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楊震字伯起

楊震字伯起

時間:2023-05-30 10:45: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楊震字伯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第2篇

曹學佺(1574-1646),字能始,號雁澤,又號西峰居士,福建侯官人。他的好朋友黃汝亨在《兩君詠》之《曹民部能始學佺》中寫到:"彼美南方人,飄飄凌云端。密坐有余盻,縞帶結所歡。玄心映冰玉,清姿出衣冠。塵軌紛錯軫,高步疏遐觀。文言賁千載,智效匪一官。美服集多指,將無懼金丸。淵停有安流,洪濤任漫漫。"1葛一龍《葛震甫詩集o佛客齋集》之《十懷詩》其一《曹能始先生》稱贊曹學佺:"仙隱以南暑,憲出亦西淸。性靈發正始,山水膠平生。"2這是對曹學佺的真實寫照。他醉心山水,資助貧士,提攜布衣詩人,朋友遍布天下;他談詩論藝,卓然獨立,振興閩中詩風,使閩詩發揚光大;他博聞廣見,著述頗豐,且致力于藏書事業,提出了儒、釋、道三藏鼎立的言論;他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且與國家同存亡,最終殉節而死,實現了"生前一管筆,死后一條繩"的遺愿。本文著重探討曹學佺的詩歌理論。

作為閩中詩壇的領軍人物,曹學佺的詩歌理論,帶動了閩中詩壇的繁盛。他提出:"夫古今之評文,大抵評己文耳。"的確,曹學佺為很多詩人所作的序言,體現出他的詩歌理論。

朱大復云:"能始天才典贍,研討精深,軒輊三唐,吐納漢晉。貌境必似,造語斯真。氣峭以潔,而操調極平;意鍛以煉,而摛辭若樸。興會所至,神情獨往。"曹學佺如此獨特的詩歌魅力,來源于其獨特的詩歌理論。曹學佺在《蒼霞集序》中明確指出明詩弊端,序云:"我明崇重文教,二百余年間,作者彬彬稱盛矣。要而論之,何以不古若也?其弊有四:夫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漢人上封事,必借秦為喻,所從來矣。今謂非左史、兩漢不可用,至唐宋勝國,不一寓目焉,一也。且敘事與議論,歧而為兩,不能反復交互,二也。好以古人之事傳(注:原文為"傳",刊刻錯誤。實應為"傅"。)會今人,使讀之難辯,三也。非溢美之言,則多隱譏之語,為諛為詆,四也。前乎二者之弊,北地、毗陵不能免也。后乎二者之弊,濟南、弇州不能免也。而況其凡者乎?"3曹學佺在認識到明詩弊端的同時,也旗幟鮮明的提出自己的理論。

一、曹學佺"神氣"說。曹學佺在很多場合談到詩歌中禪理的運用,認為詩歌和禪理不是相互排斥的,二者猶如水和鹽的關系,禪理就是鹽,恰當的運用可以改變水的平淡,進而有韻味。如何恰當運用呢?那就是用神氣貫穿其中,弱化鹽的存在。關于這一點,曹學佺在《丘文舉詩序》中有詳細的闡釋:"唐詩王摩詰禪理自深,孟浩然有蓮花不然之句,稍露其緒耳。今人不通禪理而學王孟,多失之淺弱,是未得其味也。夫神氣不存,則其容色立槁矣。劉須溪評’寥寥有趣,是于壁上淡影而仿佛見之’,嚴滄浪、高廷禮之所取皆此味。二公皆閩人。閩之祖王孟者,十室而九也。海內言詩有閩派不失正調,但有弱而不振之弊,非詩之罪也,亦非其地與人有限之也,苦其解禪理耳。"3袁中道在《珂雪齋近集》卷九《寄曹大參尊生》稱贊曹學佺:"先生詩清靈俊逸,實中心佩服。"曹學佺"神氣"主要是指禪理,禪理在則神氣存。曹學佺認為,孟浩然向王維一樣深諳禪理,所以孟浩然的詩句有"蓮花不然之句"5?,F在學習王孟詩歌的人,大多數不通禪理,因而多淺弱的毛病。曹學佺認同劉辰翁和嚴羽的觀點,即"于壁上淡影而仿佛見之",這才是禪理,才會有神氣。

曹學佺在《謝耳伯文集初序》中通過談玄的得失,再次深化了"神氣說"。序云:"耳伯明人,而遠溯西漢太玄之脈以為文,不亦好奇乎哉?世有尚玄者,未有不好奇者;有好奇者,未有不奇耳伯之者也。然太玄有意以擬易而易理隱,耳伯未嘗有意以擬玄而玄理彰,何者?文不可以有意為,而易尤不可以有心擬也。有心以擬易而去之者遠,無心以擬玄而去之者近,豈非賢圣之辨哉。"6詩歌中有玄理,是否傷害詩歌的意蘊,關鍵在于是有意還是無意。有意談玄則失其真,無意涉及則玄理彰,談禪理也要自然而然,這里的詩歌主張又體現了"自然"說。

二、曹學佺"自然"說。中國古典詩歌貴在言志言情,如《毛詩序》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如果詩歌沒有了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就沒有靈魂,怎么能不僵硬。明朝詩風多變,《明詩綜》云:"明三百年詩凡屢變。洪、永諸家稱極盛,征嫌尚沿元羽。迨宣德十子一變而為晚唐,成化諸公再變而為宋,弘、正間三變而為盛唐,嘉靖初八才子四變而為初唐,皇甫兄弟五變而為中唐,至七才子已六變矣。久之,公安七變而為楊、陸所趨,毗下竟陵八變而枯槁幽冥,風雅掃地矣。獨閩粵風氣始終不變,閩自十才子后,惟少谷小變,而高、傅之外,寥寥寡和。若曹能始、謝在杭、徐惟和輩,猶然十才子調也?;涀晕逑壬螅┨m汀小變,而歐楨伯,黎維敬、己用孺輩,猶是五先生之調也。"7。明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造成一定的弊端。公安三袁以"獨抒性靈"說對其進行糾弊。曹學佺和公安三袁有很深的交往,也互相欣賞彼此的詩歌主張。"性靈"說和"自然"說其實是相通的,都是強調詩歌要抒發真情實感。曹學佺在《折酲草序》中,詳細地闡釋了"自然"說。序云:"夫詩以自然為宗。自然者,氣之所為也。氣在人,未有始以前至足矣,行之于八極之表而人不知者,風也。惟夫氣有淳漓,故風有高下也焉。風之敝,至令人中心慘怛,生病造熱,詎不危哉?達生之士憤風氣之日趨于浮薄,往往托之于酒,以補其所不足,故曰’五斗合自然’,又曰’醉者,墜車而不傷,其神全也?!宦劥箫L乎?清清冷冷,愈病折酲。夫彼故終日醉而未嘗醉也,苐有所托,以陶養其氣耳。唯浩然之氣無害,乃得為大王之風也……"8"詩宗國風,尚矣。國風者,好色而不者也。好色何取?曰’風者,渙而無跡之物也,必待色而乃著,色斯情,情斯風矣?!c何別?曰:’虛實之謂也。虛者,可以風,可風謂之好色矣,而不興焉。然則國風可得而言乎?曰:二南尚矣。夫士之慕女,亦女之悅與士也。是故有寤寐之求者,而必有卷耳之思也;有懷春之誘者,而必有摽梅之墍也。此之謂至情,匪情則偽物矣。"9詩貴自然。合乎自然者,無疑可以得到天地之精華,詩歌便有了靈氣。

在曹學佺眼中,"自然"又是和"神氣"相通的。詩歌之所以自然,是因為神氣所在;詩歌之所以神氣,是因為自然而發??傊姼璨荒苣7?,而要發自肺腑言志言情。這樣,詩歌才能有靈魂,有個性。

第3篇

描述甲骨卜辭、銘文隱含敘事歌形態,從《易經》爻辭保存的古歌和《詩經》《楚辭》及其逸詩提供的敘事詩中分析其基本狀況及敘事形態多樣化特點。基于敘事文學淵源的探討,本文對先秦敘事詩基本情況及相關研究進行考察。

根據人類文化學與藝術史的研究成果,人類早期維系生存的狩獵和巫術融為一體,是重大的社會活動①。保存在《吳越春秋》的《勾踐陰謀外傳》中的《彈歌》被認為是原始獵歌②,可以說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敘事詩歌。《彈歌》是兩字歌,全是無主動賓詞組,歌中“做…什么”表達的十分明確,突出了對動作性質的關注和區分,以及對目的性的強調。這種表達方式也見于《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初》中的《候人歌》?!逗蛉烁琛冯m僅有兩實字,但表達語義完整,反映出對動作及其性質關注和區別的思維方式。在《彈歌》里“做”和“什么”捆綁在一起,動賓詞組構成最小的敘事單位,其序列構成開端一繼續一實施一結果接續的表達方式,表現了關注實現方式和過程的民族敘事特點。

《彈歌》簡潔表達方式,與我國早期書面語言記錄材料、記錄方式及其限制有關。如甲骨卜辭:

王占曰:有崇。八日庚戍,有各云自東,宦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飲于河。③

甲骨文因刻寫限制(包括銘鼎鑄字)要求敘事簡潔,但簡潔的卜辭把時間、地點、原由、引發的現象、結果陳述的十分清楚。若把上述卜辭的個別連

詞和副詞去掉,順序排列:

八日庚戍,

有云自東,自北出虹,

(龍)飲于河。

即為歌。這段卜辭含韻,“庚”“云”“東”“虹”“飲”分別為耕部、文部、東部、蒸部,為陽聲合韻,諧聲主要在句尾。占卜活動伴有巫術歌舞,甲骨卜辭有吸收敘事歌謠的可能,一些卜辭隱含詩歌形式,存在比《彈歌》復雜的敘事形態。甲骨卜辭多以設問方式陳述,敘事形式上屬問答式。有的甲骨卜辭采用重復形式,如據李圃《甲骨文選注》三十四釋文:

戊午卜,貞:

王其田,往來亡災?戊辰卜,貞:

王其田,往來亡災?壬午卜,貞:

王其田,往來亡災?

有的以不同方位組合,據上書四:

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因風曰凱,西方曰豐風曰夷,北方曰勹風曰冽。

尚有眾所周知的如王宇信《甲骨文精萃》釋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相對穩定的語言組織形態,透露出當期的敘事歌存在問答式、方位式和重復組合式敘事特點。

商周時期國家禮祭活動和宗廟祭祀告示的銘文,是繼甲骨文后的文字材料。西周早期武王大豐簋銘文中已出現韻語,西周后期虢季子白盤銘文中明確使用了音韻。后者采用了重復形式:

王曰伯父,孔顯有光。王錫乘馬,是用佐王。錫用弓,彤矢其央。錫用鉞,用征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④

在形態上表明同樣與敘事歌存在一定聯系。

協韻是歌唱的自然現象和必然要求,歌唱為韻文的形成提供了廣泛的社會來源。西大的禮樂文化促使書面語言吸收歌唱的形式,促進了韻文的定型⑤。事伯碩父鼎銘的“萬壽無疆”、吳王光鑒銘的“惟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用享用孝,眉壽無疆”句都不宜作散文看待,有吸收歌謠表述的可能。由前述銘文反推,殷商存在不分章的敘事詩歌,詳細情況有待研究。周銘文的同期的敘事歌已見記錄于《詩經》的《周頌》里。從《周頌》敘事歌如《昊天有成命》,及以《烈文》用語“烈文辟公,錫茲祉福,惠我無疆,子孫保之。……於乎!前王不忘”,與吳王光鑒銘“用享用孝,眉壽無疆。往已!叔姬虔敬,乃后孫勿忘”,及事伯碩父鼎銘“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用語的比較,表明銘文時期存在敘事詩歌現象。這類敘事詩歌內容多與歷史相聯系。

占卜是先民重大的社會活動,卜辭是觀察早期敘事文學重要文獻?!兑捉洝烦霈F的時代,晚周人已經不能確言,概成書于周初,其中又有后來的補訂纂入書中。書中的一些故事,最晚當在文、武之世⑥。據高亨考,《易經》的卦辭、爻辭先秦人皆稱之曰“繇”,又稱為“頌”,《周禮?大卜》鄭注:頌為繇也。頌與歌唱相關?!兑捉洝分斜A袅松瞎鸥柚{,其中的短歌是《詩經》民歌的前驅⑦?!兑捉洝饭鸥瑁S玉順《易經古歌考》輯出68首,筆者采用保守方法輯出42首,有些古歌是文學史著常引用的如:

屯,六二:吞如如,乘馬班如,匪寇婚

媾。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羊無血。

賁,: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蔻婚媾。

離,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疲,或泣或歌。

有的爻辭明顯地與歌曲有關,如:漸,鴻漸于干;六二,鴻漸于磐;九三,鴻漸于陸:,鴻漸于木;九五,鴻漸于陵。漸卦里的五篇均顯示來自同一類詩歌⑧。

有的古歌類似《詩經》的篇章,如: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糜之。這與《詩經》里的《伐木》、《鹿鳴》相近。根據高亨《周易筮辭分類表》統計,《周易》卦辭爻辭450條,記事之辭98條,得以驗證為前代故事的占21.6%;取象之辭191條,占42.4%;說事之辭142條,占31.5%。取象之辭與說事之辭僅兩條重疊,及記事之辭與取象之辭和說事之辭有11條在統計比例上有重疊外,三項爻辭敘事因素占到95%,古歌主要集中在取象之辭。由此,《易經》中的古歌基本上屬于敘事歌。

《易經》中吸收的古歌,從敘事方式看分別有:

1、完全采用序列方式,如前述屯,六二、歸妹,上六、賁,、離,九四、中孚,六三。有的古歌序列性很強,如離,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2、隱含上古故事方式,如旅卦,旅即次;九三,旅焚其次;九四,旅于處;六五,射雉一矢之;上九,鳥焚其巢,都和殷王亥的故事有關。借故事來指示休咎,屬于故事敘事。

3、采用象征方式,八卦象征天、地、火、水、風、雷、山、澤⑨。

4、取事物征象方式,如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知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5、用寓言,如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人。井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⑩。

6、采用直敘,如中孚六三、離九四,“直說人之行事指示休咎”,古歌多用直敘。

7、采用比喻,如大過九二、九五用“枯楊生梯”“枯楊生華”來比喻年老得福11。上述表明凡用韻的地方,筮辭內容往往是屬于敘事,是一些具體生動的形象,采用類似民歌如排比,反復等的手法。凡不用韻的地方,是關于吉兇禍福的斷語,使用大致相同的術語。在用韻方面有一爻是不諧韻的,全卦卻是音韻和諧的現象,表明《易經》把一首詩歌在一卦中拆開使用。換言之,一卦的各爻辭和起來是一首古歌12。爻辭借用了周初甚至更早時期敘事古歌。

在《易經》古歌研究史上,顧頡剛提出采用古代故事說,高亨提出卦爻辭稱繇之說,李鏡池提出比與興兩種詩體,都認為卦、爻辭中有散體筮辭和韻文詩歌的兩種文字體制13。高亨把《易經》“短歌”分為四類,提出由《易經》中的短歌到《詩經》民歌,顯示出《周易》時代到《詩經》時代的詩歌演變。黃玉順提出打破卦辭與爻辭、爻辭與爻辭之間的界線,從音韻角度區別象辭與占辭,認為象辭為殷周歌謠,《易經》六十四卦無不征引古歌,三百八十四爻辭絕大部分都有古歌14。這些都是有創建性的觀點。

《易經古歌考釋》為考察《詩經》前的歌曲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如從未濟卦里輯出的《狐貍之歌》。輯出類“頌”的祭禮歌曲,如《東鄰》、《歸妹》、《升》、《決》、《離》、《比》、《師》、《訟》,類“雅”的古歌,如《中孚》、《節》、《艮》、《鼎》、《革》、《井》、《萃》《損益》(益卦)、《解罕》、《蹇》、《明夷》、《晉》、《恒》、《頤》、《觀》、《臨》、《蠱》、《隨》、《同人》、《履》、《即鹿》(屯卦)。

《易經》中的古歌,有二言句式,如《坤》:“履霜,堅冰。直方,含章”,有三言句式,如《需》:“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致寇至”,有四言句式,如《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知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三、四言句式在《易經》中較多。可以說《易經》古歌涵蓋了《詩經》前多種詩歌形式。

句法上采用重復和疊音方式,如《漸》中“鴻漸于干”“鴻漸于陸”“鴻漸于木”“鴻漸于陵”“鴻漸于阿”。古歌中“謙謙,鳴謙,勞謙,謙”,“鳴豫,盱豫,由豫,冥豫”,“干父之蠱,干母之蠱,干父之蠱,裕父之盅”,“咸臨,威臨,甘臨,至臨,知臨,敦臨”的前或后的疊音,促使詩歌走向規整化。

存在疊句疊字現象,如“同人于野,同人于門,同人于宗”、“笑言啞啞”、“長子帥帥”、“履道坦坦”、“束帛戔戔”、“憧憧往來”、“家人(he),婦子嘻嘻”、“震蘇蘇,視矍矍”,這些運用增強了歌唱性,促進了創作中字聲音韻的自覺的使用?!缎∵^》“飛鳥遺之音,翰音登于天”,表明對音樂敘事功能有了相當的認識。

《易經》中《艮》有“艮有輔,言有序”的說法。按“序”,《周禮?春官宗伯?職喪》:“序其事”,同書《樂師》:“掌其序事”,唐代賈公彥疏為“敘事”,劉知幾《史通》提出“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的說法15。由此表明《易經》有明確的敘事觀念。古歌涌現出多種敘事形態:

接續式敘事,如《蒙》:“發蒙,包蒙,困蒙,擊蒙”。這一形式類乎《彈歌》,用跳躍的行動點接續敘事,實現了敘事的詩化。

線性敘事,如《解》:“田獲三狐,得黃矢。負且乘,致寇至。解其拇,朋至斯?!庇浭隽耸录娜^程。

場景式敘事,《屯》:“屯如,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乘馬,班如,求婚媾,吞其膏。乘馬,班如,泣血,漣如。”《歸妹》:“女承筐無實,士到羊無血。”場景式敘事,不關注時間的連續性,強調場景中多方面情況,視覺性強,運用視點移動的方式。

分述敘事,如乾:“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與通常敘事手法的“有的…有的…”相類,寫出了態勢,產生了很好的敘事效果。

陳述行動的去向和環境來敘事,如坤:“履霜,堅冰。直方,含章。括囊,黃裳”,寫出了由南方到北方,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和緊束行裝的負役人16。通過外部情勢反映心理來敘事,《需》:“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需于酒食,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寫出了期盼、擔心、焦慮和驚訝的心情17。

有些古歌敘事要素比較完整,如《訟》:

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

不克訟,復即命。帶或賜之,終朝三褫之。

詩中人物,事件、情節具備。這一類型的詩尚有《同人》《習坎》《渙》《旅》。通觀《易經》古歌,敘事因素占據了很大比重,詩歌中的敘事和抒情的分野尚不明顯。

中國詩歌,至《詩經》成為四言詩的時代。學者就《尚書》和《周頌》的早期篇章考察,推斷四言是上古書面語共用句式18,四言詩的形成與當時的官方文件用四言有關。其深層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是歌唱的原因。《尚書?舜典》提及的八音中的石、革、金較為古老?!吨茼?有瞽》的“有瞽有瞽,在周之庭”,“應田縣鼓,磐圉”,宮廷演奏所懸大型樂器,除莊嚴肅穆的要求外,樂器操作緩慢。由此,歌曲字數不能過多,過多字數行經換氣,實際還是短辭,表達上適于四言句式?!缎⊙?四月》“君子作歌”和《小雅?巷伯》的“寺人”的記述,表明音樂整理過程對四言句式的選擇。四言句式的重疊建構源于民歌上下句對答式,由此構成方整結構,滿足語義群的表達。

《詩經》的“賦”是重要的敘事手法,比、興源于歌唱的修辭。有學者認為“比”含隱喻敘事19,“興”利用相似性拉動敘事序列?!靶l風”中的《氓》是典型的線性敘事?!对娊洝窋⑹略姷姆终聰⑹拢瑯嫵蓮牟煌瑐让鏀⑹碌念愋?,如《長發》?!按笱拧薄靶⊙拧薄皣L”中有許多篇是敘事詩,已為學者指出了。

楚辭中有許多是敘事詩?!峨x騷》是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湘君》和《湘夫人》是敘事的,隱含著故事性。《國殤》寫了戰斗過程,詩中采用第二人稱“子魂魄兮為鬼雄”,拉近對象間的距離,增進了親切感?!恫肪印贰稘O父》是敘事的?!毒呸q》《招魂》《大招》也包含著敘事因素。楚辭所以感人是因其所具有的事情感人,而不在詠嘆。

《詩經》、楚辭外的敘事詩,清杜文瀾《古謠諺》涉及上古16種書目,輯先秦謠諺86首,敘事詩為18首20。逯欽立纂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涉及上古26種書目,輯先秦詩77首中敘事詩14首21。163首詩歌中敘事詩共32首。杜文瀾《古謠諺》“凡例”對謠、諺、謳、吟、誦、噪、詞(辭)、賦的概念作了考索界定,訓謠為徒歌。《漢書?藝文志》訓作“不歌而誦謂之賦”,是漢代人的看法。

杜文瀾據《左傳》僖公五年和《史記?晉世家》“賦作歌”,及《左傳》隱公元年“公如而賦”“姜出而賦”,訓賦為亦有歌義,賦詩、歌詩可以通用。謳有徒歌之訓。吟本訓歌,與謳謠之義相近。誦亦可訓歌。噪有罐呼之訓,呼亦歌之聲,并與謳謠之義相近。故謠可借謳稱之,又可借吟唱誦噪以稱之。詞有歌義。

楚國受到的中原文化影響,僅在于社會上層的少數人。據《說苑?善說》所記楚大夫莊辛過而說之,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說明當時方言各異。因之,《說苑?善說》所記《越人歌》、《戰國策?燕策》三所記《荊軻歌》、《古文苑》一所記《諷賦歌》、《孔叢子?記問》所記《楚聘歌》、《吳越春秋》所記《漁父歌》《河上歌》《窮劫歌》《烏鵲歌》《采葛婦歌》《別離相去辭》《河梁歌》,反映了《楚辭》之外楚越地區的詩歌情況。對此觀之,楚歌句中助詞多用“兮”“之”“乎”外,尚喜用疊詞。疊詞使用與《荀子?成相》有共同特點。如《河梁歌》:

渡河梁兮渡河梁,舉兵所伐攻秦王。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誠難當。《窮劫歌》:

王耶王耶何乖劣,不顧宗廟聽讒孽。任用無忌多所殺,誅夷白氏族幾滅。

研究者認為《成相》采用民歌形式22,保留了一定口語歌唱的形態,語言上大量運用了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作譬喻,形象化,通俗和說理性強。

早期敘事詩許多未被記錄下來,《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記皋陶作歌頌大禹的《夏龠》九成,以昭其功?!渡袝?大禹謨》舜時以舞征苗,舞干羽于兩階,七旬?!吨芏Y?大司樂》記黃帝時樂舞《云門》,樂六變;堯時樂舞《咸池》?!渡袝?益稷》和《山海經?大荒西經》及郭璞注《韶》的樂舞有九變,據《離騷》夏啟時用于宮廷,據《周禮?大司樂》周朝仍用這個樂舞?!吨芏Y?大司樂》記教國子的樂舞還有《大卷》《大磬》《大漫》《大武》。《大武》規模龐大樂舞六成,樂舞素材來源與敘事歌緊密相聯23。這說明上古存在著大型史詩。

先秦敘事詩類型中線性敘事、多側面敘事、場景敘事成為主要敘事類型,奠定了中國敘事詩的特色。中國敘事詩的敘事不以情節取勝,常常在敘事中抒情,形成跳進推進式的敘事形態。先秦敘事歌呈現經由狩獵歌、宗教祭祀歌、歷史和民間故事歌及關注國家命運歌的演進輪廓。

注釋:

①朱狄《藝術的起源》第143、14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②22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第17頁、7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③釋文據李圃《甲骨文選注》第1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④譚家健《先秦韻文初探》,《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

⑤周錫《〈易經〉的語言形式與著作年代》,《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4期。

⑥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第12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周錫《〈易經〉的語言形式與著作年代》認為寫定時間為西周晚期。

⑦高亨《周易卦爻辭的文學價值》,見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第4頁,巴蜀書社1995年版。⑧⑩11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第11、48、49頁。⑨高亨《周易瑣語》云此種象征起于何時,當時有何用途,亦莫能明也。《周易古經今注》第7頁。12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第9頁,巴蜀書社1995年版。

13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之故事》、《周易筮辭考》,高亨《周易古經今注》16、17頁。

14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2至6頁。仍存在需要討論的問題,見另文。

15見楊義《中國敘事學》第10、11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從黃玉順說,《易經古歌考釋》第16頁,巴蜀書社1995年版。

17從黃玉順說,《易經古歌考釋》第34頁,巴蜀書社1995年版。

18葛曉音《四言詩的形成及其與辭賦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19見傅延修《先秦敘事研究》第127頁,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

20分別是《帝舜歌》、《皋陶賡歌》(《尚書》),《帝載歌》、《夏人歌》、《麥秀歌》(《尚書大傳》),《孔子述河上人歌》、《夏桀群臣歌二則》(《韓詩內傳》),《雒謠》(《詩緯》),《曳杖歌》、《成人歌》(《禮記?檀弓》下),《卜偃引童謠》(《左傳》僖公五年),《宋城者謳》(《左傳》宣公二年),《聲伯夢歌》(《左傳》成十七年),《魯國人誦》(《左傳》襄公四年),《南蒯鄉人歌》(《左傳》昭卜二年),《齊人歌》(《左傳》哀公十三年),《五老游河歌》、《孔子述洞庭童謠》(《論語緯》),共十八首。

第4篇

OFDMA測距中一種新的定時偏移估計算法倪浩 任光亮 常義林 (783)

無線Ad Hoc網絡單信道并行傳輸的博弈解決策略李曉記 陳晨 仇洪冰 莫瑋 (789)

LDPC碼串行譯碼策略的收斂速度分析楊洋 陳超 白寶明 王新梅 (795)

IP/WDM網絡中自適應區分權重的HTA動態業務流疏導算法徐展琦 丁秋菊 陳曉輝 丁喆 (801)

混合雙基地雷達系統結構對方位估計性能的影響劉志國 廖桂生 王亞利 (808)

LTE系統中可配置FFT/IFFT的設計與實現劉德福 雷天民 馬卓 李穎 王旸 (813)

一種超模糊熵ULPCNN圖像自動分割新方法劉勍 許錄平 馬義德 蘇哲 王勇 (817)

一種非局部擴散的圖像修復模型郝巖 馮象初 許建樓 (825)

一種高效的非均勻轉動目標成像方法王虹現 李亞超 全英匯 張守宏 (829)

一種基于L1稀疏正則化和非負矩陣分解的盲源信號分離新算法殷海青 劉紅衛 (835)

新型低復雜度心理聲學模型馬鴻飛 夏雨 郭澤華 (842)

免疫非支配自適應粒子群多目標優化馬晶晶 楊咚咚 焦李成 (846)

求解約束優化問題M-精英協同進化算法慕彩紅 焦李成 劉逸 (852)

一種新的改進粒子濾波算法楊璐 李明 張鵬 (862)

一類廣義混雜系統的隨機穩定性及穩定化楊瑩 李俊民 陳國培 (866)

分布式調試中基于事件模型的確定性重演策略李青山 李珺 葉宏 杜林 (872)

改進的NURBS-PO法分析電大平臺附近天線方向圖黃鍇 賀之莉 梁昌洪 (879)

一種新型的微帶三通帶濾波器設計賴鑫 梁昌洪 李良 溫海賓 (884)

一種提高稀布線陣優化布陣效率的方法張帥 龔書喜 路寶 龔琦 (888)

適用于裁剪NURBS曲面RCS預估的改進的物理光學法關瑩 龔書喜 徐云學 張帥 姜文 (893)

集成Si基低噪聲放大器的注入損傷研究柴常春 張冰 任興榮 冷鵬 (898)

一種R-C-R組合式12位逐次逼近A/D轉換器佟星元 陳杉 蔡乃瓊 朱樟明 楊銀堂 (904)

一種二階曲率補償的高精度帶隙基準電壓源來新泉 郝琦 袁冰 陳雷 葉強 (911)

模塊密度譜分的網絡社團發現方法付立東 高琳 (916)

低功耗無磁流量測量MCU的系統設計朱起淅 車德亮 沈緒榜 (921)

一種新的紅外復雜背景自適應抑制算法汪大寶 劉上乾 張峰 (927)

特征選擇對FHMM性能影響研究陳昌紅 趙恒 梁繼民 焦李成 (934)

小波域中的廣義非局部平均去噪算法馮象初 劉濤 李亞峰 (941)

雙瑞利衰落下AP中繼車際通信系統誤符號率分析李兆訓 李峰 仵國鋒 胡捍英 (947)

異構網絡中多媒體業務的聯合呼叫接納控制王亞楠 夏海輪 馮春燕 (953)

水下航行體目標成像及處理研究王志杰 楊寶民 (960)

一種寬頻帶低交叉極化傘形印刷振子陣列天線陳盼 曹祥玉 高軍 (966)

用于全局優化問題的混合免疫進化算法劉星寶 蔡自興 王勇 彭偉雄 (971)

MU-MIMO下行鏈路雙閾值有限反饋機會通信策略李釗 楊家瑋 趙林靖 (581)

高性能EBCOT編碼加速算法及其實現結構劉凱 李云松 郭杰 (587)

IEEE1900.4框架下一種有效的終端重構策略張文柱 曾業 孫曉艷 (594)

基于時變AR模型的雷達ESM信號多徑抑制李林 姬紅兵 時銀水 (602)

雙環控制單周期PFC轉換器高層次模型及電路李婭妮 楊銀堂 朱樟明 (608)

足球視頻的語義顏色提取與語義鏡頭分割牛振興 李潔 高新波 (613)

MIMO中繼系統的最優聯合MMSE決策反饋收發機設計李川 劉偉 李建東 周利華 (619)

一種多小區MIMO系統的分層預編碼方案郝東來 葛建華 (624)

一種FFT并行處理機的設計與實現張犁 李雙飛 石光明 李甫 (630)

采用粒子濾波和模糊聚類法的非線性多目標跟蹤張俊根 姬紅兵 (636)

一種社會網絡搜索免疫優化算法孫奕菲 焦李成 (642)

DS-UWB系統中基于線性預測的盲多用戶檢測康曉非 楊家瑋 (648)

隨機集粒子濾波的快速被動數據關聯算法楊柏勝 姬紅兵 高小東 (655)

采用相干單距離多普勒干涉的太空碎片成像劉亞波 張磊 邢孟道 保錚 (660)

認知無線電中自適應分步合并協作頻譜感知算法丁漢清 楊家瑋 趙志遠 (665)

測量目標高度的雙基地MIMO雷達虛擬陣元技術金明 李軍 廖桂生 黎薇萍 (671)

脈內聚束SAR方位高分辨率寬測繪帶成像武其松 邢孟道 劉保昌 保錚 (676)

塊迭代線性預測的超光譜圖像分布式壓縮算法吳憲云 李云松 吳成柯 孔繁鏘 李文明 (683)

一種設計DFT調制濾波器組的新算法蔣俊正 王小龍 水鵬朗 (689)

非理想互連的傳輸線模型及串擾分析丁同浩 李玉山 張偉 曲詠哲 閆旭 (694)

一種改進的準循環LDPC碼環消除算法崔俊云 白寶明 郭旭東 (700)

一類逼近容量LDPC糾刪碼的二部圖構造算法慕建君 焦曉鵬 曹訓志 (705)

基于S變換的混合DS/FH擴頻信號參數估計朱明哲 姬紅兵 (710)

一種簡單的UWB-TOA估計方法熊海良 汪俊 田紅心 楊宏 易克初 (716)

圖像去噪的改進迭代非局部平均濾波方法馮象初 郝彬彬 朱見廣 (722)

利用PSO同時優化陣列天線的輻射和散射特性張帥 龔書喜 路寶 凌勁 查鋒濤 (726)

均勻橢球粒子的彩虹角分析李祥震 韓香娥 (731)

動態改變鄰域空間和搜索步的自由搜索算法李團結 曹玉巖 孫國鼎 (737)

基于循環平穩的級聯空時GPS抗干擾方法石斌斌 程翥 錢林杰 皇甫堪 (743)

融合灰色預測和HOGI特征的紅外目標跟蹤方法張齊 曹琦 王曉薇 畢篤彥 (751)

快變信道環境下OFDMA系統的信道估計算法李丹 馮穗力 葉梧 莊宏成 (758)

混沌映射的粒子群優化方法劉道華 原思聰 蘭洋 馬新建 (764)

一種鄰域一致性的NSCT域多傳感器圖像融合算法霍冠英 李慶武 石丹 (770)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F0003)

MIMO鏈路adhoc網絡中一種新的MAC協議陳丹 李建東 李長樂 (385)

認知無線電中衰落信道下的能量檢測信噪比墻閆琦 楊家瑋 張雯 董偉 (391)

一種自適應的關鍵幀量化參數確定方法李明 常義林 楊付正 萬帥 (396)

基于網絡編碼的SVC高效傳輸系統盧冀 肖嵩 吳成柯 (405)

一類具有低密度生成矩陣的非二元準循環LDPC碼陳超 白寶明 王新梅 (412)

一種低速率多模MBE線性預測語音編解碼器梁彥霞 楊家瑋 李燁 (417)

CPM信號的多分支分數多比特差分檢測孫錦華 吳小鈞 (423)

基于張量局部和全局信息的人臉識別算法溫浩 孫蕾 (429)

基于循環正交序列和廣義AIC的信道估計李丹萍 張海林 (436)

一種高分辨的稀疏孔徑ISAR成像方法李軍 邢孟道 張磊 吳順君 (441)

基于最小化測量誤差的被動定位算法陳金廣 李潔 高新波 (447)

利用先驗知識的空時自適應檢測方法周宇 張林讓 劉楠 劉昕 (454)

快速增量主分量算法的近似協方差矩陣實現曹向海 劉宏偉 吳順君 (459)

高效的寬帶數字信道化接收機設計常虹 趙國慶 牛新亮 (464)

解線頻調步進頻率ISAR成像研究劉亞波 李軍 李亞超 邢孟道 (469)

一種用于低壓Boost型DC-DC轉換器的啟動電路陳富吉 來新泉 李玉山 葉強 袁冰 (476)

窄帶信號頻率和角度估計新方法劉曉軍 劉聰鋒 廖桂生 (481)

一種寬帶數字信道化接收機王宏偉 趙國慶 王玉軍 鮑丹 (487)

融合Ratio邊緣信息的水平集SAR圖像分割方法呂雁 馮大政 (492)

共形天線陣列方向圖分析與綜合張凡 張福順 趙鋼 林晨 (496)

電大尺寸輻射問題的預修正多層快速多極子分析王元源 謝擁軍 王鵬 (502)

一種傳感器網絡訪問控制機制劉云 裴慶祺 (507)

考慮電感效應和工藝波動影響的互連延時建模與計算楊楊 柴常春 董剛 楊銀堂 冷鵬 (513)

(4,4)碳納米管/碳化硅納米管異質結的輸運特性劉紅霞 宋久旭 張鶴鳴 (520)

一種空時域結合濾波的運動弱小目標檢測方法王博 張建奇 (524)

一種檢測局部放電信號的新方法李亞峰 王保保 馮象初 (529)

圖像特征匹配中一種快速關鍵維過濾搜索算法何周燦 王慶 楊恒 (534)

一種細節保持的Retinex圖像增強算法馬時平 張明 畢篤彥 許悅雷 (541)

傳感器網絡密鑰傳播與進化劉文菊 劉志宏 裴慶祺 楊超 (547)

一種容量上界最大化的量化反饋方法解芳 袁超偉 程鐵錚 趙偉 (554)

框架時序邏輯語言MSVL中面向對象機制的實現王小兵 段振華 (559)

記憶功放的BP神經網絡分離預失真方法崔華 趙祥模 艾渤 (565)

一種高性能低復雜度的V-BLAST檢測方案郭明喜 賈沖 沈越泓 高媛媛 (570)

基于正交投影的寬帶相干信源空間譜測向算法謝锘 張潤生 葛建華 張建立 (576)

相關信道下多用戶MIMO系統聯合收發機設計陳睿 李建東 劉偉 李川 (181)

認知網絡中快速自適應功率控制算法李建東 薛富國 楊春剛 李維英 石華 (186)

采用獨立分量分析的多用戶MIMO下行傳輸策略李釗 楊家瑋 姚俊良 陳婷 (192)

導向矢量不確定集約束的穩健Capon波束形成算法劉聰鋒 廖桂生 (197)

一種最小模級聯相消器黃慶東 張林讓 盧光躍 (204)

一種直接回波數據域雷達自適應通道均衡方法劉向陽 廖桂生 朱圣棋 毛志杰 (210)

組網無源雷達變數目多目標跟蹤算法時銀水 姬紅兵 楊柏勝 (218)

一種復合的SAR圖像去噪算法尹奎英 胡利平 劉宏偉 金林 (224)

雙站SAR圖像幾何失真校正方法研究易予生 張林讓 劉昕 劉楠 張波 (231)

機載三通道SAR/GMTI快速目標運動參數估計錢江 呂孝雷 邢孟道 李涼海 張振華 (235)

基于實值特征子空間迭代的DOA估計算法楊雪亞 陳伯孝 朱根生 (242)

自適應的改進Goldstein干涉相位圖濾波算法嚴衛東 倪維平 趙亦工 蘆穎 吳俊政 (248)

一種新的Contourlet域魯棒水印算法同鳴 馮瑋 姬紅兵 (254)

高分辨距離像數據的檢測新方法夏宇垠 馮大政 李濤 (260)

一種新的非相干積累算法李濤 馮大政 夏宇垠 (267)

對動目標檢測雷達的正弦波調頻干擾朱燕 崔艷鵬 趙國慶 (273)

一種無線傳感器網絡移動性支持自適應MAC協議陳晨 高新波 (279)

基于模糊函數零點切片特征優化的輻射源個體識別王磊 姬紅兵 李林 (285)

一種寬帶低散射印刷振子天線陣列袁宏偉 龔書喜 王文濤 張鵬飛 (290)

一種微帶貼片天線RCS減縮新方法凌勁 龔書喜 張鵬飛 袁宏偉 路寶 王文濤 (295)

結合波原子和Cycle Spinning的圖像去噪宋宜美 宋國鄉 (300)

一種實用的傳感器網絡廣播認證協議杜志強 沈玉龍 馬建峰 周利華 (305)

一種Tanner圖短環計數新方法焦曉鵬 慕建君 周利華 (311)

一種用于14位1.28MS/sΣΔADC的數字抽取濾波器設計楊銀堂 李迪 石立春 (315)

全數字接收機中一種低功耗插值濾波器結構及其VLSI實現鄧軍 楊銀堂 (320)

降低OFDM信號PAPR的低復雜度PTS方法王進祥 吳新春 毛志剛 周彬 (326)

一種全速率的多天線中繼STBC協作機制張天魁 程婕 馮春燕 (334)

一種無需次級通道模型的有源噪聲控制算法張瑞華 謝智波 (340)

結構相似性灰關聯在強噪聲圖像增強中的應用馬苗 焦莉莉 (346)

采用遺傳算法的雙頻Wilkinson功分器的優化設計王巍 李文宬 蘭中文 陳丹 張凱 (353)

一種用于實時業務的無縫切換方案張載龍 孫建 張順頤 孫雁飛 李君 (359)

基于指數小波分形特征的SAR圖像特定目標檢測劉冬 張弓 (366)

第5篇

一 東鄰、西家、東家、西鄰及其婚姻相感事象

東鄰、東家、西鄰、西家在《易林》中出現頻繁,分別計12次、9次、6次、2次。將鄰與家這兩個語素和方位詞搭配使用,在南和北中則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次也沒有出現。《易林》中多次出現的東鄰、東家、西鄰、西家這些方位詞,注釋家往往從卦象上進行解釋,比如,“震為東鄰” [1]46、“離為東鄰”[1]806、“坎為西鄰”[1]100,從卦象上推理,乾為南鄰、坤為北鄰也是存在可能性的,為什么只有東鄰、西鄰、東家、西家而沒有南鄰、北鄰、南家、北家呢?可見從卦象上還不能給出一個合理而明確的解釋,只能另尋答案。

《易林》的作者焦贛,《漢書》記載道:“(京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延壽字贛。贛貧賤,以好學得幸梁王,王共其資用,令極意學。既成,為郡史,察舉補小黃令……三老官屬上書愿留贛,有詔許增秩留,卒于小黃。”[2]3160從這段話中可知,焦贛年輕時得到梁王的寵愛,學成之后一直未曾離開過梁地的小黃,梁地屬汴州,是典型的黃河流域文化。“遠古時期,黃河流域的房屋走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許多考古發掘已經證實這一點。”[3]106這種建筑傳統“母系社會時就是如此,并且一直延續到文明社會,保持到今天”[3]106。家家戶戶居住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若以自己的屋舍為基點觀察周圍鄰居,則必然是東鄰、西家、東家、西鄰居多,而北鄰、北家、南鄰、南家極少,關系的融洽也以共用同一屋檐或處于同一水平線者為親,俗語中的東家西舍、左鄰右舍就是這一居住習慣的真實反映。這種生活的真實反映到文化中,使諸多典籍密集出現這類方位名詞,如《淮南子·齊俗訓》篇寫道:“趨舍禮俗,猶室宅之居也,東家謂之西家,西家謂之東家,雖皋陶為之理,不能定其處。”[4]376這是東家和西家較早以對舉形式出現的記載,于《說山訓》篇再次提及,相關文字是這樣的:“東家之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見之……”[4]549在這里,同樣涉及到了東家和西家之語,類似的文獻記載甚多,不勝枚舉。可見,典籍中對東鄰、西家等的使用不是偶然的,而是經常的,是生活的真實與文化結合使然。這也是《易林》頻繁出現東鄰、西家、東家、西鄰的真正原因。將鄰居與東或西結合而不與南或北結合,在同樣是產生于黃河流域文化的《易經》中也能得到印證:“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3]33這則爻辭見于《既濟》卦,提到“鄰”的時候,方位合成詞語素的選擇仍然是東和西,而不是南和北。

東鄰、西鄰、東家、西家是一組貼近現實生活的詞匯,《易林》中和它們相關聯的事象多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日?,嵤?,具體形象,內容豐富而多彩。“吾有驊騮,畜之以時。東家翁孺,來請我駒。價極可與,后無賤悔”(《豫》之《震》),這是以農村簡單的物品交換為描寫對象。“飲酒醉酗,跳起爭斗。伯傷叔僵,東家治喪”(《大畜》之《晉》),這描寫的是一件因醉酒引發斗毆,導致鄰里死亡的悲傷事件。“東鄰愁苦,君亂天紀”(《恒》之《萃》),“西鄰孤媼,欲寄我室”(《睽》之《謙》),這是描寫鄰里憂愁而悲傷的情感。除了憂傷外,在與這組方位詞相伴的事象中,表達喜悅之情的婚姻嫁娶事象所占數量最多,如:

宜昌娶婦,東家歌舞。宴樂有緒,長安嘉喜。(《需》之《大過》)

東鄰嫁女,為王妃后。莊公筑館,以尊王母。歸于京師,季姜悅喜。(《泰》之《豫》)

西家嫁子,借鄰送女。嘉我淑姬,賓主俱喜。(《姤》之《既濟》)

上述這些《易林》中反復出現的主題都是婚嫁,相同或類似的用例編排還見于《屯》之《觀》、《否》之《既濟》、《剝》之《無妄》、《家人》之《遁》、《隨》之《睽》、《萃》之《歸妹》、《無妄》之《豫》等。為什么會如此密集的出現東鄰、西鄰、東家、西家與婚嫁事象相連的現象呢?這從文化生成的相關現象中能找到答案。

東家、東鄰等詞語在先秦典籍中剛開始拋頭露面的時候,就已經和年輕女子結下了不解之緣?!睹献?middot;告子下》有這樣的記載:“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5]274這是孟子與屋廬子之間的一小段對話,其中“東家處子”指的就是鄰家女子。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則有這樣一段著名的描寫:“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6]80文中的東家少女,天然素美,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宛若一位超凡的小仙子,久久讓人羨慕。這是文學作品中“東家”一詞的較早出處,可謂一經出現,附加的文化意義就旋即定型,東家即東鄰,成了后代文學中以“東鄰”代指“美女”的最早源頭,傳誦于千載之后。先秦時期對這些方位詞的使用是如此,兩漢時期更是如此。司馬相如《美人賦》寫道:“臣之東鄰,有一女子,云發豐艷,蛾眉皓齒,顏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翹翹而西顧,欲留臣而共止。”在這里,東鄰之女同樣楚楚動人,和宋玉筆下的東家之子可謂平分秋色。

類似的文獻記載很多,由此可見,東鄰、東家等和女子相連的文化傳承無疑是《易林》中婚嫁事象與東家、東鄰等相連的重要原因之一?;榧奘孪蟪撕蜄|鄰、西鄰、東家、西家緊密相連外,還有另外兩種情況,一是直接和“東”或“西”相連,一是和含有“東”“西”語素的合成詞相連,同樣都是頻繁而突出的,如《乾》之《升》中的“衛侯東游,惑于少姬”,《屯》之《蹇》中的&ldquo ;為季求婦,家在東海”,類似的還有《坤》之《坎》、《需》之《豐》、《大過》之《姤》、《履》之《乾》、《家人》之《頤》等,若計重復的林辭,則會更多。相比之下,與“南”和“北”方位詞相連的婚嫁愛情辭很少,多為《渙》之《巽》和《恒》之《晉》的重復出現。

和婚嫁事象相連的這些詞,一個共同特點是都含有方位“東”或“西”,為什么婚嫁事象屢屢與方位“東”或“西”結合而密集出現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古人關于“東”和“西”的哲學觀念入手,《周易·說卦》有這樣的揭示:“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3]41這是古人根據陰陽五行理念將東方與萬物蘇醒、西方與萬物休憩相聯系的較早文字記載。在五行相配的體系中,東方屬春、屬木,西方屬秋、屬金,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總結為:“金為秋,土為季夏,木為春,春主生……秋主收。”[7]315可見,東方和春天相連,主生,西方和秋天相連,主死。一生一死相反相成。人類的生活也同樣如此,春天人們伴隨萬物的蘇醒,“務在勸農桑”,秋天“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則“大理司徒也”。對應人的生命歷程而言,生和死是人得以繁衍和更替的起點與終點。面對生命的這兩個拐點,死是不可選擇的,那么對于生,人們是否有意識的按照某一規律來行事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可以從代表“生”的婚嫁事象中找到答案,進而能尋找到打開婚嫁事象多與方位詞“東”和“西”相連之謎的鑰匙。古人的婚嫁習俗不是隨意的,而是有講究的,從他們對婚嫁季節的選取能得到很好地證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這是在桃花盛開的時節舉行婚嫁,“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衛風·氓》),這是在秋季。類似的文獻記載很多,兩種婚嫁季節盡管存在地域文化上的差異,“春季娶女主要分布在夏文化區……秋冬娶女流行于商、周文化區”[8]31,但都是人們普遍認可和婚嫁密切相關的季節?!兑琢帧分袑榧奘孪蟮拿鑼懹谶@兩個季節都有選取,“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受福孔多,男為邦君”(《解》之《歸妹》),這是在春季;“姬姜既歡,二姓為婚。霜降和好,西施在前”(《夬》之《復》)、“剛柔相呼,二姓為家。霜降既同,惠我以仁”(《漸》之《離》),這是在秋季舉行婚嫁。為什么婚嫁常選擇在春季、秋季?鄭玄注《周禮·媒氏》時對春天舉行婚嫁作了理論上的分析:“中春,陰陽交,以成婚禮,順天時也。” [9]104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對秋冬舉行婚嫁進行了歸結:“天之道,向秋冬而陰來,向春夏而陰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殺內。”[7]450這反映出古人婚嫁季節的選取和陰陽的升降運行是息息相關的,春天陽氣上行可以達到陰陽交合的目的,秋天陰氣上行,同樣可以達到陰陽結合的目的,陰陽二氣的交合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的婚嫁事象相吻合。人們對“生”的關注借助于婚嫁事象得到了完美體現。而按照五行對應理論,恰恰與春天相配的是東方,與秋天相配的是西方,故《易林》選取“東”、“西”與婚嫁相配而不選取“南”、“北”與婚嫁相連不是偶然的,是哲學理念的深層驅使所致。東、西與婚嫁的季節相連,表面是化空間為時間的聯想方式,內里則是陰陽觀念作用使然。這一客觀作用的存在,也是東鄰、西鄰、東家、西家等與婚嫁事象密集相連出現的一個重要文化內因。

由此可見,東鄰、西鄰、東家、西家作為詞語頻繁使用,活躍于《易林》的各則繇辭里,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和古代建筑的布局走向分不開的,將東鄰、西鄰、東家、西家和婚嫁事象大量結合,則與古代特有的文化生成相連,且與構成這組詞的語素“東”、“西”密不可分,是人們對東方和西方的認知觀念在具體事象上的外現。

二 南山及其舒展事象

東山、西山、南山、北山在《易林》中都有出現,頻率分別是15次、4次、29次和3次。南山以超出西山、北山、東山總和還多的數量高居其首,所蘊含的意義也最為豐富多彩。歷來先賢在為南山作注解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到卦象與辭的結合,難以讓人真正信服。尚秉和先生的注解為“震為南,艮為山,故曰南山”[1]55,這種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從邏輯上推,卦象結合出現南山的可能性和卦象結合出現東山或者西山、北山的可能性是一致的,可見,南山為什么會在《易林》中一枝獨秀的現象并不能得到很好地解釋,因而,不能僅僅從卦象與辭的結合上去探討,還得尋找另外的原因。

《易林》中的南山和《詩經》中的南山使用情況是一致的,李炳海先生在《〈詩經〉中的空間方位選析》一文中指出:“坐北朝南的房屋走向是為滿足先民生存需要而出現的建筑樣式,但隨之也產生了一系列相應的文化現象……在文學領域,則是南山頻繁在《詩經》中出現,人們的聯想思路更多的是向南山延伸,并成為穩固的思維定勢和語言模式,積淀為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10]106這種揭示是很正確的,《詩經》等先秦典籍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結構,指向南山的思維定勢在《易林》中同樣存在,這是南山一語在林辭中反復出現的深層原因?!兑琢帧凡粌H本身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產物,而且大量南山物象更是直接化用《詩經》中的語料。“南山昊天,刺政閔身。疾悲無辜,皆憎為仇”(《謙》之《復》),《南山》是《詩經·齊風》詩篇名,“昊天”出自《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的篇名,毛詩序在解《南山》篇時曰“刺襄公也”[11]383,繇辭的寓意也全是如此。“南山之楊,其葉牂牂。嘉樂君子,為國寵光”(《革》之《大有》),在這里,繇辭是將《詩經·陳風·東門之楊》中“東門之楊,其葉牂牂”進行簡單改 寫而成。類似的化用還見于《歸妹》之《恒》、《乾》之《臨》等。

相比較《詩經》中與南山相關的事象,《易林》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南山所承載的事象內容更加豐富,相關的事象種類更加繁多,值得進一步辨析。首先是南山上的植被,“履不容足,南山多葉。家有榮蘭,乃無病疾”(《歸妹》之《姤》),這是描繪南山之上樹木叢密,枝葉繁茂的場景。“南山蘭茝,使君媚好。皇女長婦,多孫眾子”(《井》之《艮》),這是以南山之上的香草蘭、茝起興,寓意美好的蘭、茝能帶來子孫滿堂的福氣。“南山芝蘭,君子所有。東家淑女,生我玉寶”(《萃》之《同人》),這里同樣是描寫南山之上的香草,和后兩句中的淑女相應?!兑琢帧分猩娅C的這些香草,無疑不是著重于它們的異,而是看重于它們的同。

蘭,《說文》曰:“香草也。” [12]25屈原《離騷》有“紉秋蘭以為佩”,洪興祖《楚辭補注》:“香草也。” [13]5蘭草除了作為佩飾喻德之外,還與人的生命力相溝通,和生育得子相連?!蹲髠?middot;宣公三年》記載:“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姑,夢天使與己蘭……生穆公,名之曰蘭。穆公有疾,曰:‘蘭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蘭而卒。”[14]675這是鄭穆公將蘭草和自己的生命旅程相關聯,從生到死都與之不分,周建忠先生將這一“致蘭得子”故事視之為“蘭圖騰”崇拜的影響[15]5,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進一步指出,“蘭圖騰崇拜的內涵,除了男女相愛,生子之祥外,還有拂除邪惡之功能”。可見,蘭草是一類與人生命力相連的靈草。

茝,《說文》:“囂也,齊謂之茝。”[12]25《史記·禮書》記載:“椒蘭芬茝,所以養鼻也。”[17]982茝與蘭等并列,能養鼻,同樣是一種香草名?!冻o·九歌·湘夫人》有“沅有茝兮醴有蘭”,洪興祖《楚辭補注》寫道:“茝,一作芷。” [13]65茝即是芷,后世《本草綱目》對于芷的功能有這樣的介紹:“主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

芝,《說文》:“神草也。”[12]22《楚辭·山鬼》篇:“采三秀兮山間。”洪興祖《楚辭補注》:“三秀,謂芝草也。” [13]80洪興祖轉述的是漢代學者王逸對芝草的認識,芝草能一年多次開花,同樣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

總之,生長于南山之上的植被都是生命力旺盛的奇樹異草,《易林》用南山之上的植被起興,看重的正是這類香草旺盛的生命力,將它們和人的生命力相比擬,帶給人以幸福。為什么《易林》中的南山會與生命力旺盛的植被相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南山所處的方位入手。山本是一種常見事物,屬于各個方位都存在的普通物象,然而加上方位詞之后的南山卻成為了一個特指的概念,《易林》中南山的組合不再是某座具體山的名字,而是“南”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與“山”這一物象在意義上的疊加,是哲學理念與地域文化融合的顯現。

在陰陽五行體系中,南方屬火,《尚書》對火的性質作了這樣的解釋:“火曰炎上。”[17]296炎含有炎熱、光明的含義。南在時令上屬夏,夏季太陽照射最為強烈,古人認為這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這一觀念在《周易》的卦象中也能得到印證,南在卦象中屬離,《說卦》稱:“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3]41隨后在卦象與具體象征物相聯系時又寫道:“離為火,為日。”[3]42可見,南方屬夏,是陽氣最盛,也是生命力最強的時候。南山位列于南方,生長、生活于其間的各種事物必然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除了上述的香草系列外,這在另外的物象中也能得到很好地佐證,比如“南山松柏,長受嘉福”中的松柏;“南山黃竹,三身六目”中的黃竹;“南山之陽,花葉將將”中的茂盛花葉;“南山大獗,盜我媚妾”中的動物大獗等等,無一例外都是生命力旺盛的舒展之物。將南山和生命力旺盛相溝通,與亙古長存相連,借助類比思維,從而達到延續自己生命的目的。對于這一點,《易林》本身就有清晰地表述,能提供明確的答案,《復》之《賁》寫道:“孟春醴酒,使君壽考,南山多福,宜行賈市,稻梁雌雄,所至利喜。”在這里,將醴酒、壽考、南山、賈市、稻梁、雌雄等眾多物象一并串聯,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熔鑄在同一則林辭中,可見,南山和壽考等物象本身是相通的,具有一致性。

其次,除在植被描寫上的擴充外,南山在《易林》中多次與諸神靈、真人相連綴出現的現象也不容忽視,“禹召諸神,會稽南山。執玉萬國,天下康安”(《訟》之《遁》),這是將諸神召集于會稽南山之上,召集者是治水英雄禹。將大禹和南山相連,《詩經》中有這樣的表述:“信彼南山,維禹甸之。”鄭玄箋云:“信乎彼南山之野,禹治而丘甸之。”在這里,《詩經》采用的是寫實性的語言歌頌禹的功績,相比之下,同樣是“奉禹功”,林辭加入禹對神靈的召集和調遣成分,則顯得極盡浪漫與歌頌之能事,更具藝術感染力。又,“南山之峻,真人所在。德配唐虞,天命為子。保佑歆享,身受大慶”(《否》之《豫》),真人是道家學說中虛構的理想人物,“入水不濡,入火不熱”,能與自然合二為一。將真人的生活場景想象在南山之峻或“南山之蹊”(《賁》之《解》),正是注意到真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類似的描寫或同一繇辭的復現還見于《屯》之《革》、《損》之《旅》、《姤》之《臨》、《鼎》之《艮》、《兌》之《訟》、《賁》之《解》、《復》之《比》等林辭中,數量如此之多,不可謂不豐富。

第6篇

關鍵詞:歷文 出土文獻 近代漢語

敦煌歷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經洞有關會計的文書,多屬吐蕃統治時期以及歸義軍統治時期,可分為“寺院、官衙、社邑”三類,其中尤以寺院文歷數量最多,包括諸色入破歷、常住什物點檢歷等方面。敦煌歷文在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宗教、中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尤其在經濟方面,更是研究唐五代時期我國經濟制度以及寺院經濟寶貴的第一手數據,歷來受到中外經濟史家的重視,研究成果也最為豐富。實際上,從語言角度看,敦煌歷文口語性強,方俗語詞夾雜其中,是研究近代漢語的重要語料。今選取敦煌歷文中出現的幾個詞語試加考釋,以就教于方家。

1.澇籬 Ch①九六九——七二號《唐(開元九年?)于闐某寺支出簿》:“出錢三拾文,買澇籬兩個供廚用。”

“澇籬”,池田溫釋為“牢籬,籬柵、籬障之類”,誤。從文意看,“澇籬”是“供廚用”的,應為廚具?!皾场蓖ā皳啤保稄V韻》同為魯刀切,音同可通。“澇籬”即“撈籬”,“撈籬”即“笊籬”,指用竹篾或金屬絲、柳條編成蛛網狀供撈物瀝水的器具。蓋“笊籬”的用途主要是撈東西,故又名“澇籬”。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揀取均者,熟蒸,曝干。須即湯煮,笊籬漉出,別作臛澆。”又作“灑籬”,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卷一九“笊籬”條:“灑籬,《傳燈錄》:‘龎居士女靈照常制竹灑籬,賣以供朝夕。’按,灑籬即笊籬,用以撈物也。”關于“笊籬”的起源,清陳元龍《格致鏡源》卷五二“箕”條:“笊籬,《事物原始》:‘黃帝命元妃西陵氏養蠶,制笊籬以撈蠶蛹,以竹為之’;《開元遺事》‘明皇賜安祿山什物有銀絲笊籬’?!倍鼗蜌v文又有“爪濾”,亦應為“笊籬”,P.3638《辛未年(911年)正月六日沙州凈土寺沙彌善勝領得歷》:“銅爪濾壹?!?/p>

2.殍刺 P.2032V《凈土寺食物等品入破歷》:“面貳斗伍升,窟上殍刾,僧食用……麩四斗,窟上殍刾時,喂馬用。”

“殍”,《廣韻》有平表和符鄙兩切,義為“餓死”和“草木枯落”?!伴璐獭敝伴琛?,顯然應為“草木枯落”義?!皠p”同“刺”,《集韻·寘韻》:“刺,俗作刾?!倍鼗蜌v文中,“刺”常用作名詞,指各種長滿針刺的柴草,如“白刺”“檉刺”“刺柴”等。那么,“殍刺”何義?張小艷認為“殍刺”為動賓短語,意為“等這些長有針刺的柴草枯萎、雕落時,將其砍伐,以清理窟巖”,并說:“眾所周知,莫高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巖上,雖屬佛教圣地,但因遠離城區,人們只在舉行特定的活動(如‘上水’‘開窟’‘造檐’‘上泥’‘上梁’‘燃燈’等)時才到窟上去,平常則很少有人前往。因此,在‘人跡罕至’的窟巖上,難免會荊棘叢生。這樣,每當人們到窟上進行某種活動時,首先便得將那些遍布窟巖的刺柴‘殍’掉,將其砍伐清理干浄?!贝苏摽终`。若如張氏所言,“殍刺”為動賓結構,“殍”為動詞“砍伐”義,辭書或文獻典籍應有記載,但翻遍諸辭書,“殍”并無動詞義,張氏所釋,純屬主觀臆斷。那么,“殍刺”究竟作何解呢?“殍”為“草木枯落”,應無異議,正如張氏所言,在窟前草木枯萎、凋零的時候,要定期進行砍伐清除,“砍伐”義從何得之呢?我們認為得之于“刺”?!按獭庇袆釉~“鏟除”“清除”義,古注多見,《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于君……庶人則曰刺草之臣。”鄭玄注:“刺,猶刬除也?!薄盾髯印じ粐罚骸把诘乇懋€,刺屮(草)殖谷”。楊倞注:“刺,絕也”?!敖^”即清除干凈。明郝敬《儀禮節解》卷四:“刺草猶言采薪也”。從上舉歷文看,“殍刺”多由莫高窟附近寺院的僧人來完成,故有支出糧食的賬目記載;又清除的草木可作柴用,需要馬車運載,故有“喂馬”之“麩”支出的記載。

3.鑺 BD7384V《丑年到未年都司倉入破歷》:“又鑺一具,折麥貳碩二斗。”

“鑺”是“瞿”的后起分化字,本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或認為戈屬,或認為矛屬。《說文新附·金部》:“鑺,兵器也?!鼻遴嵳湫赂娇迹骸肮胖棺黯?,加金后出?!鼻邂o樹玉新附考:“《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讉鳎骸畱?、瞿皆戟屬?!x引鄭注云:‘蓋今三鋒矛?!瘬?,知瞿即鑺矣?!鼻鍑揽删惰F橋漫稿·書后》:“瞿,戈屬,非矛屬。戈,平頭戟也;戟,有枝兵也。瞿平頭而孔傳以為戟屬,亦非也。”又同“戵”,《集韻·虞韻》:“鑺,戟屬,或從戈?!鄙吓e歷文為寺院常住什物,作為佛門圣地,不大可能儲藏兵器,疑為“镢”之形訛字,兩字形近易混。五代釋靜、釋筠《祖堂集》卷四:“經一二載余,石頭大師明晨欲與落發,今夜童行參時,大師曰:‘佛殿前一搭草,明晨粥后刬卻?!瘉沓恐T童行競持鍬镢,唯有師獨持刀、水,扵大師前跪拜揩洗。大師笑而剃發。”孫昌武等點校:“镢,原作‘鑺’;本書‘镢’字凡十一見,六例作‘鑺’,五例作‘镢’,其中四例‘镢頭’連用?!庇帧蹲嫣眉肪砥撸骸皫熈畲蟊婅姷卮?,佛日傾茶與師。師伸手接茶次,佛日問:‘儼茶三兩垸,意在鑃頭邊,速道,速道。’”吳福祥、顧之川點校:“‘镢’原作‘鑃’,下同。”孫昌武等認為“镢”原作“鑺”,而吳福祥、顧之川卻認為“镢”原作“鑃”,孰是孰非呢?吳福祥、顧之川點校本以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的影印本為底本,參考了柳田圣山《祖堂集索引》所附斷句本,日本花園大學禪學研究所影印本以及劉堅《近代漢語讀本》,劉堅、蔣紹愚《近代漢語語法數據匯編(唐五代卷)》等有關的點校成果。而孫昌武等點校本以日本禪文化研究所基本典籍叢刊本為底本,這個本子又參考了花園大學藏本及太田辰夫、柳田圣山等相關研究成果;另外該點校本還參考了韓國東國大學影印的另一傳本,收入《高麗大藏經補遺》第四十五卷。應該說,這是目前最可靠的《祖堂集》點校本。因此,吳福祥等所?!拌S”恐為“鑺”之誤。

“镢”指大鋤,古代的一種農具,《說文·金部》:“镢,大鉏也?!蓖躞蘧渥x:“其用與鉏同,其形與鉏異,老圃用之,其名不改……可以斫地,因名曰斫。”《淮南子·精神》:“今夫繇者揭镢臿,負籠土,鹽汗交流,喘息薄喉。”高誘注:“镢,斫也?!薄队衿そ鸩俊罚骸帮悖涌`切,鋤镢?!痹鯓E《農書》卷一三:“蓋镢,斸器也,農家開辟地土,用以斸荒。凡田園、山野之間用之者,又有闊狹大小之分,然總名曰镢?!薄帮恪痹谄渌鼗臀墨I中也多見,應為當時一種較為常見的農具。P.2685《沙州善護遂恩兄弟分家契》:“大郎分:镢壹具……遂恩:銅灌子壹,镢壹具?!盤.3649《丁巳年賀保定雇工契》:“更若畔上失他(卻)主人農具鏵耩鐮刀鐵镢袋器什物者,陪在作兒身上?!薄帮恪庇钟袆釉~“鏟”“掘”義,《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田田相如,鐇镢株林?!崩钯t注:“《埤蒼》云:‘鐇,鏟也。’謂以鏟镢去林木之株蘗也?!薄顿Y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二年》:“李佑、李忠義镢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焙∽ⅲ骸帮?,鋤也?!?/p>

4.覆 P.2049V《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正月沙州凈土寺直歲保護手下諸色入破歷算會牒》:“麥叁碩捌斗,西庫內付酒本冬至歲僧門造設兼納官冬坐局席并西窟覆庫等用?!?/p>

“覆”此處為“審核”“核查”義,《爾雅·釋詁下》:“覆,察也?!薄吨芏Y·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鄭玄注:“覆,猶察也?!薄豆茏印の遢o》:“下愈覆鷙而不聽從。”尹知章注:“覆,察也?!薄俄n非子·內儲說下》:“韓昭侯之時,黍種嘗貴甚,昭侯令人覆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甚多?!碧聘哌m有《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詩。宋王《唐語林·補遺二》:“于是宣索竇參沒官銀器,覆其刻處,皆如上清言?!薄案矎[”猶“覆倉庫”,即審核、計算庫存情況。宋黃震《黃氏日鈔》卷五十五“韓非子”條:“覆廩即近世所謂盤量?!倍氨P量”即“計算”“盤點”。宋蘇軾《與朱鄂州書》:“軾向在密州,遇饑年,民多棄子,因盤量勸誘米,得出剩數百石,別儲之,專以收養棄兒?!?/p>

“覆”又與“核”同義連文而成“復核”“覆察”,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五“王起”條:“起,字舉之,元和末為中書舎人。穆宗時,錢徽坐貢舉失實,貶,詔起復核。起建言以所試送宰相閱可否,然后付有司?!薄度龂尽の簳ち毫晜鳌芬段郝浴た晾魝鳌罚骸埃▌㈩悾┬杂稚傩?,每遣大吏出,輒使小吏隨覆察之?!?/p>

5.氣 P.2049V《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正月沙州凈土寺直歲保護手下諸色入破歷算會牒》:“粟貳斗,寒苦店內付本雷教受氣袈裟用?!?/p>

“氣”,《廣韻》有許既切,指贈送人糧食,后作“餼”?!墩f文·米部》:“氣,饋客芻米也……《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今本《左傳·桓公十年》作“齊人餼諸侯?!倍巫ⅲ骸鞍磸氖扯鴼鉃槁?,蓋晚出俗字,在假氣為氣之后。”然上舉歷文“氣”顯非此義。疑“氣”通“乞”:“氣”,《廣韻》一音去既切,溪母未韻;“乞”,《廣韻》丘既切,溪母未韻,音同可通?!捌颉睘椤敖o”“給與”義,《廣雅·釋詁三》:“乞,予也。”《廣韻·未韻》:“氣,與人物也。今作乞?!薄都崱の错崱罚骸捌颍c也。”《正字通·乙部》:“乞,凡與人物亦曰乞。”《漢書·朱買臣傳》:“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薄端螘な捇蓍_傳》:“廄中凡有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償責。”唐杜甫《所思》詩:“世已疏儒素,人猶乞酒錢。”仇兆鰲詳注引郝敬曰:“乞,分給之也?!彼畏冻纱蟆端臅r田園雜興六十首》之五八:“長官頭腦多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金王若虛《別家》詩:“誰能置我無饑地,卻把微官乞與渠?!薄捌颉奔扔小坝琛绷x,又有“取”義,一身兼二職義,古人所謂“美惡不嫌同辭”,屬于“反訓詞”,往往通過聲調加以區別,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假借乞》:“乞之與乞一字也。取則入聲,與則去聲?!?/p>

注 釋:

①“Ch”指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藏的斯坦因所獲敦煌文獻(現

已并入英國國家圖書館);“P.”指法國國家圖書館藏伯希和(P.Pelliot)編號的敦煌文獻;“BD”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的敦煌文獻;“V”指背面。

參考文獻:

[1]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402.

[2][日]池田溫.麻札塔格出土盛唐寺院支出簿小考[A].段文杰敦煌

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C].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221.

[3]張小艷.敦煌籍帳文書釋詞[A].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

輯)[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343.

[4]孫昌武.《祖堂集》點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7:210.

[5]吳福祥,顧之川.《祖堂集》點校[M].長沙:岳麓書社,1996:

第7篇

關鍵詞:水上奏樂 三都賦 京都賦 畋獵賦 祭祀

左思的《蜀都賦》中有段關于卓王孫、郄公之徒狩獵的描寫。文中寫他們在陸上大肆田獵后來到滇池,“集于江洲”,登上舟船,“罨翡翠,釣”。這時候船上忽然開始奏樂:“吹洞簫,發棹謳。感魚,動陽侯。騰波沸涌,珠貝汜浮。”而同為其《三都賦》之一的《吳都賦》在寫吳王狩獵時也有類似的描寫:吳王在將陸上禽獸捕獵一空之后,“回靶乎行邪,睨觀魚乎三江”,來到彭蠡,開始獵水禽:“棹謳唱,簫籟鳴。洪流響,渚禽驚。弋放……結輕舟而競逐,迎潮水而振緡。”――賦中出現音樂演奏的場景并不奇怪,而這兩段文字的殊可留意之處在于,文中所寫的奏樂是在水上;更確切地說,是出現在水上狩獵時。

不過這里的情況倒并不是孤立的,寫水上奏樂也不是左思的首創,其傳統可以追溯到更早。

一、游目娛耳

東漢張衡的《西京賦》寫到天子狩獵完畢犒賞凱旋,“憩乎昆明之池”之時,“命舟牧,為水嬉”,于是:

齊女,縱棹歌。發引和,校鳴葭。奏淮南……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1]

顯然左思的兩段文字是從張衡《西京賦》中化用而來。《蜀都賦》中除了將張衡賦中相關名詞做了少量替換外(如“齊女”作“吹洞簫”,“感河馮”作“感魚”等),做的較大改寫是將奏樂的時間由張衡賦中的漁獵之前推遲到了漁獵之后。而在《吳都賦》中,則是先奏樂,后漁獵,其順序與張衡賦中相同。

張衡賦中的描寫又肇自于班固。班固的《西都賦》寫天子田獵之后,容與徘徊,“臨乎昆明之池”,而后宮之人“登龍舟,張鳳蓋”,然后:

棹女謳,鼓吹震……遂乃風舉云搖,浮游溥覽。[2]

張衡繼承了班固之作中的地點(昆明池)、節奏(三字一頓),以及先奏樂后漁獵的順序。

而比班固更早,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寫到楚王“怠而后發,游于清池”的情形是:

罔瑁,鉤紫貝……將息獠者,擊靈鼓,起烽燧。[3]

《子虛賦》中漁獵(“罔瑁,鉤紫貝”)之后,金鼓、籟、歌聲大起,山川為之震動,氣勢恢宏。開了大賦中水上奏樂的先河。

《西都賦》、《西京賦》和《三都賦》后被蕭統編入《文選》,歸入“京都賦”,并將該類賦作置于書首。作為一種逐漸程序化的賦類,后起的京都賦作者常常因襲擬寫前代之作,如范曄《后漢書》載:“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十年乃成。”左思自序言:“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而京都賦中每每涉及到畋獵,其畋獵描寫亦往往受惠于此前的“畋獵賦”。因此《子虛賦》中的一個場景(即“水上奏樂”)在京都賦中頻頻出現是不足為怪的,值得關注的是這個逐漸成為一種類型的場景本身所蘊含的意義。

不妨把京都賦、畋獵賦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后世將此類賦稱為“體物大賦”,成其大者,不徒篇幅長,更在于其氣勢磅礴、規模宏大也。京都畋獵賦摩壯觀(如《西都賦》:“爾乃盛娛游之壯觀,奮泰武乎上囿?!薄秴嵌假x》:“子獨未聞大吳之巨麗乎?”)之景。雖意在“勸一諷百”,但因“極靡麗之辭”而“猶騁鄭衛之聲”。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大賦的主要效果實在于游目娛耳。賦中多用“覽”、“觀”、“”、“游”(如《上林賦》:“周覽泛觀”,《南都賦》:“乃游觀之好,耳目之娛。”)等字眼作空間轉換,這種用筆使讀賦的人仿佛隨著賦中人物而馳騁上下,周游往還。

游目因而寫到各種瑰怪綺麗之物,娛耳于是設置各種奏樂歡鬧的場景。京都、畋獵賦中的奏樂場景,以置酒宴飲為首(如《上林賦》:“置酒乎顥天之臺,張樂乎膠葛之??!薄稏|都賦》:“爾乃盛禮興樂,供帳置乎云龍之庭?!瓲柲耸撑e雍徹,太師奏樂?!保?,其次就是水上的奏樂。寫這種奏樂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營造熱鬧、宏大的氣勢。像《子虛賦》中“石相擊,。若雷霆之聲,聞乎數百里之外”和《蜀都賦》中“騰波沸涌”、“若云漢含星,而光耀洪流”奏樂引起山川與之相和的浩大聲勢就很符合當時漁獵中舟船競逐的狂歡場合。

另一方面,“水上奏樂”調節了部份賦中的敘事節奏?!妒穸假x》中奏樂之后,是“將饗獠”,大宴眾獵者;《子虛賦》中奏樂之后,是“將息獠”,宴飲于云陽之臺。在這兩篇賦中,音樂是仿佛對之前畋獵過程中的喧囂場面的一個再現和總結,奏樂之后,事件轉到宴飲,節奏趨于緩慢。

二、祓禊之俗

但《三都賦》中水上奏樂更為直接的來源可能是古代的祓禊。張衡的《南都賦》中記載了東漢時的祓禊之事: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于陽瀕……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彈箏吹笙,更為新聲。坐者凄欷,蕩魂傷精。[4]

祓禊是古代的重要習俗,周代即已盛行,《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睗h代照舊,《后漢書?禮儀志》載:三月“上巳,官民皆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為大。”祓禊最初是洗濯以除災去兇。但是到東漢,宴飲取樂已成了禊事的一部份。除了張衡《南都賦》中的那段記載外,《后漢書?左周黃傳》亦載:“(永和)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會賓客,燕于洛水。舉時稱疾不往。商與親昵酣極歡,及酒闌倡罷,繼以?露之歌,坐中聞者,皆為掩涕。”大將軍梁商在上巳日會賓客于洛水邊,“酒闌倡罷”后奏以悲歌?!俺T”,說明當時很可能有倡樂。

祓禊逐漸豐富,漸漸地將宴飲納入習俗的一環。因此,每逢祓禊之時,游人云集,歌舞不斷,這種在水邊進行的消災、娛樂活動變得熱鬧非凡。文人將這種場面寫入賦中,鋪陳渲染,更見恢宏。但這與后來賦中的“水上奏樂”還有一些區別。祓禊的奏樂是在宴飲中,位于水邊,并且與狩獵無關。祓禊奏樂演變何以為大賦中的“水上奏樂”場景,我們似乎可以從揚雄的《蜀都賦》中找到一點端倪,《蜀都賦》的結尾寫道:

爾乃其俗,迎春送臘。百金之家,千金之公。干池泄澳,觀魚于江。若其吉日嘉會,期于倍春之陰,迎夏之陽……凄秋,發陽春。羅儒吟,吳公連?!羝溆蔚◆~弋,卻公之徒,相與如乎陽頻巨沼,羅車百,期會投宿?!@雌落兮高雄,翔掛兮奔縈畢。俎飛膾沈,單然后別。[5]

揚雄文中“爾乃其俗……若其吉日嘉會……若其游怠魚弋……”的框架很可能類似今天所說的“總分分”結構,即“其俗”有“吉日嘉會”和“游怠魚弋”。況且其前面幾個部份也是說“爾乃其人”、“爾乃五馮戎”、“爾乃其”的,以“爾乃其俗”結尾,正好與賦中的大框架相合。文中的俗雖未說是祓禊,但是說“迎春送臘”、“期于倍春之陰,迎夏之陽”,而且是在水邊(“觀魚”),可以推斷也是一些類似在春季前后祓禊、宴樂于水邊的習俗。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俗”部份共寫了三種人的行為:百金之家、千金之公的觀魚于江;侯羅司馬、郭范楊的置酒滎川、高堂;卻公之徒的如乎陽頻巨沼?!瓣栴l”,李善在《南都賦》中注引中作“陽瀕”――也就是《南都賦》里的祓禊之處。換句話說,在揚雄文中,一部份人臨水觀獵;一部份人置酒宴飲,伴有美妙歌舞;另一部份人獵于陽頻巨沼。而在實際生活中,三種人的行為未必會分得如此清楚:觀魚的也可能宴飲,宴飲的也可能親自出去畋獵。

與《蜀都賦》不同的是,無論是此前的《上林賦》,還是此后的《吳都賦》,其描寫王孫公子時都沒有像揚雄這樣做個區分,在這些人的賦中,文中的主人翁只有一個楚王或吳王,所以其行為往往重合在一起(也可以說他們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一人身兼了數職)。而從寫作者的角度來看,為了使賦中的場面更加壯觀,賦作者結合當時的祓禊之事與漁獵情況,創造出了一個更為熱鬧、豐富的“水上奏樂”的場景。

除此之外,《三都賦》中的“水上奏樂”場景也可能也帶有某種早期水邊祭祀儀式的痕跡。傳為宋玉所作的《高唐賦》中寫到有巫祝完畢之后奏樂,而后畋獵:“大弦而雅聲流,冽風過而增悲哀。于是調謳,令人凄,脅息增欷。于是乃縱獵者,基趾如星?!鳖鲍C前所用的樂是悲樂,樂聲悲傷動人。同樣是《高唐賦》,它寫寫草木的感人時也說:“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清濁相和,五變四會。感心動耳,回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鼻?!睂⒉菽镜穆曇舯茸鞅瘶?,令人心動。與此類似,《西京賦》中樂聲“感河馮,懷河馮?!倍妒穸假x》中所奏之樂“感魚,動陽侯?!?河馮、河馮、陽侯為水神、水伯,漁獵中先用音樂感動水神,以求平安和豐收,這與世俗信仰頗為類似。賦中這類場景的描寫很可能是一種祭祀儀式。

假如拋開狩獵不談,那水與音樂間似乎總有某種神秘緣分。左思之前,曹植的《洛神賦》中有“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弊笏贾?,蘇軾的《前赤壁賦》里有吹洞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钡宀ǎR水而歌,人與自然在此間妙合。

注釋:

[1]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47頁。下同。

[2]《文選》卷一,第29頁。

[3]《文選》卷七,第121頁。

[4]《文選》卷四,第71頁。

[5]陳元龍:《歷代賦匯》卷三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12頁。同時參考章樵注:《古文苑》卷四, 四部叢刊景宋本,第36頁。

參考文獻:

[1]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2] 陳元龍:《歷代賦匯》,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章樵注:《古文苑》,四部叢刊景宋本。

[4] 王輝:《洛陽紙貴未必佳作――論左思》,《陜西師大學報》,1984年第01期,第59-64頁。

第8篇

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于龍門,俄而有一大魚,頂有二角,軒鬐躍鱗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覡皆異之,曰:“此嘉祥也?!逼湟箟舻┧婔~變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雞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貴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征也。吾昔從邯鄲張冏母司徒氏相,云吾當有貴子孫,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弊允鞘露#笫治挠衅涿?,遂以名焉。齠齔英慧,七歲遭母憂,擗踴號叫,哀感旁鄰,宗族部落咸共嘆賞。時司空太原王昶聞而嘉之,并遣吊賻。幼好學,師事上黨崔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嘗謂同門生朱紀、范隆曰:“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降灌無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恥也。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業,兩公屬太宗而不能開庠序之美,惜哉!”于是遂學武事,妙絕于眾,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余,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有屯留崔懿之、襄陵公師彧等,皆善相人,及見元海,驚而相謂曰:“此人形貌非常,吾所未見也?!庇谑巧钕喑缇?,推分結恩。太原王渾虛襟友之,命子濟拜焉。

咸熙中,為任子在洛陽,文帝深待之。泰始之后,渾又屢言之于武帝。帝召與語,大悅之,謂王濟曰:“劉元海容儀機鑒,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睗鷮υ唬骸霸x容機鑒,實如圣旨,然其文武才干賢于二子遠矣。陛下若任之以東南之事,吳會不足平也。”帝稱善。孔恂、楊珧進曰:“臣觀元海之才,當今懼無其比,陛下若輕其眾,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權,平吳之后,恐其不復北渡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任之以本部,臣竊為陛下寒心。若舉天阻之固以資之,無乃不可乎!”帝默然。

后秦涼覆沒,帝疇咨將帥,上黨李憙曰:“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眾,假元海一將軍之號,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孔恂曰:“李公之言,未盡殄患之理也?!睉儾辉唬骸耙孕倥畡藕罚V畷员钚ネ?,何不盡之有!”恂曰:“元海若能平涼州,斬樹機能,恐涼州方有難耳。蛟龍得云雨,非復池中物也。”帝乃止。后王彌從洛陽東歸,元海餞彌于九曲之濱。泣謂彌曰:“王渾、李憙以鄉曲見知,每相稱達,讒間因之而進,深非吾愿,適足為害。吾本無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洛陽,永與子別?!币蚩犊畾[欷,縱酒長嘯,聲調亮然,坐者為之流涕。齊王攸時在九曲,比聞而馳遣視之,見元海在焉,言于帝曰:“陛下不除劉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寧。”王渾進曰:“元海長者,渾為君王保明之。且大晉方表信殊俗,懷遠以德,如之何以無萌之疑殺人侍子,以示晉德不弘?!钡墼唬骸皽喲允且病!?/p>

會豹卒,以元海代為左部帥。太康末,拜北部都尉。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門秀士,不遠千里,亦皆游焉。楊駿輔政,以元海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鄉侯。元康末,坐部人叛出塞免官。成都王穎鎮鄴,表元海行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

惠帝失馭,寇盜蜂起,元海從祖故北部都尉、左賢王劉宣等竊議曰:“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左賢王元海姿器絕人,干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單于,終不虛生此人也?!庇谑敲芄餐圃榇髥斡?。乃使其黨呼延攸詣鄴,以謀告之。元海請歸會葬,穎弗許。乃令攸先歸,告宣等招集五部,引會宜陽諸胡,聲言應穎,實背之也。

穎為皇太弟,以元海為太弟屯騎校尉?;莸鄯シf,次于蕩陰,穎假元海輔國將軍、督北城守事。及六軍敗績,穎以元海為冠軍將軍,封盧奴伯。并州刺史東嬴公騰、安北將軍王浚,起兵伐穎,元海說穎曰:“今二鎮跋扈,眾余十萬,恐非宿衛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請為殿下還說五部,以赴國難?!狈f曰:“五部之眾可保發已不?縱能發之,鮮卑、烏丸勁速如風云,何易可當邪?吾欲奉乘輿還洛陽,避其鋒銳,徐傳檄天下,以逆順制之。君意何如?”元海曰:“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勛于王室,威恩光洽,四海欽風,孰不思為殿下沒命投軀者哉,何難發之有乎!王浚豎子,東嬴疏屬,豈能與殿下爭衡邪!殿下一發鄴宮,示弱于人,洛陽可復至乎?縱達洛陽,威權不復在殿下也。紙檄尺書,誰為人奉之!且東胡之悍不逾五部,愿殿下勉撫士眾,靖以鎮之,當為殿下以二部摧東嬴,三部梟王浚,二豎之首可指日而懸矣?!狈f悅,拜元海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元海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之號,二旬之間,眾已五萬,都于離石。

王浚使將軍祁弘率鮮卑攻鄴,穎敗,挾天子南奔洛陽。元海曰:“穎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然吾與其有言矣,不可不救?!庇谑敲异蛾懲鮿⒕?、左獨鹿王劉延年等率步騎二萬,將討鮮卑。劉宣等固諫曰:“晉為無道,奴隸御我,是以右賢王猛不勝其忿。屬晉綱未馳,大事不遂,右賢涂地,單于之恥也。今司馬氏父子兄弟自相魚肉,此天厭晉德,授之于我。單于積德在躬,為晉人所服,方當興我邦族,復呼韓邪之業,鮮卑、烏丸可以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敵!今天假手于我,不可違也。違天不祥,逆眾不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愿單于勿疑。”元海曰:“善。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今見眾十余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嶇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后主,以懷人望。”乃遷于左國城,遠人歸附者數萬。

永興元年,元海乃為壇于南郊,僭即漢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過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圣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俾三光晦而復明,低俗作品請刪除幽而復顯。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暉,炎光再闡。自和安已后,皇綱漸頹,天步艱難,國統頻絕。黃巾海沸于九州,群閹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兇逆相尋。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后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于茲矣。今天誘其衷,悔禍皇漢,使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厝。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置百官,以劉宣為丞相,崔游為御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其余拜授各有差。

東嬴公騰使將軍聶玄討之,戰于大陵,玄師敗績,騰懼,率并州二萬余戶下山東,遂所在為寇。元海遣其建武將軍劉曜寇太原、泫氏、屯留、長子、中都,皆陷之。二年,騰又遣司馬瑜、周良、石鮮等討之,次于離石汾城。元海遣其武牙將軍劉欽等六軍距瑜等,四戰,瑜皆敗,欽振旅而歸。是歲,離石大饑,遷于黎亭,以就邸閣谷,留其太尉劉宏、護軍馬景守離石,使大司農卜豫運糧以給之。以其前將軍劉景為使持節、征討大都督、大將軍,要擊并州刺史劉琨于版橋,為琨所敗,琨遂據晉陽。其侍中劉殷、王育進諫元海曰:“殿下自起兵以來,漸已一周,而顓守偏方,王威未震。誠能命將四出,決機一擲,梟劉琨,定河東,建帝號,鼓行而南,克長安而都之,以關中之眾席卷洛陽,如指掌耳。此高皇帝之所以創啟鴻基,克殄強楚者也?!痹傇唬骸按斯滦囊病!彼爝M據河東,攻寇蒲坂、平陽,皆陷之。元海遂入都蒲子,河東、平陽屬縣壘壁盡降。時汲桑起兵趙魏,上郡四部鮮卑陸逐延、氏酋大單于征、東萊王彌及石勒等并相次降之,元海悉署其官爵。

永嘉二年,元海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永鳳。以其大將軍劉和為大司馬,封梁王,尚書令劉歡樂為大司徒,封陳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為大司空,封雁州郡公,宗室以親疏為等,悉封郡縣王,異姓以勛謀為差,皆封郡縣公侯。太史令宣于修之言于元海曰:“陛下雖龍興鳳翔。奄受大命,然遺晉未殄,皇居仄陋,紫宮之變,猶鐘晉氏,不出三年,必克洛陽。薄子崎嶇,非可久安。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愿陛下上迎乾象,下協坤祥。”于是遷都平陽。汾水中得玉璽,文曰“有新保之”,蓋王莽時璽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元海以為己瑞,大赦境內,改年河瑞。封子裕為齊王,隆為魯王。

于是命其子聰與王彌進寇洛陽,劉曜與趙固等為之后繼。東海王越遣平北將軍曹武、將軍宋抽、彭默等距之,王師敗績。聰等長驅至宜陽,平昌公模遣將軍淳于定、呂毅等自長安討之,戰于宜陽,定等敗績。聰恃連勝,不設備,弘農太守垣延詐降。夜襲,聰軍大敗而還,元海素服迎師。

是冬,復大發卒,遣聰、彌與劉曜、劉景等率精騎五萬寇洛陽,使呼延翼率步卒繼之,敗王師于河南。聰進屯于西明門,護軍賈胤夜薄之,戰于大夏門,斬聰將呼延顥,其眾遂潰。聰回軍而南。壁于洛水,尋進屯宣陽門,曜屯上東門,彌屯廣陽門,景攻大夏門,聰親祈嵩岳,令其將劉厲、呼延朗等督留軍。東海王越命參軍孫詢、將軍丘光、樓裒等率帳下勁卒三千,自宣陽門擊朗,斬之。聰聞而馳還。厲懼聰之罪己也,赴水而死。王彌謂聰曰:“今既失利,洛陽猶固,殿下不如還師,徐為后舉。下官當于袞豫之間收兵積谷,伏聽嚴期。”宣于修之又言于元海曰:“歲在辛未,當得洛陽。今晉氣猶盛,大軍不歸,必敗?!痹qY遣黃門郎傅詢召聰等還師。王彌出自轘轅,越遣薄盛等追擊彌,戰于新汲,彌師敗績。于是攝薄阪之戍,還于平陽。

以劉歡樂為太傅,劉聰為大司徒,劉延年為大司空,劉洋為大司馬,赦其境內。立其妻單氏為皇后,子和為皇太子,封子乂為北海王。

元海寢疾,將為顧托之計,以歡樂為太宰,洋為太傅,延年為太保,聰為大司馬、大單于,并錄尚書事,置單于臺于平陽西,以其子裕為大司徒。元海疾篤,召歡樂及洋等人禁中受遺詔輔政。以永嘉四年死,在位六年,偽謚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墓號永光陵。子和立。

第9篇

【摘要】1973年,河北省定州八角廊村西漢中山懷王墓出土了一批竹簡,內容豐富,其中有《文子》,存簡277枚,內容多與今本相同,但也有少量不見于今本的佚文。過去有人懷疑《文子》出于后人的偽托,這批漢簡的發現,證明《文子》是一部可信的古代典籍,是研究戰國秦漢時期道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河北省定州八角廊西漢中山懷王墓所出漢簡中有《文子》,存簡約277枚,2790字,保存情況很差,無法恢復原貌。今本《文子》的真偽,過去有爭議,持與漢簡本相校,異文頗多?,F就漢簡《文子》中的一些內容略作考證,列敘如下。

漢簡《文子》云:

修德非一聽,故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2482、0756)

今本《文子?道德》云:

老子曰: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

今按:“以耳聽者”是常人,“以心聽者”是君子,“以神聽者”是圣人。《荀子?哀公》云:“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薄盾髯?修身》云:“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

“聽”是指如何通過語言而判斷是非。《論語?公冶長》云:“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狈病奥牎北亟涍^學習,故上引《文子》云:“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呂氏春秋?聽言》云:“凡人亦有所習其心,然后能聽說,不習其心,習之于學問,不學而能聽說者,古今無有也。”所謂“習其心”者,如同孟子所說的“盡心”,《孟子?盡心上》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人之本性,樂生而惡死。修身養性可以由己而推知他人,如《論語?衛靈公》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惫瓿啞蹲鸬铝x》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察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泵鞑煨岳碇耸恰安煺摺保芍憾?,由知人而知命。《論語?堯曰》云:“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薄秴问洗呵?謹聽》云:“夫堯惡得天下而試舜?舜惡得賢天下而試禹?斷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斷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觀夫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則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周箴》曰:天自念斯,學德未暮。學賢問,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

“以神聽者”是莊子學說中的“心”,《莊子?人間世》:“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也。”所謂“聽之以氣”近于“以神聽者”,成玄英注云:“心有知覺,猶起攀緣,氣無情慮,虛柔任物,故取彼知覺,取此虛柔,遣之又遣,漸階玄妙。”“以神聽者”超脫一己之私利,無愛惡之心,《呂氏春秋?知度》云:“君服性命之情,去愛惡之心,用虛無為本,以聽有用之言于朝,上服性命之情,則禮義之士至矣,法則之用植矣。枉辟邪撓之人退矣,貪得偽詐之曹遠矣?!?/p>

“虛無”則“靜”,《釋名?釋姿容》云:“聽,靜也,靜然后所聞審也?!薄渡袝?洪范》中有“敬用五事”,其四曰“聽”,鄭玄注云:“聽屬水?!瘪R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云:“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己于道矣?!薄肚f子?天道》云:“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比寮乙嘀鲝垺办o”,《禮記?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聽之以氣”近于孟子“知言養氣”之說,《孟子?公孫丑上》云:“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p>

漢簡《文子》云:

產于有,始于弱而成于強,始于柔而成于剛,始于短而成于長,始于寡而成于眾。始……之高,始于足下。千方之群,始于寓強。(0581、2331、1178)

簡文云“始于足下”,今按:《老子》第64章云:“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河上公注云:“從小成大。從卑立高。從近至遠。”

簡文云“千方之群,始于寓強”,今本無?!扒Х健比缪浴岸喾健?,《尚書?多方》云:“王若曰:猷告而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書序》云:“成王歸自奄,在宗周,誥庶邦,作多方。”“群”,讀為“君”,指天子。《荀子?王制》云:“君者,善群也?!薄兑葜軙?太子晉》云:“侯能成群謂之君?!薄洞呵锓甭?滅國》云:“君不失其群者也。”《白虎通?三綱六紀》云:“君,群也,君下之所歸心也?!?/p>

“寓強”,文獻中多作“禺強”,北方之神。《莊子?大宗師》云:“禺強得之,立于北極?!薄秴问洗呵?求人》云:“禹北至人正之國,禺強之所?!薄渡胶=?海外北經》云:“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山海經?大荒北經》云:“禺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名曰禺強?!庇置柏保渡胶=?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為海神?!?/p>

今本《文子?道德》云:“君必執一而后能群矣。”《老子》第39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本艑m之數,北方為一。一為圣人之位,《周易?系辭下》云:“圣人之大寶曰位。”《六韜?大禮》云:“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予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五行學說中北方為水,《老子》第78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圣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詳,是謂天下之王。”馬王堆帛書《稱》云:“諸陰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雌之節也?!?/p>

漢簡《文子》云:

弱小有道,則不諍得識。

今本《文子?道德》作:

小弱有道,不爭而得。

今按:“識”讀為“職”?!肚f子?繕性》云:“心與心識?!薄夺屛摹吩疲骸白R,向本作職?!睉饑貪h時代的習語中有“得職”,《易林?〈萃〉之〈震〉》云:“得職蒙恩?!薄妒酚?燕召公世家》云:“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又作“得主”,《爾雅?釋詁》云:“職,主也?!薄吨芤?坤》卦辭云:“先迷后得主。”《管子?形勢解》云:“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p>

銀雀山漢簡《為國之過》云:

四為國之過,欲民之和勸,不可與慮它也,而民無恃上之心。(0439)

今按:《論語?子路》云:“君子和而不同。”皇侃疏云:“和,謂心不爭。”《呂氏春秋?上德》云:“不賞而民勸?!备哒T注:“勸,善?!薄安豢膳c慮它”者,精專之義?!俄n詩外傳》卷2:“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優得師,莫慎一好。好一則博,博則精,精則神,神則化,是以君子務結心乎一也?!对姟吩唬菏缛司?,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比嗣瘛昂蛣瘛倍熬珜!保械乐x?!笆选闭撸蕾囍x。所謂“民無恃上之心”,人民可依自我的判斷而知善惡是非,即漢簡本《文子》所云:“不諍(爭)得識(職)。”

漢簡《文子》云:

聞之傳曰:道者博。(0741)

子曰:道產之,德畜之,道有博。(0722)

今按:“聞之傳曰”,古代學術師徒相傳,口耳相受,郭店楚簡《君子》(舊題《成之聞之》)云:“聞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為恒?!薄顿Z子?耳》云:“竊聞之曰:目見正而口言枉則害?!?/p>

《荀子?修身》云:“多聞曰博?!崩献臃磳Α安保独献印返?章云:“多聞數窮,不如守中?!薄独献印返?1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比寮抑鲝垺安保吨芤?大畜? 象》云:“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本有奚碚模獙W習先圣的教誨,效仿前賢的行為。《論語? 雍也》云:“君子博學于文?!被寿┦柙疲骸安瑥V也?!薄墩撜Z?子罕》云:“博學而無所成名?!庇衷疲骸安┪乙晕??!薄墩撜Z?子張》云:“博學而篤志?!崩献右喾磳Α皩W”,《老子》第20章云:“絕學無憂?!?/p>

《廣雅?釋詁一》云:“博,大也。”《素問?病能論》云:“博者,大也。”《禮記?中庸》云:“致廣大而盡精微。”鄭玄注:“廣大猶博厚也?!薄兑葜軙?命訓》云:“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福。立明王以順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則敬,有常則廣,廣以敬命,則度至于極。”馬王堆帛書《五行》云:“圣始天,知始人。圣為崇,知為廣?!狈彩ブ钦弑亍安薄?/p>

漢簡《文子》屢言“圣知”:

平王曰:何謂圣知?文子曰:聞而知之,圣也。(0896、1193)

知也,故圣者聞。(0803)

而知擇道,知者見禍福。(1200)

【刑】,而知擇行,故聞而知之,圣也。(0765)

經者,圣知之道也?!就酢恳膊豢刹唬?909)

老子亦反對“圣智”,《老子》第19章云:“絕圣棄知,民利百倍?!?/p>

漢簡《文子》云:

積怨成亡,積德成王,積(0737)

天之道也,不積而成者寡矣。(2315)

積之乃能適之,此言多積之謂也。(2249)

《廣雅?釋詁四》云:“積,重也?!薄独献印返?9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皂服,皂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荀子?強國》云:“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周易?坤?文言》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薄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云:“子夏曰:《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數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絕之。今田常之為亂,有漸見矣,而君不誅,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簡公受其禍?!薄吨芤住酚胸悦稘u》,《象》云:“君子以居賢德善俗?!薄洞呵锓甭?天道施》云:“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睗u、浸義通,《荀子?修身》云:“知慮漸深。”楊注:“漸,浸也?!惫瓿啞毒印吩疲骸熬又诮桃玻鋵褚膊粚嫞ń?,則其淳也弗深矣?!?/p>

道德修養需要積累。馬王堆帛書《五行》云:“索達諸君子道,謂之賢?!薄八鳌闭?,如言“絲縷縷”。索、素古通?!抖Y記?雜記下》云:“純以素。”鄭玄注:“素,生帛也。”《廣雅?釋器》云:“縷,也?!本又廊缢夭?,由絲一縷一縷地組成,道德修養必須一步一步地進行,不可急躁。

漢簡《文子》云:

此功者天道之所成,聽圣人守道(0766)

“聽圣人”,戰國古語?!渡叹龝?徠民》云:“且古有堯舜,當時而見稱,中世有湯武,在位而民服。此三王者,萬世之所稱也,以為圣王也。然其道猶不能取用于后。今復之三世,而三晉之民可盡也,是非王賢立今時,而使后世為王用乎?然則非圣別說,聽圣人難也?!?“別”,如今語所謂“另外”?!胺鞘e說”,不是圣人的概念另有解說?!吨芏Y?鄉師》云:“各掌其所治鄉之教而聽其治?!编嵭ⅲ骸奥?,謂平察之?!?/p>

漢簡《文子》云:

【天】地,大器也。不可執,不可為,為者販,執者失。(0870)是以圣王執一者,見小也;無為者(0593)

下正。平王曰:見小守靜奈何?文子曰(0775)

也,見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靜(0908)

也,大而不衰者所以長守(0806)

高而不危,高而不危者,所以長守民(0864)

今本《文子》作:

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執者,見小也,見小,故不能成其大也。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正。

第10篇

在老百姓眼里,朱可不是一般的皇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寵愛的惠妃所生?;蒎母赣H是對朱元璋有栽培之恩的紅巾軍首領郭子興,因此朱元璋對她是恩寵有加,對其所生的愛子朱,自然也是十分偏愛,十二歲時便封他為谷王,統領上谷郡地和“長城九鎮”之重鎮――宣府。老百姓覺得朱不一般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輔佐谷王的長史(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小丞相)是在民間有著旺盛人氣的劉伯溫劉丞相的次子劉。當然,劉伯溫事實上并沒有擔任過丞相,但在老百姓眼里,“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他是高人,是神人,不是丞相,勝似丞相??傊堑睦习傩諡榇烁械椒浅r湴粒械津湴恋膭t是宣府這座城本身。

宣化城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城池。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郡縣之一。早在戰國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便在此設立了上谷郡,而且軍事戰略位置一直非常重要。燕昭王時秦開破東胡,西漢時李廣擊匈奴,都以此為重要據點,莫不是看中了宣化城的優越地理位置和險要地勢。正如《宣府鎮志?形勢考》所言:“飛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居庸迄險于左,云中固結于右,群山疊嶂,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而彈壓邊徼,誠北方重鎮也。”宣化城建在地勢平坦的河谷帶狀平原上,城北面海拔千米的煙筒山群山環拱,形成主靠山,東西兩側山勢險要,成左青龍右白虎之勢,與南面案山山脈共同托出山間之“龍穴”。其城西南鄰洋河,城西鄰柳川河,城東有大泡沙河、小泡沙河,鎮城四周河流環繞、緊靠水源。這樣“藏風”、“得水”的寶地,戰時便于守護,平常易于屯種,真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防御要塞。當年,頗有軍事眼光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在此修建雄武軍城,“外示御寇,內儲兵器,積谷為保守之計”,作為他陰謀反唐的后勤基地。

到了明代,宣化城作為屏捍帝國北疆的長城“九鎮之首”,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宣府鎮城的規制營建上,便可以體現出它的重要性來。洪武二十七年(1394),也就是在谷王朱就藩的前一年,宣化城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建設。在元朝宣德府舊城的基礎上,按王城的規格進行“升級改造”,通過向北向西展筑,形成了邊長6里13步、周長24里多的城池,并且修有7座城門(南3、北2、東西各1)。修建后的宣化城,“雄闊甲于他郡”,不但在北邊諸鎮中首屈一指(是當時大同城的4倍),即便是在全國的城池規模中也數一數二,甚至超過了同期的西安城和太原城。由于修建鎮城耗資巨大,明太祖朱元璋還專門為此下旨豁免了宣府鎮當年的夏稅和秋糧,作為對工程建設耗費當地人力物力的補償。不過,當時受時代和財力所限,這么大的一座城池,城墻全為土筑,也沒有設置城樓和角樓。

宣化城在“長城九鎮”中不但城池規模最大,駐軍也是最多的。據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官方數據統計顯示,當時宣府鎮官兵總額達126395員名,其中鎮城56152員名。在明朝前期,宣府鎮駐軍幾乎占全國總兵力的1/9,九邊大約陳兵60萬,而宣府鎮約占1/5還多。

朱元璋之所以對宣化城如此重視,對谷王朱的偏愛只是表象,其實更大層面是從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考慮的。自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政權后,便敕令徐達為征北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向元三都發起進攻。洪武二年(1369)明軍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常遇春也率軍攻占了宣化府和開平(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第二年李文忠率明軍攻占了興和(元中都,今張北),四年后藍玉又率軍重新攻占興和。而上都和中都當時都屬于宣化府的轄地,因此退據漠北的元兵,由于不甘心失敗,經常出沒塞下,越過居庸關、紫荊關,到北平附近騷擾。為此,作為關鍵軍事防御中心的宣化城,自然需要修得高高大大、體體面面,一來從軍事上強化邊疆軍隊的后勤保障和防御水平,二來從政治上展示大明帝國的政治決心和國家實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優越的地理條件,明初宣化府一帶曾是水草肥美的沃野草場,據史書記載,當時宣化府保安馬坊所養軍馬“常數萬匹,足充邊用”。據《皇明九邊考?軍馬考》記載,當時宣府鎮官兵原額是58612名(含舍余、土壯、勇兵等非正規部隊),而軍馬原額則達45543匹??梢韵胂螅@是一支多么強大的王牌騎兵部隊,其機動性和戰斗力自然不可小覷。

谷王朱就藩宣府時年僅16歲,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高大堅固的宣化城墻并不能庇護著他從容長大,給他展示才華、揮霍資本的機會,短短的4年時光之后,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云過后,宣化城便不再屬于他,城還是那座城,只不過城上的大王旗發生了變化。

建文元年(1399)秋七月,燕王朱棣開始內部造反,史稱“靖難之役”。作為“邊防重地”的宣化城,對付外患可能很有一套,對內亂卻顯得無所適從,只是緣于緊靠燕王領地的“地理之便”,無奈早早成為朱棣的囊中之物。谷王留給這座城池的唯一印記,便是在逃跑前為了消靡宣化城的王氣,封堵了2個南門,只留下了昌平門,同時封堵了1個北門,只留下了威遠門,從而形成了一直保持至今的東南西北各一門的四門格局。本想做忠臣的朱,沒守住宣化,后來跑到南京替建文帝守護衛金川門,也沒守住。打也打不過,跑又沒處跑,終于學聰明了的朱索性主動打開城門,迎王納降,后來被封到長沙享福去了,倒是一直跟隨他的劉,不愧是忠臣的后代,堅持原則,最后自殺在朱棣的監獄里頭。

宣府對于朱而言,可能就是南柯一夢罷了,但對于朱棣來講,意義卻非同一般。也正是因為“靖難之役”,跟著造反的兀良哈三衛騎兵因“從戰有功”,朱棣便將長城外三衛之一的大寧衛(內蒙古寧城西)讓給兀良哈部,作為報答,后又將興和(張北)守御所內遷至宣化城,讓(棄)地200余里。如此一來,不但失去蒙古高原南部大片疆土作為緩沖地帶,而且造成本是長城九鎮“總后勤基地”的宣化,也一躍成為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前線戰場”。為此,明成祖朱棣一直高度重視宣府鎮的城防建設,在政策和投入上都予以傾斜和照顧,“分屯建將倍于他鎮”。特別是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后,“去京師不足四百里”的宣府鎮更是成為“鎖鑰所寄”的要害之地,正是“譬則身之肩背,室之門戶也,肩背實則腹心安,門戶嚴則堂奧固”。

除此之外,為掃除蒙元貴族的殘余勢力,確保北疆的邊防安全,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1410~1424)的14年時間,朱棣還以宣化府為基地,屢出六軍,五次親征漠北。朱棣的五次親征,離不開宣府,也離不開宣府的軍隊。朱棣對當時駐宣府部隊指揮官――萬全都司總兵官鄭亨(佩鎮朔將軍?。┢珢塾屑?。鄭享初征時已經54歲,最后一次出征,更是68歲的高齡,雖是一員老將,但虎虎生威,從不服老,敢打硬仗,也善打硬仗?!睹魇贰飞险f他每次出征,都是“帥眾先”,而且“論功為諸將冠”。

鄭亨厲害,他所率的“宣府之兵”也個個身手了得,素以“敢戰”勇猛著稱。因此鄭亨及所率士卒,五次出征時都被列入戰斗序列,獨當一面,或左哨軍,或右哨車,或中軍,成為親征六軍中最重要的精銳戰斗部隊。由于宣府軍直屬北京五軍都督府的皇家嫡系部隊,所以配備精良,訓練得法。明朝軍隊的兵器配制,在當時稱得上先進,其中火器已成為明軍最常規的制式兵器之一,根據明軍的正式編制,一般構成是“銑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火器比例占到10%。當時明軍還成立了全火力配備的機動化神機營,全營兵力達5000人。其中,騎兵1000人,步兵3600人,全部配備霹靂炮(步兵火銃),炮兵400人,配備盞口將軍(野戰重炮)160位和大連珠炮(多管火銃)200桿,此外,每個炮兵還配有手把口(炮兵防身用手銃)400桿。

此外,“氣勢完固,號稱易守”的宣化城及其所轄衛所要地,還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是破壞力最強大的武器――神銃炮。這種炮有的重達數千斤,其威力可“洞裂石城,聲震數十里”。這種“制作以銅、鐵為之,大小不等,大者用車,小者用架、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戰”的神器,在當時是作為明軍的秘密武器使用的。宣德五年(1430),皇帝就特別敕告宣府總兵官譚廣道:“神銃,國家所重,在邊墩堡,量給以壯軍威,勿輕給?!奔幢闶堑搅苏y六年(1441),邊將黃真、楊洪曾在宣府獨石設立了“神銃局”,本想加大火力配置,防御強敵,但當時的皇帝因怕“火器外造,恐傳習漏泄”而緊急叫停。大概正是因為擁有如此眾多的神器,加上朱棣指揮英明,將士勇猛,所以五征漠北,凡戰皆勝,韃靼稱臣,瓦剌謝罪,最后一次北征,竟然到了“各軍搜塞北山谷,數百里不見敵”的地步。被打殘了,打怕了的北元軍隊,此后數十年都沒有恢復元氣,自然也就無法對明朝北疆構成威脅。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在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征的途中,帶著未了的心愿,崩逝于宣府開平衛西北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按朱棣的戰略意圖,可能是想一舉把蒙古殘余勢力全部消滅干凈,然而天卻不遂人愿。這一年的秋天,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即皇帝位,是為明仁宗,他派來永寧伯譚廣來接替武安侯鄭亨,出任宣府總兵官,佩鎮朔將軍印。此時的譚廣也終于可以安然享受這勝利的果實,趁著這和平的間隙,“修管壘,繕甲兵,嚴斥堠”,把四座城門包磚以加固,建起四座宏偉的城門樓(如今僅存南城門樓拱極樓)和四個漂亮的角樓,此外也有心情和財力,修祭壇,建學堂,修廟宇。當時的大學生楊士奇在《萬全都司學說》里拍馬道:“期月之間,聲威宏振,敵跡遠遁,疆場千里,纖塵不作。”其實這都是拜先皇帝朱棣和前任鄭亨的功勞呀。

正統五年(1440)三月,宣化城的老百姓又迎來另一位重要人物,這就是以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身份巡撫宣府、大同的廣東東莞人羅亨信。羅亨信是個干實事的人,也頗有憂患意識。雖說當時邊城“二十年間,邊燧不興,兵民安于無事”,一派太平景象,但羅亨信一直奔波在塞北邊疆一線,深知蒙古新勢力瓦剌部也先正在重新崛起,而關內武備松弛,邊患隱伏的現象令他非常憂心。特別是作為控御邊陲的重鎮宣府,其土城墻竟已50年沒有修葺,墻體因水土侵蝕,風化嚴重而變得脆弱不堪,尤其是雨季經常坍塌,非常不利于防守,一旦遇到強敵入侵,更是很難實施有效防御。

為此,羅亨信決定給皇帝上疏請求用青磚包城,升級宣化城的防御系統。需要說明的是,明朝以前中國的城墻大多是夯土或山石筑成,到了明朝中期,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燒造青磚技術日趨成熟,青磚在軍事和民間領域,已被廣泛應用。由于天時、地利、人和的多重積極因素,宣化城終于迎來了“改頭換面”的歷史機遇。這項龐大的邊防工程從正統六年(1441)夏天開始,一直到正統十一年(1446)秋天完工,歷時6年之久。由于宣化是典型的軍鎮,根據當時“戰時守邊,平時耕墾”的傳統,其龐大的軍隊可以隨時轉換為建設兵團。因此在高度軍事化的作業制度下,“伐石陶甓,煉石為灰”,建設進度非??臁R驗槭恰败姽ぎa品”,所以建設質量也非常過硬。修好后的城墻厚4丈5尺,墻高3丈5尺(其中垛口高8尺),而且城墻底部砌基石3層,高1米,基石以上砌磚直至垛口,而且包磚達到1~1.5米的驚人厚度。

此外,由于朝廷財政撥款充裕,而且宣府本身也家底厚實,屯墾經濟發達,邊市貿易繁榮,使得“軍中庶富”,因此修建過程中,用料和建制,都頗為大方。城墻修筑完好后,又重修了四座城門,而且每座城門又加筑了甕城,甕城之外,又筑有月城,月城之外再設吊橋。如果用“金城湯池,銅墻鐵壁”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在本次工程中,還特地在城東偏之中修筑了一幢宏麗的鎮朔樓。這幢重檐九脊歇山頂式建筑,共分兩層,加上墩臺,通高25米,占地面積1052.3平方米,整個建筑雄偉壯觀,古樸莊嚴,南面匾額曰“鎮朔”,北面匾額“麗譙”,蓋取鎮靖高華之義。當時樓上還設置有報時漏刻鼓角,平常用于報時(戰時也可以用于報警),故老百姓又俗稱其為鼓樓。

除卻硬件升級外,羅亨信對于宣府的兵備工作,也非常重視。大概也是在他的努力和舉薦下,正統十三年(1448)秋,北宋名將楊業的后人楊洪,受命掛鎮朔將軍印、充總兵官,取代皇戚郭,鎮守宣府。楊洪素以勇猛善戰聞名,當時,迤北諸部敵人深知其厲害,都十分懼怕他,稱其為“楊王”。因此,當他就任宣府時,府城將士因喜得良帥而“歡聲動地”。而當時宣府也是兵強馬壯,雖說駐兵已不如明朝初期多,但據《宣府鎮志》記載,至少保持在3萬人左右,其中,軍馬也基本保持在1萬余匹,此外,自正統二年(1437)開始“儲火器為備邊”,當時宣府已經儲備大量火器,其中有大將軍炮14、神槍479、神銃2161、神槍4223等等。

然而,縱是宣化城修得再堅固,配備的兵器再優良,縱是羅亨信再遠慮,楊洪再威猛,卻也阻擋不住歷史荒誕的進程。正統十四年(1449)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欲效法明成祖朱棣北伐,貿然率師親征漠北。與久經沙場,深謀遠慮的朱棣相比,年僅22歲的朱祁鎮只是一個頭腦發熱的愣頭青,竟將軍國大事當成兒戲一般。由于組織不當,加上一切軍政事務皆由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的王振專斷,這場本是一場鬧劇的軍事秀,終是釀成一場巨大的戰爭悲劇。結果是隨征的近30萬大軍,損失殆半,明軍精銳盡被“殺掠殆盡”,而英宗自己也在土木堡成為瓦剌軍的俘虜。這便是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或“己巳之變”。

由于皇帝被俘,敵寇氣焰更熾,邊城官兵自相驚亂,喪失斗志,紛紛棄城逃散,而當時處于風暴中心的宣化城,已陷入“四面皆賊寇”的危難局面。當時許多朝臣認為宣府難守,朝議速召該城官兵入衛京師,城中諸將師也皆欲棄城,唯有羅亨信和楊洪持“死守宣府”的堅定立場。當時已經73歲的羅亨信拔出佩劍,坐在城門正中,面若秋霜,凜不可犯。他下令說:“敢出城者,斬!”于是城中軍民安定下來,老幼歡呼說:“我們有生路了!”諸官兵深受感動,同仇敵愾,誓與宣府共存亡。隨后,瓦剌軍首領也先把人質英宗挾持到城下叫門,昏庸怕死的英宗完全聽任也先的擺布,竟傳命開城。如果遵命獻城,軍民將盡遭殺戮,京城最后的屏障就被拔除;如果抗命守城,那就犯欺君抗旨之罪。此時的羅亨信置身家性命于不顧,斷然回答:“我是奉命守城的,不敢擅開城門?!币蚨芙^獻城。而當時身在現場的李賢,曾在《天順日錄》中抱怨宣府總兵官楊洪“驚惶無措,閉門不出。若土木之圍,洪能以后沖之,必無是敗”。其實,那個時候,面對亂得不能再亂,壞得不能再壞的局面,閉門堅守方是上策,能守住宣府,便是最大的功績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羅亨信重造了宣化城,并在危難之際拯救了當時的宣化城,同時也使一城百姓免受戰火涂炭?!痘拭魍o》云:“幸羅亨信忠義誓死以守,不獨一城蒙福,而京師實賴之。世謂亨信有安社稷之功,信矣。”但吊詭的歷史卻開了一次惡意的玩笑,被俘的明英宗不但很快被放歸,而且通過,再次登上皇帝的寶座。于是,羅亨信的“安社稷之功”突然變成了當權者最大的忌諱。不但朝廷刻意淡化他的功勞,所賜獎賞,“僅循常例”而已,便是百年之后所立的墓碑銘里,撰寫者也遵照上頭的意思,諱言土木堡和宣府之事。

好在老百姓心里另有一桿公平的秤。宣化城里后來特地為羅亨信興建了功臣廟,立其塑像于廟內,供后世瞻仰。而有關他的事跡,也被后人世代傳誦。成化年間,莞籍人一品布政司左參政祁順記亨信事跡,曾這樣寫道:“自公歸老,邊人思之弗忘,迄今二十余年而威德在……”

有意思的是,宣府似乎總是與明朝的皇帝有緣。

一座小小的邊城,曾深刻見證了一個帝王的雄韜偉略,一個皇帝的昏庸無知,以及一個皇帝的荒誕不經。如果說前兩者分別指的是明成祖朱棣和明英宗朱祁鎮,那么后一個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了。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26歲的明武宗朱厚照放下皇帝的架子,急裝微服,興沖沖地趕往距京城三百余里之外的宣府,計劃巡游一番。陪伴他的是一位魁碩有力的大漢,名叫江彬,是地道的宣化人。朱厚照之所以愿意放下皇帝的架子,是因為他從來就不想當皇帝,做個杰出的流氓倒好像是他最大的追求。他最大的喜好便是打架(仗)、喝酒、。而善察言觀色的江彬正是抓住了皇帝聲色犬馬的本性,擺出了讓其怦然心動的三大理由:一是宣化地處北疆,地域遼闊,風光秀美,可“瞬息馳千里”,又可以在一線戰場,以實戰的狀態排兵布陣,舞刀弄槍,玩起來可以盡情地瘋,遠比在北京城里“為廷臣所制”要快活許多;二來宣化美女多,此處長期胡漢雜處,人員南北匯集,通婚融合下,婦女多貌美,風情更多樣;三來宣化樂舞發達,遼、金、元時期的各種音樂,都在那里生過根,發過芽,多種民族、多種文化融合下的音樂風格,自然具備了相當高的水準,至少對朱厚照而言,充滿了異域情調。

因此,他來了。因為他是流氓,又是皇帝,所以帶著極大的破壞能量來了。據《明史》記載,這個正德皇帝經常夜里帶著江彬,闖進美貌女子之家搶奪婦女。如果說他風流,都有點污辱這兩個字。他的所作所為,純粹是變態行為,或者用科學的術語分析,恐怕他患有性癮,只不過那時沒有心理醫生。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還給自己起了個假名字叫朱壽,然后再以皇帝的名義加封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后來又加封為“鎮國公”,令兵部存檔,戶部發餉,并要求享受每年5000石俸米的公爵待遇。此后凡往來公文,竟不管國朝體面,竟一律以威武大將軍鈞帖行之。亙古以來,還沒有哪個皇帝自降身份又為自己稱臣的,真是視國事朝政為兒戲。為此,《明史?武宗本紀》感嘆道:“然耽樂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比欢?,感嘆歸感嘆,誰讓他是皇帝呢?既然是玩,皇帝也有皇帝的玩法和氣派,他剛到宣府,便命令“輸帑銀一百萬兩于宣府”,以期作為他游戲的啟動資金。而為了玩得更盡興,又在江彬的蠱惑下,“靡費億計”,大肆修繕鎮國府,同時還將京城豹房內的奇珍異寶,以及四處巡游收來的各色婦女,都一并運來,填充鎮國府。在宣化所做的一切,都讓朱厚照感覺很刺激、很好玩,遠離京城的政治負擔和君臣糾纏,也讓他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和自由感。因此他這一待竟是大半年的時間,至第二年過完春節才回到京城。此后兩三年間,他又曾幾度巡游宣府,并親切地稱宣府為“家里”。

朱厚照雖然很瘋狂,但他一點都不傻。這體現在他帶兵打仗一事上。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蒙古小王子部叩關來襲,朱厚照得知敵情,非常激動,親自布置,準備與小王子大戰一場。這場戰役十分激烈,明軍曾一度被蒙古軍分割包圍,朱厚照親自率領一軍援救,才使得明軍解圍。雙方大小百余戰,期間武宗與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最后,小王子自忖難以取勝,引兵西去,明軍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史稱“應州大捷”。與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的糟糕表現相比,明武宗朱厚照真要算得上有勇有謀,他親率五六萬人抗擊四五萬蒙古軍,指揮得法,戰術正確,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之役,應是朱厚照一生中最為光彩的一頁。其實,在他瘋狂的背后,內心深處一直暗藏著一個能夠像太祖、成祖那樣立下顯赫邊功的夢想。這大概也是他一直遲遲不愿離開宣化的原因之一。

然而,他的才華也好,理想也好,終被他的瘋狂淹沒和摧毀了。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他因溺水得病而崩逝于豹房內,臨終時發出了“前事皆由朕誤”的懺悔。他死后,他的一切瘋狂行為,都開始被一一校正,“還四方所獻婦女,停不急工役”,宣府行宮的金寶也歸還內庫。從此,宣府的異樣榮光也隨之暗淡,躲藏在歷史的陰暗之處,卻又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口頭舌間。

自清代以來,由于蒙古的歸附,國防重心外移,宣化城的軍事戰略位置便不再重要,與皇帝的關系也愈來愈遠。順治年間,宣府的作用也就是給皇帝喂養御馬,“每年秋末到宣,次年四月出口,共計二十四圈”。康熙三十二年(1693),朝廷下令“廢宣府衛所”,并取宣揚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這也正式宣告了宣化城的國防使命正式結束。雖說此后康熙兩次北征噶爾丹、四次塞外出巡,都曾在宣化駐蹕,但也只是路過罷了,而不像當年朱棣北伐時那么倚重了。

乾隆十年(1745)九月,清高宗乾隆皇帝巡幸木蘭,回京時路過宣化,在演武廳閱兵,并親筆御書“神京屏翰”,由當時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在鎮朔樓的北邊城樓上。這塊巨大的御賜書牌匾,應是帝王對宣化最后的褒獎了,而且在當時的乾隆眼里,已經有幽思懷古的味道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七日,宣化城與帝王發生最后一次機緣。當時,因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大阿哥及親王大臣等狼狽西逃,路經宣化時,曾在上谷公所(現宣化區文保所)停留三日。這一次,太后也好,皇帝也好,不再有心情懷古,也不再有興趣題詞,他們只是稍作休息,便繼續逃亡。歷史在這一時刻,惡意地重復了一個玩笑,要求宣化城的百姓再一次為一個王朝的存亡奉獻尊嚴。這一年的九月十五日,外國聯軍兵臨城下,屯兵南關三日,揚言要炮轟宣化城。其實,他們只是以游戲的心態和無賴的手段在羞辱這個老大帝國的皇帝和民眾罷了。

第11篇

【關鍵詞】經史、文史、史學、魏晉南北朝

較之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有了長足的發展, 不論是史學著作的種類還是數量都大大增加了。《隋書·經籍志》史部所列史書共計十三類,即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其中,每一門類除開頭一種或少數幾種為三國以前著述外,幾乎全部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作。[1]史學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與同一時期的經學、文學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以下將圍繞著經史之學與文史之學這兩條線索展開討論,以期把握史學發展的脈絡。

(一)

這一時期史學發展的最大特點莫過于史學學科的獨立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依據西漢末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把《國語》、《世本》、《戰國策》、《太史公書》等史書都附于《春秋》經之下,史學沒有獨立的地位。但是到晉代,情況發生了變化,西晉荀勗作《中經新簿》,分書籍為四部,史學著作為獨立的一類,屬丙部,東晉李充又改定次序,將其置于乙部?!端鍟そ浖尽凡挥靡也恐f而謂之史部,實質并無變化。

史學著作在圖書分類上的變動不是沒有原因的。梁代阮孝緒編制《七錄》,其一為經典錄,其二為記傳錄。他解釋說:"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誠得其例。今眾家紀傳倍于經典,猶從此志,實為蘩蕪"。[2] 阮氏所說有一定的道理,從漢末至梁代,史籍數量確實大增, 別開一類,勢在必行。但是在西晉,新的史著并不是很多,恐怕還不能這樣解釋。

考諸史實,經與史的區分在目錄分類以外也有反映?!度龂尽肪?2《尹默傳》:

益部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遠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皆通諸經史,又專精于《左氏春秋》。

據陳壽所說,漢末荊州的學校不僅教授經學,而且也教授史學。對此,我們找不到旁證,姑置不論。但"通諸經史"一語,至少表明在陳壽生活的西晉時期,人們心目中經與史是明明有別的。《文選》卷49干寶《晉紀》總論李善注引王隱《晉書》稱:"王衍不治經史,唯以莊老虛談惑眾。"王隱是兩晉之際的人,他也用了"經史"一詞,可見陳壽用語不是出自個人的習慣。"經史"在唐修《晉書》中是經常可以見到的,如盧欽"篤志經史",邵續"博覽經史",王珣"經史明徹"等等。[3] 參諸上述晉人用語,這些記載應該是可信的。經史雙修實際上漢代就有,《后漢書》卷64《盧植傳》載,盧植少從大儒馬融受古文經學,后在東觀"校中書五經紀傳,補續《漢記》。"我們自然可以說他是"通諸經史",可是當時人并不這樣說。有經史之實而無經史之名,這說明在東漢人的觀念中經與史的區別尚不明確。[4] 西晉人開始頻頻使用"經史"一詞,意味著經與史發生了分離。

西晉以后,經與史的區分在教育上也有明確體現?!稌x書》卷88《劉殷傳》:

劉殷字長盛,新興人也。……弱冠,博通經史,……有子七人,五子各授一經,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漢書》,一門之內,七業俱興。

《晉書》卷105《石勒載記》下:

署從事中郎裴憲、參軍傅暢、杜嘏并領經學祭酒,參軍續咸、庾景為律學祭酒,任播、崔濬為史學祭酒。

《宋書》卷93《雷次宗傳》:

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師,開館于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會稽朱膺之、潁川庾蔚之并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

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學并建。

不論是在官學中或是在私學中,史學都是一個獨立的門類,由此可見,自晉以后人們對經學與史學的區別是有清楚認識的。荀勗、李充在書籍目錄上把史書從經書中分離出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阮孝緒生活在梁代,他沒有考慮目錄以外的上述歷史變化,而僅僅從史書數量的增加來解釋目錄分類的改變,似乎還是未達一間。

"經史"一詞的出現、目錄分類的變化、教育中史學科目與經學科目的分別設置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事實,那就是,史學確實獨立了。史學擺脫經學而獨立表明人們對經、史的認識有了變化。在這方面,東漢的王充可謂思想上的先行者?!墩摵狻ぶx短篇》:

夫儒生之業,五經也。南面為師,旦夕講授章句,滑習義理,究備于五經,可也。五經之后,秦漢之事,不能知者,短也。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

沉,然則儒生,所謂陸沉者也。五經之前,至于天地始開,帝王初立者,主名為誰,儒生又不知也。夫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五經比于上古,猶為

今也。徒能說經,不曉上古,然則儒生,所謂盲瞽者也。

王充責難儒生只懂五經而不了解古今歷史,這當然是對史學的強調。不過,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敘述方式,他把歷史分為"五經之前"與"五經之后",言外之意,"五經"只是這之間的一段歷史的記載而已,儒生所了解的歷史僅至于此。這實際上已是視經為史了。所以,他又說:"儒者不見漢書,謂漢劣不若,使漢有弘文之人經傳漢事,則《尚書》、《春秋》也。"經亦史,史亦經,這種大膽的思想使我們在經學泛濫的時代看到了史學振興的可能。余英時先生稱王充為"晚漢思想界之陳涉",[5] 其比喻極為恰當。王充的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沒有得到積極回應,但是,從漢魏之際開始,可以明顯感到人們對歷史的興趣是越來越濃厚了。《三國志》卷41《張裔傳》稱蜀郡張裔"博涉《史》、《漢》",卷42《孟光傳》稱河南孟光"銳意三史",卷64《孫峻傳》注引《吳書》稱會稽留贊"好讀兵書及三史"。[6]吳末,右國史華覈上疏道:"漢時司馬遷、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與六經俱傳。"[7] 《世說新語·言語篇》載,"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 人們何以對史書如此感興趣?《三國志》卷54《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喽鄤?,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

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

《三國志》卷59《孫登傳》:

權欲登讀《漢書》,習知近代之事,以張昭有師法,重煩勞之,乃令(張)休從昭受讀,還以授登。

孫權要呂蒙等"涉獵見往?quot;,"急讀"史書、兵書,以為"大有所益",又讓孫登讀《漢書》"習知近代之事",這些建議都與現實有關。當時的社會正處于劇烈變動之中, 經學作為意識形態,因其繁瑣、迷信、荒誕已經喪失生命力。孫權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正反映了經學的無用。在思想迷失了方向的時候,從歷史中,尤其是從近代歷史中總結得失成敗的經驗教訓就成了當務之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8] 這也是在總結近代歷史的經驗教訓。《隋書·經籍志》載,諸葛亮著有《論前漢事》一卷,大約都是此類內容。

關于史學與經學此消彼長的關系,我們還可以從西漢的歷史中得到應證。西漢之初,面對秦的驟亡,人們也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陸賈著《楚漢春秋》,賈誼寫《過秦論》,以后又有司馬遷的《史記》,但是并沒有因此出現一個史學的,原因在于經學興起了。在漢儒眼中,經學是無所不能的,對于歷史的演進,經學已經給出了答案,對于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漢儒也每每以經義斷事,趙翼說:"漢初法制未備,每有大事,朝臣得援經義,以折衷是非"。[9]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沒有史學的地位?!稘h書·藝文志》將《史記》等史書附于《春秋》經下,在今人看來是貶低了史學,如果就當時而論,倒不如說是抬高了史學。比較兩漢,經史關系一目了然,經學盛則史學衰,經學衰則史學盛, 經與史之演變軌跡大致如此。

魏晉以后史學脫離了經學而獨立,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不過,我們不得不注意另一方面,這就是,經學對史學也還有很大的影響。這首先表現在史書語言的使用上?!度龂尽肪?《武帝紀》載曹操語曰:

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

注引孫盛《魏氏春秋》云:

劉備,人杰也,將生憂寡人。

裴松之就孫盛改易文字評論道:

凡孫盛制書,多用《左氏》以易舊文,如此者非一。嗟乎,后之學者將何取信哉?且魏武方以天下勵志,而用夫差分死之言,尤非其類。

當時采用類似的文字處理方式者不止孫盛一人。劉知幾在《史通·模擬篇》中列舉了這方面的大量例證。比如:"譙周撰《古史考》,思欲擯抑馬《記》,師仿孔《經》。其書李斯之棄市也,乃云'秦殺其大夫李斯。'夫以諸侯之大夫名天子之丞相,以此而擬《春秋》,所謂貌同而心異也。"又如"干寶撰《晉紀》,至天子之葬,必云'葬我某皇帝'。時無二君,何我之有?以此而擬《春秋》,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又如"《公羊傳》屢云'何以書?記某事也。'此則先引《經》語,而繼以釋辭,勢使之然,非史體也。如吳均《齊春秋》,每書災變,亦曰:'何以書?記異也。'夫事無他議,言從己出,輒自問而自答者,豈是敘事之理者邪?以此而擬《公羊》,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劉知幾對貌同心異的模擬極為反感,但對得其神似的模擬卻也不反對:"如《左傳》上言羋斟,則下曰叔牂;前稱子產,則次見國僑,其類是也。至裴子野《宋略》亦然。何者?上書桓玄,則下云敬道;后敘殷鐵,則先著景仁。以此而擬《左氏》,又所謂貌異而心同也。"除去對經傳的模擬外,篇中還舉出了對《史》、《漢》的模擬,如令狐德棻《周書》模擬《漢書》。最后,劉知幾概括說:"大抵作者,自魏已前,多效三史,從晉已降,喜學五經。"他的概括是不準確的,對三史的模擬文中只舉出了《周書》一例,而其作者令狐德棻是唐人,與"自魏已前"之說自相矛盾;歷史著作對經傳的模擬也不是"從晉已降"才出現的。這個問題,我們在后面還要討論。

經學對史學的影響除語言之外,還表現在史書的名稱與體裁上。這一時期,史書書名常常模仿經書,如袁曄著《獻帝春秋》,孔衍著《魏尚書》、《漢魏春秋》,孫盛著《魏氏春秋》,習鑿齒著《漢晉春秋》,王琰著《宋春秋》,吳均著《齊春秋》,裴子野著《梁春秋》。除《魏尚書》外, 這些以"春秋"命名的史書均屬編年體,顯然是對《春秋》經的模仿,至于《魏尚書》,大約是對《尚書》的模仿,模仿《春秋》遠多于模仿《尚書》,這或許是因為《春秋》原本就是史書,而《尚書》為古代文獻匯編,體裁不適宜模仿。除以春秋為名者外,如上引劉知幾所提到的干寶《晉紀》、裴子野《宋略》等也均屬編年體。語言模擬現象基本上都是出自這些編年體史書。史學著作在語言、體裁、名稱上都模擬經書,經學對史學的影響不可謂不深。

對于這一時期《春秋》體史書的大量出現,《隋書·經籍志》解釋道:

自史官放絕,作者相承,皆以班、馬為準。起漢獻帝,雅好典籍,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命潁川荀悅作《春秋左傳》之體,為《漢紀》三十篇。言約而事詳,辯論多美,大行于世。至晉太康元年,汲郡人發魏襄王冢,得古竹簡書,字皆科斗,……蓋魏國之史記也。其著書皆編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經》。諸所記事,多與《春秋》、《左氏》扶同。學者因之,以為《春秋》則古史記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體。

按此,模擬《春秋左傳》的編年體史書起自漢末的荀悅,不過,《隋志》的作者似乎比較強調西晉竹書出土以后所帶來的影響。這與劉知幾所說史書在文字上"從晉已降,喜學五經"不謀而合。經學在漢代盛于晉代,何以模擬之作從晉代始?這是須要加以解釋的。

如果不局限于《春秋》體裁,而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模擬,則模擬還可以推得更早。《續漢書·百官志》:

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學漢官篇》。案:胡廣注隆此篇,其論之注曰:"前安帝時,越騎校尉劉千秋校書東觀,好事者樊長孫與書曰:'漢家禮儀

,叔孫通等所草創,皆隨律令在理官,藏于幾閣,無記錄者,久令二代之業,闇而不彰。誠宜撰次,依擬《周禮》,定位分職,各有條序,令人無愚智

,入朝不惑。君以公族元老,正丁其任,焉可以已!'劉君甚然其言,與邑子通人郎中張子平參議未定,而劉君遷為宗正、衛尉,平子為尚書郎、太

史令,各務其職,未暇恤也。至順帝時,平子為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說》,乃欲以漸次述漢事,會復遷河間相,遂莫能立也。述作之功,獨不

易矣。既感斯言,顧見故新汲令王文山小學為《漢官篇》,略道公卿內外之職,旁及四夷,博物條暢,多所發明,足以知舊制儀品。蓋法有成易,而

道有因革,是以聊集所宜,為作詁解,各隨其下,綴續后事,令世施行,庶明闕旨,廣前后憤盈之念,增助來哲多聞之覽焉。"[10]

胡廣曾作《漢官解詁》,此段議論,是就此作的說明。文中提到"劉千秋",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引惠棟說:"劉千秋即劉珍也?!段脑穫鳌吩普渥智飳O,疑《傳》誤?!渑c子平(即張衡)皆南陽人,故云邑子。"檢索《文苑傳》所載劉珍事跡,知惠棟說不誤。胡廣此段敘述十分重要,它說明有意模擬《周禮》撰述漢制已在東漢人的自覺意識之中。由此可以推論,東漢出現的《漢官》、《漢官儀》一類書名正是由模擬《周官》而來。這與前述晉代眾多的模擬《春秋》之作并無區別。因此,應該說,模擬是從東漢開始的。

此外,在史書的注釋與傳授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模擬的痕跡。自東漢后期開始,對史書的注釋漸多,如延篤有《史記音義》,胡廣有《漢書解詁》,蔡邕有《漢書音義》,服虔有《漢書音訓》,應劭有《漢書集解音義》。周一良先生說: "這些音義注解,大約與漢儒解經相同,多重在訓詁名物方面。"[11] 應該說,這也是一種模擬,是注釋方法上的模擬。前引《孫登傳》中稱張昭讀《漢書》"有師法",《隋書·經籍志》稱:"唯《史記》、《漢書》師法相傳,并有解釋。"我們知道,漢儒讀經最重師法相傳,而讀史居然也要有師法,這又是在傳授方法上對經學的模擬。

由此可知,模擬之風并非始自晉代,從東漢起,在史書的名稱、體例、注釋、傳授諸方面均已有模擬出現,在這個階段,因為還沒有形成著史的風氣,所以西晉以后的那種在語言、體裁、書名上全面模擬經傳的眾多史書自然難以見到。

東漢以來,經學有今、古文之分,仔細分析這一時期的經史關系,可以看到,對史學的影響似乎更多地來自于古文經學。我們知道,《周官》、《左氏春秋》都是古文經,因此,嚴格地說,《漢官解詁》、《漢紀》一類書只是對古文經的模擬。史書的音義注解,其實也只是對古文經的模擬,因為今文家只講微言大義,并不重訓詁名物,重視訓詁名物乃是古文家的特點。注釋《史》、《漢》的學者如服虔、延篤等,本人都是古文學家,他們以注釋經書的方法來注釋史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關于史學與古文經學的關系,我們還可以通過分析《東觀漢記》的作者來進一步探討?!稏|觀漢記》的修撰是從東漢明帝時開始的,一直持續到獻帝時,參與者較多?!端膸焯嵋分饕鶕⒅獛住妒吠ā凡⒅T《后漢書》,列出的作者有:班固、陳宗、尹敏、孟異、劉珍、李尤、劉騊馬余、伏無忌、黃景、邊韶、崔寔、朱穆、曹壽、延篤、馬日磾、蔡邕、楊彪、盧植、韓說、劉洪。這個名單并不完備。余嘉錫廣為搜求,又補充劉復、賈逵、馬嚴、杜撫、劉毅、王逸、鄧嗣、張華數人。[12]以上作者中,可以肯定是古文經學家的人相當多?!逗鬂h書》卷64《盧植傳》載植上書稱:

臣從通儒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古文科斗,近于為實,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并敦悅之

。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相表里,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后來,以廣圣意。

《后漢書》卷24《馬援傳附馬嚴傳》:

從平原楊太伯講學,專心墳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覽百家群言。

注引《東觀記》曰:

從司徒祭酒陳元受《春秋左氏》。

《后漢書》卷79上《尹敏傳》:

少為諸生,初習《歐陽尚書》,后受《古文》,兼善《毛詩》、《谷梁》、《左氏春秋》。

《后漢書》卷64《延篤傳》:

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又從馬融受業,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

以上諸人都是古文學家。還有一些人,史傳中未明言所屬經學派別,但是可以從旁考證。如馬日磾,《三國志》卷6《袁術傳》注引《三輔決錄》曰:"日磾字翁叔,馬融之族子。少傳融業,以才學進。"按馬融為古文大家,日磾傳融業,自然也是古文一派。又如蔡邕, 實際上也應是古文家。從《月令問答》中可以看出他的經學傾向:

問者曰:"子說《月令》,多類《周官》、《左氏》。假無《周官》、《左氏傳》,《月令》為無說乎?"曰:"夫根柢植則枝葉必相從也?!?/p>

月令》與《周官》并為時王政令之記。異文而同體,官名百職,皆《周官》解?!对铝睢芳鬃?,沈子所謂似《春秋》也。若夫太昊、蓐收、句芒

、祝融之屬,《左傳》造義立說,生名者同,是以用之。"……問者曰:"令曰:七騶咸駕。今曰六騶,何也?"曰:"本官職者,莫正于《周官》。《

周官》天子馬六種。六種別有騶,故知六騶?!蹲笫蟼鳌?'晉程鄭為乘馬御,六騶屬焉。'無言七者,知當為六也。"

《隋書·經籍志》載蔡邕著《月令章句》十二卷,嚴可均《全后漢文》卷80以為《月令問答》即出自《月令章句》。蔡邕說《月令》,多類《周官》、《左氏》,由此可知,他確實屬古文家。

東觀作者中,可以明確為今文家的只有杜撫、伏無忌、楊彪、。杜撫,"受業于薛漢,定《韓詩章句》"。[13]楊彪系楊震之后,"少傳家學。"[14] 楊氏家族世世傳習歐陽《尚書》。伏無忌為伏湛之后,"亦傳家學"[15]伏氏所傳為韓《詩》。杜、楊、伏三家所傳均屬今文經。雖然如此,我們認為這些今文學家及其他學術不明的作者很可能也通古文經學?!锻ǖ洹肪?6職官8:

漢之蘭臺及后漢東觀,皆藏書之室,亦著述之所。多當時文學之士,使讐 校于其中,故有校書之職。后于蘭臺置令史十八人,又選他官入東

觀,皆令典校秘書,或撰述傳記。

東漢皇家圖書,章、和以前在蘭臺,章、和以后移至南宮東觀。 按杜佑所說,蘭臺令史及以他官入東觀者除撰述傳記外,還有典校書籍的任務。考諸史傳,知杜佑此說不誤。如賈逵:"拜為郎,與班固并校秘書,應對左右。"班固:"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撰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劉珍:"永初中,為謁者仆射。鄧太后詔使與校書劉騊馬余、馬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永寧元年,太后又詔珍與陶馬余作建武已來名臣傳。" 王逸:"元初中,舉上計吏,為校書郎。" 崔寔:"遷大將軍冀司馬,與邊韶、延篤等著作東觀?!瓘团c諸儒博士共雜定五經。"盧植:"復征拜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說等并在東觀,校中書五經紀傳,補續《漢記》。" [16] 按校書,即是所謂"整齊脫誤,是正文字"?!锻ǖ洹肪?2職官4引《漢官儀》稱:"能通《倉頡》、《史籀篇》補蘭臺令史"。蘭臺令史必須通小學,這是因為令史有"是正文字"的任務。圖書移至東觀后,這種要求應該依然存在。《說文解字》序載許沖上言:"慎前以詔書校東觀"。許慎也曾入東觀校書,這應該是因為他精通小學的緣故。蘭臺、東觀校書者通小學,這為我們探尋其經學背景提供了路徑。王國維曾發現,兩漢小學與古文經學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他說:"觀兩漢小學家皆出古學家中,蓋可識矣。原古學家之所以兼小學家者,當緣所傳經本多用古文,其解經須得小學之助,其異字亦足供小學之資,故小學家多出其中。"[17] 按此,小學家皆出古學家中,而于蘭臺、東觀校書者又必須通小學,是知兼校書、撰史于一任的東觀諸文士必定通曉古文經學。

東觀作者還有一個特點,即不少人好為文章。如班固"能屬文誦詩賦",劉珍"著誄、頌、連珠凡七篇。"李尤"少以文章顯,和帝時,侍中賈逵薦尤有相如、揚雄之風,召詣東觀,受詔作賦,拜蘭臺令史。" 劉毅"少有文辯稱,元初元年,上《漢德論》并《憲論》十二篇。時劉珍、鄧耽、尹兌、馬融共上書稱其美。" 邊韶"以文章知名……著詩、頌、碑、銘、書、策凡十五篇?quot;劉復"好學,能文章。"延篤"能著文章,有名京師。"蔡邕所著詩賦等"凡百四篇"[18] 據《隋書·經籍志》載,東觀學者中,班固、賈逵、劉騊駼、劉珍、李尤、王逸、邊韶、延篤、崔寔、盧植、蔡邕等皆有文集傳世。文章與小學一樣,也與古文經學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桓譚即是"能文章,尤好古學"。[19]何休《春秋公羊傳》序為此提供了最確切的證據:

傳《春秋》者非一,本據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說者疑惑,至有倍經任意反傳違戾者,其勢雖問不得不廣,是以講誦師言至于百

萬猶有不解,時加釀嘲辭。援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不可勝記也。是以治古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至使賈逵緣隙,奮筆以

為《公羊》可奪,《左氏》可興。"

何休為今文學家,他將"治古學"與"貴文章"者視為一體。由此反推,上述以文章著名的東觀學者應屬古文學家。

東觀撰史者通小學、能文章,這都是與古文經學聯系在一起的,而反之東漢一流的今文學家如范升、桓榮、歐陽歙、何休等人完全不具備這些學術特徵。由此可知,史學確實是與古文經學聯系在一起的。

古文經學與史學能夠聯系起來,是由其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古文經學反對微言大義,強調對事實的考訂、補充,這與史學本來就是相通的,也可以說,古文家對古文經的研究本來就是一種初步的歷史研究。二者所不同的是,古文經學只研究經書所限定的時代范圍內的歷史,而史學的研究則要延伸到當代。由考訂古代歷史到撰寫當代歷史,其間只差一步,我們看到,東觀作者終于邁出了這合乎邏輯的一步。

在描述經史分離的進程時,前文曾著意指出,經學的衰落是史學興起的原因。至此,我們可以更準確地說,所謂經學的衰落,主要是指作為意識形態的今文經學而言,就古文經學而言,東漢時期,它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是蒸蒸日上。正是古文經學的繁榮才為史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因此,就經史關系而論,今文經學的衰落與古文經學的發達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才共同構成史學發展的前提。

前文還曾指出,"經史"一詞的出現意味著經史的分離,至此,還要補充的是,"經史"一詞的出現也同樣意味著經史仍有密切的關系, 史學對經學、尤其是對古文經學的模擬正可說明此點。

總之,史學雖然從經學中獨立了出來,但這一轉變過程不可能脫離原有的學術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經學。史學對經學的模擬,正是史學剛剛脫離經學后不可避免的特徵。

(二)

荀悅在《漢紀》卷1《高祖紀》中說:"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道義,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勛,五曰表賢能。"他所說的著史的目的在政治方面,除此之外,自司馬遷以來,著史者往往還另有目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自己寫《史記》是"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0]這一點在魏晉以后得到了繼承?!稌x書》卷82《王隱傳》:

建興中,過江,丞相軍諮祭酒涿郡祖納雅相知重。納好博弈,每諫止之。納曰:"聊用忘憂耳。"隱曰:"蓋古人遭時,則以功達其道;不遇,則以

言達其才,故否泰不窮也。當今晉未有書,天下大亂,舊事蕩滅,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長五都,游宦四方,華夷成敗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應仲

遠作《風俗通》,崔子真作《政論》,蔡伯喈作《勸學篇》,史游作《急就章》,猶行于世,便為沒而不朽。當其同時,人豈少哉?而了無聞,皆由

無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沒世而無聞,《易》稱自強不息,況國史明乎得失之跡,何必博奕而后忘憂哉!"

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強調著史以求"沒而不朽"。在王隱看來,這是第一位的,而"明乎得失之跡"的政治目的反而居于次要位置。這種認識并不僅僅是王隱個人的看法。陸機撰《吳書》,陸云致陸機信中稱之為"大業"、"此真不朽事"。[21] 一直到南朝,還可以找到類似的說法?!赌鲜贰肪?3《徐廣傳》:

時有高平郗紹亦作《晉中興書》,數以示何法盛。法盛有意圖之,謂紹曰:"卿名位貴達,不復俟此延譽。我寒士,無聞于時,如袁宏、干寶之

徒,賴有著述,流聲于后。宜以為惠。"紹不與。

"流聲于后"與"沒而不朽"為同義語。追根尋源, 此說實來自曹丕。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

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

曹丕極重文章,但這里所謂"文章"卻并不能僅僅理解為文學作品。劉邵在《人物志·流業篇》中說:

蓋人流之業十有二焉:有清節家,有法家,有術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辯,有雄杰。

那么,什么是"文章"呢?他的解釋是:"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在文末總結處他又扼要地說:"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劉邵只把"文章"與"國史"相聯系,似乎過窄了,但"文章"中包含有史著是可以肯定的。前述東觀撰史者多擅長文章已經暗示出了二者的聯系。劉勰的看法也是如此,他在《文心雕龍》中將文體分為"明詩"、"樂府"、"詮賦"等二十類,其中第十一類即是"史傳"可見,在當時人眼里,史是包括在"文章"中的。六朝人以文求名、以文求不朽,既然史在文中,所以撰寫歷史著作當然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在這樣的認識下,魏晉以后,文學家著史蔚然成風。如西晉陸機著《晉紀》,東晉袁宏著《后漢紀》、南朝范曄著《后漢書》,謝靈運著《晉書》,沈約著《晉書》、《宋書》,蕭子顯著《晉史草》、《南齊書》等都是如此?!端鍟そ浖尽氛f當時的情形是:"一代之史,至數十家"。文士紛紛著史以求不朽,自然導致史書數量大增。北朝人對此似乎不能理解,李彪說:

近僭晉之世有佐郎王隱,為著作虞預所毀,亡官在家,晝則樵薪供爨,夜則觀文屬綴,集成《晉書》,存一代之事,司馬紹敕尚書唯給筆札而已

。國之大籍,成于私家,末世之弊,乃至如此,史官之不遇,時也。"[22]

北朝文史均不發達,李彪因為不明白"國之大籍,成于私家",是與著史以求不朽的風氣有關,所以將其簡單地歸結為"史官之不遇"。

將史納入文的范疇及由此產生的文人著史的風氣給史學著作以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的著史者往往把較多的注意力置于文字一端。袁山松說:

書之為難也有五:繁而不整,一難也;俗而不典,二難也;書不實錄,三難也;賞罰不中,四難也;文不勝質,五難也。"[23]

周一良先生對此評論說:"五條之中,三條都是關于文字表達方面。據本傳,袁山松博學有文章,善音樂,是一個才士。他的修史標準特別著重文字,也就可以理解。"[24] 《三國志》卷53《薛綜傳附薛瑩傳》載華覈上疏推薦薛瑩任史職:

……涉學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瑩為冠首。今者見吏,雖多經學,記述之才,如瑩者少。

薛瑩"文章尤妙",有"記述之才",所以應該擔當史職。這與劉邵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范曄自稱所作《后漢書》"《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贊自是吾文之杰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合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25]劉知幾對這種文風深表不滿: 《史通·敘事篇》:

自茲(班馬)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蕪音累句,云蒸泉涌。其為文也,大抵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應以一言蔽之者,輒足

為二言;應以三句成文者,必分為四句。彌漫重沓,不知所裁。

同篇又云:

昔夫子有云:"文勝質則史。"故知史之為務,必藉于文。自五經已降,三史而往,以文敘事,可得言焉,而今之所作,有異于是。其立言也,或

虛加練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文非文,史非史,譬夫龜茲造室,雜以漢儀,而刻鵠不成,反類于鶩者也。"

《序例篇》云:

孔安國有云:序者,所以敘作者之意也?!间┓稌?,始革其流,遺棄史才,矜銜文彩。后來所作,他皆若斯。如是遷、固之道忽諸,微婉之

風替矣。

文學對史學的影響如此之大,這使得脫離了經學的史學并未獲得完全的獨立,史學若要進一步發展,還必須劃清與文學的界限。

關于文風改變的時間,劉知幾在以上三段中,時而泛泛說在班馬以后,時而又強調"三史而往"與"今之所作"不同,只有第三段才明確提出始自范曄。按此,文對于史的影響是日甚一日。但不能不注意到,也正是從范曄生活的南朝開始,文與史開始了分離的過程。以下由"文史"一詞的使用開始討論?!端螘肪?8《王惠傳》:

陳郡謝瞻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群從造惠,談論鋒起,文史間發。

《南齊書》卷33《王僧虔傳》:

僧虔好文史,解音律。

《梁書》卷25《周捨傳》載普通六年詔書稱:

周捨"義該玄儒,博窮文史"。

《陳書》卷34《岑之敬傳》:

之敬始以經業進,而博涉文史,雅有詞筆,不為醇儒。

《魏書》卷45《韋閬傳》:

長子榮緒,字子光,頗涉文史。

《顏氏家訓·涉務篇》:

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一則朝廷之臣,取其鑒達治體,經綸博雅;二則文史之臣,取其著述,不忘前古;……

"文史"一說,西漢就有,司馬遷說"文史星歷,近乎卜巫之間",[26] 東方朔說"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27] 其含義是指文書記事而言,與文學、史學無涉。唐修《晉書》中也有文史一說。《晉書》卷62《祖逖傳附祖納傳》:

納既閑居,但清談、披閱文史而已。

同書卷69《劉隗傳》:

隗雅習文史,善求人主意,帝深器遇之。

同書卷90《吳隱之傳》:

隱之美姿容,善談論,博涉文史,以儒雅標明。

按此描述方式,似乎晉代已有文學、史學意義上的"文史"之說。這些記載可能不準確。《世說新語·德行篇》注引王隱《晉書》:轉貼于

"祖納……最治行操,能清言。"

《太平御覽》卷249引虞預《晉書》:

"劉隗……學涉有具,為秘書郎。"

《藝文類聚》卷50引王隱《晉書》中有吳隱之任廣州刺史事跡,未涉學業如何。王隱、虞預為晉人,在他們的描述中未見文史一詞。唐修《晉書》是以南朝臧榮緒《晉書》為藍本,《文選》卷4《三都賦序一首》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字太沖,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 唐修《晉書》所謂"文史"云云,有可能是由臧氏而來。

不管怎樣,文史一詞被頻繁使用是從南北朝開始的,這與晉代使用的經史一詞相似,也具有雙重含義,既意味著文與史的分離,也意味著文與史還有著緊密的聯系。不過,從發展趨勢來看,分離是主要的方面。如第一節所述,南朝宋代,儒、玄、文、史四科并立,文與史如同經與史一樣是各自分開的。蕭統《文選》中收有"史論"若干篇,他在序中論及選文標準說:

至于記事之史,繫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別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

。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文與史的區別在此表述得清清楚楚,史書中的贊、論等入選只是因為有文采而已?!额伿霞矣枴な∈缕?

近世有兩人,朗悟士也,性多營綜,略無成名,經不足以待問,史不足以討論,文章無可傳于集錄……

這與前引劉邵《人物志》中把"文章"與史混同的觀點已迥然不同,史與"文章"終于區分開來。到唐代,文與史的分離進一步完成,劉知幾對"文非文,史非史"的責難、唐修《晉書》卷82史學家集傳的出現、《隋書·經籍志》中史部的明確提出都可證明此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會有專門的史學批評著作《史通》問世。至此,自晉代開始的史學獨立進程告一段落。

(三)

大致說來,晉代的經史之學與南朝的文史之學可以視之為前后相承的兩個階段。史學歷經兩個階段而走向獨立,這是史學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章。但是,對這一方面似乎不宜估計過高。幾百年間學術思潮的演變對史學的發展也有諸多制約,晉代的玄學、南朝的文學對史學的沖擊是不能低估的。 《晉書》卷50《庾峻傳》:

時重《莊》、《老》而輕經史,峻懼雅道陵遲,乃潛心儒典。

同書卷82《庾預傳》:

預雅好經史,憎疾玄虛,其論阮籍裸袒,比之伊川被發,所以胡虜遍于中國,以為過衰周之時。著《晉書》四十余卷、《會稽典錄》二十篇、

《諸虞傳》十二篇,皆行于世。

據此可知,經史之學與玄學在西晉是處在對立位置上的,這一點在地域上也有反映。唐長孺先生曾指出,魏西晉時期,玄學等新學風是從河南地區興起的。[28] 與之相反,這一時期的史學家卻大多出自河南以外。著《魏略》的魚豢是京兆人,著《帝王世紀》的皇甫謐是安定人,著《古史考》的譙周、著《三國志》的陳壽都是巴蜀之人,著《后漢書》的謝承、著《后漢記》的薛瑩、著《晉書》的陸機都是吳人,著《后漢書》的華嶠是平原人,著《續漢書》的司馬彪是河內人,著《魏書》的王沈是太原人。經史之學在文化最發達的河南地區不受重視,這對史學的發展自然是不利的。

東晉以后,學術發生了變化。《晉書》卷82《孫盛傳》:

孫盛……善言名理。于時殷浩擅名一時,與抗論者,惟盛而已。盛嘗詣浩談論,對食,奮擲麈尾,毛悉落飯中,食冷而復暖者數四,至暮忘餐

理竟不定。盛又著醫卜及《易象妙于見形論》,浩等竟無以難之。由是遂知名?!⒑V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魏氏春秋》、《晉

陽秋》?!稌x陽秋》詞直而理正,咸稱良史焉。

孫盛為一流玄學名士,同時又模擬經傳著史。與之類似的還有袁宏。《世說新語·輕詆篇》:

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袁虎率而對曰

:"運自有廢興,豈必諸人之過?"

袁虎即袁宏,余嘉錫先生《世說新語箋疏》評論道:"然則宏亦祖尚玄虛,服膺夷甫者。" 袁宏一方面著《后漢紀》,以為"夫史傳之興,所以通古今而篤名教也",[29] 另一方面,又祖尚玄虛。孫盛、袁宏的事例表明東晉儒與玄逐漸合流,這使得玄學對經史之學的威脅自然解除。

但是,南朝日益發展的文流又對史學構成了新的威脅。當時文史之學轉盛,但文史兩方面并非勢均力敵,實際重點在文而不在史?!读簳肪?4《江淹任昉傳》末載陳吏部尚書姚察曰:

觀夫二漢求賢,率先經術;近世取人,多由文史。二子之作,辭藻壯麗,允值其時。

所謂"近世取人,多由文史"云云,參考下文所說"二子之作,辭藻壯麗,允值其時",可知實質僅是指文學而言,在南朝,史學是不受重視的, "晉制,著作佐郎始到職,必撰名臣傳一人",[30] 以檢驗其能力,而到宋初則是:"諸佐郎并名家年少"[31] 顏之推說:"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術,至于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32] 史官任用不重學術而只重門第,由此可以推知史學的地位?!锻ǖ洹肪?6選舉4引裴子野論曰:

……爰及江左,稱彼顏、謝,箴繍鞶帨,無取廟堂。宋初迄于元嘉,多為經史,大明之代,實好斯文,高才逸韻,頗謝前哲,波流同尚,滋有篤焉

。自是閭閻少年,貴游總角,罔不擯落六藝,吟詠情性,學者以博依為急務,謂章句為專魯,文破典,斐爾為曹,無被于管弦,非止乎禮義,深心主

卉木,遠致極風云,其興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隱而不深,討其宗途,亦有宋之遺風也。

留戀經史之學的裴子野對南朝文學的迅猛發展持消極態度, 而文學之士對他也頗有微辭。蕭綱評價裴子野稱:"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33] 沈約初撰《宋書》,論及子野曾祖裴松之時竟說"松之已后無聞焉。"[34] 裴子野逆風而行,固守傳統,"為文典而速,不尚麗靡之詞,其制作多法古"。[35] 但他終究無力改變潮流的發展方向。《文心雕龍·通變篇》說:"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范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疏矣。"劉知幾說"從晉以降,喜學五經",實際上,南朝喜學五經者如裴子野輩畢竟只是少數。

重文輕史的現實,在文史分離的進程中也有反映。文史分離與經史分離不同,在經史分離中,史學是主動的,它是伴隨著今文經學的衰落而走向獨立。在文史分離中,文學正處于高漲階段,史學處于被動的地位,當時并不是由于對史學的本質有了更多的認識而將文史分開,實際的情況是,人們因為越來越認識到文學的特性,所以才逐漸把史學從文學中排斥出去。換言之,是文學的進一步獨立迫使史學不得不隨之獨立。如果說,魏晉以來對文章的重視客觀上促進了史學的繁榮,那么,南朝文學的深入發展以及由此而來的重文輕史的風氣則顯然對史學不利。

蕭子顯在《南齊書》卷39傳末說:

江左儒門,參差互出,雖于時不絕,而罕復專家。晉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閑業,服膺典藝,斯風不純,二代以來,為教衰矣。

此處所論,意在說明經學的衰落原因,但是據此討論史學也未嘗不可。"晉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閑業",準確地概括了學術思潮的演變,在這之中沒有史學的位置。因此之故,史學盡管獲得了獨立,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畢竟不可能達到兩晉之玄學、南朝之文學所達到的高度,這就是本文對這一時期史學的基本認識。

--------------------------------------------------------------------------------

[1] 參見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的特點》,載《魏晉南北朝論集續編》。

[2] 《廣弘明集》卷三阮孝緒《七錄序》

[3] 分見《晉書》各本傳。

[4] 《太平御覽》卷463引范曄《后漢書》載,孔融十二歲時與李膺"談論百家經史,應答如流,膺不能下之。"按今本范曄《后漢書》無此句。

[5]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載《士與中國文化》

[6] "三史",即指《史記》、《漢書》、《東觀漢紀》。參閱程千帆《史通箋記》補注篇

[7] 《三國志》卷53《薛綜傳》

[8] 《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

第12篇

關鍵詞:黃河上游沿岸帶;旅游生產力;空間布局;優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7)04-0108-04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由“沿海經濟”向“江河經濟”跨越,現代文明隨之向廣袤的內陸地區轉移,向貧困地區推進,特別是向人煙稀少的資源富集地區推進。在拓展人類生存的發展空間、改變地球表層人類分布結構的同時,有力地促進人類科學文化、經濟技術、區域產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人類社會的繁榮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勞動地域分工原理的制約下,在相關區域優勢互補、負嫡互流、協同發展的導向下,經濟區、經濟帶的協作開發大大熱了起來[1]。

1.相關研究綜述

沿江河開發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思想。祖強、薛莉(2003年)在系統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大江大河開發方面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江蘇經濟實際情況,提出加快江蘇省沿江開發的對策。 關于沿江河開發在空間上如何具體實施,各地區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相繼提出了“旅游帶”、“旅游圈”等概念。駱永菊(2005年)提出構建長江三峽國際旅游黃金帶的框架及支撐體系研究。劉玉(2004年)將江蘇環太湖旅游帶作為一個整體旅游區域,總結了江蘇環太湖旅游帶旅游開發的針對性發展戰略。黃震方、丁正山、李想 (1999年)對環太湖旅游帶旅游業聯合發展優勢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環太湖旅游帶聯合發展的戰略思想,把環太湖旅游帶建成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一流旅游區域。丁季華(1999年)指出將蘇、錫、常環太湖旅游帶與上海旅游目的地之間通過資源互補、市場共享,形成無形結合,構建“上海旅游圈”,塑造“環太湖旅游帶”個性。王健、張磊、董雅文在(2002年)提出沿太湖建設生態旅游帶的構想。黃朝永(2001年)提出構建重慶南部旅游帶及其開發戰略構想。靳英敏提出建設黑龍江省沿邊旅游帶的發展構想。

從這些研究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小區域之間的聯合構建一個個“圈”或“帶”,“圈”與“圈”之間、“帶”與“帶”之間,以及“圈”與“帶”加強聯系與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已成為當今的潮流、趨勢,也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研究、跟蹤的熱點。對旅游帶的研究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有沿江河旅游帶,沿交通干線、沿邊旅游帶,有環湖、環城旅游帶、生態旅游帶的建設。研究逐步深入、細化,關注到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從研究內容的廣度來看,戰略的研究―戰略舉措―具體實施辦法等全方位的研究已全面展開;從區域研究成果的數量與質量來看,對發達地區的局部范圍的研究有深度、有廣度,而且點―軸等相關理論與實踐已經結合起來,而對欠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旅游帶的構建戰略、構想、舉措以及“帶、圈”之間發展戰略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出現嚴重中的“東重西輕”和“南重北輕”。

2.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提出

早在1988年中國民盟主席和錢偉長曾向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建立“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的建議,得到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沿黃青、甘、寧、內蒙4省區的熱切響應。該經濟區是指青海龍羊峽以下黃河干流所流經的青海東部、甘肅中部、寧夏中北部、內蒙西部沿岸地帶,總長約1 800公里,平均寬約120公里,面積為21×104平方公里的帶狀經濟區。該經濟區的建立旨在開發黃河上游豐富的資源,強化原有基礎產業,建設國家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以形成大西北的經濟核心帶,最終帶動整個大西北的經濟發展,促進民族繁榮。

傅伯杰在《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1994年3月)一文中認為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地域廣闊,包括從青海龍羊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的沿岸及其相關的53個縣旗和27個市轄區。而且該區資源豐富、多民族聚集,優勢明顯,進行重點開發的政治和經濟意義重大,是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中綜合開發重點地區之一,應加強該區的生態環境建設。

張復明、儀慶林、徐保根、安祥生在《黃河經濟協作區聯合與發展的戰略構想》(中國軟科學,1999年第9期)提出“黃河經濟協作區”的概念,指出應以黃河和歐亞大陸橋為紐帶,通過聯合與協作,有效增強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和黃河水利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9省11方組成的黃河經濟協作區的整體區域經濟實力。

根據以上相關概念的提出,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個思路,結合黃河上游沿岸旅游業的發展現狀,提出“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概念。

3.研究范圍的界定

借鑒“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的范圍界定,根據黃河上游沿岸的實際情況,結合旅游業的特點,確定本論文的研究范圍為:從青?,敹嘀羶让晒诺耐锌送锌h,沿黃河干流所流經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四省區沿岸地帶,總長約1 800公里的帶狀區域。該旅游帶以黃河為中軸線,向兩岸分別延伸60公里,形成總寬度約為120公里的核心帶;依據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旅游資源的等級、密集程度,以及考慮到旅游通達性及游客感知距離和不適程度,在核心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延伸約300公里,在兩岸分別形成約300公里的區。至此,黃河上游沿岸帶總寬度約為720公里范圍的帶狀區域。

黃河上游沿岸帶(包括核心帶和帶)各段研究范圍具體到市、區、縣、旗。其研究范圍涉及甘、青、寧、內蒙四省區的140多個市、區、縣、旗。筆者以為,整個旅游帶并不是整齊劃一、等寬度的,這和旅游資源的品位等級、地形地貌、交通條件、人口密度、與依托城市的關系、經濟發展條件息息相關。例如,有些臨近沙漠的地帶旅游帶相對較窄,有些旅游條件好的地區旅游帶相對較寬。

4.旅游帶的基本特征

從把黃河上游沿岸帶建設成為西北重要的旅游區、經濟增長區,聯動全國青藏鐵路沿線旅游、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東三省老工業基地旅游、絲綢之路旅游四大旅游大區域,成為連接歐亞大陸橋的旅游樞紐,東聯西出的咽喉要道這個高度來看,該區域應該具有以下特征:(1)區域性。這是旅游經濟結構在地域空間上的特殊表現形式,首先應具有相對完整的地域單元,即有一定規模的自然條件、環境條件、地理背景等整體性;其次旅游帶的資源開發利用要形成鮮明的區域旅游活動特征;再次要有可以依托的、特色鮮明、格性突出的旅游中心城市,以及發達的交通旅游交通網絡。(2)層次性。旅游資源的組合效應、旅游區域的通達性、旅游市場的形象定位和旅游區域的社會背景等在旅游帶內表現明顯的空間差異,形成了層次分明的結構體系。例如,核心帶、帶以及各級旅游節點城市的形象定位、形象設計等具有層次性。(3)開放性。黃河上游沿岸帶作為相對完整的地域單元,除了帶內緊密聯系外,必然與帶外支撐系統保持物流、商品流、客流、信息流等方面的交換關系,具備溝通國內發達地區、國內客源市場和國際旅游市場的能力。(4)協調性。黃河上游沿岸帶,它必須具備維持整個旅游帶的繁榮、發展、進步的協調能力,才能有效地配置旅游資源和科學的組合市場要素,合理布局旅游產業結構。(5)效益性。構建黃河上游沿岸帶最根本的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通過構建黃河上游沿岸帶,培植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Advantage)――類型效應、集聚效應、強度效應和種量效應;通過構建黃河上游沿岸帶,強化規模產業優勢(SealeProperty)或乘數效應(Multiplies)――交易乘數、產出乘數、就業乘數和收入乘數;通過構建黃河上游沿岸帶,形成聚集經濟效應(AgglomerationEconomies)[2]。

5.開發模式與布局思路

5.1 開發模式

黃河上游沿岸帶以“點―軸”開發為主要模式,結合據點開發、扶貧開發、旅游圈層開發、景區內涵提升等開發模式,做到統一規劃,分級開發,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合理利用,全面發展。“點―軸開發”對于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有所發展但發展程度不高、旅游開發的空間結構還不完整的黃河上游沿岸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黃河上游沿岸帶的鐵路、國道等交通干線沿黃河蜿蜒而行,黃河兩岸大中小城鎮、自然景觀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分布特點是適合于點軸開發模式?!包c―軸系統”理論能夠科學地處理集中與分散、公平與效益、從不平衡發展到較為平衡發展之間的關系,對于黃河兩岸大中城市對旅游帶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旅游帶的可達性,實現由“點”到“線”到“面”的空間開發和發展狀態發揮指導作用。

5.2 總體思路

黃河上游沿岸帶旅游生產力空間優化布局以“資源為依托,產品為基礎,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優化資源配置”為根本宗旨,實施政府主導型戰略、旅游精品戰略、旅游扶貧(即PPT戰略:pro- poor tourism)戰略、旅游現代化戰略。大力開發黃河風景、草原大漠風光、高原湖光山色、絲路古跡、民族風情、黃土風情、航天原子科技等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策劃和實施一批潛力較大、品位較高,對國際、國內游客有較大吸引力,投入產出效益好,對各地旅游業發展起到重要牽頭推動作用的旅游項目。

在以青藏鐵路沿線旅游、香格里拉區域旅游、環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大長江三角洲旅游、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東三省老工業基地旅游、粵港澳旅游、湄公河跨區域旅游、絲綢之路旅游等九大區域為國家重點發展規劃區域的前提下,力爭把黃河上游沿岸帶納入第十個國家重點旅游規劃區。在該區內,進一步確立黃河為旅游開發的概念性主軸線(一級發展軸);以青藏鐵路沿線旅游、絲綢之路旅游、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東三省老工業基地旅游為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旅游功能協作區;以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為旅游帶的四大增長極,構筑蘭州、西寧、銀川和呼和浩特四大旅游圈(二級旅游圈);以夏河、合作、天水、平涼,同

仁、海晏、樂都、共和、瑪多,同心、固原、中衛、石嘴山,烏海市、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等城市為增長點。以國道109線、315線、214線,213線、212線、316線、312線、309線,211線,110線(一級軸線)和各省區相關省道(二級軸線)為依托,重點建設西隴海―蘭新(武威―蘭州―天水)、呼包―包蘭―蘭青、蘭州―西寧三條旅游發展軸線(一級發展軸線);重點建設六大旅游區。形成一帶(黃河上游沿岸帶)、一站(蘭州―歐亞大陸橋上國際性旅游中轉站)、三軸線(三條一級軸線)、四極(蘭州、呼和浩特、銀川、西寧)、四圈、六大旅游區的旅游空間格局。

2.1 三條軸線

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構建,依據點軸開發模式,把黃河上游沿岸各省區的城市、旅游景區景點和未開發的、具有很高旅游價值的旅游資源協同開發。由于黃河不連續通航,黃河只能作為一個概念性的主發展軸線(一級發展軸線),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只能依托現有的沿黃鐵路、國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來實施旅游。重點建設西隴海―蘭新(武威―蘭州―天水)、呼包―包蘭―蘭青、蘭州―西寧三條旅游發展軸線(一級發展軸線)。

2.2 以蘭州、呼和浩特、銀川、西寧為四大旅游增長極

城市在旅游業中扮演著都市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會議公務旅游、商貿購物旅游、交通樞紐等多種角色。之所以確定蘭州、呼和浩特、銀川、西寧為旅游帶的四大旅游增長極,不僅僅因為它們集省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于一身,還因為四城市的綜合實力居該旅游帶內眾多城市前列,以此為旅游帶內四大旅游增長極能夠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發揮巨大促進作用。

2.3 四大旅游圈

從經濟地理學、旅游經濟學相結合的角度出發,依托各省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及其區位優勢和優良的基礎設施,構建蘭州、西寧、銀川、呼和浩特四大旅游圈(見圖1),在積極開展傳統的會議旅游、商貿旅游、修學旅游、購物旅游等旅游活動的基礎上,發揮本地節假日都市休閑娛樂旅游中心作用,并成為啟動黃河上游沿岸帶四省區段的旅游集散地和中轉站,從而形成“城市―區域”、“資源―市場”共扼型的旅游空間結構綜合體。構建四大旅游圈既有利于帶內城市之間的互動,又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2.4 六大旅游區

黃河上游沿岸帶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歷史遺產,應努力充分發掘,使黃河上游沿岸帶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人文資源相映生輝。為此,對黃河上游沿岸帶文化旅

游資源,依據其文脈,組合臨近其他類型旅游資源,劃定以下六大旅游區(見圖2):

(1)西蘭多民族文化旅游區。該區是以塔爾寺和拉卜楞寺為雙核心的多民族文化旅游區。以塔爾寺為核心,融和塔爾寺宗教文化、互助土族風情、柳灣墓地、瞿壇寺為重要景點,形成塔爾寺多民族文化旅游小區;以夏河拉卜楞寺為中心,東接甘南合作,西鄰青海同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貴德文化城、循化(街子撒拉族風情、十世班禪故居、喜饒大師紀念建筑、孟達天池)等旅游資源的夏河拉卜楞寺多民族文化旅游小區。兩個多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小區,區位相臨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雙核結構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區。

(2)青海湖藏族風情旅游區。青海湖是青海省的象征,以青海湖為核心,充分挖掘青海湖的歷史及其中的深層文化內涵,用歷史文化的重彩裝點青海湖。在整合、挖掘原子城、金銀灘草原(王洛賓采風處)、剛察大寺、祭海臺、五世達賴泉、沙陀寺、哈龍巖畫、布哈河、沙島、尕海、月牙湖、白佛寺、151基地等現有資源的同時,加快伏俟城(共和縣)、察罕城(倒淌河鄉)、海神廟(海神廟遺址距察罕城西北百米處)、應龍城(應龍城遺址在青海湖海心山上)的修復工作,營造湖怪、西王母等新景點。賦予歷史上的“祭海”活動以新的內涵,并以新的眼光和觀念來審視祭海典禮,恢復祭海典禮,使青海湖成為一年一度的大規模、全方位展示青海各民族風情、民族文化的大舞臺,有效地提高青海湖和青海省的知名度,從而帶動旅游事業蓬勃發展[3]。

(3)黃河源生態旅游示范區。以青?,敹酁樵撀糜螀^中心,將果洛左哈龍溝、哈龍冰川、久治年保冰川、久治仙女湖、妖女湖,黃南金魚湖、右哈龍溝雪山下藏族風情、班馬民居雕樓、藏醫藥、阿尼瑪卿山、瑪卿崗日峰以及約古宗列曲、卡日曲、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等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側重個性旅游、探險旅游、探秘旅游、生態旅游,把黃河源生態旅游示范區建成全國首屈一指的生態旅游示范區。

(4)始祖文化、道教文化、回族風情旅游區。以天水―平涼―固原為軸線,與包蘭鐵路成“丁”字型結構,貫穿清水、張家川、華亭、平涼、彭陽、固原、西吉、靜寧、秦安、天水形成一個閉合的旅游區,以崆峒山、秦安大地灣遺址、天水麥積山石窟文化藝術、伏羲文化、西吉火石寨等主要旅游資源,形成天水始祖文化、崆峒道教文化、固原回族風情組合在一起的多文化旅游區。

(5)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旅游區。以中衛市為起點,烏海市為訖點,形成包括銀川市、石嘴山市,以及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中衛縣、中寧縣,以中衛高廟、青銅峽一百零八塔、石空寺石窟、水洞溝遺址、西夏王陵覆蓋寧夏全境,形成以西夏文化和塞上江南景觀為特色的旅游區。

(6)河套文化、蒙古族風情旅游區。以巴彥淖爾市為核心,以烏海市為西起點,到包頭市、呼和浩特,貫穿五當召、美岱召、百靈廟、響沙灣、大窯文化遺址、大皇城(城圃圃)、云中城古城址、喇嘛召、將軍府、玉泉井、崇福寺、烏素圖召、大昭寺、席力圖召、萬部華嚴經塔(白塔)、金剛座舍利寶塔、五塔寺、成吉思汗陵、漢墓壁畫等旅游資源,形成河套文化旅游區(本文所指的河套平原是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寧夏平原)。

6.結語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加強區域之間的旅游資源整合和區際旅游產業合作是旅游業發展趨勢,也是國家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然而現有的行政區劃所造成的條塊分割,人為地割斷黃河上游地脈、文脈及兩者之間的固有聯系,各省區旅游業各自競相發展、激烈競爭,削弱了黃河上游旅游業的整體優勢。我們在遵循空間結構規律的前提下,構建黃河上游沿岸帶,優化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旅游生產力空間布局,將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四省區的旅游業聯動發展,實現資源互補、市場互享、營銷互動、合作雙贏的目標。

通過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構建,一方面填補了青藏鐵路沿線旅游、絲綢之路旅游、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東三省老工業基地旅游這四大區域之間的旅游發展規劃空白區;另一方面銜接四大區域,加強四大區域的旅游業合作,再次深度整合四大區域和黃河上游沿岸的旅游資源和旅游企業,進一步提升黃河上游的旅游競爭力。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構建對于各民族的團結、共同繁榮進步、邊疆的穩定具有積極的意義;對于黃河中下游,乃至全流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三者良性互動,最終實現共贏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黃河上游沿岸帶生產力空間布局,促進黃河上游沿岸旅游業的整體發展,以黃河上游沿岸帶的發展帶動各省區旅游業的發展,以各省區旅游業的發展支撐黃河上游沿岸帶的整體發展,進入良性循環。使旅游產業作為強勢產業在黃河上游沿岸帶的一次產業、二次產業中隆起,為帶動黃河上游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發揮重要作用。

基金項目:西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資助。

注 釋:

①祥.論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資源開發戰略[J].干旱區地理,1994,(6).

②馬勇等. 武漢大旅游圈的構建與發展模式研究[J] 經濟地理,1996,(6):100-101.

③謝佐, 程起駿,謝承華.關于深度開發青海湖旅游產業的探討[J].旅游學刊,2000,(2).

參考文獻:

[1]陸大道, 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27-133.

[2]張文嘗,金鳳君,樊杰. 交通經濟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楊桂花. 旅游資源學[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

[4]劉鋒. 中國西部旅游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

[5]蘇文才,孫文昌. 旅游資源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中國自助游編寫組. 中國自助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7]中國地圖冊[M].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3.

[8]中國地圖出版社編制.中國交通全圖[M].河北: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

[9]中國分省行車地圖冊[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天水市| 肥东县| 都匀市| 新干县| 即墨市| 龙岩市| 左贡县| 永安市| 永福县| 华容县| 安阳县| 通城县| 颍上县| 嘉定区| 商都县| 葫芦岛市| 宁安市| 泊头市| 紫云| 安康市| 汕尾市| 句容市| 邢台市| 文山县| 唐河县| 晋城| 中西区| 安徽省| 西充县| 遂昌县| 通州区| 深州市| 阿拉善左旗| 普兰店市| 兰州市| 宁武县| 安化县| 宝鸡市| 安义县| 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