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民政工作意見

民政工作意見

時間:2022-08-01 15:02: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民政工作意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大家好!我就__路街道民政社會救助工作向各位領導作以簡要匯報,懇請各位領導對我街道民政工作多提寶貴意見。

__路街道位于__區城郊結合部,全街道轄5個行政村、3個社區,總人口5992戶、18622人,其中農業人口8140人。有困難群眾185戶518人。2014年為362戶880人城市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276.36萬元;為190戶572人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83.75萬元;為29戶35人五保對象發放供養金17.76萬元;為85名城鄉醫療對象發放救助金65.77萬元;為45名臨時救助對象發放救助金6.94萬元。

2014年,__路街道民政社會救助工作在街道黨委、辦事處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民政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民政工作宗旨,以建設“數字、保障、陽光、文化”民政為目標,以群眾滿意為標準,以制度建設為保證,堅持四個透明(救助政策透明、救助程序透明、救助對象透明、救助資金透明),兩個到位(責任到位、監督到位),使我辦社會救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__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意見》(國發[2012]45號)、《__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陜政發 [2013]42號)和《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等救助政策,利用培訓會、印發宣傳品、集會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低保、五保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政策,提高群眾對救助政策的知曉率和滿意度。一年來,民政辦發放民政政策宣傳頁1萬余份。靈活多樣的形式、豐富的內容宣傳使廣大群眾對救助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

為了夯實街道辦救助工作的審核主體責任,我辦建立和健全了民鎮救助工作各項制度。建立了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機制、低保家庭分類施保制度、醫療救助制度、臨時救助制度、干部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低保長期公示制度。為了切實做到城鄉低保應保盡保和應退盡退,我辦始終嚴格執行“三統一、四公開”為主要內容低保審批制度,即統一設置公示欄規格、統一公示格式、統一公示時間,公開政策、公開程序、公開對象、公開監督電話,并以入戶調查為重點,堅持責任追究制,做到“誰入戶、誰調查、誰簽字誰負責”原則,調查責任人要“三清楚”即:被調查家庭人口與供養關系清楚、家庭住址與戶籍關系清楚、家庭成員身體狀況與經濟收入清楚,實行入戶調查責任追究制。并在入戶調查基礎上發揮村(居)救助工作評議組織的作用,實行民主“選窮”。做到“三個不批準”:即未經村(居)評議小組通過的不批、調查員、監督員情況不清未簽字的不批、未經公示的不批。

群眾生活是否困難,是否符合低保條件,只有他們所在村(社區)的鄰居、群眾、干部最清楚。因此,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村(社區)評議低保對象、臨時救助對象、五保供養對象,并將救助對象在村(社區)公示,接受群眾的監督,是做好救助工作的重要壞節,也是提高救助對象透明度的關鍵所在。我們街道辦5個村、3個社區都成立了不少于15人的救助工作評議領導小組,村、社區設立了救助工作公示欄,堅持救助對象長期公示,并公示街道辦、區民政局、市低保局監督電話。2014年新增城市低保15戶36人,農村低保22戶67人;全年清退城市低保112戶256人,清退農村低保6戶16人;清退五保供養對象5戶8人,無一例上訪事件發生。

民政救助資金量大面寬,我辦實行救助資金“一卡通”發放,資金安全透明。為確保補貼對象錄入信息正確無誤,我們及時將補貼對象農戶編號、姓名和身份證號一并核對正確后,進行勾選,再核對發放戶數、人數及金額,最后上報區民政局。

__成立了“__民政工作領導小組”,并由鎮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分管領導具體負責日常社會救助工作。各村(居)委會相應成立工作機構、明確專人負責社會救助。同時鎮政府把社會救助工作列入目標管理考核,每年進行一次檢查評比。民政辦3人,各村、社區有專人負責。目前,街道城鄉救助工作已形成了民主評議、動態管理、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工作體系。一是完善工作制度,明確崗位職責,保證工作人員依法行政;二是明確工作責任人,實行低保干部“負責制”,即街道領導干部包村包社區,對參與低保工作的人員,按照“誰調查、誰審核、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細化救助工作責任。

一是積極主動邀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指導城鄉救助工作,做到群眾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

第2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保障廣大受災群眾的基本利益,維護救災專項資金的安全,進一步促進救災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工作目標

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和管理規范、運用要合理的目標,通過鞏固和完善全鎮救災(低保)工作制度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救災(低保)工作的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和完善救災(低保)資金的使用、管理、監督機制,堅持低標準廣覆蓋的原則,逐步加強和完善救災(低保)工作的申請與申報、審核與審批制度,使救災(低保)工作在規范化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一)救災(低保)資金監管:即加大對救災(低保)資金的支付、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力度,維護救災(低保)專項資金的安全,確保救災(低保)資金及時、足額、準確、公開地發放到位。

(二)監管內容:切實加強救災專項資金的治理、監管,強化審計救災(低保)專項資金有沒有專款專用,或有沒有及時足額發放到位,以及黨員干部有沒有貪污、截留、擠占、挪用、騙取救災(低保)專項資金等行為,保障民“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民政工作核心理念的實現,維護政府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

(三)監管措施:鎮成立救災(低保)資金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對全鎮救災(低保)專項資金進行自查自糾,組織對各村救災(低保)專項資金進行重點檢查和抽查,加強內部管理,完善監管辦法和專項資金運行監管流程,強化監督責任,實現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1、救災工作

(1)災民救助的程序。由災民所在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評議;村民委員會根據評議的結果報鎮審核,鎮根據審核情況上報區民政局審批,經過求助對象所在村或村小組進行公示,最后形成受災救助方案。

(2)救災款的監管。督促和檢查各村是否及時發放救災款到戶,檢查各村在救災款發放時有沒有堅持民主評議、登記造冊、張榜公布、公開發放的程序。并要求公開救助對象,公開救助標準,公開救助時段,公開救助數量等,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對災民領取救災款物實行專帳管理,領取款物的災民要簽字或捺印,在特殊情況下,如不能在發放前公示,事后也要及時公示。做到帳目清楚,手續完備,群眾滿意。

2、低保工作

(1)低保的申請和審批程序。根據《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細則》規定,農村居民申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必須堅持本人申請,村集體評議、核實、張榜公布,群眾無異議后,上報鎮;鎮對村上報的申請對象進行審核,認為該戶家庭情況屬實后進行公示,而后報區民政部門,區民政部門對鎮上報的申請對象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對不符合條件的,說明原因并通知本人。對申請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都必須堅持三審兩公示制度,即村、鎮、區民政部門審查,對保障人數,保障金額進行審批前公示、審批后公示制度。

(2)低保資金的監管。鎮社會事務辦將按照社會化發放工作的要求,為每一戶農村低保戶開設銀行帳號,及時將低保金存入各戶帳號,減少資金的發放程序,防止低保金在發放過程中,被截留、挪用。

3、責任分工

(1)鎮負責轄區內的救災(低保)資金的發放工作,努力減少中間環節,盡量能將救災(低保)資金直接發放到以受災(低保)戶手中。

(2)村負責對本村的受災戶、低保戶的日常管理工作,對自然災害受災戶,及時上報,負責發放救災資金。對低保戶負責對其家庭收入情況進行日常性的監管,按照低保對象有進有出,補差金額有升有降的動態管理機制,及時提出動態管理對象。

三、工作步驟

從年8月1日開始至年12月31日止,在全鎮范圍開展救災(低保)專項資金治理監管工作。

(一)宣傳發動階段(8月1日-8月15日)。鎮要召開監管工作會議,成立領導小組,對此項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

(二)自查自糾階段(8月16日-9月30日)。鎮社會事務辦要按照目標任務,查找薄弱環節,認真整改,并根據查找中的薄弱環節、舉一反三,制定新的工作方法和措施,認真整改到位。

(三)督促檢查階段(10月1日-10月30日)。鎮民政辦對救災(低保)資金工作制度、使用情況等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整改到位。

(四)建章立制階段(11月1日-11月30日)。按照上級有關法規文件,進一步規范救災(低保)資金的管理使用,強化民主監督,確保救災(低保)資金按時足額安全有效地運用。

(五)總結提高階段(12月1日-12月31日)。鎮社會事務辦要對前段時間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深入認真的總結,并及時報送區民政局,同時迎接區糾風辦的檢查驗收。

四、工作要求

第3篇

關鍵詞 醫療救助 社會工作 融合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一、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和方法,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的專門職業。主要分布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社區服務等領域,專門從事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等社會服務性工作。它的基本理念有四個方面:第一,關于人的基本價值理念。強調尊重原則、潛能原則、需求原則;第二,關于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強調社會秩序原則、社會正義原則、效益原則、社會變革原則;第三,關于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價值理念。強調依賴原則、人身原則、發展原則;第四,關于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基本價值理念。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運用個案方法、團體方法、社區方法解決問題,是現代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2006 年 7 月,人事部和民政部共同頒布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明確指出:《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適用于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優撫安置衛生服務、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服務機構中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醫療救助作為重要的專項社會救助,也是社會工作的重要領域。

二、醫療救助存在的問題

而自2003年11月,民政部、衛生部、財政部頒布《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衛生部、勞動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建立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意見》等基本政策以來,我國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救助服務體系。作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醫療救助和其他類型社會救助項目一起,為社會底層群眾編制起了一道安全網,為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維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醫療救助工作越來越深入開展的時候,暴露出的問題也很多。

(一)醫療救助對象選定不合理。

2009年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意見》中提出要逐步擴大救助覆蓋,將其他經濟困難家庭人員納入救助范圍,但并沒有明確指出什么是“其他困難人群”;另外,各地對救助對象的選定缺乏動態性,在低保之外的“臨界人群”以及那些有可能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的群體在面臨很大的就醫壓力時,得不到有效救助。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前全國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 2.6 億人,那各地醫療救助戶籍限制的做法就顯然也不合時宜。

(二)救助方式單一,程序繁復,影響救助效果。

各地多采取事后救助的方式,受助者先行支付醫療費用,然后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批后給予發放救助金。目前高昂的醫療費用極有可能會把貧困人群排阻在醫院之外,由此造成醫療服務可及性低。加上救助申請程序繁瑣,各級審查,等待時限長,在這種情形下,困難患病群體很可能選擇小病扛、大病拖,違背了制度設計的初衷。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顯示,有 57%的救助對象認為醫療救助不易獲得,程序復雜。

(三)救助標準低,救助效果不理想。

醫療救助發揮的是“兜底”的作用,就是為最貧困階層提供必要的維持生命健康的醫療資源。從統計數據來看,2011我國醫療救助人數2144萬人(不含資助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人均救助水平714.7元,而同年我國人均衛生費用為1807元,救助水平低。此外,我國各地醫療救助的標準參差不齊,缺乏科學的測算,城鄉之間、沿海與內地救助標準差距較大,醫療救助支出的增長沒有跟上社會整體的醫療費用增長,導致貧困人員的醫療服務利用情況并未真正得到很大的改善。

(四)救助資金投入不足,使用率低。

我國醫療救助資金基本來源于財政撥款,投入渠道單一,總量不足,且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差距較大,導致衛生公平性差和可行性差。但是在醫療救助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卻出現了資金結余過多,利用率低的情況。根據民政部的統計,2005 年,全國救助資金利用率為 61.7%,2006年為 63.1%,2007 年上半年也只有 63.8%。截至2011年底,全國醫療救助基本結余累計達154.06億元,而2011年全年的醫療救助支出也不過187.6億元,這顯示出地方對醫療救助需求情況測算模糊、粗糙,資金使用過于保守,以至于龐大的醫療救助需求與支出之間矛盾重重。

三、對社會工作與醫療救助融合的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運用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和專業工作方法可以較好的彌補現行醫療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社會工作人才提升為與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體人才,進一步完善了我國人才隊伍發展格局,奠定了社會工作與醫療救助融合的基礎。因此,筆者建議建立社會工作與醫療救助融合的運行機制。提出如下建議:

(一)醫療救助領域引入社會工作理念。

個人的價值與尊嚴至高無上,個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會、審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賦的潛能和發展的權利,并具有實現其潛力的權利,是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對于社會工作者而言,并不僅僅是幫助受助者解決他們的問題,更關鍵的是挖掘受助者的潛能,促進他們的自我發展和超越,幫助他們重新走上社會正軌。通俗來講,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從事醫療救助的民政工作者將由行政管理者轉變為社會大眾的服務者,被動單一的救助活動也將轉變為主動綜合的服務。

(二)建立社會工作與醫療救助融合的機制。

民政部門是我國醫療救助的主管部門,而社會工作服務組織本質上是非營利的社會組織,推進社會工作與醫療救助的融合,要正確處理好與各行政部門的關系,要避免將社會工作行政化,按照政社分開的原則,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民政部門具體負責,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的管理體制。政府主要負責宏觀指導、政策制定和監督管理。成立社會工作指導協調委員會,落實好社會工作與醫療救助融合的人事管理、財政投入、社會保障等配套措施。當前,上海、深圳等地在推動專業社會工作與民政系統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社會保障部門設立了社會工作發展局或職業社會工作處,并成立了與社會工作專業相匹配的培訓中心及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并且制定了資格認證、社工注冊、繼續教育、崗位配置等方面的制度,同時還開展了以典型引路,創建社會工作示范單位、活動基地,案例征集等一系列職業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政府可以借鑒這些成功經驗,選取更多的地區試點,特別是內地一些地區,推進社會工作與醫療救助的融合。

(三)培養一支服務于醫療救助領域的專業社工隊伍。

在醫療救助相關部門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建立一支有著良好職業素養的醫療救助社會工作者隊伍。首先,加強社會工作人才教育培訓工作,探索建立貫穿高校專業教育、社工入職教育、社工繼續教育各階段銜接的教育培訓體系。其次、建立社會工作者水平評價制度,規范助理工作師、社會工作師和高級社會工作師的考試和注冊。再次,建立社會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機制,納入公務員編制、事業單位編制的社會工作人才,應執行相應的薪酬標準;在民辦組織工作的社會工作者,采取學歷、資歷、資格、業績、崗位等多指標相結合,按照以崗定薪、以績定薪、按勞取酬的原則,保證其薪酬不低于同等條件專業技術人員薪酬水平。最后,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職業晉升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維持其良好的工作意愿。

(四)知識和技巧上的融合。

知識和技巧是社會工作成為專業得基本前提,也是要求社會認同的基本依據,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技巧是其與醫療救助融合的基礎。醫療救助的深入開展需要社會工作理論的指導和知識技巧上的支撐。在醫療救助的決策和管理方式上,引入社會工作方法,改變傳統封閉和命令式的決策管理模式,變命令為參與,促進醫療救助的公平公正。在醫療救助的提供方式上引進社會工作方法,實行資金救助與服務救助相結合,變消極被動單一救助為主動綜合救助。在當前醫學模式和基本譜轉變的情況下,對救助者患病生理因素以外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干預;對于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指導其進行康復治療;對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患者,為其提供就業培訓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幫助,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而且,社會工作者依托社區和社區居民有著良好的交流與聯系,對社區居民的家庭情況比較了解,社會工作者應當是求助者和民政部門的橋梁,做好信息傳遞和溝通協調,簡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對象資格審查效率。在救助資金的籌集方面,社會工作強調社區大家庭的觀念,鼓勵動員每個人都參與到社區事務中來,協調和動員資源是社工工作的重要方面,應當積極從社會各界募集資金,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對于一些特大重病患者,可聯系個人、企業等進行一對一幫扶。

四、結語

我國現行醫療救助制度的行政化剛性運行,具有濃厚的政府施予性色彩,缺乏一種人本理念。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和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高,客觀上要求醫療救助科學化、服務化,更重要的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救助理念,并把它體現在具體工作中。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建設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者隊伍”。為社會工作和醫療救助的融合提供的現實可能性。廣大的社會工作者應當抓住機遇,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傳播社會工作理念,促進社會工作和醫療救助在價值、制度、知識和技巧方面的融合。

(作者:蔡少兵,江西中醫藥大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何春生, 史炎平,江西中醫藥大學)

參考文獻:

[1]范燕寧.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發展與基礎價值理念[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1期

[2]李沂靖.社區工作[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0,

[3]于麗華.關于建立我國醫療救助體系的探討[J].中國醫院 2005

[4]羅豎圓.社會工作在社會救助領域的功能評估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乐县| 十堰市| 宜兴市| 县级市| 石狮市| 平安县| 屯留县| 南雄市| 苍山县| 皮山县| 张掖市| 甘肃省| 麦盖提县| 梓潼县| 阿克苏市| 泾川县| 秭归县| 宁阳县| 南投县| 七台河市| 北票市| 巴林左旗| 莱芜市| 思茅市| 大渡口区| 密云县| 镇雄县| 新平| 淮南市| 新化县| 延津县| 扬中市| 宜宾市| 肇庆市| 驻马店市| 营口市| 大荔县| 威信县| 九龙城区| 深泽县|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