骨質疏松,做好5件事

1. 年輕時儲備好足量的鈣

人的峰值骨量與骨質疏松的發生存在密切關系,峰值骨量高,往往預示著將來發生骨質疏松的風險越低。骨峰值的形成與遺傳、種族、性別、環境、營養、激素和力學負荷等多種因素有關。要提高骨峰值,年輕時就應加強營養,運動量也要足夠,爭取在35歲之前把骨頭里的鈣“存足”,因為到了35歲或40歲之后,骨頭里的鈣很難繼續增加。

2. 保證攝入足夠的鈣

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要注意鈣的攝入量,通過多吃含鈣食物來補鈣,如雞蛋、魚蝦、豆類、牛奶、海產品等。在我國,很多人都存在鈣攝入不足的問題,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每天應攝入1000毫克鈣。如果無法從食物中攝入足夠的鈣,可以選擇服用鈣劑。原則上,所有種類的鈣都可以服用,但一定要用正規廠家生產的鈣。平時宜多曬太陽,因為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后,可形成活性維生素D,或者適當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的吸收。

3. 減少鈣流失

酒精和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及其毒素可破壞成骨細胞,使得骨量降低而誘發骨質疏松;濃咖啡會增加尿鈣排泄,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此外,攝入過多的鹽,亦會增加鈣流失。

4. 多參加體育運動

堅持運動可增強骨質的強度。堅持進行戶外運動,接受適量的日光照射,都有利于鈣的吸收。運動中肌肉收縮,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5.骨質疏松嚴重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如雙膦酸鹽。該藥主要通過與其靶細胞――破骨細胞結合,阻止破骨細胞對骨骼的分解,維持骨骼吸收與骨骼形成之間的正常平衡,降低骨折風險。

專家簡介

邵增務

第12篇

人在25歲以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是,30歲以后,骨鈣每年以0.1%-0.5%的速度減少,進入自然老化過程。人一過青春期后,骨骼就不再生長,骨質中的鈣吸收和流失處于平衡狀態,補鈣也只起維持和鞏固骨質的作用。到60歲時會有50%的骨鈣減少,此時極易出現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具有“四高一低”的特點,即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費用和低生活質量,可稱之為隱形殺手,謀財害命。

據《健康之友》

1.什么是骨質疏松和骨質疏松癥

目前認為,骨質疏松是以骨量減少、骨的顯微結構受損、骨骼脆性增加,從而導致骨骼發生骨折的危險性升高為特征的一種疾病現象。當具備上述現象,患者又伴發有因骨質疏松引起的某些臨床癥狀如腰背疼痛時,稱為骨質疏松癥。

2.骨質疏松癥分為兒火類

骨質疏松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此類又分為兩型,即I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和Ⅱ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這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婦女絕經后發生的一種生理性退行性病變,是中老年人群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和目前防治的重點。第二類為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由其他疾病或藥物等因素所誘發的,當誘因消除后,骨質疏松癥可以明顯改善。第三類為特發性骨質疏松癥,常見于8~14歲的青少年或成人。這類患者多伴有家族遺傳史,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把婦女妊娠及哺乳期所發生的骨質疏松癥列入特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范圍。

3.骨質疏松癥患者為什么容易發生骨折

骨質疏松癥患者容易發生骨折的原因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1)當骨骼發生骨質疏松時,雖然其骨骼的外形與正常骨從外表上看來沒有什么區別,但骨顯微結構在不知不覺中已發生變化。隨著骨骼中骨礦物質和骨基質的丟失,原本密實的骨小梁中形成了許多孔隙,骨小梁也變細、變薄甚至斷裂,導致骨骼承受各種負荷的能力(骨的強度)下降。在同樣外力的作用下,疏松的骨骼發生骨折的機會自然就增加了。(2)骨質疏松癥患者骨量丟失以骨基質為主。骨基質是維持骨韌性的重要物質,骨基質的丟失可以造成骨的脆性增加而韌性降低。在外力作用下,骨骼缺乏對外力的耐受性(抗外力降低)也是導致骨質疏松癥患者骨折發生率升高的原因。(3)骨質疏松癥患者多為老年人,由于機體逐漸衰老的原因,老年人肌肉組織彈性降低,失去對骨的保護與協調作用,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較差。

4.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有下面任何一項危險因素者,都是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應進一步做骨密度檢測:

女性65歲和男性70歲以上,即使無其他骨質疏松危險因素,也應去醫院檢查。

女性65歲和男性70歲以下,有以下一個或多個骨質疏松危險因素:

(1)有脆性骨折史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

成人。

(2)各種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

成人。

(3)體形瘦小、過早絕經、育齡期閉經或月經稀少的人。

(4)長期素食、蛋白質攝入不夠或過多、奶制品或含鈣食物攝入不足、吃鹽過多,以及維生素D、C、K攝入不足的人。

(5)生活習慣不良者。如長期大量吸煙或飲酒、長期飲用過多含咖啡因或碳酸飲料者。

(6)缺乏運動者。如長期臥床或肢體癱瘓者、發生骨折后的病人以及長期處于失重狀態的宇航員等。

(7)有影響骨代謝的慢性疾病和應用影響骨代謝藥物者。

(8)x線檢查有骨質疏松改變者。

(9)服用某些藥物。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激素、利尿劑、抗生素、抗血液凝固劑以及接受化學治療等,都易導致骨密度下降。

5.為什么絕經后的婦女容易罹患骨質疏松癥

絕經后的婦女容易罹患骨質疏松癥的原因與女性絕經后雌激素的缺乏有關。其作用機制,簡單地講可能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的(1)雌激素有促進降鈣素分泌、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功能。雌激素缺乏時,降鈣素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減弱。破骨細胞活性增強可導致骨吸收增加,引發骨質疏松癥。(2)雌激素缺乏時,抑制了體內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由于甲狀旁腺激素是腎臟將無活性維生素D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的催化劑,甲狀旁腺素分泌不足時,活性維生素D生成減少,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骨生成原料不足導致骨質疏松癥。

據《衛生與生活》

骨質疏松曲癥狀

1.疼痛。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狀,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老年人患骨質疏松癥時,椎體骨小梁萎縮,數量減少,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腰

疹肌為了糾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縮,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一般2~3周后可逐漸減輕,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后疼痛類似心絞痛,也可出現上腹痛,類似急腹癥。若壓迫脊髓、馬尾還會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高縮短、駝背。多在疼痛后出現。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松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攣拘顯著。每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約2cm,老年人骨質疏松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mm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cm。

3.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它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經濟負擔,并嚴重限制患者活動,甚至縮短壽命。據我國統計,老年人骨折發生率為6.3%~24.4%,尤以高齡(80歲以上)女性老人為甚。骨質疏松癥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橈骨遠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見,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見。一般骨量丟失20%以上時即發生骨折。BMD每減少1.0DS,脊椎骨折發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壓縮性骨折有20%-50%的病人無明顯癥狀。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后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肺上葉前區小葉型肺氣腫發生率可高達40%。老年人多數有沒程度肺氣腫,肺功能隨著增齡而下降,若再加骨質疏松癥所致胸

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

骨質疏松的認識誤區/吳潤寰

誤區一

補鈣等于治療骨質疏松――鈣的攝入可以減緩骨的丟失,改善骨礦化,但用于治療骨質疏松時,應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目前并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單純補鈣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因此,治療不是單純補鈣,而是提高骨密度、增強骨強度和預防骨折的綜合治療?;颊邞秸庒t院的骨質疏松中心規范治療。

誤區二

喝骨頭湯能夠預防骨質疏松――骨頭湯中的鈣含量有待確定,同時骨頭湯里大量的脂肪會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其他危害。應注意飲食多樣化,少油、不宜多吃高蛋白質和含咖啡因的食物。

誤區三

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特有現象,與年輕人無關――骨質疏松不是老年人特有,年輕人同樣需要注意。就人體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在30多歲達到最大角度而言,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確診為骨質疏松癥,應接受正規治療,預防骨折,提高生活質量。

誤區四

靠自我感覺發現骨質疏松癥――多數骨質疏松癥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現異常感覺或感覺不明顯。發現骨質疏松癥不能靠自我感覺,不要等到發覺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時再去診治。高危人群無論有無癥狀,應定期去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有助于了解骨密度變化。

誤區五

骨質疏松是小病,治療無須小題大做――骨質疏松不只是平時的腰酸背痛而已,發生骨折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一旦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老年人的髖部骨折危害極大。所以,生活方式調整、規范治療和防止老人跌倒都是非常關鍵的。

誤區六

骨質疏松癥治療自己吃藥就可以了,無須看??漆t生――對于已經確診骨質疏松癥的患者,應及早到正規醫院,接受??漆t生的綜合治療。

誤區七

骨質疏松容易發生骨折,宜宙靜不宜動――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強度需要不斷運動刺激,缺乏運動就會造成骨量丟失。體育鍛煉對于防止骨質疏松具有積極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鍛煉身體,出現骨質疏松,肌力也會減退,對骨骼的刺激進一步減少。這樣,不僅會加快骨質疏松的發展,還會影響關節的靈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誤區八

骨折于術后,骨骼就正常了――發生骨折,往往意味著骨質疏松癥已經十分嚴重。骨折手術只是針對局部病變的治療方式,而全身骨骼發生骨折的風險并未得到改變。因此,我們不但要積極治療骨折,還需要客觀評價自己的骨骼健康程度,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骨質疏松癥,防止再次發生骨折。

據《健康博覽》

預防骨質疏松:補鈣、治療和運動

延緩骨量丟失和防止骨折是防治骨質疏松最好的方法和原則。

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的:特發性骨質疏松癥有人將之列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范疇,實際上有其特有的因素(如遺傳、妊娠、哺乳等);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由某些疾病或某些原因所致,不論是哪種類型的骨質疏松癥,其治療、預防的原則應是共性的。

1.對癥處坪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有疼痛、駝背、骨折等,根據臨床表現的癥狀和體征進行處理。

2.延緩骨量丟失或增加骨量在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和預防別強調年齡段,女性35歲以前為骨量增長期,此后逐漸丟失,50歲以后呈快速丟失。在骨量增長年齡段我們盡量使骨峰值加大,并使骨峰值維持較長時間,在骨量丟失年齡段(女性絕經前),應延緩其骨量丟失,在女性絕經后快速丟失時應采用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如雌激素替代療法)。骨量丟失年齡段,女35歲以后,男40歲以后,應想盡辦法延緩其骨量丟失,特別注意的是70歲以后的老年人要想通過治療未延緩骨量丟失很不容易。

3.預防骨折的發生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后果,所以預防骨折的發生是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和預防中最重要的,我們采取的措施是使骨峰值達到最大,延緩骨量丟失,這是預防骨折的發生最有效的步驟。在摔倒的幾率中視力是非常重要的,強調保護視力,使其減少摔倒的機會。

警惕冬季骨質疏松癥

冬季寒冷的天氣為行人帶來諸多不便,尤其是行動遲緩的老人更容易發生骨折事故。調查發現,老年人在冬季骨折的發生率比其他季節要高出24%,最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有椎體股骨頸、橈骨遠端、肱骨髓端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在冬季顯得特別!低,而影響鈣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使骨的一個單位容積內骨組織總量減少,稍小的外力作用即可導致骨折。同時,骨質疏松癥也是導致老人摔倒易骨折的直接原因。

三個年齡段最需要補鈣/曹文平

1.嬰幼兒、兒章與青少年時期這是骨骼需要成長的時期。嬰兒由于母乳喂養與牛乳喂養不同,鈣的吸收有所不同。母乳中鈣的吸收率可達55%~60%,而牛乳喂養的,不論是普通牛乳或配方乳,吸收率都只有40%左右,因此單用牛乳喂養的嬰兒必須補充鈣。1-10歲兒童每天適當補鈣就夠了,而女性從12歲起就需要增加鈣的攝入量。

2.青壯年期

這一時期,需要將骨密度維持到最高點,骨密度越高,到老年就越不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一般骨密度最高的峰值發生在20歲以后一直到30多歲,每日可以補充鈣1200-1500毫克。

3.老年時期

這一時期,骨骼中的鈣容易丟失。四五十歲以后骨骼中的鈣輸出大于輸入,因此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對鈣的攝取應該提高到1000毫克。

日常生活中,可多食用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水產品如魚、蝦皮、蝦米、海帶、紫菜等,含鈣量高且易被人體吸收:豆制品為上好的補鈣食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奶制品如鮮奶、酸奶、奶酪等,是小兒攝取鈣質的優良食物:另外蔬菜也是鈣質來源之一,如金針菜、胡蘿卜、小白菜、小油菜等。

六類預防阽質疏松

1.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對于老年性骨質疏松有效。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維生素D制劑有兩種一種是維生素D(也叫骨化醇、鈣化醇)膠丸,每粒含維生素D:為1萬國際單位,每次服1~2粒,每日2~3次;另一種為維生素Dz針劑,每支40萬國際單位,每周注射1~2次,應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應用。

2.攝入鈣制劑鈣的缺乏是產生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成年人鈣的吸收量與排出量大致相等,一般不會出現缺鈣現象,而老年人由于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加之對鈣的需求量增加,因而容易出現缺鈣現象,應注意補充,日常膳食是攝取鈣的最佳途徑。常用的補鈣及鈣調節劑產品有碳酸鈣、乳酸鈣、枸櫞酸鈣、葡萄糖酸鈣片、葡萄糖酸鈣口服液、活性鈣、降鈣素、雙磷酸鹽類等。

3.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A是防治骨質疏松的常用藥,常與維生素D合用。維生素A除了具有維持上皮細胞的功能完整及參與細胞代謝外,還參與骨骼的生長發育。當體內維生素A缺乏時,骨組織就會變性,軟骨內骨化過程就

會變慢,但骨膜的骨化過程仍在進行,從而造成骨骼畸形。維生素A缺乏還可造成腎小管損傷,影響鈣的重吸收。日常膳食中動物肝、動物乳中含有大量維生素A。藥物補充維生素A可選用魚肝油膠丸,一般每次1粒,每日2~3次。

4.服川維生素c維生素c是骨骼代謝的重要物質。當機體缺乏維生素c時,骨骼內的蛋白質、多糖類物質的代謝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使蛋白質和多糖類物質減少,而蛋白質和多糖類物質是骨骼中骨基質的基本成分,骨基質生成減少,骨骼的發育和生長自然會受影響,從而產生骨質疏松。維生素C在腸道內還可與鈣離子結合,有利于鈣離子的吸收。藥物補充維生素c可選用維生素c片,每次2片,每日2-3次。

5.使Ⅲ性激素老年性骨質疏松與血液中的激素,特別是性激素失調有直接關系,所以,使用性激素是防治骨質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性激素有雌激素類、雄激素類、雄激素衍生物等,可在醫師指導下單獨使用或聯合應用。

6.選用補腎類中藥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藏精,因此,服用具有補腎作用的中藥及中成藥,如黃精、刺五加、菟絲子、天冬、麥冬、枸杞子、山藥、地黃及剌五加片、六味地黃丸等,可有效防治骨質疏松。

據《醫藥養生保健報》

幾種適合骨質疏松速者的運動

1.踏步和步行研究證明,骨骼縱向的壓力對于減少骨鈣的丟失最為重要,因此運動療法的設計首先要在縱向為骨骼施加壓力。也就是說,外界壓力的傳導方向和骨骼的軸線一致。例如,下肢的骨骼一般與地面垂直,因此運動產生的力量傳導方向最好也與地面垂直,這樣療效最佳。根據此原理,原地踏步運動和步行運動是骨質疏松癥最好的治療方法。因此無論是原地踏步還是步行前進,人身體的受力都與地面垂直并沿下肢骨骼傳導。由于下肢骨骼受到來自垂直方向力量的刺激,可以緩解骨質的丟失。

2.跳躍運動跳躍時人的體重沿脊柱及雙下肢向下傳導,使骨骼受力,有利于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跳躍的時間及運動強度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不能強求一致。對于身體狀況相對較差的患者,跳躍時可以扶墻、扶家具、扶樹木等,防止摔倒。

3.踮足運動踮足運動有利于脊柱和下肢骨骼上壓力的增加,有利于減少骨鈣的丟失,尤其對骨質疏松癥造成脊柱彎曲(俗稱駝背畸形)的老年患者,通過踮足運動,增加了脊椎椎體上骨小梁的密度,加強了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起到穩定脊柱、減少椎體變形的作用。

運動方法:患者站立位(必要時可以扶墻、扶樹等,以穩定身體),深吸氣后,慢慢將足跟抬起,用足前掌支撐地面,維持3-5秒鐘后放下足跟并呼氣,反復進行10-30次。經過上述練習可逐漸增強踮足的頻率和維持時間。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雙手提起數公斤的重物踮足運動,每日做1~3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邹平县| 平远县| 湘乡市| 乌兰浩特市| 德庆县| 朝阳市| 永胜县| 申扎县| 子洲县| 西青区| 磴口县| 伊春市| 余江县| 孝感市| 贺兰县| 东乌| 新和县| 宁河县| 雷山县| 晋宁县| 措美县| 丰顺县| 穆棱市| 昌江| 景泰县| 麦盖提县| 秦安县| 泰安市| 东丰县| 托里县| 钟山县| 桦川县| 达孜县| 江都市| 阿巴嘎旗| 华安县| 肃宁县| 龙州县| 河北省|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