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4: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宮春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含蓄婉曲 比興物象 景象 動作對象
古代學者早就發現了王昌齡詩歌的含蓄美,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少伯深厚有余,優柔不迫,怨而不怒,麗而不”。①但是王昌齡如何創造出含蓄委婉風格,古人并沒有歸納總結出來。今人對此作了進一步的探討,如畢士奎總結了王昌齡詩歌的三種含蓄表現方法:“烘云托月,以彼寫此”;“語近義遙,以淺藏深”;“不著一字,以無勝有”。②問題是其他詩人也用這些含蓄抒情方法,為何王昌齡能用同樣的方法創造出比別人更為含蓄的意境?
筆者認為王昌齡在各種含蓄抒情手法里鑲入比興物象,將含蓄抒情手法與比興物象巧妙地結合起來運用,才取得了更勝一籌的含蓄效果。
古詩中的比興物象由來已久,《詩經》創造了以鳥為中心的比興物象。《楚辭》發展出了以“香草美人”為中心的比興物象。而陶淵明著重開創了以、飛鳥等田園物象為中心的隱士比興物象系列。
比興物象原本使詩歌更加含蓄,但是在長久經驗的累積下,比興物象所表現出的固定意蘊反而成為詩歌意旨明顯的表現了,“詩中經常出現的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會引發人們習慣的聯想和固定的情緒”。③所以有的詩人熱衷于創造出新的比興物象來表達更為含蓄的意蘊,如李商隱獨創了許多比興物象。有的詩人則在運用方法上大加功夫,將比興物象運用得更為圓融無跡。
唐詩中運用比興物象的方式可以分為三種:一種在通篇為比的詩歌中運用,如張九齡的《感遇?其二》全詩借橘發微;一種是在部分用比的詩句中運用,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另一種只將比興物象鑲入詩中,如“楊花落盡子規啼”句,將子規這一比興物象融入了景象當中。其中將比興物象鑲入詩歌是最含蓄最巧妙的方法。
王昌齡成就在于將傳統比興物象融入詩中的技巧達到了了無痕跡的境地,創造出了含蓄婉曲的詩歌意境。王昌齡主要用了兩種方法將比興物象融入詩中:一種是化比興物象為景象,一種是化比興物象為動作對象。
一、化比興物象為景象――情景交融的深化
化比興物象為景象的手法,是以情入景手法之一。因為比興物象具有深刻的含義,因而這種方法會使詩歌情感比一般的情景交融更加蘊藉含蓄,因而可以說是情景交融的深化。如陶淵明的《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傲放于秋霜的高潔之花。“飛鳥”雙翅凌云,是自由的象征。陶淵明在他的籬笆下只輕輕地摘一朵,然后抬頭看看飛鳥,就輕松地成了文學史上著名的高潔隱士形象。這舉重若輕的美妙意境全靠化用比興物象的高超手法。
王昌齡的詩中也化用了許多比興物象。如《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月是高度情思化的物象,暗喻著作者清明潔白之心。因而“寂寂寒江明月心”這清寂的景象不單純是送別時的場景,還蘊含著作者與友人的純潔友誼。李商隱的“碧海青天夜夜心”顯然受了王昌齡此詩句的影響,但王昌齡的詩句更形象、更蘊藉,就在于詩人將比興物象“明月”化為了景物。
比興物象是傳統情感的積淀實體,它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意蘊的可視性的事物。比興物象化為詩歌的景象,使詩歌既有深邃的情思,又有優美的畫面感,情與景得到了高度凝聚融合。
如《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從古詩“清如玉壺冰”化用而來,但比古詩更好。原因是少了一個“如”字,將事實的陳述變成景物的描寫,比興物象“冰心”化為了一個冰清玉潔的完美形象。又如《送別郭司倉》中:“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的明月是寄予了作者之心、之情的明月。“明月隨良掾”就是我心隨良掾,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掛念之情。這與李白《聞龍標左遷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王昌齡的詩句更含蓄、形象。原因也在于王昌齡只是描寫了一幅景象,將比興物象化用為景象,而李白采取了直接敘述的方式。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與王昌齡的《送魏二》一樣地運用了襯托的手法,這兩首詩都想象對方思念自己,以此來襯托自己對對方的思念。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送魏二》)
但王昌齡的詩明顯地更含蓄、更優美,除了王詩在第一聯用以情入景手法而王維用直接敘述筆法外,另一原因就在于王昌齡在第二聯用了化比興物象為景象的方法。王維的“兄弟”們登高遍插茱萸時突然感覺到“少一人”,那么接下來很自然便是思念這個缺席的人。可見王維這首詩的含蓄主要是靠截斷情感的流向來完成的。王昌齡詩中的“瀟湘”二字自舜帝二妃之后便一直是文人喜用的語象,多為思念的意思。猿聲向來就有“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悲切,文學作品中的猿鳴一般為悲傷的代名詞。瀟湘本就是多情之地,更何況在瀟湘的月光之下,聽著悲切的猿鳴聲,那思念之苦自是不言而喻了。王昌齡詩歌的情感蘊含在他營造的情境里面,在比興物象的里面、背后;而王維的情感在詩外,這種區別不得不辨。
王昌齡將比興物象化用為景物的方法運用到極致的當為《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云起。天長沓無隔,月影在寒水。
王昌齡他自己在《詩格?十七勢》的謎比勢中進行了解釋。這首詩除第三句外,句句都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秦楚之遠比喻別怨之深,這是明喻。用江中忽起之秋云比喻行人的不可復歸,這是暗喻。用月影在水比喻兩人似近實遠,即夢中相見但醒來卻相距萬里,這也是暗喻。兩個暗喻都是情景交融的情景描寫句,了無痕跡地化用了比興物象入景,所以當時有的讀者不明這兩句詩意。
總體上講,王昌齡化比興物象為景象的手法比較成功,取得了異常含蓄的效果。用房日晰先生的一段話來作結就是:“善于融情于景,用客觀景象把主觀情感嚴嚴實實地包藏隱蔽起來,他的情緒在詩歌里是絕不外露的。”④
二、化比興物象為動作對象――動作的微妙意味
除了將比興物象化用為景象之外,王昌齡還將比興物象化為人物的動作對象,使比興物象巧妙地融入詩里,既不影響人物動作的刻畫,又寄寓了深刻的含義。如《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這個身處金屋的女子,夜深人靜,她卻臥在床上毫無睡意,只能聽著似乎永遠也滴不完的漏滴之聲。夜間躺在床上聽各種聲響這是很平常的生活場景,但通過王昌齡的描寫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個宮女深深的寂寞。原因就在于“清漏長”這三字,漏是中國古代用來計時的工具,亦即時間的象征。漏聲綿長就說明這個宮女覺得時間流逝得太慢,也說明了她內心的無聊、寂寞、空虛。全詩的主旨靠比興物象“清漏”得以顯示。
人物情感是隱藏的,比興物象是顯在的。比興物象成為人物的動作對象后,就寄寓了人物的隱晦情感,也就是說比興物象成了虛擬人物情感的顯性代言體。因而讀者往往讀到比興物象時才真正明白虛擬人物的真實情感,形成了委婉蘊藉的效果。《西宮春怨》是將比興物象化用為動作對象的最典型代表。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珠簾欲卷而未卷、云和斜抱而不彈,說明了這女子毫無心緒。她抱著云和眼睛卻望著月亮,以及朦朧樹色隱住的昭陽宮。昭陽宮是漢宮殿名,是受寵者趙飛燕姊妹所居處,也即是皇帝常住之處。因此只有讀到這個女子所望的對象――昭陽宮時,我們才會明白這個女子無心無緒的根結乃是癡心望幸。這首詩的弦外之音全靠這女子所望對象――昭陽宮才體味得出來。所以李瑛《詩法易簡錄》說“夜靜不寐,但望昭陽樹色,不言怨而怨自深。此詩品格最高,神韻絕世。”⑤“不言怨而怨自深”就是在于作者巧妙地將比興物象昭陽宮作為這個女子的所望對象,讓昭陽宮――比興物象所蘊含的深意來為女子代言。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王昌齡將比興物象化用為人物的動作對象,將情感蘊藏在比興物象之中,與一般作家描寫動作含蓄抒情相比,情感又多隔了一層。一般作家情感的表達是:情感動作。王昌齡則是:情感動作對象(比興物象)。章培恒先生注意到了王昌齡詩歌的這種特點,他說王昌齡“善于提煉情思和物色,并把兩者凝聚為鮮明的一點,凝眸注目處言語無多,而神情畢現。”⑥“物色”即是動作的對象(比興物象),“情思”是虛擬人物的情感,“把兩者凝聚為一點”就是將情感蘊藏在動作的對象之中,“凝眸注目”即人物的動作。也就是說通過動作描寫將人物內在的情思寄寓在物色當中。虛擬人物的情感寄寓過程是:情感――動作對象(比興物象)。而讀者閱讀文本時理解情感的過程是:動作對象(比興物象)――情感。
一首詩歌的抒情方式不管怎么含蓄委婉也要有直接表述的成分,直接表述的多少取決于作者技巧的高超,關系到作品含蓄的程度。王昌齡詩中運用的比興物象蘊含了詩人及虛擬人物的情感,因而直接交待比較少,顯得更含蓄委婉。盛唐詩人劉方平《春怨二首》其二是首較好的閨怨詩: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這首詩和王昌齡的《西宮春怨》一樣寫的也是春恨,寫得委婉含蓄,特別是“梨花滿地不開門”是成功的含蓄描法。但是作者直接交待的成分比較多,“無人”、“淚痕”、“寂寞”、“春欲晚”這四個詞直接交待了這個宮女的孤獨、傷春之情。
王昌齡詩歌沒有其他詩人宮怨詩中的眼淚,更沒有作者的評述,只有肢體動作和視線動作及動作的微妙對象――比興物象,其余的讓讀者自己去領會。
王昌齡刻畫人物動作的手法主要存在于他的七絕宮怨詩,這種詩歌有兩個情感主體,一是作者自己,另一個是虛擬人物。其他作家同類題材的詩歌隱藏的是自己的情感,但虛擬人物的情感的描寫還是直露的。而王昌齡在詩中不僅隱藏了自己的情感,就連他筆下的人物情感也是隱藏的。因而顯得比其他一般作家的同類詩歌更為含蓄委婉。
能夠像王昌齡這樣細致地刻畫人物動作的詩人確實少有。他所要表達的情思全都蘊含在他描寫的人物動作及比興物象中了,這使得他的詩歌具有極大的視覺效果,讓讀者領會到了電影一樣的視覺藝術。作者的筆觸就像導演的鏡頭一樣,他敏銳地抓住那些泄漏人物微妙心理情感的動作及比興物象,帶領讀者閱覽作者的意圖。而人物的動作就像導演精心安排的演員的表演,只不過在王昌齡的詩中沒有臺詞,在這里臺詞也成了累贅。
通過上面的分析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將比興物象的化用與其他含蓄抒情手法結合起來取得含蓄蘊藉的效果是王昌齡詩歌的抒情特點。因而在王昌齡的詩歌中那些能統領全詩的詩眼往往是比興物象,是名詞。而其他作家詩歌的詩眼多是動詞。
可以說王昌齡的詩歌是含蓄中的含蓄,委婉中的委婉。將情感蘊藏在比興物象中,讀者需要層層剝筍樣地追尋作者的真意。所以陸時雍在《詩境總論》中說他的詩:“襞積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惜后人不善讀也。”⑦宇文所安也說在王昌齡的詩中:“被隱藏的只是基本情境或意旨。復雜性常呈現為情緒的模糊性。”⑧房日晰先生亦如是說:“不能僅憑直接感受,而要分析詩里描寫的情景,仔細地揣摩和尋繹詩人的感情意向,反復地咀嚼和品味,才能真正體會全詩的意蘊。”⑨
這些評價都注意到了王昌齡詩歌比一般詩人更含蓄的意蘊,但是只有明人黃克纘、衛一鳳在《全唐風雅》中說到了含蓄的真正根結:“唐七言絕句當以王龍標為第一,以其比興深遠,得風人溫柔敦厚之體,不但詞語高古而已。”⑩我們且不管他的評比標準是否客觀,而他說的“比興深遠”實在是抓住了王昌齡含蓄抒情的關鍵,巧妙地運用比興物象是王昌齡含蓄抒情的特點。
注釋:
①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202頁.
②畢士奎.試論王昌齡七絕的美學特征.內蒙古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第63、64頁.
③趙佩霖.興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8頁.
④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頁.
⑤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97頁.
⑥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第64頁.
⑦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388頁.
⑧宇文所安.盛唐詩.三聯書社,2004年12月版,第121頁.
⑨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頁.
我以為詩歌欣賞,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想像聯想豐富拓展詩歌的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通過某一意象牽連出一些相關的古典詩詞,來豐富意象,拓展畫面,挖掘意境,增加情韻。努力借此讓學生體味詩歌意象所蘊涵的深意,從而使其學得極有興味,并認識到詩歌創作中意象構造的重要。
由于學生剛上高一,又是農村孩子,讀的詩不會很多,所以在上課思路上,我注重了對學生的牽引。一提到“引”和“牽”,恐怕有人會認為這是在走老路。但我認為傳統不該丟,一定程度的引導是必要的。況且我認為這堂課不得不引,這樣的鑒賞課,若全讓學生自由發言,恐怕會雜亂無章的。因而,我希望整個中學階段要增加古典詩詞的分量,而且老師在詩詞學習上要做得更好。只有如此,詩詞鑒賞才會從從容容。
下面是一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引子
師:同學們,今天我背一首小詩給大家聽聽。(背誦《錯誤》)
師:知道它的名字嗎?
生:《錯誤》。
師: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作者是誰呢?
生:鄭愁予。
(師板書“正愁余”)
生:錯了。是“鄭愁予”。
師:不錯吧。我有證據。作者原名鄭文韜。但為什么改名為“鄭愁予”呢?我疑心是從古詩詞中借來的。誰讀過辛棄疾的《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
生1:我只記得其中兩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師:不錯。知道這兩句的意思嗎?
生1:是說青山擋不住滾滾東流的江水。
師:但這僅是字面意思。如果你要去做一件大事,想著這兩句話,那會表達一種什么心思呢?
生2:我堅持要做的事,誰也攔阻不了。
師:實際是表明一個人做事的――
生2:決心。
師:對。辛棄疾是南宋抗金英雄。這兩句話是說――
生1(搶答):辛棄疾的抗金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就像那東流的江水永不回頭。
師:說得好。這兩句的后面是“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誰能解釋它的意思?
生3:傍晚深山里傳來鷓鴣鳥的叫聲,我獨自站在江邊,心情十分惆悵。
師:為什么惆悵呢?
生4:因為實際上辛棄疾的理想并沒有實現,所以他心情沉痛。
師:這跟傍晚江面上茫茫的暮色有沒有關系?
生5:有。眼前的景是黯淡的。它給作者一種壓抑,讓作者感到沮喪。
師:為什么提到鷓鴣聲呢?
生6:鷓鴣的叫聲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或“不如歸去”。在敏感的詞人辛棄疾聽來,好像是提醒自己抗金無望,不可強求。
師:所以作者很苦悶。原來這一切都使作者愁苦啊!這“愁”字是什么用法?
生:使動用法。使我愁苦。
師:哦。“余”就是“我”的意思。那么“愁予”的“予”呢?
生:也是“我”。
師:那么“鄭愁予”是不是從“正愁余”化用而來?而且正好用了某種修辭手段?
生:諧音雙關。
師:下面把辛棄疾的四句詩一起讀一下。
師:實際上,我想本詩作者的名字恐怕又是從屈原的筆下借來的呢。屈原的《湘夫人》開頭兩句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翻譯過來就是:湘夫人下降啊到了北邊的水灘上,放眼遠望啊使我(湘君)分外惆悵。“愁予”這個字眼有什么特點?
生7:有點多愁善感的味道。
師:那么《錯誤》的作者為什么改用這樣的名字呢?他該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生8:一定讀過不少的古詩詞,尤其是婉約派的怕是讀了很多。
師:同學們,是這樣嗎?有沒有根據?
生9:有。作者雖是臺灣詩人,但他原籍河北,生于山東濟南。他父親是個軍人。他童年的時候跟隨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抗戰期間,跟隨母親輾轉于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母親教了他不少的古典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
師:所以,他的新詩處處流淌著古典的韻味。實際上,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卻酷似李白。而他自己本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這就難怪他把自己改名為鄭愁予了,表現得那么纏綿。而他的《錯誤》則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下面我們開始學習這首詩。
二、朗讀,背誦,整體感知
(先請兩位學生試讀,而后教師范讀并指導;而后讓全體學生自由讀兩分鐘,爭取背誦)
師:下面請大家思考一下,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12:寫的是一個女子等候丈夫歸來的故事。
師:從哪里看得出來呢?
生12:從一個“等”字看得出來。
師:對。你看得很準。
三、品味意象,拓展畫面,體會思婦的情感
師:下面我們學習第一節――“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大家齊讀一遍。
我提幾個問題大家思考。“江南”是個好地方嗎?能舉例說一下嗎?
生13:“江南”是個美麗的地方。白居易的《憶江南》說:“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師:哦。原來江南是個繁華美麗的地方。
生14:我記得這幾句話,寫江南的美麗,但不知出自哪里――“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師:百花盛開,鶯歌燕舞,的確宜人。誰知道它的出處?
師:沒見過?情有可原。老版教材上有,出自南北朝時南朝作家丘遲的《與陳伯之書》。
生15:還有,江南的生活是美的。
師:噢。不僅江南的風景美,而且江南的生活也美?說說看。
生15:有一首詩這樣說:“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師:知道是誰寫的嗎?不知道?我說一下。是唐末詩人韋莊的《菩薩蠻》。懂得它的意思么?
生16:大致是說,江南美麗,游人到了江南,就該在江南過一輩子,不到年老就不要回家。要是回家了就會肝腸寸斷,傷心不已。
師:那就是說到過江南的游人舍不得離開江南,離開了會很留戀的。那值得留戀的是什么呢?
生8:一是江南的山水秀美,游于山水之間,心情無比舒暢。一是江南的少女美麗,比月亮還漂亮,讓游人留戀難舍。
師:這位同學恐怕也讀過不少的古詩。理解得很好。那如何理解“游人”呢?“游人”一般在什么年齡上游江南呢?
生17:“游人”大概就相當于“游子”吧。像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游子,在外漂泊,游蹤不定。一般地說生活不一定幸福。
師:理解得恰當不恰當?好!大家給他鼓掌!
師:“游子”是不是年老的時候才離開家鄉?
生:不對。年輕的時候。
生18:要不然也不會看中江南的美女了。
師:哦。好深刻呀。既然如此,“游人”留戀江南,不愿回家了,家里人會不會想他?誰想得最厲害?
生: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想他。最想他的是他妻子。
師:妻子深深地思念著他,他卻不想回去,這樣的人該稱得上――
生:薄情郎,負心人。
師:是不是游人都是這樣?
生:不全是。
師:但妻子對游人的思念卻是一樣的,一樣的深啊。課文中的女子是怎樣地思念丈夫的呢?思念的結果呢?看第二句――“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大家齊讀。
師:最后一個詞“開落”讀得短促行不行?
不行。要讀成“開――落”,要讀得慢,音要響亮、沉穩。課文中還有哪些詞也該這么讀?
生:“走過”“向晚”“緊掩”“過客”。
師:把這幾個詞所在的句子連著讀一遍,看看有什么效果?
生:好像有一種節奏感。
師:對。有一種韻律美。
師:作者把“容顏”比作什么啦?
生:比作“蓮花的開落”。
師:這一比喻是否合乎常規?
生:不合乎常規。應該是名詞比名詞。應該比作“開落的蓮花”。
師:對。實際是把“容顏”比作“蓮花”。這么比的效果如何呢?
生:寫出了女子容貌的美麗。
師:是的,古人喜歡用花比女子臉面。如“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纖腰”(白樸《梧桐雨》)。誰還能舉例證明?
生18:“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是說女子的臉龐像芙蓉一樣美麗。
師:是呀,芙蓉就是荷花。記得這兩句詩出自哪里嗎?把全詩背一下好嗎?
生:王昌齡的《采蓮曲》。(學生齊背)
師:很好。還有例子嗎?
生19:“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是說女子的臉龐像桃花一樣美麗漂亮。
師:說得好。誰的詩?
生: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師:好。把全詩齊背一下好嗎?
師:很好。都背得來。那么,用“蓮花”作比還能寫出什么呢?
生:女子的純潔,品性的高尚。
師:有例為證嗎?
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師:對。那么作者為什么把女子的容顏比作“蓮花的開落”呢?
生20:“蓮花”盛開時是鮮艷美麗的;凋落后是枯黃的,不耐看了。用這一比喻,前者寫出了女子容貌的嬌美,后者寫出了女子容顏的憔悴。
師:也就是說,“蓮花”由開到落,不只是點出了季節的更替變化,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女子的容貌由美麗到憔悴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還可以由哪個詞看得出來?
生:“等”字。
師:從“蓮花”開等到“蓮花”落,說明了什么?
生:女子等待的時間很漫長。
師:我們有沒有過等人的經歷?那是什么樣的滋味?
生21:焦急難耐。
生22:把人都等瘋了。
(生笑起來)
師:可見等人的滋味不好受。我們看那位美麗的女子都等憔悴了,知道她憔悴的原因嗎?
生:思念丈夫啊。
師:對。“思君令人老”,古人說得不錯。那么,那盼夫的女子在漫長的等待中心情到底怎樣呢?
生:欣喜,焦急,痛苦,寂寞,苦悶,怨恨!
師:好。同學們揣摩得不錯。有沒有自己的體驗?
生:有!
師:那我們跟那位可憐的女子不是產生共鳴了嗎?順便問一下,我說的“可憐”是什么意思?
生:值得同情。
師:哦。那女子就只值得同情?
生23:還有可愛的意思。是說長得美麗,值得憐愛。
師:有例子么?
生24:“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師:還有《孔雀東南飛》上的句子――“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師:好。下面我們學習第二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那在寂寞中等待的美麗女子的。我們來具體體會一下她的心情。大家自讀一分鐘。
師:大家體會一下,“不來”“不飛”“不響”“不揭”四個詞,分散在句中,讀起來有什么效果?
生25:有一種節奏感,顯得很和諧。
師:說得好。讀起來有韻味。它們所在的句子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26:“不來”“不響”分別是“不飛”“不揭”的原因。它們又都是女子內心寂寞封閉的原因。
師:說得有理。什么消息都沒有,一切都歸于沉寂,似乎空氣都凝結住了。她的脆弱的心承受得了么?
生:無法承受,悲苦到了極點。
師:“東風不來”,是不愿來,還是不能來?
生27:是不能來。
師:噢?為什么?
生27:因為到三月了,是暮春了。
師:哦。我想起來了――“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生跟著老師背李商隱的《無題》)
師:百花凋謝了,所以柳絮也不飛了。這是不是幸事呢?
生28:不是。是暮春了,春已去了。女子盼夫回家的希望又成了泡影,所以失望至極。
生29:還有,暮春時節,年輕的女子最易敏感。她會感嘆時光匆匆,年華易逝,容顏衰老,所以更加愁苦不堪。
師:大家都認為東風不能來。講得都有道理。我想啊,東風恐怕是不愿來。它似乎是個有情人。大家能理解嗎?
生30:這里好像用了擬人。但我不明白東風不愿來的原因。
師:那從下一句――“三月的柳絮不飛”――來看吧。如果是“楊柳依依”,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時候,好不好呢?
生31:不好。
師:為什么?
生31:那位美麗女子看見青青的柳色會懊悔不盡的。有王昌齡的《閨怨》為證。
師:好。大家一起背一下。
(生齊背:“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師:哦。青青的柳色引出了無限的離愁別恨。這位平日里愁苦不愁苦呢?
生:不怎么愁苦。因為是她自己把丈夫送到戰場上求功名的,心里還有某種歡喜呢。
師:說得有理。但即便如此,一見到楊柳,那位女子還會產生愁情的。可見別離是多么難耐呀。但相比之下,本詩中的那種離愁別恨就更濃了。因為她所等的人不知在哪里又在干什么。所以,不光人同情她,就連東風也舍不得惹她煩惱,不愿吹來,不愿吹綠柳條,不忍見柳條發青啊。我也引一首詩作證。李白的《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從這里可以看出,“東風不來”“柳絮不飛”,更襯寫出了女子的凄苦之情。那她為什么會見柳傷情呢?
生32: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與“留”諧音。是希望行人留下。所以文中的女子一見到柳,就想到了當時送別的情景。想當初,是千叮嚀,萬囑咐,叫他早回。如今冬去春來春又去,楊柳幾度發青了,可是他還沒有消息,能不見柳傷情嗎?
師:難怪李賀說“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還有戴叔倫的《堤上柳》寫道:“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又正如所說:“一絲柳,一寸柔情。”這時我們恐怕要幫她說一句:“愿得西山無樹木,免叫人作淚懸懸。”這是魚玄機的《折楊柳》。
生33:怪不得“東風不來”,原來是“東風”不忍心啊。真得謝謝東風!
師:我們再想想看,這位美麗女子要是看見了柳絮紛飛,她的心情又會怎樣呢?“柳絮”如何理解呢?
生34:“柳絮”就是柳樹的花,人們也叫它“柳花”。這位美麗女子看見漫天飄飛的柳花,怕更是愁苦萬分。
師:也許她“欲與柳花低訴”,但“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這是黃邁《湘春夜月》中的句子。可見其無處訴說的哀愁有多深。
生35:我也想起見柳絮而生愁情的詩。如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中的兩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生36:我也想起兩句――“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這是李益的《汴河曲》。
師:好。同學們讀的詩還真不少。
生37:我記起了賀鑄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師:你是說女子的愁苦像空中飄舞的柳絮一樣多啊。我們想想,這女子真是愁苦不堪啊。所以還是不見柳絮紛飛為好。所以,還真得謝謝――
眾生:“東風不來”!
師:但是,柳絮飛盡了,空中可能還有某種聲音也能觸動人的離愁別緒、思鄉之情吧?是什么聲音呢?
生38:杜鵑的叫聲。
師:是嗎?它的叫聲有什么特別嗎?
生38:杜鵑,就是子規。在暮春時啼叫,聲音很凄切。
師:所以古代文人把它規定為一種悲鳥,來表達傷春離愁思鄉之情。它在暮春時啼叫,可有例證?
生38:“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師:哦。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記》。
生39:我有兩句――“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但不知是誰寫的。
師:柳永的《安公子》。
生40:還有賀鑄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師:杜鵑啼血了,聽的人恐怕是――
生41:哭血。
師:不,文雅一點。
生42:泣血。
師:對。
生43:還可能聽到一種聲音。
師:什么聲音?
生43:笛聲。
師:說說看。
生43: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師:哦,原來吹的是《折柳曲》呀,怪不得讓人傷情!這傷情女子的心像什么呢?
生:像“小小的寂寞的城”。
師:這座城有什么特點呢?
生44:這是一座愁城。
生45:空空蕩蕩,冷冷清清。城中人百無聊賴,茫然無著落。
師:形容得好。我們想一想,城中的這位女子會干些什么呢?從電影、電視劇或者小說里找一找靈感。
生46:繡鴛鴦枕,繡合歡扇,打同心結。睹蝶兒雙飛,看鳥兒成對,望雙鶴交頸眠。
師:這位女同學舉的例子為什么都是成雙作對的?(眾生笑)
生46:這樣可以襯托出女子的孤單凄涼。
師:說得好。鳥兒成雙作對,人何時團圓呢?能不寂寞惆悵?這一切她都有耐心去做去看嗎?
生46:沒有。心情不平靜啊。
生47:也許在制寒衣。春天去了,秋天不久也要來了。
師:衣服做成了往哪兒寄呀?她知道丈夫在哪兒嗎?
生47:可能不知道。所以也無心縫制寒衣。做做停停的。不知做了多長時間了。
生48:也許在作畫。
師:畫什么呢?
生48:畫喜鵲登梅,也許是鴛鴦戲水。
師:喜鵲報信,鴛鴦成對,都是美好的。但對這位女子來說,恐怕都是痛苦的事。想一想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在現實中這一切一時都難以兌現。
生49:也許在寫詩。
師:把她的思念寄給遠方的丈夫。但我以為恐怕是作回文詩吧。前秦竇滔,在外娶了妾,他的妻子蘇蕙用錦繡織成回環可讀的回文詩寄給他,使他感悟了。那么,文中的女子是不是在寫這樣的詩呢?
生:很有可能。
生50:也許是在對鏡梳妝。
生51:不會。她怕照鏡子,萬一看出自己容顏衰老了會更傷心的。
師:對;這種猜測很合理。恐怕她也無心梳妝。古詩說:“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能理解“明鏡暗不治”嗎?
生51:鏡子上落滿了灰塵。好久好久沒照過鏡子啦。沒有興致呀。
生52:也許在拋梭織布呢?
師:恐怕也是無心吧。古詩說:“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真是百無聊賴呀!能理解“不復理殘機”嗎?
生51:自從丈夫走后,她幾乎就沒上過織布機。上面落滿了灰塵。當初沒織成的布,還擺在那里呢。沒心思呀。
生53:可能在彈琴,彈古箏!
師:為什么?
生53:因為古箏彈出的聲音很哀怨。
師:但是,彈著彈著,出現什么情況啦?
生:弦斷了。女子淚流滿面。
師:哦。岳飛說――(師生齊背)“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師:也許是在庭院中看花吧?劉禹錫的《和樂天春詞》這樣寫道:“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到玉搔頭。”詩中在庭院中對花出神,以至蜻蜓停在她的頭上也不知覺。這寫出了什么呢?
生:的寂寞無聊。
師:這時樹上只有不多的花兒,大部分都凋謝了。這位女子恐怕又起了感慨:“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同學們,會不會是這樣的情景?
生:是的。她太愁苦了。
生54:也許她在仰望明月呢。
師:是嗎?明月能寄托什么呢?
生54:李白有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師:哦。是想讓明月把她的心她的思念帶給她的丈夫。這女子確實多情善感。但她恨不恨她的丈夫呢?有一首無名氏寫的詞,可能會傳達出女子另外的心思:“天上月,遙望似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一部分學生跟著背)這位女子要等的人,能說不是一個薄情郎?
師:由上分析,我們知道住在寂寞的小城里的人,是多么的愁苦、凄涼和無所依憑。好,再看下一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這里又用了一個比喻。本體是什么呢?
生:“你的心”。
師:喻體是“向晚”嗎?
生:不是。是“向晚”的“青石的街道”。
師:“向晚”是什么意思?
生:傍晚的意思。“向”是“接近”“走近”“靠近”等。李商隱的《樂游原》里有“向晚”一詞。
師:學過這首詩?一起背一下好嗎?(生齊背)
為什么要用倒裝結構呢?“向晚”暗示了什么嗎?
生55:用倒裝結構,突出了“向晚”的動作性,就像上文的“開落”下文的“緊掩”一樣,它把事物的變化過程寫出來了。這里的“向晚”暗示了“青石的街道”在黑暗中無限地延伸,而女子的心也漸漸地灰暗起來。
師:說得精彩。大家鼓掌!
師:那么,這青石的街道通向何處呢?這位女子又立在何處呢?大家推想一下。
生56:這位女子可能站在古街口或者古渡頭,等候心上人,可能就是等她的丈夫吧。等到夕陽西下,等到暮色降臨了,成千上萬的人從她面前走過了,沒有一個是她要等的。這時我們肯定能想起溫庭筠的《憶江南》。同學們跟我一起背一下――“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我們可以想一想,文中的女子無可奈何,只好慢慢地拖著沉重的腳步,十分愁苦地往回走。那惆悵,那失落,那痛苦,隨著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的無限延伸而加重。正是――離恨恰如青石的街道,更行更遠更無窮。(生鼓掌)
師:這位同學想像得很逼真很精彩。好,看下兩句――“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齊讀一下。
師:為什么“春帷不揭”呢?
生:因為“跫音不響”,沒指望了。
師:不錯。這里我舉王昌齡《西宮春怨》中的兩句詩補充解釋一下――“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大家看看,“春帷不揭”還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春恨長”啊。
師:對。這里還有一個典故。《拾遺記》上說:“越貢二美人于吳,吳處以椒花之房,貫細珠為簾幌,朝下以蔽景(日光),夕卷以待月。”宮女呢,有滿腔春恨,所以不想卷上珠簾。這位女子也是一樣啊。不揭春帷,她怕看見什么嗎?
生:明月。
生57:我記起來了,――“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師:哦。明月無情,明月惱人啊。那么,下一句中的“窗扉緊掩”好理解了吧?
生:因為“跫音不響”,沒有任何指望。還因為怕見明月。
師:對。有理。不過我還借一首詩談談另外的看法。劉禹錫的《春怨》寫道:“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春欲晚”,是說春天要過去了,已是暮春了。“梨花滿地”呢,象征美人遲暮。詩中女子感到自己年歲大了,容顏衰老了,所以不愿開門看落花。那么,課文中的女子是不是也有這種心理呢?
生:有。
師:好。現在誰接著剛才那位同學對上一句的推想,擴展一下這兩句的情節內容?
生58:不知何時,夜已很深了,街上空蕩蕩的,一個人影也沒有,一點聲息也聽不見。不得已,這位女子關上了窗戶,放下了窗簾,熄滅了燈火。但并沒有睡下,只是坐在黑暗里,沉思默想,一個人咀嚼著寂寞、痛苦和失望。
師:好。設想得很合理。情景生動,形象鮮明。下面把第二節內容齊讀一遍。
師:下面我們學習最后一節――“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大家齊讀一遍。
師:達達的馬蹄聲傳來了,多么動聽。我們設想一下,那位女子聽到了該是怎樣的反應呢?扣住“美麗的錯誤”,接著上面的情節進行推想。
生59:那位可憐的女子,聽到達達的馬蹄聲,十分驚喜,從座中站起來,激動得差一點暈倒了。稍稍定了神之后,便揭開窗簾,打開窗戶,急切地向外張望,甚至打開房門,跑下樓,沖到青石的街道上。可是當她跑到了街口,馬蹄聲已遠了,人已不見了。留給她的是痛苦、失望和怨恨。日思夜盼的心中的“他”啊,究竟在哪兒呢?這時便情不自禁地埋怨起那個“他”來了。我們可以借李益的《江南曲》幫她一下――“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時她又無意中抬頭瞥見了空中的明月,心中的怨氣更大了。我們借呂本中的《采桑子》幫她泄一下怨憤――“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師:設想得很有情趣。引用又恰到好處。在推想中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大家跟我把他引的兩首詩讀一遍。
師:騎馬走江南的“我”走了,那位可憐的女子會不會目送呢?說說看。
生60:雖然是個“美麗的錯誤”,但那癡情的女子恐怕還在目送“我”的遠去,恐怕在幻想視野中的“我”會變成她心中的那個“他”。
師:哦。這時的她也許在自言自語或暗自嗟嘆――“應念我,終日凝眸。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師:這時我們順著女子的視線望去,那位男子漸漸地遠去,慢慢地消逝在茫茫黑夜中。而那女子的離恨是恰如那男子的足跡,“更行更遠還生”啊。
四、總結
師:下面大家把這首詩一起背誦一下,然后思考幾個問題。(生齊背)
就題材來說,這是哪一種類型的詩?
生61:是寫妻子思念外出遠游的丈夫的詩。
師:表達是對的。給它定個名稱吧。
生:閨怨詩,或者思婦詩。
師:這兩種看法都可以。有沒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62:是寫在外遠游的人思念妻子的詩。
師:可不可以呀?有沒有根據?
師:找不出理由?那放一下。先給這類詩定個名稱吧。
生63:叫游子詩。
師:可不可以?說是游子吟行嗎?我們能記起誰的詩?
生:孟郊的《游子吟》。
師:好。一起背一下。
師:現在回答剛才放下的問題。柳永的《八聲甘州》寫了游子失意苦悶和思念家鄉的心情。下闋我背給大家聽聽――“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其中“望”是“凝望”“呆望”的意思。大家聽清了嗎?哪幾句寫游子對妻子的思念?
生:“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師:這不是寫妻子想念他嗎?他怎么知道啊?
生:是他想像出來的。
師:為什么要這樣寫?
生:更能寫出他內心的愁苦。
師:課文有這樣的內容嗎?
生:有。中間部分可以看作游子心中想像的內容。
師:說得好。所以這首詩也可以叫作――
生:“游子吟”。
師:詩題為“錯誤”,這“錯誤”是因誰而引起的呢?
生64?押因“我”而起。“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女子產生了錯覺,誤會了,因而空歡喜一場。
生65?押因“女子”而起。女子另有所盼,另有期待。在她的眼中,“我”不是她的“歸人”,而“是一個過客”,所以她“窗扉緊掩”“春帷不揭”。“我”以為“我達達的馬蹄”會叩開她的窗扉,會掀開她的窗帷。“我”這種錯覺、錯誤的判斷,讓自己空歡喜一場。
師:為什么說這個“錯誤”是美麗的?
生66:因為“達達的馬蹄”聲,打破了女子內心的沉寂,在她心中激起了漣漪,給了她片刻的驚喜,片刻的歡愉。另一方面,“我”的心也產生了悸動,產生了欣悅之情。
師:所以,雖是錯誤,卻很美麗,而且讓人回味不盡。
師: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把這首詩再一起背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