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0: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松樹金龜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很多一線教師都有著這樣的困惑和苦惱:繁重的教學任務、多種的社會角色,使得“草根語文老師”多年來都是處于“低頭教書,抬頭看分”的尷尬境地,在自己的專業成長上毫無建樹。專家告訴我們,專業成長必須要向名師學習,實行“拿來主義”。與其做高山下匍匐的小草,不如將草根深植于高山之上——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向名師學習,汲取他們的智慧,擺脫“教書匠”的俗氣。那么我們向名師學什么?怎么學?在實踐中又該怎么辦?
一.善于學習就是核心競爭力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名師在45分鐘內的神采飛揚,舌燦蓮花。其實“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玉而川媚”,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首先緣于其深厚的“內功”,他們卓越的思維方式和豐厚的知識積淀是他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結果。李鎮西老師說過“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是博覽群書,視野開闊,學識淵博的人。如果教師的知識儲備不夠,沒有教參就不會上課,對教材的解讀與學生一個水平,上課時捉襟見肘,自然不受學生歡迎。”名師應該都是雜家,他們關注的絕不只是狹隘的文學和生活,天文地理科學政治他們都要略通一二,在上課才能信手拈來。努力向書本學習,向生活學習是他們精彩課堂的源頭活水。
所以向名師學習,不能只學來一個表演的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取法他們的學習精神和學習態度,努力鍛造自己的內功,為專業成長打下堅實的底子。
二.凝聚個性才有品牌感召力
名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是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思考摸索出來的,與其風格氣質和行為習慣相合。我們普通教師與名師相比,成長環境、個人經歷、性格習慣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所以生搬硬套不行,要把名師身上適合自己的東西萃取出來,“因我施教”。所以我們在學習的同時,先要了解自己、定位自己,想想自己是屬于思維縝密型的老師,還是情感充沛型的老師?是善于條分縷析型的,還是擅長綜合概括型的?是語言優美型的,還是睿智幽默型的?定位好了再去集合名師的經驗,找到契合點,實行“拿來主義”,才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比如研究余映潮老師的教學,如果不考慮自身的情況,不加思考,每人每課都用,那么余老師的板塊式教學勢必成了老師們在新時期的教學八股。但是如果把余老師駕馭教材的功夫學過來,再結合自己的風格,想必效果大不一樣。我們來看《松樹金龜子》的教學片段:閱讀探究作家筆下的松樹金龜子。教者把這個片段設計成了四步:(1)自由表達:請用精煉的一兩句話說說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松樹金龜子給我們的感覺。(2)探究方法:法布爾用什么方法把松樹金龜子寫成了一個精靈,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喜歡它?(3)模擬解說:仿照示例,象《動物世界》的解說員一樣,以生動簡短的語言激情解說松樹金龜子的某一方面。(4)詩意總結:作家筆下的松樹金龜子到底是怎么樣的,給它來一段配樂小詩《松樹金龜子之歌》。在這里余映潮老師的主問題設計理念,結合了該教師活潑激情的自身特點,整個教學片段顯得重點突出而又鮮活靈動。
所以有思想的學習,才會形成個性品牌,而不是淪為一架只會抄襲的機器。
三.不倦實踐成就課堂感染力
草根老師有時會有這樣一種傾向,喜歡夸夸其談于名師的某種理論,但是懶于實踐。但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學生也是個性各異的,紙上談兵永遠不會知道某種思想理念的真正優劣。在實踐中發現、修正、總結,再進行理論提升,這是一種反復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相信在這樣的磨煉下,你的功力會日漸深厚,從名師那里學來的東西會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能力。比如學習錢夢龍老師的導讀藝術,你有沒有真的在課例實踐中提高自己“導”的能力?津津樂道于李鎮西老師上課時與學生平等對話的藝術,那么我們在自己的課堂上是不是也在努力構建一個對話追問的平臺?余映潮老師“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的閱讀教學藝術體系,如果不實踐怎么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呢?當然實踐的過程肯定是痛苦艱難的,因為自己的不成熟可能會讓課堂上的自己冷汗頻出,但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的課堂教學才會在曲折中一路高歌向前。隨著你日復一日地用生動的課堂砥礪你的思想,用鮮活的教學反思積淀你的底蘊,終有一天,能力上升成為藝術,你便真的成就了自己。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名師儼然是面前一座仙霧繚繞的高峰,就讓我們這些平凡的草根語文老師植根于巍巍高山之上,熱烈地活出自己的風景。
劉小潔,教師,現居江臺。
[關鍵詞]說明文;科學美;精確美;趣味美;條理美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1201
現在的中學生渴望美,追求美,甚至希望創造美。中學生獲得美的途徑很多,從課堂上、從書本中體味美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其中蘊含的美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有自然美、人物美以及藝術美等。說明文也很美。
一、說明文的科學美
說明文在內容上具有科學美。豐富的科學知識不僅能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也能起到開發智力、豐富情感、美化心靈的作用。說明文所反映的事物多姿多彩,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從宇宙到粒子、中子,無不包含。文藝性的說明文也好,說理比較抽象的實用性說明文也罷,當把科學知識作為說明對象的時候,就有利于學生發現科學的美,進而愛上科學,培養其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態度。如《叫三聲夸克》中,作者用了一個盒子的比喻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其所表現出來的科學美是很明顯的。作者對于物質結構的說明并沒有因為有生動的比喻而變得似是而非,他言必有據,據必確鑿,既沒有夸大縮小,也沒有弄虛作假,使學生在了解這一科學的同時,體會到它的美,喜愛上科學。而一些科學小品文,在趣味性的基礎上表現了濃厚的科學性。如《松樹金龜子》,作者從觀察入手,對松樹金龜子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婚戀、發音、死亡和繁衍等進行了科學的說明,對可以確定的內容,用的是非常肯定的語言,而對沒有觀察到的方面,用的是不確定的語言。科學的說明,增添了說明文的可信度與魅力。這就使學生在了解松樹金龜子各方面情況的同時,也知道了做事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
二、說明文的精確美、趣味美
說明文的語言具有精確美、趣味美。說明文具有科學性,這也決定了其語言的精確性。要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并且保證嚴密的科學性,必須要有精確的語言。高爾基曾說:“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的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說明文的語言并不像文學語言那樣形象、含蓄、富有音樂感,也沒有議論文語言那么強的邏輯性,說明文有其獨特的語言特征,那就是簡明準確、通俗生動,這也是說明文語言美的主要特點。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寫紀念碑“從地面到碑頂高達37.94米,有10層樓那么高,比紀念碑對面的天安門還高4.24米。紀念碑是用17000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的”,用精確的數字準確地寫出了紀念碑巍峨、雄偉、莊嚴的特征;《巍巍中山陵》中寫平臺運用了描法“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非常生動形象。說明文反映的內容有很強的科學性、專業性,要把這些專業性很強的科學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給讀者,語言必須通俗易懂。如《叫三聲夸克》中,用了一個比喻:“有一種禮品盒,看上去只是一個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還是裝了什么東西。打開來看看,里面又是一個盒子。好奇心驅使,打開這個盒子,里面仍然是一個盒子……盒子里裝盒子,不知道最里面的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這樣一來,原本很難理解的科學道理,變得易懂有趣。
三、說明文的條理美
說明文在結構上具有條理美。說明文要嚴格按照客觀事物固有規律來安排說明的結構,構成系統的邏輯美。不同的說明文,根據說明的內容、角度的不同,其順序也不相同,它們的篇章結構各有特色。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動順序為主,以紀念碑的方位順序為輔兼顧其他順序來組織材料的方法,層次清晰,主次分明,使讀者對紀念碑巍峨、雄偉、莊嚴的全貌留下完整、具體而清晰的印象。《巍巍中山陵》按由外到內、從總體到局部來展開說明,先說明中山陵園的地理環境,后說到陵園的總體設計,再說到陵墓,把中山陵“巍巍”的形象說得很清楚。《國寶――大熊貓》按由果到因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組織材料,加深了讀者對大熊貓是國寶的了解。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蟲害;調查;綜合治理
隨著滎陽市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城市綠化面積也在逐年增加,高標準、高質量的園林綠地也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既美化了環境,又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但園林植物常常遭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從而影響了它們的觀賞效果。為求快速抑制害蟲的發展,在防治措施上長期使用高效、高毒的化學農藥,使植物與昆蟲之間形成的生物鏈平衡關系受到破壞,害蟲的抗藥性增強,為害加重。同時天敵數量銳減,導致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針對這種狀況,我們深入滎陽市各處園林綠地,對園林植物蟲害的發生規律進行了調查。
1 調查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滎陽市植物園、滎陽市劉禹錫公園、滎陽市象棋公園、滎陽市各處街頭游園綠地、市區主次干道行道樹等。
1.2 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采取普查與取樣2種方法。普查是對全部調查對象中的各種植物進行全面調查。調查各種病害的發生情況和防治情況,對整體的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取樣是對發生病害的植株進行取樣調查,調查發生的種類和危害程度。
2 危害滎陽市園林植物的害蟲種類
2.1 紅蜘蛛
危害樹種有檜柏、側柏、油松、月季等,發生時間為4月初。
2.2 蚜蟲
危害樹種有國槐、欒樹、桃樹、楊柳樹、松樹等,多發于夏季。
2.3 介殼蟲
危害樹種有云杉、膠東衛矛、金葉女貞、西府海棠、白蠟等,多發于高溫高濕季節,一般在3月中旬、5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中旬易發病。
2.4 蛀干害蟲
如松六齒小蠧、柏膚小蠧、合歡吉丁、花曲柳窄吉丁、光肩星天牛、銹色粒肩天牛等,多發于5~7月間。
2.5 地下害蟲
螻蛄、蠐螬、地老虎、馬陸蟲等,常年都有危害。
3 園林植物害蟲的綜合防治辦法
3.1 苗木檢疫
通過行政手段對苗木實行統一管理,加強園林植物的檢疫工作,以防止本地病蟲害對外地擴散和新的病蟲害侵入本地。
3.2 組織建設
強化組織管理,建立組織領導機構和防治監測隊伍,完善藥械的配備工作。
3.3 園藝措施
(1)選育和推廣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良樹種。(2)按不同立地條件選擇不同樹種和密度,營造混交綠化效果,避免樹種單一化。(3)用無病蟲害的壯苗進行綠化。(4)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強對中幼齡林的管理,促進植物生長。(5)及時清除綠地中的病蟲木,改善衛生條件。通過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長健壯,抗病蟲能力增強,各種天敵昆蟲、有益微生物和鳥類等天敵明顯增加,從而提高了整個植物系統對病蟲害的控制能力;園藝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減少了病原物和害蟲的種群數量。
3.4 化學防治
以生物農藥、無公害農藥、特異性農藥、低毒、低殘留農藥為主,因地制宜的選擇和靈活機動的防治方法。
3.4.1 噴藥防治措施。對于一些食量大、繁殖代數多、蟲口密度大、來勢猛,能在短時間內吃光、吃花樹葉或黃葉、焦葉、落葉等,嚴重影響園林景觀的園林植物害蟲,采取噴藥防治措施。
3.4.2 埋藥和澆灌防治措施。埋藥和澆灌防治措施主要是將鐵滅克、涕滅威、呋喃丹等長效、內吸、廣譜的顆粒劑農藥埋施在地下植物吸收根最多處,通過植物根系對藥液吸收、運輸、傳導到植物的各個部位,使害蟲在取食時中毒死亡來達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
3.5 生物防治
引進園林植物害蟲的天敵,并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多栽植蜜源植物,多使用生物制劑(如BT乳劑)和對人、植物、天敵安全、不污染環境的藥劑(如滅幼脲),控制植物病蟲害,從而增加益鳥、寄生蜂等天敵和其他有益生物的數量,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效果。
3.5.1 天敵昆蟲。應用較多的寄生性天敵昆蟲有赤眼蜂、腫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敵昆蟲有蒙古光瓢蟲、異色瓢蟲等。除人工釋放外,在生產中應注意保護生態環境,為天敵的繁殖創造條件,從而提高自然界各種天敵昆蟲對害蟲的控制作用。
3.5.2 益鳥。利用掛人工鳥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鳥和灰喜雀等益鳥,可以明顯降低食葉害蟲和蛀干害蟲的密度。
3.5.3 性外激素的應用。應用白楊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制作的誘捕器,捕殺楊透翅蛾和舞毒蛾效果良好。
3.6 物理防治
3.6.1 人工捕捉幼蟲、成蟲。當害蟲的數量小時,可根據害蟲的各自特點進行捕殺。
3.6.2 黑光燈誘殺。金龜子、螻蛄、地老虎等的成蟲對黑光燈有強烈的趨向性,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于成蟲盛發期可置黑光燈進行誘殺,晴朗無風悶熱天氣誘集量尤多。
3.6.3 利用螻蛄趨向馬糞的習性,圃地內挖垂直坑放入鮮馬糞誘殺,還可在圃地栽蓖麻誘集金龜子成蟲。
3.6.4 糖醋液誘殺。在春季用糖、醋、水按1∶3∶10的比例配成糖漿,加入0.01%的50%甲胺磷或0.5%的90%的敵百蟲液,于晴天的傍晚放在草坪內的不同位置誘殺(注意液體一定要有專人負責,以免造成其他傷害),在每200m2幼苗地放置一盤,次日取回,可有效誘殺金龜子和地老虎。
3.6.5 毒餌誘殺。667m2用碾碎炒香的米糠或麥麩5kg,加入90%的敵百蟲50g及少量水拌勻;或用50%的甲胺磷乳劑60g混勻,傍晚撒于花木幼苗旁,對螻蛄、地老虎的防治效果很好。一般在傍晚無雨天,在田間挖坑,施放毒餌,次日清晨收拾被誘害蟲,并集中處理。
(收稿:2013-06-27)
參考文獻:
[1]徐明慧主編.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2]宋建英.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關鍵詞】 森林蟲害;被害調查;防御方法
森林發生嚴重蟲害,多半是由于某種原因使生物失去了平衡狀態而引起的,最好采取補救維護生物平衡的辦法,作為防治對策,這個對策不是以害蟲為對象進行根治,而是設法把昆蟲密度控制在不危害林木的范圍內,然后再借助于自然界維護并恢復生物的平衡。林業和農業不一樣,除了生產木材(林木的有形價值)之外,還有保安林和風景林對人類的作用。因為森林的機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如何來確定被害程度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在苗圃,可以采用與農業相同的方法來進行防治。
1.森林蟲害的類別
(1)昆蟲的分類
昆蟲按照所屬位置決定它是哪一類別,決定這種體系的工作叫做昆蟲同定,按照同定手法,明確各群各種之間的類緣關系,查定其系統,作出分類體系。這一門學問就叫做分類學。分類主要是以形態學為基礎,最近從生態學、生理學、生物地理學、細胞學、遺傳學等方面加以研究,形成了分類體系。
昆蟲分類體系,是以種為基本單位,按順序再分出大的單位,即:種、屬、科、目、綱、門的分類群,再進一步細分下去為:屬上為族,科上為上科等。
(2)應用上的類別
對某種程度害蟲的類別,在林業的實際工作中難以全部判斷出來。在實際應用上,對所經管的樹種,想把害蟲數固定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綜合被害形態,被害部位,被害時期加以研究,進行種名的同定乃至推定,就比較容易。
應用上按加害形態分類比較方便。如食葉害蟲、穿孔性害蟲、蟲癭害蟲、吸吮性害蟲、球果/種子害蟲、食根害蟲等。
2.森林蟲害的被害調查
在林業經營上和森林保護上,對森林蟲害要早期發現,早期防治。要考慮有效的防治方法,以減少危害程度。同時在防治蟲害時,要掌握蟲情,并采取適當措施。因此,必須了解被害原因和被害范圍。
(1)發現蟲害的標志
1)葉色的變化:在林地和苗圃內,葉子變了顏色,或者其他異常現象,往往是發生了害蟲。不用說枯死,即使葉子稍微黃一點變了顏色,也要徹底進行調查。
2)葉量減少:松毛蟲和金龜子類等食葉性害蟲時,葉量變少,樹冠和林冠變得稀疏,這時從遠處就可以望見樹木的葉子發生變化。
3)梢端異常:松樹粉蠹蟲和松樹粉小蠹蟲的后食性,或松樹的食心蟲以及松毛蟲幼蟲的食害等。根據害蟲的習性,梢端枯死,是早期發現的信號。
4)地面的蟲糞:毛蟲類和其他食葉性害蟲以及穿孔害蟲中,有的在危害時,把糞排在外部,所以從地面上堆積的糞便就可以看出是受蟲害。
5)林內聲音:食葉性害蟲嚴重發生時,由于林木高大,直接看不到蟲體和被害葉子時,根據大量害蟲吃葉子的聲音、蟲糞和葉片落下的聲音也可以知道是害蟲發生。
6)樹皮穿孔和損傷:粉蠹蟲類的穿入孔,象鼻蟲類脫出孔。天牛類產卵痕跡和脫出孔,蝙蝠蛾類的糞便排出孔等,都是蟲害的標志。
7)根的食痕:苗木和幼樹有時發生異常現象,這是由于切根蟲傷害了根部,葉子顏色雖然沒有變化,但是根部受害的時候也很多,在移植時候,要看根部有無異常現象發生。
(2)現地調查
1)原因:首先要根據被害的形狀、標志的確認、采集的害蟲等,明確是否是蟲害。害蟲的名稱判明以后,就要調查害蟲的生活史,習性等,然后決定對策。
2)實況:林地被害面積不大時,要進行全林每木調查,根據株數和材積來計算被害數量。面積大時,要選出被害程度的標準地,推算全林被害程度,也就是說,用標準地法,推算全林木的被害數量,用被害面積表示被害情況。
3.森林蟲害的防御方法
(1)直接防治法
1)機械防治法:有撲殺、刺殺、燒殺、耕耘、遮斷等方法。這是用人力和簡單的工具來撲殺方法。利用昆蟲習性來誘殺的方法。例如,松毛蟲的幼蟲可以利用越冬習性,在樹干周圍用稻草圍起來誘殺。
2)物理防治法:利用加熱或聲波和超聲波使局部環境發生變化,或給昆蟲以刺激殺傷或誘殺法。這是包括燈光誘殺法。加熱法是對為害加工材的昆蟲進行的一種有效方法。
3)化學防治法:使用化學藥劑(廣義的農藥)用殺蟲、避忌、引誘等手段防治的方法。
以林業害蟲為對象的農藥中,最多的是使用殺蟲劑(包括殺壁蚤劑)。防治藥劑有如下各種。
①按作用劃分:消化中毒劑(毒劑)、接觸劑、滲透性殺蟲劑、熏蒸劑、其它(避忌劑、引誘劑、不妊劑等)。
②按使用形態劃分:粉劑、微粒劑、粒劑、水和劑、乳劑、溶液(油劑)、原體溶液(微量撒布濃厚液)、熏煙劑。
(2)間接防治法
1)林業防治法:相當于農業耕種防治法,這些也叫做生態防治法。在林地內創造一種環境,使可能危害的昆蟲不能繁殖,因此考慮如下幾種經常防治法。
①盡量使特定的昆蟲不能大量發生,使生物相盡量復雜化,例如營造混交多層林。
②更新穿孔性害蟲的繁殖場所的過熟林分,特別是早期除去被害木。
③培育適地樹的林木,使林木健壯成長。
2)生物的防治法:保護利用天敵生物的防治法。保護和繁殖在有的天敵,或者從外地輸入有力的天敵。鳥獸的利用、保護和繁殖,寄生蟲或撲食蟲的利用和繁殖,撒布病原微生物等。
最近,由于農藥對環境污染帶來的有害的影響,因此,各國都在關心生物防治法。日本很以來,就使用黃疆病菌,試用巢箱招引益鳥使它定居,利用寄生蜂等。其次,幾年前就開始對于松毛蟲細胞質多角體病毒的利用已經進入實用階段。
參考文獻
[1]馮宏武等 論如何做好營林建設工作[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年26期
一、以教學目標代替學習目標
有些老師在設計學案時直接把教案的目標嫁接到學案上來。教案的編寫對于我們所有老師來說是輕車熟路,我們都知道教案目標的編寫是為老師上課服務的,而學案強調的是學生的學教師的導,引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是對學生學習的檢測。也正因為如此,在我們的學案目標中會發現“培養”“訓練”“引導”之類的陳述。這些詞都是描述教師的教。如果把描述教師教學行為的詞語代替學生學的行為,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預期變化和結果就無法檢測。
二、以其他學科目標代替語文學習目標
例:1.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自然的興趣。(《宇宙里有些什么》)
2.了解古代的科學成就。(《夢溪筆談》)
3.了解一些氣象學知識,學習識別天氣。(《看云識天氣》)
在基礎教育的“六大領域”(包括語言、數學、科學、藝術、歷史和社會、體育與健康)或領域中(還包括技術和社會實踐),語文無疑是最重要的學習領域。但是在語文學習目標制訂過程中,往往會牽扯到其他學科。如上反映,例1則是科學學科的學習目標,例2則是歷史學科的學習目標,例3則是氣象學科的學習目標。語文課程具有區別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擔負著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目標任務。所以定要把握好語文的特定性目標。
三、以“大”目標代替“小”目標
例:1.感悟宋詞優美的語言及深邃的意境。(《破陣子》)
2.通過本課學習,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再別康橋》)
以上幾個目標雖是一堂課的學習目標,但定的都很“大”。并不是一堂課所能達到的。以課程目標代替一堂課的學習目標是學案設計中不可小視的問題。“課程目標是學生學習某一課程期間應達到的水平,教學目標是一節課或幾節課中學生要達到的要求或標準。”學案的目標則也是針對某一小段的學習而定的。而課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建立在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及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
四、以抽象概述代替具體表述
例:1.了解詞的大意,感悟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卜算子?詠梅》)
2.感受課文中準確的說明,生動細致的描寫。(《松樹金龜子》)
學習目標的設定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因此目標的陳述應該是具體的、明確的。以上兩個例子就是含糊不清的。學生到底怎么去“感悟”“感受”?針對此問題,學案中應盡量避免這些詞的出現,要用“能記住”“能說出”“會運用”“解決”“問題”等可檢測的明確用語,并指出重難點。學習目標是對學生通過教學以后應該達到的行為狀態的一種明確而具體的表述。他強調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通過學習能說什么或做什么。這樣除具體明確外,也可觀察、可檢測。
以上就是在學案目標設計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學案的高效性、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追求學案目標的科學化、高效性,就上述問題我們可以稍做努力。認真學習課程目標并把它轉化為具體的學習目標。如把課程目標中的“提高欣賞、評價能力”轉化為學習目標中的“說出你認為美的句子美在何處”。也就是要明確具體學什么內容。
關鍵詞:養護;修剪;施肥;澆水;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TU98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7-0177-1
0 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綠色家園的渴求,許多城市都將城市綠化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到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來,綠化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城市園林綠化的面積不斷提高。
對于城市園林綠化來說,建設過程固然十分重要,但在綠化工程結束后對園林綠化進行養護則更加重要。只有加強后期對園林綠化的精心養護,才能保持現有的綠化成果,才能充分體現綠化的生態價值、觀賞價值和人文價值,才能使之真正成為城市的亮點,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后期園林綠化的養護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園林植被的修剪
1.1 樹木的修剪
園林綠化種植的樹木包括行道樹和觀賞樹兩類。
1.1.1 行道樹 一般選擇的是梧桐樹和垂柳、松樹等樹種,其作用主要是吸塵、除噪音等生態功能,因此,對這些樹木的修剪,主要受季節的影響,一般多選在春秋兩季對其枝椏進行修剪,修剪的時候需考慮公路和走廊走向、寬窄、周圍建筑物高低的影響;在市區公路干道,為了不影響交通,行道樹的分枝點應控制在2.5-3.5m以上。下垂枝不宜過低,至少應該保持離地3.5m,以避免紙條碰到車輛,走廊兩側的垂柳等樹,也要保持其離地至少2.8m,以免碰傷行人。相鄰樹木間的高度落差不要太大。對長勢傾斜的行道樹,應該通過修剪進行調節使傾斜得到一定的糾正。
1.1.2 觀賞樹 主要功能是供人欣賞,大多具有一定的造型。因此,對觀賞樹的修剪應該做到勤剪,一般2-3周修剪一次。在修剪時,應依照其原先的走勢,對其突出的枝葉進行修剪,以保持其原先的造型不發生變化。
1.2 灌木的修剪
灌木的修剪一般比較注意時間的選擇,常根據樹木開花類別、坐果時間來進行:應于開花前重剪,有利于促發粗壯的枝條,促使當年多開花、開好花;有些灌木應在花后1-2周內適當修剪。
1.3 綠籬的修剪
綠籬的修剪應該在其生長至30cm高時開始修剪。按設計類型3-5次修剪成雛型。剪口在規定高度5-10cm以下,這樣可以保證粗大的剪口暴露,最后通過大平剪修剪表面枝葉,注意綠籬表面(頂部及兩側)必須剪平。前后修剪間隔時間不宜過長。如果過長,綠籬就會失形。時間選擇上應注意避開中午、雨天、強風、霧天修剪。
2 施肥
如果綠化后不能給予植被以肥料,就會造成植被因營養不足而死亡。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兩種。一般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包括糞肥,餅肥、堆肥等,施肥的時間以秋季為宜,這樣可以促發新根,提高貯藏營養水平,來年植被會長的更茂盛。基肥的施肥應該深一點,至少達到40cm。此外,在植被生長旺季,由于需要的營養量較大,因此,還需要在這個季節進行“追肥”。追肥一般選擇化肥做肥料,常采用根施法和根外追肥兩種方式。新栽植被追肥的次數一般一年一次,個別的可以一年兩次,對于樹齡在6年以上的高大喬木,則可以選擇3年追肥一次。
3 澆水
在植被栽植和施肥后,必須及時澆水,才能保證植被存活和肥料營養的吸收。春季我國北方地區常干燥少雨,為使植被順利發芽,必須及時滿足植被對水的需要;夏季氣溫較高,是新梢生長和坐果的重要季節,由于地面蒸發量大,此時植被必須經常澆水,灌水量應達到灌飽灌足,適宜的灌水量一般應達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80%。冬季嚴寒多風,氣候干燥,應該在入冬前,給植被灌一次凍水,以防止冬季被凍死。
灌水的方法,可以選擇盤灌法,即向樹盤內灌水,這種方式適合行道樹,比較省水。也可以使用噴灌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大片草坪。在灌水的時間選取上,夏季一定要注意應該選擇在早上和黃昏時分,切忌中午進行澆灌,因中午溫度較高,一旦灌入冷水,會使地表溫度迅速下降,造成植被根部吸水困難,反而導致植被生理干旱甚至缺水死亡。
4 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園林植物的葉、花、果、根都會經常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導致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種類非常多,其中蟲害主要有天牛、木虱、潛葉蛾、潛葉虎、介殼蟲、金龜子等;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銹病、黑斑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如果不做好防治工作,園林植物就會因為病蟲害而死亡。常用的防治蟲害的藥物有敵百蟲、敵敵畏、新硫酸、速撲殺、倍硫磷等,均能達到較好的殺蟲效果。常用的防治病害的藥物有托布津、多菌靈等。噴施藥物的方法有噴粉法、噴霧法、熏蒸法。藥物不同,選取的濃度也不同,一般常用濃度在1000-2000倍。此外,在噴施時,應該注意,有些藥物對人畜有輕微的毒害,有些藥物則毒害較大,操作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除了藥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經常清理枯枝落葉,保持清潔,同時要排除漬水,必要時修剪后噴藥。
最后,園林綠化的養護還應做到防風、防沙、防凍和中耕除草等。總之,園林綠化的養護是園林綠化系統工程中的重要一項,在整個園林綠化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一種持續性、長效性的工作,需要我們廣大的養護人員在工作中認真負責、精心管理,才能保證城市園林綠化的長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希亮,現代園林綠化設計施工與養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關鍵詞:活力教育;語文閱讀;微創;為教學;為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5-025-1
一、微創:從追求“表面繁榮”走向“實際價值”
(一)“為教學而變”的微創――追求“表面繁榮”
在上公開課的時候,我們通常會以上課氣氛活躍為目標,而使教材開發有變化。例如蘇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寫作主題是《觀察和描寫事物的特點》,習作訓練中有這么一道題:仔細觀看下面的圖畫,根據圖畫,編寫故事,說明寓意,題目自擬。
教學中,我對這個要求進行了“偷工”、“加料”,將之改造成:
仔細觀察圖畫,根據圖畫,編寫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說明寓意,題目自擬。不難發現,我加入了“有意思”一詞,更能松綁孩子的心靈,放飛孩子自由的思緒,學生們就會為把故事編的有意思而竭盡全力。不少學生當堂就描寫了“大鳥如何健美”,“小鳥怎么弱小可憐”,“山林生活怎么快樂有趣”的內容,推動課堂氣氛到。
每次上公開課,我們慢慢地形成一種慣性的思維模式:上課要有耳目一新的創新,就要對教材進行二度的“微”開發。“怎樣變”首要成為開課的核心因素。教師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刻意“微創”教材,卻顛倒了“教育為學生”的本質。
(二)追求“實際價值”:“為學生而變”的微創
1.“二變題目”的微創:拓展學生豐富的寫作空間
從課堂氛圍看,學生對于看圖編故事的題目比較感興趣,這種題目符合了初一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但是初一學生會犯生活片面的毛病,說林中生活方式好,就不敢寫林中生活的危險等等。
于是,我再次把題目改為“仔細觀察圖畫,根據圖畫,進行充分想象,編寫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說明寓意,題目自擬”,增加了“充分想象”一詞。再次呈現課堂時,學生積極地展開“充分想象”,有人寫風雨霜雪帶來的痛苦,也有人寫失去自由的痛苦,還有人寫忍受饑餓病痛的折磨,更有人寫到在籠中的鳥兒享受主人的寵愛、曠日的悠閑等。可見經過題目的再度小開發,學生也認識到生活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都是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有得有失的。
2.“整合教材”的微創: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能力
在上《國寶――大熊貓》的公開課,同學們積極回答大熊貓的有關知識,讓不少老師都稱贊不已。在賞析語言的環節中,為了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形象生動的說明”,我再重新設計了“賞析語言”的板塊:
(1)比較課文和《辭海》對大熊貓形體的不同說明。
(2)比較課內不同段落文字對于“體色”的說明。
(3)比較賞析“修改后的第4節”和“原第4節”。
整節課學生都是圍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準確運用修飾語來展開思考的。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真正理解了要使語言生動形象,就要善于運用動詞、形容詞來修飾和運用排比的手法。學生在積極舉手、暢所欲言的快樂中對于知識的掌握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二、“為學生而變”的微創策略
(一)把握課程標準――“微創”的度量尺
初中語文閱讀教材的二度“微創”應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和內容、實施建議,以此衡量二度“微”開發教材是否“適度”。如七年紀下冊的語文課本中多次出現讓學生學寫應用文的題目。若教師認為書寫應用文這類題型不經常考試,很有可能就“刪除”此題,不作為練習對象。但是新課標在“寫作”這一“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明確提出“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的目標。況且“應用文”在現實生活中頗具實用性,且比較貼切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經常會接觸到《入團申請書》、《請假條》、《證明》等。因此“會寫常見應用文”也成為生活中學生交往、交流的書面工具。
(二)立足學生立場――“微創”的奠基石
對初中語文閱讀教材的“微創”,還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例如在上《我們家的男子漢》時,談到“他好久沒說話,潦草地吃著山楂片,神情有些沮喪。”時,請學生思考“潦草”和“沮喪”這兩個詞的妙處。有部分學生不能馬上回答出來。我就說那么“潦草”換成“隨意”,“沮喪”換成“難受”,哪個效果更好?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課文中的詞語更好,更能突出他失敗后沮喪的心情和失望的神態。可見二度開發并非都要大動作,雖然有時只是幾個詞語的替換,卻能體現出教師的理念,以及教師對教材、對學生的深入理解。
(三)正確處理教材――“微創”的催化劑
二度“微創”并不表示只要對單節課做一些改變就可以了,要能做出實質性的變化,仍然要以教材的系統為基礎。例如上文中《觀察和描寫事物的特點》中所展示的,這道習作訓練正是在學習了第三單元的說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爾賽宮》、《黃鶴樓》、《于園》、《誦讀欣賞》后要讓學生“懂得描寫事物要抓住特點,在觀察時注意觀察事物的特點”而安排的。學生明白了“寫景狀物要抓住特點”,以此推彼,“寫人記事”也要抓住人物的特點。因此教會學生“觀察和描寫事物特點”的方法將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思維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B-0014-02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學生的成長過程說,是潛能(敢想、敢說、敢做)的激發,精神的豐富,內心的激蕩,個性彰顯與主體性的弘揚;從師生共同活動的角度來說,是經驗的共享,心靈的碰撞,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對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
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實現有效的對話教學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習慣性地滿足于講授而剝奪了學生參與討論發表意見的機會,教師是教學中的主角,課堂上只是主角的“臺詞”,幾乎沒有學生的聲音,沒有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也就是不讓學生思維主動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標》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語文教學中,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實現有效的對話教學,可以為師生提供師生溝通、生生溝通、生本溝通的平臺,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條件,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的智慧和潛能迸射和噴發出耀眼的光輝。
1 生本對話
“生本對話”即學生與書本對話。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課堂上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時間讀,或朗讀、或默讀。把閱讀感悟的機會還給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讀書10~20分鐘,使其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閱讀,首先了解內容大意,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其次弄清文章脈絡,了解作者寫作思路,解決“怎么寫”的問題;最后弄清文章中心,了解作者寫作意圖,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細致地感受語言,推敲文字,激發想象,體味作者的思路和情感,使學生在閱讀和品味文本中自然地迸發出思維的火花,真正讓學生參加閱讀實踐。如賞析朱自清散文《春》時,學生一般能理解寫蜂蝶是為了襯托春花的萬紫千紅,香味濃郁,卻沒有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圖。我通過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用詞之妙――“花下成千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用“鬧”和“叫”比較,學生則明白:“叫”只有聲音,沒有情態,亦無感情可言;而“鬧”則不僅有嗡嗡的聲響,而且呈現一派喧囂沸騰的熱鬧景象。這樣,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既能對語句的意蘊理解透徹,又能領悟文本和作者表達的旨趣,真正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及整體把握的能力,生本對話是師生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2 師生對話
在語文教學中營造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師生對話”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搭起了教師與學生平等溝通、成為朋友的平臺。“師生對話”教學,可以使師生彼此分享思考的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相長。如,我在教《天上的街市》時,首先用聊天的口吻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喜歡逛街吧,能說說為什么喜歡嗎?”有的說:“喜歡,因為街上的商店里有很多東西,可以買自己喜歡的衣服。”有的說:“可以去超市買自己喜歡的食品。”有的說:“還可以去書城買書。”我說:“對,今天,人們是幸福的,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街上購買所需物品。可是,八十一年前,中國的街市又是怎樣的呢?當時的中國處于軍閥混戰時期,人間的街市成了剝削階級罪惡的溫床。那里有傲慢的闊者,妖艷的女人,趾高氣揚的外國巡捕,徘徊的乞丐,拉客的妓。有詩寫道:‘眼兒淚流,心中作嘔,游閑的尸,囂的肉,滿目都是骷髏,滿目都是靈樞。’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它就是我國現代杰出作家郭沫若先生寫的《上海印象記》。面對黑暗的現實,詩人感到憤怒、苦惱、彷徨,但他沒有悲觀。沒有失望,他在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美好的生活,于是寫下了《天上的街市》表達他的理想。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首詩。”聽了我的導人語,學生們興趣盎然,激情滿懷,他們學習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
在進行品讀欣賞體會意境環節時,我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找出寫得好的詞語或句子,或提出疑問,讓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感悟與探究。學生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如為什么是街燈“現”了,而不是“亮”了?天街上有什么?……我又補充問題:“天街是怎樣的美麗?天街有怎樣珍奇的物品?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看誰想得美,想得奇,想得好。”這樣,我和學生就問題互相暢所欲言,從推敲語言到發揮美好的想象。總之,這節課里我和學生一直處在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中。我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表達的權利還給學生,讓我深深地感到與學生對話的快樂。
3 生生對話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重要途徑,學會合作是新世紀中學生必具的能力。“生生對話”則是合作學習理念的體現。學生之間互相提問,就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磋商的機會;創設共同參與的環境,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的氛圍。我在教學《三顆枸杞豆》時,讓學生彼此間提問,男生向女生提問,女生向男生提問,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大家都躍躍欲試。有一個學生提出了我備課時沒有想到的問題:“為什么三叔不送我雞蛋或紅棗,而是送我枸杞豆呢?枸杞豆有什么含義嗎?”我立即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后學生圍著我說:“老師,我們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好。”又如在作文講評課中,讓最佳作者朗讀自己的作文后,其他學生則可以自由地辯論,評價其優劣,并闡述理由。然后對照自己的作文,找出優劣點,并發表自己的新見解,交流自己的作品在立意、謀篇、選詞、造句等方面的特色。課堂上,學生其樂融融地討論,激烈地爭論,爭先恐后地發言,每一個學生都在參與,大家都在共同學習。總之,生生對話教學,能讓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
二、重視課堂教學的活動形式
1 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及學習方式,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智力弱項,也有與此相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面對同樣的學習要求,學生會憑借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因此,應允許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學習內容,根據自己的習慣來選擇學習方式。如教學朱自清的《春》一文時,我要求學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也可以幾個人輪讀,但要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這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各自都在用自己最喜歡的讀書方式津津有味地讀這篇散文。接下來我又讓學生按自己的需求去研讀課文,喜歡“雨”的就研讀課文第六段,喜歡“風”的就研讀第五段,喜歡“花草”的就研讀第三、四段。最后安排幾道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題完成:畫一幅春季美景圖,收集一些春季的圖片,學唱一首春
的歌,講一講春天里發生的故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
2 開展交流,學會合作學習
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智力傾向。因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教師必須創造條件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和發展自己的個性。教學中根據學習活動和需求,按組內異質、同質的要求,把全班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在群體學習中,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方法、思維過程等展示出來,讓不同思維個體的學生互相受到啟發,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分小組進行交流研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口語交際能力,探究能力。
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學重點、難點時,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更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在合作中,學生之間互相啟發、相互討論,從而共同探索,思維由集中而發散,又由發散而集中,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這樣學生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點撥,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展其創造力。
三、重視學習環境的創設
學習環境是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場所,為了支持學生的探究,要多創設適合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的環境,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情感的投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1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創設質疑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調動學生去觀察思考、激發學生主動地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獨立自主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體,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只有能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讓學生真正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教學《豐碑》一文時,我為學生創設的問題情境是:“為什么當將軍知道凍死的老戰士就是軍需處長時,會愕住了,而且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濕潤了,還向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提出這一問題后,引導學生。這時學生的思考被激活了,紛紛提出可以通過理解以下的小問題來解決老師的問題:軍需處長的職責是什么?軍需處長凍死時的神態、穿著怎樣?軍需處長為什么會凍死?軍需處長的死說明了什么?學生通過自己提出的這些小問題,并通過自己探究理解尋找到這些小問題的答案,進而弄懂老師創設的問題。
2 營造展示舞臺
開辟富有詩情畫意、有聲有色的語文活動課堂,能給學生營造一個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學中可以進行常見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施展才華,發揮個性。針對現今的教材中的課文,故事性強、情節有趣、多角色對話的特點,教學時可設計“當一回演員,親自演一回”的表演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感悟,選擇課文中自己喜愛的角色,然后仔細研讀課文,理解、想象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角色,有創造性地進行表演。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活動形式進行教學要注意,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能脫離課文內容,應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領悟、理解;教師要根據活動的內容及學生的水平,做好指導,設計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效果。
3 開闊視野,拓展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