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南極探險

南極探險

時間:2023-05-30 10:17: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南極探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南極探險

第1篇

茫茫大海上的緊急救援

我乘坐阿根廷國內航班前往去南極的必經之路――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烏斯懷亞。飛機還未降落,覆蓋著皚皚白雪的群山就映入眼簾。套上羽絨服,大巴載著我們在這個隨處可見彩色小木屋的小城市里穿梭,不多久就到了碼頭。在碼頭邊最繁華的街道享用了當地特色的帝王蟹和烤羊肉后,等待著我們的將是十六天的海上生活。

我們乘坐的是法國龐洛公司的郵輪“南冠號”,它號稱是“全球極地探索最佳郵輪”。上船安頓下來沒一會兒,艙房的廣播就通知我們進行強制的安全演練。船上專門請來的南極探險隊員讓我們穿上救生衣,告訴我們警報的不同含義,最后帶我們來到室外懸掛救生艇的甲板上。也許是無知者無畏,那時的我還都認為演習不過是走個過場,事故絕不可能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但誰也沒想到,意外在我們的身邊真實地上演了。

第三天早上,船艙內廣播里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一艘比我們提前出發的南極探險郵輪凌晨兩點引擎失火,船體側傾,兩小時后船長做出棄船的命令,所有人按照“老人和兒童先走”的順序,乘坐救生艇逃生。而這艘失事的郵輪,正是我們“南冠號”的姐妹船――同屬法國龐洛公司的“北冕號”。無論是出于人道主義精神還是公海上的國際公約規定,我們都必須改變計劃的航線對這艘船只進行救援。

我們帶著望遠鏡,披上厚外套來到陽臺。只見不遠處有一艘軍艦,橙色的救生艇正一艘艘向我們的郵輪駛來,顯然這些救生艇承載的就是從“北冕號”上逃生的乘客。我們所在海域的上空有直升機在盤旋,不遠處的海面上還有幾艘軍艦派出的小船,船上坐著穿著海警服的船員。這是阿根廷派出的軍警船,他們最早到達事發海域,但救援難度太大,每次救不了幾人,而且往返時間長,直到“南冠號”抵達才加快了救援速度。而行駛在周圍的黑色橡皮艇的駕駛員是我們船上派出的救援人員,他們整晚未眠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我們不禁沖著他們一邊喊著“Good job!”,一邊豎起大拇指,而他們也禮貌地沖我們揮手致謝。

救生艇內的乘客都轉移到我們的船上后,此時船內幾乎所有的公共區域都聚滿了來自“北冕號”的乘客。他們沒有攜帶任何行李,甚至有不少人還穿著拖鞋和睡衣,此刻室外的溫度只有零度上下。在遇險的257名乘客和船員中,有100多名中國人。我走近一位正在講述事故的中國女士身邊,她一臉疲倦,眼里寫滿了還未褪去的恐慌和緊張。

“警報一響我們就走出房間,但出來就再也不能回去了。身上穿的都是睡衣,只帶了順手拿著的東西。而后我們都被聚集到甲板上,能看到船的另一頭在冒煙,但是沒想到會這么嚴重。后來船長說要棄船,有的一家人都要被迫分開。我們幾十號人擠在一個救生艇里,四周都是黑色的海,什么都看不見,不能上廁所,也沒有吃的喝的。在大船上已經嚴重暈船,小船就更讓人吃不消了,有人當時就吐了。寒冷加上害怕,沒有人能睡著。就像經歷了泰坦尼克號。”我們聽后唏噓不已。

不一會兒廣播響起,是為號召我們“南冠號”上的乘客向遇險的人員捐送御寒衣物和藥品。我回艙房找出幾雙還沒穿過的羊毛襪和暖寶寶送到了前臺,大家都在盡自己所能給他們提供溫暖和幫助。

70個小時的救援成功后,“南冠號”載著兩艘郵輪的人駛向福克蘭島的史丹利軍港,這里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福克蘭海戰的爆發地。所有“北冕號”的人員都被妥善安置在福克蘭島上的住所內,至此,驚心動魄的救援行動終于告一段落。

暈船與雪山徒步

當“南冠號”在公海上開始全速行駛時,我才第一次體會到什么叫真正的暈船。海浪最大的時候,我們五樓的艙房陽臺全部被打濕,桌子上所有沒被固定的東西都會隨著船身晃動,一個猝不及防就會掉在地上。每行走一步胃里都像翻江倒海一般,隨時都可以把吃進去的東西吐出來。90%的船友都有了暈船的癥狀,就算吃了暈船藥,也只能病怏怏地躺在床上,甚至無法下床吃飯。

兩天后,我們抵達南喬治亞島。然而登陸的程序卻是繁瑣的。由于南極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純凈而脆弱,因此我們每次登陸前都要對外衣和背包進行生物檢查,防止無意間將陌生種子帶到陸地造成植物入侵;每次離船和登船時除了要穿脫防水防風的衣褲、靴子和救生服,還要對鞋子進行兩次消毒。

我們登陸的地點是一個廢棄的捕鯨站,棄用的廠房、擱淺的漁船、生銹的鐵錨還原封不動地留在這里。海豹、海狗、企鵝三五成群,毫不理會充滿了好奇的人類,懶懶地躺在藍天下。與動物接觸并不是這一站的主要目的,我們要挑戰的是翻雪山、過草地,徒步六公里到達島的另一邊,而這是一場沒有回頭路的“”。

在幾名專業探險隊員的帶領下,我們一百多號人排成單列的長隊,每個人都必須踩著前一人的腳印前進,因為我們無法知道厚厚的雪下是堅實的土地還是會讓人跌落的懸崖。直到登到山頂的那一刻才覺得艱辛都是值得的:一邊是白得刺眼的雪山,另一邊是仿佛沒有一絲波紋的湖泊和蔚藍的海灣,一股敬畏自然的心情油然而生。

冰川與黃金港

十一月份正值南極的春末初夏,一路向南航行,白晝的時間越來越長、黑夜的時間逐漸變短,最極端時一天只有兩個小時左右看不到日光,必須拉上遮光的窗簾才能睡個好覺。越往南走,氣溫也在慢慢降低,海面上開始出現了南極的一個象征――冰川。

小型冰川上會有企鵝等動物在上面落腳歇息,最大的冰川有數公里之長,從遠處眺望,平滑的冰面放佛一張巨大的白色桌案被丟在水里。有時坐橡皮艇登陸時會在數不清的浮冰里穿梭,想伸手碰碰冰塊,卻又擔心會不小心撞上而劃破了小艇。冰川的顏色和形狀各異,有的像透明的寶石,純凈得沒有一絲瑕疵;有的比海水還要碧藍,像被顏料染過的雕塑。

在黃金港登陸點,從橡皮艇上下來的那一刻我差點激動地叫出聲來。毫不夸張地說,這里遍地都是海豹、海狗和企鵝。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獨屬于海洋生物的腥氣。

中小型的海豹們多愛擠在一起,它們有的懶懶地躺著,連眼皮都不愿拾一下;有的伸出有五根細長“手指”的爪子到處撓癢;小海豹則對一切充滿好奇。雖然按照國際公約的規定,我們不能與這些動物靠得太近,但它們會扭動著胖胖的身軀主動來到我們的腳邊,甚至會把頭拱進我們的懷里。身軀龐大的象形海豹有的像一塊巨石安靜躺著;有的用鼻子哼著粗氣,發出“嗡嗡”的聲音;有的甚至會直起上半身互相攻擊,顯示自己的威風。而狡猾的海狗長著一副大老鼠一樣的面孔,總是警惕地望著四周,監視著人類的一舉一動,探險隊員常會站在海狗聚集的地方,提醒我們避讓以免不注意時惹怒了它們而遭到攻擊。

第2篇

1912年1月17日,南極點附近――這里是世界上最為干旱的地方,降雨量甚至不及撒哈拉,大風卷起地面的冰雪,天地一片蒼茫,遠處的地平線上,一隊黑影浮現……

英國人羅伯特?斯科特,正和他的隊友們在南極冰原上奮力前行。在離開最后一個營盤后,斯科特確定了最后向南極點沖刺的隊伍:威爾遜、埃文斯、奧茨和鮑爾斯。糟糕的是,用來拉雪橇的矮種馬全部死掉了,沒有了運輸工具,每個人都拉著200磅重的雪橇在茫茫冰原上蹣跚而行。

然而,當他們成功抵達南極點時,失望和沮喪再度襲來:在那里,他們發現了一頂帳篷和一張寫著5人名字的紙條:羅得?阿蒙森、歐拉森?布亞蘭德、斯威熱?海瑟、奧斯卡?威斯汀和海默?漢森。紙條的落款是1911年12月14日。他們的競爭對手,挪威人阿蒙森一行,早在一個月前就已抵達。

落寞之情充斥著整個探險隊,1月18日,斯科特一行踏上返程之路,然而,這卻成為了他們的不歸路。8個月后,救援隊在南極冰原上找到了斯科特一行的遺體。

1901年,斯科特第一次前往南極進行探險,發現并命名了愛德華七世半島,1904年載譽而歸。

初次成功給斯科特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一時間,他成為備受矚目的英雄人物。經過數年準備和幾次嘗試后,1910年,斯科特率領英國探險隊乘坐“特拉?諾瓦”號再次啟航,躊躇滿志的他在日記里寫道:“此次南極探險的主要目的是為大英帝國贏得榮譽和成就。”這一次,他誓拔南極點之頭籌。

但斯科特的探險之旅并不孤單,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在放棄了北極探險計劃后,也啟程前往南極。“請允許我通知您我已經向南極進軍――阿蒙森”。斯科特還在新西蘭為南極征服之旅籌措資金時,阿蒙森已經頗為紳士地發來電報告知。

斯科特的行進之路似乎一開始就不太順利。1910年12月9日,“特拉?諾瓦”號進入冰群并破冰前行,船身也出現漏水,一路走走停停,頗為不順,1月份終于在堅冰處下錨。輜重和補給從船上卸下,但最重的雪橇卻壞掉了,西伯利亞矮種馬也很快長了凍瘡,斯科特沒有想到,在矮種馬和愛斯基摩犬的挑選上他犯下大錯,這也最終成為了葬送斯科特一行的重要因素。

和斯科特不同,阿蒙森有著豐富的探險經驗。他啟程比斯科特晚兩個月,卻早9天抵達羅斯海東岸的鯨灣,并在那里建立了探險基地。雙方都在等待南半球的夏天,極晝會驅散這里長達半年的暗無天日。8月23日,由于矮種馬無法適應南極極端的氣候條件,斯科特最終將出發時間定在11月1日。壞消息接踵而至,9月,贊助經費出現缺口,這意味著后期探險活動將無經費保障,一些隊員也終止探險行動,返回“特拉?諾瓦”號。但多數隊員選擇了留下,等待出發日的到來。

就在斯科特的隊伍面臨種種困境之時,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一行便已踏上征程。精心改造的雪服、更為輕便的雪橇,耐寒的愛斯基摩犬,讓阿蒙森一行極大地保存了體力。12月13日,阿蒙森抵達南緯89度45分,興奮地向隊員們大喊:“極點就在不遠處,今晚大家好好休息,保存體力,明天大功告成!”

12月14日,阿蒙森一行成功抵達南極點――南緯90度,海拔3360米,一面挪威國旗在南極冰原上迎風飄揚。阿蒙森一行整整在南極點考察了4天才啟程返回。

而斯科特一行,還在前往極點的征途上費力前行。矮種馬接連倒下,由于焊錫無法抵御嚴寒,履帶式拖拉機出發后沒幾天注油系統就因漏油而徹底報廢,這些嚴重地影響了斯科特一行的前行速度,使得他們落后了近一個月才到達。而且在返程路上壞天氣始終不斷,最終,一場暴風雪過后,斯科特一行永遠地長眠在了距離營地僅僅18公里的地方。

8個月后,營救人員在斯科特蒙難處發現了睡袋中的3具遺體,而另外兩位同伴,已隨南極冰雪而去,難覓蹤跡。斯科特留下的遺物包括一本日記和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第3篇

32歲的英國人馬克?波洛克在10年前就雙目徹底失明。2009年1月1日,馬克參加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南極挑戰賽――和其他多名探險者起前往南極點!馬克必須在一個月里冒著嚴寒拖著70公斤的雪橇在南極跋涉1000公里!當馬克還是一名小男孩時,他就因視網膜剝離而左眼失明。不幸的是1998年馬克在愛爾蘭都柏林讀大學期間一次劃船訓練時,右眼因視網膜剝離而失明。盡管多方救治,但視力卻再也沒有恢復,過去10年來他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

堅強的馬克卻并未就此消沉,仍堅持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成為一名出色的盲人運動員。自從雙目徹底失明后,馬克每年都要參加一次高難度體能挑戰比賽。2002年,他在英聯邦運動會上贏得一枚劃船項目的獎牌,并先后參加了在約旦舉行的死海超級馬拉松大賽和在尼泊爾珠峰舉辦的希拉里珠峰馬拉松大賽,成為第一個同時參加過海拔最高和最低馬拉松的盲人運動員。當馬克迎來32歲生日之際,他參加了阿蒙森南極挑戰賽,六支探險隊從距南極極點約1000公里的地方起程,仿效九十多年前首批到南極的探險家搶攻南極極點!

阿蒙森南極挑戰賽從2009年1月1日正式開始,參賽隊伍最快可在30天內完成旅程,最慢則要45天。馬克和愛爾蘭都柏林橄欖球教練西蒙?歐多內爾和挪威經驗豐富的北極探險家英格?索爾海姆――將與參賽的其他五支探險隊一起激烈競爭,看誰第一個抵達南極極點。

比賽主辦者托尼?馬丁說:“這是精神耐力賽,最危險的情況是跌入冰裂縫,每10個人就有一個遇到,對于馬克而言,由于雙目失明必須依賴同伴的指引才能前行,其艱難程度更是難以想像!

在馬克以往的每次比賽過程中,他都由一名同伴為其引路,而馬克則跟隨在向導身后,兩人通過一根牽在手中的繩子互相聯系。而在這次南極挑戰賽中,馬克將負責拖著70公斤重的雪橇,其中裝載著他的食物和裝備,而在他和隊友英格的滑雪板上也有個特殊裝置相連,從而告訴他行進方向。馬克解釋說:通過這方式,我將能夠探測出英格是走在我的左邊還是右邊,是上坡還是下坡。馬克接受了10個月特殊訓練,他每天都必須確保不停至少行走16個小時上,而且是在海拔2835米的南極冰原上。“在挑戰賽開始前,我們必須花兩周進行200公里熱身訓練,從而確保我們是否能適應南極并了解身體是否健康繼續完賽。”馬克擔心自己可能會拖慢同伴的行進速度。他說:“隨著比賽進行我們越來越感到疲勞和睡眠不足,而這將會引發許多問題,我們必須非常有紀律性,并嚴格按照預定計劃行走。旅程充滿艱險但由于我是個盲人反而無所畏懼。對于我來說,因為我什么也看不見也就無所畏懼。但我也很清楚,如果有任何意外發生的話,離最近的醫院也有萬里之遙。我顯然將錯過圣誕節和明年新年了,但至少我可以保證度過一個白色的圣誕節。”

第4篇

在分布于南極圈周圍的這些荒涼的地帶,究竟有什么東西惹起他們的注意呢?要知道這是一塊巨大的被多世紀冰塊所蓋沒的南極洲。直到如今,還沒有人居住。南極洲上沒有森林,也沒有田地。那里,甚至在北極可以找到的野獸也不能繁殖,在南極洲上,所有的只是千百萬只的禽鳥。

當然,不是這些飛禽引起了資本家們的興趣。這很明顯,是在冰雪封鎖的南極洲的凍土下面,埋藏著不少有用的礦物。在這些地方的上空,可以開辟許多重要的航線。在南極洲周圍的海洋上,繁殖很多鯨魚及海豹。這就是說,荒涼不毛的南極洲實際上是非常富庶的地方。這就是為什么金元王國的資本家們要把貪婪的魔爪,伸向這些地方的緣故。

但是,發現南極洲的究竟是誰呢?

請看在地球儀最下的一部份,南極洲的白點點吧,這就是彼得第一島。這是亞歷山大第一海岸。南極洲岸邊,是以別林斯古琴命名的南極海,別林斯古琴是一個俄國水手。

× × ×

一百三十年以前,有兩艘俄國的帆船,從巴西海岸開往南冰洋。這兩只船是用木料做成的。若按其長度來說,它們并不比今天在內河旅行的汽船大多少。

巴西的居民很難相信有這么大膽的航海者,從遼遠的北國,敢冒危險出發到南極去。在當時,就散布了一種傳聞,說俄國水手們,打算探索神秘的南極地。這就是說,在俄國,人們不相信庫克的話啦!

庫克是個英國船長,他曾說過,沒有什么南極,而且,也永遠不會有一個人,敢于深入南方,比他走得更遠。他的武斷的大話,四十多年來,一直阻擋了人們進一步的去探索南極。豈知突然從彼得堡出現了一對海船,勇敢地向這冰雪統治的南方前進!

當巴西的居民,對這不平凡的事情議論紛紛的時候,俄國的帆船“東方號”和“和平號”已經開得很遠了。正是在十二月間,在南半球并不是冬天,而是在夏季。可是,在空中卻飛舞著雪片,越往南進,也就越寒冷。很快就看到了浮漂著的冰山。正在這時間,噴著泉水玩兒的鯨魚一個一個地出現了。

船后隊的指揮,發杰?發杰葉維奇?別林斯古琴,及米哈依爾,彼得洛維奇,拉查烈夫,立刻相信,他們不是徒然無益的,他們開始了極困難的,危險的航行。把船靠到為庫克所發現的撒得維茨島,俄國水手發現了該地乃是群島。俄國水手們給它起了更確切的名字,而且一直保留到現在,這就叫南撒得維茨群鳥。同時,在一處地方

,庫克在地圖上記上了兩個海峽,在檢查中才發現它們原來不是海峽,而是島嶼。于是修正了船長庫克的這些錯誤。

這些水手們,結果發現了四座島嶼。其中有一座島上,火漿正在爆發,火山上噴射出有著異臭的滾滾濃煙。

這些俄國水手們靠著帆船,在龐大的冰海中迂回曲折的行進,是非常困難的。帆船時常碰擊著難以通行的冰塊,只好繞到旁邊,向冰筑的柵欄繼續前進,或者是又后退――每天每時,都是如此。

這是人類的意志與自然界作斗爭。最后,船只終于深入到南緯六十九度。可是航行越發來得困難了。篷帆越來越破了,濕氣浸透了四圍,木柴也用完了。南極帶冰冷的暴風雨不斷地襲來。在海上漂浮著大冰塊,在每一分鐘內,都可能集結起來,壓碎這帆船。要知道,茫茫四海,希望求援,是一無門路的。

可是,拉查烈夫和別林斯古琴,并不灰心喪氣。他們更加相信,庫克是錯誤的。由淡水冰塊結成的冰山漂浮著――這就是說,他們離開陸地不遠了。在天空中,飛鳥在翱翔。那末,它們是從那里飛來的呢?

這一塊為英國航海家未發現的,無名的、神秘的地方,可能就在附近什么地方!

不錯,這陸地已完全在帆船的旁邊了。

要是沒有迷霧阻擋,從“東方號”或者“和平號”的桅頂上,就可以了望到她了。………

可是,南極洲一年中暖和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到晚上,天空中閃耀出寒冷的南極光。連一分鐘都不能再耽誤了,否則,在這人所不能想像的嚴冬,就要活活的把船上的乘員凍死,把船凍裂掉。

探險隊長下命令,在暖水來潮時北歸。

――我們還要回到這里來――水手們念道著。

那一年,正當大西洋嚴寒的時候,別林斯古琴和拉查烈夫獻身于太平洋的探險事業。這次航海是非常成功的。我們的水手們,發現了許多無名的島嶼,他們把這許多島命名為俄羅斯人的名字。

在一八二零年春天,回到澳大利亞海岸(雪梨港――譯者)的俄國海船,重新啟程,又開始了他們有歷史意義的,完成偉大發現的航行。又到了冰雪的王國,愉快的看到,俄羅斯水兵們的家庭(指前次在南極洲上蓋的房子――譯者)依然牢固如初……

一月里的一天,在“東方號”帆船上,當船長別林斯古琴用望遠鏡看到了地平線上,呈現出黑色的斑點的時候,他在最初一霎那,真是不敢信自己的眼睛。

難道是海岸嗎?

船里的水手們興高彩烈的了不得,望遠鏡從這一個人的手轉到那一個人的手里,現在,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不知名的高聳的島嶼。根據信號,帆船會合了,水手們收拾了桅桿的蓬索,三呼“萬歲”。

這一座島決定命名彼得第一。探險隊長召集軍官們開會,并且說道:

――我們要繼續探險,還會有其他海岸的,因為在這樣無限遼闊的水面上,僅僅有一個島,我看是不可能的事。

雖然船只是相當的破舊了。盡管“東方號”已經漏水很厲害了,但是全體水手,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這個繼續探險的決定。

一八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天空微帶暗灰,有霧氣。但當霧消云散時,在船隊直對面,突然出現了連綿不斷地海岸,海岸上有蜿蜒到遠方的高山。

――是塊大地!是大陸!

這是有重要意義的一瞬間。在冰岸的彼方,南極洲就橫亙在水手的面前了,世界上最后的這一部份土地,被人類社會發現了!

這的確是真正偉大的發現!

這就是現在畫在地圖上山亞歷山大第一海岸,水手們可以滿載榮譽回到祖國了。

第5篇

電影《南極考察記》是科爾姆在1947年的一天夜晚的啟迪者。

銀幕上,勇敢的探險家們翻越冰溝,攀爬冰坡,加上嚴寒、冰雹,真是艱苦卓絕。電影中不時穿插一些南極的動物,如逆戟鯨、磷蝦、企鵝等。在南極沿海的冰山上,企鵝們像穿著黑色燕尾服的紳士,挺著胸,邁著可笑的步伐。

科爾姆沒有笑,他睜大著眼睛看著。它不是被它滑稽的神態所吸引,他想要看清楚,這是一種什么企鵝。

科爾姆是一位研究企鵝的專家。他熟悉當時已經發現的17種企鵝,對它們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他全都了如指掌;但是,這一天從銀幕上看到的企鵝,他卻感到有點陌生——它們不屬于已經發現的17種中的任何一種。他思量,這種企鵝可能是一種新的企鵝種。

電影院里的人們欣賞著,科爾姆卻在思考著,比較著,判斷著。

這有可能是一種新的企鵝嗎?發現有這么容易嗎?探險隊中也有許多動物學家啊,難道他們看到了這種企鵝,竟沒有發現它是新的亞種?他們總不至于這么疏忽吧?

他遲疑起來。想了好久,最后他決心找到這家探險隊,找到這些企鵝,親眼看一看。

他打聽到,探險隊還在新西蘭。于是,他打點行裝,急飛往新西蘭。到了新西蘭才得知,探險隊又出發了。他想,探險隊走了,但他們從南極帶回來的動物一定不會帶走。

他到處打聽探險隊帶回來的動物的下落。有人告訴他,探險隊把從南極帶回的動物放在新西蘭動物園里。

他趕到動物園,急急地奔向企鵝館。走近一看,企鵝們像往常一樣,穿著燕尾服,邁著紳士步,大搖大擺地走著,一副滑稽可愛的樣子。他停下來仔細地研究這些企鵝,發現這的確是一種新種,是與已經發現的17種不同的新企鵝。

第6篇

多國競爭,澳大利亞“利益特殊”

早在18世紀后期,人類就開始了對南極海域的探索。冷戰中的美蘇爭霸也在南極投下了陰影,美蘇都保留了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為了緩和各方矛盾,同時用國際條約制約蘇聯,1958年5月,在美國的呼吁下,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智利、英國、法國、日本、蘇聯、南非、新西蘭、挪威、比利時等12個國家召開了南極會議。經過一年多的談判,十二國最終于1959年12月1日簽署了《南極條約》(1961年6月23日生效),它們也成為該條約的原始締約國。條約內容主要包括凍結、科學考察、非軍事化、環境保護等。截至2016年5月,《南極條約》共有53個締約國,加上以此為基礎簽署的一系列法律文本,如《南極動植物保護議定措施》、《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等,形成了所謂的“南極條約體系”。

在這一體系的形成過程中,澳大利亞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南極對于澳大利亞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自20世紀初期開始,澳大利亞就參與了對南極的考察,在由斯科特和沙克爾頓率領的英國南極探險隊中就包括澳大利亞人,他們也成為首批到達南極極點的澳大利亞人。隨后,澳南極探險史上的傳奇英雄道格拉斯?莫森帶領探險家們開始了大規模南極考察探險行動。他們搜集了大量資料,首次從亞南極地區的麥夸里島發回了無線電,并不斷擴大探索地域,奠定了現在澳大利亞南極領地的邊界基礎。1933年2月7日,英國樞密院命令,將約占南極2/5的兩部分領土的轉讓給澳大利亞。澳于同年通過了《澳大利亞南極國土接收法》,宣稱其對南極領地的管理正式生效。之后,澳大利亞繼續在南極開展探險考察活動,如設立科考站、成立現隸屬澳環境部的南極局等。

澳大利亞在南極的國家利益長期以來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利益。澳大利亞對南極提出的領土要求包括南緯60度以南,東經45度~136度之間以及東經142度~160度之間面積共約65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水域,約占南極大陸的42%,大于其他國家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面積。除了海上運輸線,澳大利亞也開通了從霍巴特到凱西站附近的威爾金斯機場的空中航線。澳還通過在領地內設立郵局、發行南極領地郵票、劃分行政區域等彰顯。 南極洲,阿德利企鵝注釋著緩慢駛過破水船.

二是經濟利益。莫森曾預言,總有一天,南極的礦產資源等會給澳大利亞帶來難以想象的巨大利益。這并非異想天開,在尚未開發的南極大陸及其水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油氣等資源。據勘探,澳大利亞南極領地蘊藏著豐富的錳、銅、鉛、鈾、煤等資源。此外,南極大陸附近海域有著儲量可觀的生物資源,比如磷蝦、犬牙魚、鯨魚、海豹等。

三是政治和安全利益。澳大利亞是南極以及南大洋地區事務最為重要的參與者,這種獨一無二的影響力提升了澳的國際地位。歷屆澳大利亞政府都將南極及南大洋視為自家的后院,強調南極領土問題涉及澳國家安全及地區穩定,要求無論何時,南極都必須免于戰略或政治沖突,尤其是武裝沖突的威脅。

四是環境利益。澳大利亞十分重視保護南極生態環境,這是因為澳是地理上距離南極最近的國家之一,南極發生的環境變化,如冰層融化等對其影響是最直接的。另一方面,南極自然環境還關系著礦產、漁業等經濟利益。1988年,澳大利亞拒絕批準《南極礦產資源活動管理公約》,主要就是擔心開發礦產會造成環境災難,而這也促成了1991年以全面保護南極環境為基調的《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即《馬德里議定書》)的簽署。

五是科學利益。澳大利亞歷來高度重視南極科學考察,科學研究不僅幫助澳大利亞掌握了更多南極的秘密,而且也讓其在未來南極事務格局中保持領先。2011年,澳制定了《南極科學戰略計劃(2011-2012至2020-2021)》,明確提出聚焦領域。如今,每年有大約550名澳大利亞考察人員前往南極和塔斯馬尼亞州的麥夸里島參與科考項目,這是國際上令人矚目的南極科研力量。

未雨綢繆,著眼領先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能源、生態、政治等環境的變化,不少國家加快了對南極的探索步伐。首先,他們積極推進各自的南極戰略。如俄羅斯出臺了《2020年前和更長期的俄羅斯聯邦在南極活動的發展戰略》,美國則一直積極影響和引導南極條約體系向符合其國家利益的方向發展。其次,一些《南極條約》締約國不斷加強對南極的“軟控制”。根據《馬德里議定書》的規定, 各締約國可出于科考或環保原因在特定區域建立南極特別保護區或南極特別管理區,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隱形的“勢力范圍”劃分。此外,《南極條約》對附屬于領土的諸如大陸架等方面的權利并沒有明確界定,這也給一些國家留下了“遐想”空間。最后,一些國家通過在南極建設基礎設施強化了現實存在。目前共有約30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站,南極還建有港口、機場、后勤基地等,美、俄等國的大型軍用運輸機還能在南極機場起降。

面對如此形勢,澳大利亞豈敢掉以輕心,既擔心優勢地位被侵蝕,也害怕錯失發展良機。2014年,澳大利亞科學院報告指出,澳大利亞圍繞南極開展的科學計劃數目從1997年的142個下降到了2014年的62個,每年澳大利亞前往南極人員中的科考人員比例從1989年的50%下降到現在的20%,財政預算不斷削減,維持澳在南極基礎設施的運轉十分困難,唯一的破冰船“南極光”號也臨近退役。科學院得出結論:“澳大利亞在其主張的南極領土范圍內的無所作為將極大地損害本國在這一地區所建立起來的長期穩定的目標、利益和影響力。”2014年10月,澳大利亞政府了《20年澳大利亞南極戰略計劃》,該計劃被視為澳大利亞新南極戰略的初步藍圖。它建議政府要持續捍衛澳在南極的國家利益、支持國內外合作、發展交通運輸能力等。不過這份規劃也遭到了質疑和批評。有人認為它算不上是一個長期規劃,最重要的是它沒能解決長期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即澳大利亞的要求和南極條約體系規定的政治承諾之間的關系。

面對嚴峻的形勢,拿出一份更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的南極戰略顯得迫在眉睫。特恩布爾政府此次的澳大利亞新的南極戰略及20年行動規劃是迄今為止澳制定的最重要、最全面的南極政策文件,它既是對前期計劃的完善,也是著眼未來的未雨綢繆。該戰略提出要撥款2.55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2.5億元),用于今年10年澳對南極的后勤保障和科學研究。

第7篇

T:極地之旅往往意味著探險,它和普通的戶外探險旅行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J:如果說跟戶外探險最大的區別:我認為是去南極旅行,是屬于嚴格控制的有限度旅行。

T:怎么理解“ 嚴格控制的有限度”旅行?

J:在南極,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首先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在登上南極大陸前,郵輪上的科考專家會對登陸南極的安全措施做出詳細的說明,必須確保客戶完全了解登陸南極的程序,并親筆簽名表示愿意遵守南極公約后,才能允許游客登陸到南極大陸。其次,游客登陸前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務必做到所有外帶的細菌、種子都不帶到南極大陸。

而“有限度”是指:在南極大陸上所有的活動都是有限度的,首先活動的區域是受限制的,因為南極經常會有隱性的冰層活動或者斷層,對安全有很大的隱患。在南極可以攝影,可以徒步,可以滑雪,但是跟動物的接觸是嚴格限制,《南極游客活動指南》規定了游客與南極動物保持5米以上的距離,絕對不允許人類主動靠近動物。

T:如果想和南極動物近距離接觸,比如像合個影啥的,有什么辦法嗎?

J:剛剛說了,人類不能主動接近南極動物。如果你真的很想跟企鵝來個親密接觸,不妨坐在雪地上靜靜地等待,這樣對你好奇的企鵝,就有可能會走到你的身邊,用它的硬硬的嘴跟你打招呼。

T:在你的南極之旅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一下?

J:有一個“企鵝大盜”的故事,十分有趣。在南極,South Shetland 群島的Aitcho 島上,有個游客將Gopro 放在地上,想讓它從一個角度記錄南極的影像。幾分鐘之后, 一只巴布亞金圖企鵝走到Gopro 面前,好奇地對著鏡頭看,一心想把它當石塊兒叼走做巢,叼了幾次都沒成功。兩個小時后那個游客回來取相機,發現相機不見了。大家各種分析,擔心被動物誤食。后來水落石出,原來是另一組登陸的極友誤以為誰忘在了地上,將它帶回船了。不過小相機一直間隔拍攝,記錄下“企鵝大盜”企圖偷相機的整個過程,讓人忍俊不禁。

T:在南極,什么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J:對我而言,印象最深刻還是南極的藍色的冰山,給人一種難以想象的美好,因為你從未想象過南極的冰可以藍得這么美。

T:冰理應是白色的,南極的冰川為什么是那種純凈的藍呢?

J:因為南極的冰跟普通的冰的結構是不一樣的,我們平時見到的冰主要是由液態水凍結而成。而南極的冰則是因為一千年的雪,一萬年的雪,降落在南極大陸上,因為重力的因素,雪不斷往下壓,最后被壓成一塊冰,分子結構的不一樣,光線折射過來,就是呈現出藍色。

T:你認為什么是人們必去南極的理由?

J:有個團友的話或許是最具代表性,他出發前跟我說,對南極之旅非常的期待,不僅是因為那里絕美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幾年做企業有些迷失,他希望在這么純潔的天地中獲得一份寧靜,好好地靜下來,讓自己想想未來該怎么走。

T:你認為極地之旅帶給人類最大的啟示是什么?環保?就你的了解,去過南極的“南極人”,他們環保的實際行動有哪些?

J:“環保”這是必然的,任何去過南極的人,心里都記掛著這兩個字。我舉兩個例子或許比較生動些,一個團友是紙業的老總,從南極回來后立刻引進了一套環保指標更高的流水線;另一個是寂靜法師(佛教徒),回到國內后,去各個高中跟大家分享在南極的感悟,宣傳環保知識。

T:你的南極之旅,有過怎樣的驚險經歷?當時情形如何?

J:在布朗斷崖那天,我們剛好遇到暴風雪,記得在登上布朗斷崖大概才半小時,就風云變幻,下起冰雹,而且南極的風特別大,冰雹都不是落到頭頂的,都是橫著往臉上砸,幸好大家都是全副武裝。等我們回程時風浪極大,坐在沖鋒艇上就像坐過山車一樣,有些女孩一直在尖叫,好幾臺相機都因此進水報廢了。我們的情況還算好的,如果浮冰把回程的路塞住了,我們只能在那里抵抗暴風雪了。

T:一次南極之旅的花費是多少?行程一共多少天?

J:花費在12萬左右,大部分為機票、郵輪費用;最短行程是17天,也有20天的行程,20天的行程里,會安排去巴西游玩3天。

T:如果要去南極,提前多長時間做準備呢?

J:一般是3個月,主要考慮是阿根廷的簽證問題,準備裝備的時間占用不會太多。

T:去南極有年齡限制嗎?

J:嚴格來講,主要控制的是身體素質,年齡不是主要的指標,去年我們有6個6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前往南極。身體素質方面,對中國游客來講,主要是限制就是長途飛行和暈船。因為我們飛往阿根廷的飛行時間長達30小時,對普通人來講,都是比較難受的行程。

T:這30小時應該是分段飛過去吧?

J:恩,分3段。從國內—巴黎(中途休息6個小時);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第二天)布宜諾斯艾利斯—烏斯懷亞。

T:聽過這么一句話:在魔鬼西風帶,一般一路只吐一次,一次吐了十天。你去南極的時候,怎么樣?

J:我是普通人級別,來回程浪大的時候吐。不過郵輪很人性化,馬桶的高度正合適我們跪下來抱著吐,吐完一身輕松。當然,也不排除有極端的人士,有一個團友慧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不吐,而且還能站在船頭邊看大浪,邊在手機上寫日記……

第8篇

1、季節:南極季節與北半球相反,適合旅游的季節很短,從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3月是極晝時期,氣候條件相對較好。因此,如果在春節之前去,將會是非常合適的季節。其中,11月是企鵝的季節,12月是鳥類包括企鵝的孵蛋期,1月是小企鵝出生的時候,2月是小企鵝漸漸長成和觀鯨的季節。

2、線路:與普通線路不同,極地旅游路途遙遠且環境惡劣,充滿艱辛。相比之下,游南極更具挑戰性。目前,游南極主要是“南極半島線路”,游客先乘飛機到達南美洲,然后在智利、阿根廷等國港口上船,再乘船前往南極洲。

3、裝備:到南極探險,氣溫低且千變萬化,防水和保暖尤其重要。保暖物品首先是貼身的保暖內衣褲,同時具有一定防水作用。此外,頭部的保暖也很重要,需要一頂質量好的保暖透氣帽,帶有防風或防水面料更佳。防水物品主要是沖鋒衣和沖鋒褲。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

南極企鵝中,帝企鵝的體型最大,高度一般在90厘米以上,最高者能達到120厘米,重量在30~40公斤,因此不愧為“帝”。帝企鵝的外形很特別,像一個身穿西裝、佩戴領結的紳士:背部是黑色羽毛,胸前是白色羽毛,再配上頸部的黃色羽毛,顯現出一副高雅的形態。據說,一個世紀前,比利時探險隊前往南極探險時,就竟然將帝企鵝錯認成了其他國家派遣的使團人員。

帝企鵝是一種不會飛行的大鳥,以在海中捕魚為生,它們很少登上陸地,就連孵育地也大多數是在穩定的海冰上。但無論其孵育地的位置在哪里,所有帝企鵝群繁育后代的計劃都相似:帝企鵝的孵育季始于南極的冬天(4月初),這時候,帝企鵝會成群結隊地向孵育地遷徙,在短暫的期過后,雌企鵝就會在5月產下蛋。在仲夏時節,小企鵝就會被孵化出來,它們羽翼未豐,不能自己覓食、御寒,全靠父母照看一段時間。直到11月,小企鵝開始脫毛,逐漸向成年企鵝轉變,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兩個月,企鵝父母也會逐漸停止給幼雛喂食。等小企鵝能夠獨立生存后,帝企鵝群體就要離開孵育地,朝著寬闊的水域挺進。

對帝企鵝而言,整個孵育期內,至少需要它們在海冰上停留8個月,如果海冰形成時間太晚或者海冰融化太快,帝企鵝成功孵育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許多報告已經表明,海冰的持續時間和分布變化對帝企鵝的繁衍有著重要的影響。海冰一般指的是固定冰或者由許多浮冰混合而成的流冰。固定冰是與海岸、島嶼或海底凍結在一起的冰,大多位于沿岸或海島附近,其寬度可以延展開數百甚至上千米。附在海岸上的固定冰,不會隨著潮汐的起伏而產生高低變化,一般僅僅高于海面幾十厘米。這樣既寬廣又低矮的穩固平臺,無疑成了帝企鵝最佳的繁衍地,不僅能容納整個企鵝群,更能方便它們在附近的海里尋覓魚蝦。

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冬季的平均氣溫上升了近6℃,因此海冰漸漸消融,使得帝企鵝的生存場所大為減少。據專家預測,全球氣溫如果再升高2℃,那么帝企鵝將會失去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孵育地,因為海冰的季節融化周期逐年加快,海冰結成的規模也是逐年縮減。而另一方面,海水升溫、海冰減少意味著食物數量減少,很多帝企鵝將會被餓死,這是因為,帝企鵝以南極磷蝦為主要食物來源,而磷蝦可能受海冰的影響而導致數量減少,無法滿足成年帝企鵝覓食的需求。全球變暖還使得氣候異常,2008年7月,南極地區連續爆發反常的暴風雨,導致成千上萬只新生小企鵝活活凍死。而就在去年,南極一處企鵝孵育地附近的冰山坍塌,導致15萬只企鵝死亡。因此,不少動物保護者都在呼吁:要保護帝企鵝,就一定要遏制全球變暖。

遏制全球變暖是全球共識,但真正要保護帝企鵝,僅僅解決溫室效應問題顯然還不夠。人類活動對南極環境的影響,也會直接或間接地作用在帝企鵝身上。自人類首次登陸至今,每年各國都有考察團隊登陸南極,在科研隊員進行考察時,不可避免地會與南極企鵝發生接觸。通過觀察發現,考察者在企鵝群四周走動的時候,企鵝馬上就會保持高度的警戒狀態,等人類離開之后,它們才會恢復到平常的狀態。但是,并非所有的帝企鵝都會如此,有些敏感的企鵝會一直保持警戒狀態,消耗大量體力,降低了自身和幼雛的存活率。盡管帝企鵝一直以來就受到人類的特別保護,可人類活動還是會對它們(特別是在孵育期)產生不小的干擾。

雖然已經有人預言,2100年南極帝企鵝將會走向滅絕。但事實上也并沒有那么絕望。不久前,有考察隊發現了新的企鵝孵育地,這個族群數量遠遠不及已知的帝企鵝群體,明顯是新組成的。但新的孵育地說明族群中有些帝企鵝開始主動脫離了同伴,去尋找更安全的地方。這樣的行為跟以前帝企鵝不會更換孵育地的結論并不相符,在環境威脅到種族生存的時候,每種生物都會尋求改變、應對危機,帝企鵝也不例外。每種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除了人類在努力維護帝企鵝的生存空間,它們本身也在尋求生機。

第10篇

當菲麗希迪·阿斯頓開始聞到魚和炸薯條的香味時,她知道壞事了。她知道一定是產生幻覺了,畢竟在南極洲的腹地是不可能有酒吧的。這位英國探險家正獨自滑雪穿越這塊冰凍的大陸,她已經幾個星期沒有見過任何人了。阿斯頓說:“在一整天的時間里我好像是在滑過一長排炸魚店和薯條店,這種感覺讓我發瘋。”她說,她不停地扭動手指和腳趾檢查自己是否體溫過低,她咬著牙,堅持前進,終于用時59天穿越南極大陸——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獨自滑雪穿越南極洲的女性。盡管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探險家——阿斯頓曾帶領一支探險隊到達過南極,穿越過加拿大的北極圈和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內陸——但這是她第一次單獨探險,她說她從未感到如此孤獨。

Being alone in Antarctic means being on a high alert all the time. There is a danger at every step: crevasse fields, whiteouts, sharp-edged grooves and ridges; temperatures below 40℃ and hurricane-speed winds. Among the many physical impacts this environment has on the body—exhaustion, malnutrition, frostbite, cramps, sunburn—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s hypothermia. Among polar explorers, hypothermia is known as “the silent killer” because its first symptom is a progressive inability to think clearly, recognize the problem and do something about it. “The first warning signal of hypothermia is abnormal behavior—being very quiet, confused, incoherent,” Aston explained. These are things that other members of an expedition pick up on, but, in a team of one, there’s no one else to raise the red flag. “If you’re alone, you have to make sure that if something goes wrong you can get out of it,” she said. “I had to always make sure that I would be able to put up a tent and look after myself at the end of each day.” That’s why Aston constantly wiggled her fingers, to make sure they weren’t becoming numb, as the inability to use her hands would have been fatal.

孤身一人穿越南極意味著時刻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每前進一步都有危險:可能會遇見冰川裂縫、暫時失明、懸崖峭壁;零下四十攝氏度的氣溫,風速似颶風的大風。這樣的環境帶給人體眾多影響:疲憊不堪、營養不良、凍傷、痙攣以及皮膚灼傷等,其中最嚴重的是體溫過低癥。極地探險家們將體溫過低稱為“無聲殺手”,因為它最初的癥狀是人思維不清,無法意識正面臨的危險并采取相應措施。“體溫過低最先的癥狀是行為異常——人變得非常安靜,腦袋迷糊,語無倫次。”阿斯頓解釋。如果身在探險隊中,這些癥狀隊員互相是會留心的,但當孤身一人時,便沒有人會幫你留意。“假如你孤身一人,就得保證出了問題你有辦法解決,”她說,“我總是保證自己在每一天結束的時候能搭起帳篷來讓自己好好休息。”這也是為什么阿斯頓總是扭動手指,確保手指沒有被凍僵,假如她的手出了問題,結果將是致命的。

Despite the endless physical dangers, Aston says the real challenge is winning the mental battle with solitude. “It became the biggest struggle of the whole trip,” she said. “Every single morning,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was, ‘Oh my goodness, I can’t do this, I don’t want to be here, I’ve made a terrible mistake.’”

After 40 days, Aston says she started noticing changes. “I realized I would go a whole day and really not think about anything at all. My head was completely empty,” she said. Hallucinations and strange sensations came next. “The sun became really important to me,” she added. During the polar summer, the sun circles in the sky, never going down. It became Aston’s constant companion and she began greeting it in the morning. “This developed into me having full-blown conversations with the sun in my mind,” she added.

盡管會遇上數不盡的人身危險,阿斯頓說真正的挑戰來自心理上的孤獨。“孤獨成為整個旅途中最艱巨的斗爭。”她說,“每天早上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哦天吶,這我做不了,我不想待在這里,我已經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

四十天之后,阿斯頓開始注意到些變化。“我意識到我會行走一整天而不會有別的想法。那時我的頭腦一片空白。”她說,然后幻覺和奇異感隨之而來。“太陽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她補充道。極地的夏季,太陽一直在天空中運轉,從不會落下。太陽成為阿斯頓的忠實伴侶,她也開始在早晨迎接太陽。“這種習慣使我在心里生出許多話來要對太陽說。”阿斯頓說。

While bodily functions don’t make the difference, it’s the attitude that sets men and women apart. Aston says that even the most experienced women tend to suffer from a lack of self confidence and sense of vulnerability. “When I take groups of women out into the cold environment, they are a lot more unsure, their default position is ‘I can’t do this’,” she said. Her job then becomes to convince them about the opposite. With men, it’s different. “Usually they’ll fling themselves at it and their default position is ‘I already know how to do this, I know exactly how to do this’, and it’s a matter of bringing them in and telling them that they need to think more and watch out for certain things.”

由于身體方面的功能沒有很大區別,將男女隊員區分開來的是態度的差異。阿斯頓說即便是最有經驗的女性也會感到自信不足和脆弱無助。“當我帶著一批女隊員進入寒冷的環境當中時,她們會更缺乏信心,她們的先入之見是‘我不行’。”她說。她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說服她們樹立信心。而和男隊員在一起時情況就不一樣了。“通常他們會去努力嘗試,他們通常的想法是‘我已經知道該怎么做,并且知道得很清楚’,所以我只需把他們帶來,告訴他們在做某件事時要仔細想一想,要小心。”

第11篇

美國科學家日前在加州東部死亡谷發現了一種細菌,這種細菌的壽命高達34000歲,依然具有生命體征。科學家稱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細菌的發現者、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助理研究員舒伯特?布賴恩表示,這些細菌處于萎縮冬眠狀態,現在只是在維持自己的生命狀態。至于這種細菌為何會擁有如此驚人的壽命,他認為是因為它們終年生活在“杜氏鹽藻”中,這些鹽藻細胞可能是它們的食物來源。美國賓厄姆頓大學的教授蒂姆?羅文斯坦認為,鹽藻細胞就像是一個永久密封的時空膠囊,可以讓細菌長時間存活下來,這一新發現說明類似的過程也可能發生在現在的鹽水湖中。

金球獎遭受賄指控

1月17日,被視為奧斯卡風向標的金球獎頒獎典禮落下帷幕,但其后續風波卻久久不能平息。

頒獎禮開場沒多久,主持人瑞奇?熱維斯就開始了“大尺度”的調侃,他說,聽說《游客》的口碑極差,而這部影片竟入圍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是不是因為評委收受了片方的賄賂?

此番言論引來媒體的瘋狂猜測,因為前不久,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即金球獎主辦方)前公關負責人邁克爾?拉塞爾剛剛向法院遞上訴狀,指責協會成員收受影視公司的賄賂。而在頒獎典禮結束后,有心人士也指出,本屆金球獎的多位大獎得主,如娜塔莉?波特曼、科林?費斯、羅伯特?德尼羅、安妮特?貝爾全都是同一個經紀公司的簽約藝人。惹禍的“毒舌”主持人瑞奇?熱維斯日前已宣布不再主持金球獎。

世界最大夜空圖公布

1月11日,科學家公布了迄今為止的最大夜空圖,呈現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宇宙。

科學家將過去十年獲取的700多萬幅280萬像素的圖像拼接在一起,最終打造了迄今為止細節最為豐富的夜空圖,其像素超過一萬億,需要50萬臺高清晰電視才能完整呈現。

這幅圖片是國際斯隆數字天空勘測計劃-III(簡稱SDSS-III)合作項目公布的新數據的核心,所有人均可免費獲取,它也因此被稱為“科學史上最大的免費品之一”。

借助于SDSS數據,人們曾發現過近五億個天體,其中包括小行星、恒星、星系和遙遠的類星體。而通過這幅圖片,無論是職業天文學家還是平民天文學家都可能上演新發現。

南極“冰藏”威士忌

1月17日,一箱在南極地區“冰藏”了100多年的威士忌被運送回原產地蘇格蘭,生產它們的酒商將對其進行分析,試圖從中找回已失傳的配方。

去年2月,探險隊在南極地區發現一箱保存完好的威士忌酒,它們是愛爾蘭極地探險家沙克爾頓在1907~1909年的南極探險過程中,藏在他建造的小屋中的。

這些威士忌是“懷特-麥凱”公司于1897年前后生產的。由于這些酒對威士忌酒業來說十分珍貴和罕見,因此該公司老板用私人飛機,專程將它們運回蘇格蘭。專業人員將對這些百年威士忌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將遞交南極遺產信托機構。如果可以從中成功提出酒精混合物,將為開發研制威士忌的配方開創新的歷史,因為早期威士忌的配方被認為已經失傳。

津巴布韋100萬億面額紙幣受國人追捧

第12篇

1、被稱為打孔巨匠的海洋生物是威德爾海豹。

2、韋德爾海豹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冰洞,是海洋學家進行海洋生態環境研究的極好場所。海洋學家可利用這些冰洞采集海水樣品,從而進行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學的研究;還可以把各種海洋學儀器放進冰洞,進行海洋物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假如用人工鉆這樣一個冰洞,要耗費很多人力和物力。因此,人們把韋德爾海豹稱為打孔巨匠和海洋學家的有力助手。

2、韋德爾氏海豹(拉丁文學名:Leptonychotes weddellii),又名威德爾海豹、威氏海豹或威德爾氏海豹,是海豹科下韋德爾氏海豹屬的唯一種動物,由一位英國的南極的航海探險家詹姆士·威德爾(James Weddell)所命名。這種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極周圍、南極洲沿岸附近海域,據估計目前大約有 80 萬頭。體長約3米,雌性體形大于雄性,以魚類、頭足類等海洋中的生物為食。相對于一般的海豹,由于韋德爾氏海豹較為溫馴,而且牙齒沒有食蟹海豹尖銳,這使捕食它們的鯨類更為喜愛捕食。

(來源:文章屋網 )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城市| 泗水县| 汕头市| 呼和浩特市| 全南县| 突泉县| 五常市| 双城市| 临邑县| 靖西县| 马龙县| 霸州市| 永济市| 奎屯市| 大港区| 永清县| 纳雍县| 尉犁县| 富民县| 防城港市| 许昌县| 灵宝市| 宁城县| 玛纳斯县| 彰化县| 乃东县| 洛宁县| 宁安市| 怀来县| 白银市| 思茅市| 高青县| 台湾省| 阿坝县| 广饶县| 张掖市| 电白县| 友谊县| 铜川市| 衡南县|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