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5: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跳橡皮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在田徑教學與訓練中的運用
(一)跑類項目
1.起跑
(1)在蹲踞式起跑教學與訓練中,起跑線前適當位置(4~7米)拉一條離地1.5 米高的橡皮筋,這樣可以防止學生在起跑時迅速抬頭、仰體以及跨大步的錯誤動作。
(2)在站立式起跑教學與訓練中,在起跑線上放一根拉直的橡皮筋,可以暗示學生不要踩線。
2.途中跑
(1)改進擺臂動作:學生跑步時,身體不協調,擺臂時容易出現左右搖擺,擺不到位等錯誤動作。為固定動作,使學生較快掌握,可運用橡皮筋來達到這一目的。
(2)改進下肢高抬動作:運用彈力較強的橡皮筋,縛在學生的腳踝或小腿上,讓學生做屈膝抬腿練習,通過這種抗阻力強化訓練,可提高學生的下肢高抬的能力,加快步頻,提高跑速。
(3)改進后蹬技術:采用彈性較大的橡皮筋一端縛在學生腰際上,另一端縛在固定物上或被同伴用力扯住向相反方向拉。被縛的學生努力向前(保持跑姿勢)奔跑。在這種抗阻力的強化練習下,能較迅速地、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后蹬力量,提高速度能力。
3.沖刺跑
在終點線處拉一條1.5 到1.8 米高的橡皮筋,以此來提醒和防止到達終點時跨大步或跳起來撞線。
(二)跳躍類項目
1.跳遠
(1)立定跳遠是跳躍運動的基本動作,是學校體育考核評價必測項目之一。在立定跳遠的教學與訓練中,可拉一條橡皮筋(離地15 厘米左右)置于起跳線前,要求他們起跳時眼看前方,越過橡皮筋,糾正部分學生起跳時身體前傾,來不及收腹提膝的錯誤動作。
(2)在蹲踞式跳遠的教學與訓練中,在起跳板前1~1.5 米拉一條30~50厘米高的橡皮筋,要求學生短程助跑后,保持“騰空步”姿勢,越過橡皮筋后,再向前提舉起跳腿,防止起跳腿提舉過早,影響遠度。
(3)在挺身式跳遠的教學與訓練中,在起跳板前適宜距離設置適宜高度的橡皮筋,學生起跳后以“騰空步”姿勢越過橡皮筋后,擺動腿下放后擺(腳觸及橡皮筋),然后兩腳前伸落入沙坑,改進和防止挺身動作過早,擺動腿擺動不積極。 轉貼于
2.跳高
跳高初學階段,用橡皮筋代替橫桿,可減少學生的害怕心理,有利于正確技術動作形成。注意不能長時間的練習跳過橡皮筋;防止在較高位時采用雙腳蹦越,扭腰轉體,使用雙腳后勾下壓橡皮筋(跳高時造成雙腳后勾下壓跳竿的錯誤動作)。
二、在球類教學與訓練中的運用
(一)籃球
1.投籃:將球懸掛在籃球圈旁邊適宜的高度和遠度,練習行進間將籃球用一橡皮筋懸掛在一定的高度,練習者的投籃手持球做投籃練習。
2.傳接球:為改進傳球弧度高、不到位等不足,上下拉2根橡皮筋,兩皮筋相距高度為40~60 厘米,要求學生將球從中間傳過去。
(二)隔網對抗球類
1.排球:排球技術訓練中,將排球用橡皮筋固定好懸掛在空中,讓學生去練習,傳球和扣球動作。
2.網球:網球運動中,用一彈性較強的橡皮筋縛住網球,并將一端固定,然后做投球和擊球練習,這樣即可練習動作技術,又避免了來回撿球的麻煩。
三、在體操教學與訓練中的運用
(一)技巧類
1.側手翻:在側手翻教學中,將橡皮筋成一直線放在地上,要求練習者腳、手落點保持在這直的橡皮筋上。
2.前滾翻、后滾翻:在前滾翻、后滾翻教學中,將橡皮筋成一直線豎放在體操墊子上,要求學生沿著這根橡皮筋進行滾動,防止學生產生向側翻的錯誤動作。
3.魚躍前滾翻:在魚躍前滾翻教學中,在墊上拉一根離地
40 厘米左右的橡皮筋,讓練習者從橡皮筋上躍過去,這不易產生畏懼心理且有利于動作技術的形成。
4.肩肘倒立:在肩肘倒立,在墊子上方拉幾根不同高度的橡皮筋,要學生練習時用腳尖去觸及它,練習起來不僅興趣高,而且動作會逐漸規范。
(二)專門器械類
1.單杠:做單杠弧形下和支撐后擺下時,要求學生越過一定高度的橡皮筋,能使動作達到高飄的效果。
設計意圖:晨間活動,筆者和往常一樣帶著孩子來到操場,孩子們拿著自己喜歡的玩具興致勃勃地玩著,他們或跳著繩子,或三五成群地扔著飛盤……歡笑蕩漾在每個孩子的臉上。軒軒小朋友來晚了,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小推車都在伙伴們手里,他的臉上布滿了失望和無奈,簍子里只有一小截橡皮筋了,怎么辦呢?這時他看到操場上有兩張椅子,頓時眼前一亮,將橡皮筋套在椅子上,高興地玩了起來,他時而鉆、時而跨、時而跳,玩得不亦樂乎,許多孩子都被吸引過來了,隊伍在不斷壯大,玩法也開始層出不窮……于是筆者專門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活動。
活動目標:①嘗試和同伴探索橡皮筋的多樣玩法。②邊念兒歌邊跳橡皮筋,培養跳躍能力,增強節奏感。③愉悅身心,體驗體育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①口哨一只。②人手一份3米的橡皮筋、一個簍子、小椅子若干。③節奏明快的音樂和舒緩、優美的音樂各一段。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
教師語言導入:運動員們,又到了開心運動的時間了,讓我們跟著音樂一塊動起來吧!
①教師帶領幼兒聽著節奏明快的音樂進場。②聽哨聲進行隊列隊形的訓練。③聽音樂做“我是小小運動員”的準備活動。
教師自編操節,主要是活動腰、下肢、腳腕等部位。
2.基本部分。第一次探索橡皮筋的玩法:
師:看,今天我們的體育玩具是什么?咦!橡皮筋可以怎么玩呢?
①幼兒自主玩橡皮筋。(教師巡回指導,適時提供幫助)②討論、交流各自的玩法。
師:你剛才是怎么玩的?你覺得誰的方法好玩?選擇2~3種幼兒感興趣的或小組或集體模仿學一學。
第二次探索橡皮筋的玩法:
師:剛才我們小朋友都是自己一個人玩的,你能和好朋友合作玩嗎?場地上還有一些小椅子,想想怎么玩會更加有趣呢?
①幼兒找同伴合作玩。(教師巡回指導,適時提供幫助)②討論有趣的玩法。
師:你和同伴想了什么有趣的玩法?誰來試一試?由孩子評出“最佳搭檔”。
第三次學習老師的玩法:
師:剛才小朋友開動腦筋,和自己的好朋友想出了很多種橡皮筋的玩法,真不錯!想不想知道老師是怎么玩的?
(1)教師第一次示范:邊說兒歌《馬蘭花》邊跳橡皮筋。看完后提問:老師和你們跳的一樣嗎?老師的腳是怎么跳的?除了腳的跳法和你們不一樣,還有哪里不一樣?
(2)教師第二次示范。(幼兒仔細觀看)①幼兒嘗試練習。②請個別幼兒示范。教師重點從兒歌的節奏和腿部跳躍的協調性來評價。③幼兒再次嘗試。
遷移運用創編新的跳橡皮筋的方法:
教師提出挑戰:除了馬蘭花,你還會配什么兒歌?除了這些腳部動作,你還有不同的腳的動作嗎?①幼兒結伴探索。②講評幼兒的探索結果。
3.結束部分。
教師:今天我們的小運動員真了不起,小腳累了,讓我們好好放松一下吧!
①圍坐在教師身旁聽音樂敲打腿部肌肉,也可以跟同伴互相放松。②一起整理器械回教室。
活動反思:本次體育活動孩子的興趣非常濃厚,以至于在今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孩子們依然意猶未盡,對橡皮筋情有獨鐘。他們創編了很多不同跳橡皮筋的方法,時而雙腳一跳踩在皮筋上,時而身體一跳燕子般越過皮筋,姿態優美極了,還有的孩子用新學的兒歌,變換著兒歌節奏,邊說邊跳將橡皮筋演繹得有滋有味,成了操場上晨間鍛煉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這次活動,筆者產生了如下感觸:
1.活動內容要是孩子感興趣的、當前關注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做一個有心人,要真正融入到孩子中去,了解他們的需要,感受他們的想法,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來考慮和解決問題。蹲下來思考不僅僅是身高上、視覺上和孩子平視,更要在心理上和人格上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求。
2.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照顧到孩子的個體差異。本次活動對孩子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孩子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自主探索中,筆者并沒有要求孩子達到一個多高的水平,也許第一次探索并不能滿足那些動作靈敏的幼兒,但他們在第二次探索中可以得到滿足,也許能力弱的孩子僅僅只可以在第二次探索中模仿別人第一次的探索結果,但不管哪類孩子都在活動中挑戰了自己。而作為教師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若只強調孩子的自主探索而忽視教師的引導,那么,孩子的自主探索和發現就將是盲目的,很可能只停留在低水平階段。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孩子進行一些有價值的探索,尤其是有助于促進幼兒動作發展、增強體能活動的探索。最后,邊說兒歌邊跳橡皮筋更是考驗孩子動作的靈敏度,有的孩子當場就能學會老師的動作,有的孩子則要多嘗試幾次,還有的孩子要在以后的鍛煉中慢慢摸索,找到規律后豁然開朗,教師需要的只是“靜靜等待、耐心等侯”。
跑步小人
目標:感知磁鐵的吸鐵特性。
材料:鐵絲、乒乓球、磁鐵圓片、不干膠、透明膠、雙面膠、剪刀。
制作方法:
1.將鐵絲彎成鐵圈,用不干膠固定連接處。
2.將一個乒乓球對半剪開,用透明膠將磁鐵圓片固定在其中的半個兵乓球底部(如圖一)。
3.把這個做好的半球用雙面膠固定在一個完整的乒乓球上。
4.在完整的乒乓球上畫上入的五官,一個兵乓球小人就完成了(如圖二)。
玩法:讓這個兵乓球小人與鐵圈相吸,然后緩緩轉動鐵圈,乒乓球小人就會在鐵圈上跑動起來(如圖三)。
掛窗簾
目標:感知磁鐵所具有的傳遞性特點。
材料:紙盒、磁鐵圓片、回形針、筆、紙、泡沫膠。
制作方法:
1.在與紙盒底部同樣大小的紙上畫一個自己喜歡的動物形象,將其粘貼在紙盒里。
2.用泡沫膠將幾塊磁鐵間隔固定在紙盒一端(如圖一)。
玩法:創設“為小動物掛窗簾”的活動情景,讓幼兒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地吸掛在每塊磁鐵上,并數一數每塊磁鐵最多能掛幾個回形針(如圖二)。
蝴蝶走迷宮
目標:感知磁鐵所具有的隔物吸特點。
材料:自制有機玻璃背景板(長約50厘米,高約100厘米),磁鐵圓片,自制磁棒,較厚的彩色紙,筆,雙面膠。
制作方法:
1.在有機玻璃背景板上用彩色紙條粘貼成迷宮路線并稍加裝飾(如圖一)。
2.用較厚的彩色紙制作蝴蝶。并在其背部粘貼磁鐵圓片(如圖二)。
玩法:用磁棒隔著有機玻璃背景板吸住“蝴蝶”,讓“蝴蝶”沿著迷宮路線飛行。
釣小魚
目標:感知磁鐵所具有的隔物吸特點。
材料:可拆裝的彩色透明盒、磁鐵圓片、縐紙、回形針、彩色紙、筆。
制作方法:
1.用彩色紙制作水草,粘在彩色透明盒內部(如圖一)。
2.將畫好的小魚、珍珠別在回形針上(如圖二)。
3.將縐紙剪成條狀當作海水(如圖三),既作為裝飾,又增加游戲難度。
4.將小魚和縐紙條(海水)放入盒子并蓋好,在盒子上端開一小洞(如圖三)。
玩法:用磁鐵隔著盒子將其中的“小魚”從洞中吸出來。
小烏龜爬爬
目標:感知橡皮筋的彈性。
材料:一次性紙碗、橡皮筋、兩個鉆好孔的瓶蓋、兩個鐵夾子、橡皮泥、顏料、彩色紙。
制作方法:
1.用顏料涂飾一次性碗做烏龜的身體,并在“烏龜”身體的兩端釘上用彩色紙制作的頭和尾巴。
2.在“烏龜”身體的兩側對稱地夾上兩個鐵夾子(如圖一)。
3.兩個瓶蓋蓋面朝外。讓橡皮筋從兩個瓶蓋孔中穿過。
4.把“烏龜”身體翻過來,將穿有兩個瓶蓋的橡皮筋兩端分別套到兩個鐵夾子上(如圖二)。
5.用橡皮泥填滿兩個蓋子中間的空隙并將兩個蓋子合緊,去除多余的橡皮泥(如圖三)。
玩法:輕輕拉動或推動“烏龜”,“烏龜”就會來來回回地爬行了(如圖四)。
橡皮筋小船
目標:感知橡皮筋纏繞后產生的彈力。
材料:橡皮筋、KT板、塑料片。
制作方法:
1.把KT板割成船的模樣(如圖一)。
2.把塑料片剪成長方形,大小不大于船身中間鏤空處。接著在上面戳兩個能穿過橡皮筋的孔。
3.將橡皮筋剪開變成長條,從塑料片的一個孔穿入并從另一個孔穿出,然后將橡皮筋兩端打結(如圖二)。
4.把穿有塑料片的橡皮筋套在船身上。使其正好位于船身中間鏤空處(如圖三)。
玩法:向前轉動塑料片數圈后將“小船”輕輕放入水中,松開塑料片,“小船”就會向后開;向后轉動塑料片數圈后將“小船”輕輕放入水中,松開塑料片,“小船”就會向前開。
青蛙跳高
目標:感知橡皮筋的彈性,知道彈力大小與“青蛙”所跳高度之間的關系。
材料:一次性紙杯、橡皮筋、彩色紙、記號筆、顏料。
制作方法:
1.用顏料涂飾一次性紙杯,用訂書針將一根橡皮筋固定在這只紙杯口子的兩端(如圖一)。
2.在兩張彩色紙上畫好青蛙。沿輪廓剪下,并用訂書針把它們相背固定在男一只紙杯口子的兩端(如圖二)。
3.將訂有“青蛙”的杯子放在裝有橡皮筋的杯子上(如圖三)。
玩法:用力往下壓住青蛙杯,然后突然放開,“青蛙”就會跳起來了。
小火箭上天
目標:感知氣壓的作用力。
材料:塑料瓶、粗吸管、細吸管、電光紙、彩色不干膠、雙面膠、剪刀。
制作方法:
1.用彩色不干膠把塑料瓶身裝飾成大火箭的模樣。
2.在塑料瓶蓋中間打個孔。插上細吸管,并把它蓋回塑料瓶(如圖一)。
3.用電光紙剪一個半圓并卷成錐形,連接部分用雙面膠固定(如圖二)。
4.把錐形物粘在粗吸管一端,再用彩色不干膠剪一些細長條裝飾粗吸管,做成小火箭的模樣(如圖三)。
5.把做好的“小火箭”套在塑料瓶的細吸管上(如圖四)。
玩法:兩手用力捏塑料瓶,“小火箭”就飛上天了。
開花寶寶
目標: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會占據一定空間的特性。
材料:一次性食品袋、卷紙筒、彩色紙、泡沫紙、奶茶吸管、綠色不干膠、雙面膠、透明膠、剪刀。
制作方法:
1.用泡沫紙剪出大小不一的圓片,用雙面膠均勻粘貼在一次性食品袋上。
2.把一次性食品袋套在卷紙簡上。開口處用透明膠固定密封(如圖一)。
3.在卷紙簡外包上綠色不干膠(如圖二)。
玩法:對著卷紙筒吹氣,用食品袋制作的“小花”就會慢慢張開。運用同樣的方法還可制作“會開花的樹”等充氣玩具。
大嘴巴青蛙
目標: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會占據一定空間的特性。
材料:一次性食品袋、一次性飯盒、彩色紙、吸管、雙面膠、透明膠、剪刀。
制作方法:
1.用彩色紙把一次性飯盒裝飾成青蛙(如圖一)。
2.用紅紙剪一個愛心形的“舌頭”貼在一次性食品袋上。
3.把一次性食品袋套在吸管上,開口處用透明膠固定密封(如圖二)。
4.在一次性飯盒的背面居中位置打一個能穿過吸管的小孔(如圖三)。
記得在一個星期天我無意之中竟發現幾個男生正在學跳橡皮筋,這些動作被幾個女生看見了,先是捧腹大笑,然后帶著諷刺的語調說:“喲,今天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男生居然還跳橡皮筋,真是絕也罕見啊!”那些男生不服氣地說:“哼,你們女生有什么了不起的,有膽量下個月的第一個星期較量較量。”女生們用輕蔑的口氣,說:“好呀,比就比,誰怕誰呀?我到想看看你們這些豬頭到底有多厲害。說完就頭也不再回地走了。”再看看那幾個敢于向女生挑戰的男生,正在刻苦地練習著,一連幾個星期天都可以看見他們那專心致志的面孔。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時間就到了。女生對男生說:“你們不是要比嗎?我們今天就分個輸贏!”“那當然,反正我們是不會輸的。”他們胸有成竹地說道。
比賽開始了,是女生先跳。一個女生跳進兩根皮筋中間,接著跳在兩根橡皮的外面,然后左一勾,右一勾,再向上跳,兩只腳穩穩當當地落在了中間。就這樣順順利利地使皮筋升到了肩頭。這里好像很難,那個女生并未跳過。
該男生了,只見一個男的熟練的跳到了肩頭,只見他突然一蹦,平穩地落在橡皮筋中間,就這樣幾個男生贏了。
這件事之所以令我難忘,是因為我通過觀看這件事悟出來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人做事只要有恒心、決心和信心,就能成功。
成都市成華小學六.三班 蒯安琪
從“古”至今,我們班上一直遭受著時尚“龍卷風”的“襲擊”,搞得同學們心神不定,精神恍惚,連上課都在玩。若想治好這類病,須找到罪魁禍首,才可以治愈。
作案者之一:籃球風。2006年到2007年之間,我班男生大部分被籃球風“偷襲”,變得天天都想要快點到中午,好去打籃球。可是以前,蔣老師是不準打籃球,于是男生就拉上家長來“助威”,讓蔣老師的鐵石心腸軟了一半。在上個寒假時,陳佰良還寫了一封可憐巴巴的信交給蔣老師,其內容石頭讀了也要掉眼淚。于是蔣老師只好變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而籃球風也更猖狂了,許多男生都是上課鈴打了以后幾分鐘才回到教室。
作案者之二:橡皮筋風。這回是許多女生被“偷襲”,于是在下課時的操場上到處都看得見我班女生跳橡皮筋的身影。橡皮筋雖然沒有什么害,但那些女生想要早點兒玩它,所以在上課時心就是慌的,什么也聽不進去了。
作案者之三:校園書風。這家伙是最討厭的了,全校大概有40%的人數遭受襲擊。為了看這類書,不惜一切代價。這類書不僅僅對學習沒有益處,還對看書的人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校園書風會導致某些人不好好學習、視力下降等問題。
以上三個作案者已經被發現,所以藥方是可以玩籃球,但如果不遵守時間籃球就被“查封”;可以跳橡皮筋,但如上課還是心神不定就不準玩;而校園書這種有害無益的東西一被發現就“查封”,不再還人。
但是,病治好了還要再“打”上一針“預防針”:流行的東西有好有壞,要善于識別,壞的就別碰,好的也不要過度,否則就變成壞的了。
1.力和形變
生活中,同學們一定有過這樣的發現(如圖1所示):用手壓氣球時,氣球會變形;手壓彈簧時,彈簧會縮短;手拉橡皮筋時,橡皮筋會伸長;手壓橡皮泥時,橡皮泥會變癟.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就叫做形變.
任何物體受到擠壓時都會產生形變,即使是看上去比較堅硬的物體.如圖2所示,在一個燒瓶中灌滿帶顏色的水,再將瓶口用橡皮塞塞緊,穿過橡皮塞向瓶中插入一根空心細玻璃管,然后用雙手擠壓瓶身,雖然瓶子的形變我們無法察覺,但是我們會發現細玻璃管中的水面在上升,而且用的力越大,水面上升越明顯.這個現象說明堅硬的玻璃瓶受力也會發生形變.
在生活中,有的物體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類形變我們把它叫彈性形變.如上面我們提到的氣球、彈簧、橡皮筋的形變;有的物體在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類形變我們把它叫塑性形變.如上面我們所提到的橡皮泥的形變.一旦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受到的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物體就會由彈性形變變為塑性形變.
2.彈力的產生
在壓氣球、壓彈簧、拉橡皮筋時,我們會感覺到氣球、彈簧、橡皮筋對手也施加了力的作用.這說明,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會產生力,這個力叫彈力.彈力產生在直接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之間.通常所說的壓力、推力、支持力、拉力其實質都是彈力.
彈力的本質是分子間的作用力.當物體被拉伸或壓縮時,分子間的距離便會發生變化,使分子間的相對位置拉開或靠攏.這樣,分子間的引力與斥力就不會平衡,出現相吸或相斥的傾向,而這些分子間的吸引或排斥的總效果,就是宏觀上觀察到的彈力.如果外力太大,分子間的距離被拉開得太多,分子就會滑進另一個穩定的位置,即使外力除去后,也不能再回復到原位,且會保留永久的變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塑性形變.
從彈力的本質我們不難發現,物體只有在被拉伸或壓縮時才可能產生彈力,所以宏觀上要產生彈力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兩物體必須相互接觸;二是物體要發生彈性形變(包括人眼不能觀察到的微小形變).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物體只要發生了彈性形變,就一定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彈力,一旦超過了彈性形變范圍,就會徹底失去彈力.
3.彈力的大小
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可能用彈簧拉力器來健身,你一定有這樣的體會:當把彈簧拉得越長時,彈簧對你的手產生的拉力也越大.那么,彈性形變和它所產生的彈力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一個關系呢?
如圖3所示,我們在彈簧下面掛上鉤碼,用刻度尺測出彈簧的伸長量,不斷地增加鉤碼的個數,這時我們會發現在一定范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即彈性定律(胡克是17世紀英國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力學、光學、天文學等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所設計和發明的科學儀器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被譽為英國的“雙眼和雙手”).實驗室用來測量力的工具――彈簧測力計就是胡克定律的一個重要應用.
例1 在如圖4所示的四個力中,不屬于彈力的是( ).
解析 從彈力產生的條件我們不難看出,A、B、C三個選項中的支持力、壓力、拉力都是由物體間相互接觸并發生彈性形變產生的,均屬于彈力.而選項D中的吸引力是因為物體間發生相互吸引而產生的,磁鐵與小鐵球之間即使不直接接觸也存在吸引力,因此該吸引力不屬于彈力.由此可見,要判斷物體間是否有彈力的作用,關鍵是看物體間是否接觸以及是否因相互擠壓而發生了彈性形變.應選D.
例2 甲、乙、丙三名同學用同一個拉力器比試臂力,結果每個人都能把手臂撐直,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的體重大,所用拉力大
B.乙的手臂粗,所用拉力大
C.丙的手臂長,所用拉力大
D.甲、乙、丙所用拉力一樣大
解析 根據物體形變和外力大小的關系可知,對于同一個拉力器,其彈簧的形變(伸長量)越大,它受到的拉力就越大.手臂越長的同學,要把手臂撐直,彈簧的形變(伸長量)就越大,所用的拉力也越大.
由于丙的手臂最長,所以丙所用的拉力最大.應選C.
例3 關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拉彈簧的力只能沿著豎直向下的方向
B.拉彈簧的力應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
C.測量前應先檢查彈簧測力計指針是否指在零點
一、整合教材,開掘思維深度
蘇科版物理教材在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時,采用的步驟如下:
試一試:一張紙、一根橡皮筋、一個筆帽、一杯水,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與眾不同?
我認為,雖然“試一試”環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與學習興趣,但無法實現對現象的選擇性知覺,現象不能很好地為設定的問題服務。這樣的課堂有“溫度”,但沒有“深度”。
人教版物理教材在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時,采用的步驟如下:
想想做做:撥動繃緊的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的變化;說說話,邊用手摸頸前喉頭部分。觀察、體驗、總結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從上面的活動中可以看出,橡皮筋嗡嗡作響時,橡皮筋在振動;說話時聲帶在振動。大量的觀察、分析表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想想做做”所設計的體驗活動,在真正意義上成為高效學習的載體:通過特定的情景,形成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任務。但仍有美中不足:活動僅設計了橡皮筋、喉頭這樣兩種固體,沒有進一步的對液體、氣體物質的探究;另外,對學生的“前認知”沒有深入了解,對于物體發聲時在“振動”“抖動”“顫動”,學生是有一些前認知的,小學科學以及科普讀物中均有涉及。因而,激活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知識和經驗,使之與新的學習材料發生聯系;激發并保持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和熱情,應該是本環節的關鍵所在。
【整合與加工】
活動1:請同學們將手放在聲帶的位置,跟著老師說“聲音是怎么產生的”,你感覺到了什么?
活動2:撥動繃緊的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的變化。
總結:聲帶、橡皮筋在振動。
問題: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活動3:請你利用桌上或身邊的器材(紙、筆帽、一杯水等),讓它們發聲,并比較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小組展示:歸納出固體、液體、氣體發聲時在振動。
說明:如此設計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利用教師提供或身邊的器材進一步實驗,強化“振動發聲”的心理表象,促進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并且激發和培養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
二、整合教材,探尋最近發展區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學習亦如此。由外向內的輸入,不利于學生同化和順應;由內向外的延展,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整合教材,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實施教學就顯為尤為重要。以“聲音的傳播”為例,談一談教材的整合與加工。
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步驟如下:
人們聽到聲音時往往距發聲的物體有一定的距離,那么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的呢?
演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注意聲音的變化。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正是平時大家并不留意的空氣傳送了聲音。
思考: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常識,而“真空”是初二學生首次接觸到的條件,“真空不能傳聲”是一個全新的知識。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弗里奇教授提出:“科學的本質就是觀察和探究我們周圍的世界,試圖從已知事物中確定某些潛在的秩序和模式。”人教版教材明顯采用了從學生陌生的“真空不能傳聲”入手進行研究,屬于典型的“由外向內”教學思維方式。
蘇科版教材采用的步驟如下:
活動:聲音能在固體、液體、真空中傳播嗎?
將衣架懸空掛在細繩的中央,當你的伙伴用鉛筆輕輕敲打衣架時,你聽到了什么?
把細繩兩端繞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雙耳,然后重復上述操作,猜一猜,你還能聽見敲打衣架的聲音嗎?
試一試,你聽到的情況如何?
結果也許會讓你感到意外。
在水中搖動小鈴鐺,你能聽到鈴聲嗎?
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或接通電源的音樂芯片懸掛在廣口瓶內,再把瓶內的空氣抽出,聲音有何變化?
從活動的標題就可以明顯看出,教材編者是將“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作為學生已有的前認知概念來處理的。由氣體傳聲固體傳聲液體傳聲真空不能傳聲的引導,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認知發展規律。不過這樣的設計還是存在問題:1.指向性不明,因為除了聲音,沒有什么可以與“聽”構成動詞短語。建議修改為:你聽到敲打衣架的聲音了嗎?2.真空鈴實驗可以從反面進一步證明空氣可以傳播聲音,因而如果將其放在空氣可以傳聲之后,可以深入強化學生的表象認識。3.在水中搖動小鈴鐺,讓周圍的同學來判斷是否聽到鈴聲較好,因為實驗者本人聽到鈴聲既有液體傳聲,還有固體(手臂)和氣體傳聲的因素包含在內。為充分說明液體傳聲,將氣體、固體傳聲等因素排除才是最佳方案。
【整合與加工】
師:老師講課時,你的耳朵聽見聲音,這個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到你的耳朵里呢?
生:空氣。
師:我們看看是不是這樣。
實驗:師拿出聲控小鳥玩具,拍掌小鳥叫。
師:如果沒有空氣還能聽見聲音嗎?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演示實驗:真空鈴實驗(在鐘罩內放一只吹起的氣球,通過氣球的體積變化,間接地判斷罩內空氣多少的變化)。
引導學生推論出:真空不能傳聲。
師:想一想,聲音還能在液體和固體中傳播嗎?
演示:將一只發聲的音樂賀卡用塑料薄膜包裹起來,在空氣中可以聽到聲音;將其放入水中,仍可聽到發出的聲音。
引導得出結論:液體能傳播聲音。
實驗:一個學生拿著土電話一端,去教室外面對準土電話說話,師拿麥克風對準土電話另一端。
師:這個聲音靠什么傳播的?
生1:棉線。
生2:空氣。
師用手捏住棉線,學生繼續對著土電話說話。
師:怎么沒有聲音了呢?
生:聲音的產生需要振動,捏緊棉線沒辦法振動,聲音傳播不了。
師用剪刀剪斷棉線,學生繼續對著土電話說話,聲音消失。
實驗:請同學們把耳朵貼在桌子上,用手輕輕敲桌子。
師:這個聲音是通過什么傳給你耳朵的?
生:桌子。
引導得出結論:固體能夠傳聲。
想一想:還有哪些實驗或事實支持上述結論?
說明:依照維果茨基的學習理論,我們在教學中要正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的學習從屬于他的發展水平。只有當教學的知識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時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本教學設計從學生已知的“空氣可以傳聲”鋪展開來,逐步深入;且教學中比較注重對比實驗、排除無關干擾、利用氣球的形狀變化顯示鐘罩內氣體的變化,比較直觀形象。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2-0065-01
鉛球是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項目,但隨著塑膠場地的普及,鉛球被束之高閣,漸漸被人們遺忘。筆者利用鉛球自身固有的特性,開發出一些素質練習和游戲,現整理出來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素質練習
1.指力練習
練習者體前放一塊小折墊或站于沙坑,兩腳開立,上體稍前傾,手持鉛球做抓放球練習。可單手連續抓放,或左右手交替抓放球。初練者或力量小者可以球上升時抓球,反之,在球下降時抓球。
2.上肢力量練習
準備姿勢同上。練習時,把鉛球抓好往上提,反復練習,提高手臂力量。
3.砸坑練習
練習者站于沙坑邊,單手或雙手持球,用力將鉛球往沙坑擲出,看誰的球埋入沙子最深。
4.鉛球“跳高”
距投擲線一定距離擺放好跳高架,把橡皮筋綁在一定高度上(投擲距離和橡皮筋起始高度視不同學段而定)。學生站在投擲線后,通過原地擲鉛球的動作把鉛球投過規定的高度。球從橡皮筋上面過去為成功,撞上橡皮筋或從下面過為失敗,試投三次失敗退出游戲。當所有的學生都投過了某一高度后,可往上移10cm(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能力上移高度),開始下一輪練習,以此類推,直至游戲結束。根據跳高規則判定名次。練習提示:本游戲適合小學高年級及以上學生練習。
5.啞鈴
現在很多學校的鉛球都閑置于角落生銹,甚至當廢鐵變賣,實屬可惜,通過器材改造可以使它再樹輝煌。用鋼管把兩個等質鉛球焊接成啞鈴形狀,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刷上油漆,這樣就成了嶄新的一付付啞鈴,做各種啞鈴練習。
二、游戲開發
1.10m“飛人”
做若干條長寬分別為10m、2m的賽道。學生手持鉛球(根據學生年齡大小采用不同重量的鉛球)位于起點后。發令后并計時,學生將鉛球從起點滾出,中途鉛球滾離自己的賽道判為犯規,退出排名。若與他球闖入自己賽道發生碰撞現象,可以重新開始。鉛球滾過終點停止計時,根據時間長短判定名次。游戲提示:計時從哨聲響起開始,并不是鉛球滾過起點開始,且鉛球必須滾過起點,否則判為犯規,防止部分學生投機取巧把鉛球拋遠。
2.遠度競技
游戲者位于起點,開始哨聲后,用力把球滾出,在規定的邊界寬度范圍內,看誰把球滾得最遠。游戲提示:游戲邊界寬度應根據學生水平設置,年齡越大,寬度越小。當球滾出邊界時,滾出的位置即為游戲者成績。
3.以小撞大
在場地中央固定一點放置一大重量鉛球(目標鉛球),游戲者持小重量鉛球游戲。在距大鉛球一定距離設置起點線(根據游戲者能力設置距離長短),游戲者手持小鉛球從起點把球滾出去撞擊目標鉛球。目標鉛球離開固定點的距離為游戲者的成績,根據距離遠近判定游戲名次。游戲提示:沒有撞擊到目標鉛球即為失敗。游戲鉛球和目標鉛球重量不要相差太大,甚至可以是相等重量,但目標球重量不得小于投擲球。
4.趕小豬
用體操棒或竹桿作趕豬棒來趕“小豬(鉛球)”。從起點開始,要求游戲者手持趕豬棒,通過撥動鉛球往終點滾動,并繞過相應障礙物,最后誰先達到終點即為勝出。在游戲的過程中注意不要碰到別人的鉛球。
5.保齡球
每個人都有著花樣的童年,或快樂,或悲傷。無論怎樣,童年都值得我們回憶。花樣的童年猶如一條清澈的小河,緩緩流去。童年中那樣難忘的回憶便是小河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我的童年是快樂的,但在這快樂的童年中,也有讓我驚心動魄的一天。那一天的嘗試,成了我永生難忘的回憶。
幾乎每個小孩子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偷錢。一點小小的零錢就可以滿足一個小孩的所有夢想。
小的時候,東西是可以交換的。把廢舊的練習本送給糖果店里的老板娘,便可以得到一顆糖果,而小孩子最想要的不是那各種滋味的糖果,而是糖果外的包裝紙。糖紙攢多了便可以換成一截一截的橡皮筋。
所以,我在用練習本的時候,巴不得馬上用完。我會在在練習本上拼命的寫啊寫,目的只為了得到一顆糖果。即使寫錯了,被老師罰重寫,也是樂此不疲的,從來沒有過一絲抱怨。可母親卻有些心疼了,總是抱怨老師為什么要留那么多作業,讓一個小孩子每天毫不停歇的總是寫。我卻一點都不感到累,也沒有過一次的不情愿。
我的練習本用的很快,便經常用寫完的練習本去換橡皮筋。下課的時候,總是我的橡皮筋最長。跳橡皮筋的時候,也是我顯得最神氣。同伴們羨慕的目光,滿足了我所有的虛榮心。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鞋柜上擺著五元錢,我被那五元錢吸引了過去,不知怎的,平靜的心忽然撲通撲通的跳個不停。也不記得后來發生了什么,只記得后來出來的時候,錢就已經放在兜里了。五元錢,可以滿足一個小孩所有的心愿。而我卻沒有跑出去把五元錢花掉,心里想揣著一個小鼓,忐忑不安。
晚上,母親發現錢不見了。吃晚飯的時候母親對父親說:“看到鞋柜上的五元錢了嗎?”父親搖搖頭,母親便也沒再說什么。睡覺時,母親覺得我不大堆頭,問我怎么了。要不要去醫院。我把自己捂在被子里,不肯出來。過了一會,才聽見母親無奈的走開了。
第二天下午,我和弟弟一起聽姐姐講故事。姐姐講故事,是要收錢的。她每天只講一段,之后便自己陶醉在書的世界里。如果還想聽,她就要收錢了,一段一毛錢。我想反正也不花,不如給姐姐算了,可后來怕姐姐起疑心,便沒再說什么。
第二天上學前,我把錢迅速扔到了鞋柜后面,然后對母親說:“媽,錢掉到鞋柜后面了。”母親應了一聲:“怕是風吹掉的吧。” 這時父親走過來,我抬起頭,慌忙中目光與父親相撞了,我感到不安了,便飛快的跑出了家門,上學去了。
這之后,父親便開始管制我的零用錢了,一星期一毛錢,不夠了,可以預支。還給了我一盒糖果,沒說慢慢吃之類的。我把糖果飛速剝出來放在一旁。然后將糖紙用水洗凈,貼在玻璃上。整個下午我都是在數糖紙的快樂中度過的。
朋友之間都會有一些小矛盾,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都會有笑臉,會有淚水。也免不了之間的一些誤會,造成心靈上的傷害,但最后一定會和好如初,破鏡重圓的。
我與李雯是一對形影不離,吃喝不分家的好朋友,好姐妹,我倆是好姐妹,肯定會有共同語言,共同話題的呀,那我們的興趣愛好就是:跳橡皮筋兒。一次下課時,我們正在跳橡皮筋,李雯是布丁,正在我們跳時,我們跳輸了,布丁是唯一翻盤的機會了,結果呢,李雯連跳都沒有跳進去,輪到別人跳了,他們也輸了,李雯卻很輕松就跳進去了,后來就跳贏了,還把他們“救活了”,我當時心里就想:也許是巧合,李雯不是故意偏向他們的。但是來來回回了好幾次,結果都是我們輸了,別人贏了,而且都是李雯的原因,我一直在自我安慰,但面對李雯無數次的“巧合”,我忍無可忍,大聲嚷道:“李雯你什么意思?給他們跳贏就給我們跳輸,說是巧合,那也太巧合了吧?我不玩了,我不會跟這一種人一起玩的。”我指著李雯大聲嚷道,后來氣呼呼地走了。
這件事使我后來很心痛,我并不是存心要與李雯吵架的,李雯不僅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良師益友,她的作文水平極高,跟她在一起,也能使我學到知識,李雯是一個文靜的小女生,她的寬容也是常人難有的,這樣一想,李雯有不少優點,我為什么要為了這樣一件小事而失去一個良師益友呢?
沒過幾天,我與李雯便和好如初,破鏡重圓了,其實真正的好朋友,才不會在意這樣一件的小事呢,如果我一直生氣下去,那就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虧大發了,所以,交到一個良師益友不容易,要小心呵護這友情,用心澆灌。要把握住機會哦。
五年級:赫敏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07-0076-01
標槍作為閑置器材之一,常常被置之一隅,如果將這些平時使用率較低的器材進行巧妙的利用,不僅能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與各位同仁分享。
一、一支標槍的妙用
1.標槍當繩做游戲:學生站成兩路縱隊,去掉槍頭,兩人抬槍從學生膝蓋下“切割”前行,靠近者跳過、跨過或越過標槍,發展學生的彈跳能力。
2.標槍“連尺”來測量:標槍與米尺連在一起,在測量近距離的項目如跳遠、鉛球,能省時、省力。對于測試人數較多,又需要記錄每次丈量成績的項目,使用效果更佳。
3.標槍連繩
(1)掛羽毛球,讓學生練習網前球技術,如手指捻動發力擊球、屈指扣球、屈捻發力擊球等,加強網前球攻擊性。
(2)掛排球,可以做排球墊、傳球練習,一名學生手持懸掛排球的標槍,其余學生做墊球、傳球、發球練習。
(3)掛鉤來“釣魚”:繩子一端固定在標槍上,另一端掛在魚鉤(可以用鐵條做)上。魚用礦泉水瓶(裝少量水)代替,在瓶口用鐵絲做成朝上的掛圈,還可以用鞋盒、羽毛球拍、廢棄的球等替代。
二、兩支標槍的妙用
兩支標槍與橡皮筋連接:
1.練習原地單手肩上擲沙包:身體面對皮筋(調節高度為:學生直立伸臂手腕位置),手持沙包投擲練習,要求出手瞬間手腕的高度在皮筋之上,主要解決出手之后的伸臂、鞭打動作。
2.練習正面雙手前擲實心球:身體面對橡皮筋成滿弓,雙手持實心球于頭頂后上方,挺胸擺臂出手。要求出手瞬間手腕高度在皮筋之上,主要解決實心球前拋時的出手高度。
三、多支標槍的妙用
1.用標槍制作摸高器
方法:取10支同樣長的閑置標槍,去掉標槍頭,依次固定在室內(或室外)空閑的墻壁上,標槍離地的高度依據學生年齡段和彈跳水平來定,如初中生最下端的一支標槍距離地面為200cm,其余依次升高10cm,最高者為300cm。槍上涂上幾種不同顏色的油漆,以醒目激趣。
2. 用標槍制作球架
初春的花園是美麗的,那嫩黃的小苗,晶瑩的露珠,和熙春風,宛然是一首無韻的詩,一曲無譜的歌.我總喜歡在著春燕呢喃之時,帶上一本書,坐在花園里,靜靜的聆聽 春天的聲音.
一天傍晚,我依舊坐在那條我最喜愛的長椅上.因為長椅旁邊有一簇簇茂盛的迎春話.幼嫩的芽兒綴在枝條上,就像嵌在五線譜上的一個一個優美的音符,譜寫的春天樂章.
"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一串銀鈴般的童音融入了這篇樂章.原來,不遠處的白楊樹下,有一群小女孩正在跳皮筋.于是,那個春天,我們幾乎天天都能在花園中相遇.然而,我分明感到,還有一雙眼睛也在關注著這一群快樂的精靈---一雙與眾不同的眼睛.
一天,我發現了藏在迎春花叢后的這雙眼睛:美麗卻沒有一絲靈氣,眼底聚滿的只是黑暗與混沌.這是一個身著灰色連衣裙的小女孩,她正躲在迎春花叢后"看"其他小伙伴們跳皮筋.雖然她有一雙幾乎沒有瑕疵的臉龐,但那茫然的眼神始終停留在一個方向---那串銀玲般的笑聲傳來得方向."二八二九三十一......"
第二天,還是這樣.
第三天,依然是這樣.
......
音符似的迎春花已經悄然綻滿了整條"五線譜".春風拂過."五線譜"輕巧地搖擺起來,搖出一陣歡快的嬉笑聲:"哈哈......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
終于有一天,跳橡皮筋的小精靈們也發現了這雙眼睛.
"你是誰?"
"你叫什么名字?"
"你也會跳橡皮筋嗎?"
一連串的問話后是一段沉默.女孩們似乎察覺到了她的瞳仁,一個小女孩伸出手在她面前晃了晃,霎時,大家明白了一切.他仿佛也感受到了大家的變化,把頭深深地埋進了灰色的衣領.一個看上去稍大點而的女孩拉著她的手說:"走,跟我們一起玩吧!"
"我......我不會跳."
"沒關系,我們教你."
"對!我們教你."
"哎!你還沒說你叫什么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