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37: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泌尿系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120例疑似泌尿系統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均以自述腹痛、血尿、陣發腎絞痛等癥狀就診,知情同意后參與本研究。其中男97例,女23例,年齡19~81歲,平均年齡(52.8±9.2)歲。本研究已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檢查方法
1.2.1CTU檢查儀器型號
Aqullion16層螺旋CT機,日本東芝公司生產。掃描層厚2.5~3.2mm,螺距1.25,電壓120kV,電流250mA,掃描野350mm。常規準備,囑患者平躺,先行普通CT、增強CT掃描,再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掃描。增強掃描儀非離子造影劑輔助,用量1.5ml/kg,速率不超過3ml/s。行多層面重組、容積再現等后處理方式,保證圖像清晰度。
1.2.2MRU檢查儀器型號
1.5T超導單梯度磁共振成像儀,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先行軸位T1及T2加權常規掃描,定位水平成像序列。二維掃描參數:TR:max、TE:1200、掃描野35~40、層厚70mm、間距0、二維掃描、掃描9s;三維掃描參數:層數增加至21層,掃描時間270s,其他同二維掃描。經MIP重建后儀器得出掃描圖像。
1.3研究方法
綜合手術、病理、臨床隨訪結果,確定泌尿系統疾病有無及類型,以此為金標準,分別評價MRU、CTU二者檢測敏感度、特異度、檢測準確率。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金標準檢測結果
金標準檢出輸尿管惡性病變14例:原發性惡性腫瘤10例、繼發性惡性腫瘤4例;良性病變38例:囊腫10例、結合8例、單純積水7例、單純狹窄6例、其他7例;結石及結石相關病變51例。總陽性率85.8%。
2.2三種檢驗方法與金標準對比
CTU檢測陽性89例,其中真陽性83例,其檢測敏感度為0.806,特異度為0.824;MRU檢測陽性96例,其中真陽性81例,敏感度0.786,特異度0.706;聯合兩種檢測方案,對泌尿系統疾病診斷結果與金標準完全一致。三種檢出一致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自2002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進行婦產科手術的患者31434例。其中在手術過程中有55例發生了泌尿系統損傷,25例發生了輸尿管損傷,13例膀胱損傷,17例尿道損傷。這些受到損傷患者,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5.8歲。對這些婦產科手術患者都進行了相應的泌尿系統損傷防治,作為治療組,進行數據統計。
1.2方法:治療組:防治措施主要有[2]:①術者對解剖學知識要扎實掌握,對對泌尿系統與生殖系統的毗鄰關系要非常的熟悉,并且還要密切注意解剖變異是否出現;②在處理諸如大出血及粘連廣泛等復雜情況時,務必要做到膽大心細,能夠動作輕、細、柔的進行組織分離,避免造成對組織的損傷。③手術前要從檢查目的和節約患者費用兩個角度出發,進行輔助檢查,進行手術方案的合理選擇。④進行盆腔手術時,最好留置導尿管,讓膀胱保持空虛狀態。⑤在進行廣泛手術或粘連手術時,要將輸尿管從盆腔側腹膜梳理出來,以免造成泌尿器官損傷。⑥婦科手術輔助膀胱鏡檢查能夠將泌尿器官的損傷率明顯的降低。⑦進行腹腔鏡手術時,術者應當對電外科手的疾病知識非常熟悉。因為雙極電能進行電凝止血時,鉗夾組織要少,通電時間必須短。因為雙極電凝時,附近的組織會產生明顯熱傳導,距電極1cm的組織溫度會升到40℃,因此盡量減少對單機電能的使用。對照組:和同期那些沒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統計。1.3統計學處理[3]:采用SPSS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利用x2分析計數資料,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組:手術中泌尿系損傷發生率:發生泌尿系統損傷的共計55例,發生率為0.175%。其中25例為輸尿管損傷,發生的概率為0.079%;13例為膀胱損傷,發生的概率為0.041%;17例為尿道損傷,發生率為0.054%。在婦科手術中,不同的手術類型會造成不同的泌尿系統的損傷。共計22229例開腹手術,其中有28例為造成的泌尿系統損傷,發生的概率為0.126%,20例為輸尿管損傷,8例為膀胱損傷,發生率分別為0.089%和0.036%;共計6837例腹腔鏡手術,其中泌尿系統損傷25例,發生率為0.366%,13例輸尿管損傷,12例膀胱損傷,發生的概率分別為0.190%和0.176%。此外,還進行了2368例陰式手術,在陰式手術中尿道損傷是造成泌尿系統損傷的主要類型,共有2例,發生的概率為0.0845%.治療組.開腹手術造成泌尿系統損傷的概率為0.175%,而腹腔鏡手術損傷發生率高達0.366%,二者有著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泌尿系損傷發生率比較:統計資料顯示,對照組泌尿系統損傷的發生率為0.655%,而治療組為0.175%,二者有著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婦產科手術中的輸尿管中下段或膀胱損傷這一并發癥較為常見。術中如果出現泌尿系統損傷,應當立即進行修復手術;如果手術后發現,則要進行手術方法和時機的選擇。在手術中,對于女性泌尿系統與生殖器官的關系必須要予以重視。特別手術難度和復雜性稍大的盆腔手術,一定會存在著對膀胱以及輸尿管造成損傷的可能[4]。臨床實踐證明,在婦產科手術中最容易受到損傷的部位就是膀胱,而輸尿管是損傷最為嚴重的部位。此外,由于各種婦科疾病類型和腹腔鏡手術的日益增加,在婦產科手術中的泌尿系統損傷的概率也越來越高。在婦產科手術中剖宮產占據較大比例。子宮下段剖宮產手術會造成輸尿管損傷,該手術多見于胎頭定位異常、巨大兒、胎位異常或動作粗暴等,娩先露時會使切口向兩側延裂,嚴重情況會造成輸尿管斷裂。多數情況下是因為急于扎針止血造成的輸尿管損傷。如果縫合時誤帶輸尿管壁一側,手術后會產生子宮輸尿管瘺;如果把輸尿管一并縫入,會產生管腔閉鎖,使輸尿管扭曲,造成輸尿管梗阻。在婦產科手術進行的時,如果出現泌尿系統損傷,應當及時進行修復。如果是在手術后發現的,應當對手術方案進行調整,進行手術方法的科學選擇。膀胱損傷的治療最少應當進行3個月,一直到患者充血水腫等局部炎癥完全消失,并且已經開始形成瘺口,才能夠進行膀胱修補手術,一般情況下來說,這個手術是經腹部或引道完成的。如果患者產生輸尿管損傷,必須進行及時的處理,否則會嚴重損傷到患者的腎功能,而且也會產生繼發性感染。另一方面,對醫護人員而言,長期的陰道漏尿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不便和身心,而這會造成醫患糾紛。如果患者瘺口小、沒有明顯梗阻以及感染、尿道無狹窄,那么可以進行尿液引流,以便是腎功能獲得更好的保護。并且這種方法能夠使尿液外滲減少、加速瘺口愈合,避免部分患者進行再次手術。若患者雙“J”管失敗,就需要進行輸尿管膀胱吻合或者輸尿管端吻合,手中放置雙“J”導管。在現行的手術條件下,婦產科手術中泌尿系統損傷修補成功的概率日益提高,然而,婦產科醫生在進行手術時,依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以及保護和損傷識別泌尿系統的意識,同時要同泌尿科醫生進行及時溝通,使得意外發生率降低。
作者:胡良英 單位:四川省渠縣人民醫院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間于本院住院的患者30例,其中男3例,女27例,年齡12~71歲;糖尿病1型8例,2型22例;病程在3~38年,平均5~11年;尿道口感染5例,膀胱感染16例,腎盂腎炎9例;空腹血糖在(9.01±4.20)mmol/L;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尿淋漓不盡、尿潴留等癥狀;所有糖尿病診斷均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泌尿系感染診斷標準符合1985年全國腎臟病學術會議鑒定標準,30例患者均進行清潔中段尿培養加藥敏試驗,尿路感染的診斷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計數革蘭陰性菌>1×105/ml,革蘭陽性菌>1×104/ml,每例均為連續3次送檢,至少2次培養出同一細菌,排除有泌尿系手術史、導尿史、妊娠等因素;20例有糖尿病并發癥,4例并發高血壓,6例并發腦血管病變,7例并發冠心病,合并N或視網膜病變15例,5例并發糖尿病腎病,其中合并1種并發癥者8例,2種以上者6例。
1.2檢測方法
采取中段尿培養的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2.1用物準備無菌導尿包、手套、20ml注射器、7~8號心內注射針頭、注射盤、酒精燈、火柴、無菌培養小瓶、試管等。
1.2.2患者準備檢查前1d向患者交代檢查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項、中段尿留取方法。檢查前1d晚餐后禁水,囑患者睡前清洗會陰,憋尿至檢查日晨。1.2.3采集尿標本方法留取前清洗會陰并用碘伏消毒,棄去前段尿液,留取中段尿于無菌液培養管內,并立即送檢。操作過程由專人負責,在嚴格無菌技術操作下進行。1.3結果30例患者均經過控制血糖、針對藥物敏感試驗使用抗生素及提供個體化護理措施,均痊愈出院。
2相關因素
2.1年齡與病程
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年齡>60歲的發病率高于≤60歲者,年齡≤60歲者泌尿系感染9例,占30%,年齡>60歲者泌尿系感染21例,占70%;病程<10年者發病率高于≥10年者,病程<10年者泌尿系感染7例,占23.5%,≥10年者泌尿系感染23例,占76.5%。
2.2分型與并發癥
1型8例,占26.5%,2型糖尿病22例,占73.5%;合并DM腎病5例,占16.5%,合并N或視網膜病變有15例占50%。已有研究表明:患DM10年后約有半數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而DM腎病多發生在DM發病10~15年以后,且DM腎病往往伴有視網膜病變。
2.3感染細菌菌屬
DM患者中段尿培養:陽性菌的為17例,占56.5%,陰性菌的為13例,占43.5%。細菌菌屬中有革蘭氏陰性桿菌,其中大腸桿菌12例、肺炎克雷伯氏菌2例;余10例分別為腸球菌、光滑擬酵母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等。
2.4性別
本組中男性糖尿病患者3例并發泌尿系感染,發生率為10%,女性糖尿病患者27例并發泌尿系感染,發生率為90%;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發生率顯著高于男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護理措施
3.1嚴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并發泌尿系感染多發生于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年齡較大的患者發病率亦較高,DM患者并發泌尿系感染,單純靠飲食、鍛煉、口服降血糖藥物很難控制血糖,應配合胰島素治療,進行胰島素治療時,準確執行醫囑,做到制劑種類正確、劑量準確、按時注射及注射時間、部位、方法正確,以免影響降糖效果;盡早進行胰島素治療尤其是胰島素泵治療,可明顯縮短高血糖的控制時間,更快地清除高血糖的毒性,將血糖控制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防止血糖忽高忽低,大幅度波動,損害防御機制加重病情。定期監測血糖、尿糖的變化,通過控制血糖,不僅可以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而且,對于已發生者可以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改善尿路的內環境,使之有利于尿路感染的治愈。
3.2嚴密觀察病情
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血象的變化,觀察有無尿急、尿頻、尿痛、會瘙癢及尿液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記錄、及時匯報醫生,給予相應的措施;加強口腔護理,囑患者勤漱口和保持口腔清潔,觀察口腔粘膜的變化,防止真菌感染的發生;長期臥床患者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幫助患者定時翻身、拍背;密切觀察有無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患者機體抵抗力差,可適當應用免疫增強劑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
3.3會護理
糖尿病患者由于機體的防御功能較正常人低下,對感染的易感性較高。經報道,女性糖尿病患者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因尿糖的刺激,會皮膚常有瘙癢,尤其是女性患者,由于高糖尿和排尿不凈易于細菌的滋生,泌尿系統感染加重又會造成血液感染,血液擴散又易引發全身感染,因此,對患者及家屬做好有關糖尿病及尿路感染知識教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穿棉質、柔軟、寬松、吸水性好、透氣性好的內衣,每日更換;保持會清潔,囑患者每次排尿后可用溫水清洗會,防止和減少瘙癢和濕疹發生。
3.4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教育。首先讓患者及家屬了解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控制飲食的重要性,控制飲食的關鍵在于控制總熱量,飲食均衡,合理膳食,提倡粗纖維飲食;讓患者加強自我管理,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為其制訂飲食計劃表,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定餐的原則;掌握測定尿糖留取四段尿液的方法及判定尿糖定性結果的知識、低血糖反應的臨床表現等,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藥物治療的作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屬患者多飲水,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每天飲水2500ml以上,以保證體液的平衡并排出足夠的尿量,進行生理性膀胱沖洗,必要時可靜脈補充入量,囑患者勤排尿,以達到沖洗尿路細菌及排泄毒素的作用;協助患者建立有規律的生活制度,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抵抗力。
3.5合理使用抗生素
大多數DM患者合并神經病變、高脂血癥、低蛋白血癥,而各種慢性并發癥的存在如患者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各臟器功能障礙、抵抗力下降亦是導致患者易發泌尿系感染的原因。因此,積極控制感染的是關鍵。根據患者的尿培養、菌落計數和藥敏試驗結果,加強臨床抗生素使用的規范管理,足量、足療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感染嚴重者可靜脈聯合用藥,盡量選對腎臟毒性小的抗菌藥。避免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物,以防菌群失調。注意觀察抗生素的療效,如癥狀不見好轉,應及時通知醫生,更換有效抗生素。慎用糖皮質激素,以免引起菌群失調。本組病例中無一例發生菌群失調。
3.6心理護理
DM是終身性疾病,其病情復雜,大部分患者心理緊張、抱怨聲不斷,存在負性情緒,對治療缺乏信心,自身遵醫行為差,再加上泌尿系感染反復發作,病情遷延,易使患者產生悲觀、失望甚至絕望情緒。因此,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及時發現心理問題,認真聽取患者傾訴,進行心理指導,給他們以更多關懷,向患者講解泌尿系感染的誘因、治療及轉歸,逐漸改變錯誤認知,使患者認識到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泌尿系感染是可治愈的,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護士通過對家屬進行教育指導,可使家屬明白家庭支持對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促使家屬對患者進行督促和協助,給予患者極大的心理安慰,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
3.7留置尿管的護理
為避免加重泌尿系感染的發生,應盡量避免導尿,對合并神經源性膀胱者,要訓練患者白天每2-3h排尿一次,以代償排尿感缺乏,盡量避免或減少尿道插管。尿潴留明顯必須導尿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采用閉式引流,病情允許時盡早拔除尿管,需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應使用氣囊導尿管,加強觀察,記錄24h尿量,注意觀察尿量、尿液顏色、酸堿度,應用碘伏消毒外陰及尿道口2次/d,保持引流管通暢,引流管應低于膀胱位置防止尿液逆流。牢固固定導尿管,防止滑脫,留置最佳時間為1周,長期留置者每月更換尿管1次,集尿袋應每天更換1次,應定時,恢復膀胱植物神經功能。
4小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本院收治的泌尿系統感染患者78例,進行細菌培養和微生物檢驗。患者尿培養結果均為陽性。男23例,女55例。患者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為(37.2±2.8)歲。患者的年齡、性別、感染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銅綠假單細胞菌(菌號ATCC27853)、大腸埃希菌(菌號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號ATCC25923)、白假絲酵母菌(菌號ATCC64550)、光滑假絲酵母菌(菌號2238NL)等,均由北京北納創聯生物技術研究院提供。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中分離細菌的方法及培養標準。陽性判別標準:革蘭陰性菌計數≥105CFU/ml,革蘭陽性桿菌計數≥104CFU/ml[2,3]。經細菌鑒定儀(迪爾醫療器械(珠海)有限公司生產)對細菌、真菌進行鑒定。分離得110株菌株。
1.3藥敏試驗
采用臨床微生物實驗室進行藥敏試驗主要方法:紙片擴散法。判定結果參照CLSI標準。判讀藥敏結果及超光譜β-內酰胺酶(ESBLs)。
2結果
2.1菌株分布情況
110株培養菌株中,56株(50.9%)革蘭陰性菌,代表菌株為大腸埃希菌;35株(31.8%)革蘭陽性菌,代表菌株糞腸球菌、鳥腸球菌;19株(17.3%)假絲酵母菌,代表菌株白假絲酵母菌。見表1。
2.2敏感率測定
大腸埃希菌對常用抗菌藥物如阿米卡星、阿西莫林的敏感性較好,分別為78.6%、71.4%。主要病原菌對其他抗菌藥物的敏感率,見表2。2.3ESBLs的檢測結果大腸埃希菌的檢出率最高,為32.6%,肺炎克雷伯菌的檢出率20.0%。其余未檢出。56例革蘭陰性菌產出ESBLs數的具體情況,見表3。
3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