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5: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近義詞區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詞匯辨析 近義詞 易混淆詞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1詞匯辨析對象的來源
李紹林(2010)指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需要辨析的詞語,只有極少部分是由教師根據授課內容提出來的,而更多的詞語是由留學生提出來的”,我們同意他的看法,認為辨析對象主要是以下兩個來源:
(1)教師提出。可分為教師根據教材內容主動提出、或發現了學生的病句后被迫辨析兩種情況,在這些情況下,教師主要依靠的是漢語本體研究的成果,在備課時對需要辨析的詞語進行預見或上課時進行區分。
(2)留學生提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留學生經常會對覺得混淆、區分不開的詞語提出疑問,要求教師進行辨析。但是,留學生提出的這些詞語可能不是近義詞,甚至有時候是根本“不搭邊”的。教師預見和留學生提出之間的矛盾,也造就了對辨析對象范圍的認識的變化和發展。
2詞匯辨析對象的范圍
2.1近義詞
對于同義詞或者近義詞的提法有些混亂,我們采納洪煒(2012)的提法,將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區分淡化界限,合稱為近義詞。許多學者都認為近義詞是詞匯辨析的主要對象,但對確定近義詞的標準略有分歧,盡管如此,這些學者的觀點也有共性:本體研究中提出的近義詞,應該是對外漢語詞義辨析的對象。
2.2擴大范圍說
在接受本體研究的近義詞是詞匯辨析對象的基礎上,多數學者也提出,這二者應該是有所區別的,對外漢語詞匯辨析對象的范圍應該比本體近義詞規定的范圍大。郭志良(1988)、劉縉(1996)等都曾對此進行過論述和說明,這里不再贅述。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已普遍接受了這樣的看法,但是,對于哪些詞應進入辨析的范圍,卻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和說明,歸納起來,大致包含以下詞語:
2.2.1是詞形上有聯系的詞
李紹林(2010)從影響留學生詞語理解的誘發因素角度出發,指出漢語詞形會誘發的趨同的理解,進而影響對詞義的理解。包括:具有相同形旁的單音節詞。漢語“形旁相同的詞往往有意義上的聯系”,如 “‘讠’和‘語言、說話’義有關,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列出形旁‘讠’的單字條目163個,這些漢字中有很多具有詞的資格,在對留學生進行教學時這些和 ‘語言、說話’有關的詞都是潛在的辨析對象”;同素詞,具有相同語素的詞語。包括具有一個相同語素的詞:如“出讓、辭讓、寬讓”等雙音節詞,以及“安――安裝、報――報紙”等單、雙音節詞。另外還應包括語素相同順序不同的詞,也有學者稱之為異序詞。如“緩和――和緩、樣式――式樣”等。
2.2.2除近義詞外,其他意義上有聯系的詞語
劉縉(1996)提出了以下幾種需要辨析的詞語:反義詞,指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如高――矮;類義詞,指代同一事類的一組詞,如:明月、月牙兒、殘月、彎月等;同音異義詞,指聲韻調完全相同意義不同的詞,如反應――反映。同時還有同音同形詞,如名詞“生氣”和動詞“生氣”。
另外,郭志良(1988)也曾提出,由于不同語言的予以系統不完全一致,有些在母語中是同譯詞的異義詞也可能分辨不清。如在英語中“祖國――故鄉、本質――自然、參觀――訪問、短――矮”等。
2.2.3易混淆詞
張博(2007)認為,近義詞反映的只是漢語詞匯本身的語義關系,而不是第二語言學習者事實上難以區分的詞語之間的各種關系,因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辨析應當放棄“同義”“近義”這類漢語本體研究提供的標尺,而是基于中介語詞語混用的現實進行詞語辨析,提出了“易混淆詞”的概念。他指出,易混淆詞與同義詞、近義詞之間有交叉關系,而非包含關系或并列關系,有些詞語是同/近義詞,但不是易混淆詞,如“熟悉――熟稔”;有些詞語是易混淆詞,但不是同/近義詞,如“從――離”。進而,他將易混淆詞分為以下幾種:理性意義基本相同的詞,也就是狹義的近義詞,如誕辰――生日;有相同語素的詞,如通信――寄信;語音相同或相近的詞。
3詞匯辨析對象理論的發展趨勢
伴隨著對外漢語教學法的發展,詞匯教學理論越來越完善和成熟,詞匯辨析對象的確定也呈現出了一些與之相應的發展趨勢,從上文的分類中,我們不難看出以下特點:
(1)辨析對象范圍的擴大。從嚴格意義上的近義詞到寬泛意義的近義詞,再到同素詞、同音詞、同譯詞等異義詞,詞匯辨析對象的范圍不斷擴大,涵蓋的對象也越來越廣,發展到易混淆詞,基本涵蓋了教學中需要辨析的所有詞語。
(2)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從教學實際出發。我們在文章開始提到過辨析對象來源的矛盾,辨析對象范圍的發展來看,這一矛盾逐步得到了解決。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站在學生實際需求的角度,結合本體研究的成果,從教學實際出發,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詞匯難題。
(3)轉換視角,引入中介語概念。二語習得相關教學理論的引入,在對外漢語教學法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深遠影響,而與之相應的“易混淆詞”概念的提出,無疑給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的辨析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只是目前的研究還比較零散,還未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
參考文獻
[1] 付娜,申京.易混淆詞辨析中的構組原則及其實施方案――以韓語背景學習者漢語易混淆詞為例[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4).
關鍵詞:同義詞 界定 近義詞 區分
多年來,現代漢語中的同義詞現象一直是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作為漢語詞匯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之一,其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諸如詞義、語用等。目前,學界對同義詞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是,在什么情況下兩個詞或多個詞可以被稱為同義詞這一點上卻莫衷一是,沒有得出一致的、公認的說法。同義詞和近義詞有何關系?同義詞就是近義詞嗎?如何區分二者也逐漸成為學界討論的焦點。同義詞是衡量一種語言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們應當予以重視。
一、幾種流行觀點
“概念相同說”認為,同義詞是指兩個詞或幾個詞具有相同的概念,在這一前提下各個詞之間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這里所說的“概念”指的是事物客觀存在的本質特征。
“義位相同說”把義位相同或相近的詞看作同義詞。20世紀80年代,國內語言學界引進了“義素分析法”,“義位相同說”便應運而生。支持此觀點的錢乃榮(1995)認為:“詞的同義關系就是義位之間一種重要的類聚關系。”[1]
“意義相同說”認為,意義完全相同的兩個詞或多個詞可以構成同義關系,稱為同義詞,比如“母親、媽媽、娘”等這樣的一類詞。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把等義詞當作了同義詞。
“意義相同、相近說”認為,同義詞就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最多,如在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2011)以及《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都是以此來給同義詞下定義的。“意義相同、相近說”不僅關注互為同義關系的詞之間的相同之處,還分析其不同之處。
以上四種說法是當今學界較為流行的觀點,但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
二、劉叔新的觀點
實際上,在同一個詞匯系統中,完全相同、沒有一絲差別的詞是極少的。我們所說的同義詞是指那些大同而又小異的詞。劉叔新在界定同義詞時首先提出了三點注意事項:
第一,“屬于同義關系的詞匯單位不僅僅是詞,還可以是固定語。”[2](P279-280)比如“馬虎”和“粗心大意”、“寬容”和“寬宏大量”等,盡管它們不屬于同一詞匯單位,但不影響其構成同義關系。因此,在確定兩個或多個詞是否構成同義關系時,不要被其形式所束縛。
第二,強調同義詞的共時語言環境,“同義詞語只能是同一的語言符號系統內共時的事實”[3](P279-280),也就是說,必須在一個穩定的語言狀態中研究同義詞。因此,我們不能拿兩個分屬于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詞來分析它們是否具有同義關系,比如古代漢語中的“走”不能和現代漢語中的“跑”形成同義關系。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對兩個不同語言中表示同樣含義的詞進行比較,因為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譬如漢語“日歷”不能與英語“calendar”形成同義關系。
第三,“言語中含個人引申或比喻的主觀意義的詞語,不能看作語言中的同義詞語”[4],即詞語在交際使用中所產生的臨時的意義不能當作詞本身所具有的含義,更不能用此臨時含義去和其他詞作比較。比如“她今天打扮得很女人”,其中的“女人”一~在這里有了形容詞“嫵媚”的意思,但我們不能把“女人”和“嫵媚”看成同義詞,因為詞語在言語交際中臨時產生的意義不屬于詞本身所帶有的理性義。
在上述三個前提條件下,劉叔新在確定標準時脫離了詞匯意義的束縛,借用了一對邏輯概念――外延和內涵進行表述。外延在這里指的是詞的所指,內涵指的是詞所指事物的特有屬性。劉叔新在《漢語描寫詞匯學》一書中指出:“確定不同的詞語互有同義關系,依據的是它們指同樣的事物對象。不同的詞語,只要各自的意義(當然是一個意義)所反映的對象的外延一致,就互為同義詞語。在筆者看來,這樣下定義無疑是清晰明了的。互為同義關系的兩個詞或幾個詞只是在內涵上有很細小的差別,而不在外延上。這些差別有的可能是對個別特點有所強調或不強調,對某些不重要的特點加以反映或不反映,帶有或不帶有某種感彩。”[5](P280)也就是說,不論被討論的兩個或多個詞所反映的概念如何、義位怎樣、意義多么相近,只要它們的所指不同,就不能構成同義關系,例如“本領”和“本事”都有“能力”義,但是“本領”更多地帶有書面語色彩,“本事”則帶有口語色彩。語體色彩方面的不同,即內涵的不同不會帶來這兩個詞所指的不同,也就是說如果兩個詞所指的是相同的對象,就可以認為這兩個詞能確定為同義關系。再比如“鼓勵”和“鼓舞”,都有“激發,勉勵”義,不同的是“鼓勵”的動作行為主體在多數情況下是由人來充當的,而“鼓舞”的動作主體一般是物,這種搭配對象上的差異也不會改變兩個詞的外延,因此二者可以被稱為同義詞。
需要說明的是,許多著作把一些不具有同義關系的詞當作同義詞。就“鼓勵”和“慫恿”來說,大多數教材把它們看作同義詞,都是“勸某人做某事”的意思,二者的不同在于其色彩義,“鼓勵”為褒義,“慫恿”為貶義。但經過細細思量,會發現把這兩個詞的意義都看作“勸某人做某事”過于籠統,忽略了詞中一些本該突出的意義。在這一點上,劉叔新強調,要把詞的主要理性意義相同作為界定標準,也就是要有相同的所指。如果詞和詞之間沒有相同的所指,那么其主要理性意義必然不會相同,這樣一來必定不能構成同義關系。“鼓勵”的意思是“激勵某人做好事”;“慫恿”的意思是“鼓動別人做壞事”,將二者的主要理性意義列出,就不難發現兩個詞的所指是相反的,顯然構不成同義關系,實際上是反義關系。
張旭指出,“出現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從理論上劃清理性義和色彩義的界限”[6](P212)。實際上,“鼓勵”和“慫恿”并不僅是褒貶色彩的對立,它們的理性意義本身就已經體現出了很明顯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也就是說它們的理性意義和色彩意義的聯系十分緊密,達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詞的理性意義包含了人們對于所指對象的感情傾向,不應把這種傾向當作附屬于理性意義的色彩義,應把其看做是主要理性意義的對立。可見,“鼓勵”和“慫恿”兩個詞的所指不同,不能看作同義詞。
清楚劃分理性義和色彩義在同義詞的確定上有重要意義。對此,劉叔新把理性意義分成了兩類:主要理性意義和次要理性意義。主要理性意義就是我們反復強調的“詞的所指”,譬如“快餐”指“能夠迅速提供給顧客食用的飯食”,如果把“迅速”這個義素去掉,“快餐”的理性意義就變了,這說明“迅速”這個義素是“快餐”一詞主要理性意義中的一部分,不能看作次要的含義,更不能當作表達色彩看待。次要理性意義是指詞語所指對象的不重要、不至于引起詞語意義所反映對象的外延的變化的特點。劉叔新把這些次要的理性意義成分稱為“意味”,即詞語本身帶有的一些含糊的意思,需要人們細細體會。譬如“成果”和“后果”都有“結果”的意思,但它們帶有的“意味”s有些許的不同,“成果”有“好結果”的意味,“后果”有“壞結果”的意味,這些處于次要地位的“意味”對于詞的主要理性意義幾乎沒有影響。至于那些不能獨立存在的、只能附著在詞語理性意義上的成分,叫作色彩。色彩屬于感性義素,它們對詞語的所指沒有決定性影響。
對于理性義和色彩義的區分,我們需要仔細對待。類似于“鼓勵”和“慫恿”這樣色彩義和理性義相互滲透的詞還有很多,比如“贊美”“果斷”“草率”“勾結”等。再如“小孩”和“兒童”是一對同義詞,兩個詞的區別僅僅在于“小孩”帶有口語色彩,“兒童”帶有書面語色彩,語體色彩所造成的不同不至于影響詞的主要理性意義,兩個詞都表示“年齡小的未成年人”義,因此可以看作同義詞。
三、同義詞和近義詞
明確界定同義詞的基本原則之后,我們就不難區分同義詞和近義詞了。詞與詞之間的“異”實際上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在保持主要理性意義相同的前提下存在細微差別;另一種為只是單純的意義相近。我們切不可簡單地認為意義相近就必定是同義詞,實際上,“相近”是分指兩種事物,只不過這兩種事物十分類似,而“相同”才是指同一事物。例如:古代漢語中有“園”和“圃”兩個詞,“園”指果園,“圃”指“菜園”,兩個詞所指不同,自然不能劃歸為同義詞;“難受”和“難過”從意義上看都是指不好受,但這兩個詞有很大差別,“難受”一般指身體不舒服,渾身不得勁;“難過”則指心情上的不高興、不舒服。這兩個詞所指的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因而不能構成一對同義詞。語文教學中,常常簡單地把意義相同或相近看作是同義詞的判定標準,實際上其辨析的大多是近義詞而不是同義詞。
至此,我們可以給近義詞下一個定義:“近義詞所指為兩種或多種不同而相近的事物”[7](P212),也就是說,如果兩個或多個詞分指幾種相近的事物,那么這樣的詞就構成近義詞。如果說同義詞是對于同一事物表達手段豐富的一種表現,那么近義詞則是“人們認識上對詞所指的對象相互接近的一種反映”[8](P217)。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界定同義詞的首要標準是有相同的所指,只要詞語意義所反映的對象的外延一致,我們就稱之為同義詞。同義詞與近義詞的根本差別也在于此:處于同義關系的詞的所指對象相同,處于近義關系的詞的所指對象相近而不相同。對于那些理性義和色彩義聯系十分緊密的詞,要把色彩義當作主要理性意義的一部分來看待。確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時,最根本的是要看其主要理性意義是否一致。
注釋:
[1]錢乃榮.漢語語言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2][3][4][5]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0:279-280.
[6][7]張旭.漢語語言學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12.
摘要:
秉持共時描寫與歷時演化相結合的研究策略,文章先采用對比分析法確定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重難點,然后從語義、語用及語法功能“三個平面”對近義詞展開共時辨析,并對多義詞和成語進行追根溯源的歷時分析。這樣便可幫助學習者在充分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強化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共時與歷時;對外漢語教學;教學策略
一、引言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作為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人,對二十世紀的現代語言研究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是現代語言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座豐碑,為現代語言學理論系統的建構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撐。在索緒爾的語言理論體系中,共時與歷時的觀點是語言研究的重要原則和方法。所謂“共時語言學”,是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并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所謂“歷時語言學”,是研究各項不是同一個集體意識所感覺到的相連續要素間的關系,這些要素一個代替一個,彼此間不構成系統[1]136。按照索緒爾的觀點,一種語言現象總是處在共時和歷時的交叉網絡中。因此,從共時和歷時兩個角度去觀照存在的語言現象,語言研究和語言應用才有價值和意義。將共時與歷時分析的方法用于對外漢語教學,能更好地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學習之目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擬從共時存在描寫和歷時演變分析兩個維度,探討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近義詞、多義詞和成語等詞匯教學的策略。
二、共時分析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策略
共時性研究是研究語言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狀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因此,對外漢語共時性教學策略就必須涉及到對比分析、語義、語用和功能等方面的探討。
(一)對比分析把握詞匯教學的重難點
對比分析,源于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是將目標語同母語的語言系統進行共時性對比研究,尋找相互之間的異同點,揭示各自的本質特征。目標語與母語的相似部分少干擾,易掌握;目標語與母語的相異部分多干擾,難掌握。教師將學生的目標語與母語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預測可能出現的錯誤,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
1.對比分析的預測功能有利于對外漢語的教材編寫和課堂設計
只有教師在深刻了解自己所教語言和學習者的母語之后,才能編出好的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增強教學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同時,它也能“幫助學生減少學習中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有利于他們排除母語習慣的負遷移作用,發揮正遷移作用,從而達到正確運用外語的目的。[2]1”比如:漢語中有許多兼表“從事某職事”和“承任該職事的人”這兩種意義的雙音節詞,例如:導演、指揮、看守、督查、編輯、翻譯等。這些雙音節動詞能夠較為自由地將動作轉指為施動者,通常不需要在形式上作標記,這與較為能產的派生語言不同,如,英語中有大量的構詞前、后綴,動詞將動作轉指為施動者時,通常要加“-er”或“-or”,因此漢語中許多兼表“從事某職事”和“承任該職事的人”的多義詞對應英語中的兩個詞:翻譯:interpret/interpreter;導演:direct/director;督察:inspect/inspector;看守:caretake/caretaker;指揮:conduct/conductor;編輯:edit/editor。許多學習者沒能克服母語詞匯知識的負遷移作用,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進行了錯誤的類推,按照母語派生詞的結構特點仿造出了導演人、指揮人和編輯人,等等[3]。又比如:漢語中有些成語是和其他語言中的一些成語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的。如“熟能生巧”對應“practicemakesperfect”、“晴天霹靂”對應“aboltfromtheblue”、“趁熱打鐵”對應“strikewhiletheironishot”,像這些在英語中基本對應的成語,就可以通過英漢對比的方式來增強記憶。再如日語中有很多字形、語義和用法都與漢語基本相同的成語,如:一諾千金、一舉兩得、泰然自若、溫故知新等,對于這類成語,教師應啟發學生發揮其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另外,還有一些同字形而不同語義的成語,如日語中用“落花流水”比喻男女之間的相愛相思;“一刀兩斷”表示迅速地采取果斷措施,對于這類成語教師可以提供大量例句,讓學生在語境中熟悉并理解成語,幫助他們排除母語的負遷移作用[4]。
2.對比分析的診斷功能有利于對外漢語的水平測試
語言測試通常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測試項目進行測試,一般集中在外語學習中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困難的項目。這種困難主要來自外語本身的特殊性或母語與外語的差異點,從而確定測試的重點和難點[5]。比如漢語水平考試(簡稱HSK)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民族考生)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一項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部分試題的設置就是依托對比分析的理論。對比分析不僅能完善語言學理論體系及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還能更好地為外語詞匯教學實踐服務。作為一種基本的語言教學理論模式,它的預測功能和診斷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從三個平面辨析近義詞
所謂“三個平面理論”,是指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要區分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而在具體分析句子時又要將三者結合起來的思想。1981年,胡裕樹先生在他主編的《現代漢語》(增訂本)中率先提出這一理論,指出“必須區別三種不同的語序:語義的、語用的、語法的”。[6]337爾后,文煉、胡附《句子分析漫談》對此作了進一步闡發,認為“虛詞的作用也有語義的、句法的、語用的區別”,并指出“必須區分一般主語(陳述對象)與話題主語(脫離句法控制的話語焦點)”,“獨立成分”與“提示成分”都屬于語用成分[7]。正式提出“三個平面”這一名稱,并從理論上首次進行全面闡述的當推胡裕樹、范曉合寫的《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8]。三個平面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漢語語法理論上的一個杰出貢獻,它在1980年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后,這一理論視角也用于漢語研究和應用的其他方面。漢語中的近義詞是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瓶頸問題,也是HSK漢語測試的重點內容。下面我們選取漢語學習者在使用中容易出錯的幾組近義詞,從語義、語用、功能三個平面進行共時辨析。
1.辨析語義細微差別
“科學地分別、準確地辨析近義詞語義上的細微差別,引導外國留學生從本質上認清相關近義詞語義各個方面的異同,是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正確使用近義詞的必要前提。[9]”例如:
(1)“感受”和“感覺”:“感受”是內心的活動,“感覺”是除了內心的活動以外還有感覺器官的活動。如,我感覺(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感覺(感受×)有點兒冷。感覺(感受×)這個人怎么樣?
(2)“檢查”和“檢察”:“檢查”是為了發現問題而用心查看;“檢察”是檢舉核查,考察(犯罪的事實)。如,應該定期檢查(檢察×)身體。加強對大案要案的檢察(檢查×)工作。
(3)“欣賞”和“觀賞”:“觀賞”是以愉快的心情看,用的是視覺;“欣賞”以愉快的心情看或聽,用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另外還有認為好,喜愛,表示肯定的意思。如,觀賞(欣賞√)精彩的雜技表演。大家欣賞(觀賞×)他的才華。他的休息方式是欣賞(觀賞×)古典音樂。
2.深入語境,區分不同語用色彩
一些留學生因為不清楚詞語的語用色彩(感彩、語體色彩)而出現近義詞語用偏誤,所以學會辨別語用色彩,對學生正確使用近義詞會大有幫助。感彩主要分為褒義、中性、貶義。通常帶有贊揚、喜愛、肯定等感彩的為褒義;帶有憎恨、厭惡、否定等感彩的為貶義;不表褒貶的為中性。如“成果、后果、結果”這一組詞,都有“結果、結局”的意思。不同的是,“結果”是指事情發展的最終狀態,既可以指好的狀態,也可以指壞的狀態,為中性;“成果”是指取得的成就或成績,帶有褒義色彩;“后果”是指糟糕的結局、不好的結果,含有貶義色彩。還有,頑強—頑固;機智—狡猾;教誨—教唆;寵愛—溺愛;贊揚—吹捧;果斷—武斷;團結—勾結。語體色彩分為書面語和口語。例如,“恐懼”和“害怕”,“恐懼”常用于書面語,有一些相對固定的表達“萬分恐懼”、“恐懼不安”等;“害怕”多用于口語,“害怕天黑”、“害怕考試”。再如,高興—愉快、長處—優點、小氣—吝嗇、還是—依然。
3.區分詞性和搭配對象,通過組合關系認知語法功能
詞性不同,詞語在句中位置不同,語境搭配也就不同,因此,幫助學生區別近義詞的句法功能是詞匯教學必須重視的一個方面。比如:
(1)“忽然”和“突然”:在動詞前可以相互替換,“突然”是形容詞,既能作定語,也能作補語;“忽然”是副詞,就沒有這種語法功能。如:突然(忽然√)下起雨來了。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忽然×)。
(2)“清楚”和“清晰”:“清楚”是動詞也是形容詞,且可以重疊;“清晰”只是形容詞,不可重疊使用。如,耳機的聲音很清楚(清晰√)。我清楚(清晰×)他的情況。風景看得清清楚楚(清清晰晰×)。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注意區分詞性,還應抓住詞語的搭配對象來指導學生辨析近義詞。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規律性的詞語組合,指出近義詞在搭配上的不同特點,進而幫助學生確定近義詞的語義范圍,使他們在使用過程中體會近義詞之間的差異,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能提高近義詞使用的準確性。例如[10]:
(1)“期望”的對象在未來;“希望”沒有這個限制,且可以作“有/沒有”的賓語。
(2)“從未”否定說話以前的動作和情況,常與“過”搭配使用;“從不”表示對意愿的否定,可以否定說話前和說話時的動作、情況。
(3)“消除”的對象為抽象的事物,“清除”的對象多為具體事物。
三、歷時分析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策略
歷時性研究是關注同一語言要素或關系,在不同時間層面上的狀態以及狀態的演化。雖然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內容主要是現代漢語的詞匯知識,但是由于現代漢語共時層面的某些詞匯特征源自有規律的歷時演化,詞語現代的含義與古代的含義之間都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所以不論是詞匯研究還是詞匯教學,都應力求溝通古今,了解詞義的演化過程。將詞語的歷時演化與共時特征聯系起來,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詞語。提高詞匯習得質量,減少反復機械記憶的負擔,許多因字面意思而引起的困惑也可以得到解決,真正提升語言學習者的詞匯能力。
(一)源流關系梳理強化對多義詞語義理解
在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對詞語現代使用情況作細致描寫外,還要對詞義的來源及其發展變化進行分析。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舊詞語的消亡,新詞語的產生,詞匯演化是歷史必然。同時,作為新詞語產生的一種方式——舊詞賦予新義,也是漢語詞匯歷史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一些詞語常常由單義發展為多義,讓詞義內涵更加豐富,使語言可以更經濟高效地運轉。因此,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我們應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從歷時的角度去探索詞的意義,進行詞源教學,尋覓具體詞的來龍去脈。分析不同義項間的源流關系,才能拓寬詞匯教學的思路,增加學生的詞匯知識,加深他們對詞義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課堂上講解詞語的產生和詞義的具體演變過程是沒有必要的,但是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利用詞義演變的規律來引導學生進行義項歸類,從而強化對漢語多義詞的理解性記憶。在詞典中,多義詞的若干義項逐個排列,但實際各個義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它們有的是詞語最初的本義,有的是最常用的中心義,還有的是通過派生出來的引申義、轉義或比喻義等。因而,在本義與派生義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構成了詞義的歷時演化。以“老”為例,《說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我們可以認為,“老”字的本義為“年齡大”。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老”共有17條義項[11]:①<形>年歲大(跟“少、幼”相對):~人|~大爺|他六十多歲了,可是一點兒也不顯老;②老年人(多用作尊稱):徐~|敬~院|扶~攜幼;③<動>婉辭,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帶“了”):隔壁前天~了人了;④對某些方面富有經驗;老練:~手|~于世故;⑤<形>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對,下⑥同):~廠|~朋友|~根據地|這種紙煙牌子很~了;⑥<形>陳舊:~腦筋|~機器|這所房子太~了;⑦<形>原來的:~脾氣|~地方;⑧<形>(蔬菜)長得過了適口的時期(跟“嫩”相對,下⑨同):油菜太~了;⑨<形>(食物)火候大:雞蛋煮~了|青菜不要炒得太~;⑩(某些高分子化合物)變質:~化|防~劑;⑪<形>(某些顏色)深:~綠|~紅;⑫<副>很久:老張近來很忙吧,~沒見他了;⑬<副>經常:人家~提前完成任務,咱們呢;⑭<副>很;極:~早|~遠|太陽已經~高了;⑮<形>排行在末了的:~兒子|~閨女|~妹子;⑯前綴,用于人稱、排行次序、某些動植物名:~王|~三|~虎|~玉米;⑰(Lǎo)<名>姓。研究表明:辭書義項的排列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詞義演進的歷史。下面我們就從“老”的本義出發,分析《現代漢語詞典》中所列的這些義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詞源與義項歸類相結合的方法,對以上17個義項進行歸類分析。通過義項歸類,學生會發現通過①能推出②,進而再推出③。這些義項的共同語義特征是“年齡大”,引申含義是“經歷時間久的”。再以這一特征為聯系點,可以推出⑤⑥⑦⑫,又因“經歷時間久”,而導致“程度、狀態發生變化”,從這一聯系點上,又推出⑧⑨⑩三個義項。接著指出,“老”字作為形容詞,經常與名詞搭配,構成名詞詞組,天長日久,在詞組凝固成詞的過程中,前面的修飾部分“老”發生虛化,由一個詞變成了一個語素,[12]詞綴“老”(義項⑯)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然后,教師再補充對學生而言的新信息,如④⑪⑬⑭⑮,讓學生自行歸納整理。[13]語言是一個開放、不斷變化的系統。社會的發展、新事物的產生,人的思維不斷精密化等,都會在漢語的詞匯中留下痕跡。尤其面對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外漢語教師的課堂詞匯教學不可能涵蓋所有,包括一個詞的所有意義。因而,指導學生運用詞源與義項歸類相結合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多義詞,能夠做到觸類旁通——充分利用詞語本義,構建一個動態發展的詞義脈絡,結合詞源學習與義項歸類,準確掌握和靈活運用更多的多義詞。
(二)追根溯源識記成語
漢語成語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每一個成語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因而,對成語進行追根溯源,不但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成語的意義,也能讓他們在成語教學中學習中國文化[13]-[14]。在成語教學中,把成語的“源”介紹清楚了,其引申義、比喻義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守株待兔、瞎子摸象、拔苗助長、掩耳盜鈴、塞翁失馬、愚公移山、黔驢技窮、精衛填海、狐假虎威等。這些成語都具有極強的故事性,采取播放短片或講故事的方式來闡釋成語的深層含義,可以幫助學生增進理解,加強記憶。例如“守株待兔”[16]218,我們常用這個成語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心存僥幸,希望得到意外收獲的現象。通過探索和分析成語的來源,既可幫助學生掌握“守株待兔”的含義,也能助其明白“只有踏踏實實地付出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從而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此外,許多成語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呈現出了明顯的模式化形式結構,“依據一定的格式,通過改換某些構詞語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語。教學時可依據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語。”[17]如在講授“弦外之音”這一成語時,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之”,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助詞“的”。相同結構的成語還有“莫逆之交”、“前車之鑒”、“驚弓之鳥”、“等閑之輩”、“用武之地”等,根據這一模式化形式結構,學生便可推導這些成語也都是定中式名詞性成語,這既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使其準確應用相同結構的成語,又加深了他們對詞義的理解,強化了記憶。
四、結語
在索緒爾理論體系中的共時和歷時觀點的指導下,通過對詞語共時的描述和歷時的追溯,加深了我們對詞語特征和規律的認識,也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當然,在理解“共時”與“歷時這兩個語言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時,也不能機械地將二者對立起來。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要注意結合詞語的共時特點和歷時演變,在教學活動中,要認同二者之間的辨證統一,并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通過對比分析掌握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語義、語用和語法功能這三個平面入手展開近義詞的共時辨析,有選擇性地對多義詞和成語進行追根溯源,幫助學生強化詞匯的理解性記憶,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張博.漢語詞義衍化規律的微觀研究及其在二語教學中的應用[J].世界漢語教學,2009(3):355-368.
[4]王美玲.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5]張利.淺析對比分析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7):76-77.
[6]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7]文煉,胡附.句子分析漫談[J].中國語文,1982(3):161-167.
[8]胡裕樹,范曉.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85(2):7-16.
[9]劉雅文.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辨析的若干對策[J].新西部,2012(12):159-166.
[10]楊寄洲,賈永芬.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2]郭作飛.漢語詞綴形成的歷史考察——以“老”、“阿”、“子”、“兒”為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4(6):50-56.
[13]程天添.原型理論視野下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以“老”為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9):143-144.
[14]祝東.論詩詞讀誦吟唱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4):149-152.
[15]楊光.論土家族民間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的內涵與途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6):105-107.
[16]季靜,王增坤.中國成語故事[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
關鍵詞: 語義韻律理論漢語近義詞搭配語義
一、關于語義韻律理論
語義韻律問題,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語言學界尤其是詞匯語義學、詞典學研究比較重視的一個新課題。語義韻律又叫語義協調,是英國學者Sinclair,Louw等從英國語言學家弗斯的語音學中借鑒來,運用到詞匯語義學和詞典編纂中的一個概念。語義韻律是一種特殊的搭配現象,它是指某些詞語由于經常同具有某種語義特征的語言單位共現而產生的一種語義特征。語言中所有的詞語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詞語總是和其他某些具有特定語義特征的詞語組合,處于一定的形式和語義的結構式中。理解韻律結構的構成部分及其關系,對于把握語言詞匯和結構的深層語義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弗斯的音位分析理論外,語義韻律的研究還得益于語境理論搭配研究的深入發展。語境研究和搭配研究是英國語言學家在語義研究方而取得的寶貴成果,與嚴格區分形式和語義的觀點相對立。
英國語言學家重視文化和社會的背景。倫敦大學波蘭裔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對原始文化調查時認識到語言同社會、文化息息相關,需要重視語言的功能和意義。他認為,詞是工具,意義是工具的使用,語義與所指的物質特征沒有關系,而與詞的功能有關系。他還提出了“典型語言環境”的論說,提出在分析典型語言環境時要注意以下因素:篇章本身的內部關系、語言環境的內部關系與環境的特殊組成成分之間的分析性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弗斯不像馬林諾夫斯基那樣只注重詞語的功能和應用,他不僅分析了詞的所指意義,而且說明了詞語的搭配意義,詞的一部分意義取決于搭配。將詞語的搭配意義的分析提到研究視野之中,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可貴的進步。
搭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描寫語言的一種新方法。搭配研究語言單位與其左鄰右舍的語言單位的關系,可以說是一類范圍較小的語境,是語言系統范圍內的語境,是一種對詞語等語言單位的語用分析。
語義韻律是一種搭配現象,它是指某些詞語由于經常同具有某種語義特征的語言單位共現而產生的一種語義色彩。這種語義色彩可能是積極的、令人愉快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讓人否定的,但大多數的詞語是中性的。語言中所有的詞語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詞語總是和其他某些特定的詞語組合,處于一定的結構模式中,合乎所說的“習語原則”或“熟語原則”(習語原則是語言中存在的處于近乎固定形式的組合,其中各構造成分具有單一選擇性,但是它們又可以分析為不同的成分)。語義韻律研究通過語言單位間的組合關系來探討語言單位之間語義的相互影響,從而可以為確定詞匯語義和用法提供某種啟發。語言單位是一個包括許多類別的概念,包括語素、構詞詞素、詞、固定語甚至語句中的構造成分。共現并不僅僅指某一詞語與其他某些詞語或其他語言單位在文本中的習慣性出現,它還指該詞語與具有某種語義特點的語言單位習慣性出現的情形。共現是一種搭配,搭配根于語義,搭配的雙方是語言中已經組合在一起或能夠組合在一起的不同的語言單位。
二、運用語義韻律理論辨析漢語近義詞
語義韻律是一種搭配現象,它是指某些詞語由于經常同具有某種語義特征的語言單位共現而產生的一種語義色
彩。語言中所有的詞語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詞語總是和其他某些特定的詞語組合,處于一定的結構模式中,也就是我們說的固定搭配。下面我們看看在這種所謂的“固定搭配”的支配下的近義詞是如何搭配的,是哪些因素造成了這種“固定”的搭配。
1.我希望老師每天不留作業。
離開故鄉三十年了,爸爸渴望早點兒見到我的爺爺奶奶。
2.大家都在教室里說話,很不安靜。
老王退休在家,過著清靜的生活。
3.這次代表團的到來主要是為了考察工廠的生產條件。
對于造成事故的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
4.她怕家里的人知道這次考試的結果。
酒后駕車必然后造成不良后果。
5.對不起,我們不能采納你的建議。
領導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對這兩個人分別對待。
上面五組十個句子,分別選取了五組近義詞,在不同的句子里只可以選擇甲詞語而絕對不可以使用乙詞語,除了詞語本身的細微差別,我們從語義韻律學的角度分析下這些所謂的固定搭配。
“渴望”和“希望”都有“想要”的意思,但是意義的輕重有區別。“渴望”程度較高“十分迫切”語義較重,我們常用“渴望愛情”“渴望幸福”等,在這個句子的語境中,三十年不見的父親母親,必然是一種十分迫切的態度,所以選擇了“渴望”。“希望”則是一般的想法、意愿、要求,和渴望相比程度較低,我們常說“希望破滅”“充滿希望”“飽含希望”等。可見,在連貫的語言環境中,語義的輕重對于近義詞的選擇有著重要作用。
“清靜”與“安靜”都有形容詞用法,但語義側重不同。“清靜”側重于不嘈雜、無干擾,更多用于人為狀況的描寫,強調的是人整個身心的感受;“安靜”側重于沒聲音無吵鬧,多用于自然環境的表述,如“考場、教室”等。前一句中“大家都在說話”已明確教室很吵鬧,所以用“安靜”,而后面一句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一種老王的追求,含有人為因素,所以選擇“清靜”。在這組固定搭配中,不同的語義側重點在詞語的選擇過程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考察”與“調查”都表示“為了一定的目的,深入實地,仔細查看”。但“考察”適用于相對比較重大的事物,目的是探求事物的本質,帶有科學研究的性質,使用范圍較窄,像“科學考察”“資源考察”等均屬“考察”之列;“調查”是以弄清事實,查出事情的來龍去脈為目的,適用于各類事物和人,使用范圍較大,比如“進展情況”“人口數量;“客觀效果”等都要用“調查”。在連貫的語句中,由于近義詞適用范圍的不同造成了這兩個近義詞的不同搭配。
“結果”“后果”都有“事情發展的最終狀況”的意思,但感彩不同:“結果”泛指最終狀況時,可以指好的結果,也可以指不好的結果,是中性詞,“考試”“比賽”“化驗”“檢查”等都用“結果”來表述。而“后果”在指事物發展的最終情況時,則側重指事物發展的不好結局,多用于消極方面,如“事故”“戰爭”“飲酒”“謊言”等。語義色彩的不同在詞語的搭配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而語義色彩的不同完全符合語義韻律學的概念。
“采取”與“采納”都有“選取”的意思,但二者的語境搭配不同。“采取”強調的是“取用和實施”搭配的對象常是“措施”“行動”“態度”“方法”“手段”等;“采納”強調的是“接受”,搭配的對象常是“意見”“主張”“建議”等。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王澤鵬.語義韻律理論[J].上海: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VOL16,(4).
關鍵詞:學習者語料庫 語義偏離 負遷移
一、引言
語料庫語言學通過研究大量真實語料而揭示語言規律(何中清,彭宣維,2011)。語料庫語言學區分為語料庫驅動研究與基于語料庫研究兩個方面,前者傾向于通過語料庫證據,提出新的理論框架,而后者則傾向于通過語料庫證據,證明或者修正已有的理論或者假設(衛乃興,李文中,濮建忠,梁茂成,何安平,2014)。本文中采用的基于語料庫的研究。
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得益于各種語料庫的建設,其中一種重要的語料庫便是學習者語料庫。1999年完成的中國學習者語料庫(CLEC)為中介語的對比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證據(劉艷芹,李卓,孫承榮,2015),通過將學習者語料與本族語語料對比,分析目標語的典型性和學習者偏離。本研究選取近義詞“people”與“person”作為研究對象,從學習者角度分析偏離現象及其原因。該研究結果可用于指導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指導中,也可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教學重點的建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國英語學習者“people”與“person”的使用情況為研究對象,據此選取RawClec為觀察語料庫,同時本族語料庫BNC為參照語料庫。分別在該兩個語料庫中搜索“people”與“person”的單數與復數形式,對比兩個語料庫搜索結果,分析中國語言學習者兩次的單復數使用錯誤,并作出符合本族語者使用習慣的學習指導。
三、研究成果
(一)中國英語學習者對“people”單數形式的使用
在RawClec中輸入“people”與“person”,查看左三的搭配詞情況,觀察到不尋常搭配詞“a”的出現較為高頻,如表一所示:
表一
據此數據表,可以推斷出一定數量的中國英語學習者有可能將“people”用來表示單個的人,檢查其語境確認意義,輸入“a people”,得到語境(如表二所示)。
表二
觀察語境信息,發現從RawClec語料庫中提取的“a people”存在單個人的意義,譯為中文即是“一個人”。在BNC中檢查本族語者使用方法,搜索“a people”,雖然得到該語料,但是提取語境信息分析意義之后,結果顯示并沒有表示“一個人”的語義存在。提取BNC中100份“a people”的語境信息觀察,結果表明95%的“a people”都可被認為是國民或者民族的意義,代表的是一個整體,而并非個人,同時在余下的5例中,“people”都是出現在如“a People’s Union of Economy”的組織名稱中。因此,可以認為,本族語者傾向于將單數“people”處理為集體詞,“people”本身就帶有復數意義,它與“person”的關系便在于“people”是“person”的復數,而中國英語學習者將“people”處理為單數意義,是學習中發生的語義處理錯誤。
(二)中國英語學習者對“person”復數形式的使用
在初步通過兩個語料庫對比研究之后,發現“person”的基本用法都是單數意義,表示單個的人,分歧存在于其復數形式“persons”的使用上。RawClec中“persons”的出現次數為208次,占據“person”不計語法形式出現次數的25.304%,而在BNC中僅為16.183。
表三
RawClec
BNC
表(三)為截取的部分語境信息。通過分析“persons”在兩個語料庫語境中的具體意義,發現兩者的分歧并不在于該詞本身的意義,而是該詞的語義韻,即語言使用環境。中國英語學習者通常將該詞使用在日常用語中,而本族語者通常使用較為正式的詞匯來形容,他們將“persons”用于正式語體中。通過研究,可以推測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不同語境中誤用了“person”的復數形式“persons”。
四、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本族語者認為“people”是“person”的復數用法,而“person”的復數形式“persons”應用于正式語體中;而中國英語學習者混淆了該對近義詞,認為該對詞語是可以互相替換的語義關系。
這種現象的發生可以理解為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中文中,“人”這個詞本身沒有單復數形式,單復數的意義由其修飾語數量詞表示,并且沒有語境之分,可以多種語境中,如果需要特別點出語境,則可由其修飾語表示,或者替代的詞匯。因此,當中國英語學習者記憶中只有兩詞在詞典中的簡單翻譯“人”時,將很難區分“people”與“person”的具體語義差別,而將中文中的語義理解應用于英語學習中,導致語義理解錯誤。
參考文獻
[1] 何中清,彭宣維.英語語料庫研究綜述:回顧,現狀與展望[J].外語教學,2011(1).
關鍵詞:涉外合同;英語詞匯;特征翻譯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密切。由于英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因此國家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的交流都離不開英語的作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正式與國際接軌,開始頻繁的處理涉外商務、政治、文化活動。這其中主要還是處理商務活動。統計數字顯示在眾多的商務活動中英語的使用無疑是最為頻繁的。涉外商務活動中當然離不開涉外商務合同,使用英語進行編寫合同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由于涉外商務英語合同中經常會出現經濟糾紛,根源就是文字多義原因導致的,因此對于經常涉足外貿的翻譯人員、涉外談判人員、涉外企業管理人員來說正確的把握涉外英語合同書寫中的具體要求是十分關鍵的。
1 涉外合同英語的詞匯特征
涉外商務合同中所規定的內容都是經貿活動內容,規定了中外合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合同在簽訂后就會立刻生效,雙方也就必須嚴格的按照合同要求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涉外商務合同由于自身的功能性比較特殊因此他與一般的文學和政論文體不同,有著自身特殊的書寫特性和規范。涉外合同中要求書寫一定要準確,字里行間中表意要清晰,內容要準確無漏洞。規定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否則就很容易在以后的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經濟糾紛等事件。涉外合同英語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翻譯內容必須準確這就要求翻譯的概念雙方都必須明確,內容條例必須準確,結構必須嚴謹規范合理。涉外合同的語言特色體現的法律用語中的基本特色因此在書寫的過程中必須對使用的詞匯,修飾語進行統一規范使用。合同在書寫的過程中并不要求英漢兩分合同中譯文和原文之間的表面一致,而是要求在書寫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使用專業詞匯,動詞、情態詞語的使用,縮略詞的使用,古詞語和外來詞的使用必須明確而且符合要求,詞語的解釋內容要明確不能出現一詞兩意或是多意的現象。否則很有可能導致雙方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現分歧影響雙方利益,甚至出現經濟糾紛。這對于經貿活動無疑是帶來了嚴重的后果,而且也不利于我國涉外貿易的蓬勃發展。
2 詞匯種類
2.1 專業詞匯
在某個學科內部或是某個專業領域有的詞匯就是專業詞匯。專業詞匯由于出現在特殊的文體內容中因此有著自身特殊的含義。涉外英語合同的內容多數都是國際間的經貿活動,在簽訂的合同內容中經常會出現較多的專業詞匯,這些專業詞匯表達的意思與我們平時使用的詞語意義不同。涉外合同中主要使用的是國際結算和跨國投資方面的內容,因此我們必須要嚴格區分專業詞匯的意思。在英語中一些詞匯在平時的生活中是一種解釋,而在特定的場合又稱為另一種意思例如collection, tolerance, 這一類單詞在平時的生活中是一種意思通常被解釋為收集、集合,而在涉外合同中,其意思就大不一樣了含義可以解釋為征收、托收等等。通常使用來做術語。英語詞匯的解釋內容也是比較更復雜,在不同的情境中詞語的意思也在不停的變換意思內容。英語中的詞語通常也表現出在不同的環境中或是不同的語境中的不同意思。例如一些詞語在普通的日常應用中解釋為一種意思:balance、acceptance,通常含義分別為平衡、接受,但在商務語境中,它們的意思卻完全變了。基本要解釋為結算、承兌。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一定場合弄清楚每個詞的具體意思,尤其在商務英語和官方語言中英語的使用應該更加的注意其意思,以免在使用過程中造成誤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2 縮略語
英語當中的縮略詞的使用用法在涉外英語,商務英語中的使用比較頻繁很多的涉外英語和商務英語都使用了縮略詞。例如合同中的價格、支付、以及保險方式多數都采用了字母的縮略詞出現在合同中,這樣既可以節省字數,節約時間同時也體現了英語語種的獨特用法。涉外英語中常見的組織機構或是一些特殊的常見的名詞都會使用縮略詞,如T(ton噸),N0 (number)CM T CCut-M ake-Trnn剪裁、縫邊、鑲邊的費用等等。這不僅是英語語種的特殊使用方法同時也是國際慣例,國家之間的商務交流已經默認了這些縮略語,因此在涉外英語合同的書寫中只有準確的了解了英語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的更加準確的做好合同的翻譯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法律詞匯
由于涉外英語中通常接觸的大多是商業文件或是合同,同時還包含了官方的一些重要的文件這就使得很多的涉外商務英語中出現了大量的法律詞匯這些詞匯與縮略詞不同原因就是法律詞匯的詞義準確,使用過程中比較規范,具有特定的法律意義屬于法律文體。涉外商務英語中出現的法律詞匯使得文件或是合同的嚴肅性增強了,出錯的幾率也相應的降低了,翻譯的過程中也使得文件或是合同的翻譯呈現特定的意義。比較常用的法律詞匯有很多,例如: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定期貸款、be deemed承擔法律責任、bear the legal li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標書、bid藍本、blueprint違約等。
2.4 近義詞
在涉外英語中使用近義詞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近義詞的使用多數出現在商務英語的合同中,他們常常與合同匹配使用。由于合同的本身就有一定的法律性質因此對于使用英語近義詞也體現了涉外英語的所具有的法律性。合同用詞比較嚴禁。由于近義詞在涉外商務合同中使用的比較頻繁,同時還可以保證合同原文意思的完整性,準確性,以及避免合同的意思的曲解保證了翻譯出的合同與原文的意思相同,沒有較大的出處。涉外商務英語中很少使用的近義詞在英語中和漢語中的大概意思相同。涉外商務合同中使用英語近義詞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這些詞義中近義詞之間存在的差別以保證一句話中出現了多個近義詞,但是在語義的翻譯過程中要翻譯出相應近義詞的差距,保證語義的完整性,以達到整句話的內容詳細完整。
很多的英語近義詞在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意思相同但是在表述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一些詞語例如施工、實施、操作可以近義為執行。使得文章既能夠表達出意思同時也能符合合同的嚴謹規范正式的要求。一些近義詞在使用的過成中也可以根據不同的語境進行適當的意思轉換以達到更能符合原文意思的目的。
2.5 介詞
對于漢語和英語在使用介詞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同的差別。在現代漢語中介詞的數量較少使用時注意的地方較多,但在英語中介詞的數量卻很多同時也表現出了較多的用法。漢語中由于缺乏一定的介詞在進行漢譯英的過程中就要對英語部分添加一定數量的介詞以保證翻譯完成的英語在邏輯關系和書面意思上同漢語意思是相同的。對于漢譯英的過程中就是添加一定介詞的過程保證原文與譯文在邏輯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不會產生較大的差異。同時我們也必須考慮到涉外商務英語在使用介詞時的習慣。按照英語的語言的習慣進行表達更能很好的將文字的意思表現出來而不會出現異議。例如:
The balance shall be settled upon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這句英語的譯文:貨到目的港后即得付清余款。
該句中用到upon而不是on或 in或是after,這是因為英語中的after的含義對于時間的界定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規定出明確的時間界限。這就有可能在簽訂的商務合同中出現利用詞義模糊而出現拖延付款期限的問題放生。很好的避免和商業合同中的糾紛。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合同來說他是一種帶有法律性質的文書,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求一定要將意思表達清楚、準確、完整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涉外商務合同作為一種法律文書,措辭準確嚴密,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研究涉外商務合同的詞匯特征,正是研究合同英語在詞匯層面所表現出來的獨到之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恰當、得體、準確地使用涉外合同英語。因此,在合同翻譯時,要求翻譯者不僅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以及經貿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而且更須深刻理解合同英語與其他專門用途英語不同的文體特征,并不斷地進行有關的翻譯實踐,本著嚴謹的工作態度,以確保合同語言的準確、嚴謹和規范。
參考文獻:
[1]劉法公.商貿漢英翻譯的原則探索[J].中國翻譯,2002(1).
關鍵詞:高中英語;短文填詞;教學策略;方法與技巧
短文填詞是高中英語測試較為常用的訓練方式之一,需要學生通過語篇理解,將最為恰當、適合的詞匯填進相應的空格里,使得殘缺的語篇成為邏輯通順的完整短文。在短文填詞的過程中,雖然絕大部分靠的是學生的知識積累,如詞匯量以及語法和語言知識基礎等,但是從歷年來短文填詞的趨勢和特點,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存在許多策略和技巧來提高答題的效率和準確率。下文中,筆者先從短文填詞的基本特點入手,然后就具體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論述。
一、短文填詞基本特征及解題過程
短文填詞又稱障礙性閱讀,顧名思義,指的是出題人刻意挖去一些關鍵詞匯,造成語篇的不完整,然后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語篇與句意理解和推敲,要將恰當的詞匯補充完整的一種較為常見的考題類型及訓練手法。重點考查學生的單詞拼寫、語言基礎知識、語篇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考查詞匯的同時也考查學生讀與寫的能力。考生必須在理解短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短文主旨大意,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填空,使短文語篇完整。在短文填詞中,學生除了要有一定的詞匯基礎和語法知識基礎外,還應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甚至學生要有一定的讀與寫的能力。
1.基本特征
短文填詞的題材涉及領域較廣,其中包括文化體育、人物史地以及風土人情等,但是從近年的題材來看,議論體裁與學生生活相關話題的短文較多,并且都富有啟示性或哲理。其考查方式有三種:首字母提示、漢語提示、語境提示。其中前兩種各考查3~4個,語境提示考查2~3個。一般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且每個空格根據提示用一個單詞的適當形式填空。短文填詞與閱讀理解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它要求考生從自身對不完整文章的理解出發,根據語境和搭配,拼寫出恰當的詞,從而對文章的本來面目進行還原,使文章變得完整通順。
2.一般解題過程
就短文填詞的解題過程來說,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通讀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其次是通過關鍵詞鎖定,尋讀文章的具體信息,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最短時間內初步確定邏輯關系;理解細節,抓取對答題有幫助的信息;根據上下文語境及句子結構分析,對詞義進行推導和猜測,加深對相應文段的理解;然后是簡單推理判斷的進行,如找固定搭配,嘗試在腦海中形成空格處詞匯,可以用筆記錄下來;接下來,掌握文章的基本邏輯以及結構,嘗試去理解和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態度;理解文段的文化信息,進行詞匯選擇。這一解題過程具有模板的性質,遇到一般結構的短文基本都能適用。
二、有效教學策略、方法與技巧
無論哪種閱讀技能和做題方法,其實都是基于課堂教學中學生扎實的語言基礎之上,只有從課堂教學的方法與策略入手,才使穩步提升學生利用英語獲取基本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建立在一般解題步驟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就短文填詞的有效教學策略及方法與技巧進行著重論述,以供參考。
1.詞匯分類教學的有效進行
詞匯是基礎,我們根本無法想象詞匯貧乏的學生能夠一直在短文填詞中通過運氣獲得高分。因此,作為教師來說,應從微處著手、從細節做起,以單元或是模塊為基本單位,將章節中的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歸類整理,讓學生能夠正確區分近義詞以及能夠很快通過反義詞的特性做出高效推斷,遇到有同義反復或是絕對矛盾的題型時能夠更加快速地找到正確答案。老師甚至可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詞匯進行歸納總結,如同義詞的辨析:celebrate慶祝,congratulate祝賀;hungry餓,starve饑餓;disturb打攪,bother打擾等;形近易混詞的區分:quality質量,quantity數量;similar相似的,familiar熟悉的;adapt適應、改編,adopt收養、采納等。
再者,對學生判斷詞性與句法功能方面要求更加細致的理解和分析判斷。如:1.名詞:考查可數、不可數,可數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名詞的所有格。學生常見錯誤是:(1)忽略名詞的復數形式或不規則變化。(2)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區分不清。特別容易忽略名詞的單復數,知道了名詞的單復數,有時特別容易拼錯,尤其是一些可數名詞單復數的特殊變化,以及動名詞之間的轉換。2.動詞:考查時態、語態、非謂語及動詞形式的不規則變化等。平時學生常見錯誤:(1)不清楚動詞的正確形式。(2)忽略時態或語態。(3)忽略非謂語動詞形式。3.形容詞、副詞及其區別:simple―simply;possible―possibly;practical―practically等,實際的常見錯誤:(1)形容詞、副詞的選擇不當。(2)不清楚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形式。4.數詞:主要考序數詞。容易拼錯的序數詞。5.代詞:考查代詞的主格、賓格、形容詞性和名詞性物主代詞、反身代詞、不定代詞、關系代詞等。6.常見短語的掌握(兼顧介詞)。
2.準確把握句子邏輯關系
除了詞匯的分類教學外,還應注意句子邏輯銜接的有效教學。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就不同的連接詞或是連接相同句子進行比較,觀察產生的意義有何不同,進而掌握相應句子的邏輯關系。在平時閱讀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鼓勵學生發現句子與句子或者是段落與段落之間連接詞的具體使用情況,并嘗試對連接詞進行歸類和總結。比如:and,what’s more, in addition, as well as,besides表并列; because, so that, therefore, as a result表因果; while, 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表轉折或對比;all in all,in conclusion表總結等。如In(85)conclusion, sport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and happiess,and for society(2011年福建省)。常見從句的掌握,一般以考查從句的連接詞為主,而賓語從句、定語從句及時間狀語句的連接詞出現的頻率較高(兼顧連詞)。如In addition ,(82)when it comes to practicing our musical instruments…(2010年福建省)。一旦學生明白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在理解文章主旨時就能更加清晰明了。
3.策略應用與方法指導
由于時間有限,做短文填詞的速度一定不能太慢,否則極有可能耽誤后面的書面表達題。正常情況下,我們要求8分鐘內完成,這一要求對于那些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可能有些困難。因此,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糾正不良的做題方法及習慣外,還應進行有效的策略教學,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完成題目。在平時教學中,可以通過初步引導學生對細節文字進行理解和概括,培養其分析概括、歸納演繹的能力。盡量達到不忽視細節,又正確把握中心思想的能力。如下是幾種常用解題技巧的教學策略:首先是前后呼應法。做短文填詞時,應始終抓牢文章的框架和結構,通過“雙語境”進行判斷和理解,大語境指的是全文的中心及基調,小語境指的是前后句子的構成語境,然后再通過“前有伏筆,后有呼應”的思路進行答題。
如Many of us were raised with the saying “Waste not, want not.” None of us, (76)h ,can completely avoid waste in our lives.(2014年福建省)大語境是Waste not,小語境是avoid waste,通過“前有伏筆,后有呼應”思路,再通過句子成分分析,不難發現該題應該用adv,根據句義含有轉折關系,又要以h開頭的單詞,前后都需要使用符號隔開,所以自然而然會想到however,而不是but.對首字母提示題:首先要注意句子成分的分析,得出該空在句中作何成分,結合空格前后的句意進行推理與判斷,進而考慮詞意與詞性,或固定短語和習語。在這一策略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在日常教學或訓練中加強學生的敏感程度,有層次地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語篇和結構專門對學生進行前后呼應法訓練。
其次是邏輯關系的教學和應用。比如,在短文填詞題中,一般“but/and”前后常會設題。因此,如果文中出現“but/and”的話,應立即聯想到前后關系,這種情況下,只要知道一方語意,便可以輕松推出另一方意思。如2015年龍巖市質卷80題:Every time I_____(不及格) in my exam and began to lose heart.對漢語提示題:應首先注意詞性,一般主要考查n,v,adj,和adv為主,同時要注意這些實詞的句法功能。若n要注意單復數和它的可數與不可數;v則要注意時態與語態及非謂語形式;adj修飾n作定語,或者放于系動詞后作表語;adv修飾v,adj和adv,等等,要很好地觀察與分析,這樣可以使短文填詞的漢語提示題達到很好的效果。就本題而言,通過句子成分分析,不難發現缺謂語v,當然要選擇v,v就要注意時態與語態及非謂語形式,再由and began暗示出時態特征,故填failed.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一旦遇到表轉、對比或是并列、如but/and的詞,像however,whereas,yet等,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確定語境和邏輯關系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同樣的處理方式;
再次是絕對矛盾法。絕對矛盾法主要著手于句子前后的詞性與詞義,如果存在詞性相同時,即絕對矛盾或是對立的話,那么,正確的詞性大多會在對立項中產生,至于究竟選用哪一種詞性,則需進一步的推敲和判斷。如We must keep reminding(82)ourselves(自己)that it is easier to get into something 83 it is to get out of it. (2014年福建省)。對語境提示題:一般情況首先要考慮的是prep,同時注意其prep與v,或者n之間的搭配;如果prep不可以用,就應該考慮conj,當然conj后面要接句子,如果還不行,那么就考慮pron,當然pron指代何人或何物要清楚;如果還不行,那么就要找語境和固定短語或習語。本題如果第一首選prep,因后面是句子,所以不行,產生矛盾,只能是conj后面接句子,又因為本句前面有形容詞比較級easier作暗示,說明應該使用than與之對應,根據其句義,正好符合句子的要求。
最后一個常用技巧是同義、近義詞復現法。同義、近義詞復現是語篇中常見的現象,主要是為了強調某一觀點或意思,但是又不想重復運用某一個詞或短語。在短文填詞題中,同義詞或近義詞短語的位置很容易找到,碰到這種情況,無須過多推理,只需確定什么地方出現過同義或近義詞復現,從而找出相應恰當的詞就可以了。
解題技巧:
(1)跳過空格,通讀全文,把握大意。(2)復讀短文,結合語境,確定詞義。(3)周密分析,上下兼顧,確定詞性。(4)依據搭配,遵循語法,正確拼寫。(5)全面考慮,仔細檢查,不忘大小寫。
只要掌握方法與技巧來解答高考短文填詞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同時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與老師的教學難度與壓力,再者還能節省高考的考試時間,達到最佳的考試狀態。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哪種做題技能,其實都是基于課堂教學中學生扎實語言基礎之上的,只有從課堂教學的方法與策略入手,才使穩步提升學生利用英語獲取基本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短文填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利用分類整理、歸納演繹等多種方法,進行策略技巧教學及訓練,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更好成績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及素質以及教學質量,爭取為高中英語課程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連明霞.高中英語語塊教學調查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3.
2.黃燕蓉.“以導引學以練促學”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3.
3.張素瓊.高中生模糊容忍性與英語短文填詞任務表現的相關性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4.何方平.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
5.謝津津.溫州普通中學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61―01
西北地區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基礎普遍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正確。由此導致在語言學習的各個層面都會出現很多問題。其中,詞匯學習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
一、西北地區英語專業學生詞匯學習現狀及問題
1. 英語詞匯量嚴重不足。我國高中畢業生的英語詞匯量要求是掌握3000-3500個英語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但是一般學生很難達到這個標準。西北地區學生由于教育水平和師資水平落后等原因的影響,掌握的詞匯量更少。而詞匯是構建語言的基本單位和材料, 是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基礎。詞匯掌握不好會使語篇能力的培養失去基礎,無從談起。因此,詞匯量的匱乏直接導致西北地區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方面整體水平低下。
2. 英語詞匯掌握深度不夠。筆者接觸的很多英語專業的學生所掌握的英語詞匯僅停留在知道其讀音、拼寫和某一個常用的詞義。對單詞搭配、習慣用語、固定搭配等方面內容的學習重視不夠。隨著大學階段學習內容的加深和知識范圍的拓展,這些問題造成的后果就更加嚴峻地凸顯出來,使學生英語語言各個方面技能的提高成為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3. 缺乏學習英語詞匯的有效策略和習慣。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方法單一、渠道單一。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渠道是英語精讀課,學習的方法是上課聽老師講和課下專門背單詞,且只記單詞表上的發音和釋義,不知道學習單詞應該重點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更不知道區分高頻詞、低頻詞及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幾乎沒有學生會針對所記單詞專門去查閱紙質詞典。不會對近義詞或有聯系的單詞進行辨析,不清楚詞與詞的意思及用法和區別。因此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效率及其低,很多情況下學了跟沒學一樣,等于白學。
二、采取的對策
1. 拓展學習渠道,提高詞匯量。英語學習作為一種語言學習和其他學科相比有其特殊性,需要學習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合適的語言環境有利于學習者語言水平的快速提高,在不具備相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學習者可以創造虛擬的語言環境,讓自己盡可能多地接觸所學語言。因此,英語專業的學生應該首先明白英語學習主要靠自己,而不是在有限的課堂內。在課外,自己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開展自主學習。
在英語學習中,詞匯學習是不能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割裂開來的,而是貫穿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除了在課堂上通過精讀、泛讀、聽力等課程學習詞匯,在課外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詞匯。例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取一些精品文章進行精讀,學習其中的常用詞匯。經常閱讀英文原版著作、英文報紙雜志,經常聽英語新聞,經常用英語練筆,看原版電影,和外國友人進行交流等都有利于英語詞匯能力的提高。在這些過程中,已學詞匯得到不斷的鞏固和深化,新詞匯也逐漸由陌生到熟悉,詞匯量也得到擴充,英語語感也得到不斷加強。
2. 在使用中學習詞匯。要提高英語詞匯掌握的質量,必須首先明白學習詞匯主要學習哪些方面。詞匯的學習最終是為了使用,因此對于常用的詞匯,應學習其讀音,常用的詞義、詞性、搭配、用法和其他近義詞的異同等。因此,學習詞匯不能單純背單詞表,應放在句子中,篇章中學,并在使用中學。
以精讀課為例,精讀課是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詞匯的一個重要渠道。對于需要掌握的常用詞匯應把它放在文章中去仔細體會它的意義和用法。同時研讀課文時應有詞匯意識,使用注意時詞匯的意義,語法功能和篇章功能等。不僅要注意剛學的生詞還要注意以前學過的詞匯,揣摩和體會它們的含義及使用情況。
3. 改進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英語詞匯首先應該清楚詞匯有高頻詞和低頻詞之分。高頻詞和低頻詞主要根據單詞使用頻率的高低來確定。對于使用頻率高的高頻詞,學習者應重點掌握,盡可能全面地掌握這些詞的相關知識,包括所有含義、用法、相關派生詞,近義詞、反義詞及其異同等,在使用方面還要達到較高的熟練程度,能在寫作和口語交際中能夠靈活運用。
關鍵詞: 對口大學生 英語詞匯學習 詞匯記憶方法
一、專門記憶
近年來,由于各種方法的推行和改革,人們普遍反對運用詞典或單詞表來背誦單詞,認為這是一種機械的死記硬背,費時而沒有效果。這是因為傳統的記憶法對很多學生來說就是一本單詞書、一張紙和一根筆,不停的書寫試圖使單詞刻入腦中。顯然這種方法是很枯燥而不足的。然而英語的詞匯量很大,總詞匯量至少在60萬以上,實用詞匯量為8000多,基本詞匯量為4千。要想提高英語水平,專門記憶單詞是非常必要的。這要講究一定的策略,其中有兩點特別重要。
1.注意單詞發音,把音和形結合起來。
英語是音形合一的語言,發音對于詞匯習得的意義遠不止于“讀”的方法這一方面。發音有一定規律,詞匯拼寫也是這樣。發音規律記憶可以和詞匯拼寫結合起來,也就使說,通過讀音和音標來拼寫單詞。這樣單詞才能記得準確,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聽力和口語。經常聽到學生反映,在聽力過程中,某些單詞聽了很多遍還不懂,等看到聽力原文才恍然大悟;明明背了很多單詞,但是卻說不出來,這些都是由于不重視單詞的發音引起的。因此在記憶單詞的過程中,要注意同時記住單詞的音和形,這樣單詞記憶才有效。
2.注意記憶規律,不斷復習單詞。
認知心理學家對記憶研究的一大貢獻是把人類個體的記憶區分為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短時記憶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人們的長時記憶,也就是說單詞在經過短時記憶之后必須經過不停的復習,如此,多次的短時記憶可以轉化成長時記憶。給大家提供一種方法,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專門記憶單詞,在記憶新單詞的同時復習學過的單詞,這樣每天都有已經轉變為長時記憶的單詞和新補充進來的要短時記憶的單詞。這些形成長時記憶的單詞就已經掌握了。
二、詞綴法
詞綴法是英語構詞中最重要的一種。掌握詞綴法,可以迅速擴大詞匯量。詞綴分為兩種,即前綴和后綴。加于詞根之前的稱為前綴,加于詞根后的稱為后綴。前綴一般改變詞義而不變詞性。后綴一般改變詞性而不變詞的基本意義。比如說:
前綴:de-:在現代英語中利用de-構成不少新詞,作“離開”、“除去”、“否定”、“倒轉”解,比如deplane(下飛機),detrain(下火車),debug(拆除……竊聽裝置)等。
dis-:表示“否定”、“相反”、“分離”、“除去”等意思。現代英語中借以構成的新詞有disadapt(使……不適應),disambiguate(消除……的歧義),disbenefit(不利之處),disproduct(有害的產品),disbound(裝訂不好的)。
后綴:-ee:加于動詞后,表示受事者和施事者,如detainee(被扣留者),interviewee(被采訪者),evacuee(被疏散的人員),retiree(退休者)
-ist:可以加在名詞或代詞后面,構成形容詞,意思為“……中的一個成員”,比如:socialist(社會主義者),violinist(小提琴手)。
詞綴法是構詞法中的一種。從詞綴法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了解構詞規律,建立單詞間的橫向聯系,可以更有效地記憶單詞。
三、單詞家庭法
單詞家庭法是把相關聯的單詞歸為一個群體,這樣可以方便詞匯的記憶。這樣的家庭可以是:與某物相關的、同義詞與近義詞等。
1.與某物相關聯的。
我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比如說,描寫相貌的常用詞家族有:beautiful(美麗的),pretty(漂亮的),good-looking(好看的),charming(迷人的),sweet(甜美的),handsome(英俊的),funny(滑稽的),ugly(丑陋的),rough(粗魯的,粗糙的),ill-looking(面帶病容的)。
描寫體型的常用詞家族成員有:fat(肥胖的),thin(瘦的),slim(苗條的),overweight(超重的),slight(瘦小的),well-built(身材魁梧),medium height(中等身材),tall(高的),short(矮的),big(大塊頭的)。
2.同義詞與近義詞。
比如說beautiful的同義詞和近義詞可以有:good-looking,fine-looking,lovely,pretty,handsome,attractive,fair等。
四、語境法
除了上述所談到的方法之外,我們還要注重單詞的日積月累。不斷地閱讀英文書籍、觀看及收聽相關的英語材料這些創設英語語境的方法,都是培養語感、學習單詞的好方法。這里以英文閱讀為例。在語言學領域有個概念,即語境。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波蘭人類學家Malinowski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分為三類,即話語環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話語語境即我們通常說的上下文,也就是語篇,這是語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詞語生存的土壤。詞匯的特征、使用環境和搭配對象都體現在語篇中。只有通過語境,才能記住單詞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含義,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詞匯。
以小說為例子,給大家提供一個簡單的閱讀模式。先選擇生單詞量少的簡寫本小說,在閱讀過程中首先通過上下文來推測生詞的含義,在閱讀完成之后,通過查字典確認這個單詞在詞語境中的確切含義;然后選擇生單詞量稍大的小說,按同樣的步驟進行。通過這種方法,既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英語常用單詞。
五、結語
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一項,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只有堅持正確的方法,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受到更好的效果。
誰不想做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呢,但是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學習好的學生,第一條就要好好學習,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時間,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政治哲學大題答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政治哲學大題答題技巧高中政治哲學答題注意事項
①(辨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生觀與價值觀、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②哲學道理(世界觀+方法論)、哲學原理(世界觀)、哲學依據(世界觀)、哲學啟示(方法論)的區別。
1、是什么:
①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或運用哲學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學原理(名稱+內容)+方法論+聯系材料。
②運用具體哲學道理分析:哲學原理(名稱+內容)+方法論+聯系材料。
③哲學啟示型:方法論+原理名稱+聯系材料。
2、為什么:①哲學依據(哲學原理);
②書本中的含義、地位和現實意義;③歸納材料,提煉要點。
3、怎么辦:①含義;
②書本要點;③提煉材料,作為要點。
4、談認識、談看法(辨析題):①下判斷(正確、錯誤和不科學);
②正確的部分要論證(運用正確的哲學道理);③錯誤的部分要糾正(a、擺出正確的道理內容;b、指出錯誤的實質及危害);④總結一個正確的結論。
政治哲學的答題技巧總結明晰設問,不僅有利于考生明確試題立意與正確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確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題。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識”“定題型”“定材料”來研讀設問,把握設問主旨,清晰試題“用什么材料來考”“考什么知識”“出什么題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學主觀題的材料往往是對來自生活的時鮮素材的凝練,具有內在的邏輯層次,通常用敘事方式進行描述。考生可通過“句讀+分層+關鍵詞”研讀材料的句讀,把握材料的邏輯層次及其關系,通過抓“關鍵詞”等方法明確“用什么(哪些)材料來考”,從材料中篩選、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閱讀能力。
知識猶如糧食需要顆粒歸倉、倉儲到位,不能散亂一地、混雜一堆。考生可從宏觀上照單元標題——課標題——框標題——目標題的“目錄體系法”進行綱舉目張式的知識建模,明確知識條目所在的目錄層級,把握內在關聯,準確定位知識,靈活調取知識。從微觀上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三W追問法”精讀框(目)題及相應考點,精細倉儲知識,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學的原理。
雖然高考政治哲學主觀題設問方式多樣,總體可概括為“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等常見題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觀題的“有理有據、理據對應、分點作答”答題普適套路的同時,還要注重圖表題、措施類、關系類、認識類、原因依據類等題型的一般思路的歸納與梳理。
高中政治哲學具體的答題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方法論: 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意識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
②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丶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 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
三、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物質決定意識。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這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四、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①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
②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方法論: 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五、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 ①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 ①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
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抓住這幾點,高中政治輕松學1.劃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復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高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
3.抓住近義詞──培養信息轉換能力
信息轉換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都有一些材料題,要求閱讀后完成一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于檢測信息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著我們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課本中的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于這些近義詞,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旁批,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4.注意對應詞──學得靈活
一、巧妙歸類,科學識字
記憶其實是一個集理解、認知、存儲和再現的整體過程。就拿英語學習中最基本的單詞來說,我就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從它們的不同讀音、形態以及表意等進行歸類總結,整體認知,將它們在學生大腦中建立起具體的形象和聯系,以達到牽一引百、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功效。
1.形態歸類
小學生的認知往往是形象具體的。因此,在學習新單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啟發聯想,引導學生將存在某種聯系或者歸屬某一類別的詞語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身體器官詞語:hair,body,head,knee,leg,arm,hand等,常見動物名詞:dog,bear,horse,deer,cat,pig,fish等。
2.詞義歸類
語言都有相通之處,英語和漢語一樣也存在反義詞、近義詞、同音形異字和同形異音詞等。我們也可以引導小學生根據詞匯意思特點,進行對比、歸類和識記,記憶詞形的同時還加強了詞義理解和用法區分,此乃一舉兩得之法,可以借鑒。
反義詞:love―hate,big―small,high―low,quick―slow,hot―cold,good―bad,succeed―fail等。
近義詞:see―look at―watch,much―a lot of―lots of―many―plenty of, stream―river―creek―brook等。
二、設置Free talk,鼓勵交流
要想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退居為學習引導者,將學習自移交學生,積極鼓勵和拓展“Free talk”互相問答的交流活動。比如,在某環節中根據教學內容,牽引出“Free talk”話題,然后讓學生根據話題聯系新學的單詞和語句展開縱深交流。如可通過提問What day is it today?學生回答
It’s Monday.等,然后引導學生根據這個問題進行拓寬縱深交流: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What are they?What day i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等。
或者,我們可通過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I have a rabbit/dog/cat,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交流A:I have a rabbit.B:Really?May I have a look?C:How nice!這樣的訓練已經不是模擬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信息交流,學生可根據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充分發揮,這對提高英語交流能力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觀察和監督,發現錯誤及時給予糾正,發現優點提出強化和表揚,而對于學生拓展的話題范圍不做苛刻的約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發揮,這樣才能樹立信心,激發求知欲,擴大學習效果。
試卷比例:
朗讀、背誦:10%
作文:20%
語文基礎知識:70%
復習重點:
1、字:
(1)看拼音寫詞語:以書后生詞表為主。
(2)選字填空:區分形近字、同音字。
(3)按要求查字典:能夠確定字的音部(音序)、部首,余幾筆、讀音,會組詞。
(4)正音
(5)改正句子中的錯別字。
2、詞:
(1)組詞:能夠準確區分形近字、同音字,并正確組詞;能夠正確區分同一個字的不同讀音,并組詞。
例如:
圈燕
倦雁
(2)填上恰當詞語:
例如:
增添的爪子一清泉
銳利的地露出
(3)照樣子寫詞語:
主要類型:
傻愣愣(abb)
干干凈凈(aabb)
一張張(以“一”打頭,后面為量詞重疊)
井井有條(aabc)
又松又軟(abac)
遠近聞名(開頭二字是一組反義詞)
動靜(兩個字為反義詞)
(4)選詞填空:
(5)補充四字詞語:以書后生字表為主。
(5)根據意思寫出詞語
(6)寫出近義詞、反義詞
3、句:
(1)用帶點詞語寫句子:
(2)給句子加標點:重點為冒號、引號、頓號、逗號、句號的用法。
(3)照樣子寫句子:
(4)改正句子中的錯誤:
①在括號里寫出正確詞語:用詞不當
②將正確的句子寫在橫線上:用詞不當、缺少成分、關聯詞語用錯
(5)判斷是否為比喻句:花骨朵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6)古詩解釋:
(7)補充語文園地“讀讀背背”中的句子
4、段:
(1)排列句序
(2)仿照例子寫一段話:
例如:有的……有的……有的
(3)根據文章內容回答問題(課內文章)
(4)根據課文內容連線
(5)古詩默寫
(6)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7)寫出課文題目
5、篇:
(1)按要求畫詞語、句子
(2)說說文章中的一段話主要寫了什么
(3)根據文章內容回答問題、填空
(4)抄寫自己喜歡的詞、句
(5)選擇正確答案:考察孩子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對主題的理解
(6)標自然段序號
(7)根據短文內容填表
(8)畫出重點句
給家長的建議:
1、請各位家長關注孩子的記事本,按照復習的進度幫助孩子聽寫八個單元字詞,默寫規定的古詩(四首55頁、95頁)以及語文園地“讀讀背背”的內容。
2、建議家長可以結合孩子8次習作中的問題指導孩子進行片段修改,幫助提高作文水平。
3、請家長每天檢查孩子記事本,特別是對于一些口頭作業,家長幫助督促孩子落實;對于復習階段老師留的作業在孩子獨立完成,認真修改的基礎上,如果家長有時間可以幫助孩子檢查。
4、請各位家長對于期末考試中要求朗讀、背誦的篇目督促孩子進行練習。
5、家長提醒孩子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提醒孩子準備好學習用具。
期末朗讀、背誦考察篇目:
朗讀:6、10、14、17、19、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