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

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

時間:2023-08-17 18:03: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地質災害; 信息化; 系統建設; 廣東省

Abstract: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g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in the area.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infrastructure status, data resources status, application system statu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analyzed, and six problems are found out.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ctual work demand,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amework is designed.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proposed from seven aspects. It will achieve data integration, result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realize the ful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 resourc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come a strong support for decision-making in the region, m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lives and property.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uangdong Province

廣東省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據統計,2009~2014年廣東省共發生地質災害2939起,共造成121人死亡、3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548.26萬元。其中地質災害以崩滑流地質災害為主,主要特點[1-2]:一是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大范圍崩滑流地質災害易發群發。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854處,威脅總人口35.01萬人,潛在經濟損失77.07億元,其中,威脅100人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569處,而且,每年汛期的強降雨還將增加一批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面對此情勢,借鑒多方研究成果[3-5],全面總結廣東省已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實際工作需求,通過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通信網絡系統、標準化體系、數據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和多目標、多節點、多層次應用系統,形成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綜合一體化的、可持續擴展的信息化技術框架,達到數據集成化、成果可視化、信息綜合化、系統一體化,實現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各信息資源及服務資源的充分共享,同時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快速響應和對社會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成為政府各級主管部門及領導進行決策的有力支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1. 信息化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信息化現狀

1.1.1基礎設施現狀

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絡框架構建基本形成了包括互聯網、政務外網、國土資源主干網、數據專網等內外網物理隔離的多級多節點網絡結構,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提升至50兆,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國土資源廳的專用網絡連接(4兆光纖),接入國土資源主干網,實現國家、省、市、縣國土資源系統的多級節點互聯互通;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氣象局的專用網絡連接(4兆光纖),實現數據同步共享與視頻會商;依托前期項目實施建立了基于GSM/GPRS的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通信網絡,實現了動態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和管理。在網絡信息服務方面,構建了地質災害應急決策支持系統,面向各級領導提供地質災害應急信息保障,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網,面向社會地質災害及其應急防范知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

基于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在總站建立了獨立機房,實現內外網數據物理隔離,配有專門屏蔽柜放置數據存儲服務器,基本滿足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的數據存貯、系統建設和安全保障需求;在會議室建設了大屏幕視頻會議系統,實現音視頻雙流信息傳輸,可基本滿足視頻會商、應急指揮等功能需求。

1.1.2 數據資源現狀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在長期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研究工作,已經完成建立的基礎數據資料主要包括:全省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綜合研究數據庫、全省1萬∶20萬分幅水文地質空間數據、1萬∶50萬全省環境地質數據庫、1萬∶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1萬∶5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全省地質災害及群測群防數據庫等;成果類數據包括近5年來全省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一級)。此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遙感影像、基礎地理等空間數據。其中:全省各比例尺基礎地理底圖和SPOT-5影像數據等。這些數據為全省地質災害預警、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以及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等提供信息服務,需要進一步通過數據集成和完善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對各應用領域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務。

1.1.3應用系統現狀

目前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以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為起點,已初步建立集全省地質災害數據庫管理、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警成果、視頻會商為一體的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平臺作為省政府應急平臺體系的第一批專業應急平臺試點也正在逐步建設與完善之中;地質環境管理業務審批已納入省級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實現網上審批,具備一定條件,其它業務管理系統也納入金土工程,開始啟動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型:

地質災害信息采集處理系統:主要有地質調查野外采集系統、縣(市)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管理系統等。

地質災害數據庫管理系統:主要有全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系統、全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系統、地質災害防治成果數據庫管理系統等。

地質災害預警與應急指揮系統:主要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地質預警系統、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地質災害信息反饋系統、地質災害應急決策支持系統等。

1.2 存在問題

1.2.1海量數據分散無序、數據集成度較低

目前地質災害數據覆蓋面較廣、種類繁多、有大量的觀測數據及成果數據。但這些數據比較分散,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匯總,難以聯合應用、協同工作和動態更新。現有的地質災害數據庫標準都是以項目為基礎編制的,專業性強,沒有健全的數據標準和規范,難以聯合使用。除此之外,數據采集、匯交、檢驗的標準不同,致使不同數據源獲得的數據質量既無法保證,又不能保證異構地質災害數據的有效兼容,進而影響業務的進展和綜合分析的進行。

由于缺乏相關的規范,數據不能保持及時的更新。尤其在環境發生變化或災害發生后,相關地質災害數據不能保證實時動態更新,使分析人員在進行災害分析或災后數據解析時,不能第一時間使用最新的數據,影響分析的準確性。不能滿足地質災害監測管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對數據時效性的要求。

1.2.2缺乏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

由于地質災害數據的信息動態更新維護及交換機制尚未建立,在積累大量數據的實際條件下,卻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造成了各種數據之間關聯性差、應用系統之間無法互通的情況,嚴重制約了各業務部門的數據共享、服務和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工作的開展。

1.2.3綜合分析能力不足

現有的系統無法滿足相關業務部門的需求,基本上處于“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不解渴”的尷尬處境,既無法服務于社會公眾,又無法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有力的決策支持。數據挖掘深度不足,沒有相應功能輔助數據的“二次或多次開發”,生成應用決策所需的“數據產品”和“信息產品”。

1.2.4信息服務能力不足、可視化程度低

現有系統基本為面向專業人員的“內部”系統,數據及分析成果空間展示度低,缺乏基礎信息,更沒有災害影響范圍、防災減災方案、避難路線模擬、自然資源分布利用等綜合研究成果的展示。

1.2.5急需加強數據及信息安全保護

隨著信息系統使用的越來越頻繁,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由于地質災害防治本身對信息服務需求的緊迫性,系統及數據安全顯得格外重要。也就要求我們在進行信息系統安全建設整改技術方案設計時,應以《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為基本目標,可以針對安全現狀分析發現的問題進行加固改造,缺什么補什么;也可以進行總體的安全技術設計,將不同區域、不同層面的安全保護措施形成有機的安全保護體系,落實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和數據安全等方面基本要求,最大程度發揮安全措施的保護能力。

2.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平臺建設

2.1 系統總體設計

2.1.1系統邏輯結構設計

從系統部署和運行的邏輯結構上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圖1)包括省級地質災害信息平臺和區縣級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采集和業務終端,以及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終端系統,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絡和傳感器,系統基于區縣―省市―國家的3級全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絡及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絡,實現了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分析業務信息和動態監測信息的互聯互通、綜合管理、瀏覽查詢、統計分析和信息服務。

從數據流程角度,地質災害防治數據的采集、處理、維護由不同的地環節點進行,邏輯上數據是由區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地州地質環境監測站省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監測院傳輸和匯總。

從信息服務角度,不同級別節點信息服務內容有所不同。省市級節點提供了全方位的地質環境信息服務,區縣節c提供了轄區內的地質災害信息服務。

從系統開發和構建的邏輯結構上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自底向上可分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信息服務層,信息應用層,標準體系及安全防護體系組成(圖2)。

基礎設施層是支撐平臺運行的基礎,主要包括:互聯網/國土資源政務專網/內部網絡、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移動通訊網絡、物聯網,以及地質環境野外監測儀器、傳感設備、監控視頻設備、數據存儲設備和計算機服務器、大屏幕顯示設備等。

數據資源層是平臺服務的內容,由數據采集系統、基礎數據庫、操作數據庫構成地質災害數據中心,為“系統”提供數據資源。其數據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動態監測、群測群防等,以及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基礎地質、對地觀測遙感影像等。數據資源層的資源通過數據中心統一組織和管理。

圖2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構建的邏輯結構

Fig.2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服務層基于SOA框架建設,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功能:一是管理功能,如:用戶注冊管理、單點登錄與權限認證、數據匯總集成與更新維護;二是應用功能,如數據查詢瀏覽、空間化服務、以及地質災害的業務應用模塊,例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

信息應用層是在信息服務層的支持下,根據地質災害防治需求,建立的面向業務管理及面向決策支持的信息服務。

2.1.2系統架構設計

圖3 平臺總體架構設計

Fig.3 Platform architecture design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體系結構(圖3)包括數據采集層、數據中心、信息系統和信息系統4個組成部分。系統基于各類地質災害信息,通過數據采集子系統,采集各類地質災害信息業務信息,構建統一的數據中心;基于數據中心提供的統一數據模型和數據服務,構建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子系統,通過信息系統為地質災害防治業務提供一張圖服務,為政務辦公系統提供各類信息服務。

(1)數據采集層

數據采集層獲取的數據主要是各類專業屬性數據、基礎地理空間數據、專題空間數據、災害點(體)空間數據及其他數據。專業屬性數據通過入庫工具或傳感器自動導入到屬性數據庫中;空間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及保密處理,通過專業的入庫工具或GIS工具導入到空間數據庫中;由調查、綜合研究或其他活動獲取的未建庫或初建庫的數字化文件/數據庫,通過入庫工具直接進入到數據中心層。

(2)地質災害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構建與網絡和硬件存儲環境之上,基于關系數據庫和GIS技術,面向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和信息平臺構建的統一的數據存儲、管理、應用和服務平臺,是業務系統與數據資源進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軟硬件設施及其數據、業務應用等的有機組合。

數據中心在已建設完成的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基礎上,面向地質災害業務應用和信息平臺建設需求,構建統一的數據存儲、管理、應用和服務平臺,兼容基礎地理、基礎地質、地質災害調查、綜合研究、動態監測、業務應用系統等各種來源的多源、多尺度海量數據,實現各類地質災害數據的一體化存儲、管理和服務。基于元數據和數據查詢檢索系統,實現數字化資料的管理、查詢、檢索和一體化服務。

(3)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層構建于數據中心之上,提供了面向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決策支持的一體化信息服務。其中業務應用系統面向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穩定性評價、預警指揮等專業領域,實現了業務應用的專業軟件和工具。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及“一張圖”基于業務應用系統,集成各個業務應用及其成果數據,展示數據中心內的本底數據、業務數據、數據產品和信息產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一張圖的基礎是一個統一的、多分辨率的三維地理環境,實現從宏觀、到區域、到局部地理環境的三維可視化;在三維可視化環境下,基于GIS技術,應用不同的圖層,集成地質災害位置、分布、動態監測、群測群防等多種來源的數據和信息;基于這些信息實現不同的業務應用,例如災害信息的空間分布、信息查詢、統計分析;動態監測信息的可視化;監測預警成果的展示以及與災害點、群測群防點的疊加可視化和分析等應用。

(4)信息系統

基于政府和業務支撐部門具體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業務流程,建立各類信息(例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工具。實現面向公眾的信息系統和面向政務系統的信息模塊。

2.2 信息化平臺建設

基于以上系統設計目標和任務,平臺建設內容主要分為網絡及機房建設、基礎軟硬件采購、標準體系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及系統集成與咨詢7個方面(表1)。

3. 結論

本文從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基礎設施現狀、數據資源現狀、應用系統現狀3個方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1)海量數據分散無序、數據集成度較低;(2)缺乏數據共享及服務機制;(3)綜合分析能力不足;(4)信息服務能力不足、可視化程度低;(5)急需加強數據及信息安全保護。結合廣東省已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實際工作需求,設計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邏輯結構和系統架構,并從網絡及機房建設、基礎軟硬件采購、標準體系建設、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建設、安全防護體系建設以及系統集成與咨詢7個方面提出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平臺的基本內容,最終實現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各類信息資源及服務資源的充分共享,同r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監測預警能力,通過快速響應和對社會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滿足各類用戶需求,成為政府各級主管部門及領導進行決策的有力支撐,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魏平新,李秀娟. 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實踐[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5, 26(1):138-144.

WEI Pingxin, LI Xiujuan. The meteorologic early warning research of sudden geo-hazard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5, 26(1): 138-144.

[2] 龔民,陸顯超. 廣東省地質環境分區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6, 17(3):167-169.

GONG Min, LU Xianchao. Study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zon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6, 17(3):167-169.

[3] 徐巖巖. GIS 支持下的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平臺建設[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2, (1):57-59.

XU Yanyan.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 (1):57-59.

[4] 王小平, O仁先, 江鴻彬. 省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設探討[J]. 資源環境與工程, 2006, 20(3):295-300.

WANG Xiaoping, SUN Renxian, JIANG Hongbin.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t provincial level [J].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2006, 20(3):295-300.

[5] 張像源. 基于ArcGIS Server的天津市突發性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設計與實現[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2, 23(2):111-115.

ZHANG Xiangyua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udden geologic hazar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ianjin base on Arc GIS Server[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2, 23(2):111-115.

[6] 祝桂峰. 廣東對占用征收林地實行定額管理[J]. 西部資源, 2014(4):59-59.

Zhu Yong. Guangdong quota management of the occupation of forest land [J]. western resources, 2014 (4): 59-59.

第2篇

(1)幸福感首先是安全感——新年漫談地質災害防治 黎松峭

專題

(6)生命至上——強化“生命工程”筑牢民生“護坡”——202年廣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覽 黎俊彥 覃祚友 玉瑩瑩

(9)情系群眾 擊地災——廣西資源縣兩水鄉對門山滑坡搶險救災工作紀實 黎俊彥 陶琦 李強 侯艷波

(11)打造“生命屏障”和“致富通道”——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地質災害治理和管理工作側記 陶琦 鄧龍祿 梁朝標 崔如軍

專題

(14)打造“五大平臺”建設美麗廣西——廣西國土資源廳部署2013年工作 陶琦

(16)30年的防災堅守“在廣西重大地災點肯定見到他”——記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總工程師王舉平 李烈干 黃惠民 賀紅梅

(18)使命在肩自擔當——記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桂林站站長姜明義 滿興賢 姚元富 肖吉貴

專題

(21)生命之舟:構建防災減災體系——著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無

(24)加強防災減災國際合作勢在必行 楊亞非

(26)抓住重點,從容應對災害 秦光榮

法律

(28)細化落實條例規定 加快推進土地復墾——《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解讀 滿興賢

(30)網上競得采礦權資格是否即獲采礦權? 楊海翔 李瑩

探索

(32)容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 黃天能 彭定新

(36)arcmap環境下實現面狀要素界址點坐標的智能標注 賴權有 魏小武

(40)大新縣弄屯鉛鋅礦區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分析 黃海景

(42)章丘市垛莊鎮一帶泥石流遙感解譯 王鳳華

(45)廣西土地整理工作之我見 農兆云

欣賞

(47)水斧神工·探險樂園——廣西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 陶琦

(52)南寧名樹園,仙境般的景色 黃云清

(56)風雨人生橋來度 蒙飛

(59)解密生物大滅絕——廣西蓬萊灘“金釘子”發現確立紀實 陳國章

動態

(61)一個偏遠山區縣的信息化之路——廣西融水縣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紀略 陳國章 黃尚寧 張燕娜

(63)讓行政效能在陽光下提升——百色市國土資源局在全區率先推行“審管分離”制度紀實 韋慶斌 符瑞香

(65)梧州:多舉措加強行政效能建設 唐娟

(65)全州:加強地質災害防范工作 唐柏林

(65)玉林:反腐介廉建設

實現“三覆蓋” 雷強

(66)田林:著力打造“民生國土” 陸文寶

(66)扶綏:“五大專項工作”推進國土測繪管理工作 黎家寧 淡石鳳

(67)臨沂:扎實推進民生國土建設 無

(67)通遼:多措并舉保護耕地 無

(68)嘉定:領先一步助推招商引資工作 無

(68)鞍山:“三個渠道”強化便民服務 無

(68)卓資:“四堅持四突出”強化隊伍建設 無

第3篇

全球信息化水平最高的美國政府在2001年7月成立了電子政務特別工作小組,聯邦機構2003年全部實現上網。在美國,電子服務領域被分為四類:政府與公民(G2C)、政府與商務(G2B)、政府與政府(G2G)、政府的內部(IEE,內部效率和效能),美國電子政務建設特點有如下三點———網站多:聯邦級的行政、立法、司法部門、州及地方政府都擁有規模不小的網站;分類細: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與政府點關系的事情,總是有相關網站提供信息或服務;網連網:聯邦部門的網站不只介紹本部門的情況,提供相關服務,而且將下屬機構的網站相連起來。德國總理施羅德2000年9月18日發起了“聯邦在線2005”電子政府倡議,德國政府口號:讓數據而不是公民跑路,要求聯邦政府到2005年將所有可在網上提供的服務在線提供。聯邦在線2005項目行動內容:制定統一的電子政務規劃,376個基礎服務項目(容易占49%,中級占38%,復雜占13%),用戶分四個層次:8200萬公民、16個聯邦州數千個地方政府以及歐盟、1萬戶大型企業及1200萬職工,330萬戶中小企業及1800萬職工。該系統2001年開始實施,2005年完成,總投資16.5億歐元。我國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到2000年,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指出:信息化是國家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由此,我國信息化建設進入了發展階段。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以信息化建設的成果為基礎,大致經歷了辦公自動化階段、“金字工程”實施階段、政府上網階段以及正在實施的電子政務實質性應用階段四個階段,電子政務已經被列為中國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在國家電子政務發展戰略框架中,電子政務建設主要是:①建立統一電子政務平臺,實現政府部門辦公業務“政務內網”的連接,面向公眾的“政務外網”與互聯網連接;②建設信息資源,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為社會提供服務,助力社會經濟發展。

2貴州省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建設情況

貴州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具有土地、礦產、測繪、地災的綜合管理職能,是政府管理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建設也是政府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成分。2000年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成立以來,歷屆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工作,大力推進以應用為目標,以“窗口辦文”為主要形式,以依法行政、政務公開為基本要求的電子政務建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貴州省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貴州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跨越式發展。貴州省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建設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

2.1“一個主干網”建設

網絡建設是電子政務應用的基礎,目前貴州省國土資源“一個主干網”四級聯網覆蓋全省并運行良好,9個市(州)國土資源局、88個縣(區)國土資源局、12個開發區國土資源分局和15個廳直屬事業單位實現了與省廳的遠程專線聯接,省、市(州)、縣三級國土資源信息網絡構架初步形成,并通過互聯網連接全省國土資源鄉鎮所。

2.2“一個電子政務平臺”建設

以三級國土資源網絡體系為支撐,全省省、市、縣統一部署包含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主要業務的貴州省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二代)實現了國土資源主流業務管理和日常管理的無紙化、自動化和網絡化。同時實現了礦業權、建設用地多級網上聯合審批。在廣域網上,省廳、各市(州)、縣區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進行聯動辦公。

2.3“一張圖”建設

2009年,“一張圖”建設全面啟動,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2011年底完成二期工程,2014年6月,“一張圖”基礎平臺及通用功能開發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一張圖”建設采用全省統一形式,業務數據、基礎數據等空間數據全部集成在“一張圖”平臺上,數據及服務由省廳統一管理和,平臺采用OGC標準,應用SOA、Rest技術向各種平臺應用提供服務。

2.4“一個綜合監管平臺”建設

2014年6月,執法監察監管系統通過專家組驗收。利用平板電腦采集現場圖像、空間位置和文字描述,應用“一張圖”,實現三維空間信息瀏覽,將現場采集數據整理后,提交到鄉鎮電子政務系統,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執法監察部門根據上報信息,按有關執法程序進行制止和查處。貴州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決策支持系統也已建設完畢,已進入試運行階段。系統以地質災害災情信息采集系統為基礎、通信系統為保障、計算機網絡系統為依托、國土部門為中心,集地質災害圖形顯示、信息查詢、數據分析、實時監測、預警預報、應急指揮決策為一體,不僅能夠為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止專業人員提供詳細的災害信息,更能為各級國土環境監測部門及時提供各類突發應急信息。

3電子政務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就貴州省國土資源電子政務的應用實踐,充分體現了電子政務在國土資源行政管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3.1統一電子政務平臺的應用

①規范了辦事流程,每項業務的設立均有法律法規的依據,均設置了標準辦事流程,每項業務的辦理均通過窗口收文,主辦、協辦、審核、發文等流程進行辦理,個人不會凌駕于流程之上;②提高了辦事效率,每個環節均有辦文時限,并處于督辦之中;③實現了辦事公開,每個環節的辦理情況全部記錄在數據庫中;④前后臺分離,營造了更好的廉政環境;五是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提高了辦事人員的素質。

3.2省、市、縣、鄉四級聯網的應用架構

實現了礦業權、建設用地多級網上聯合審批,提高了辦事效率,節省了辦事成本;同時網絡中的數據不再是孤島,實現了數據共享。

3.3“一張圖”應用

①結合貴州山區地形特點,“一張圖”建立了地上、地下三維地理空間信息平臺,由此改變了傳統國土資源表現方式和管理方式。②利用“一張圖”運行機制,整合各類數據資源,一方面各事業單位、各市、縣局按照數據標準,通過全省國土資源專網和運行平臺,持續向“一張圖”數據中心匯交數據信息,數據孤島不再存在;另一方面,將審批業務與數據更新相結合,日常管理的動態變更數據實時更新,從而促使國土資源信息數據(包括空間數據)常用常新。③管理方式從重審批向重監管和服務轉變。利用現有電子政務辦公平臺與“一張圖”平臺進行無縫集成,將各類基礎數據、空間數據、專業數據融合到土地、礦權審批、地災防治等業務管理中,推動以批地、批礦為核心的管理方式向以“一張圖”管地管礦防地災為重點的綜合監管方式轉變,為實現“精細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3.4綜合監管平臺

解決了在國土資源執法動態巡查中信息難以及時獲取、立案查處不及時等問題;貴州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決策支持系統為調度決策與指揮搶險救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為維護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

4發展建議

第4篇

(一)土地執法難。由于我局執法大隊機構、編制和人員還沒有得到落實,制約了及時發現和制止土地違法行為。加之土地違法案件點多面廣,情況復雜,很難全面有效及時制止違法用地行為,未經批準擅自占地用于非農業建設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

(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耕地數量不斷減少,土地價值不斷顯現,農民土地意識不斷增強,人地矛盾日趨突出,土地收儲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多。

(三)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全縣國土資源干部隊伍素質有所提高,但距新形勢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能動作用發揮不夠,爭先趕超思想意識不夠,亮點不夠突出。

(四)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全縣國土資源系統基本建設滯后,縣局分兩地臨時辦公,鄉鎮國土資源所均租房辦公。目前,局機關及鄉鎮所的建設用地已落實,建設資金沒有著落。我縣是完成基礎數據庫建設最早的縣區之一,由于一直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致使信息化建設滯后,已完成的基礎數據庫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嚴重制約了我縣國土資源管理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全年工作目標

(一)繼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轉變干部職工思想觀念和樹立國土新形象。繼續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強化對局內部辦事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解決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全面調動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和激情,努力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服務水平,樹立國土新形象。

(二)加大對土地收儲力度,努力保障經濟發展用地需求。面對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自覺把國土資源工作放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保障重點項目用地的合理需求。同時,協調資金,組織力量,加大對縣城城東片區、城西片區和城西路南側、水泥制品廠對面土地的收儲力度,增強政府對土地的宏觀調控能力,保障全縣經濟發展用地需求。

(三)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做好**河老河灘、**寨占補平衡項目的查缺補漏工作,迎接省級驗收;抓好省級重點項目**、**鎮土地整理項目的掃尾和檢查驗收工作;依程序啟動**鎮**村回勒土地開發整理(占補平衡)項目,爭取按規劃要求按期按質完成項目工程。同時,轉變觀念,多方籌措資金,充分利用我縣較豐富的土地資源條件優勢,以二次調查為契機,選準一些土地開發整理條件較好、新增耕地率高的區域,組織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努力形成耕地保護“控得嚴、保得住、補得實”的新局面。

(四)加大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力度,建立良好的國土資源管理秩序。繼續來源于/做好對鄉鎮、村組基層干部的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培訓工作,使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在全縣干部中得到較好的普及。進一步加大對土地、礦產執法監察力度,有效打擊各類土地、礦產違法行為,建立良好的國土資源管理秩序。加強執法監察隊伍建設,爭取組建執法監察大隊,配齊執法監察人員。

(五)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重點,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格執行全縣所有災害隱患點分片包干負責制,重點地段嚴密監測。落實人員,加強值班制,做好災情監測,與縣氣象部門聯合災情預報,確保信息暢通,隨時注視災情變化,作好應急措施。

(六)加強基礎業務建設,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扎扎實抓好土地征用、儲備、地產交易和執法監察等業務工作。開展農村地籍調查工作,努力提高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發證率。全面做好第*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等工作。以人為本,做好全縣地質災害普查工作,查明××縣轄區內的地質災害及隱患,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有計劃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損失。

第5篇

20__年,在縣委、縣政府和市國土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我局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總體思路,堅決貫徹執行縣委、縣政府和市國土局的工作部署,認真履行法定職責,積極服務發展大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土地管理工作

一是耕地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認真做好省級投資廟首土地整理項目建設工程施工的監督指導工作,項目工程已經結束,實現了新增耕地17.43公頃的目標,待省廳驗收。總投資1666.6萬元、可新增耕地38.34公頃的國家投資三溪等兩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已獲批準,積極開展了項目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鞏固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成果,強化保護責任,投資4萬元增設了7塊磚混結構的大型固定農保標牌。同時,通過積極努力,省國土廳已撥付100萬元災毀耕地復墾資金,用于“7·10”洪災造成的水毀耕地的復墾。

二是堅決執行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制度,嚴格執行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規范完善了工業用地招拍掛和經濟園區入園企業供地程序。共掛牌出讓4宗土地,面積5.54畝,總價款172.5萬元;拍賣出讓2宗土地,面積14.57畝,總價款669.1萬元,其中三溪鎮原雙河鄉政府土地拍賣開我縣鄉鎮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之先河,對進一步規范鄉鎮國有土地市場意義深遠。

三是深入開展地籍管理規范化建設,認真開展了三溪城鎮地籍調查工作,權屬調查和外業測量成果待市局檢查驗收。把好土地登記關,嚴格落實“五不登記”,共辦理國有土地登記發證408宗,面積233.87畝,集體土地登記發證49宗,面積9.75畝,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9宗,面積122.07畝,上繳縣政府土地出讓金389.16萬元。

四是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成果通過了省國土廳驗收。積極做好第二次土地大調查的各項前期工作,結合我縣實際擬訂了第二次土地大調查方案及經費預算方案,為全面啟動打下良好基礎。

五是研究制定了《旌德縣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實施辦法(試行)》,報經縣政府批轉實施,為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政策依據。

六是積極做好各類建設用地報批工作。共組織上報省、市政府五個批次城、鎮、村建設用地,面積45.84公頃,其中耕地7.8公頃,為招商引資、城市建設和重點工程提供了用地保障。共上報縣政府審批農民個人建房一個批次,面積1.53公頃。

(二)地礦管理工作

一是受理采礦權申請6件(其中延續采礦登記4件,變更采礦登記2件),收取采礦權價款33.97萬元,采礦權使用費0.33萬元。

二是制定下發了《關于按季申報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通知》,改進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工作方式,確保按季足額入庫,共征收資補費24.28萬元。

三是“7·10”洪災后,通過主動匯報,積極爭取,省國土廳撥付我縣30萬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為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經費支持。

四是編制了《20__年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認真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積極督促指導版書、俞村兩個鄉鎮做好地質災害點搬遷避讓工作,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分解落實工作任務,制定工作措施。為確保縣政府下達給我局的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年初,將所承擔的工作任務進行了認真細致地細化分解,研究制定了具體的工作落實措施,明確工作重點和完成期限,確定分管領導和責任股室。要求各股室各負其責,積極配合,優質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同時,按季度對主要工作作出安排,明確工作任務和時限要求,確定承辦單位、協辦單位和具體責任人,促進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

(二)做好本職工作,積極服務“兩區”開發建設。今年是我縣加快推進新城區和開發區建設年,我局盡職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地服務于“兩區”開發建設。一是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超前謀劃開發建設過程中所要涉及的具體工作,積極為“兩區”開發建設出謀劃策,提出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二是抽調精干業務力量到“兩區”建設指揮部工作,全力以赴地參與開發建設的各項工作,主動向上爭取政策支持,認真做好土地測繪勘界,切實做到“人員有落實、政策有依據、技術有保障”。三是嚴格依法按程序、按規范做好土地征收工作。完善征地程序,規范征地行為,提高征地工作透明度,與有關單位密切配合,對被征地農民進行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爭取他們對“兩區”建設的理解與支持,確保“兩區”建設順利進行。共完成城東區710.6畝的征地勘界任務。

(三)認真開展國土資源執法檢查和土地執法百日行動。根據省、市主管部門關于開展國土資源執法檢查和土地執法百日行動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及時組織成立了由縣國土局、監察局組成的執法檢查工作領導組,結合實際研究下發了具體工作方案,召開了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執法檢查工作。根據執法檢查的要求,對貫徹落實國務院兩個文件精神、繼續深入開展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專項行動、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等工作情況認真地開展自查自糾,進行全面清理。通過檢查發現,期間我縣共發生違法違規、未批先建的占地行為3起,涉及違法違規占地總面積為8.5畝(其中水田5.3畝,旱地0.6畝,其他2.6畝),對3起土地違法行為進行了依法處理。根據土地執法百日行動的要求,對20__年1月1日以來,“以租代征”、違反土地利用總體

規劃擴大工業用地規模、未批先用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了逐一調查摸底,登記造冊,共清查出“以租代征”行為8起,面積28.75畝,未批先建行為2起,面積8.99畝。(四)國土資源和執法監察工作進一步加強。確定專人負責工作,針對群眾反映的有關土地問題進行認真地調查處理,并及時給予書面答復,從源頭上制止了群訪、重復訪事件的發生。共收到來信33件,來訪20起,全部得到處理和妥善解決。同時,進一步加大國土資源動態巡查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動態巡查制度》,對開展巡查的主體、對象、時間以及臺帳的建立都作了明確要求。組建了一支責任心強、辦事公道的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村級信息員隊伍,完善了縣鄉村三級國土資源信息網絡。通過巡查,共發現違法用地10起,面積37.74畝,全部及時制止;拆除建筑物3宗,退還土地2.6畝,沒收非法所得8萬元。

(五)深入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鞏固整頓規范工作成果,將整治與礦業權市場建設結合起來,與公安、安監等部門到各礦山開展聯合執法檢查,繼續打擊礦產資源開發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積極協助安監部門做好礦山安全生產工作。對全縣窯廠、河道采砂和洗砂情況進行了全面地調查摸底;對白地鎮洪川村莊塢石煤礦礦區范圍及周邊區域亂采濫挖礦石的行為進行了調查,并下發《關于嚴格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的通告》;對蔡家橋鎮三合村無證開采行為給予了及時制止。共取締無證開采3起,整合兼并礦山2個,制止亂采亂挖2起,促進了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維護了正常的礦業秩序。

(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繼續加強。編制下發了《20__年旌德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堅持完善了縣領導與局領導地質災害防治包片負責制。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對3處省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汛前調查,提出具體防治意見,對17個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巡查,指導監測人記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記錄本》。指導協助各鄉鎮政府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發放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宣傳資料。同時,督促版書鄉政府加快白楊嶺地質災害危險點搬遷避讓工作進度,將工作重點由“重建促拆”轉為“重拆促建”,實行工程進度“十天一報”制度,目前搬遷工程已接近尾聲。積極協助開展了俞村鄉鳧陽村下周家危險點的搬遷避讓工作,成立了搬遷工作領導組,完成了安置區的征地、場地平整和宅基地到戶工作,目前安置區已動工建房20戶。

(七)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宣傳有聲有色。在“3·19”礦產資源宣傳日、安全生產月,“6·25”全國土地日期間,豐富宣傳內容,拓寬宣傳渠道,將宣傳面向基層,深入到群眾,以設立咨詢臺、發放宣傳材料、發送手機短信、張貼宣傳標語等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全民的國土資源保護意識。

(八)干部隊伍建設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一是完成了鄉鎮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加強基層國土所規范化建設。全縣設置5個跨鄉鎮的國土資源管理中心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20名,新設置的5個中心所于2月份正式掛牌。二是年初對全系統干部職工進行了封閉式集中教育培訓,培訓以加強品德修養和提高業務能力為重點,注重操作性、新穎性和實用性,通過培訓,干部職工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三是以“講規矩,抓落實”為主題,深入扎實地開展了干部作風建設專項學習教育活動,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四是從充實信息內容、加快信息更新頻率、提高信息服務質量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和政務網站建設,局網站建設得到了上級部門和社會的好評,被國土資源部評為20__年度縣級“國土資源政務信息網上公開示范單位”。

20__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市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下,通過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項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與形勢發展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一是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工作力度還需加大,盤活存量土地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耕地和礦產資源的保護任務仍然艱巨,依法行政和執法監察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觀念還需進一步深化,粗放型利用土地仍然存在;四是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治理整頓工作仍需加強,地質災害危險點搬遷避讓工作進度還要加快;五是城鎮地籍數據庫、基準地價更新等基礎業務建設還要加強;六是基層國土所的辦公條件仍很簡陋,工作經費十分緊張。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決。

20__年工作思路

20__年,我局工作將緊扣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重點和市國土局的工作部署,進一步轉變觀念、強化職能、改進作風,切實履行好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職責,為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持續有力的資源保障和優質高效的服務,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當好參謀,獻計獻策,加強協調,加大力度,積極服務“兩區”開發建設。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優先考慮全縣經濟建設中重點建設項目和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建設用地需求,切實保障經濟發展用地需要。

二、切實抓好縣鄉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嚴格依照規劃把好項目用地預審關。加強農村宅基地規范化管理,積極申報白楊嶺等地質災害搬遷點建設用地置換項目。

三、進一步強化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健全完善基本農田保護信息網絡,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維護好保護標牌,確保保護標牌的完整性。建立基本農田數據庫,提升基本農田科學管理水平。

四、大力推進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完成廟首土地整理項目工程驗收;按要求認真做好國家投資三溪等兩鄉(鎮)土地整理項目施工的監督指導,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積極開展縣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工作,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強監管和協調,完成“7.10”水毀農田的復墾工作。

五、積極爭取省廳和市局的支持,完成城鎮地籍數據庫和三溪中心鎮地籍數據庫,扎實開展好第二次土地大調查工作。

六、深入貫徹《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進一步規范完善工業用地招拍掛和經濟園區入園企業供地程序,優質高效規范地做好入園企業的供地工作。認真做好城東區已開發土地的公開出讓工作。

七、鞏固土地執法百日行動活動成果,進一步完善城建國土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動態巡查和案件查處工作力度,為城市建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健全完善國土資源執法監察信息員工作制度,明確職責,加強培訓,切實發揮信息員的作用。

八、全面完成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規范的各項任務。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加強礦業權出讓管理,規范礦業權出讓行為。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儲量動態監測,按季

第6篇

2009年的工作主題是:保護資源促保障,轉變服務促轉型。

工作重點是:拓展發展空間,節約集約用地,提升隊伍素質。

工作目標是:通過扎實工作,努力實現“七個強化”:

1、強化耕地資源保護。健全基本農田源頭保護長效機制,確保數量一分不減、質量穩定提高;推進實施土地開發復墾,力求新增耕地2000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2、強化發展用地保障。抓緊搞好我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千方百計突出用地保障,向上力爭新增建設用地指標5000畝,向外著力籌購折抵指標3000畝,并再爭取獲得一批戴帽指標。同時,進一步加速報批、加快供地,土地出讓供地率和項目落地率比去年有明顯提升。

3、強化閑置存量盤活。堅持并深化“畝產論英雄”理念,注重借鑒外部經驗,注重創新盤活方式,力爭盤活閑置土地3000畝,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縱深推進。積極引導農村新社區建房模式,充分利用存量宅基地、未利用地,以拆除為重點盤整土地。堅持把公寓式作為農村住房解困的基本方向,力爭辦理好2000戶以上農村住房困難戶的建房手續。

4、強化涉土監察。不斷強化土地巡查,鞏固衛星遙感土地執法檢查成果,建立健全國土監察長效機制,確保年度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控制在15%以內,有效遏止新的違法用地勢頭。不斷加強防控,堅持重心下移、關口前移、落實責任,有效化解和預防涉土案件,確保涉土“零赴京”。

5、強化地質礦產管理。繼續開展礦山儲量動態監測,更為合理地布局全縣礦山;加強廢棄礦山生態治理,力爭累計廢棄礦山治理率達到85%以上,走在全省前列;完善地質災害處置預案,力爭把地質災害危險降到最低。

6、強化土地公開出讓。完善工業用地公開出讓機制,統籌安排經營性用地出讓計劃,計劃全年土地出讓收入40億元、確保出讓金凈收益15億元,土地出讓金總收入、凈收益全市第一,全縣土地市場繼續健康發展。

7、強化系統作風建設。加快隊伍建設,注重廉政教育,不斷增強干部素質,全面提高服務水平。

圍繞上述目標,2009年工作措施是:堅持“雙保雙維”,打造“五大國土”。

1、抓保護,強執法,打造“法治國土”。堅持依法行政,加強耕地保護,全面落實好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一是加強耕地源頭保護。嚴格用途管制,加強屬地管理,真正做到責任到人、考核到位。二是加強土地監察執法。鞏固衛星遙感土地執法檢查成果,不斷健全土地執法長效機制,依法查處一批社會影響較大、教育意義較強的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做到既查事又查人,確保年度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控制在15%以內,確保違法用地“零問責”。三是加強土地開發復墾。探索保護和使用優質耕作層激勵措施,把表土剝離再利用作為土地開發復墾工作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農村空閑宅基地退出機制,把農村宅基地整治作為土地開發復墾工作的新增長點;鼓勵科學利用好低丘緩坡資源,以不破壞整體生態環境為原則,加快低丘緩坡的開發利用,有效補充耕地。

2、抓調控,強保障,打造“服務國土”。堅持規劃導向,加強宏觀調控,全面保障好發展用地。一是推進我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搶抓機遇,積極推進我縣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范程序,全力報批其余批次的四類項目,著力解決我縣“重點、急需、困難”的建設項目用地需求。二是推進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化配置。按照“保證重點、兼顧一般、有保有壓”的原則,做到急重項目努力確保,優質項目優先保障,一般項目限量競爭,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適度向開發區和重點鎮(街)工業集聚區傾斜,向節能降耗、循環經濟、重大民生基礎設施等項目傾斜。三是推進建設用地報批供應管理。認真參與縣工業項目集體會審,嚴格“批前審查、批中把關、批后監管”制度;加快用地供應動態監測系統建設,加強建設用地批后管理;加大土地儲備,合理確定儲備土地規模,優先儲備閑置、空閑和低效利用的國有存量建設用地。四是推進存量閑置土地盤活。采取“提標準、穩基數、重激勵”的辦法,適度提高城鎮土地使用稅標準,加大閑置土地依法處置力度。

3、抓基礎,強業務,打造“效能國土”。堅持夯實基礎,加強素質提升,全面推進各項基礎業務工作。一是推進經營性用地公開出讓。按照“維持地價穩定、促進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深化規范預約保證金制度,在供地方式上從控制供應總量、規模、節奏、結構入手,變有求必應為主動調控。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逐步開發包括土地規劃、耕地保護、地籍管理、礦產管理、執法監察等信息系統,實行陽光行政,提高辦事效率。三是規范土地調查登記。進一步完善縣土地調查登記中心工作職責,繼續開展*縣第二次土地調查,推進土地登記全覆蓋,全面完成集體農用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后續工作。加強對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工作指導和調處力度,依法公正地調處各類土地權屬糾紛。四是深化地質礦產資源管理。加強動態監測,合理布局好我縣礦山分布;加強陽光操作,細化我縣采礦權拍賣、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招投標辦法;加強生態治理,進一步形成“縣鎮互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的全縣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共建工作新格局。

第7篇

關鍵詞:宜春農業 信息技術 農業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1)12-0236-02

農業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在農業領域的延伸,構建農業的網絡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發展到更高一階段的產物。宜春市地處贛西大地,自古山多水足、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發展農業具有天然的優勢。自1994年以來,國家點子政務重點工程“金農工程”開始啟動,標志著網絡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農業應用信息庫和數據庫相繼成立,各類型計算機應用系統先后開發成功,農業信息網絡開始建設。宜春抓住發展機遇,開始加大力度在農業領域實施網絡信息化建設。在農用行業架設光纜、購進計算機、接入網絡信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諸多惠利。

1、農業信息化的內涵

農業信息技術(AIT),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農業科學發展的需要而相互滲透產生的。其特點是把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有關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戰略決策過程中的自然、經濟和社會信息的收集、存儲、傳遞、處理、分析和利用的技術[1]。

2、農業網絡信息化的技術體系

從當前的信息技術水平及在農業的應用范圍情況來看,農業網絡信息化的技術體系主要有以下三大技術支持體系:

2.1 基礎數據管理系統

要實現對農產品的管理,從農產品的培育到最后的走向市場各個階段與環節的信息進行采集與管理,就是需要建立數據庫。基礎數據管理系統是生產要素的數字化信息貯存庫,其內容包括社會經濟信息、環境資源系統和科學技術信息等。從農業發展網絡信息化的層面來說,為了實施農業生產的監測、診斷、評估、預報和規劃等功能,就一定要結合信息農業的需要來進行設計與實現圖形數據庫、屬性數據庫和專業模型庫的鏈接,并對所需確定和解決的農業生產與管理問題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與實施,這才是綜合基礎數據庫的重要功能。

2.2 農業技術服務系統

它是組織實施信息農業的技術核心體系,從技術應用范圍來看,主要包括:(1)農業資源信息系統,比如對土、肥、水、氣等農業環境資源和動、植物等農業種質資源管理;(2)農作物長勢監測與估產信息系統,比如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和果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的長勢監測和農業作物產量預報;(3)農業自然災害預監評估系統,比如對洪、澇、旱、氣象以及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病蟲害、生態環境退化等;(4)逐產品營銷網絡系統,包括各類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及其不同區域間的平衡預測;(5)農業環境質量評價信息系統,包括水環境、土壤環境和大氣環境。

2.3 農業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在有了技術支持和數據庫的基礎上,我們就需要借助它們來實現對農業管理的優化和評價了。這就需要針對生產管理的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圖1)。該系統主要是關心兩個問題:“種什么”和“怎么種”。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國家和農戶的增產增收等重大問題。因此,它是一個組織實施信息農業的領導和技術服務決策體系。

3、宜春農業網絡信息化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

3.1 現狀分析

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農戶發現,近年來,宜春的農業網絡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初步構建了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宜春市農業局建立了以農業信息網為中心的多家農業門戶網站,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市的20多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50多個農產品主產區集貿市場的市場信息網絡。網絡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應用水平得到提高,農業遙感器、農資產品供求信息通過網絡及時等服務于農業生產。通過農業信息化基于物聯網的農業信息化應用細分(見圖2)及調查情況(表1、表2)綜合情況可以看出,當前宜春農業離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差距還很大。

據調查,在宜春市以及周邊縣市地區,初步實現了噴灌、滴灌技術,建立了信息共享系統,網絡信號初步覆蓋。在農村地區,絕大部地區雖然建立信號塔,但網絡信號較弱,纖維光纜難以接通,網絡信息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為了掌握當地農民對電腦知識的了解數據,調查組共下發1000份調查問卷,收回問卷875份。

這說明,在該市廣大農村地區,在發展農業的模式上,該市僅僅依靠廣播、電視、報紙等途徑獲取市場信息,網絡信息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民網絡信息化意識欠缺。

此外,調查發現,制約宜春地區農業網絡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農村嫉妒匱乏網絡信息專門人才。具有農業信息技術開發能力的才人匱乏,難以進行大項目攻關。加之對培養農村信息人才重視不夠,各級農業部門從事網絡管理、維護與開發的專業人員普遍不足,所有這些都制約著該市農業網絡信息化的發展。

3.2 宜春農業網絡信息化建設對策分析

(1)加大農業網絡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宜春市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給予財政傾斜支持,加大對農業網絡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等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通過發展經濟來帶動農村發展,在完成實施“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工程之后,要逐步實現“村村通網絡”,擴大家電下鄉補貼范圍,鼓勵農民購買電腦。完善纖維光纜鋪設工程,爭取在全市范圍內形成全面覆蓋,安裝信號接收器,使農民連得上網、會上網、能用網。

(2)提高農民的農業網絡信息化意識,提升農民網絡信息化運用能力。宜春市要實現農業發展的網絡信息化,就要在農村實行信息化,培養出一批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環境,具備高信息素質水平的農民隊伍。著重培養農民的信息意識,使他們實現由“傳統農民”向“信息農民”的轉型,讓農民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為信息服務根植于廣大農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3)培養專門網絡信息化人才,營造農業網絡信息化發展氛圍。發展農業網絡信息化,人才是關鍵。加強對當地農民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幫助當地農民克服畏懼、抗拒心理,引導農民接受電腦,主動學習電腦知識,提高電腦操作能力,讓農民主動適應農業發展網絡信息化的局面。促進宜春農業的網絡信息化發展。

4、結語

建設現代農業,實行農業網絡信息化發展是建設幸福宜春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靠保證,是宜春實現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組成要素。宜春市政府要加強引導,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農村網絡信息化得有效開展,為構建發展水平更高的和諧宜春增添動力。

參考文獻

[1]劉金愛.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現代情報,2009(01).

[2]汪冰.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08.06.

第8篇

(一)破解難題,保障發展取得新成效。*年,我們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的“解難題、保發展、促節約”的總體要求,創新思路,開源節流,想方設法破解用地難題,保障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堅持有保有壓,保障了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發揮計劃對建設用地總量和方向的調控作用,及時將國家下達我省的18萬畝農用地轉用計劃分解下達各地。其中省控獨立選址計劃6.7萬畝,優先保證了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項目用地,全年共安排6批、144個獨立選址建設項目用地。提高計劃使用效益,對57個投資1億美元左右的外資項目及重大民資項目,實行建設用地由省點供,涉及總投資55億美元、312億人民幣。點供項目遍布蘇南、蘇中和蘇北,其中投資額超過3億美元和20億人民幣的項目比去年增加69%。認真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各項政策,積極參與調控固定資產投資,開展全省新開工項目用地清理工作,合理制定違規用地的處理措施。主動為南水北調、“六路一橋”等省內重點急需建設項目做好用地服務工作。*年,土地供應基本滿足了全省經濟發展合理的用地需求,重要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用地得到了有力保障。

節約集約用地,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始終把節約集約用地,作為解難題、保發展的工作著力點,加快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機制。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從規劃選址、用地標準、投資強度等方面,嚴把建設項目用地預審關。*年,省級建設用地項目預審233個,核減項目用地3000多畝。強化用地批后監管,開展全省存量建設用地專項檢查,大大提高了供地率。建立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省以上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情況調查評價工作,并通報排名結果。全省有40家開發區達到了省定投資強度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蘇州、無錫、南通等地。南京、常州、鎮江、淮安、江陰、東臺等地,積極引導新上項目優先使用存量和閑置土地。無錫市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激勵機制,對節約集約用地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揚州、宿遷、昆山等地大力推行多層標準廠房建設,既節約了用地,又降低了企業成本。*年,全省使用存量土地占到了供地總量的四分之一。

發揮部門優勢,積極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省是全國首批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相掛鉤試點省份。全省第一批75個、1.51萬畝掛鉤試點項目區的掛鉤周轉指標,已經國土資源部批準使用。第二批71個掛鉤試點項目區1.77萬畝指標和方案,也已通過國家審查。推進易地開墾耕地直接掛鉤,全省通過直接掛鉤方式易地開墾耕地19.05萬畝,蘇南向蘇北注入資金13.47億元,實現蘇南、蘇北之間資金、資源的優勢互補。發揮土地開發整理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組織實施百萬畝土地開發整理工程。一年來,全省投入資金32.8億元,實施各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589個,開發整理土地139.8萬畝。其中,全省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庫完成新增耕地33萬畝,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任務。

(二)強化監管,保護資源獲得新進展。一年來,我們綜合運用了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積極建章立制,強化監督管理,資源保護的基本國策得到有效落實。

耕地保護長效機制初步建立。省政府下發了《江蘇省市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各省轄市市長是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第一責任人。南京、南通、泰州等市制定出臺了縣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提高占用耕地成本,省政府調整了耕地開墾費標準,蘇北、蘇中、蘇南分別提高到每平方米9元、11元、13元。堅持以建設促保護,啟動了國家和省級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建設。金壇、興化、睢寧、大豐、東海等5個縣(市)被確定為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初步確定宜興、新沂、贛榆、洪澤等7個縣(市)為省級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繼續開展基本農田保護“爭先達標”活動,全省縣級達標率實現60%以上,南京、無錫、蘇州、南通、鹽城已全面達標。積極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制度建設,重點抓好項目庫和省以上投資項目的實施驗收,確保全省耕地占補平衡。連云港、鹽城等地加大基本農田數據庫建設的投入。揚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復墾整理專項資金和項目實施全程監察機制。

土地審批和供應管理進一步規范。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13個省轄市前期研究工作全面完成。編制并實施了《江蘇省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嚴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關口,新增建設用地總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立建設用地網上全程實時跟蹤監管體系,完善地價動態分析和信息制度。全省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進一步規范。進一步探索工業項目用地的公開競價出讓辦法,無錫、揚州、昆山、江陰等地成功舉行工業用地掛牌、拍賣出讓,其中揚州市所有縣(市、區)都試行了工業用地公開出讓,為在全省全面實行提供了經驗。

整頓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階段性任務順利完成。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集中開展了第一階段的整頓工作,國家九部委檢查驗收組對我省整頓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全省查處無證開采268起、越界開采64起,限期整改213家,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礦山201家,對重點礦區進行了集中整治。徐州市加大礦山整合力度,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化進一步提高。省政府批準了11個省轄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全省首輪省市縣三級礦產資源規劃圓滿完成。全年頒發采礦許可證1184個、勘查許可證101個、地質調查證10個。完成重要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資源審批68個。全省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入庫突破1億元。全年采取招拍掛方式出讓采礦權875宗、成交價款8589萬元,出讓轉讓探礦權11宗、價款2219萬元,礦業權評估項目29宗、評估價值1.67億元。地質勘查工作得到加強,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實施意見》。積極組織申報國家和省地質勘查項目,全年獲得批準項目44個,財政投入經費5707萬元,比上年增長87.7%。11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2個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爭取到中央財政資金1.3億元。全省在建的11個地熱鉆井中,有5個成功出水。

開展新一輪限制開山采石工作。全省調整劃定開山采石禁采區88個、禁采帶62條,禁采區面積1.1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11%。探索露采礦山開采現場監督管理模式,制定出臺了暫行辦法,蘇州、南京、鎮江等市進行了監理試點。以露采廢棄礦山為重點,大力開展“百礦環境整治”工程。全省實施治理礦山項目130個,投入資金2億多元,其中年度國家財政投入3150萬元、省財政投入2152萬元,為歷年最多。實現山體整治與復綠面積194萬平方米、廢棄地整治1.71萬畝。滬寧高速南京段沿線等熱點區域的采石宕口,基本完成生態環境恢復。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爭取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遺跡保護項目10個、資金3150萬元。

(三)嚴格執法,維護權益實現新突破。從維護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穩定出發,我們認真履行行政執法職能,加大力度,嚴格執法,嚴肅查處,切實維護了國家、集體和公民的資源權益。

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有效遏制亂占濫用耕地。開發區清理整頓全面完成,開發區規劃面積和四至范圍得到落實。全省共保留開發區136個,其中國家級27個、省級109個,規劃面積847.86平方公里,我省開發區的數量和規劃面積均列全國第二位,其中國家級開發區列全國第一。經過整頓,新增省級開發區34個。對違法用地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大省級巡查和立案查處力度,先后對13個省轄市、40個縣(市、區)、43個開發區和165個鄉鎮開展土地執法巡回檢查。利用衛片對部分市縣的新增建設用地進行監測檢查。會同省監察廳開展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專項行動。省廳公開查處12起違法用地典型案件,目前基本處理到位,起到了較大的震懾作用。預防為主的機制逐步健全,大豐市局建立“全員執法、全面覆蓋、全程管理”的執法監察制度,昆山、江寧局實行“110”土地聯合執法機制,有效防止違法行為的發生。

完善被征地農民保障體系,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扶持,省政府規定在土地出讓收益中,安排每個被征地農民就業扶持費1000-*0元。泰州市認真實施“兩公告一登記”和聽證制度,保證被征地農民知情權、監督權。太倉市實施被征地農民接軌城鎮社保、醫保、就業政策,被征地農民就業率80%,納入“城保”覆蓋率87%。加強土地權屬登記發證和土地權屬爭議調處。至*年底,全省累計發放土地證書2333萬本,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初始登記覆蓋率,分別為85.2%、66.8%、81.8%。全年共受理各類土地權屬糾紛692件,妥善解決爭議659件,促進了社會穩定。

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省政府批準實施了《江蘇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突出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全省汛期共發生滑坡、崩塌等各類突發性地質災害20起,成功預報災害11起,避免了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鎮江、徐州、連云港、常州、揚州、無錫等地,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檢查指導。由于各地防治措施到位,全省未發生一例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加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治理力度,全年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7個、投入資金910萬元。完成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備案727個。開展儀征、丹徒、新沂等7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項目。開展蘇中地區網絡建設,完善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絡。

(四)創新管理,服務社會樹立新形象。*年是全省國土資源系統“管理創新年”,各級部門堅持行政為民,推進管理創新,改進方式,提高質量,展示了部門良好的社會形象。

推進依法行政,政務信息實現全面、實時公開。推進依法行政制度建設,制定了廳重大事項會辦會審規定。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的運作,擴大網上審批范圍。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編制政務信息公開目錄,建立了政務信息網上實時、公開機制。年內政務信息2346條,其中國土資源審批結果1856條。我廳政務公開的做法,得到了省政務公開領導小組的肯定和推廣。宿遷、淮安等6個市局編制了政務公開目錄,南京市局對所有行政許可項目、行政執法事項實行全程網上審批。做好行政復議工作,全年受理行政復議案23件。開展了《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頒布實施20周年紀念活動。省廳及南通、昆山、金壇、東臺市局等被國土資源部表彰為“四五”普法先進集體。

加快信息化建設,為社會提供優質、便捷服務。編制實施了全省國土資源信息化“十一五”規劃,基本建成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13個市及所轄縣(市、區)局的局域網全部建成,廣域網全部連通。完善建設用地審批系統,在金壇、大豐、興化等7個地區開展建設用地遠程報批試點,初步實現了報件網上傳輸。完善省廳門戶網站建設,在省級機關網站測評中名列第八。組織開展了全省系統網站測評活動,增強網站的社會服務能力。南通市局將土地登記發證從10個工作日壓縮到5個工作日,徐州市局開通了網上直接申請辦證業務。金壇市局建立基層國土資源所電子政務系統,實現了“讓數據在網上跑,不讓百姓到處跑”。南京地質博物館改造后重新對外開館,強化了對社會地質科普宣傳的功能。

堅持科技創新,基礎業務水平得到提升。完善“以圖管地、以證管地”的地籍管理機制,組織開展“515”大比例尺的城鄉地籍一體化工程。*年,全省城市市區地籍調查完成94.3%、建制鎮完成82.8%、農村居民點完成50%。有40%縣(市)開展了1:1000、1:5000比例尺的土地更新調查。全省1:1萬基礎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全部建成。“515”現代地籍成果,在城市建設等公共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加強對綜合統計資料整理和分析,深入開展重大問題調查研究。強化地質資料監督管理和公共服務,全年匯交成果地質資料78種,完成地質資料圖文數字化存儲1016檔。編撰出版了省地質資料館館藏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指南,實現了資料信息的社會共享。

(五)完善體制,隊伍建設再上新臺階。為適應新形勢、履行新職能、完成新任務,一年多來,我們在全省系統深入推進“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隊伍管理體制理順,運行機制健全,隊伍素質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國土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強化制度建設,結合實際,出臺了系統領導班子建設規定、省廳干部人事管理工作辦法、省廳干部教育培訓規定,規范了干部人事工作。強化市局領導班子建設。在政策許可范圍內拓展干部使用空間,積極進行縣(市、區)局主要領導職級高配、市局非領導職務選配工作,先后對11個市局、38名干部進行了考察任用,調動了廣大干部的積極性。

干部隊伍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以各類教育為載體,推進大規模的干部培訓。舉辦了首期市局級后備干部赴港澳培訓班,第五期市、縣(市、區)局長培訓班和第十一期縣市長研討班。*年,全省系統1.4萬人參加了各種學習培訓,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升。經國家人事部批準,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全國省級地調院率先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突出國土資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開展治理商業賄賂活動,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督管理。無錫市局積極探索國土資源廉政文化建設。推進機關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創建文明行業活動。全系統共有47個單位(系統)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行業),117個單位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594個單位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鹽城市南洋國土資源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第9篇

今年,進入汛期以來,全市降雨較歷史同期偏多1至5成,6至7月我市降雨頻繁,降雨天數較常年同期偏多10天左右。截止目前,全市已出現4次災害性降雨過程,較常年同期偏多1次。7月2日至5日以仁壽為中心的降雨,全市51個雨量站過程降雨量超過50毫米,其中有22個超過100毫米,最大降雨量為仁壽縣清水鎮202.1毫米。7月15日至18日,全市普降暴雨,有89個站點的累計降雨量超過50毫米,其中超過100毫米的站點70個,有5個站點超過200毫米,最大雨量出現在洪雅縣三寶鎮,達222毫米。7月21日至22日以仁壽縣為中心,7月26日至27日以洪雅縣為中心的強降雨,是入汛以來強度最大的兩次降雨過程,洪雅縣有4個站點12小時降雨量超過了100毫米,最大為中保鎮,達223毫米。

預計今年全市屬中等洪水年,但局部區域發生洪澇偏重可能性較大。青衣江出現了4次流量在4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其中7月22日8:00最大洪峰流量8280立方米/秒,洪峰水位455.50米,距警戒水位僅0.5米。岷江最大洪峰流量3650立方米/秒,流量在2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掃腳水”發生頻率較高,對江河堤防工程沖刷危害性較大。

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常年偏大。截止7月底,已造成全市29.1萬人次受災,房屋倒塌4220間,轉移人員3282人,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2.6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1.3億元,交通運輸業0.5億元,水利工程設施0.2億元,其它損失0.6億元。

據氣象部門預測,8至9月平均氣溫偏高,總降雨量偏少,有一般性伏旱,將出現1至2次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防汛形勢仍然嚴峻。

二、前期防汛工作開展情況

(一)健全防汛組織機構,落實防汛責任制度。今年,市和各區縣都對防汛抗旱指揮部組成人員進行了充實調整,明確了部門職責分工,加強了防汛工作的組織領導。新上任的東坡區、仁壽縣、洪雅縣和青神縣政府分管領導參加了省上組織的防汛工作培訓。落實了江河堤防、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重要城鎮、山洪災害易發區等重要防洪對象的防汛責任制,形成了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汛責任體系。

(二)完善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加大防汛信息化建設。省上重新修訂了我市重要江河警戒水位、保證水位后,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結合2006年以來預案執行情況和防汛基本情況的變化,修編了《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提高了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經市政府第25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后已印發全市執行。各區縣和有關部門結合其各自情況對縣級防汛預案、水庫防汛、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等進行了修編,全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防汛應急預案體系。今年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投資203萬元,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的仁壽、洪雅、丹棱3個縣總投資1800余萬元,目前已進入招投標準備階段,計劃年底前完成。明年總投資1785萬元的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的設計正在進行實施方案的編制,計劃明年汛前完成。

(三)狠抓防洪工程建設。全市已完成堤防水毀歲修5.8公里,完成重點整治堤防工程青神縣岷江堤防茅林浩段1500米、東坡區岷江周河壩堤防2600米的建設任務,整治了重點小(二)型病險水庫20座。

(四)充分儲備防汛物資,加強搶險隊伍建設。今年全市共組建防汛搶險隊伍428支,共2.29萬人。儲備防汛搶險草袋5萬條、麻袋18.04萬條、編織袋28.9萬條、鉛絲32.75噸、樁木150立方米、塊石0.8萬立方米、砂石料23.28萬立方米、橡皮舟6艘、沖鋒舟18艘、機動船88艘、救生衣7585件、救生圈610只。確保險情發生時物資能及時調出,第一時間投入搶險救災。

(五)加強防汛檢查,消除防洪隱患。今年以來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先后8次開展汛前檢查和防洪隱患排查。對各地組織領導、應急預案、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河道清障、防洪重點部位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和隱患,落實責任單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措施,并督促整改落實。7月27日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組織召開了中心城區城市防洪工作會議,將于近期對中心城區防洪工作開展兩次專項督查。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同時連續發文要求抓好城市防洪隱患排查工作,確保城市防洪安全。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突出抓好在建工程以及移民安置點和移民工程的安全度汛。各區縣和相關部門要進一步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和防汛責任制,施工單位要落實好工程防汛措施。要加強與項目業主、施工單位的聯系溝通,認真抓好工棚選址、隱患排查、避險演練等責任的落實工作。嚴格落實施工人員營地、移民安置點等重點區域的監測、落實應急措施,確保建設營地安全和移民群眾、移民工程安全。

(二)突出抓好水庫、堤防工程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安全度汛。對所有水庫、水電站和重要堤防,尤其是病險水庫和重要堤防險工險段要進一步細化度汛預案和方案,落實除險加固、監測預警、搶險避險措施,做到險情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及時處置。要盡快組織修復水毀水庫、渠道、堤防,暫時不能修復的要加強防守,嚴防決口和潰堤。對重點堤防、險工險段和薄弱地段要加大防守力度,確保24小時巡查,隨時做好搶險準備。要加強對城市防洪排澇管網、低洼區域、內澇隱患點拉網式檢查。

(三)突出抓好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防范工作。要充分認識到主汛期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可能頻繁發生的嚴峻形勢,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核查的工作制度,在每次強降雨過程前,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至安全地帶。要及時預警預報信息,確保預警信息及時準確發送到每一名受威脅區域的群眾。堅決做到主動避讓、預防避讓,切實做好緊急轉移和撤離群眾的各項準備,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突出抓好預警調度工作。氣象、水文部門要密切監視汛期天氣變化情況,及時準確對雨情和水情進行滾動預報。特別是對山洪災害、地質災害等突發性強、毀滅性大、防御困難的災害,要建立起直達基層的反應快捷預警預報系統。嚴格執行汛期水庫水電站防洪調度制度,電調服從水調,水調服從洪調,確保水庫水電站安全運行。

(五)突出抓好信息報送確認工作。一旦遭遇突發災害天氣過程,有關區縣、部門要及時跟蹤,重大汛情、險情、災情、工作部署等信息報送要做到電話通知有登記、信息發送有記錄,確保信息發出、接收實現無縫銜接。要加強防汛、氣象、應急、民政、國土等部門的溝通聯系,實現信息共享,確保信息報送及時、準確、可靠。

第10篇

關鍵詞:GIS技術;國土資源;地籍測量

Abstract: GPS technology after all these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increasingly mature,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industries, it and GIS technology,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people will be the most powerful too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GPS techn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land and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P5 l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forecast.

Keywords: GIS technology; Land resources; cadastral

中圖分類號:P285.2+3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GIS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技術。同時,更能為廣大的應用和用戶帶來更加直觀、更加現實的信息。從前景的角度來看,絕對是未來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基于GIS 技術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的建立,對于全面掌握全圖范圍內可能發生自然災害的分布、預測和預報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災害,對地質災害的防御和處理,最終保障社會的安全和正常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長遠來看必然能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信息化建設帶動國土資源信息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是大勢所趨。搶抓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機遇。加快國土資源管理的信息化,以管理信息化帶動管理科學化和服務社會化將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

1.GPS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

1.1GPS在地籍控制測量中的應用

根據國家土地局頒布的《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網可布設為二、三、四等三角網、三邊網及邊角網,一、二級小三角網,并且各等級地籍平面控制網點,根據城鎮規模均可作為首級控制。四等網中最弱相鄰點的相對點位中誤差及四等以下網最弱點(相對于起算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5cm。《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RTK)測量技術規范》中一二三級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5cm,完全滿足《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的要求。所以,嚴格按照《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RTK)測量技術規范》的要求,先用合適的儀器,無論做動態RTK測量或靜態測量,所得控制結果應滿足《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要求。

1.2把GPS新技術引入地籍要素測量中

地籍要素測量的內容有:界址點、線及重要的界村設施,行政區域和地籍區、地籍子區的界線,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構筑物地類界和保護區的界線。由地籍調查規程所知,界址點分為1至3級,界址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點位誤差和相鄰界址點間的間距誤差中誤差分別為5cm、10cm、15cm。應用GPS迸行地籍控制測量,不要求通視,這樣避免了常規地籍控制工作點位選取的局限條件,利用GPS的RTK技術能滿足上述精度要求,建議在適合GPS技術的測區使用該項技術。配合全站儀等測量工具,采用極坐標法、圖解交會法等進行測量,這樣有利于加快地籍細部測量進度。

2.手持式GPS接收機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

當前的工作模式下,由國土監察人員在動態巡察時,發現有違法用地或違法采礦時,通知測繪部門進行實地測繪、定位、面積計算工作。這種工作模式效率低,同時存在人為因素。而在新近國土資源部推出監察試點城市,即將配備的動態監察車輛中,有攝像頭、手持GPS接收機、上網部件等設備,攝像頭拍攝違法現狀,手持GPS接收機實測違法用地或違法采礦點點位坐標和范圍,并通過網絡將數據發至省級國土部門和國土資源部監察部門。這種工作模式將使監測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克服了傳統監測方法的種種弊端。省時省工,適用于各種各樣復雜的變更情況,真正地實現了動態監測的實時性和數值化,保證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現勢性。目前,國內土地動態監測系統還不完善,由此,把尖端的GPS技術應用于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大膽嘗試,將大大加快動態監測的進程.為形成實時、高效的動態監測體系奠定基礎。但是,手持差分型GPS接收機的內業數據處理軟件中的繪圖模塊所繪制圖件與土地利用現狀圖相差較大.由此就存在著野外實測與內業成圖的不匹配。利用GPS差分技術進行監測點定位,定位數據使用微機軟件自動成圖,解決好野外監測與內業成圖的連續性,在這方面還有待于有關人員研究開發。

3.實現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技術飛躍

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具有技術密集的特點,信息技術應用潛力巨大。基礎地理空間信息的數據采集、貯存管理、輸出、分發的技術體系的建立。使傳統模擬產品轉變成了數字產品,傳統的測繪產業轉變成現代地理信息產業。實現這一革命性的傳統產業改造,使產業的技術結構、生產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轉變,同時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作業人員也成功地實現了技術轉崗,形成了電腦作業的規模化生產能力。

4.給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提供了科學的平臺和手段

通過將執法監察過程數據采集的信息與數據統一進行存儲,實現調查結果與土地、礦業數據庫信息的比對,以查糾違法違規行為。并能夠方便存儲、查閱歷史數據與案件信息。更加方便的對違法用地進行監測,準確掌握違法用地地點、發生時間、違法面積等,從而作出管理措施。

5.為土地分析、評價及利用等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第一,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信息系統,有效保護基本農田顯示基本農田的位置、范圍、面積、責任人、以及保護區比例達標情況,將農田保護范圍線與不同時期的影像迭合,可以監測保護情況。第二,建立土地利用規劃,規劃圖與不同年代的航空正射影像迭合,從中分析是否按規劃進行建設、規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否正確,是否需要修編等。第三,灘涂圍墾決策的應用:可以了解圍墾位置、地點、圍墾進展、已成圍的面積,水流方向、暢順情況,分析它的排洪能力。

6.在政府土地使用決策中的應用

對于農業土地,從兩個時相的影像,可掌握農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地域、具體地點,可量算已變化的面積,可了解發生的變化,從而可確定制定鼓勵還是限制的政策。對于城市建設規模,可以掌握城鎮建設規模的擴展,根據建設占用耕地情況。分析人口、土地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從而修訂城鎮擴展有關政策。

7.在國土安全中的應用

根據GIS的信息,有關部門可以掌握河堤、水閘的位置、地點、結構、防洪能力和作防災預測。預先分析該地區可能發生的變故,出事的類型和規模,進而擬定和推演相應的救急方案。GIS的強大分析能力以及多年來積累的豐富應用功能為國土安全提供了未雨綢繆的最好條件,這些防患于未然的分析研究又為不斷改進準備工作指出了方向。

8.GPS與GIS的有機結合對地籍信息系統的影響

GI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最早由土地部門發展起來,是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技術下,運用地理信息科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科學管理和綜合分析各種地理數據,提供管理、模擬、決策、規劃、預測和預報等任務所需要的各種地理信息的技術系統。它在國土管理方面應用主要包括: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系統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統。GPS由于定位的高精度和應用的靈活性,目前已經成為土地調查中進行空間定位的主要手段。在土地資源分布調查中,GPS可以作為獨立數據獲取手段之一。對于權屬劃撥引起的用地類型改變的情況,可以使用GPS接收機在野外獲取變化區域的定位數據,在此基礎上對土地資源數據庫進行更新。此外,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GPS可以作為遙感技術的輔助定位手段。

結語:隨著GPS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GPS、GIS、R S(遙感系統)的有機結合,GPS將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應用更為廣泛。GPS技術在國土領域發揮重大作用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RTK)測量技術規范.

[2]現代應用測量學,西安地圖出版社,ISBN7-80670-514-7.

第11篇

關鍵詞:工程勘察;工程物探技術;應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105

0 前言

工程物探技術起源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主要服務于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檢測。在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已經逐漸與檢測技術相結合,使工程物探向著工程檢測及測試等方向轉型[1]。因此,探究工程物探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工程物探技術原理

1.1 工程物探技術的原理

工程物探技術的原理主要是根據地震波、電磁波和聲波等人工震源傳播特性找出地質體的異常部位。其方法有淺層地震折射法、地質雷達檢測法、聲波檢測法等多種方法。其主要根據地震波、電磁波、電阻率等來探測地質的深度、斷層、巖溶以及密度等特性。

1.2 工程物探技術的作用

工程物探技術對于現代地質勘測而言,具有較強的便利性意義,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工程勘察中,通過物探技術,可以對地質災害及地下地質進行勘測,可以發現地質災害原因或者地質特點,繼而可以針對性的預防或者工程改造[3]。第二,在水文監測中,可以用于尋找資源,探索構造,為水文治理提供便利的條件。第三,在環境及地質檢測中,可以調查古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有利于豐富地質文化資源。

2 工程物探技術的特點

工程物探技術具有較多的優勢特點,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周期短,可以縮短工程物探的周期;(2)成本低,相比于傳統的物探技術,工程物探以及低人力及資源的優勢降低了成本;(3)信息量大,工程物探技術應用于地質與水文等多項檢測,具有較大的信息量;(4)無損檢測。工程物探是運用現代化探測設備以及計算機技術來完成,對檢測目標體的損傷較小。

3 高速公路工程勘察中工程物探技術的應用

3.1 工程物探技術在軟土地基勘察中的應用

在工程物探技術的運用中,可以運用于軟土地基的勘察,軟土地層具有不良的地質特點,傳統探測方式主要是采用鉆探以及靜力觸深等方式,而工程物探技術則通過聲波的傳播特性,可以探測軟土地層。軟土地層面的縱波波速相對較低,通常在130m/s左右,一般黏土層為200m/s左右,砂土層為250m/s左右。運用工程物探技術,可以實現對軟土層的劃分,另外,根據公式1可以確定土層的承載力。

公式1

在公式1中,fk是承載力,通過公式1的計算,可以確定軟土層的承載力,從而可以為工程建設提供有利的數據支持,并且具有較高的數據精確度。

3.2 工程物探技術在破壞性巖溶勘察中的應用

在破壞性巖溶勘察中,采用工程物探技術具有較高的成果。在工程物探過程中,采用高密度電法可以檢查土質中的塌陷松散土地;在塌陷松散體和原狀黏土層之間存在明顯電阻率差異。通過該技術手段,可以確定地質的塌陷范圍、埋深以及巖溶分布等地質狀況,從而可以為工程建設提供有利的條件。

3.3 工程物探技術在高邊坡滑坡體勘察中的應用

在地質條件中,高邊滑坡一直是地質勘探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地質勘探過程中,采用工程物探技術中的淺層折射法或面波法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在工程物探中,運用面坡法以及淺層地震法,可以明確滑移面具體分布狀況。通過工程物探技術,可以實現對高邊滑坡體的分布及滑移面埋深等情況測定,為工程建設提供了便利的技術支持。

3.4 工程物探技術在隧道勘察中的應用

在工程物探技術的應用中,其在隧道的勘察中同樣具有廣泛的應用。在地質環境中,需要根據物理條件測定其相關的地質形態,通過地震折射法、瞬變電磁法以及音頻大地電磁法可以實現對隧道的精確勘察。采用地震折射法,可以獲取基巖的埋深。對于埋深相對較大的隧道勘測,可以采用瞬變電磁法和音頻大地電磁法,其可以對隧道的礦體以及水文地質進行全面的檢測,為隧道的建設提供數據支持。

4 應用實例

如在某地巖溶地區高速公路的建設過程中,該地區的路基經常出現塌陷,為了查明原因,工程隊采取的全面的工程物探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測量成果。在該地區的測量中,灰巖、巖溶裂隙和土體之間存在較大的物性差異,為工程物探技術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勘察過程中,采用高密度電法,灰巖電阻率最高可達3000Ω/m,土體電阻率可以達到600Ω/m以上,在測量過程中,發現電阻率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最低到100Ω/m以下。根據該工程物探結果,確定塌陷分布、走向以及深度,同時確定了地下巖溶的分布,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

5 結論

在現代地質及水文勘測中,由于環境的變化以及地質的復雜性,導致工程建設受到較大的影響,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在地質勘探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采用工程物探技術,以此來提升地質及水文監測質量,為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李江昌.工程物探技術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及前景[J].技術與市場,2015(05):72-73.

第12篇

1、領導視察、調研情況:區政府黃雄區長到我局視察,視察檔案庫房現狀以及新館建設工作。區委副書記到我局參加新館建設方案確定會議。區政府2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建館工作。省局建設辦領導到我局視察并指導建館工作。市局阮局長等領導多次到我局調研并指導工作。

2、延平區檔案局(館)編制16人,目前在職人員9人,目前缺編7人。

3、區財政對我局的檔案事業投入經費:檔案卷經費6元,卷均1元。

二、檔案保管、利用、編研情況

2、做好搶救國家重點檔案前期準備工作。對需要搶救的民國檔案進行清點,撰寫合同書。

3、檔案信息化建設。進行館藏檔案目錄數據庫第二階段錄入工作,上半年完成11個全宗5917卷,約10萬條。

4、檔案解密化控工作。對館藏建國后檔案進行解密化控工作,上半年抄寫1967—1978年30個市直機關、團體、事業單位檔案開放目錄條。

5、到期檔案接收進館前期準備工作。對全區科級以上單位發文要求做好接收到期檔案前期準備工作,規定接收范圍、制定接收標準。同時對各區直機關、鄉鎮、街道以前的永久、長期檔案進行摸底調查。

6、檔案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保管技術股每天對庫房溫濕度進行監控,每天2次登記庫房內外溫濕度,根據實際情況做開窗通風、開去濕機等調節溫濕度等工作。每天1次對庫房進行安全檢查。每周1次以上對館藏檔案進行抽樣調查,檢查庫房內檔案是否出現發霉蛀蟲現象,及時記錄并采取措施,上半年未發現檔案有蛀蟲情況。每周對庫房進行一次清掃,每季度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對館藏部分全宗破損、霉變檔案更換卷皮,對部分檔案全引目錄、案卷目錄重編流水號。

三、檔案監督指導及法制工作情況

1、檔案日常監督指導與服務工作:監督指導股上半年到梅山街道、區政協、農辦、環保局、旅游局、建設局、林業局、畜牧水產局、公路分局、編纂委等20多家區直各機關單位進行檔案業務監督指導,同時宣傳檔案相關法律法規等。繼續推廣檔案數字化軟件,督促各單位進行檔案電子目錄報送。截至6月份已經有6個單位報送了的檔案電子目錄數據庫。

3、繼續做好國家檔案局8號令《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規定》的宣傳貫徹執行工作,上半年審核通過1個單位報送的《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武市| 霸州市| 沁源县| 宾阳县| 交城县| 芜湖市| 宜丰县| 宜兴市| 博兴县| 崇阳县| 罗田县| 江口县| 泗阳县| 弋阳县| 宜阳县| 珠海市| 焦作市| 桓台县| 梁山县| 霍山县| 柳林县| 长武县| 榕江县| 临桂县| 公主岭市| 富阳市| 榆中县| 云南省| 瓮安县| 崇州市| 剑川县| 龙山县| 全椒县| 阜平县| 黄陵县| 淅川县| 彭阳县| 通海县| 鄂伦春自治旗| 柘荣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