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16: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韓愈的詩,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深厚友誼不以萬里為遠
公元716年,18歲的阿倍仲麻呂隨第8次日本遣唐船,來長安國子監(jiān)太學求學。由于他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后一舉考中進士,屢任要職。仲麻呂為人情感豐富,性格豪爽,和當時的詩人名士如李白、王維、儲光羲等都有密切交往。
753年,日本第11次遣唐使在長安事畢回國,仲麻呂請求同歸。這時仲麻呂入唐已經(jīng)37年。仲麻呂獲準回國的消息傳出以后,長安朝野人士紛紛送別,依依不舍。素與仲麻呂交好的詩友們懷著惜別的激情,揮筆作詩贈別,詩境深遠,親切感人。
不久,傳聞他在海上遇難,李白十分悲痛,揮淚寫下《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深刻表達了兩人的誠摯友誼,成為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不朽名作。仲麻呂回到長安后看到李白為他寫的詩,百感交集,當即寫下《望鄉(xiāng)》一詩相和。
【讀史悟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國之所以為大,既因為其疆域之遼闊,更難得的是擁有胸襟之寬廣。國如此,人亦然。容得下世間萬物一切存在的人,往往都擁有豐盈充實的精神世界。友誼的生成和發(fā)展是頗微妙的,志趣相投的同時更多是心心相印的默契。心有多大,這種友誼的深度就會無限延伸,縱使相隔千里萬里,抑或是分別三年五載,都會日久彌新,見出其精神質(zhì)量。
【適用話題】交往 友誼 誠摯
堅持不懈鑄就文化自信
韓愈19歲時來到京城長安。當時梁肅在長安文壇很有影響,他反對南北朝的駢體文,主張用先秦兩漢的散文形式寫作,這與韓愈認為的“文章應明理,形式應為內(nèi)容服務,語言要表達思想”的見解不謀而合。在梁肅的指點下,韓愈的古文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五年后,韓愈參加進士考試,試題為“不遷怒不貳過”(即不把怒氣轉(zhuǎn)移給別人,不犯同樣錯誤)。韓愈看后揮筆成章,不料主考官卻將他的考卷判為劣等;第二年韓愈又考,試題與去年一樣,韓愈毫不猶豫默寫了去年的考場舊作。主考官經(jīng)過反復評閱,不禁為他的古文風格拍案叫絕。韓愈因此名列榜首。
此后,無論上書皇帝、致信親友,還是寫各種體裁的文章,韓愈都按先秦兩漢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寫,其文感情充沛、雄奇奔放、明快流暢,在文壇上影響深遠。許多人紛紛向他請教,一時韓門弟子甚多。后來他又得到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支持,古文業(yè)績更加斐然。二、三十年后,古文逐漸壓倒駢體文,占據(jù)了文壇的主要地位。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jié),
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這首著名的詩寫的是成都的春雨。春天萬物復蘇,入夜春雨隨風悄悄而下,輕柔無聲地滋潤著萬物。此時向遠處望去,在一片漆黑之中,江上漁舟燈火格外明亮。拂曉之后經(jīng)雨浸漫的花朵因濕而重,愈顯美麗鮮艷。春天的成都處處落紅,更加可愛了。“潛入夜”“細無聲”,如后人所評“傳出了春雨之神”。“濕”“重”抓住了春雨滋潤后花朵沉甸甸的特征。作者對成都春雨景致的觀察是十分細致入微的。
再看韓愈寫長安春雨的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也是中唐詩壇上一位致力于詩歌革新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寫給唐朝另一位詩人張籍的詠春詩。和杜甫一樣,韓愈同樣觀察到春雨潤物的細致酥松,但由于長安沒有成都氣候溫暖,故春天的景致與成都不同,此時長安春天的小雨雖然也是輕柔無聲,但留下的只是遠遠望去可見一片青青的草色,走近再看,又似乎什么都沒有。天氣由寒變暖,植被逐漸萌生,草色漸漸變綠,似有若無,這正是北方初春的特色。韓愈認為這種朦朧的初春景色遠勝過滿城煙柳的時節(jié)。正是由于韓愈以詩人細致的觀察力捕捉到了長安早春的這個特色,才為我們繪出了這樣一幅設色似有卻無的水墨畫。
唐詩的作者不僅寫自然景物觀察得如此細微,就是寫人間社會現(xiàn)象也是觀察得入木三分。請看王梵志的這首詩:
吾富有錢時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
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
吾出經(jīng)求去,送吾即上道。
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
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
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貧時,七富還相報。
圖財不顧人,且看來時報。
這首慨嘆人情冷暖的詩歌似乎語不驚人,但言近旨遠,發(fā)人深省。該詩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以敏銳的觀察力捕捉住不同境遇下的一些細節(jié),如有錢時妻兒殷勤周到的動作和態(tài)度,貧窮時一反常態(tài)臉色難看的樣子前后對照,把嫌貧愛富者的丑態(tài)勾勒于紙上。詩中的“貌哨”一詞是唐人的口語,指臉色難看。
觀察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窗口,也是開發(fā)智力的第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觀察力首先要學會直接觀察,特別是要注意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那些具有不平凡意義的事物。還要注意觀察自然景物的狀態(tài)和變化,特別是著重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
【關鍵詞】詩壇雙壁;詩學觀;創(chuàng)作態(tài)度
一
陳廷敬,陽城(今屬山西晉城)人。生于明崇禎十一年( 1638 ),卒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其在詩壇上占有一席之地。鄧之誠曾說:“廷敬與王士禎、汪琬為友,而詩文各不相襲,詩名不及士禎,而工力深厚似過之。”。鄧之誠認為雖然陳廷敬的詩名不如王士禎,但是作詩功力深厚勝過王士禎。
王士禎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官至刑部尚書,其家世仕途履歷與陳廷敬相仿。陳廷敬與王士禎共同立朝數(shù)十年,常一起游觀宴享,一起“礱礪切靡為學”。沈德潛說:“康熙初,公與西樵漁洋荔裳愚山顧庵繹堂諸公,時為文酒之會,號稱極盛”。并且陳廷敬把王士禎引薦給康熙,后來才受到康熙的重視。
二
陳廷敬和王士禎被稱為康熙詩壇雙壁說明二者在創(chuàng)作方面有共同之處。在清初詩壇唐宋之爭的潮流中,陳廷敬和王士禎兩位臺閣詩人都屬于“宗唐”派。他們接受了明七子詩必盛唐的思想,卻出現(xiàn)了分歧。其不合之處僅在于取法對象一為老杜,一為王孟詩派而已。陳廷敬“論詩宗杜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崇尚深厚樸茂。而王士禎則以“神韻”為宗,傾向于王孟詩派。然而在唐宋之爭盛行的時代風氣里,他們對師法的范本較為寬容,兼收并蓄,并非獨尊一家。陳廷敬并非以杜甫獨尊,他的作品中也有“多以豐神情韻擅長”的清新自然的詩歌。而王士禎也有取法宋代“多以筋骨思理見勝”的詩歌,非獨尊王孟一派。陳廷敬詩學風格學習杜甫,最主要是他的“一飯未嘗忘君”的精神。其在《將歸雜詠十二首》中說:“出處兩途寧為我,潛藏一飯不忘君”。對其為官為民,重民愛民的為官思想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又如《臣詩疊蒙圣恩獎賞每聆天恩,感激之下,涕淚零落累日愧悚恭紀以詩》中說:“一飯不忘如杜甫,平生無憾勝虞翻。”發(fā)揮了“夫文以載道,詩獨不然乎。”的社會功用。陳廷敬忠君愛民,他在《午亭文編》中處處表達了這種思想,“蓋天下之大,億兆之多,其俗之美惡,由乎我者也。民之俗果美邪,是我之能為君子也,民之俗果未美邪,是我之未能為君子也。……既以民而致賢,復用賢而致民”。談到君臣關系時,陳廷敬說:“人臣盡忠主事,豈得以希榮于寵為心?人君以禮使臣,固必有報德酬功之典”。這種思想在其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其《石榴詩》云:“風霜歷后含苞實,只有丹心老不迷。”中就表達了對皇帝的忠貞不二赤膽忠心。陳廷敬不僅思想上尊崇老杜,他在詩作中也化用杜甫的詩句。如:“嗷嗷正值投林鳥,山鳥山花思友于。”(《題宋山言清泠圖》)化自杜詩:“山鳥山花一友于”。陳廷敬詩的風格也和杜甫相似。《張東山少司寇宅觀棋》一詩,沈德潛謂之曰:“東坡少陵語,一經(jīng)熔冶,無限風神”。
又如《桑林午食二首》反映清初百姓家破人亡的景象,具有“詩史”之精神,頗有老杜之遺音。
陳廷敬的詩歌還體現(xiàn)宋詩“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種風格都是由杜甫發(fā)端的。宋代特別崇拜杜甫,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一頭連接著“唐音”,一頭連接著“宋調(diào)”。陳廷敬受杜甫的影響,他的詩作兼有“唐音”“宋調(diào)”兩種風格。其善于模仿的詩人一為唐代的韓愈,一為宋代的蘇軾。韓愈和蘇軾是比杜甫對宋人影響更為直接和巨大的詩人,陳廷敬一再說明其學詩途徑是:“不學西昆學杜韓,也從曹植溯波瀾。最憐時世新妝好,敢道風浪大雅殘。”(《自嘲兼簡內(nèi)直諸公》)。陳廷敬的詩歌同樣也模仿學習蘇軾,其詩句中也可以尋覓到坡詩的痕跡。如《張東山少司寇宅觀棋》曰:“古松流水幽尋后,清簞疏簾對坐時。”出自坡《白鶴觀》詩序中的“獨聞古松流水之間”一句,以及詩中語“楸枰對坐,誰究此理”。從容揮灑而酣暢,意興超邁,風骨遒壯。擔任過《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明史》《大清一統(tǒng)志》等大型典籍總裁官的陳廷敬,是一個精通文史和文字學的大學問家。在“以才學為詩”方面,他步武前賢,陳廷敬的這一類詩因為有才學而顯得力大思沉,更接近“多以筋骨思理見勝”的宋詩,而同“多以豐神情韻擅長”的唐詩味道有別。《右軍書樂毅論真跡歌》則是一首講論書法史的詩歌。同時陳廷敬的詩歌還體現(xiàn)宋詩尚奇的特點,頗得杜甫韓愈之沉郁崩騰,坡之奔放恣肆。有雄奇艱險之境莽蒼之氣、拗峭之力。如詩云:
燕山蜿蜿如游龍,東將入海陵虛空。巒壑洶涌變形狀,騰波赴勢隨飛虹。
長城枕山尾掉海,海樓倒掛長城外。地坼天分界混茫,山回城轉(zhuǎn)橫煙靄。
樓腳插入大海頭,巨靈觸捕海怒流。呼吸萬里走雷電,嶄鑿中涌堆山丘。
――《澄海樓觀海》
此類詩摹寫物境,境中傳神。字里行間充滿了奧衍恢詭峻偉奇崛,似杜、韓之肆力。
陳廷敬的詩歌風格類型多樣,不拘一格。有的詩歌呈現(xiàn)出清雅醇厚的“唐音”風調(diào)。其學詩途徑?jīng)Q不僅僅是宗杜詩,而是廣泛吸收前人詩歌營養(yǎng),博取眾長,轉(zhuǎn)益多師。主要表現(xiàn)為:青年至中年學杜甫、韓愈、坡,詩風沉厚崛奇。隨著晚年仕與隱矛盾的加劇,他迫切希望歸隱田園,其詩風也趨于平淡自然,轉(zhuǎn)而崇尚韋應物王孟等田園詩派。陳廷敬晚年詩風逐漸失去波瀾壯闊之勢,轉(zhuǎn)為平淡自然,清醇樸茂如:
蹊回秋風溫,徑仄殘陽閃。坡陀下高風,草木相掩苒。
填咽谷葉丹,山翠疊磨。流澗波叢林,清暉濃于染。
此詩和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靜穆淡遠,語意高妙,點染如畫。注重動靜的結(jié)合,色彩的搭配,宛然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動靜相宜,色彩漾動。他曾經(jīng)在詩中贊譽過韋應物的詩:“我觀韋公詩,澹然生道心”(《韋蘇州詩書后》) 。
陳廷敬的詩歌廣泛學習古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詩風既有奇崛恢詭的一面,又有清雅醇厚的一面;既有氣格高古之作,又有淡遠自然之風。詩歌中不僅有“宋調(diào)”還有“唐音”;(下轉(zhuǎn)第234頁)
(上接第232頁)既有老杜的“沉郁頓挫”又有王孟的清新自然;既有唐詩的氣象宏大又有宋詩的生新奇崛。
歷史上有一些自命清高清談之士,恥于言錢,用“阿堵物”稱之。其實錢的魅力是很大的,它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物質(zhì)基礎,在藝術欣賞和審美情趣上也有獨到之處。古往今來,一些文人墨客筆下不乏有對錢幣的描繪,留下了許多妙趣橫生的詩句。西漢著名的卓文君曾有“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的詩句,東漢大科學家張衡也有“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的佳句。唐宋家之一的韓愈,也留有“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的言錢詩。北宋梅老臣有詩云:“次觀金錯刀,一刀平五千”。這些借錢言志言事的詩句,至今還被人傳誦。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那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的邊塞詩,有學者認為詩中“明月”并非天上明月,而是指“明月錢”,即鑄有明月字樣的環(huán)錢。
對于金錢的重要性,古代一些詩人也揭示得十分深刻,唐代曾有“囊中無青蛛,筐中有黃絹”的詩句,宋代黃庭堅曾吟詠過:“管城子無食內(nèi)相,孔方兄有絕交書”。同樣在宋代,進士胡寅的“方兄無勢寧能熱,窮鬼多羞恥自苞”和元代集賢學士曹伯啟的“孔兄正羞澀,趑趄色氤氳”等詩句更是形象地刻畫了人們因為無錢舉步維艱,四處碰壁所表現(xiàn)出的英雄氣短的窘迫形象。
對錢一些形態(tài),我國古代詩人們也有惟妙惟肖的詩句。庾信的“桃紅顏色好如馬,榆英新開巧似錢”,李商隱的“今日春光太漂蕩,謝家輕絮沈郎錢”,李賀的“榆英相催不知數(shù),沈郎夾城路”,五代十國前蜀王建的“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和宋代韓琦的“榆英紛紛擲亂錢,柳花相撲滾新綿”等詩句,將小五銖的沈郎錢比作榆英、柳絮,其輕薄、細微之態(tài)躍然紙上。對古錢的書體藝術,許多詩人也進行了精妙獨到的描述。古錢孝建四銖,永光二銖和景和二銖的錢文書體是用一種隸書別體“倒薤體”寫的,該體文字字型看起來象是細長尖銳的薤葉,唐代詩人錢起的詩句“倒薤翻成字,塞花不假林”,韓愈的詩句“拳科倒薤形模奇”都將這種“倒薤體”文字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宋代的“御書錢”是很出名的,它始于宋太宗趙炅,北宋詩人王禹詩贊趙炅所書的錢文:“盡返鵲回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
人們生活在世界上,一切都離不開錢,錢的作用無需贅談,但對錢的本質(zhì)的認識,古代詩人有更深一層理解。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提到一位年輕的女詩人所寫的《破錢詩》更耐人尋味:“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猶有開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寥寥幾句道盡了小小開元錢所發(fā)揮的社會作用。
寫詩是很高雅的,談錢似乎很粗俗,然而,在歷代的詠錢詩中卻把古錢描繪得十分有靈氣,使古錢也變得十分高雅了,同時也使得詠錢詩和古代幣能相映成趣。這個中原因不僅是詩這種藝術形式的獨到之處,最重要的還是古錢幣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能給詩人獨特的靈感。
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2,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3。
過橋分野色4,移石動云根5。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6。
注釋:
1.這是賈島夜訪友人李凝居所后寫的一首詩。
2.鄰并,鄰居。
3.僧,這是賈島的自稱,當時他是和尚。
4.野色,田野風景。
5.動云根,指繚繚浮云游動于石間。
6.這兩句是說暫時告別后還會來訪。
1.唐代詩人賈島年輕時因家境貧寒出家當了和尚。有一天他去拜訪友人李凝,李凝當時居住在郊外一個偏遠的鄉(xiāng)村。因路途遙遠,賈島到李凝家時已是夜深人靜的子夜時分。
2.李凝見賈島來訪喜出望外,兩人相談十分歡悅。李凝一向欽佩賈島詩才,邀賈島賦詩一首言志。賈島欣然寫了一首《題李凝幽居》,隨后賈島乘興返城。
3.賈島在夜色中慢悠悠地走著。他還在回想李凝的熱情款待,又不時回味自己剛才寫的那首詩。他總覺得還有哪句意蘊不夠,于是反復念叨著。
4.突然賈島覺得“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似乎還可斟酌,但用什么字更為妥帖呢?是“叩”還是“敲”呢,一時無法肯定。他騎在驢子上,一邊輕哼,一邊比畫。
5.就這樣,不知不覺地他已回到長安城里。這時,大街上人潮如織,車水馬龍熙熙攘攘。賈島思索入神,橫沖直撞,來往行人見到這個和尚這副摸樣都感到十分詫異。
6.此時,當時的京兆尹(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長)大文學家韓愈的儀仗隊伍正浩浩蕩蕩地經(jīng)過大街,在開道鑼聲中來往行人紛紛回避。賈島竟毫無覺察騎著毛驢就闖進了儀仗隊伍之中。
7.只聽有人大喝一聲把賈島從毛驢上一把拉下,此時賈島才回過神來知道自己沖撞了儀仗。兩個差役把賈島押到韓愈的轎子前,勒令他跪下。
8.韓愈隔著轎簾,看見是一個和尚,就責怪道:“僧人何事?”賈島這時一陣心慌,于是向韓愈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經(jīng)過老老實實地進行了稟告。
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城市漸漸安靜下來,仿佛睡著了。我結(jié)束了一天的學習,躺在床上,卻毫無困意。打開燈,隨手翻開一本書,發(fā)現(xiàn)是韓愈的《山石》。我細細品讀著,希望美妙的詩文能讓我進入夢鄉(xiāng)。然而我錯了,精彩的詩句讓我欲罷不能,我仿佛跟隨著韓愈一起游山玩水,看花賞月。一句“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更是讓我浮想聯(lián)翩,仿佛自己也欣賞到了那美妙的月光。
夜深人靜,萬家燈火漸漸熄滅,只有我還忙碌在臺燈下。窗外出奇的寂靜,蛐蛐們好像也累了,進入了自己安逸的夢鄉(xiāng)。終于結(jié)束了自己的工作。往窗外一看,黑漆漆的夜色突然有了光亮。再一抬頭,發(fā)現(xiàn)一輪明月高掛空中,正盡情地揮灑著皎潔的月光。淡淡的月光帶著隱約的清香輕柔的從空中飄下,慷慨的為世間萬物披上了銀裝。問月光何物?難道是從桂樹上散落下來的花瓣?如不是,為何月光帶著淡淡的芳香?問月光何物?難道是寂寞嫦娥廣舒長袖時舞掉的白練?如不是,為何月光有錦緞般的光澤與柔軟?
熄了燈,我靜靜地躺在床上,在窗外等候多時的月光禮貌的輕輕飄進來,悄悄地圍繞在我的身旁,送我一套同樣的銀裝。撫摸著柔軟的月光,輕嗅著月光神奇的芳香,我怎能安然入睡,豈不可惜了這大好風光。看窗外,月光柔柔,一切都是那么純潔的白,白的讓人欣喜,白的令人沉醉。大地便穿著月亮為他精心縫制的睡袍,沉沉睡去。偶爾清風調(diào)皮的撓大地的癢癢,大地只是晃動幾下身軀,在夢里開懷的笑著:“嘩——嘩……”
我睡著了,帶著心中的明月沉沉睡去,而月光透過窗來,灑在了書上:“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
1)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4)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5)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6)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7)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8)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
9)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0) 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2) 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3)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4)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5)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有關于學習的詩句名言(精選篇)
1)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2)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 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宋詩紀要》
4)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5)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增廣賢文》
6)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8)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9)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
10)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鬃?/p>
11)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12) 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wǎng)。——葛洪
13) 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
14)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鬃?/p>
15)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有關于學習的詩句名言(經(jīng)典篇)
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2)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3) 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4)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馮異傳》
5)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6)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7)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8)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9)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0)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11)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2)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13) 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曹植
14)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文嘉《今日詩》
15)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
16)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17) 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18)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早春詠雪
句芒宮樹已先開,珠蕊瓊花斗剪裁。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時來。
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望雪
銀花珠樹曉來看,宿醉初醒一倍寒。
已似王恭披鶴氅,憑欄仍是玉欄干。
雪霽
星榆葉葉晝離披,云粉千重凝不飛。
昆玉樓臺珠樹密,夜來誰向月中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艷(呂本中)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
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羅萬朵云。(元稹)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羅萬朵云。(元稹)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駢)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fā)江邊二月晴(歐陽修)
燕上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戰(zhàn)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元作)
李白叫做李太白是因為李白的字太白。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師:同學們,我們也來推敲推敲,這里是用“推”好呢,還是“敲”好。
(生略)
師:大散文家韓愈又是如何推敲的呢?
(生讀文中語句)
師:韓愈的話里講了幾層含義呢?
生:一是敲比推有禮貌;二是敲字反襯出了月夜的寧靜。
……
反思:聽課的教師課后跟我講:經(jīng)過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學生是讀懂了課文,懂得了用“敲”比“推”要好的原因,但也僅此而已。語文學習的目的,不僅要讀懂語言文字,更要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這種斟詞酌句的語言推敲方法也是學生語言學習、習作練習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這樣照本宣科能達到“教會”的目的嗎?列寧說過:理論需要大量的經(jīng)驗支撐。于是,就有了如下二教《推敲》。
二教《推敲》,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
在實施了上述教學流程之后,投影出示王安石推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
師:你們還知道哪些古人推敲詩詞文句的故事嗎?
生1:我在一本書上讀過,蘇軾的《題西林壁》原來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到處看山山不同”,后來感覺重復,就將第二句修改為“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樣一來更像詩了。
生2:齊己寫過一首《早梅》的詩,其中有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鄭谷看了,說,既然是數(shù)枝開,說明不早啦,不如改為“一枝”。齊己聽了很高興。
……
師:是啊,古人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甚至“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由剛才的幾個故事,我們可以感覺到:精心推敲字句,可以更加準確地表達語意,可以更加生動的描形摹像,將文章寫得更好更精彩。
某某同學周末在家里寫日記,也認真推敲起來,我們幫一幫她?
投影出示:表弟一甩手,一片瓦從他手心里飛出去,在河面上連跳了幾跳,落在了對岸,河面上頓時(漾 蕩)起了幾個(圓圈 圓暈)。
……
反思:教研組的教師感覺這個片斷還比較精彩。第一,語言學習就是一個借助豐富的語言案例形成語言概念的過程。第二,課外閱讀的積累也給學生增添了相當豐富的語言案例,但只有經(jīng)過課堂上教師類似于這種處理,學生才會學會歸納,從而提升對語言的感悟能力。第三,理解和運用是一塊硬幣的正反面,理解后運用,運用中理解,語言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三教《推敲》,教材不僅僅是一個例子
疏通課文之后,投影出示北師大版的《推敲》,引導學生細讀,再跟我們手中的蘇教版《推敲》比較,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1:我發(fā)現(xiàn)蘇教版寫得好。比如,賈島推敲的這句出自什么詩,他是怎么寫這首詩的,這個背景的交代很有必要,否則是用“推”好還是“敲”好的推敲也沒有必要了。
生2:我同意。“無禮和尚,往哪里沖?”像這樣的話,如果是一般官員的差人說的,我相信,但竟然是韓愈這樣的大文學家的差人說的,我不信。我認為韓愈平時肯定會教育差人要禮貌待人。
生3:我不同意生2的說法。舊社會當差的常常會狗仗人勢,對老百姓大呼小叫甚至大打出手也是正常的。韓愈再是大文學家,但畢竟是一個大官,手下人飛揚跋扈也是可能的,所以北師大版寫得更像舊社會。
生4:蘇教版寫出了韓愈選“敲”的原因,我們一讀,就能知道他是如何推敲詞句的。
生5:是啊,“賈島知道韓愈是有名的文學家,聽了韓愈的話,自己思量一番,果然覺得‘敲’更有韻味,于是采用了韓愈的意見。”這種寫法,讓人感覺賈島很有點崇拜權(quán)威的意思,至少有種人云亦云的嫌疑。所以,有必要將韓愈的思考寫出來,有理有據(jù)嘛。
……
反思:教材既然不僅僅是一個例子,那么,它就應該擔負著完成語文教學總目標的使命,肩負著完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重任,肩負著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奠基的任務。“例子”最終是為“目標”服務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這樣的理念:“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運用”是核心目標,“綜合性”和“實踐性”是實現(xiàn)這個核心目標的途徑。
【關鍵詞】 閱讀 寫作 雙向提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9-023-01
《葉圣陶傳論》中說:“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兩種基本能力,一是接受,即聽別人說話,讀別人寫的文章;二是表達,即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書面語文的‘讀’和‘寫’與口頭語文的‘聽’和‘說’同樣重要。”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與寫作,將二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寫作水平。
一、有效閱讀實踐
閱讀可以提高我們的作文能力,那是不是所有的閱讀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我們要以“事半功倍”的目標來進行閱讀,提高寫作。
(一)精讀――在課堂教學經(jīng)典文本的解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
中學語文教材歷來以精選名家名篇和優(yōu)秀作文為主體,它給我們提供了大量規(guī)范、優(yōu)美的語言材料,是訓練學生寫作的“憑借”。
筆者在教授《荷塘月色》時,和學生一起模仿寫景的句子,寫了幾個片段的景物描寫,還寫了幾句運用博喻和通感的比喻句;學習《我的空中樓閣》時,模仿第三段做仿句練習;學習《我與地壇》時,以課文心理描寫的句子為主,要求學生仿寫一段自己與長輩、與朋友發(fā)生沖突時的心理活動;學習《胡同文化》時,引導學生按照作者的思路,仿寫一段介紹宜賓的建筑、小吃或民俗等有地域特色的短文,以此來體悟《胡同文化》的情感走向。
(二)泛讀――廣泛閱讀,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升寫作高度
社會日趨開放,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運用,加速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近幾年的語文高考題,特別是作文已經(jīng)逐漸縮小了與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的距離。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學生的閱讀不能再僅僅局限于教材,停留于課堂,而是要走出去,要面向社會,要面向世界。
1. 重視選讀內(nèi)容
選讀內(nèi)容是語文課內(nèi)教學的延伸、補充和深化。選文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包羅萬象,大量的文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貼近時代,反映當前社會的精神風貌,可讀性強。其中許多文章便于學生廣泛接觸文學作品,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有利于他們閱讀能力的提高,達到閱讀和寫作的相互促進的目的。但由于時間的限制,《讀本》中的許多篇目,教師不能一一講到,這就要求學生進行自讀。自讀時,不必要求學生逐字逐句的讀懂,只要大概弄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思路和思想內(nèi)容,背誦一些精彩語句,有自己的感悟即可。
2. 合理的課外延伸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訓練的外延也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師要為學生打開閉塞的“教室之門”,引進鮮活的“生活之水”,就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踏上社會,體驗生活。
三、閱讀――寫作的范本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和寫作是對等的兩回事,各有各的目的。”將讀與寫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以閱讀為基礎,以表達能力的提高為根本,將讀與寫整合起來。因此,閱讀內(nèi)容還應該是給學生以仿寫、借鑒的參照。
初學書法的人少不了臨摹貼,初學寫作的人也少不了模仿。模仿是初學寫作者必不可少的步驟,也是能夠使學生盡快掌握寫作技能的一條捷徑。文學史上李白的“三擬《文選》”就是古人模仿寫作的例子。
1. 從簡單做起――仿詞、仿形
文章講求形神兼?zhèn)洌谄綍r的閱讀中,我們就要注意優(yōu)美文段的語言,掌握包括字、詞、句、段、篇、章以及修辭、邏輯等語言文字使用的基本規(guī)律,在逐漸地學習、運用中不斷地把這些技巧提煉、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增強自己語言文字表達方面的基本功。
2. 逐步深化――模神、模意
模仿,切忌亦步亦趨,跳不出范文、片斷的束縛。在初步模仿階段,由于學生認識水平與表達能力的限制,對范文的模仿往往是表面的、局部的、生硬的,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僅僅是進行簡單的仿辭、仿形訓練,而是應根據(jù)學生思維能力適時地加以指導,使學生對范例有更完整的、深刻的、新穎的理解,要逐步要求學生仿其神、仿其意,從模仿某句、某篇的語言或修辭,過渡到模仿全篇的構(gòu)思立意;從模仿范文的選材方式、結(jié)構(gòu)形式,過渡到全文的表現(xiàn)手法。
3. 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
關鍵詞:思想家 韓愈 潮州
被貶潮州的韓愈,即使個人于王朝而言只是寵之貶之的臣吏,但是深受儒學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浸潤的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為國為民的抱負。在潮州短短的七個多月里,以其巨大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促成了中原主流文化和潮州地域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對潮州文化產(chǎn)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他請趙徳為師,置辦鄉(xiāng)校,開啟潮州興學育才之風;他祭祀界石、湖神,驅(qū)鱷除弊,祈求風調(diào)雨順;他因為潮陽靈山寺的禪宗和尚大顛“頗聰明,識道理”而和他交往,他的人格品性、思想文章、立身行事對潮州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后一千多年的歲月中,潮州人民為了紀念韓愈在潮期間的貢獻,不僅塑立“韓廟”祭拜,“韓江”,“韓山”也因韓命名。韓愈登臨手植橡樹的筆架山被稱為韓山,韓愈驅(qū)鱷的惡溪被改稱韓江。如今還有一部分潮州人保留祭拜韓文公的傳統(tǒng),開學之前,家長帶著孩子到韓祠向韓文公行禮問好,體現(xiàn)了潮州人對韓愈的緬懷和崇敬。
祭拜韓愈的祠廟在潮州城區(qū)東面的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紀念韓愈的祠廟,名為韓文公祠。韓祠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最初是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潮州通判陳堯佐于城北金山麓辟建“韓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年)潮州知州王滌徙至州南七里,蘇軾為其撰碑記;及至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州丁允元認為韓公嘗游于筆架山并手植橡木,遂將原本在城南七里的韓文公祠遷建于此。以后歷代屢有整修,現(xiàn)祠主體于八十年代中期重修,成為潮州一處著名的文物旅游勝地。1998年,市委、市政府又對韓祠景區(qū)進行了重新規(guī)劃和綜合改建,使千年古祠煥發(fā)新的風采。
韓祠以筆架山主峰為基準點,依山而建,青磚灰瓦,侍郎閣、主祠閣、石牌坊由東向西,排成一線,中間有平臺、石階、甬道間隔。遠遠看去,整個韓祠景區(qū)的建筑群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有致,翼以長長的碑廊,甚是莊嚴肅穆。
通往韓祠是一串長長的石階,中間花壇是一本石頭雕刻的書,上面刻著韓文公的教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石階的盡頭是韓祠所在,進入韓祠,可見祠堂掩映在青山綠樹之間,祠前南側(cè)有一甬道,是名為“天南碑盛”的碑廊,有近百米長,墻上嵌著四十面石碑,都是當代名家贊頌韓愈的題詞。內(nèi)容有詩詞、警句,書法則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令古祠更加莊重典雅,文氣斐然。
登上五十一級石階便可到達主祠,五十一級石階象征著韓愈當時來潮州做官是五十一歲。相傳當年韓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人稱韓木,也稱韓祠橡木。據(jù)宋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贊》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棱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韓木花朵怒放,滿城官吏百姓紛紛過江賞花,那一年,潮州有三個舉子考中進士。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和宣和六年(1124)兩年,韓木花開的盛,又各有三人中了進士。于是大家認為,韓木花期的繁稀,可以預料科舉的興衰。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清代嘉慶年間,韓木走完它的生命歷程,潮人在原址栽種了挺拔的木棉樹,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樹齡,每年花開時節(jié),火紅的木棉樹點綴著古樸深幽的韓祠,為韓祠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主祠的建筑簡樸雅致,墻壁全是水磨磚砌成,祠內(nèi)分前后二進,并帶兩廊,后進升高七尺。主祠大門上書“韓文公之祠”五個大字,這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潮州知府溫承志重修韓祠并為韓祠題寫祠名。門口是一對古樸典雅的石鼓,進入韓祠,迎面可見韓愈端坐的塑像,凝視遠方。祠內(nèi)四周,是琳瑯滿目的古碑刻,記載著韓祠的興廢歷史和韓愈治潮業(yè)績,其中最有名的是蘇軾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記》:“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 浩然而獨存者乎?”是蘇軾對韓愈一生最精到的評價。祠內(nèi)現(xiàn)存有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和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兩次重刻的蘇碑。另一通引人注目的名碑,是落款“退之”兩字的《白鸚鵡賦》,這是雍正十二年(1734)潮州知府龍為霖主持篆刻的。據(jù)龍作霖的跋語說,這是韓文公的遺墨,寫得遒建茂密,浩然之氣充溢。龍知府把書法買回潮州,刻了碑嵌在韓祠的墻上,一時引起轟動。從碑刻書寫的歷史,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后世文人帶著崇敬仰望這位被貶南方的文豪,看到韓愈在潮人心中崇高的威望。
與韓祠一墻之隔的是韓山師范學院,師院前身最初可以追溯至宋元佑五年(1090)設立的韓山書院。宋代潮州興建韓文公祠,祀賢傳道,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賢,于是有了韓山書院,“潮人以思韓之故,而有廟祀,而有書院,扁以韓山。”[1]其后多番興廢,清康熙二十七年,韓山上又建立起了一座書院,當時叫做昌黎書院,雍正十年又改叫韓山書院。此后,韓山書院一直辦學。光緒二十九年,正是清政府推行新式學堂的年頭,韓山書院根據(jù)《欽定師范學堂章程》報請上頭批準,改名“惠潮嘉師范學堂”,成了一所新式師范學堂,它是廣東省第一所師范學校。如今,韓山師范學院是廣東地區(qū)重要的師范院校,每年為祖國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的中小學教師。每天清晨,安靜清幽的韓祠是師院學生們晨讀的好去處,青山綠葉間,青磚灰瓦下,回廊構(gòu)架中三兩學生捧書晨讀,濃濃的文化氣息讓人向往。我想畢業(yè)于此的學子都不會忘記曾經(jīng)在韓祠晨讀的那份專注和情懷。
一座名勝抑或一個地方,不是因為歷史塵埃的厚重而顯得深厚,而是有可供研讀的歷史文化遺留下來。在潮汕文化發(fā)展史上,韓愈有著獨特的貢獻,他的精神穿越了千年的文化傳承,存在于韓祠,存在于師院,存在于潮州人生活的這片土地,滋潤著千千萬萬學子的心。