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4: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級端午節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Over the years, the story of Qu’s demise transformed into the traditions of racing dragon boats and eating zongzi – a kind of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The races have certainly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very spring there are nearly 60 dragon boat races held outside of China in cities from Vancouver to Sydney, from Gdańsk, Poland to Cape Town, South Africa. Canada alone has nearly 50 dragon boat teams and Germany has nearly 30.
【參考譯文】
多年來,屈原逝世的故事演變成了賽龍舟和吃粽子的傳統--一種用竹葉包起來的米飯。種族當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的想象力。每年春天有將近60場龍舟賽在中國舉行的城市從溫哥華到悉尼,從波蘭到開普敦ńGDA的SK,南非。僅加拿大就有近50支龍舟隊,而德國隊有近30支。
摘要:
弘揚、傳播和交流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實現全球化大趨勢下文化的互補與融合,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無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新時揮其應有作用的必經途徑,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引入和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時代的需求。
關鍵詞:小學英語;中國文化;滲透
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多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在教材內容選擇上一度忽視對現代的實用性內容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和滲透。這種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本土文化失語”現象已經引起英語教育專家和社會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的教學,應成為我國教育各階段英語教學共同擔負的重要任務,而基礎教育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無疑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筆者在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中,嘗試進行了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的教授,有機滲透本土傳統文化,補充中國元素的教學。
二、有機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嘗試
(一)課前小點盡享。一節英語課僅有短短的40分鐘。雖然日常的英語教學任務比較繁重,但教師應有效利用和緊緊抓住課堂的每一秒鐘,特別是課前伊始的預備兩分鐘。往常的這段時間,按慣例是齊誦平日所學的兒歌。低年級兒歌較多,經常更新還能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但進入三年級以來,由于教材中兒歌數量明顯減少,再加之孩子們年齡特征的變化,每天單調的兒歌誦讀已經漸漸成為機械的重復,幾乎沒有達到應有的熱身作用,反而浪費了寶貴的兩分鐘時間,起著反作用。經過一番思索,為更有效利用這段時間,我設計了如下教學內容,稱之為“課前小點”,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英語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一是旅游景點開心數:假期前后,我總是由假期的旅游引入對中國著名名勝古跡和旅游景點的介紹。由于貼近自己的生活實踐,學生總會很容易記住自己感興趣的地址名稱。如五一假期回來,一名孩子向大家匯報說,自己去了榜羅會議紀念館,并和一位老外用英語進行會話。用英語來向游客介紹榜羅會議而感到很自豪。二是傳統小吃香課堂:假期旅游時我們會品嘗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即使是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中餐也是豐富多彩,頗有情趣。師生間的問答讓我們的課堂芳香四溢,孩子們沉浸在這樣一種充盈著中華食文化氣息的氛圍中,英語學習的欲望也被充分激發了起來。
(二)課中文化飽餐。一是立足教材,滲透熏染――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并非完全拋開兒童正在學習的英語知識體系,獨立進行中國本土文化英語表述的教學,而是要仔細分析和研究現行的教材,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適當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兒童在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習得的過程中,同時收獲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知識,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課堂中學生對此部分的補充內容很感興趣,兒歌念得朗朗上口。在大聲的朗讀吟唱中,學生的內心由衷地感受到幸運和自豪。二是節日薈萃,傳承民族精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魅力獨特。大致數來,一年中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比較重要位置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等。特別是實行了新的休假制度,更體現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親近。上半年,我們經歷的節日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利用一兩節英語課外閱讀課,我帶著孩子們重點了解了清明節和端午節。三是時政契機,滲透德育――2008年5?12四川省汶川縣地震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這是一次很好的體現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全力賑災的思想教育的機會。中午學校大隊部在校園廣播中向全體少先隊員發出了捐款濟災的倡議。各個班級遂將“明天為地震災區捐款”寫進了回家作業。我于是馬上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向小朋友們進行了一次災情概況介紹,讓孩子們銘記于心。
(三)課后茶憩回味。課堂的飽饗之后當然少不了課余的茶憩回味。課后的復習鞏固意義非凡。課前、課中的教學滲透促使孩子們在課后不自覺地跟著動起手來,因為教師補充的這些知識是他們自接觸英語以來聞所未聞的,感覺新鮮。以下是我讓孩子們動手實踐的嘗試。一是網絡搜索――結合課堂上教師的信息輸入,學生課后通過網絡搜索相關知識,進一步研究和學習。其中有些是教師布置的,有的則完全是學生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進行的。二是動手描繪――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的東西很多,除上述網絡大搜索外,還有學生的小作文、大繪畫等等。三是綜合實踐――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運用。運用語言也是掌握語言的途徑和方法。對于教師教授的傳統文化的英文表述,學生要在實踐中運用,繼而達到接受和掌握英語,并受到傳統文化熏陶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語言學習的反饋和運用途徑,創造實踐和鍛煉的平臺,同時要結合各種富有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實踐自己的所學內容,激發興趣,獲得學習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華家嶺鄉梁家學校,甘肅 定西 743305)
秋天是快樂的,在秋天里有教師節、中秋節、重陽節、國慶節,在這些節日里,我最喜歡中秋節。這一天,人們吃月餅、賞月,非常開心。還有人依偎在媽媽的懷里,聽嫦娥奔月的民間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秋節作文小學三年級600字,供大家學習。
中秋節作文小學三年級600字1有人喜歡熱鬧非凡的春節,有人喜歡粽子飄香的端午節,但我卻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即使它沒有春節那么熱鬧非凡,沒有國慶節那么舉國歡騰,但意義非凡的團團圓圓的中秋節還是我最鐘愛的。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媽媽帶著我去超市買月餅。月餅的種類非常之多,有肉松月餅,有蛋黃月餅,還有瓜子仁味的月餅,它們都散發著香噴噴的氣味。晚上我和媽媽去了奶奶家,剛把月餅送到奶奶的手上,她就笑瞇瞇的考我:“乖孫,你知道月餅是怎么來的嗎?”
我一聽就來勁了,有板有眼的說起來:“知道。”我便滔滔不絕的說起來。嗯,有一天,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它們散發出強烈的光芒和熱量,把地面上的植物都給曬死了。后羿拿出了一把彎弓,射掉了天上的九個太陽。王母娘娘便獎勵他兩顆長生不死的仙藥。后羿很高興,把藥交給自己的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很想變成神仙,于是有一天嫦娥趁后羿不在家,把兩顆仙藥都吃了,然后飛上了月宮當起了神仙。雖然夢想成真了,可是嫦娥在天上很孤單。嫦娥看見人間熱鬧非凡,發現是在過中秋節。她也想過,但只有她一個人呀,于是她仿照月亮的形狀做了一些餅子,自己嘗了嘗覺得很好吃,但太多了吃不完,于是把餅子扔到了人間。凡人嘗到后覺得很好吃,便也學著做,并且根據它的形狀命名為月餅。
“說的真好”奶奶聽完不住的夸我。到了晚上,奶奶準備了很多美味佳肴。一家人來到餐桌,我看見桌上有宮保雞丁,香辣大閘蟹,還有我最喜歡吃的紅燒肉等等。我迫不及待的狼吞虎咽起來。吃完了,我擦擦油光光的嘴巴,打了幾個飽嗝,摸了摸像西瓜一樣又圓又大的肚子,舒舒服服的躺在沙發上說:“奶奶下次少燒一點,我的肚子太飽了。”
全家人都吃完后,我們來到院子里賞月。我看見明亮皎潔的月亮像圓圓的肚子,又像一個大西瓜,還像大圓盤子。啊!我喜歡這團團圓圓的中秋節。
中秋節作文小學三年級600字2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字串9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系是在明代。
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里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制作月餅,用于自身和贈于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范,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
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制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節作文小學三年級600字3中秋將至,似乎人們都在期盼著,或盼望著一家團圓其樂融融地觀賞者中秋的圓月,或舉頭望月憑借著這個眾人團圓的日子,徹頭徹尾地將內心對親人對故鄉的思念宣泄一番。我從沒有體驗過遠離自己的獨自處在外地的生活,所以沒法感受出門在外遠離家鄉的游子的思念心緒。
中秋夜里的一切都是那樣的寂靜,我家的院子里那幾盞路燈顯得搖搖欲熄。此時此刻,我的思緒我的心情像是被對月思鄉的游子們傳染了一般,院子上空的那一輪明月在這幽靜的環境里顯得是那樣孤獨,那樣純潔,那樣光亮。此時我的心中涌現了無數話語要向這茫茫月色的傾訴。
我不由想到了蘇軾的那一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因處于秋天的中間,故此名。在這一天天上的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形如玉盤一樣非常圓,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圓”之美稱。我國民間把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中秋節作為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我愛太陽,但我更愛月亮,那種白玉盤似的月亮。在我眼里,太陽是個豪放,熱情的男孩,而月亮則是個溫柔,恬靜的女孩。我愛這種恬靜也愛這種優雅。再望著那輪明月,我感覺她如同天空中鑲嵌著的一顆碩大的明珠,光澤艷麗,閃閃發光;她如同一塊無與倫比而又價值連城的玉盤,純潔高雅,討人喜愛。瞧,天空飄來了朵朵淡云輕輕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見在云層中穿行閃光。她擠啊,使勁想鉆出來。一陣陣涼爽的晚風吹來,云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麗的臉蛋,像小女孩撩開了披在額上的烏發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卻覺得那穿于云層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詩意。我又發現月姑娘正用月光鋪成一條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請我到她的家里去做客呢!
今天夜晚,我們一家人來到院子里,一人搬了把小椅子,靜靜的坐著,悄悄的等著,一輪明月的升起,終于,這個小女孩露出了小腦袋,看著人們,好像還有些羞澀,漸漸的,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她,呵呵,也膽大了起來,不停地爬向天空,我們一家人看著她,像看著一塊寶玉似的,一刻也不想將眼神兒轉移。
這是,姥姥拿出一盤月餅,給大家分開來吃,每個人都笑瞇瞇的,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里美極了!
周圍依舊是那樣的寂靜,我也漸困了,悄悄進入了夢鄉,唯獨只有那輪明月依舊散發著那優雅,溫柔的光,依舊是那樣純潔、恬靜。好美麗的月色。
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中秋之夜啊!
中秋節作文小學三年級600字4一年中不知有好多好多的節日。有那熱鬧的春節,有那肅穆的清明節,有那歡快的兒童節,也有那歡慶鼓舞的國慶節而我最愛那象征全家團圓的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因處于秋天的中間,故此名。在這一天天上的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形如玉盤一樣非常圓,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圓?之美稱。我國民間把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中秋節作為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農歷八月,天高氣爽,許多的莊稼都已經收獲了,中秋節也是人們慶賀豐收的節日。每當中秋之夜,人們一邊欣賞玉盤般皎潔的明月,一邊吃月餅、水果,家家戶戶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據說這月餅還有一段非凡的來歷了:
月餅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在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的習慣,還有賞月背詩的習俗。當人們吃過晚飯,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陽臺上,熱熱鬧鬧的享受天倫,欣賞著皎潔的明月,隨后背誦帶月的詩歌,一派人間圣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絕倫……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節作文小學三年級600字5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終于到了,我和院子里的小朋友興高采烈的準備了各種節目歡度這個傳統節日。誰知這天剛好是徐叔叔的生日,全公司的高管及我們大家一起要在酒店里為他慶祝生日,并且共度佳節,一下成了雙喜臨門。
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一聲聲的祝福,整個酒店里熱鬧非凡,我心里愜意極了,坐在餐桌旁盡情的享受著這一道道美味佳肴。飯后各種誘人的水果及各種口味的月餅,又使我狼吞了不少。果足飯飽之后,在等待爸爸媽媽的時候,我們小朋友開始了酒店散步發現之旅,走累了,我們趴在窗臺上等待天邊的的月亮升起,看!它從東邊升起來了,先是黃橙橙的,緩緩的穿過一綹一綹煙霧似的白云,向天空慢慢的移動,忽然,它的顏色一下變成了白色,猶如餐桌上的那銀盤似的。
宴會結束了,我們陸陸續續的走出了酒店,一陣秋風刮過,使我打了個寒顫,真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呀!這才下了兩場雨,夜里就這么涼了,真是立了秋,涼颼颼啊!抬頭向天空望去,直見在這碧藍的天空中,月亮就好像一個透明的大玉盤,幾朵輕紗般的云兒飄過來,把月亮裝飾的格外迷人,又神妙莫測。好像能看到月宮里的嫦娥姐姐和那只可愛的玉兔似的。夜空里一閃一閃的群星圍繞著月亮,仿佛是在傾聽那古老而又美麗的傳說。
一、 明確作業目標,設計不同目標層次的作業,提高學生作業的針對性
【現象一】筆者在一次作業調研中發現,一位高年級教師從不布置學生抄寫作業,只要學生會默寫就行。她認為學生經過中、低年級的學習,已經有了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識字、寫字習慣,到高年級無需再抄寫練字了。這位教師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業,使班級的學生識字、寫字水平差異極大,一些學生作業書寫規范,字跡工整,而有些學生作業字跡潦草,錯字、別字很多。
【成因分析】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和發展,城市流動人口激增,同一地區人口構成差異增大,家庭教育意識及教育水平差距明顯,學生語文素養差異較大。這樣的差異使學生面對統一的教學目標產生的結果截然不同。如果教師只關注教材,關注成文的階段目標,忽視學生實際可達到的目標,忽視學生長遠的發展,設計作業時忽視語言文字學習規律,無視學生個體語言文字運用基礎差異,這樣“一刀切”的作業往往會出現目標設置過高或過低的情況,從而不能達到預期的作業效果,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就是低效作業。
【改進策略】明確具體的作業目標能指導教師合理設計作業、及時反思作業的有效性,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習狀況,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那么,教師該如何設立作業目標呢?
教師在設立作業目標時,首先要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深入了解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習的整體目標;認真研讀各個階段、各個板塊的教學目標;教師還應充分了解學生個體的學習水平及學習能力。綜合以上三者確定作業目標,使作業目標既具有整體性、又具有階段針對性和分層性。例如,一位五年級女生厭學情緒嚴重,自二年級以后便不再愿意主動做語文作業了,對任課教師也充滿了敵意,上課時不是睡覺就是看課外書。任課教師針對這一情況為她設計了學期作業目標:培養閱讀習慣,提高溝通能力,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針對這一目標,教師布置給這個學生的作業就是閱讀指定書目,并能給教師定期講述書中的相關內容。一學期后,這位學生厭學情緒明顯改善,師生關系也融洽了不少,但是依舊不愿做書面作業。為此,任課教師給她確定的學期作業目標是: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教師鼓勵這個學生從抄寫、仿寫看過的書籍開始,到師生間通簡單的書信,到后來能主動寫周記,一學期后能不間斷地寫每日感受。教師為這位學生設計的階段目標要求雖然低于《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學段目標要求,從短期看,學生的作業情況明顯差于同年級的學生,但是這樣的作業目標卻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改善了學生厭學情緒,為該生今后的主動學習創造了可能性。
其次,為了更好地檢測評估作業目標設立對提高學生作業效率的影響,作業目標設立還應注重檢測性,通過檢測幫助教師定期梳理、了解學生作業情況,為教師及時調整目標提供依據。
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作業檔案,將包括作業整體目標、階段目標、學生完成情況、評測等資料分階段整理后,放至學生作業檔案中。作業檔案能幫助學生明確作業目標,了解自身完成目標狀況,樹立切合自身實際的下階段目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作業檔案還可以分享給家長及接任的任課教師,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學生作業情況,從而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作業。
二、 關注作業情感,設計開放性作業,提高學生作業的主動性
【現象二】67%學生在學校作業問卷中反映,教師喜歡在雙休日、節假日、考試前布置很多作業;63%學生反映周一作業上交后,老師不能全部及時批改反饋。與此同時,76%教師反映學生周一、節假日后、考試前作業拖拉現象嚴重,作業質量普遍不高。
【成因分析】多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將作業量的多少與教學內容、作業時間成正比,所以往往在假期前、考試前會布置較多的作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自我意識不斷提高,他們更渴望勞逸結合的生活方式,希望能在假日參加各類休閑娛樂活動,得到放松。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今很多家庭在假日都會安排各類休閑娛樂活動。作為家庭成員,學生自然也要參與其中,因此較多學生在假期里不愿多做作業。而考試前,學生在校的學習強度要大于平時,學生經過一天的高強度學習更渴望有較多的休息時間,教師設計作業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完成作業時的學習情感與心理需求,從而導致了作業效率低下。
【改進策略】心理學研究認為:情緒和情感構成一個基本的動機系統。愉快、平穩而持久的積極情緒能使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處于良好的活動狀態,它可以驅動人從事學習和活動,并放大和增強其作用,從而更有力地激發有機體的行動,發揮潛能,提高人的活動的效率。同時,也有利于保持身體各器官系統功能正常,使人的身心和諧,增進身心健康。因此,教師要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感、心理需求等非智力因素,設計作業尤其是假期作業時,應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用菜單式作業或積分制作業來代替強制性作業,使作業具有開放性和彈性,給學生留有自主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或同一學生不同心理狀態下的學習和發展需要,讓作業真正由“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一位任教三年級的老師開學初梳理了學期作業目標,明確一學期作業整體目標,并將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目標,針對整體性目標和階段性目標,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彈性、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作業內容。以端午節假期為例,這位老師設計了3組作業,班上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完成任意一組作業并獲取相應的分值,這些分值累積相加達到學期內需要的作業分數即可。
這樣的假期作業給了學生較大的自主安排的空間,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興趣和情感,從而提高作業的效率。
三、 注重作業評價,設計分項分類評價,提高學生作業的功效性
【現象三】在作業調查中發現有不少教師批改學生作業時,只關注學生做得正確與否,采取評價的形式也是單一的“對錯”,缺乏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作業態度及作業習慣等方面評價反饋,使得作業失去了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評估、指導的功效,從而降低了作業的效率。
【成因分析】部分教師認為作業時間、作業態度、作業習慣這些都是隱性因素,沒有辦法量化,評價起來難度高,效果不明顯,與其在這些因素上花時間,不如通過大量做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對作業評價作用的認識偏差,削弱了作業評價的功效,導致作業效率的下降。
【改進策略】作業評價應堅持涵蓋多個方面的原則。作業應是學生知識、態度、習慣、能力、情感等多種指標的綜合體現,如果只注重對答案正確與否的評價,就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一位低年級語文老師把對學生作業評價分解成“是否能獨立記錄作業要求,是否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作業格式是否規范、作業書寫是否端正,作業本整理是否到位”五個分項目,教師在作業評價中對以上五項進行反饋評價。這樣的分項評價既有利于學生更加明晰作業要求,提高作業效率,又有利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信息,找到學生學習的“短板”,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幫助學生提高作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