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0:17: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朝皇帝養成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社會;邏輯;廣告語;作用;指導意義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8-0163-02
1 “邏輯”一詞的來歷
“邏輯”一詞,源于古希臘文(邏各斯),原意是理性、規律、思想、理智等。在人類文化學的研究中,有觀點認為,民族社會差異實質上是文化的差異; 文化包括人們的行為與思維方式兩個方面;思維活動及與之相連的語言文字不僅有全人類的共性一面,也有個性的一面,即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構成不同文化類型、不同民族社會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表明,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邏輯思想傳統,“邏輯是由文化的需要逼迫出來的” 。因之,周禮全先生認為:“邏輯所研究的正確推理形式及其規律,是任何正確認識和任何科學都必須應用和遵守的,因而是全人類共同的。正確地反映正確推理形式及其規律的邏輯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在這個意義下,沒有不同民族、不同階級和不同個人的邏輯。但是,另一方面,邏輯作為一個知識體系,總是某一時代、某一民族和某些個人的產物,因而就不可避免地要帶有某個時代、某個民族和某些個人的特點。因此,在邏輯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邏輯體系,并形成了三個不同的邏輯傳統,即中國邏輯傳統、印度邏輯傳統和希臘邏輯傳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科分類,邏輯學是與數、理、化、天、地、生并立的7大基礎學科之一,它的主要應用領域有兩個大的方面:與科學技術,特別是與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緊密結合;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社會生活是邏輯學產生的一個重要源泉。
2 邏輯在當代的體現
20世紀50年代,同志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曾倡導廣大干部和群眾學點邏輯,學點語法修辭,不難看出邏輯在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下,全國人民開展了對邏輯語言的學習,一度的使邏輯和語言的環境得到凈化。
毋庸諱言,人們不學邏輯也能使用邏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懂邏輯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學習的方法,很好地認識問題,很好地討論問題,很好地認識謬誤和反駁詭辯。因此,學習邏輯是為了把“熟知的東西”變為“認識的東西”,進而更好地、更加自覺地運用邏輯,從而表明邏輯的“現實性在它的開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然而,事實上真正的對邏輯語言學的學習與研究似乎也僅限于邏輯學工作者。在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中邏輯混亂、語言不規范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不論是法律條文、經濟合同、決策論證、廣告說明,還是官員講話、大眾傳媒,幾乎時時處處都能感到概念不明確、推理不正確、論證不科學、語言不規范的現象。這些邏輯語言方面的問題妨害著人們的正常生活,有時甚至造成嚴重的后果。
3 邏輯語言混亂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維規律的科學,亞里士多德說:“哲學是智慧,而且是最高的智慧。”海德格爾說:“哲學是詩不是思。”黑格爾說:“哲學要按照一個必然性去研究一個對象,當然不僅是按照主觀方面的必然性或是表面的序列和分類等,而是要按照對象的內在本質的必然性,去就對象加以闡明或證明。”哲學就好比我們社會,而邏輯是從哲學里分離出來的。哲學必須用到邏輯,邏輯也離不開哲學。小到我們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廣告語,由于概念的不明確,語言的不規范對當今社會已然產生了諸多不良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廣告業也呈現出一片大好的前景。鋪天蓋地的廣告滲透社會,其中公益者鳳毛麟角。各種廣告語也更是廣為流傳,為了突現自己產品的特性,廣告策劃人不得不“適度的夸張”,所以這“適度的夸張”所引發的思維錯亂則是炫人眼目。
幾年前,曾有廣告語“讓一億人先聰明起來”。乍一看,似乎也說得過去,但是仔細的琢磨一下,你就會發現此判斷有一前提,即十三億人都還愚昧。不難推定,除始作俑者至愚至昧,權威審查者也缺乏邏輯頭腦,以致聽不見“聰明起來”的弦外之音或許還自詡聰明。但凡用一點邏輯思維去思考一下,是絕對可以避免出現這種低級錯誤的。
再例如“今年爸媽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前句“不收禮”,而下句卻自相矛盾。這種典型反邏輯的造句,成為稚童朗誦的首選乃至家喻戶曉,已非“一億人如何聰明”的問題,而是引導全社會胡亂表述的范本。這樣的表述比比皆是,與無廣場的“某廣場”、無山丘的“某山莊”、近在眼前的“維也納風情名邸”、小鎮角落的“珠寶城”相比,最令人驚駭的當屬文化產品“某某王朝”。王朝專指一個朝代而非一個帝王。唐朝皇帝統姓李,宋朝帝統姓趙,清朝帝統姓愛新覺羅。若一帝一朝,則中華歷史多出數百王朝。熒屏隆重推出《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類,足顯“王朝情結”病入膏肓,絕非邏輯所能詮釋。
再說說商家的“買一送一”的促銷策略。古人經商就清楚,買一件商品,再送同一件商品,兩“一”對等。但現實超市大桶精制油捆小瓶色拉油,各種體育品牌買鞋送襪,房產商允諾買別墅送車庫或花園,均稱“買一送一”。如此買西瓜送芝麻,買汽車送手帕,則半價優惠的促銷手段毫無意義。問題是“送”到現在,消費者已經默認。對“一”的理解覺得無奈,但是對“一”的做法和解釋居然還欣然接受,沒有人想到用邏輯的力量為自己的利益挑一個說法,數字起點的邏輯性已無跡可尋。隨著網絡小說《零距離接觸》的流行,“零距離接觸”一詞的使用頻率也直線上升。零距離即無距離,即便夫妻也不可能時刻保持。但此“零距離”榮登大雅之堂,又引發“零距離換乘”、“零距離交流”、“零距離貼近”等連鎖反應。但無論如何,“近”不是“零”,“交融”也不是“零”,不知其“一”再不知其“零”,數學思維的邏輯看似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野,真擔心在不久的將來數理邏輯將自我消解。
中華民族本有邏輯思維的傳統。如公孫龍“白馬非馬”命題的偉大恰是點明屬概念與種概念的差異而絕非“詭辯”。現代科學的昌明,特別是公之于眾的刑案偵破,無不包含邏輯教育。可見。邏輯的地位是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
4 邏輯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和指導意義
運用正確的邏輯形式,遵循邏輯規律和規則,即合乎邏輯,是正確思維必要條件。無論人們是否愿意,是否自覺,思維都必須合乎邏輯。邏輯,對于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正確地進行思維,準確地表達思想,搞好各方面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邏輯滲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
(1)在重大的政治經濟概念中,一些無知無畏的“大家”也硬是要來個“錦上添花”。如“可持續性發展”,內涵主要是“滿足當代需求而不損害后代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但社會認知的廣泛性令人懷疑,僅一次性餐具木筷屢禁未絕就可證明。更有縣級領導慷慨陳詞:“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不斷發展,快速發展!”在他的理解倡導中,無非就是“”的另一種更為“宏觀現代”的闡述。可持續發展是真理,我們要可持續發展,但是沒有邏輯的歪曲真理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只有學會邏輯,運用正確的邏輯思維才能更好地理解真理的真諦。
(2)在司法上,我國的一些司法判決存在以下問題,那就是法官不公開其判決理由,不展示其判決形成的過程,其判決缺乏充分論證,缺乏應有的說服力,只有判決沒有判決理由。這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的實現。出現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某些立法和司法人員沒有邏輯意識,缺乏邏輯素養,缺乏邏輯能力。邏輯是關于思維之矛盾性和必然性的一門學問。它要求思維所維持無矛盾性,一致性或確定性,要求推理或論證具有必然性、充分性。邏輯性是全部理性要求的底線。沒有邏輯性就沒有理性可言。沒有邏輯性的法律是不科學的,不講邏輯、不說理的司法判決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因此,在立法和司法中,要積極學習和掌握邏輯理論,遵循邏輯規律,運用邏輯的工具以保證司法的公正。
(3)在經濟領域同樣需要邏輯的指導,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主要方面,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要想認識并成功地駕馭它,經濟管理者就不能不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在這方面,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經濟學、心理學、法律學、數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而把邏輯學看得較為疏遠。其實,邏輯與經濟不是“遠親”,而是近鄰。邏輯與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經濟活動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因此,培養經濟工作者的創新思維是十分重要的。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并不是無關的成對立的,相反,邏輯思維能力是創新人才的必要條件和必須具備的素質。
(4)在社會實踐過程仍然需要邏輯的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的認識指導下進行的。認識指導實踐需要經過中介,即根據一定的認識制定出行動的計劃和方案,然后在實踐中實施之。為了保證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實現預期目標,必須對計劃和方案進行邏輯論證。首先,該計劃和方案是否符合已知的科學理論?實施該計劃和該方案能否有效地實現目標?計劃和方案的實施需要具備哪些主觀和客觀條件?這些條件是否具備?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什么不利情況?這些情況出現后又應采取什么補救措施?等等。所有這些都應在事前進行周密的邏輯論證,以確認計劃和方案的科學性、合目的性、可行性和靈敏性。其次,在實踐過程中,往往需要根據新的情況,對原有計劃和方案作適當修正。修正哪些?怎樣修正?也必須進行邏輯論證。其三,計劃和方案在實踐中成功或失敗之后,需要及時總結,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或教訓來,以指導新的實踐活動。這也離不開邏輯論證。因此,掌握基本的邏輯論證方法,能有效保障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減少或避免實踐活動的失誤。
今天的中國,面臨著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經濟體制深刻改革、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新形勢,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相互交織的大潮,人們思想活動的邏輯性、多變性、差異性、獨立性增強,價值取向呈多樣化的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邏輯學可以幫助我們增強思維條理性,可以幫助我們養成善于進行邏輯分析的思維習慣,清除思維混亂。人們的邏輯思維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就會更好地推動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岱年,等.中國思維偏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張汝倫.理性與良知――張東蓀文選[M].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3]姜椿芳,梅益.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